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第1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unglow2010”为你整理了这篇爱国主义影片《金刚川》的观后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爱国主义影片《金刚川》的观后感 近期,我观看了爱国主义影片《金刚川》,这部电影改编自朝鲜战争中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前仆后继以血肉之躯修补渡桥的故事,展示了志愿军战士们“舍生忘死、英勇善战、甘于奉献、忠于祖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通过荧屏,我依稀能感受到波澜壮阔的岁月与可歌可泣的热血岁月,那些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反复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志愿军战士们视死如归、为国尽忠的爱国情怀深深的震撼了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看到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的战斗身姿,一种敬意油然而生,正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祖国的的安宁、后人的幸福,是他们的宁死不屈,捍卫了如今的浩瀚山河!

第2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血战湘江》观后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本周一,学校组织我们集体观看一部爱国电影——《血战湘江》。

电影主要描写,1934年中为渡过湘江与敌军发生惨烈战争最后成功突破敌军封锁的悲壮故事,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场面还原了抗战的战争年代,让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进入到战争中,体味战争的惨烈和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看完影片,我深刻体会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不易。

我痛恨敌人。我方因指挥官的错误指挥让我们的战士死的死,伤的伤,损失惨重。不但如此,他还不听的劝告,继续错下去,真是错上加错。敌方首领阻挠行动主动发动袭击,竟然还说:“八路在哪儿安葬,我就让他们在哪儿死!”幸亏,我方指挥官最后被辞掉了,敌方首领计划没有成功。我想,真是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啊。

第3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电影;教学;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88-01

“作文有内容可写的研究”,让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研中电影教学,语文组规定:每个月给学生放映一场电影,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观后感。这也是为学生找到有内容可写的一种方法。电影的来源多种多样,如:光碟、电脑、电影频道等等。让学生记什么呢?我觉得可以根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决定他们想写什么,老师只作一个指导。如:叙述故事情节、评价人物、场景、道具,想像故事的结果、人物心理变化,推理电影在现实中由来。这些教学都是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而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于是,电影就成为一种信息的来源。

2011年10月,我为学生们放映了刘佩奇的《和你在一起》,让学生们从中去关心被遗弃的儿童,及懂得亲情的重要和社会上人们存在的良知。从情感上去感动学生,去点燃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学生们在自己的记录本上还写下当时的心情和感想。我也为学生们指出了写作的方向,如:可以写故事的情节;可以写小孩的心理过程——他把自己的比赛作品献给他的养父,成全了小女孩也成全了自己;可以写人们的虚伪和社会的残忍;也可以写北京的胡同现象。写上2000字的学生有占20%,学生们在观后感上有很大的进步。最后,从学生的观后感中我们也感受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进步和成功。对电影故事的复述,能够悄悄地让学生形成一种复述的简单模式,对自己的写作是有帮助的。

2011年11月,我为学生们放映了《猿类崛起》,让学生们对于人类用动物做实验的一种新的“诠释”。学生们从影片中获得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这一回,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写观后感。从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来写;从动物的进化来写,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作为解释的理论,从中去了解物种的变化;从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来写,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自己的归宿,这个归宿就自然。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就是要保护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从电影本身的效果来写,如布景、音乐、化妆、动作、编剧等等;从动物的语言发展来写,在外界的不断刺激之下,动物的语言中枢得到发展与提高;可以记下一些精妙的话语,让学生练读,使学生进行了规范化的语言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看电影中受到陶冶、得到提高。

2011年12月,我为学生放映了《人鬼情未了》。学生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怎么才能成为真正的关爱。学生们用自己的笔墨吐露对于感情的想法和理解,使学生在情商方面得到培养。在心灵上获得一次真正的感动,会为这样的正气去提高自己。在光芒万丈的一刹那,主人公的情感把我们拉到当时的感人情境,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形式的感动呢?学生以观后感的方式书写世上的真善美,书写人间的丑恶,书写我们对未来的期望。正如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电影欣赏活动的道理也是这样的。

关于电影与作文有内容可写的研究,我认为有以下看法,

学生们通过电影的观看,可以找到一些写的内容,这是获得的最直接的效果。至于其他正面的结果,是我们努力和期望的。它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告诉了学生真善美,通过把电影鉴赏引进语文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侵蚀,从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得到教育、鼓舞和启发。

第4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今天,我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想,当可恶的八国联军即将把这座万园之园的烧毁时,清朝政府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人站起来奋起反抗呢?

