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费预算范文

经费预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费预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费预算

第1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零基预算 工作计划 经费预算

每到年末,各部门“突击花钱”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到了年初,管理者面对提交上来的预算草案禁不住提出了种种疑问:钱花的有没有必要、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传统的预算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转变成为一种必然。零基预算就是一种选择,它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引入我国,开始应用于政府部门预算的编制,之后在企业管理中逐渐得到推广。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零基预算与传统预算进行了比较,并选择经费预算业务论述实际工作中零基预算的运用。

一、零基预算与传统预算的比较

零基预算法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这种预算不对以往的业务活动形成的基础数据进行修正,而是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意义和效果,排出各项活动的优先次序,并据此决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由此不难看出,零基预算首先是业务管理的过程,然后才是预算的编制。它与传统预算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预算的控制目标不同

传统预算着重从货币角度出发,以金额的多或少来判断预算执行的效果;而零基预算,首先考虑业务的必要性和对企业总体目标实现的贡献,预算控制目标服从于企业的总体目标。

(二)预算的起点不同

传统预算的编制是以上年形成的决算结果为起点,结合以前年度成本控制经验,考虑本期新增业务所需支出后调整完成的;而零基预算则是以零为起点,按照可供分配的资源确定具体的预算额度。

(三)预算分析的内容不同

传统预算在编制时,重点是对新增业务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而对过去发生过的同类活动,则延用原有预算额度(或同比例调整);而零基预算首先要预测经营业务总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其重要程度,从而确定资源分配依据。

二、采用零基预算编制经费预算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根据工作计划测算业务量和经费预案

各部门在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的同时,依据计划内容测算完成计划目标所需的实际业务量。首先是目标分解,将目标的实现划分为各个具体业务,如招聘、培训、会议、调研、接待等等。其次是针对业务内容编写资源需求计划,初步估算所需的人力资源、物料消耗、设备器材等等需求。最后提出支出的标准建议,形成初步的各部门经费预案。

(二)成本效益分析

部门经费通常与企业收入不直接相关,因而此处的成本效益分析是指经费支出与工作目标的比较。由预算管理部门汇总整理各部门的经费预案和部门工作计划,向企业管理层(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交,由管理层对部门工作进行权衡,依据部门计划对企业总体目标的影响程度,并考虑预期的支出,确定各项业务的重要程度,比如将业务区分为必要、需要及一般三个等级。

(三)编制经费预算草案

预算管理部门根据企业总体成本水平,依据各部门业务的重要程度,分配给各部门经费预算额度,各部门再进行细分。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预算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在经费预算额度上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业务部门应提出更为详尽的业务内容和支出标准,预算管理部门应再次平衡各部门的需求,如此往返几次,必要时将争议提交至企业管理层决策,最终得到一致认可的预算结果。

(四)预算审核

预算管理部门将经费预算草案提交企业管理层(预算管理委员会),由管理层对草案进行最终审核。审核的过程不仅是对预算数字的确认,更重要的是明确各部门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将部门的预算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

(五)下达预算方案

管理层批准后,企业正式下达预算方案,对预算方案的编制方法、依据和考评原则,应在企业内部完全公开,以指导后续的预算调整和考评工作;考虑到经营信息保密的需要,完整的预算方案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但各部门的具体预算应在部门内部公开。

三、实施零基预算的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预算中的主观因素

零基预算仍离不开管理者的主观判断,部门的业务量需要预测,企业的总体成本支出水平也需要预测;另一方面,业务的重要程度还是需要主观判断,每个部门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重要,这就需要管理者进行决策,通过集体智慧来区别其重要程度。

(二)各项工作的衔接

前述零基预算的工作内容,很多时候是穿行的,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比如,部门在制定经费预案的同时,就应主动与预算管理部门沟通;企业管理层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预算管理部门应将企业的总体收支计划一并提交,以利于管理决策等等。

(三)预算考评的依据

尽管零基预算主要是一种预算编制的方法,但预算考评对其实施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零基预算是以业务量为基础编制的,因此在年终考评时,应同时关注预算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如部门的经费决算额均低于预算,并不一定是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好,而要看其年初计划的工作任务是否完成,是否达到了计划的业务量,如果业务量没有完成,而预算没有相应降低,就应受到考核,否则各部门对零基预算的支持会大打折扣,效果一定不好。

零基预算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管理成本的增加、分析和决策的主观性,都会影响其实施的效果,因此,零基预算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第2篇:经费预算范文

 论文关键词:经费 预算管理 效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做人做事要有预见,经费管理则更应该有计划,有预算。所谓预算,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就定义而言,预算是以数量化方式表述的对某一主体或项目的一个未来时期的计划或预测,是设定目标、促进对后续业绩评价的活动。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它贯穿于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全面而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既可以使有限财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又有助于单位及责任人的业绩评价,促进单位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有权威性的管理方法,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经费供应,保障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进行论述,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保障预算单位各项建设任务。 

 一、加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是基础 

 1.确定具有权威性的预算编制主体。首先,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真正作用,造成了以往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这个机构的建立,就是让各业务职能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过去往往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预算并进行实施,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预算约束力不强,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让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并拥有最后决策权,并且一定要做到逐项推敲、研究、确定,唯此才能从整个单位大局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第三,预算编制“人性化”。对参与编制预算的主体提高要求,在制定预算工作中应该尊重人性,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参与编制预算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2.把握预算编制原则。(1)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小家过日子,花钱先摸摸口袋,大家更是如此。在安排事业任务时,要根据财力可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把建设规模和速度放在一个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不花过头钱,也就是说要根据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单位各项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制预算时,要有系统论的思想,搞好综合平衡,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加强经费的宏观调控,保证科学地确定和及时地调整相关事业费的分配比例,保证相关事业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要防止和克服经费分配的随意性,科学地制定各项经费供应标准,避免苦乐不均;三是要将预算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防止与克服只重视预算经费而忽视预算外经费,造成预算经费失控。突出重点,就是要确保单位建设事业中主要的、急需的、对全局有影响的事业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年初单位工作中心任务,确定全年工作重点,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切实做到保障有力。(3)坚持严格计划,依法办事原则。通过审批的预算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编制计划,按照预算编制办法的要求,按时保质完成。(4)坚持勤俭节约,讲求效益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厉行节约,不仅可以发挥有限财力的最大效能,缓解供需矛盾,而且有利于发扬我们国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有利于单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实行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力求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讲求预算的效益,就是要认真寻求最优化的方案和目标。 

