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 持续发展
一个开发团队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思考目前的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要素是可以改进的:如何把一些事务性的操作变得自动化,从而节约人力;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开发过程更为合理,更注重软件的质量;如何在团队中传播优秀的思想,让团队成员不断地学习和进取,自发地改进过程。这些美好的愿望几乎是所有方法论和各种认证的共同心声,但要完全做到可就太难了。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优秀的实践,优秀实践均是来源于软件开发界中的一些新思路和新理论,它们能够为以上愿望的达成起到正面的作用。在组织中引用这些实践决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它们确实非常有效。这些实践包括:建立日创建、测试驱动开发、建立核心框架和面向组件进行编程。
一、软件开发的有效管理:日创建
一个组织应当拥有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这个工作流程能够指导软件开发的进行。这个流程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随意的计划和从来不遵循的进度决不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流程。日创建实践提出了一种对开发过程进行精细管理的方法,它是量化软件管理的基础。有了日创建,你会发现计划的制定和进度的监控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
我们传统开发软件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理解领域问题,然后分配任务,由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软件部件,在开发完成之后,再把各人的部件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软件。这个思路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却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式适合开发人员之间工作彼此没有交集的情况,以前这种现象很常见,但是现在,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分工合作的加深,开发人员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清晰的职责划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其次,在软件集成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却很难发现到底问题在哪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代码都没有问题,结合到一起就出现大量的问题。
所以日构建就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集成工作转换成频繁进行的一件工作,从而使得原先如同噩梦般的集成变成了一件简单的工作。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集成工作几个月才进行一次,谁能够记起几个月前的细节呢?但是如果集成以天,甚至以分钟为单位进行,排除bug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二、测试驱动开发
软件质量的根源来源于测试,测试做好了,软件质量就会好。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做测试,才能保证测试的投入能够带来软件质量的有效提升。测试驱动开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可以和任何一种开发流程进行融合。测试驱动开发不但能够改善测试效果,还能够改进软件的设计。
测试驱动开发起源于XP法中提倡的测试优先实践。测试优先实践重视单元测试,强调程序员除了编写代码,还应该编写单元测试代码。在开发的顺序上,它改变了以往先编写代码,再编写测试的过程,而采用先编写测试,再编写代码来满足测试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中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使得测试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测试,而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在编写程序之前,每个人都会先进行设计工作。可能有些人的设计比较正式,绘制模型,编写文档。有些人的设计只是存在于脑海之中。且不论设计是精细还是粗糙,你都为随后的编码活动制定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明确程度和你的设计的细致程度有关。但应该承认,这个标准是不够细化的。因为你的设计不可能精细到代码级的程度。而标准不够明确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你还可能会发现原先的设计出现问题,从而中途改变代码的编写思路。这将会导致成果难以检验,进度难以度量。
既然以设计为导向的标准不够明确、不够具体。那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适的呢?只能是代码。因为代码是最明确、最具体的。所以测试优先的本质其实是目标管理。编写测试代码其实是在制定一个小目标。这个小目标非常明确,它规定了你需要设计的类、方法,以及方法需要满足的结果。这些目标制定完成之后,你才开始编写代码来达成该目标。测试的目标要比设计的目标粒度更小,但是成本上却更为经济。
测试优先是软件开发中一种细粒度的目标管理方法,通过明确的目标,推动软件开发的进行。
三、建立核心框架
框架是一种具有高度重用性的软件,这个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成为软件组织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传统的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文档,但是文档容易产生歧异,开发人员往往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文档。框架提供的是一种综合的手段,包括文档、模型和代码。更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开发人员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框架,这使得他们对框架中的知识非常熟悉,并根据工作的需要来改进框架。
四、面向组件编程
有效的组织在于有效的分工。体力活动容易进行分工,脑力劳动则比较难,而软件开发似乎就更难了。所以,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采用以功能块为单位的粗粒度划分方式。面向组件编程采用更加细密的划分方式,并以服务作为组件之间相互依赖的契约,不但定义了组件和组件之间的关系,也规定了组件开发者、组件使用者、组件测试者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的分配、管理、QA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慧戴兴武: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有效实施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第04期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高校;科研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94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1 引 言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项国际标准,它以增进顾客满意度为关注焦点,强调领导作用及全员参与,注重过程审核,并持续改进。这种全员、全面、全程的管理模式,并以过程控制为核心来保证产品质量,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方式,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从学院引进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对如何运用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模式来规范我院科研管理工作做了有益探讨。
