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通过对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反手挡球、正手攻球、反手搓球、左推右攻、往返触台跑的考试标准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所制订的评分标准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公共体育课从200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大二年级实行选项上课。乒乓球为其中一项选项内容,学习期限为一年。但当时没有乒乓球考试评分标准,台州学院乒乓球老师每年在探索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其标准通过调整也逐渐完善起来。在调整完善过程中,也参照了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选项课系列教材《乒乓球》及浙江省一些高校自己制订的乒乓球评分标准,结果发现有些标准对我校学生偏低了,而个别标准又偏高了。这样的评分标准对台州学院学生来说显然存在不合理性,不能充分体现对台州学院学生的激励性,因此,制订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具有现实的意义。为了使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的评分标准更趋于合理,更适合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的实际水平。本人对台州学院o3、04级公共体育课乒乓球选项男生共283人,女生共248人进行了乒乓球考试标准的实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台州学院03、04级公共体育课乒乓球选项男生共283人,女生共248人。
1.2测试方法
在同一测试条件下,对测试对象进行乒乓球技术的反手挡球、正手攻球、反手搓球、左推右攻的考试以及乒乓球专项素质往返触台跑的考试。具体考试方法如下:(以下都是以右手拿拍为例,如左手拿拍,方向相反)
1_2.1反手推挡球考试
轮到考试者,叫一个同学陪考,陪考同学将球发给考试者左半台,考试者反手推挡球,秒表记时一分钟,如球失误停表,继续开球后再开表,打满一分钟。考试者失误一次从最后总数中扣除一个球。
1.2.2正手攻球考试
轮到考试者,叫一个同学陪考,陪考同学将球发给考试者右半台,考试者正手攻球,秒表记时一分钟,如球失误停表,继续开球后再开表,打满一分钟。考试者失误一次从最后总数中扣除一个球。
1.2.3反手搓球考试
轮到考试者,叫一个同学陪考,陪考同学发下旋球或搓球到左半台给考试者,考试者反手搓球,秒表记时一分钟,如球失误停表,继续开球后再开表,打满一分钟。考试者失误一次从最后总数中扣除一个球。
1.2.4左推右攻考试
轮到考试者,叫一个同学陪考,陪考者将球间隔击到考试者左、右两半台,考试者左半台来球以推挡回击,右半台来球以正手攻球回击。推挡一次和攻球一次计两个球,累计连续左推右攻的个数,秒表记时一分钟,如球失误停表,继续开球(挡球失误从挡球继续开球,攻球失误从攻球继续开球)后再开表,打满一分钟。考试者失误一次从最后总数中扣除一个球。
1-2.5往返触台跑考试
考试者站在乒乓球台的边线中间,教师喊预备起,考试者向左(右)滑步或交叉步,用右手(左)手触球台端线(要超过端线,以下同样),接着马上向右(左)滑步或交叉步,用左手(右)手触球台端线,依此类推,一只手触端线一次算1次,秒表记时一分钟,看考试者的次数多少进行评分。
1.3数据处理
根据体育统计体育成绩的评分方法:平均数加减标准差。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将学生成绩输入电脑Excel表格,利用Excel表格的求和、平均植、标准差,计算出学生考试结果的平均数与标准差。男生平均数:Xl=50,x2=84,x~=45,X~=48,X~=62;男生标准差sl=4,s2=5,S3=3,s4=5,s6=4。女生平均数:Xl=48,x2=45,X~=43,x~=84分,X5=52;女生标准差S。=5,S2=6,S3=4,S4=5,S6=4。(下标l、2、3、4、5分别表示反手挡球、正手攻球、反手搓球、左推右攻、往返触台跑5个项目)。按照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现象,看X+2S(占总面积的95.44%),制订出最适合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的考试标准。
2讨论
体育领域的各种现象在宏观上都是遵从“正态分布”规律的,如任何学校学生的体育成绩总是特别优秀得100分的偏少,特别差的不及格的学生也偏少,而处于中问水平的成绩则会占大多数。按照体育成绩应呈“正态分布”的规律,按照百分制评分标准。学生成绩大多数应在中等水平(70~85分之间)。
按照体育统计的原理,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平均数加减标准差,可得知占“正态分布”曲线所含的面积,其中X+2S是占总面积的95.4%。根据体育统计体育成绩的评分方法及学生考试成绩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将学生平均数的成绩定为80分,那x—lS为70分,X+IS为90分,也就是有68.26%的学生成绩在70分到90分之间;那X一2S为60分,X+2S为100分,也就是有95.4%的学生成绩在60分到100分之间;有个别学生占2.28~,4的学生成绩会不及格,但只要这些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会达到及格。按照体育统计的原理体育成绩的评定方法:平均数加减标准差,按这样的方法给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乒乓球选项学生评定成绩,这样制定的评分标准具有科学性。那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就可制订了。见表l评分标准制订好后,然后对照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选项课系列教材《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及随机抽取浙江省2所高校——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师范学院他们自己制订的乒乓球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4个评分标准的考试内痞都包括了反手挡球、正手攻球、左推右攻、反手搓球(杭州师范学院没有这项考试内容)的考试项目,这主要是这几项技术都是乒乓球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项目,所以都被选择为考试项目。台州学院、杭州师范学院还将专项素质——往返触台跑作为一项考试内容,而其他几个评分标准没有这项考试内容。要想提高乒乓球技术,同时也应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只有各方面的素质都提高了,乒乓球的技术才会提高。所以往返触台跑也应该作为考试项目的其中一项。这样才比较合理。
从可以看出,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选项课系列教材《乒乓球》的评分标准,从5O一100分每个项目比较有规律,都是相隔l0个球相差l0分,这样的评分标准从5O—l00分之间学生成绩的离差性太大了,而50分以下又没有规律了,学生成绩档次缩小了,这样不能公平的反应每个档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的评分标准是不合理的。
从可以看出,浙江工业大学乒乓球选项课评分标准,反手挡球、正手攻球、左推右攻这3个项目评分标准都是一样的,从50_—_80分都是相隔4个球相差l0分,从80_—_90分相隔7个球相差l0分,从9O—l00分相隔l0个球相差l0分,从50_—_80分之间学生成绩的离差性对正手攻球、左推右攻偏小了,而从8l00分又没有规律了,离差变大了;而反手搓球的评分标准从表中可以看出也没有规律,这样不能公平的反应每个档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的评分标准也是不合理的。
从可以看出,杭州师范学院公体选项课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反手挡球、左推右攻这2个项目评分标准从6O—l00分都是一样的;都是相隔l0个球相差l0分,同样学生成绩的离差性太大了,而6o分以下也没规律了。而正手攻球的评分标准偏低且没有规律,这样不能公平的反应每个档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的评分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一项乒乓球专项素质往返触台跑评分标准比较有规律,每相隔4个相差l0分,这对专项素质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标准也稍偏高了一些,而且男女生评分标准是一样的,男女生的身体素质,身高等因素都不一样,对男女生用同一个评分标准,这是极不合理的。
综合来看,评分标准看,它们全部标准都没分男女生,毕竟男女生身体素质等方面总是有差别的,而且男女生对每个项目掌握程度的离差性也有所不同的,因此男女生的评分标准应该有所区别的。还有这3个评分标准制订的这些乒乓球各项技术之间的成绩分数档次多数项目是一样的,这也是不合理的,因各项动作技术的动作特点、动作结构、动作难易程度不一样,那学生每项技术掌握程度的离差性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各项目的评分标准的成绩档次应该有区别的。还有从,表3,表4看,学生每项技术评分标准的成绩档次是没规律的,有些在高分拉开档次,那对成绩好的学生就不利了;有些在低分缩小档次,那对差的学生就有利了。这样的评分标准不能公平、公正的反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的评分标准是不合理的。
台州学院的评分标准与其它3个标准比较,除满分这一档次比它们略低以外(正手攻球比杭州师范学院标准高),当然得满分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其它档次进行比较,台州学院比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选项课系列教材《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及杭州师范学院公体选项课乒乓球的评分标准都高(乒乓球专项素质往返触台跑评分标准还是杭州师范学院稍高一些)。我校与浙江工业大学乒乓球选项课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反手挡球、左推右攻评分标准两校差不多,反手搓球评分标准是台州学院高,而正手攻球评分标准浙江工业大学稍高一些。
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评分标准的制订,是在03、04级公共体育课乒乓球选项男生共283人,女生共248人考试标准实验后,根据体育统计体育成绩评分方法平均数加减标准差及体育领域的各种现象在宏观上都是遵从“正态分布”的规律制订出来的,评分标准具有科学性。:
台州学院以上制订的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学生对每个考试项目动作质量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说对学生考试还要进行技术评定。这项对动作质量掌握情况的评定,浙江工业大学有这项评定要求,见表5。而浙江省高等学校体育选项课系列教材《乒乓球》的评分标准及杭州师范学院公体选项课乒乓球的评分标准都没有这项评定要求,这样的评分标准是不全面的。乒乓球考试既要有量化的考试评定标准,又要有技术质量掌握情况的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分标准才能比较全面合理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台州学院乒乓球老师根据乒乓球各项技术的动作特点、作用,动作结构,动作要领以及学生掌握动作质量的情况,制定出台州学院公共体育课学生乒乓球技术评定评分表
