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求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求职路径,结构性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人口、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一方面大力提倡教育使越来越大比例的青年人接受大学及以上的高等教育,但由于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愿“下嫁”给非大学生、非热门城市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对高等教育的鼓励与能够提供的高等教育就业岗位存在缺口,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与人匹配的岗。
不过笔者认为,在我国教育、经济加上人口结构化比例转型的今天,短时间内消化掉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结构、供需存在的问题是不太可能的。我认为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可以做的就是了解到现在大学生的求职途径、市场中企业的招聘途径的结构性差异,并且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行为进行结构化调整,以适应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就业环境。
(一)目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路径
根据笔者自己与已经就业朋友、亲属的沟通,以及各大网站、期刊、书籍等资料的了解,我觉得我目前研究所得的大学生求职路径根据学校、专业热点程度不同,社会关系不同,求职的主要路径顺序有以下8类,但根据每个人自己的情况,求职途径的顺序也会有所逆转。
1、各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以及在各行业内就业院校的校园招聘。一般学生最信任的就是校园招聘了,单位直接来学校,学校已经为学生把好关了,不用担心受骗上当、不用担心待遇另类低,不用担心单位招聘岗位不是学校专业对口等等。
2、亲属、朋友、师长介绍。一般情况下,该种求职类型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求职的成功率较高,求职的岗位也较确定。
3、继续读书深造或考公务员之类。一般在学校、亲朋就业资源较少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者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
4、当地区或希望就业地区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在以上途径都不能获得心意职位的大学生,大多将目光投向了人才市场等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但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许多一线城市因为高校众多,很难一一校园招聘,因为选择了在人才市场等招聘会上广招各大高校应届生)的招聘会上有针对应届生的大型企业招聘岗位外,大部分城市的招聘会多是中小民营企业。
5、网投。网投也是大学生大多经历过的求职途径,不过网投的成功性很小,企业很少选择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方式应聘的大学生;而且通过网络途径招聘应届生的岗位较少,大多为销售、客户服务类岗位。
6、先就业后择业,或叫做低起点就业。这类选择大多是在面临毕业时,没有其他选择的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像在石家庄许多大学生进入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体企业,工资从500元左右为起点,开始慢慢积累工作经验,一点一点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7、农村包围城市、落后地区包围发达城市。在临近毕业之前的5月份左右,国家的大学生西部计划等会进行人才选拔,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西部计划、去贫困的地区支教等解决自己的就业。
8、创业。这是目前大学生选择最少的就业方式了,但也是国家所倡导的就业方式之一。但目前的大学生因为知识面较窄、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把握市场动向等等原因,很少有人选择创业这种极具潜质的就业方式。
(二)市场中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主要途径
在市场中企业也有自己的招聘大学生方式,笔者通过对企业管理层、学校就业专家的访谈、各类文献资料的记载以及自己在各类单位做人力资源助理的经验,主要总结出一下八类企业招聘路径,也大体按照先后顺序,不过也根据不同企业性质有所差异。
1、企业内部实习转正。在许多经济发达、较发达的城市,企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学生实习资源,并准备发展新员工时大多采取这种方式。企业将一些事务性很强的工作交给在读学生做,并定向的培养成本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在读学生先对工作有所了解,当面临就业时有一定的经验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企业、学生双赢的就业模式。
2、校园宣讲会、招聘。对于较大型企业,需要较大批量的应届生时主要会采取校园招聘计划。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每年都招聘大批量的应届毕业生,并且自己对高校学生较为了解,有本单位认可的固定几个高校时,这类企业往往会亲自去学校进行面试所需求的人才类型。
3、高校BBS招聘、通过高校职能部门老师或学生在校园内内部宣传招聘。主要是企业招聘岗位不多,而且有当地对口专业高校资源时采用。有些时候企业招聘岗位不够多、或者企业实力不太雄厚不能负担高额的校园招聘经费时,往往采取这种方式,一般也能找到合适的人才。
4、企业内部推荐。主要是通过企业本有员工的资源,介绍自己熟悉并认可的大学生来本单位就业。许多外企都是采用该种方式招聘,一来是节约了大额的招聘成本,二来招聘过来的大学生都是内部员工有一定了解的,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概率较高。
5、人才市场招聘。主要是指参加当地人才市场等主题举办的现场招聘会,吸引相关人才,招聘合适毕业生,这样可以吸引到各大高校的学生,并不限于某个院校某类学生了。
6、网络招聘。这与校园BBS不同,这里的网站主要是指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站。目前主要流行的有前程无忧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
7、中介机构推荐。这里的中介机构应该包括市场猎头、社会公共部门两类,都是作为学生与企业劳动力供需的中介部门。
8、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
需要一提的是,这里的市场中企业招聘途径主要指的是市场中按照正常模式招聘的企业,并不包括公务员选拔等类型已经有固定模式的招聘方式。
(三)针对市场招聘途径现状,大学生应对求职路径做结构性调整
笔者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求职的主要方式与目前市场中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式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并认为总结出这些差异可以有益于指导大学生对今后的求职路径做出结构性调整。笔者认为大学生针对目前现状可以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方面不分先后、主次顺序。
1、多参加实习计划。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途径狭窄就是因为在象牙塔里被局限了,如果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企业的实习计划,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眼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清醒的认识。