 3.运用科学系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的制定应当是各参与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动是多向的,也是反复的,直至达到最后的一致。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在编制预算时,由预算编制机构组织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举行研讨会,由各部门根据各自全年工作主要任务,提出部门预算,对于所报项目逐一进行研究、讨论,按照“二上二下”程序,最终完成预算编制,主要方法如下:(1)建立项目库。预算单位应根据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建立项目库。首先将保障工作急需及日常工作运转的项目列入项目库,其次对可列可不列的项目进行调研,在经费允许情况下,考虑单位工作实际所需,有必要的列入项目库,无必要的一律去除掉。(2)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对于基本支出,比如水电费用、取暖费用等开支相对确定的公务性支出,直接列入预算内;对于一些不能确定的项目,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性指标,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直至形成一致意见,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于专项支出,比如基建项目、大型物资采购,要由业务部门提出项目建立依据、工程概算、批准立项文件、货物采购询价单等相关信息,论证其可执行性,经预算委员会上报单位领导批准后执行。(3)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科学编制预算。单位经费预算编制已由过去的基数预算转变为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它是指将基期的各项经费开支情况视为“零”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就是在预算安排时只考虑预算期内各项经费支出的必要性及其规模,不以上年预算指标为基数,而是围绕单位确定的年度中心工作,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所有预算项目排队,统筹安排经费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从预算编制方法来看,零基预算法逐步替代“基数+因素”法,预算编制趋于合理。支出预算由也过去宽打宽用变为精打细算,控制的目标更具体。从预算控制上看,各级财务活动由不重视预算到月、季、年对照预算分析进度。财务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预算编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编制方法简单,“零基预算”流于形式。尽管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已推行多年,“零基预算”仍难以落到实处,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还有单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不切实际,并且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 

 二、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是关键 

 有了预算,并不等于有了预算管理,预算的有效实施和过程控制,才是预算管理的主要环节。执行预算的过程,是组织与实施经费保障,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只有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才能有力地实施计划管理,获得最佳的经费使用效益。 

 1.转变观念,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许多单位的预算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完全成为应付检查的手段,做的只是表面文章。因此,转变观念,广泛宣传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正因为所有人有了这种预算意识,这种大局观念,才能避免支出随意,拍脑门花钱现象。 

 2.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预算不等于预测或计划,预算制定后如同一部内部的“宪法”,各责任单位必须执行。预算本身不是目的,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预算使各责任单位的权力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这种分权,是以不去控制为最低限度。预算是权力控制者采用的合理方式,即在为实现整体利益的目标下,明确各预算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各尽其责。 

 3.严格把关,确保预算的执行。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严格执行预算。财务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各预算执行机构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严格把关,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严格,即严格票据审核,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严格拒绝随意性支出。改变过得去就行,当老好人的思想,把好预算支出的第一关口。 

 4.及时调整预算,做到灵活性与严肃性并存,加强预算科学性。预算一经确定,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促进预算的实施,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但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这里要兼顾预算灵活性与严肃性,预算如不能灵活性进行调整,就可能造成偏离实际,失去了其指导作用,但如果随意进行调整,又势必失去其严肃性。因此,在执行预算时,要随时追踪预算执情情况,灵活性与严肃性并用。 

 三、加强预算管理,注重预算分析考核是必要延伸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虽然预算执行完了,并不代表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还需要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这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考核,可以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和研究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和各种不利因素,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及时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如何对预算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对预算执行的促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挖掘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年度分析时,根据管理层需要,应挖掘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即在进行全面分析时对一些管理层关注的项目进行专题分析。全面分析时,要分析整个资金流向,重点保证的事业任务,达到的事业成果,总结经验,提出存在问题。对于全年工作重点方面,可进行专题分析,对项目进行专题论证、分析,总结项目开展得失。再如,可将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在按年、季的基础上,可进行不定期分析,为管理层及时提供数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多种方法,如对比分析、因素分析等专业技术方法,结合有关财务、业务、技术、政策等信息资料,分析预算与实际完成数之差异,找出差异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分析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可变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比如预算年度结束,我们只是将本年的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使得分析存在局限性。我们可以向前延伸比较,使几年的数据滚动起来,这样使得数据更准确,更可靠。再如,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预算以外事项,比如价格调整、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利用概率来进行预测,预计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或降低经费支出,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 

第3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预算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明显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除政府性科研经费外,还包括社会横向科研经费、校内课题资助经费等。许多高校科研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支出的复杂化、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使高校必须事先对经费的收支作出科学的计划和决策。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机制。由于国家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除了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特定项目有具体管理办法外,对其他的科研经费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使得高校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算编制问题

高校科研人员在立项时,往往缺乏经费预算编制的意识。科研经费预算尽凭课题负责人的“经验”、“估计”或申请的要求填列出一组数据,意识不到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没有科学的进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预算审核问题

一般来说,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预算由国家有关科技部门进行预算审核。横向项目也有出资方对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所以,学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认为预算审核是国家科技部门(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学校应该对科研项目申报时的科研经费预算首先进行审核。这样,一方面发现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为国家科技部门预算减轻工作量,增大项目立项的几率;另一方面,也是对项目预算进行初步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项目的预算执行管理。

3.预算执行问题

预算执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不按预算内容开支。高校科研预算经费的下达与执行相分离,财务部门只有在课题经费下达时才能知道某项课题的经费总额,至于这些经费预算中支出哪些内容则完全不清楚。财务部门往往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岗位,未配备专门的科研经费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承担了全校所有事业经费、科研经费的管理任务,业务繁多,在日常审核工作中只能起到一个简单地审核票据合法性的作用,无法对每一项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即使科研人员在每次报销时都出示课题经费预算书,对跨年度科研项目财务人员也无法先对该课题的历年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视其是否符合预算要求再判断应该支出与否。因此,一般都要等到科研项目完成,进行结题决算时才会发现,课题实际支出内容及金额与预算严重不符,甚至有些课题经费结余过多。

4.预算控制问题

对于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门会派专门的财务审计人员对相关科研项目经费进行抽查审计外,而一般的科研项目的经费一般只进行内部审计,而学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弱,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就算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常常抓小放大、回避要害,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另外,审计的重点仍是以科研项目负责人所报销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为主,只能起到促进核算规范化的作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有无超过预算则不重视,对损失的造成也无法追究,对课题负责人起不到警示作用。

5.预算考核问题

预算管理的最后一步是进行预算考核。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对课题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更未对未完成预算的项目进行惩罚。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因此导致现在各高校科研经费大多结题未结帐,结余经费仍然由主持人自由支配,常被用于非原预算所列开支范畴。

