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摩擦力教案范文

摩擦力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摩擦力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摩擦力教案

第1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第2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而每一条路径不仅代表着该用户经常出没的路线,背后更包含该用户的经济水平收入状况(住什么条件的小区)、最常用的信息获取时间、日常空闲时间等等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其中数据包括:步行/地铁公交/自驾车路线、居住的小区、工作单位所在的区域、路上所耗时长、app活跃频率与时长等等)。

市场分析:单人路径:意味着最低成本的出行路线,而和衣食住行结合便可以将线下品牌的营销传播效果最大化;根据相应的路径数据,我们可以整合线下商家资源,为该路径上的用户推荐美食、娱乐等消费内容:一方面降低用户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一方面降低用户到达消费地点的出行成本;最后还降低了商家针对有效消费者的传播成本(更精准)——三管齐下;

群体路径形成的社区(群组or社区):同在一条路径上的至少两个人,具备普通陌生人完全比不了的低成本行为价值——同行(拼车)团购(同路)同住(拼租)同玩(尤其是临时起意的线下约见)都是最高效的价值所在;

非常适合做线下活动,这恰好解决了线下活动参与成本高的问题,如路上堵车、地点陌生等原因导致的迟到等——参与度显著提高(上下班路过就参加了)粘性显著增强(下班路上顺便去了),如形成群组,同路这一条件会让很多信息同步和更新,更加让路友之间保持异常紧密的联接。

迎合需求:1、在上下班的时间里,移动端活跃的极度高峰期,由于用户持续移动,附近的人功能相对劣势,而此时路径的优势便凸显出来;2、在上下班的路上,以路线为区隔将用户群体精准的垂直分割,变成小块儿的有着紧密关系的一个又一个小集群(同路人);3、双向推送、阅后即焚、同路同行——缓解搭讪尴尬。

团队情况:丛洋——创始人(全职)28岁,产品经理。互联网创业小兵,英文专业毕业第六年,辗转于三家中小型创业公司,一年半做品牌与市场营销,四年半分别涉及门户内容(职位:时尚主编,创业伙伴来自搜狐、新浪)、社会化媒体(创业伙伴来自网易)、pc软件(儿童桌面软件)、智能硬件(儿童智能腕表)、app产品(亲子场馆室内地图导航,创业伙伴为金立手机项目成员)。

擅长创意与策略,对市场极其敏感,相信直觉也相信方法论。近两年主做产品,目前在辅修UI与交互(达内)、和电子商务(人大)。喜欢与用户谈恋爱并钟情于此,曾随团队把公司流水从零做到千万,成员五人至千人,对本土创业环境下的管理问题、商业模式、优缺点基本都涉及,对创业精神体会深刻。

刘涛——联合创始人(半全职)90后,视觉交互设计师。华北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一个不苟同于体制专业的90后,曾在大学为了喜爱的音乐而组乐队演出赚钱,凭着敢拼敢闯的劲头多次跻身大型演出,曾率队接下潮白河孔雀城楼盘开盘商演,蒙牛集团庆典晚会等大型演出,结交了各行各业有梦想的朋友,大学期间曾任职美方德教育机构音乐老师两年。后误打误撞进入互联网设计领域,凭着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和不断的学习,于大四便任职UI设计师,曾参与的项目有pc端儿童桌面设计与改进、盼大世纪有限公司官网设计改进、经介绍为印度尼西亚基督私立学校制作中国版宣传折页,并印刷发行。

 宫正——创意策略支持(兼职)80后,人人网资深策划经理。北京土著,文艺系理科生,计算机专业出身,投身广告并自学设计,后因移动互联网浪潮研读互联网营销与策略(北航,在职研究生)。超过9年国际4A广告公司及国内一流手游公司工作经验,市场策略、投放策略、客户服务经验丰富。现已将工作重心转战移动互联网,有多个游戏及应用类包装与推广实操经验,善于制定和管理移动互联网广告策略及以获取用户为目标的品牌活动。喜好科技,乐于追求新技术,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坐地铁穿凡客,BAT格局了若指掌说就是我。但是我衷心的希望能把更多的新技术用在市场策略当中去。优秀团队合作经验,喜爱与别人合作并取长补短互相成长,善于策略性思考。

