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心理语言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语言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语言学论文

第1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无病就是健康”,这一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被否定,代之以健康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简称WHO)成立,提出了“使所有的人都尽可能地达到最高的健康水平”的目标,这就更新了医学的目的,即医学不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还有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功能.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包含着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社会进步推动着预防医学理论研究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

2.1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使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2预防医学朝着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预防医学的研究己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而是更加重视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此,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综合性污染可导致总死亡率、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高,先天性畸形发生率上升,因此,必须将保健作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环境与健康问题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炸、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2.4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节奏快,竞争激烈,经济和生活压力加重,精神压力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绪问题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社会变革下的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力;家庭、婚姻、性观念和现实的应付能力;还有吸毒、酒瘾、赌博等社会恶习带来的心理、精神问题,都需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是世界上自杀发生率较高的国家,而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群体的需求.

3新技术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3.1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发展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的建立,使个人与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快速联接成为现实,为世界范围的疫情通报查询、文献检索与信息交流及远程会诊和专题讨论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同时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进程的多因素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到客观事实.

3.2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疾病的病因更加明了,各种预防措施更加科学有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出多种高效疫苗,为控制和消灭一些传染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将会有更多的传染病从控制走向消灭,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也会得到全面的控制.一些常用的基因研究技术如DNA重组、基因克隆技术、DNA测序、核酸杂交等开始应用于预防医学实践中,开辟了疾病控制的新途径.

3.3应用现代社会学的观察方法,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对健康认识的观念转变.认识到健康与疾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如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所采取的任何策略和措施的实际运行,都必须要得到广大居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参与.

3.4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引入,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测水平、预防效果,使得更多的危害可以被揭示和确认.

4新问题的出现

对预防医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4.12003年的SARS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流行以及近年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使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预防医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相当一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解决这些传统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并应对新型疾病的威胁仍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霍乱、肺鼠疫、结核病等都发生了传染几十万人以上的流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近20年来,新增加了30多种新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等.

4.3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

4.4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1000多万智力残疾人中80%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3000万氟斑牙患者和260万氟骨症病人.我国有5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尘肺病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急性农药中毒等每年都大量发生.

4.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国大城市约占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

4.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已进入标准型老年社会,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已超过10%.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差;上海市对5000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65岁组发病率为4.86%,75岁组为12%;老年人70%患有多种慢性病.预防老年病和提高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命,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5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预防医学理论创新研究

5.1大力开展应用型预防医学科学研究.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必须依靠科学.预防医学科学也只有与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工作相结合,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当前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尽快给出答案.同时,对可能在未来出现的问题,如病毒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生态系统的破坏、食品和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的国际合作等应该进行前瞻性、多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关的预案措施.

5.2努力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当今科学发展中综合的趋势更为突出.现代生态学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多学科的综合,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连接起来,人类社会可纳入到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预防医学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对复杂过程的总体研究.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健康受到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至今很多疾病的病因尚未弄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不能保留在割裂的单科研究和笼统的语言描述上,宏观的综合研究和分析至关重要.

5.3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首先从宏观上对疾病分布规律和流行环节以及对健康的因素进行研究仍将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然而仅从宏观上研究,没有微观研究不能最终阐明原因和确定具体的流行过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的成就为预防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已在疫苗的研制、早期的诊断、发病机制和环境生物学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必须采取微观和宏观并重的方法.

5.4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预防为主”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必须在政府层面上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制定规划,明确完成规划目标的相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预防为主”方针得以落实.在资金的投入上,要能够保证“三级预防”的策略贯彻落实.树立“大卫生”观念,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重点疾病防控目标以及政府的疾病控制政策.重点突出、浅显易懂、广泛深入地宣传预防医学知识,让群众自觉与不健康、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作斗争.

