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等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随着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生源萎缩、教学质量下降、考风考纪严重滑坡及管理不力等诸多新问题[3],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待认真研究、深刻反省并妥善解决。其中教学质量下降是核心问题之一,这一难题如果不解决好将使社会对成人医学教育的不信任感加深加重,甚至会导致医学成人教育生源进一步萎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教学质量下降与教学资源不足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有重要关联。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依托其母体学校,基本教育资源与普通本科教育共享,但由于近十余年来普通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即使应对全日制本科教育已捉襟见肘,更别说“支援”排在其后的成人高等教育了;(2)成人高等教育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沿用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且面授学时数大打折扣;(3)师资力量薄弱,有些高校在扩招后师资力量原本薄弱,引进和培训人才力度不够,对于成人教育更是采取应付措施,甚至聘请一些资质不够的人员充斥成人教师队伍;(4)教材通常选用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教材,教学内容也未充分考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与全日制高等教育相似度极高,以致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有“炒剩饭”和“吃剩饭”的感觉,教与学的积极性均不高。此外,考风考纪滑坡、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也是造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作为地处湘、鄂、渝、黔4省(市)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也受这样大环境的影响,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2采取的应对措施
吉首大学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内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且为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省属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该区域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但医学院又肩负着提升该区域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的历史使命。因此特提出了面向西部民族地区基于成人医学教育特点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知识巩固、知识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强化的平台。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唯学历为本”的功利性办学思维,拓展培养渠道,理顺培养需求,顺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创新培养模式和改革教学内容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摸索出一套适应西部民族地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案,以满足地方基层卫生人才的需求并供广大兄弟院校参考与借鉴。
2.1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学生获得有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学校十分重视医学教育,在教务处特设了专门的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简称“医管办”),主要负责医学教育教学的管理与协调等相关工作。由“医管办”牵头,联合本校继续教育学院(其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医学院和临床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专家成员进行探讨,由医学院执笔,为学校招收的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学生量身订制了《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教育———全科医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在制订前曾多次到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同时融合了吉首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秉承“抓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的宗旨,提出了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校对医学先进教育理念的吸收,也凸显了学校“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客观要求和内在的发展需要,既彰显了时代特征,又符合了地方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特点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课程设置体现了医学成人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如下。
2.1.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将课程设置调整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等4个课程平台,平台下面再分成若干模块;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心理医学、卫生管理、全科医学等学科的教育,调整集中讲授与自学的内容和时间,将人文教育和临床技能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给出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使成教学员成为能为广大基层提供治疗、健康咨询、预防及协调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实用型人才。
2.1.2调整必修和选修课程学时数和比例考虑到医学成人教育学员大多有一定医学基础和自学能力,且多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充电。同时结合其自身特点即入学起点相对较低、工学矛盾突出、出勤率低等并受社会、家庭、婚姻、工作、生活、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5],因此适当降低了必修课学时数同时增加了选修课学时数并增加自学内容,令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相关学业。
2.1.3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分制在学校全日制医学教育开始相对较早,目前也将其纳入成人医学教育中,修满规定学分才能毕业,同时实现弹性学制,将以前的3年制改成3~5年,以便缓解学生们的工学矛盾和压力。
2.1.4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成人医学教育学生大多服务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于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由原来的15%增加到22.7%,规定了学生必须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及社区从事临床实践至少3个月,通过实践技能考核才能过关。
2.1.5改革考核方式,严把考核关成人教育学生大多年纪偏大,基础较差而理解能力又相对占优势[6],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以通过传统以死记为主体的考试,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的考核环节作了相应调整,通过降低死记硬背考点的比例、增加理解应用题型如病案分析和实践操作比例,对于选修课或增设的人文学科尝试小论文或以Sandwich、Micro-teaching的方式讨论、汇报学习心得作为该门课程成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欲蒙混过关的心理又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2有效借鉴全科医学和卓越医师培训平台,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吉首大学继2009年开设湖南省全科医师免费定向培养试点班(专科层次)后又于2011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全科医师免费定向培养点之一(本科层次,从高中应届生录取并签订合同,毕业后在基层至少服务6年),同时临床学院又是湖南省卫生厅指定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每期必须完成50个指定计划,目前已进行到第2期)。此外,该校于2012年获得了卫生部卓越医师“5+3”培训计划———武陵山片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对于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并搭建了相对成熟的平台。医学成人教育的主体也是服务于基层的医务人员,其可充分享用现有资源,利用业余时间如寒、暑假等进行集中培训,因此,在资源享用上可与全日制学生错开从而避免使用冲突,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
