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ppt课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溧阳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20xx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陆续担任0201班见习班主任和0116班见习班主任,两个班级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在20xx年度本人被学校评为优秀见习班主任。从20xx年9月至今,本人担任0419电子商务专业综职班班主任,在20xx学年上半学期,班级被评为“保护财产先进集体”“值周工作先进班级”在首届校运会上,班级荣获“精神文明风尚奖”
通过学习本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灵活的运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学课件以及网页制作技术。由本人制作的课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荣获校课件评比三等奖。由本人设计的网站《走进电子商务》在20xx年溧阳市专题页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在20xx年3月开通个人主页《教学与课件资源交流》(校主页七色彩虹教师空间曲长利个人主页)作为一个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本人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在20xx年9月本人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被选为溧阳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培训教师。
在毕业班教学中,所带毕业班0116班和0201班一次性通过了高中物理实验会考和理科综合考试。所带0217班一次性通过省单招技能考核。
[关键词]专题教学 电子课件 PPT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30-03
一、引言
自从Power Point(PPT)软件被引入多媒体教学实践以来,很快就在我国的高校和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只要一提起“课件”,人们往往会自然地联想到使用PPT软件制作的演示文档,可见其普及程度之高。自普及以来,广大师生对于采用PPT辅助教学的评价就褒贬不一。尽管在采用PPT后的利弊得失上有分歧,但众多教育工作者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仍有相对的一致性,那就是:人始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应发挥主导作用;PPT只是教学辅助工具。意见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应用PPT以及实际的收效究竟如何等方面。
纵观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与PPT应用有关的教学论文,绝大多数的应用背景局限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任务中。许多文献对此要么语焉不详,或者就是对PPT制作的目的性缺乏考虑。对于当下日益兴盛的专题教学模式,如何制作PPT课件并有效地辅助教学,却鲜有论文进行专题讨论。本文就此结合专题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专题教学中PPT制作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传统课程教学
在讨论专题教学之前,本文首先就传统的课程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所谓的课程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时计划安排好每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由来已久,被普遍应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教学内容结构层次分明、各阶段教学任务明确、历时周期长等特点。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在教学过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教授、联系和运用,虽然在课程起始阶段也有课程介绍和课程总结等教学计划,但不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教学的效果一般需要通过考试进行检验,考查学生是否系统、全面地掌握了该课程所含的专业知识。
三、专题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更新,我国的教学模式日益多元化,各类非学历目的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笔者对于专题教学特点的理解是,专题教学一般仅针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展开,其中即使存在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仅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专题教学中的知识点一般不是系统介绍的。虽然通过多次专题教学可以构建起一个课程体系,但各个子专题之间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专题教学的一些典型方式有:各类学术讲座、研讨课程、公开课等。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教育部目前正在推广的各类视频公开课等。依托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各类视频课程,目前以专题教学为主要模式,其原因与时间限制、服务对象及教学目的等因素紧密相关。考虑到受众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学习目的、时间和兴趣迥异,所以网络资源上的课程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专题教学的特点,便于大众有选择性地听取。
四、如何制作某个专题的PPT
对专题教学的特点及动态进行了简要讨论之后,下面对在专题教学中如何制作PPT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笔者认为,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在制作专题教学PPT之前就必须明确教学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弄清楚专题教学的实践环境:是在课堂上、学术报告厅中,还是通过后期制作变成视频资源。展示环境的不同,PPT的用途和作用也将不同。
以教学比赛的公开课为例,展示环境一般是多媒体教室,下面有充当听众的少量学生。而观赛评委的视野十分开阔,不仅包含教师、黑板、投影屏,还有学生及整个课堂。例如,一些“原生态”的教学录像,展示的视野随时发生变化,这就与传统的公开课、观摩课的展示环境非常类似。在上述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PPT只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众多信息源之一,可以看做是电子化的板书工具。但是一些依靠电视或网络传播媒体的专题教学资源,虽然也有学生充当听众的镜头,甚至设计有学生提问等参与环节,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镜头主要是对准教师,有时则对准展示屏幕。这时候PPT就不能看做是充当固定板书的工具,仅起到展示关键知识点和一些图像及动画的作用。
明确了专题教学的活动环境之后,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来设计PPT。用于专题教学的PPT存在一些共性的地方,下面简要列出并加以讨论。
(一)页数宜精不宜多
专题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视频公开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始终掌握着专题内容的展开。如果PPT页数太多,学生就有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忙于做笔记,从而忽略了教师的语言,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即仅仅记下几行文字,生动丰富的讲解反而没听仔细,“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提纲挈领而不是包罗万象
专题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应该跟随着教师的指挥而不断转移,且大部分时间是停留在教师身上,被教师的语言和个人魅力所吸引。在这种情况下,PPT所涵盖的内容就不应该像课程教学那样是整个课程知识点,而仅仅应该是需要学生看屏幕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专题教学中PPT可以适当降低对完整性的要求,因为专题教学自身对此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三)转换表现形式提起兴趣
虽然专题教学中以教师的生动讲述为主,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注意力下降。这时候适当地转向PPT,通过转化表现形式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有些知识点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用语言难以描述或是效果欠佳,那么也可以充分利用PPT在生动活泼方面的优势,以更直观的表现形式来展示知识点。
(四)图文并茂的隐性暗示
专题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限制,很难有专门的停顿供学生思考。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PPT图文并茂的展示特点,在讲课时将PPT停留在某个精心设计好的页面上,而该页面则充分利用背景图案、文字、图片等方式对专题或知识点进行隐性暗示,启发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时候的画面切忌过于靓丽花俏,或是播放对启发思考毫无帮助的动画(如一只奔跑的小兔子),否则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违背了初衷。
(五)满屏彰显关键性话语
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专题教学,一般都会有对知识点进行精辟概括性的关键性话语。教师有时需要重复一次,以提醒学生注意。此时可以满屏章显这些关键性的话语,只要背景风格一致,就不要惧怕破坏了PPT的整体编号或模板风格。满屏彰显出来的关键性话语,感觉上虽然打断了PPT的播放进程,但实际上起到了突然吸引强调的目的,就如同电视节目中插入广告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的使用不能频繁,一次专题教学中最多出现几次。教师必须有所取舍,选取最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述。
总的来说,专题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焦点,PPT制作的课件只是帮助其快速板书的工具。尽管如此,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的设计工作仍然不可小觑。精心设计的PPT课件不仅可以展示出必要的图文信息,还能对专题教学的主题起到烘托作用。
五、经验与体会
作为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参与某专题公共课程的视频资源建设工作,负责其中的PPT课件制作。经过几轮专题教学实践的探索之后,在PPT制作方面总结出以下几点切身体会供参考。
(一)控制章节标题层级数
课程教学由于体系结构完整、教学内容多、前后相关性紧密等原因,在课件制作时一般都编排层次结构非常详细的章节编号。但在专题教学中,一个课时只有30分钟(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这是获取最佳授课效果的时长),授课内容十分有限,而每次课程又都有自己的子专题名称。这种情况下,每次专题教学的PPT课件最多只安排三级标题,多数情况下两级标题足够区分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二)PPT课件只是列出简要的提纲
用提纲形式写出的PPT页面更有利于教师按照备课内容自然讲述。如果在每一页中都密密麻麻地写上完整的句子,不仅影响放映效果,还使得教师或多或少地去“照本宣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注释是一本从不翻开的教案
专题教学本来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备课,尤其是在录制后剪辑成视频资源的要求下。教师需要更加熟悉教案,甚至要做到像演员熟悉剧本那样,如此才能严格控制好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可以有所发挥,但是又不能出现太多的临场发挥。我们尝试用利用PPT的注释功能添加类似“脚本”的教案,通过字数统计并预测授课时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非常熟悉他所要讲述的每一句话,目视课堂而不是紧张地盯着屏幕宣读。
(四)画面动静有序
整个专题的PPT课件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不免让人感觉有些索然无味。因此,在页面切换以及展示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动画效果以凸现重点。但是动画效果过后,最终要将文字或图片停止下来,一方面便于教师做详细讲解,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录像的镜头大部分都是对准教师的,不停活动的动画效果并不会被一直收录。
(五)大字体展示重点内容
需要重复的关键知识点要敢于用大字体进行展示。有些老教师喜欢称PPT为“屏片”(初期投影仪的玻璃片),这种称谓正是看重了PPT可以方便地单片(满屏)展示大号字体,使得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阐述简要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内涵。具体的运用方式在前面讨论中已有提及。
(六)背景色彩素雅为主
色彩过分鲜明的背景不仅影响文字的观感,而且容易喧宾夺主,抢走学生对于教师语言、手势、姿态等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如果以流行的网络图片做背景,则容易引起学生在思想上“开小差”,甚至是私下议论,严重影响教学的严肃性。
六、结束语
专题教学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未来教育资源共享的大趋势。PPT课件作为专题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其制作经验和技巧有别于以往的课程教学模式。笔者有感于目前针对专题教学的PPT制作探讨较少,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体会进行了若干讨论和些许建议。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忠海,赵丽娜.大学PPT教学的异化归因及其规范走向[J].江苏高教,2012,(1):85-87.