第2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学生对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理解与品味,成了阅读教学中的的必修课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校把它作为一个教学课题进行研究,并和卫星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整合。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有发现、有提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多样化教学。这种多样化有效教学方式就是对教学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对某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而研究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要进行研究,必须学好理论知识。

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实践、发展、创造都具备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的机会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既能积极配合、完成共同任务,又要能独立承担分配的个人责任,还要能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有效解决组内存在的重要问题,实现班组共同的目标。

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这一实际难题,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有所得,因此我们必须在运用农远资源方面和教学方法上都要高度重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对他形养成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读透文本,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用什么资源,何时用,何处用,如何呈现。

2、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及时发现,课后及时写下教学笔记,便于经验和理论的积累。

3、通过若干教学案例的反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炼出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这就是研究成果)。

4、研究成果要具有示范性、代表性,即用什么资源——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目标——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第3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青春期学生指11—15岁左右,大体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又称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相对稳定,因此造成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进而导致一系列心理以及行为问题。正因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非常特殊,重视青春期的学生心理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学业。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期间的伴随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虽然近年来被频繁使用,但是争议也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心理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思维也从儿童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心理上有两个特点:首先,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等;其次,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喜欢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只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青春期学生爱时髦,喜欢追求时尚,极易陷入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中去。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词语,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及时并正确的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对待人和事物多疑、冷漠、反抗社会等等心理,变得学习消极、理想泯灭、性格偏执,严重的可能产生厌世或者犯罪心理。有着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学生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怒。老师、父母越是恼怒,对于他们越发训斥,就会使他们愈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杀亲、离家出走、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事实说明,如果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疏导青少年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二、回避心理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春期学生中,主要表现为:

首先,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比较严厉的姿态出现,青春期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判定事物的能力,但是他们感性思维仍然占主导位置,理性思维发展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分析事和物。很多学生面对传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够做到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出现反抗情绪。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当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心不在焉,闷头睡觉,亦或看课外读物,更有甚者彼此聊天,丝毫不把课堂当回事。许多家长反映,每当提出想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便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理由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其次,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时期,学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春期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的家长和学校不能给予适当的引导,盲目地施加压力,甚至体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回避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的厌倦学习,逃课等问题的发生。二是“早恋”问题,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得青春期学生对于异性产生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好奇。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爱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不能够正确的处理突然到来的“早恋问题”。以至于一旦出现“早恋”状况,由于感情的不可自拔和家庭、学校的反对,他们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就会产生各种异常心理。三、孤独心理

心理学中将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成长使得他们变得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遇到问题时候更希望独立完成,借此向家长证明自己。但是他们的对人对事的思维能力还处于感性阶段,看待问题往往流于表面,容易草率行事,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假如再遭到周围人们的冷眼和嘲笑,心理便容易遭受挫折。类似事件如果多次发生,一旦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负担,就会对人对事不再积极,严重者本来乐观开朗的性格也有可能因此转变成内向抑郁性格。

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容易使青春期学生产生孤独心理。现在的青春期学生都是“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从小就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人际交往能力偏弱,不懂得处理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希望同学们都注意自己,喜欢自己。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学生因为家长的宠爱或者小学时期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是到了青春期,进入了中学阶段,完全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使得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了。有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导致学生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放假的时候只能呆在自己的天地之中,有的学生因此进入到网络游戏中寻找自我,进而沉迷入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等到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无法和同学们沟通,感到异常的孤独和寂寞的时候,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孤独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因嫉妒心理而在学校与同学关系出现裂痕,等到放学时候想找人诉说烦恼,却发现自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心理就会愈加孤独。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雨季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失败感与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心理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心理状态。

研究认为:适度的焦虑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过低或者过高的焦虑对学习不利。

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患得患失,害怕在考试中失败后受到惩罚,进而产生高焦虑。学习心理压力过大,挫折承受力就会越来越差。现在青春期学生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很多学生心情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心理。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表现为焦虑、注意力分散、神经衰弱等。

学生低估自己,自信心不足,也有可能产生高焦虑。研究表明,当一位应试者心理负担过重时,大脑皮层会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