2 我院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2007年之前,我院虽然也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但总体情况不够理想,管理也不够规范,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不太多。在评估期间,甚至有专家认为我院的科研工作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08年初,学院领导在认真研究评估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后,决定大力加强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力求取得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从理念和运行形式上进行变革。在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调整组织机构,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文件,以过程管理为核心,引入“P(计划)-D(执行)-C(检查)-A(总结)”循环进行持续改进,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学院中形成了较好的科研氛围,有效提高了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水平,使得学院的科研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 质量管理体系在我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3.1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设置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
学院的科研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需要设立一个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来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现有的科研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学院管理任务的需要,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组织机构模式,以确保质量体系中各种标准行为准则、各种规章制度能顺利得到实施。为此,我们根据院、系、教研室机构职能的异同,特别是各自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建立了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导的院、系、教研室三级科研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图如图1。
图1 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图
3.2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念制定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制度
健全的各项科研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文件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质量管理部门在充分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精髓的基础上,组织人员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和科研管理需要,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程序文件,使得学院科研管理人员能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实施,这样就可以保证质量体制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根据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我院特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及制度如下:
《湖南石化职院学术委员会章程》《湖南石化职院科研工作管理规定》《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成果鉴定结题实施细则》《湖南石化职院科研与学术成果奖励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文件和资料管理办法》《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申报书》《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登记表》《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中期检查表》、《湖南石化职院科研项目总结结题报告书》《学术规范及不端行为查处制度》等。
3.3 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建立了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流程。
为了规范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切实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全面实施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我们根据科研经费的到位与否,分为拨款前管理、拨款后管理和结题管理3个阶段,并在工作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见图2)。
图2 科研管理整体流程图
4 结 语
学院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提高科研质量的重大改革举措。科研处作为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管理的重要部门,不仅要树立全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将新的理念付诸实践,并有效地加以推广与应用。为此,我们把握“质量”这一“生命线”,将科研资源进一步优化并加以充分利用,构建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编制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标准文件,并用它来指导和控制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和整个过程更加规范和科学,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水平,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成文.浅析创新体制下高校引入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3).
1.1环境检测质量管理设备的因素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首先要有好的设备,生产工具代表这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就像仪器设备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起到一定作用是一样的,它决定了监测水平的高低,所以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1)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造成了环境监测的设备陈旧、落后,与现代的监测技术无法接轨、(2)由于地方部门不够重视,导致环境监测不得以充分发挥。1.2机制建设脱节、机制不够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严重落后,近几年,监测技术不断发展,致使质量管理形式发生变化,国家的一些制度未能及时补充和完善,所以原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不能满足现在工作的需求。同时由于监测领导对质量管理的工作的重视不足,存在职能上难以沟通,这样的现象导致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施展。1.3质量监控的技术手段滞后大部分地区由于工作经费紧张。建立很少的实验室和配置仪器,导致正常工作难以正常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信息缺乏,系统简单。不能正确的监测全过程与其内在的联系。再就是由于质量监测技术水平低,不能按照正确的标准完成监测领域,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解决对策
