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电视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文化论文

第1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字】互联网文化、电视文化、文化、碰击、重构、共存共容

一、电视文化的社会影响

西方曾有实验证明:没有电视,人们几乎无法生活下去。其实质是电视文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力。2000年8月份有关媒体报道:“电视塔烧了,俄罗斯痛了”:540米高的莫斯科奥斯坦基塔电视塔失火给莫斯科地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且不说别的,仅广播电视中断,就使1500万莫斯科人无法收看电视。没有电视的日字怎么过?且看俄罗斯人的内心“独白”:“我发现,没有电视,好像我们突然与世隔绝了一样。”“没有了电视,我的生活突然出现了一块空白。”“电视是我唯一负担得起的消费。我不知道这么长时间看不到它,我怎么过得下去。”“如果无电视可看的情况继续下去,人们会十分烦恼。”一位妇女按捺不住情绪,竟然因为看不上电视而痛哭失声。可见,人们对于电视的依赖已达了到很深的地步。

有关资料表明,统计至2000年6月30日,我国电视机的拥有量已达3·1亿台(占总人口的1/4还多);有线电视用户达8000万户,占全球第一;“村村通”计划正在加快。广播电视依然是中国广大百姓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至2000年8月,电视界制播分离政策出台仅仅一年光景,我国民间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数量比国有电视台多出2倍以上;2000年10月底的上海电视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电视节之一,来自世界上46个国家和地区的660多家电视、电影、制作、发行和广告公司的3000多位中外来宾相聚上海,出席电视节的各项活动。影视节目争奇斗妍、让人耳目一新,影视器械令人目不暇接。电视的文化产业意识正在形成,电视的生态环境正从整体上得到优化,与大众社会文化的心理距离越来越接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大连、南京、苏州等有线电视台已实验开通高速接入国际互联网、计算机网、视频点播、可视电话、音频点播、网上购物、电话、电视会议等等。作为工具的电视媒体,将会继续深入地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服务;作为文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将继续与科学知识一起,改变人们的意识、观念,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及对社会文化的碰击

当大部分人还陶醉在电视“荧屏大餐”前时,互联网却铺天盖地、迎面袭来。互联网从推出、发展、壮大,仅“炒炸”了4、5年的时间,就把在传统媒体和电视媒体前的年轻人拉走了大部分,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最快的信息源头在网络”,“聊天室让年轻人留恋忘返”,“不上网,不聊天,已无言与伙伴交流”......急速又自然形成的“互联网文化”如直泻的飞流,正有力地击打着年轻人的心灵,并以她的“新、奇、异”诱惑着年轻一代。互联网正在使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

但是,互联网毕竟只是一个载体,互联网内容的真实、内容的多寡、内容受欢迎的程度等是互联网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由于低估和忽视了互联网文化的人文影响力,当互联网在全球“无孔不入”时、聊天室的“隐形”(不是面对面交谈的远程实时对话)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假思索、不负责任”、“亦正亦幻、难以识别”、“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在那里,“骗人无所顾忌,不惜伪装自己”,有时候聊天室几乎成了“谎言家的集中营”。“好奇”、“新鲜”、“刺激”使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上网“成隐”。聊天室已使少数“意志薄弱者”“神志不清者”,做出了没有公德、不利家庭、不利社会的行动。少数学生则终日沉腼于互联网,而对学习无精打采(有调查表明:住大学城集体宿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明显好于住公寓的学生)。2000年11月初,美国因特网儿童周公布:美国9-17岁的学生有2/3不看电视而是热衷上网遨游,75%以上的学生喜欢在计算机屏幕前消磨时光,特别喜欢聊天,而不喜欢看电视。这种状况也已在我国现露,网上的“新鲜内容”很多,很容易吸引注意,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学习精力分散。有关部门应该看到:学生盲目上网浏览,会比“放学不准时回家”的现象更严重!“用眼睛思维的一代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寻求新刺激,并企图继续制定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可以说,几十年构筑的传统封闭的教育“围墙”,在“一夜之间”几乎有“墙塌地裂”之势。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看,互联网的文化传播影响是极大的,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把她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来认识和重视的时候了。

三、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的碰击和重构

作为技术的互联网“破坏”了传统产业的结构,促进了社会资产重组,创立了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并将继续对社会作出贡献,有人因此说,作为工具性的互联网是最具创新力的“破坏者”。互联网作用于社会的另一面是她的内容——作为传播介质的互联网文化也“破坏”了传统文化的格局、文化习俗和意识形态。事实上,互联网因的发散性使她的文化“自由”和“不可收敛”,电视媒体的可控性则使得电视文化显得传统和保守。互联网的到来不仅打破了已经稳定的多种传媒的结构格局,也打破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平衡。“传统的、线性的、自甘束缚的”电视思维方式遭到严重碰击,现行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及至人们的习俗都将不得不重新调整和定位,这也许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本应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

互联网媒体一经出现在信息社会之中,就显示出他的无比的威力,新媒体以全新的方式、样式和内容夺走了屏幕前一大批观众,尤其是年轻的和有文化的观众。其实,一种新媒体所以会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自有他优秀的和受人喜爱的突出之处:如媒体自身的潜能、潜伏在大众中的某种欲望等。但是从目前看,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大大落后于她的发展速度,对于由她带来的冲击力和破坏力的认识还显得“迟钝和茫然”。新兴的互联网媒体还不是十全十美:互联网上的聊天室给人以“愉悦”也给了人“虚伪”;大千世界什么人都有,广交朋友让人开心,但却无法了解对方的真情与实意;电子邮件快捷便利,但“见信如见人”的手书家信没有了;网络求助曾救助了一位患了重病的大学生,但网民的冷漠也使人意志薄弱、精神不振;网络是一种服务、她便利高效,但目前服务项目不完善,而且花费太高、安全性差......现在是“窄带互联网”阶段,两三年后“宽带互联网”就会被推出,那时候完全可能出现另一种景象。

由互联网构造的网络化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全球化又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能率,尤其是人的个体意识大大增强,但全球经济发展的联动性更加明显,全球文化发展的渗透性更加突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并关注转型期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教育问题,如在分析社会的变化、流动、均衡、结构、分层和社会发展模式等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并建立“社会预警制度”、及时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利用互联网文化和电视文化给予社会发展的积极经验,避免在社会转型期中可能出现的“动荡”现象,使我们的社会能在稳定的轨道中和谐发展。

社会需要物质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文化需要建立、需要认同、需要传播、观念形成需要过程。如同报纸和杂志的关系一样,相信互联网媒体、电视媒体、其他媒体及其文化是可以共存共容的,也应该是共存共容的。

电视与互联网的比较

类别电视互联网

内容的传播形式

内容的制作风格

内容的信息载体

语言文化特点

对文化语言的要求

对内容的接收工具(目前)

交互能力

可控性

影响对象(目前)

影响度/影响面

特点(教育方面)

政府参与度(目前)

内容的可信度

传播特点

工具性特点

操作特点卫星、有线和无线网络

严格

以图像为主,辅以解说

影视艺术语言

严格规范视听语言

电视机

正在完善(等待数字化)

对不同年龄均具影响

很大/很大

传统、线性

实时、真实记录、传播一次过(等待数字化后改进)

大众化

易有线网络(目前)

严格与自由

以文字为主、图片

大众文化语言

自由发挥、难以规范

计算机

具较强交互能力

(发达地区)青少年、知识界

很深/可能会更大

自由、自主、发散

稍逊

实时稍逊、评价即时、信息量大、可随时查阅

比较专业

(对目前而言)有一定要求

Abstract:TheappearanceofInternetmediaknocksagainsttraditionalmedia,andespeciallyagainstTVmediagreatly.Itsinfluencehasbeenonmanyaspectssuchastechnologiescontained,societystructure,societyculture,societyequilibriumanddevelopment.