从影片中,我了解到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它是人类最宏伟p最壮观p收藏最多奇珍异宝的园林。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精致的的楼台亭阁,还有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令我引以为荣……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事件,他们疯狂的掠夺园里的珍贵瓷器p珠宝玉器p经典书卷,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这些赃品,为了销毁罪证,他们用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看到这里,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对这群帝国列强咬牙切齿!现在,我们看到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缺不全的大石柱孤零零的躺在那里了。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所有炎黄子孙都为此感到痛心。

为什么帝国列强敢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科技、历史的国度上,这样肆无忌惮的践踏、破坏?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这样软弱?我觉得,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落后,国家贫穷,民不聊生。而外国人有洋枪洋炮,一个顶俩,清政府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以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是多么的可恨可悲啊!

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中华民族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外国人再不敢侵略我们了,这还不归功于我们的党,我们所有中国人的不懈努力吗?虽然我们强大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我们更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p奋斗,更应该不停的发展科学技术。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不忘国耻,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一份力量!

观后感450字(二)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到无比的愤怒。

《》讲的是咸丰在位时,英格兰和法兰西这两个强盗入侵北京,而咸丰和他的妃子决定逃往河北承德避难,大臣们都要咸丰出兵攻打英、法。中国太落后了,还在用长矛、箭。可是长矛怎么打得过枪炮?中国全军覆没,咸丰得以逃跑。英法联军可耻地一枪枪打死老百姓,闯进圆明园,还美其名曰"文明地拿",最后为了掩盖罪行,三千五百名侵略者一把火烧了这座"万园之园",康熙、乾隆花费几个世纪的心血就这样化成了灰烬!

看完电影,我就被英法联军的可耻和清政府的无能深深震撼了!明朝的火炮哪儿去了?戚继光的鸳鸯阵哪儿去了?不过,那些中国士兵的悲壮深深感动了我。他们,总比那些逃跑的皇帝妃子好!他们,总比那些只知道纸上谈兵的大臣好!他们,至少勇于献身,至少临死前还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至少对于中国不至沦陷还有些贡献!

最令人震动的是那个与英军谈判人摔跤的蒙古大臣。当英国人羞辱中国,羞辱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反击,把英军羞辱得恼羞成怒,把英军统帅摔进湖里,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恶气!我瞧不起那些抱住他的大臣!哪像个男子汉!软弱!

第5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不可忽视的篇章。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开庭审判东条英机等28名战犯,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被判处绞刑,荒木贞夫等16人被判终身监禁,东乡茂德等2人被判有期徒刑,其他3人或病死或发疯,史称“东京审判”。时隔60年后,青年导演高群书将此事件搬上荧幕,《东京审判》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话题。

一部110分钟的电影,如何能够诠释那场长达两年的世界审判?怀揣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和疑问开始观看这部历史巨作的。情节的深入证明了这是一部爱国主义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一部国际司法教育的详实教材。《东京审判》首度揭密远东国际大审判全景再现、《东京审判》:振荡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正义之声、《东京审判》:激昂讨伐侩子手的正义檄文、《东京审判》:看侵略者傲慢的头颅向正义低垂《东京审判》: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侵华元凶,一网打尽。花拳绣腿在电影的江湖里大行其道的时代,拍这样一部片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块硬骨头。《东经审判》他没有让我失望,他让我澎湃血液,他让我有种想铿锵有力的吼成我是中国人的冲动。

是的,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部电影。被称为“80”后的一代人,距离战争的硝烟已经太过久远,对战争的了解少得可怜。除了我们自身的原因,恐怕还因为我们的社会对战争的宣传不够——我不是说要宣扬战争鼓动战争,而是指应当通过媒体使人们更了解战争。

而观中国之历史教科书,往往只有“消灭日军多少多少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气焰”云云,却绝口不提中国的伤亡,这固然可以保持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却也往往会造成一种误解:我们的伤亡不大,从而忽略了我们所付出的惨重代价。日本通过修改历史来掩盖历史,而我们则是通过掩盖数字来掩盖了历史。

今天的日本,更是大摇大摆地参拜靖国神社,公然修改历史教科书,右翼势力活动猖狂,可是国际上却没有一个大国出来作出实质性的干预,这难道不是绥靖?