2.1增强环境监测意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相关部门应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人员的监测意识,重视监测质量,定期开展大会研究或探讨有关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在人员中的重要性及强烈的意识。2.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人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所以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应要求环境质量监测人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筛选专业素质强,能力高,反映机智,能够准确的掌控环境质量这个大环境的变化。并且随后要组织监测人员的再教育,加强监测人员的自身建设。使监测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身上背负的责任感。能自觉主动的为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服务,这样才会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2.3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设备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配备设备,并定期安排技术人员监测仪器,确保仪器设备正常使用。其次,加强人员管理使其设备得到重视,这样才会接轨与现在社会,促使监测质量的提高。2.4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机制加强领导管理,严格把关,将质量目标责任制落到全体动员的实处,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奖罚。强化内外监督功能,定期与上级下级沟通,交换意见,认真整改。2.5加强质量测控的技术管理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是环境监测质量技术的管理核心,实事求是是监测机构质量的目标。以质量为本,保证正确的方法才会使监测数据信息真实可靠,严格贯彻环保部门的标准规范,满足监测质量控制要求,这样可以满足与国际接轨,这样的技术才不会被淘汰,加强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结语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02302
0前言
质量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特点,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大阶段。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近年来,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试运行过程中,由于对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理解的偏差,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影响体系的有效运行。
1目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企业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个别领导和负有管理职能的人员对体系建立意义认识不深,对体系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准确,而其又具体指导贯标工作,以致于体系无法在本单位得到有效的贯彻,持续改进效果不尽理想。
(2)质量认证证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可以拓宽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能够提高顾客的信誉度,是市场竞争坚实后盾。只有基础牢固,才能保证十足的冲劲,很多企业都会投入人力和财力自愿贯彻管理体系,并申请外部认证。但是,目前认证证书似乎成了假文凭,管理体系退化。管理体系运行领导是重点,而实际中不少企业领导已成为盲点,管理者不被管理,成为局外人,没有形成自我改进创新的机制,管理体系又回到原始人治状态,证书失去了实际意义。
(3)培训工作不到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必须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培训,养成人人经营、管理、工作离不开质量管理体系。有的企业在培训过程中,重视开始,不重视过程和结果;或重视决策层、管理层和内审员的培训,不重视一线员工的培训;或重视标准的学习,不重视企业体系具体文件的培训。此外,还存在质量体系运行刻板,缺乏动态管理意识的现象,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法律法规的识别更新、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等项目中,缺乏动态管理意识,存有机械性的只更换日期而不变更内容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体系的运行质量。
(4) 考核指标不细化,奖罚不到位。必要的考核是促使标准与实践融合的催化剂,根据职责清晰、权限明确的要求,制定细化的考核标准,并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应的奖罚,将是体系运行的有力保证。部分企业的奖罚措施不明确,或是没有具体制定考核标准,对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偏重于奖励,而缺失必要的处罚,管理体系的运行也是浮萍浮水,难以持久。
(5) 内审人员管理薄弱。目前,一些企业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也缺乏对内审工作的管理和绩效考核,致使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团队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影响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2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点措施
(1)加强领导的思想认识、组织和协调作用。领导者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层中的最高管理者又在领导层中起着决策核心的作用,领导的观念、态度直接左右贯标工作的进程,可以说领导的重视是一个企业质量体系建立、保持并有效运行的基石和后盾。如何把分散的贯标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协调好体系运行和生产经营的关系,在贯标工作中充分发挥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于建立一个成功的质量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是领导者要随时关注贯标工作的进展情况,充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体系的职责分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充分解决贯标中出现的单打独斗现象,有力推动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把体系运行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组织好管理评审,切实对体系全面总结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监控改进。三是在人员任命和职责权限划分时,保证与体系中的职责和权限相一致,体系文件不符合可根据实际修订,必须保证两者相符相成。只有明确标准要求,并将标准要求分配到各个部门或落实到人,纳入最高管理者日常管理和监控中,才能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关键词:血站;血液;质量管理
近年来,因输血安全造成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受血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部法规文件并对血站推出了很多的培训项目,以提高从业人员血液知识和技术水平,规范采供血执业质量行为和技术行为。2006年实施的“一法两规”[1-3]中明确指出,血站必须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并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2-3]。
