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英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笔者认为应该将旅游文本和建筑专业书籍中古建筑术语的英译区别对待。译文的目标受众不同,对译文必然会有着不同期待。古建筑专业书籍的译文目标受众主要为国外建筑专业人士,他们期望通过译本详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营造方法等,译文应尽量做到专业和详细。旅游文本则是大众化通俗读物,其译文目标受众为普通外国游客,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让普通游客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等旅游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其传递信息和诱导游客的交际目的。在翻译旅游文本古建筑术语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交际目的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而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为预期的译文接受者。旅游文本译文的目标受众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外国游客,他们教育背景各异、知识储备不同,对景点有着不同的期待。但他们来到景点参观,都是想欣赏中国的古建筑艺术,进而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包括园林风貌、建筑样式、文化象征、社会历史等等。然而大部分游客并不从事建筑相关行业,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同时亦不期待学习过于详细和专业的建筑知识。笔者认为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时,其交际目的应该是帮助外国游客了解该术语所表达的建筑特色及样式,或者该术语所表达的建筑构件的特点、形状和功能。在译文的选择上,译者应尽量避免生僻和隐晦的专业术语,而选用大部分游客能够读懂和接受的词汇,以更好地实现其交际目的。
(二)简洁明了原则
对于译文受众的外国游客而言,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必然缺乏对中国文化、语言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并且由于文化差异,很多建筑样式、装饰和构件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因而要让目标受众读懂译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他们在相关背景知识上的缺失以及文化的差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操作,补充背景知识,进行解释说明等等。如果要做专业细致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术语可能需要很长的篇幅;然而由于旅游文本的时效性以及篇幅的限制,译者无法作如此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过多、过细的建筑专业知识会对普通游客造成负担,使游客偏离重要的信息,甚至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致。对大部分的普通游客而言,对古建筑的特点、样式或装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已经足够了。因而在涉及到对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术语进行增补性翻译时,译者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缩短篇幅。
二、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英译策略
要对中国古建筑术语进行准确、生动、传神的翻译,让游客了解其特点、形状和功能,需要译者熟悉古建筑、查阅相关书籍并掌握适当的翻译策略。通过反复查证、斟酌,尽可能找出易于目标受众接受的译文,以期译文在游客读懂的前提下实现和原文等效的功能。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提出的一些翻译策略。
(一)移译
移译是指借用目的语中相对应或基本对应的词语,即借用英语语言中已有的词来转译旅游文本中的古建筑术语,不失为一种“拿来主义”的翻译策略。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一些主要的建筑技术和构架在中外建筑中都是存在的。不同的民族对这些共性或者类似的概念会用不同的语言加以描述,在翻译中如果能将他们一一对应,既能够很好地解释清楚原术语的指称含义,又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如古建筑中的承重结构“梁”和“柱”便可直接译为“beam”和“column”,虽然中国古建筑中的梁和柱均为木质结构,不同于西方传统建筑中的石材结构,形状也有所不同,但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是一致的,因而这样的译法是可以被游客接受的,亦达到了和原文同样的交际效果。同样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阴刻”和“阳刻”艺术与西方建筑装饰中的“intaglio”和“relief”在翻译中亦可以互为替代。而对于一些形状特别的古建筑构件,则可以加上适当的修饰成分以对其进行更好的解释说明,如“梭柱”、“月梁”可译为“shuttle-likecolumn”和“crescent-moon-shapedbeam”;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构件“马头墙”则可译为“horse-head-shapedwall”。
(二)音译加注解
所谓音译,即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将原语中的词语表达出来。凡是有中国特色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大多宜采用汉语拼音音译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民族语言的风格。每一民族的语言都在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其中都有一些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词汇,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这些词汇多会成为世界性词汇,以音译的方法为各民族所借用,如美国的爵士(jazz),中国的饺子(jiaozi)以及日本的榻榻米(tatami)等等。音译加注解的方法是指在音译的后面加上必要的注释以传达该建筑术语的指称含义和文化内涵。纽马克认为对一些尚不为他国读者熟悉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注释是对他国文化的一种尊重。由于汉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独特性以及深厚性,再加上中国古建筑的独特性,很多古建筑术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有些看似对应的译文并不能反映原术语的真实含义,如“间”和“bay”,“进”和“row”。使用音译的方法可以避免直译过程中的混乱以及不恰当的对应,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术语中的文化负载,有利于词汇和文化的传播及保真。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日益发展,这些音译词日渐增多地曝光在外国读者面前,它们会逐渐成为合法的英文词汇,而在初始阶段,其后的注释则能够帮助游客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现阶段,中国的古建筑对大部分外国游客而言仍较为陌生,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术语仍不为他们所了解,因而在音译的后面大多需加上注解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需要注意的是,注解部分应解释该术语表示的建筑构件或样式的材质、功用和特点等,用词应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尽量避免太过专业的表达,易于目标受众接受。如“木踬”可译为“Mu-zhi(awood-enpiecebetweenthecolumnandtheplinthtopre-ventthecolumnsfrommoisture,corrosionandearth-quake)”,“斗拱”可译为“Dou-gong(interlockingwoodenbracketset)”。
(三)意译