2、扩大对就业路径的了解,多路径尝试。现在许多大学生因为求职知识普及不到位、自己本身不积极主动了解并尝试各类求职方法,往往不能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求职。
3、增加对大学生创业的了解。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如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等等;而且大学生由于成长背景不同,对市场产品新的需求变动较为敏感,更有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动提供新型消费产品。
4、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把公务员、外企、国企列为就业目标,而忽视了占我国就业绝大多数比重的民企、个体单位。
5、调整对就业地域的偏见,不要一味的追求京沪粤这类发达地区,可以将眼光放到其他二级城市或我国西部、内部地区。大学生如果都能认清我国经济发展国情,积极去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不仅有利于自身就业,而且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本文大学生求职路径的研究主要目的是先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求职路径的结构性与市场中企业招聘途径的结构性差异,得出差以后对大学生求职路径提出结构性的建议,使得大学生的求职路径与市场中企业、行业的求职方式相匹配,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量,并希望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劳动力市场供需现状、正确评估自己的市场价值、从某些层次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不过大学生最需要做的还是利用一切时间、机会学习专业知识,真正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2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孙女士介绍说,在筛选简历的时候,通常在一个简历上最多用30秒钟时间,如果没有一个脉络清晰、信息准确的简历,要脱颖而出,确实是很难的。
按照她的经验,那种“一目了然”、“用一张纸就能把自己的特点描述清楚”的简历是最受欢迎的。而那些把简历写成“我的前半生”式的淘汰的几率也最大。那究竟什么才算做是一份“一目了然”的简历呢?孙女士表示,这样的简历要满足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1.在申请大公司的职位时,一定要在简历最醒目处,明确表述清楚自己希望工作的“目标城市”、“目标部门”以及“目标岗位”。
2.在分析了招聘职位的要求后,明确分析自己是否具备该职位所必须的各项能力。并紧紧依据职位的要求,来给出你认为自己称职的几点理由。
3.你所参加的实践、项目以及自己写的论文等不要全部写出来,只需描述与应聘职位要求所相关的经验、经历就可以了。
4.如果用人单位收非电子版本简历的话,应聘者最好提供中文、英文简历各一份。如果是在线给用人单位发送简历的话,一般无法提供完整的英文简历。遇到这种情况,应聘者也不要急,只需要按照在线要求一一填写就行了。因为,大的外资公司,初步的简历筛选一般只由中方员工完成,当通知面试时再带去一份英文的简历就可以了,而且一般公司的外方管理者从第一轮面试时才参与人才的选拔工作。
5.一份“一目了然”的简历,一定是把应聘者的最大特点放在简历的前面突出的位置,千万不要让筛选简历的人,从你的简历里挑选、寻找。这样的简历也是被淘汰的对象。
6.填写学历时,切记要把最高学历放在最前面,用倒叙的手法来写。
面试时再提供证书
谈到很多学生在第一轮递简历时就附加很多证书的现象,孙女士提醒说,千万不要这样做。也无须这样做。一份厚重的简历只会让简历筛选者生厌。所以,最好不要在第一份简历后,附加各种证书。孙女士分析说,其实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以及招聘部门负责人,在第一轮筛选简历时,几乎不会花时间去看简历后附的内容。
最好的做法是:在用人单位通知你参加笔试、面试时,才提交你那些与申请职位相关联的证书,而且必须是如实提供相关证书。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2015年辽东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就业压力状况调查与分析――以辽东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周卉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0日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低于“211”院校的毕业生,而在就业率的专业排名中,经管类专业就业率又排在医学类、理工类专业之后。因此,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如果这种压力持续不减,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甚至退化劳动力素质。本文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进行就业压力类型及原因调查分析,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制定合理的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提高就业能力。
一、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类型
(一)专业型就业压力。所谓专业型就业压力,是指因专业供给大于岗位需求而形成的就业压力。根据麦可思-腾讯联合的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0%,其中,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理工类学生居多。这种情况说明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型较强的理工类专业的需求偏好更大,而对技术型较弱的经管类专业的需求量较少。面对经管类专业就业前景的不乐观、不明朗,以及对口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市场现状,就读该类专业的大学生倍感压力。
(二)条件型就业压力。所谓条件型就业压力,是指因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待遇条件高于用工单位提供的条件而形成的就业压力。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就业心理预期,经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为了证明自身价值,并能够安身立命,期望得到的经济收入和待遇均高于用工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标准。特别是经管类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内容相对简单,其获得的收入会低于工作岗位内容相对复杂的理工类专业。那么,同学之间的薪酬比较就会给经管类专业学生带来较大压力。
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
(一)高校人才结构的错位培养。专业型就业压力起源于高校人才结构的错位培养,即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首先,部分高校在没有进行深入的专业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盲目设置专业招生计划,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人才市场供需结构的不对等,从而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就得面临失业;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在新生入学前确定,缺乏随市场经济形势变化调整的机动性。这种规定就会导致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与用工单位需要的岗位技能出现偏差,从而使得毕业生在入职后所表现出的不仅专业知识单薄,而且实际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弱,致使用工单位无意聘用无专业技能的经管类专业应届生。
