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观察指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及对护理人员安全护理意识变化进行对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安全护理认知表,列举20项护理工作风险项目,评分标准为有、可能有、无,分别代表1分、2分、3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工作中安全意识越高。
1.2统计学方法对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比较观察组发生1例走失等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17%,未发生护理差错,对照组发生7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4.00%,5例护理差错,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将安全文化应用于安全管理之前,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认知得分为(52.5±3.5)分。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得分为(56.0±2.4)分,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得到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6]。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总和,是为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提供安全生产的保证。
2002年中华医院管理协会针对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调查发现,我国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作为一个特殊人群,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倾向是普通人群的20倍,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任务尤为艰巨,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问题。
将安全文化应用于精神科安全管理之中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安全文化的作用是通过对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领导、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让人自潜移默化中自觉主动地按安全要求开展工作。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的功能,在学习培训过程中接受安全第一的价值观,用安全来约束自身不当行为,当此价值观被所有人认同后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通过激励等发生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将会显著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安全文化后,意外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明显增高(P<0.05)。
近几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来自于“乡村”和“城市”——这一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他们在其中一个空间里“邂逅”,伴随着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是来自“乡村”的人(刘小春、刘成等)基本上坚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温暖,并顺利完成了对“城市”人(江老师、莉莉等)的“超度”,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洗心革面。这无疑也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这里,“乡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绿洲和精神家园。同样是对乡村文化的肯定,但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当我们视“乡村”、“城市”不仅是对立的精神空间而且是对立的社会空间加以审视时,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乡村城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从《和你在一起》谈起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刘小春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莉莉、江老师的交往。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即以舒缓宁静的镜头勾勒了江南小镇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比赛,刘小春来到了繁华的北京,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莉莉,在他惊讶、羡慕的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莉莉的奇装异服以及妩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极端“暧昧”的,但不管是“二奶”还是“小姐”,她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乐主义者。但在和刘小春接触的过程中她的言行却逐渐的发生变化,当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给她买那件大衣的时候,这种别人对她从未有过的好,给她内心以强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车站送行时,已经是一位穿着朴素、温文尔雅的“良家妇女”形象。江老师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还爱沾小便宜,但却有着对艺术纯洁的炽热之心。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和小春、刘成相处的过程中打开了封闭已旧的心门。在最后一次给小春上课时,他换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头发,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终抛弃了过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无疑问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师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他们的人生观发生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影片开始描绘的美丽的江南小镇,就不应该忽视刘小春身上“外来者”的文化胎记,他的天真与淳朴浸润着江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莉莉的漂泊、江老师的孤僻则与这个喧嚣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个“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乡村”是光明的。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说是音乐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这音乐也是来自乡村的音乐、感恩的音乐,而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得奖演奏的音乐。所以当莉莉、江老师向小春报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个美丽和谐的乡村文化表达着感谢并主动靠拢。另外,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小春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最后的时刻,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而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和“乡村”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没有被这个城市同化。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乡村”(江南小镇)和“城市”(北京),来自两个空间的人裹挟着迥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空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来自“乡村”的人对“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中选择后者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着,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近导演的一部颇具内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杨胜利、杨红旗、古国歌和欧阳花四人之间。杨胜利是早年的劳模,奖状贴了满满一墙,特写镜头下从奖状上我们看到了的头像,那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补助,但他全捐了,现在得了重病,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坚决不治疗,唯一的愿望是儿子杨红旗能受一次表扬。