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流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毕业于山东省的一所高中,在高考中我获得了646分的总分:汉语文123,数学125,英语130,理综合268。各科成绩相对比较平均,因为我平时就注重对各科目的均衡。有个木桶理论:木桶能装下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条,而是最短的那根。所以均衡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比较重要的,下面简单说一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内容笼统讲分记忆型知识和理解应用型知识,针对这两种内容学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1对记忆型的内容,需要尊重记忆规律,养成好的记忆习惯。
记忆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有很多人在学习文科内容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2理解运用型的知识注重练习及总结。
理科大多数是理解运用型的知识。这类知识的难点存在于运用方面,一个同学即使把整个数学课本一字不差背诵下来,让其考一份简单的试题,他也很可能得不了高分。
湖北、山东、河北的考生往往能考出高分成绩,有的年份本科线能达到580分。这些省的考生在理科方面练习的量是很大的,据了解,有的地方仅正规的高考模拟就有十四次,高一、高二平均每门课都有三个以上的练习册,每个单元都有两次测试题。有人反对题海战术,说要跳出题海掌握技巧,但是你若不在题海里奋斗一下,你怎么能跳出题海呢?
当然,做完题后的总结是很重要的,每次考完试后将自己的错题写在错题本上,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好好看一下,每个期末将错题本整理一下,按照类别归纳分类,特别是那些错过几次的地方,写在纸条上放在口袋里随时提醒自己。
高中三年,就是奋斗的三年,若是不敢下决心拼搏一次,那么让自己成为年级前列的想法都是空谈。
3心态和生活细节也很重要
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影响自己的心情,例如同学吵架闹矛盾,或是老师批评了几句便情绪低落。差距就是在一点一滴中拉大的,你若是每个月都有几天不在状态不想学习,放在整个高中来看,相当于有五分之一的高中生涯别人在学习而你在胡思乱想。虽然这种差距不是平时能看出来的,但是它确实存在。
为使大一新生以良好的姿态开始和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跨越迷惘的鸿沟,为之提供必要的学习信息与经验,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明白之处,并给予有效的建议,以在学年伊始边拥有良好的学习风貌和氛围,使我院的学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我部于2010年9月29日特开展了此项活动。
活动结束后,综合各班的反馈,我部了解到各位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对09级新生来讲就象一场及时雨,给他们带去了信心与希望。他们都表示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已有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将不断的努力,向所有优秀的师长看齐。
本次活动结束后,很多班级都写了心得、体会,从中也可了解到他们目前的心态以及从本次活动中感悟到的诸多种种,我部将将此些文章发到我部博客上,供大家阅读。
另外,我部针对此次活动,评出了一、二、三等奖。获奖班级分别是:一等奖:a0931,二等奖:b0933、b0951,三等奖:b0914、a0911、b0931。
虽然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写班级嘉宾过多,而且有些嘉宾兼去几个班。我部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段改进,以期做的更好!
6月4日上午,我镇语文教师在中心小学举行学习交流活动,参加淮安学习的五名骨干教师以还原专家的课堂教学、听课研讨、教学报告等形式请进了先进教育经验。季友志老师执教了《数星星的孩子》,全镇一二三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听评。王超老师执教了《桂林山水》,全镇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听评。五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举办了精彩的讲座,全体语文教师收获多多。
6月4日下午,全镇数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首先听评研讨了王文龙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周德花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两位教师很好的把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请回来,和全体教师一起分享。高报、臧守金、周德花和王文龙四位教师的讲座,思想前沿,理念先进,让广大教师享受了精神大餐。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模仿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华老师的课堂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在课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期待学生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玩中慢慢的进入思考数学的境界,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王老师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内容,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不流畅。但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
周老师作为年轻的教师,能在工作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执教了《用字母表示数》结合了专家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大家很好的分享她的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三者中我深受启发的是:数学课堂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因为合作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同学在课堂上踊跃言,滔滔不绝,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而高年级上述场面几乎“销声匿迹”。这种“怪相”除了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等因素有关以外,与我们占主导的教师不无关系。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从而构建有效数学课堂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学习,教师应积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同一个班级学生之间的思维与表达存在差异,教师要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课上,教师真心诚意地善待每位学生,即便是学生说出了自己没有准备的,教师不愿听到的话,教师也要耐心而认真地倾听,站到孩子们旁边,轻拍其肩、抚摸其头,接近他们,以敏锐的眼睛观察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善意的微笑关注他们,用期待和赞许的语言鼓励他们,让学生感到与教师的亲近感,架起师生心与心的桥梁,课后,要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各种情感倾向。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交流,并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关系着学生言语意向和表达欲望。因而,宽容、友好、真挚的课堂氛围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交流。
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合作、交流,要求班干部带头说,起榜样作用,同时关注差生,帮助差生,要有耐心。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提高自己。他们在模仿,聆听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语言,等他们胸有成竹,准备充分,再展示自我,让他们会说,说得精彩!同时,在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学习时,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信任的微笑和赞许的语言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说的激情!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问题、思考过程、得出结论时,教师决不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情绪。
二、训练交流学习的技巧