1 加强血站职工的管理和培训
人是整个质量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做好的人的培训,就把握住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自2006年以来依据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要素[4],建立了临床采血、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员培训、质量管理全过程程序化、规范化。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输血医学学历教育、轮转培训、自学、参加国内外各种进修学习班、学术会等,通过这些措施培训输血医学全面人才。近年来还加大了人员培训的投资力度,先后送270多人次到外省进修学习,先后19次请专家教授到站内讲课,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对参与培训人员进行考核以评估培训效果,并作为年度绩效评价标准之一。
2 加强检验科内部的质量管理
2.1 相关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采血站专门成立仪器购置和计量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仪器的购置。对仪器设备的采购进行全程质量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近年来本采血中心先后添置了众多紧扣的高档设备,每次都会积极申请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全面的检定。同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采血站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2.2 原材料的质量管理:首先保证是经自治区卫生厅统一招标中标产品,要求进货渠道正规。其次质控科还将严格把关,正对新购的原材料进行抽检,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3 血液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评价(EQA),EQA是建立IQC之上,又以服务IQC为目的的,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实效性的一种手段,是来自于外部的非常规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回顾地了解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评价实验室的检验能力。IQC是每个实验室自身不可缺少的常规的工作内容,是质量保证(QA)起码要求之一。IQC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它可以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实验室的检测水平。因此,做好IQC和EQA是输血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供血者健康标准》,严把体检关,坚持七项初检、六项复检,初复检同一项目采用不同厂家试剂,不同检验人员。为保证检测质量,重点抓好室内质控,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3 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实施
3.1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血站专门成立质量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在每月底依据具体量化的各科业务考核标准,对相关业务工作考核,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奖金挂钩。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差错都得到了比较及时的改正。
3.2 质控科制订《北海市中心血站采供血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交接单,体检、检测、采血、血液入库各个环节凭此单交接、流动,个人完成的业务项目均由本人签字,科主任对当日科室工作在交接单上签字,质控科对采供血全过程各环节审查签字。
3.3 质评小组每月组织全站职工开1次会议:总结本月的工作情况;公布有关国内外及本单位血液质量信息;各科室汇报科内本月自查自评情况。然后由质控科汇总,集中分析解决本月存在的问题。
4 无偿献血管理工作
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以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制定全市无偿献血采血计划;街头采血或上单位采血。献血者征询、体检、采血、检验、发放的原始记录作为日后用血返还和输血纠纷的历史记载,献血有关档案资料要至少保存10年[5-6]。在质量管理上,无偿献血咨询ALT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首要原因。ALT活性增高的原因与血液标本存放的温度、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ALT这一非特异性指标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中的意义值得探讨。我国属于肝炎高发区,如果抗-HCV血清阳性或?HBsAg?阳性,合并ALT增高的献血者可能为肝炎病毒血症活动期,当抗-HCV或HBsAg?浓度低而不能检出时,ALT升高就有意义,可以避免肝炎相关疾病的窗口期所造成的漏检。
5 结果
通过管理体系建立后的实施与执行力度的加强,提高了全站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优化了采、供血工作流程,建立良好的公平合理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采、供血工作高质高效完成,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向临床供血68 079.5 U,未出现因采、供血产生的差错事故,为全市临床输血提供了可靠的血液安全和质量保障。
6 讨论
采供血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全过程涉及到医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血液学、细菌病毒学及医用高分子学多种学科[7-9]。为了保证采供血的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维持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制品从采集、处理、储存、运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只有使采供血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才能为临床输血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成分制品[10-1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2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2006-05-9.
[4] 刘海田.血液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践全书[M].第3卷.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3:12431280.
[5] 唐德华.医疗事故的预防和处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7-144
[6] 陈羽中,粟美娜,等.采供血一体医院输血科质量控制难点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2004,4:4849.
[7] 桑列勇.ALT干式生化法在献学者初筛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4):268-269.
[8] 陈素贞.1999~2001年无偿献学者血液报废原
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2):116-117.
[9]Robinson?D,Whitehead?TP.Effect?of?body?mass?and?other?factors?on?serum?liver?enzyme?levels?in?men?attending?for?well?population?screening[J].Clin?Biochem,1989,26(5):393.?
