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体育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采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任务
1,办好体育课堂,家庭体育课堂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学生喜欢体育课堂的目的。
2,做好的课间广播体操的教学训练工作。
3,用教育成就学生的人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三,具体工作步骤
1,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努力提高团队精神和道德修养意识,加强敬业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师德师风的良好氛围。
(2)积累教学经验,通过学习,沟通,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3)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为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现、积累、收集体育教学经验,开发自己的知识材料。
3,严抓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加强备课管理。
(2)认真、精密规划新学期体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型实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知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国教育普遍重视的热点问题。因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创新人才的竞争上,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决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凭借老师的讲解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在面对实际问题中,锻炼出来,假如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充其量是一句口号而已。那么,在具体的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呢?
一、做好演示实验以及学生的验证性分组实验
初中学生才接触化学,一切从零开始的。他们没有实验的技能,需要一点点锻炼开始。因此,在教学之初,老师要给学生做模仿,认真的做好演示实验以及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从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开始,逐步进行简单的操作,再通过反复的训练,最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后,就可以设计实验,进而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实验教学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打好实验的基础极为重要。
1.培养实验的基本技能
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之一。初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常常选择好看的,奇异的现象看,这是少年人的好奇心,不是真正的科学观察,更谈不上观察能力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知道怎么观察事物,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的一般性顺序是什么,以及分清观察的重要与要点。对于重点,要全面、仔细的观察。化学实验的器材比较小,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后边的学生常常看不清楚,这就需要老师掌握教学技巧,比如,让后排的学生围到前面来观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放大让学生看清楚。
学生的分组实验也要认真要求,尽管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各种形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去自主的完成科学探究,但初中学生才学习化学,根本没有什么基础,对于实验的设计,操作都是空白,因此,让学生做一定的验证性的分组实验,逐步提高实验技能是必须的。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时,老师要做好指导作用,发现违反操作规定的立即给予纠正,必须清醒的知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从点滴做起,否则,无法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还应该让学生知道知其然。比如,为什么要在假如固体的时候,试管口向下倾下?酒精灯为什么要先在试管底部来回加热后,才能固定加热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打好了基础,才能做好以后的科学探究实验。
2.养成实验先预习的习惯
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步骤。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预习,这些内容没有必要老师反复讲解,让学生自己阅读就行了。在进行具体实验的时候,切忌个人学生做旁观者,必须要人人过堂,看似简单的操作,具体到做的时候,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只有通过了锻炼,才能提高技能。比如,倾倒液体,不少学生倾倒在试管的外面,有的学生在倾倒的时候顾此失彼,不是将标签忘记了对准手掌,就是将试剂瓶的盖子正放在实验桌上,如果不进行反复的操作,学生一时达不到要求的,那么,为今后的进一步的实验带来困难。为了使分组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必要布置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要预测一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实验的一些现象。
二、切实做好科学探究实验
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有助于陪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落实新课标,更好的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能掌握探知的方法,有助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树立了严谨的科学作风,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尽管初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在化学上早有定论,但,他们能够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技巧,锻炼了创新的意识是其他教学方式,尤其是灌输式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每次科学探究不一定成功,有时候会出现意外,比如,学生在做CO2气体倾倒灭火实验的时候,有可能上面的那支蜡烛先灭,这就要帮助学生分析,弄清楚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为什么将CO2直接倒在上面那支蜡烛的正上方?如何处理好实验中的生成性问题,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技巧之一。
总之,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的关键在于重视实验,重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忽视实验,试图去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那是缘木求鱼。因此,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技能,从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彩虹《影响学生进行化学探究学习的因素与建议》化学教学,2006年第2期
一、对化学信息给予题的理解
教材中化学给予题是一种新形式,也有称为化学信息题,或者化学新情境题。主要形式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已经掌握的技能,对给予的关于化学问题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最终找出解决方法。化学中的信息题,是初中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学生不容易碰到,所以,这类题对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思维方面等,都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提取,对已有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初中化学信息给予题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内容上的特点,这类题由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装置加之物理性质等几方面内容构成。第二是信息题涉及的知识面不宽,一般只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而且信息的提供直接和明显。在结构上,信息给予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题干,一个是问题。
三、信息给予题的解答
教材上的选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不要忽略教材安排的课后阅读内容,这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有力支持,而且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搜集现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信息适时补充,可以是世界大事,可以是科技新发展,可以是自然现象。
