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曲小树叶范文

歌曲小树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曲小树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歌曲小树叶

第1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读了前面的评论,我惊讶地发现许多老师心中积存着对职业资格证书深深的“怨念”,为什么会这样?

在许多实施了“双证融通”的学校,考证课程成了任课老师的“梦魇”,教师不仅要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加班加点讲授、督促学生背诵所谓的理论试题,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相关的实践操作训练。这种纯粹的应试模式让师生都痛苦不堪。更糟糕的是,这些通过巨大努力获得的证书实际价值却并不高,许多企业并不认可这些证书所标示的工作能力,最多只是承认这些获得证书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步较晚,在开发的开放性、标准的权威性、考核的灵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缺陷,这些证书成了职业学校、学生和企业都不喜欢的“鸡肋”。职业学校也习惯了在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前提下组织教学。他们经常会寻求一些企业人士的合作,从而提出自己的课程目标、开发面向企业实践的课程、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施课程,最终引入企业参与学业评价。这个流程实际上跳过了职业资格证书,直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联结。正由于这套机制的存在,哪怕在大力推广“双证书毕业制”“课证融通”或“双证融通”的今天,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仍然可以脱离职业资格证书的规制而存在并发展。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一种可以不依赖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职教体制。所以即使家取消了很多证书,对职业学校系统的影响也仅仅是局部的,至多会对一部分课程造成困扰,大量的文化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甚至包括大量的专业方向课)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仔细读一读国务院取消的证书名单,就会知道其中大多数证书都是非准入性质、部门内部适用或地方性的,并未真正进入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系统。这些证书的取消除了会对职教界人士造成心理上的冲击外几乎不会产生实质的影响。

尽管对此不必过于担心,我还是想提醒人们关注一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价值。国际职教界一个基本的认识是职业教育正在经历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向,即应更多地按照产业界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而不是按照自己对人才规格的理解进行培养。这一理念很不错,但怎样才能确切地知道产业界的需求呢?国际通行的投射产业界需求的机制就是职业资格框架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澳大利亚这套机制比较完善。以机械相关产业为例,他们成立了13个左右的产业协会,这些协会开发职业资格证书,并以这些证书为中心开发了培训包。职业教育机构则按照培训包里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资料以及教学要求组织教学,学生学业结束时接受国家统一机构的考核,获得证书后进入企业工作。很显然,与中国不同,澳大利亚形成了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依赖型的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教育机构都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开展教育活动,“职业资格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与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了通行的职业教育流程。由于这一流程清晰易操作,已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职业教育范式。

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提供了明确且相对稳定的教与学的标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学校培养学生―企业使用毕业生”的简单联结增加了一个社会化的沟通与筛选机制,使校企点对点关系变成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面对面关系。而这样的转变正是中国的职业学校翘首以盼的:学校寻求企业合作的时间、精力成本太高,同时真正能达到教育要求的企业又太少。如果不通过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就能达到职业教育目标,那是多么快意的一件事!我国的职业学校曾经为社会培养人才,后来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方式地为具体企业培养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职业教育还会回归到高度社会化的道路上去,在这方面“中国例外论”大概是不适用的。

国务院取消大批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个前置原则是该交给市场的政府不再插手,也就是说证书取消这一动作势必会带来相关管理职能的社会化。部分证书仍然可能再出现,只不过不再由政府部门而由社会机构实施管理。这对职业学校是一个启示,即不要只把眼睛盯在行政化的职业资格证书上,而是要放开眼界,引进一些社会化、具有足够权威性的证书,甚至可以自己开发一些证书,逐步使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围绕证书展开。这本不应由学校来做,但在当前职业资格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大概只能如此操作了。

第2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状;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89—02

近年来,笔者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师生访谈法等方式对北京地区部分职业学校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为学校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对规范和改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到有效推行

从调研情况看,各学校根据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并兼顾行业要求和学生意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和就业准入要求,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查显示,94%的学校设有负责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机构,平均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5人。82%的学校制定并出台关于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文件。94%的学校毕业标准中,均实施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除了取得学历证书,还必须取得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平均每所学校设有0.8个职业技能鉴定站(所),近三年职业资格的取证率平均为93.13%。