1.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特点分析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具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优势与机遇比较明显,但是竞争与风险同时存在。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比较快。成本经营的综合风险较低,能够实现对市场形成良好的反应能力,行为灵活,反应速度较快。(2)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以及信息获取的能力方面较弱。其次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限制,并没有能力经营多种产品,只能够专注于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专业化道路的生产是许多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之一。最后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特征就是小批量和多样化,能够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
2.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阅读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内部实际绩效和对外公布资料相差甚远;其次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效率较低。就目前的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而言,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质量管理体系的出发点,缺乏长远的规划,很多时候都是对外来文件的简单翻译和摘抄,文件内容与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有着很大的差距。质量管理体系见证证书一旦到手,就万事大吉,很多中小型企业就没有花费更多的精力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
二、针对我国中小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
所谓的企业发展战略就是在分析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从而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性的长远对策和谋划。中小型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公司的管理高层仅仅只是满足于自身虚荣心的发展需求,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成为一种口号;其次并没有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而经营过程和目标进行展开。最后企业的发展战略并未在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实现良好的沟通。
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改善
企业发展过程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所需资源供给、产品实现以及与产品相关的质量检测过程。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采用过程控制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有利于对质量管理过程的连续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识别过程和顾客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的体现和实施“以顾客所关注的为焦点”的基本原则;其次过程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利于质量策划活动,明确具体的管理过程和目标,从而有利于了解和协调以及确定质量管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最后质量管理过程的监控要实现定量化,必须要加强对质量管理过程前后的检测,对过程的信息化数据进行收集,通过数据反映出质量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3.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目标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以市场和顾客的基本需求为导向,就一般情况而言,顾客最关心的产品的五个因素主要包含了时间、质量、性能、服务和成本,因而公司必须为这个五个方面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发展而言是一个相对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对那些从来没有制定过发展目标的小型企业而言。企业应该持续根据实际的外部情况改善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质量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应该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定。目前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平衡记分卡的概念建立起企业质量绩效管理体系,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建立合适的质量发展战略,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通过一级绩效管理体系和二级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企业和部门绩效的相互统一,从而实现通过绩效管理引导质量管理目标的提升。
三、小结
要想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与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要强化质量管理体制的运行有效性。在分析产品实现过程中相关作用与控制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运行状态与问题,从而总结出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有效性是实现活动的策划与实现策划结果的一定度量,还作为输入资源增值和相关增值大小的一个衡量标准。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可以提升企业本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此,创建质量管理体系与提升其运行有效性是永恒的话题。笔者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措施。
1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缺陷
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与有效运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企业的所有管理,提升产品的质量。近些年来,大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上处于正常运行,同时也取得一定成果,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对满意的产品,可是在部分企业中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1 质量意识欠缺,应付检查与审核
质量管理意识不足,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所包含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同时管理思想欠缺。因为企业过于注重合同的履行,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因此企业中常常出现照抄照搬现象,甚至有些工作完全不依据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在完成之后也不及时做记录,在进行检查时利用各种手段应付检查与审核。
1.2 进度、效益、质量之间存在的问题
对于效益与进度以及质量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妥善,有些时候过于注重效益或是进度从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必要性。在设计和采购以及加工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必须不断加强,例如设计图纸等相关技术文件的审核在某些时候比较流于形式,并未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设计审核与标准化以及工艺等相关审查,难以保证设计过程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加工时的可行性。另外在装配与调试工作过程中为了追赶交货期限,许多技术指标或是相关功能在检验之前并未调整到位或是并未通过可靠性与稳定性试验或是验证,无法保证交付产品的符合性与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虽然在设计评审有关工作中做了许多工作,可是在设计评审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评审相关资料难以提前发放至评审工作人员手中,导致评审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项目的情况了解不透彻,聘请的评审工作人员在专业方面也比较欠缺,而专家的数量也不充足,在评审时间方面的安排也不妥当,导致评审工作难以实施,无法充分发挥出作用。
1.3 资料更改的随意性与产品检验方面的问题