课堂交流需借助语言来达成。数学语言严密精练,逻辑性强,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准确性和简洁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语言表达还处于学习阶段,教师须多提供一定的“句式”为学生“引路导航” ,多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自悟教材中语言的精辟点,帮助他们掌握交流学习的方法、获得交流的内容,帮助他们拥有敢于且善于交流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交流学习能力,从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1.开表达之“源”。
(1)授以符号之“渔”。教会学生学会用一系列的符号标注内容,对学生更好地参与交流有极大作用。
如已知条件用“ ”、问题用“?”、关键字词用“”、公式用“( )”、需要注意的词句用着重符号(.)等。
教会学生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些数学知识,如表示加法交换律:可以用图形表示为+=+,也可以用图形表示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b+a等。
通过反复训练,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的并能自觉运用的一种“捕鱼”工具。
(2)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不应再把知识掩着、盖着,不应再害怕学生“未教先知”,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知识背景、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准确把握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积极、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打开预习的大门。如在教学《比例尺》之前的预习提纲可以这样设计:
a.你肯定认识直尺、卷尺……那你认识比例尺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b.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自己预习书上比例尺的有关知识。把读懂的知识和还需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在书上用符号标出来。
c.想想比例尺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预习后的课堂,积极主动交流将在我们的课堂中自然生成,一定会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人景象,有效数学课堂也易构建。
2.铺表达之“径”。
当教学概念时,引导学生用“……,叫做……”、“……都是……”来表达。当概念为属加种差时,可用“……的图形(式子……)叫做……”。
当公式推导时,教师也应适时提供词语及其表述方式。如归纳推理:“是……是……它们都是(属于)……”;类比推理:“……有……有……也可能有……”,“……是……是……也可能是……”。
当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根据……和……可求出……再……,最后可以求出……”;“要求出……需要知道……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先求出……再……”等。
三、拓宽交流评价的渠道
《新课标》中这样表述:“学习评价……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1. 淡化封闭的总结性评价。传统的封闭式总结性评价存在诸多缺陷:记忆性的问题多,思考性的问题少;靠程式化和技能化解决的问题多,需要高层次、开放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少……长此以往,学生会偏重记忆能力,颓废交流学习能力,严重影响课堂效益。
教师应淡化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摒弃“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做法。教师可增加听、说、读等的口试、面试等考察形式:口算题可利用直接说得数、写得数;概念题、图形题,应用题等也可利用答过程、提条件、补问题等方式进行口试,从而培养交流学习的能力。
2.强化开放而多向的评价交流。《新课标》中的评价观要求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参与意识,以此来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从而构建有效数学课堂。评价除了我们习惯用的师评生,可以是生自评,也可以生评生,还可生评师。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心得;学习兴趣
课改十余年至今,教育界的宿老及广大教师同仁们从各个角度,不断对课改的成效进行评估、总结及反思。尤其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成为课改评估的主要内容和焦点。新课程所提倡的“情景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以及“现代化手段教学”等理念,使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年纪偏大的高龄资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足,更何况几十年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因此,这些“大龄”教师在课堂上便不知该如何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甚至不知该怎样上课,以至于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急功近利”这些情况出现。
本人就是一名“大龄”数学教师,在课改的初期阶段,虽然能接受新课程阐述的先进的理念,但在落到实处时,也不免产生困惑的情绪,无从下手,从而产生“跟着大部队走形式”的想法。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群体效应,于是学校领导和教学小组开展数学标准学习,加强领会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学习、同仁之间的相互交流、新课改的培训以及课堂上的实践、提升和总结,这让我对于新课改有了稍许心得体会,以下几点建议给予奋斗在新课改第一线的同仁们,希望大家共同进步。
首先,有关“情景教学”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它本应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充满乐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仅仅只是为了“情景教学”而去创造情境,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如此,“情景教学”反而落入下乘。我周边的一位同事为了创造“情景教学”,苦思冥想,整日都在琢磨怎样把数学题目代入到日常生活中,这样做其实没错,但是却很刻意、很辛苦,难道数学脱离了情景就不是数学?过犹不及,师法自然,无需太多强加。生活中随处可见情景数学的例子,比如:“新学期开始,学习要购置新课本,语文课本单价5元,数学课本单价7元,那么全班66位同学,总共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的解答方法1,(5+7)×66;方法2,5×66+7×66,两种方法都能得出答案。(5+7)×66=5×66+7×66,这个命题就很好的将“乘法分配律”表达出来,因为这是同学们自己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对于这一定律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尝试鼓励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前提是简单的运算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加其学习热情,培养其兴趣和发散性思维。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情景教学”,就是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知道学而有用,数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教科书中的一堆符号,有了兴趣,也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关于“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乍一看,两者似乎有所矛盾,其实不然。自主学习,强调以自学为主,由自己感悟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被“填鸭式”教学。课堂的主导是教师,老师仅需提出一个命题,然后把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即可,无须从头到尾的去解答问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索的能力。至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每个人先是自主学习,然后经过讨论、交流,将个人独立思考的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的智慧力量来解决问题。所以,合作交流学习的前提先是自主探索学习,然后再将每个人的学习成果分享出来,如果没有自主学习,那么合作交流学习也将流于形式,仅仅是走过场,缺少最精华的部分;没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也就失去了正真的意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有效的小组学习是课改中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的实践性课题