第6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纲要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93-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一门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如今,为更好地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地方文化资源。确已形成共识的是:适当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提升纲要课的教学魅力。本文试对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价值 合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观目前纲要课的教学现状,其主要价值体现为:

第一,从教学内容而言,地方文化资源可使纲要课教学内容充实、具体而生动化。近现代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再现着中国的历史。这些微观的历史资料,因其具有内容生动性、素材贴近性、形式多样性、空间拓展性以及价值导向性等特点,不但可充实纲要课的教学内容,还能使纲要课教学内容微观、具体且生动化。因此,也使得纲要课教师易于在课堂内外直观地创设历史情景,并把纲要课讲好、讲透、讲生动。

第二,地方文化资源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地方文化资源就是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也成为人们感知过去的客观载体,对它们加以合理利用,能让历史直观地表现出来,能够避免空洞与枯燥的说教。因此有人指出,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拉近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还使学生对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三个选择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1]

第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文化资源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它讲述的人物和事件,距离学生比较近,它往往就是我们身边的、甚至曾经就是我们校园里的事件和人物,学生对其具有强烈的了解和认知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途径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教学探索,可从下面三条主要途径入手。

第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相关地方文化资源的内容,促进地方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两者相得益彰。以长沙地方文化资源为例,在讲授《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时,可有意识地介绍时务学堂的创办及它所培养的人才,还有梁启超对它的怀念。而关于湘人谭嗣同的故事,更可以充满深情地讲述;在《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这一章时,可插入在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这一章时,则可结合“”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更直接地感受全民族抗战,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和地位。

第二,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目前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并未受到重视,较多的学校还流于形式,他们采取的刑式基本上为两种:一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二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虽然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但很多学生都是应付式地完成,更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抄袭网上之观后感。另一方面,教师对于电影或者参观基地,事前没有导入,事后没有评析,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是毋庸讳言的。但若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则这种情形将大为改观。如讲述《中华民族的》时,可直接组织学生参观岳麓山,因为岳麓山上有陈天华、禹之谟、蔡锷、黄兴等人之墓葬,有军事指挥所旧址、七十三军抗日烈士纪念碑等遗址遗迹。注意:教师一定要讲解。生动、深情而完整地讲解,会让学生在感受军民共同奋勇抗日的同时,直接进入那波澜壮阔的抗战年代,感受先辈们那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精神,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育的价值得到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非常直观、生动,且让人印象深刻。之后,还可引导学生研究“长沙在近代为何能成为革命圣地”这一课题,并写成小论文上交,教师再进行打分与讲评。

第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各种教学法的实施中。为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教师一般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专题式讨论法、专家讲座法、调查创作法、案例法,等等。以专题式讨论法为例,教师将发生在长沙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有重要影响的长沙籍人物作为选题,事先布置,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分析研究,最后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调查创作法为例,可组织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调查、创作活动,如组织旅游管理、地理专业的学生调查研究长沙某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并写成毕业论文或调查报告;可支持、鼓励新闻系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拍摄与长沙相关的影像、照片,制作介绍其文化资源的短片或动漫作品等。[3]

三、地方文化资源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原则

面对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教师在欣喜之余,亦应注意对其进行整理、分类以及分析研究,以选择合适的内容融入教学。教学中应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以教材为主的原则。使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目的,在于顺利实施纲要教学目标,因此不能“反客为主”,随意、到处使用,这样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混乱,以致无法完成教学计划。

第二,合理利用原则。因为地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似乎都可以拿来使用,但运用于教学的,应该是那些与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学生又感兴趣的资源。