[2] 徐林强,肖庆国.大学PPT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 谢同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效能分析――以PPT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2):38-41.
[4] 王超.PPT课件在化学课堂的有效使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70-72.
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使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而付出终有回报,在第四轮教育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我荣获二等奖,而且得到校领导和学习的接受,这事我非常感到欣慰的,下面是本人工作鉴定,个人工作鉴定。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学习,研究班主任工作方法,陆续担任**班见习班主任和**班见习班主任,两个班级都被评为校文明班级。在20**年度本人被学校评为优秀见习班主任。从20**年9月至今,本人担任电子商务专业综职班班主任,在20**学年上半学期,班级被评为“保护财产先进集体”“值周工作先进班级”在首届校运会上,班级荣获“精神文明风尚奖”通过学习本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灵活的运用Flash、PPT和Authorware制作教学课件以及网页制作技术。由本人制作的课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荣获校课件评比三等奖。由本人设计的网站《走进电子商务》在20**年专题页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溧阳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201x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本人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被选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培训教师。
经历磨练就会拥有收获,在这个充满激情的社会,只有不断强化自己,不断装备自己,才会适应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做到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融合 应用型人材 教学改革
1.现状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二本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新生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高年级能使用计算机为专业学习服务。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是内容多,学时少,约32学时;入学时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同学能使用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上网、收发邮件等操作,但有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多数学生听课时没有兴趣,但具体操作时很多细节却不清楚,而少数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觉得讲得太快,操作起来很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全校各专业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案例,相同的讲授方法,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
2.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
2.1 更新课堂教学观和质量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更需要高校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有实用操作技能,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材。新的教学质量观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材,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2 教材建设
在本次教改中,我们首先组织多年工作在一线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团队重新编写了教材。教材改革的宗旨是精讲理论,注重教材案例与专业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材。本门课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固定,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知识,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及PPT的制作五大部份的内容,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软硬件上的迅速发展,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旧的教材已经滞后于当前的技术。新编教材《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于2012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在兼顾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压缩了部份理论知识,如略讲进制的转换,同时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信息检索,特别是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此外,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针对不同专业精选案例,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2.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用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系统讲授,又要精讲理论,突出实用性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次教改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体现在保留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基础上,精讲基础理论,网络知识部份增加了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文字处理部份安排了论文排版实例操作。在各部份知识的实验案例设计上,体现了专业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
2.3.1 精讲基础理论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份,安排学生自学如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应用这类简单知识,深入浅出地略讲进制转换,演示XP操作系统中常用的系统管理功能并让学生练习,如屏幕属性设置,任务栏的设置,快捷方式的设置,输入法的设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这些常识性的基本技能;网络的分类和体系结构建议略讲,重点讲解IP地址的分类,IE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下载等;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讲解则注重使用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关键细节。
2.3.2 提高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除了利用搜索引擎Google 、Baidu等在Internet上对海量信息进行检索外,学会在专业数据库中查找专业文献对各个专业大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将来从事专业工作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学中我们专门介绍了国内常用的中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如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万方数据库等,此外,还介绍了国外一些著名的西文数据库,如SpringerLink,IEEE Xplore。对我校学生,可以从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获取中文资料全文,英文论文的题名的摘要;学校提供了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获取西文论文全文的解决方案。
2.3.3 加强排版能力的训练
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除基本功能的讲解演示外,在实验案例别安排了如何进行论文排版。在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由于学生缺乏写作专业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摘要、分级标题、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的写法以及目录如何生成等,致使指导老师总是要花很多时间来反复修改学生的论文排版格式。这些在word教学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当学生综合应用时,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安排学生练习毕业论文的排版,对他们大四时写毕业论文以及将来工作以后撰写科技论文,都是一次针对性很强的训练。
2.3.4 与专业融合制作ppt案例
制作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是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一个重要软件。但由于总课时少,一般这部份内容只能安排6学时左右,主要是课堂讲解和演示此软件的主要功能,并布置学生制作一两个简单的PPT案例。教改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制作与专业相关的PPT课件。比方中文专业学生,要求他们制作一个漂亮的自我介绍或是中学语文课件;对旅经系学生,安排他们制作地方旅游或是中学地理课课件。在制作时PPT时,如何选择素材,如何准备和处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都有很多细节值得探讨。音视频软件的使用,建议作为课后扩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指导。
2.4 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课时分配是上机和上课各一半。将理论和演示集中的教室里上,由于不能及时动手操作,上课时学生感到很枯燥,上机时很多操作细节又忘光了。现在,课堂教学全程改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教师注重引导,给学生更多操作的时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此外,为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更适合于他们特点的教学案例和实验案例,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来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服务。