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憨厚执着的杨红旗到报社找到记者古国歌,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叫欧阳花的女大学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时候,要求在报纸上登报表扬他。但古国歌在调查青春漂亮的欧阳花时,她却否认了这件事,并且称杨红旗在诬陷她。就这样,杨胜利老人走了,他没有看到儿子被人表扬。后来证明是欧阳花在撒谎,但在古国歌面前她为自己做了这样的辩护:“为什么死死的缠着这件事情不放?……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时“已经分不清对错”的古国歌放弃了记者之一职业,来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经失踪的杨红旗推着他“去世”的父亲杨胜利,他们相视一笑,这一笑使古国歌悲凉的心灵无比温暖起来。影片中,杨红旗与杨胜利是来自“乡村”的,杨红旗老实憨厚、体贴孝顺,杨胜利一生奉献、不图回报,“什么时候这墙上能有一张奖状是你的,爸也就心满意足了”——渴盼儿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国歌、欧阳花都是城市中人,我们不能肯定欧阳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诚意,但古国歌的彷徨足可以说明他受的冲击之大,从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在邂逅杨胜利——这一死而复生的乡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胜利”、“红旗”、“国歌”试图要把我们领入仿佛很久远的时代。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业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丽是一个惯偷,但因为怀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让她有了悬崖勒马的冲动。在其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来自河北一大山里没有父母的傻根无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坚信——狼都没有伤过俺,人会害俺?人怎么比狼还坏?”正是他的毫无戒心,使本来已有悔意的王丽找到了人性回归的扶梯。在这里我们固然无法武断的认定王丽、王薄的所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
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样充满着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来帮助王丽实现灵魂的涅槃,同时帮助导演完成这次叙事,这选择本身即是对“乡村”的肯定,因为他(导演或者王丽)无法从“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冯小刚的影片中,这种力量除了在《天下无贼》显现,还出现在《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张扬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亲”老刘长年累月的开着澡堂,他坚信澡堂不仅能洗干净身体,还能洗干净灵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为误会从深圳——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赶来。父子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冷漠的、紧张的,大明不赞成父亲开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刘犯病,大明只有留下来照管澡堂,正是从这时起大明才真正开始接触洗澡,开始了解父亲,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老刘在水中怡然离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会有商业区在这里建起来。影片其实叙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充满古典意味的父亲是传统人情、亲情的化身,他的澡堂为人们提供了吐纳众生的暖气融融的大家园;长子大明则是离家出走、下海经商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号指代,他最初对父亲“洗澡业”的拒绝既是对父亲的背叛也是对“乡村”的背叛。当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我们于是看到乡村文化最终冲破了大明——城市符号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与以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麦丽丝导演,2002年)、《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刚导演,1999年)、《美丽新世界》(施润玖导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等。
二两种态度:满怀希望和“老人”的离去
在这些影片中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尽管有些影片的“乡村”没有直接出场,比如《天下无贼》、《美丽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没有通过镜头得到影像化的显现,但它们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缺席,仅仅是隐身而已,这种隐身与置换有时候是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相互妥协的策略。总之,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带来的“乡村”气息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导演都对乡村文化表现出向往和留恋,给以肯定和讴歌,但在这一共同的旗帜下,他们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能读出导演或兴奋、或沉重、或发现希望、或看到绝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十字路口上决绝的选择了后者。影片以慢镜头来铭记小春和父亲击掌相庆的那一瞬间,来铭记莉莉和江老师朴素的穿戴和温馨的笑容,加上周围被感染的群众,这一“大联欢”的画面赢得了大家的热泪,也温暖着大家的心房。导演对刘小春的回归,对莉莉、江老师的转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为乡村文化的明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蓝图。影片《天下无贼》中,傻根荡涤了王丽、王薄的贼性,唤回了他们的人性,为了让他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王薄甚至牺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来,他依然活在他的梦里,坚守他的信仰,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无贼》,希望的曙光还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闪烁。同时,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前景上还有另外一种忧虑的声音,在这一些影片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型意象——“老人”及其离去。“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他们作为家中的长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语境中也就成为某一文化存在的证明,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乡村文化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道德发出的人性呼唤,是一种权威和向心力,他们的离去,无疑也是一种终结,他们的死给影片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杨胜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寄托,其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朴素要求让古国歌、也让观众唏嘘不已,但他坚守的这种信念在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欧阳花那里轻而易举的就被“解构”掉了——“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导演让杨胜利死而复生,给古国歌一次想象性的抚慰和心灵忏悔的机会,但这个美丽的空想无疑“以乐景写哀”更添了影片的悲凉。他的死带走了所有的印有头像的奖状,带走了一个众人渴望奖状、渴望为别人着想并被别人肯定的时代,一种迥异于城市天空的心灵空间。《洗澡》中的老刘视开澡堂为最幸福的职业,在这里,青年人重归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他是澡堂最坚定的守卫者,也是澡堂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尽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变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这却阻挡不住澡堂的灭亡,阻挡不住城市的扩张。当这一澡堂消失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转变固然给乡村文化以希望,但我们同时感觉到这希望在商业浪潮面前的无力和渺茫。《手机》中严守一的“奶奶”也是意义深沉的符码。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严守一的牵挂,而她对严守一的嘱托更深沉。她知道费墨胸闷,就托人给他捎了红枣,说“枣能补心”,费墨说:“这枣吃下去,责任很大。”就是这位让人感觉到“责任”的老人还是去世了。