第三,实事求是原则。地方文化资源有可能与民间故事、传说、演义等混杂在一起,因此纲要课的教师一定要秉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原则选取素材,切勿信口开河。一些奇闻异事、小道消息,也不要拿来在课堂上讲,虽然学生爱听。另外,现实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甚至是错误的学术观点,切忌不可用来去迎合学生猎奇的心理,这会误导学生,也导致教学目的的严重偏离。[3]

第四,典型性原则。地方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应当选取那些与中国近现代史关系重大、结合紧密的素材,尤其应当选择那些在地方发生、却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这样才能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深化学生对国史、国情以及“三个选择”的理解。

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了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一部分教师严格按照教材讲授,以致说教气氛过浓,再加上纲要课的内容本身与高中历史课内容重复,因此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了无兴趣。所以,教师应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以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可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1).

第7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一、以德育活动为抓手,培育爱国情怀

通过德育校本课程,制订学校各学段的具体德育目标,将爱国价值观教育分解,实现小目标的具体化,落细,落小,落实。在低年级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从听、说、读、写做起,从坐、立、行、笑、谈、唱等“小事”做起,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在中年级阶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知道关爱同学、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知分享,晓礼让,初步掌握爱党、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高年级阶段,通过学科文化挖掘爱国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尊师长、孝父母、明礼仪、晓善恶、懂荣辱,将精细化的爱国教育主题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1.在“阳光心语”活动中学会爱自己

爱国要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如果个体缺少对生命的认知,遇到挫折就轻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懂得与人分享,就算腰缠万贯,他们也不会快乐……多年来,学校坚持开设团体心理活动和沙盘游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接纳并悦纳自我,进一步提升心理耐挫力,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

2.在感恩活动中学会爱父母

通过“我是准妈妈”“我带蛋宝宝”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母爱的艰辛;通过“妈妈的手”“我和妈妈的合影”,让他们在观察与拍摄中感悟母亲为了自己的成长虽然辛苦却无怨无悔;“信中表深情”让学生和母亲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礼物寄恩情”可让他们明白感恩要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开始。每一项活动都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主题教育活动虽然暂告一段落,但留在全体师生及家长心中的却是一份浓浓的幸福和感动、深深的责任和使命,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种下感恩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定会茁壮成长。

3.在重要节日及重大事件中感受祖国的脉搏

抓住重要节日的教育契机,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政治性节日及党史、国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开学典礼上,校领导、教师和一年级新生一起种下梦想的种子;教师节时,召开优秀教师表彰会,为师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国庆节时,学校会安排教师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国家公祭日,观看国家公祭日仪式,会发现学生在观后感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2014年12月12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学校专门与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取得联系,在全校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普法进校园惜水护水节水”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启动仪式,组织学生观看展板及电影《天河》,组织师生撰写观后感、儿童画评比等活动,让他们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水文化”系列活动中感受南水北调工程的伟大,树立惜水、节水意识。发挥涉台教育基地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自2014年11月起,学校被密云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命名为“密云县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先后通过校报、广播等教育宣传手段,向广大师生介绍台湾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并在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活动中形成祖国统一的伟大愿景和“两岸一家亲”的正确意识。

二、以特色活动为平台,培育爱国情怀

活动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主要渠道,更是实现学生多元发展的基础平台。多年来,学校精心设计了多彩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个体与祖国唇齿相依的情感。

1.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会爱他人的快乐

自密云县第二小学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它就一直活跃在校园、社区、菜地、光荣院……一批又一批的队员毕业,一位又一位教师退休。如今,这支队伍继承近20年的光荣传统,继续在市、县的许多地方活跃着,深深体会着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担任过图书管理员、文明礼仪值勤员,擦拭过鼓楼大街的栏杆,在社区宣传过节水、禁毒、环保等知识,活跃在各个社区、临时血站……