学校普遍反映,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教学和课程改革有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实训基地建设,使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中等职业学校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许多方面尚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国家和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业和企业、国内和国外都开展名目繁多的资格认证。在调研过程中,有近60%的学校认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相对混乱,漏洞较多。当前困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突出问题是认证部门和机构众多,而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又不到位。许多资格证书重复设置,鱼龙混杂。许多单位不去想如何促进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行,而是借助自身的地位来谋取经济利益。同时,培训权、考核权和发证权被某些部门或行业把持或垄断,考生只有参加规定的培训班才能参加考试,这不仅给学生造成经济负担,而且也没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应有的作用。由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充斥劳动市场,也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难以作出明确选择,严重干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判断。

(二)职业资格证书社会认可度亟待提高

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其自身发展的瓶颈。证书的多头发放、管理混乱、乱办班乱收费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形象和权威性造成损害,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产生消极影响,导致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可信度不高。由于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对于企业来说,证书可有可无,并非选择人才的主要依据,也造成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政策得不到有力的推行。尽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相继出台,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与学生就业不接轨,企业在用人上缺乏激励措施,工资待遇与证书不挂钩,有证与无证在岗位上没有区别,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都严重挫伤学校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并影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社会声誉。

(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校教育缺乏有机联系

在所调研数十家学校中,平均每所学校设置8.3个专业,能将职业技能标准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为5.9个专业,占比71.2%。其中,能全部将职业技能标准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学校占比仅为52.9%。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没有被纳入教学计划,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两张皮”。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是在鉴定考核前,单纯为职业资格证书而专门突击培训。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少对应关系,标准和要求各有不同,存在学、考、用相脱节的现象。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落后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职业的考核标准显得滞后,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实际的生产技术。被调研的学校普遍反映,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数量与实际职业种类相去甚远,众多新增加的职业无相应证书可考,给职业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带来实际困难。此外,国家职业资格中的职业或工种是具体的、窄口径的,而学校的专业通常是可满足多个职业岗位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具有面向某个岗位的基本的、通用的、熟练的职业技能,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两者不能匹配。

三、影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因素

根据学校反映,当前影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因素有职业资格证书没有成为用人单位的主要依据(占比56.3%);鉴定费用高,甚至必须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培训班才有报名资格(占比31.3%);证出多门,学生难于选择参加何种职业资格鉴定考核(占比12.6%);技能鉴定标准与教学标准有脱节,学生需要经过双重培训影响(占比43.8%)等。而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缺少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占比43.8%);部分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难度高(占比31.3%);学生认为证书含金量低(占比18.8%);学生自身不努力(占比62.5%)等。

四、改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工作的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职业院校作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参与者,要提升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的水平,应加强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呼吁完善管理机制,维护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声誉

职业院校要积极呼吁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切实解决“证出多门”的问题,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确保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同时要求健全职业标准体系,改变部分专业的学生无证可考或元好证可考的状况,并把好鉴定的质量关,提高证书的社会认可度,维护职业资格证书的声誉。

(二)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学校教育和职业标准的联系

学校在推进教学和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模式,教学计划和内容既要认真考虑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也要考虑国家制定的学历教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将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中,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保证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将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和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纳入教学计划,满足社会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第3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关键词】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7-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9.68%,广西为40.01%并今后5年力争每年达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发展,广西城市住宅建设量处于空前高涨的状态,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与变化急需大量规划、建筑类建设人才,社会行业岗位的需求对于各建设高校中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如何区别于本科凸显高职特色,发挥建筑与规划相结合优势,培养岗位所需高等技能型人才?继建筑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正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如何凸显高职特色的教学改革?如何做好各阶段各教学内容顺利衔接?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及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特点

居住小区规划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通过对湖南某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后期就业情况跟踪,学生毕业3~4年后,80%的学生主要从事居住小区住宅建筑设计及施工的工作(见图1),居住小区规划所涉及的设计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同时,规划设计从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的设计方法对转入三年级整体入手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见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教育,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已逐步掌握建筑制图、工程测量、建筑设计、美术和cad绘图等专业知识,开始逐步扩展向规划专业知识的课程学习,进一步训练和巩固建筑设计基本技能,从深度和广度强化规划与建筑设计、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核心技能,使其具备三年级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建筑方案综合技能。不同于以往“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形体、构图、表现手法的思维模式,也不同于本科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更多如社会学、 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因素,高职教育需要学生掌握规范及技术经济指标,解决一定范围内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