Ingeneral,thewordof“civilization”referstoakindofinvisiblequalityformwhenasocietyreachesthecomparativesuperiorgrade,knowledge,civilization,culturalorhistoricalrelicsandsoon.“Civilization”referstothesumofsubstanceandspiritwealthcreatedbymankindduringthecourseofsocietydevelopment,whichparticularlyindicatespiritwealth,e.g.Literature,Art,Education,andScience.Onthecontrary,basedonthesubstancewealth,thecohesivenessofthesocietyspiritwouldpushtheprogressof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developmentahead.

TVcivilizationwasbrilliantnotlongbefore,yetitisuntimelytosaythatTVcivilizationisout-of-date.Asakindofsocietyform,thecivilizationbuiltbyInternetisjustshiftinghumansocietycontactandsocietylivingfashiondeeply.ItisaffirmativethatInternethasbeencultivatedthesocietycivilizationvalue.Internetcivilizationisexactlybecominganimportantsymbolofglobaltrend.However,digitaltechnologynotonlypromotesthedevelopingandgrowingofInternetrapidly,butalsoimprovesTVtechnologyathighspeedinthesameway.

Thepaperdeemsthatinthefaceoffavorablecircumstances(opportunity)andchallenge,weshouldseeclearlythatitgivesallkindsofmediawiththesameexistingchance;andpaycloseattentiontotheeffectuponsocietyduringthetimeofshifting.

Ininformationsociety,Internetpossessincomparablepower.Asanimplementoftheprojectof“digitalcity”,digitalinformationandInternethavegraduallybecomeanindispensablepartofcitizen’sdailylife.Thecitizenshavebeenfamiliarwithelectronicoffice,electroniccommerce,societyinsurancesystem,Internetshopping,networkconference,networklearning,whicharethephysicalfoundationsof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Internetcivilization.Itisfrequentlyheardof“themostquicksourceofinformationisInternet”,and“chattingroommaketheyouthbereluctanttoleave”.Also,itisreportedthatthemaincrowdofsurfingInternetaretheyouth,theyeachownatleastoneortwoe-mailboxevenmore;establishtheirowngamerulesontheInternet;usethetonguewhichonlycouldbeunderstoodamongthemselves.However,itisn’tperfectineverywayincurrentperiod.OneofdisappointingtruthisthatInternetbedeemedallpervasive,invisible,(forexample,inchattingrooms)whichmakerelationshipamongpeoplewithoutdueconsiderationandresponsibility.Additionally,thefreshandincentivenatureofInternetcauseyoungboysandgirlstoaddictinsurfingInternet,inotherwords,studentssurfInternetandexploreblandly,whichismoreseriousthanrunningawayhomewhenafter-school.InternettechnologyanditsimpactoncivilizationcommunicationhavereachedthedegreethatInternetshouldberecognizedandemphasizedasonekindofindependentcivilization,otherwise,itwouldbringusendlesstrouble.

第2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1.区域权威性决定开办文化节目的必要性

和众多未上星的地市电视台一样,从纵向看,昌吉电视台的媒体影响力,社会资源和平台资源基础较薄弱;但从横向看,昌吉电视台收视群体大部分是本地居民,其收视倾向于乡土气息丰富的本土文化节目。“地方地市台受地域条件限制,在传递大事要闻上没有信息优势,其重点在于依托贴近群众的地缘优势,以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教育,服务地域经济,提供综合多样的实用信息。”昌吉电视台作为昌吉州最具权威性的电视媒体,是展示昌吉州地域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文化发展动态和艺术品位的重要窗口。开办《艺览昌吉》节目也是昌吉州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人们除了关注大众文化以外,对本土文化的发展会特别关注。因此,昌吉电视台具有开办文化节目的必要性,其文化节目的定位和立足点应放在本土文化上,直观反映本地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历史内涵和文化形态,从而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

2.地域文化艺术基础决定开办文化节目的充分性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享有“观音故里”、“中国回民小吃之乡”,“新疆休闲之都”的美誉。这里以回族花儿、新疆曲子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维吾尔族的塔河麦西热甫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北庭都护府遗址、康家石门子岩画等文物遗址400多处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正是昌吉州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底蕴,为昌吉电视台开办《艺览昌吉》这样的文化栏目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打造民族地区文化节目必须因地制宜

1.扬长避短,保持媒体平台特点

作为地市电视台,要认清自身媒体平台的客观条件,扬长避短。昌吉电视台的《艺览昌吉》节目的设计初衷就是要立足本土,靠近基层,贴近百姓生活和民风民俗,锐意创新,突出昌吉州文化文艺特色和个性,这也是《艺览昌吉》栏目的灵魂和根基所在。

2.注重选题,提升节目质量与品位

优秀的文艺节目必须包含一定的文化底蕴。对文化节目组织者而言,在提高导演和主持人的自身文化修养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更要在题材和主题上下功夫。《艺览昌吉》作为一档时长20分钟的周播地方文化节目,采用演播室样式,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访谈、演绎并结合部分短片。目前已制作的100期节目,至少有百名昌吉州各行各业的文化艺术名人、团体做客演播室。通过《艺览昌吉》,这些名人名家被更多的百姓所了解、所认知、所认同。好的文化节目应有自己的特色,而提高节目独特性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遴选节目主题。每一期的《艺览昌吉》节目设计方案始终关注昌吉州特有的文化背景。如在设计《奔放的山歌》——“塔合麦西热甫”这期节目时,节目组就特意选取新疆维吾尔族山区草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塔合麦西热甫”作为节目的题材,全部选用当地的农牧民演唱,保留了“塔合麦西热甫”文化中现场即拉即唱的特质。另外,通过短片让观众更多了解演唱“塔合麦西热甫”人目前的生活状况与发展前景。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地域性的题材,但是经过精心策划、制作提炼,这种艺术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对继续发掘、保护、传承“塔合麦西热甫”艺术,在活跃本土居民文化生活、维系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加强互动,提升节目影响力

随着电视媒体自身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众开始倾向于希望在传播中得到更多的权利。因此,掌握收视心理也是节目策划与制作的方向,实现参与者有满足的快乐,观看者有观赛的乐趣的目的。2012年《艺览昌吉》节目制作组大胆尝试走出演播室到田间地头去,文化节目在和观众的互动中见证了文化艺术来自劳动中的美。村民们喜欢明星,更喜欢饱含浓郁乡土气息的本土文化艺术。比如《艺览昌吉》有一期《流动的舞台》——记滨湖镇新疆曲子表演队,这期节目主要突出一个主题——文化惠农,观众不但可以欣赏纯正地道的新疆曲子唱段,台上台下互动热烈,还能看到很多如葫芦雕刻以及刺绣这样出自农民之手的手工艺品。积极和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加了与观众之间的黏性,有效得到观众的反馈和意见。