最后,将讨论一下“现代化手段教学”。目前,县城小学数学教学中最火热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多媒体教学”。教师们通过“多媒体”,能负载更多、更有趣的教学内容。我个人觉得,“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件中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来制作动画,形象而生动,简单又通俗易懂。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板书,这样和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没有区别,完全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还有就是现在网络上很多课件,良莠不齐,用于教学的课件应该好好甄别,不能滥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 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
(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协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得到发展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时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另外,在数学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 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具有人际之间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需求。如果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合作交流,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是才高八斗,那也只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所以,我们要把合作交流作为另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善教育交往,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任务,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大家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教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掌握要求,思维品质要求,实践能力要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要求,学习情感要求等。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采用“二次评价”或者叫“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是适当延长时间,待信息二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
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看到学生知道了结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评价,而要看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操作了学具,还是画了图形;是通过独立思考的,还是参与了合作交流得出的等等,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基础、性格、智力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交流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三、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 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提高;解决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及发挥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作用.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促思,疑能激趣”.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发新旧知识冲突;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等;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出问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生活实际,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再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哪些物体的体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接着提问:“那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哪一种物体的体积联系比较密切?(圆柱)为什么?”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你猜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可能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猜想,引出疑问:“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接着教师提供一些学具(如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容器、水或者沙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验证猜想结论的过程,最后通过实验与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并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自主发现规律,总结知识,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二、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也指出:“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正因为如此,数学教学应该积极地挖掘生活中蕴含的、生动的数学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观,把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同时积极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原理时,教师可以举出几个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常见的例子,如自行车的大梁形成的三角支撑、高压电线杆的支架、有些屋顶的支架等.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这样举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共鸣,也能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进而学会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小细节中发现数学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问题.
数学应用意识是每名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只有提高了数学应用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比较基础,主要还是从数和形来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这些正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各种实物,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入手,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变成具象的实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数学,学好数学.
三、合作交流的应用
课标在“问题解决”目标中指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还指出“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实施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除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外,还应尊重发言的同学,学会倾听,学会在交流中思考,思考自己的想法及别人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在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中还要注意,合作交流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其实效性,否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得不偿失.