比如,从含有Cu2S的铜矿石中炼铜的方法有先将矿石通空气高温焙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另外一种是将焙烧过的矿石均匀混合比它质量少一半的未经焙烧过的矿石后真空高温焙烧,实施后得到金属铜和一种刺激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从题目表面看,该题的信息不明显,但是却包含两条信息:第一种方法中产生了氧化铜和二氧化硫;第二种是刺激性气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能量守恒定律,可以顺利完成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四、教会学生建立化学模型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十分精练的,高度概括的内容具有简约化的特征,因此,在学生看来是非常抽象化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很容易泯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图片、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建立知识模型,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晰地演示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有力的教学情境,同时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利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建构模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建立化学知识的图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化学知识最原始的研究过程进行动态再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分析的模型。比如,我把拉瓦赐当年研究空气组成的过程做成课件,让学生感知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领略知识的形成,了解化学分析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化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技能。然而,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一个教师的与人观念。因此,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化学学科中进行德育的“植入”看起来有点难度,但是据笔者时间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去做。
关键词:初中化学;德育教育;化学时事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速度日趋加快,中学教育要跟上时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许多关心中学教育或从事第一线教学的有识之士,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无疑有助于中学教学的进步,但单一学科的系统的,科学的,成功的计算机课件还很少,相关的较为全面的文章更不多,笔者根据自己教学中运用电脑制作化学计算机课件的一些经验出发,谈一谈体会,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都来参与中学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
一、创设良好氛围,提高德育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多边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受到德育的熏陶。要努力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精神,发展逆向思维和异象思维、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重视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针对不同的学生,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使各类学生都能成功地体验学习,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毅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
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提供更多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中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契机,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个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二、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结语:
给化学学习开个好头,上好绪言课十分重要,上好了绪言课,就为同学们今后学习化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杜明成. 基于化学基本观念构建的教科书设计[J]. 化学教育. 2007(10)
[2] 吴峰,冯玉. 基于基本观念构建的化学教学设计――“乙酸”的教学设计初探[J]. 山东教育(中学刊). 2006(3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兴趣
在新课标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体创新的精神,应成为体育教师新的教学观。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科意义及相关理解的传达,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体育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可见情感是维护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地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初中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体育文化素养欠缺,有的认为体育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是纯粹的一种竞技运动,对体育课看得很轻,认为是可上可不上的课。针对这种模糊认识,上第一节课就应给学生讲明体育课的重要意义,讲明体育对增强体质的不可替代性。有的学生把体育当作一种被动的任务与负担,有些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在初中阶段教师、家长对学生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考上重点高中,所以对文化科目抓得很紧,而认为体育可有可无,从而导致文化课教师作业布置量非常大,学生课余负担过重,无法抽身参与体育锻炼。这种情况下要耐心告诉学生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合理的手段让学生知道,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体育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
二、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结果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要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运动状态之中。
三、合理教学,选择最佳方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体育教师还要充当一位业余心理学家,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学生们更愿意了解和学习那些奇特、有趣的事物,往往对这些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级水平订制教材、计划教学方案。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简单、浅显的教学内容往往没有兴趣,不能够满足他们的好胜心、挑战欲;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所谓的“差生”,这些学生可能缺乏学习热情,提不起兴趣,而导致成绩不佳,也许他们的兴趣特点在其他地方,被我们忽视了。学习兴趣的程度不同,会导致成绩的差异,然而,学习成绩的差异也会影响学习兴趣。
注重教学研究,促进体育教师能力提升。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履职能力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成效提升。应当建立起地区、龙头校、普通校这样的三级培训、三级教研体系,按照逐级培训、辐射放大的原则,定期组织体育骨干教师、龙头校分管负责同志进行教学研究研讨活动,推广体育教学方面先进的工作经验,分析当前体育教学面临的不足,制定和完善补救计划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体育教师岗位履职能力,并且要求这些骨干教师在回到各自单位之后,要牵头组织校内的体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观摩课、研讨课、教研沙龙等形式,进一步放大体育科学教学研究对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高体育教学成效方面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
【关键词】医药 职业教育 基础化学 一体化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以基础化学课程为例,就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介绍如下:
一 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
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粉笔”加“黑板”的静态教学模式,转而形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境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 《基础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必要性
1.基础化学的教学现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化学基础课程,其实验课时比理论课时还多,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实验中,当前使用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黑板、粉笔和教师的示范演示。无法充分体现理论知识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与实验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学生现状
目前中职生普遍素质低下,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习课题往往不符,出现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互不干涉的局面,不利于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忙碌在工厂生产的第一线,用人单位都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经过培训,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如果在校期间,还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得不到实验、实物操作等实践操作的练习,将被用人单位毫不留情的淘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三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构建
