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我市初中学生学习第三套全国中学生广播体操《舞动青春》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1年西安市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第二套全国中小学生幼儿系列广播体操的设计与实施效果的研究 西安市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西安市城乡中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西安市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基于成本调查的西安市中小物流企业运行效率分析与思考 西安市三环路绿化废弃物现状调查分析 西安市重点中学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西安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安市高校女大学生课外体育参与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安市大学生饮食行为习惯调查与分析 西安市小学奥数补习机构现状的调查报告 西安市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效率提高策略分析 西安市与全国三次产业经济关联比较分析 西安市幼儿园性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西安市碑林区小学英语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报告 西安市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调查 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 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商”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侯冬华.无规律,难度大.第三套广播体操推广遇“难”题讨[J].工人日报,2008年11月21日.
[5]第三套广播体操教学光盘和教师用书免费赠送西部[EP]2008-07-12 /news/2008-07/12/content_10140830.htm.
[6]长安区教育局举行中小学生第三套广播体操比赛[EP].2009-4-22,/typenews.asp?id=954.
>> 浅析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 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入伍热”的现象分析 宁夏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意向情况调查 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及相关政策分析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北京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意向调查分析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 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分析 浅析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利与弊 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思考 入伍,大学生的新选择 浅析大学生入伍的成本与收益 入伍参军:大学生的新选择 大学生入伍的制度激励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吉林省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情况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搜狐新闻.http:///20160505/n447933971.shtml.
[6]田野,乔振友. 吉林60名高校校长立下征兵“军令状”[N].中国国防报,2016-6-14.
[7]大学生征兵比例再创新高[N].新民晚报,2016-9-22.
[8]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简介:
丁照权,男,黑龙江克山县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左学成,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关键词: 高中生 体育行为 徐州地区
体育行为是指人在内在动因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身体和心理活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已经实施了五年,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学生的体育行为现状如何?体育生活是否已经得到重视?高中体育工作是否摆到应有的位置?体育活动是否得到保证?因此,调查分析高中生体育行为现状,发现高中生体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高中生体育生活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徐州市十所高中(徐州一中、徐州七中、邳州运河中学、邳州二中、邳州四中、新沂一中、新沂二中、新沂三中、睢宁高级中学、树人中学)。各校均随机抽取120人作为研究对象,有效参与人数为1140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高中生体育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
在“你对体育消费是什么态度?”的选择上,选择愿意消费的46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0%;选择不愿意消费的333人,占总数的29.2%;选择不确定的341人,占总数的29.9%。说明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确定体育消费态度,花钱买健康的意识还很淡薄。
2.2高中生获取体育信息状况的调查分析
在“你是否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的选择上,选择关注的256人,占总数的22.4%;选择不关注的460人,占总数的40.3%;选择不确定的426人,占总数的37.3%,说明大部分高中生不太关注体育信息,可能是因为学习紧,时间少。
2.3高中生每周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分析
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一次也不或者1次的为50人,占总人数的4.4%。选择两次的为375人,占总人数的32.8%。选择三次的为473人,占总人数的41.4%。选择四次及以上的为244人,占总人数的21.4%。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周都能参与体育活动,只有很少高中生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统计结果是很让人欣喜的。
2.4高中生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分析
在“通常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课、早操、课间操除外)”的选择上,选择0~20分钟的为222人,占总人数的19.4%;选择20~40分钟的为455人,占总人数的39.8%;选择40分钟~1小时的为326人,占总人数的28.5%;选择1小时以上的为139人,占总人数的12.2%。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中生每次锻炼效果有保障,还有一部分高中生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
2.5高中生体育活动场所的调查分析
在“你通常在什么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单选)”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场所是学校的体育场馆、353人占总人数的30.9%;其次是寝室209人,占总人数的18.3%;再次是公园、马路203人,占总人数的17.8%;在公共的体育场馆的163人,占总人数的14.3%;在家里的148人,占总人数的13.0%;选择其他的40人,占总人数的3.5%;在校内外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的26人,仅占总人数的2.3%。高中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寝室、公园、马路,学校内外收费的体育场馆很少有人去。
2.6高中生体育活动项目的调查分析
在“你通常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单选)”的选择上,选择最多项目的是篮球207人,占总数的18.1%;其次是排球204人,占总数的17.9%;再次是乒乓球183人,占总数的16.0%;选择羽毛球的136人,占总数的11.9%;选择足球的116人,占总数的10.2%;选择散步、跑步的105人,占总数的9.2%;选择健美操的67人,占总数的5.9%;选择游泳的53人,占总数的4.6%;选择武术的45人,占总数的3.9%;选择其他的学生人数为26人,占总数的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器材、场地能够得到满足的项目,高中生选择的人数相对多;器材、场地或者指导很难得到满足的项目,选择的人数就相对的少。
2.7体育活动在高中生业余时间安排上的调查分析
在“业余时间通常活动的事项(可多选)”的选择上,选择看电视的463人,占总人数的40.5%;选择上网的397人,占总人数的34.8%;选择听音乐、广播的389人,占总人数的34.1%;选择体育活动的312人,占总人数的27.3%;选择学习的287人,占总人数的25.1%;选择看小说、杂志的229人,占总人数的20.1%;选择逛街、购物的149人,占总人数的13.0%;选择找朋友玩、谈对象的97人,占总人数的8.5%;选择其他的47人,占总人数的4.1%。可以看出体育活动在高中生业余时间安排上已占有一定的比例。
2.8高中生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调查分析
在“你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单选)”的选择上,选择学习紧、缺少锻炼的时间的329人,占总数的28.2%;选择校园体育环境影响的198人,占总数的17.3%;选择家庭体育环境影响的158人,占总数的13.8%;选择缺少或者没有场地、器材、设施的146人,占总数的12.8%;选择没人指导或者没有人一起活动的97人,占总数的8.5%;选择对体育不感兴趣的90人,占总数的7.9%;选择没有特别原因的84人,占总数的7.4%;选择社区体育环境影响的40人,占总数的3.5%。结果表明:高中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紧、缺少锻炼时间。
3.建议
3.1全社会都要关心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采取合作的态度和行动,积极探索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方法和对策,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贡献。建议采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建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把学生吸引到活动中。
3.2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体会乐趣、体会成功、放松身心,培养体育情感体验,增强锻炼的主动性。体育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运动中感受乐趣,在运动中形成态度,在运动中形成习惯,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国家要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让学生有场地锻炼,有器材可选择,有体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切实落实好学生的体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1,(1):28-38.
