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教学范文

文言文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教学

第1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提高能力 活动

一、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提高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

1.善用比较,区分易混淆之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比较法如一面放大镜,能清晰地把事物本质的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2.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

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辨识句式也是如此。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

3.通过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句子,总要表达一个意思,凭这一意思,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表何意义。例如《促织》中“高其直,亦无售者”之句,课文注释中并无通假之说明,然而我们不难领会这句话意思是:“抬高它的价格,只是没有买的人。”凭此句意,我们即可断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应是“值”。

二、强化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听读能力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听”很重要。有人曾提出“语感教学”的方法,即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应提倡多听,听学生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真切地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在教学古文时,可利用录音、录像或多媒体,将声画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体悟。

“读”,就是朗读课文。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交替进行,培养语感并解决生字难字,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记住相关内容。

三、开展有趣味的语文活动,深化文言文的学习

1.在语文活动中学习文言文。比如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效果也都不错。

2.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一种理论叫“阅读转注”说,认为阅读过程是个全息性辗转相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之间自动互相参注,互相补充、互相发明,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不断积累起来。根据该理论,学生只要坚持在课外阅读文言作品,就可以自然地与课内所学相转注,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从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可以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提高文言素养。我在一部分有情节的课文中加上了表演这一环节,即在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后,进行表演。《勾践灭吴》《鸿门宴》等都是适合表演的,学生自己报名扮演喜欢的角色。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他们有的对一些情节进行加工,融进了现代生活的色彩,有的则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所有学生都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有所收益。

四、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就是我们习惯上称的“因材施教”。文言文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呢?方法很多,但最重要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即进行分层教学。

实行分层次教学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各自在原有基础上,全体学有所得,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针对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再阅读《邵公谏厉王弥谤》,对其他人则要求把课文内容掌握即可。这样,既使优等生吃饱,又使中等生吃好,也使一般人吃了,所有学生都有所收益,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第2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低效 参与 诵读 积累

一、引言

中国乃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言文。这些文言文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适应新世纪需要,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在新世纪伊始,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文言文数量,这些被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品,它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们是人文思想教育的素材,它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

但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那种将文质优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许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课堂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曾经被许多老师奉为至宝,而在学生这一头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那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文言文助读资料让学生得以在老师的“喋喋不休”下安然入梦。“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教好文言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十分棘手的问题。

二、为此,笔者深入课堂实际,总结出造成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占了主导地位

一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学中仅仅停留在释词解字,古汉语基础知识训练,疏通文意(翻译),粗浅的赏析等层面,中考复习时也低调处理,在基本篇目中抽出几个重要语段要求学生机械背诵,押题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目的是要能通过考试!

对此,我认为文言文教材精选的古文篇目绝大部分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汰和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是先辈才智的结晶,是他们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是煌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去学习,那将是对这一笔人文资源的极大浪费。古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素养,使之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学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现力,提高吸取精华、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2.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1)忽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

(2)教法呆板,课堂气氛自然压抑。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对教学要求理解不足,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指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三、纵观以上几点,文言文教学低效,关键是应试教育占了主导地位,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师认识不足。如何

改变低效的现状,笔者有了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1.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的面面俱到的讲解和文言文助读资料的详细注释更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阅读中遇到困难便手足无措,丧失信心,课堂提问时便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己。于是,学文言文便越学越没劲,文言文教学课堂便一片沉寂。因此,要使学生大胆参与,并保持其主动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应摒弃文言文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授新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预习中的疑点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凡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自看课文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就不多讲,只对重点、难点及易出错处加以点拨、指导;授课后,从学生作业所反馈的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弱点予以释疑。这样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不再依赖教师的讲解及资料的注释了。

2.重视诵读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只有通过认真、反复地诵读课文,才能获得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

我认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了提高诵读的效率,要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具体字词的正确读音和释义,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辨析比较古今词义之差别和句子表情达意的特点,加深对文章内容之理解。

(2)把诵读的功夫打扎实,在强朗读方法上要老师读与学生读相结合,课前读与课后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分析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得益。

但当前许多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在自读时却无从下手,障碍重重。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有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1)背诵是积累最原始的办法,也是积累最好的办法。