3.小结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材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些方法。本文就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以期在教改中能让本门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融合,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材。
参考文献:
[1]沈奇.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制作高质量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笔者作为教学督导,在日常听课和担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评委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所做课件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严重影响了课件的审美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是:
1语言表述不简练
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黑板在使用上有共同之处,就是要做到言简意赅,表述简练。课件虽然是教师课前制作的,不像板书要占用书写时间,但语言表述不简练会影响课件界面的美观性,也会给学生留下教师不细心的印象。如一位讲授《文学概论》的青年教师,在“即兴与推敲”这节课的课件是:一、即兴,下面的小标题依次是:1、含义,2、特点,3、即兴创作举例,4、即兴产生的条件。笔者认为,小标题3和4可分别表述为举例和条件即可。另外,在含义后可直接用是指什么,不需再用即兴二字。推敲部分存在的问题也是如此。总之,课件中的文字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产生阅读障碍。
2序号标点不规范
就是课件中的层次序号后的标点符号在使用上非常混乱,主要表现在:第一,二级标题序号后使用了与一级标题序号后相同的标点符号,如上文案例中含义、特点、即兴创作举例和即兴产生的条件四个二级标题序号后本应用黑点,却用了与一级标题序号后相同的顿号。第二,一级标题下有的二级标题序号后用黑点,有的却用顿号。其实,课件中层次序号后的标点符号在使用上与书籍、学术论文上的技术规范是一致的,即一级标题后用顿号,二级标题序号后(用阿拉伯数字)后用黑点,这样在结构上就有逻辑层次性,只要教师稍加注意,就不会出现上述不规范的混乱现象。
3动画设置不恰当
课件中的教学内容应逐条呈现,这有助于教师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并能激发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条呈现教学内容,就要在课件中进行自定义动画设置。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青年教师课件中都设置了自定义动画,但动画设置不恰当。主要表现在:把只有一两行甚至两三个字的标题,有的教师设置成百叶窗(水平),有的设置成飞入(自底部),有的设置成盒状(向内),还有的设置成菱形,而且速度都非常快。如此动画设置,一节课听下来,学生眼花缭乱,其视觉疲劳程度可想而知。笔者把这些动画设置改换成“展开”方式,并以快速或中速放映,效果比以上几种方式都好。这说明,能用展开方式呈现的标题或内容,一般就不要设置成其他方式,以免因过分追求页面的花哨而影响课件的实用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另外,有的青年教师把每张PPT都以“新闻快报”的方式(速度非常快)进行幻灯片切换,视觉效果也是非常差。这样的切换设置纯属多余,完全没有必要。
4颜色对比不明显
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被区分区来;反之,则越困难。如蓝色和红色背景上用黄色或白色的字,黄色背景上用红色、蓝色或黑色的字,效果比较好。而青年教师课件中的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对比不明显、差别较小,这样学生就很难从背景中选择识别出文字来。如有个教师的课件背景是淡红色,而文字颜色是棕红色,从电脑上看,差别还较明显,而通过投影仪以后,从幕布上看,差别非常小,学生尤其是坐在教室后半部分的学生根本无法看清楚文字。另一个教师的课件背景是蓝色,而把文字设置成了绿色,绿色的文字与蓝色的背景对比也是不明显,对学生阅读和记笔记造成了极大影响。
5图片遮文不美观
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张图片胜过万语千言。课件与报纸、杂志等媒体也有相同之处,如果课件中每页都是文字或字母或数字,就不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课件中适当插入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照片,除了能够弥补单调的文字、字母和数字刺激容易使学生分心等不足之外,还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青年教师虽然在课件中插入了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图片,但图片却遮盖了部分文字,使得整个页面杂乱,极度缺乏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课件本身也应是一件艺术品,学生在有效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和鉴赏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二解决青年教师所做课件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使教师潜心教学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课件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高校,学校在工作规划、会议讲话和文件中都把教学列为工作的中心,但在教师职称晋升、定级定岗以及绩效考核中却侧重于科研,以课题数和论文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条件,对立校之基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为工作量和学生的满意率,而这些经过比例折合后教师之间又相差无几,拉不开档次。如某新建本科院校对晋升职称的教师进行综合打分,分数排在前几位的,往往是课题和论文数量多的教师,而有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但论文少的教师排名靠后,反而通过不了学校评审这一关。更有甚者,在对当年新引进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也有科研这一项,没有科研积分,就要被扣绩效工资。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导致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申报课题和上,不重视教学,自然就不讲求课件制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了,因为“课件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查资料、选内容、输文字、编程序,设计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所需课件有时要花费几天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少青年教师就直言不讳的对笔者说:课件做好是两节课,做不好也是两节课,我何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呢!能凑合用就行了。青年教师课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有此可见一斑。笔者可以断言,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以科研论英雄的教师评价机制,青年教师的课件制作质量和水平就不会有整体上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条明确指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针对目前高校普遍以论文评价教师的现象,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提出,不要把这一标准绝对化。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改革教师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科学的、符合教学型院校的对教学工作具有激励作用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自觉主动的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上,使青年教师以潜心教学为乐,树立教学好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的
2开展课件制作技术培训活动,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课件制作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
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理论指导,而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因办学规模扩大而师资不足和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成立以来,逐年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课件制作技术,没有掌握一定的技巧,加之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使得他们制作课件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存在着粗制现象。为此,学校职能部门应对青年教师开展课件制作技术培训活动,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一是要建立正常的培训机制。就是每学年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培训活动。如安康学院自升本以来,每年的四月中旬,由人事处和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举办“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应将培训的教师由自愿报名改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参加。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培训。就是要结合青年教师课件中的问题进行培训,这样的培训效果会更好。如教务处可以把督导日常听课和参加赛教的青年教师的课件中反映出的普遍问题作为案例,请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或课件制作得好的教师加以点评,进行具体指导。