(二)大学生求职理想与现实的偏差。条件型就业压力起源于大学生求职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即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期望的薪酬待遇与用工单位承诺的待遇水平不对等。经统计调查发现,经管类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受其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生活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的沿海大城市,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机会日益减少,人才供大于求。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致使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困境。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校方和学生自身两个因素。对于校方而言,应在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把控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两个关键环节。在专业设置上,可借鉴国外经验,由第三方专业的社会组织评价申报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只有申报专业的相关指标达到规定标准才可招生。在课程安排上,一是聘请用工单位资深工作人员参与制定教学内容;二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保留一定的比例作为机动内容。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把关,以期提高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从而减少经管类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预期,以减轻其专业型就业压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而言,不能仅盯薪酬,应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认清自我能力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先就业后择业,以减轻其条件型就业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77-0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是大学考试中的舞弊。作弊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虽然高校对作弊学生的处分程度越来越严厉、考试管理办法也越来越严密,但学生作弊队伍却呈不断壮大的趋势,作弊者的心态越来越坦然,作弊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作弊方法层出不穷,涉及的考试也越来越多。
二是大学生学术研究中的诚信危机。(1)毕业论文抄袭剽窃。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刊物上摘抄几段或是上网下载几段搞“大拼盘”是家常事,甚至整篇文章“摘抄”也不足为奇。(2)。为了奖学金、毕业、保送等,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一定优势。然而通过“版面费”发表的论文不仅对于学术水平的提高毫无裨益,还将产生学术腐败的恶性循环。
三是大学生经济信用问题。(1)恶意拖欠学费。一些学生故意拖欠应缴纳的各类费用,并把他们的学费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吃喝玩乐、赌博及恋爱支出。(2)不履行助学贷款承诺。助学贷款本是由政府给予全额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但是部分学生诚信的缺失,不能按期还贷、还息,甚至恶意欠贷、欠息的现象屡次发生。其结果不仅影响自身信用、学校声誉,而且将直接影响其他人的贷款工作,使学校和银行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是大学生求职信用缺失。(1)虚假求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伪造就业材料。如伪造学习成绩、各种等级证书,虚编在校期间任职情况和社会经历等。(2)频繁违约。近些年来,由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就业要求,大学生签订工作协议后的违约情况开始浮出水面。无视用人单位利益的违约现象频频发生。
五是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的信用危机。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假理由欺骗父母、教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取别人,捞取好处等。在公共事务方面,如网络道德缺失,在虚拟络空间,有部分学生在网上充当“黑客”,虚假信息、编造虚假新闻、制造传播病毒,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由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只有真正做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时,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而大学生更应该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为打造诚信社会出力,以此来培养道德的自觉。
第二,教育管理更要讲诚信。教育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校更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杜绝种种失信行为的发生。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诚信落实到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校和教师的失信行为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大家都来讲诚信。
第三,利用两课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结合两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产生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
第四,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在高校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可以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要素;其次,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即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三种方式。
