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酒桌上的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桌上的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桌上的礼仪

第1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2、语言得当,诙谐幽默。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3、“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4、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5、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6、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8、摘要:自从人类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时,礼仪便出现了。酒桌上的礼仪便是其中之一。它集从古至今的人文智慧于一体,吸纳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儒雅温和的个人魅力,彬彬有礼的餐桌礼仪于一身,容纳了异彩斑斓的价值世界与人世之态,并以酒与语言为媒介,搭起了一道道情感桥梁。本论文巧取其中一二,一窥酒桌礼仪的局部风貌。关键词:修养魅力语言酒桌不知从何时起,吃饭已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逐渐地被看作是彼此互通情感,结交新知,筹谋划事的一种方式,一道桥梁。它已不再停留于“民以食为天”的温饱渴求,它正如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先进文明,“食”已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那便是礼仪。一人“食”,通常说是吃饭,众人“食”,则称之为“宴”。既然为宴,就涉及到对于修养的大讲究。根据马斯洛的人性需求理论,排在生存之道首位的是生理需求,再往上升到第四位便是尊重需要。宴的盛行必是在于温饱这种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所追求得精神思想上的尊重需要而繁生的一种交际礼仪。这种场合下,修养、尊重,社论是主导,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分量调动着环境的气氛,主宰着彼此之间的看点与评价。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希望在对方的情感区里能以尊重为起点,以景仰为塔尖,步步攀升。这是一座庞大的精神食粮仓库,没有边际,却有无限空间。它的主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努力地住里储存内容,这是一段永远也填不完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层出不穷,借助酒桌上的的礼仪只是其中的一种。简单地说,酒桌上只有两个人,宾与主。酒桌上的礼仪也只有两种,宾的礼仪与主的礼仪。宾主间的敬意互达,归要结底可以清晰地用两个最基本的词汇来概括,即“请”与“谢谢”。一请一谢并非就是三言两语,其中包含了太多的繁文缛节。请字体现待客之道,谢字表达宾至如归的诚意。一一展开来,礼尚往来,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礼仪之风便横贯其中。文秘专业出身的人都清楚文秘是文员与秘书连体的一项职业。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文秘人员便是身兼文武要职,不但要具备一名文员的学问素质,更不可缺少一名秘书的各项社交能力。与文字工作划一条简明的界线,那么秘书与客人言谈,席间尔来我往的技巧与术谋便是与此处文道相对的武道。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再有魄力的人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地闯出一番天地,总得需要人协助扶持。外有财政集团经济支撑,内有得力部属鼎力相助,里里外外不计其数的桩子紧密相连,便造就了他或她这样一个坚固的篱笆。从形势上来说,秘书仅仅是其中的一小分子,无足轻重。可关键之处在于,这是最高决策人信任并依赖的贴身助理。倘若失去,决策人的一切事务与起码生活都有可能全盘皆乱。因此,不消微言大义,秘书的职责就是尽心尽力地协助上司办理一切事务。而今,无酒不成事,在酒桌上牵引搭线,巧取契机,商洽协议,已是不足为奇的常事。甚至可怜说是合作成功的一道必经之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助理在了解酒桌上的礼仪之后帮助上司游刃有余地周旋与彼此,在悄然中得以全身而退,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与酒有关的一系列礼仪是酒桌上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它提到前面浓墨重彩也是着重的意思。但从整体上讲,它还包括了其它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座次安排是继邀请之后主方体现对宾客的欢迎与尊重的首要体现。通常酒桌以圆桌为主,面对入口,或餐厅内视野良好,可观赏节目者为上座,然后以上宾的右位为次,左位排第三,一右一左,以此类推,入口处或上菜处为下,则是主人屈尊礼上的座位。但是,仅此安排只是主人单方面知晓,客人并不知情。因此,正式或隆重的酒桌上通常会预先放上来宾的名卡,并出于照顾上需要,会将男女宾客穿插入座。其实,只是一处细节了的体贴,宾客便无须为谁坐了上座或自己不小心坐了尊位乃至无意间与女宾挨到一起而心生尴尬,客随主便的谦和为彼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到一个新场合,面对一张张陌生面孔,拘谨之情也是常理。这种情况下,也时常出现在宾客入座后尚未上酒菜的那段时间。一些人会故作熟稔地托着下巴,作出一副罗丹式“思想家”姿态,以此掩盖一身的不自然。或者,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会习惯于用手不停地整理自己的头发来减轻被人关注的忐忑心理。还有一部分人会作出其它一些多余的动作,如拉扯台布,检查桌上有多少餐具以至于是否干净。总结以上几种举动,要么是漫不经心,或是闲散无聊,甚至于故作熟门熟路,扭捏做作之态,都是不可取的。真正的优雅不见得非要光鲜夺目,其实归纳起来就两字,自然。无论餐桌布置得多么美观,身边的人穿戴多么贵气,环境多么得富丽堂皇,都无须慌乱,崇羡,心心念念只需记得两字,自然。你想坐姿端正,但又不显得拘谨,可以将身体轻轻地靠在座椅靠背上,双手自然地放在膝部。