4.励志温暖,向观众传播社会正能量

电视文化节目承担着大众传媒、公共服务角色,担负着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在这一理念下,2013年《艺览昌吉》栏目提出:让荧屏前的观众,通过栏目感受到各种温暖的社会正能量,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传递人性“真善美”,感受强大正能量的目标。在播出的节目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纯粹的音乐、舞蹈等节目,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在表演者的故事中引发共鸣,让大家感受到一股励志而快乐的能量。《艺览昌吉》介绍过因幼年患小儿麻痹症而行动不便的本土作家李建,他的长篇小说《木垒河》被称为新疆版的《白鹿原》。还有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的著名花儿歌手丁占刚等艺术家不畏艰苦,为艺术献身,坚持用艺术传递快乐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一次次激励着观众,让观众在他们的艺术中感受到积极生活的一面和未来的无限美好。栏目还通过邀请部分本土明星积极参与,传播本土文化,呼唤社会爱心,这些节目的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彰显出《艺览昌吉》的品牌价值。

三、根植本土文化艺术打造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艺览昌吉》开办两周年来始终秉承弘扬本土文化为己任的理念,一方面始终遵循立足本土特色,汲取本土营养,从本地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挖掘新的文化内涵,制作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昌吉地域特色的节目,带动了更多以昌吉州为特色的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与生产,节目也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受到本地观众的普遍认同。事实上,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流行文化兴盛的今天,不但没有因为地域限制而被人遗忘,反而因为当代人个性意识的膨胀刺激了民族艺术文化的创作,文化环境的开放与包容、观众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共同营造了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而这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由此可见,打造民族地区的文化节目有其特殊之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表现方式。不能生搬硬套同类节目的制作模式,而是要以展现和挖掘本土文化为目的,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立足社会现实和当地观众的收视习惯及需要,策划和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文艺节目。同时,要及时认识到当下传播媒介和传播语境的改变,主动倾听观众的反馈,增加与观众互动的机会和方式,积极改变节目的形式,赋予传统艺术崭新生命。当前,在全球化的大潮之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往往体现在民族文化之中。全世界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不尽相同,但人类的本性、人类的精神是共通的。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电视文艺工作者,面对全球化的思潮,不但应该主动迎合本土观众的收视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还应该致力于打造适合本土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与形式,通过传承、发掘、创新让民族地区电视文艺文化节目绽放别样光彩。麦西热甫又称麦西来甫,是“聚会、场所”的意思,它是维吾尔族牧民最喜爱的一种集歌唱、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塔合麦西热甫也叫维吾尔山歌,主要分布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斯坦、平顶山、沈家沟等维吾尔族聚居地,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化中典型山区草原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新疆维吾尔族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四、结语

第3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一)萌发期(1972年—1990年)契机:1972年中日建交中国的电视剧开始于1958年6月15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90年代我国电视剧走出国门,开始通日之旅。1972年中日建交为中国电视剧走向日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地面卫星站,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大背景。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中日合拍的方式进行中日电视剧的交流传播。当时走入日本同时也是走出国门的第一部电视剧便是中日合拍的《望乡之星》,这部剧在中日两国取景,同时采用中日两国的演员作为主演。由于政治上的推进,很多电视剧都是由政府组织合作拍摄,其中包括很多介绍两国文化的纪录片,如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电视协会合作拍摄《丝绸之路》,1980年联合拍摄的《再说长江》(日本播放名为《长江》),1985年中日两国政府合拍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日本播放名为《大黄河》)。这一系列的纪录片在日本的播放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走向日本同时也是走向世界的开始。1986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广播放送协会联合拍摄了电视剧《不知其名》,1987年,中日合拍《亲属》(日本播放名为《家族的肖像》),其创作人员都来自中日两国。1979年8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首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号召全国有条件的电视台大办电视剧。[1]中国电视剧又拥有了一个有力的发展条件,中国电视剧的对外传播渐渐受到重视,而且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相近,日本民众能够很好地接受中国电视剧蕴含的文化,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文化地缘相近的大环境下,一系列优秀的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的经典电视剧也登陆日本主流媒体。1989年1月,《西游记》在日本全国电视网播出,[2]其后,日本也翻拍过《西游记》。

(二)发展期(1991年-2007年)契机:卫星技术的大发展、2001年广播电视“走出去”战略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卫星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在这一大环境下大力提倡电视外销。1994年,中国官方开始通过举办“中国电视周”将中国电视剧推销到全世界。于1984年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1997年进行资产重组和机构调整,一直保持稳速发展,为中外电视剧交流提供服务,也开始了电视剧海外商业销售的探索。这一时期,中国创作的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三国演义》、《水浒》销往日本市场,现实题材的《北京人在纽约》也销售给日本电视台。由于地缘近,关于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电视剧在日本容易被接受,而《北京人在纽约》这类现实题材对于同样具有东方文明背景的日本人民来说,在面对异文化中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的选择问题时,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是有共鸣的。进入21世纪,中央开始在我国各个方面提出“走出去”战略,作为传播文化的拥有广泛受众基础的电视剧必然也得顺应此趋势。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提出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在此背景下,各种剧作题材丰富,为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台版《流星花园》在日本播出后反响热烈。日本在这之后也拍了《流星花园》(日本播放名为《花より男子》)。同年,张纪中版的一系列中国古装武侠剧《神雕侠侣》等在日本播出。在日本一大批中国武侠迷就这样应运而生。[3]日本的各大论坛都开始对中国武侠剧展开讨论,中国武侠电视剧往往场面恢弘,制作投资大,而日本的电视剧往往都是小成本,多进行室内拍摄,在这一点上成为中国电视剧吸引日本受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观众将武侠剧称为“华流”,在日本的电视网络宣传时,往往为中国这类武侠剧打上“华流”的标签,借此吸引观众。以《神雕侠侣》、《碧血剑》、《天龙八部》为代表的金庸系列,以及古龙系列、梁羽生系列等作品纷纷进入日本市场。[4]“华流”一词逐渐在日本流行起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华文化代表之词,这也对两国人民的交流理解带来积极影响。据统计,近年来,每年都有4万多名日本高中生去中国“修学旅行”,比去美国的将近多了一半。其中原因除中国离日本较近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越来越强烈的向往。[5]2007年,日本NHK电视台收购了电视剧《新上海滩》(日本播放名为《新•上海グランド》)在日本的播放权,中国电视剧第一次在日本的主流电视台成功落地,并且获得了1.8%的高收视率。[6]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韩剧的强势来袭,中国电视剧在日本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韩流”和“华流”在日本此消彼长。