第五,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把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在广泛进行诚信教育,普及道德知识与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品尝失信的后果而遵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六,切实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善于做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有效地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
(一)上课缺勤,考试作弊,抄袭成风
学校的选修课或是必修的大班课,老师上课没有点名考勤,学生就抓住机会逃课。如要签到,同学间就相互帮忙签到。就连课堂作业大家也顺便帮忙写然后上交。抄袭作业、论文,照搬失效数据资料、成果,许多学生已经把抄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习以为常。有的同学不经过调查伪造一些数据,有的会直接用别人的论文当作自己的论文上交。有的平时上课不认真,为了考试及格,在考试过程中怀侥幸心理,视作弊为救命稻草。有的是为了高分以达得到评先争优,也加入作弊行列中。作弊手段各式各样:携带文字资料、电子产品、相互传答案、使用通讯设备、找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有些考试,想作弊的同学更是相信不用通过努力,可以花钱买答案以此通过考试,甚至会有大家一起凑钱买。
(二)故意欠交学费,拖欠贷款
为了不让贫困学生失学,由国家、学校资助,在交学费时,贫困生可以申请办理延交学费、免交学费、贷款等手续。但有一些学生会隐瞒、虚报家庭情况,能交学费却不交,而用家长给的学费大手大脚地挥霍,经常更换新款手机、新电脑,有的学生用学费投入股市甚至赌博。家长以为学生拿学费回学校交了,学校又以为学生因贫困无法交学费,两方都被欺骗。现在国家每年都给贫困生补贴助学金,有些不是贫困学生为了获得奖助学金,不惜出虚假证明以获得取助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有些同学家里能交学费的,也要申请助学贷款。贷款后,也不愿按期还贷,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还款意识单薄,不重视;二、有的把贷款当成无偿所得,不打算偿还的;三、毕业以后没有就业或是工作不稳定,就业收入不高,不愿积极还贷;四、因为贷款是无息的,认为超期还贷也是无息,能拖则拖。
(三)简历造假,就业违约
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 毕业生伪造、掺水简历,恶意违约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很多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不惜借虚造证书、修改学科成绩提高自己的成绩,虚构假履历方式来夸大自己的能力。毕业生在招聘会中,有的脚踏好几只船,广撒网,不少有约在身抱着找份更好的工作求职心态仍继续投递简历。如一次,笔者通知八名已答应来面试的应聘者来面试,然而到面试时候不出现。也有的是先“草签”,然后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再违约,下家的待遇比签约的待遇好,不惜赔偿违约金马上换工作。
二、是什么构成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素质
在现实功利主义的冲击下,很多人往往为了一己私利,将道德规范、承诺信誉抛诸于脑后,从而作出种种不守信用行为。社会上的一些与诚信背道而驰的行为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思想,如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大搞假冒伪劣,掺杂造假,早些年出现的三鹿奶粉、地沟油、到最近的毒胶囊等。同学们由于受错误道德观的误导,而自控能力又不强,就不能严格规范自己行为,也作出不诚信的行为。在大学校园,同学们的交际和认识范围面相对狭窄,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上的不诚信行为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一些同学认为不诚信的行为可以获得利益,而不用重视诚信实践,更加不愿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相互不信任,使得大学生不再坚信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
(二)家长错误教导和学校的诚信教育不重视
有些父母在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自己在家里做出不诚信的行为,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给予自己的孩子反面教育。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做人不要太老实,说教现实社会老实人容易吃亏,更不配合学校的教育,有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不诚信行为时,没有指正,而是默许。有的甚至配合孩子欺骗学校,作假造假。有些学校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不注重诚信教育,不监管或者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的一些不诚实守信的行为没有进行及时纠正或者严肃处理,抱着能放过就放过,不愿投入精力,纵容了学生继续发生类似行为。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途径
提高大学生诚信诚信意识,是高校教育的难点,同时,提高我国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是整个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对此我谈几点建议:
(一)增强诚信教育
高校教育不仅仅让学生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有健全的道德思想和诚实守信的作风。在新生入学阶段, 要组织新生学习高校大学生应遵守的各项规定,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诚信的基本道德观念。辅导员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多举行加强诚信教育的主题班会,进行诚信案例讨论学习。如:端正考风,多举违反考纪考规典型案例,让同学获得警示并充分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对自己的前程将会带来严重损害。以端正考风为契机,倡导学生在点滴小事践行诚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造诚信环境
学校广泛收集有关诚信的正反案例,供同学学习,营造诚信的氛围,在校园中的宣传橱窗、学校的网页、校园广播、楼道黑板报等宣传载体中,广泛宣传诚信事例。在校园活动中,举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同学们接触各种社会现象。同时,老师们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为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处处讲求诚信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建立机制
(1)建立档案,在每一个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建立一份诚信档案。辅导员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记录,如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个人品行整理出一份档案,如有在校期间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就如实登记在案。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招聘企业等加强联系,对同学们的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2)诚信也在评优评先、推荐奖助学金、入党等时作为评定标准,如有违反行为的,将会以督促学生自觉遵守。(3)签订承诺书:在考试前,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让同学们认真学习和遵守;在学生毕业时候,提醒办理过贷款的要按时还款。