综观这两种态度,同样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忧虑,也多了思索。它在给我们营造温馨美丽的影像家园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生存的创伤。特别是《求求你表扬我》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已经升级到一种仇恨的种子。
电影是要给观众营造一个美丽的梦并帮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现实主义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拨动的应该是社会上最敏锐的那根神经,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但当观众都心甘情愿并理所当然的认同它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时,特别是当我们将乡村——城市作为社会空间来思索的时候,后一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前景的忧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回味和沉思。
近几年拍摄的一些影片,比如《和你在一起》、《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等,片中的主要人物往往来自于“乡村”和“城市”——这一二元对立的物理空间,他们在其中一个空间里“邂逅”,伴随着故事的延伸折射出不同的道德准则和精神生活,而且人物性格冲突的结果是来自“乡村”的人(刘小春、刘成等)基本上坚守住了生活的信仰和人性的温暖,并顺利完成了对“城市”人(江老师、莉莉等)的“超度”,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洗心革面。这无疑也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这里,“乡村”扮演了“城市”拯救者的角色,成了“城市”人的道德绿洲和精神家园。同样是对乡村文化的肯定,但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影片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当我们视“乡村”、“城市”不仅是对立的精神空间而且是对立的社会空间加以审视时,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乡村城市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化
一文本分析:从《和你在一起》谈起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2002年的一部非常有影响的作品,讲述了刘小春在北京学琴的经历以及和莉莉、江老师的交往。影片的第一个段落即以舒缓宁静的镜头勾勒了江南小镇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了比赛,刘小春来到了繁华的北京,首先进入他视野的是莉莉,在他惊讶、羡慕的主观镜头里我们看到莉莉的奇装异服以及妩媚和。莉莉在影片中的身份是极端“暧昧”的,但不管是“二奶”还是“小姐”,她都是一个缺乏真情、金钱至上而良心未泯的享乐主义者。但在和刘小春接触的过程中她的言行却逐渐的发生变化,当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给她买那件大衣的时候,这种别人对她从未有过的好,给她内心以强烈的震撼。在影片最后她到火车站送行时,已经是一位穿着朴素、温文尔雅的“良家妇女”形象。江老师也是如此,他生活邋遢、自命清高、与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还爱沾小便宜,但却有着对艺术纯洁的炽热之心。这样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和小春、刘成相处的过程中打开了封闭已旧的心门。在最后一次给小春上课时,他换了一身新衣服,整理了头发,温暖的阳光从窗外照在他的肩上,他最终抛弃了过去的生活,展露了自信的笑容。
毫无疑问是小春改善了莉莉、江老师的精神生态环境,让他们的人生观发生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影片开始描绘的美丽的江南小镇,就不应该忽视刘小春身上“外来者”的文化胎记,他的天真与淳朴浸润着江南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莉莉的漂泊、江老师的孤僻则与这个喧嚣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座城市里,小春就是那个“天使”,“天堂”是“黑暗”的,而小春是光明的,“城市”是黑暗的,而“乡村”是光明的。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果说是音乐沟通了他们的心灵,那这音乐也是来自乡村的音乐、感恩的音乐,而不是为了比赛、为了得奖演奏的音乐。所以当莉莉、江老师向小春报以深情的微笑的一刻,是他们自己、更是他们背后的文化向小春、更是向那个美丽和谐的乡村文化表达着感谢并主动靠拢。另外,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胜利在小春身上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在最后的时刻,他放弃了“成功”的机会而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和“乡村”在一起,他用行动证明没有被这个城市同化。
在这部影片中有两个不同的物理空间——“乡村”(江南小镇)和“城市”(北京),来自两个空间的人裹挟着迥异的文化气息和精神空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来自“乡村”的人对“城市”中的人施加了积极的影响,使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文化的身份。《和你在一起》在“城市”与“乡村”的碰撞中选择后者的价值取向在很多影片中存在着,典型的有《求求你表扬我》、《天下无贼》、《洗澡》。
《求求你表扬我》是黄建新最近导演的一部颇具内涵和寓意的新片,故事主要发生在杨胜利、杨红旗、古国歌和欧阳花四人之间。杨胜利是早年的劳模,奖状贴了满满一墙,特写镜头下从奖状上我们看到了的头像,那是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标志。老人每年都有一部分补助,但他全捐了,现在得了重病,为了不给国家浪费钱,坚决不治疗,唯一的愿望是儿子杨红旗能受一次表扬。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憨厚执着的杨红旗到报社找到记者古国歌,说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叫欧阳花的女大学生,就在她要被人的时候,要求在报纸上登报表扬他。但古国歌在调查青春漂亮的欧阳花时,她却否认了这件事,并且称杨红旗在诬陷她。就这样,杨胜利老人走了,他没有看到儿子被人表扬。后来证明是欧阳花在撒谎,但在古国歌面前她为自己做了这样的辩护:“为什么死死的缠着这件事情不放?……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这时“已经分不清对错”的古国歌放弃了记者之一职业,来到北京。有一天在街上他“遇到”了已经失踪的杨红旗推着他“去世”的父亲杨胜利,他们相视一笑,这一笑使古国歌悲凉的心灵无比温暖起来。
影片中,杨红旗与杨胜利是来自“乡村”的,杨红旗老实憨厚、体贴孝顺,杨胜利一生奉献、不图回报,“什么时候这墙上能有一张奖状是你的,爸也就心满意足了”——渴盼儿子被人肯定是他最后的要求。古国歌、欧阳花都是城市中人,我们不能肯定欧阳花最后的道歉有多少的诚意,但古国歌的彷徨足可以说明他受的冲击之大,从其最后的微笑中可以读出在邂逅杨胜利——这一死而复生的乡土文化后洋溢的幸福。“胜利”、“红旗”、“国歌”试图要把我们领入仿佛很久远的时代。
《天下无贼》是冯小刚2004年的一部影片,具有商业片的所有元素。片中的王丽是一个惯偷,但因为怀上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让她有了悬崖勒马的冲动。在其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来自河北一大山里没有父母的傻根无疑是重要的角色和力量。他坚信——狼都没有伤过俺,人会害俺?人怎么比狼还坏?”正是他的毫无戒心,使本来已有悔意的王丽找到了人性回归的扶梯。在这里我们固然无法武断的认定王丽、王薄的所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城市”的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选择了一个来自“乡村”的,正如他的名字——傻根一样充满着近乎原始的美德和憧憬的人来帮助王丽实现灵魂的涅槃,同时帮助导演完成这次叙事,这选择本身即是对“乡村”的肯定,因为他(导演或者王丽)无法从“城市”中找到拯救的力量。在冯小刚的影片中,这种力量除了在《天下无贼》显现,还出现在《手机》里——严守一的奶奶。
《洗澡》是张扬1999年的一部作品,“父亲”老刘长年累月的开着澡堂,他坚信澡堂不仅能洗干净身体,还能洗干净灵魂。多年未回家的大明因为误会从深圳——最具商业气息的城市赶来。父子两人最初的关系是冷漠的、紧张的,大明不赞成父亲开澡堂,而且本人也只洗淋浴。不想老刘犯病,大明只有留下来照管澡堂,正是从这时起大明才真正开始接触洗澡,开始了解父亲,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老刘在水中怡然离去,澡堂也被推倒了,不久就会有商业区在这里建起来。影片其实叙述了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充满古典意味的父亲是传统人情、亲情的化身,他的澡堂为人们提供了吐纳众生的暖气融融的大家园;长子大明则是离家出走、下海经商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符号指代,他最初对父亲“洗澡业”的拒绝既是对父亲的背叛也是对“乡村”的背叛。当儿子在父亲的教育下蟠然醒悟之后继承父亲的精神遗产,我们于是看到乡村文化最终冲破了大明——城市符号所意指的城市文化的堤岸。
与以上有着同样的精神文化指向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天上草原》(塞夫、麦丽丝导演,2002年)、《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玻璃是透明的》(夏刚导演,1999年)、《美丽新世界》(施润玖导演,1999年)、《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导演,1998年)等。
