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第1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通过高中新生入学检测来看,学生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相对零散,知识不成系统。初中教师的授课方法基本雷同,无非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按照考试的不同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课下进行记忆。由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多将地理复习留到考前突击完成。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感到乏味。升入高中后,由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在难度上不断增加,他们感觉到地理更加难学、不好理解。尤其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数学生感觉课本上的知识点较初中课本上的较难,有时明明已经懂了的知识点,在做这方面的练习题时还是不会做。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解决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教学问题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很重要。

二、重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态度势在必行

多数初中生认为地理是“副科”,是因为在中考中地理学科的分值比重小,有的省份干脆就不考地理,在八年级就结课了。九年级时为了给所谓的“主课”让位,干脆就取消了地理学科的讲授,即使课程表上有这一科目也没有上,形同虚设,七年级、八年级开设此科也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一来初中学生就打心底里认为地理是“副科”,家长也不重视,所以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也没有兴趣,他们就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讲几句,非重点和学生能懂的内容就一带而过了,甚至是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课下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背一背。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就更不重视,对考试成绩也不在乎,认为反正分值在总分中的比重也小,学不学习都无所谓。升入高中后,这些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再学习高中地理是相当吃力的。对那些八年级就结地理课的学生更是如此,扔了一年的地理知识已经都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高一教师的首项任务就是要通过介绍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通过讲授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来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帮助高中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地理知识的状态,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升入高等院校奠定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三、摸清学生地理基础,因材施教

如实地掌握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十分必要。笔者在上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时,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掌握情况。最后在课下通过与学生座谈掌握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了解完后,笔者认真地分析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归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转变他们的态度。

第2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互动合作”;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地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特别在人类日益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学习地理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能更好地保护好环境。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笔者在此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互动合作”教学方式的建构与优化。

一、提出问题促“互动合作”教学

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总能发现一种现象:初中地理是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可是为什么学生在听课时,兴趣激发不出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在章节教学任务结束后,也没有进行一两次课堂合作互动。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要以问题来促“互动合作”教学,迫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在讲授“气候”的知识点时,我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提出下列问题:喜马拉雅山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是什么原因导致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由以前的8848.43米降为8844.43米呢?同时要求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此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结合地壳运动和气候的知识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互动合作”的教学现象出现了,学生在讨论中团结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寻找正确的答案,凝聚了大家的智慧。经过讨论后,大家认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什么会下降,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测量的技术有限,所以出现了误差;②地壳运动导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下降;③全球气候变暖,珠穆朗玛峰顶端的冰雪融化,致使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降低。所以说通过提问能够让学生以讨论交流的方法相互学习、交换看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开展活动促“互动合作”教学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在活动中能与课本知识“近距离”地接触,能去亲身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能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授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形面貌、水土流失严重等知识点。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要求这四组的学生熟悉教材上的内容,然后每组把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戏剧或小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学生扮演戏剧中的角色。这样贴近生活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生活教育情境,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自我发展,有效地展开了学生的互动学习策略。

三、结合生活促“互动合作”教学

地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我们的生活中发掘出和地理知识相关的现象,使它们“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互动合作”,以助于地理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二节《气候》,在讲解这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南安市的气候特点,特别是结合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气状况,然后再思考: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这个特点在我们南安市的气候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当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能很快地回忆起南安市2014年上半年的天气――3、4月份细雨绵绵,多日不见阳光。然后再给他复习原有的知识点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学生就能理解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所以说,地理教师只要能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现状,善于发掘出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的相关点,引导学生以互动合作的形式去思考这些现象,分析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必能使学生感悟地理知识,学习地理。

