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本故事范文

绘本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本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绘本故事

第1篇:绘本故事范文

关键词:绘本故事;主题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无可非议,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断走向成熟的阶段,而且也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然而,青少年的精神成长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精神的成长,才能帮助孩子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具备基本的公民素养,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帮助他们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那么,促进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经常性的进行“主题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启迪他们的感悟力。而绘本故事,它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图画紧密搭配而成。它短小单纯,带给学生直观而美的感受,引领学生飞翔在一个个神奇纯然的空间里,最关键的是绘本中的许多内容和“主题教育”相关联,那么,何不把绘本引人思班级管理中呢?

一、巧借“绘本故事”,促进学生耐挫力的培养。

绘本(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即以绘画为主,并附以少量文字的书籍。因此,必须用简短、精炼的文字构建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必须风趣活泼,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其生动有趣的画面,不说教、不呆板,既含蓄委婉又充分表达,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绘本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案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如何教会学生克服困难,把拦路石早就成登攀的台阶?如何教会学生在逆境面前奋勇搏击、排除万难而不是在危急关头惊慌失措?“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的而言太重要了。我巧借了绘本《大脚丫跳芭蕾》。绘本讲述的是一个叫贝琳达的女孩很喜欢跳芭蕾,而选拔会的评委嫌她的脚太大而拒绝看她的表演。她只好放弃跳舞,找了一份餐厅的工作,她也很喜欢餐厅的老板和客人,可是,她还是常常怀念跳舞。有一天,餐厅里来了一个乐团,在他们美妙的音乐里,贝琳达不知不觉中跳起舞来了。在老板的邀请下,贝琳达开始为餐厅的客人跳舞,她跳得美极了,餐厅的客人越来越多,连大都会芭蕾舞团的指挥都来看她跳舞了,并被她感动了。贝琳达终于又回到了舞台,开始为更多的人跳舞。贝琳达很快乐,因为她可以一直跳舞,跳舞。至于那些评审们会说些什么,她一点也不在乎了……将绘本拍摄成电子稿并制成PPT学生观看完后设问:1、跳芭蕾舞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贝琳达遇到了什么困难?2、如果你是贝琳达,听到评委的话,你会怎么想?3、看完这个绘本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在对绘本的解读和问题的思考中,挫折的含义、导致挫折的因素、挫折具有双重影响和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都迎刃而解,学生们在故事中把自己想成了“贝琳达”,又在设问中由“贝琳达”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了他们耐挫力的觉醒。

二、善取“绘本故事”,培养学生学会“爱”。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渴望父母把自己当做大人,得到尊重与理解,因而对父母像以前一样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干预感到厌烦,对父母的一些看法和结论开始怀疑、反驳,甚至产生了一定得抗拒性,所以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案例】在引导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这个主题教育时,我选择了绘本《爱心树》。《爱心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简短但却耐人寻味的故事。一棵大树很爱一个男孩,经常向他提供许多他用的着的东西。而男孩虽然经常接受大树的奉献和施舍,但却根本没把大树当一回事。最后大树被男孩整棵砍倒,只留下一小截树桩,可是却没有丝毫怨言,后来男孩事业无成,仅剩木桩的大树也依然默默无闻地给男孩当了一个能让他静静坐下来休息的座椅。在故事的进展中,我不断穿插着各个问题:1、为什么树对小男孩无悔地付出,而且感到很快乐?2、联系生活,自己是否也得到过这种守护?是谁在守护着我们呢?3、你觉得小男孩为什么会事业无成?4、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男孩,你会怎样对待那棵大树?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入到故事情境中,又在故事情境的体验中回忆出平时和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以故事中的“男孩”为参照,想起了自己平时的所为,在递进的问题中一步步激活情感体验,书本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平时做的不够好的,像“男孩”那样不断索取,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愧疚了;刚和父母有过小摩擦,闹情绪的,反省了;平时不懂得表达“爱”的,感恩了……

三、活用“绘本故事”,启迪学生懂得珍爱生命。

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们,生命应该是美好的。许多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生命如此珍贵,有些人却轻易地毁灭了自己的生命,这是生命的悲剧,让人叹息。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花季年龄,还有什么比享受生活的阳光更幸福呢。“绘本故事”虽然简单,只有寥寥数笔,但图画精美,并令人充满想象,常常蕴含着责任、生命、亲情等丰富的人生哲理,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得一些抽象深奥的内容易以领悟。

【案例】在进行“生命”主题教育时,我选择了绘本《小绿狼》。故事的主角是一只自卑的小绿狼,他为了使得自己变得和小伙伴们一样,千方百计让自己变成灰色,可是却遭遇了一次次的失败。无奈之下,垂头丧气的他在仙女的帮助下找回了自信。展现这个故事时,我给学生留有了悬念,在几个关键之处停留,让学生猜想后面的故事,想想小绿狼为了变成小灰狼所做的事情,以及当努力过后还是失败时他的心情。最后当小仙女把他变成一条鱼、一只鸟的时候,小绿狼还是决定做原来的自己。在故事、画面、问题的层层推进中,让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真正去感受自己的独特,领悟生命的宝贵。

四、智引“绘本故事”,增强学生环保力的培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爱护他人,还要爱护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然而,从我们呱呱落地来到人世,就向生命的家园――地球不断地索取。我们的地球,可爱的家园,它敞开胸怀,把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空气阳光……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而人类却给地球以“垃圾”……人类为了珍爱自己的生命,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必须保护生命的家园――地球。而成功的道德践行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是“水到渠成”的感化。教育过程中,当教师精心准备好了许多案例,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习惯指导时,学生会觉得教师在说教,常常不以为然,甚至产生排斥心理。而绘本中的故事都是小故事,都是平凡人的故事,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并真正接受去反思自己这方面的行为,而真正体现思品教学的实践性。

【案例】在进行“环境保护”主题教育时,我选择了绘本《西雅图酋长的宣言》。提到这本绘本故事,不得不提一下杰佛斯的绘制是那么生动地勾勒出极具立体感的动人景致,画面柔美如诗,融情入景,充分掌握了大自然环境多样、繁琐却和谐的美感,就是在这样的美丽画面下,再去对照现代经济开发后令人触目惊心的枯槁景象,加上故事本身简单到极致却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此刻,只需留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在这强烈的震撼感下,必有所触,而这一份发自内心的触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生活中的行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事实证明,绘本故事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学习的感悟力,并增强学生的实践力,能使班级管理中的“主题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激起学生共鸣,并真正指导于学生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建教育出版社。

第2篇:绘本故事范文

关键词:绘本 版面 节奏

近年来绘本作为我国非常流行的出版物,在文化界、出版界、插画界和漫画界中迅速崭露头角,备受推崇。它以其精致的画面、独特的文图叙事方式以及考究的版面节奏影响着现代书籍设计的流行趋势,并成为当今书籍设计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以儿童故事性绘本为例,从图像的形状、大小和安排来探讨其版面设计规律。