(三)现状(2008年—今)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组织了“影视文化产品海外营销研讨会”,邀请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与国内业界进行交流。[7]中国在不断地积极对外开展对话,对海外的影响也逐渐扩大。我国的电视剧的销路也更加顺畅,价格也是水涨船高,2009年,《新三国》在日本卖到9万美元一集。[8]中国电视剧曾经一度因为低质量画面而无法在日本电视台播放,而近几年中国高清数字电视普及,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也为中国电视剧走向日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优良的电视制作始终是中国电视走向日本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和日本进行合作拍摄,利用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的融合,力求得到两国人民的共同喜爱。非常引人瞩目的便是中日合拍剧《苍穹之昴》,不仅是日本NHK高清频道的开年大戏还是收视大戏,其收视率远远超过同年日本著名演员主演的历史剧。近几年在中国广受欢迎的电视剧例如《宫》、《陆贞传奇》、《兰陵王》、《步步惊心》、《甄嬛传》等也销往日本,BSJAPAN电视台从2012年10月8日开始,每周一到周四10:00播放一集《步步惊心》(日本播放名为《宫廷女官若曦》),这部在中日两国人气都极高的电视剧一经播放,就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浪潮。开始播放不久就立刻成为该电视台访问量最多的节目(这电视台放的基本都是韩剧),力压第二名。[9]包括很多现代题材的电视剧例如《就想赖着你》(日本播放名为《君に绝对恋してない》)、《泡沫之夏》、《我可能不会爱你》(日本播放名为《イタズラな恋爱白书》)等也不断登陆日本主流媒体。近前,中国很多电视剧的播放模式也开始实行一周一播或者是一周更新两次这样的模式。例如2014年湖南卫视的《古剑奇谭》、《风中奇缘》,周三、周四晚上十点开始播放,一周更新四集。这些电视剧的热播事实证明,在中国,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即使周播也仍然能够获得市场,这和日本的电视剧周播模式很接近。而日本电视剧往往都是10集左右,一周播放一集。之前曾因为播放模式问题而无法有效获得日本市场,中国电视剧动辄30多集如果一周更新一集的话将无法获得受众。而播放模式的变革也为中国电视剧今后走进日本市场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启示

要让中国剧更好地销往日本,就得从遇到的问题着手,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对海外销售难度进行调研,以下为调研结果。由此表可以看出,中国电视剧要更好地走出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政府的推广及鼓励政策,改善传播环境由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电视剧销往日本的最大困难在于电视剧制作上缺少政府的相应扶持。其实有很多国家政策已经出台,但因为出台时间短而未具体细化也没有开设有关机构进行政策的落实。这需要政府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做好政策上的引导和推广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10]电视剧是最有人气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手段,应当受到重视。反观日本、韩国这两个国家,他们的文化传播的优秀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在各个国家设立办事处,不仅对出口电视剧免税,还有完善的鼓励文化产业出口机制以及优秀的后期运作团队;日本也是积极推进动漫、电视剧的对外发展。中国的电视剧对日传播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比起日剧、韩剧的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够,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日韩的优秀经验。中国要做到“文化立国”,要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势,应当形成从制作到推广的链条机制。各企业的品牌、广告都需要通过电视媒体来获得消费者。[11]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推广效果并不佳,这需要政府积极促进,完善鼓励对日传播机制,大力向日本市场推广优秀的中国电视剧作品,减少对日传播阻力。

(二)提高电视剧自身质量提高电视剧质量始终是中国电视剧走向日本的首要关键环节,只有自身的质量提高,在题材内容上吸引观众,在电视后期制作上多下功夫,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而电视剧自身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题材,中国电视剧在日本的整体情况是古装剧热而时装剧冷。中日两国有着同样的东方文明背景,在很多问题上既有文化共鸣又有文化差异,应当好好利用文化共鸣,减少“文化折扣”。扶持那些两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例如中日两国都有高考升学压力大、房价高、职场压力大、加班多、年轻人晚婚、空巢老人等问题,可以从这些共同话题着手,开阔题材,多将能够引起日本文化共鸣的电视剧推广。传播电视剧不应只限制在历史题材和武侠题材上,还应当多多开发近现代题材和当代题材电视剧,让日本看到一个全面的当代中国。其二在于电视剧后期制作,中国电视剧早期一度因为无法提供无字幕或者有字幕的录像带、画面质量差而失去销往海外的机会。这提醒我们,今后在制作电视剧上,一定要不断加强技术。只有生产出优秀高质的作品,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商业化运作中,才能够收获日本市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我们借鉴国外的优秀生产理念、技术,让中华文化迎头赶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电视剧数量大国变成质量大国需要有效的方法和不断的努力。其三是电视剧的外文译制,大家知道的《甄嬛传》中有很多经典犀利的但是又极其带有文化底蕴的台词,例如“真真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这样的句子,一般的直译虽然意思达到,但是却失了韵味,希望中国电视剧在外文译制上能够多下功夫,大力培养翻译人才,在翻译时考虑文化背景差异。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对日传播时,电视的制作要做适当的改变。日本电视台通常采用周播方式,中国动辄40多集的连续剧恐怕难以吸引人,在制作的时候要适当精简,使剧情凝练紧凑,迎合日本的收视习惯。

第4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一、目前现状的评判

(一)观念上的滞后

思想决定我们的行动,而观念决定我们的命运,在江苏、上海、湖南等多个广电媒体纷纷及时地调整思路,各自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优势与内容生产优势,在迅速地进行着产业拓展的时节,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广播电视文化产业仍然受传统思维上的制约,没有将财力、物力、人力等有效地应用在产业的发展上。对于产业重视上的不足,以及缺乏发展思路与切实可行的方法,导致了文化产业的落后。

(二)缺乏人才

文化产业有着其独特的发展与经营的规律,这需要有能与之相匹配的经营管理型人才、产业技术型人才与文化创意型人才。在当今互联网的语境下,发展广电文化产业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新兴技术上的要求非常之高,只有详细地了解了这些技术,并且能够较为娴熟地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统领整个文化产品的生产、策划、营销和研发,才能够在社会激烈的角逐中取得胜利。

(三)机制上的障碍

完全发挥人才的作用,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生态。在当今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广电媒体的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在迅速地增长,这使得广电媒体整体上的受众的规模在逐渐减少,广告增速也在持续地减慢,媒体支撑也是后继乏力。另外一方面,乐视、优酷、百度、腾讯等正在发展成为“一体共生”。他们从内容生产、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对整个广电媒体进行蚕食。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机制与体制的障碍就显得尤为突出。在近些年来,像马东、王利芬等一大批业界内的精英都选择辞职并且转投到新的媒体,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传统的媒体在机制与体制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

二、亟需思维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文化也是一个国家在软实力上的重点组成部分,一种文化的力量,是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与生命力之中。大力发展整个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早已成为了我国一项基本的国策。为了推进文化产业的进步发展,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多种措施、政策,也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但这相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还显得远远不够。

在当今互联网的语境之下,文化消费的基本内容与形式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都希望能享受到更多丰富多彩的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现今最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与传播媒体的主体,广电媒体应当在思维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以达到人们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相互呼应,而这种变革的内容涉及到生产方式、终端产品以及产业的主体三个层面。在这里我们将它概括为三个关系:商品与作品的关系,生产与创作的关系,企业与事业的关系。