2.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特地遴选了一批热爱医学教育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目前担任医学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均为各教研室或临床科室技术职称在讲师或主治医师以上的骨干力量,均承担过全日制临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教学/临床经验丰富。其中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6人,讲师/主治医师16人。虽然这些教师平时临床和教学任务繁重,但经过学校和学院协调,教师们均能理解并积极配合,确保了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组织人员编写了适应成人特点的教学大纲和部分科目的教材;鼓励教师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倡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借助学校网络课堂的平台进行实时在线答疑、指导,部分内容要求学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学;同时部分课程的某些内容采取Sandwich教学法,加大学生们的参与性。通过采用适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临床技能中心于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与建设为医学成人教育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保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们必须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及社区从事临床实践至少3个月,现已按要求遴选了5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作为临床培训基地以进行重点临床专科和社区服务轮转教学。确保了医学成人教育学生的全科医学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目前医学教育专家认为: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这样一来,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正在给医学教育带来困难”。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是一个值得不断追问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随着近年来国人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教育对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方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一场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改革措施已在进行中,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更是走在了前沿。传统的医学教育方式是为生物医学模式服务的,这一模式从根本上漠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仅仅把病人视为有病生物体,背离了医学的人文本质。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生要更多关注人的社会因素,除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还要涉猎人文社科知识。
1目前中国医学教育的效果与国际差距
有医学教育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医疗侧重于对疾病发病时的控制,而不重视病人长期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侧重于高科技、昂贵的住院治疗,不重视低花费的门诊治疗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低估了社会心理、经济、家庭环境及职业方面的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同医学院学制不同,对住院医生的培训时间也不同,使医疗部门很难制定一个统一的质量和认证标准;多数医学教育着眼于提高医学生记忆事实的能力而不重视受教育者应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医生职业精神的含义以及医患关系中医生的义务方面的教育甚少,临床教学中临床技能训练不够,对医学生的技能和操作的培训重视不够,见(实)习学时数和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比相对不足;临床指导教师的工作重心转向医疗,高校附属医院的教学意识淡薄,在教学医院中,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
2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矛盾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据全国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统计,内地已有63所医学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除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以外,大多数知名医学院校已经告别了过去单科办学的模式,逐渐地融入综合性大学之中。
2.1合并还是兼并: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一型的状态,医学学科与文理等非医学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狭窄,人文精神十分欠缺,缺乏应有的团结互助、公平竞争
精神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合并后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都是大学的二级单位,对外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医学院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设有附属医院,而附属医院则因负有对外医疗的任务因而必须具有法人地位,这就出现了没有法人地位的医学院要领导和负责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医院,造成实际工作中的不协调,医学院的角色十分尴尬。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会长、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表示,北大医学部现在对外是以委托法人的资格进行工作,在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享有相对的自,采取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分散式而非集权式管理更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原同济医科大学的情形与此类似。
“北医模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有很强的吸引力,然而这一模式并不容易被“克隆”。有人所言,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整合模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医学院校进入综合性大学势必要经过一个“休克期”。医学院应当抛掉原有的“独立情结”,以开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应对新的变化,将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幸。
2.2附属医院何去何从:争议颇多的便是附属医院与医学院或大学的归属问题。目前,出现了直属的附属医院、非直属的附属医院以及教学医院三种模式,当然最理想的还是拥有直属的附属医院,这样更便于教学、科研和临床见习、实习的开展。而有些医学院即便拥有附属医院,却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问题。全国各高校的附属医院通常都是当地最好的医院,担负着医疗、教学、科研任务而非单纯的医疗任务,医学院与附属医院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基础学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交叉融合,才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2.3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具有办学成本高、学制长、师生比高、实践性强等特点,然而并非所有的综合性大学领导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如医学教育投入高、回报慢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上动辄几十万元甚或上百万元,而同样的经费完全可以用于建设其他学科的一个学院或一个系,这种花钱多、效益相对较小的结果很难得到大学领导及兄弟院系的理解。另医学教育应适当控制办学规模,尽可能地统一学制以确保能有稳定的教学安排、提高教学质量,并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条件较好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可致力于高层次办学,差些的可以多开办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实用教育。医学教育绝不能跟风扩招,应从制度上给予保证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那种希望通过扩招解决学校福利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3改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对策