3加强教师同行交流,相互借鉴,促进教师共同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制作课件也是如此。在课件的制作上,教师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提供参照,借鉴和分享课件制作中的技巧,能突破个体经验和视野的局限,是提高课件制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这种途径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教师个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另一种是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之间的多向交流。前者表现为两个教师之间通过互看课件,彼此询问,交流经验,相互借鉴,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后者表现为某个系(部)或教研室邀请课件制作受到师生认可和肯定的教师向本系(部)或教研室的青年教师传经送宝,把自己在课件素材的积累、剔旧补新、制作技巧等方面的体会、经验作介绍,解答教师的疑问,通过多向交流,促进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虽然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课件制作的具体要求不同,但只要青年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做个有心人,虚心求教,潜心研究课件的制作技巧,就一定能够设计、制作出既符合教学规律和美学规律,又符合课程要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课件,达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振华.当代中国课堂教学变革方式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关键词:PPT教学课件;英语教学;全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6-0070-05
英语学科教学以其独有的工具性、情境性等特点,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何在实践中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英语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外语学习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深层次整合已经成为教学教研活动关注的重点,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美国学者丹尼尔・平克提出的全新思维是指在左脑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右脑思维,掌握高概念和高感性的能力,即“六感”(the Six Senses):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其主要含义是:不仅要有焦点,还要懂整合;不仅重功能,还要懂设计;不仅有论点,还要会讲故事;不仅有逻辑,还要会共情;不仅要严肃,还要懂幽默;不仅重积累,还要追求意义。[1]
本文主要关注PPT教学课件这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多媒体工具,结合在大连庄河地区实际调查中所发现的诸多问题,结合英语课堂实际情况,力求探讨全新思维视角下如何设计与使用PPT教学课件,以求为教学教研工作者提供一些资料和建议。
一、研究方案制定
1.研究对象
本调查主要是针对大连庄河市内2所中学和3所小学。笔者在调查时,选择了两所小学,分别是庄河市向阳小学和庄河市新华路小学,在庄河市向阳小学分别从二年级和四年级随机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在庄河市新华路小学分别从二年级和五年级随机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同时选择了两所中学,分别是庄河市第三十一初级中学和庄河市第二十八初级中学,在这两所中学都分别从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调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对英语教师进行调查时,还在这四所学校外另调研了一所小学,是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但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在这所学校对学生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兼有访谈法和文献调查法的研究手段来了解大连庄河地区中小学英语课堂中PPT教学课件的使用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并试图探究出一种有关PPT教学课件的创新设计思维。
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问卷,主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调查,调查中小学英语教师对PPT设计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整体性的有效把握。另一部分是学生问卷,主要是调查学生对课堂上PPT教学课件使用的看法和意见,同时也调查了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中都设置了两道相似问题,答案不同者,则判定为不能真实反映接受调查者的态度,即为无效的问卷。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的具体情况是:教师问卷51份,学生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551份,其中有效问卷是497份。详细情况见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小学英语教师PPT教学课件应用情况
关于教师日常上课使用PPT教学课件频率的调查如图1所示。
由图1上数据可知,目前虽然大部分英语教师都能够使用PPT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但是PPT课件并没有真正走入英语课堂,甚至一些富有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依旧拒绝PPT教学课件进入课堂。
在使用PPT课件教学的英语教师中,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师有35.2%,同事之间交流共享的有37.3%,而网上下载并修改的占到了27.5%,虽然网上的PPT教学课件资源很多,但是精华很少,英语教师在网上下载的课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对于重难点的突出也不一定能很好的把握。如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学会自己去制作教学课件,就相当于亲自去感受课堂设计,对于把握课堂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这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不失为一条良策。
在调查教师认为PPT教学课件的设计水平是否影响教学效果时,有82.4%的教师认为是,而有15.7%的教师认为不是,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英语教师认同PPT课件的良好设计在教学中应用的积极影响,但从与一些教师的交谈中也了解到,他们对于PPT课件的认识程度不够,设计方面更是缺乏相应的指导。PPT教学课件对于英语课堂的意义远不止其被普遍认可的优势,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模仿对象,在促进学生会话练习的同时,还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2]所以提高英语教师对PPT教学课件的认识和PPT教学课件设计的水平是重中之重。
2.中小学学生对英语课堂PPT课件的基本评价
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其对PPT教学课件的使用意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根据调查,有61.4%的学生对英语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PPT教学课件非常满意,而仅有1.8%的学生对教师用的PPT课件非常不满意,两个极端选项不排除个别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和抵触心理,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学生对教师的PPT教学课件还算比较满意。
当问到PPT教学对学习的影响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减轻了教师板书负担,加快了讲课的进度,学生对PPT教学课件的认可更能体现出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依照PPT课件进行教学也是不可行的。在问及针对PPT课件教学和“黑板+粉笔”的教学哪种教学格局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时,有81.2%的学生认为应该两者结合,这说明英语课堂不仅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其基本的拼写和写作能力也尤其不能忽视,结合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的优点,为其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在PPT课件中加入音效, 认为音效对于他们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音效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教师讲授形成双重记忆,更有利于加深印象。但是加入效果音或者装饰性动画有可能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所以笔者针对此项调查了学生的看法,仅有6.8%的学生认为经常会,40.3%的学生认为偶尔会,而有52.9%的学生认为从不影响。对于PPT教学课件中音效最好在哪些地方使用的调查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对PPT教学课件的使用整体上表现出支持的状态,可以说,对于学生来说,PPT教学课件就像英语课堂中的一种调剂品,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所在。
3.英语课堂PPT教学课件的设计分析
针对PPT教学课件的设计,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进行多方面调查。
(1) PPT课件整体设计分析
PPT课件整体设计包括整体布局、背景使用等,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有97.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PPT课件页面整体布局简洁明了,仅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整体布局眼花缭乱,呆板生硬。并且有62.8%的学生认为教师通常使用的PPT课件背景很简洁,也有11.2%的学生说教师使用的是空白背景,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综合使用这些背景,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情境的内容,做到激励、启发、协调、反馈等教学功能的合理运用。
(2) PPT课件设计的内容分析
在内容设计方面,68.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PPT课件内容组织层次化,主题内容突出,46.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在照搬课本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内容的层次化,还要注意与书本内容的合理结合,如果完全照搬照抄的话,那么PPT课件教学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并且能够符合课本要求的内容,比如与单词相关的猜词游戏等。
(3) PPT课件设计的艺术性分析