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固然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保留原术语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力,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翻译方法却会影响语篇的连贯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如在翻译“宅子有三间两进”时,如果分别对“间”和“进”加以音译再对其进行解释的话,整个句子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国内现有的很多译作则沿用了“bay”和“row”这两个词,如此译法有失偏颇。那么在翻译中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词呢?在我国明代园林建筑著作《园冶》(TheCraftofGardens)的译著中,AlisonHardie对“间”采用的是汉语拼音的零译法,后加上注解:“Jianisthemeasurementofthewidthandlengthbetweenbeamsin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在学术著作中这样的译法最为严谨,它既保留了原语然而在旅游文本中如此译法过于冗长,并且对于不是建筑专家的普通游客而言,这样的译文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难以掌握主要的景点信息。而在另外一些描写中国古典建筑的英文著作,如在Keswick所著的TheChineseGarden:His-tory,ArtandArchitecture中,一些国外学者用了“beamsofwidths/length”来翻译“间”一词。这样的译文简洁明了,通过此译文和对建筑物本身的参观,游客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建筑中“间”的含义。对于“进”一词,辞海中的解释为“房屋分成前后几个庭院的,每个庭院成为一进”,笔者认为其译文可借用“courtyard”一词。因而在旅游文本中笔者建议可将“宅子有三间两进”译为“Theresidenceiscomposedofthreebeamsinwidthandtwocourtyardsindepth”。再则,当术语本身已经是以解释说明的方式呈现在原文读者面前的时候,对其进行音译也是没有意义的。如一些描述建筑屋顶形态的术语“重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等,对他们进行音译只会降低译文的可读性,解释性的意译法是译者的首选。作为译者,我们不可能像建筑师那样精通这些建筑结构,但至少可以在动手翻译前了解清楚这些屋顶的大体形状,然后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如以上两种屋顶样式可分别译为“adouble-eavehippedroof”和“ahippedgableroofwithsingleeave”。
(四)图文结合
关键词:建构主义远程教育交互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了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录或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现有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是一个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在个人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完善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对客观现象的表述,而是一种言之成理的解释或假设。不同的学习者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唯一的标准。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成人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成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尤为明显,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其次,成人学生通常都有工作,安排统一时间进行面授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远程教育广泛采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讯手段组织教学,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生媒介的出现,既有助于学习者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安排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远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动机不强烈或者习惯传统面授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时,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认知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记录这些知识。传统教学强调一般原理和抽象规则的传授,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是着重语法的解释和背诵,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容易使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而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内容要与实际问题类似注意知识表征的多样化。电大英语远程教育摆脱了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上传大多媒体资源,力求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全方位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境化的网络资源和小组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协作与会话一一意义的双向建构
协作与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老师既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环境的创造者,也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的参与者。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协作,资源共享,可以更全面地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而且这样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电大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在网络上提供BBS留言板,E一mail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英语角,旅游英语实践,商务英语实践等,此外,还展开多次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资料搜索,自主学习,协作讨论等,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满足了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其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并将其与自身己经掌握的经验建立某种联系,旧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起新信息的意义。学生不是机械的记录和背诵笔记,而是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建构学习论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构成的,所谓结构良好领域主要指的是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构不良领域是指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经验与知识。建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以理论来进行,而是用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分析。