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世界文化遗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文化遗产

第1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顺化位于越南中部,北距河内654公里,南距胡志明市1071公里,曾先后为越南旧阮、西山阮和新阮封建王朝的京城,是越南的三朝古都。1993年,顺化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越南古诗《游顺化》云:“赴京之道十八曲,山青水绿如画里”,就是描绘昔日的顺化是如何的景致宜人。如今的顺化依旧是一座清新迷人的小城,清澈蜿蜒的香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古京城和老商业区,南区是文化和旅游区。位于市中心的钱长桥飞架香江两岸,连接南、北两岸新旧城区。

作为越南的古都,顺化的古建筑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顺化皇城。顺化皇城是越南现存最大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代表了越南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1945年以前的阮氏王朝时期,顺化皇城一直是越南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第一眼看到顺化皇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才恍然大悟,这个古城的建筑样式基本仿照北京故宫,但规模比北京故宫小得多。由于战乱的原因,顺化皇城遭到较大的破坏,不少古建筑被毁,现存的几处宫殿也显得比较破旧。站在城楼上举目四望,废墟遗址随处可见,断裂的台阶上布满青苔,池塘里飘浮着枯草,然而这种破败而落寞的景象,反倒使皇城在古朴中生出一种别样的美感。而顺化皇陵则建在顺化城西10至15公里处,有嘉隆陵、明命陵、绍治陵、嗣德陵、建福陵、同庆陵和启定陵等,均效仿中国明清帝陵修筑。从市中心溯香江而上6公里,可到达天姥寺。天姥寺是越南著名古刹,又名灵姥 寺。位于顺化西郊,处香江北岸安宁村高坡上。始建于公元1601年,是阮氏始祖阮淦次子阮潢所造。站在天姥寺登高望远,迤逦的香江风情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第2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俄罗斯 保护现状

一、俄罗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

俄罗斯的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在16个文化遗产中,又有四分之一的文化遗产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所以,有必要重点了解俄政府为保护这两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

2015年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周年。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总馆长加加林娜公布了修复建筑物、建筑物内不朽的绘画作品及圣像的总方案。她强调,15年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逐步把所有纳入博物馆管理的建筑物和历史古迹以博物馆化方式保护起来,而且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

然而,克里姆林宫是个复杂的机构,由四个管理部门共同管辖。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国家博物馆除外,其他三个管辖机构是俄联邦总统事务办公室、俄联邦安全部,以及国家历史博物馆。

因此,在管理该世界遗产过程中难免出现困局。比如,2013年,克里姆林宫中的第14号行政楼进行拆除,这座楼处于斯帕斯基门和参议院宫之间,不属于建筑古迹,严格而言,也不属于世界遗产名录。但如何拆除,拆除后该位置修建何种建筑物,势必会影响已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因此,俄总统普京指出,拆除行政楼后,重建20世纪30年代的寺院计划可行,但必须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方可实施。直到2015年的5月在被拆除的地方开设了广场,而寺院重建必须在考古发掘工作之后才能开始。这一事件足以表明俄总统对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极度关注和支持。

在俄罗斯北方首都圣彼得堡的文化遗产保护同样得到高度重视。2005年3月圣彼得堡政府通过了《彼得堡遗产保护战略》。该战略确定了圣彼得堡文化遗产活动中的优先工作、标准和目标,指出了历史古迹、建筑群的保护、翻修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遗产修复和历史街区中新建建筑物的标准。该战略旨在提供城市景观重建和完善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法律和程序规范的保障。其宗旨为“以发展促保护,保护的目的是发展”。该战略同时是城市建设、政府机构和住房用地建筑等所有相关部门必须参考的工作指南。该战略规定,包括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在内,所有能够改变圣彼得堡独特城市外貌的已形成的景观、开放空间和城市美好的景点都是保护的对象。

该战略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是保存文化历史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容许以“拆掉遗迹,让遗迹变得更好”为目的的销毁活动的存在。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把该战略称为“一部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宪法”,这让城市民众认识到自己拥有怎样的无价之宝的重大一步。应充分保护文化遗产要求与经济活动必要性,以及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不能以破坏文化遗产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2011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出资准备在圣彼得堡市建商业区“奥合达中心”,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于对圣彼得堡城市中心文化遗产的保护,该项目只有部分规划得以实施。圣彼得堡市政府听取并接纳了专家的意见,并认识到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优惠扶持的同时,同样在城市发展中有所限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文化遗产处于良好的保护和利用状况。遗产本身得到定期的维修、翻新,避免被损坏现象的发生,自豪地向游客展示着文化价值。保护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在于遗产和周围建筑物和谐存在的问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俄罗斯文化遗产进行检查后,指出文化遗产周围出现的“新邻居”正破坏遗产本身的历史完整性。

新建筑物施工和投资者是古代遗迹的主要敌人。雅罗斯拉夫市的历史中心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在建筑群不远处建造了多层停车场的高层建筑和桥梁后,破坏了建筑群的整体外观,导致城市几乎进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幸运的是,雅罗斯拉夫多个建筑师、保护古迹方面的专家、热心市民能够捍卫他们热爱的文化古迹。当然,国际专家也对城市当局表现出相当的理解。2012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专家托多尔在对雅罗斯拉夫进行考察访问后,对此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它让我们明白,当城市处在发展中时,它承载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有时是相互冲突的:政府、投资者、博物馆工作者和市民,他们可能所需求的城市各不相同,对城市如何发展更有利这个问题上,他们有着各自的理解。但这种行为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专家的质疑。

当然,与居住区分割的文化遗产,没有居民的博物馆,此类遗产的保护相对而言更为简单。如基日岛的木结构教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最近一次对教堂进行评估是在2014年7月。这一年这座堪称俄罗斯木质结构建筑典范的教堂年满300年。

国际专家代表团的成员有挪威文化遗产委员会的阿恩特・豪根、约尔根・霍尔特和其他专家对教堂进行了评估。专家对独特教堂所使用的修复方式和阶段经过多次辩论探讨,最终对博物馆的木工修复工作和承包商的完成质量给出高度的评价。维亚切斯拉夫院士特别指出:60年来,他第一次看到修复工匠如此成功地完成了艰难的任务。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费拉邦多夫修道院进行评估时,同样给出了高度的赞赏。专家评价道:费拉邦多夫修道院是自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唯一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任何意见的俄罗斯文化遗产,而那些在上一次评估时所指出的问题,教堂已修整完毕,问题得以解决了。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欢迎新的备选遗产进入名录,对更多的俄罗斯文化和建筑瑰宝进入名录,委员会持支持态度。