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通过背诵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各种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通过背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

(2)文言实、虚词卡片法

可以给每个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实词设置一张卡片。这样,既能便于比较辨析,又便于系统地掌握知识,克服了课堂笔记综合性、系统性差的缺点。

(3)课外阅读也是进行积累的有效办法。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以上三种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方法是笔者在实践当中摸索出来的,笔者认为只有教者重视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正确积累知识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首先要改革教法,其次,要加强文言文诵读,最后要指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规律的途径,这样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最后,笔者认为古汉语简洁有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博大精深思想的载体,如果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就像一个人浪迹天涯之后,却发现自己原来连过去自己是谁都不知道,因此学生没有理由不学好文言文,我们没有理由不教好文言文。无论从哪个社会角色来说,我都感觉自己不了解古文是一种罪过。希望广大的中学生不断感受到学习古文的重要性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是啊,文言文到底要怎么教?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有这样的困惑:若一味字词句串讲,落实语言因素,文言教学往往就变成了文言词句和语法章法的分析;倘若一味关注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无法落实学生文言能力培养。正所谓“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游走于两难之间,颇费思量。

于是我有意识的通过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想初步探求一下答案。

《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这两则文言文篇幅都不长,又都是叙事性的,文字不深,文意容易理解。但是面对的毕竟是初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文言字词学习不要放松,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否则教学会流于空疏浮泛。这样,我对这两堂课都作了以下的教学程序设计:首先安排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弄清文中词语句子的基本意思,掌握文意。其次,安排课文诵读,复述故事,直至基本成诵。再次,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好,作者态度如何?《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以此进行文本探究,把握文本;最后,再感情朗读。

整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分步走下来,进行的相当顺利。在这两节课的第一步学习中,我都先划定一些必背文言字词,比如“拟、骤、因”(《咏雪》)“乃、不、期”(《陈太丘与友期》)等字词,区分君、家君、尊君词义,强调儿女古今含义的不同、强调通假字“不”等。第二步,在理解基础上,让学生复述故事,熟读课文数遍成诵。第三步进行时论,调动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去感悟文章内容,比如讨论《咏雪》中的两个比喻“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哪句更好并说明理由时,同学们的发言积极热烈,依据自己的经历所见分别对“撒盐空中”“未若柳絮”来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自己也对印象中的雪进行创新比喻。而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中讨论到陈元方是否该“入门不顾”时,更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我就尝试着让意见不同的孩子们扮演文中的陈太丘、友人、陈元方三个角色,让他们进入情境,通过换位思考,体验当事人的心境,这样取得更多的体会,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调动孩子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学生就真正走进了文本,文章也就学透了。朗读时我能够听得出孩子们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是准确到位的。

这样安排教学,我的意图十分明确:第一步学习落实文言词句教学,“言”是“文”的载体,理解了文言,方可弄懂文章;第二步的学习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又回归于文,反复诵读复述故事。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第三步的学习通过讨论问题、揣摩咀嚼文章语言深入文本,以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方而。既落实了语言,又超越了语言,还原文本的原始状态,让文言文学习具有生命气息。由此我想文言文教学也脱离不掉教读一般文章的规律:由文字到内容、由内容到文字,多次反复阅读、理解逐步深化,有言有文方可。

我归纳成以下两点:

第4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应该说,文言今译是整理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除了专门工作者之外,一般人都不具备也没有必要具备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所以古籍加上标点、注解和翻译,对于中华儿女学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而在中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认为使用翻译弊端很多,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应该休矣。