二两种态度:满怀希望和“老人”的离去
在这些影片中都存在着“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尽管有些影片的“乡村”没有直接出场,比如《天下无贼》、《美丽新世界》、《玻璃是透明的》等,像《天上草原》中的“城市”也没有通过镜头得到影像化的显现,但它们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缺席,仅仅是隐身而已,这种隐身与置换有时候是艺术因素与非艺术因素相互妥协的策略。总之,乡村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邂逅中,带来的“乡村”气息让城市面貌为之一新,“乡村”成了他们精神的绿洲和道德的皈依。在影片中导演都对乡村文化表现出向往和留恋,给以肯定和讴歌,但在这一共同的旗帜下,他们对“乡村”的未来和明天的生存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乐观的或悲观的,从影片中我们能读出导演或兴奋、或沉重、或发现希望、或看到绝望的不同的表情。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影片,小春在北京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在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份后依然在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十字路口上决绝的选择了后者。影片以慢镜头来铭记小春和父亲击掌相庆的那一瞬间,来铭记莉莉和江老师朴素的穿戴和温馨的笑容,加上周围被感染的群众,这一“大联欢”的画面赢得了大家的热泪,也温暖着大家的心房。导演对刘小春的回归,对莉莉、江老师的转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也为乡村文化的明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蓝图。影片《天下无贼》中,傻根荡涤了王丽、王薄的贼性,唤回了他们的人性,为了让他活在天下无贼的梦里王薄甚至牺牲了生命。但傻根活了下来,他依然活在他的梦里,坚守他的信仰,继续感染着身边的人。
除了《和你在一起》、《天下无贼》,希望的曙光还在《天上草原》、《玻璃是透明的》等影片中闪烁。同时,在对待乡村文化的前景上还有另外一种忧虑的声音,在这一些影片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一个原型意象——“老人”及其离去。“老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他们作为家中的长者在特定的象征化语境中也就成为某一文化存在的证明,在他们身上集中了乡村文化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道德发出的人性呼唤,是一种权威和向心力,他们的离去,无疑也是一种终结,他们的死给影片蒙上了悲凉的色彩。
《求求你表扬我》中的杨胜利老人是最典型的,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寄托,其淳朴的爱国情怀和对儿子的朴素要求让古国歌、也让观众唏嘘不已,但他坚守的这种信念在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欧阳花那里轻而易举的就被“解构”掉了——“一个表扬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份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导演让杨胜利死而复生,给古国歌一次想象性的抚慰和心灵忏悔的机会,但这个美丽的空想无疑“以乐景写哀”更添了影片的悲凉。他的死带走了所有的印有头像的奖状,带走了一个众人渴望奖状、渴望为别人着想并被别人肯定的时代,一种迥异于城市天空的心灵空间。《洗澡》中的老刘视开澡堂为最幸福的职业,在这里,青年人重归正途,家庭和睦如初,老人得享天伦之乐。他是澡堂最坚定的守卫者,也是澡堂这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尽管他最后的人生旅途改变了大明的人生航向,但这却阻挡不住澡堂的灭亡,阻挡不住城市的扩张。当这一澡堂消失的时候,与之相伴随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也就一并消散在城市的上空,大明的转变固然给乡村文化以希望,但我们同时感觉到这希望在商业浪潮面前的无力和渺茫。《手机》中严守一的“奶奶”也是意义深沉的符码。她一直生活在老家里,是严守一的牵挂,而她对严守一的嘱托更深沉。她知道费墨胸闷,就托人给他捎了红枣,说“枣能补心”,费墨说:“这枣吃下去,责任很大。”就是这位让人感觉到“责任”的老人还是去世了。
综观这两种态度,同样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肯定的前提下,后者比前者多了忧虑,也多了思索。它在给我们营造温馨美丽的影像家园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生存的创伤。特别是《求求你表扬我》这部影片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已经升级到一种仇恨的种子。
电影是要给观众营造一个美丽的梦并帮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但现实主义的影片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拨动的应该是社会上最敏锐的那根神经,尤其是有一定票房收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但当观众都心甘情愿并理所当然的认同它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时,特别是当我们将乡村——城市作为社会空间来思索的时候,后一种态度——对乡村文化前景的忧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回味和沉思。
1.1文艺人才不足,文化活动质量不高
开展文化活动需要相关的专业性人才,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文艺人才的不足致使群众文化队伍成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活动质量难以提升。文艺人才的缺乏突出表现在专业艺术人员的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文艺人才难求,致使人才断档,一些对专业要求较高的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1.2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活动的有效开展。从现阶段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来看,一方面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建设基地的设施落后,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不合理,设施建设不足,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市、镇、村未形成统一的服务网络,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1.3文化活动发展缓慢,难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的群众文化活动却还沿袭着以往的思路,活动单一,形式单调,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如,许多地方还是以歌舞表演、大合唱、电影下乡等活动为主,新颖的、特色的活动很少开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无法满足群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
2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
2.1加强人才培养,创建文化活动品牌
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事业需要一批优秀的文化建设者和组织者,有了充足且合格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各类艺术专业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选拔高素质人才进入管理队伍,提高人才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力度和带动性,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此外,要合理利用人才的特色才能,打造特色文化团队,创建文化活动品牌。如,利用街舞艺术人才打造群众街舞团队,开展特色文艺活动;利用地方戏曲优势,由地方戏曲人士牵头打造地方品牌戏剧;利用民族舞蹈创建区域民族品牌文化,努力发展一县一品牌,一乡一品牌,一村一品牌的特色文化。当然,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完善用人机制,最大程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文化活动的发展。
2.2加大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拓宽阵地
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追求的加强与落后的文化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各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合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因资金制宜,并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人们的需求建设规模适当、风格鲜明的基础设施。如,建设戏剧院、自助借阅图书馆、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品陈列馆,等等。此外,还可加大公众的娱乐设施建设,如公共健身器材、主题公园、文化活动广场等,以拓宽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促进文化活动高效开展。