应用到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淡化了知识点讲解,而是注重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意义建构。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不良领域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反思,指的是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学习过程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能力。及时地对学习进行反思,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策略及时调整,在动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也应当及时反思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实施,以便进行全程监控和及时调整。电大远程教育设计了《学习活动记录表》,师生分别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以后的情境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超级秘书网:
关键词:构建主义英语中职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突出自主式的学习
自主式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主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要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掌握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出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1.1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动机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要求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根据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写教学计划,制定好固定的工作方案和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围绕教师的预设来进行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被限制在教师预设的空间中。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外语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成为老师的首要任务。学生要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的过程,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将自主意识内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求。
1.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还是存在由于方法不当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事倍功半的现象。学习策略是指为达到某一个学习目的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的计划。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测等,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所以,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把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使得学习策略研究的目标更明确、更长远、更有意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提高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固然重要,但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因为一旦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者就可以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水平差异大,所以针对学生个人水平而制定的学习策略指导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创设情境,完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强调真实的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1让外语学习直观化
直观化对于学习外语十分重要。直观化不仅仅指图像的应用,通过手势、肢体语言、动作色彩等也可以实现直观化。比如在训练发音时可以同时以一些手势来区别长短音,利用各种颜色的笔为课标记,既醒目又愉悦视觉,同时通过对重要信息的提取来加强记忆。
2.2充分利用联想
联想与直观化的原则是一致的。大脑能记住的语言信息量与形象语言的量的比例是1:1000。也就是说,形象化了的信息可以大量地长期地储存在大脑里。当然,在利用联想的记忆时,应当使所联想的事物直观化。可以口、手、耳和眼等尽量多的感官来参与,同时所联想的事物要有情景、新奇、有趣或者与重要的事情相联系。
2.3借助计算机辅助手段
我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手段来改善英语学习环境。计算机辅助下的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教学资料以视、听、觉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图文与声音并茂,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是一种兴趣教学,积极的学习环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交流任务,从而实现从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的转变。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外利用网络多媒体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有效地组织一些学习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通过布置作业、组织讨论等形式来实现语言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同时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好管理者、组织者、激励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煤体英语教学模式对开展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便利条件,搭建了好的学习平台。自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大量的语言资料学习和语言信息的输入任务留待学生自己去完成。对于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控能力差,缺乏英语学习自觉性,刊英语学习又没多大兴趣的中职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种现象在很多职校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提出了挑战。因为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不仅担负着课堂教学设计和向学生课外学习推荐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的责任,而且还应担负起监督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任务。