所谓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也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语言的桥梁。传统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是一脉相承的父子关系,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基础,是“源”;现代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流”。两者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尽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文言文,但是它的活力部分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使用的白话文。所以文言文与古英语、古俄语、古拉丁文这些已经死亡的语言是不同的,否则中小学生就不必学习文言文了。在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习经为常的“翻译”教学方法造成了中小学生语言心理的错位,他们一接触文言文就离不开译文,从而把文言文当成了与白话文相距遥远的另一种语言,对白话文前身的文言文缺少亲近感。此外,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最重要的来源,二者的基本词汇、实词用法、句法文法等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而文白翻译往往却是强调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的地方,忽略相同的地方,增加了学生文言文难学的印象,有些学生为了应试甚至把背诵译文当成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中出现了所谓“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态度,而文言文教学的翻译是出现“一怕文言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密切关系,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白话文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主要目的也在于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1]。可以说,文言文的教学也是实现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源头,白话文充分吸收了文言文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语言精粹等仍然具有活力的成分。优秀的白话文表达往往善于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来表情达意,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如总理几年来“两会”结束时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古语和诗文抒怀言志,凝练、典雅,表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语言功底,给世人印象极深。反观多年来青少年学生书面语表达口语化,口语表达粗俗化,词汇贫乏,平淡苍白,毫无生气,反映了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低下。语文教育自然脱不了干系,而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中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均为浅易、经典的文本,简洁典雅,精练优美,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有学者指出:“汉语的文白之别,事实上还代表着语言的‘精粗’之别,‘雅俗’之别。人们接触的文言文越来越少,语言也就越来越‘白’、越来越俗,失去了古雅、凝练的文风。”[2]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使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的机会减少了,而且把文言中许多凝练、优雅、含蓄的语词变成了平淡、流俗、直白的语言材料,译文经常会导致文言文课文在语意、美感、风格上的流失。中小学文言文教材中不少的词语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沈复《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乐”、“庞然大物”等等,以及不少的语句如八年级下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不译则美而雅,硬译则拙而俗。至于对那些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古典诗词的教学,翻译无疑更是破坏了原作的完美。试想,将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翻译成“叫我的儿子把我的五花马和千金裘拿出去卖了,换成好酒,我要和你痛饮一场,把我们心中的愁闷都忘了吧!”还有原来的情味吗?还有那种豪爽的气魄吗?要表达这样的感情,就得用李白这样的诗句。改变了这种语言形式,也就找不到这样的情味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加上在选入教材时编者充分考虑了其浅易性和可接受性,且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精心作了注释。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取消翻译,让学生亲近这些作品,直接和古人对话,从中汲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化为自己的言语素养。

文言文教学应该借鉴并继承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凝聚了千百年来从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智慧,符合文言文本身的语言规律和学习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对文言文的教学古人主要是靠解说。我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化,到先秦时已存在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训诂方法,到了汉唐更为兴盛。训诂的原意就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变为解释词语的泛称。训诂成为了人们学习古文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训诂和翻译是不同的,《说文解字》中对“译”下的定义为:“译,传译四夷之言者。”在训诂学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清代,学人陈澧说:“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3]可见古人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解释字词来理解全文而不是翻译。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文本的解说。当然,按照语文新课改的理念,对文言文的解说不能再是传统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自行解说,让这种解说既是学生自主的,又是科学高效的。

对文言文的教学古人还有一重要方法是诵读,这也是千百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就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4]文言文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激情诵读,学生融汇于文本的世界中,既能领会旨意,又能体验情感,既有利于把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又有利于形成纯粹、典雅的语感。因此要在学生通过解说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反复诵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诵读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我们要借鉴古人诵读“口诵心惟”、“虚心涵咏”的传统经验,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扬光大,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综上所述,翻译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途,解说和诵读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途。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加强解说和诵读,使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母语,更好地夯实语言功底,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3.

[3]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

第5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科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都在变化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语文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教学自然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变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年出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坚持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 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因此,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改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变化和改革,更主要的是课程理念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语文教学同样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教育是教化育人,其目标远超出知识的传授。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应试教学中,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知识的灌输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利于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这种情况在近几年愈加突出,甚至出现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激烈冲突的现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背景下,首先要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师的一项职能,同时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的知识。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为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知识的教授中,教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此时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文字和造句的教授,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以文言文学习为例,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是比较特殊的。在白话文早已经普及的今天,文言文早已经脱离了人们的生活,这就使得在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中都显得比较困难,同时文言文也只是在考试中才和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况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往往以考试为目标,在这种情形下,文言文的教学往往以字、词和句子为教授对象,学生只是对这些字、词、句进行机械性地记忆以适应考试的需要,而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往往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字、词和句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发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摆脱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就要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学习到文言文中深层次的知识。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学习文言文不仅仅学习字、词、句,还要学习传统文化。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把传统文化的教授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韩愈的《师说》为例,在《师说》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教师责任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中,传统的文言文学习就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中,可以将自主学习融入到教学当中。关于字词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和词典自己进行学习,同时在文章的意义的学习中,关于对文意的探讨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研究学习是在语文学习中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选择性学习方式,一般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自主择定研究对象、课题、内容、方法、独立实施研究计划,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在文言文教授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比在其他的教学内容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更加困难,因为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比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文言文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难度的课程进行学习。