四、建立“互动合作”教学总体构架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取向,它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化,增强其“授权感”,它应该以活动为中介,统整诸种教学因素,构成一个立体交互的网络。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小组的组成部分,其活动必须受小组成员检查、评估和认可,成员之间必须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进行搭配,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合作中求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肯定别人,热情帮助别人,在向别人学习同时也教会别人,在教别人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第3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优秀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优势,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届蒙西阳光学校七年级共有五个班平行班级,平均每个班级30人。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开学近一周的观察,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不强,一些小学生身上的特点还没有完全褪去,面对地理这门新的课程,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动的习惯,多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种多样,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生活体验,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七年级上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框架,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共五章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分三节,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要介绍了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地球仪的组成要素,重点是经线、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即自转和公转,这里面主要学习自转和公转的一般规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也为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做铺垫。第三节地图,主要讲述地图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习读图、析图、绘图和选图用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分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是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关概念和分布,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第二节海陆的变迁,重点讲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理论。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共包括四节,第一节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入手,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第二、三节分别讲述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主要介绍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分三节,第一节介绍世界人口与人种的构成和分布;第二节主要讲述世界上各地区的语言种类和分布以及宗教的分布;第三节讲述什么是聚落,以及聚落的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影响聚落形成的一些基本因素。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上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讲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落实“自学精讲,以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理念,加强集体备课,精心准备地理学案,力求每节课学生各取所需,做到天天清、课课清、堂堂清。

  2、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研究学案教学的特点,认真编写学案和教案,把握学案教学的整个流程,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优势。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提高整体地理学习质量。

  5、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在教学在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教师作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再进行总结、要课文、图像作业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归纳、记忆等能力、并及时强化巩固、懂得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感受地理学科的有用性。

  8、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优秀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承担八年级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共计315名学生,每周12个课时。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够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x,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6、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优秀范文

  一、情况分析: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教材为湘教版新教材,其内容同以前相比教淡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就好上了。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挖掘,将失去课改的意义,所以要用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按照大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学校、年级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用多种方式和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提高,同时传授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由“我要学”向“我会学”和“我乐学”深入,构建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采取措施:

  1、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形成文字。

  2、倾听学生意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6、利用网络获取多方面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

第4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语言输入假说;语言输出假说;初中英语教学

一、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有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Swain(1985)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本文旨在结合初中英语课堂的实际情况对这两大理论的应用给予分析。

二、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一书中提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监察模式”,其中包括: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认为单纯地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所谓“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对意义而非形式的理解,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2、有趣性和关联性:有研究表明,焦虑、自卑、抵触等情绪都会影响到习得的质量,因此,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其意义进行加工。

3、非语法秩序安排:Krashen认为学习者不需要严格按照语法程序的习得顺序去习得一门语言,因为,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4、充分的输入量: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三、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理论

Swain针对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中的不足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认为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成功地习得语言,仅仅依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还要迫使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

四、语言输入假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提供难易适中的语言输入

语言技能的掌握是一个渐进过程,由于教学对象为初中生,他们的语言认知及学习能力都不如成人,这就要求在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可理解性输入。

例如:冀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3Amazing Animals

本单元的语法知识点为一般过去进行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般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所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复习一般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进而运用“i+1”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一般过去进行时结构的输入,这样新知识较旧知识而言只在难度上有略微的提升,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

2、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师应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以确保对学生的输入是可理解的。

例如:冀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7 Know Our World

本单元主要讲述世界上主要地区及国家,如亚洲、中国、美洲、美国、等的地理知识。在正式进入课本内容的讲解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已有知识进行英语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在理解英语知识导入的基础上,慢慢进入学习新知识的佳境。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对自己讲述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应学生的理解程度。除了教师的语言导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多角度语言输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五、语言输出假说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大力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语言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有效的语言输出条件,使其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目标。因此,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的主动性,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促进双向信息交流,需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型教学模式。

例如:冀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3Lesson19 Get a Present for Liming!