三、解决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问题的方法

1.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无论申报那种级别的科研项目都要认真编制经费预算。申报国家项目经费的资助额度依据评议专家的意见和相关的财政、财务政策及规定的程序审核后确定,资助额度一经确定一般不能调整,因此预算编制的精准至关重要。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同时涉及科研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部门或科研部门独立编制预算很难较好地完成,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资金的争取。财务人员必须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一起编制项目预算,由负责人提出计划:需要什么科研手段、预计申请资助金额、自筹经费等,会计人员根据需要按照同类课题项目实际支出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能源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等测算开支标准及费用,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费用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2.严格预算审核

一般来说,国家科研项目预算审核应当包括以下工作程序:项目立项工作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与依托单位共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经项目依托单位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后,随计划任务书一起上报科研项目出资方;科研项目出资方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评估并提出预算评估报告;预算委员会组织项目预算答辩会,请首席科学家及其项目财务负责人当面针对质询进行答辩;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根据答辩情况修正提交的项目预算评估报告;预算委员会对项目预算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初步确定项目及各子项目的预算;预算委员会将项目预算结果在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处理相关异议,并最终确定项目经费预算;预算委员会将项目预算结果反馈给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按要求确认各项目的预算;科研项目出资方下达项目预算;科研项目出资方负责将项项目预算结果通知所在依托单位(高等学校),并按进度拨款。

3.严格预算执行

为了使科研预算经费与执行相符合,科研项目经费下达后,财务部门应对每个课题单独设立项目账。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要严格区分不同课题,尤其是同时进行多项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更要区分好自己所主持的各项课题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严禁随意使用。

另外,需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岗位。随着高校科研经费的增多,高校财务部门应建立一个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即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岗位,协同各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从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结题验收等方面进行系统管理,变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为科研进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管理。尤其在经费日常使用过程中,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财务人员应定期对各科研项目支出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其各项支出是否偏离预算,并分析其偏离原因。

4.加强预算控制

实施高校科研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抓好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个基本环节。预算执行的关键在监控,预算管理的核心为预算监控,监控有序则能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预算监控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事先控制(预防性控制),要完善标准化规章,进行严格的授权;第二,事中控制(过程控制),要适当地职责分离,要有适当的信息记录和准确的凭证证明;第三,事后控制(检测性控制),建立严密有效的财务核算和分析报告系统,进行循环和定时、不定时的资产检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财务及经济业务审计。建立工作台账,借助工作台账进行考核,落实各级经济责任制,这是执行预算的一项基础工作。此外,还要实行预算反馈控制。预算反馈控制包括反馈控制制度和预算反馈报告两部分。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应会同科研项负责人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按照例会召开的频率形成不同形式的预算反馈报告。

5.建立预算考核体系

预算期终,通过各个经济单位的业绩报告,对比各个责任单位的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揭示超支和节约,作为评价各个科研项目业绩和确定偏离预算责任的依据,管理部门可据以了解整个科研项目预算期的预算目标实现情况。为了正确考核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需要建立预算的考核考评体系,实行纵横交叉的立体考核,即预算执行单位自行考核与预算管理部门的考核相结合。考评体系内容一般应当包括:结合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定考评体系的细则;综合考评与奖惩相结合,与固定评价指标相结合。为了加强预算控制,还应建立预算审计制度,将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相结合,使之成为科研项目控制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客观真实地反映预算期内预算执行情况,确保下一年度预算编制依据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委托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高校都设有审计处)对预算期资产状况、盈利情况进行审计,并在第二年对上一年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查,分析差异原因,督促提高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肖铮.现代预算管理理论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张静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4,(3).

[3]任江.浅析科研单位预算管理[J].企业与经济管理,2007,(11):l19.

第4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 “三公”经费 控制 监督

一、“三公”经费控制的主要方式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目前,“三公”经费控制的方式主要有核算控制、预决算控制、监督控制等几种方式。

1、核算控制

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因公出国(境)费用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反映公务用车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出租车费用等;公务用车购置反映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反映;公务用车购置按资金性质在“基本建设支出”或者“其他资本性支出”中反映。在《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要求设置明细账,既要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又要反映资金的去向。如在反映“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时,应在“事业支出”总账下设置“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一级科目核算,同时在以上一级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反映资金的去向,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下设置下列明细账:商品和服务支出――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等,或者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公务用车购置等。

2、预决算公开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该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中,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为要求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之一。从2011年起,中央各部门要求公开上一年度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和本年度的经费预算数,2015年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第5年,中央政府各部门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确保及时公开信息,无论在信息重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在逐年提升。2015年4月,财政部公布中央本级2015年“三公经费”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据显示,这是我国从2011年起向社会公布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连续第五年下降。在连续5年下降的中央本级单位“三公经费”中,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降幅最高,达到44%,这得益于公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3、监督控制

“三公”经费监督控制的渠道主要有内部监督、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除了单位内部控制程序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控制外,外部的监督即群众监督、专业机构监督、媒体监督等也是重要的监督控制手段。近几年,部门基层预算单位认识到外部监督如中介机构监督的重要性,对每年的财务运行状况的合规性合理性均请中介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同时,财政主管部门实时地对财政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媒体对预决算公开的舆论报道等也有力地推动了对“三公”经费的监控力度。

二、“三公”经费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核算控制力较弱

目前,关于“三公”经费支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主管部门或是基础预算单位,都制定了关于“三公”经费的管理办法,并要求严格实施执行。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控制力较弱,例如,部分基础预算单位“公务接待”看是否有单位领导签字,领导签字审批了,“公务接待”就能报销,会计核算人员只能按部就班履行报销流程,无权干涉“公务接待”是否超支,是否违规。同时,基层预算单位在制定本级财务管理办法及“三公”经费控制规定时,虽然提出了要求,但是有关“三公”经费开支规则,界限界定较为笼统,过于宏观,精细化程度不足,使“三公”经费具体操作时,缺乏明确具体规定,会造成隐匿“三公”经费支出的现象。例如,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和公务接待费之间会计核算概念不清,将公务接待费以会议、差旅、培训的名义列入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支出中,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导致单位“三公”经费反映不准确。

2、预算决算控制随意性

部分基层预算单位,对“三公”经费的预算存在着随意性,未对“三公”经费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年初预算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存在较大弊端,在预算执行中未严格按照年初预算额执行,年终决算时,以上一年的“三公”经费支出额下浮一定比例为控制线,若超出该控制线,则对“三公”经费核算项目进行调账处理,决算数未能真正反映单位实际发生的“三公”经费情况。

