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

第1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一、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1、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化学课程中最难学习的是有机化学。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有机化学的内容繁多,学生学习跟不上;二是因为有机化学教学过程大都是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程序讲授,缺少与学科发展趋势的有效结合,使得授课内容过于单一,知识面狭窄,缺少变化,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学科视野。

2、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课堂教学出现两种鲜明的教学手段:年轻的教师大多都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教学,课程内容多教学速度快,很多时候PPT画面一闪而过,学生对知识很难记牢也容易疲倦。对于教师来说既要备课又要做课件,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压力自然也会增加。而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借助于板书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图像直观的感受力,很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形象生动地为学生显示出来,导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还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有机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学习有机化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同时,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然而,长期以来对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重视不够,造成有机化学实验作为附属课程得不到重视。很多院校实验教学只开设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缺乏创造性实验,同时实验课学时数相对不足,学时没有充足时间完成复杂的实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时的主观能动性。

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1、改进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材改革,学生在大学期间阅读最多的是教材,好的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结合各学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有各自特色的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处理好系统与重点内容,理论与应用的辩证关心,把握教学内容的量度。即强调基础理论又突出各自专业的特色,增加学科前沿性和教学实用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首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启发式教学。启发式互动教学从小课堂过渡到大课堂是势在必行的,有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结构。启发互动教学不在于学生的多少,而是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衔接,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标准是学生的“学”。例如根据笔者这几年的教学观察,化学专业的学生很少能说出化学在人类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发展。因此,给所有学习化学的学生布置的一个课外作业就是了解化学发展史。每个学生查一阶段时间内化学发展历程及作用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相关化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面。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对原有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基础技能的培训,包括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其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由教师给定课题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试验经费,组织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给学生更多自,加强学生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后是完善实验考核方法。以我们学习化学系为例,对实验考试做了进一步调整,将平时实验成绩比例增大,占该课程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同时明确规定具体实验考核标准,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课程。

三、结语

第2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正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学中教师若不精心设计,就容易使学生觉得内容枯燥、结构庞杂,到毕业时脑子里留下的是一大堆模糊不清的结构式、反应式等。近日,为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我们对本院涉及该课程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和环境科学等三个专业多个年纪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认为课程较难,内容太复杂,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学习效果较差。这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善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多专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习题课与课堂讨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提高;在讲授时略去教材中部分陈倡和繁琐的内容,重点补充有机化学最新的科研发现和应用成果,特别是生物、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渗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网络答疑等。这些方法都是任课教师们多年教学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在这些基础上,本教研室在多年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不断思考和改进,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瘦身”与调整

随着本科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越来越被重视,实验课时大大增加,理论授课时数趋于减少,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赶进度,另一方面学生接受能力有限而跟不上,因此,对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瘦身”势在必行。

这些年来,随着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都因地制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各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修改教学大纲,突出重点,删除不必要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及后续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应重点强调,加深理解,如对于高分子专业而言,加聚反应、酚醛缩合、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长链结构等知识应详细介绍,这样可以将基础理论课与后续专业课密切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展开、前后呼应。而对于一些冗长的理论推导和验证性的内容,可以简单带过,例如一些复杂的螺环类、芳香类化合物的命名,部分类脂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实用性不大且难以掌握,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时不必详述,可作为学生课后自学的内容。而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虽与实际联系较密切,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若要真正理解需要较长时间的深入学习,另外该内容在仪器分析课程中有详细介绍,因此建议在有机化学课堂上跳过或简单介绍即可。

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是胡宏文主编的《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或邢其毅主编的《基础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两套经典教材内容详实、理论知识系统而深入,成为本科教学的首选。但是对于一些二本或三本的院校,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学生学习时会感觉有些吃力,建议教学时对教材内容做些删减,或选用其他较为浅显的教材。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趣味性。很多学生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提出的几十条建议中,将近40%的建议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上课时多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广泛联系生活生产及其他学科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学生主动配合,积极参与改进课堂教学,让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改方向更加明确,对于改善教学效果也更有信心。

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但对于具体如何开展,并没有教研资料进行详细介绍。这里一方面要将原有的知识向生产生活实际靠拢,例如对于蛋白质、多糖的介绍,可以将生活中会接触到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实例引入课堂讲述,甚至拿出实物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会感到书本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学习兴趣一下子得到了提高。理论知识也应与时俱进,时常更新,陈旧的知识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爆发时,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就是很好的选择。另一方面,应多让学生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绿色能源的应用、环境污染的检测、新材料的开发利用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对于对专业发展前景和方向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对于本专业的认同感。

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采用实地见习参观、参与科研小课题、设计改进实验内容体系、调整实验课程顺序与进度等方式,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我们也做出了一些尝试,例如,将有机化学实验中的普通的苯酚、甲醛反应改为脲醛树脂的制备,反应原理相同,但是产品可直接用作胶黏剂,学生看到自己制作出的产物就是生活中常用的胶水,实验热情大大提高,对于理论知识也更有兴趣,理解得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