本课讲的是如何用英语购物,这一话题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本课教学中就可以应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模拟购物的场景,请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语言操练,完成购物这一任务,并在交际过程中检验自己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输出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积极地输出、再现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经常变动活动的组合,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接触其他学生的机会。

例如:冀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5 My Future

本单元主要讲授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该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或辩论,分享学生自己的职业期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有很好的锻炼,同时学生在准备演讲或辩论材料的过程中也能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六、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国外二语习得研究中影响较大的两大假说理论: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说理论出发,分析研究了其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将二语习得理论有效的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希望能给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5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学科;初中地理教学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倡导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除了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兴趣外,首要任务就是要理顺地理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关系。地理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与政治时事、语文、历史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这些学科都要用到地理学的有关知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积极借助政治时事、语文、历史促进地理教学的案列。

案列一、政治对地理教学的促进

如政治时事――就是一定时间发生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都是一定的地理空间)的重要事件,因而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就很难想象能把政治时事的学习搞好。因此,我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三节“西亚”中的“阿拉伯国家”知识点时,向学生提出了几道思考题:

(1)美国为什么要侵占伊拉克?

(2)美国的做法是正义的还是野蛮的?他能否征服伊拉克人民的民心?

(3)假如你是伊拉克人民你会怎样做?

问题提出后,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说美国霸道野蛮的;有说美国以大欺小的;有说伊拉克人民要起来反抗,誓死捍卫自己祖国完整的。通过穿插这样敏感的时事热点,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倍感享受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自豪。

又如《思想政治》二年级上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的“环境问题的危害”里有一副这样的漫画(如图)我将其制成课件,引用到“滚滚长江”与“滔滔黄河”的授课中,向学生提出如下话题:结合“黄河”与“长江”的对话,说说“黄河”与“长江”的“昨天・今天・明天”?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众说纷纭。小结归纳:他们的昨天(国家治理前)长江、黄河给人民带来不少的灾害,如水灾、旱灾;他们的今天是指长江、黄河在治理后的现状,如三峡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得建设给人民带来福音;他们的明天是指长江、黄河现在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如何解决和综合利用,变害为利,造福子孙后代。如解决“黄河的凌汛”与“断流”的根本措施,“洞庭湖”与“荆江”的变化与治理措施、发展前景等。

再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一课“古代社会”一节的这样介绍: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必须了解地理环境,必须了解周围有哪些山丘河湖,有哪些天然物可以采取。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交换,贸易、航海、战争等都要求对地理环境有更多的认识。

通过政治学科与政治时事知识的渗透,弥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全面了解,扩大了知识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让学生放眼世界、展望未来。

案列二、语文对地理教学的促进

语文知识里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地理知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七律・》这首八句的诗,就有五句涉及地理事物: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为此,我在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学习中,为了调节学习内容的枯燥无味,我引用了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我一起头,学生马上就能朗朗上口地跟着背下去。最后,我提出:谁能把这首诗所涉及的地理名找出来?学生马上交头接耳,有查语文书的,也有挠头思考的,课堂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

又如在讲“滚滚长江”的“长江三峡”时,我引用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郦道元写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讲“滔滔黄河”的“地上河”时,我引用了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讲“中国的气候”一章“梅雨”时,我引用了赵师秀作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青池塘处处蛙。”杜牧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讲“季风”时,我引用白居易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讲“高山气候”时,我引用白居易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氛围,这些诗词犹如一道道地方风味小食,桌上佳肴,悠远飘香,回味无穷。因此,巧用古诗文教学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材《隆中对》一文中,也设计了许多地理事物,所以没有地理知识,学语文也往往会困难重重。

案列三、历史对对地理教学的促进

由于历史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发生的,历史与地理也就像一对亲姊妹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学历史课本就有不少地图。如《》、《郑和下西洋线路图》、《中日形势图》等,这些地图无不要借助地理地图知识解决。在地理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讲“季风”时,我穿插了“孔明巧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又如讲“北极地区”时,穿插“北极星的传说”、“美丽的大熊星座”等故事。

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深受初中学生的喜爱。根据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上巧用历史故事,不仅充实了地理知识的内容,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探索未来,并可通过历史故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综上所述,要上好一节高效优质的地理课并不容易,社会学科了解的多少,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效率。我们每一位教师有必要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规划相关内容,研究学科整合,从而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正如一位名人所做:读诗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密,……天文地理使人博学多能。

参考文献: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J].朱雪琴,汤茂林.地理教学.2013(20)

[2]浅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邹开亮.学苑教育.2013(14)