俄罗斯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数量逐年增加,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俄政府对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能够被收录到《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其地位上升到被全世界认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世界文化遗产会获得全世界人们的关注、保护和全球范围内全面的支持。作为世界遗产能享受以下保护性利益:遗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多重保障;遗产所在地区和管理机构地位的提升;及时和优质的维修;优先获得资金扶持,首先是世界遗产基金的经费扶持等优厚条件。

二、俄罗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俄罗斯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成就,并为全世界人类遗产保护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制约和影响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

1.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缺乏具有全权处理的执行机构的联邦部门。在某些情况下,世界遗产本身和它们的缓冲区之间界限不明确。由于缺乏统筹管理部门的存在,导致遗产本身、界限、缓冲区内从事的活动的信息不畅通。

2.近年来,世界遗产多次受到负面冲击,这些负面行为甚至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比如,在圣彼得堡和雅罗斯拉夫历史中心进行的拆迁和不协调的新建筑物,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范围内的建设计划等。

3.俄罗斯不断规避《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实施工作细则规定的必须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定期提交对世界遗产具有重大意义项目的信息工作的义务。个别项目的状况和保护情况总结拖延多年未及时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于俄罗斯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机构工作效率不高,俄罗斯遗产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进程几近停顿。自2005年之后,俄罗斯就没有新的项目进入名录。同时,存在以明确遗产界限和组成的理由,缩小个别遗产领域范围的试图。

三、俄政府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措施

1.俄政府应该更严格地遵循《保护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规定,履行遗产保护义务。2.继续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文化遗产理事会提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的监督情况,以检查和了解项目的状况和保存状态。3.俄政府应定期召开由遗产专家、俄罗斯文化部、内外部和时候机构代表参加的分析俄罗斯世界遗产状况会议,探讨俄罗斯与世界遗产委员会之间的工作,提出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机制的国家层面的建议。4.俄罗斯博物馆基金、俄罗斯博物馆活动的法律约束、文化机构活动,以及世界遗产管理特殊性列入俄罗斯法律规范条文中。5.在现行立法中进行必要的补充,以避免对“重建”、“适应现代使用”等概念随意解释的可能性,绝对禁止拆迁文化遗产,在遗产领域上修建新建筑物,以及改变遗产外观。6.开展俄罗斯世界文化遗产状态和保护情况定期检查工作,应特别注意出现问题的部分遗产状况。7.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伟大价值、遗产领域边界、缓冲区边界、遗产管理综合规划等研究制定和确认工作,根据国家立法建立世界遗产登记工作。

不可否认俄罗斯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文件管理工作不完善,主体不同权利者行为缺乏协调,官僚行为。但总的来说,由于严重破坏行为,导致遗产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被世界遗产名录所清除的极端事件,到目前为止,在俄罗斯从未发生过。俄罗斯的世界文化遗产尚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期公布处在危险状态的文化遗产名单。目前,俄罗斯的世界文化遗产并没有面临致命的威胁,尽管某些地区的生态状况影响到了某些遗产,但仍处于可控情况下。

参考文献:

[1]О мерах по сохранению историко-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народ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ерия: 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социаль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111/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Совета Федерации ФС рФ.-2009.-№5(372).

[2]Конвенция об охране всемир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и природ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Париж, 16 ноября 1972г.) // Сборник действующих договоров, соглашений и конвенций,заключенных с иностранны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М.,1991.-Вып. XLV.-С.482.

[3]Полякова М.А. Охрана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россии.-М.,2015.

[4]Федеральный закон № 73 от 25.06.02 “Об объектах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памятниках истории и культуры) народов РФ”.

[5]http://evarussia.ru-сборник правовых актов Совета Европы о сохранении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6]http://culture.mincult.ru-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культуры и массовых коммуникаций РФ.

第3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大家记得古时候有一个传说吗?那是勤劳的孟姜女为了找被官兵捉去建筑长城的丈夫,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来到长城边。当她四处打听,才知道丈夫被活活地累死了,于是,她在长城哭了三天三夜。突然,只听“轰隆”一声,长城被哭倒了800里。游客们,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可见,万里长城凝结了千万人民的血汗,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长城总长约6700千米,最有名的八达岭长城随山势起伏,南北两边都有高峰耸立着。大家请跟我来。看,长城主要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三部分组成的。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特别坚固,是用巨砖、石条等材料砌成的。关隘就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大家请看看旁边,城顶上有一个垛口,每个垛口上都有一个小口,那就是嘹望口。垛口下面都有一个枪击口。至于烽火台,是有军情时点燃烽火来传递信息的建筑。现在,大家站在长城上远眺,是不是前看不到头,后见不着尾呢?

游客们,我先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漫步欣赏。大家注意了,在游览时,不要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爱护长城这一人们用血汗换来的世界遗产。

篇二: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小导游。大家都知道吧,我国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今天,我就带你们去游览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是一个中外闻名的自然风景区。九寨沟的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流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一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

游客们,我们顺着林阴小道向上走去,一会儿就到诺日朗瀑布!你们看,这瀑布怎么样?白花花的流水从树丛中飞流出来,好像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彩虹。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花朵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层,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

前面就是九寨沟的湖泊。大家跟着我去游览九寨沟的湖泊。九寨沟的湖泊是非常美丽的。它像一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双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清水随风荡漾,远看好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你们真有眼福啊,看,那些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毛色金黄,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爪子很尖,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

游客们,这里还有很多美景,现在就在此解散,你们可以拍照,还可以漫步欣赏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

篇三: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游览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陈。

秦兵马俑在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都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谁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呢?对,就是20000平方米,大概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大家想不想知道他的来历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以前有几个农民相约一起打水井,发现了有一些陶片,他们继续打井,发现那是一条通道。他们陆陆续续下去察看,就发现了‘秦兵马俑’。好!大家一起参观一下吧!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你们看,那些身材魁梧,头带鹤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是什么俑?他就是将军俑。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他们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身的领军人物了!

