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中国通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通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通信论文

第1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4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N072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529 中国卒中杂志

G29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502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743 中华耳科学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474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68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235 中华高血压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728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G691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G263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30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579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280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83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692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G693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G824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282 中华男科学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736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G462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473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 G463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G526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G515 中华全科医学

G505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G472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737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G703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77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G367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506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G739 中华糖尿病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 G761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740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847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978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87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G990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Q92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S590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G705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G307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G915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610 中华胰腺病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第2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T016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B003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R037 高压电器

C056 高压物理学报

E005 高原气象

V021 给水排水

N105 工程爆破

E360 工程地质学报

S712 工程管理学报

N049 工程机械

V030 工程勘察

V033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C002 工程力学

C073 工程热物理学报

N590 工程设计学报

B031 工程数学学报

T003 工程塑料应用

N064 工具技术

K018 工矿自动化

T563 工业催化

J057 工业工程

N110 工业工程与管理

P009 工业加热

V010 工业建筑

P005 工业炉

Z013 工业水处理

F030 工业微生物

G025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N037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Z032 工业用水与废水

G20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X579 公路

X022 公路工程

X047 公路交通技术

N039 功能材料

M502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503 功能高分子学报

E601 古地理学报

E304 古脊椎动物学报

E022 古生物学报

G478 骨科

R047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Y013 固体火箭技术

C103 固体力学学报

W007 管理工程学报

W018 管理科学

W008 管理科学学报

W025 管理评论

W016 管理学报

H226 灌溉排水学报

R026 光电工程

R061 光电子•激光

R082 光电子技术

C091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C097 光散射学报

R031 光通信技术

N015 光学技术

N033 光学精密工程

C050 光学学报

第3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T082 ENGINEERING SCIENCES

F005 ENTOMOTAXONOMIA

I220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012 INSECT SCIENCE

* I225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 N764 JOURNAL OF BIONICS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05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33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4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大家往往会认为它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崇尚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西方传统文化使他们在上世纪末就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相比而言中国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是滞后的.但不能否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学家G·墨菲和J·柯瓦奇在他们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中指出:“系统心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孔子与老子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西方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曾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心理学的精髓所一在。可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虽然没能象西方心理学那样系统化,但其具有的厚重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意义,是西方心理健康理论所不能替代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的三大思想传统.俗语说:三教归一或三教本同,这三教本同即是同归于心。孟子把儒家思想的四端仁、义、礼、智皆归之于心的注解,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性的概念,对于那包融天地、无形无迹的道,唯有心才能够把握。庄子主张心斋,对道的体验要以心为本。在佛家思想中,有“三界惟心”和“万法一心”的说法,言简意赅,已经是把心放在一切佛法、一切佛缘之根本位置了。归结起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之“心”,已不仅仅是指人体中的一种生理结构。而是被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性格、意志等精神状态。这里的“心”已经完全成了心理学的“心”,它已经超越了“心脏”,同时也超越了“大脑”。我们的古人用心来表示人的智慧,表示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显而易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心”的概念中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一内涵,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心理学,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的和谐观

世卫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精神以及与社会和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周易大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人合一”强调个人身心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和谐统一,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开始,中国人就用阴阳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解释天地间的现象;并视之为宇宙间万事万物构成、发展、相互作用的根源。“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对事物共有的特殊规定性的抽象概念,是宇宙中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情志的阴阳属性及心身疾病的致病机理两方而。阴阳协调则人的精力充沛,身心和谐。《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反,阴阳失调则形病及神,或形神并病为各种心身疾病。阴阳平衡或失调与健康或疾病关系表明健康和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西方心理健康研究范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到心身医学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生态学模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合、地和、人合、几合”以及“阴阳平衡”的和谐健康观不谋而和。

2.“致中和”和”自强不息”的入世观

“中庸”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它包含着保持内心世界动态平衡的深刻内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强调折中和辞让,避免偏激,以达到“和”。这种“和”不仅是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也是通过调和事物间矛盾关系而达到和谐的手段.““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人生哲学,和入世哲学。《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坚持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儒家提倡尊重理性,推崇德化、感化、重视自治和为社稷承担责任,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禅宗认为真正的禅不脱离实际,饥了就吃,渴了就喝,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开悟”,使得佛法与生命、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观弥补了”致中和”的处世之道的不足,避免了因”致中和”的思想引起的消极遁世思想.同时“自强不息”的积极入世观也在“致中和”的思想中不断的调整到和谐的状态,避免太过入世激进而产生“执着”偏执心理。