2.3创新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式,创新文化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文明高度。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者们应该秉持先进的文化理念,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并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思想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相关部门和文化工作者们可在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如将传统戏剧改编成小品或歌舞剧;增加传统体育竞赛的游戏成分;把日常的科普知识宣传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或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等等。文化内容及形式的创新能够使文化活动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结论
关键词:精神;文人画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
何谓文人画?《辞海》中解释为:“‘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董其昌云:“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即为历史界定而未述文人画之概念和意义。评论文人画之概念与意义者,晚清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其中意义明晰:(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谓“文人画”。又云,文人画重精神,不尚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
文人画重精神,何谓重精神,何谓精神(精神优美者),精神即为人之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简言之,意识形之于态也,意识形态之特征。为文重在论述文人画之精神,故需先论文人画家之意识形态之特征,陈衡恪又云,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现分别而论之。
人品者何,人之品格等地,亦谓品格之高下也,盖吾国论艺甚早既有书品即人品,画品亦人品,甚而至于文品即人品之说也。但凡历代留名于史册之文人画家,人品皆不至低下卑劣焉,人品高尚者即人格高尚者也,王维,坡,米芾,元四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清四王四僧、近现代如黄宾虹、齐白石皆人品高尚者也。以上诸文人画家或许有疑唐伯虎风流成性奈何人品高尚,余谓六如居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实为人格美,再者如其诗云,不耕地来不种田,不炼金丹不羡仙。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又,其友推荐为杭州某地为官,唐谢绝之,因其时政治腐败,不愿同流合污也,且唐六如诗书画皆擅。
陈寅恪尝谓,真正知识分子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人格不独立,亦无自由之精神,人格之独立亦谓人品之高尚,独立之人格实乃伟大之人格,伟大之人格亦为儒家文化称道的正人君子矣。是君子则独立不惧,群而不党,先天下之忧而有,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
人品即以高矣,气韵不得不至。可谓,艺术修养之高下与人品人格之高低有一定之关联,法国文豪罗曼·罗兰亦谓,没有伟大之人格,就没有伟大之艺术家,伟大之行动者。
学问,实为文人画家之基础,没有学问的画家仅是画匠,水平再高其影响也微,对社会家国之贡献亦小矣。且不为本文论述之内容。历代文人画家,学问精深,几无与匹之,不一而足,再者,绘画固为学问,甚而至于,文人画家皆诗书画印俱佳且相得益彰也欤。
才情者,实为感情之丰富加之才华之卓越,多情是佛心,留恋于世间万事万物,触之者皆易生情,于是乎,文人画题材之广,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几乎世生万物皆入画,即如佛法,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粟见沧海。张彦远总结云:“是知书画之艺,皆需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又,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意气所到。其皆为才情也。
思想者,概绘事之构思,创意,想法,或思维修养,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就艺术创作而论,无构思、创意皆不类艺术更非为杰作,其人亦平庸,平庸者无足论也。
以上诸论述为文人画精神之具体耳,如就中国绘画之本体而论,文人画重写意传神,重表现,重抽象,尚内美;就中国绘画创作论,文人画体尊人品,尚学问;依中国绘画之存在方式论,文人画体重过程;按美学形态来看,文人画体简率冲淡,有荒寒野逸之美。
一、文人画语境下之——逸
逸笔最早由宋代刘道醇提出,刘道醇在评石恪“减笔画”时写道:“喜作诡怪,自擅逸笔。”后由黄休复、倪瓒等文人画家传承并发展为文人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逸”愿意指人之品格,《论语·微子》曰:“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论,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何晏就孔子言论作注解曰:“逸民者,节行超逸也”又,徐复观先生论逸有三类,高逸,清逸,超逸,即人品之逸也。故文人画品皆逸品矣。逸品之难,黄休复于《益州名画录》云“画之逸格,最难其俦。卓规矩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彭修银先生就逸之语意转换分论逸之审美特征,如:魏晋之壮逸,唐代之俊逸,宋代之淡逸,元代之高逸,亦与“逸”论述详尽无余。
徐复观先生从神与形之辩证关系,对魏晋时之“逸”进行了分析,谓,神不离乎形;但由形而见神,这形已从品藻者的观照中升华了上去,既已经是升华了上去,则此时所把握的形,便不可能是形的全貌。升华得愈高,原来的形,便保留得愈少,神的呈现也便愈真切……升华升得最高时的形相,即是“逸”的形相。严格的说,“逸”是神的最高表现。即“逸”之落实于绘画技法便是写意手法,甚或至于水墨写意手法也。
二、文人画写意精神
“写意”作为文人画美学传统的一个核心范畴,它既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也有着严格的历史规定性。作为其逻辑结构,它不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而是,逸笔草草,聊以写胸中逸气耳,且,不求形似,水墨渲淡,即在所描绘之物象中寄托个人之情怀意绪,写既有书法用笔之技法亦有抒发,发泄情怀之意,意即意象,是艺术家对所观客体之升华和抽象之结果。意象思维是中国文人画家重要的思维方式。就艺术本质而论,意象比具象更本质更直接,正如董欣宾先生说:“中国画追求的是无数时空段中类相的本质性复合,西方画追求的是个别时空段中自相的表象再现。即西方人画你的肖像,只画你此时此刻瞬间的色相,中国人却要求画你永恒的形象,即把你一生浓缩到一幅肖像之中。你一生所表现的色相当然就是无数色相的复合了,众彩复合为黑,众光复合为白,复合的最大量和最高层次便是黑白。”
所以文人画重水墨表现,不仅是传统之水墨为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需要。
文人画的时代精神无不体现画家的主观性,偏重于表现画家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亦即浪漫主义。正如黑格尔所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人画从宋代开始已经强调个人意趣之自由抒发,元代追求“心手相忘,纵意所如”。倪瓒之“仆之所谓画者,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些都是浪漫主义的审美特点。
三、文人画当代语境下之精神与现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不同领域都产生了一定之影响,绘画之发展亦无例外,照相技术的普及与快捷,使得传统写实手法的绘画受到挑战。当然,写实绘画亦有照相技术不能代替之功用。这给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时代契机与思考。
首先,传统中国文人画就不太考究绘画技法之功夫,而更多的是表达主观情感,重在绘画过程而不计较结果,其次,现代的画家,由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就传统绘画基础和文化修养,包括用于绘画专业的时间分配远不及古人,故技能与文化底蕴亦逊于古人。但如今是信息化社会,交通便捷,交流频繁。每个人接受的信息皆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这就给当代的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为中国的文人画家虽然于绘事极具浪漫主义倾向,但绝大多数画家皆落实于具体的现实人生,即于人生却真切的思考,又具有现实主义生活观倾向。现实人生是文人画家创作源泉与成长之基。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切关注与思考就不会有超越现实、追求意象世界之升华。
(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 南京 210018)お
摘 要: 书法是中国特色文化,渗透着浓厚的和谐底蕴。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发挥书法宣扬和谐精神的社会作用,推动和谐文化。
す丶词: 书法;和谐文化;和谐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alligraphy Harmony Spirit in the Horiz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LIU Xi-gangお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文化形式。建设和谐文化,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使当代文化接上传统的血脉,保持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强大的文化力。书法是有特色的中国文化,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体现着中国的“文化精神”,要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坚持和谐的文化理念,充分发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