椅子不要放得距餐桌太远,以免在进餐时不得不费很大气力才能保证不让食物掉在地板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适时地学会微笑,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觉得自己在餐桌旁的举动从容自然,为此而感到轻松自如。在酒桌上,酒是否名贵,食物是否丰盛,尽管非常重要,实际都只是一种陪衬。它们游走于一切礼仪规范的边缘,只是为了烘云托月地推陈出谈话这个核心。因此,精于交谈在良好的餐桌礼仪中显得极其重要。它意味着在掌握吃喝技巧的同时又精通语言艺术,从而在别人心里留下一种特殊的印象,也间接推动了其乐融融的环境氛围。酒桌不是一个人的,是多数人的会聚,气氛的调动需要每位宾客的积极参与。因此不要一个人沉默寡言,金口难开,枯坐一隅,这不符合进餐的礼仪。美国礼仪之后蒲爱梅说:“礼仪有一条不可破坏的规矩是你必须对邻席谈话。你必须谈话,整个说起来就是这么回事。”与邻座礼貌地搭讪是席间一切话语内容的起始。但凡事都有条适可而止的界限。记住这个底线,切忌亲密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以致忽而窃窃私语忽而哈哈大笑。这种神秘与爽朗的快速更替往往会让旁人起猜忌心理。话题是由一人兴起,转而在彼此间传送的。所以与左邻右舍交谈时就尽量谈论一些能得到多数人认同得并乐于参与的话题,这样的话题不会太偏,避免了唯我独尊,天南地北,神侃无边的独自漫游现象。无论是有求而来,还是别有目的,都要避免在席间过多地谈论工作,请求以及其它的合作事项,当然也不能绝口不提,最好是一带而过,彼此心知肚明。酒酣耳热,尽兴极欢之时,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实了。频频露骨的提醒反倒坏了大事。其实,酒桌上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目的,是可以拿来显摆的。那便是交友。酒逢知己,这层意思需要更多精力去渲染,全方位地做好了这点,其它的也就水到渠成达到了预期效果。宾客要说话,引起周边人的聊天兴趣,令场面活泼有趣。这个动机是要有的,但寻求的方式也要妥当,因人而异。或许某些方面的话题对发话人很是得心应手,并乐于侃侃而谈,或者总以为自己热衷的别人也同样感兴趣。其实,如果真得一意孤行地这么认定的话,极有可能坏了气氛,甚至出现冷场,结果就是一人在那天马行空地自语。酒桌是一个适合聊天交友的场合,但不是是随意的,是有规矩有方圆的,得懂得察言观色,了解人心。话说上那么一两句就得估摸清楚是否受欢迎,要学着见机行事,适可而止。抓住了话题的核心,就要开始润色话语,突显一个人的口才。当然,这不是辩论赛场,无需飞流直下三千尺地绵绵不绝,直击对手要害。要温和,就是记住这两字。哪怕是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前所未闻的奇事,也不可一惊一乍。温和的话语,就像涓涓流水,无声细腻却包罗万象。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可以在循序渐进的有条不紊中得以体现的。温和是一种气质与智慧,不动声色却蕴含着无限魅力。它不至于锋芒毕露,也不让别人小看自己,是一种保全了自己又迎合了众人的无为而治。它又总是语言得当,不卑不亢的,时而的诙谐幽默又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一丝一毫做作的。但宾客的才华、修养与交际风度却已经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酒,是继语言之后的又一大程序与学问。它们有个共同点,都不是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理论,而是,在交际实践中逐步领会的。有求于人,须得敬酒。不求于人,但以示尊意,也须敬酒。敬酒了不是一人呼朋引伴地在那大喊,来来来,大家一起来喝一杯。这种粗俗的一锅搅不符敬酒礼仪。首先,把握好敬酒的姿态。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如果自己是领导,别放太低,不然叫下面的如何做人?多人敬一人是允许的,但一人敬多人就是以已居大了,是对别人的不敬。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敬酒不是纯粹地为了敬酒。这份敬意尊意还得体现在说词上。雅致的说词,有时比敬酒本身更让人心旷神怡。敬别人,通常自己要一干为敬,但可劝对方量力而行。这一条尤其适合于女宾。一个人的修养与风度便得以展现。替上司代酒时要不动声色,不能显得上司不胜酒力而自己却胜之一筹。最好的方法是让别人以为你是因贪杯才要代上司的酒,或者是通过旁敲侧击把敬酒的人拦下,当然这需要相当高明的技巧。无论喝多喝少,酒后总是不舒服的。此时的嘘寒问暖就显得你的关怀备至,上司也好,宾客也好,都是如此。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好东西,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手巾,就是一种体贴的照顾。如果你会喝酒,以上几点还有些可取之处。倘若近乎滴酒不沾,就不能冒冒失失地主动出击。韬光养晦是得以全身而退的自保之策。当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酒桌上也通常存在这种无奈。自己不会喝,但敬的人是位人物,或者哪怕只是位普通宾客,也是不好推却的。你不会喝酒,何必来这里?对方不仅会这般猜忌,便会觉得窘迫。所以,不管怎样,都得学些诀窍。一、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二、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酒,一杯放水,拿小酒蛊干杯,勤喝水。三、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四、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五、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六、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七、喝到六分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八、每次干杯时全倒满,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尽量洒出去一些,每次可少喝不少。对一件事没有把握时,就该留个心眼,为自己留条退路,不至于事到临头出尽洋相,无处安身。礼仪是一种尊重,是文明的象征,酒桌上的礼仪展现出来得是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令远方来客找到宾至如归的亲切与温情。与其说这是一场物美佳肴的盛宴,倒不如说是一片人文关怀之心的汇聚。天下宴席,聚聚散散。礼,却横贯东西南北,无往不利!