3、监督控制流于形式

目前,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体系中,权力机关的监督力不强,公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财政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依赖审计部门审计监督。但是,由于《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弱化了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公开的强制性、权威性;审计部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弱化了审计部门审计的独立性。部分基层预算单位,“三公”经费的内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单位财务核算后,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有些单位甚至不汇报“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待年终决算后才能获取“三公”经费情况,更谈不上对“三公”经费进行控制了。外部监督往往为事后监督,无法参与到“三公”经费支出的全过程中来,另外,部分基层预算单位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但事务所大多数业务是针对企业类单位的,对公益性的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程序不够熟悉,从而也导致外部机构监督流于形式。

三、加强“三公”经费控制的若干建议

1、细化制度措施,提高执行力度

基层预算单位应在现有已颁布的有关接待费、公务车辆运行维护、因公出国(境)等相关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细化有关制度措施,根据职能、规模、任务,以及市场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精细的、动态的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定额标准体系,使单位能在控制“三公”经费时有据可依,有标准可执行。例如,结合基层实际,建立单位的公务接待制度,明确规定接待范围、接待标准等;明确违反接待规定的问程序;建立接待台账,登记接待的单位、人数、陪同人数、就餐地点和标准等;再如,建立公务车辆台账,对车辆运行实行单车核算,在台账上清晰反映该车耗油、维修、保养、保险等情况。

2、细化会计核算,严格核算流程

会计核算必须既要遵守基层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规章制度,又要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在现有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对“三公”经费的支出额进一步细化,例如,对“公务接待费”的支出进行辅助核算,反映接待人数、标准等,以便能随时提供相应数据接受来自于各方面的监督。再如,在会计核算时,应严格区别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不得将接待费挤占其他科目进行核算。同时,严格核算流程,例如,如单位有接待任务,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单位相关制度,审查接待是否有申请,接待人数、标准等是否违规,是否按照公务用卡使用相关管理办法进行消费等,只有严格了审批流程、业务流程、报销流程,才能有效控制“三公”消费。

3、强化预算控制,合理控制规模

建立科学的“三公”经费预算方法,例如,对“三公”经费支出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可以以历年支出额作为参考数,但是不能以此来作为控制“三公”经费预算的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三公”经费支出预算,明确支出标准,采取“零基预算”方式,加强资金源头控制,合理控制“三公”支出规模。根据2014年编制决算的要求,“三公”经费核算要求全口径,即无论是单位公用支出还是项目支出,是财政拨款支出还是其他支出,发生的“三公”经费均需要在决算报表中加以体现,这从而杜绝了以前“三公”经费只反映在单位公用支出和财政拨款中列支的现象,避免单位扩大“三公”经费支出规模。

4、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公开数据公信力

“三公”经费的监督,不能全部依靠财务部门,而主要应当是监察审计部门。必须建立控制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内部定期公开制度;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批、监督和检查,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全面公开,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在“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等环节,监督部门均应参与。例如,在预算编制环节,监督部门应充分发挥事前监督作用,对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审计监督;在预算执行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监测标准,检查“三公”经费有无铺张浪费现象,加强对重大“三公”经费开支的专门监督,及时纠正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偏差;在绩效评价环节,应建立“三公”经费的绩效标准,强化对预算执行效果的追踪问责,提高“三公”经费的支出绩效。

【参考文献】

[1] 王晟:我国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1).

第5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

许多大型集团企业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的经费管理方式,公司与其员工的财务经费报销、集团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财务申请与转账,企业与银行的资金往来,都是以纸质单据和手工签字来完成的。这种财务观念与模式,使得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繁琐的重复劳动,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较低,亟待新的管理变革。

一、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的实施背景

在传统经费报销流程中,经费报销员工奔波于各级领导所在的办公室,如果一位领导不在,后续的依次签字进度就要受到影响,形成迟缓。不仅如此,在组织结构健全的大型集团企业中,事物繁忙的各级领导不可能在办公室中等待单据的到来,员工也不便在领导办公室中等候,员工为了一条单据的审批往返领导办公室多次,待所有领导审批结束后,又要拿着经费报销单据排队等候会计一一审核票据,在一个简单的日常经费报销流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在预算执行控制上,各领导只能定期到财务部门查询经费情况,不能实时准确的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经费的审批控制手段滞后。

综上所述,传统经费报销存在这些弊病:第一,员工经费报销时间长,员工单据填写繁琐,多次找各领导审批,并直接到财务取款,占用大量有效工作时间。第二,单据审批占用领导大量时间,审批领导需要分析收支事项和审批流程是否合规,支出是否在预算内,领导的日常事项经常会被经费报销签字动作干扰。第三,财务工作量巨大,财务部门既要审核原始票据,又要复核经费报销审批签字是否齐全,为每一笔经费报销业务手工录入凭证。除此之外,还要协助各部门查看预算执行情况,手工编制各类报表。第四,现金占用量大、资本成本高,在传统银行支付方式下,企业需在基本账户中保留大量现金满足日常运营开支,大量借款的发生也占用大量资金,影响资本成本。第五,预算控制滞后,审批领导不能实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审批控制严重滞后,对经费超支控制力度不够。

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表明了实施经费预算管理的必要性。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中航工业集团实施了经费预算管理系统。

二、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的内涵

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总部历来重视财务管理提升建设,为解决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研究并结合现状,决定通过开发总部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为促进集团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制定了系统的总体目标:总部在原有的基础上,梳理经费管理业务流程,从实际业务和信息化需求出发,建立全面全员、管理集中、分工合作、反映及时的一体化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以提高集团总部预算管理水平、方便全员经费报销、提高全员工作效率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方向,以经费内部控制、效益管理为重点,以数据标准化、流程规范化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体制,充分优化人员经费报销流程。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的出现将彻底解决传统经费预算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以企业经费管理为核心,围绕费用申请、业务审批、费用控制、凭证生成、网银支付,通过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的衔接从而实现从预算到核算的闭环管理,实现费用经费报销电子化、业务流程显性化、预算支出透明化,提高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预算控制

通过账务数据与预算数据的实时比对实现经费预算管理的预算控制。系统整合预算调整、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差异分析、预算考评等预算管理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通过资金预算,帮助企业合理有效控制借款的发生,保证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通过费用预算,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总体运营成本;预算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查询统计功能实时查询到每个单位或每个项目的预算指标完成数,监控实际成本的支出情况,找出偏离预算的误差,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实际成本在计划成本之内,同时为下一年预算的制定积累经验。预算的自动控制使管理者的审批更关注于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和预算的执行,有效优化公司的控制环境。