国际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制订的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所包含的内容是“医科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严格把握“入口”的质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把最好的学生招进医学院,同时增加医学院校学生录取的面试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
3.2努力提高在校生的“出口”质量:充分加强医科学生研究生阶段的技能训练,改变了医学研究生阶段还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素材的现象。这就需要重新确立教学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并利用信息技术,强调“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教育模式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身边的指引者”,以问题为中心、互动式、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如果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看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会更高。
3.3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建立住院医生培训制度,规范医学教育,不要让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参与治疗工作,要在他们行医之前培养其严谨、专业的医疗能力,而不是靠他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建立医学院校评估体系,让各类不同的医学院校的等级有明确划分,培养不同层次的医疗和医学研究人才。
3.4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医学院校要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让广大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后有用武之地。据国外的经验,好的教师都是那些热爱工作而且对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的人。医学院校在招生等问题上要鼓励竞争机制,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并逐渐降低师生比,提高教学质量。
1.1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的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这样在日后找工作的时候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还要引导学生走出就业盲从心理,避免学生在就业的时候没有头绪;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以减轻就业压力,在学生自主创业中给予学生帮助;改变学生一些陈旧的观念,消除学生依赖等待的观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就业;积极引导学生去基层就业,使学生树立吃苦耐劳的就业观。
1.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首先,学校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培训机制,要依据国家的法规章程进行;其次,要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和培训,其实许多大学都有就业指导和培训组织,但这些组织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要把就业指导和培训落实到实处,就业指导和培训应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在以课堂形式,纯粹讲授书本知识。
1.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高校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且教授的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这就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影响
具体为对专业结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等。对黑龙江省而言,我省处于北方地区,金融危机尽管对北方地区经济影响较小,但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会同其他省份一样,同样存在着专业结构陈旧,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更新等问题。
2.1调整专业结构
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得不太热门或受到冷落,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可能会变成热门。国家对过去金融管理这些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过去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工业人才、三农人才,将来的需求会大量增加。
2.2课程设置及改革
第一,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新,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需要。例如,配合我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开设适应其发展的新的课程。第二,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除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还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应用型的大学开设应用型的专业,这需要应用型的课程、应用型的教材、应用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2.3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危机对国外高校的影响比较大,西方有些大学已出现解聘、减薪现象,虽然不是很厉害,但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但中国高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师资不足,黑龙江省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高校,不会减薪。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校的师资影响最大的是可借此机会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将会有很多“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高校引进这样的国内外海归,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尤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省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
2.4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尚未树立,市场的负面影响泛滥。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3结语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高等函授教育服务领域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服务的任务,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在函授教育的领域里,人们对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高等函授教育的服务作用重视不够,高校图书馆的潜在功能和教育职能尚未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何重视并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转变机制,不断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全面提高函授教育的质量,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高校图书馆有能力为函授教育服务,函授教育需要图书馆