针对目前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式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学生各自的学习实际,帮助他们制定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确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目前,许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过多的关注“听、说、读、写”四方面,忽视了重要的“译”这方面。教师过多关注对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的传授,但是对翻译的目的,翻译作品所处的情景等讲解甚少。此外,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在已有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费时过多,而翻译出的作品却差强人意,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
1.1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虽然“听”“说”“读”“写”“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具有同等地位,但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注重培养前四种语言技能,比如为使学生掌握某种句型或固定搭配而设计的句子翻译。这种翻译教学只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其实只是一种教学翻译。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翻译只是一种语码转换,认为只要具备语法知识和词汇量就能进行各种翻译活动,对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翻译基础知识传授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讲解翻译技巧,然后分派任务给学生,最后,师生一起核对参考译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只会一些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却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间没有合作和交流,师生间没有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规律的研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活动的结果,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以经历情景的形式为标志。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积极地建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和灌输知识,而是组织、指导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从而自主地建构认知结构。此外,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地重要作用。认为情景的创设,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围绕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开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中心,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翻译情景,学生在此情景下,通过互助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及环境,实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3.1注重翻译理论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关注翻译技巧的讲解,很少讲到翻译理论。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知不够,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把翻译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实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通过互相交流与协作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使师生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3.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而学习效果关键又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学习者明确了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获得对知识的建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和评价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信息进行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解。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建构知识体系的主体,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得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通过创设不同的翻译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进行翻译活动,最终,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3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课程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被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够把一些素材配上图片编制成翻译教学数据库,那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必定会调动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极大的丰富翻译教学的课堂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寻找素材进行翻译活动,遇到问题可以去数据库或者其他语料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翻译人才。
4结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决算;定额
一、前言
建筑工程预决算是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和费用标准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综合施工工艺、材料费用、企业以及在施工中所消耗高的其他直接或者简洁资源进行计算,在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预决算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工程投资效益和方法,是进行招标、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依据,同时还是审查机关对建筑工程投资情况和监理工作进行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在建筑工程中工程预算工作必须准确、科学和合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为适应目前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一决算的编制办法逐步提高,这就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削除工程造价失控现象,科学确定与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建立高效准确的工程管理制度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二、工程预决算中常见的问题
(一)施工单位报价不准确