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语文中更加深刻的文意,学习到高于课本的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是符合新课要求的教学方法,还能够满足新课改对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新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会取得更好结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一、训练语感能力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只知道一些词句的差异,并会翻译,我们学习文言文还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为此,学习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1.反复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可见,诵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把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其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2.品味语言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1)品味“词”。学习《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我会重点讲“清”的词义,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我则应重点品评“清”的丰富内涵。柳宗元一再遭贬,心情抑郁,看到如此幽深冷寂的环境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吗?这“清”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也才是深层次的。(2)品味“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听了秦王的威胁后,对秦王说:“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以死相拼,义正词严,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3)品味“段”《小石潭记》的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往来翕忽”等,表面上写鱼,细细品味这一段,又可感悟到处处体现了水的清澈。

二、教会方法,疏通文意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传授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了学生多少方法。知识会忘记但是方法学会就永不会忘记而且会受益终身。文言文的翻译可以分为直译和意译一般要求学生直译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保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官职等保留下来不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替换是指用换词的方法解释比如“昂首观之”中“昂”换成“抬”“首|”换成“头”。删减是指文言文中的发语词、语气词等不必要的就不要翻译直接删去如“若夫霪雨霏霏”中的“夫”增加和调整是指句子翻译出来以后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进行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这样教会学生方法以后学生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探索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自己根据方法解决不用老师反复的讲学生也记不住。 学生在有了方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熟读下面的注释再联系语境翻译学生做的准备多了教师教学起来就会轻松得多再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在来探讨教师在解惑需要个别辅导的才辅导。最后通过有目的的作业进行补充检测。

三、分析课文,点到为止

第7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会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解读入手,通过分析文章语句的含义、表达、修辞手法,解剖语言的内在组织结构,从而让学生能以一种现代语言的思维去解读它。教师往往会把课堂主导权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需求,使课堂教学氛围陷入到一种沉闷的境地。以下是我结合自己近几年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的经验,对文言文文本教学的策略进行的探究。

一、转换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言文文本

(一)采取多样化的讲解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文言文因为其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容易产生乏味、枯燥的阅读感受,尤其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文言文阅读的思维模式中来,在对文本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就限制了他们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合理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片段或者知识点,进行讨论和探究,结合文章的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文章的语言运用,从而在消除他们疑惑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我在教学高一语文教材中的《赤壁赋》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结构进行基本的讲解,我还在课堂上结合苏轼的生平以及他个人文章的风格,和学生对于其中的某些段落和句子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解读。必要时,我会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赤壁赋的讲解视频。

(二)采取分组学习,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是应用比较广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在课堂上布置相关的课堂任务,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对任务的讨论和探究。例如我在教学高二语文教材中的《兰亭集序》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教学模式。我给每个小组布置和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在限定的时间里进行讨论。讨论完以后,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解答。在课堂上,同学们的想法各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活动的进行十分顺利。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文本阅读的积极性,也让他们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理解能力。

另外,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要担当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文本的机会,将文本的教学中心放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上。在运用新鲜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探究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文本的主导价值

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主体的意义价值有基本的掌握和了解,这也是让学生能够整体的感知文本内容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种有效的问答方式,从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去主动地探索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时,学生要学会自主地利用辅的教材,自主理清文章的基本大意和脉络。从自己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感知发问,进而在回答中进行思考感悟,最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文本的整体内容呈现出来,从而真正地实现文章的整体感知。

例如,我在教学《逍遥游》时,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基本的讲解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辅的材料,让学生写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并且有条理地将自己对于文章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划分。这样以便于我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意见,并且及时地给予纠正和完善,从而和学生产生一个适当的交流和沟通,把握他们具体的学习状态。