1.1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学校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把举办函授教育当作高等学校的办学内容之一。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中指出:举办函授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内容之一。高等学校在办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时,要创造条件举办函授教育”。“函授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至校集中学习期间,学校应统筹安排其使用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以及其它教学、生活设施”。管理科学、规范的图书馆是办好函授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最近,国家教委又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这又一次明确强调举办函授教育不只是注重数量,而是要注重质量的提高。高等函授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离不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图书馆为函授教育服务义不容辞,高校图书馆要努力成为函授教育的强有力的后盾。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是“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全心全意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这是办好函授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高校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丰富的馆藏为举办函授教育创造了相对优越的条件,特别是那些建校历史较长的高等院校,人平经费高,馆藏丰富、门类齐全,就我校而言,建校时间不长(1984年),图书馆资源建设有待加强,现在图书馆馆舍面积5000平方米,设有采编室、流通、阅览、期刊、信息等部门,全部馆藏实行计算机管理,近两年由于校领导的重视,每年下拨资金45万元,全部用于购书经费,充实馆藏,这些基本条件保证了图书馆有能力直接为函授教育服务。
1.2从函授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看,函授教育也非常需要图书馆。函授学员绝大多数为社会在职人员,他们年龄偏大,学习目的明确,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他们能从本职工作或者将要从事的职业出发,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加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素质修养,参与市场激烈的竞争。函授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它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教育形式,学员听课时间少,在校时间短,这就要求函授学员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让学员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进图书馆,多学习,多阅览,多钻研,开阔眼界,这样,图书馆的重要作用越发突出。
1.3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图书馆不但要为函授学员服务,而且要向社会开放。在美国所有的大学图书馆几乎都向校外人员开放,他们不分地区、年龄、种族,所有来馆者,只要出示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就可以办理有关手续,进入馆内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日本的部分大学也正分层次的向社会开放。1965年,美国联邦法中的高等教育法第二章规定:凡美国的大学图书馆都有权享受联邦政府的补助。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界由此产生了一种共识,既然接受了来自国家税金的补助,那么就理应向全体国民开放。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高校图书馆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针对函授教育的特点,积极开发馆藏资源,把知识信息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函授学员的深处,这对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把握函授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函授教育有其特点,存在着许多客观不利的因素,这就决定了高校图书馆为函授教育的服务工作要比普通高等教育困难得多,复杂得多,具体表现为函授学员在校时间短,离校距离远,不能随时按需要进入图书馆,不能及时地借还有关图书,从图书馆方面来说,又不能正常有秩序地开展服务工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难度。高校图书馆面对这些问题,应主动根据函授教育的特殊规律,本着真正从提高高等函授教育质量出发,充分挖掘工作潜力,做好服务工作。
2.1高校的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为函授教育服务的重大意义,把为函授教育服务当成图书馆的份内工作,图书馆经费要保证专项拨款,并根据函授教育的发展而适当增加经费。
2002年第1期(No1,2002)易淑英: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2.2图书馆管理部门应根据函授各专业的设置情况,准确及时地采购那些函授学员急需的、适用性强的图书,以利函授学员在面授环节中提高学习效率,图书馆可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针对函授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对函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弄懂弄通函授教育教学的规律,开展专题服务和定题服务。
2.3根据高等函授学员的学习特点,实施与普通在校生不同的图书馆开放形式。图书馆可采取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让学员自由地直接接触图书馆的各种馆藏,从事学习、研究工作,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为学员服务。一种方式是,在非面授的时间里,学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查找各种资料才能解决的,可来函与图书馆主管领导及图书馆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联系,采取预约或邮寄的方式借书解决。这样做一方面让学员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内心增加一份热爱学校、热爱图书馆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保持了他们与图书馆的联系,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2.4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加强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函授教育。函授学员流动量大,专业分散,层次多样,在校时间短,而且两次面授之间间隔时间较长,为稳定函授教育的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能正常运转,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会同高校函授教育主管部门,对函授学员进行必要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教育,并制定相应的新制度来完善管理工作,引导和约束函授学员用好图书,爱护好图书,对于损坏图书的按照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行赔偿。
2.5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支持和帮助高校开设《文献检索》、网络培训及利用图书馆等课程、讲座、咨询活动,认真办好新书介绍栏目,宣传橱窗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员提高自学能力。
全面提高高等函授教育的质量,涉及到许多方面,但我们只要始终把握函授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图书馆工作的改革,转变机制,适应形势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就一定能使函授教育在利用图书馆方面收到实效,图书馆也一定会发挥其巨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吸纳函授学员为自己的基本读者,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李学民.拓展图书馆工作读者服务的新领域.图书馆论坛,2000(2)
2.李诗芳.强化服务功能,改封闭为开放.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3)
1.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其为继续教育提供最主要的平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往往也要通过高等院校才能实现,受教育者也只有通过高等院校才能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是公立院校,这决定了政府对高等院校具有较大的影响。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创收,也是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责任。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近25年来,全国累计有4870万人、1.8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30余万人,获得非学历证书的学员更是多达2900万。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了创收,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课程设计较为落后,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学员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较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继续教育的地位远远低于普通教育。