3.“内省自悟”心理调节观

中国古代医}弓《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说:“七伤者,……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五曰忧愁思虑伤心,……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意思是说,情绪波动过于激烈容易产生疾病,也会给心理健康带来隐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视个体自我内省的文化,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特有的心理修养范畴。他虽然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法,但却在如何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如何而对和处理个体的心理问题等方而,有着十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儒家在身心修养上十分重视用“内省”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在如何处理个体的心理问题上,儒家认为应正而控制,即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通过认识的转换和个体的积极修养来解决心理问题;道家的采取退让,通过弃智守朴,去用取无,以下为上的策略来解决心理问题;佛家采用化解,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而来解决心理问题。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消极性和被动性,但若能将其与有些心理问题合情又合理地加以联系与升华,却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们能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反省自己,积极自我暗示,就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情绪失控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4.“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

《内经·素问》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预防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念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控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二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是有机统一体,对外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对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须协调和顺,否则会身心失调而生病。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整体健康模式与之一脉相承,为心理健康服务从疾病模式走向生态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5.消愁怡悦,是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

从传统文化中可梳理出诸多心理调适之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方法在实施中更注重整体性,不仅考虑心理健康受阻的个体之心理治疗,也强调心理健康者时时维护自身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和谐统一,以有利于心理健康。概括而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可构建出以下之方法。第一,儒家的“身心修炼”之法。儒家注重个体日常生活中修炼身与心,以达和谐之目的,并获心理之健康无碍;第二,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法。“自然无为”既是一种理念,又不失为一种方法,其顺从自然、尊重规律的态度决定了在作为个体心理治疗时所追求的“尊重现实,活在当下”的理念。第二,佛家的“去除无明”之法。佛家认为,烦恼的来源是“无明”,只有去除无明,才能摆脱烦恼,因此,“去除无明”既是方法,又是目的。二者较好的融为一体。另外消愁怡悦法、移情变气法、气功导引法、义理开导法、以情胜情法等等也都是我国传统的心理疗法。其中消愁怡悦法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它是通过怡情移志帮助有心理疾病者调节消极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清代吴师机在《理渝骄文》中说:“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解愁,有胜于服药者矣。”这种方法的机理是通过山水花草的游玩与欣赏,以及文艺、清谈、琴棋书画的爱好,茶酒的适当品用,使环境发生变化,令人赏心悦目、怡情移志,从而达到对抑郁、焦虑、紧张等心理疾病的调适。这种方法与我们今天的音乐疗法、娱乐休闲疗法基本一致,这种方法对一些心理疾病患者较有疗效,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宁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第5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570 编辑学报

N101 变压器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CODE 期刊名称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X036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56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W010 长江科学院院报

Z02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J066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J021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29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757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R559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G432 川北医学院学报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CODE 期刊名称

X633 船舶力学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L5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L004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S086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H040 淡水渔业

N004 弹道学报

T500 弹性体

T941 当代化工

Y503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Y585 导航与控制

N019 低温工程

C055 低温物理学报

第6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课程是完成高职教育目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善于自我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

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

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谭卫平.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炼.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完善[J].经济师,2008(1):121.

[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第7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 信息安全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24-01

1 前几代移动通信的安全技术

通过研究发现,在第一代移动通信中,利用明文形式来传送信息,用户利用明文的方式来向网络传递移动终端的电子序号以及由网络分配的移动识别号,如果两者与相关要求所符合,就可以构建呼叫。那么只需要对电子序号以及网络序号进行截获,就可以对电话进行模拟。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将加密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安全认证移动用户。网络将一个认证请求发送给移动用户,用户做出相应的响应。虽然可以在传输链路上对询问进行截获,但是计算相应的响应需要用到与特定用户相关的秘密信息。这样虽然对用户身份的保密进行了强化,但是只需要伪装成网络成员,就可以攻击用户的安全。