参考文献:
[1]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巫待加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辅导员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关系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专门人员,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谈谈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共才145万人,到2008年就达532万人,预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将达59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空前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能力优势。然而,从目前就业过程来看,大学生就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就业观念有待改进。就业难既有岗位不足等客观原因,也有就业观念错误等主观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存在挑剔工种、岗位、地域的行为,一味追求沿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或高层次岗位。有的则乡土意识过于浓厚,不愿离开家乡,还有的学生过份信赖家长,有“等、靠、要”的心理。二是部分大学生缺乏长远眼光,没有进行必要的职业规划,职业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对就业缺乏充分认识,对求职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没有较好掌握,在真正进行工作岗位选择时就会茫然失措、无从下手。三是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疏于实践锻炼,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和经验积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岗位需求。四是心理素质不佳,每个人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都会碰到一些挫折,有的学生忽视就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困难,在问题和困境面前,消极抱怨、失去信心,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就业难度。
二、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角色缺位
(一)队伍缺位
大学生就业现状,要求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供人员和队伍保障。但从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建设明显缺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少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远超过1,200,辅导员的工作负荷大大超出了工作标准,二是辅导员新老交替缺乏制度保障,老辅导员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新辅导员有热情却缺乏就业理论指导,专兼职结合使得辅导员队伍良莠不齐,而频繁更换辅导员又导致工作缺乏连续性,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三是辅导员队伍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职能缺位
对于辅导员工作职能。许多高校没有一个准确定位,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面对大量的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整日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式的被动工作模式,把自己定位为“消防员”、“全职保姆”。其实,辅导员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而且要管理学生的生活、心理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一针一线,大到生病住院,无所不相关。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是无所不能的全才,按照科学的规律,一个人同时承担这么多项的工作,是不可能把工作做好。这种工作模式已经超出了其职能范围,也弱化了辅导员就业指导的角色职能,导致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难以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知识缺位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求辅导员有强烈的责任心,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和长处,而且还对辅导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要对教育、经济、管理、心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较好地把握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等等。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工作阅历相对不足,缺乏必要的就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在指导学生就业时,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注重强调学生的考研、考证、提高自身素质等内容,忽视了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职业价值观的确立了国家就业形势分析等重要内容。他们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有的学生不能正确了解自我需求,盲目签约和解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给”和“需求”相脱节,造成“有业无人就,有人难就业”的尴尬现状。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缺位的主要原因
(一)来自辅导员自身的原因
一方面,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辅导员工作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历过求职过程,无法体会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艰辛。他们片面地认为就业工作仅仅局限于宣传就业政策、收发就业协议书等简单工作,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一片茫然。