一、绘本是独特的艺术形式

绘本又称为图画书,是通过图像来传递讯息的书。从书籍形态的角度看,绘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它和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紧密相连,如今已然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从设计的角度看,当代绘本设计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它糅合了文学、诗歌、绘画、摄影、电影、漫画、动画、平面设计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视觉传达是其主要表现途径。绘本通过画面感知故事,表达情感,图像本身成为一种语言,这种语言通过视觉来传达,能够被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人所接受。这种书籍形式最早是针对儿童创作的,随着绘本文化在世界各国的迅速推广,在全球化多文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种书籍艺术形式。绘本不再仅仅是为儿童设计的读物,开始向成人世界延伸。如果按照读者对象来分类,绘本可分为儿童绘本和成人绘本;按照内容来分类,绘本可分为故事性绘本和非故事性的绘本。儿童故事性绘本一直是绘本领域创作的主流。

二、儿童故事性绘本的版面节奏

儿童故事性绘本通常用一组连贯的图像讲述一个故事或主题,一般不会太厚,正文结构为包括扉页在内的24~40个页码。由于页数不多,所以每个版面之间的节奏与韵律感尤为重要,既要有起承转合又要紧凑有致,它就好像音乐的节拍,需要周密的构思与设计。节奏原本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规律性的变化、重复,能够呈现出一种秩序美。运用于绘本书籍版面设计中,构成的形态按照一定的规律、秩序、重复连续地排列,形成一种有节奏的律动形式,能增强绘本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开阔艺术的表现力。

(一)戏剧性版面节奏

多数儿童绘本演绎的都是一个叙事流畅、情节紧凑、没有重复的故事。这类绘本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故事结构单一,情节环环相扣,版面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呈现。如《让路给小鸭子》《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等等。然而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不满足单纯地用文字和画面讲故事,会在版式的节奏上也赋予巧妙的变化,使得版面不断地为情节的推进服务,形成强烈的戏剧节奏。

最著名的要数美国绘本大师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嘲,此作获得了1964年的凯迪克金奖。该书描述的是一个叫麦克斯的男孩,某天晚上在家里胡闹撒野。妈妈叫他“野兽”,他回嘴说“我要吃了你”。妈妈处罚他不准吃晚饭,让他去睡觉。麦克斯回到自己房间后,想象开始……房间长出大树,变成一片森林。他上了“麦克斯”号小船,来到了“野兽国”。在野兽国里,他用魔法征服了可怕的野兽,与它们一起歇斯底里的疯闹完后,麦克斯累了,喊“停!”他让野兽们去睡觉,不给它们吃晚饭,开始想回家。野兽们哭喊着:“我们要吃了你――我们太爱你了!”麦克斯还是挥别了野兽们乘着船回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桌上放着他的晚餐,且还是热的呢!台湾绘本领军人物郝广才先生对这部作品的版面作出分析:我们把这本书摊开来,一张一张画面连起来,把目光放在图上面,会发现什么?画面是不是随着故事的进展越变越大?

画面的大小随着想象的展开、情节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版面中央的小幅插图越变越大、到满版图、再到跨版图、最后到横跨2个版面的、连续3幅共6个版面的满版图,引导故事到达。这3幅跨页的画面,描绘的正是麦克斯在野兽国和野兽们疯闹的场景,版面上没有文字,却是无声胜有声,象征着情绪的彻底宣泄与释放。此后,画面又逐步缩小,麦克斯回到房间,也意味着从想象回到了现实。最后一个版面上没有图画,空白的版面上只有一句“还热着呢”,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空间。绘本版面节奏有意识的变化能使故事犹如电影般精彩,仅从版面上就体现了序幕一开端一发展一一结局一尾声的过程,这种戏剧式的版面节奏正是绘本独特的艺术语言之一。

(二)音乐性版面节奏

除戏剧性版面节奏以外,还有一部分绘本会在故事情节里穿插安排一个多次重复的结构。这种重复有两种形式来表现,一种是以纯粹文字来表现,朗朗上口。比如五味太郎的《巴士到站了》,语言单纯洗练,整个绘本的正文部分除了扉页和末页的单页,都是横跨两个版面的通版设计,每次翻页都会出现同一个句式:“巴士到站了。……下车了。”这个句式的反复运用,赋予作品一种明快、简洁的节奏感。另外一种则是以文字、图像和版式结合来表现这个重复的结构,图像在版面上呈现出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变化。版面上的这种反复排列,不断重复的变化,有如音乐的节拍,按照版面的规律可以分为两拍子、三拍子等等。这种无声的节拍伴随着翻页展开,使儿童能够从中感受到音乐般的律动和乐趣。

1.两拍子节奏的绘本

早在1942年美国出版的经典之作《逃家小兔》,从内容到版面编排都已经蕴含着明确的两拍子节奏感。拍子1为配有文字的黑白小图设计,拍子2则是横跨2个版面、色彩鲜艳浓郁的通版设计,没有任何文字。拍子1左页为顽皮的小兔子,右页是机智的兔子妈妈的形象,拍子2则是紧随其后的一个左右合一的跨页,描绘的是兔子妈妈追随、寻找小兔子的场景。

拍子1的文字为小兔子和兔子妈妈的对白。左页是小兔子说的话:“如果你来追我,”小兔说,“我就要变成溪里的小鳟鱼,游得远远的。”右页是妈妈的回答:“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鳟鱼,”妈妈说,“我就变成捕鱼的人去抓你。”翻页后的拍子2,是一张左右版面合二为一的彩色跨版图,描绘的是兔子妈妈穿着大套鞋站在小溪里,一手拿着渔网,一手拿着渔竿,正把用胡萝卜做鱼饵的鱼竿抛向溪流中的小兔子。继续翻开下页后,左页:“如果你变成捕鱼的人,”小兔说,“我就要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右页:“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继续翻页后,又是一张左右版面合二为一的彩色跨版图,描绘的是兔子妈妈戴着红色草帽,背着双肩包,左手拿着拐杖,右边背着绳索,装备齐全地去找高山上变成石头的小兔子。接着又是两个黑白版,两个合二为一的彩版……按照一黑一彩的版面节奏反复8次完成了这个充满浓浓母爱的经典故事。