早恋问题的困扰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随着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早恋以后总是想看到心中的那个他(她),和他(她)在一起感到非常愉快,希望永远和他(她)在一起,甚至有的学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感受。早恋问题一旦被发现,就会引起学校和家长等的多方关注,压力也随之而来。如果因此和“早恋”对象不能经常见面或者被迫分手,就会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着”,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就会产生焦虑等等异常心理。

第4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1)有的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家庭收入很难满足学费以及生活费的需求,父母为了能够让子女完成学业,采用借款或者是贷款的形式。这样一来,贫困生心中的压力相对较大。但是由于其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其心理的发展。而且,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攀比的心理也使得有的贫困生产生一定的自卑感。时间久了,贫困生就会出现烦闷、压抑、内向、沉默的状态,严重的就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这种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有的存在情绪障碍问题

通常情况下,从大学贫困生的行为方面来看,较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大学贫困生所经历的往往是其他大学生无法理解的,因此,在其心里会存在着过多的忧虑。这样一来,贫困生考虑问题的方式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会有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有的会认为这个社会对其不公平,进而形成抵触情绪。

(3)有的环境适应能力弱

但是到了城市之后,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明显不同于以前。每个地方对他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新鲜感,与同学们之间缺少了亲切感。而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高中还存在着差别,因此,教师和同学们之间也显得生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之间很少有共同的话题,交往存在着严重的障碍。这些方面,使得贫困生很难适应。因此,环境带来的影响将直接导致其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4)有的人际交往能力差

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没有共同的交往话题。同学们的兴趣、爱好都不相同,而且经济状况减少了贫困生的活动范围。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贫困生出现自闭的现象,他们有意将自己隔绝起来。这样一来,贫困生的心理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怕提及经济情况和生活情况,有些贫困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还不会与人相处。

二、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不健康的金钱观的驱使

对于大学贫困生来说,有的认为金钱非常重要,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强。因此,可能会受到利益的趋势,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金钱的不正确看法和观点,导致其出现不良的心理状况。

(2)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不当

在学习方面不懈努力。而且还有一些勤工俭学的方式,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的资助方式,是较为合理的。同时,社会上存在一些公益组织,他们热心地对大学贫困生进行资助,不过,有时所采用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科学型。资助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他们虽然家庭条件较差,但是也不想直接接受施舍,这样对其自尊心的发展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3)分配制度的改革

可以说当今社会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亟待完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有时也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贫困生的就业。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不敢直面社会现实,没有勇气走出去,焦虑、紧张以及自卑的心理会更加强烈。因此,社会的相关部门要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要照顾到大学贫困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三、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帮助贫困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要让他们了解到贫穷并不可怕,更不可耻,现在所面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2)利用“赏识”教育,发掘个人“闪光点”

第5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1)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而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却往往引起学生的反感,效果极差。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更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或者与老师一起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引导学生从以被动接受为主转变成以自学为主。(2)环境意识的转变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极其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所以现有的教学模式尽量避免现场实验。但太抽象的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接受,更别说是很好应用。因此,在某些特定的理论知识教学中,不妨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鼓励学生发现哪些物体间会发生有毒的化学反应。从身边的化学反应入手,更能很好地运用化学知识。同时老师应将环保意识灌输给学生,并提倡他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2高中化学绿色化设计与实施