高质量的PPT课件应该是优质的内容与艺术的形式的统一。高质量的PPT课件让人赏心悦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总体协调,图象清晰,动画、音乐等多媒体元素与情境变迁、教学进程相一致,使学生和教师间产生情感互动,创造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3]在幻灯片的呈现中,文字篇幅的设计体现一定的艺术性,篇幅的大小有时会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每页幻灯片中的文字篇幅调查,师生的反映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幻灯片的篇幅不易过长或者过短。PPT课件中幻灯片篇幅过长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视觉压力,而张数过多则会引起视觉疲劳。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95.1%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使用的PPT课件里面的幻灯片张数正合适,并且易于理解;而在教师的调查中,有60.7%的教师说自己设计的PPT课件一般在10张左右,有27.5%的教师一般在20张,剩下的教师选择的是30张或者30张以上。从教学效果来看,数目在10-20张左右的幻灯片在英语教学中易于使学生理解接受,当然,由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同,这个数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该结合具体教学情境而定。
艺术性的另一种表现在于色彩的设计,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4]色彩隐性作用在于它可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为了不让人眼花缭乱,一页幻灯片的标准色彩不应该超过3种,在PPT教学课件设计中,每张幻灯片也可以使用超过3种颜色,但多出的颜色只能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尤其要注意以图片为主的课件的颜色选择。[5]根据笔者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同一页面上文字颜色种类超过3种的有19.6%,3种的有27.5%,2种的有43.1%,1种的有9.8%。在色彩设计方面,有50%的学生认为主辅色不能合理搭配,重难点内容不突出;有32.7%的学生认为色彩选择上随心所欲,没有针对性;有28.5%的学生认为色彩整体风格与教学内容不相符;有11.7%的学生认为色彩杂乱花哨,无统一基调;还有16.1%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具体数据如图4和图5所示。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英语教师的PPT教学课件在色彩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在PPT课件中文字是最常见的,而文字的特效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问卷调查中,有相当比例的教师选择了课件中大部分文字有特效和少部分文字有特效,分别为33.3%和49.0%,说明目前教师在文字特效的使用上是比较均衡的。但是文字具体该加什么特效,还是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而定。而根据对学生的调查,教师使用最多的文字特效就是使用不同的颜色,归根结底还是在色彩的搭配使用上出现了问题。
很多英语教师没有充分使用视音频,访谈中了解到他们觉得视音频的过多加入会影响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并且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说,这一教学手段并不被教师广泛认同。很多英语教师喜欢在PPT课件中加入背景音乐,他们认为背景音乐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功效,而学生也确实是认同这种效果的,因为有84.8%的学生认为背景音乐搭配合理,有助于课件内容的呈现,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背景音乐对课件内容不起任何作用甚至是干扰了课件内容的呈现。
(4) PPT课件的互动性设计分析
教学时交流的艺术,不能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而要更加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不仅要在PPT课件设计中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要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件设计中加入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比如一些猜词游戏等。在调查中显示,有26.0%的学生表示英语教师课堂经常展开互动,有17.0%的学生表示教师从不开展互动活动,而有57.0%的学生反映英语教师只是偶尔开展课堂互动活动。
而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有52.0%的教师表示自己的PPT课件中偶尔有设计趣味性互动游戏,而选择通常和每次的分别为27.5%和3.9%,这说明教师的PPT课件设计中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不是很好,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在课件中加入过多的游戏等互动性活动会让学生分心,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精力不够集中。在调查教师课件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时,72.5%的教师表明是演示法,仅次于它的是情境教学法,有68.6%的教师选择,而任务驱动法有43.1%的教师选择。这说明,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PPT教学法是演示法,这种教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却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情境教学法则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散思维,激感,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的情感对认知有增力效果,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几种教学方法,不仅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还要用到任务驱动法这种能够给予学生大量实践,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并进行分析的教学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结束语
1.PPT教学课件创新思维设计探究
既然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那么教师在PPT设计时就要慎重考虑每一步。用创新思维去辅助设计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学生的要求,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领会大纲,做到适“材”而定。然后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界定学生的层次水平,做到因“人”而异。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对于英语的学习属于有意识的学习,而有意识的学习又必须置于自然环境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创设出真实的交际情景。而且英语教学的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已经远不止基础语言的学习,还融入了文化,所以英语的学习是包罗万象的,这就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使用创新手段和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也进行了真正意义的英语教学。笔者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以下几点设计原则。
(1)可读性设计
即在幻灯片中突出教师想要强调的部分,准确定位视觉元素,注意信息条理性,给学生提供清晰的结构。
(2)简单就是美
使每张幻灯片的表现形式和展示内容简洁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3)多模态演绎
过多的信息和数据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英语学科的学习应该充满趣味性,而不是死记硬背。因为对于学生的左脑思维来说,已经足够认知教师在PPT中所给出的信息和数据,而为了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就需要使PPT多模态演绎,将信息、情感、视觉效果三者合一,构成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课堂。
(4)交际式情境
要在PPT教学课件设计中融合交际教学法,就是要在课件设计中有意识地展开课件与英语听说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并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创设交际式情境。
2. 具体改进分析
英语教师在PPT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精心设计,利用丹尼尔・平克提出的全新思维作为PPT设计的引导,[1]注重交响感、设计感、故事感、共情感、娱乐感和意义感,使PPT设计更具有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全新思维。
PPT教学课件不仅仅是用来展示学习内容的工具,它更重要的角色在于“融情于景”,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乐趣,从而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笔者根据分析总结了几点设计理论:①精心设计,注重实效。②强调学生主体性,增加课堂互动设计。③创设英语听说环境,提高英语表达能力。④加强教师PPT设计培训,优化教师信息素养。
目前大连庄河地区英语教师在PPT课堂教学上是比较用心设计的,学生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件的互动性设计,听说能力培养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探索,加以运用,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熟练运用PPT课件教学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所以教师在PPT课件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互相补充,让它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平克(著),林娜(译).全新思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洪慧玲.英语多媒体PPT课件设计和使用的误区及策略[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13-514.
[3]周旋.基于PPT的课件设计原则初探[J].科技传播,2011(4):200.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高校教师 信息技术水平