(二)网上借款及经费报销管理

系统的业务范围包含差旅费借款报销、会议费借款报销、招待费借款报销、资料费借款报销、福利费报销、其他类型借款报销等,基本涵盖了企事业单位所有的日常借款经费报销业务。对于各单位不同的差旅费补贴规则、出差类型等还可以在系统中灵活设置,适应不同单位的经费预算管理规定。

(三)综合查询分析

系统支持多维度全方位综合信息查询,通过系统权限设定,员工可以查看自己的历史业务记录和状态以及其他权限范围内的业务信息。通过和预算模块的链接,领导可以随时查询在不同组织层面的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因而形成的对比分析并直接从所关注的图表数据中层层穿透,到达最底层基础数据的查询。系统提供各种管理报表(如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同期实际费用对比分析表、部门绩效考核表、费用执行情况表等),除此以外,还提供了报表自定义功能,以方便企业进行灵活管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四)实时对接核算账套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提供了与当前主流财务产品账务系统的接口,通过接口,将经费预算管理中的账务数据直接传递到账务系统中,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经费预算管理系统提供凭证信息、科目信息比对功能,保障信息准确、维护方便。

三、经费预算管理系统流程

集团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将集团财务经费报销制度与规定融入到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中,通过严密的系统设计使经费报销流程更加规范化、显性化,大大减少了人为核对审批流程的时间,避免了由于人为疏忽导致流程的不规范,并对经费报销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优化,各环节处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一)员工填单

和传统的填写单据的方式相比,网络条件下的单据填写显得更为简便和高效。对于员工相对固定的信息如部门、账户等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默认,同时员工填写的单据类型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的进行设计,其扩展性可以轻松的满足不同背景下企业的差异化需求。

(二)领导审批

系统允许用户根据需要灵活的定义工作流,并能够动态地对审批流程进行控制。单据提交后会在系统中通过待办提醒方式向后续环节进行自动通知。领导可以及时响应来完成审批工作。审批领导无需担心单据是否该自己审批,系统通过预设,会自动进行判断。

(三)财务审核

系统通过对单据模板的设定使得财务审核变得简单易行,审核会计仅需要简单地进行核对系统自动计算的结果即可审核通过。

(四)自动生成凭证

系统提供了凭证生成规则的配置界面,通过业务单据与凭证信息的对应关系进行条件编辑,财务人员可以实现对审批完成的业务单据直接生成凭证的操作。由于借款、经费报销的业务越来越多,而日常经费报销的费用都是重复繁杂的费用,势必造成财务凭证制单的工作量过大。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凭证的自动生成功能,极大地解放了财务人员凭证制单的工作强度。

(五)网银支付

通过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的网银对账管理,公司的支付业务能力会有极其显著的提高。通过经费预算管理借款及经费报销等业务获取准确的付款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批量处理可以轻松地生成网络银行所需要的接口文件,并传递到网络银行系统中。网银对账模块的使用,使得公司的付款业务实现了快速及时响应。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与账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了两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畅通无阻,为集团预算管理控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目前集团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已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控制,有效防止预算超支现象的发生,并为各级领导分析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推动集团预算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实施效果

(一)为集团创造利润的经济效益测算

1.资金占用成本的节约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和网银系统的集成,使得付款更加高效便捷,大大减少了日常经营现金的持有量。在充分利用信用卡免息期进行借款的情况下,还可以缩短借款资金的占用周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推动集团EVA的提高。

2.经费报销及审批业务时间成本的节约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的推行,将大大节约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经费预算管理大大简化了员工的经费报销过程。

3.财务审核、付款时间成本的节约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通过大量的系统计算和标准设置,极大地简化了审核工作量。审核时不需要再去核对审批流程、计算补贴等复杂的操作,凭证也可通过系统自动生成,会计人员平均每单可以节约近5分钟的审核时间,大大释放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使得财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报告及财务分析中,有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使得付款操作更加自动化、简单化,同时也保证了付款金额的准确性,避免人为失误导致付款金额的错误,缩短了付款到账的周期。

(二)为集团带来的间接效益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在为集团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集团整体的经营管理带来了间接效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形象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极大地拉近了财务人员和员工之间的距离。作为财务面向员工的门户,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财务在企业中的形象。同时,经费预算管理系统作为国内领先的财务系统,会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员工满意度

经费预算管理系统的实施,方便了员工经费报销,缩短了经费报销周期。这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也提升了财务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

3.财务工作透明化

实施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后,财务从审核、入账到付款的整个流程均透明地展示在员工面前,财务对单据所做的任何调整和审核修改均可以实时地回馈到员工那里。这种透明的流程和业务处理模式,使得员工不再担心自己是否可以及时收到经费报销款,以及反复琢磨为什么经费报销金额和最后的支付金额存在差异。

4.财务信息质量成本

传统的经费报销模式存在巨大的信息质量成本。由于员工填写的经费报销单据中存在大量的管理信息,以及计算过程中靠手工填写的数据出现错误的几率很高,这使得后期财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核实数据并更正。经费预算管理系统通过在系统中预设的方式,员工填写单据只需要进行简单的选择,很多计算会在系统中自动完成。这样使得出错的几率大大降低。

5.计划控制

由于所有的单据审批均通过经费预算管理系统实现。和以前相比,实现资金计划的控制变得格外轻松,在传统模式下,手工的签字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又无法及时获得资金计划余额的数据,这使得资金计划控制成为一纸空谈。

6.财务业务管理

第6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消防;预算;管理;编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概预算编制是一项对知识储备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它展现了项目的综合特性,展现了工程项目总体的投资回报率水平等等。在建筑工程中,概预算编制不仅在核算与节约工程项目造价时被广泛采用,还对工程设计经济性与适用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建筑工程行业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而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一方面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项目资金也更为充实。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工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我国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人员的整体水平。此外,在建筑过程项目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受人为或是市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实际的工程造价高于预期的资金投入。只有在实际的工作中增强概预算编制员工的整体工作能力,改善概预算编制的整体水平,严格做好工程造价预算工作,坚持施行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对整体工程预算施行动态管理,对建筑项目的投资估算工作做到进一步的强化,并且保证对预算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就能够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工程中的消防经费预算管理。