《和甘伯伯去游河》的版式编排也是一本典型的两拍子节奏的绘本。故事内容是:甘伯伯有一条船,他的家就在河边。有一天,他正要撑船去游河,岸上的两个小孩、野兔、猫、狗、猪、绵羊、鸡、牛、山羊依次要求上船。甘伯伯一一同意了,但要求大家遵守秩序。但是刚过一小会儿,这些乘客就忘了规矩,结果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甘伯伯跟大家游泳到岸边,把身体晒干,还请大家到他家里喝茶,并在分别时再次发出邀请“下次再来游河吧”。该绘本插图采用的是单色钢笔素描和彩色插画相结合的形式,在版式排列上呈左右页对照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在小孩子和动物们要求上船的这个部分,左页上方排列文字,下方是甘伯伯站在船上划船的黑白小图;右页为占据整个版面要求上船的不同乘客,色彩饱满鲜明,没有文字。左页如同节拍1,右页如同节拍2,就这样1.2.1・2.1・2……一共重复了9次,引导故事达到――船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绘本书籍版面的节拍感通常由一个又一个视觉图像的轮换跃动来体现,通过翻页来连贯画面的同时形成视觉跳跃,这种视觉跳跃是在绘本整体风格中的一种有规律的视觉律动,绝对不是不受约束的随意变换。

2.三拍子节奏的绘本

三拍子节奏的绘本在版面安排呈1・2・3・1・2・3.1・2・3……的节奏不断重复。如日本绘本《我的连衣裙》,正文一共42个版面,按照三拍子节奏一共连续重复了4次。占据24个版面来展现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每个拍子占据2个版面,每个拍子、也就是每2个版面的设计都不同。每次重复的时候尽管画面内容不一样,但版式构图前后保持一致。

从图4可见,小兔子穿上连衣裙是拍子1,走在花田里是拍子2,连衣裙变成花朵图案是拍子3;小兔子穿着花朵图案的连衣裙是拍子1,在雨中是拍子2,连衣裙变成雨点图案是拍子3;小兔子穿着雨点图案的连衣裙是拍子1,走在草丛里是拍子2,连衣裙变成草籽图案是拍子3;小兔子穿着草籽图案的连衣裙是拍子1,飞来一群小鸟是拍子2,连衣裙变成小鸟图案是拍子3。仔细观察这4组版面,我们还会发现每组拍子1里的图像,都在为拍子2做准备,3个拍子间都形成潜在的联系。

创作儿童故事性绘本的故事节奏,通常最好的办法是画一系列缩小的书页图,这些迷你的小格子草图,能够帮助设计者理清整本书的内容、结构和节奏。草图阶段需要精心考虑版面的经营调度:故事的部分安排在哪几个版面上最为合适;每两张书页是安排跨版的大图,还是用单独排版的小幅插图;书页之间如何联系;画面如何连贯;节奏感如何表现……精心的版面处理往往传达出整本书特别的节奏,是儿童绘本书籍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第3篇:绘本故事范文

看到封底的介绍《巴巴爸爸》在1975年就拍成动画片的,可是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直到我上初中了家里才买电视机。现在有了女儿跟着看动画片的机会多了,也让自己稍微的找回点童年的感觉,同时也弥补一下自己童年的缺陷。这次的书是巴巴拉拉的新故事书,一连几个晚上女儿都和我一起看的这个故事。

看完了书上网给女儿搜索动画片来看,开场白就是“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鲍、巴巴鲍巴、巴巴贝尔、巴巴布拉德、巴巴布拉伯,记住了吗?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鲍、巴巴鲍巴、巴巴贝尔、巴巴布拉德、巴巴布拉伯”说的非常的快很好听的,真是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和女儿。一口气看了二集,女儿还意犹未尽,只是一下子不能看时间太长,答应女儿每天放学可以看两集,真的是很搞笑的动画片。

看到书的第一页人物的介绍这里,女儿还能分出来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说女孩子的头上都带着花呢,可不是嘛,还是孩子观察的仔细啊,我自己倒是没有怎么注意呢。

这本故事里面有两个故事:巴巴利波的第一本书和巴巴伯做陶罐。就让我们一起故事的阅读吧。

巴巴利波刚刚写完《巴巴爸爸一家的新故事》。她说“总有一天我会出名!到时候那些崇拜我的人会给我建一座雕像!”可是写好的手稿怎么变成一本书呢?巴巴布莱特想到了一个办法: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巴巴布莱特和巴巴组变成了字母A B。巴巴伯把一张大大的白纸压在刚刚涂满墨水的字母上,字母出来了,只是字母太大了,拿得印出来是多大的书啊,不能躺在床上看书了。

巴巴爸爸带孩子们去了一家小印刷厂亲自体验了一次书是怎么印刷出来的。巴巴利波在检字盘里细心的找出每行字需要的字母,在排好的字母模具上涂上油墨,铺上白纸,然后用力紧紧的压下去,把印好的纸一张一张整齐的叠好,装订起来,再压一下,一本书就做好了。瞧,巴巴利波正忙着给她的读者签名呢!

书是怎么印出来的我们倒是真的不太清楚,也没有机会去印刷厂去参观,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大概的了解了一些。女儿说那我以后也写书也去印刷,哈哈想法倒是不错啊,我笑着说“那就要多读书,多积累素材为以后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宝贝出书了,妈妈就是你忠实的铁杆粉丝,妈妈第一个支持你”

第4篇:绘本故事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绘本阅读课程;学习;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28-03

【作者简介】巫新秋,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南京,210046),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Cctalk是上海沪江旗下的直播教学工具,通过多屏终端,为师生提供实时互动的教学体验。它支持在线聊天,并有学习中心模块的直播课堂、在线学习等多种功能。自2015年9月起,每周五晚上7点至8点15分,在沪江cctalk306705教室,我工作室的2名教师都要分别上一节绘本阅读课。听课对象开始主要是我们学校一二年级的同学,后来扩大到我们区及全国……首次开课,听课人数就达一千一百多人,以后每次在线听课人数都有这样的规模。

2015年10月22日上午,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请我们给四川宜宾邱场学校白云校区的10个孩子直播一节绘本阅读课。我工作室的律丹丹老师马上就在办公室给千里之外的四川宜宾的学生讲述了《小魔怪要上学》的故事。短短几个月,我们就和江苏海门、山东青岛、四川宜宾、河南郑州、浙江杭州、云南等地的老师和同学组成了绘本阅读的庞大社群,我们一起在cctalk课堂、沪江社团等平台分享经典的绘本、交流阅读的感受。目前,我们已经正式将学校的这门课程命名为“巫婆讲故事”。

一、互联网+绘本阅读是语文阅读课程

开始,我们更多的是为互联网的技术而感到新奇,但上了一两次课以后,我们开始重新认真思考讲述绘本故事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认为,这些故事在儿童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的是文学的种子,因为故事是文学的素材、情节、想象、语言,也是情感和教化。因此,讲述绘本故事是文学活动,也就属于语文教育的范畴。