[3]周厚权.盱眙县高中生体育行为的调查报告[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
[4]马金梁.吉林省高中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
【关键词】医学生 饮食习惯 饮食结构
近年来很多调研发现多数大学生饮食不规律,比如不吃早餐、吃饭速度太快、零食代替正餐等。而医学院学生因学科性质导致学习任务较其他学科更重,这就对医学生体能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正确饮食观念,增强体质,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面谈访问的方式对261名在校医学生连续一周的三餐消费进行调研,本次访问学生的范围为2015级到2012级四个年级,包括临床、护理、检验等10个专业,访问期间每位同学的数据均真实有效,有效率达到100%,希望通过调研发现医学生饮食规律,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医学生三餐消费现状
1.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的261个有效样本中,男生78名,占比30%;女生183名,占比70%。2012级14名,占比5.37%;2013级49名,占比18.77%;2014级93名,占比35.63%;2015级105名,占比40.23%。
2.分析结果
(1)男女生三餐消费分析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男生早、午、晚餐消费均值分别为2.46元、2.55元和6.55元; 女生早、午、晚餐消费均值分别为2.64元、2.71元和5.61元;总体消费均值分别为2.59元、2.66元和5.89元,可以看出晚餐消费显著高于早餐和午餐。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早餐和午餐的消费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晚餐的消费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消费高于女生。
(2)不同年级三餐花费分析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早餐和午餐消费各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晚餐各年级无显著性差异。其中早餐2012级和2015级的消费高于2013级和2014级,午餐2015级高于2014级。
(3)各专业三餐消费分析
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不同专业在早餐和午餐的消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晚餐的消费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口腔专业的晚餐消费为6.59元,显著高于临床(5.78元)、护理(5.43元)、药学本科(5.84元)及中药学专业(5.70元)。
(4)早餐、晚餐消费情况统计
在本次调研中,星期一到星期五早餐无消费频次分别为17、20、22、24、23,总计106人次,占总消费人次的8%,其中男生早餐无消费频次为70,占总频次的66%,女生早餐无消费频次为36,占总频次的34%;从年级角度分析,2012级到2015级频次分别为0、11、78、17,分别占到总频次的0%、10%、70%和20%;星期一到星期五晚餐无消费频次分别为21、20、23、28、30,总计122人次,占总消费人次的9%,其中男生晚餐无消费频次为20,占总频次的16%,女生晚餐无消费频次为102,占总频次的84%。
医学生三餐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三餐饮食中存在下列问题:
1.晚餐消费明显高于早餐和午餐,且男生晚餐消费显著高于女生。在调研中可以看到,晚餐平均消费为5.89元,而早餐和午餐分别为2.59元和2.66元。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早餐和午餐吃得比较随意,而晚餐吃得比较多,这与“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健康饮食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从而形成“早餐马虎,午餐凑合,晚餐丰富”的饮食习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或者直接将早餐与午餐合二为一,从而忽略或随意对待早餐,造成早餐营养摄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不足的学生创造力、数字运用能力、想象力及身体发育都会受到影响;而午餐消费与早餐消费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因也是因为下午有课或食堂就餐人数较多,为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而随意解决;晚餐消费较多的主要原因是晚上课余时间较多,外出就餐机会增加以及聚餐等使得晚餐消费金额或消费量增加。
2.不同年级三餐消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2012级和2015级学生早餐消费高于2013级和2014级;2015级午餐高于2014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2015级同学是大一新生,刚从高中阶段转入大学阶段,还继续延续高中阶段的生活规律,而2012级同学因专业课较多,健康专业知识较丰富,因此比较重视早午餐。
3.男生不吃早餐的比例远高于女生。本次调研的261名学生中不吃早餐的比例仅为8%,相比较武汉大学调查的近两成学生坚持一日三餐的调研结果要好很多,但在这8%的同学中,男生占到66%,远高于女生的34%,从年级角度分析,2014级学生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占到7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医学生所学医学知识远多于其他学科学生,因此不吃早餐的同学仅占8%,但多数同学早餐质量不高,2014级学生因年级过渡导致生活规律变化,课程多、懒惰、准备四级考试等原因使得他们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261名学生中不吃晚餐的同学占调研总数的9%,其中男生16%,女生84%。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女生的饮食习惯好于男生。
建 议
1.进行科学营养知识健康教育。要利用医学院校优势全面开展大学生营养健康知识教育和宣传,改变大学生在食物选择消费、膳食行为中存在的误区,逐步提高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
2.树立正确饮食观念。通过正确营养观念的宣传树立,将营养观念与饮食行为主动结合,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并针对年级、性别、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建立个性膳食结构,努力使每个人达到最佳状态。
3.建立正确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学生饮食消费习惯及消费行为,特别是大一和大二学生的饮食教育。同时大学生也应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及自我实践,将健康饮食习惯自觉地体现到日常生活中。
4.培养学生养成饮食计划的习惯。通过进行饮食计划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养成根据身体状况每周作一次饮食计划的习惯,将饮食计划丰富化、多样化,建立个性合理的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宋晴葵:《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商场现代化》2008年。
[2]段婷婷、陈刚、李欣蔚、梅子雨、向倩、王星星、唐越:《大学生膳食营养与卫生的现状调查报告》,《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2期。
经济环境的改变,文化的包容与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的高度畅通,使处于这一环境当中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这个时代的独特性和代表性,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十所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以及心理素质的调查进行了浅析,以便于更好的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价值观;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调查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不断地在调整自己的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以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中变化最快的就是价值观念,作为新生代力量,大学生们的价值对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阐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与心理素质现状。
二、调研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的对象是国内10所高校,包括一本、二本、以及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共300名。
第二,调研内容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现状。
第三,调研方式
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本次共分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其中一本院校占23.2%,二本类学校占52.2%,专科类学校占24.6%。
第四、收集整理分析
收集整理已经调查回来的问卷进行统计并分析,整理相关材料,查找对应的文献,浏览相关信息,在分析课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二者相关联的资料,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和判断。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心理素质调研