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在全球迅速兴起,国际背景下的慕课也向中国乃至世界高校提出挑战。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高校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大规模在线教育引起的全球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国家及各高校主要通过相关学习培训和信息技术教学大赛手段进行。虽然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的特点是短平快,而欠缺应用巩固;信息技术教学大赛,则因大多数教师的知难而退、望而却步而普及面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所有一线任课教师的参与。《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使精品课程建设又上新台阶。部分高校把精品资源课建设纳为评定职称的必要因素,甚至提出“一人一门精品课”的高要求,在制度上鼓励、鞭策广大教师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因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压力和技术需要,大大调动了教师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给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且普及率很广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平台。
一、教学录像制作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学录像资料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是资源库中的重头戏。无论是微课的录制,还是教室内的课堂教学实录,都需要多媒体课件、录像设备、录制软件、视频美化软件做支撑。授课教师必须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其他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以顺利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微课、现场实录等多种课型教学录像的录制任务。
(一)在PPT的制作技术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网上共享课程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PPT的制作向团队教师提出挑战,在PPT制作过程中,从母版背景的选择、排版和布局到文本与图片的结构处理及幻灯片出现的方式、视(音)频资料的剪辑与插入方法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能够加快团队教师教学课件的制作速度。
(二)在教学录像资源的生成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1.在微课片段录制中成为录屏软件的使用高手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微课资源是非常重要且便捷的学习资源,特别适合网络在线学习。微课的主题单一而突出,用时短,特别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下学习者的学习。而且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资源占用容量小,可以通过手机、电脑、MP4、IPAD等进行移动学习、观摩或研讨。作为资源共享课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熟练运用超级录屏软件,以完成微课的录制任务。
2.在课堂教学实录课程摄制中成为视频美化大师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课堂实录视频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系统而连贯的学习内容,更直观地体验教与学的全过程。有趣的师生互动,生动形象的教与学设计,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一目了然,更便于观摩者学习和研讨。
进行课堂录像时,首先要注意光线的明暗、远近景的处理,特写镜头的拍摄等;之后为取得更好的播放效果,还要使用视频处理软件对录像进行剪辑合成,而且为保障网上顺利播放及减少录像在网站所占空间,还要对教学录像进行格式的转换。通过以上课堂教学、现场拍摄、剪辑合成、格式转换的实践,团队教师提高了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用摄像设备录制视频、运用多种软件剪辑合成和美化视频的能力。
二、相关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建设与开发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方便学习者与主讲教师之间、团队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团队创建了精品课程研讨QQ群、微信平台、优酷自频道和博客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特别是优酷自频道的创建,可以容纳大量的视频资源,极大地减缓精品课程网站的空间压力,保障学习资源的无限提供,这些视频资料都是经过团队教师严格筛选、过滤之后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精品,对学习和研讨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保障学习资源的质量。
团队教师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与学习者交流、研讨,指点迷津、解决问题,并上传学习资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以上网络资源的提供和建设,团队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三、网站建设与维护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有力支撑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是展现课程的舞台,是学习者进入、了解学习资源的首要渠道,是课程的大粮仓,囊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实训指导书、考核方案等多种学习资料。为保证网站首页和相关内容的链接及各部分内容的直观展示,在处理文档、课件与视频的排版布局和美化网页等网站建设的过程中,团队教师学习网站建设、美工等相关技术技能,大家由开始的初步了解到逐渐掌握,提高了网站建设能力。
应用更有利于掌握,技能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意识到其重要性,正所谓“不愤不悱,不悱不发”,困而学之。广大教师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由被动到主动,由笨拙到熟练,用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升。通过PPT和录像制作、资料上传及网站建设,提高团队信息技术水平。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提升中提高课程建设主体――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客观上促进高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更好地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制作;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102-03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及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微课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实践。微课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外的学习内容,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内容的展示,即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微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实现对整个课堂的教学安排和学生技能素质的训练与提升。
笔者从微课设计流程出发,重点对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方法、微课视频拍摄、PPT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微课建设思路
制作一个完整的微课需要经过微课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素材制作)、视频拍摄与录制、视频剪辑和成品输出等6个环节(如右图)。
在课题选题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教学任务,选取适合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在教学设计环节,主要围绕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线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展开思路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来设计,教学设计关系到教学内容讲解和微课效果,它是微课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课件制作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微课内容所设计的知识点进行素材制作,一般包括PPT及美化、处理图片等内容;视频拍摄与录制是微课设计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课件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包括现场视频拍摄和PPT录屏等内容;视频剪辑与处理是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利用视频处理工具对视频拍摄和录制内容进行剪辑和视频处理,以达到微课设计教师的设计要求;视频成品输出是对编辑处理好的微课进行微课视频的输出与生成,以达到教学平台对视频的要求。
微课教学设计
1.微课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姓名、微课名称、适用对象、设计思路、片头片尾信息和微课设计方案。微课设计方案是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在微课设计方案中,教师需要注明微课的每个过程、场景中出现的教学设计、图画、解说词等内容,明确微课的课件制作、视频拍摄与录制、视频剪辑的具体步骤和实现效果。
2.微课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优质的微课设计,其内容要符合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所以,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①微课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把微课的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
②一个微课虽然只讲一个重要知识点,但需要相关知识做铺垫,微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