由于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各种施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建设单位在施工中监理工作控制力度不够,造成在施工中施工报表编制误差的产生,在加上施工人员的专业基础和自身素质的不合理,使得在工作中思想动机不纯和各种工作观念的错误,这就为施工报价的准确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单位错误地认为:工程预决算在施工中无关紧要,只要在工作中做好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率,那么在施工中就能够保证企业发展的要求。这种施工做法中,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使得企业在工作中,财务报表出现较大的空洞和不切实际。因此一般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实际要求进行分析,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二)基础勘察不准确
有的工程地理环境复杂,地质勘探不准确,使得在施工设计中各种方案深度无法满足当前施工要求,造成在施工的过程中现场签证和技术核定有着巨大的影响问题,造成严重的施工影响。再加上在施工的时候材料统计较差,这就导致建筑工程结算报表编制的时候容易出现重复计算和漏算现象。
(三)在对工程量重复计算的同时,施工单位预算员在编制结算时,常将定额项目中已包括了的工作内容重复计算,如定额号2-438~439,配电箱的安装,其工作内容已包括了接线、开箱、检查、安装等工序的工作内容,所以套用此项定额时就不能再套接线端子接线。又如风机的安装定频号1-770~828,定额中已包括电动机和减震器的安装,使用此定额号时就不能再套电动机和减震器的安装子目。还有一些调试,按规范要求应做,而实际却没做,施工单位也给编入结算。
(四)定额项目的错套。施工单位在套定额时往往就高不就低,低工程套高价定额子目,如2-965~986荧光灯的安装,定额子目分为组装型和成套型,组装型的定额基价比成套型的定额基价高2/3,施工单位在套此定额时往往都是按组装型套的。如我公司永宁东村住宅和体育村住宅片区的荧光灯安装,就昆一项项目,在审核结算时,仅定额基价就审减了15.27万元。还有的定额项是以组、系统作计量单位的,施工单位采取以小组套大组,以小系统套大系统,谋取非法所得。
(五)甲、乙双方订立合同时,由于条款不严格、不完善,缺乏约束性、规范性,是引起施工单位多算、冒算的又一原因。尤其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对包干范围及调整和调整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其结果是包干项目包不死,成为按实结算。
(六)材料价格管理混乱。近年来建筑材料市场化,繁荣了建筑材料市场,但也带来了市场管理的混乱和建筑材料价格涨浮的失控现象。现行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中材料费几乎占工程60%~70%。材料费在工程造价构成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控制材料价格对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设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公司的基建工程材料的供应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我公司供销部门供应;另一部分由施工单位自购,供销部门认价。材料除三大材料的价格在一定时期是统一的外,其余材料价格均是供销部门根据各种情况进行划价的,这就出现了同一型号、规格的材料价格相差甚远的现象,给施工单位造成可乘之机,以高价调拨单代替低价调拨单进行结算。施工单位自购的材料部分往往采取一个工号完工后,用报价单的形式向供销部门报价,供销部门统一签字认价,这给施工单位漫天要价、开假发票、高价发票谋取暴利留下洞。如公司游泳池水施工工程仅材料价格这一项,结算时就审减了15万元。
三、建筑工程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高套定额问题
高套定额是指做低标准—工作,套用高标准定额。例如:在建筑工程的基础项目中,人工挖土方定额项目套用人工挖基坑定额项目,以现行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来说,同样为挖普通坚土(深度均在2米以内),人工挖土方定额单价为732.39元/100立方米,而人工控基坑定额单价为:1150.41元/100立方米,又如把普通混凝土定额套用成钢筋混凝上定额项目,二者都套用了高的定额单价。从而提高了工程造价,但在工程决算审核中、这两种高套定额又有所不同、前者我们应从熟悉工程组计算规则着眼,后者应从掌握施工要求和竣工图纸方面人手。
(二)虚增工程量问题
1、在基建工程的某一分项工程中,多计算工程量。例如:在屋面工程中,实际用30块预制空心板、而在决算中却列了34块;在油漆工程中,刷墙裙400平方米、却列了600平方米、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隐蔽工程中应尤为注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熟练的工程量计算技能,同时,项目主骨部门要有严格的隐蔽工程现场记录和签证。
2、工程量重复计算。某一分项工程在某定额项目中已列入决算,但在决算的其他定额项目中仍可以看到此项工程量,就是干了某一单项工作。而重复要了两次钱,只是反映在套用两次定额项目罢了。这一点在竣工决算中也经常遇到。例如:在门窗洞口上面的圈梁、过粱项目中,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门窗上的过梁已经被圈梁代替,但在决算中,过梁定额中有此项,圈梁项目中也没有扣除,这就重复计算了门窗的过梁,大形中增加厂建设单位的负担,多支付资金。
1预留孔道应注意的问题
在后张法施工中,预留孔道施工要注意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预应力筋预留孔道的尺寸和位置要非常的正确,孔道要非常的平顺,这样才能保证其和预埋垫板之间形成中心线。其次,管道应采用定位钢筋来进行固定安装,这样能够保证模板的设计位置非常的牢固,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也不会出现位移的问题。再次,管道应该设置压浆孔,在最高点和最低点都要设置排水孔,在管道安装模板过程中要防止水和杂物进入其中。
2张拉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张拉是非常重要的施工工序,在施工中要有专业的监理人员对施工程序进行监理,并且做好施工记录,这样对施工质量才能起到保障。在张拉施工前,监理工程师要提高详细的说明、图纸、张拉应力筋以及延伸量的静力计算,然后进行审核,在审核合格以后才能进行施工。施工方要选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施工进行指导,所有的操作人员都要有专业资质,张拉设备也要进行校验,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也要符合设计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张拉的质量。在施工设计中如果没有对张拉进行具体的要求,也可以采取分批、分阶段的方式进行施工。混凝土的强度要达到设计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在图纸中没有具体要求时,混凝土的强度不能低于设计等级的百分之七十五。在张拉完成以后,要对延伸量和预计延伸量进行对比,对出现偏差的情况要对原因进行查明,然后进行重新的张拉。在锚固完成,检验合格以后要对多余的预应力筋进行切割,并且用混凝土对端进行保护。
3灌浆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
灌浆施工质量的控制非常关键,在灌浆前要保证孔道湿润、洁净,并且对灌浆孔进行畅通处理,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孔道不密实的问题。对灌浆的顺序也要进行分析,可以先对下层孔道进行灌浆、然后再对上层孔道进行灌浆,灌浆孔的间距也要进行控制。灌浆工作中,要保证缓慢进行,在施工中不能出现中断的现象,这样会导致空气进入到孔道内,导致灌浆的质量受到影响。灌浆的压力也要进行控制,在压力过大时会导致孔壁出现张裂问题。为了保证灌浆的质量,在饱满情况下要及时进行孔道的封闭。在建筑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次灌浆不密实的现象,为了提高灌浆的密实度,可以进行二次灌浆,在时间上要进行很好的把握,并且保证水泥浆的泌水一次完成,保证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前进行,通常情况下,在夏季通常一个小时内会完成,在冬季在两个小时内完成。预应力筋孔道灌浆以后,要对其进行及时的防腐处理,这样能够对混凝土端进行很好的保护。
二建筑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
1混凝土浇筑
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有专人值班看护。在浇筑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并振捣密实,做好现场养护,以防止出现早期裂缝;施工时需按施工规范预留试块,且有一定数量的试块与构件同条件养护。混凝土初凝后即开始洒水养护,保证混凝土养护期不少于7天。
2预应力筋