一、和谐是我国的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核
“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传统文化之思维基础、固定本质和独特言说方式,都根植于“和”的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有以下内涵。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思想,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孟子提出了“仁民”、“爱物”、“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思想。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其次,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如《诗经》提出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思想,意思是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康乐和谐的生活;西汉的《礼记•礼运》描绘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和谐社会前景。
第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古代先贤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宽、敏、惠、中、恕的和谐人际关系相处准则。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老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墨子》主张“兼相爱”、“爱无差等”。
第四,对于人自身而言的身心和谐。我国古代一向主张人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以开阔、豁达的心胸去对待一切人和事物。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但“欲而不贪”。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认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而德全而神不亏”。《礼记》则概括了保持身心与家、国和谐的公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这些传统和谐思想仍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
二、和谐文化视角中的书法和谐意蕴
中国书法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纯艺术的象牙之塔,它深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表现对象是中国文化,并在文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书法的生成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的“硬件”,如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以及作为书法表现空间的种种器物等,更离不开传统和谐文化根深蒂固的基因“软件”的滋养。对书法影响至深的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思想,即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克己修身”注重身心和谐的思想,它们是中国书法自古到今传递、传承下来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髓,共同决定了书法中丰富多彩的和谐美的因素。
1、书法的阴阳对立之美
“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这些元素的对立协调,体现了书法和谐的二元基础。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在笔法、结构、章法上体现出来,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成为精深的艺术。书之法与无法、法与理、法与意、法与道、黑有与白无等、黑象的静与道象的动、书道与大道,无不体现了阴阳对立统一之道、载道和通道之境界及翰墨自身之道。
2、书法形式上的中和之美
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决定的中和美是书法最高境界,是书法和谐精神的主要外在表现。首先,在书法艺术中,矛盾随处存在,而矛盾的两端之间莫不具有一定的最佳点,这就是“中”。书法和谐,就是要在书法矛盾的双方之间,遵循持“中”、矫正“过”与“不及”的“执两用中”法则,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其次,用笔、结构、布局等每个层次的艺术技巧上,都遵循“和而不同”、“因中致和”的“中和”法则。第三,在规矩和变化的矛盾上,遵循“正”与“奇”辩证统一的“执中行权”法则,以原则性为基,增加灵活性;以“正”为本,以“奇”为末。第四,在艺术修养上,力求符合“资学兼长”、“文质并胜”的“中行”准则,注重文质统一、资学并重。第五,书法艺术遵循“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时中”法则,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演变发展。(注:徐儒宗《书法艺术的中庸之道》,《书法研究》,2001年第6期。)只有在以上法则指导下奋力探求,书法的和谐精神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书法艺术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
3、书法的自然天趣之美
道家哲学精神的最高理想是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见素抱朴”,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而这些,在书法创作中都有极明显、极深刻的体现。它引导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是和谐在书法目标中的体现。另外古人描绘书法创作中的灵感,是“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的“天人合一”状态,灵感爆发才能创造出完全合于“自然造化”的艺术作品。(注:杨春晓、孙本杰《中国古代书法心理学思想概论》,《书法艺术》,1996年第5期。)
4、书法内外兼修的过程之美
书者与书法技艺、创作活动之间的互动是达到书法和谐美的境界之关键。一方面,在书法技能积累过程中,书者要“克己修身”,完善人性修养,克服分心与躁动,勤学苦练出真功夫,在创作时方能渊停岳峙,得心应手。(注:金开诚《谈谈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书法》, 2004年第7期。)另一方面,书法创作应是书者“心”、“意”、“理”与“笔”、“势”、“韵”之间的和谐对接。“心”生成人的情感、意志、激情等非智力因素,促使书法家形成强烈的创作冲动。“意”是在“心”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迁想妙得,将艺术心理构思与书写技术送达到“妙用应乎手”的境界。“理”,除了可以释义为运用艺术原理推理演绎、分类归纳,从而达到“智巧兼优”的效果外,还会与儒家、道家等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感彩。这三者是书法创作的主观基础。“笔”即“笔法”,包括执笔法与运腕法,甚至包括墨法;“势”与结体相关,包括线条结构成的形态和具体的具有运动感、张力感的造型;“韵”指为有律动感的优美和谐,包括审美气息与神采等。这三者是对书者精神和技艺展示的要求。(注:傅京生《论‘六和同春’――书法思维深层形式结构初探》,《书法研究》,1999年第1期。) 这六个元素处于有机协调状态,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书法作品。
5、形式风格的多元之美
中国书法的和谐精神还体现在它的包容性。一方面,不同书体之间的价值无差等。从书法的演变过程来看,甲骨文、金文、篆书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础,把象形的图画模拟抽象为纯然抽象的线条结构;隶书,是纯然符号化了的艺术,通过用笔的轻重快慢、虚实强弱,遒丽俯仰,波磔骏发,带来了更为灵活的主观抒情的艺术灵魂;楷书,使汉字变得方正平直,简易规范;点、横、竖、撇、捺、钩、挑、折八种基本笔画的符号化,高逸绝妙,大巧若拙。行、草突出了线条的流动美,把法度谨严的汉字点画变得更抽象,更富于书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注:(江立中《汉字的线条抽象与书法的艺术生命》,《云梦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另一方面,不同风格类型书法的共存。在宽博多元的哲学精神指导下,“神采”、“气韵”、“格调”、“筋骨”等书法概念,都会有不同的类型。譬如“神采”,可以有“典雅型”、“远奥型”、“精约型”、“壮丽型”、“秀媚型”等不同类差。它们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风格之别。
以上书法中的和谐精神,既是书法作者在创作时应有的精神境界,也会通过书法作品欣赏、书法教学等介质,传达到每个欣赏者那里去,从而扩大了书法和谐理念的影响。
三、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弘扬书法和谐精神
书法反映着社会现实,自然流露人的思想情感、人格精神、是非爱憎,具有增善消恶、教化人心的作用。同时,书法产品中的点横撇捺等笔画、线条的造型以及线条对平面空间的分割与综合,文字表象中内含的意趣与神韵、动势与力感及深远醇厚的意味,能使人获得心灵的跃动、审美的愉悦,这对人的道德情操、学识才能、文化素质、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在社会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的历史时期,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要引导书法传承和谐精神和文化底蕴,发挥精神陶冶作用,促进人的心灵净化。