1.实行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必须从单纯的老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应重教材,精选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知识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形成一定的成就感打下基础。
2.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分析化学中,改变原来以知识章节为单位的知识安排,形成以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为体系的编排,并将相应的配制溶液、溶液的标定、溶液的滴定等都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穿插其间,使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紧凑。在教学环节中,摒弃单一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思路,应转变为由教学案例(实例)引出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3.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既有基础实验,又有专业实验;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课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堂教学训练。包括演示教学、案例分析、仿真实验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使学生乐于学习。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性实验和专业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为纯验证性、基本仪器使用及基本测试方法为目的的实验,主要分布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这些实验原来分别依附于各课程,由于缺乏各课程间的相互整合,有时出现基本操作训练重复或遗漏现象。一体化实践教学按照职业技能特点和要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重复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生产单位“上手”快,缩短“磨合期”。
(3)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如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在基础化学方面应掌握的技能,是根据学生将来进厂的工种来进行专项训练的。实训内容按专项实训大纲和指导书要求进行,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最基本的药检方法。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药品最基本的检验方法和操作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药厂、药店或其它药品生产服务性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对家乡或某地区的医药生产与服务状况、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状况等进行调查,了解行业与社会发展水平,开阔眼界,扩大了教育面,调动了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6)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
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以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设计或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学生在综合实验和竞赛活动中受到较全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锻炼。
四 分析化学课程一体化的实施
1.修订教学大纲
首先应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职教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实践课时至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1/2。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修订或调整实践指导书。实验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与方法,尽量选择接近生产实际的内容,以避免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
2.调整化学实验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分析化学也应该不断更新,具有时代气息。
现代化学实验内容设计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应用性,紧密结合学生实习或者是工作中接触到的实验内容;二是开放性,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分析整理数据;三是综合性,整合化学各专业的各类研究方法和手段;四是可操作性,所有设计的实验内容均是在当前经费允许的范围内,高年级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实验内容。
3.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仿真实验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都是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完成的,由于一些实验设备贵重,使得一些实验难以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问世,使得这些实验可在虚拟实验室中完成。仿真软件在实验中的应用已有很成功的案例,例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的使用,学生可以打开这些仪器的仿真软件,虚拟实验非常逼真,有种身临其境自己去操作的感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真实实验和仿真实验相结合,能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仿真实验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供实验演示,也就是将实验室搬进课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实现即时验证理论,使知识的传授一气呵成,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4.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培养“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针对性的下厂实践、跟踪厂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在完成培训的同时,还帮助工厂解决了许多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3)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竞赛,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中去;(4)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5)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障理论和实践一体化顺利地进行。首先应结合本校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学生相对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技能训练,以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实验实训效果,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不同。完成实训目标,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成就感;成绩较差或病事假的学生会主动找时间补实验、实训,改变了以往轻视、应付甚至逃避实践课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训练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实践教师也有很大的触动,有利于实践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一体化,也正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哲学道理,也充分的体现了基础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理论和实验教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成就感,并且以饱满的精神进入社会,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周鸿顺.面向21 世纪高师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结构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4)
1 从关键字、词入手剖析概念
1.1 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都是很严密的,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电离时生产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全都”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氢离子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钠离子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解酸的定义时,要突出“全部”二字。
1.2 剖析词语含义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字数不多,但含义深刻。起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分子是其中一种。三是分子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不讲情这三层意思,就显得抽象、不透彻。