大家跟我来。那些身高1。8米什么俑,体格健壮,体形匀称,身穿战袍,披挂铠甲,手持兵器的是什么俑?对,就是武士俑。

第4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指学者关于高句丽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遗产作为区域旅游的资源优势等方面的研究。早在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韩杰在分析“通化—集安旅游区”旅游资源特征时,专门论述了该旅游区的人文资源的高句丽特色[1]。韩杰是较早对高句丽遗产进行旅游方面研究的学者,但其研究并非专门研究,只是把高句丽遗产作为区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分析不够深入。同样,1997年李秀霞在其研究中论述集安市旅游资源特征时,第一点就特别指出高句丽文物古迹驰名中外[2]。2004年,高句丽历史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其品牌价值意义凸显,学者对其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多数是以世界遗产的角度进行的。刘贵富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为集安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源,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3]。李亚丽、李悦峥在分析集安旅游资源特色中强调的前四点,全部是高句丽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胡黎霞认为,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古迹遗存、独具特色的王城建筑和璀璨的高句丽王室贵族壁画墓几个方面[5]。艾嘉西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6]。王晓南认为,高句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高句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7]。陈玲玲、孙克勤指出,集安旅游资源从数量、类别和质量上都具有极佳的资源本底优势,其中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垄断性优势,申遗成功后又具备了极强的品牌优势[8]。朱尖等在对集安市旅游资源整体布局、功能分区研究中对高句丽世界遗产资源进行了专门分析[9,10]。此外,一些研究运用定量分析法对高句丽遗产资源进行了评价;齐兰兰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层析分析法对集安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洞沟古墓群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丸都山城文物价值较高但基础差,开发潜力不佳[11]。朱尖同样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2]。从众学者的研究可得出结论:高句丽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尤其成为世界遗产以后)有着极强的优势,不管是资源本身的价值,还是申遗之后的品牌价值,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2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关于高句丽世界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学者们较早开始研究的领域。笔者在文献整理时发现,早期的论文基本都是以开发作为专题研究的,虽不是专门针对高句丽遗产,但文章内容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遗产的开发问题。韩杰在对“通化—集安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景区划分了集安副区,罗列了副区内的主要景点,设计了高句丽文物古迹游览线,并对旅游区开发程序及旅游区建设进行了研究[1]。李秀霞对集安旅游资源开发划分了洞沟高句丽古文化、朝鲜族风情游览区,并且强调开发应当突出高句丽历史文化古迹的特色,还要广泛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2]。王丽丽、崔庠提出高句丽文化遗存的科普旅游开发,指出古高句丽国文化遗存类科普旅游具有垄断性,应作为科普旅游开发的重点,指出应深入挖掘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关注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适当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再现古高句丽族人的生活、生产场景,深化游客对高句丽文化的理解[13]。王丽丽、崔庠较全面系统地规划了高句丽科普旅游发展的实现路径,很多措施和方法很科学,具有前瞻性。李亚丽、李悦峥研究强调发展集安旅游业要充分利用高句丽这一独特资源,开发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重现高句丽祭祀、出巡、狩猎、婚礼场面[4]。针对世界遗产的进一步发展问题,陈绍辉、陈楠分析了集安旅游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指出旅游业发展要进行体制改革,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为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策略[14]。艾嘉西指出,集安旅游开发要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构建合理旅游网络,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并保护旅游资源[15]。王春艳研究了高句丽文化遗产区域旅游开发的省际合作问题,指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地跨吉林与辽宁两省,两省旅游地地域相邻、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似,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互补性,构成了高句丽文化发展的完整画卷,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此外,区域内人民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际合作潜力巨大[16]。陈玲玲等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集安市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集安市遗产旅游的发展策略:确立旅游发展定位,加强城市品牌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通达性;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植旅游企业;以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17]。朱尖提出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的想法,并从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了研究[18],又对集安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出了建议[10]。

3遗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保护是遗产能够存在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遗产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关遗产旅游的异化问题,常常会出现在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如对遗产资源认识不清,遗产旅游的严重趋利化,盲目开发、错位开发,遗产旅游的功利主义盛行,遗产原真性的丧失与变异等。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遗产地的旅游业,弘扬和传承遗产资源,同时又能对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目前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2004年就在高句丽历史遗迹申遗成功之时,就有学者告诫:高句丽不容在开发中破坏。申遗说到底是为了使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获得更大范围、更高规格的重视和保护[19]。刘贵富强调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存在游客剧增、承载力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旅游经济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的问题和矛盾,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是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必然选择[3]。田大方等探讨了高句丽王城的保护策略,文章指出高句丽王城空间格局,城防体系等城市设施保存较好,因此高句丽王城遗产保护应遵循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同时,由于王城内历史遗存类别较多,且遗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对待个体遗存应采用多元化保护模式[20]。张金胜认为,面对集安这样一个已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而论,历史保护是其城市总体规划的灵魂所在,是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健全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更新基础设施与宜人尺度、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协调方面对高句丽古遗址的历史保护提出具体建议[21]。耿铁华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实际操作都存在很多问题,就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而言,其保护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物遗迹本身的保护,二是文物遗迹周围环境的保护[22]。张岩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详细探讨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23]。艾嘉西认为,保护高句丽遗产资源要完善政策,让遗产保护有具体可实施的法律政策依据;加强政府在保护上的投入力度,鼓励普通民众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15]。周博根据申遗成功后集安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所表现出来的互利关系,证实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即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在政府宏观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对文化遗产旅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区参与遗产旅游开发;将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既保护自然环境又保护文化遗产[24]。于富业专门探讨了五女山城遗产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构建危机管理保障体系、建造高句丽历史文化珍藏馆、践行五女山山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三个方面的保护对策[25]。李亚丽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集安市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文章的第六部分对高句丽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26]。陈玲玲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集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为例,对集安高句丽历史遗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集安高句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还处于过渡阶段,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27]。此外,董峰[28]和韩福今[29]对高句丽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做了研究;陈同滨[30]、李宏松[31]等提出了高句丽遗产规划的原则和保护的理念。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高句丽遗产旅游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总文献中所占比例最高,除了专题研究之外,基本所有文献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护问题。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文献量较少,不能单独分类其研究成果。耿铁华探讨了高句丽文化研究与长白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指出长白山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备、内涵深远、特色独具,特别是高句丽文物遗迹资源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历史与旅游的一大特色,对高句丽文物遗迹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能促进长白山区旅游事业的发展[32]。吕琳璐以集安市世界遗产旅游社区为个案探讨了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的关系,指出集安市遗产旅游社区参与的主要困境表现在:居民参与的人数少、居民参与的范围窄、居民对旅游业的了解程度底、居民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作者从社区发展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和制度建设提出了具体构想[33]。刘佳研究了集安市旅游形象传播问题,运用传播学、广告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剖析了目前集安在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症结,并通过借鉴成功旅游城市案例,从政府、公众、媒体三个角度切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34]。许伟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门探讨,指出集安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尤其高句丽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之后,应加大宣传集安的旅游资源,极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具体应在政策、组织、体制创新、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与保障,极力拓展旅游市场[35]。