③微课设计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完整的教学步骤;同时微课展示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或总结性信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④微课视频既可以在课外学习,也可以作为教学视频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使用,所以在微课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它与课堂其他教学环节的配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提示学生查找相关信息、训练相关技能,实现学生技能的掌握与提升。所以在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提问、练习、技能训练,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考。
⑤和传统课堂教学一样,在微课结束时,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内容要做简短的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⑥在使用字幕时,教师要明确使用目的。对一些重点、难点、说不清楚的部分可以使用字幕,而对容易理解的部分尽量少用字幕,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重点内容的提升,也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微课制作的方法
当前,微课制作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录屏软件录制模式、可汗学院模式、摄像机拍摄模式等。
1.录屏软件录制模式
录屏软件录制模式主要对课程PPT教学内容进行录屏,辅以录音和字幕生成教学视频。其常用的录制工具包括计算机、话筒、耳麦和视频录像软件。当前使用较多且简单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nagIt等。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微课步骤如下:①选定适合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②检索相关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③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微课,并制作教学PPT课件;④设置计算机分辨率(1024×768),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调整好耳麦和音量,开始录制;⑤在录屏过程中,环境要安静,设计者边演示边讲解,并配合标识工具重点展示教学内容;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片头、片尾及其他特效的处理和美化,输出符合要求的视频格式。
2.可汗学院模式
可汗学院模式与录屏软件录制模式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增加了手写板、画图工具等配合教学的硬件设备,使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教学环境。
可汗学院模式主要实现过程为:①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制定教案;②安装手写板、麦克风等工具;③通过录屏软件把利用绘图工具和手写板的教学演示进行录屏;④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片头、片尾及其他特效的处理和美化;⑤输出符合要求的视频格式。
3.摄像机拍摄模式
摄像机拍摄模式是通过对教学过程摄像、情景剧式情景摄像、PPT(插入FLASH/3D模型)录屏,按照微课教学设计思想利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剪辑生成微课视频。其常用的录制工具包括摄像机、黑板、背景幕布、无线耳麦及其他教学演示工具。
摄像机拍摄模式主要实现过程为:①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形成教案和PPT演示文本;②利用黑板或PPT演示展开教学过程,利用摄像机进行现场或课堂录像,利用录屏软件对教学PPT内容进行录屏;③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片头、片尾及其他特效的处理和美化,输出符合要求的视频格式。
微课素材的准备
1.微课视频拍摄
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经常有人物出境、现场环境展现、现场设备操作等内容,这个过程就需要摄像机进行素材的获取。为了获取较好的拍摄效果,降低后期视频处理难度,在实施拍摄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①选择的拍摄场地,要与微课内容相符合,如相应的实验室或教室等。同时,拍摄环境须干净、整洁、无其他杂物,须在充足自然光环境下拍摄,避免逆光拍摄。
②微课声音录制须在安静、无杂音的环境下进行。
③出镜者要注意仪容仪表。如着装须干净整洁、得体大方;忌佩戴戒指、手链、手表,或者涂指甲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讲解前,教师应熟练掌握讲解内容,做到胸有成竹;讲解时,教师须脱稿面对镜头,时刻注意教态,适当与镜头互动。
④在现场设备操作拍摄过程中,操作速度要慢,避免遮挡仪器;拍摄中不宜更换设备,若使用双机位拍摄,两台设备型号及拍摄模式须一致。
⑤在现场拍摄过程中,尽量使用“三脚架”及其他支架拍摄,保持拍摄主体整洁、清晰,避免画面出现抖动、摇晃、模糊、倾斜等。
2.PPT课件制作
一个优美的PPT对后续微课制作、视频剪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降低后续视频制作、视频剪辑的工作量。所以,在制作PPT素材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①PPT的整体布局要合理,背景与内容要协调;同时,为了获取当前大多数显示屏的显示效果,页面设置为宽屏(16∶9);在整个PPT中尽量用一种字体,最好不要超过三种,配色时,尽量不要超过三种色系。
②在PPT内容排序和描述上,要注意微课内容的逻辑性,要符合微课教学设计思想;同时,要检查PPT的内容,避免错别字和病句的出现。
③在PPT内容展示过程中,尽量将文字图形化、数据图表化;为了体现条理性,PPT要设计标题栏、过渡页、标识、页码等。
④在微课制作中,动画不是PPT的必备要素,但PPT动画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适当的动画(切换)能够提醒观众并使PPT更优美。PPT的动画设计无需花哨的技巧,一个简单的渐变效果稍加处理就可令文稿整体效果提升一个档次。在PPT动画使用过程中,强调PPT文字时,动画的播放速度不能太快;在制作动画路径时,要注意避免多个动画路径的混淆;在强调动画时,要注意动画设置的合理性。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投影屏幕信息:直接拍摄;亮度反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52—04
引言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兴未艾,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就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上线不到半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这一新生事物就已吸引数百万人上网观看、学习,并得到高校主办单位和受众的一致青睐。通过对大量的已上线课程的观看、总结,笔者发现其画面信息大致雷同:最多呈现的教师镜头,偶尔穿插的学生镜头、教师与学生互动镜头或者PPT课件插图。这些信息与精品课程中教学录像的画面信息儿乎无异,只是受视频公开课制作技术条件的严格限制,视频成品质量比较好。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实验研究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这里的面部表情及动作也即是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由此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部分教师上课时喜欢用教鞭或者激光笔定位、移动鼠标光标、画线、手势指引当前讲解点,这就是“视觉注意引导信息”。“教师发出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第一个作用是增加所授信息点的刺激强度。……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从PPT画面上数量繁多的信息点中尽快找到所讲授的信息点。”我们知道,在实际课堂中,无论是教师的肢体语言还是其发出的视觉注意引导信息,都是整个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且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信息。所以在制作视频公开课时不仅要传递教师的语言、板书或者PPT演示等教学信息,更要注重教师的肢体语言及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等教学信息的传递。
《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在多媒体课件录制方而的规定是“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但由于实际视频课程拍摄中遇到投影屏幕内容模糊、色彩暗淡等问题,大多制作者都避开直接拍摄出现的问题,采取图片插入法来展示讲义内容。即在后期剪辑中将PPT课件以图片的格式插入到视频里,并覆盖原视频。这种方式制作出的视频公开课的大部分画面是单独的教师形象,PPT讲义内容也是在某些节点以独立镜头出现且持续时间较短。在学习之初,教师形象的展示可消除学习者的陌生感,但是随着陌生感的消失,“在后面的教与学中,这一板块如果始终是教师的头像的话,对学习者来说已无太多信息可言”,学习者的关注点就转移到屏幕投影信息上来了。图片插入法可清晰地呈现PPT课件内容,但是在持续时间上满足不了学习者的观看需求。若插入时机与课堂节奏不配合,则令观众受惑。关键是由于PPT图片的覆盖,视频丢失了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的肢体语言,尤其对于课件中有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媒体的课程来说,用图片插入法因表达不出教师对这些内容做细节解释的视觉注意引导信息而显得比较蹩足。而且这种教师与课件内容分立的画面不符合学习者已有的学习习惯。
随着视频公开课制作技术的进步,图片插入法也有了不同的表现方式。不管是全屏插入PPT图片,或是在投影屏幕区域内插入(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物理与艺术”),还足小画面插入(如南开大学的“心理学与生活”),都存在缺失视觉注意引导信息或遮盖教师肢体语言的问题,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解决了拍摄的缺陷,不仅能够清晰呈现PPT投影内容,还可以把教师的肢体语言、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等一并摄入,既节省了其他视频信号转换设备,又能表达真实完整的课堂。
一 摄像机直接拍摄存在缺陷的原因
现有的视频公开课的画面内容大多数是教师镜头,PPT课件内容以图片插入的方式呈现。从信息熵的角度来看,这种一成不变的视频形式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且限制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设计视频公开课画面构图的时候,把教师与PPT投影屏幕收入一个画面,学习者既可以从教师的语言及肢体语言获得学习信息,又能从PPT投影屏幕观看教学内容,同时可以从教师发出的视觉注意引导信息迅速定位当前讲解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要把教师和PPT投影屏幕摄入同一幅画面,就出现待摄物亮度反差过大的状况了。
我们知道摄像机在拍摄同幅画面既有教师又有投影屏幕时,摄像机往往无法拍摄出教师与投影屏幕信息兼顾清晰的画面。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摄像机有一个曝光宽容度,也就是说,如果要清晰呈现较亮的物体,就必然会导致较暗的物体丢失细节;如果要呈现较暗的物体,较亮的部分则会丢失细节。所以同一个画幅内如果要呈现的物体在亮度上反差较大,将不能使这两种物体同时正常曝光。在“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视频公开课的拍摄中,我们选择的是普通的多媒体教室。该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仪发出的光亮度很强,其发出的光投射到投影屏幕上产生漫反射,这种漫反射使得投影屏幕在摄像机中看起来像是一个发光体,也即是光源。由于光源本身是亮度非常强的物体,摄像机如果在自动条件下就需要尽量降低光圈和曝光度,来将光源纳入可呈现的范围,这样就会导致相对较暗的教师区域因曝光不足而变得更暗,影响画面质量。相反,如果要保持教师区域的亮度,必然要牺牲掉较亮的投影屏幕上物体的细节,这样拍出的效果是教师区域清晰明亮,但是PPT投影内容却是一片模糊,使学习者茫然。