从课程的层面思考互联网+绘本阅读,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儿童享受到成人和文学的陪伴。于是,我们注重绘本内容的精选、注重教学过程的统整。绘本的选择,我们主要依据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朱自强教授的《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书目(300种)》和儿童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博士王林先生的《小学生阅读参考书目》。选择绘本的时候,我们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如:秋天讲述《一片叶子落下来》《风中的树叶》,圣诞节讲述《圣诞老爸》《威廉先生的圣诞树》,春节讲述《年》《团圆》。

有的绘本,如《这不是我的帽子》要运用美术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线条、色彩、图案来学习,就由美术教师来讲述;有的绘本,如《壶中的故事》涉及数学的知识,就由数学教师来讲述;关于科学知识的绘本,如《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就由科学教师来讲述。每一项内容,连续讲两至三周的时间。

每一次课程的实施过程,我们更强调统整。如:讲述《卡夫卡变虫记》,课前20分钟我们打开cctalk教室暖场,播放与绘本主题一致的音乐《爱我你就抱抱我》,然后请一位学生和他的妈妈联袂讲述,故事讲完后播放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听故事的照片。这样的教学过程统整了音乐和文学的知识,用亲子共读来讲述关于亲情的故事,发挥了综合育人的功能。

二、互联网+绘本阅读课程让学习真发生

学生只有通过亲自选择、主动学习,学习才能真的发生。当学习真的发生了的时候,学生才能乐在其中。

1.学生成为主体。

儿童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利用远程终端学习的能力特别强。互联网+绘本阅读cctalk课堂、线上社团活动,是学生选择主动学习的两个平台。每周五晚上,孩子主动要求家长打开电脑、平板、手机听课。

当学生知道怎样进入cctalk教室听课以后,就不再局限于在绘本阅读的教室里听课了,而是自主选择云课表,主动到其他教室去听课。我校一位网名叫“笨笨公主”的学生,就主动到山东青岛铜川路小学的cctalk教室里给那里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讲故事。真可谓,学无边界。学生的这种学习已经推倒了学校围墙的限制。

结合猴年春节,我们在社团分期开展了“‘金猴杯’新春小学生故事大赛”,要求学生结合所听的故事到社团里去进行续编或创编故事,可以是语音的,也可以是文字的,还可以是“画”故事。同时,要去评价至少5个人的作品。这样,就有可能获得“故事大王”的称号。“故事大王”的奖品就是到cctalk教室来亲自讲述故事。学生们参赛的积极性特别高,第一期就评出了5位“故事大王”。

2.互动成为常态。

沪江cctalk课堂的在线互动平台有:上麦、评价对话框、线上社团活动等。上麦,是实时在线互动环节,类似于我们平常的打电话,但它不是私密通话,所有人都能听到通话内容。我们要求上课教师,首先和学生互致问好;其次,鼓励学生勇敢说话;再次,耐心等待学生把话讲完;最后,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有条理、说得生动。

评价对话框,教师既可以通过让学生刷一波数字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在对话框内书写自己的心声和感受,发截屏、发图片,觉得教师的故事讲得好,还可以给教师“送小红花”等等。

线上社团是课后沉淀的地方,是学生展示自己的重要平台。上课教师事先就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设计好交流话题发到社团帖里,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贴出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收获。这样的交流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语音的。每一个社团交流帖,都会有许多跟帖。对学生的帖子,教师、学生均可以阅读、回复,这是传统课堂不能做到的。这种互动与交流是跨学校的、跨教室的。

自从在沪江cctalk上了绘本阅读课以后,我在校园里的“小粉”可多啦。一年级的学生看到我就直接喊我“巫新秋老师”“巫婆婆”,甚至喊“巫婆”。我乐在其中。课间,我的办公桌前,总要围几个学生,他们或让我带他们在社团录音回帖,或讲述听故事的经历感受,或咨询下周故事的名字,或把家里的好书推荐给我,或把在其他cctalk教室学到的本领展示给我看。我与他们心与心的距离更近了,因为我们一起在学习。

3.学习无处不在。

课程大于课堂,课程不局限于校内课堂。cctalk课堂,营造了家校一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家里、在生活中就能学习到学校开设的优质课程。若错过了在线听课的时间,还可以听回放。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周五晚上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

过去,学生打开电脑,家长是反对的,因为电脑带给他们的大多是游戏,所以也称“玩”电脑,但现在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的是学习、是听课;过去,学习是教师在教室里组织进行的,但现在学习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进行的;过去,不会的内容只能向教师请教,但现在不会的内容可以在社团里请教同学;过去,课程是学校开设的,但现在“我”可以上网选择“我”要学习的课程。学生在这种改变中学会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

一位学生告诉我,寒假她到新疆外婆家去时,仍然用平板电脑实时在线听了“巫婆讲故事”。还有一位学生告诉我,寒假他去天津游玩时,在火车站,他用妈妈的手机听了我们的“巫婆讲故事”。

4.家长参与进来。

互联网+绘本阅读课程的实施培养了亲子共读,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享受到了成人和文学的陪伴。每次听课,需要我们家长帮助学生打开电脑和网络,这就促进了家长和学生的共同阅读。在实时在线互动环节,我们都能听到家长的声音,这充分说明家长和学生是共同听课的。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社团帖子都是家长撰写的,也看出家长的积极参与。亲子共读,保证了学生听课的落实。为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建立了“巫婆讲故事”家长微信群。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学生听课的情况和互动的方法,彼此鼓励、感动,让关注每一个、助推每一个得到有效落实。

5.评价及时展开。

题库。上课时,一道题以后,让学生选择,然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这样,教师马上后就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大数据反馈。每次上课结束后,沪江都会把当晚的听课数据及学生名单反馈给我们,这样帮助我们及时掌握每班学生的在线听课情况。

图片反馈。课务老师会把当晚学生在家听课的照片通过家长微信群搜集来,在两堂课结束时播放出来。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在PPT上看到自己的身影。 课程评价。cctalk课堂实时在线学习时,页面的右上方有“课程评价”一栏。学生可以点击此栏的小红点对教师的课进行分项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都是鼓励、自信、成就感与幸福感,教师也是需要鼓励的。

周一早自习,我都要对上麦发言、社团交流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发奖品并拍照发到家长微信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及时地调动起来。学生及时评价教师,教师及时肯定学生,这样师生就充分地互动起来了。

三、互联网+绘本阅读课程让学生向上生长

cctalk互联网+绘本阅读课程的实施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撑起了一个支点。通过这个支点,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周三晚7点主动到云课堂“卿云儿童诵读工作坊”教室去听古诗文诵读课。一年级学生把《师说》《陋室铭》诵读得富有节律,把《诗经・小雅・鹿鸣》吟唱得声情并茂。一二年级的学生周二、周四早晨7点40分至8点主动打开教室里的电脑到“彩虹花和阅晨读”教室去听新教育种子教师的晨诵课。

第5篇:绘本故事范文

我们的约定

某天,一位家长对我说,儿子豆豆没有时间概念,每天早上吃饭磨磨蹭蹭,导致经常迟到,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天下午,我看到豆豆时,脑子里忽然萌生一个念头:我可以跟豆豆约定每天早上8点见面,用这种方法鼓励孩子每天准时到校。想到这里,我一边拥着豆豆一边跟他聊天:“豆豆,你最近早上到校好像不早哎!”