2.政府部门
政府是继续教育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我国的高校多为公立学校,这使得我国进行继续教育与西方相比有更多的行政指令色彩。西方国家的私立院校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营收,受教育者和私立高校之间更多地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私立高校根据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决定招收多少学员,开设多少课程,而学员则权衡自己参与继续教育投入产出之大小,以决定是否参与继续教育。当然,私立学校并不仅仅考虑单纯的经济收益,还有品牌收益等。西方的公立学校与我国的高校相比也有相当自主性,因而,他们参与继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行为。西方国家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也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西方国家之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校,而是通过立法和提供资金支持来引导本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直接管理则比较频繁。我国的各级继续教育协会受到同级人事部门和民政部门的管理,高校行政化现象严重,使得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的自主性较低。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一向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客户,他们也受政府的直接管理,自主性较弱,政府通常会充当中介的角色,这便形成了学生不能选择教师、教师也不能选择学生的局面。
3.企业
企业与学员一样是进行继续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其知识技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产品创新,从而为企业和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因而,企业也应重视对员工的继续教育。
4.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依其性质的不同对继续教育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等专业性较强、组织较为严密的行业组织对学员的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行业协会甚至明确规定学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课时数,若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则可能失去会员资格。鉴于学院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公信力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所以这些行业协会对继续教育的影响较大。有些继续教育机构自身还组织继续教育,以确保会员能够完成继续教育的课时与质量。而更多的行业则是充当继续教育中介的角色,他们一般负责为接受继续教育者介绍继续教育机构。
5.受教育者
继续教育是社会人的教育,因而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员。所以,学员才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要想进行成功的继续教育,必须给予学员参加继续教育之权利,即:是开放的继续教育而非封闭的继续教育;是大多数人的继续教育而非小众的继续教育;是多种学科的继续教育而非只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学员尤其是低收入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不应该由其独立负担,而应当由多方共同负担。学员有自由选择所学课程之权利,但也应当尽到相应的责任,以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四项结合
1.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兴趣爱好的培养相结合
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诞生之目的,就是提高劳动者之技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继续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既可以是管理能力的培训也可以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既可以是最新理论之推广也可以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学员对知识与兴趣的满足也变得日益重要,这便要求高等院校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大众对于知识和兴趣的需求。如果说前者是经济的需求,后者则是文化的需求,与经济的需求相比,文化的需求同等重要。
2.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与学历教育相比,非学历教育具有教学对象更加包容和教学手段更加灵活的优势。我国对非学历教育的认同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我国的高等院校更是将为数不多的继续教育资源集中到学历教育上来,这就使得分配给非学历教育的资源极为有限。西方国家既重视学历教育也重视非学历教育,且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学分互认制度相互转化。就目前而言,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发展较早也更为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催生了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当注重提升民众对高等非学历教育的认识,使民众认识到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非学历,真正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
3.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
应当促进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交流,因为继续教育的学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技巧,与他们的广泛交往将有利于普通教育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普通教育学生年龄较轻,接受的新理念更多一些,与他们交流将有利于继续教育学员紧跟时代步伐,发现新的机遇。再者,与普通教育共享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善目前继续教育师资、图书和实验仪器等短缺的现状。
4.数量与质量相结合
继续教育是大众的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因而它需要降低门槛,使最广大的社会民众参与进来,以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应通过宣传提高人们进行继续教育的意识,允许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中来。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群体是下岗职工、农民、青年待业者和离退休人员。社区学院和企业大学是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但在我国却很少有相关的尝试。应鼓励建立社区学院、企业大学和老年大学,使民众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我国高等教育的落后使得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不论是农民还是工人的学历都明显较低,高级技工占工人的比例也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因而,高校在满足普通教育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将相当的精力投入到继续教育之中。大众的教育必然要追求学员的数量,但同时也不应忽视教育的质量。在我国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分追求数量、将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现象,害怕严格要求会失去主要的客户,放松教学质量管理,严重影响了学历继续教育的声誉。这要求我们要注重对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质量进行监控,力求在营收和质量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三大难题
1.经费分摊问题
政府为继续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过去十年里德国对继续教育的拨款增加了10%,这一增速甚至超过了其对普通教育的投入;二是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组织雇员进行继续教育;三是企业为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2.质量监控问题