在产品生产时,相关加工图纸和工艺文件常常会出现更改问题,并未严格依据相关程序规定完成更改手续的办理,同时也未通过审核。在工程项目设计与生产时并未依据现实、可行的情形完成设计资料的修改与整理,导致归档技术资料和实物发生不符问题。在外购部件的选型和采购过程中,特别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方面,对于选取的部件功能与安装等要求并未深入了解,采购过程中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也不充分,导致采购的部件出现缺陷或是不适应,在安装过程中非常不方便,这时就必须更换或是重新采购,进而严重影响研制周期。在进行检验时,常常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部分产品的检验时,选用的仪器和装置并不能满足有关要求,而且检验方式相对单一。在环境条件与应用条件的影响下难以完成有效检验。同时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相关要求,在专业技能方面一定要进一步拓展,而部分检验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的态度不够端正,通常是应付了之,往往会发生检查记录的失真等问题。
2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对策
2.1 改进设计评审工作,提升设计质量
设计评审工作可以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设计输入满足产品相关要求,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及可靠性等,对此,改进设计评审工作在提升设计质量方面有着深远意义,必须高度重视该项工作。首先一定要切实完成设计文件的有关审核会签工作,其主要包含设计审核和标准化以及工艺检查等内容。审核工作人员一定要负起责任,充分发挥出审核与把关的作用。而在进行设计评审工作时,不仅要提前准备好有关项目的评审资料,同时对严格依据规定组织与开展评审工作,例如邀请专业的评审人员,针对不同的项目要邀请相应的顾客参与评审,从而保证评审的充分性。在某些时候一定要依据现实状况加大评审的次数。而在设计时期和采购阶段以及加工等必须安排评审工作。
2.2 改进与完善过程测量及分析工作
在过程中设计目标,就必须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完成有关测量与分析,针对输出的指标完成相应的测试等,一定要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中内审与管理评审的强度。并且在确定实施机构与工作人员的前提下,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制,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目标的有效实现,其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主要方式。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且贯彻到各个阶段与所有环节中,同时完成检查与记录等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根据项目研究和产品的研制以及生产状况,逐渐加强资源配备,添加与更新主要的计量检测装置,同时改善环境条件,针对检验和测量等工作人员一定要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5]。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大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始终坚持以数据说话,将事实作为根据,有效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问题。
2.3 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动员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
企业负责人一定要亲自抓质量,充分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与相关要求,合理完成质量的控制与调整,特别是机构内部不可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工作单单依托给少部分人员,一定要全员参加,这样才可以防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于形式化。另外,工作人员状态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总体质量,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全体参加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要对工作人员完成质量管理教育,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使其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可以熟练掌握,充分运用专业技能,保证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可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所有收益者的有关要求,企业一定要创建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加强产品的过程控制,还可以创建质量文化,逐渐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同时,要始终坚持质量管理的发展道路,在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毓芳.统计过程控制的策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2]丰世林,黄忠全,张根保,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2):89-92.
[3]宋爱斌,梁晓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初探[J ].经济师,2010,12(12):251-25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立法机制;革新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5-009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5.046
绿色发展思想下的关键在于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助推作用。就当前的发展情况而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此种情况必须予以遏制。为此,尽快完善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工作水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环境质量日渐好转。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1.1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基础且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种环境指标进行监测,进而获取对应的监测数据,用以指导相关工作。但是,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差因素,导致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并不足以支撑全部的环境保护工作。因此,通过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使其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面支撑,进而取得重大成果。
1.2增强环境监测能力
在社会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暴露出的环境问题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如此,随着生活、生产节奏的改变,环境问题开始表现出连续性、综合性、追踪性的变化趋势,这也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从原本的周期性工作转变为连续性、综合性的监测。不仅如此,由于各种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监测设备不断优化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但是,部分部门单位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新技术、新设备,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还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不符合社会发展。因此,通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这些部门单位的环境监测能力。
1.3促进经济发展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并非只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其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但是,大多数人环保意识低下,尤其是部分污染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致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因此,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可以引起相关企业和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法律约束不到位
法律约束不到位是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虽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文可以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但是,从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情况看,这些法律条文的约束力远远不够。从这些法律条文的实质内容上看,其主要是针对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标准等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规定,并未从细小的地方做出详细阐述。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法律条文并不具备太大的操作性,难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指导。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条款中,甚至存在和国家规定相抵触的问题,这就导致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展开。