第2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吃菜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

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

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

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

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

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第3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座次礼仪

中国饭桌上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如果你是主人,你应该提前到达,然后在靠门位置等待,并为来宾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请者,那么就应该听从东道主安排入座。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老板出席的话,你应该将老板引至主座,请客户最高级别的坐在主座左侧位置。除非这次招待对象的领导级别非常高。

点菜礼仪

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等大多数客人到齐之后,将菜单供客人传阅,并请他们来点菜。当然,作为公务宴请,你会担心预算的问题,因此,要控制预算,你最重要的是要多做饭前功课,选择合适档次的请客地点是比较重

要的,这样客人也能大大领会你的预算。况且一般来说,如果是你来买单,客人也不太好意思点菜,都会让你来作主。如果你的老板也在酒席上,千万不要因为尊重他,或是认为他应酬经验丰富,酒席吃得多,而让他/她来点菜,除非是他/她主动要求。否则,他会觉得不够体面。

如果你是赴宴者,你应该知道,你不该在点菜时太过主动,而是要让主人来点菜。如果对方盛情要求,你可以点一个不太贵、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记得征询一下桌上人的意见,特别是问一下“有没有哪些是不吃的?”或是“比较喜欢吃什么?”让大家感觉被照顾到了。点菜后,可以请示“我点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几位的口味 ”,“要不要再来点其它的什么”等等。

点菜时,一定要心中有数。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1、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2、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3、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点菜时不应该问服务员菜肴的价格,或是讨价还价,这样会让你公司在客户面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而且客户也会觉得不自在。

吃菜礼仪

中国人一般都很讲究吃,同时也很讲究吃相。随着职场礼仪越来越被重视,商务饭桌上的吃和吃相也更加讲究。以下以中餐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有礼有仪,得心应手。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

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喝酒礼仪

俗话说,酒是越喝越厚,但在酒桌上也有很多学问讲究,以下总结了一些酒桌上的你不得不注意的小细节:

1、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来,双手举杯。

2、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3、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4、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5、记得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或客户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6、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不要放太低。

7、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8、碰杯,敬酒,要有说词。

9、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10、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