政府对继续教育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立法对进行继续教育的高等院校的资质提出要求,同时还通过统招等形式标准化继续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的质量。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首先是对教师的考核,要求学员对教师进行考核,以便教师能够尽职尽责。其次,对于学员的成绩考核也应当严格,且需要学校的教学监管机构不定期进行复核。
3.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为改善继续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需要几个主体共同努力:一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继续教育提升至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消除对继续教育的歧视,提高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为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三是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继续教育的质量,而非将其仅仅作为营收的手段,推动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四是各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与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需要共享继续教育资源,使其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
四、两种引导
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管理应当以立法制定规则和予以资金支持为主,以直接干预继续教育为辅,改变目前对继续教育干涉较多的现状。尤其应将成人考试、继续教育学历授予等权力下放到高等院校。同时,政府不应当充当继续教育中介的角色,而应让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自由调节继续教育的供需。继续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市场不能完全对其进行调节。因为继续教育的费用并非完全由买家负责,这便要求政府在教育机构资格认证等方面发挥自身职能,防止单纯由市场调节所带来的无序性和低效率。
五、一个系统
(一)教材结构
在教材编排方式方面,有按知识体系编排和以工作过程导向编排两种方式。按知识体系编排的教材,有其合理的一面,就是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掌握较为扎实。但这种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材体系很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编排方式是根据酒店业务流程为单位,将教材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或项目。该过程突出表现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地探求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笔者统计来看,现有教材以知识体系编排为主,比例达到86.7%、另13.3%的教材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编排结构。从2010年起,教材编排结构有所变化,以工作过程导向编排方式增长较快,在所有工作过程导向编排结构的教材中占78.6%。从发展来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编排方式将成为高职院校教材编写的主流。这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吻合的。
(二)教材类型
以教材的适用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高职高专教材占24.7%,通用型教材占75.3%。通用型教材往往在前言中阐明教材适用对象较为宽泛,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还可供行业企业人士使用。这说明大部分教材没有明确区分高职高专、本科、中职等不同层次级别的教学。另外,教材以系列形式出版的较为常见,比例达到79%、其余为21%。系列教材的类别如表1所示。
(三)教材内容
在教材内容上,酒店管理专业类教材主要集中在管理理论知识、业务操作与管理(前厅、客房、餐饮等)、专业英语等方面,占教材出版总数的99%,其中,管理理论知识类占据41.1%、业务操作与管理类占据51.6%、专业英语类占据6.3%。毫无疑问,这些一直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对象。酒店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编撰也需要和行业发展紧密相关。从现有教材选题内容来看,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传统内容高度重复,且新兴内容未能有效发展。从统计结果来看,2000-2013年关于饭店法规和酒店规划设计的教材仅占据1%,而且基本都是2010年后出版的。(四)教材编著者样本教材涉及编著者113名。从构成来看,97.3%编者来自于院校,其中86.7%的编撰者具有高职称资格。以高职称院校教师为主组成的教材编者团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材的质量。但是,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材体系,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必然成为旅游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必由之路。[2]从样本编者来看,仅3名编者是来自行业企业的人士。尽管院校教师为主的编者团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材的学术水平,但是缺乏行业企业人士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教材与行业发展的现实脱离。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材定位
尽管教育部早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就已经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正式明确地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就提出问题到真正实施和实践,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尽管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与滞后,如高职教材建设滞后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之前所述的高职高专教材远远落后于通用型教材、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严重缺乏等都可窥一斑。
(一)人才培养目标是教材建设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能适应现代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部门一线工作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材作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载体和实施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一线岗位培养符合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因此,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应定位于“酒店职业能力为本位”。
(二)教学改革是教材建设的基础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强调以实训实践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内容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现代酒店一线部门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因此,基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建设应遵循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突出高职教材的“应用性”。
(三)酒店行业市场变化是教材建设的条件
一方面,过去30多年,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对数量的极大需求,而且在质量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既会操作、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酒店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行业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层出不穷。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酒店行业市场的变化,以行业需求调研作为基础,适应行业变化、及时调整教材体系以及教材内容的更新,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教与学的方向。
三、教材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契合