科技的发展为改善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手段。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传统的板书相比,课件可以承载更大的信息量,并且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另外,科技文献检索、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等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能以更便捷的方式获取资料、处理数据,为大论文的写作以及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近日,我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已经建设完成并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为师生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服务的支撑平台,该系统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它能向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支持功能,如浏览所选课程相应的课程辅导材料,进行网上提问、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等等;它能向教师提供网上教学支持功能,如选课程信息、布置作业、制作课件、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并永久保留各项网上学习痕迹和各项统计消息等等。这种新技术大大拓展了教学空间,扩大师生视野,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支撑与补充。

在此我们注意到,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有用,但不能滥用。例如,多媒体课件快速播放时,学生可能跟不上,而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便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最好是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利用课件快速传递大量信息,而重点的部分用板书进行强调,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模式的改进

为了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探索一种适合当前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务之急。现在的大学生独立而有个性,思想活跃开放,接受信息快,但是普遍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缺少耐心刻苦的学习态度,并且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按原来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会缺乏兴趣。

56%的学生希望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是一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该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结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结论。其次,因课程信息量大,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归纳总结,强调化合物结构与性质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对该课程知识融汇贯通,把握精髓。例如,介绍醛、酮、羧酸等化合物的性质时,各种反应都可归结为官能团上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若能总结出这些规律,则可以把大量的复杂的反应式化为一张简单的图片,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反应机理,便于记忆,也容易掌握。对于重点内容,大量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74%的学生反映教师对课后习题的讲解不够,很多题目错了后不知道怎样改正,因此,教师对于习题课和答疑课应更加重视,并加强平时考核和阶段检查151。另外,课堂教学也应注意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时能言之有物,能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有兴趣,也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_安阳大学学报,2003(2).

[2]王素青.化工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与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08(8).

[3]王佩华.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研究与实践Ⅱ].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2).

第3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美国学者鲍里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包括至关重要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习成功率。我国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

有效课堂可以分为班有效、课有效、时有效。班有效,就是指教师能有效地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有效,就是指教师能有效地运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活动,让课与课彼此连续并完整;时有效,就是指教师将这些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在每一课所规定的统一的单位时间内进行。有效课堂最主要的是高效性,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学段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有效教学就是追求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想要进行有效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有效备课入手

1.把握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前提。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新课改后,我们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确定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2.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明确一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获得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计划在学习的前、中、后选取何种具体做法,使整个学习过程实现最优化。备课还要考虑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评价等问题。考虑到课堂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便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

3.备课时还应注意备课的形式、内容应和实际相结合。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查阅资料或借鉴现成教案。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上课特点而不同。尤其是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要求有比较大的教学信息量,信息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把最能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把教学引入学科领域的前沿”。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效果,构筑高中教育优质工程。

三、合理安排课堂的时间,做到游刃有余

明确课堂每个环节要完成的目标,是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高效是关键。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精心设计、妥善处理每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预案,不提无效问题,避免重复讲解。

四、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材料的不同,可得到的实验结果也不相同。如对实验现象进行现场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原电池》一节时,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每组都有导线、电流表,分步探究使电流表发生偏转的条件。①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锌电极;②菠萝、西红柿、桔子、铜—铜电极;③稀硫酸、铜—锌电极;④稀硫酸、锌—锌电极;⑤稀硫酸、铁—铜电极;⑥氯化钠溶液、铁—铜电极;⑦氯化钠溶液、铁—石墨电极;⑧稀硫酸、镁—铝电极;⑨氢氧化钠溶液、镁—铝电极。在分步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清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闭合,再加氧化和还原”。

五、有效合理的提问

问题的设计及课堂提问的技巧很重要,有效合理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具有思维价值;②问题要具体,表述要清晰、准确;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回答,不要急于评判;④提问要兼顾各类学生;⑤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评价。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巧妙设疑:①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计问题;②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处设计问题;③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设计问题;④在学生所遇疑难之处设计问题。

六、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的运用

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及实物投影等,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学具等,有效缩短学生理解的时间,给学生更直观的表象,提高教学效率。比如讲环境保护,我们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环境被破坏的图片,令人震撼,印象深刻,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优化讲解,重视课堂讲授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倡导简洁、精炼、有效度的课堂讲授,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第4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

MBA(工商管理硕士)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20年来MBA教育见证了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大批MBA人才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的极大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MBA培养点不断增加,办学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受自身综合实力、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农业高等院校“仿效型”的MBA专业课程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凸显。在MBA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农业高等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对MBA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为MBA教育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农业高等院校MBA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农业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