2.在“根与芽”的环境教育活动中亲近大自然

在珍・古道尔创办的“根与芽”国际环境教育组织的召唤下,学校成立了“幸福成长根与芽小组”,可以让学生在“水地图”项目中认识湿地及周边的动植物。他们用放大镜观察纺织娘和蚂蟥的样子,用望远镜捕捉白鹭和野鸭飞行的身姿,用相机记录眼中的美景……在一次次的体验游戏中,感受湿地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绿色阳光行动”可以让学生围绕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燕山学堂的日子,他们学会叠床单、晒被罩、扫院子、做饭洗衣……领悟了“食不言、寝不语”,养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和洗碗“三盆水”的节约习惯。“心田计划”中可以让学生一同探究餐桌上的食物来源,引发对自然、食物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而且,在学校的小菜园和小花园中,也可以开展植绿护绿系列活动,从选种、育种开始,让学生亲自照顾,浇水、施肥、捉虫,记录植物成长日记,观察并感受植物的成长,感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珍爱生命。“根与芽”的活动会改变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变得积极、乐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懂得感恩……

3.在童谣创编、传唱活动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每年七月,学校会定期开展“童心向党”童谣创编、传唱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根据当前的新闻热点及价值观教育重点确定童谣创编的主题,在学生、家长、教师中开展童谣征集活动。经过评选,将优秀的作品发表在校刊上,号召学生传唱。每一学年,学校会集中录制学生的童谣作品,且连续两年,学校提交的童谣作品都会在首都文明网上进行展播。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积累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主题的百余篇作品,并将其作为活动成果保存下来。此外,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二小好声音”系列活动,举办个人、集体等比赛,让童谣和爱党爱国曲目在整个校园中沸腾起来。

三、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育爱国情怀

教学是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每一学科、每一堂课都应将爱国思想教育纳入其中。学科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走进教材与课堂,生动具体地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全过程中。

第一,挖掘文本内涵,树立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学校通过挖掘文本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培养其爱国情感。例如,“冬天里的大菜棚”一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大菜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从而油生感激之情。此外,教师应基于此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大菜棚里的菜是谁种的?我们更应该感谢谁?”让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蕴含在点滴的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生成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通过品德课程教学进行爱国教育。学校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直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统领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例如,教师在设计“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时,可通过民族节日交流会,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领略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朴素情感。

第三,改进艺术学科教学,渗透爱国教育。学校进一步改进艺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爱党爱国的教育内容,上好音乐课、书法课和美术课,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公民艺术素质的形成,在艺术教育中浸润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8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一、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教材中,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性学习”这些内容,大都要求学生走出狭小的课本,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比如,七年级的《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八年级的《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都要求学生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见识,了解人生和社会。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写作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很好得开展好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展广阔的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现实教育下的学生,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大多是从阅读中来的。从目前见到的一些调查材料看,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作文课和课堂作文训练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作用不明显。他们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事,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作文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就是因为课堂作文训练主要是针对形式的,是不真实的,而课外自由读写主要是针对内容的,是真实的。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杨雄的“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些都是说“多读”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能够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和空间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我常在每周的五节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选刊》《散文》《小说月刊》《杂文选刊》等。也推荐学生看报,如《中学生学习报》《关心下一代周报》等,都是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贴近生活实际的好报。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的方法,每星期写一张课外阅读摘记卡,内容自由,贵有自己感悟,要求有点评,有赏识,有仿写。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抄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

三、利用好多媒体,借助电影、音乐等艺术,增强学生对情感的领悟

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综合的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它犹如压缩饼干,给深陷于文山题海中学生来充饥。每学期我至少给学生观看一部优秀的电影,如《阿甘正传》《建国大业》《美丽人生》等,看后还要展开集体讨论,并要求写观后感。这些影片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读后感或随笔这些作品,居然大大好于平常的笔记。

第9篇: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范文

我校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符合职业学校特色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德育模式,系统开展了以“读名著、诵名诗、听名曲、赏名画、观名剧”为核心的“五名工程”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大大促进学校的德育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品位,促进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那么,如何让“五名”的风采徜徉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五名”的旋律伴随学生成长每一个阶段,让“五名”的神韵逐步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田?我校“五名工程”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读名著,以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

在读名著活动中,我校以“亲近书本、快乐阅读、感悟古今经典”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人文底蕴。

(一)开展阅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负责,语文老师协助,各班建立图书角,成立读书会,进行图书漂流。每个学生每学期借阅图书不少于10本,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老师推荐的书目借阅,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赏析撷取的名著片段。