第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现状调查
其一,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关于在利益关系上的倾向问题上,在利义关系上选择取利舍义的人占5.5%,取义以利的人占10.7%,利义兼顾的人占38.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占45.5%,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与“重义轻利”社会一直倡导的道德观念有较大的冲突,同时也体现了既要利也要义平等互利的思想在目前学生心中的主导地位,这显然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在道德观上的体现。在你认为人的幸福问题上,根据分析可知,对于有知心朋友的选择占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健康,有钱有权则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的是有温暖的家。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陪伴而并非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在公交车让座的问题上,90%的人在公交车上是主动让座的,这是说明当代大学生是认同助人为乐的价值取向的。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理解作弊行为的占48%,认为总比补考好的占21%,反感,从不作弊的占20%,有11%的人表示作过弊,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作弊现象是包容甚至是理解的,这是值得引起思考的。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在在利义关系上更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道德观取向上拥有正确的道德选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心灵纯真而美好,价值取向是理性化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欣赏高尚却不能完全实现自我高尚,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与社会道德有一定的背离性,甚至还显示出了养成教育的缺失,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对错不分,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取向。关于当代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方式问题,有45.3%的学生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物质极大丰富,可以充分享乐的生活,28.2%的学生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追求个性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断追求理想,23.3%的学生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平静稳定的生活。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物质的需求和享乐心理还是占主导地位。关于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问题,根据数据分析可知,29%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53.1%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自己有较小的影响,具体的购买行为还是取决于自己,17.9%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消费水平对自己没有影响。这说明在学生中攀比心理还是存在的,但是大部分同学能够理智地看待消费这个问题,不会随着周围同学的影响而受到干扰。关于当代大学生对衣食住行方面的标准,以经济实惠为主的占57.6%,尽管追求高标准的占11.8%,兼顾实惠和高标准的占28.2%,不清楚的占2.4%,如图7所示,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攀比现象并不严重,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攀比心理。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对崇高伟大的追求表示赞赏,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对大学的影响,他们对人生的追求更加务实和多样化,理想主义色彩逐渐退去,显示出当前大学生存在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追求财富、地位个人的美好生活,谋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成了当前大学生普遍的理想;
其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取向。关于当代大学生上大学的动力的问题,61.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23.7%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家庭成员的期望,5.7%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同龄人互相竞争的结果,6.1%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动力是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3.3%的学生对于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不清楚。对于将来工作的要求,在调查中,选择职位升迁空间的占33.1%,选择经济收入的占40%,选择工作环境的占17.1%,选择地理位置的占7.3%,选择其他的占2.5%,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的升迁环境和经济收入最为在意。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目前在就业观上忧患意识增强,看中经济待遇,但是更注重自己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在理想的追求上表现出了现实主义和务实的生活态度,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一个明显趋势。
第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研
其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有42.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很乐观,19.6%的学生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明天幸福,25.7%的学生认为自己前途命运难测,10.6%的学生选择了过一天是一天,还有1.2%的学生选择了悲观,这说明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的自信的,少部分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悲观心理;
其二,人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人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家庭教育占58%,学校教育占31.4%。因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于人生价值观影响的重要性。
其三,遇到挫折时的反应。有61.2%的学生选择了冷静处理,有18.4%的学生选择了求助他人,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明显的提高,懂得冷静分析问题,勇敢面对困难。
其四,如何缓解压力。根据图14可知有50.6%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转移来处理,18.8%的学生选择了顺其自然,自然调整,还有40.6%的学生选择了发泄和压抑自己的压力,由此可见还是一部分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去缓解自己的压力,如果过度的压抑或者发泄自己的压力可能会造成对自身或者对他人的伤害事件发生;
其五,什么事让你心里最难以接受。有31%的学生选择了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差,26.1%的学生选择了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24.9%的学生选择了自己很珍惜的一段感情突然离你而去,18%的学生选择了被朋友同学或者老师家长误会,受到他们的批评指责;
其六,遇到困难时会向谁求助。有63.7%的学生选择向好朋友或者大学同学求助,20%的人倾向于自己解决,9.4%的人会向父母求助,只有6.2%的学生选择了寻求老师们的帮助。这说明大学生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大学生处理困难有着重要的帮助,对于向老师寻求帮助是大学生最后的选择。