(1)原料的绿色化设计过量的实验材料不仅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多的有害物质的生成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所以,在保证实验现象明显观察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药品于试剂的用量。从而达到“减少污染、节约材料”的目的。此外,也可根据实验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选材的理念,在保证化学实验顺利进行且现象明显的前提下,选取容易获取的、效果明显的替代物品来进行实验。比如,用FeCl3溶液来制取胶体,此实验的操作系数较大,这时就可以选取肥皂水,实验结果明显、操作简便、节约成本,同时对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原料的绿色化设计更注重简约实验药品、用其更容易获取的替代品来做实验。(2)实验装置、药品的绿色控制合格的实验装置是试验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完善装置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例如在“Cu与稀硝酸的”的实验中可以这样进行:将一小块铜放在排尽空气的针管中,然后吸取少量稀硝酸,立刻盖住注射器吸口。观察现象,当发现有气体生成,溶液变成蓝色时,打开瓶帽,吸入空气,会发现气体变成红棕色,这个时候立马将此气体注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改进后的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无污染,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灌输学生的环保意识。实验装置、药品的控制可以从根源是上控制环境污染。(3)回收、再循环利用实验物品大多数的实验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液”,实验室对其处理的一般方式就是随意排入下水道,然而,这些废液中很多都含有重金属、酸、碱、或者其他有毒物质。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危害。所以,实验结束后,应密切关注对废弃物的后续处理。例如,实验操作后的金属片等应对其分类回收;对酸性、或者碱性的溶液,应选择相应的溶液对其酸碱中和,然后用pH试纸测试其为中性后才能安全排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着重强调试验结束后对废弃物的处理,这样不仅能保护环境更能变废为宝、节约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中,实验绿色化实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等高科技来进行试验过程的模拟,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多次观看试验过程,同时也避免了部分高危险性试验的操作,保证了师生的安全。对于那些需要很长反应时间的实验,同学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电解饱和NaCl溶液”中,可以让学生从教学视频中多次观看两极的变化,这种教学模式比课堂中实验效果好。同时也节省了实验成本。(5)提倡微型化实验所谓微型化实验即试剂用量的选取只是常规的10%左右,其实验装置较小,成本低,所占空间小,此外能够降低实验的危险性。以下举例来说明:在“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试验中,如果将1∶1的两瓶气体混合,选取量较多,此外,由于气体本身的特点其极其容易泄露造成空气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取特殊装置来做此实验。选择改过的Y型管,一边加入锌粒,另一边加入高锰酸钾,同时两边分别加入浓盐酸,这样Y型管两边分别制取氢气和氯气,在Y型管外面点燃镁条,这种情况下实验结果明显,而且没有污染、对实验药品选取也较少。微型化实验室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操作实验,它是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绿色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体现。

3结语

第6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教学多媒体

序言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新技术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心的教育亦受到了高科技和人口激增的严重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对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人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一)传统教学方式解析及其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

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评价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1、信息化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②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

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③活跃教学气氛。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④增进师生之间互动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2、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③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④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远程教学(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二、中学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

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3、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由于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学完和学好历史课,学习历史课的负担大为减轻。

4、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由于多媒体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不再讨厌历史和害怕历史考试,成绩必然有较大的提高。

(二)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学的环境与条件

要想进行信息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教学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但其昂贵的价格又远非大众所能接受,一整套一般的教学设备也需要十几万元。这对广大偏远的农村教育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即使拥有了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其高昂的维修费用及折旧费也是学校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我国中学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步伐。

2、教师角色的转变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计算机辅教学软件至尊论”的观念,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而是更主动地学习。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学习。在呈现课件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告诉学生该课件的大致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学习目标有怎样的联系,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思考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学习相关的知识,并把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教师主导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多数教师尚未完成这一转变。

3、对学生的要求

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能够独立操作计算机才能够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与老师进行互动。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这有平台实际知识缺乏,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学习。

三、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1、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

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

2、信息化教学用得过滥、学生对历史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信息化教学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育,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但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室后,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节节课都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成为机器主宰了。尽管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科学性也比较高,起初学生还很感兴趣,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兴趣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多媒体教学用得过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更何况其他课程也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对于多媒体他们的感觉麻木了,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已麻木,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的信息化教学失去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

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教学片也好,胶片也好,多媒体也好,它们给学生传达的仅仅只是信息,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可是,现实中有不少多媒体历史教学一味追求材料的数量、画面的形象生动、声音的悦耳动听,而忽略了教师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把早已设计好了的教学内容,如历史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等制成课件,再增加些教材外的史料,配一些音响画面,然后按程序逐条演示给学生,没有自己的课堂板书、生动风趣的人性化讲解、形象的身体语言动作,这样使多媒体教学变得教条化、很枯燥。