台州学院学生最终乒乓球成绩是由每个项目的达标成绩占50%,及技术评定成绩占50%,然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评分标准是全面而合理的。并且将制订的评分标准在05级公共体育课乒乓球选项学生中实行,从实行结果看,这样的评分标准是比较合理的。不同水平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各自的目标,达到各自力所能及的标准,对学生有激励性。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职业院校;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学生一切素质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初期,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与职业教育大环境有关,学生受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影响,出现如急于求成、浮躁、过度消费、享乐、拜金等现代病,更重要的是职业院校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如何在现在的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嵌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难点。
一、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是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各个职业院校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1.公共选修课设置不完善、不系统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大多是各院系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熟悉专业稍加调整开设的,总体可分成两大类:专业公共选修课和非专业公共选修课,旨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但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不合理。大多数课程都是各专业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开设的,但如果本专业学生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多,老师对专业课都应接不暇,那么专业教师几乎没有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而公共选修课程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对公共选修课存在认识误区(1)学校层面的认识误区由于职业院校产生和发展的市场性和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导致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是偏重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开发上就是随意降低人文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人文素质课的科目和时间。很多院校在设置公共选修课时,只是根据学生人数大致规定开设课程门数,而没有明确规定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更谈不上是否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就导致公共选修课设置不系统,定位很模糊。同时,多数职业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比如:认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就业教育”的延伸,故针对就业需要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等课程,把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或者认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就是才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才艺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功利性的观点和认识,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导致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或多或少暴露一些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2)师生层面的认识误区在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不重视。认为公共选修课只是补充,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和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方式、课堂安排都没认真对待。据调查,90%的学生只是根据课程名称来选择课程,对课程内容不甚了解。基于公共选修课考核简单,很多学生经常缺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敷衍了事,只是考试前稍微准备一下,目的仅是为了获得学校规定的学分。如果此门课程没有及格,几乎没有学生会选择重修,而是转向考试容易通过的其他选修课程。
二、基于公共选修课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探析
针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素质培养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是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公共选修这个平台,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结合实践,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扩展学生的人文思想,最终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1.正确的选课引导是前提基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共选修课,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选修课的功效。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开设足够多的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选课程序。如哈佛大学有“购课(CourseShopping)”传统,每年开学前,会安排几天时间让学生挑选本学期所修课程,在这期间,几乎所有课程都安排了授课教师与学生见面,任课老师要向前来选购课程的学生发放材料,介绍课程设置目的、所需书目、需完成作业以及课时安排等。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的,主动了解课程,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在正式开课后,仍有两周时间可以更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选课的盲目性。2.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基础针对当前公共选修课设置范围过窄等现象,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课程。首先,应充分利用本校品牌专业的丰富资源。这样做既节约了资源,又可保证课程的质量,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其次,要增加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比例,人文课程数量应至少占到所有公共选修课的1/4。我国职业院校技能类学科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人文学科只占很少比例。人文社科类课程如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美育》等应持之以恒地开设,同时应增加同一门课的授课教师数量,使学生能在同一门课程上对教师有所选择,这也能使教师在竞争中产生动力,提高教学质量。3.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关键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公共选修课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容易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所以,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比专业课更具有灵活性、丰富性,教学方法更应与时俱进、多种多样,应针对职业学生特点,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强这一优势,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授课方式,采用专家讲座、学习展示、实验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利用公选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真正目的。4.严格的监管机制是保障鉴于公共选修课的重要作用及在实际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务部门应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考勤、查课、听课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任课教师教学,使公选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学校在允许开设某一门公选课前,认真审阅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进行监督。在任课教师上要严格把关,吸引一批教学名师进入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中,让公共选修课的优质教学成为一张名片。另外,考核作为公共选修课最后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严格要求。根据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特点,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如理论课堂到课率占15%,实践实训课的成果或者表现占25%,同时避免只采用论文写作等单一的考查方式。职业院校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课程,灵活的教学措施,严格的监管机制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公共选修课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袁锦贵,方志贤.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7,(5):29-31.
[2]陈莉.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24-225.
[3]庞瑾.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对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40