餐桌上的敬酒顺序

1、主人敬主宾。

2、陪客敬主宾。

3、主宾回敬。

4、陪客互敬。

记住:作客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倒茶礼仪

这里所说的倒茶学问既适用于客户来公司拜访,同样也适用于商务餐桌。

首先,茶具要清洁。客人进屋后,先让坐,后备茶。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难免沾上灰尘、污垢,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冲茶、倒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既讲究卫生,又显得彬彬有礼。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表现。人家一看到茶壶、茶杯上的斑斑污迹就反胃,怎么还愿意喝你的茶呢? 现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给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热烫手,让客人一时无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适量。先说茶叶,一般要适当。茶叶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冲出的茶没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动介绍自己喜欢喝浓茶或淡茶的习惯,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冲好。再说倒茶,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湿。不小心,还会烫伤自己或客人的手脚,使宾主都很难为情。当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过杯底就端给客人,会使人觉得是在装模作样,不是诚心实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按照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只要两手不残废,都是用双手给客人端茶的。但是,现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这个规矩,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了事。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没有杯耳的茶杯倒满茶之后周身滚烫,双手不好接近,有的同志不管三七二十一,用五指捏住杯口边缘就往客人面前送。这种端茶方法虽然可以防止烫伤事故发生,但很不雅观,也不够卫生。

添茶。如果上司和客户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义不容辞地去做。你可以示意服务生来添茶,或让服务生把茶壶留在餐桌上,由你自己亲自来添则更好,这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时候最好的掩饰办法。当然,添茶的时候要先给上司和客户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离席礼仪

一般酒会和茶会的时间很长,大约都有在两小时以上。也许逛了几圈,认得一些人后,你很快就想离开了。这时候,中途离席的一些技巧,你不能不了解。

常见一场宴会进行得正热烈的时候,因为有人想离开,而引起众人一哄而散的结果,使主办人急得真跳脚。欲避免这种煞风景的后果,当你要中途离开时,千万别和谈话圈里的每一个人一一告别,只要悄悄地和身边的两、三个人打个招呼,然后离去便可。

中途离开酒会现场,一定要向邀请你来的主人说明、致歉,不可一溜烟便不见了。

第4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在我的老家,饭桌上有一套严格的规矩。例如,女人不上桌。在家里请客,女人不和男人们一起入席,需要另外坐一桌。还有,父子不同席。父亲和儿子不安排在同一桌上坐席,父子一般也不在一起喝酒。以前,如果谁家父子在家里对饮,是要被外人笑话的。我们村王二伯有两个儿子,都爱喝两盅,家里没有酒具,就因陋就简,用烧红的铁丝套在坏电灯泡上,截出几个玻璃量杯一样的酒壶。恰好邻居来串门,在屋外听见父子三人在说话,大儿子说:“爹,你先喝了我这一泡。”二儿子说:“爹,你不能光喝俺哥这泡,也得喝我这一泡。”邻居纳闷,以为所说的“一泡”是尿,推门一看,原来喝的是酒。从此,传为笑谈。

不过要说餐桌礼仪最复杂的,还是在酒店里请客。凡是出差去过山东的外乡人,无不对山东的酒桌印象深刻。其规矩之繁,礼数之多,学问之深,足以录制一套《百家讲坛》。

饭桌政治的精髓在于排座次。宾与主,主与次,在座位安排上有着严格的规矩。山东人正式一点的宴请很少在大厅,都安排在包厢或雅间。

以一间直筒包间为例,正对门口背靠窗户的位置是东道主的,叫主陪。主陪右侧的位置留是给第一客人的,叫主宾。主陪左侧的位置留给第二客人,叫副宾。主陪对面,背对门口的位置,也很重要,是留给第二东道主的,叫副陪。副陪右侧是三宾,左侧是四宾。其余宾主,相间而坐。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宾客里里外外都能照顾到,尽显主人的热情与好客。我到了南方,每到请客或赴宴,最不适应的是座次的安排混乱。经常看到,客人坐在主陪的位置上,而副陪的位置坐了一位司机,大概南方人觉得,这个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点都不重要。

山东人之所以在酒桌上严格排定座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酒和劝菜方便。筵席一开始,主陪先敬每个来宾三杯酒,接着副陪再敬三杯,然后是主宾、副宾回敬。接下来,大家以各种名目相互敬酒。一个人的酒量、口才、诡辩能力,在这个时候都会充分派上用场。我曾回老家参加同学的宴请,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一个在法院工作的同学举杯过来说:“为我们家里的老人家们干一杯,祝他们身体健康。”这样的提议,谁又能拒绝?