豆豆好似没有迟到的概念:“不晚啊,我每天都是在9点之前到校啊。”

我说:“现在已经进入夏天了,9点到校已经很晚了,要8点之前到校。”

豆豆没吭声,我继续说:“那我们来个约定,每天早上8点我们在绘本馆门口见面,好不好?”

豆豆听说跟我约定见面,很开心地答应了,并与我用小指拉钩钩,用大拇指盖章。

之后一周时间,豆豆基本上都能在约定的时间到绘本馆跟我见面,只有一次他迟到了几分钟,看见我的瞬间情绪有些低落,还主动向我保证下次见面不迟到呢。

豆豆妈告诉我,自从我跟豆豆有了约定,为了能跟我准时见面,豆豆早晨吃饭比以往快了,有几次在校门口下车后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直奔绘本馆。

母亲节的礼物

到绘本馆借书的孩子基本上都喜欢看书,为了能让他们养成每天坚持看书的习惯,我也时常思考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

母亲节前夕,我整理了许多套关于母子情感之间的绘本,想让孩子们把绘本借回去,然后在母亲节那天讲给妈妈听,当作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

楠楠是个长相文静,喜欢看书的小女孩。她来借书的时候,我向她推荐了一本,并认真地问她:“楠楠,知道这个星期天是什么节日吗?”

楠楠迅速地答道:“我知道,是母亲节。”

我问:“知道母亲节的含义吗?”

楠楠说:“知道,是妈妈的节日。”

我微笑着引导她,继续问道:“那你准备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

楠楠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明白她笑的意思了,看来她没有给妈妈准备礼物,也没有向妈妈表达感恩的意识。“我可以给你一个建议,送妈妈礼物要选妈妈喜欢的,我想妈妈让你在绘本馆里借书,说明她喜欢你看书的样子。如果你在母亲节那天讲个故事给妈妈听,她一定会很开心的。”楠楠妈在一旁配合地点点头,楠楠也欣然答应了。

母亲节过后的星期一早上,楠楠来借书,我问她:“楠楠,昨天送妈妈礼物了吗?”

第6篇:绘本故事范文

如果不是学者们敏感的触觉与深入的探访,日本遗孤与中国养父母的故事或许会尘封于历史的角落中。因为大多数养父养母已经辞世,而当年在中国家庭中的日本孩子,也步入垂垂暮年。

但是,即使时间的河流能将生命的光彩与活力冲刷殆尽,却无法磨灭人性之中最美、最温暖的那道光辉。

“我小时候,一点儿没受着屈”

尽管用着地道的中国名字,常年生活在哈尔滨市,说话也是浓浓的东北口音,但郜凤琴其实是个日本人。更为确切地说,郜凤琴是一名日本遗孤。

作为中日近代关系史上的一个特殊人群,日本遗孤是指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人在撤退遣返期间,被遗弃在中国,并由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

日本侵华后,郜凤琴的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中国。1945年,郜凤琴5岁。也是在那一年,郜凤琴的父亲不知去向。母亲小林招子面临着养不活女儿的难题。

一天,郜凤琴被母亲领到了一户姓郜的人家门前。尽管年龄尚小,郜凤琴也明白母亲要丢下自己。她不停地哭闹,“妈妈,别丢下我……”她用日语喊着。但最终,母亲只留下一个背影。将女儿送给郜家后,小林招子便嫁给了叫王福至的中国人,并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红梅。

从此,郜广忠便成了郜凤琴的养父,王玉华则成了她的养母。

尽管童年的记忆已经斑驳,但郜凤琴总在与人聊天时说:“我小时候,一点没受着屈。”

养父母家做着修车铺的生意,生活比较富裕,一家人常常下馆子吃饭。一个令郜凤琴至今感到温暖的镜头是,年幼的她蹦跳着经过饭馆的玻璃窗,一侧脸,发现养父坐在里头微笑着冲她招手:“来,来,进来……”养母也宠爱着郜凤琴,尤其喜欢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商店里看好的衣服款式,养母总要给她买上不同颜色的两套。这一“传统”也被郜凤琴延续至今。而若是听到有人指着郜凤琴叫“小日本鬼子”,养母一改平日的温柔,立马冲到别人家里,“和人干一仗”,像一只急于护仔的母鸡。

类似的记忆也存在于日本遗孤藤川和子的脑海中。

因为生母的骨灰已被弟弟带回日本,每年,藤川和子烧纸钱的对象,都只是中国的养父,也是他的继父――尹天信。

已经74岁的藤川和子现在也居住在哈尔滨。1941年,她被母亲带来中国。9岁那年,典型的山东汉子尹天信成为了她的继父。不久,藤川的母亲去世了。但尹天信对藤川一如既往地好。尹天信是个泥瓦匠,一双粗糙的手上布满老茧。一到夏天,原本白皙的皮肤就被太阳晒得黑红黑红。

藤川话语不多,但心疼养父。她给尹天信缝制了一双又一双手套,每双都用了四层布料。即便这样,手套还是很快被磨破了。

“爸爸……”藤川看到手套,心里一紧,但欲言又止。

“我得供我丫头读书啊,嘿嘿。”养父憨厚地咧嘴笑着,“我可不能让我丫头跟我似的,我要我姑娘坐办公室,风吹不着,雨淋不着。”

在养父的支持下,藤川暗自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落后,要争一口气。念书时,她成绩一直不错,考上了长春地质学校。工作后,当上长春一家印刷厂的厂长。

“孩子没罪,应该养啊”

与郜凤琴和藤川和子相比,日本遗孤秦艳君的幸运之处在于,自己的养母崔志荣还健在,今年已经89岁高龄。

1990年,日本人笠贯章在得知中国养父母与日本遗孤的故事之后,在长春投资修建了一座“中日友好楼”,专供中国养父母免费居住。楼房竣工之后,崔志荣和老伴秦家国搬进了这座楼里。2005年,秦家国去世了。

记者经常来拜访崔志荣。最常出现的一段访谈是:

“大娘,您为什么要收养一个日本孩子呢?不觉得这是敌人的孩子吗?”

“一个孩子,又不是日本兵。孩子没罪,应该养啊。”

“她在日本,不能常回来,您想她吗?”