1、书法语言从扩张转向平和。一是由艺术拓殖转向艺术收摄。当代书法中,抒情的书法语言被无限制地扩张,不注重内在意蕴的蓄涵,习惯于以张扬的形态说话,从幅式上拓宽容量,由此引起欣赏者视觉的关注,但精神性资源并没有丰厚起来。书法的发展,需要由艺术拓殖走入艺术收摄,加强书法艺术本体的研究,找寻更契合这一精神向度的表现方式,最终进入自然的自律。二是抒情语言从简单走向丰富。在当今创作自由的时代,书家情绪流动的倾向强烈。书法的或宏篇巨制或尺幅小品,清雅妍妙居少,热烈雄强居多,委婉、含蓄、平和的书法语言也被直陈放言、粗疏冲动代替,给人一种风雨纵横的裹挟感,出现紧张、急切、逼迫和对抗而不是平和简净的感受。这实际上造成了书法语言的单一化,欣赏者的视觉有了但心灵却无从回味。三是平衡传统和现代书法语言。当今书坛存在着传统和现代书法语言的对立。前者注重自然和人性的和谐、默契,偏向于秩序的平衡延续、凝聚统一的整体性,容易被人接受。后者则更多地从性灵和意象来传达,语言多突兀、悖逆、变形,譬如运用剪贴、喷染、着色等工艺手法,构成一个新的感觉“场”,让人的欣赏联想为块面的、重迭的、无时序特征的、浑然一团和毫无来由的。注:(朱以撒《书法语言的承传和实验》,《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弘扬书法的和谐精神,需要寻求现代和传统书法语言的平衡点。
2、在抽象的形式表现中保持书法的中和根基
文字抽象是书法艺术抽象的实质。书法艺术要成为具有抽象性的艺术,必须在文字抽象的基础上实现二度抽象,这是是书法走向现代的必要手段,但必须遵循决定书法艺术特质的有关形式法则。首先,保证文字的相对可读性。尽管线条本身的质感、线条组合构成之美,以及所传达出的生命律动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但客观上,汉字本身具有表情达意的文学,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主观世界与线条之“境”和文词之“境”的统一。书法二度抽象以书法的文字抽象为基础,保证文字的可读性。其次,保持点画线条的质量感和时间性。线条的力度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因素。书法的造型具有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性,但丰富空间造型并不能淡化书写的速度感。行笔的速度既是墨象产生远近感、立体感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线的力量感、节奏、韵律的保证。注:(王波《二度抽象与形式法则――书法艺术的现代思考》,《书法研究》,2000年第6期。)再次,强调“中和”原则。孙过庭《书谱》中云:“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书法的二度抽象,倡导夸张、变形,实则有意识地强调了矛盾冲突与形式对比,如笔画质感、形状的长和短、粗和细、曲和直等,以及笔画组合形式的对比,如疏密、实虚、开合、收放、向背等。但更要注意保证这些矛盾因素协调共处于统一体中。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4.训练学生抓装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和化学家拉姆塞等人发现稀有气体元素为例,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
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矗
写意花鸟画作为文人画艺术中最具灵性和文人精神特质的画科,它浓缩和涵盖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思想,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是历代文人寄托理想、抒感、展现抱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中国画审美理想与审美品格的精髓所在。
一、“乐山乐水”的赤子情怀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可谓与生俱来、绵延久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翻开中国文化历史的册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春风得意,官高位显的文人大家,还是壮志难酬,吟啸山林的寒士布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梦想和精神归宿,那就是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到自然中过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中国文人这种对自然山水的特殊眷恋几近痴迷,它既反映了文人在政治与仕途的困顿中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心灵本性,又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清高朴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山水无言,真意自现”,寄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的壮美与兴衰,体味人生哲理,不仅是文人功成名就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归宿,更是抚平心理创伤、怡情养性的灵丹妙药。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虫一鱼,无不以其天然之趣、勃勃生机给文人墨客带来生命的惊喜与人生感怀,成为他们抒感、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和寄托无限遐思的理想化身。
二、独立高标的人格境界
中国文人受儒道禅思想的浸染,历来重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儒家“君子”人格和道家“顺道”、“适然”等思想的渗透下,历代文人以立德、修身为立世之本,将高尚的品德看做是人生的第一修为。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书画艺术,也成为画家寄意人生体现人格境界的重要形式。清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儒家画论亦讲究“汰俗、养性、明理”,认为大凡“美”的事物,惟有以明净的人性品格入画,才能深切摇动观者的心灵,而技艺犹在末节。中国画美学对画家人品与境界的要求,使画家的人格品行、修养意趣与作品互融互生,画品的高下以画家的人格修养为基础,而人品则通过作品的立意与笔墨意境来体现。中国文人士大夫正是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立高标的人格魅力滋养了中国画艺术,而最终使其脱离了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写,上升到诠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崇高主题。在写意花鸟画艺术中,画家在题材上多选择梅兰竹菊、枯木松石、荷花小鸟等具有崇高品格与个性的形象入画,这些形象不仅是自然与笔墨意趣的体现,更隐含着画家深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追求:梅花傲霜凌雪,不畏严寒,自古以来就是坚贞不屈独守贞正的象征;竹子清雅脱俗,虚心有节,从而成为画家气节与人品的体现。此外,兰的淡远,松的坚韧,荷的纯洁,无不以其品格之美,成为历代画家笔下表达高尚志趣与品格的重要题材。王冕以“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而名垂画史,文同以墨竹独得高标境界和清远意蕴而流传千古。画家笔下的花鸟鱼虫,也因其赋予的人格之美,从而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与个性魅力。
三、刚柔相济的傲骨柔情
1、文人风骨
文人的气节与傲骨与生俱来,成为文人书画艺术中最动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抒情寄意为特征的写意花鸟画,更成为文人风骨与个性的绝佳体现:功名利禄面前,王冕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自喻;世迁之际,郑燮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竹明志。在朝代变迁、国破家亡之际,身怀民族大义的遗民画家纷纷退隐山林,以书画寄恨以表达对故国的忠贞。元代画家郑思肖宋亡后“坐必向南,誓不与北人来往”,作品常以露根兰入画,以抒发国土沦丧的亡国之痛。其诗更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贞不屈、不事新朝的爱国之情。明末代王孙朱耷,明亡后弃世出家,将一腔忧愤宣泄于尺幅之间,其笔下小鸟皆白眼示人,于倔强冷峻中透露出对新朝的抗拒和不屈精神。此外,更有倪云林的秋江寒树,李方膺的疾风劲竹……历代画家将文人的铮铮铁骨与崇高气节,融入了写意花鸟画艺术的笔墨世界,极大促进了画品、诗品和人品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立意和审美品格。
2、士子情怀
文人是强大的,文人又是敏感多情的,春花秋月,朝露夕阳,自然界中的瞬息变迁无不牵动着文人的情思,引发出不尽的感慨和情感共鸣。正因如此,才有了多情的诗句、隽永的文人画和灵动的音乐。文人细腻敏感的精神特质,亦如春风细雨,点点融入了写意花鸟画笔墨意境之中,使画家笔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都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张力。从朱耷笔下“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惨伤之痛,到徐渭“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沉郁凄凉,再到唐寅“山空寂静人声绝”的闲适淡然,文人画家敏感而丰富的情怀可知、可触、可感。正是这种情感与笔墨意境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内涵,使作品充满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四、寂寞孤独的心路历程