5总结与展望

第5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今天,人们在平遥所能看到的建筑物,大多修造于明、清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又一个鼎盛时期。富甲一方的晋商,曾经称雄商界500余年。他们首创的山西票号,曾在清代执全国金融界牛耳,一度掌握了帝国的经济命脉……

在平遥古城徜徉的同时,我在想,当年的晋商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管理创新型”的道路,一度创造了区域经济的辉煌。而今天的山西,如果单纯从矿产资源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个资源大省,但从经济、社会的视角来看,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还属于“中部”,还在等待高层给予优惠政策,期待着“中部崛起”……而在并不遥远的100多年前,这个地方早已经隆起为的经济高地。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里,为自己一度对山西的无知而“抱愧”,为山西商人当年创造的辉煌和日后无可奈何的衰败感到惋惜……这一连串的感喟,同样会发生在今天去平遥游览的每一位游客身上。

是的,没有什么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洗礼。

俗话说:“河南人穿绸,山西人盖楼。”对于两地人们的爱好,本不值得去臧否,但以“绸”为文化载体的洛阳、开封等故都,却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被时间所风化;而以“楼”为象征的晋商文化,却似乎经受住了历史巨浪的冲刷和侵蚀,顽强地保留了一个个遗产,供后人们去凭吊!

历史文化名城的十大特征

那么,平遥究竟有哪些“标志性”的东西,使它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孑遗”呢?

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体形环境标志内容很多,当代古建筑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认为,主要有十大类:

第一是城墙。这是历史文化名城最为形象、最为突出的标志。第二是古街道、街巷。这是反映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城市格局的具体标志。第三是鼓楼。这是我国古代城市中突出的标志性建筑。有些古城还有市楼,又称醮楼,为市民报时,还具有瞭望作用。第四是市井。就是古时城内的市场集市,市旁多有井,故名。第五是文庙。这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象征,和它相伴随的还有学宫、考棚、魁星楼等。第六是武庙,也称关帝庙。一个城市总是要文武并重。第七是寺观等宗教建筑。有佛有道,有些城市还有其他宗教建筑,它们都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文化内涵。第八是衙门。县衙、州衙、府衙、道台衙门、总督衙门等,甚是珍贵。在古城中还有“城隍庙”,也是不可少的建筑。第九是名人故居和古民居。它们都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第十是祠堂、会馆。祠堂、会馆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罗哲文先生所说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体形环境的十大标志,平遥都拥有。

如今,在平遥的“城市名片”上,赫然名列着如此之多的头衔:

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历史名城

全国4A级景点最多的县级城市之一

华夏第一古城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之一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地

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战国名将廉颇故里

明代名相刘基故里

世界名城范例,中国晋商摇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县级城市之一

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世界文化艺术之苑

中国油画家创作基地

晋商文化旅游中心城市

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

中国牛肉之乡

中国长山药之乡

……

人们或许要问,在这众多的桂冠中,究竟哪一顶“含金量”最高?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仅凭常识人们就会猜测出,如果没有“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这一顶最硬的“钢盔”,那么,任凭其是多么坚强的血肉之躯,都会在一波又一波的“建设性破坏”的浪潮当中化为乌有。

从这一点上来说,平遥是幸运的。因为在它的“留城”过程中,有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等中国当代重量级的古建筑专家的“力保”,才使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被野蛮“拆迁”的厄运。

抚今追昔,人们自然不胜唏嘘,有良多感慨。

“刀下留城”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6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2001年,联合国第25 届世界遗产大会首次批准了葡萄牙的一项与酒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上杜罗葡萄酒产地”。

上杜罗(Alto Douro),即杜罗河上游山区,位于葡萄牙北部。当地生产葡萄酒有近两千年的历史。18世纪以来,其特产是驰名世界的波特酒(Port)。葡萄牙的法律对杜罗河上游山区酿制波特酒的工艺过程有详细的明文规定。

波特属于混合型葡萄酒,由于制造和储存方法的区别,一般分为Touriga Nacional等五大类型。在酿制中,至今仍有一些地方采用古老的脚踩法进行榨汁,以保持葡萄核的完整无损。

杜罗河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很大。有许多葡萄园是从悬崖峭壁上开垦出来的,一层层狭窄的梯田上只能种植两三行葡萄树。酒厂就在山顶的一块块平地上。它们,连同村落的宅舍、小礼拜堂和乡间道路网,构成了一道表现传统的欧洲葡萄酒产地的文化景观。

2002年,联合国第26 届世界遗产大会又将匈牙利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托考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托考伊(Tokaji)位于匈牙利东北部博德罗格河与蒂萨河交汇的低地地区,当地土壤极宜于种植葡萄。自12世纪从意大利引入葡萄栽培技术后,当地的葡萄种植区已发展到26个村庄,面积共有13425公顷。

托考伊酿制的葡萄酒,是由著名的高劳伊家族于1502年创造的,比法国著名的苏特恩葡萄酒还早两个世纪。托考伊现有6处石砌的古老酒窖。有的地窖内还藏储着300年前酿制的葡萄酒。

托考伊生产的以“ASZU”为代表的葡萄酒,属于世界名牌,享誉全球。从前,“ASZU”是欧洲许多皇家与贵族们最喜爱的葡萄酒之一。法国路易十四曾赞誉其为:“王者之(葡萄)酒,(葡萄)酒之王者”。“ASZU”也深受伏尔泰、歌德、拉伯雷、罗西尼和舒伯特等著名作家、音乐家的青睐。

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匈牙利国歌的第三段歌词中,也有赞美托考伊葡萄酒的词句:“你酿造的甘美的托考伊葡萄酒,一滴滴地往下淌”。(匈牙利国歌的歌词,是著名诗人费伦茨・克尔柴伊于1823年创作的长诗,共8段。匈牙利在正式场合一般只演奏或演唱其中第一段歌词。)