第3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87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构建科学概念,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实验教学有效地通过实验以直观和具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心”,把深奥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快”、“懂得更多”、“用得更好”,可以说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的灵魂。这对教师的基本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科学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实验动手、设计能力,能适时、必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

一、实验教学的概况

作为科学课堂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实验教学历来都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力的概念”、“密度的概念”、“比热”等。传统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只会架空这些知识应有的价值,而且这种学习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把深奥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在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上更是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和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做法,也被广大教师所摒弃。教师在选择实验教学时,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准备:第一方面,做好教案准备,虽然准备教案是教师工作的常规事项,但是实验教学的教案有它特殊的地方,除了一般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之外,教师还必须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突况,准备一份事故应急预案;第二方面,做好实验准备,实验教学的中心就是实验,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更应精心准备,因为这里没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完整的规章制度,教师应把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实验前教师需自己演练一遍,找出漏洞,以便及时补救,力争实验成功;第三方面,做好清洁准备,在课堂完成实验之后,往往会留下大量的垃圾或废弃物,教师在准备教案、实验的基础上,还要准备好各种清洁工具,保证课堂结束之后,教室能够恢复整洁的面貌。

二、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的应用

初中科学课堂不能只停留在空谈理论的状态,要想把这门综合性课程上好,必须在课堂上实践实验教学,而且还要把实验做好。要想做好实验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重要环节都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以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思维引入――摩擦的存在

传统课堂教学的四步教学法,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仍还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课堂导入环节,以旧的知识为切入点,运用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打通关节。这种模式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更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的重要动力。表现在课堂上的实验教学为例,我们必须把两者相结合,把课堂导入变为实验教学的思维引入的路径。例如,在《摩擦力》教学的新课引入阶段――什么是摩擦?对于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的数学题。笔者在引入新课时,除以生动形象的例子为先导外,还设计了一个体验式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摩擦“无处不在”,人们是无法避免的。

这个小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笔者提前准备了三块大小、厚度相等的光滑玻璃、毛玻璃、纹路特多玻璃;

(2)请班级中的“小书法家”小A用毛笔先在光滑的玻璃上写“科学”两字,请小B同学用秒表记录所用的时间,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所测时间;

(3)请小A同学继续在毛玻璃上、纹路特多玻璃上写字体大小大体相同的“科学”两字,小B同学和教师重复上述活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纷纷猜测最后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纹路特多玻璃上写字化的时间最长,学生都能认识到是由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造成的。教师也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题――摩擦力。这种以实验的方法导入科学的思维,很好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教师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发挥。本来很普通的玻璃现在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摩擦的存在,这种贴近生活的小实验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从而显得弥足珍贵。

2. 自主发现――摩擦的大小

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是新理念倡导下的重要形式。教师在引入课堂教学任务之后,一定要放弃自己“生拉硬拽”的观念,放手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把课堂发展的动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实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严格遵照科学教育思想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形成科学学科中的理论概念。例如,在学生对摩擦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之时,教师应该推动新的教学环节的开展,即把实验的权力给予学生。为此,笔者设计了“摩擦力大小”的小活动。这个小活动以学生自主发现摩擦的本质为目标。具体操作如下:

学生把双手的手掌合拢:

第一种方式,先同时向前,再同时向后,没有摩擦;

第二种方式,一只手掌向前,另一只手掌不动,有摩擦但不大;

第三种方式,再让一只手掌向后,另一只手掌向前,摩擦力特别大,手里还有热量产生;

第四种方式,一只手掌向后,另一只手掌不动,摩擦不大。

除了以上四种方式之外,笔者还添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手掌抹上水、油、粉笔灰、泥沙再试试,还有就是自己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挤压手掌操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摩擦是一种相对力,它的大小受制约于力量的大小和方向,还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小组探究――摩擦的利弊