一、高等农业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MBA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被淡化

目前,各MBA培养点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依据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而设计的。课程体系大体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其中,基础课和核心课均来自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体系,如管理经济学(或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课程。一方面,选修课程选自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其他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设置的,如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有的农业院校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和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但总体而言,开设此类特色课程门类少,缺乏对涉农企业管理、环境保护与法规及对涉农企业产业链前后端主体特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专业课程,而这类课程内容恰恰是涉农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是经营管理者扭转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MBA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偏实践

相对于实践教学而言,理论课程的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或有多媒体系统就能开展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实践课程不仅对教师要求高,而且对硬件设施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机房和模拟沙盘的建设、MBA案例的建设和案例库的购买和实习基地的建立等。很多农业高等院校在MBA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上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步伐,体现在: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农业高等院校MBA专业的总学分一般在43~50之间,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大致在5~10,在总学分中占比太低。而且,这些实验课程中大部分学分又被校外参观、团队拓展、学术报告等环节所占,MBA学员缺乏有计划的参与管理实践的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员动手能力较差,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撰写论文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感觉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提高。第二,实践课程缺乏针对MBA管理思维形成的训练课程。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的实验课程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实验仍然以课程知识应用为主,缺少不同课程之间,尤其是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之间的迁移和综合运用的实践。虽然,有的学校也设置了综合模拟实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等,但是,类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课程太少,学员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难以形成。同时,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由于MBA学员大多是在职学习,自身岗位工作繁重,学校不可能给每个学员都联系专业的实习岗位,大部分学员就将自己的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导致学员的社会实践非常不均衡,在管理岗位的学员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所学MBA的知识,但是非管理岗位的学员就无法体会这个过程,实习效果如何,考核起来都比较困难。实践课时不够,内容单调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就不能满足MBA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只懂得基本的MBA理论,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三)MBA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

农业高等院校的MBA课程教学,一般较注重国内外相关理论的讲解,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对MBA理论的介绍较少,课程缺乏前瞻性;知识讲解趋于表面化,很少有老师能够深入阐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从MBA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看,基本还是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员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员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MBA专业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文字堆砌,教师和学员缺乏互动,使得整个MBA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学员体会不到所学知识的趣味性,也不能了解所学知识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从而提不起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学员没有学习兴趣,有时候上课大部分缺席,甚至出现请人上课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找不到成就感,教学热情淡化。教学手段陈旧也体现在实践环节,学员单向练习多,师生交互互动少。农业高等院校的校外实习基本以“放羊式”为主,缺乏任务导向,学员在实践中缺乏指导,不知道“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写作情况也比较糟糕,分析问题表面化,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因而也就提不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来要促进MBA学员全面发展,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学校对MBA专业课程建设不重视

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更加重视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大农学类专业被认为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对于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倾向于大农学类专业。另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对MBA教育的认知不准确。学校普遍认为MBA教育没有财政拨款,对学校而言没有经济效益,只是学院层面的创收项目,因而对MBA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小。大多农业院校定期会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但是,选择资助哪些课程往往与学科点的发展水平相挂钩,毫无疑问,农业院校的MBA专业不具有学科优势,从而获得支持的课程数目和课程建设经费都非常有限。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学校总认为相对于自然科学专业而言,社会科学专业不需要什么硬件设施,教师也不需要经常进行学习和培训,因此,学校划给MBA专业实验室的场地面积和经费投入都远远低于大农学专业。

二、农业高等院校MBA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朱晶、温思美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李敬锁,范杰介绍了德国韦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农业MBA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国际农业商务运作规则,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咨询、销售及谈判技能,能够从事农业项目规划、农业企业管理和农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农业院校MBA项目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大体为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针,是建立和形成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因此,围绕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体现三个明显特征:第一,课程体系要能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第二,课程组成要体现服务农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特色需要;第三,课程内容要突出学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合适的课程体系,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和载体,又能促进农业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的优势,实现差异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和品牌。

2.以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

MBA的职业能力是指MBA学员凭借其对专业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管理实践的熟练掌握,对经济事件进行准确定性和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制定合理化政策的能力。MBA学员工作中面临的是千变万化的现实经济环境和经济事件,如何将这些经济事件结合经济环境和企业现实情况准确地用理论来解释,或进行理论创新,从而转化为企业管理决策是MBA学员应该具有的重要能力。因此,MBA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应该加强对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学员创新性思维受到了激发,从而更容易感受到专业课程的魅力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农业高等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MBA专业特色