张拉采用超张拉方法减少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松弛损触。材料表面用防水帆布覆盖,在堆放期间严禁与硬物碰失,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如下:从零应力开始张拉至一点零五倍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范围,持荷两分钟后,卸荷于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张拉要求如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前,应清理承压板面,并检查承压板后面的混凝土质量。如有空鼓现象,应在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前修补;安装张拉设备时,对直线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使张拉力的作用线与无粘结预应力筋中心线重合;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张拉顺序,宜先张拉楼板,后张拉楼面暗梁;无粘结曲线预应力筋的长度小于二十五米时,采取一端张拉;长度超过二十五米时,采取两端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当有个别钢丝发生滑脱或断裂时,可相应降低张拉力。
3张拉质量控制
为了对张拉质量进行控制,对应力、油压表以及千斤顶等配套标定都要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保证同一束预应力筋控制在应力范围内,也可以以同样的张拉力实现多次放拉,这样对伸长量的变化情况也能进行测定。张拉力能够控制准确,能够保证预应力混凝土的预压应力满足设计要求,张拉伸长值的测量方法也要进行控制,这样能够对施工误差进行控制。预应力筋的弹性范围内,张拉力和伸长值要成正比,可以利用图解方法进行计算。
4张拉验收
在预应力筋张拉时,要填写记录表,张拉完毕以后要对伸长值整理成表,要将其作为预应力施工技术资料的一部分。在张拉完成以后,要对长度进行截留,将多余的切割以后,在端部涂上红丹油进行防腐处理。
三结束语
关键词:工民建;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影响因素
Abstract: As a comprehensive and strong systematic content, the selection decision-making of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with many year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provide a simple exposi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in high-rise buildings for selection of structural factors, for reference.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high-rise buildings; structure selection;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高层建筑以其占地面积较小,高层空间利用率较高的优势,有效的缓解了目前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与城市人口压力逐年加大之间的矛盾,使其迅速成为现今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建造的首选类型。就我国目前而言,高层建筑主要用于住宅、宾馆、办公写字楼、以及综合性商业设施等用途中,由于其对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性的要求不同,使其在对于建筑物的内部结构选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高层住宅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由于其对于功能具有空间较小、分隔墙体较多、各层布局基本相同的特殊要求,在结构的选择时就比较适合采用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此外除了应考虑各组成部分各自适用的结构体系以外,选型中还要考虑两种体系组合的效果是否最佳因为当建筑物包括不止一个主要结构时,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横向联系,分别对每一结构优化所拼凑而成的整个建筑结构不一定最优,故结构选型应从整个工程系统,即主要结构的集合出发进行全局优化决策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正确解决结构体系的选型问题。
1工民建筑物的基本要求
1.1美观功能要求
结构是构成建筑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通常人们比较强调结构型式适应建筑造型上的美观性要求,而易于忽视另一方面,即结构本身的美学效应。结构自身也富有美学表现力,为了达到安全与坚固的目的,各种结构体系都是由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这种规律性的东西本身就具有装饰效果,结构选型的参与者、建筑师们必须注意发挥这种表现力和利用这种装饰结果自然地显示结构,结构型式与建筑的空间艺术形象融合起来使两者成为统一体。
1.2结构受力合理性
因为各种结构体系有各自的受力特征,比如在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整体刚度等各方面各不相同,而选型必须保证结构体系的受力合理,所以要根据力学上的要求认真比较各种结构体系优缺点,挑选出能入围的几个结构体系,然后再结合其它影响因素作分析,做筛选结构受力合理性包括结构能有效抗风、可靠抗震、传力途径明确、应力分布合理破坏机制合理等等。它受环境条件诸如基本风压、设防烈度等影响,而基本风压、设防烈度又因场地条件不同而不同。
1.3综合考虑不同结构方案对建筑物造价的影响
某些结构材料单价较高但可能给建筑物整体造价带来好处,结构材料对选型的影响下文将展开论述。例如某市三多里高层住宅地面以上15层、局部16层,层高2.7m建筑。总高度44.2m为板-柱框架剪力墙体系,采用陶粒混凝土。预制大楼板内外填充墙分别采用100mm及200mm厚的加气混凝土彻块,每层平均重量仅为8.31kN/平方米而一般框架-剪力墙体系的高层住宅每层平均重量约为12~13kN/平方米,因此该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箱形基础,而同期建造的另一幢15层高层住宅,为内浇外挂剪力墙体系,采用柱箱复合基础15层高层住宅采用天然地基,在某市是仅有的一幢,是一个成功的工程实践。
1.4结构全寿命期费用
在进行结构方案的经济分析时,通常考虑的是一次性投资费用,这是不够全面的。一幢建筑物在其整个使用寿命期内,一般为50年,还会发生其它费用,如结构的一般维护维修费用、灾后的重建费用等等,而这些费用的数额往往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进行结构选型决策时也应予以考虑。例如对于一幢高层建筑如果结构方案采用钢结构,则由于钢材易于锈蚀在整个建筑物投入使用后,必须对钢结构构件进行定期的防锈蚀处理和维护,从建筑的整个使用寿命期来看这一笔维护费用的数额是巨大的但如果结构方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则基本上不需要对结构构件进行维护。从建筑的整个使用寿命期来看,就基本上不存在发生于结构构件的维护费用,当对类似的高层建筑进行结构方案的选择时就要综合考虑权衡各方面利弊从结构的全寿命期,来进行综合经济分析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决策结论。
2施工水平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影响建筑施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及生产手段对建筑结构型式有很大影响。正是大型起重机械及各种建筑机械例如混凝土泵,相继问世才使高层建筑的各种结构型式成为现实,施工水平对建筑结构型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施工技术条件不具备或选用的结构方案不适应现有施工技术能力,将给工程建设带来困难。例如选择装配式框架结构方案时需要认真考虑施工单位焊工技术力量,否则将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如果决策人员在结构选型时考虑不周也将会给施工单位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因此选型时有关设计人员应多与施工单位人员沟通,共同磋商解决选型中出现的矛盾。
另一方面,选择结构型式时要结合施工工艺因素考虑工程的具体施工条件,同一种结构型式可以对应不同的施工工艺,而不同的施工工艺不仅影响材料消耗,劳动力工期施工工期的影响已经在经济因素中分析及造价等技术经济指标,而且会影响到结构的受力状态、抗震性能、计算分析及构造措施。所以,在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中应对施工工艺连同其它因素加以全面综合权衡考虑。