2 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威胁

无线信道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那么就会有很多的安全威胁出现于移动通信网络中;其中,窃听和假冒是最为经常遇到的,因此,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移动通信的安全性。具体来讲,机密性、完整性以及认证性是移动通信中安全性的主要体现。当然,将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出来,也并不是长久安全的,因为安全威胁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强化通信安全机制。通常情况下,移动通信面临的威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获取信息,攻击者选择一个通信链路,来非法窃听攻击对象,然后从技术角度上伪装成为一个合法身法,诱导攻击对象掉入到陷阱之中。(2)攻击者搜索浏览攻击对象的敏感信息存储位置。(3)将获取到的重要信息给利用起来,然后与攻击对象的敏感信息存储位置进行连接,以便实施破坏活动。

3 移动通信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在移动通信安全监控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就是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系统中入侵者的非授权使用行为和系统合法用户的滥用行为进行识别,找出各种原因导致的不适当系统管理,如软件错误、认证模块失效等等,将这些安全性缺陷找出来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补救。将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中,可以对非法用户以及不诚实的合法用户或者滥用网络资源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检测,使假冒合法用户、窃听等攻击手段对移动通信网造成的损害降低。

4 安全技术的研究

现有系统安全结构中,有这么几个安全的特征组,它们涉及到了传输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同时也涉及移动用户、服务网和归属环境。每一安全特征组用以对抗相应的威胁和攻击,实现安全的目标。

(1)网络接入安全:保证用户接入服务的安全性,对在接入链路上的攻击进行有效的抵抗;网络域是安全的,那么网络运营者之间的结点在对信令数据进行交换时,就可以保证足够的安全,对有线网络上的恶意攻击进行对抗;用户域是安全的,这样用户在与移动站连接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安全威胁;应用程序域是安全的,可以避免有安全威胁出现于用户应用程序和营运商的数据交换过程中。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安全的可视化以及可配置性,指的是用户可以对操作的安全程度进行感知。

(2)保密技术:将保密技术应用过来,可以保证用户的身份不会在无线链路上被窃听到;避免当前用户位置被窃听无线链路所获取到;在无线链路上,窃听者也无法对用户正在使用的其他业务进行获取。因此,就需要将这两种方法应用过来,分别是使用临时身份和使用加密的永久身份。原因是在系统安全性认证的过程中,网络和用户之间的认证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而是双向进行的;另外,数据完整性也得到了强化,避免信息遭到篡改。

(3)空中接口加密:具体来讲,空中接口加密主要是加密保护基站和移动台间无线信道上的信息数据和信息命令,并且不会重播这些信息。一般在媒体访问控制上层进行加密。此外,也可以加密MAC头中的地址,避免被不法分子窃听到移动的台识别码。

(4)新的安全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出现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人们也开始关注本系统中的安全问题。现有系统中的安全方案存在着一些漏洞,那么第四代将会提出一种新的安全技术,它是轻量、复合式和可重配置的,促使移动设备的安全性能得到提高。如今很多实验室都开始研究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体系,已经将4G安全体系的总体方向给确定了下来,如认证、授权以及审计等。

5 结语

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给应用过来,那么就会出现诸多的安全威胁,如用户信息被篡改、挤密信息遭泄露、拒绝服务等,结合网络协议和系统存在的漏洞,攻击者跟踪用户位置,并且在空中接口对信令和部分用户的数据进行截获,这样就会对用户的正常通信产生影响,并且对用户以及服务网络造成较大的损失。因为空中接口的开放性和通信协议的安全性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了移动通信的安全问题。因此,用户对移动通信中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密、认证与密钥分配以及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范明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J].通信保密,2000(3).

[2] 阿玛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11).

[3] 李忆辛.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作用[C].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南:海南省通信学会,2005.

第8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兴和华为等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很多重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成功地实现了从优秀企业到卓越企业的跨越之后,下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使企业基业常青。本文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实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

华为在20年前还是作坊式的小企业,如今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中兴通讯由一间300万元成立的小公司成长为年收入5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为什么这两个曾经不起眼的企业却创造了惊人的业绩?如何能使这些初步获得成功的企业基业常青?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企业成功的因素分析

1、华为技术。(1)清晰的战略定位。从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专业化战略,在产品开发上一直实施业内闻名的“压强战略”,在决定成功的关键技术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20多年的发展中,“压强战略”始终贯穿于华为的研发、营销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多各环节,这种清晰的专业化发展战略定位让华为心无旁鹜地致力于基础通讯设备的研发,最终被思科列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对手。