2004年,联合国第28 届世界遗产大会再次批准了葡萄牙的一项与酒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皮库岛葡萄种植园文化景观”。

皮库岛(Pico)是葡萄牙亚述尔群岛中的第二大岛。长42公里,最宽处15公里,面积433平方公里。高2351米的皮库角(Ponta do Pico)火山挺立在岛的西南部。岛上呈火山熔岩地貌。为抵御海风和海水对海岸的侵蚀,岛屿上的许多岸边砌有石墙。岛上拥有19世纪建造的教堂、酒窖和港口。岛上农民的生产活动,除制酪业和养牛外,尤以栽种葡萄与酿造葡萄酒最为闻名。田野上到处是大片大片的葡萄种植园。皮库岛人酿造葡萄酒的传统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他们酿造过许多获奖的葡萄酒。当年尤其深受俄国沙皇们的青睐。皮克岛传统的葡萄酒文化,是欧洲酿酒技术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

2006年7月12日,联合国第30 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了墨西哥的一项与龙舌兰酒有关的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特基拉地区的龙舌兰种植区和早期的龙舌兰酒酿造设施遗址”。

特基拉(Tequila)地区位于墨西哥西部太平洋沿岸哈利斯科州的中心区域,地处特基拉火山和格兰德河之间的谷地(简称哈利斯科谷地)。

龙舌兰属多年生常绿多肉植物,呈蓝绿色,茎节短,边缘和顶端有刺。种植后,至少需要8年才能成熟。特基拉地区以盛产品质最优的龙舌兰闻名于世。它包含nucleo 1#与nucleo 2#两个种植区。共占地34658公顷。

龙舌兰最重要的用途是酿造龙舌兰酒。相传,特基拉酿造龙舌兰酒源于16世纪,是龙舌兰酒最早的原产地。特基拉地区酿造的龙舌兰酒,是世界上最受欢迎、最畅销的的烈性酒之一。被称之为“龙舌兰酒一族的顶峰”。它反映了前西班牙统治时期特基拉人酿制龙舌兰酒的传统方法与从欧美引进的提取工艺的融合。在墨西哥,只有特基拉酿造的龙舌兰酒,才允许以“龙舌兰酒(Tequila)”冠名。其它地区酿造的龙舌兰酒,则只称 “梅斯卡尔酒(Mezcal)”。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特基拉的龙舌兰酒文化,已经成为墨西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列入这项世界遗产名录的,包括龙舌兰种植地、酿酒厂(仍然开展生产和已经停产的)、酒坊(西班牙统治时期的非法酿酒厂)、小镇(有些可以追溯到18世纪)。

2007年6月29日,联合国第31 届世界遗产大会又批准将瑞士 拉沃(Lavaux)的梯田式葡萄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7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迦太基,一张牛皮圈出的辉煌

迦太基是突尼斯最为辉煌的传奇。相传推罗(Try)Elissa公主为了躲避追杀,便逃亡到了今天的突尼斯。当时的土著首领为了表示他的“慷慨”,允诺给Elissa公主一张牛皮大小的土地。聪明的公主将牛皮割成一条条,然后圈出块大约3.15平方公里的土地。公元前814年,Elissa公主在这块土地上正式建立了新城迦太基,自封为Dido女王。历史上的迦太基繁荣昌盛了7个世纪之久,终毁于罗马人之手。

今天的迦太基已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给人留下的除了过往的繁华记忆,便只剩下这残垣断壁式的“躯壳“――迦太基码头、安东尼浴场,考古花园和圆柱形建筑等等。几块石头,几根断柱,便是失落的文明带给人类的伤感。从迦太基古城遗址可以俯瞰整个突尼斯市,再过去便是如锦缎一般蓝绿色的地中海。迦太基古城遗址的地方不大,毕竟断石残柱承载不了太多东西。遗址内的博物馆以现代化手段向人们展示着遥远的迦太基的辉煌――徜徉于地中海的迦太基商船、繁荣的市场、往来的商客……据说,罗马帝国元老院的长老曾经拿着迦太基的橄榄油,在议会上发誓要将迦太基夷为平地。于是就有了之后的三次布匿战争。战争最终以罗马人大获全胜而告终。

不过,《荷马史诗》中记载,迦太基的腓尼基人与罗马人的恩怨并非为钱,而是为爱情。由于中了木马之计而惨遭屠城的特洛伊王子,在海上漂泊了7年后最终到达迦太基。失意的王子受到了女王的款待,并与其相爱。然而就在他们最幸福的时候,王子得到神明的指示,毅然抛弃爱情离开迦太基到异乡去重建国家,那个异乡就是现在的意大利半岛。失去爱人的女王在悲伤和绝望中自杀,临死前要求她的后代起誓一定报复Aeneas的后人,也就是后来的罗马人!故事很凄美,结局却没有向着Dido女王期望的那样走。公元前122年罗马人在迦太基的遗址上,重建城市并将其发展成为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

蓝白小镇,未来的文化遗产

第8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中国的“万里长城”享誉世界,而在德国也有一段引以为豪的“千里长城”,它位于德国巴符州、莱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是古罗马帝国边界的一部分。去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德国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文献记载,欧洲人研究“德国长城”始于1455年。与雄伟的中国万里长城相比,“德国长城”的大部分埋于地下,数百年来,挖掘和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德国长城”全称“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是在公元100年到260年,由两万古罗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的一道约550公里的防御工程。长城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及900座简易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军营组合而成,军营成为“德国长城”的主体部分。公元260年后,随着罗马帝国势力范围不断萎缩,“德国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在残存了千余年后才逐渐消失。如今,它是德国最大的名胜古迹。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向以色列伸援手

在联合国通过了解决以黎问题的1701号决议后,历时一个多月的以黎交火终于平息。据统计,以色列在战争中消耗费用在20亿~22亿美元之间。作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和旅游胜地,以色列北部地区风景优美,农产品丰盛,开战后,农业工人逃离战火,成熟的果树作物无人采摘,旅游团全部取消了预定。

美国著名犹太裔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向媒体宣布:将捐出100万美元,帮助重建以色列北部地区。这些钱全部是来自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辛德勒名单》获得的奖金,约价值4000万美元,属于他个人的收入。