不过也有劝酒不当的例子,据说有一年前总书记到山东邹平考察,跟大家吃饭,有一个女干部端起杯子说:“总书记,我祝你步步高升。”众人暗笑,他再高升能升到哪里去?

第5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同样也请相信,在媒体的行业里,同样存在着为了坚持说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懈努力的人的存在,也请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这是针对近期再次听说有记者遭遇无理责骂有感。

两个久居国外的朋友相继回国,一个打算创业,另一个去了国内知名的研究所。他们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出奇一致:还是国内好啊!

恰逢那几日北京雾霾,我边翻看手机,浏览微博上充斥的各种有关空气质量的讨论,边指向窗外拥堵的二环路,问好友:跟我讲讲好在哪?

笑答:有问题,就有解决的空间,有空间,就有机会。

移民浪潮席卷中国,却偏偏有海外人士“逆行倒施”,可见城里城外只是一念之间的选择。

参加某省政府活动,休息时间,某市财政局和交通局工作人员坐在下边闲聊。交通局一端无非风花雪月,既然是闲话,也无可厚非。但令人惊讶的是财政局的三位老哥居然一脸轻松地讨论某突发项目的预算分配问题。

过了一会,交通局某领导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们休息的时候就不能聊点儿闲事?”

财政局这边显然愣了一下,随即一人表情复杂的拍拍对方肩膀。

“要不是你们这破项目,我们早就扯闲篇儿了。”

对方尴尬,而后默然。

12月11日,本期杂志出清样,时间很紧张。斟酌再三,最终还是将李炜光教授写的专栏文章《税赋思想“一小步”》做了一些处理。文章其实很好,只是表达上“太过勇猛”。

说实话,财政部的一些领导早就以读者身份要求,希望《新理财》能够体现出更多的“不同声音”,以供工作参考。遗憾的是,当我们在真正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时,自己却却步了……

又到年底,各个单位请客喝酒是免不了的。请上级喝,请兄弟部门喝,没办法,中国的礼仪规则里有这一条。

既然是规则就不能有随意性。规则一,不能喝也要喝,起码让领导觉得你这个人实在。因为能不能喝不重要,关键看态度。规则二,对不同的人上不同的酒,通常级别越高,酒价越高。规则三,酒桌上的座位排序不能乱,表面上说“随便坐”,其实一点也不能随便,这也是酒桌礼仪的规则。

第6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我愚见却认为是面子之国!

疯抢结账,有时并非一种友情,礼仪以至于那些上美的词语,而是好面的行为。

有时碍于面子,我也会抢着去结账,但并非跟他人去抢,而是提前将帐买完。

一杯酒,一顿饭,一席宴之后。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朋友不会是头脑一热就变出来的,是通过时间来证明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一瞬间的朋友,但有一瞬间的敌人。

古话说:“酒后吐真言”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因为在我喝到大醉时,别人说的话,我都记得,甚至我还能随声附和,说起违心的话。 还记得在一次跟不成熟时所谓的朋友喝酒时,大家都已经到了高量,甚至已经神志模糊,不分东西。有一位所谓的朋友,在整个酒桌从头到尾,都在说一件事,“那就是我的不足,我的错误。”事情是什么,我没有必要说,但我突然感到,这个人不能再交,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对待我的朋友,我才会那么做。可能是我好于面子吧!但在酒桌上,我却能言而不语,我只会说是我的不对。在我认为,我够给阁下面子而放低我的身价了吧?然后他人呢?

四十多岁的苏轼将十二岁的王朝云娶进门,这是道德问题吗?不是。这是品德问题吗?也亦非也!而是时代问题,在古人看来是正确的,但在今人看来却是错事,任何低劣下贱的词汇都会出现在对此事的评论上。对于那些平时我认为跟我还算不错的,却在背后玷污我的人。我只能笑而不语,但我也非言出必行之人。到了一个度,什么都会爆发。在我看来,历史越悠久,奇葩亦越多。然后今无圣人,古却常出。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上善的思想,我非圣人因此我达不到。但我是伪人,却会往这个方面去装。所以,我只能将玷污我的人看做时代的垃圾产物,末代的污垢。