农业高等院校要形成专业特色,在课程的建设上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涉农课程为选修课,优化学员的知识结构。环境治理问题、农业主体行为分析和农业企业发展问题等都体现了MBA管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其值得研究和思考空间很大。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MBA专业开设《环境治理与法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生态》等课程,让学员不仅了解MBA的专业知识,也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这些与MBA结合比较密切的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形成“管理+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二,利用优势资源,挖掘本土教学案例。案例资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案例让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饱满和生动有趣,调动了学员进行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有效地训练了学员的思维,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要注意对案例的更新,否则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农业高等院校普遍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生态环境方面拥有优势,与很多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有密切的联系。MBA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利用学校的这些社会资源形成新的分析案例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学员感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MBA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要培养高素质MBA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优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一是研究开发开放性实验课程。MBA人才最终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系统,为了让学员拥有应对企业经营复杂局面的能力,应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包括课程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开放性实验。在开放实验的设计上,要注意案例的“时新性”,可以引入当前热点事件设计案例,如“宝万之争”就很有代表性,即受到投资者关注、也受到管理者关注;既有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又有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涉及公司治理、小股东保护、管理层激励、保险举牌、信息披露和监管,以及杠杆收购等方方面面,综合性极强。学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不同的点进行观测和深入分析,多渠道尝试收获不同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员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上,而要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历练和积累经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利用校外导师的资源和学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资源。三是鼓励学员参与学科竞赛。要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类“MBA案例大赛”,案例大赛的案例一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学员通过“头脑风暴”,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比赛的过程一方面是学员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训练的绝好时机。

(三)丰富教学手段,合理组织专业课程教学

MBA专业课程在内容构成上各有特点,有的侧重于基本的理论,如《管理经济学》;有的侧重于规则导向,如《会计学》;大部分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如《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一是运用案例教学法。MBA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而MBA的实务是非常具体的,案例的运用在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实务之间架起了桥梁。在MBA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员自觉进入“角色”,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索。有助于训练学员有效的思维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很大关系,一般选择课程案例应该遵循现实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原则,这样即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又起到知识前后连贯的效果。二是开展课堂讨论。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讨论思考题,鼓励学员通过综合运用调研、查阅资料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来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来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员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三是运用“慕课”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MBA相关课程的理论典故,以及经济事件等内容录制成“慕课”发给学员或挂在网上,方便学员巩固和查询知识。

(四)与其他大农学科的协同发展,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

要完善MBA专业课程教学,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推动MBA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MBA专业师资、经费、科研和学校支持力度都不占优的情况下,MBA教育如何发展,MBA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定位,以及MBA课程教学如何组织实施,是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农学专业的学科优势不仅体现在学术地位突出,还表现为与社会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农学科在发展中也意识到需要来自经济管理学科的助力。MBA专业的发展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主动寻求与大农学科的融合,集中优势资源,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现MBA专业与大农学科的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MBA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具有农业高等院校特色的MBA课程体系,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为社会输送既有专业基础又有专业特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级MBA管理人才。只有MBA教育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输送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MBA专业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才能够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晶,温思美.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介绍[J].世界农业,1999,(09):49-51.

[2]李敬锁,范杰.德国农业MBA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韦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为例[J].世界农业,2011,(04):78-81.

第5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一、高中化学作业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作业是其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核心评价形式之一,化学作业改革质量会直接影响化学课程整体改革效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意识到作业改革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作业设置形式,要注重其多样性。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化学学科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全新的化学知识框架体系,多角度培养其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提高解题效率,更好地完成化学作业。同时,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为培养其人文素养提供有利的保障。化学作业优化改革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将学科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

二、基于有效教学指导的高中化学作业改革实践途径

1.化学作业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内外为基点,优化改革化学作业,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在设计课堂化学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上,结合相关章节教学重难点,科学设计课堂作业,便于了解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也利于学生巩固课堂刚学过知识,完善已有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课堂化学作业必须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结合教学环节,将其巧妙融入其中,把握好难易度,确保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理解刚学过的知识点。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的化学学习水平,综合设计课外作业题,题型、内容和数量等都要多样化,答案要具有隐蔽性,要具有针对性与灵活性,属于课堂作业的更高层次。这种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等自行选择,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所学单元,也可以是该学科其他内容。学生要先根据自身已有能力进行解答,如果无法解答,再寻求其他方法。要多鼓励班级学生和同学、老师对话,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看法以及心中的疑问,甚至可以向教师提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等。高质量完成化学作业的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进度与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化学作业要有趣味性和复习性

在设计化学作业时,教师要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内容,优化化学作业形式,使其更加新颖,增加其趣味性,促使学生对设置的化学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完成课堂内外的化学作业,而不是应付了事。教师可以利用化学试卷的空白处,巧妙设计一些化学谜语、环保知识等,也可以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实验,让他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有利于更好地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激发其学习激情,更好地学习化学学科。在设置化学作业时,教师要多设置些“写、做、填、比”等方面实践性较强的多样化化学作业,促使化学作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化学作业的复习性,对于刚学过的新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少布置些作业,但要优于前几章布置的作业,确保学生每天都能花一定的时间做化学作业,积累更多的化学知识。每过一段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做错的化学题,做到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有效巩固所学的旧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全新的知识框架体系。