首笔捐赠资金25万美元已经送到洛杉矶犹太联合会,那里专门为犹太人设立了紧急危机基金。危机基金将提供给遭受真主党火箭袭击的以色列北部地区,以帮助那些急需救助的人们,特别是妇孺老幼和行动不便的人。目前洛杉矶犹太联合会已筹集到100万美元,他们的目标是筹集150万美元来帮助以色列。

斯皮尔伯格的其余捐赠将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和其他的以色列救助机构发放。这些钱将用来给海法三所医院安装防弹玻璃,给那哈瑞亚的医院提供紧急援助等。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发放的捐赠还将用来帮助北部居民区建立救助热线电话,发放经济援助和食品等。

中国恐龙发掘影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

从今年7月底到9月底,由中、美、加、墨、英五国专家共同参与的国际科考项目“北方侏罗纪恐龙考察”在中国西北四省和自治区展开工作。由多国专家同时参与恐龙化石发掘,这在我国科考史上很少见。

其中的一个发掘地点是在新疆昌吉奇台县的“恐龙沟”。此沟长约5公里,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火烧山油田东北60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因多次出土过恐龙化石而得名。此次对昌吉“恐龙沟”的发掘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据专家介绍,从目前两个化石坑中出土的恐龙颈椎和肢骨化石看,很可能发现亚洲最长的恐龙。正在发掘的一条长约11米的颈椎化石,属于大型食草龙的一种蜥脚龙。这种恐龙由于脖子长,头骨轻且薄,形成化石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

第9篇:世界文化遗产范文

[关键词]家庭旅馆;成长路径;丽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9-0058-07

1 问题的提出

家庭旅馆是比较特殊的旅游业态,中国家庭旅馆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本行业独特的规律。然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古城中的家庭旅馆,由于特殊生长环境,其成长规律、成长决定因素及其外部制约因素与普通的家庭旅馆是否有区别?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中的家庭旅馆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家庭旅馆创办、成长及关闭的路径,以及影响家庭旅馆生长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以期发现与传统家族企业成长阶段理论的差异。

2 文献研究

旅游者在当地人家庭中留宿,宜人环境与个性化接待使得人们赞不绝口,而当地人也可以持续经营,这是家庭旅馆发展的雏形。家庭旅馆属于家族企业的一种,它是由一个家庭的成员所掌控的企业。家族企业的3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内部的继承、雇佣家庭成员以及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管理责任。家庭旅馆在国外一般是指B&B(Bed and Breakfast),但对应的英文词汇却有多个(如Family Hotel,Family Inn,House HoteI,Home Stay)。然而,B&B和Inn在经营模式上存在区别:B&B是在业主的家里、客房不超过7间、价格便宜,主要由业主自行管理与服务;而Inn则不同,虽然旅游者住在业主家里,但业主搬离原住宅,而且聘请全职雇员。也有研究者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角度进行定义,专指家庭自有自营的小型旅游设施,如旅舍、客栈。当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扩展到其他旅游业务的小企业。

国内对家庭旅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多数研究者对家庭旅馆的共识是指,以家庭所有的闲置接待能力为主、规模较小的旅游接待设施。目前,国内的农家旅馆、家庭旅舍、农家旅舍、民居旅馆(由非本地居民经营的家庭旅馆)、农民旅馆、农家乐均可视为家庭旅馆的范畴。狭义的家庭旅馆仅指以家庭闲置客房提供接待,由家庭成员经营的旅游住宿设施。而广义的家庭旅馆则包括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合伙经营等衍生的家庭旅馆经营方式。

2.1 家庭旅馆的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家庭旅馆成功因素的探讨,多是从个人、企业等微观层面来考虑的。家庭旅馆的开设主要基于个人原因,如殷实的家底、语言、共同的文化背景。家庭旅馆的发展依赖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健全,包括业主加入某些旅游组织、建立营销网络、协会组织支持。盖里和瑞德(Gary&Rande)对美国亚利桑那州家庭旅馆的发展和增长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认为旅游者对家庭旅馆的偏爱是业主经营家庭旅馆的重要影响因素。小企业要生存,必须建立最基本的行业联系,包括与广告商、预订系统的联系,还要有充裕的交通服务设施。有研究以南非布法罗市为例,通过对36位业主的电话调查,研究了家庭旅馆的现状、限制条件和成功因素,研究指出:“网络化经营、有企业财务专用资金、减少开支、有非财务支持以及持续发展能力,是家庭旅馆成功的主要因素。”以下因素对家庭旅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设施的供应量超出本地需要、政府引进或提供辅助(保健、灾难性救援)、宾主使用同一种语言、宾主有相互认同的共同基础(如)。

国内学者对于家庭旅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旅馆发展的可行性、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发展的条件等。通过对杭州家庭旅馆夭折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家庭旅馆的成功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外因包括有利的宏观环境,灵活的申办机制和政策扶持,通畅的宣传渠道;内因包括具有特色、区域优势、与当地的旅游吸引物相结合、较低的机会成本、优良的服务。另外,良好的区位条件、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政府和行业组织管理等对家庭旅馆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家庭旅馆的成长路径研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家庭旅馆作为一些景区的主要接待设施,也在逐步演变。总体上来看,家庭旅馆的数量、规模、分布、建筑外形、内部结构、经营状况及客源市场等均伴随旅游地经营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盖里和瑞德对美国亚利桑那州家庭旅馆的发展和增长过程进行了简单描述,认为旅游者对家庭旅馆的偏爱导致了更多的业主转向经营家庭旅馆,因而家庭旅馆的数量、规模和生存能力不断增长,从而导致其营销策略、所有制以及管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企业成长路径指企业成长、演变的模式与过程。国外对于家庭旅馆成长路径的研究,常常借鉴家族企业(Family Business)的相关理论,而家族企业发展和演变的主要路径是从企业、家族以及所有制3个维度来进行探讨的。盖茨、卡尔森和莫里森(Getz,Cadsen&Morrison)认为,需要关注对家族企业的纵向研究,即家庭旅馆的生命周期:开张、继承或终止。家庭旅馆最早由当地人经营,但是随着经济效益的增加,城里和外地人开始进入,城里人优势最后让当地居民无法招架,最后造成社会分裂。家族企业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演变的一般模式是企业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家庭的倾向性则不明确,家庭旅馆最终演变成企业和家庭的赚钱机器。尽管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对企业的关注是必要的,但是家庭的角色也应该成为一种战略考虑。