三、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赏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第8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深深感受到祖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以初中八年级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在大致了解全文后,本人通过创设问题引导想象来让学生感受文章内涵。结合文中的描述,通过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想像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若然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提出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这样的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自主阅读,弄懂语句

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本人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字字落实,弄懂语句,读准句读,读出语感。这个步骤完成后,再给时间学生自由阅读或默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初步去把握全文大意。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联系实际,授之以渔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时,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五、强化练习,巩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识需要积累,说白了就是要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再次要强调的是――课后诵读。所谓诵读,包括朗读和背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手段,琅琅上口的朗读,不仅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捕捉全文的感情基调,更好地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第9篇:文言文教学范文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以上理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将竞赛引入到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而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过尝试,我惊喜地发现将“竞赛”引入到文言文课堂教学,学生由听众变成参赛选手,角色转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求胜心的驱使下一个个情绪高昂,课堂因此活力四射。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法

竞赛的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容易操作的,学生也很感兴趣的是知识竞赛。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口技》一文为例,谈谈将知识竞赛引入文言文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导入竞赛

此环节与导入新课相类似,不同的是导入竞赛以主持人宣布知识竞赛开始的方式来展开。如《口技》可以播放一段口技录音来引入新课,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准备竞赛

介绍比赛流程,本场比赛共四个环节,依次进行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和提高题的比拼。四个环节设有不同的分值,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三)比赛过程

[第一环节:必答题]

规则:本环节由三项比赛组成。第一项是朗读课文。每组抽签决定读课文的相关内容,总分100分,读错一处扣10分。第二项是解释重点词语。每组派两名同学参加,全对获100分,错一处扣10分。第三项比赛是翻译重点句子。各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全对者得100分,错一处扣5分。

题目如下:

第一项:朗读课文

A组题目:朗读“京中有善口技者……无敢哗者”。

B组题目:朗读“遥闻深巷中犬吠……以为妙绝”。

C组题目:朗读“未几……泼水声”。

D组题目:朗读“凡所应有……一抚尺而已”。

第二项:解释重点词语

A组题目:善 会 施 团 闻 寂然

B组题目:呓语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

C组题目:俄而 间 名 股走 群响毕绝

D组题目:少顷 叱 以为妙绝未几 曳 虽

第三项:翻译重点句子

A组题目: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②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B组题目:

①众宾团坐。

②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组题目: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D组题目: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本环节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课前小组每位成员都要充分准备。]

[第二环节:抢答题]

规则:抢答题每题20分,答对加20分,答错扣20分。

题目如下:

1.口技人的道具很简单,只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口技表演内容时用了许多拟声词,请举例。有不少写时间的词,如“少顷”,请再举四个例子。

4.列举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5.列举一词多义现象。

[本环节结束后,老师可带学生再将知识复习一遍,并请学生作好记录。]

[第三环节:选答题]

规则:本环节由A、B、C、D四组题组成,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分值为50分、60分、70分、80分不等。分数较低的小组优先选择。

A组题:口技表演者为我们模拟了哪些声音?(50分)

B组题:宾客们在听口技表演时有怎样的反映,写他们的反映目的何在?(60分)

C组题:“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70分)

D组题:现场表演一段口技。请同学们打分。(80分)

[教师要在本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竟这是新授课,在学生答题时要及时指导。]

[第四环节:提高题]

听二胡名曲《赛马》。学习本文以时间变化表现场景变化的写法,用形象的文字写出自己从《赛马》中听到的场景。总分50分。

比赛结束,统计分数。表扬获胜小组,并请代表发表获胜感言。

“竞”得文言文教学之忌

要想成功地把竞赛引入文言文课堂,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具体说,老师要对重点难点了如指掌,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提前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否则老师和学生就体会不到竞赛的乐趣。

(二)适时适度地开展

竞赛式教学法可以在一节课的整个过程中采用,也可以在一节课的某个时段进行。竞赛法虽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即便都适合,用多了,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况且除了竞赛法之外,还有许多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三)竞赛要面向全体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当,多出必答题,抢答题要有点难度。同时,根据每组同学的人数考虑题量,尽可能给每个同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在题型设计上应考虑使每个同学都有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

(四)及时鼓励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