Abstract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and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lo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etting, low teaching qualit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students and weak teachers' strength. 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public elective course management standar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公共选修课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依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选修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必备环节,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特点。①公共选修课虽然已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了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共选修课的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 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公共选修课缺少系统论证和研究,对于开设课程类型、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缺少共识。部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公共选修课,片面认为对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他们认为公共选修课仅仅是为学生补充一些非必要的课外知识,不会像专业课那样投入过多的精力,备课不充分,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简单的课堂说教为主,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则认为专业课更比公共选修课重要,对于公共选修课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②
(2)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对自己将来就业没什么作用,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公共选修课上课普遍存在应付了事,主要是为了混满学分,不在意是否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对于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很多学生也重视不够,虽然学校教务部门会选课通知及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也会提醒,但在实际选课过程中仍然存在大批学生随意选、代选、错选、漏选等情况,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
(3)课程设置不合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以理工科R滴主,理工类课程偏多,而大多数学生更需要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美育方面的知识。但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问题开出的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美育类公共选修课很少,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而教师开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常常因为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而难以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由于课程开设的权利在各个教学单位,而各个教学单位缺少对于开课类型、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明确要求,造成许多课程开课随意性比较大。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课源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开设的课程质量也不高,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更少。③
(4)质量监控不到位。公共选修课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其课程准入、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制度执行也不够严格,造成公共选修课进入门槛低、质量监控不到位,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吸引力。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学生考核往往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很少安排听课检查,无法有效发现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督促教师进行整改,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公共选修课教学班学生来自各个二级学院、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由于教师缺少约束办法,导致教师对学生管理难度较大,课堂纪律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完成课程小论文、大作业为主,考核要求较低,学生很容易通过考核,学生学习压力严重不足。
(5)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承担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不够高,由于学校政策导向问题,高级职称教师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他们更愿意在科研、校企合作方面花费更多精力。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由中低职称的年轻教师及部分兼职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他们往往缺少教学经验;同时,课程开设也不稳定,教师工作量满了,往往就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了,导致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
2 加强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层面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必须将公共选修课建设工作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从资金、政策、教学条件、师资培养等方面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④公共选修课在课时费、课程系数等方面可以由于其他课程。同时,加强教育与宣传,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促使广大学生提高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
(2)科学设置公共选修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拓展公共选修课的类别,努力设置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美育类、创新创业类、体育健身类等五大知识领域。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课程中理工科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注重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开设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还可以从校外引进优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如“爱课程网”的“视频公开课”、“超星尔雅”的“尔雅通识选修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开发了大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纷纷上线,可以从中选择部分课程以补充本校人文社科和艺术类课源不足,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予广大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增加公共选修课的吸引力。
(3)推进公共选修课建设与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投入,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应重点减少一批长期稳定开设、教学质量高、广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程,逐步建成一批示范性的公共选修课,并积极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其他公共选修课的建设质量。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文件建设,对于长期稳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牵头组织相关教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并在充分论证后在全校施行,以指导课程组其他教师按照大纲开展课程教学,保证公共选修课质量;加强公共选修课教材建设,鼓励教学水平高、学生评价好的教师编写出版公共选修课教材,以保证学生修读需要。高校应设立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积极采用案例、讨论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充分吸引学生W习兴趣。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如通过提高课时津贴、提高课时系数、教改优先立项等方式吸引、鼓励更多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承担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实施教师能上能下制度,淘汰考核不合格教师,不断吸纳优秀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授牵头组建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加强团队合作与研讨,逐步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学校加强对公共选修课教师的培养,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专家讲座、集体备课等形式,对从事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⑤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