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状为基础,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内容改革以及行业市场的变化,教材建设要突破传统教材模式,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都要体现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
(一)教材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契合
利用学校和酒店行业两个平台的资源建设教材和实行模块化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必然要求。工学结合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首先,酒店行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酒店管理专业教材要反映实际工作业务流程,要求体现实用性,这样的教材仅仅靠校内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和酒店业内人士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和实施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保证对学科专业的准确把握,而且能实现教材、教学和行业现实发展的接轨,进而全方位对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其次,以教材结构模块化实现“做中学”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教学模块化和流程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要求教材结构与之相适应。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体系编排教材的做法,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工作流程将教材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或项目,这是教材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比如2010年出版的高职教改系列教材《客房管理实务》《前厅运转实务》和《餐饮服务与经营管理》均采用了模块化、项目化的结构编排方式,以“入门入职”作为首项目或者首模块,模块和项目以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模块化、项目化等适合情景教学的教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契合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更强调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时不能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按照现代教材观念,进行自下而上的诱导。[4]高职生尽管学习自主性较差,但是他们喜欢参与教学活动、好动手操作、善于交流,所以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除传统课堂讲授外,教学手段还可以添加与纸质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鉴于现代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微博、E-mail、聊天工具等网络交流工具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答疑解惑。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材素材的多样化,突破传统教科书的限制是教材发展的趋势之一。首先,构建立体化教材平台。自2000年以来,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仍然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主。据样本统计,仅有24.8%教材配套有教学资源包、电子课件等,立体化程度有待提高。立体化教材是通过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它的特点之一是以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教学资源。[5]立体化教材不仅是媒介的转换,更是教材发展范式的转变。[6]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教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光盘、网址都可以是教材。现代媒体技术不但可以将海量的资源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呈现。这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把拓展性内容、辅内容和互动性内容结合在一起,达到超越纸质教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丰富和发展纸介质的功能。[7]其次,自编讲义、自编教科书可以弥补现有教材无法满足教学目标与改革的需求。与欧美国家相比,自编讲义、自编教科书等在我国的发展尚不规范,基本上是各院校自主管理、自主认定和自主选用,自编讲义、教科书往往是作为现有教材在无法满足教学目标与改革需求时的一种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推进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契合
教材内容是课程的具化形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学生的就业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进行构建。[8]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教材在题材上仍然以基础管理知识、业务操作与管理、专业英语等内容组成,这是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但是,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实习实训课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实习仅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未纳入课程体系,居于从属地位。[9]实习实训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后地位将大大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主要有综合性的实习教学环节和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课程两个部分。在综合性的实习教学环节上,亟需开发类似于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指导手册的教材,内容包括酒店从业生涯规划、酒店实习案例和方案等,内容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这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在实训课环节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和“调酒与酒吧管理”等,这些课程的实践实训比例都比较高,需要开发相关的实训手册以供指导。实训手册或教材应侧重于实训内容、操作要点和标准、操作流程和步骤等,应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
四、结论
结果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MOOCs是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开放”的产物。传统大学由以精英教育为主,逐渐向提供社会服务延伸。为了满足人类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传统大学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为社会教育服务,MOOCs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以下是高等教育开放进程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英国传统大学开设校外学位课程19世纪中期,在传统大学的推动下,一场大学推广运动(UniversityExtension)在英国拉开帷幕。1849年,伦敦大学首次实施校外学位制度(ExternalDegreeSystem)。该制度规定英国国内和英联邦各国未经特许的任何高等院校的学生可以报考伦敦大学校外学位。1858年,经过进一步修订后,校外学位制度的内容进一步开放。同年,伦敦大学开始实施可供校外学生学习进修的国际课程(theUniversityofLondonInterna-tionalProgrammes),学生可参与考试。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超过54000名学习者通过国际课程拿到了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在校外学位制度的影响下,英国的其他一些知名大学,如牛津、剑桥等也纷纷开始行动,开设了校外拓展课程。这一阶段教育“开放”的重点是打破限制,面向所有种族群体,扩大教育规模,同时也要确保教育质量。
1.打破原有种族群体限制,扩大教育规模。在19世纪以前,尤其是17世纪中后期(1670年),由于受到大学招生过程中的种族群体的限制,英国的大学录取率极低,新生人数逐年减少,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初。曾经在一段时间(1680~1690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年平均录取人数仅仅只有321人和294人。
2.保证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生命线。为了保证海外办学的质量和声誉,确保学术的严谨性,伦敦大学始终坚持高标准的办学宗旨,如实行统一注册、统一课程大纲、统一考试标准和统一授予学位。尤其是在考试方面,为保证考试的质量,伦敦大学为校外学生和校内普通学生制定了同样的试卷,并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