综上所述,在心理素质上当代大学生充满自信,朝气蓬勃,自强自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受到困扰,因此忧郁烦躁的状态有时会显现出来,处理压力和情绪的问题上,大学生更多的选择压抑和自行解决,这是大学校园里不断发生堕落、自杀等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对于心理素质的影响将从道德观念、就业取向和消费取向两方面来阐述,从道德取向来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观取向上拥有正确的道德选择,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心灵纯真而美好,价值取向是理性化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欣赏高尚却不能完全实现自我高尚,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与社会道德有一定的背离性,这也是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的修正阶段,难免遇到迷茫困惑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迷茫和困惑容易使大学生在心理认知上出现偏差,造成一定的困惑。但是良好的道德观念容易使人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从消费取向来看,如“以下哪些消费心理你最认同?”中64%的当代大学生选择求实心理,在购物时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10%的当代大学生选择求异心理,追求与他人不同的东西标新立异,20%的同学选择从众心理不由自主地追求时尚潮流,6%的当代大学生选择攀比心理买东西要选择胜人一筹,由此看出,现代大学生虽然拥有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却保持着正确的消费心理,而这一消费心理正是受到了价值观的指导,正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主要标准为经济实惠为主的消费观,而这一消费观引导着消费心理,从而让人们在进行消费时能够正确购物,理性消费。从就业趋向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原因就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由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就业心理发生改变,出现的情况是当代大学生想要去层次高,物质条件好的公司,但于自身实力不够,但又不肯屈就于薪资条件较低和工作地点偏远的现实,而这一就业心理其实是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只有树立好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业选择。因此,当有条件比较适合的工作,就可以放手去拼搏,实现自我价值,运用多种方式去就业。因此,现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就业观,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又由就业心理引导就业,从而使每个大学生的价值都得以体现,推动社会发展,从上述对就业分析的论述可以看出,价值观与心理素质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对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的这份调查报告通过对道德观念、消费取向、就业取向这具有说服力的三点出发,说明了价值取向与心理素质具有严格而又紧密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完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赵莉,孔凡柱.大学生心理素质价值观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2]邹强.“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分析-基于同一份调查问卷2次调查结果[J].广西教育学院报,2011(3).
[3]刘浩.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4]黄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郭娅.民族院校大学生“三观”教育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2).
[6]杨滨,田惠.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及成因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报,2013(3).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经济 现状 对策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它依赖于经济又服务于经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条件下,高校体育的发展已不仅局限于事业性质。而是提高场馆利用率,增加社会效益,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作用等,运用价值规律,促使其良性运作和发展。
一、现状分析
1.体育设施方面
高校拥有数量可观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除了满足教学、群体、训练需要外,完全有能力面向社会开放,满足全民健身计划推行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体育场所器材的迫切需求。
2.体育劳务方面
高校体育教师,既有丰富的运动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在培训、技术辅导、康复咨询等方面向市场提供优质的服务。
3.拥有体育人才
高校中有一小部分达到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体育尖子,是竞技运动市场后备人才的重要部分;在高校中极小部分达到较高指导水平的教练员,是竞技市场教练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渐兴盛的体育人才市场中,这两部分人都可能成为有偿服务的对象。
4.拥有体育科研
高等院校浓厚的学术气氛、科技设备和科技水平,使之成为我国竞技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高等院校的体育科研成果不但能直接推向体育科技信息市场和体育图书音像市场,而且可直接服务于运动训练和指导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进程。
利用高校体育经济开发现存的四个有利条件,按照社会和高校对体育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发展经营体育,扩大资金来源,增强自我补偿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势必成为高校体育走向市场的明智抉择。
5.能够利用媒体力量,宣传品牌
利用比赛进行宣传报道,如运用电视、报纸、网络和广播等媒体,实现了立体报道,全方位传播,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利用比赛举办之机,充分展示了高校筹办大事的精心、开幕式的精彩、运动健儿的英姿,进一步树立了该校的良好形象。
可以以体育为媒介,打造品牌和加强交流,强化品牌。如通过体育比赛的东风系统介绍了学校的现状、办学模式和特色,使社会各界对学校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同时,突出本土特色。对优秀运动员的报道,也是对学校运动员培养模式的肯定,同时也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强化特色型的有效途径。运动员的出色表现,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传统,大大提高了该校体育工作的知名度。此外,探讨培养模式,追溯体育传统也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通过比赛,吸引了来自各地区的运动员参赛,如果是举办国际比赛,还可以吸引各国运动员参赛,给大学带来了多样的文化和气息。大赛新闻中心则派出各路记者,跟踪采访,系统地报道了他们说出对主办学校的印象、参赛的感觉、对大赛组织安排的感受等内容。通过比赛促进交流,可以在接触中了解和,举办大赛的意义也可以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也可以使大学的品牌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开展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思考
1.亟待提高开展我国高校体育经济认识
当前,许多人对高校体育的看法一直沿袭了原来那种旧的观念,认为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附属品,除了为教育服务外就不能谈市场和效益,其投入也要由高校财政供给,这些很少的财政投入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使高校体育的发展举步艰难,停滞不前。同时,由于许多高校对体育的管理模式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仍将体育部门列为学校的三级单位,使学校体育工作既有垂直领导,又必须横向联系,使之(诸如经费支出,师资培训,参观学习)等应及时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层层汇报,甚至推诿、拖肖、踢皮球的现象。把体育部门进行的一些合理有偿服务,认为是投机行为。这些都与当今经济信息社会所要求的节奏和效率极不相称。同时,也影响了高校体育市场化的进程。
2.大力培养和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世界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锐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后发现,仅存20%的体育用品真正用于竞技体育,而80%的份额来自大众体育消费。在这80%的大众体育消费中有7成以上来于高校体育消费。另据国家体育总局1998年公布《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体育人口约为31.4%,达到近4亿人,而高校的体育人口就占了60%以上。这是个潜在的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我相信,随着人们健身和消费意识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从而推动高校体育市场化的发展,使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逐步壮大。
3.推动体育品牌在高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国外有许多著名体育公司,如耐克、阿迪达斯、阿瑞娜等,这些体育大公司利用体育明星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如美国耐克公司利用篮球巨人迈克尔.乔丹为其在食品业方面创利润52亿美元,服装、鞋帽和其它方面获得35亿美元。而这些有70%是从高校消费市场中获得的。
总之,高校体育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开展体育经济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茆宝荣:《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社会价值的思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