3.化学作业要具有个性化特点

在设置化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化学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化学试题,确保班级学生都能在完成化学作业中获得成就感。对于班级中的优等生,教师可以尽可能少设置些纯知识型作业,多设置些“应用型”“探究型”作业。对于班级中化学成绩较差、学习又不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布置些“基础型”和“知识型”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化学学科记忆的零散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给这类学生布置些识记作业,如背诵金属的活动性和化学元素符号,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确保化学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此外,在设置化学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设置约2/3难度较低的化学作业,约1/3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作业,再围绕化学章节内容,设置一定的创新型作业,这部分作业不需要所有学生都完成,确保设计的化学作业更具层次性。此外,在设置化学作业中,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等原则,分层次设置作业,即基础型题、巩固题、综合深化题,各层次化学作业数量不等,其完成形式和要求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些题目学生需要写出整个解答过程,而有的只需要写出答案,根据自身已有的化学水平,完成对应的试题。如果是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型,学生需要写出整个解题过程。

4.化学作业要具有开放性

第6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美术文化;文化发展;高校油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135-01

高校油画教学是高校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绘画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还牵涉学生艺术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而高校油画教学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美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美术多元化教育理念,实现高校油画教学的改革。

一、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趋势对于中国油画产生的影响

从油画融入中国社会以来,无数的绘画人士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成为促进中国美术事业发展不可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从当前中国油画创作发展水平来看,与国际上的油画创作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国多数的油画创作者过度在乎规则和传统,出现了绘画封闭和落后的倾向。而当前世界上的油画创作大家都在尝试以自身文化视角去实现油画的改造,一时之间掀起了油画的多元化发展运动。在这样的油画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部分油画创作者以全新的审美形态去审视,以全新的题材去表现,以更多样化的绘画方式来表达,也使我国油画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美术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油画教学,应该正视当前美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顺应多元化发展,实现对现有油画教学过程的变革。

二、多元化美术文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策略

教育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与行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与文化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对于高校油画教学来讲,更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在当前多元化美术文化背景下,应该积极促进高校油画教学的改革,以培养出更多有独特艺术追求的油画创作人才。具体来讲,在实现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油画多元化发展教育教学理念

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的原因,我国起初的油画创作受到苏联油画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创作的程序化,表现出较强的固定性。但是随着现代油画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传统油画创作的思维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多的画家倾向于以创新的视角去审视油画创作。油画不仅仅需要使用不同色彩去构建美丽的图案,还需要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用于突破传统油画理念,积极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是创作出更有感染力油画作品的关键所在,更是高校油画教育应该树立的基本教学理念。为此,中国高校油画教育教学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工作:一方面,积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倡导发挥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油画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另外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油画创作作品,在不断提升学生油画创作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油画独特思维的培养。高校油画教育应该积极改变传统油画教育目标,立足当前多元化美术发展趋势,引导油画教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多元化教育理念,这是开展一切高校油画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油画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决定了实际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传统油画教学过程中,油画教学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学习油画绘画技巧和理论的,表现出明显的灌输式教学特点,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处于多元化美术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过程应该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由此形成全新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具体来讲,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尤为必要。其一,切实开展在职油画教师的教育工作,引导其积极改变以往主导课堂的教学理念,使其正视新教育形势下师生课堂角色:教师是油画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油画教学的主导。其二,高度重视学生油画创作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关于油画创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得到教师对应的引导,以实现师生互动效率的全面提升。其三,教师应该摆脱油画创作的固定化,当学生在油画创作中表现出全新的方式方法时,应该给予其肯定,由此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三)积极将民间艺术精华融入课程中去

高校油画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促进美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具体体现。简单来讲,高校油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这对于触发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倡导将我国民间艺术精华融入高校油画课程体系中去。这是因为:其一,我国民间艺术有着多样化的特点,并且能够体现出民族特性,将其融入油画课程中去,可以促进油画艺术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发展;其二,将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入油画课程中去,技法学生从多个视角去审视艺术创作。如从石窟壁画中去感受油画创作等,可以促进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更加独特的方式表现出其特点来。当然,在将民间艺术融到油画课程的时候,还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其一,本着促进油画多样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去寻找与油画创作之间存在关联艺术形式,最好彼此之间有着相通点,以保证能够很好地实现课程介入;其二,在构建教学油画多样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如实现与当地民间艺术组织之间的合作,强化与众多艺术团体的交流和沟通,使油画教学内容得以不断充实。