(5)加强教学管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制度,从课程准入、课程教学规范、质量监控、课程考核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课程开设实行准入制,严格把关教师任课资格和课程教学内容,实行试讲制度,试讲合格方可开课。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听课、检查、考核等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任课教师、教学单位及有关部门进行整改,保证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推进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遵循全面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采取开卷与闭卷、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笔试与口试、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同时还可在平时增加课堂问答成绩,提高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以促使学生平时课堂注意认真学习;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实现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⑥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每个公共选修课教学班安排一位负责任的学生担任信息员,作为学生与教师、管理部门的纽带,负责向管理部门、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建议,以便于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6)加强选课环节指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部门和学生导师、班主任要加强选课指导,通过网上通知、公布选课操作视频、召开班会、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培训,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选课错误。同时,积极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开发手机选课功能,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手机完成选课任务,保证学生及时选到感兴趣的课程。
3 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公共选修课建设力度,推进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② 祖维.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173-175.
③ 范富春.地方工科院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38-39.
关键词:选修课;医学院校;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76-02
公共选修课是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旨在满足不同兴趣需求,拓宽学生知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模块,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设的以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1]。选修课是医学院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我院公共选修课的现状
随着新医学模式的提出,高等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由以前主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转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公共选修课就是为实现这一使命而产生的[3]。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至今,我校的公共选修课由10多门发展到140多门,涉及的范围也日益广泛。每学期选课人数由数100人次发展到近10000人次。2005年我院制定了《贵阳中医学院选修课管理及考核办法》,使我院的公共选修课管理更加规范。随着我院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2007年公共选修课实现了学生网上选课和网上评教。2011年引进了网络通识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课并在网上自主学习并进行考核,这一形式作为面授选修课的一个补充,也逐渐成为我院公共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力促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我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向着综合化、现代化、弹性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我院的选修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选修课的问题和不足逐渐暴露出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不足,课程结构设置不太合理。虽然公共选修课门数增加了不少,但近几年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选修课资源明显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为了确保更多的学生能有选修课上,教务管理部门在学生选课门次限制上进行限制,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学生无选修课上。也有学生选课后发现所选的课程不太适合自己,但是因担心不能成功改选而放弃了退选。我校医学类选修课程占了公共选修课程的大量比例,而社科类和人文素质类的选修课较少。如2013开设公共选修课140门,医学专业类选修课为90门,人文素质类选修课29门。公共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它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提倡,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文精神。从这个角度看,我校的公共选修课设置的结构还是不尽合理的。
2.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不高。因上课时间都是在晚上或周末、课程性质都是考查,很多教师认为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没有必要严格要求,所以备课不认真,授课比较随意,授课手段比较单一,这种消极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有些学生对选修课的认识也不够,认为选修课就是拿学分,凑课程门数,所以选课不认真,上课常逃课。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引下,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也很难达到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3.教学管理不够完善。由于上课时间的关系,学校教学督导部门很少对其进行专家、领导听课、教学检查等教学监督,这使得一些教师不太重视,随便应付,致使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来源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教师上课很难兼顾所有学生;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不是很少,每次教师都点名也不现实,课堂管理有困难,课堂纪律较差;选修课的考核形式也多样,有开卷考试、平时作业、论文、实践操作等,即使有些课程适合闭卷考试,老师为了迎合学生的意愿也采取开卷考试甚至作业完成,这也导致学生在选课时优先选择容易过关的课程,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要。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授课和教学质量。
4.学校师资相对紧缺。我院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800多人跃升为现在的3300多人。虽然近几年教师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是相对学生数量的增加,不少课程的师资还是紧缺的。尤其我院是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的教师更少,这也是我院公共选修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较少的重要原因。
三、我院选修课探索及改革
针对目前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院教学管理部门正在努力探索,希望能有效改善我院选修课体系,加强选修课管理,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
1.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公共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学生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优化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不平衡的现状,学校鼓励教师自主申报选修课,并于2011年引进了网络通识课程。通识课内有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文化、自我与人生等内容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校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的不足,丰富了素质教育类课程。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选修课的教学管理。针对公共选修课管理不完善的现状,应该严格执行2009年修订的《贵阳中医学院选修课管理及考核办法》,严肃选修课的课堂、考核、监督等管理制度,使每位任课教师都重视选修课。同时加强学生选课管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程的前提下进行选课,选课后,不按时上课、进行学期考核的学生,实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减少学生逃课率。
3.增加选修课的经费投入,打造精品选修课程。为了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选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可加大选修课的经费投入,设立公共选修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对好的公共选修课程进行建设。包括审阅教师的课程建设申报表、组织专家听课,对教材、课时、考核内容、学习效果、研究情况作认真的调研。最终在公共选修课程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