[2]陆红:《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国西部科技》 2006年第1期
高校体育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中国的社区体育极不发达。高等学校是一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特殊团体,从运动水平和运动设施及运动技术指导上来讲,是各个社区的“体育小康村”。用中国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从建立“小康示范村”的思想来讲,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以高校体育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从而形成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式发展,对引导人们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很有必要。
但目前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公众性体育设施缺乏,专门从事社区体育职业的人才数量很少,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相对而言,高等学校是中国体育的“发达地区”。高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不仅实现了高等学校各种资源的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而且社区对高等学校的理论研究,对进一步收集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同样也推动了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所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体育相对社区体育具有的优势
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有着其特殊的性质。长期以来,其缺乏与社区的接触。其实,高校的许多场馆设置是可以与社会共享的,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发展有着许多可行性条件。
高校可以为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的体育管理工作者。高校等学校里的专业体育教师和培养中的学生都可以深入社区去帮助社区居民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校与社区的接触,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锻炼的机会。同时社区体育也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老师。因为社区居民的不同年龄层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指导教师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状况及需要来开设体育活动,以满足他们科学锻炼、科学健身的需求,从而能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西部高校体育资源中有相对较完善的场馆设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节假日时几乎空闲。这与大多数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反差。如果能对社区居民开放,居民的体育活动方式就会变得丰富多彩,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可以组织一些大型的社区体育活动,使高校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经常进入社区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在融入各项社区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与社区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及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得到了加强。社区体育活动还可以与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联系起来,如校运会、各种球类比赛、社团活动等,都可以与一些单位联合举办,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西部高校体育对促进西部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
充分运用了高等学校的体育资源。由于学校具备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因此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可以以学校为基地,用“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与社会上的营利性体育组织联合承办;可以接受社会各界、家庭的自愿捐助;可以和企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联合组织体育运动会;还可以用俱乐部形式将社会体育人口与学校广泛联系起来。学生在上课时是学生,放学后则成为“社区俱乐部”的会员,从而为大众体育休闲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场地出租费、会员费、运动会赞助费等能够对设施的保养、改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避免政府在学校体育教育和社区体育两者中的双方面的长期投入,减少了许多浪费。高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对高校体育资金的积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促进了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高校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同时,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使高校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而高校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大众。
营造了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高校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锻炼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带动作用,持之以恒,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
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高等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区,长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发展。
西部高等学校体育对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策略
建立组织机构,实行高等学校体育对外开放政策。在高校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高校―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共同管理,组织高校――社会的体育运动。高校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实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社区在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体育人才引进和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专门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对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放宽政策,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发动群众,提高认识,视社区体育建设为利己利民,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高校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社区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长期以来,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高等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系部之间。高校体育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发动全民参与,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一个班级,一个系部,一个俱乐部即可。在这些比赛中,高等学校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开办针对目前社区居民的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高校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要按照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如老年人适合太极拳,中、青年男子适合篮球、足球、武术,中、青年女子适合健美操,少年适合体操、武术等。
壮大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现阶段我国社区体育仅仅靠从上到下的宣传政策完成使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群众广泛参与及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内部机制,才能取得成效。高校可发动教师、社团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利用节假日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社区居民。这不仅是对学生品质的教育,也是学生实践的课堂。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还可解决社区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结论与建议