2.2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从环境监测工作的等级分类看,其主要是分为国家、省、市和县这四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环境监测单位的等级不同,在整体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和拥有的职责也都不同。就国家环保部门而言,其核心工作就是规划整体的环境监测保护工作方案,并对各省市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巡查。而市和县这两个级别的环保部门主要是落实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接受省级环保部门的管理和领导。在这一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体制当中,各级层职权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市、县这两个层面,甚至存在一定的工作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增加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还产生了大量的内耗,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除此之外,由于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偏低,地方财政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开展相关工作存在一定阻碍,致使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2.3工作队伍专业素质偏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部分工作环节,更是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高级专业知识。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具有高学历人才的占比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为47.5%,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不到10%。这一比例如果只考察县级单位,还会进一步下降。由此不难看出,高水平工作人员的缺少,是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3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3.1完善立法,加强法律约束
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而言,需要通过完善立法的手段,加强法律约束,才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并发挥作用。首先,对环境监测工作在法律上进行明确的定位,尤其是对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范围予以明确,以便相关工作能够切实展开。其次,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规范进行明确的阐述,尤其是某些关键环节的工作的操作流程,遵守标准等必须予以明确规范。最后,加强法律的监督。环境监测工作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其和法律本身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地说,应该法律规定中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过程、结果、效用和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定,以此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加强对其可行性和可操行性的考虑。只有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出切实作用。
3.2革新环境监测体制
基于当前体制运转不畅的问题,必须对其重视起来,通过合理的手段对环境监测体制进行革新,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首先,建立垂直均布的环境监测工作体系,以国家环保部门牵头,以此布置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工作,形成垂直的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消除职权不清的问题,明确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其次,构建灵活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是导致环境监测体制运转不畅的一大原因,因此,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及时迅速。比如,可以细化各级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机制,将过去的统一管理革新联动管理,扩大环境监测司职权,赋予其一定的行政职能,加强相关工作的落实。最后,搭建第三方管理平台。引入第三方机制,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透明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其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组织公益机构和民间人士组成第三方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对各级层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相关工作顺畅运行。
3.3构建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
基于当前高专业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必须构建一支具备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才能促进环境监测工作进步。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和当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以提升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其次,基于和当地高校的合作机制,直接从高校引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对其着重培养,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后备力量。最后,建立淘汰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考核,逐步淘汰素质水平低的人员,补充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4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却对其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基于此,应该完善立法、革新机制以及构建高素质工作队伍,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以促进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池怡,潘见阳,徐伟.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5,(7).
[2]卫新亚.关于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11).
[3]刘澍.建立主动型、预防型、信息化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11).
[关键词]客服;中心;文化医疗
质量是医院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管理工作,而客服中心的质量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的综合体现,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集中反映,是衡量医院行政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评估医院医德医风的客观依据。客服中心的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临床科室客服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的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质量管理的目的
粗略地来讲,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商品,商品的品质都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和保障,也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文化水准,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经营者意志的体现和经营过程的载体。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优质商品与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树立企业品牌、彰显企业文化,从而为创造最大化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同的组织,在具体的质量管理方向上是不同的。就客服中心而言,质量管理的目的不是直接地为医院创造效益,而是为医院最大化地创造、稳定、保障患者资源。相应地,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方向就是: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服务风险、优化服务环节、提升服务能力、改善服务环境。