(四)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

高校油画教学,虽然隶属于艺术教学范畴,其关注于学生能否掌握油画创作技巧,但是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精神品格,艺术素养的锻炼。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一直没有做好的方面: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学生绘画技法学习上,忽视了在油画教学中的人文科学知识教育,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教育败笔,我们值得去认真反思,并且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其一,注重情感教育,以分析典型的油画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创作时候的心情,去思考作者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油画呈现出来的精神内容是什么,由此使学生慢慢理解到油画作为艺术表达形式,其依然是人类情感宣泄的重要方式,是艺术文明发展的重要代表,由此对油画教学产生更加大的兴趣;其二,在开展油画创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穿插部分油画大家的言论或者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油画大家的艺术素养,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的油画创作中去;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对油画方面的人文科学知识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去查找关于此方面的信息,以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这对于促进其绘画技巧学习来讲是很重要的。

(五)形成开放式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油画教学评价多采用的是学分评价机制,简单来讲,以考试的方式去考量高校油画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明显忽视了当前美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此,应该积极构建开放式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开放式的油画创作实践来考量学生的油画人文科学知识,绘画技巧,创新能力等,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量,规避传统成绩为王的教学评价模式。除此之外,在对于学生油画创作能力进行全面评测之后,应该给予开放式的评语,并且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引导其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以实现学生能够明白自身油画创作学习还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综上所述,美术多元化发展是不可抵挡的趋势,并且已然对油画艺术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就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积极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化,调整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多元化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实现美术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小锋.从油画的多元化发展角度思考高校油画教学的变革[J].大舞台,2012(9).

[2]陈粤丹.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下高校油画教学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2(15).

[3]赵峰.中国高校油画教学的发展及变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4).

[4]李明.推动中国油画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发展思路探究[J].华章,2011,34.

[5]吴厚斌.油画教学审美化与多模式油画教学体系[J].装饰,2005(2).

[6]董从民.论高等师范油画教学改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1).

第7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油画教育;结合途径;探索

油画教育作为当前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阶段教育美术专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在长期的油画教学活动中,对油画知识逐渐生成了比较科学的认知。一方面,油画知识包含了油画历史、油画风格、油画赏析的基本要领,以及油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技巧和程序等,是人们对现实事物美的方面或是对美的事物的总结性研究科学。因此,油画教学即旨在传授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人格等都有一定的塑形功能。另一方面,社会艺术表现方式不断增加,比如影视作品,不但科学地融合了各种社会艺术,还需要人们运用更高级的审美观进行分析和欣赏,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美的享受。所以,油画教育与美育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是新时代下社会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一种对于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 从审美教育和油画教育之间的共性入手,找准二者结合的枢纽

艺术态度对油画创作、油画学习等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之一。单纯地对客观事物所展现的视觉影像进行模仿,在视觉艺术形象表达方面已经不再适合当前艺术表达的内涵。油画教学课堂当中,应当注重审美教育,把握其中问题的明晰化。如果学生学生不能建立起“由内而外”的表现、分析意识和创作过程,则以模仿为基础的油画教学就不能具备艺术训练的性质,而只是对视觉影像进行简单的复制。比如:亨利·马蒂斯的作品《欢愉》,画面上所凸显展示的是形态、色彩等的结合构成,是平面对于空间的隐喻,以其浑然天成的笔法和稀薄的彩色层次烘托出“人”的独特神韵,给人以高贵、典雅、自然、醒目的视觉美感。这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一种实质上的超越。诸如此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尽皆揭示了一个道理:优秀的油画艺术作品,应当具备超然的视觉美,必须从真实的背景中脱离出来,达到表现艺术真谛的目的。

二 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的结合途径

教育意识对教育活动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任何一次教育的创新和突破都是建立在普遍承认的新型理念之下的。教育制度的创新,需要新型教育理念为准绳;教育方式的创新,需要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实验和总结才能得以成型;教育评价的创新,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为标准。教育理念在指引和规范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同时,又为下一种新式教育的诞生而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加强创新型高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宣传和贯彻工作,是保障现下艺术教育创新工作有机开展、推动民族教育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教育管理制度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管理制度而得到体现。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环境,教、学活动都是需要大量的脑力活动为支持的,根据生物科学而言,长时间的定式脑力活动,会使人产生中枢神经疲劳,继而削弱行动能力。而教师长期的评阅、备课工作及学生长时间的艺术训练,所消耗的能量巨大。需要视觉上的缓冲和充足的大脑氧气供应,以及在教、学活动之余对神经的放松。因此,学校应当加强绿化建设,构成生态作息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包括:绘画训练室、舞蹈教学室和配套设施等),为高校艺术教学提供物质保障;添置新型信息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语音教室、新型信息统计分析设备及配套计算机软件等),使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科学技术密切联系起来,加强艺术教育的时代性。