4.鼓励教学名师开设选修课,严格开课制度。学校根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需要,鼓励教学名师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同时可聘请其他综合院校的名师来校开设一些有创新性、前瞻性、高质量的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的力量。虽然鼓励尽量多的教师开设选修课,但是同时也要严格开课制度,不能为增加数量而盲目开设,凡新开设公共选修课,要按要求填写新开选修课审批表,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合适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经过所在学院审批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相关专家听课打分,听课合格后再批准并开课。
5.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校应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加大对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包括网络通识课,使学生在选课前能充分了解课程的情况,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为此学院可组织编制《公共选修课课程指南》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选修课提供便利;也可将课程信息挂在网络上,使学生充分了解选修课的基本内容、学时、选修要求及主讲教师情况等。辅导员还应对学生加强选课的指导,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专业的差异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性要求选课,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构建有利于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郭齐,严励,毕霞.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现状调查与建设建议[J].创新与创新教育,2013,4(2):82-83.
[2]于京珍,栾志学,张晶.医学院校人文选修课设置与规范管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84-85.
[3]夏欧东,曾志嵘,杨军等.我校公共选修课现状及改革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11-712.
为了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对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主要结合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做法,提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进行新的设计。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实地调查以及个别访谈3种方式。调研时间是2015年1月到2月。调查内容涉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是研究生课程内容和结构安排。一共调查了8所高校,高校类型以重点名牌大学为主,调查区域以北京为主,湖南本地兼顾。调查的8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湘潭大学。这8所大学除了湘潭大学是老牌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其他都是“211工程”重点大学。
一、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与建设是研究生培养中重要并且基础的工作,课程设置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与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在摸索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查的各个高校课程设置各有特色,选取其中4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过表格展示。
清华大学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选取两门学科外的课程学习,即表格里面的学科外选修课;另外,表格里面的补休课程要求本科是其他专业或者同等学力研究生必须学习不少于4门清华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的本科课程,由教研组或导师指定,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除个别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课程外,其余随本科生课堂听课。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基础课的门数和学分比例都比较高。另外,与清华大学相比,没有设置学科外选修课和补休课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专业方面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除了专业必修课以外,在专业选修课中还划分了专业必选课。每个方向都必须选择9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选择也根据学生专业做了相关要求,比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方向,外语教育心理学和汉语教学技能训练研究是必选课。
表格4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对公共必修课进行了细分,英语分成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政治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和科学方法论,一共有4门课程。在专业课设置上,每一个方向的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比较受限,基本只有3~4门可以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相当于必修课。
综合各个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由3大板块构成:全校公共课(英语和政治)、学科公共基础课(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和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方向专业课(二级学科下的方向专业课)。清华大学另外设置了补休课以及学科外选修课,最全面。首都师范大学只有“公共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具体情况比较见表格5:
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分成4个类型,分别是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方向专业课、其他课程(包括补休课和学科外选修课)。
一级学科公共基础课程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的要求开设的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它适用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有专业,是整个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调查的8所高校,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湘潭大学、中南大学3所高校开设了一级学科公共课程。他们的具体开设情况见表格6:
这些课程基本都是通论或者研究方法类的课程。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理解,学习和研究有重要作用。
二级学科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对于专业学习是必要而基础的。相比一级学科公共专业课程来说,更加具有专业性,大部分高校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放在了一起,部分高校会根据语言学和文学两个大方向开设公共的专业基础课,具体开设课程见表格7:
从表格7可以看出语言学方向部分高校开设了语言学史的相关课程。文学方向,许多高校开设了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史相关课程。根据两个大方向开设公共的基础课,有利于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的交流,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历史。并且许多研究方法都是互通的,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也有利于减轻老师的负担。
方向专业课程是根据各个二级学科的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有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它可以满足研究生对更加精深的专业知识的需求,使研究生对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有清晰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比较精确的掌握,为今后的研究和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面主要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7个方向。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部分方向专业课程为例,他们的课程开设见表格8:
中南大学在相同的课程设置上则更加灵活,与北外的同一门课程开设方式既有选修也有必修,并且还要求相近的不同方向的研究生跨方向共同选修一些课程,具体情况见表格9:
其他课程主要包括补休课、学科外选修课,在调查的8所高校中,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4所高校开设了补休课,清华大学开设了学科外选修课。各个高校对于补休课要求是本科跨一级学科专业或者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本科课程,由教研组或导师指定,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基本形式是跟随本科生随堂听课。清华大学要求补休不少于4门课程,除个别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课程外,其余随本科生课堂听课。
补休课对于本科跨专业或者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十分有必要,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系统和教材以及老师教学方式都有不同,通过补休课和学科外选修课的学习,能够帮助研究生复习本科知识的同时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并且启发新的研究思路。
二、博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与硕士生课程设置比较起来,各个高校博士生的课程设置相对简单,课程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少。下面列举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开设情况。