2质量管理的理念体系
要构建一个科学、完整、可持续改进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树立符合自身工作实际的质量管理理念体系。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理念体系如下:①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②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方式是“全员参与,精细治理”。③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要求是“科学、系统、持续、切实”。④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整体任务是“挖掘管理效能、优化工作环节、提升服务能力”。⑤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手段是“将PDCA,QCC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充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1]。⑥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宗旨是“内容精准实际,措施精细落地,过程科学民主”。⑦客服中心质量管理的依据是以院部的考核内容,院部工作重心,工作精神为第一参照标准;以对患者服务的各环节需求、该科室具体工作需求为第二参照标准;以管理内容的各项数据统计,指标量化结果为第三参照标准;以PDCA循环、QCC手段第四参照标准;以品管或质控成果分析为检验依据和手段。⑧质量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辅助手段,不是制约科室成员的“紧箍咒”,其最大的效用应在于导向、激励作用,其次是规范、检验作用,最后才是监督、考核、奖惩的依据作用。
3质量管理的方式
客服中心的工作质量管理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以“科学统筹,全员参与”为指导思想,依据具体的院部管理需求和任务,制订符合客服工作自身实际需要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符合该科室的、系统的、精细的监督、考评体系,量化的测评维度及各项指标,并最终形成本科室的质量管理计划。再运用PDCA、QCC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对管理过程进行监督、评估、统计和分析,依据民主集中组织原则与程序,对监督及测评结果实行广泛的讨论并提出整改和完善计划、方案、措施并执行。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融入责任意识,风险意识,环节控制意识等管理元素,从而完成一个立体的、系统的、科学的、精准的、动态的客服中心质量管理过程。
4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客服中心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明确的人员组成及各岗工作职责。②明确的质量管理工作制度。③各岗质量管理月度、年度工作规划。④各业务板块固态的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工作纪律、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计划、任务指标,业务报表、监督手段及方法、量化考评体系。动态的数据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情况,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创新情况,满意度调查情况等。⑤管理板块的日常管理,如考勤制度、卫生值日制度、排班制度、交接班制度、例会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物品保管与领用制度、财务制度、报表制度、学习与培训管理等。⑥管理板块的规范化管理,如:电话服务规范管理、行为礼仪规范管理、仪容仪表规范管理、礼貌用语规范管理、投诉受理规范管理、医患沟通规范管理等[2]。⑦科室建设板块的质量管理,如论文、院刊、科研、合理化建议的计划、目标与进展情况;人文建设计划、目标、措施与实施情况;学习与培训计划、目标、方案与实施情况;健康宣教计划、目标、方案与实施情况;职业倦怠普查、分析、克服方案、计划与实施情况;责任意识、主动意识、团队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组织意识等价值观养成计划方案及实施情况等。
5质量管理的工具
在决议形成阶段,决议的形成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程序,任何决策提出后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集思广益,讨论征集全科室人员意见,形成决议后公示一周,公示一周后如无新的变动即成文存档,并实施执行。在管理阶段,管理过程全程采用PDCA循环,即:戴明循环管理(PDCA循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ion处理)。首先拟定活动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同时成立改进小组,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选择可改进的流程。持续改进和监督活动,随时监测、评价实施效果,总结改进过程。通过群策群力,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活动质量。同时采用QCC辅助工具,如:原因分析:鱼骨图,20/80法则。状态分析:柏拉图,同比数据,环比数据。效果分析:雷达图。(无形效果)业务分析:柱状图,饼图,折线图。风险分析:蝴蝶结图。在监督、评估阶段采用以下评估方法,如维度、指标的确定和量化采用五级定性指标评估法,管理点量化定量指标100制评分累计法,任务指标采用100%完成率评分法;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法,结合SPSS11.0统计学软件做出统计分析。管理任务执行情况采取汇总各考评工具表格,定期评分法。职业倦怠情况采用心理问卷测试法。
6质量管理的培训
培训内容的内容主要分:①理论培训。包括相关国家,部委,院部的政策精神、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的学习;相关人文学、心理学、营销学、行为学、统计学、管理学、组织学、劳动法、权益法等交叉学科的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学习。②价值观培训。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观念、人际关系等。③职业素养培训。包括业务技能、业务知识、行为规范;沟通技巧、表达能力、应对能力;组织纪律、执行能力、团队能力;心理素质、情绪调控、主动意识;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3]。培训形式的主要包括:定期学习、考核;利用例会组织心得、经验交流,讨论;定期组织科室内部主题活动,以及对外横向互动活动;利用宣教材料和工具;组织专题讲座、辅导课、主题沙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办该科室的“图书角”。
7质量管理中的几个误区
最后,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有实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避免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认识上的几个误区。误区一:认为质量管理可以“包治百病”。其实质量管理仅仅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一个辅助管理机制,其他还有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分享机制等等诸多的管理手段都是应该值得重视的管理手段。误区二:不自觉地把质量管理当做指令的“检查者”。这与实施质量管理举措的原则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质量管理的过程在内在涵义上说就是一个“使用方法的过程”,而不是“接受指令的过程”。误区三:质量管理即“考核”。在许多中基层管理者意识中,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系列制度或条例的“堆积”,而质量管理就是各种的考核,而考核又是以罚处为主导思想。其实,质量管理的实际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管理对象或管理过程的引导、激励、规范、同化的效果。脱离实际的制度或条例,繁重或不必要的考核只能大大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能、增加管理障碍,并使管理对象产生心理负效应。误区四:质量管理即“标准化”。管理决策、管理内容、管理过程的标准化,仅仅是质量管理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其实任何质量管理的过程都是一个动态,柔性的过程。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必须结合具体的科室、岗位、人员特点来构建,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一刀切”,“一言堂”以及“朝令夕改”的现象。
8总结
综上所述,质量理念、考核制度、执行力度等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单位在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时需要正确地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可只利用一项、二项或重点突出其中的一、二项而使它们之间失去关联。
作者:邢玲 单位:甘肃省人民医院客服中心
[参考文献]
[1]姜雪莲,白国欣,尹桂梅,等.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7(25):88-89.
[2]李学鸥.浅谈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J].企业导报2013,4(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