一、消防工程概述

消防是防火和灭火的总称。一般的消防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感应机构,即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二为执行机构,即灭火、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由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报警器、警报器、事故广播、显示和联动控制器等组成,完成火灾检测火情并及时报警的任务。

火灾及联动系统有液体灭火、气体灭火、事故照明、疏散指示、防排烟设施、专用通讯系统组成,完成接到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的任务。

消防工程包括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水灭火系统中包括消火栓灭火和自动喷淋灭火两部分;消防工程项目包括灭火管道安装、部件及阀门法兰安装、报警装置、水流指示器、消火栓、气体驱动装置、泡沫发生器等。

消防工程适用于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与其他有关工程的界限划分:(1)水消防管道的室内外划分,以建筑外墙皮1.5m处为分界点。如入口处设阀门时,以阀门为分界点。(2)消防水泵房内的管道为工业管道项目,与消防管道划分以泵房外墙皮或泵房屋顶板为分界点。(3)消防管道与市政管道的划分,以计量井为界。无计量井的,以市政给水管道的碰头点为界。

二、建筑工程概算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建设工程概预算是指在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参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各项费用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的文件。

它是建设工程项目在不同建设阶段经济上的反映,是预先计算和研究建设工程价格的费用性文件,是对工程投资进行决策、分配、控制、管理、核算和监督的主要依据。现代建筑工程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要,控制风险投资,改进和完善工程投资估算,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指导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三、加强消防工程概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

3.1了解项目工程现场情况和施工组织的特点

掌握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考虑可能采取的施工方法和措施是编制好设计概预算的必要环节。

3.2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正确计算工程量

概预算编制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各定额册说明、总说明、章说明、节说明及定额所含工作内容,熟悉设计图纸、设计说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阅读图纸应从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开始,要清楚工程的性质、类型、规模,依次阅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材料做法,了解各类图纸所示部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工程量计算。正确合理地套用定额,力争做到定额项目和实际相符,不重复计算、不漏算。

概预算编制人员要依据设计图纸准确地计算出与设计图纸相对应的工程量,这要求编制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施工经验表现在编制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工艺的把握上。

3.3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调整要留有余地

概预算定额表中的设备材料价格反映的是编制年的价格水平,编制设计概预算使用定额时,其价格水平是按市场价格来确定的,需要进行价差调整,也就是所说的动态管理问题。一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往往是历经数年。其间设备材料价格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为使概预算起到控制投资的作用,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价差预测系统。首先预测出未来设备材料价格的演变情况,然后预测出与之相关的各项工程造价指标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价差,适时地调整价差,使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在动态中进行。

3.4充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概预算编制

因为工程的概预算编制时间紧、任务急,难免会出现多算、漏算或重复计算的情况,另外概预算编制人员也不得不在大量的定额条目以及各种项目计算表之间反复抄录和校对,所以在大量的重复计算中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这样计算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现在研究出的很多计算机软件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大大减轻了工程概预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概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是提高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证。

3.5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造价预算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掌握工程预算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设计、材料设备采购、现场工艺、工程整体结构、投资分析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应熟悉。对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全面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都要了解掌握。所以,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结束语

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造价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造价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完善的新时期,这就要求概预算编制工作不断提高和完善。要做到结合工程各方面需求,掌握影响工程造价的各个因素,编制出一套合理、准确的概预算方案,保证工程整体施工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GB 50500-2008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

[2]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知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刘艳平.探析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2010,(11) .

[4]钟山.建筑工程概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探究[J]. 企业导报,2010,(05)

第7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经费 策略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为了适应所面临的激烈国际竞争,从1999年开始我国对高校招生实行扩招,全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超常发展的阶段。仅2005年到2010年6年间,普通高校从1792所发展到2358所;招生人数从504.46万人增加到661.76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561.78万人增加到2231.79万人(见表1)。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育投入的增长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资源极为短缺,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和有限财力的矛盾非常突出。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大学的发展碰到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同时,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资源又存在配置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的经费使用效率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事业单位,是一个纯消费部门,经费由国家拨,没钱就向上要,在经费使用上存在很大的伸缩性,高校由于长期缺乏自身平衡预算的压力,理财的能动性不强,没有形成对经费使用效果进行考核与衡量的机制,在经费的使用上大手大脚,造成经费支出的盲目与浪费,这一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了资金紧张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预算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挑战。

一、高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执行预算管理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一般的高校在年度预算执行完成后,对经费项目执行结果缺少考核,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合理开支经费和节约使用经费的单位没有进行必要的鼓励,调动其合理使用经费的积极性;院(系)或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制形同虚设,对违规使用经费和造成事故的责任人,没有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对其经济效益缺少必要的考核,或考核后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预算目标不科学,预算资金在各院(系)、部门间的分配时,只考虑院(系)或部门人员和学生规模的因素,并没有考虑到各院(系)、部门的绩效情况。只注重投入,而不注重产出。由于无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全校普遍存在轻视成本核算,缺乏效益观念的现象。各院(系)、部门基本上依照学校下拨多少经费,办多少事,钱不够伸手再要,既无长期打算,又无通盘筹划,经营理财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成本核算。造成投入不讲效益,花钱不精打细算,大手大脚,浪费严重。同时由于高校水电费、邮电费等办公费直接由银行代扣的支出项目,没有按院(系)、部门进行管理,预算管理的责任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长明灯,长流水”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的激励机制,绩优没有奖励,绩差没有惩罚。造成各院(系)、部门忙于追加,争夺资金,财务部门忙于搞平衡,资金一拨了事,无力跟踪查效,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部门之间资金矛盾加剧。

2、在预算管理中对“人”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预算只是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参与预算编制的一般为与财务事务相关的人员,缺少了解高校运行及建设发展的相关人员参与预算研究。尤其是预算编制及调整缺乏自上而下的动态化真实数据,编制预算人员对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的了解有较大局限性,缺乏缜密、科学的论证,使预算不切实际。同时,高校在制订预算时,多数是根据高校总体经费规模的大小,结合各院(系)师生人数、工作量等情况直接确定各单位各项目经费预算,很少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在预算执行上,没有要求部门编报经费使用计划,也无法落实对具体支出项目的控制。在预算考核上,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评价,容易造成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力的情况。

多数高校都没有实行职工参与预算指标的制定,预算执行中对职工反映的问题较少理会等。这种情况下制定的预算指标如果高不可攀,职工就往往缺乏信心,对领导班子产生疑虑,一旦未达目标,易造成人心涣散。相反,如果预算目标松弛,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院系和广大教职工是高校预算的实际执行人,没有他们的认同和参与,预算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将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抵触。因此,经费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发挥每个教职工的优势,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将职工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做人的工作,始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使高校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二、高校教育经费预算实施保障策略研究