关键词:交流学习 问题情境 活动交流 评价反思
荷兰数学家弗尔赖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去认识世界”。在数学课中,要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就要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如何使学生愿交流、会交流,能在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会运用语言表达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交流氛围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
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新课引入时,教师演示相同的三辆小汽车要在三条不同坡度的路上进行赛车比赛,请学生猜猜哪一辆汽车会获胜。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问题情境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都踊跃发言。然后教师再问:为什么红色小汽车会获胜?在高昂的交流情绪中,学生发现了坡度与角的关系,最后老师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角有多大?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通过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营造了交流的氛围,并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地进行。
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可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思维。
二、提供组内活动,搭建交流舞台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增加组内交流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种宽松的交流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扩展交流层面,提高交流频率。
在教学简便运算如125×88时,为了顾及每位学生,先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简便运算,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把你的简便方法说给组内小朋友,并说说你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从中让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的简便方法。最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想法。在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中,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知识。
通过组内活动,使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方法与结论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述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具备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并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这一交流的过程,不仅填补了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拓宽、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评价反思,展现交流成果
有效的评价反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通过教师的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的评价反思,来不断调节学习策略,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这一评价反思也成为维持学生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的源动力。
如在学习《圆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中,请学生用圆规根据步骤画圆,画好后展示,并问你觉得自己画的怎样,在用圆规画圆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或让他人进行评价,然后在学生的评价反思后教师给予肯定。如果能做到定点(圆心)和定长(半径),那么这个圆就画得更棒了。通过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学生获得了知识的信息,调整了思维轨迹,提高了分析、评判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离不开体育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相信,只要我认真对待,校的体育工作将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更快地发展。当然,本学期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项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还有待提高;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特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都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改进和提高。
本学期在校行政学期初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铺教师成长之路,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奠学生成才之基。树学校精品之牌”为工作总目标,发扬勤奋踏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思想,强化“各项工作和谐发展”思路,全组成员同心同德,脚踏实地,严格按照学期初制订的教研组工作计划开展各项教学教研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实施高效教学。
课程教学处的统一部署下,本学期。本组确立了高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重点,教研组分别召开了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及“实施高效教学构建和谐课堂”两次专题研讨会,教研组、备课组老师积极研讨体育高效教学模式和程序,通过组内开设公开课听课、评课,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了高效教学”概念,认识到高效体育教学的内涵不仅要有效果、有效益,而且要有效率,同时也明确了高效教学的考量标准不仅包含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更重要的还包含学习体验。研讨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高效教学的构建,必须做到教学预设的有效性即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必须做到教师“教”有效性和学生“学”有效性,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做到精选化、整合化,选择教学方法必须做到灵活化、最优化;同时,教学评价时要做到多元化、激励化。
二、创建学习性教研组。
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教师学习,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效手段。本学期教研组学习蔚然成风,相互之间交流听课就达80节次,外出学习达30人次,有业务培训,有研修活动,有观摩学习,有教学研讨,形式多样。每一次活动归来,与会者都进行交流,及时传达有关学习内容,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传达课改信息,分享学习成果,共同发展。此外,为创建学习型教研组,根据教师发展处和课程教学处的统一安排,本组于每月初还专门组织了一次学习交流活动,大家先在自学的基础上然后集中交流,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学习收获。
三、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但结题并没有结束我组研究。本学期初,由俞波老师负责、全体组员参与的省课题《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践研究》子课题《以游戏为载体设计多元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进入结题阶段。又继续向教育局申报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项目学校,课题《大课间体育活动校本化开发与实践研究》并已批准立项,意味着我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组教师将以此为契机,围绕课题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改进和改良我校大课间,探索中前行,改良中进步。本学期围绕课题研究在校行政支持下组织了全校的春季趣味运动会,从项目设置、场地安排、报名和比赛、学生参与率,都超过以往各届。
四、强化毕业班体育教学。
而本届初三毕业班面临人数多,上届初三体育中考我校取得了39.8好成绩。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因此学校和全体教研组同志非常重视。九年级两位教师抓早、抓紧、抓细、抓实,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同学,同时各任课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中考标准,群策群力,经常交流,不断探索提高成绩的方法,并及时做学生思想动员工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教学、训练、考核相结合。本学期,又先后召开两次学生家长会,认真组织了两次模拟考试,分管领导和教研组先后多次进行初三体育教学工作研讨会,分析问题,总结交流经验。5月进行的体育中考中,校再次取得优良成绩,全校均分达到39.7分,圆满完成学校要求。
五、业余训练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