(2)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中国没有哪一家通信企业能像华为这样每年都拿出超过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专门的产品研发,对一个前途未卜的3G持续投资上百亿美元进行开发。华为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在NGN网络的研发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顺利实现由中低端路由器向高端路由器的转换,最终拥有和国际通讯巨头同场竞技的实力。

(3)强势企业文化。华为公司奉行的是“狼性文化”,狼的三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狼性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华为在产品研发上大手笔投入,为开发产品而不计成本;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积极进行像狼一样的市场攻伐。《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写道:“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狼性文化促使华为始终为了自身的进步不停奋斗着。

(4)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华为的营销战在业界历来以快、狠、准著称,不管是在创业初期推行的“农村包围城市”还是在发展过程中令对手叹为观止的客户关系经营,华为的目标只有一个:拿到订单,占领市场。作为公认的“营销帝国”,华为总能采用最有效的营销模式快速占领市场。

2、中兴通讯。(1)明确的战略定位。与华为的专业化发展战略不同,中兴一贯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多元化、差异化上。20多年来中兴通讯一向采取低成本稳定发展战略,至今成为惟一拥有全套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基站及交换系统的中国厂商。在研发与营销投入上,中兴并不像华为那么大手笔,中兴租用的办公楼都是不显眼的办公楼。

(2)市场导向,而非产品导向。2003年中兴的销售额曾历史性地超过了华为。中兴超越华为主要在CDMA和小灵通两个产品上,表面上这只是两个产品的问题,但实际却是战略的问题。中国联通最开始选择IS-95A增强型CDMA技术而放弃CDMA1X这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其重要原因是建设经营CDMA网络的国家大都采用IS-95A技术。中兴认准中国必然会采用成熟的技术而非最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

中兴通讯开发小灵通产品可说是运用了“蓝海战略”。虽然小灵通被认为是被淘汰的技术,但中兴通讯还是决定专门从事小灵通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在中兴看来,中国农村面积广阔,固定电话需求较少,用户分布零散,但仍然需要铺设大量的线路,缆线维护成本较高,小灵通通信可以解决有线通信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事实证明中兴通讯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小灵通为中兴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3)“中庸之道”的企业文化。从中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兴一直采取稳中求进、低成本开发的战略,这与中兴的“中庸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中兴能够把握国内市场的每一个热点。从GSM、CDMA到小灵通以及到现在的TD-SCDMA,中兴几乎能够把握每一个国内市场的热点。如在手机终端产品呈爆发性增长的2002年,中兴通讯也没被落下。中兴通讯是国内唯一提供GSM、CDMA和PHS三大系列产品的手机生产企业,在CDMA、PHS手机上获利丰厚。其次,中兴拥有齐全的产品线。据说中兴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品线,“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中兴始终坚持的做法。

二、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性价比优势丧失。华为、中兴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于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极限。据统计,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小时,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2750小时,是欧洲同行的两倍。与此同时,华为研发的人均费用只有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12—15万美元/年,是华为的6倍。正是依靠不计多干、苦干,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这就是华为低成本的核心所在。

电信设备企业的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除了增强产品线和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考虑以外,最大的希望还是节省成本。当华为还在奋力追赶北电、朗讯等二流电信设备商时,全球的电信设备市场只剩下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思科和摩托罗拉等五大玩家,华为以前产品的性价比优势逐步消失,而完成整合的巨头们下一步的目标则必然会对准华为。2、缺乏市场应变的战略管理能力。国际电信巨头在短时间内完成合并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优秀的战略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市场的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把握,对市场挑战和威胁的及时预警,对企业自身定位和战略的理性的思考。

中国企业刚刚进入国际化竞争,在灵敏度和企业战略应变上还需要加强。虽然华为也曾与马可尼谈判过收购,也曾同西门子商量过兼并,但是都没有成功。由于中国企业应对变化的战略不够明确和肯定,在落实的细节上过多地纠缠、犹豫不定,并且缺少跨国并购经验的经验,导致了落实行动的迟缓。