“孩子好就行呗。”

崔志荣和秦家国的养女叫秦家艳,日本名是胜目寻美。1946年,在长春的一个破烂堆里,被秦家国当时的妻子领回了秦家。

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对日本遗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民俗学家曹保明,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当年秦家国记忆中夫妻二人的对话。

“这是个日本孩子,将来会不会有事呢?”

“反正是个孩子,管他日本还是哪儿的。现在她这么可怜,咱不救她,她可能就活不成了……”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日本遗孤问题开始得到日本政府重视。一批批日本遗孤相继回到日本。胜目与丈夫和孩子也决定回到远离已久的故土。

2011年3月11日,从电视里得知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后,秦家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崔志荣的孙女也嘀咕着:“大姑他们回来住吧。”不久,胜目一家人打来电话:“前几天电话打不通,今天好不容易打通了,来给你们报个平安。”一家人这才算放了心。

“那个叫了一辈子的‘妈’,

才是我的母亲”

在秦家人暂时松了一口气时候,郜凤琴则在电视前失声痛哭。

她性格坚忍,并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尤其是在伤心的时候。

但此时,看着新闻里,海水漫过大片农田,船只都被海浪推上岸边的惨状,郜凤琴实在是忍不住了。她想起了自己已过世近5年的亲生母亲。

1982年的一天,郜凤琴听说,自己的生母随日本访华团来到了国际饭店。她马上往饭店赶。此前,为了寻找母亲,她去山东莱州找过继父王福至,也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叫红梅的妹妹。

走进饭店大厅,郜凤琴刚要上楼,看到一个女人从楼梯上慢慢走下来,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认识王福至吗?”

“认识,我还认识红梅……”

这正是郜凤琴的生母小林招子。母女二人当即抱着哭了起来。而与人讲起这次重逢,郜凤琴显得很平淡。“缓过神后,我才感觉到,那个叫了一辈子的‘妈’,才是我的母亲。”

郜凤琴把养父母的照片都装在一个塑料文件袋里。当年生母给养父母留下的收养字据和一些发黄的老照片,都被她塑封上了。隔段时间,郜凤琴就把这些摊在床上,一张张拿起来看。

郜凤琴很想回日本看看。2010年,她原本有一次探亲机会,日本政府对旅费予以资助。但由于老伴的身体状况突然急转直下,她把买好的机票退了,留下来照顾老伴。

在日本政府的安排下,藤川去过几次日本。她日语说得还算流利,日本的亲属也对她挺亲切。可是,藤川却并不愿意回到日本。在日本的日子,虽然被亲友们照顾得很周到,但她总觉得自己身在异国。几乎每次由日本返回中国时,飞机在首都机场着陆的时候,藤川都要笑着对同伴来上一句:“哎呀,可算回到家了。”

生命逝去挡不住情感延续

在日本遗孤中,也有不少返回了日本。但他们同样割舍不断与中国养父母的情缘。

远藤勇就是其中一位。5岁那年,他被在距离哈尔滨市区约170公里的方正县的中国养父母刘振全、吕桂云收养,并被取名“刘长河”。

刘振全夫妇膝下无子,远藤勇的出现,弥补了这个遗憾。在家族里,没有人把远藤勇当外人。同辈人之间,他排行老四。弟弟妹妹都叫他“四哥”。为了抚养远藤勇长大,刘振全在林场做工,许久才能回家一趟。夫妇俩生活也很节俭,收入大都用来供远藤勇上学。而远藤勇也没有让家人失望。1960年,他考上了黑龙江大学俄语系。

1974年,远藤勇回到日本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由于战争,日本家里的人已经没了一大半。在日本,远藤勇做过推销员,也在日本中文电台当过播音员,还曾经做过翻译。在熬过了创业最艰难的时光后,他开办了一家经营矿产的公司,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1992年,刘振全病危。远藤勇从日本赶到病床前,日夜守护,直到老人去世。

1999年,吕桂云也躺在了病榻上,一阵清楚一阵糊涂。“恐怕是不行了,快打电话告诉四哥吧。”家族里的几个弟兄在一旁低声商量。

在远藤勇推门进房的一刻,有人凑在老人耳边说:“四哥回来了……”远藤勇张开双臂,一下抱住养母:“妈,我回来了。”老人似乎在等待这句话。慢慢地闭上眼睛,泪水从眼角滑落……

为了纪念养父母,远藤勇出资200万日元在方正县建成了一座“中国养父母公墓”。墓地中,只有一个圆冢,有台阶通到墓穴。墓穴内分层摆放着中国养父母的骨灰盒。只要有时间,远藤勇便会回到方正,到养父母的墓前祭拜。

2009年7月,远藤勇带着妻子、儿子、儿媳来到公墓前,并告知大家个中原因:“我年纪大了,回方正的时日也不多了,这次,我特意领儿子、儿媳回来,是事先做一个情感的沟通,以后,祭拜的事情就主要交给下一辈了。”

第7篇:绘本故事范文

2.其地方所得税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免征10年。地方所得税免征期满后,对当年产品出口额达当年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50%以上的免征当年地方所得税。

3.享受减免税后,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免减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外商投资举办的产品出口企业。当年出口额达当年产品销售额70%以上的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5.从认定之日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家免征部分所得税制度。

6.经认定后,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经认定后,可免征两年企业所得税。

7.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可在现行规定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可在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按不高于40%比例缩短摊销年限。

8.从投产年度起,区投资新建的生产型企业。年度纳税额在200万元以上的第一年按纳税额区留用部分的50%第二年按30%实行财政扶持或奖励制度。

9.从运营年度起,区投资新建的商业、饮食、服务、物流业企业。年度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第一年按纳税额区留用部分的30%第二年按20%实行财政扶持或奖励制度。

10.经认定,区投资新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年度起,年度纳税额150万元以上的第一年按纳税额区留用部分的50%第二和第三年按30%实行财政扶持或奖励制度。

11.对于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购置土地的企业。享受土地出让价格优惠制度。

12.申请登记注册的经营期10年以上的科技企业,绿园经济开发区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经认定,享受1-5万元的创业引导资金扶持,并在一定期限内免费提供办公场所。

13.并经开发区认定的,绿园经济开发区新注册纳税的成长型企业。从注册纳税之日起,视项目具体情况,按不超过纳税额区级留用部分的50%实行财政扶持或奖励制度。

14.对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率高、科技含量高、安置就业人员多的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可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特殊优惠制度。

15.同时适用两种条款的可选择最优条款,享受制度的企业。不能兼得。

16.本制度各条款的优惠均由受益财政承担。由区财政统一支付。

第8篇:绘本故事范文

一、吟诵体味,走进“诗乐”情境

古诗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搭配,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吟诵体味,让学生在“诗乐”的情境中,品味语言灵动美。