(二)来自高校内部的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从传统的毕业分配向就业指导转变。有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变化显然认识不够,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认为只是学生毕业前几个月的工作,导致高校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大多集中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开展,有的高校频繁更换辅导员,新辅导员对学生了解往往需从头开始,很难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这些都导致辅导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不高。
四、当好“四员”。正确找准角色定位
(一)培养健康就业心理,当好“卫生员”
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和成才至关重要。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困惑越来越多,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的一大难题,辅导员必须针对这种现状,掌握相应的心理知识,成为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辅导员要真诚地关心爱护每一位毕业生,尊重其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使毕业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矫正失衡心理,消除不良情绪,做好步人职场的心理准备。毕业生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由自负导致的自卑。这是由于毕业生制定求职目标时,没有正确评价自己。当个人目标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落差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怯懦心理,甚至导致自暴自弃的想法,辅导员应该为这部分毕业生提供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完善择业心理,实现成功就业。
(二)建立指导互动机制,当好“联络员”
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是维系学校与学生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就业指导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联系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就业指导互动机制。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根据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安排部署,积极宣传和贯彻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进一步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使毕业生做到“熟悉政策、了解市场、参与竞争、诚信就业”,要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招聘信息,使学生能更快了解就业市场信息和更全面、更有钴对性地接受就业指导。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反馈学生的需求、动向以及就业方面问题,使他们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分类指导。同时,要对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向校就业指导中心实时反馈,以便总结工作经验,改进自身工作。
(三)进行有效就业指导,当好“指导员”
首先,要确立全程指导的观念。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应该增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识。就业指导并不只是在就业时才进行的指导,而应该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和系统化。从学生跨人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开始,辅导员就要开始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对于大一新生,辅导员要启发他们的职业梦想,让他们树立长远眼光,对大二学生可以进行初期的职业规划,大三学生应该进行职业生涯谋划和定位,而大四学生更多的应该是就业的方法和技巧等。其次,要树立个性化指导的意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是不同的,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类进行指导。要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帮助他们摆正就业心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正确地对待职业方向、就业地点和待遇。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也只有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外部修饰;面试
第一章 介绍
1.1 研究意义
毕业生求职者不仅要美化自己提升外部形象,还要根据不同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合理修饰自己。每个公司和企业都有自己的对人才的标准,求职者应该事先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要求,装扮和谈吐尽量符合职位需要的人才的特征。本文通过对外在形象进行修饰和不修饰,适当的修饰和过度修饰的对比,能够为求职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便于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这不仅仅使自己外貌看起来更漂亮,也让内心更加有自信。这样做可以让自己的状态与新工作相协调,尽早融入新角色,成为优秀的员工。
1.2 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文章的第一章主要描述了目前大学生求职面试时存在的关于外部修饰的问题,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有关面试装扮的理论基础。在本段当中,会着重叙述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的理论内容. 除此之外,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会列举出来。第三章具体分析了印象管理理论对于大学毕业生面试时外部修饰的具体影响和表现。最后一章是对全文的总结,笔者得出了适当的外部修饰对于毕业生的面试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一结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戈夫曼印象管理理论
印象管理理论,也叫自我呈现理论,是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通过观察和分析于1959年提出的理论。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当前的社会情景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印象管理是人们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面,不同的人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社会情景对于不同角色有独特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想要被社会和周围的环境所接纳,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的形式有以下几点:第一,常规模式的印象管理,比如化妆,减肥,穿漂亮的衣服来修饰自己的外形;第二,第二戴上面具的自我掩饰,比如在特殊的场合,活泼的人会变的很安静;第三,自我夸赞。在别人面前夸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四,夸赞别人。有的人喜欢夸奖别人,甚至谄媚逢迎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研究表明,有效的印象管理表现为:穿着专业得体;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压力下表现冷静,仔细倾听对人尊重。