[3]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开发的策略[J].肖彦军.地理教学.2013(03)

[4]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陈澄,林培英.基础教育课程.2012(Z1)

[5]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环境的功能与优化[J].黄勤雁.地理教学.2011(20)

[6]反思多元智能理[J].余新.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7]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素养形成[J].牛实华,白晶.继续教育研究.2011(04)

[8]多元智能与全球教育转型――2010年北京多元智能国际研讨会带给我们的启示[J].张金秀.中小学管理.2011(01)

第6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即时通讯工具;初中地理教学;初中生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作为当前Internet上最为流行的通讯方式,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网络用户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各类软件也开始在良好的时展背景下,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将即时通讯工具与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相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地理课程学习体验,实现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高速”运转。本文将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相关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网络即时工具的特点与优势

1.简单易用性特点

即时通讯技术简单、便利,用户不需要填写过多的组织信息,只需要在注册后便能够灵活应用。即时通讯过程中不需要较多的技术保证,学生便可以实现自行操作。

2.实用免费性特点

大量的即时通讯软件不需要额外支出费用,如学生常用的QQ软件、微信、微博、YY软件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多样化的沟通技术方式,实现信息的交互。很多学生喜欢在这些软件平台上浏览信息,发送会话,节约通讯成本。

3.移动办公性特点

即时通讯工具对学生与教师的工作场所要求较低,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比如,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手机,在任何地点向教师发送提问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信息技术软件,实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网络即时工具与课程的有效融合

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课程教学质量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拓展课程教学的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感受到更多的场景,使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印象,这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2.转变学生学习的时空

以往的初中学生地理学习活动中,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回到家后一旦遇到问题,便难以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网络即时工具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有效融合,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实现针对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即时工具实现知识的多时段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需求。

三、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知识点教学

网络即时工具的兴起,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能够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实现各项内容的有效互动,将枯燥的文字、D像变得更加生动、趣味,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学习地理知识,更加深入体会地理的丰富魅力。

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高雄”“台北”等城市的景色。教师还可以借助微博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介绍有名的台湾美食和游客所拍摄的台湾景象等。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学生仿佛真正走入台湾,感受台湾的魅力与特色。在调动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不断提升地理知识点教学的质量。

2.读图能力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即时通讯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交互,对学生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即时通讯技术,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教学,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容时,教师可以在PC客户端为学生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象与南方地区的景象,引导学生基于图片与资料进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香蕉吗?为什么北方没有香蕉树呢”等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一同进行问题分析。教师也可以在微博中任意选取一个地区的图像,组织学生一同猜测这个区域的地点。通过这种互动性的课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生成。

3.拓展思维教学

相较于传统的电话、E-mail等通信方式,即时通信不仅节省费用,效率更高。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讯系统等实现实时互动与沟通,实现各项地理知识的学习,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课程学习环境。

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远程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类地理问题时,通过远程视频通话等方式向教师进行询问。教师遇到各类有价值的地理学习材料之后,也可以通过即时传输文件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分享。

综上所述,即时工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转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类客户端、网站平台上实施灵活学习,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实现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地理图像 能力培养 主体地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确切的说,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但生存环境时间空间跨度非常大,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相当复杂,任何人都不能全都亲自去感知,因此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离开地图夸夸其谈,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地图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对比鲜明等特点,读后令人一目了然,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近年来,我校一直将如何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系统在学生能力培养训练中的作用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主攻课题。本文就是我个人对此课题的一些探索和认识。

一、要常于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它形象地反映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要培养学生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就必须让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并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

1.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课堂第二语言――地图,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运用地图。从指图回答入手,把课本上的知识一一落实在图上,做到图文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这部分内容,在分析美国发展农业有利条件时,可利用《美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在《美国地形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落基山脉、中央平原、密西西比河、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的位置,并在填充图册的空白图上填出以上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在《美国地形图》上测算出美国所处的的纬度范围,分析美国所处的温度带。最后对以上地形、气候、水源三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直观的学到相应知识内容,还掌握了教材的内在联系。通过反复不断的指图练习,培养了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绘制地图。培养能力,就是协调眼睛、大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指图,画画图,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讲我国河流及山脉分布规律时,教师一边讲一边画,学生一边听一边画。这样,不仅能强化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还为今后他们学习各种地理知识打牢基础。