3建筑结构材料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结构材料如高强砼、轻骨料砼、复合材料中的钢管砼、钢纤维砼等等不断诞生,新的结构材料促使传统结构型式发生变革,新的结构型式产生,从而不可避免地给结构选型问题带来深刻影响。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建筑材料中,钢材符合轻质又高强的条件,在国外高层建筑中很多采用钢结构体系,鉴于我国国情和条件,绝大部分高层建筑都采用钢筋砼结构体系,且一般都采用普通钢筋砼、混凝土及钢材的强度等级不高,建筑物的自重一般平均在12~17kN/平方米。据统计,在我国已建成的高层建筑中,自重小于12kN/平方米的只占22%。而大于14kN/平方米的占46%,总的来说,自重偏大给设计、施工、材料运输、结构抗震性能及结构技术经济指标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因此在考虑了材料的供应状况的前提条件下,优先选用能减轻建筑物自重的结构材料是很有必要的。减轻建筑物自重给整个高层建筑带来的效益有:
3.1有利于减小结构截面节约建筑材料尤其对于高层建筑下部楼层的柱子影响更大。
3.2有利于减小基础投资据统计在软土地基地区基础的造价约占土建总投资的25%左右。例如:某市桩箱型基础约占28%,随着目前地下室越来越深,这个比例有加大的趋势,所以减轻高层建筑自重对减少软土地基地区高层建筑基础投资有重大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结构设计人员往往由于未能深入了解结构选型的各个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造成结构选型决策的种种失误影响结构选型决策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结构受力合理性经济因素的制约等多个方面,所有的这些确定性的和非确定性的因素都或多或少对结构选型产生影响,在某些情况,不为人们重视甚至被忽略的一些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结构选型决策工作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决策影响因素的作用特点和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度,并将它们综合协调统一起来,这就涉及到高层建筑选型决策方法的合理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我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发展的主要问题[J].建筑结构学报,2008.08.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情境化的创设,促进学生的协作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英语正日益成为重要的对外交流的语言工具。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病,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革新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势在必行,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方向。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不可以提出一个统一建构的要求。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关于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其中起指导、帮助及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线索,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把教师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此,笔者结合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浅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应如何进行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1、学生二如何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通常都包含以下几个步骤和内容首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其次,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把教学内容细分为几个知识单元,设计教学顺序及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许多优点,比如操作性强,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等,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常见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所以教师应该抛弃一切围绕如何“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而应从有利学生“如何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过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调动各种教学元素,努力创设贴近学习主题、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借助多煤体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可以把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元素集成在一起,向学生提供活泼、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性,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生熟悉有关句型后,再利用Powerpoint打出学校周边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如Wal-MartSupermarket,TheBankfChina,XingHuaBookstore等,让学生2人一组,分别扮演问路及指路的人,练习会话,并说明等会每小组请出几对同学代表所在小组进行英语会话竞赛。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交际情景,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了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际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英语活动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协作学习。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气氛,或利用提出问题,让学生协作讨论,大胆质疑,在共同探讨,相互启发中解决问题,建构意义。如在讲授第一册UnitSix的课文TakeCareoftheEarth一课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两个问题:Whatdopeoplepollutetheearth?和Whatshouldwedototakecareoftheearth?,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各种解决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促进、组组员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是学生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角度,阐述了高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我国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仍无法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目的语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也首次作为独立的内容被纳入到高中课程标准中,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在注重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为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建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H. 