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分成直博生和普博生两类,直博生的学分和课程要求普遍比普博生高,但是,在课程类型上基本一致。与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相比,博士研究生增加了自学课程,这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老师商量制定。与清华大学比较起来,北京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则相对简单,并且没有设置基础理论课、自学课以及补休课程。
在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首都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相比课程选择十分丰富,具体见表格13。首都师范大学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是根据学校的研究特色设定的,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学位课就开设了16门,比如《诗经》与中国文化、两汉诗歌研究、《文心雕龙》研究、中国中古诗文研究专题——以唐宋文学为中心、文人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研究——以唐宋文人为中心。
三、培养目标和方式
部分高校会根据自己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设置培养目标,比如清华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专业特色就是计算语言学,博士培养目标设置了能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了解语言与计算语言的文献资料;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科特色是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培养目标中就有能够从事国外的汉语国际推广与对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大部分高校对于培养目标的设置有些空泛,缺少特色。
培养环节主要由课程学习、学术活动、实习、论文写作4个方面构成。湖南的高校研究生实习主要是教育教学实习,比如当助教,协助老师完成本科的教学。北京的高校对实习环节没有进行明确的要求。
培养方式主要有导师负责制和导师与培养小组集体负责两种方式,大部分高校培养方式是导师与培养小组集体负责培养的方式。
四、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面我们具体解剖湖南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博士研究生设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方向,硕士研究生方向还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等方向。各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主要由学科简介、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培养环节、培养方式、学位论文、经典书目9个环节构成。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见表格14和15。
五、研究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科交叉的课程
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涵盖面比较窄,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范围之内,在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主要依据二级学科的要求设置,不能体现宽口径培养的趋势[2],选修课也是从二级学科出发进行设置,基本上所有的二级学科都没有设置学科外的选修课。
语言学和文学这两个大方向基本没有公共课程,根据采访,发现许多研究生,特别是语言学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开设与文学相关的课程,在今后的研究上,也能从这里寻找两者的结合与突破。过多强调二级学科,从知识结构上限制了研究生各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二)博士和硕士公共课程内容重叠
公共课主要由英语和政治两个部分构成,根据调查访问,一些博士研究生反映公共课的内容和教学跟硕士研究生阶段存在过多的交叉与重合,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两个阶段的递进性。
(三)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
课程设置中缺乏应用性强的课程做有益补充,不利于对研究生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难以适应研究生多元化就业的要求[3]。具体表现是理论基础类学科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为学生提供的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较少。在这个方面,有的专业还是做得比较好,例如在实践环节具体清楚地进行了说明,专门设置了科研实践包括参加导师课题研究和自主研究。教学实践包括课程讲授,参与指导本科论文设计,组织学术辩论赛,编辑专业学术电子刊物,等等。但是这些好的做法没有得到培养方案的制度保证。
高职法律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高职院校或任课教师笼统地认为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没有针对高职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定。有的高职法律选修课就是要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与“两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定位相同,有的与专业课中法律必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一致,而《法律基础》是带有普法性质的教学,受学时等因素的限制,其教学目标只能是让学生大致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概况;与专业相关的法律必修课强调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与此两者定位相同,不利于其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轻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公选课的设置和教学仍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养成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课程设置上看,法律公选课程的学科痕迹比较明显,往往是选择法律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或某一个部门法学来作为公共选修课,然后按照专业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进行讲授。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教师通常采用单向的讲授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导致知识和素质的双重缺失。缺乏合适的法律选修课教材受学科体系的影响,现实中,高职法律选修课的教师往往选用法学专业的本科或高职教材,而这些教材对于大多数非法律专业的工科学生来说,其内容过于专业和抽象,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化,而缺少对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法律现象以及非法律专业学生法律学习需求的关注,并不适合法律选修课的教学。由于缺少合适的教材,法律选修课的学生手里往往没有教材,信息的沟通方式受到限制,教学中有的学生忙于记录教师讲授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习效果。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由于班级人数多,学生来自不同的系部和专业,教学组织实施难度大,学生成绩通常根据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成绩评定。课程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往往出现雷同的题目和内容;开卷考试由于缺乏教材和资料,考试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导致法律选修课的期末成绩评定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也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改进高职法律选修课教学的路径与措施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选修法律类课程的高职院校学生都不是法律专业学生,他们并不需要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也不需要多少法律事务的操作能力。法律公选课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的守法意识、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和情感,对法律权威的信服和遵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需要传授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念。在教育过程创造一定条件,让大学生能切实体验法律、感悟法律,内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2]在此基础上,适当强化学生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与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力的培养。打破课程界限,构建法律公选课程体系高职法律选修课的设置要科学化、规范化。应该打破传统法律专业课程的束缚,根据非法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着重开发有助于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素养,提高法律问题应对能力的课程。例如,对于法律意识和观念培养类的课程,可以开设《经典电影中的法律文化》、《经典文学中的法律精神》等课程;对于一些法律能力培养类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将本来分属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重新整合,开设系列法律公选课程,诸如《创业中不得不知的法律》、《职场中不得不知的法律》、《家庭生活中不得不知的法律》等课程,并精心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发校本教材,编写适合法律选修课教学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材。在选用教材时,“应注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适用,避免过于专业化。公选课不是专业课的重复,也不是专业课的简单压缩,自应有别于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系统和全面。”