目前,探究式教学已成了贯彻新课改理念的主旋律,它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小组探究必须围绕科学理论的可变空间展开,探究应该是开放的。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弊”这块内容时,笔者选择了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组成四人探究小组(由学习能力强和相对弱的组成),开展以“摩擦的利与弊”为主题的探究活动,(1)每小组学生合作完成弹弹珠、手握水杯的小实验,要求记录下实验中涉及到摩擦的地方;(2)各小组对电动玩具自行车(内装干电池,闭合开关后也可开动)进行观察、分析;也可以进行拆卸,重新组装;请各小组找出自行车涉及摩擦的地方,越多越好。(3)小组成员相互讨论,把所有记录下来的涉及的摩擦进行划分,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由于大家对弹弹珠、自行车都比较熟悉,都觉得有话可说,课堂气氛活跃;又由于自行车模型可拆卸,特别是男同学热情更高。组内成员对一些问题还进行了讨论和归纳,最后形成了小组的意见,在班内交流汇报。通过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学生体验到了摩擦的存在,明白了生活中虽然有些摩擦是有害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反思和体会

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既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也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起好的引领作用,自己必须要对新课程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把正确的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些都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经验的积累和反思。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时育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思想战线,2012(36).

第4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不够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它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论比较全面和合理地看待学与教的关系,也反映了人们对学与教关系的认识的深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在今天,“为学习设计教学”就更有生命力。近几年,笔者遵循“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感悟良多。

一、重视学情分析

案例:高一《摩擦力》教学片段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然后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作出如下猜测:

A.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跟物体间的压力(正压力)有关

C.跟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根据以上几条猜测,师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探究(利用控制变量法)。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探究,看似非常符合科学探究的要素,先是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猜想与假设,随后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最后师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结论。上述的步骤每一步都中规中矩。但这样做对高一学生合适吗?有必要吗?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有关,现在再进行探究就显得多此一举了,显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正确分析学生学习摩擦力的起点能力。这样类似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见到,要么是对学生的学习估计不足,要么是对学生的起点能力估计过高,这些都将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可能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适宜学习者进行学习,必须进行前期分析。前期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内容分析;二是学情分析,包括学习者起点能力、认知结构等特征因素的分析。

在现实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比较重视,但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要重视学情分析,是由下列原因决定的。

1.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前提。教学内容都是根据需要选择的,而且还经过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加工处理,离开了对学生的了解就难以正确解读教材。

2.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才有可能设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也是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因为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风格与学习特点。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设计,容易演变成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

二、灵活使用教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教材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完教材。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应甘作教材的奴隶。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自主地选择、组织适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材料,而不能过分依赖手中现成的课本。

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综观高中物理教材,明显可以看出,它是紧紧围绕两条主线,一条是力,一条是能。比如《电场》这是围绕力和能来理解和分析电场的,磁场也同样如此。教材这样编写,知识序就非常清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容易把握,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也比较明确。但有的内容知识序就不是很清楚,如果碰上这样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进行教学。

2.调整教学顺序

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知识为主线,以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它更合适于教师的教而非利于学生的学。如果要为了学生好学而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有时必须适当地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

案例:“磁通量”概念教学

人教版教材中“磁通量”的教学是在《磁场》这一章中完成的,但在这一章中基本没有运用“磁通量”,学生学了“磁通量”之后感觉它却是“没用处”的,直到在学习《电磁感》时才清楚“磁通量”意义所在。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法拉第也没有提及磁通量的概念,后来电磁感应的理论化需要才提出磁通量的概念,因此在《磁场》里提出磁通量的概念有点生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把“磁通量”的概念调整到《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这节内容里,当学生明白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时才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时才适时地补充物理学上把“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称为“磁通量”,这样调整教学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中调整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教师对学情分析不一定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原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不适。同时课堂教学时出现错误或者一些意外情况,如果教师仍旧按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就会变得不太合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有些时候,教师也会出现某些差错,教师更是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认真讨论的问题,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课中,当磁铁插入螺线管中时产生感应电流之后,提问学生:什么情况下能够产生感应电流?有学生会喊出:磁通量发生变化。如果这时教师仍旧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来演示实验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学生已经知道结果了,因此在课堂中有必要更改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变探究为验证。比如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会是磁通量变化?这明明是切割磁感线,如果条件是磁通量变化,那么也有可能磁通量变化但没有切割磁感线,这时是否有感应电流呢?通过讨论,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观点。

总的来说,“为学习设计教学”是为了学生易学、有效地学,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分析学情,课中关注学生,唯有如此,课堂才会精彩、高效。

参考文献:

第5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首先,科学活动的内容应该生活化、游戏化。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生活化,就是将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领悟到科学对生活的实际意义。小班的科学活动“鞋子和袜子的秘密”是一节与摩擦力有关的活动,是让孩子分别体验穿鞋子和袜子在滑道上从下往上爬滑梯的感受。为什么要选择穿鞋子和穿袜子倒爬滑梯这样的内容?这来源于孩子们平时的生活,他们喜欢脱了鞋子在地上走,玩滑梯的时候总是舍不得离开,而且常常倒着爬滑梯……他们乐此不疲。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能让孩子们产生持久的兴趣。

在“鞋子和袜子的秘密”活动中,老师把滑梯当小山,用“爬山”的游戏情境引出活动;接着让小朋友回忆过去自己和爸妈爬山的经历,让小朋友说说爬山的时候脚上穿的是什么;然后让小朋友猜想是穿鞋子容易爬上山还是穿袜子容易爬上山,再让小朋友自己去爬爬这座“小山”……整个过程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贯穿始终,幼儿在活动中热情极高。

其次,科学活动的环节设计应层层递进。

科学活动中幼儿是否有不断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与教师设计的环节息息相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幼儿“跳一跳能够得着”,才是适合幼儿的,才能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因此,活动的环节设计必须层层递进,才能不断引发幼儿对活动深层次内容的探究和理解。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第一层次——让孩子们按常规玩滑梯;第二层次,让小朋友从下往上倒着爬滑梯;第三层次,让幼儿分别尝试穿鞋子和穿丝袜倒爬滑梯。这三层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了“穿鞋子容易爬上山,穿袜子不容易爬上山”的经验,从而理解了容易还是不容易爬上山与穿的材料有关、以及滑与不滑的摩擦现象。

第三,科学活动中师生的对话交流非常必要。

教师的引导语(问题)是否切题、是否符合幼儿当前的需要至关重要。引导语也应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希望幼儿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只有通过递进式的活动和引导才能达到目的。

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表达是幼儿对于事物探究和体验结果的认识的反映。小班幼儿处于动作思维阶段,他们的表达常常伴随着动作产生,因此教师应在幼儿玩的过程中多与幼儿进行对话和交流。一方面,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可以了解到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点,判断幼儿对任务的理解和达成程度,并进行进一步引导;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思维与动作及语言的联系,从而培养幼儿清楚表达的能力,进而让幼儿理清事物间的关系。

第四,科学活动中要善于用语言提升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须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科学活动中关键经验需要用语言的方式进行提升,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有时表达不够完整或者不能概括地说出重点,因此需要教师把幼儿说出的零碎、片面的语言给予重组、加以概括,给出一个或一段简洁、清晰、科学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这个活动中的关键内容。本活动是一节与摩擦现象有关的活动,因为“摩擦力”这个词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在活动中教师不需要说与“摩擦力”有关的词,只需要让孩子体验到并用语言表达出“穿鞋子容易爬,穿袜子不容易爬”的关键经验就可以了。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慎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在科学活动中,是否每个活动都需要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在活动的什么时间段使用都需要认真思考。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使用时机不恰当反而会干扰幼儿的主动性思维,久而久之幼儿会依赖于教师给他们提供的信息,教师也会产生认识上的两大误区——一是只要活动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活动就是先进的,理念就是先行的;二是忽略幼儿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时机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之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好帮手。

第二,要慎用比赛的情境。

第6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教学后记是教师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及时回顾、反思的简要文本记录,其关注焦点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利与弊”分析,因而它已日渐成为一种培养教师反思习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教学后记的主要特点是:并非前瞻的、预设的、全面的教学计划,而是后顾的、生成的、精要的文本小结。从时间关系上看,教学后记通常是写在“课后”而不是“课前”;从形成机制上看,教学后记不是教师只身书斋时预先对教学设计和学习状况的“理想”设定,而是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现实”回顾与反思及时生成的小结性文本;从内容完整性上看,教学后记未必是对完整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包容和涵盖,而是对某个(种)教学步骤、教法技巧、教学灵感、突破创新、课堂反应甚至个别学生学习表现的“点滴”描述和反思。

二、教学后记是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着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要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常态和兴趣,“写”教学反思显得多么重要!“传统型”物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中心和话语的霸权,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知识积累、经验的应用和单向传授,忽略了教学的生成、学生人格的尊重、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物理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经验型”、“预设型”、“教学型”向“能力型”、“开发型”、“生成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这就需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寻找自我求成的突破口、着力点,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教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能将最新的、最有效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反思结果以教学后记形式记录下来,这将极大地方便物理教师随时查询、学习和借鉴,其重要价值窥见一斑。