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他的观点十分精辟地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的关系,即: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基本的文化,但它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并非它的全部。其次,文化是语言的一大特点,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中的重心。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杜道明在语言与文化新论中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因为语言系统中凝聚着几乎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信息,这就促使语言成为文化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具有原文化的性质。而且,语言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和每个民族特殊的认识方式,因此,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掌握一门语言,实质上就是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丰富、深广的社会历史文化才能呈现出全部的意义。这种基于文化的语言观提示我们: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其中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总目标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课程目标结构中,“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内容。在目标结构的“情感态度”和其他项目中,对“文化意识”也有相关的要求。“标准”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教学思想。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以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的过程常常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得以完成。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和建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向度。因此,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自经历”各种跨文化情景,并做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简言之,就是要“构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离中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之所以被广为接受和推广,关键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重新解释了知识的本质和学习发生的机制。下面,笔者将从学生观和学习观这两个方面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跨文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对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与母语文化相适应的认知图式,如果用这一认知图示去预测和判断与母语文化有较大差异的目的语文化,就必然会导致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把新的文化整合到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还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如教师在讲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陕西专用)第四册第六单元CULTURAL CORNER中TheUniversal Dragon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几个同学谈谈龙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这样,学生自然会谈到龙是如何的神圣和尊贵,教师可以很快地判断这种想法来源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学生的母语文化中,龙是炎黄子孙的化身,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可见对龙至深的崇拜。随后,师生最后总结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圣洁权威的。接下来,老师再引导学生仔细去回忆所看过的有关龙的国外影片,并谈谈龙在影片中的形象,学生就会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凶残的恐龙形象,《指环王.2》中的“戒灵”,类似冀龙的怪兽形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龙在英美国家是邪恶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地呈现西方人对龙的认识,而是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由此,英美人眼里的“龙”作为新信息和学习者对龙原有的认识经验相互作用,加深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形成了对龙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性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团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这一观点对课堂上的两大主角—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即: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互动中的至关重要的中心人物,他们彼此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讲解body language(陕西专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在课前分别搜集body language不同方面的信息。这样,小组成员在相互沟通和合作中不仅基本上完成了对body language知识的建构,而且还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各组分别以表演的方式呈现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利用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以增强课堂环境的生动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当每一组都呈现完他们的信息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呈现的这一body language相对于我们所使用的相同的Ylanguage有什么区别,并就这一问题在生生之间引起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以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去解决。因此,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而真正活跃在课堂上的是学生,这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英语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课,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学习目的。在对中西body language差异性这一问题的讨论中,生生之间相互作用、激发和影响,不同的想法和认识互相碰撞和融合,从而在不断的表现、思考、反馈、吸收和内化过程中获得了跨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