在新时期,如何构建高等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新型互动关系,探索互动发展模式,形成新型有效的互动运行机制,提升社区体育综合实力是现阶段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结合发展是一个双赢策略,对社区体育而言,解决了目前开展活动的组织人员、奖金、场所等难题;而对高校来说,既对教育是一个促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强化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应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高校要把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开放,利用高校人才、场地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加强服务社区的意识。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有偿服务,来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提高教师收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的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及技能的培养,为其走向社会参加社区体育创造有利条件。社区体育组织可以通过高校的辅助,建立起自己的体育俱乐部、中老年活动中心等,开展适合全民健身的大众体育活动,使城市社区体育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师:《社区体育运动简论》,《体育与科学》,2002(2)。
2.朱俊玲:《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浙江体育科学》,2002(5)。
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体育科学》,1999(1)。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第一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校园网上订餐;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
一、引言
随着饿了么、美团外卖、淘点点等校园网上订餐平台逐渐融入大学生校园生活中,这种新兴的网上订餐方式,很快被90后的我们所接受并盛行开来。大学生纷纷扫描二维码下载食堂外卖APP,每日的特价饭菜,便利的订餐方式,使大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去食堂吃饭的习惯,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美食。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在参与食堂网上订餐环境的构建中,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对于它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而我们大学生正处于这个浪潮的中心,因此,很有必要对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进行进一步探究,分析出现的问题,对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食消费习惯和培养健康饮食意识等具有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开始从吃饱、吃好向营养、保健、长寿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饮食消费群体,他们的饮食消费行为反映了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目前,许多学者和教师们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注大学生对餐饮的消费行为的却少之又少。周忠民(2002)最早给出了饮食消费行为的定义,他认为饮食消费行为是饮食消费者有意识地寻找、购买、食用和评价以满足需要的食物、服务及设施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脑体活动。它既包括饮食消费者的形体活动过程,也包括其思维活动过程。宋晴葵(2008)分别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苗芳、韩潮、郝鹏炜(2013)从大学生饮食消费习惯、观念和饮食消费现状,三个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特征。杨亚(2014)也从上述三个方面描述了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特征,并在分析过程中指出大学生营养结构不完善、偏食等问题。
校园网上订餐作为一种新兴的订餐方式,本文着重研究这种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总结其饮食消费行为特征,并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正确的健康意识提出建议。
三、研究样本与方法
此次调查以辽宁大学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了解校园网上订餐环境下,大学生的饮食消费结构、饮食消费方式和饮食消费观念。最终共发放问卷410份,有效问卷400份。其中,男生占37.9%,女生占62.1%,这与我校整体男女比例相近,此调研结果可以更为客观地反应我校使用校园网上订餐的总体饮食消费状况。在对数据的处理上,用SPSS和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并利用卡方进行检验校对。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校园网上订餐的使用现状
目前校园网上订餐业务在我国只是处于形成期,从网站数量来看并不多。截止至2015年5月21日,入驻各大高校的网上订餐平台主要有三家,分别是美团外卖、饿了么和淘点点,主要消费群体就是高校大学生。经调查显示,在400份有效问卷中,有369人使用网上订餐,所占比例92.2%,没有网上订餐经历的人数为31人,所占比例7.8%,这个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大学生已逐渐适应校园网上订餐这一新的消费方式。
在对大学生每天使用校园网上订餐次数的调查中发现,每天订餐次数在一次所占比例为28.2%;而每天订餐次数在2次的有225人,所占比例为61.0%;而每周订餐次数在3次及3次以上的有40人,所占比例为10.8%。按照正常每天三顿饭计算,可以看出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上订餐平台订饭,通过访谈得知,大学生白天上课,早餐通常会在食堂进行,这样计算则可以得出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每次吃饭都会使用网上订饭。
2.大学生饮食消费观念
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对新事物具备一定的分析、识别和判断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观念以理性消费为主流。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大学生在参与校园网上订餐的环境构建中,主要考虑到食品的质量、价格、个人的购买力和时代潮流四个因素。
(1)质量
校园网上订餐是食堂商户与网上订餐平合的一种订餐方式,这使得消费者将对食品质量的关注转移到对食堂整体情况的关注,校内食堂的食品是经过学校食品卫生部门检查审核通过的,这使得大学生对食堂食品质量的满意度较高。虽然虚拟网络下的电子商务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商家是校内的食堂商户,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调查发现,大学生愿意使用校园网上订餐平台的原因中有78.3%的同学认为网上订餐方便、快捷、可信。
(2)价格
调查发现,价格是大学生选择校园网上订餐的主要原因。有92.4%的大学生选择校园网上订餐方式而非去食堂购买的原因是存在价格优惠,这种线上购买线下交易的方式,使得大学生平均每顿饭可以比标准价格优惠1元-2元,这种价差带来的优越感使得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使用这种新模式。这说明价格会对大学生选择购餐的方式造成影响,而且对于网上订餐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如果就餐成本较大,就会损失大部分的顾客。
(3)潮流
网络购物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在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行开来。在这种潮流推动下,大学生也更倾向于尝试新鲜事物,本调查为排除价格因素的干扰,只考虑网上订餐这种新模式带来的顾客需求,我们调查了食堂与线上购买无差价的情况下,大学生对网上订餐的需求,统计发现,有80.6%的大学生愿意尝试这种新事物,这说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其开放的心态和独特的思想,使其形成不同的消费观念。
(4)购买力
经济因素是体现大学生理性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和实际可支配收入,大学生购买力的变化主要是由实际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主要的生活费来自于父母的给予,只有少部分通过兼职和奖学金获得,问卷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生活费在800元以下的有25人,占6.8%,801元-1500元的有238人,占64.5%,1501元-2000元的有81人,占21.9%,2001元以上的有25人,占6.8%,总体看来,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在1500元左右,其中实际用于饮食消费的情况如下表:
表 不同生活费用区间的饮食费用消费情况
饮食费用占生活费的百分比,500元-700元的比重较大,为44.7%,这说明这部分大学生用于饮食费用方面的实际可支配收入较多,我们还可以发现,有30.6%的大学生实际用于饮食费用在300元-500元,对于这部分大学生而言,饮食的价格就成了主要因素,如果网上订餐有优惠,他们就更有可能选择网上订餐的方式。