三、物理教师如何写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后记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目前,人们对教学后记内容的看法不一,仁智各见,但以下四个方面应当成为教学后记首选内容。

1.记录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

教学后记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特指对有反思价值的某个(或少数几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考量,而不是对所有教学阶段“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记录。教学后记重点分析收到较好效果和存在明显不足的阶段,其价值在于分析寻找成与败的原因,不断归纳出避免教学失败的方法,总结出获取教学成功规律。比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预先设想同学们应该可以轻易从手推车、跷跷板等实物中抽象出杠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课后,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更多地被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放飞梦想所致。于是,我在教学后记中提醒自己,下次上这节课时,请同学们回家后以适当的方式对手推车、跷跷板、扁担等一些事物作初步了解,为本课的顺利教学事先作好铺垫。

2.记录最新见解和疑惑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现有水平和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同一问题常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新见解、新看法。如果将这些“未曾预约的精彩”及时记录在案并加以认真分析,这不但是对教学经验的丰富,更是对思考角度的转换和思维习惯的完善。另外,当面对来自学生的新疑惑、新问题时,即便那时一下难以应对,都应真实记录下来。因为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十有八九就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就算是学习中的错误也应“诉于笔端”,因为错误本身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例如,在讲解《功》一节时,有学生认为“功为负,物体就后退”。持有该观点的学生,主要是对功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到位所造成的。在教学后记中,我认真总结了这一现象的解决办法:功为负,表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3.记录教学灵感

教学灵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它是在复杂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激荡”状态时产生,所以具有随机性、瞬时性和迸发性的特点,若不及时加以记录,将会很快遗忘。比如,在静摩擦力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理解。我顺手拿起黑板擦,一手把它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沿水平方向拉,让它保持一种运动趋势(仍然静止)。只见黑板擦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弯曲。这一下子将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直观形象地展现面前,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了更为深刻而准确的认识。这种教学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记入教学后记,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4.记录教学突破与创新

无论是教学观念的一次更新,还是教材使用的一次突破、教学手段的一次尝试、讨论方式的一次遽变、学习检测方法的一次创新,这些都可成为教学后记的珍稀资源。比如自己有时也抱怨教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实在不好教。但细细想来,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

第7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关键词:三维目标;人才培养;教学策略;教学形式;情感渗透

只有对三维目标正确理解,明确其真正的意义,才能在课堂上有效率地实施,教学的课堂才能自然生动,让同学们学其知识,懂其方法,促进人才的成长。所以,想要在物理课堂上有效实施三维目标,必须让教师明确如何设计一节课的三维目标。

一、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1)明确三维目标的设计依据。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式的重要依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特别是高考压力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实施都存在一些问题:“知识与技能”的僵化和虚无化,“过程与方法”的流于形式和机械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签化。这些现象一直存在于教学中,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因此,如何明确三维目标、物理课堂如何体现三维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维目标一词来源于新课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的依据正在这里。可见,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物理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

(2)把握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性。三维目标一词不论是在教师的教案中还是教学过程中常常被提到,可在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却常常被割裂。实施过程中把三维目标分别加以设计,使教学过程非常生硬,知识的连续性被肢解,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发生冲突、使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活动发生混乱,影响学生的连贯性学习。就像麦圭尔所说:“一个人对在自己感情、思维和行动之间保持和谐的需要,是他信念体系和全部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统一性、相互渗透性。仅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的。而想要三维目标全部实现,在课堂中就要把教学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学生不是一味接受知识的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独立思维能力、有想法、有感情的人。

(3)处理好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地位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是主导者,可以是领航者,还可以是参与者。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教师大多时候都是课堂的主导者,而这样的角色就容易把课堂变成填鸭式教学。教师角色的处理方面,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经提到,在苏格拉底的教学中,提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学生围圆桌依次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的控制者,而是站在中间的导航者,引导学生们的思路,其真正作用是使讨论者沿着一条线索有效地进行下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应这样的教学。例如:一些生涩难懂的知识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一讲解。如果一味追求课改中的探究式教学,会使学生的讨论无法进行下去,课程目标无法完成,浪费时间,容易造成学生认识错误或者心理受挫。