2.2 印象管理与求职面试
美国的著名形象设计师莫利先生曾对美国的100名CEO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3%的人相认为在首次面试中,求职者会因为不合适的穿着和举止而遭到拒绝,97%的CEO认为懂得展示外表魅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工作的升迁。积极的管理者会根据自身的优点修饰自己,尽可能的在面试展现自己更多长处,这样的人得到面试的几率更大。而缺少印象管理的人通常会给面试官留下随意,不严谨,不专业的印象,影响面试的分数。
2.3 国内外的调查研究
2.3.1 国外。20世纪60.70年代,Jones和他的同事把自我表现扩大到包含 企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个人特征的印象。这一思想引起了心理学家对印象管理的兴趣,改变了印象管理属于的社会学范畴的地位。但在这一时期,印象管理仍然被看做一个边缘性概念,多被用于广告,商业,政治等领域有关的研究。
2.3.2 国内。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就印象管理这一领域展开了研究,并在建构模型和测量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探索。到目前为止,有四个模型影响较大,关系沟通理论,综合印象管理模型,自我呈现过程模型,印象管理控制论模型。我国国内学者在自我呈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印象管理过程分为五个组成部分比较合理,即印象管理动机。
第三章 毕业生的外部修饰对面试的影响
3.1 普通的职业面试
普通的职业面试包括一般的公司员工,企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等等。面试以稳重,大方,得体为印象管理的主要考虑因素。过于时尚或色彩丰富的元素不适合出现在面试中。
3.1.1 男生的装饰
3.1.1.1服装。服装是面试时最重要的装扮之一男生的服装以西装,衬衫,领带为主的搭配是最合适的选择。男生的西装有深色,浅色;图案有圆点,方格,条纹;面料有天然织物和人造织物的区别。衬衫的选择很简单,长袖而且颜色以白色天蓝等清爽的颜色为主。挑选衬衫的时候,如果袖口有简单精致的链扣是个很特别的细节,也许会为你加分。领带在整套服装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专家说,当你站考官面前时,你的领带一定最先吸引考官的眼睛。领带以纯色或暗纹最佳,切记不能与西服的图案冲突。领带的宽度和西服的领边宽度相一致,系好后的领带长度不要超过裤腰带。
3.1.1.2发型。在面试的场合中,男生的发型应该干净清爽且不失稳重。面试之前要确认长度不是很长,左右鬓角的长度不超过耳朵,脖颈后的头发不超过衣领。有刘海的男生头发不超过眉毛,要露出两只眼睛。
3.1.1.3面部。在早上出门之前,男生应该认真的挂掉自己的胡子,因为胡子会让面部看起来不干净。到达考场之后去洗手间确认自己的脸上没有灰尘或汗渍。如果有的男生脸上有非常严重的青春痘或者疤痕,最好提前去医院治疗。
3.1.1.4 配饰。随着社会时尚潮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生喜欢戴耳钉,戒指等装饰物。但是在面试当中,所有的配饰都应该摘掉,越少越好。如果你实在喜欢,请佩戴一款简单的商务表。
3.1.2女生的装饰
3.1.2.1服饰。女生的服装要与自身的气质相协调,同时应该做一个端庄优雅的淑女,选择应聘服装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应聘的职业特征。一般情况下,女生的服装以西服和套裙为主。
3.1.2.2发型。和男生不同的是,女生大多数有长发。长头发的女生最好把头发找起来,马尾和韩式盘发都是不错的选择。短发的女生也要使头发看起来清爽干净,前面的头发不要遮住眼睛。
3.1.2.3面部。女生在面试之前可以通过化妆来修饰自己的五官,增加美丽。但是要化淡妆,避免浓妆。女生的皮肤是需要很好的修饰,尤其是有痘痘,雀斑的女生们可以借助遮瑕膏等化妆品美化自己。
3.1.2.4 配饰。女孩子们非常喜欢耳环,戒指,项链手链等小饰品。在面试当中,大家对其选择应该谨慎,大而且夸张的首饰一定要放弃。耳环戒指项链选择小巧而精致的最好,不会引人注意,但如果偶尔被看到之后不会觉得突兀。
论文摘要: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的预期理论揭示了人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它将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决策,应该在职业指导中采取相关措施来减少这种认知偏差。
每年的冬春季节,潮水般的大学毕业年级学生就开始涌向各类人才市场,大学生们在这股潮浪中咀嚼着求职的酸甜苦辣,诉说着求职的困难,有人抱怨招聘单位过于挑剔,有人埋怨今年的毕业生怎么这样多啊!那么,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除了有各种客观原因以外,是否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呢?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是否也存在认知偏差呢?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的预期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一、卡尼曼教授的预期理论
大学生所进行的职业决策,是要在各方面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多种可能的方案中寻找自己最满意的方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心理学家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先后有西蒙和卡尼曼两位教授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西蒙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决策时,人们不可能搜索到最优方案,而只能寻找到满意的方案。
卡尼曼教授对人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和特沃斯基根据心理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著名的预期理论(或称前景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由于感知觉和思维加工能力的缺陷,不可能对问题作出符合实际的概率推断,他们通常只是按照经验或直觉来进行判断,其结果有可能偏离理性的假设,从而出现下列的认知偏差,它反映出人们在决策中的非理性成分。
1.代表性启发式错误。这是指人们在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只考虑到它的典型特征,而忽视了它在总体中出现的概率。例如,卡尼曼从由工程师和律师组成的百人团体中随机抽取若干成员,将他们的性格特征简单地介绍给被试,每介绍一个人时,就要求被试判断其属于工程师的概率。在该实验中,卡尼曼将被试分成两组,告诉一组被试在百人团体中有70人是律师,30人是工程师;告诉另一组被试在百人团体中有30人是工程师,70人是律师。实验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对所介绍成员判断的结果是基本相同的,并没有受到百人团体中工程师和律师基本比例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在作出判断时只考虑了对象是否符合工程师的典型特征,而没有考虑他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显然判断的结果就可能和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2.锚定现象。这是指人们根据某些初始信息所作出的初步估计(被称作锚定)对于最终的决策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最初的锚定不切合实际,那将给进一步的决策造成麻烦,但人们又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例如,让两组学生凭直觉分别推断下面两个算式的结果:1×2×3×4×5×6×7×8和8×7×6×5×4×3×2×1,学生对于第1个算式的估计值明显要低于对第2个算式的估计值,这是因为两个算式的起始值(1和8)在估计中产生了锚定的作用。