如何拍摄出教师与PPT投影信息均曝光正常的视频,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降低被摄物的亮度反差。原则上可从两个途径进行改变:一是提高除PPT投影屏幕以外的区域,尤其是教师区域的灯光亮度,这就需要给教师区域补光;二是保持教师区域的亮度不变,降低PPT投影仪的亮度。第一种情况尝试在灯光条件好的录影棚拍摄,教师区域补足光线。这种条件下拍得的画面效果比较好,教师区域清晰明亮,但是PPT投影屏幕内容也只是隐约可见,字体比较大的汉字可以辨认,课件中的图像或者动画细节,比如线条、字母、符号等,都无法辨别。就本制作单位的设备及场地条件而言,这不是一个完善的方法。从操作的简约性及设备、技术的有限性等条件考虑,我们选择了后者。下面谈一下这个调整过程。
二 如何克服直接拍摄的缺陷
降低多媒体教室中教师与PPT投影屏幕的亮度反差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多个步骤的协同配合。在拍摄前对课件的用色设计,对投影仪亮度、对比度以及色温的调整,拍摄中对摄像机的手动操作和参数的调整,以及拍摄后通过AdobePremiere Pro CS4软件对视频亮度效果进行调节,经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就能在拍摄设备及拍摄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制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视频画面。
1 拍摄前的准备
拍摄前的准备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课件的精心设计,二是对多媒体教室拍摄环境的科学布置。这是降低敦师区域与PPT投影区域亮度反差的关键一步。
同样的拍摄条件,不一样的课件内容,拍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在制作课件时要先考虑到拍摄出来的效果。据经验,尽管在摄像机中白色背景和蓝色背景的PPT课件投影都反光,都看作光源的话,蓝色拍摄出来却清晰很多。常用的PPT课件背景与前景配色方案有白底黑字、黑底白字、监底白字以及蓝底黄字。为了降低反光强度,选择黑色或者深蓝色作为底色比较好。当然,如果PPT内容大多是图片、动画、视频等,背景色也可以没有这些局限,但在这些素材的背景色选择上也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工作中我们知道,利刖软件设置数据计算得出的图像一般是以黑色和深蓝色作为背景色的。我们以它为参照,在制作PPT内容的多媒体素材时把背景颜色设置为黑色或者深蓝色,一方面可以清晰呈现细节,另一方面在拍摄时它的光反射小。课件制作结束后再增加这些素材的亮度和对比度,这个操作可使在同等条件下拍摄出比调整亮度、对比度前更加清晰的效果。
在拍摄环境的布置中,以多媒体教室所有灯打开的亮度为基准,这是要满足教师和学生画面的亮度需要。然后调整投影仪的亮度与对比度,这是拍摄前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在不同多媒体教室拍摄经验的人知道,在投影仪亮度比较低的教室拍摄,能很好地兼顾教师与PPT投影的清晰度,这是教师区域与PPT投影屏幕区域的亮度反差小的缘故所致。但是在投影仪亮度比较高的多媒体教室拍摄出来的效果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教师与PPT投影不能兼顾清晰。这两者的对比给我们以启示,就是把投影仪的亮度调低,适当增加对比度(但不可太大,太大了屏幕亮度又会增大),适当提高色温,使投射出来的光线呈现清冷调而柔和一些。这个调整要与拍摄中的操作相配合,使PPT投影屏幕内容能够在摄像机里辨认出来为好。对投影仪参数的调整不可太过,否则会出现偏色,影响画面美观。
对投影仪亮度、对比度及色温等参数的调整要视投影仪和摄像机的具体情况而定,没有绝对的数值可以比照。拍摄前的准备做好以后,就可以着手进行拍摄了。
2 拍摄中的手动操作
在拍摄视频公开课时对摄像机的调整会直接影响视频的质量,我们知道原始视频是最重要的材料,所以拍摄方面万不可马虎。对摄像机使用自动功能还是手动功能以及参数的调整,都需要有大量的实际拍摄经验作支撑,从而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
对于电视摄影来讲最基本的要求是曝光准确、焦点清晰。在视频公开课的拍摄中这两个基本要点也是影响拍摄效果的关键所在。拍摄视频课程的镜头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摇镜头速度要是缓慢的,推、拉镜头的频率也不是很高,这就意味着对焦的操作很简单。对焦可以使用自动对焦(AF)和手动对焦,自动对焦是对画面的中心位置对焦。我们在拍摄视频公开课时,由于投影屏幕面积较大,教师占据1/3的画面篇幅,剩余2/3的篇幅是投影屏幕,所以整个画面的对焦点就是位居中央那1/3面积的投影屏幕。但是在拍摄中如果使用自动对焦,会出现以下缺陷:镜头在移动或者被摄对象在移动,还有教师在PPT翻页时,甚至光强变化的时候,摄像机都会有一个跟踪对焦的过程。由于自动对焦速度跟不上,自动对焦系统无法快速识别场景,图像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虚化过程。严重的甚至是在镜头移动结束后或是在PPT翻页完成后很久,摄像机一直都在自动对焦,PPT投影画面持续闪烁,更甚者全幅画面模糊。而且自动对焦有误差,即使是对同一主体对焦都有可能略为不同。这个自动对焦过程使视频错失部分教学信息,而且后期很难弥补。
曝光主要通过光圈的调整进行。光圈是摄像机在拍摄时需要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它通过调大或调小光圈孔径来增加或减少进光量,从而达到控制被摄物亮度的目的。光圈的操作有自动光圈调整和手动光圈调整。用自动光圈拍摄是摄像机根据被摄景物的亮度及时跟踪,以被摄景物的平均亮度来自动调整光圈大小,控制镜头的进光量,避免图像的亮处失去灰度层次和破坏彩色平衡,能适应一般条件下的景物亮度变化。但是“自动光圈很难适应同一画面中出现亮度反差过大的情况”。在拍摄中利用自动光圈的缺陷是:当被摄物的亮度发生变化时,光圈也随之改变其大小,这表现在视频上就是图像从明到暗来回过渡且比较明显,降低了画面的质量。在拍摄视频公开课时,由于聚焦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PPT投影屏幕。PPT投影屏幕亮度比较大,要使得拍摄出的PPT内容清晰,摄像机就会自动调节光圈,以最亮部分为基准曝光,从而使得亮度相对较暗的教师区域丢失细节,因曝光不足而显得更暗。相反,如果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曝光,那么PPT投影屏幕就拍摄不清晰,呈现白茫茫的一片。
要克服这两个缺陷,就要使用手动对焦(MF)和手动光圈。手动对焦打开,自动功能就变为关闭状态。我们可以手动设置对焦中心,这样在拍摄时视频画面从模糊到清晰的虚化过渡没有了,没有自动对焦,画面就不再闪烁。同样,手动光圈打开即关闭了自动光圈,拍摄就会以一个恒定的亮度进行,在摇、移镜头时不会出现忽暗忽亮的现象。拍摄时,以囊括教师和PPT投影屏幕的中景为基准,手动调节光圈,使教师与PPT投影屏幕均呈现正常亮度。这里有个小技巧,就是把摄像机先调整为自动光圈,以教师为聚焦点,观察教师区域亮度,记录此时的光圈F值。然后拨为手动光圈,调整光圈值为刚记下的自动光圈值,如果教师区域亮度不够,适当调大光圈,PPT投影内容大致可见即可,后期再做调整。此外,投射到摄像机CCD上的实际亮度还与焦距有关,“在一定的照度下,焦距长则亮度低,焦距短则亮度高。”在镜头焦距改变时,也要适当调节光圈大小来改变画面亮度。如不做调节,在推、拉镜头时,视频画面会有轻微的明暗过渡。
3 拍摄后的后期调整
与PS里的曲线原理相同,PR视频特效里的亮度曲线未作调整时是一个45度的直线,左下角代表视频中最暗的像素点,右上角代表视频中最亮的像素点。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原亮度,纵坐标则代表调整后的亮度。所以把整条曲线往下拉,就是把整个视频的亮度同时降低了,这个跟亮度校正里的效果是一样的。亮度校正中的亮度是由一个数值体现的,原素材添加到PR里未作修改前其亮度值为0,如果要提高亮度,就向右拖动双箭头增加数值,降低亮度则向左拖动数值使之变为负数。但这些都是对画面整体亮度做调整。这意味着如果把PPT投影区域亮度降低的话,教师区域的亮度也跟着降低,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如果要做到只把亮度高的PPT投影区域内亮光部分的亮度降低,其他部分不变,那就要用到亮度曲线了。尽管在亮度校正效果中,可以在色调范围的下拉菜单中选择“高光”,因为PPT投影屏幕是高光部分,但是这个“高光”的范围是软件自定义的,比较笼统,在实际调整中并不是所有亮度的“高光”都需要降低。在亮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设置节点进行细微的调整,保留我们想要部分的亮度,降低需要降低部分的亮度。
简单了解这些,就可以在后期的视频处理中通过把高光部分的亮度调低来使PPT投影上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清晰地显现出来。亮度曲线的调整要视原视频的亮度而定,由于PPT投影中白色的部分是整个画面中最亮的部分,如果教师穿着白色的衣服,光照射到教师身上也会产生白色反光,那么降低白色亮度的同时这些人物身上反射的白光也会跟着变暗。这启示我们拍摄视频公开课时,教师最好不要穿纯白色的衣服。为了不致颜色失真,调节亮度曲线的时候要格外的细心和耐心。
后期制作上巧用心思,也可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观众的视觉疲劳,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比如教师讲课中用到的视频,采用后期直接插入该视频的方式,声音依然采用教师的讲解声,但是在插入方式上稍做改变——视频的大小及出现点定位在拍摄的PPT投影中该视频的大小与位置,间隔一段时间后全屏居中,设置关键帧。这样产生的效果就是PPT中的视频慢慢放大并位移到画面中间位置,我们称之为定点入。插入视频的出点再设置为与定点入相反的定点出,即视频从全屏慢慢缩小至出现位置。这个小小的改变,就使得视觉效果大大不同了。还可以做出其他很多特殊效果,既不显花哨,又克服了单一的视觉效果,减少视觉疲劳,为整个视频课程增加亮点。
三 结语
目前,高端的设备与制作技术已经达到影视剧制作的标准,条件比较好的高校其实已经具备拍摄出教师与PPT投影兼顾清晰的能力,只是意识上还没有注意这些,依然采用后期插入图片的形式展示PPT内容。我校“大学物理的生活震撼”的拍摄条件比较差,但仍尝试在表达投影屏幕信息方面做出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拍摄前对课件精心的用色设计以及课件与投影仪亮度、对比度的调整,降低教师区域与PPT投影屏幕区域的亮度反差;然后在拍摄中使用手动对焦和手动光圈拍摄课堂过程:最后在后期使用PR亮度曲线特效对亮度进行调整,使得最后的成品视频同幅画面内教师区域亮度正常,PPT投影屏幕内容呈现清晰。这一系列的处理使得直接拍摄出现的投影屏幕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迎刃而解,保证了真实课堂信息的完整表达与传递。有意义的视频课程既要呈现完整的课堂信息,又要发挥技术优势呈现真实课堂中没有的信息,这种视频公开课才能吸引更多受众观看学习。传递真实完整的课堂信息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而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表达更多的教学信息,是我国视频公开课继续发展的关键所需,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永毅.视频公开课中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的图文重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3,(1):41—44
[2]陈永毅.视觉注意视野下教育视听资源构建模式的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2,(4):65-74。
[3]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Z].北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