国内少数学者对家庭旅馆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描述家庭旅馆的发展过程,或者对比旅游开发前后家庭旅馆的变化。例如,文彤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通过探讨家庭旅馆最初出现的原因,以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多的家庭旅馆逐渐开业的原因,说明了1993年到2000年景区内家庭旅馆数量由少到多的发展演变过程,然而这主要是量的变化,家庭旅馆性质的变化依然没有提及。邱继勤以阳朔西街为例,对旅游小企业发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旅游小企业发展的3个阶段――产生期、发展期和商业化期,把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消费者和产业集聚两方面,还对旅游 小企业的特征及其影响做了研究。

2.3 综合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旅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旅游类的相关文献中,对家族企业的关注主要集中于4个方面:家族企业和小企业的经营;家族企业和业主;家庭的角色和责任;家族企业及其发展。国外对旅游小企业的界定及特征研究、经营研究、业主研究及其影响研究等方面是重点。国内学者对家庭旅馆的研究,侧重于家庭旅馆的发展可行性、现状描述、发展意义、问题与对策等。

以上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第一,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旅馆的研究,所选择的案例地多是乡村、自然风景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郊区、某个城市或地区等,较少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家庭旅馆发展过程进行研究;第二,研究角度方面,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旅馆的发展研究,多对单一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进行分析,而对景区内家庭旅馆的总体发展和演变过程关注则较少;对业主的开业动机研究较多,而对家庭旅馆成长过程及路径则极少探讨;第三,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的研究较多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国内则多为描述性研究。事实上,案例地存在多种不同的家庭旅馆的发展路径,因此,采用多案例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3 案例地选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1 案例地选择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约2平方公里,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1997年,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内仍居住6269户居民,共25279人,其中,纳西族16999人,占总人口的66.7%。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民居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丽江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并组织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管理者之间的合作模式”的项目,定名为“丽江模式”。2008年,丽江古城接待游客量为465.45万人次,比上一年增长9.9%;2008年年底,古城中家庭旅馆及民居旅馆已达到570家,拥有客房量7469间,床位数13788张,其中,由外地经营者管理的旅馆占67.3%②。

家庭旅馆在中国的发展已有数十年历史,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家庭旅馆群落。丽江古城也是中国家庭旅馆发展最成熟的地区之一。选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丽江古城为案例点,是因为在当地家庭旅馆的成长过程中,当地政府的各类管理制度起了重要催化作用,加速了丽江家庭旅馆的演变过程,并演化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使得当地家庭旅馆的成长路径更为明晰。因而以丽江古城为案例点分析家庭旅馆成长规律,具有典型意义及代表性。

3.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丽江古城的家庭旅馆。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学术研究,对家庭旅馆这一概念并没有一致的定义。为了清晰、完整地研究丽江古城家庭旅馆的演变路径,将家庭旅馆界定为:将家中多余的房屋出租,客人与家人同住,以家庭人员为主要服务人员,可聘用少量服务员帮工。“是否是自有住房”和“是否与家人同住”是很重要的指标,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旅馆和衍生的家庭旅馆。本研究中衍生的家庭旅馆,又称民居旅馆,是指家庭旅馆产权不属于经营者,而且客人也不与家庭旅馆所有者同住,但是经营模式具有家庭旅馆特点的旅馆。需要强调的是,家庭旅馆的多种经营形式(企业化经营、家庭经营和个人经营)均在本文的研究对象之中。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的方法。案例研究有3种不同的方法:第一,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比较发现异同点得出研究结论;第二,成对比较案例以发现案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第三,通过与其他实证研究(问卷、访谈)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结论。以上3种案例研究方法均是通过结构化的、不同角度的数据使研究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本研究通过对多个家庭旅馆的投资者(或经营者)进行访谈,并对多个案例点进行比较,分析世界遗产地丽江古城家庭旅馆的成长路径。

3.3 研究过程

研究人员首先查阅了从1987年到2009年有关古城管理及旅游发展的历史文献,并完成了5次(4人参加,共计21天)实地考察。整个研究过程分为4个阶段,首先对丽江市古城区旅游局、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丽江家庭旅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丽江市旅游局提供了被调查企业名单,研究者对180家家庭旅馆进行初步访谈,再依据经营年限、经营者等情况筛选了35家家庭旅馆,并对这些家庭旅馆的投资或经营者进行进一步访谈。这35家旅馆包括5种类型:①本地纳西居民经营时间较长的家庭旅馆;②本地纳西居民开设最高档次的家庭旅馆;③外地人开的最大规模的家庭旅馆;④已关闭的家庭旅馆;⑤正在经营的家庭旅馆。以此为依据,本文就家庭旅馆的不同发展路径代表性地筛选了13家企业开展深度访谈。

4 案例研究

以下先对丽江古城家庭旅馆的基本经营情况进行介绍,然后分析丽江家庭旅馆的4种成长路径,最后对影响家庭旅馆成长路径的因素进行分析。

4.1 案例地丽江古城家庭旅馆基本情况

2008年年底统计,丽江古城大研街道办事处家庭旅馆共计379家,其中,自主经营的家庭旅馆数为98家,占25.9%;承包经营达281家,占74.1%;平均每间客栈有床位数20.8张,拥有客房数11.4间①。标间②占有率达86.2%。近年来,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以及相关制度的变迁,丽江古城家庭旅馆逐步向民居旅馆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原居民迁移,外来人口的迁人。据2001年6月底的不完全调查,古城内本地人经营家庭旅馆占92.5%,外地人租房经营民居旅馆占7.5%。而2008年年底本地人经营下降到32.7%,降幅为59.8%③。另一方面呈现出企业化趋势、多元文化现象以及附加创新服务等态势(表2)。

根据对家庭旅馆实地考察发现,家庭旅馆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经营模式,家庭旅馆跟传统酒店相比在硬件、防火、卫生等方面距有一定差距,但是在软件,在文化、交流、体验、个性化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服务”、“近距离交流”、“文化气息浓厚”等特点。

4.2 丽江古城家庭旅馆成长的4种路径

已有的研究已经发现:家族企业家对控制权的保卫是非常顽强的,这就决定了家族企业一般会沿“个体企业――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狭义)――泛家族企业――准家族企业”的路径演变。但是与多数传统的家族企业成长路径不同,丽江古城的家庭旅馆在其成长发展中,由于多种因素,多数家庭旅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放弃家族对企业经营控制,而以收租形式坐享经营成果。