朱自清先生认为“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这种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字面上的影像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韵律的音乐上”(《论百读不厌》)。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笔者示范后,全班同学跟着轻声诵读,感受节奏的抑扬顿挫和语言的灵动之美。如:这首诗中“压枝低”的“压”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读出这个字的重音,让学生仿佛看到春花密密匝匝,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还有,把诗中的“舞”、“啼”的声调拉长,让学生仿佛看到蝴蝶在鲜艳芬芳的花丛中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听到黄莺柔美圆润的歌唱……

吟诵诗文时,为学生创造和谐的音乐氛围,能使他们充分体验古诗词的意境和神韵,充分享受听觉上的美感。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将对故友惜别情绪寄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之中,可选用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渲染氛围。借助婉转舒缓的乐曲背景,学生吟诵诗文的语气语调也将变得舒缓而悠长,平和的心境将慢慢地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节律美。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张开“隐形的翅膀”,一边吟诵,一边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情感境界。

二、运用图片,呈现“诗画”景象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写意画。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捕捉意象,艺术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景象画面,引导学生从“诗画”的直观体验中理解作品意象的灵动美。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在古诗中经常被赋予特定的情趣和意味。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古诗插图和多媒体手段,实现诗画互见,帮助学生更形象地领悟古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选取了山峦、飞鸟、山道、行人、渔船、老人、江河、白雪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传达特定的情感诉求。笔者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一段flash视频画面: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连绵起伏的山峦银装素裹,四野寂寥开阔,江边一叶渔舟,披带蓑衣和斗笠的老人手把鱼竿,全神贯注地望着江面……在这样一幅幅空灵凄清的画面前,学生宛如置身其境,对诗歌传达内容的理解就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色彩意象在写景题材的古诗中被大量运用,其中蕴藏着诗人的审美品位,也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绿、白、蓝四种颜色,给人明丽舒展的感觉,传达诗人开阔的心境。《忆江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蓝、绿等色彩,烘托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现五彩缤纷的色彩画面,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引领他们理解色彩在传统文化中所负载的情感元素,加深对古诗内涵的领会。

三、激发想象,融入“诗境”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还需进一步体味古诗意境。有学者认为,“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意象)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因此,意境的体味需要读者的想象。诗人的想象,在于创造新的意境,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者的想象在于借助已知的生活经验,把诗歌中意境再现为有特定含义和内在联系的画面,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感情。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想象,调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对诗句进行“补白”,感受古诗灵动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游园不值》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学生品读诗文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诗句中的“印、扣、关、出”等动词入手,展开“隐形的翅膀”,想象诗歌描绘的一幕幕场景,进入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句的张力,品味意境中“杏花在枝头摇曳”的灵动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由想象力,课堂教学时应该创造开放的情景,可借助编写故事、画图、讨论等形式,激励学生进行艺术的“再造”,实现古诗文本与学生内在体验的统一。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仅二十字,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白描无华,却把诗人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及对隐者风骨的钦慕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笔者在多元开放的情景下,引导学生用编写故事的方法,想象诗人与童子的问答过程,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神态,再现一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学生通过自己编写故事,既加深对原诗的理解,又培养想象力,可从中领悟诗人对隐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奥妙。

四、联系生活,唤醒“诗情”体验

古诗是诗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但诗人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每一个人所共有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经验,尝试触摸、体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

诗人情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古诗教学如果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就无法让学生理解诗人呈现的细腻感情。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每到春节,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亲戚朋友不顾旅途的艰辛,都要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团圆饭,还要走亲访友互拜新年……在学生了解传统民俗风情和国人团圆情结后,笔者告诉学生:在古代,重阳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诗人王维旅居在外,想象着家乡的兄弟一起登高望远,自己却孤身独处异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笔者还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假如自己是王维,离开了亲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情感的引导,学生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创造,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比如,为加深对《游子吟》这首诗的理解,笔者指导学生仿写《游子吟》,有学生这样写道:“慈母手中汤,孩儿口留香。清晨慢慢炖,意恐不出味。谁言我孝心,报得妈妈情。”学生通过模仿,感受了母爱,理解了母爱,与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效果出乎想象。在教学《忆江南》后,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填词。“家乡好,风景美如画。满山荔枝红似火,九龙江水绿如蓝。能不爱家乡?”填词的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诗人热爱、怀念江南美景的情感世界。

五、拓展延伸,感悟“诗蕴”魅力

许多古诗是诗人的睿智及深刻的人生感悟的结晶,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具有深刻的内涵。在教学中,还要通过拓展延伸的方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深厚的意蕴,感受古诗历久弥新的魅力。

依托相关的背景材料,可以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宽学生的心灵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古诗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笔者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写作背景:当时58岁的李白因受皇族争权夺利斗争的牵连,被流放到贵州夜郎,经过三峡时,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心中充满悲凉。到达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诗人兴奋之极,由大悲转为大喜。学生了解这一情况后,便能充分感受到诗人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传达的意蕴,触摸诗歌的灵魂。

第9篇:绘本故事范文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两三年房价就上涨了三倍,我国许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超出国际标准至少3倍以上。数据显示,深圳市2004年和2005年的房价收入比分别是6.52倍和9.83倍,而2006年则飙升至15.76倍,到2007年,飙升到20倍以上。上海、北京等城市中心城区的“房价收入比”,甚至达到了30倍至50倍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房地产业存在着泡沫。进入2008年,中国楼市出现了涨幅稳步回落、销售面积下滑这样几个明显特征,开始进入高位调整期。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背景和行业发展约束条件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十分相似,因此通过对日本房地产危机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我国房地产行业目前的调整带来一些启示。

二、日本房地产危机形成的过程

日本泡沫经济起源于80年代,在《广场协议》签署以后日本银行为了避免日元的过快升值大量购买美元,被动的增加了货币的投放量。社会上总货币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使整个金融体系拥有了大量的现金和准备金,具备了扩大放贷规模的能力。而此时日本央行又接二连三地调低贴现率,低利率降低了公司的借款成本,引发了企业的大量借款。但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就把这些资金运用于土地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投机上,与此同时银行也毫无节制地发放抵押贷款,大量向土地投机融资,促进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房地产的升值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推动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膨胀。从以下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房价飞涨:1987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所在地的最高临街地价的平均值比上一年上涨了19.6%,这一上涨幅度为上一年的两倍,1988年又进一步增长为23.7%,1989年为28.0%,1990年为28.7%。如此高的上涨率是自因列岛改造计划而造成地价飞涨的1971―1973年以来所没有过的,被日本媒体形象地称为“狂乱地价”,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地价和物价的差距。另外,在国际方面,美国和德国等主要经济大国长期利率开始上升,日本长期利率上升的预期加大,人们对于房市近一步看淡。以资产价格升值预期为前提的投机需求趋于瓦解,此时过度膨胀的泡沫,已接近崩溃边缘。虽然此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还是难以阻止资产价格灾难性的下跌。日本经济在此后转而进入一个令人痛苦的衰落期,在泡沫经济留下的泥潭中徘徊了将近十年,即人们所称的“失去的10年”。