因此,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中学生面临着从建筑单体设计角度到区域性建筑群学习的转换,由于对一些前期基本的城市规划知识背景、内容、规范还不了解,很多学生反映在进入学习该课程时很难适应。需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和反思,结合具体实践改革措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传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往往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无相关规划知识入门学习。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不了解城市规划概念、规划与建筑的关系与区别,以及各处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容易忽视规划学习的重要性,对大尺度群体布局的控制难以把握,并影响今后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综合能力。

(二)对前期的调研分析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案例小区参观调研的组织,如果前期缺乏小区相关资料收集及参观要点,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使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导致现场参观不能深入,往往是走马观花,没有收获,更无益于学生对规划理论、规范知识的理解并进行规划设计。

(三)图纸成果的相似性和表面性。学生图纸成果的相似性显示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范例收集及学习;设计成果表面性体现在照搬规范,设计呆板,典型的“四菜一汤”模式是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改革措施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及学生情况,其课程建设以“因岗施教,因材施教,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相应的尝试与改进。

(一)导入城市规划背景相关知识。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通过图例简单向学生介绍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强制规划等内容范围,明确居住小区规划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及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影响作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逐步过渡到规划设计学习的角度转变。

(二)加强规划设计前期调研工作。进入设计任务前期,结合教学模块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地调研报告,分两个实施阶段控制。

第一阶段: 自主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的本地的附近的3种不同类型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和居住综合体)的周边环境及现状中所涉及的规划基本内容进行认识、分析、比较,形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并在班上以PPT形式集中展示和汇报,同时培养学生演讲、讨论、自由交流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参观深化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第二阶段:集体参观调研。结合已有调研经验,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优秀居住小区,现场参观实际居住小区楼盘场景、沙盘、规划图,进行教学讲解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调查表收集相关小区资料,并在现场勘探中对居住小区的区位、场地分析、道路交通流线分析、空间形态结构分析、环境景观分析、住宅建筑风格形式和公建布局的分析等,结合该小区总平面图纸进行现场测绘,深入了解其案例,发掘个案的优点和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的途径。

(三)项目导向,工学结合。具体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与本科教育注重原理的教学方式不同,高职教育重视实地勘探与案例研究,强调工学结合,借助不断完善的教学信息平台,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以例导理”、“企业进课堂”、“互动式教学”、“案例纠错分析”等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其中以一个已完成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课堂的组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分模块,突出前期已学习的各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在企业技术人员配合下,教师先把企业提供的经典项目分解成不同的工作过程,结合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再结合成功的项目给予演示。通过项目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实现整个教学内容。其中“案例纠错分析”效果显著,针对案例中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进课堂”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项目工作过程和内容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技法。让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并感受其中的职业气氛,养成职业素质。

2.强调规范,内容分解,建立模块化知识体系结构。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来组织整个教学模块,充分体现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

通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地区性、灵活性、初步具备承担详细规划实际工程的能力,因此,以实际项目结合教材和规范,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小区规划的调研与分析、小区规划结构形式与布局设计构思、居住建筑规划布置、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构思、道路结构设计构思、绿地景观设计构思、竖向规划设计构思、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等九大模块,分模块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一个阶段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期总成绩,改变以往教学进度和计分方式。

(四)草图与模型结合的思维教学模式。在电脑图流行的今天,学生阶段手绘图容易被忽略,然而构思草图的绘制,可快速捕捉创造性思维并快速修改草图,进行设计创作。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专门安排针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图画法技能训练,整个草图过程中注重学生徒手表达规划结构构思,道路流线组织及场地空间布置的能力。

模型对规划空间的布局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但是不同于本科建筑学专业对模型体块细致推敲,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将建筑单体“摆卡片”、“摆体块模型”培养空间感并结合规范要求确定建筑在基地中的位置、朝向,并运用“草图大师”软件建模,快捷并直观完成建筑空间布局调整,了解各不同功能空间对日照、采光、通风、防噪声、防视线干扰,基地内外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用日照分析软件进行简单的建筑间距分析,等等。在方案可实施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强调多种计算机软件技能的熟练操作,灵活运用各种软件将方案可行性和技术经济指标结合起来,不断强化软件和知识技能,达到岗位技能训练要求。