3.饮食消费方式
校园网上订餐出现之后,网上订餐成为大学生主要的饮食消费方式。网上订餐方便快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惠的餐饮,同时也说明大学生逐渐青睐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这种简单还体现在支付的方式上,现在常用的两种支付方式就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通过调查分析,有82.4%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电子支付,远远高于倾向于现金支付的同学。其原因之一是网上订餐所实行的获取优惠的方式仅限于网上支付;另一方面随着网络银行和电子支付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于线上支付。
4.饮食消费结构
美国农业部在1992年正式的《食物金字塔指南》指出:人们应该尽量减少脂肪和油的摄入量,每天应吃6-11份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乳制品。校园网上订餐平台的出现,为同学们较低价体验餐饮提供可能性,也使得大学生较少的关注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饮食结构问题。在调查大学生的饮食结构时,只有23.9%的大学生考虑到订购餐饮的营养价值,有65%的大学生没有注意到饮食的合理性,以个人偏好为主,随意搭配,还有11.1%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注意。长此以往,会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潜在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5.饮食消费时间
规律的饮食是保证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网上订餐的出现导致了大学生加餐、多餐等现象,饮食时间也较不规律。只有5.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上订餐的出现使其饮食时间更有规律,有45%的大学生认为和原来基本差不多,49.3%的大学生饮食时间较难固定,这说明网上订餐模式对一半左右大学生的饮食时间产生冲击。
此外,调查发现,大学生为避免吃饭高峰时间会提前订饭,这使得大学生会占用上课时间进行订餐活动,这无疑也会造成课堂效率得降低。
五、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的饮食消费行为特征
校园网上订餐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主要消费人群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是消费观念超前而消费能力不足的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在校园网上订餐的环境构建中表现出的饮食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追随时代潮流
大学生追求时尚,跟随时代潮流。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校园网上订餐的出现,一方面其新颖独特性吸引了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其简单便捷的订餐方式也着实便利了大学生;同时,这也说明大学生具有尝试新事物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追随时代潮流,推动时代的进步。
(2)追求效用最大化
大学生在选择是否使用网上订餐方式时,主要关注三个因素:价格、质量和购买力。效用最大化时大学生满意程度最大,其中价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相同的食品,大学生花费的价格越低,其满意程度越高,效用就越大。校园网上订餐也利用了消费者这一心理,利用低价格吸引消费者,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3)缺乏营养知识
校园网上订餐使得大学生可以利用较低的价格享用美食,这使得大学生更多地注重菜样的种类,而忽略了均衡营养的摄入,偏好成为大学生选择饮食的主导因素,校园网上订餐使得大学生经常使用麻辣、多脂肪或者多糖盐的食物,造成各种营养素的不均衡,极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构建大学生营养价值体系。
(4)饮食控制力较弱
大学生饮食控制力较弱主要表现在饮食时间的不规律和订餐时间的管理缺陷。校园网上订餐使得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随时可以订购美食,同时也导致大学生三餐时间不规律,甚至也有大学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选餐、订餐、抢红包等活动,降低了课堂效率和学习质量。
2.对策与建议
(1)帮助大学生树立营养价值观念
大学生要合理的搭配一日三餐,均衡饮食结构,做到健康饮食,不要因为网上订餐平台的优惠而过多的选择肉食类食物。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资料查询、咨询营养师、参照食物金字塔等方式,正确的选择饮食;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饮食教育课程,指导同学搭配三餐,激发学生对搭配食物的研究动机,培养同学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合理搭配饮食的方法和策略;另外,学校可以聘请资深的营养师开展关于饮食搭配的讲座,了解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2)加强自我管理,控制饮食规律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了解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规范生活作息,克服惰性。学会制定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遵守,合理分配学习、娱乐、体育锻炼等活动的时间,规范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不要因为在课堂上订餐而降低课堂效率。合理制定目标,增强自信心,根据目标制定并实施计划。积极参加社团、宿舍文化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3)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食消费行为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饮食消费行为可以对大学生饮食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三个方面着重教育。开展大学生饮食消费教育课程,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特别在网络环境下,这种消费观念的培养尤其重要,避免大学生沉迷于潮流,迷失自我;同时不能忽略对饮食消费方式的教育,电子支付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大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学校应多开展有关方面的讲座,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消费方式;在饮食消费结构方面,学校可以特聘专业营养师,进行分期讲解,让大学充分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蔡晓梅,赖正均.广州居民在外饮食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8(3).
[2]高庆,盛鹏,郭玲艳.大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习惯现状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4).
[3]宋晴葵.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商场现代化,2008(17).
[4]周忠民.浅谈饮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1).
[5]宋晴葵.当代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1).
[6]杨亚.当代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以贵州大学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4(1).
[7]苗芳,韩潮,郝鹏炜.关于大学生饮食消费的调查报告.经济视角(上),2013(1).
关键词:旅游保险 现状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0-155-02
1 广西旅游保险的问题研究背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虽然广西旅游业正在稳步健康地快速发展,但广西旅游保险的发展却较为滞后,问题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2 广西旅游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2.1 广西旅游保险业运行的概况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蓬勃兴旺,而广西凭借桂林山水等众多著名旅游景点作为催化剂也激烈燃烧着火红的旅游业。广西旅游保险业,作为广西旅游业软实力之一,却未能与其同步繁荣发展,目前处于严重滞后境况,大大阻碍了广西旅游业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给广西旅游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2.2 广西旅游保险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1)对游客购买旅游保险的现状调查。
近期通过对广西的旅游消费者购买旅游保险的现状借助发放问卷调查。其中,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男54人,女56人,共110人。有不同层次年龄段的调查者,以20-49岁的游客居多。他们的职业分别有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金融保险从业人员、文教科技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关于旅游保险在旅游者中还尚未达到广泛普及,据调查报告显示,45.45%的旅游者是并不了解旅游保险的,41.82%的人群是了解一点,还有12.73%的旅游者是了解旅游保险。显而易见,只有为数较少的人群是了解旅游保险的相关情况,极大部分的旅游者还是处于对其比较陌生的阶段。