3.框架效应。这是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那么,决策者作出的选择也会不一样,即问题的构造方式不同会影响决策者的选择,例如,在手术前征求病人意见时,告诉他该手术成功的概率为80%,或者该手术的失败概率为20%,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对于病人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一样的。
4.小数定律。这是指人们在对期望值作出判断时,往往会忽视样本的大小,认为小样本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总体中事件发生的概率相接近。例如,在抛投硬币的游戏中,人们都知道如果抛投次数足够多的话,那么,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显然这是在大样本时的结果。但是,如果在某次游戏过程中,连续出现了5次正面,许多人会认为下一次将出现反面,其实由于硬币是质地均匀的,每一次抛投硬币时,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概率都是0.5。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上述判断错误呢?就是因为人们把小样本看作和大样本具有相同的期望值。
5.损失敏感。这是指在不确定决策中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性要大于对收益的感受性,例如,被小偷盗走200元造成的痛苦比单位发放200元奖金带来的兴奋要强烈得多。
6.可获得性偏差。这是指人们在作出判断时往往对显著的、易于记忆的信息给予较大的权重。例如,你的某个朋友在某城市被抢劫了,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你就可能认为该城市的社会治安是很差的,而不管该城市有关治安情况的统计数字究竟如何。
二、职业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卡尼曼的预期理论揭示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的一些认知偏差,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也是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那么,出现认知偏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1.职业决策中的代表性启发式错误。对于某些待遇高、条件好的工作岗位,许多毕业生都认为是非常典型地和自己的兴趣、个性及能力相匹配,认为自己最适合这些岗位的工作,于是都涌向这些单位。而实际上这些岗位所需人员很少,在人才市场上所占比例也很小,因此,大学生求职的命中率就很低,这正是由于代表性启发式错误使得大学生在投递求职信时忽视了该岗位在总体中的基本概率。
2.职业决策中的锚定现象。大学毕业生在开始寻找工作时所设定的目标,对于整个求职过程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某些心理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就把目标设定在到条件较好的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于是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的几个高校,但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岗位毕竟有限,因此,就在所难免地屡屡碰壁,这就是锚定现象造成的认知偏差。如果他们能够跳出高校这个圈子,尝试到其他领域去寻找心理咨询的岗位,就可能会遇到更大的求职空间。
3、职业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大学生进行决策时,对于每个职业和岗位都有自己的不同表征,这对于职业选择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于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工作,有人认为是国家的需要,对自己也是很好的锻炼,有人却认为那里条件太艰苦,又很难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不是自己的理想岗位。对于同样的职业,不同的大学生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正是由于框架效应产生了认知偏差。
4.职业决策中的小数定律。毕业生在寻找工作岗位时,往往会搜集有关企业的业绩状况,如果近年来该企业的业绩较好,就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其实仅仅根据该企业“近年来”的信息所得到的只是小样本的数据,是不能像对待大样本数据那样进行推断的。毕业生之所以从该企业近年来的较好业绩就断定这是一个有前途的企业,正是小数定律发挥了作用。
5.职业决策中的损失敏感。许多大学毕业生对于待遇低、条件艰苦的地方不愿意去,主要是认为在这些地区工作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并且过分地看重了这些损失,这正是损失敏感造成的认知偏差。
6.职业决策中的可获得性偏差。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总是要参考各方面的信息,其中最容易得到的信息是来自于亲戚朋友或媒体宣传。例如,熟悉的朋友经常说起某个岗位的工作条件比较好,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岗位。再如,演艺界的明星们经常被各种媒体大肆宣传,使人们很容易获得关于大牌明星的各种信息,于是人们就误认为演艺界到处都是明星,在那里获得成功的概率很高,于是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实他们成为明星的概率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高,只是人们很容易就能得到有关的信息,并且会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卡尼曼预期理论对职业指导的启示
根据卡尼曼的预期理论,大学生和所有的人一样都可能发生认知偏差,在职业决策时也不例外。那么,学校的职业指导者怎样帮助大学生减少这些偏差呢?
1.尽量多地掌握有关的信息。在进行职业决策时,首先要尽可能地搜集有关单位和岗位的各种信息,不仅要了解该岗位的典型特征,而且要知道在人才市场上该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在了解信息时,不要以偏概全,不能仅仅根据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就作出判断,也不要从小样本的信息来推断出总体的情况,在初始判断时特别要谨慎。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代表性启发式错误、可获得性偏差、小数定律和锚定现象所造成的认知偏差。
2、对问题形成正确的表征。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确定效用值的时候并不是以绝对值为参照标准的,而是以某个相对值为参照标准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的表征,于是我们对于该相对值的选择就非常重要。是以那些大腕明星为参照标准,还是以航天英雄杨利伟为参照标准?这将给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对问题形成了正确的参照框架,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