(一)商品与作品的关系

互联网的思维主要原则是“用户至上”。在创作者的心中,能否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这关乎到产品的属性问题,也是商品与作品的分水岭。对于作品来说,是否有人会购买,可不可以传播都不重要,而商品则是相反,商品具有能够应用的功能,是文化产品的外在应用形态。例如:电视节目的播出首先是作品,是许多电视人努力创作的、适合在电视上播放的作品,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转化为商品,只有那些能够满足大众的需要,且能够完成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的一些作品才能够变成商品。作品要强调思想和感情上的表达,但商品却必须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作品只有在具备了商品的属性时,才能够发生买卖,进而形成利润。

(二)生产与创作的关系

创作是整个产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但是只有能够批量化的一些创作才能形成足够的生产规模,不能形成生产规模的一些创作,也就不能产业化。创作的发生往往追求个性,而生产却更重视其共性。综艺节目在创作中的一些“模式”,或者说“流程”,就是这些节目能够完成批量生产的主要元素。

(三)企业与事业的关系

电视台、电台等作为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新闻媒体的阵地,必须坚持住事业体制,坚持以新闻的宣传为主体,坚持其公益性。其次,电视台或电台中经营的部分,又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完善产业化经营。广电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进行内容创新、平台拓展、技术升级,也需要对其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传播体系做出较为深刻的完善和调整。

三、在新时代互联网语境下的创新模式

(一)在传播渠道上的创新

一云多屏,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却是2014年在广电行业中的一个热门词汇。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愈发普及,我们看电视的方法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由于受到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个人电脑的冲击,电视机开机率已经大为降低。而客厅作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核心的区域,正在受到PC、PAD、手机等多种智能终端疯狂的蚕食。即使电视节目再怎么好看,也难以扭转当代年轻人放下手中的遥控器转身按下鼠标或者捧起触摸屏的趋势。坐观自己的影响力在逐渐收缩,传统的广电媒体除了反击没有其他的选择,其服务范围必须由电视机逐步延伸到手机、PAD、电脑等终端,从而实现一云多屏。

(二)在经营板块上的创新

在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跨界竞争与融合的立体多元化已是必然之势,不同行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经营互相渗透,而终端客户的争夺之战成为了当下竞争的焦点。2014年,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3家国内的互联网络巨头都不约而同地在整个文化产业方面发起了一系列投资和并购,触角涉及到了视频、手游、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电影电视领域等相关文化产业衍生的方方面面。而面对各大互联网巨头强力的“跨界打劫”行为,广电文化产业自然也要借势而动,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武装自己,并重新去思考整个文化产品的业务形态、服务模式和生产流程。

(三)在运营机制上的创新

机制与人才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当新兴媒体都以傲人的业绩与全新的运营方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的时刻,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广电人的瓶颈终于有了突破口。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数据往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在它的面前,所有的经验、程式、习惯以及传统都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正在通过对产品、用户、市场乃至产业价值链的重组,将文化产业带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5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电视公益广告在现代文化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文化传播当作题中之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的传承、交流和整合,是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目的和责任。同时,电视公益广告的创作首先要立足人性,关注社会、人生和未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命运。要用最平实的创意表现方式结合整个人类的生存主题,小切入、深挖掘,力求用简洁的画面和朴实的语言达到一种隽永回味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倡导、推介社会风尚及道德观念,规范社会行为为基本内容和目的的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表达内容,在当代社会中正产生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大众化传播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电视公益广告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传播类型,它不仅维系了广告延续人类消费文明的技术价值,同时也在文化角度上重新阐释了广告的多元化内涵,为电视广告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商业价值之外的一块广阔天地。本文正是想通过对现实公益广告传播中一些具体现象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文化价值的问题。

    1、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1传播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电视公益广告只有传播了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的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电视公益广告。

    1.2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电视公益广告,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过程。电视公益广告所能蕴含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既可以表达人们的实践观念,也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哲理观念。

    1.3审美功能

    如果电视公益广告通过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歌舞等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它就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功能。人们把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当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的过程,这时,人们除了思想意识得到了熏陶之外,还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

    1.4视听调节功能

    广告信息既可以通过听觉信号,也可以通过视觉信号,还可以通过视听混合信号进行传播这就会对人们的视觉、听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谐的空间结构会通过视觉和听觉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电视公益广告在这方而的作用更应该是“公益”而不应是“公害”。

    1.5对商业广告的制约功能

    商业电视广告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业电视广告的发展程度、商业

电视广告的文明和规范程度、商业电视广告的文化含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商业广告也存在着许多亚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如欺骗性、虚假性、不规范、不科学等等。而电视公益广告的存在和发展则使人们沐浴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电视公益广告的公益动机和效果同某些利用广告进行的商业欺诈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动机、内容、效果的非功利性质,便有效地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部的、暂时的、物质的价值追求,帮助人们认识人类发展中最根本的、社会整体上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上长期需要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电视公益广告有助于人们克服和超越市场经济存在的局限性。

   2、以实例列举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

    最早出现于美国与法国等电视传播发达国家电视网中的电视公益广告,从一开始就表达出有别于商业电视广告的“另类化”特征。和商业电视广告的绝对大众化品质追求所不同,电视公益广告反映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它以提出及解释社会发展目标与价值为内涵,为知识背景、教育程度、生存环境、认知能力各不相同的社会人群,开辟了较为平等的广泛接触社会主流文化信息,分享人类及民族文化成果的最便捷化途径。

    电视公益广告中的文化传播,是通过其内容表现所反映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来加以实现的。而电视公益广告作为电视媒介传播的一种有效节目样式,在体现与传统商业广告异质化目的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样的义务。并且无论是公益广告的提供者.还是制作者都在一种文化传播意识的指引,以及市场规则要求的无形支配下,在公益广告中自觉地融入了当今社会的主体道德意识观念。

    5.12汝川8级大地震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特大损失。作为此次贩灾的媒体先锋,电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据中国最大的媒介及市场研究公司c丁日市场研究对地震前后全国电视媒体的两周广告全天候监测对比显示震后电视媒体商业广告总花费减少37%,减少近99亿人民币,而公益广告投放费用大幅增长92,增长了6.7亿人民币;即整体广告总投放减少330/,共计减少92.2亿人民币。电视媒体为改善贩灾节目播出环境及受众的情感需求快速地调整了广告经营策略。中央电视台推出白试李连杰的壹基金公益广告》,写的是如果每个人每个月拿出一块钱,即1+1+1=1,支持李连杰的壹基金计划,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爱心,传达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文化品质。

    在当代社会中.人文关怀的实质主要在于理顺人与其它物种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人文关怀是现代大众传媒始终在关注与追求的理念与目标而电视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的题中要义,就在于它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对人们的某种行为进行劝导,以升华人们的心灵,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3、社会文化传播中电视公益广告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选题和立意不当。

    2、表现技巧空洞、手法不对路。

    3、后期制作和最终播出问题。有些县市台的公益广告未经认真剪辑,摄制粗糙,音效不清,场景过渡拖沓,后期制作的不精良,大大影响了公益传播的社会效果除北京电视台的制作和播出规模相对较大外,重视公益广告宣传的寥寥无几。

    4、商业化倾向的尴尬。电视公益广告虽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它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这就必然会遭遇商业化倾向的尴尬,表现在赞助工商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越界”的渴求。针对这样的现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生产过程中和广告内容上不受企业的干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样公益广告才能维系自身的可信度。