对于为何使用旅游保险?较多游客还是存在着思想误区,依赖旅行社合同的自带,而真正由于自身需求在旅行过程中的切实求平安保障的人群只占32.53%,明显还是处于一个较小的比例。
对于通过购买渠道这方面的调查显示,66.27%的游客选择旅游合同中自带,而18.07%的游客通过旅行社购买。此外,还有6.02%的游客选择网上购买,9.64%的游客会直接去保险公司购买。如图1所示。
(2)关于保险公司针对旅游保险的现状的相关调查
笔者除了对潜在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广西主要保险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访谈中得知,一份旅游意外险费用相对比较低,大约在5-20元左右,在整体市场看来估算在100亿元左右,相信这一数字足以吸引起广西区域内保险公司的眼球。然而,着眼于当前实际统计情况,广西旅游保险市场反应大不如预期所料。能够察觉意识到旅游保险这个极具潜力的新领域的保险公司也是屈指可数,总体而言,广西旅游保险依旧处于广西保险业漠视的尴尬氛围中。据了解,目前在广西开办旅游保险的公司也为数不多,与北京、上海、广东省等旅游保险业相对发展领先的区域相比,广西旅游保险产品的可选择空间较小,旅游保险产品种类相对稀少。
2.3 广西旅游保险市场发展预测
(1)广西旅游保险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对旅游保险重视程度日益提高,2009在上海举行的旅游保险论坛更是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发展旅游保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外,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与发展的核心角色,其优越地理位置对带动中国-东盟友好往来,进一步推动广西旅游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则,东盟十国也是一个庞大的客源市场,其旅游保险市场也可以随之扩张。因此,广西旅游保险市场的增长潜力无比巨大。
(2)广西旅游保险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
随着广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广西保险业的稳步提升,广西旅游保险市场的竞争也会日趋激烈。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选择来到广西开设区域分公司,数量逐增的保险公司为了抢夺旅游保险这块“肥肉”,势必会各显神通采取各式措施手段。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以后,一些在华的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发展势态良好,也有陆续逐步打入我国大中华市场的趋势,一旦进军广西保险市场必然会进一步带动广西旅游保险业的发展。
(3)广西旅游保险将逐步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保险的网络化也是广西旅游保险发展的必然通道。2)从目前广西销售的旅游产品来看,旅游保险产品已逐步实行多元化,为了使广西旅游保险业能够实行科学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明到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而针对其创新出相应的不同产品,从而满足各有所需的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旅游保险销售的网络化,旅游保险产品的多元化和旅游保险服务的人性化共同推动着广西旅游保险的全方位发展。
3 广西旅游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旅游保险的被认知程度低
广西旅游业日渐蓬勃发展,但旅游者对于旅游保险的认知度并非呈现正相关。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桂林、北海典型旅游城市,每年过百万的旅游者中,七成以上的旅游者未购买旅游意外险,购买旅游保险者仅占3成不到,且购买金额多在10元以下,而同样的险种在其他旅游省市的购买率一般都在70%以上。相对而言,广西普遍游客对于旅游保险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导致他们无意识主动去购买旅游保险,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广西旅游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旅游保险监管不完善
广西省的旅游保险相比我国其他发达区域,如北京、上海、广东省等地区起步较晚,对旅游保险的监管机制尚未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尚未完善,因此难以有效约束区内保险公司和旅行社在销售旅游保险产品过程中的一些不正当行为。另外,目前区内的相关监管机制也难以帮助众多旅行社形成自觉的投保旅游保险的行为。
3.3 广西旅游保险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保险公司所开发的保险品种丰富多样,但广西旅游保险品种开发相对比较少,广西旅游保险在保险公司中仍旧处于不备重视的尴尬地位。(1)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的宣传力度不足,保险产品种类开发创新层次较低。(2)保险公司与旅行社携手打造旅游保险的意识也不强,对旅行社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制约。(3)对保险公司而言,旅游保险这一险种属于时间短,低保费,高保额的一种成本较高的险种,对比其他传统的保险险种,保险公司宁愿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传统险种上进行开拓和下功夫。开办旅游保险业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高。
4 广西旅游保险产业的创新发展对策
4.1 加大旅游保险产品的宣传力度,强化游客的旅游风险意识
扩大宣传,增加人们对旅游保险的认识,提高旅游者对旅游保险风险意识是推动旅游保险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加强,一些政府部门通过保险这种市场化手段进行风险管理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保险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的任务比较重。只有人们提高了对旅游保险的认识能力,旅游保险的购买需求才能快速增长,整个旅游保险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4.2 完善旅游保险监管体系,提高旅游保险市场运行质量
总体上看,未来一个时期广西的旅游保险业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其发展以来的一些问题症状的呈现,广西旅游保险的监管的挑战也如影随形。坚持实行广西旅游保险的科学可持续发展,遵循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为最大宗旨,严格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狠抓保险服务质量,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努力改善旅游保险行业的形象,完善广西旅游保险监管体系,提高广西旅游保险市场运行质量,促进广西旅游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4.3 开发新的旅游保险产品,提高旅游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
目前广西的旅游保险产品种类比较少,这一方面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有关,另一方面与游客对险种的需求程度有关,但是产品和需求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不开发种类更多、覆盖范围更广的产品,游客对旅游保险的需求就只会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广西保险公司要想抓住现在旅游业发展的繁荣时机发展旅游保险,就必须将自己的保险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对旅行社责任险的保险责任界定要简单明晰,以及加大创新险种的开发力度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旅游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
4.4 创新旅游保险产品销售渠道,保证旅游保险服务范围
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原因是旅游保险产品保费很低,但是经营成本很高,因此降低其经营成本将会是保险公司参与旅游保险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对此,最有利的方法就是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开发新的销售渠道。(1)普及网络销售。保险公司开通电子商务网站,实现在线投保,大大提高了旅游保险投保的便捷性。(2)大力创新各种销售渠道,例如电话销售、报纸销售、信件销售和上门销售以及在银行、机场、旅游咨询中心等场所开辟投保柜台,方便旅游者投保。
5 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旅游保险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光明广阔。如何进一步推动广西旅游保险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好做强广西旅游保险业都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制定好广西旅游保险业的合理发展策略,并严格予以落实执行,广西旅游保险业的蓬勃兴旺发展指日可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相信只要广西旅游、保险两大产业携手并进,合作努力,必将实现双赢,必将共同带动广西旅游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东辉.关于旅游保险发展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报,2008(6):21-28.
[2] 谢鹭.论旅游保险的现状与创新[J].保险研究,2006(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