(五)尊重个性,强调交流。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即便是绘图员,也不能完全缺失创新意识。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应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教师在改图时对学生的方案应该尽量保持原来的布局和构思立意特色的部分,尽可能帮助学生去充实、完善其立意构思,同时辅助修改和纠正各种功能、技术及规范上的不足和错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方案的发展意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做出个性方案。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小组交流能够使学生们之间产生意想不到的启迪效果。在教学评图过程中,应该尽量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草图或模型作品的机会,比如可以采用组织方案公开评析的方式,创造尽可能多的相互交流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又可以征求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优胜者方案将作为教学范例留下,这种做法极大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当今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考虑,还是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出发,居住小区规划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的岗位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改革探索中,通过调研汇报和评图过程中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设计构思的能力;通过项目导向把握居住区规划的原理、规范和指标的方案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手绘草图及模型空间体验,加强建筑的空间设计能力;在后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加强了多种软件操作能力等,整个设计流程中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住宅建筑设计及规范、建筑设备、园林景观等进行贯穿与融合以相互促进,强化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本技能并提高综合实践训练,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从该专业学生实习毕业后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训练真实有效,这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加强校企合作,以便更好发挥该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规划设计出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舒适、怡人、优美的居住区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高度建筑教育,2014(1)

[2]李若.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

[3]丰燕,王操.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4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一、语言浅显明白,简洁通俗

根据心理学测定,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说话,如果一句话超过七个词,他们常常会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由于儿童的年龄小,知识面窄,掌握的词汇量少,因此,词意和语意的运用一定要具体形象,浅显易懂。比如美术课上画一幅描写花儿摇动的图画,可叙述为:一阵风吹来,花儿们手拉手跳起了舞;讲鸟时,用鸟妈妈、鸟爸爸和小鸟们;讲蜜蜂给蜜蜂起个好听的名字,叫嗡嗡。花儿们笑眯眯的欢迎嗡嗡去采蜜……这样,学生们就会津津有味听,而且高高兴兴地记住了。所以,对儿童说话,句子应该比较短小,附加成分少,以单句为主,用词多选。

1.富于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设计精巧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当他们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轻易放过,也不轻易回答,而要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通过启发把学生引向教学的深处。例如:在教唱歌曲《猜一猜》时,通过教师的范唱和范画,学生都认为那个小矮人就是穿花衣,戴黑帽的小人,其实真正的谜底是小蘑菇。怎样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蘑菇身上呢?我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多媒体画面中的动画制作效果,让小蘑菇在轻轻地跳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然后,启发他们仔细观察蘑菇的样子,咦?怎么和歌曲中唱得一样呢?从而,了解了谜底也熟悉了歌词。

2.具有情感性

儿童由于稚嫩、幼弱,有一种期望心理。他们能通过语言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慈爱”还是“冷漠”。而教师对儿童的挚爱也必须表现在言语中。感情丰富的儿童化口语应该是“娓娓动听”的,富于天真浪漫色彩的。儿童之所以喜欢听童话故事,奥妙之一就在于童话故事的语言与儿童的语言习惯十分接近,适合儿童的口味,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歌曲《小树叶》的两段歌词有明显的不同:第一段歌词表现了小树叶舍不得离开妈妈的心情,唱时显得孤独、害怕的样子;而第二段则表现了小树叶急切地想回到妈妈的身边的心情,显得开心、迫切。简单地从歌词中去启发学生,他们懂得其中的道理,却不懂得如何用声音去表现出来。我把自己当作“树妈妈”,让学生选择了一个“小树叶”的表情脸谱,我轻轻地推开“小树叶”,可“小树叶”又往我怀里钻,反复了几次,真的有孩子的眼里已经含者泪水了,我连忙将那个演“小树叶”的孩子搂在怀里,他们也收泣转笑了,在他们的眼中,这一切似乎就是真的一样。并且在今后的歌曲处理时,他们都会很好的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可见,教师利用不同的角色在情感上的处理,达到教学的要求。