第8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费管理;实时监控管理;管理流程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立全省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制度的通知》,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育人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为目标的巡视督查工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教学经费作为保障。民办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办学机构,其经费的预算管理不同于企业。此外,民办高校的资金基本靠学费收入且很少有财政拨款,“经费短缺”就成为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其经费预算管理也不同于公办学校的预算管理。随着办学成本的不断提升,民办高校的经费日益紧张,必须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教学经费预算执行的监控水平,有利于学院进一步提高教学经费的使用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学院各项考核指标;也有利于推进系部的预算监控管理体系健全,提高预算执行力,提高教学改革质量。

一、民办高校经费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

通过对近几年教学预算编制情况了解,各教学线在编制预算时,主要是根据各团队和各科室粗略的预估而上报各系及部门。而未考虑本学系自身发展现状,以及未来三两年的发展战略。

2.O罹费使用滞后性

通过对近三年教学部门经费支出调研分析后,发现教学部门实际预算开支不理想,其开支仅占30-40%。教学经费支付时,各项教学经费的支付主要集中于年末,而实际上学院在11月份对执行率低的预算进行调减,导致部分教学经费无法支付,项目的年度完工延迟,项目质量的验收活动无法很好开展,不利于学院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直接影响省教育厅考核我院各项教学指标。作为教学管理或教学经费管理统筹部门,对教学经费监控存在缺失等问题,导致学院领导消减预算是无措施应对。

3.监管机制落后性

对于监管方面,教学线各学系或部门未设立相应的人员,而是由各学系或各部门的教学秘书兼管,导致不能实时监控,而是在调整预算时,临时对不能执行的项目经费消减。不能对全程的运作进行调整执行力度,使之经费的完成力度不够高而消减,以至于后期项目的经费不足。

二、“对症下药”,构建教学经费预算监控体系

1.对照规划,编制预算

根据学院的“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以分解的教学计划为着力点。在每年编制预算时,以规划的主体为参考,精细化

2.形成“动态监控”体系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指根据学院预算管理制度,以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为手段,构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采取系统与人工核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预算执行中的动态趋势进行分析,对各环节反映出的信息进行判断、核实、处理,并及时纠正各种违规、不规范收支行为所进行的监管工作。对经费执行过程中实施全程监控,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预算数据的执行信息,用以调整修正预算指标。对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反馈与责任倒追手段,激励各执行部门或人员完成各项指标,从而提高了预算执行率,形成有效的管理监控模式。

3.阶段性“追踪”机制

在预算调整的前一个月,对预算实时监控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下发给各部门或各学系,有利于使他们获知最新数据,而对照预算编制的计划调整项目执行情况,阶段性的完成项目预算的执行率,对未完成的实施项目追踪机制,以督促其完成,具体流程如左图下。

第9篇:经费预算范文

关键词:科技经费;预算;规则;评分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088-05

Abstract: For current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nditure budgeting method can’t offer direct and effective support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can hardly take human active factor into account, so a budgeting method based on the rule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From four aspectsindustry original expenditure amount and industry innovating basis as well as industry innovating task and industry innovating future, the marking standard and regulation of industry expenditure distribution is designed, and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table and expert marking collection table are also constructed, specific operating method is offered according to budgeting flow and the attention item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enditure; budgeting; rule; marking method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公共性、外溢性等特征[1],需要政府部门介入,通过引导、鼓励等带动企业、高校等研发主体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以有效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与科技的跨越发展。政府部门干预区域创新活动的最直接工具就是政府科技经费,主要包含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及科技专项费用等[2]。如何科学配置政府科技经费,以有效促进产业、地区的协同发展,调动各主体积极性,实现区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预算依据的科学性与预算方法的先进性是影响预算结果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关于科技经费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量方法方面,如零基预算方法[3]、灰色预测方法等[4],而根据这些预算方法得出的预算结果仅能作为科技经费预算的参考依据之一,无法为政府科技经费预算提供全程方法支持。另外,这些方法通常将以往科技经费预算数据作为预算依据[5],虽然部分研究者也提出应当全面考虑经费分配产业与地区的科技发展情况、研发基础以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等,但是并未能给出具体方法[6],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影响科技经费预算的各种因素融合到预算方法中;最后,各种预算方法的研究中忽视了人的因素[7],政府科技经费预算不仅要做到客观、科学,还应当可行,预算方案能够被各方认可,以有效协同各方力量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因此在预算过程中必须鼓励各方参与,在整合各方意见提高预算合理性的同时,也使参与预算工作的各方达成共识,减少相互之间矛盾与冲突的产生。然而,考虑到人的因素时通常采用定性方法,无法准确确定科技经费预算方案而采用量化方法时,虽然计算结果相对精确,却难以融合人的能动因素。为此,本文设计一种基于规则的科技经费预算方法[8],以有效整合人的能动性与数据的客观性,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有效结合,为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持。

1区域科技经费预算依据的确定

本文的区域是指国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建立的省级行政区[9]。虽然地级、县级等也需要进行政府科技经费预算,但其涉及的额度与自主性相对受限,省级行政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虽然需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但是在发展区域科技与特色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该类区域政府科技经费预算问题。通常政府科技经费按照产业进行首次分配,确定产业领域分配额度后再进一步通过调整经费配置地区、主体等实现多方面平衡与协同。

1.1产业经费额度

产业发展具有连续性,在产业没有特殊重大、重点项目时,获得科技经费份额的突变,会影响产业创新活动原有发展步伐,在产业创新人员、实施项目条件限制下,经费过多的刺激也很难实现产业创新活动的剧增,无法保证科技经费的放大效应。产业获得政府科技经费份额的大幅下降会向产业内部创新企业提供一种警示——区域战略转移,企业所属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未被列入重点发展行列,会影响创新企业的预期,减少其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政府科技经费预算虽然不能完全沿袭传统的分配方案,但是在开展预算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与考虑各产业获得政府科技经费的演化规律,一般采用近5年各产业获得科技经费预算分配额度占总额度的百分比体现。