3、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由于外国企业申请的专利太多,目前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如当前移动通信领域大部分专利仍掌握在日、美、韩等国手中,而且这些国家都拥有移动通信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如三星、松下、爱立信、日本电气、高通等,专利的申请人也多是这些企业。现在由中国提交并被采纳为国际标准的数量较少,领域狭窄。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的大制造企业的科研投入一般为年销售额的4%左右,进入90年代后这种投入明显加大,为10%左右。近年为了研究和开发3G移动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国外有的大公司对移动通信的科技投入提升到16%。就科研投入的比例而言,中国一些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比例也相当大,但由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生产规模无法与国外大型制造商相比,所以从绝对值看,目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科研投入仍然很少,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投入低导致了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薄弱,

三、结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兴和华为这样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很多重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在规模、技术、品牌等方面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成功地实现了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之后,下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使企业能基业常青。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实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证企业的长久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悦:世界主流通信制造企业整合对中国通信业的影响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2]成媛: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王学人:以资本经营战略推动我国电信企业国际化[J].WORLDTELECOMMUNICATIONS,2006(5).

第9篇: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关键词】 Ftth技术 智能住宅小区 光纤到户建设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网络通信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通信接入方式效率较低,影响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新的接入网技术应运而生,Ftth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为了提高宽带传输的质量,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势在必行。

一、Ftth概述

1.1内涵

所谓的Ftth,指的就是光纤直接入户。Ftth是一种新的接入网方式,这种接入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其优势性更加明显。传统接入模式需要进行多次转换,信息数据会在转换的过程中出现遗失等问题,宽带的运输效率会受到不利影响[1]。Ftth接入网模式更加便捷,可以提高信息数据的传输质量,避免信息数据的多次转换,节省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我国在上个世纪引进了Ftth这种接入网方式。就目前来看,Ftth已经成为各国公认的最有效接入模式,其可靠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具体来说,Ftth具有以下的几点应用优势:第一,Ftth的污染程度较低,清洁性较好。第二,Ftth的安全程度较高。第三,Ftth的数据传输水平较高。

1.2构成

Ftth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部分是OLT,这一部分可以实现区域之间的网络连接,扩展广域网的范围。第二个部分是ODN,ODN和OLT结合,可以为用户的交流沟通提供平台。第三是ONU,可以提供数据交换的端口。在应用Ftth的过程中,需要对局域网进行设置,采用单独的光纤,同时还要应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实现运营商和用户的网络连接。

1.3实现

具体来说,Ftth有以下的两种接入网方式:第一种是点对点的接入网方式,这种接入方式以以太网作为基础,又被称为P2P。P2P的接入速度非常快,但是其消耗的费用较多,维护管理的难度较大。对于一些经济情况较好的用户,可以推荐使用P2P接入方式。第二种是点对多的接入网方式,这种接入方式以树型拓扑作为基础,有被称为PON。PON的成本消耗量相对较小,维护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小,因此可以扩展PON的使用范围。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的建设中,一般采用P2P和PON相结合的部署方法,这种结合方法的铺设成本可以为大多数的居民所接受,通过联合部署,传统的网络系统可以升级为全IP网络,满足居民的快速用网需求[2]。

二、Ftth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的应用

2.1 OLT部署

首先,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进行OLT部署。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对小区的规模进行测算,并计算网络的覆盖半径,保证所有的居民都能接收到网络信号。第二,要根据接入用户的数量来调整OLT的光缆规模,并采用安全技术对网络施加防护层。第三,应该提高Ftth接入的效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第四,应该控制荷载数量,优化OLT的部署流程。

2.2分光比与分光器

其次,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设置分光比与分光器。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应用Ftth前,需要对分光方式进行选择。分光方式可以分为一级集中型、一级分散型、二级集中型、二级分散型等等,每种不同的分光方式所对应的的实际操作不同。第二,应该按照分光方式来调整分光器的位置。

2.3 ODN规划

其次,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进行ODN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进行宽带运输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光纤材料。第二,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信息化自动操作系统等,对ODN进行智能规划[3]。

2.4组网建设

最后,在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应该进行组网建设。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⒍喔鲇没б煌连接到组网之中。第二,综合小区的铺设环境,判定分光特性,选择不同的接入模式。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居民的用网需求,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必须将Ftth应用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

参 考 文 献

[1]黄敦锋. FTTH在智能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中的实施途径[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