(二)开设阅读课。除课外自读之外,我校不仅要求每个班级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还安排学生利用晚自习后一节课阅读名著名篇,并由语文老师推荐书目、指导阅读和组织活动,重在掌握阅读技巧和方式方法。

(三)举办主题活动。我校根据年级特点有选择地举行不同项目的活动,例如书签制作比赛展览、喜欢书籍推荐会、读书笔记交流展、读书征文评比、读书辩论赛及名著赏析讲座等。

二、诵名诗,在名篇中回味,在辞章中咏叹

在诵名诗活动中,我校以“诵读经典、阅读美文、建设书香校园”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传承民族血脉,丰富精神家园。

(一)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在我校德育处和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编印了供学生诵读的诗词篇目,并专门开辟活动室,教师指导“名诗诵读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班级由学生干部组织,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填写统计表。

(二)诵读表演和兴趣活动常态化。在每天早读课或早读前的15分钟,各班由语文老师负责、班主任协助,组织学生开展名诗、名篇诵读与背诵活动。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开展名诗书法作品展示和电脑小报制作比赛。平时结合“普通话推广周”和传统节日进行诵读表演,校园内外书声琅琅。

三、听名曲,徜徉于音乐海洋,沉醉于优美旋律

在听名曲活动中,我校以“聆听名曲,吟唱经典,感受音乐美妙”为指导思想,让他们在难忘的旋律中自觉摒弃靡靡之音,在快乐的音符里挥洒青春才华。

(一)发挥媒体作用。学生会宣传部和广播站,在音乐老师指导下,编排好“每周一曲”和“每周一歌”,每天利用午间12:00―12:30和晚饭前后的休息时段进行播放,让优美经典的旋律回荡在校园上空。

(二)开展音乐活动。由学校团委和音乐老师负责,学生会协助,再由各个班级的宣传委员和文娱委员负责组织“人人唱名歌,班班有歌声”活动,定期举办“校园十佳歌手”赛、大合唱比赛、名曲乐器演奏与欣赏,等等。

四、赏名画,方寸里见世界,尺牍中品人生

在赏名画活动中,我校以“走近大师、赏析名画、陶冶天然性情”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斑斓的色彩中感悟美之所在。

(一)重视美术教学。美术老师根据《“五名工程”伴我成长》推荐材料,结合教材,利用美术课向学生介绍美术常识,指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有代表性的流派和画作,同时,在校园网上定期上传名画,供学生欣赏。

(二)结合专业特点。专业老师(特别是动漫、烹饪、旅游、服装等)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指导。每学年组织一次个性绘画和专业美术比赛,如卡片制作、漫画、风景画、素描、烹饪雕刻、服装设计等,在校园网等处展示。

五、观名剧,品味音画历史,感悟多彩生活

在观名剧活动中,我校以“赏优秀影片触摸历史脉搏、看经典剧作品评人生百态”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动感音画里了解历史、感悟生活。

(一)组织名剧欣赏。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上的著名电影,我校由德育处和班主任负责,语文老师协助,班主任安排阅读《“五名工程”伴我成长》中的名片欣赏。同时,学校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到影剧院观看主旋律影片,由语文老师负责指导写影评或观后感。

(二)开展兴趣活动。学校每双周日的夜自修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主要包括历史题材的爱国主义影片,同时撰写观后感,或在班级内部交流,或在校内比赛。帮助学生组建“影迷社团”,排练课本剧和名片片段配音或表演等,组织汇报表演,参加电视台的电影秀活动。

通过“五名工程”我校进一步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校德育内涵,营造出一个中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在“五名工程”的实践中,笔者认为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人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经典中的道德力量和真理光辉,以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潜移默化、深入持久地弥漫在校园,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改变,文化底蕴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资源建设是强化教育效果的关键载体。我们大力推广教育部编写的学生人文素养教材,并以自编的校本教材为补充;拿出专项资金购置图书资料和音像制品,建立资源库;整合资源,保障活动经费、场所、道具、展览橱窗和网络平台,大大丰富了学校德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