看清而不言,很多事情看的很清。但从未说白,没有将那层白纸捅破。可我却又是口不对心之人,因为我是伪人。因此这层纸早晚都会捅破,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身边的一些人,我看的还算清楚。这个时代只有两种人看不清别人,一种是傻子,另一种是爱因斯坦那类的人。两者我都不是,因此我还能看清。所以有时装傻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从另一方面来说,则是吃的亏多了,所以看的比较清了。

有一首张栋梁的歌《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我喜欢这个歌名,还有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会不会想找个人来陪。 这句话。小的时候,孤单了会想起父母。大点了,会想起儿时的玩伴还有父母。成年了,会想起朋友、对象,还有父母。中年了,会想起妻子还有父母。老年了,会想起妻子、孙儿,还有父母。临死了,会想谁?这个无人能够回答。现在的人,越活越孤单。越大了,孤单的时候虽然还有很多可以想念的人,但在身边的人,可能渐渐的少去了吧?珍惜身边所有值得珍惜的人,忘记所有不该存在的人。这样才会让孤单大大减小。

会眼而不做。不是懒惰,明白别人的意思,而不去服从。只因为自己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没有必要去服从或是讨好。长时间的服从迁就,恩怨积累久了,早晚会有爆发的那一天。就像足协将从体育总局剥离一样,虽不是爆发,但也是迫不得已。它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第7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和朋友喝酒,大体都是一些高兴之事。那时候虽然比较穷,但几个同学朋友三五成群,买一点花生瓜子,好的时候也弄些卤菜,就可以喝得十分尽兴。印象中只有几次,是不太高兴的。一次便是当时有位同学,喝醉后发酒疯差点从十几米高的地方跳下去。那次教训之后,我发誓绝不与酒品差的人同桌喝酒。还有一次是在千禧年,我们全班集资包了一个迪吧,但到了那里才发现老板居然同时包给了另外一个班,大家因此而起了一些争执。酒后闹事是寻常事,但酒前闹事,实在有些影响喝酒的心情。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喝很多酒,说很多话。但对于我而言,令我感觉值得和他喝第二次酒、进而深交的人却是不多的。尤其是当你需要有个人陪你喝酒时,那个和你举杯、听你倾诉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古人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

爱喝酒的人很多,真正懂酒的人很少。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国内一考察团到巴黎一个高级酒吧,点了最好的红酒。在座的估计都是好酒之人,即便不怎么喝酒的,按照国人的心态,好奇之心人皆有,如此好酒,品尝一下又何妨。更何况,回国后可以作为吹嘘的资本,于是乎,这几位央央大中华的领导在法兰西一口气喝掉四瓶红酒后,觉得不过瘾,还想再点几瓶。这时候,酒店老板出来说话了,这是我们店的珍藏,各位这个喝法,实在有点玷污我的酒,我不卖了。对于一个喝酒的人来说,应该懂得对酒的尊重与珍惜。

当然,不同的酒,有不同的喝法。像上述的好酒当然应该有个真正懂酒的人去品她,去鉴赏她。这就好比,一个美女需要嫁给真正懂得欣赏她,珍惜她的人一样。然而,并非所有酒都应该采取“品”的姿态。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江湖好汉都讲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是一种范儿――江湖范儿。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的古国,喝酒的方式和品行本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到了现代,好像唯一主流的就是梁山好汉似的喝酒作风了。大家不是觉得自己是武松,就是觉得同桌喝酒的人都是武松,一上酒桌,端上酒杯,自己就不是自己了,别人也不能再做别人。尤其是在工作当中,常常会有上述的情况。但其实,有可能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双方本来都不想喝酒,但碍于餐桌上的礼仪而不得不喝酒。结果,大家都喝了不情愿的酒。

第8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检察院演讲稿:平凡岗位也须清正廉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岗位也须清正廉洁”。

又到春天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杨柳风拂面,随着几天前的几场春雨,真正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心中豁然开朗。如果说腐败像冬日的阴霾笼罩着人们的视线,浑浊了人们的思想,但愿这次活动让我们加深对清正廉洁的认识,让廉政像春的清风吹彻我们的心灵。

在新世纪,检察队伍中,涌现出许多人民满意,清正廉洁的好检察官,无一不以他们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形象为人民服务所敬重,他们代表了检察队伍的主流。当我们被这些优秀检察官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深深震撼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在金钱的侵蚀下,在私欲的诱惑下,一些意志薄弱的检察官见利而忘义,背弃了检察官的执业准则,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最终倒在了糖衣炮弹之下。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起抵御各种腐蚀的思想道德防线。