“人生读书忧患始”。行进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文人,终生都在寻寻觅觅中前行,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为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人十年寒窗饱读诗书,将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却矛盾重重,真正凭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从而一展抱负的文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文人却空有满腹才华而入仕无门,在孤高 自守中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即使是成功入仕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家,也常常因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而屡遭贬黜……壮志难酬,知音无觅,文人的寂寞、悲哀与孤独唱响千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与书画作品。
在文人笔下,一朵静美的花、一片萧瑟的叶,一只寂寥的秋虫都被赋予了清高的生命个性,成为画家寂寞人生的知己和情感寄托。“孤独”也被赋予了脱略凡俗、清高自守的人格含义,成为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崇高境界。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孤独”之境,多以大面积的虚空入画,笔墨极为精简。画中或一石危立,或数枝横斜,小鸟虫鱼亦多神情寂寥,无依无傍,营造出一种天荒地老、旷世孤独的意境。在历写作意花鸟大家中,善于以“孤独”入境的画家尤属朱耷,其代表作品《孤鸟图》、《鳜鱼》等,无不以简到极致的笔墨和撼人心魄的孤独意境,给观者留下了强烈的视觉印象。在《孤鸟图》中,一枝枯枝横斜入画,枯枝尽头,惟有一鸟垂头缩颈独立苍茫,此外空无一物。朱耷笔下这种“孤”到奇绝的意境,实际上是画家暮年孤独心境的真实写照,也包含了画家对一生孤独命运的深邃思考……中国文人正是以笔墨写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宣泄着对人生命运的抗争与情感困惑,在困顿中坚守,在失望中抗争,在得意时自省,寂寞、孤独又执着。
参考文献:
1.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2.周怡.《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8
3.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杨苗苗.《中国花鸟画的独特性与文化根源》..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5.侯中淑.《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6.李小勇.《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关键词 中华武术精神 文化意涵 人生修悟
1 中华武术精神的内涵
其一,刚健有为。它所包含的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的思想,分别解决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刚健有为的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 《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其二,持之以恒。武术名言中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练功,莫放松;要练武,别怕苦”之类。莫天全创办搜房网的最大体悟就是“从商和习武,似乎有着巨大的相同之处,那就是贵在坚持。”李小龙说“想超乎常人,惟有随时准备把最艰苦、最乏味的训练当成最大的乐趣,越是乐意接受此等折磨,则其成功的概率愈大”。此谓一项技术多样苦练,持之以恒杀手锏成。
其三,静心。练武是思考,是自我反省,以武入哲。中国人讲究从世间万物寻找真理,无一不是。所谓“武者要战胜心魔,朝着自己的坦荡大道而去。”习武须静心,由此可见一斑。习武的过程是体悟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反省之后的升华。常见小说中描述,某某高人闭关修炼多少年,有朝一日横空出世,打败天下无敌手。唯有如此静心修炼,方能自成一家,习得境界。此外,“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等名言也说明了静心对于习武之人的重要性;
其四,涉世仁爱。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核心是其“仁爱”观念,同时这也是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武德”?在处理武人之间、武术流派之间、武人与其他人之间、武术界与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等诸方面的关系时,所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武德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指导下,在孟子的善、信、美、大、圣等道德观影响下,在民族精神滋润的培养下,不断充实和完善,且带有鲜明的儒家仁学色彩。
2 武术精神——中国文化传统的表征之一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土壤。中华武术所承载的武术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由前文的叙述可以知道,它除了具有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更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了我们的历史脉络和民族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生命哲学意义,在其中充分融合了儒道释诸家的精神品质。
有关武术史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武术虽然并非是中国社会的特有产物,但自其发生之初,中国武术即充分的表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质,表征着中国的文明发展历程。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就已经制造和使用粗制石器及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能,这可以作为武术格斗的萌芽;在后来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实践中产生了徒手搏斗技能、武器搏斗技能及空手夺刀技能等;春秋时期,我国即已经出现了以舞蹈的形式来锻炼筋骨,以活动关节、调节气息而去除疾病;到了周秦时代,就又有了角力、手搏、击剑、 刺枪等比较先进的武术技能;之后的诸朝代,由于战事攻伐,基于各种形势,皆对武术的技能和形式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自科举以来,一些朝代还设立了武举科考,对于武术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到近代中国武术的体系形成,也充分延续了既有的武术脉络,但是一些武术内容也日益被遗忘。现代武术体系更多的发展为集竞争、健身、娱乐和艺术观赏等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更多的传承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凝练的武术精神,许多的形式被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变化。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融汇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文化内涵。不过总体上来说,现代武术主要传承的武术精神,可以表述为“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整体优化理论,即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总之,从历史角度来看,渊源悠久的中华武术即传承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和影响着包括哲学、兵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知道,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亦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一般认为儒道释家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华武术精神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于武术精神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无为、虚静,并注重调心、调身和调息,主张明心见性等方面。而中国武术中所提出的静、忍、恒、悟等,更是充分地表现了中国武术精神的传统文化载体的特质。
3 武术、文化与人生
在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宁静与专注之下的进取。而精进,是武术不变的追求。习武之人要充分发扬刻苦奋进的精神。“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便是这种精神形象的说明。无论什么功夫,要想练成,必须狠下一番苦功。冬炼三九,夏练三伏。要抱定精益求精的精神。武术更讲究所谓“高平低下”。真正的高手往往闭门修练,待到功成之日,往往已是霜染双鬓。练武之人偷懒一日,功夫便荒废一日。“日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礼记·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体现了积极进取的革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