三 在结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审美教育不只是片面的审美观念培养,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来讲,审美观念是学生对“美”的直观认知能力,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而审美能力则是将审美观念实际化,把审美观念运用到艺术分析、设想、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的能力。审美观念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审美能力是审美观念的表现形式。在油画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过程中,教师应当科学把握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除了努力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之外,还应当多对学生进行不断地训练,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深入分析、经常分析、认真研究的习惯,将审美观念寄寓于油画素材收集、作品设计、创作等过程中。

(2)油画教育应当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的教育

中国当代的主流艺术体制基本上一直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画种为界限的分科方法,而教学的目的多为培养学生以油画、“西洋画”为基础的审美观,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并未能获得实际意义上的突破。而传统油画教学的课堂环节、练习环节、拓展环节等,对“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解,造成了现实油画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现状。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时代性的油画教学观念,将油画定位成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技能,继而发挥广大教育参与者的积极作用,进行广泛的油画教学改革,突出油画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将油画与油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油画教学与油画艺术、当代艺术、社会需求等元素的融合。

四 总结

只有将审美教育与油画教育科学结合,才能使油画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个人修养等得到良性地发展,同时,也能通过油画教育突出审美教育的要求,使二者的教育目的得到综合实现,造就新时代的油画教育模式。而要使两者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必须要充分利用环境、人力、文化等诸多资源,寻求一种从根本上实现创新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如文 简论审美教育的当代使命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第8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校本科;油画风景写生;教学措施

一、色彩观察教学

在面对高校本科学生进行风景油画写生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是要对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因为在油画风景的写生创作过程当中,准确的色彩观察能力,是保证创作质量的前提条件。

第一,在油画风景写生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色彩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就算是结构非常简单的自然风景,其色彩也会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是由于地理位置、天气情况以及光线照射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简单而准确的捕捉色彩,老师应当教会学生以“块面”的色彩组合方式去进行观察,这样能够将风景色彩的复杂性降低,便于学生对风景整体色彩的捕捉与后期应用表现。

第二,要对学生的固有色彩观念进行转变性的指导,因为学生在其成长过程当中,对色彩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这会让他们在写生的时候,对物体本身的颜色进行照搬照套,而忽略其他的因素影响,这样创作出来的油画风景作品在客观形象表现上,是完全不合格的。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固有色彩观念进行转变指导,让他们认识到景物色彩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变化,以及颜色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微妙关系。

第三,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比较法,先找到风景画面的最暗处和最亮处,定下大致区域范围,然后把黑、白、灰三个区域分别做比较,感受风景色彩的倾向变化,对比色彩明度和对比色彩的冷暖倾向,以便于更加细致的对风景色彩进行表现。

二、风景构图教学

在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中,如果说色彩代表着“皮肤”,那么构图就代表着“筋骨”,就好比一个人一样,如果筋骨不正,那么他所给人的感觉,将是怪异的,缺乏美感的,所以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准确的构图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其写生创作的质量。

以下几种构图方法是学生应当熟练掌握的:第一是水平式构图、第二是竖式构图、第三是斜线式构图、第四是s形构图。这几种构图方法都是极为常见且应用价值极高的,能够掌握这几种构图方法,便能够让学生在写生创作中对画面结构进行合理的处理。

不同构图方法所带来的视觉与心理感受是不同的[1]。例如采用水平式的构图方法进行构图,能够从视觉上和心理上带给人一种平衡、稳定、安宁的感受,而竖式的构图方法,则能够带给人一种挺拔有力的感受,斜线式的构图方法能够带给人一种动态、跌宕起伏的感受,s形的构图方法能够带给人一种曲折、回转的感受等等。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主题、创作思想来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例如想要表现山峰的挺拔,可采用竖式构图方法,想要表现河流的动态感、曲折感,可采用斜线式构图或s形构图,想要表现树林的静逸,可采用水平式构图。

三、创作步骤教学

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油画风景写生创作的基本步骤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同样是创作一幅高质量油画风景的前提条件。

在写生实践创作过程当中,首先要做的是单色定型,即让学生采用一种油画颜色,根据构图规划,将景物的基本造型勾画、确定下来,这一步应当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景物表现符合自然客观条件;第二步是铺大色块,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风景色彩的观察,从整体出发,抓住大的色调,明确色调的倾向,将色彩关系理清,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死抠局部”的情况出现,只需要大致的表现出景物色彩关系即可。铺暗部重色大色块时,一定要做到既重又薄,不要求一遍准确,也要基本到位;相对比较薄的重色的首先确立,会和后面一些相对比较厚重的灰色和亮色形成漂亮而清透的薄厚对比,从而增加画面的生动性,为后面的深入刻画打下良好基础[2];第三步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刻画,大的色块基本上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画面进行深入的刻画,集中精力把最突出的色彩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加强画面主要景象的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的描绘,控制黑、白、灰的层次关系。这一步的创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作品的成败都取决于此,一些情况下虽然能够通过后期的调整来进行完善,但如果在进行深入刻画的时候与客观事实或创作主题相差太远,那么后期的调整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在进行深入刻画的时候,投入足够的精力与耐心,将景物深入刻画到位;第四步是进行最后的整体调整,在这一步的创作过程当中,学生主要要做的不是“动笔”,而是“动眼”和“动脑”,即对作品进行仔细的观察与思考,不要随意的进行修改,否则会导致作品画面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下笔修改之处必须要保证其在被调整后,能够与画面整体相处得更加和谐,更够将细微部分刻画得更加到位。