恪守检德,促进清廉,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理解“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本质内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的工作态度,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确立积极的人生评价,切实做到公正廉洁执法。

恪守检德,促进清廉,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检察官的职业决定了检察官要有高于一般行业的道德准则。他既要模范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又要忠于职业操守。一名检察人员必须时刻以检察官职业道德准则为参照,修身养性,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以高尚的道德品格去赢得社会的尊敬,引导社会价值取向,以公正的执法去获取法律的公信力,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恪守检德,促进清廉,要加强自律。一名检察官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也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检察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中,检察官的舞台只在平凡的岗位上,只在庄严的法庭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

第9篇:酒桌上的礼仪范文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三”就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古人认为“三”是最圆满的。《史记・律书》中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自汉代始,三出阙成为帝王威仪的象征。例如唐代大明宫的含元殿前树三出阙;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乾陵前的三出阙遗址,至今历历可辨。在民间谚语中也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再如礼俗中的三鞠躬,等等。为什么“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这样特殊的位置呢?原来,这里包蕴着中华民族的哲学内涵。如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最早只有“一”和“二”这两个数,“三”的概念是在经过长期的认识和思辨过程中才产生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论语》记载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可见道家和儒家都十分强调这个“三”。从中不难看出,其实这个“三”并不只是单纯数量上的“三”,而是一种思辨的优选法。譬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办某件事,或要开展某项工作,往往都习惯于事先做出几套方案来。如果“一”是一套方案,“二”是另一套方案,究竟选择哪一套方案为佳呢?按“一生二、二生三”或“三省”“三思”的逻辑,就是不采纳“一”的方案,也不采纳“二”的方案,而是采取两个方案之长,弃两个方案之短,创造出第三个方案,这会比前两个方案更为圆满的。因此,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饮酒习俗中,也就有了“敬酒三杯”、“罚酒三杯”的劝酒方式。而这个“三”也就含有圆满之意了。

不久,在报上看到《河南渐行文明“酒风”》一文,不禁令人深思。

河南是中国4000多年白酒文化的发祥地,是酿酒鼻祖夏人杜康的故乡。在河南悠久的酒文化历史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宴”早已约定俗成。河南喝酒还有一个古老的规矩:主人给客人端酒敬酒,客人不喝完,主人不坐下,而且不把客人喝倒就不尽兴。但是,这种规矩常常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有些客人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喝得一塌糊涂。很多外地人直言对这里的酒风不喜欢。尤为让人感到不解和十分尴尬的事,劝酒竟然劝跑了外商。数年前,在河南商丘市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外商带着项目准备在商丘投资,商丘市市政府极为重视,而且盛情款待,自然免不了喝酒。第一天,外商面对热情劝酒的主人频频举杯,勉强应付;第二天,商丘官员继续轮番劝酒,外商无法招架,最后烂醉如泥;第三天,当主人再次劝酒时,外商找借口中途离席,“落荒而逃”。人跑了,投资项目自然也就没了。喝酒本来是为了增加气氛,增进了解,结果这次酒宴却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中国外交学院院长,中国驻法国前大使吴建民曾颇有感慨地说:“不少外商在感谢中国方面热情接待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提出抗议:我们不能喝酒,为什么非要我们喝呢?而且还要把我们喝趴下。”有的外商甚至把酒桌上过分热情看作“侵犯人权”。本来主人为客人敬酒这一独特的礼仪无可厚非,但有些人一再“劝”对方把酒喝完,这样做就有悖于现代文明了。

如今,充裕的酒水供应为人们的善饮提供了保证。但是很多情况下“善饮”已经变成了毫无节制的狂饮、烂饮,以致因喝酒过度,酿成伤人性命的悲剧。

另据有关史书记载,饮酒为“三”在我国的史书中也不乏记载。如《坚瓠集》说:“然罚饮之数,多限以三。”吴谚谓:“客来迟,罚三钟。”还有韩安国作赋不成,罚三升;兰亭之会,王子敬诗不成,罚三觥。从上述之例中,人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有罚酒限以“三”的习俗。那么罚酒如此,敬酒也亦如此。如“三杯美酒敬亲人”仍历代皆沿袭不变。

由此可见,敬酒用“三”,说明敬酒者的情已很圆满了,三巡劝酒也是这个意思;而罚酒三杯,也是由“圆满”之意引申而成的“极限”之意,被罚者饮了三杯酒,说明他已有了完全认错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