[3]编写或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高职法律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法律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选修课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应用。所选案例应贴近生活,反映热点,真实可信,这样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法律知识的内化和法律意识的养成。可多发掘视频案例,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这种展示方式更为形象和生动。条件允许可以多组织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法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体验观摩教学,组织学生观摩法庭、仲裁庭的案件审理过程或调解中心的纠纷调解过程,亲身体验法律的适用过程。这样的教学哪怕只有一次,将会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过程考核,改进考核手段法律选修课必须加强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随意性。一方面要重视过程考核,如在平常的教学中多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多采用互动教学,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作业等方式,考查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状态。尽管选修课有其特殊性,过程考核比必修课难度大,但仍然可以通过种种可能的手段,来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改进考核手段。目前,高职法律选修课采用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方式的居多,采用课程论文方式的,论文字数宜少不宜多,且应坚决杜绝抄袭,以增强成绩评定的可操作性。开卷考试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页开卷”的方式[4],并注意难易适度。除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采用项目调查研究、现场答辩、法律实践总结报告等方式进行。
作者:徐升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Abstract: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s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s important component, is playing the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overall quality's education and the raise aspect. Because its teaching object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have distinguish greatly,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eacher should from the reform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method, the adjustment course conten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begin, the progressive improvement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effect, enhances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思考
key word: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he teaching ponders
作者简介:孙静华 (1981-),女,汉族,河南鹤壁人,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世界史。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校课程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共选修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般来说,公共选修课由于面向全校学生,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所学专业不同,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又相对于专业课较为宽松,因此许多学生往往会抱有混学分的想法,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如何能使公共选修课上的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公共选修课的课时一般较短,教学内容不可能涉及非常广泛,面面俱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更多更好的获取到知识,必须积极探索、改进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公选课的特点,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讲授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学科意识的培养,而并不限于具体琐碎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既加强专业的培养,又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答疑、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公选课教师应在简略告知本门课程的特点、用途,激励同学自行探索的同时,选取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所选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和同学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即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有必要和时间时,可以给出相关的问题,请同学自行思考解决,拿出自己的方案,大家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引导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
二、改革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影响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很难再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需要对教学手段作必要的改变。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收集各种不同的素材,把声音、图像、视频、程序等结合起来,设计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课件,对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感官进行综合的刺激,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理解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
其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及答疑相结合,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努力获取学生对本课程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调整教学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讲授一门课程时,首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印象。公共选修课由于受学时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全部教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进行取舍,课程的内容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该讲的东西少讲或不讲,该讲的理论和知识要讲深、讲透、讲够。
其次,公共选修课的授课对象常常并非一个专业、一个年级的学生,因此其内容的选择应以拓宽知识面为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了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公选课的教师在保持学科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对讲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做到删繁就简,通俗易懂。
总之,公共选修课是整个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教师应完善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提高教学质量着手,不断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对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能够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褚庆忠,徐杨可.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2]郭学勤.关于高校选修课课程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论文摘要:对我院体育公共课教学现状进行剖析.针对我院实际教学条件与办学特色,对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 与整合 ,为今后体育课程设 置与教学提供新 的思路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联系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我院于 2000年着手对公共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和实施,从 2000年“低年级必修 +高年级选修”模式发展至2002年“全盘选修课”模式,经过“第一学期必修 +三学期选修”模式的过渡,最后回归至“低年级必修 +高年级选修”模式.在此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选课的目的、上课的态度、教师授课内容及方法、场馆利用等方面皆有不足之处.故在2006年新一轮的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上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针对我院的实际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场馆建设等问题,提出我院体育课程设置的设计方案及对策.