4、运用信息技术和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

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因此多媒体历史教学要注意留给学生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脱离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盲目增加知识和材料的容量,不停地演示,让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面前匆匆而过,学生忙于接受,无力思索,无法对学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细致的思考,导致学习的肤浅和不扎实,使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受到阻碍。“贪多嚼不烂”,结果使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课后做习题,又不得不花一定的时间去看教材,重新思考做出答案。

有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学生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另外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浏览网络资料,指导思想是先有观点,再让学生在网上查询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资源,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相关主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这样的资源就是披着计算机外套的厚本教科书,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二)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课程论坛,即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脸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人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诸如此类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畜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喜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人的理解。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结束语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福州师专学报.1999,(6).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耘.对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CAI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2,(3)

第7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8-0017-01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的开展,很多学校陆续成立了相关部门管理和服务于本校的创新创业项目。本文结合学校双创项目的研究情况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双创项目评审应该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基础。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会萌生自己搞科研的想法。大学生申报项目初期,在选题方面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创新项目类似于科研项目,主要是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发现可行性及可持续性,找到解决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要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结合所在学校的研究条件和发展实践。各大高校的评审部门除了要考虑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思考哪些项目有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即可行性,关注研究项目是否符合大学生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范围。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研究全程应得到主管部门的辅助和指导教师的建议。大学生能想到有创意的点子,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经费资助的项目,大学生团队要合理地按照规定使用。项目指导教师要为项目研究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对项目指导教师应该计一定的工作量,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主管部门的辅助形式来说,主要包括:第一,将各项通知下发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及时了解项目研究在某个时间节点应该推进到何种程度,以便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地结题。第二,当大学生有疑惑时,主管部门应该责成专人予以解答。除此以外还应该与指导教师及时沟通,达到三方信息互通。第三,经费使用要灵活一些,只要保证大学生将钱花到实处,确实应用于研究即可。经费使用的诸多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研究方式和研究效果。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不是本着万无一失、各种防止的原则来控制和监督经费的使用。第四,指导教师应定期与项目主持人进行沟通,询问项目进展情况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将教师在科研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传递给大学生。

(3)主管部门要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尤其是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很多大学生的项目都十分有创意,能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往往项目结题后就没了下文。当前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而相关优惠政策也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否则大学生创新创业就容易夭折。

二、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策略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任何一项事业或者活动,都不能缺少激励机制。激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颁发获奖证书,互换学习项目,现金奖励,创业支持,专利申请以及企业对接等等。大学生群体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他们想做事情并不容易,调研活动或是材料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很难自己解决。因此,资金或是政策等非常实用的资助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应提升服务意识,让辅助研究成为基调。大学生虽然能将项目申请下来,但是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终究不是很强。除了项目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以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部门也要本着服务项目的理念处理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大学生的研究项目不容易管理和指导,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指导。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要耐心解答大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不要让大学生感觉困难重重,既想做好研究又不知道如何去做。

(3)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持人应切实承担起主持工作,带领成员提升科研能力。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作为项目主持人应积极向曾经做过项目的同学学习、了解相关要求,能在项目组内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提交给指导教师和主管部门,这也是对项目主持人组织和沟通能力的一种锻炼。项目主持人在遇到困难时要先想着如何解决而不是抱怨和放弃,要团结所有成员,群策群力。因为项目所体现的本质就是大学生团队的共同锻炼,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学有所得。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锻炼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主管部门以及指导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步骤来认真完成。在研究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指导教师都能有所获得,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阚雨沐.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9).