又如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是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是指在100克溶剂中;其三是指达到饱和状态时;其四指在上述情况下溶解溶质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2 从内涵和外延入手揭示概念
化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全部对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给学生交代清楚,并且从这两个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明确概念。所谓化学概念明确,就是既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哪些本质属性,又明确了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
例如元素的概念: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个定义仅仅局限于原子,但钠原子和钠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就不同,可它们是同一元素,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紧紧把握“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和“一类原子”两个关键要素,实质上“质子数”才是划分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然后必须明确两点: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2、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离子),这就掌握了元素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 从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入手理解概念
3.1 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化学变化不是孤立的,化学概念也不是孤立的,总是处于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之中。在教学中,不但要了解每一个概念,而且也要弄清概念间的关系。例如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主从关系。
同一关系:即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事物。如乙醇和酒精是两个概念,但表示的是同一物质。
并列关系:即在同一属概念下的几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盐酸、硫酸和硝酸,它们都是酸这个属概念下的三个种概念,它们有属概念的共性,也有各物种不同的个性。
主从关系:即一个外延大的概念包含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及其它全部外延。如酸类和硫酸,前者为主后者为从。
研究概念间的关系,还要从外延间的各种不同关系弄清概念,防止把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元素与原子,从外延分辨,元素的外延大是宏观概念,原子的外延小,是微观概念,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3.2 从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从练习与复习入手巩固运用概念
概念形成以后,还必须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它,运用概念是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是否掌握的方法,又是促使学生对概念深化理解的必须途径。
4.1 组织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运用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做习题,在学过有关概念后,在复习课中布置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概念,教师在布置习题时要有目的,适量精选,由浅显的简单题入手最后到复杂的综合练习,特别是对概念的综合运用,老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对概念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的目的。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对习题涉及的功能进行回忆、复习、辨别和相互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概念,而且可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能力,把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
4.2 分析错误,反复纠错
学生理解了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老师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提出问题,分析讲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纠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
4.3 经常复习,经常应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传统德孝文化;学生特性;载体创新
传统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继承和发展传统德孝文化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基础教育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在新的时期探索基础教育阶段传统德孝文化的载体创新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教育与传统德孝文化概述
传统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传统德孝文化纳入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传统德孝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是基础教育与传统德孝文化的价值契合点。
(一)基础教育概述
基础教育,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狭义讲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基础教育并不只是为高一级教育提供生源而存在,它有其自身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型教育的价值。
(二)传统德孝文化概述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德圣”“孝祖”。山西运城作为舜帝故里,其历史遗迹、碑记石刻,以及历史典故、典籍记载、民间风俗不计其数。2015年5月,盐湖区被中国伦理学会授予“中国德孝文化之乡”称号。
1.2.1 传统德孝文化的历史根源
德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也是虞舜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虞舜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源头之一和根脉所在,其形成的德孝和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影响深远。”[3]
1.2.2 德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
虞舜文化研究会专家叶雨青告诉记者,虞舜时代是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源头和范本。我们要从舜帝“宽厚”“律己”“修德”“至孝”等思想和精神中,找到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民主、平等”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3]从德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以“德政孝行”为载体,促进社会家庭的和谐,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德孝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
二、基础教育中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立足点
传统德孝文化载体的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改造,要达到良好的德孝文化教育效果,需要明确载体创新的方向。我认为基础教育中传统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方向应根据当今技术的发展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性,采取真正适合他们特性的教育载体和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其生理发展情况的不同和自身经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出现了网络化人格。深刻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的前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广泛的兴趣点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然而,他们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叛逆心理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他们的特性所表现出的求新、创新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德孝文化载体的选择及运用要立足学生的特点,这既是以人为本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为达到良好传统德孝文化德育效果的需要。
三、基础教育中德孝文化课堂教学的载体创新路径
学校进行传统德孝文化教育往往是通过国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传统德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传统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着力点应回归到课堂教学载体的创新,那么,学校该如何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载体的创新,以使传统德孝文化虚功实做,达到润化人心的目的?