第6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视广告;跨文化传播;文化隐喻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几乎已成学界共识的今天,广告的审美修饰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具体到电视广告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如真似幻的景象并能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进而使后者对广告商品萌生好感、对广告诉求采取认同态度.这点也常常是其它广告媒介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广告的创作和接受总是受制于一定的文化情境。广告的传播过程其实也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有鉴于此.我们在对电视广告进行审美修饰、审美评价的同时。也要兼顾文化的因素,以免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甚至不同的相关群体在文化心理和习惯上的差异而导致对广告含义的理解产生分歧。甚至会由此引发文化上的冲突和龃龉。

在电视广告活动中兼顾审美的考虑和文化的考虑.这方面已有不少杰作可资借鉴。譬如:孔府家酒在刘欢的知名歌曲背后。所彰显出的中国特有的血缘文化与人伦亲情: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在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空间背景下,所传达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这些都是借助文化之力的成功案例。而相形之下。有些电视广告因为忽视了广告传播的文化情境,或者说对受众的文化心理及价值标准的理解和判断上存在失误,使得广告的投放不仅没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受众的反感。且看下面两则例证:

其一,2004年11月下旬,耐克公司的“恐惧斗室”广告片在央视体育频道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广告内容大致如下——

镜头一:nba巨星勒布朗·詹姆斯用杂耍般的动作,摆脱一位形似中国老人的武林高手,从背后将篮球扔出,篮球经柱子反弹将老者击倒。镜头二:形似中国“飞天”的女子暖昧地向詹姆斯展开双臂,随着詹姆斯扣碎篮板,“飞天”形象也随之破碎。镜头三:篮板前出现的两条中国龙变成了吐着烟雾阻碍詹姆斯的妖怪.但后者晃过所有障碍后投篮得分。

耐克公司制作该广告的本意是藉此鼓励亚洲青少年直面恐惧、勇往直前,表现个人的篮球风格。但是广告播出后却引起受众及广告评论界的激烈争论与批驳,11月26日,《华商晨报》以《耐克广告“中国形象”被击败》为题报道了耐克广告涉嫌侮辱民族风俗一事,事情曝光后引来一片声讨。很多人都认为,该则广告伤害了中国受众的民族感情。12月3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恐惧斗室”广告片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8日,耐克公司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正式道歉。

耐克公司的电视广告之所以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告制作者在一味强调审美修饰的同时,忽略了广告背后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颇具影响力甚至号召力的一些元素或符号(譬如武术、飞天、龙),竟被置于铺垫、揶揄甚至诋毁的境地。这肯定是中国的消费者所万万不能认同的广告形象,其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二,2000年上半年.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为传化洗洁精所做的广告片《小狗篇》。叶茂中当时给传化洗沽精的定位是:干净,没有味道。而创意大致是:家庭主妇将盘子洗好之后搁到一边,小狗却把它叼回来;而用传化洗洁精洗过之后,小狗就不再把盘子叼回来了.原因是用传化洗洁精洗过的盘子不再有气味。这样看似很有创意的广告。播出效果却很不理想。原因一方面在于沟通效果欠佳。很多观众并不明白为什么小狗刚开始去叼盘子后来却不去叼了,广告的寓意转折太多:另一方面,小狗形象的使用很不恰当。在国外,狗是家庭的一分子,是可爱而值得尊重的,人性化的。但在中国,狗的形象有时却并不太佳。“看门狗”、“丧家之犬”等诸多用语中.狗都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对于主力市场在农村的传化而言.这种文化上的认知冲突更是严重。很显然。这也是带有几分西化色彩的文化观念不服中国的水土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广告何以能在信息传递与产品诉求的同时引发文化上的关注甚至争执.其中原因并不复杂。人类学家格尔兹曾经提醒过我们:“由审美力量的纯然现象所引起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艺术放置到其他社会活动的模式中,如何使它和一些特定生活范式的大背景相协调。不管艺术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及何种可以导致结果的技巧来表现。这种措置,这种赋予艺术客体以文化意蕴的活动,总是一种地域性的课题。”叻我们虽然知道广告是将功利性的诉求放诸首位,它与艺术和审美之间尚且存在:不少距离,但当制作者煞费苦心地对它们进行审美修饰之时,广告就已通向艺术了。所以。格尔兹关于艺术的论断对于电视广告同样适用。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还告诉我们,任何族群在艺术制作方面的惯例或习俗,都是奠基于这个民族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观念之上,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会时刻影响着人们对外在事物的感知。这样一来,当外在文化样态和本民族的文化样态相互接触时,接受者必定是从一定的文化背景出发.来对外在的文化样态做出选择和判断。而电视广告活动,作为现代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自然也逃不过上述规律。

从制作的角度说。广告制作者总是从一定的文化背景出发来进行创作。曾被美国《广告时代》期刊推选为风云人物之一的美籍华裔广告人杨朝阳谈到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广告手段之差异时,以美、日、中三国的广告为例来予以说明。他指出:美国广告文化的根是植于清教徒的伦理中的,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乐观进取,以价值为取向,以契约关系为本,因而美国广告重事件,用场景,是行为过程。日本广告的文化是建基于神道一佛教一儒家伦理,态度保留,以人为取向.以信用关系为本,因此日本广告着重于人,显情绪,为情感过程。华人广告背后的文化是道一佛一儒的伦理、宗教行为,有宿命论色彩,以整体为取向,关系建立在实证上,所以华人广告重产品,讲实证,为语言过程。这些例证都生动说明文化背景对广告制作手段的影响。而从受众的角度说。他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习俗肯定会影响到他对广告的接受。

也正是因为文化情境对广告传播的制约作用,所以.精明的电视广告制作人或广告主,在面对不同的文化受众时,在广告策略上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说会根据不同的文化情境来区别对待,从而做出一些本土化的努力。而这方面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所采取的一些策略。

可口可乐电视广告的本土化策略,特别体现在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对中国民族心理及文化心理的趋同与靠近上。中国人喜欢热闹,尤其是春节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而可口可乐广告引人注目的手笔就是从1999年开始连续几年推出的春节贺岁片了。这些贺岁片都选择中国人做演员、在典型的中国情境中拍摄,运用纸风车、对联、泥娃娃阿福、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舞龙、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而对于国人非常关心的事件(如中国申奥、中国队冲击世界杯),可口可乐则推出表现可口可乐与国人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场景的广告.达到了与中国消费者沟通的极佳效果。此外,可口可乐还积极选择华人新生代偶像如张惠妹、谢霆锋、张柏芝、伏明霞等做形象代言人.广告内容也紧扣中国年轻人这一可口可乐重度消费人群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获得后者的强烈认同与热情拥戴。

第7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对庄吉服饰文化的一点思考

现代服饰企业的经营,无法回避品牌文化这个热点。庄吉从品牌立业到名牌打天下背后潜伏着一个品牌文化支撑。品牌文化的经营是多元化的,它渗透到服装设计、店面装璜企业策划等各个方面。从而引发了如下思考。