第8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事实上,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反映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与其心理素质特点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为“主动登门诊疗,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不能在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引导,指明方向,其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对此,应从心理的特有规律出发去观察、分析症状。对症下药。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火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态势,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基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应变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经济上攀比引起心理失衡,性心理适应不良等。①环境应变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家独住一间房和看电视、上厕所、洗澡等不用出家门的优越条件,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导致出现了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这类问题,在学生走上实习岗位时也会有所表现。②自我认识失调,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邻居、亲友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面对众多比自己强的同学,加上自身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上一有波动就出现自信心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失落感。③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态度与技能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发人际冲突的状态,而陷入孤独、逃避、自我防御的境地。④经济上攀比引起的心理失衡主要在贫困生中表现突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吃、穿、用等方面差异很大,需要用钱和家庭无支付能力的矛盾冲突导致一些贫困生心理失衡。⑤性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指由于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冲突导致性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据此,应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相应措施。(3)分面、线、点施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落到实处。面上教育,就是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所有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和途径;认清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宣传普及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广播、校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卫生方面的集体公开咨询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能自觉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线上教育,就是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等活动,在积累学生个性资料的基础上分类处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波动变化轨迹。建立动态的。思想心理模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扎实。点上教育,就是个别的心理咨询活动。它要求心理咨询员认真听取前来咨询学生的讲述,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响应其讲述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披露相关经历增进与前来咨询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活动溶为一体。

4、实施家校沟通,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从而使得一些政治上无所追求、思想上不求进取、道德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心理上有轻度障碍的大学生发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得不到及时教育与治疗,给社会、学校、家庭都会留下一定的隐患。实施。家校沟通,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5、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同学生接触,对学生中各种问题最了解。给他们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以他们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机结合.同时,应适量从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调一些人员充实这支教师队伍,对他们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逐步培养、建设一支既掌握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基本知识技能。务实敬业的教师队伍,进而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6、摆正位置,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在医治大学生心理精神疾病的同时,有责任向学生指出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确立更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导向作用,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两者的位置不能颠倒。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卢法规.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2]杜文东.陈力.医学心理学(修订本)[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

[3]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第9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推行新课改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在对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先进思想和创新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意识并不完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并不全面,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方式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1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变化分析

1.1 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社会形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对教育体制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况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更加注重整体发展趋势,以世界和未来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证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进行一定的扩展,与实际相结合,进而实现新课程整改的一定目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2 思想状况与思维变化

学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逐渐开始变得宽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融合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具备一定的新时代气息。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一定的扩展,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的获取更多的信息,及时了解各种思想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了适应新变化,就应适当的结合网络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政策,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保证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1.3 教师整体素质的变化

教师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引导者,在进行教学时,除了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外,也应对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研究,保证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体系的不断深化,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也在不断的提高,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学基础,进而保证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带动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较与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比较与衔接,主要是体现在不同年级的思政课程内在体系以及教学教法之间的联系。

2.1 认识程度较低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的欠缺,并不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普遍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基础课程而非专业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相对于老一代大学生的政治关注与热情,新一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与前途发展,对于个人利益诉求的追求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较为懈怠,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无法对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行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相关的素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得到一定的认识。

2.2 教师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虽然各高校已经采取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在实际实行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教师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情况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老师教学较为呆板上课一味照本宣科,另外一部分老师则在教学中将知识“碎片化”,仅以话题来吸引学生的片刻注意力,还有的教师完全抛开书本用个人的语言讲行组织教学,随意性过强。据调研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并不能灵活运用,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和实际进行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对于新的教学形式也不能及时掌握使用,使得教学质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教学内容准备不足课堂组织安排过于平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实现预期的计划。

2.3 教学方法和模式存在一定欠缺

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也应进行一定的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相关的设备和设施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理论引入实际生活,很多教师在实践方面存在欠缺,依旧按照教材进行死板的教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

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社会的进步会对相应的理论进行一定的创新,相关的政策体制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适当的进行删改,使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理论结合实际,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

3.2 ??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使得高校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化,互联网教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相关信息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思想素质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素养。

3.3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核心,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教师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应进行提高,充分了理解和认识思想,及时学习新媒体制作技术,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更加透彻的传递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