(二)第二阶段:各类开放大学及远程教育机构的成立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英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自19世纪初以来在逐年扩大,但当时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只占英国所有适龄青年比例的4%而已,比例还是很低。可见,依托于传统大学的开放教育依然很难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各类开放教育机构开始出现。1951年,南非大学(UniversityofSouthAfrica)从最初的只提供考试的大学转型为一所提供教学和考试的远程大学。1969年,英国开放大学(OU,OpenUniversity)成立,标志着世界远程开放教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此后,在世界范围内陆续成立了近60所开放大学和各种远程开放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大都具备独立的学位授予权,能够颁发各种学位,包括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从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这一阶段教育“开放”的重心已经不再是种族群体的问题,而是利用各类媒体技术手段的优点,如能打破时空限制,来扩大教育规模,但在教育质量和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方式上依然不够理想。
1.利用媒体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教育规模。20世纪~21世纪初,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当然也是全球远程开放教育的快速发展期。远程开放教育从早期的函授教育逐渐向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阶段发展。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形式是深夜电视节目、寄宿学校等;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互联网的民用化,人们开始接触早期的互联网应用,以及尝试各种新的学习方法;到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开始进行光盘制作和传递视频类课程,并在BBC上播出教育类节目;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正式地、大规模使用互联网来学习;21世纪初,开始开发各类电子教材,并通过互联网将开发的资源和教材向全球的学习者免费开放。
2.保证教育质量问题。一直以来,英国开放大学都是世界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的领头羊,是全球开放教育发展的标志。因为采用与普通高校相同的质量标准,所以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能够始终得到保证,这也是为什么OU能够在英国乃至全球受到大家热捧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的远程教育机构在教育质量方面就不如开放大学理想,如美国名牌大学并不认可凤凰城大学的教学质量,因为他们认为它是低质量的。
3.教育成本问题。英国开放大学虽然在规模、质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教育成本控制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如有研究显示,2012年拿到英国开放大学一个普通学士学位需要2.6万英镑的学费,这相当于英国的人均年收入。究其原因,学者指出,正是由于网络远程教育在教学交互性、个性化辅导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更少了,反而是更多了,随着学生人数增加而增加,因此,提高了教育成本。因此,学习成本也是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第三阶段:传统大学的再开放进入21世纪,教育开放的关键不再是扩大教育规模,而应该是如何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没有质量的教育开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开放,而高昂的学费和成本,也是远程教育高辍学率的原因。这一阶段的教育“开放”是以美国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代表,尤其是以MOOCs为代表,核心是共享免费优质资源,实现教育的“低成本、高质量”。
二、MOOCs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低成本、高质量和大规模”
正是由于美国高昂的学费问题,才使得MOOCs能在美国流行。例如,在美国,修完一个普通的四年制学位需要支付大约8.9万美元的高昂学费。因此,很多人将MOOCs视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替代品,正在寻求一种“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模式。所以,MOOCs刚刚出现,就被美国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并且认为MOOCs将会引领美国高等教育的革命。
三、总结
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不管是设计专业还是非设计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年龄层次、各专业领域教学艺术的首要条件。教育心理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心理学家调查,在影响学习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兴趣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可能出于个人,也可以来自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通过介绍知名服装设计师的创品牌、成长经历鼓舞、激励学生;在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通过设计训练或比赛帮助学生树立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等等。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于重新组织学生的知识经验,使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创造新的成果。设计专业学生常遇到才思枯竭的时刻,抱怨没有设计灵感,不知如何开始创造。诚然,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灵感,不仅仅是在设计领域。德国某著名化学家在做某项研究时遇到棘手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却最终在睡梦中出现,而后经过验证,提出了重要学说。如此说来,仿佛灵感飘忽不定,难以把握,但事实并非如此。设计灵感的出现其实有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这些单独的“灵感元素”可能来自平时不经意看见的某张图片、某种色彩、某段文字。最为稳妥的方法便是随时将这些“灵感元素”记录下来,为设计提供服务。一旦灵感产生,颠覆思维定式,创造性思维就会变得极为敏锐,设计工作效率亦会大幅提高。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2014年由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一次针对高等院校的培训班中,有学者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提出了颇为详细的个人见解。如今,各大高校普遍具备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施,逐步摒弃了单一的板书口述的教学方式,愈来愈多地采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丰富课件,以使课堂知识点更为形象具体,使课程内容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并且最大化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程度。这点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知识点以具体的设计图片或视频展示更为直观。如,服装廓型、结构变化、装饰细节等设计方法往往通过具体的设计作品图片展现更有效率。学生可以从秀场上某知名品牌或设计师的作品中,学习如何把握服装的褶饰、拼贴、镂空、刺绣、镶边等具体装饰细节设计,甚至可以通过视频文件,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其制作过程。
四、服装高等教育教学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随着我国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愈发的重视,鼓励、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加之国内外各服装高等教育院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多方沟通与交流,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等等,服装高等教育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势必会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高等教学方法,培养大量更为优秀的服装产业创造型人才。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