3.增加趣味性

作为艺术教师,应该让孩子发现你,感知你也是喜爱、热爱艺术的,这就需要在每次的活动中表现出对音乐、美术的热爱,而又要把这种兴趣去感染给每个孩子,所以在每节课上,我总以一股激情,和孩子一起跳呀、唱呀,用优美的动作渲染给他们,反映出艺术世界的陶醉,把课堂的气氛渲染得热闹、积极、活泼,如在“小猫”这个音乐律动游戏的教学中,我通过模仿小猫走路的可爱相,表现出小猫调皮、机灵的性格,还自编儿歌:小小猫儿,胡子翘,看见老鼠“喵喵”叫,“啊呜”一声,吃掉了。用形象趣味性的语言,和对音乐的兴趣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表演中,音乐效果也就发挥得很好。

二、形象生动,融入故事化情节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在发展。”学生的思维特点带有

1.感情丰富

小学教师口语表达中的情感常常体现在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可以说,语气、语调在儿童化口语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学会善于运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使语言亲切自然、富有感情,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2.形象生动

第5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一、抓住契机,渗透德育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都必须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一闪即逝的契机进行教学要点的讲解分析渗透,德育工作也不例外,也要靠教师抓住教学中可资利用的德育因素进行解析、熏染。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注意在使学生接受音乐知识的同时,巧妙的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抓住契机进行自然的德育渗透。

我的课上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年级有一首歌叫《小树叶》,有一段这样的歌词:“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听了音乐,我请大家说一说小树叶为什么害怕,它害怕什么呢。

一个小朋友说:“小树叶要离开妈妈了,心里害怕。”

另一个小朋友说:“冬天要到了,小树叶怕冷。”

这时候响起了一个怯怯的声音:“因为地上太脏了。”

我愣了一下,预设中没有这样的答案,其他学生发出了哄笑。我朝着这个孩子看去,他的脸红了,就像做错了事情一样。

如果是刚工作时候的我,碰到这样的事我说一声“不要笑”就过去。但自从学校开展了德育教育活动,每节课上,我的脑海里总会不断地涌现出“德育”这个词。于是这时,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大家别急,也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呢!我们听他说说,好吗?”这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因为我们不保护环境,所以地上很脏,小树叶从来没有看到这么脏的地方所以心里害怕啊。”听到这里,大家也恍然大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由衷地表扬了他:“你说得真好,所以我们大家都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一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小树叶有一个舒服的家。”所有的学生都会心地笑了。

二、创设情境,开展德育

小学音乐课程图画美、韵律美的特点,使其具备更多的育人素材,很多文本中渗透着环保理念、革命精神、抒怀等因子。这些育人素材需要教师的不断点拨、引导、挖掘,以恰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教育,使之从小就养成美好的品德。

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上册中有一首歌曲《共产儿童团歌》,该歌曲具有鼓动性的歌词和号召性的音调,表达了共产儿童团员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十分具有教育意义。但是当孩子们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觉得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也不理解歌词。于是我让孩子们观看电影《红孩子》片段(不出现歌曲),让学生描述:儿童团员们在干什么?然后,再看配上出现了歌曲的电影片段,说说有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觉。当进入特定情境后,学生深受感染,然后再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跟随录音轻声学唱。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先要入境,方能入情。通过创设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情感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根据这一理念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红孩子》电影为学生创设出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德育的效果。

三、开展活动,深化德育

德育的手段、范围很广泛,教师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上有限的四十分钟,而应该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作为教师,应学会引领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感受学习他人高尚的情操对个体素养的生成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们要经常开展文娱活动,利用集体化音乐教育,熏陶学生,深化德育。

我校开设了特色社团,比如舞蹈社团、合唱社团、器乐社团等。我们制订阶段学习目标,让学生养成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比如在合唱比赛,特别讲究整体性,要求自我和集体的统一性。因此,教师就要教育队员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注意团结协作,配合默契。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等的和谐统一。

第6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如果我们根据儿歌内容和其节奏特点,有目的地为儿歌设计有特点的、富有变化的节奏句式,就会使儿歌 的朗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由多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儿歌的表现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节 奏听觉和记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突破儿歌的常规读法,进行有创意的改编或设计。如:

    附图{图}

    金波的《小螳螂》是一首很好的儿歌。按照原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节奏句式:

    附图{图}

    附图{图}

    为了发展幼儿的节奏记忆,我们把这首儿歌的节奏作了一些修改:

    附图{图}

    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儿歌内容设计各种类型的节奏片断,让幼儿做回声式模仿,锻炼他们的节奏记忆 。学习富有童趣的儿歌节奏片断比单纯的节奏拍击模仿更易为幼儿接受和掌握。进行这种练习前,可以根据音 乐教学进度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节奏类型。练习时,可以从结合儿歌内容的节奏拍击模仿逐渐过渡到单纯的节 奏拍击模仿,每次以四二拍两小节的长度为宜。

    附图{图}

    附图{图}

    六、二声部节奏训练

    多声部听觉和多声部协调配合能力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儿歌对幼儿进行这方 面的能力训练。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配合能力,还可以丰富儿歌的表现力。例如,我们把 幼儿分成两组,以

    附图{图}

    附图{图}

    作为固定节奏型,先让一组幼儿朗读两遍这个节奏型,然后让另一组幼儿开始朗读常瑞的《踩高跷》(正 月里,好热闹,/村子里,踩高跷。/叔叔扮个猪八戒,/腿儿长长个子高。/走一步,摇一摇,/摇来摇去 摔不倒。/爷爷乐,奶奶笑,/小娃娃们追着跑)。这时,朗读固定节奏型的声部始终伴随,形成类似音乐中 的二声部的效果。

    安排这种练习时,我们首先要分析儿歌内容,然后根据音乐教学进度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合适的固定节 奏型并配上象声调。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固定节奏型应该和儿歌本身的节奏有一定的对比,才能产生此起 彼伏、区别变化的效果。如山东民歌《花蛤蟆》(绿蛤蟆,花蛤蟆,/满地蛤蟆叫。/伸着个腿,大粗腰,/ 瞪着个眼,赛灯泡,/喂哇,喂哇,真会叫。/猛一跳,丈把高,/嘴一张,像小瓤,/蹦着还会叫,/喂哇 ,蹦着还会叫)的固定节奏型可以设计成

    附图{图}。

    唐鲁峰的《小树叶)(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哗啦啦,哗啦啦,/风大啦!风大啦!”/小树叶 ,会说话,/你听:/“沙沙沙,沙沙沙,/风小啦!风小啦!”/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唰唰唰, 唰唰唰,/下雨啦!下雨啦!”/风停了,雨住了,/小树叶,不响啦)的固定节奏型可以分别用:

    附图{图}。

    幼儿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我们还可以启发幼儿自己设计固定节奏型,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对于那些不包含象声词的儿歌,可以用手单纯拍击或用打击乐器敲击固定节奏型,节奏型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许浪的《大楼房》(盖、盖、盖楼房,/我搬积木你帮忙。/一层红,一层黄,/样子好看又大方。/一 层白,一层绿,/楼房不断往上长,/一下长到天顶上,/窗口挂个大月亮)的固定节奏型可以设计成

    附图{图}。

    练习时,先单纯拍击固定节奏型数次,在对固定节奏型熟悉之后,再配入儿歌朗读,形成二声部。

    教学中还可以为某些儿歌设计类似歌曲轮唱形式的二声部。练习时,把幼儿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幼儿先朗 读,另一组相隔两拍后朗读,这样就会产生此起彼伏的二声部效果。要注意的是,这类练习适宜选用带有象声 词的儿歌,设计时要利用实词与象声词的重叠,以避免发生词意混乱,听不清楚的现象。如杨兆民的《好朋友 们来联欢》:

    !小青蛙,呱呱呱,

    !小青蛙,叫什么?

    !呱呱呱呱呱,邀请米老鼠,

    !呱呱呱呱呱,邀请唐老鸭。

    !好朋友们来联欢,一起到我家。

第7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1、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为第一目标;2、设计形式多样、适合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3、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4、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兴趣培养;情感教育;品德教育;音乐技能;语言与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音乐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我们还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我们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在这里,利用我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作为第一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幼儿音乐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问题。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兴趣。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呢?