对丽江古城13个典型家庭旅馆的深入研究发现:家庭旅馆开创之初一般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伴随着丽江旅游的发展,这些家庭旅馆中的部分企 业开始分化。根据35家家庭旅馆初步调研显示,丽江古城家庭旅馆的4种不同成长路径,如图1。

第一种是民居旅馆。多数家庭旅馆的原业主开始出租房产获取租金收入,进而发展成为民居旅馆,这是典型的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家庭旅馆衍生形式。家庭旅馆的创始人,将旅馆经营权出让给新的经营者,经营者多数为国内其他地区居民,带来较充足资金的外来从业人员,从个人经历、经验以及社会关系对家庭旅馆硬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丰富服务与经营内容,提供新的销售渠道,从而形成了家庭旅馆向民居旅馆转变。

第二种是连锁经营。与民居旅馆相似,原业主出租房屋,承租企业展开连锁经营,这是现代企业集团的经营形式,这一比例为8.6%。承租人通过协议租赁若干间规模较小的家庭旅馆,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成为较大型的民居旅馆,聘用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形成品牌,再通过品牌扩张在城区内进一步发展。在职业经理人管理的过程中会增加新的服务元素和服务项目。连锁经营的小旅馆,通过数量优势、地理优势以及服务项目的优势,创造新的经营效益。

第三种是原有家庭旅馆的业主继续经营,但业务多元化。家庭旅馆的主业开展模糊,家庭成员较多地介入与家庭旅馆相关的旅游业务之中,例如担任导游、出租汽车司机等,这一比例为2.9%。家庭旅馆依然由创始人管理,由于家庭新成员加入,从而形成经营项目多元化,扩大经营范围。

第四种是维持原样继续经营。但经营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这一比例为25.1%。家庭旅馆创始人继续经营,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在服务项目、经营服务中有些创新。家庭旅馆的4种扩张路径比例结果见表2。

4.3 影响家庭旅馆成长路径的因素

(1)影响丽江家庭旅馆创办的主要因素

影响丽江家庭旅馆创办的主要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为家庭旅游内部环境因素:①与创始人经历、个性特征有较大关系,具有丰富生活经历、有一定经商经验、性格中敢于冒险的人,成为首批开创者的可能性较大。例如,激沙沙一流居的创始人曾经经商,也曾任职于政府机构驻外地的招待所。这种经历为创始人创建家庭旅馆提供了经验基础。②与创始人机会成本相关,一般机会成本较低的投人家庭旅馆的可能性较大。本文调查的结果显示,13个被调查家庭旅馆开业前的发起人有9位没有正式职业。③与创始人物资条件有关系,家居地点比较好,人口相对比较少,有多余房屋可以出租转为开设家庭旅馆的较多。第二类为家庭旅馆外部环境因素:①市场需求带动。1999年休假制度改革、昆明世博会为家庭旅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②政府的诱导性政策的引导。当时政府为了满足旅游者需求,鼓励市民开设家庭旅馆,并且在政策上免税收,并帮助宣传。

(2)影响丽江家庭旅馆成长的主要因素

与传统酒店相比,家庭旅馆的服务创新速度较快,范围较广,这是家庭旅馆成长的主要原因。丽江古城的家庭旅馆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因此,一些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的家庭旅馆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存续。而那些趋于保守的家庭旅馆尽管保持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传统,但这些家庭旅馆往往因为缺乏改造和创新而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

丽江家庭旅馆的服务创新主要集中于体验、定制化等方面,服务创新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从2000年后,丽江家庭旅馆在客房预订、通讯网络、个性化餐饮与交流、超值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造,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同。表3对家庭旅馆服务创新的内容进行了说明。

与此同时,经营者的社会资本及其融资能力决定丽江家庭旅馆的成长过程。与本地经营者相比,外来经营者或兼任旅行社管理者,或是在外地具备一定的社会关系,往往具备适宜经营家庭旅馆的较好的社会经历。而且,经营者的融资能力也决定着家庭旅馆成长的方式和过程。

(3)影响家庭旅馆关闭的主要因素

家庭旅馆关闭不是倒闭,是业主将家庭旅馆经营权让渡给外来经营者,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家庭旅馆由于主要依靠口碑传播,所以经营者的社会资本成为生存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主要有:社会关系、社会经验、能力、视野。部分家庭旅馆关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社会资源较少,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且在产品的更新方面也不如外来经营者快。由于家庭旅馆经营者缺少社会资本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从收益的角度考虑,出租家庭旅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家庭旅馆的业主选择了出让经营权。

第二,追求高质量生活。丽江古城虽然美丽而富有浪漫气息,但是由于游客较多,人满为患,加之传统的建筑不如现代化住宅的舒适,所以多数古城的居民,在条件允许时都希望搬到古城之外的新城生活。与此同时,伴随着较多的原住民迁出古城,古城居民的邻里生活已经不复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庭旅馆经营者放弃自营,转而发包。

第三,政府强制性制度制约。由于古城管理需要,政府计划通过提高古城内客栈的档次,减少入住古城内游客的人数,为此要求传统的家庭旅馆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少则几十万元人民币,多则几百万元人民币,资金筹措成为家庭旅馆发展的瓶颈,为此出让经营权,是家庭旅馆较好的出路。

5 结论与讨论

与一般家族企业相比,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家庭旅馆成长路径显然与一般家族企业不同,显现出多样化特点。研究发现: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家庭旅馆的4种成长路径分别包括:连锁化经营、扩展为民居旅馆、旅游业务多元化、家庭旅馆业务创新,而其中以发展为民居旅馆为主要路径。尽管消费者对本地人经营的家庭旅馆满意度较高,但本地居民经营的家庭旅馆往往难于生存,出现历史文化遗产地家庭旅馆原住文化空心化与外来文化多元化的反差现象。世界遗产地的游客青睐兼具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和现代功能的住宿设施,这就出现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原住民经营家庭旅馆处于困境,而改造后的民居旅馆经营较好;另一方面,大量的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必将使世界文化遗产地逐渐丧失其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在传统建筑保护与民居旅馆开发间进行权衡,成为政府和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政府的强制性政策一方面保护了丽江家庭旅馆原住民的所有权,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丽江古城房屋不能卖给外地人);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开展家庭旅馆标准化活动,加速了家庭旅馆向民居旅馆演变。可见,制度对于家庭旅馆成长路径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