上述的这些基础教学措施、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油画风景写生创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只有在学生具备了这些基本能力后,才能够进一步对其创作意识、创新精神等进行培养,因此必须要将这些基础性的教学措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9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素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现状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由于专业发展太快而导致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致使大量既无学校教学经验又无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校应届毕业的研究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进行一线教学工作,他们以书本知识直接去面对新进入高校的专科学生或本科学生,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改革滞后

在相当长一个阶段,设计素描教学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平面构成和图形创意联系非常密切的构成性和创意性的设计素描形式,但这种单一的设计素描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每一个设计类的设计基础教学。众所周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对绘画艺术的素描形式进行了改革,创造了针对国画、油画、版画等不同绘画形式的不同素描方法,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在设计类专业出现的初期,无一例外的沿用了绘画素描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设计基础,来解决设计中的基本造型、基本结构和空间等在设计中要运用的基本要领和元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学模式无可厚非地对当时的设计教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日新月异,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么多的设计门类和设计专业还是采用以往的单一的设计素描教学形式显然是行不通的,这种忽视了设计学科不同专业的指向性的教学形式并不适合每一个设计专业。正如在体育运动中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只是所有的体育项目的通识基础,每个门类的运动还有自己这个项目的特色基础训练,如篮球需要练习运球投篮,足球需要练习颠球、射门等。由此笔者提出,当今每一个不同的设计门类必须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设计素描教学体系,在这里我们权且称之为专业素描,也就是逐步与每个专业密切相连的专业设计素描。例如我们已经建立起的影视动画卡通艺术的卡通素描等。

3.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差

我国素描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沿袭俄罗斯体系与欧洲传统学院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技法,强化造型能力,却缺少创造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想象力。设计素描较传统素描而言,其主要任务不再是再现客观对象,而是发现和表现对象。对于设计师来说,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远比娴熟的技艺更重要。目前国内一些设计类院校已做了一系列调整,提出设计素描的命题,但大多数设计素描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没有和设计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相结合来开发学生设计思维。

二、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措施

笔者就艺术设计的设计基础教育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早在2007年就提出来必须进行改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笔者今天再次提出:现在大多数高校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只具有一种通识性,而缺乏与每个设计类专业相匹配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因此必须建立适用于不同设计专业门类的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体系。那么怎么通过专业特点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计素描呢?这是我们从事设计基础教学的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1.建立一门通识性的基础素描课程支撑后续的专业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教学应从自然到素描,然后再进入设计的连续的整体,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对自然与素描的型及设计因素做专门系统的研究,着重培养学生准确的造型能力与丰富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基础与专业接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递进式地进行教学。

2.创建与专业教学相对应的多元化专业素描教学体系和教学环境

各个不同类型的艺术设计专业还必须建立一套与自己这个设计学科相适应的专业设计素描,着重训练学生与自己所修专业的基础性的内容。虽然这类专业素描的训练有可能与某些课程相交叉或重合,但是建立一套与各个门类艺术设计专业相适应的专业素描体系已刻不容缓。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教学多元化,更须注重艺术实践教学环节。例如产品造型设计的专业设计素描可以多采取以结构造型为主的素描训练形式;视觉传达和广告设计专业可用以创意素描为主题的训练形式;室内空间设计则应以大量的研究透视和装饰性的设计素描为教学方向;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大量地进行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素描为设计素描教学主题。这类教学不一定非要在室内完成,可以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加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家具设计专业除了研究传统的装饰素描外,还要让学生更多地研究物体的构成结构、结构的隼接等方面。

3.着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设计素描教学应以“为设计服务,为人服务”为出发点,结合不同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思维、观察能力与表现方法,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创造能力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思维将设计意识与创新能力融入训练过程中。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形体、结构、空间、材料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素描本体形式语言、审美表现,以及从视觉特征、效果、传达的感受认知中探寻自我个性的追求和探索的能力;同时通过创作实践活动开发学生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校设计基础课教师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坚持以设计观念为指导,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建立更能适应不同的设计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描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与提高设计专业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技能和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林家阳,冯俊熙.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源.从设计的角度学习素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李富莉.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探索.大众文艺,2010.41

5.刘树龙.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刍议.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