资料来源:都留重人:《地价论》,岩波新书

三、日本房地产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利率政策

日本泡沫经济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埋下了祸根。根据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迫于美国政府的压力,日本政府减缓了用美元积累资产的速度,并让日元在与美元的兑换中逐渐升值。由于担心不断升值的日元会对日本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引起日本经济的衰退,日本央行迅即加大了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在其后短短的几年里,日本货币供给的年增长率都维持在10%以上,央行如此大规模地发行货币,直接带动了股市和房市的繁荣。同时为了减缓日元升值,日本央行在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同时,还以一种极其罕见的方式大幅降低贴现率。1986年1月29日,当美元兑日元突破1美元兑200日元大关时,日本央行行长将贴现率下调了0.5%,降至4.5%,以此为开端,在到1987年2月的短短一年零一个月内,连续五次降息,并将贴现率最终调整至2.5%,达到战后贴现率的最低点。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企业的贷款需求。而日本银行和企业互相持股,银行放贷缺乏有效监管的客观现实,使银行出于短期利益,急剧扩大了面向不动产的贷款。这样一来,引发了土地投机的热潮,造成银行的土地抵押贷款额急剧膨胀。

(二)银行信贷在房地产业的过度扩张

在日本房地产泡沫膨胀时期,银行信贷向房地产业聚集的程度非常高,其比重一般都高达30%左右。如果银行持有大量的房地产或者是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资产,那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将提高银行的资产规模,从而改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银行进一步扩大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给,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的价格。在银行信贷向房地产部门扩张的过程中,低利率和金融管制放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低利率政策推动信贷需求的扩张,从而导致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当过快的银行信贷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完全吸附时,大量的资金只能流入资本市场,促进资产价格的持续快速攀升,加大了泡沫崩溃的危险。日本经济低迷持续十年之久,这与房地产市场具有开发周期长的特性有关,针对房地产的银行信贷资产因此也就相当长,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大量资金参与土地投机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之中。为了克服萧条,日本政府建设了大量公共事业以刺激国民经济。而经济不景气导致税收不足,财政出现大幅度赤字。为了弥补赤字,从1975年起,日本每年都要发行大量国债,国债大量增加造成债券市场的急速发展。由于债券流通市场的利率是自由利率,高于受管制的银行利率,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果能适当地利用自由市场利率的商品,就将能够增加收益。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房地产和建筑公司等开发机构正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土地投机,银行便毫无节制地发放抵押贷款,大量向土地投机融资。这样一来,引发了土地投机的热潮,造成银行的土地抵押贷款额急剧膨胀。据统计,1984年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日本全国银行的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7%,以后比例逐年增加,至1987年已达到20%。1992年3月末更是达到150万亿日元,占全国银行贷款余额的35.5%。除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外,一些由日本财政部支持的住房贷款机构也在土地投机中大量发放信贷资金给开发企业,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导致土地价格更加上扬。房地产的升值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推动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膨胀。在泡沫的最高峰时期,东京和周围3个地区理论上的地价甚至超过了当时所有美国领土的价值加上所有在纽约股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总值。除流入房地产开发机构的银行信贷资金之外,大量的企业资金也参与了土地投机。这些资金包括企业在高速增长时期的积累以及通过权益融资筹措到的资金。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实物投资积极性不高,因而很多企业就把这些资金运用于土地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投机上,从中获取巨额利润,企业的这种投机活动大大推动了地价的上涨。

(四)日本的金融制度

日本的金融制度是以所谓“护卫舰”制度为基础的,在这一制度下,政府对所有的金融机构提供保护,使金融机构对风险疏于防范。日本的股份公司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法人股占70%,金融机构、企业法人间交叉持股,股东之间“相互持股、互相抵消”形成了互相支持、互相优惠、互不干涉的默契。金融机构由政府保护,企业集团由金融机构保护,整个日本形成“政府一一金融机构一一企业集团”三者之间融为一体,监管职责不明、社会监督不强、约束松弛。这样,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渗透,使大量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导致股票大幅上扬,脱离其实际资产而形成“泡沫”。

(五)日元货币升值的长期效应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扩大出口政策的实施,日本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持了巨额的贸易顺差,不少国家共同向日本政府施压,要求日本提高汇率。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升值。广场协议后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即使投资的资产日元价格没有升值,也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以上的收益。而实际上日本国内由于低利率政策刺激了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快速上涨,因此国际资本投资日本股市和房市可以获得双重收益―资产价格的升值和日元的升值。在双重收益的刺激下,国际资本在广场协议后更多地进人了日本,大量从事于股市和房市的投机。

四、日本房地产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谨慎进行金融自由化。从日本的经验来看,金融自由化的过度实行会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而成为引发资产泡沫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会放松必要的金融审查,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续非常简单,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价格出现大量缩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账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甚至会引起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微观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日本微观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有效处理各种风险。而且日本在泡沫危机发生时,浪费了很多时间,迟迟不愿进行深刻改革,才有了日本“失去的十年”。只有在良好的治理结构下,商业银行才会自觉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从而切实地化解金融风险。

(三)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减少来自政府的不当干预。因为一旦公众认为,只要房产价格下降,政府就会施手相救,那么等于承认价格没有下跌的风险。实际上,资本市场就变相地转化为一种看涨期权市场,价格只能一路上涨,直到崩溃。与日本相比,我国政府对经济中出现的过热现象高度重视,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来给经济“降温”,尤其是在“过热”表现最为突出的房地产领域,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发展。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人和增加作为其政绩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与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相互配合,把大量资源投人房地产业的发展,甚至主动参与房地产市场的炒作,助长了房产泡沫的膨胀。政府对房价上涨所作的乐观表示,提高了人们对房产升值的预期。降低了人们投资时的风险防范意识,客观上刺激了对房地产的投机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从长远考虑,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日本的泡沫危机一定程度上源于金融自由化过程的过快实行,同时,由于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出现了非市场化干预的因素,造成了本币的过快升值,结果产生了过度膨胀的资产泡沫。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监管体系的完善必须放在重中之重,特别是对资本价格泡沫的产生和扩大保持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以防患于未然。目前中国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还没有分层次,为此应当在银行体系内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做得非常精确,国内监管部门也要更加注意这种信息监管的精确性。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做到对症下药。

(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尽快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政府应真正退出土地一级、二级市场,致力于规范市场行为、提供信息服务,利用税收和货币政策监控市场交易,以保障土地市场交换的公开、公正、公平,保障土地利用的高效和优化配置。

五、结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