(一)发挥以教师为代表的人格载体的作用
在当今,单纯的理论灌输显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针对正处于思想叛逆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追求意识的独立,而单纯的理论灌输容易让他们感受到思想的强制性,从而造成不愿接受的思想反叛。因而,现代基础教育的德孝教育中,重视人格载体的运用,塑造人格榜样显得尤为重要。
(二)引入并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网络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网络作为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载体,其具有巨大的容纳量、内容丰富和展现方式多样的特点,它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使所展现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因而,将网络载体引进课堂,用视频、图像、声音的形式教授所要传播的德孝文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德孝文化教学课堂单一的呈现方式,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创设课堂活动载体
传统德孝文化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传统德孝文化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传播德孝文化,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传统德孝文化内容于活动之中”[7]。传统德孝文化的课程教学,往往是采取“你说,我听”的单向信息灌输方式,而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为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表现欲、独立意识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德孝文化教育方式应充分用好活动载体,可采取情景剧表演展现德孝故事和人物等方式,化传统德孝文化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
参考文献: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程进行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它在展示化学与社会,物质构成与运动,化学实验操作与探究等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图文并茂,快捷灵活多变的风格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初中化学教学 整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媒体与普通教学模式进行恰当的整合,有效地更新了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动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示出了无比的优越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有体会,现就自己把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施教的几个方面的做法进行交流,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1.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方面教学的整合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用化学的视觉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要注意用大量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多姿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化学兴趣。增强学好的化学的自信心。根据这一教学要求,我尝试在这一方面,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克服了以往教师吃力讲、学生费劲听、氛围死、效果差的教学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教授化学序言一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我进行了知识的扩充和编排,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化学与能源的关系、化学对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化学科学的形成、发展与方向,加之重点点拨引导,就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就像看电影一样心领神会,在心灵上记下了美好的一页。再如,讲授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课题时,笔者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视频等技术组织大量有针对性、教育性的素材进行展示,有力的配合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情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多媒体技术与建立微观概念教学的整合
化学侧重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而物质构成等微观概念的建立,历来时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所在,对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等概念 、学生总是感到茫然,也难于理解,特别是化学反应的瞬时性,不可观性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学习化学的瓶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想方设法把微观世界以宏观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他们从宏观角度去体会微观世界的景象,让学生看到物质的可分性。
以建立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思想。明确分子、原子等是物质无限分割序列的不同层次,同时把物质分子构成及运动用快慢动作进行播放,这样就顺利的建立了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在讲到物质的变化时 ,我就对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进行对比演播,使学生一看就知道两类变化的区别;在讲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过模拟化学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破裂、原子重组,离子形成等动画片段,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一看就明白了化学变化过程是怎么一回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建立了明晰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多媒体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进行化学实验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化学实验教学中某些不足,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仪器本身小,可视性差,实验操作要领多、不易掌握,实验反应速度快、不易观察,实验安全性差,、不易实施、仪器不足,难以开展实验等,对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真对这一情况,我就利用多媒体进行补充整合。使动画与实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各取所长进行教学。例如,仪器的组装方法,化学变化过程的模拟演示,放大实验操作过程等都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整合教学。这样收效快,省时间,教起来得心应手。
4.多媒体与化学用语教学的整合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功。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却感到很难掌握,元素符号不对应化学式经常写错。为了加大这一方面教学,笔者利用动画宏观展现物质的构成特征并对应标出相应的符号让学生记忆,并反复变换方式刺激学生强记。经过这样强化训练,学生就在较短时间准确掌握了化学用语,不在张冠李戴了。
5.多媒体与化学复习课教学的整合
化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内容庞杂,复习起来难以理出头绪,需要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面对这一方面的问题须充分利用多媒体快速、高效、易改动、可重复等特点把所涉及的知识面进行科学编辑整理展现出来,给学生以简洁明快的总结和回顾。这样大大缩短了复习时间,同时也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并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在习题处理方面我应用演示文稿进行编辑习题、师生互动,及时究错十分方便。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整合会得到令人十分惊喜的效果。这一方面的整合应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使多媒体科技在支撑现代化教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