1、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手机”,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2、更新授课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从“讲堂”转变为“学堂”。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我们都以教会幼儿学习为目的,习惯地把幼儿当作教学的对象,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严重的扼杀了幼儿的意识,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角色转换,到幼儿中去,扮演“主持人”并与孩子结成“合作伙伴”,努力将自己融入课堂中,和孩子一起活动,让他们来当“小老师”,如:小指挥、小导演、小编舞、小理论家等等。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之中。

二、设计形式多样、适合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韵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教师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目的是为了抒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针对这一点,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

例如:大班音乐歌曲《卖花姑娘》,是一首节奏缓慢、悲伤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幼儿体验悲伤的情绪,在课前,我为幼儿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在故事讲完后,我马上播放《卖花姑娘》这首歌曲,让幼儿始终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充分感受悲伤的情感。然后,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幼儿自然就能够用低沉、缓慢的声音把歌曲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且还能够做到表情和声音的统一,使幼儿对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2、品德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为妈妈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是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3、音乐技能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教学,教给幼儿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幼儿的音高感、节奏感、音乐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音乐素质。

三、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幼儿的良好配合以外,教师的主导因素至关重要。一节课能否上好,能否达到教育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第8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意美术活动;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创新思维

一、为创意美术教学活动营造创新环境

幼儿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尤其是4岁~6岁的幼儿能够在鼓励的环境下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创造的动力来自于浓厚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应当通过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及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桌椅排列的布局改变幼儿作画方式。传统美术教学中的作画方式主要是幼儿坐在桌子前单独绘画。如果改变幼儿作画方式,将幼儿使用的桌椅拼成长条状,将绘画纸也拼成长条状,让所有幼儿一字排开一起作画,那么幼儿就会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室的色彩布置来激发幼儿内心对绘画的渴望。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作愿望、创新愿望。

二、为幼儿设计更科学的创新型美术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够成为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只有真正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抓住幼儿关注问题的重点和关键点,才能设计出幼儿感兴趣且符合其身心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美术教学内容。在设计幼儿创意美术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点考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的贴近性,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第二,教学内容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是创新型教学内容设计应该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幼儿美术创意的实际能力,才不至于引起幼儿的反感。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适当降低创意美术的学习难度。如在“花瓣的创意画法”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手指作画,给学生做示范,用手指点出一个花瓣,然后找准位置,依次点出下一个花瓣,最后将五瓣花全部点出。幼儿看了教师的示范,就会兴致勃勃地用自己的手指进行五瓣花手指创意作画。第三,教师所选择的作画素材应该生动、新鲜。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各种图形素材,引导学生在图形素材上添加一笔或粘贴一些其他图形、图案,使其变成大象、轮船、房子、机器人、怪兽、火箭等有趣的图案。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创新的潜能。

三、采取创新性的创意美术教学方法

1.在音乐与绘画的结合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情感

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绘画是凝固的空间艺术,边听音乐边作画就是将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进行有效结合。这种结合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可以有效提升美术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绘画结合起来,让幼儿通过听、想、说、画等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步,创设音乐情境,启发幼儿联想。以“小树叶”创意画为例,教师先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小树叶》,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然后让幼儿扮成小树叶飘落的样子“飘来飘去”,并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幼儿说“我飘到小朋友的肩膀上,变成小朋友上学路上的小伙伴”,有的幼儿说“我飘到‘鸟巢’去观看跳水比赛”。第二步,在《小树叶》背景音乐下,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多种形式创作“小树叶”创意画。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在听音乐和扮演“小树叶”的过程中,无论自己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都可以将其表现在创意画作品中。第三步,把幼儿们的创意作品聚集在一起,让幼儿把它们串联成连环画。上述教学过程既有趣,又充满创新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和创新情感。

第9篇:歌曲小树叶范文

春天万物复苏,果树们抽出新的纸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远远看去,犹如穿上了一件青绿色的衣裳在风中和路人打招呼。梨树开放了,一簇簇又白又胖的”小娃娃“,苹果树也开放出一朵朵淡黄色的花蕊......

夏天,烈日炎炎,果树们枝繁叶茂。梨树和苹果树最为聪明,在夏天的时候结果。刚长出的果子是青色的,果树们用自己的叶子把果子遮住,不仔细看还真看不见。蛐蛐唱着歌曲:“小苗儿青青,长成小树,小树儿......”

秋天果实累累,有苹果、香蕉、橘子、山楂、甘蔗、梨等。金黄色的树叶在林间飞舞,像一群群美丽的蝴蝶扑飞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