品牌的定位具有浓重的文化倾向。庄吉品牌之所以长期为消费者所接受,关键在于初始阶段长远的考虑,即想多远才能走多远,居高声自远。庄吉品牌文化营造上,从一开始就把“弘扬服饰文化,根植高雅观念”作为诉求重点,把高中档西服定位在能积极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文化教育层面,即明确在大中城市及文化名城的白领阶层,找到了服饰文化艺术价值取向与消费目标群体之间的切入点。

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庄吉服饰研究中心和企业文化无疑是品牌文化提升的双翼,去年6月、7月,庄吉集团先后2次召开庄吉文化升位研讨会,其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追求品牌价值;向消费者传递的“购买庄吉西服,也是购买庄吉文化”的信息。通过在各种媒体上塑造企业及品牌形象,并举办全国营销员培训班,凝聚了庄吉品牌深深的文化底蕴。

推崇以人为本、以点夺面的营销理念。庄吉集团利用在外经商的温州“百万大军”优势、构筑连续专卖网点。但非温州人一概都用,挑选专卖店经理,除了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外,还必须是“文化人”,营业员是企业形象的代表,选其“长相”,视其“亲和”,“年长的见她如闰女,年轻的视她如妹妹”;店面的装修必须具古典与现代为一体深厚的文化韵味,构成了经营的殿堂。

第8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1.消费者议价能力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是影响企业盈利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往往体现在压低价格或者要求更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针对电视节目来说,其主要消费者分为两种:一种是电视观众,另一种是赞助商。电视观众通过购买固定设备及数字信号变相消费,赞助商则是通过对节目中广告权的购买来消费。对电视观众来说,固定设备与数字信号的投资基本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多一套节目而多支出费用。但赞助商的投资变化相对较大,不同的节目由于收视率的不同,其赞助商的花费也不尽相同。《爸爸去哪儿》推出伊始,由于其收视率并不确定,赞助商甚至临时逃脱,导致第一期节目只有999感冒灵冠名。然而第一期节目播出后,收视一片大好,引来了思念灌汤水饺、青蛙王子、去渍霸、英菲尼迪等不少企业的投资。随着这档节目的完美逆袭,节目的独家冠名费由第一季的2800万直接狂飙升至3.12亿,这对节目的收益来说,可谓是又创新高。

2.替代品的威胁两个企业即使不属于同一行业,但其所生产的产品也有可能互为替代品,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也会影响行业内部的企业盈利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尤其是计算机与互联网的盛行,使得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从节目本身来说,每档节目推出后,几乎都有相应的网络视频更新,这使得人们不再需要按照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进行观看,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因此,只有通过更好的营销体系,吸引更多观众,才能确保收视率的稳定。就娱乐方式而言,相比守在电视机前,年轻人更倾向于网络世界。再加上近几年“健康娱乐”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人开始选择户外锻炼来娱乐身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市场需求。

3.卖方议价能力卖方的议价能力通过影响企业成本而对企业盈利产生影响。在供求关系中,卖方可以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或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从而影响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卖方的议价能力又取决于其持有的要素是否在企业生产中占决定性地位,占的比例越大,具有的议价能力越高。电视节目的卖方市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版权的购买等潜在市场,一部分是制作、拍摄等所需物资和条件的显在市场。显在市场的议价幅度较小,而且易于控制。潜在市场的议价能力很强,同时也对电视节目起关键作用。《爸爸去哪儿》购买了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的节目版权。每期节目有40个机位,工作人员要100多人,素材有1000个小时。其中的潜在与显在市场的议价能力,都会对节目的盈利程度产生影响。

二、电视节目营销策划的探索

电视节目做得成功与否,不仅是由其实际内容决定的,还需要精心策划品牌营销,从而提升电视节目的影响力。《爸爸去哪儿》可以算得上2013年第四季度娱乐节目中的最大获利者,在取得收视新高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盈利,这与其成功的营销手段是分不开的,下面对其营销思路进行分析,以借鉴成功之处。

1.网络时代AISAS营销模式的成功运用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多为AIDMA,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为)。进入网络时代后,新的侧重于网络的营销模式逐渐取代了原有模式。AISAS营销模式强调网络时代互联网宣传的重要性。《爸爸去哪儿》正是成功运用了这种新型营销模式。《爸爸去哪儿》正式登陆湖南卫视之前,由于收视率未知,除了在湖南卫视有部分宣传外,并未展开大肆宣传,更多的是通过其官方微博进行宣传。节目开播当天的新浪百度搜索量还只有7万,新浪微博的热议度在18万,隔天百度搜索就飙升到了62万,新浪热议度也创了新高。随着节目的播出,各个嘉宾的粉丝量持续走高,关于节目的微博转播量巨大,无疑是对节目的最好宣传。在第一季节目完美收官以后,《爸爸去哪儿》团队依然没有放松网络宣传。从第二季的播出时间、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均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每一次新消息的,点击量和热议程度都会掀起波澜。在第二季的播出过程中,节目组又利用剪辑预告片为观众留下悬念,进一步引发了微博等交流平台中粉丝对节目的大讨论。这种大面积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就是电视节目营销的最好手段。

2.与相似品牌的成功携手电视节目的成功与赞助商的口碑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选择与节目契合的冠名商与赞助商,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极其重要。尽管节目开播之前出现了赞助商临时撤资的插曲,却也给了节目组与合作商再次互选的机会。“没有妈妈的关心,999感冒灵帮你贴心守护”,是节目的冠名商针对该节目作出的广告语,与亲子真人秀的节目性质完全贴合。节目的大热,也为该冠名商的口碑与认知提供了极大助推。包括后来加入的思念水饺、英菲尼迪等赞助商,无一不是在打温情居家牌,以求与节目最大程度的契合。与此同时,赞助商还在终端销售点设立节目相关活动,及时更新微博、微信,配合节目推进,在提升自己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是对节目最好的宣传。

3.相关品牌节目、游戏等的联合推出一档电视节目的推出,仅仅依靠自身的宣传有时会显得势单力薄。如果可以进一步开发相关的节目和游戏,进而形成一个体系,电视节目的宣传工作就会显得游刃有余。《爸爸去哪儿》正是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爸爸去哪儿》在第一季结束以后,拍摄了同名电影,并在大年初一欢乐上映,创下了影院上座率新高。在第一、二季的中间空档期推出一部电影,使得《爸爸去哪儿》并未走出人们的视线,为第二季的播出造足了势。另外,爸爸去哪儿系列益智游戏的推出,是节目营销的另一种手段。相对于电影短期能吸引大量观众,但作用时间短的情况,游戏可以说是为节目做绵延不断宣传的好方法。游戏的受众还是集中在中青年身上,而这个年龄段在网络平台的交流也相对频繁,可以说也是对节目的另一种潜在宣传力量。游戏的推出激发了这一潜在的宣传力量,为节目的营销提供了新的帮助。

4.嘉宾观众的良好互动电视节目上映前后嘉宾与观众的互动,是提高节目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爸爸去哪儿》在播出之前,先是举行了一场首映观影礼,嘉宾与观众亲密互动,为节目的良好收视率奠定了基础。节目播出中,又接受《快乐大本营》、《老爸老妈看我的》等节目的邀请,与观众分享节目录制中的点滴趣事以及育儿经验,这是对节目的进一步宣传与营销。第二季节目开机之前,《快乐大本营》做了几期关于亲子类的节目,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第二季嘉宾的猜想与热议,为第二季节目的推出赚足了眼球。第二季拍摄过程中,《快乐大本营》又邀请第二期嘉宾逐一登场,与大家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档节目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嘉宾观众互动方案,成功推动了节目的营销。