3.正确填绘空白地图。经常进行空白填充图练习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它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总之,以地图为框架设计各种练习,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要精于借图像启迪和引导

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培训的关键在教师有意识的启发、诱导、迁移、反复和强化。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中“季风气候显著”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电脑软件将冬季风、夏季风风向图制作成动画示意图,配合有关图像,让同学们在分析季风的形成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动态的风向箭头,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而且不同的颜色不断提示同学们,使他们能很快发现1月、7月风向是相反的,因此也就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因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叫季风,进而读出风向:1月以西北季风为主,7月以东南季风为主。那么,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呢?画面上陆地是用绿色代表,海洋是用蓝色代表,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风的源地,所以大多数学生能答出:“1月冬季风来自陆地,故寒冷干燥”,这时,配上一段东亚冬季的视频资料,让示意图生动起来。7月夏季风来自海洋,它的突出特点是“温暖湿润”。这些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大大降低了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难度,还可以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相当好。

三、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代教育注重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古今中外能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普通人看到一粒苹果掉落到地上会觉得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而牛顿却能从自然界中最普通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地球引力的作用”,由此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中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而要获得感性认识,观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地理图像、地理标本、地理模型等的观察能力。在众多的地理观察对象中,地图是最普遍的一个。在对地图的观察中,指导学生指图是初步训练,而填图练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延续和深化,巩固和强化了初步观察能力的形成。如在省级行政区教学中,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中国政区图》,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辨认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那么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省级行政区填充练习题,就能使初步获得的观察力得到及时的巩固与提高,并不断地深化与发展。经常进行填图练习,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长足发展。

第8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历年中考试卷,准确把握中考动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考试的范围、考试的形式和难易度。在复习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课标》和《考纲》对每一个知识进行分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只有在复习中找准每一个知识的位置,才能保证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考试题是《考纲》的具体化表现,教师要认真研究中考试题的思路、结果、题型、取材方法等,认真进行试卷的比较研究,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二、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从中考的方向来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也是中考地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科“双基”教学的要求有丝毫降低,从严格意义上讲,读、用、填、绘图能力属于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范畴,最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所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都属于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知识,能力考核是建立在“宽知”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要把握主干知识,把重点讲透、难点讲清,使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从历年我市中考试卷来看,重点问题重点考,重点问题年年考。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即知识重组、情境创设、设问角度等发生改变。指导学生时要“举一反三”,让学生触类旁通,解决问题。

三、强化地图学习,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工具,地图能力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能力。初中以区域地理为主,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从历年我市的中考试题来看,图表的张数一般在15~20张,试题中的图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图表信息的组合。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学生要掌握读图方法。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

四、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生活

每年的中考试题的设计都离不开热点问题,几乎每年、每套试卷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收集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络与地理学科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往往作为试题背景,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在考题中体现。教师要设计好与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知识解决考试大纲相应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了解时事、多读报。如本学年与马航失联事件相关的东南亚、中国南海的知识点;主席访问欧洲四国及欧盟总部的欧洲西部的知识点;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和2014年足球世界杯等“金砖五国”相关的五个国家的知识点;南极泰山站的建立与南极地区相关的知识点。除以上即时性的热点外,也要关注长效、稳定性的热点,如“温室效应”、“沙尘暴问题”、“水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问题”、“四大工程建设问题”、“人口问题”等。还应时刻关注与地理学科知识有关的生活与生产实例,特别是与福建省相关的,如福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灾害性天气――台风;福建地理位置所在的南方地区等。当然,教学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不能忽视双基。应该把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重心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