1 我院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体育活动能力个体差异大 我院是一所省属本科高等师范学院,也是全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学院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同时承担着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任务,因此学生年龄跨度很大,体育教学中的区别性和针对性非常突出.本、专科学生中有50%来 自于苏北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薄弱的办学条件和“重文轻体”的办学思想造成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下降,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缺乏.
1.2 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的态度存在偏差 随着“学分制”教学评价体系在高校中的日趋成熟,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态度以取得学分为最终 目标,忽略了体育技能的学习、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大学体育的课程 目标是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 自己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能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运动能力;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方法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全面发展体能;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体育课程 目标无法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3 选修课项目的设置存在一定不足 现今我院体育选修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竞技健美、健身、武术等.面对我院学生年龄跨度大的招生特点,体育选修项目的设置就显得相对传统而单调.体育授课的学生中,有刚经历过高考选拔的本、专科普高生;有经过“专转本”考试录取的专科生以及“成人高考”招收的脱产班的社会从业人士.如此复杂的学生概况,现有的选修课项目的设置已显得比较陈旧,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1.4 课程评价体系的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和选课倾向不同 体育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着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度、运动技能的提升度和自身评价的满意度等方面.教师在具体的掌握和实施中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运动项目的技能学习方面进步不大.
如低年级的必修课,平时成绩在体育总成绩中的比例扩大,造成运动项目技能方面考核要求降低,学生运动能力提高幅度不明显.选修课专项技能考核标准尺度不一 ,导致学生选课人数集中,增加选修课教学难度.如高年级的选修课 ,部分选修项 目技能考核标准的难度相对偏低,致使学生人数集中,对选修课的开设带来了冲击.
1.5 体育场馆设施制约着体育选修课的发展 完善的体育设施将为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宽阔的空间,是丰富体育选修课的必备条件.由于场地条件限制,我院现今体育教学模式有两种,草场门校区的室内选修课教学和浦江校区的室外必修课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制约着体育课程模式,随着浦江校区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的完全进驻,体育课程必将重新规划设置.如何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已变为体育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2 我院体育课程重新定位探论
针对我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在体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成绩的评定等进行分析,在教学环节上拟逐步进行调整。
2.1 体育课程设置有效提 高学 生运 动能 力基础 。加大学生选择教 学内容 的 自由度 原有 的“低年级必修 +高年级选修 ”模式虽然给了学生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然而必修课长达两个学期的学习,加上选修课的开设过多考虑的是教师的专长,较少考虑学生的运动需求和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因人(教师)设课的现象,给学生以强人所难的感觉.
新的课程设置定位,拟根据我院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和体育教学条件,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行政班的必修课教学,主要开设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健美操,着重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基本技能.第二、三学期为“套餐式”选修课教学,拓展选修项目以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运动需求与爱好.开设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 、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健身、武术、竞技健美、养身保健、体育舞蹈、形体舞蹈、轮滑、防身术、气排球 、街舞等,同时将这些项目分类整合为球类项 目、健美健身类项目、保健类项目、休闲类项目四大项目.“套餐式”选修课是学生在每学期开课前根据个人体能基础,爱好 、特长和今后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自由选择两个不同大类中的项 目组合成本学期的“套餐式”选修,教师则根据学生选修后各“套餐式”选修班的项 目构成,进行轮换式半学期的选项课教学.第四学期为专项提高教学,是让学生在一学期中选择兴趣专项进行高一水平层次的学习.此种课程模式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适应了终身体育锻炼的需求.
2.2 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每个项 目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这种措施对教师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以往课程的教师配备,不管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是否接受,教师大多上完课走人.职称评定中,教学质量是软指标,而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是硬指标,因此,教师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就变成了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但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选择 ,将会出现教师在教学质量中的竞争 ,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使得教师不得不将教学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因为一旦没有学生选课,或选课的学生不多那将比暂时没能评上职称更为尴尬.这样一来促进教师主动钻研教学业务,努力提高 自身的教学水平 ,设法改进教学方法.
2.3 针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制定多元化评价体系 《纲要》明确提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采用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根无形的杠杆,它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必修课的开设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学生体育技能基础,因此定性与定量评价(体能和技能的评价)占主导地位,拟占70% 一80%,而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态度、t3常考勤)占辅助地位,拟占20% 一30%.选修课是学生根据 自身爱好及终身体育锻炼的需求开设的,因此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学习进步幅度、学习态度 、13常考勤)和定性与定量评价(体能和技能评价)具有同等地位,占据相同比例.
2.4 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纲要》中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人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根据《纲要》要求 ,在全院范围内组织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羽毛球、乒乓球等各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教师应把课内教学内容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定期对各俱乐部、协会进行组织和指导,使体育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有效的三维延伸,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体育文化氛围的学院健身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