三、结语

第9篇:电视文化论文范文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有效介入使节目本身具有了独特的视觉价值和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的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以人际传播的方式介入整个传播过程,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人际传播的最优化。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感情、信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神情自然、亲切随和、落落大方,与现场的嘉宾及观众作真诚的交流,在媒介和受众之间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流情境,使大众传播摆脱了媒介机器的冷漠与单调,缩短了荧屏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大程度地拆除了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与壁垒。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把对观众和嘉宾生活的关注凝聚在倾听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谈话的主题逐步引向深入。在她的节目中,经常涉及到性、虐待儿童、吸毒、社会暴力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话题,更有与上司不和、饮食过度、缺乏自信、尊严受损这类个体化和心理因素很强的话题。但在她极富耐心和魅力的带动和启发下,来自普通人群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倾谈出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表露他们个人心中的隐秘,并通过这种倾诉来缓解郁结心底的压力。她非常真诚地对于每一个内心痛苦的在场者都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这使得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她更像一个关心他们的邻居和好朋友。美国传播学者唐·库什曼说,“一个人想要进入人际沟通,不需要首肯对方的每个想法,但必须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特自我或重要的个人加以支持,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②

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更是一个感情表达和交流的盛宴。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共同参与,无论在观念意识上和情感态度上,还是在传播视点和传播手法的表达上,开放型的电视传播都打破了以往“我传你受”的单向关系,使传播者与受众保持一种平和对等交流的状态,进一步引入了人际传播机制,使得互动性增强,亲和力显现,最终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二、构建大众话语空间,拓展公共领域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它从一开始就给受众带来了一个健康的交流空间和多视角的文化碰撞。从其本质来讲,电视谈话节目形式是通过建立一种全国或地域性的谈话系统来实现它作为“公共领域”功能的。它为大众提供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古代议事厅那样的大众话语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后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将它发展为“公共领域”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条件是所有人应有相等的表达机会,参与者以私人身份参加自主性的聚会,而讨论的主题以公共事物为主。他认为:“不管怎样,大众传媒充当了个人疾苦和困难的倾诉、生活忠告的权威人士:它们提供了充分的认同机会,在公共鼓励和服务的基础上,私人领域获得了再生。原先内心领域与文学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内心现象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内心领域相关的客观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私人生活的问题被吸收到公共领域当中,在新闻机构的监督,这一问题即便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也至少被公开化了。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公开化过程,由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领域获得了次内心领域的特征,而私人意识也得以提升。”③在哈贝马斯看来,随着公众由主要依靠阅读书籍(文学)变为依靠画报、杂志、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来进行沟通,文学公共领域消亡了,随着文化批判的公众逐渐转变成文化消费的公众,公共领域本身在消费公众的意识中被严重的私人化了。这主要表现在原来高高在上的公众领域变成了私人生活故事的领域,大众传媒就是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尤以电视为代表。

电视谈话节目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公共的大众话语空间,让普通人在电视荧屏上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谈论真实生活的体验,倾诉生活中隐秘的部分,从中获得一种心理慰藉和精神宣泄。“电视媒介为大众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说为大众构建了一个可供自由交流的公共大厦,一个谈话的场所,具有社会公共空间的性质,提供了可以发展谈话节目的大众话语空间,在培养观众的话语习惯,给予社会一种良性推动上具有其他节目形态所不及的作用。”④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接近原生态的节目样式,在宽松和开放的聊天气氛中,一个崭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也初步形成。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盛行,是对逐渐消逝的社会空间的一个拯救,拓展了社会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也大大拓展了社会的公共领域。

三、确立民本文化风格,弘扬人文精神

在电视“平民化”过程中诞生的谈话节目使得电视不再是“一台发号施令的机器”,转而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生活,以受众的兴趣作为话题设置依据,并邀请受众或其代言人出场。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在这个场中,电视从云端重新回归受众,重新成为平民百姓享有平等话语权的平台”,⑤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文化风格。一批以普通大众、寻常百姓为主体的电视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往事》、《聊天》、《讲述》、《荧屏连着你和我》、《天下父母》等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极力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不寻常故事,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努力追求平民视角和纪录风格。节目将平民百姓请进直播室,让昔日隔屏如隔山的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谈话、交流,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的方式审视着世俗社会人们的悲欢离合,也在探究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电视的传播当中,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困惑走进电视。普通百姓不再是普通观众,而逐渐成为能够向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的主角。

对平民主义的追求,是中国电视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下的一种回应,更是人对媒介自身的一种全新的认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老百姓说自己的话”,电视谈话节目以平民化的风格、平等的交流氛围、大众的话题重新成为表述普通人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公共论坛。《实话实说》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和叙事方式,是一个最大众化的节目。节目中平民百姓走上荧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袒露自己的心迹和经历。

电视谈话节目除了体现一种对平民化的文化追求,也深刻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关怀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不仅要求人们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关注社会的变迁,更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

如今的电视谈话节目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体现在创意、编导、制作中的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一种对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存空间、生存境遇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关怀,通过节目中人物的日常遭遇、人物的心态和困惑,讲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进而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给观众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使我们从这种对周围人的感动中体会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与爱,感受到一种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传达出对于人和生活的一种关怀。电视谈话节目不仅在于让人看到人,还在于让人看清人,充分体现了百姓的思想、情感、意愿、性格和情操,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关怀和维护。

四、满足受众文化需求,舒缓精神压力

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满足“倾听”的需求,另一方面张扬“倾诉”的魅力,把关注的视点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谈话”这种方式更是让社会普通百姓通过各种大众文化途径直接参与进来,以对话、谈心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尽情倾诉心中的喜悦、烦恼、困惑,甚至是愤怒、不平。同时,谈话节目也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倾诉的现实空间,以谈话者的角色充分展露自己对平凡人生的种种智慧的洞见以及他们平凡中崇高的人生态度。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把朋友间随心所欲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聊天搬上荧屏,同时将丰富多彩的娱乐元素引入谈话节目,从信手拈来的话题出发,肆意发挥,天马行空……无主题的漫谈正如朋友间聚会的闲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们日常谈话的原生态。“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的节目定位,尽情追求当下世俗的快乐,满足了受众追求娱乐的文化心理需求。

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这种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与“电视”这种现代最普遍的传媒手段相结合,有效地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心理需求,解除了经济社会给他们带来的沉重的道德伦理困惑,让他们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种种迷惘中缓解和解脱出来,也获得一种文化舒缓。同时,它还把普通人悲欢离合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人也同样有烦恼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表述方式的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即人人都有平等交流、表达意见的权利。总而言之,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规范有序,一个真正的公众平等对话、开放交流沟通、众声喧哗的电视谈话时代终将到来。

注释

①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②朱菁:《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电视研究》2001年第1期。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④朱羽君,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节目形态研究之二》【J】,《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④黄永超,坤:《从谈话栏目看电视传播的人际化趋向》【J】,中国新闻学传播评论,200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