我市地理中考题型分两大部分,即选择题和综合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选择题共50分,每题有四个选项,牵涉的知识点很多。因此,选择题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份试卷成绩的高低。要做好选择题,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仔细审题,弄清题目所涉及的所有概念的含义和一些重要词语的作用,排除表面现象的迷惑,确保提取有效信息。二要抓住关键语句,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三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特别是地理选择题有一图带多题的特点,这一组题是有关联的,注意信息的利用。四要运用科学方法解题,如直选法、排除法、优选法、图解法等,因篇幅问题,这里不一一展开。

第二部分综合题。综合题也是50分,一般为材料、读图分析题。一是认真审题,从图文材料中提取和解读有用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材料和图表中。二是填写地理事物的分布、名称时,写法要规范,不出现错别字。比较普遍的错别字如:“湄”写成“眉”,“濑”写成“赖”,“硅”写成“畦、蛙或洼”,“甘肃”写成“甘萧”,太平洋、太行山的“太”写成“大”,等等。三是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进行描述,要做到要点完整、意思全面、条理清楚,不唆,不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第9篇:版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地理课堂;渗透

在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友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我国最早提出“乡土”一词的文字记载。从中可以看到,“乡土”一词含有“家乡”的词义。因此,《辞海》中解释“乡土”一词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乡土地理指的是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它研究的是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的经济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并阐明其相互间的联系。我国现行的通用地理教材适合在一个较大地区统一使用,而乡土地理则适合在县市一级范围内使用,以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较大的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我校所在的地级市为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

乡土地理的内容包括本市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在他的地理教学法中指出“凡地理教学,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之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呢?以下是我从教以来的教学实践,愿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

1.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相对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能让学生听课的兴趣得到提升。

2.在地理课堂渗透乡土地理,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加容易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能使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能使学生形成真实的地理观念和正确的地理判断。教师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将乡土案例渗透在地理教学中,使地理教学更加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乡土观得到生动体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我在讲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一节长江的支流时,告诉学生长江南岸最长的支流就是流经我市的乌江,而穿城而过的我市母亲河——湘江河就是流到乌江去的,最终注入长江,是长江的二级支流。长江南岸的另外一条支流,流经湖南的湘江,学生老是记不住。我一般是把湘江拿来跟我市上面提到的湘江河拿来对比,重点给学生强调,此湘江非彼湘江。湘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而我市的湘江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通过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这个知识点记住了。比如在讲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体的五个部位时,初中学生普遍感觉很难理解,更别说运用了。于是我就结合我市中心的凤凰山,再辅助形体语言,用自己握紧的拳头来讲解。巧用形体语言和地理口诀:等高线地形图并不难,一伸拳头便齐全。结合乡土地理,特别注意运用凤凰山及其周边的地名来让学生理解山脊和山谷这两个部位。我会告诉学生凤凰山上的梅岭就是山脊,就是一个分水岭,而豆芽湾就是一个山谷。同时推及到一般地名叫分水岭的就是山脊,叫某某湾的就是山谷,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了。讲到气候类型及其对应的自然带时,学生往往一头雾水,考试时死记硬背,无法理解性的记忆。于是我就以我市所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例,结合乡土地理来讲解。让学生观察我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树叶的特点及其变化。学生很容易发现公园里的树叶都很大,冬天不掉叶子。于是我告诉学生树叶大就是阔叶,冬天不掉树叶就是常绿。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我市是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进而推及到亚热带地区都是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像这样结合乡土地理讲解课本知识学生既容易记住知识点,又能理解知识点。

二、在地理课堂外渗透乡土地理

1.在地理课堂外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对自然界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野外考察将地理教学所要求的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到我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山脊线和山谷线就会一目了然。同时还就我市所属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给学生进行了介绍。比如关于河流源流概况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学生老是记不住。我便带学生野外徒步考察我市的母亲河——湘江河,从它进入城区到流出城区的这一段。一路走下来,学生对于河流源流概况的学习步骤和方法便了然于胸了。

2.在地理课堂外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乡土地理调查是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针对课本内容我让学生课余去调查研究。比如调查会址的保护及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两城区的水源地的保护情况、遵义钛厂工业“三废”的排放对于我市环境的影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