二、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对于三维目标的实施,我们不应该生搬硬套,使教学过程肢解和虚化。要根据每一种类型知识本身的形成规律,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知识与技能的不同建立相应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环境设计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不能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完成不同知识类型的目标,这样会使教学策略单一和盲目。①对于陈述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回忆和再现知识的策略来讲解。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对原有陈述性知识采取回忆、再现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回顾旧知识、掌握新授知识。例如:必修一中的知识和位移,因为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在初中时就已接触过,所以可以采取学生阅读课本和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呈现,而位移的矢量性这一知识点需要老师重点讲解。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疑“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来完成让学生学会区分路程和位移这一教学目标。②对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可以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和实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这样的程序性知识,可以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师生对话共同总结归纳的策略,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2)根据过程与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过程与方法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例如:在摩擦力的讲解中,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成正比,哪些因素成反比。

(3)教学中恰当处理情感教育,把握不同课题情感教育的特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目标中,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于不同的课,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教师就应该重点突出伽利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注重物理中实验方法的运用;在力的分解中,可以让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2).

[2]陈志刚.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2(5).

[3]赵清福.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

第8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关键词:生态课堂;师生互动;新课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笔者就“师生互动”的进入、促进及反思这三个步骤展开讨论。

一、教师在“师生互动”中首要探求师生互动的切入点――把握学生求知的兴奋点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动员学生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学基本上是失败的。那么,学生的兴奋点在哪里?在新知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处。在新知与最新科技的联系处。在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的矛盾处。在新知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汇处。

二、教师在互动中要创设和谐民主且富有人文气息的氛围,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应是和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师生长期培养感情,教师应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高于学生,如果不是,就应该不耻下问,因为教师作为个体,在庞大的学生群体面前,只是一份子。因此,教师具有教与学的双重关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小先生”,并能主动、大胆、积极地去读书、学习。教学中,师生才会实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这里所说的人文气息,包括教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还包括学生们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

教师要建立现代教学观,相信学生具有洞察、组织教学的能力,师生呼应,共同推动课程环节的开展。同时要学会倾听,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教师要不断反思使师生互动趋于完善

1.教师要反思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有的物理课堂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我们以摩擦力一节为例。教师导入新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叫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热热闹闹,正确率也很高,然后再配上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这样的课从表面上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热烈,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就是一堂失败的物理课,是假互动。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辩论,少见强烈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2.教师在反思中要不断提高教学敏感性

教师既要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敏感性,在下一次互动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教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的信息捕捉住,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教师要汲取教训,在反思中提高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红.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假说提出的策略[J].物理教师,2005(7).

第9篇:摩擦力教案范文

《新课程导学》杂志社招聘启事

让数学教学充满“数学味”

绘本——低年级阅读的支点

自信走向成功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大自然——幼儿成长的美妙课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关注学生人格的成长

打开心锁的钥匙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情境教育

精心打造充满艺术魅力的音乐课堂

课堂语言: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特级教师叶柱“重叠问题”课堂语言艺术评析

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策略刍议

亲近小数导学单教学模式

浅谈语文有效练习的设计

“五读”模式:为小学文言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人数小议

“残缺”更是一种美

浅议教师工作六步曲:备,教,批,辅,考,查

创新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有效教学中几个关键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究

数学思想之我见

“减负”从“增负”做起——浅淡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减轻学生负担

新课改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审、联、理、答、查——浅谈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基于动态生成教学下的初中政治有效课堂实践探索

在生活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

谈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因素及对策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浅谈思品课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文化内涵

参与式教学课堂设计三要“点”

提高化学课堂“实效性”的策略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策略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关于滑动摩擦力教学的设计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

数学课堂中的“语文教学”

“五题”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七年级英语词汇教学难点突破的途径

数学思想的飞跃及其对于数学教学的启示

倡导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意识

构建让学生“怦然心动”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收尾的再思考

让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在班级工作中让学生写日记的益处

浅析班主任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

教师备课要真诚合作

营造美术课堂教学“亮点”摭谈

初中音乐课堂学生意听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思考

化学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问题的成因、表现及解决策略

高中数学“双基”教学的误区及其应对策略与实践

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