1.2产业创新基础

产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潜力与产业当前创新基础关系紧密,创新是一种延续性活动,需要前期积累,可利用产业R&D人员数量、拥有专利的企业数量、产业专利申请量、产业已获授权专利数量、产业新产品产值等指标反映。产业R&D人员数量反映了产业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的可能性,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越多越容易在产业内部形成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知识学习等良好氛围,产生知识创新的集聚效应;拥有专利的企业数量反映整个产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与创新活动的辐射范围,有些产业专利与新产品产值总量比较可观,但是产业内部专利垄断现象严重,创新活动仅涉及少数优势企业,产业创新竞争强度弱,开展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经费引导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专利申请量反映当前产业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一般而言产业具有创新意识才会主动提升创新能力与水平,因此充分的专利申请量是产业获得授权专利的前提与保障,是产业创新活动开展情况的有效反映;产业已获授权专利数量是反映产业研发实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产业创新资源积累相对丰富,拥有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虽然政府科技经费以满足区域发展战略为第一要务,但是为了实现政府科技经费的良性与持续发展,经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也是在配置时需考虑的内容之一,因此可选择产业新产品产值体现创新活动的适用性、社会认可度。总之,产业创新的前期基础影响产业当前创新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影响其应获得政府科技经费的支持额度。

1.3产业创新任务

科技经费为实现区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服务,因此应根据产业当年承担创新任务情况确定其分配比例。重大、重点项目是经多方面、多轮次论证后确定的,其在产业科技计划管理中具有战略地位,因此应首先列示产业当年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名称、涉及金额及实施紧迫性等。其次,提出产业创新活动完成的其他战略目标,主要从人才培养数量、重大科技奖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带动资金、知识产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几个方面论证产业当年承担任务的重要性。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创新团队的支持,因此能够培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以及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的产业应当优先得到政府科技经费支持;重大科技奖项的获得不仅能够有效证实区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力与地位,同时利于以此为契机带动区域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创新活动中能够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奖项的产业优先资助。再次,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利于产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产业年度内具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重要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的应在政府科技经费预算中优先考虑。政府科技经费虽然可以发挥部分直接作用,促进区域创新活动的开展,但是受到经费预算数量的限制,直接作用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政府科技经费的引导与带动作用,吸纳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因此投入产业的科技经费通过匹配、自筹、风投等方式可能带动的经费总量成为影响科技经费预算配置的又一重要因素。另外,我国各区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中基本列示了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知识产权目标情况,因此可将产业预期产出专利数量以及科技成果登记数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等作为考察产业对区域知识产权贡献度的指标。最后,科技服务于经济,需要将产业创新活动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与经济价值,因此产业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作为衡量产业承担任务量的考察内容。

1.4产业创新前景

对当前尚未承担过多任务的,但在未来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可酌情提高分配额度。主要体现在产业R&D人员增长率、拥有专利的企业增长率、产业专利申请增长率、产业已获授权专利增长率以及产业新产品产值增长率来反映。虽然某些产业在创新基础与总量上优势不明显,但创新发展势头较好,应当在政府科技经费分配中给予重点考虑。

2基于规则的政府科技经费预算评分表设计

为充分发挥各个业务处室工作积极性,也为使不同业务处室增进彼此了解,应首先由各业务处室提供当年各产业科技预算相关资料,科技厅根据各个业务处室提供的资料,组织各业务处室相关人员、管理与技术专家等按照预算评分标准进行打分,以确定各产业得分情况,要求提供资料真实、可靠,否则影响业务处室获得经费额度,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4政府科技经费预算分配中注意的问题

4.1建立诚信与沟通反馈机制

首先,各个业务处室提供原始资料与数据应做到真实、可靠;其次,开展培训明确各个指标的含义。明晰产业内重大、重点项目战略作用与发展定位等,以便利其他处室了解本部门工作与科技发展战略,在横向比较基础上,对产业进行科学、客观打分;最后,产业得分结果与专家建议存在较大差距时,应当通过交流、沟通与反馈等,调整评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4.2注意经验的累积

在组织与开展政府科技经费产业预算分配工作中,应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与先进经验等进行有效积累,形成书面报告与材料,为后期相关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4.3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政府科技经费预算通常涉及到前五年产业相关指标的具体数据,因此当前搜集的数据可为今后预算工作提供支撑,因此应及时录入、妥善整理与保存,以方便后续工作;另外,当前预算依据中各个产业提出完成创新任务情况可以作为产业创新考核指标,以约束与督促各业务处室有效开展管理,实现产业创新的预定目标。

4.4动态跟踪与改进

动态跟踪其他先进国家与区域开展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方法,学习其经验与方法,及时吸纳与引入本区域预算分配工作中;挖掘与培养预算分配人才与专家,及时更新专家库;跟踪产业创新任务完成情况与科技发展战略调整情况,及时调整划拨经费,保障经费有效使用。

5结论

本文设计了基于规则的政府科技经费预算方法,可有效实现定量与定性结合、数据客观性与人能动性结合等。主要结论如下:应当综合产业过去、当前与未来三个演变阶段,从产业前期经费额度、产业创新基础、产业创新任务、产业创新前景四个方面设计指标确定产业创新情况。根据指标的性质可以将评分标准表格分成定量与定性两个部分,并进一步设计信息采集表,针对定量部分各个部门主要提供数据支撑,对于定性部分按照要求进行准确描述。在完成信息采集后,组织专家根据评分标准打分。为便于计算,同时需要设计专家评分汇总表。结合不同专家的打分、考虑不同指标的重要性,最终确定产业得分与经费分配比例。当计算结果与专家建议存在较大差距时,需及时反馈、调整,经厅长办公会讨论,综合考虑地区、主体等各方面协调问题,确定最终预算方案。

本文设计评价指标与标准时考虑大部分区域情况,对于特殊区域如果无法采集相关指标值或部分指标波动剧烈等,可对指标与评分标准进行调整。在本文研究基础上,各区域可有目的性地完善区域科技统计数据,并进一步加强对政府科技经费监督、控制、实时调整与使用约束、奖惩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以全面提升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喻汇.基于技术联盟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4):124-128.

[2]苏俊斌,肖广岭,江永基.地方政府科技拨款分布状况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12):241-247.

[3]王云东.零基预算在经费预算中的运用[J].中国外资,2011(2):113.

[4]沈春光,陈万明,裴玲玲.区域R&D经费投入结构的灰色优化预测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10(8):69-73.

[5]姚平,梁静国.基于粗集的组合预测方法在我国R&D经费投入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8(5):96-97.

[6]董树山,孟庆跃,冀春亮,孙经杰,韩祥金,李孟涛.区域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需求测算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26-28.

[7]曾宪玉.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分配建模及求解方法[J].现代情报,2011(2):159-16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