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高职教育;教学设计;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90 ― 02

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思维视角之下,新课程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其为现代教育优化指明了发展之路,确保了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的发展思路,以此真正还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足。对此,新教育理念将全新的教育方法引入高职教育体系中,并结合数字科技发展促成了“微课”的高职教学应用。仰赖先进科技及精巧结构的“微课”为高职教育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促进高职教育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微课应用的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以亲身经验为基础,阐述微课应用于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实际作用,并结合翻转课堂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拟定适用于高职课堂教学需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微课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实际作用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发展中,充分融合数字技术与先进教育思维的教学课件,其不仅教学内容精炼,教学时间短小,而且融合内容丰富,趣味性十足,可协助现代教育体系贯彻知识点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微课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点。目前,通过实际教学论证发现,应用微课在现代高效教育体系中可达成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精简直观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知识点

微课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短小精悍的教育课件,其内容会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概括性强,并以此来更直观、科学、精准的将知识点展现给求学者,培养求学者的学习能力。在高职教育体系中,高职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往往是更为实际的,更为精准的课程,其需要教学具备精准度,能科学引导其进行科学的实际操作。因此,微课的精悍短小,概括性极强的特点,可迅速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答疑解惑,令学生明晰知识重点,并最终内化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

(二)时长科学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微课之所以得名“微课”,其原因在于微课的时长。普遍微课的时间长度在三至五分钟左右,其在充分融入了精准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按照人类最佳集中力的时间设定了课程内容,以便学生在三至五分钟内可以全神贯注的理解知识点,全心全意的感受微课内容。这种短小精悍不浪费时间的课程内容,不仅避免了教师的长篇大论,而且令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思量与内化相应的知识点,便于其在课堂前、课堂上、课堂下、甚至是睡觉前进行反复观摩,反复思量与反复探究。

(三)可变性强有助于更新教育知识点

微课件不仅因时长较短、概括性强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其实,更进一步了解微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不难发现,作为教育者亲自动手制作的内容,微课件所讲解的知识点往往与时展紧密联系,与社会科学不可分割。这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内容。利用具有即时性及科学性的微课件,学生将掌握更多的先进知识,理解更多的社会需求,并培养其良好的知识素养,可以在社会需要之时发挥校园教育知识,为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

在了解了微课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实际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微课来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践行以下基础原则:

其一,生本化原则。生本化原则是微课课件制作的重要原则,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筑的核心原则。只有保证生本化思维理念的绝对贯彻,站在学生理解的思维高度上去利用微课,并将其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微课作用,优化翻转课堂环境,保证翻转课堂成为教育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科学场所。

其二,趣味化原则。生本化原则仅是微课应用与翻转课堂中的基础原则,在此基础上,翻转课堂若想实现教育优化与教育改革,其还需借助微课来实现本身的趣味化转变。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体系,而是真正的开展趣味教学手段,引入先进的教学思维,融合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教学游戏、教学实践、教学参观等多种形式,令课堂教学活络化,课堂参与性提升,以此来保证翻转课堂的科学建设。

其三,发展性原则。奠定生本化,实现趣味化的前提下,翻转课堂实现构架作用需践行的另一原则必将是发展性原则,只有保证翻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思维视角,以现展为基础动向,不仅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灌输,并且注重社会实际需求引导,以打造社会需求人才,促进现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来利用微课手段,激发翻转课堂教育可能性,才能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发展科学。

三、巧用“微课”的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明晰微课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应用的实际作用的同时,根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微课”的基础原则要求,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注重课前、课上及课后三个时段的教学引导打造。对此,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一)借助“微课”,打造高职教育课前探究教学体系

当前,打造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之前,应先明确高职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引导的科学手段,只有保证高职学生自主能力获得科学引导,才能打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于翻转课堂中完善自我。Υ耍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翻转课堂并不简简单单于课堂之上实现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在课堂教育上的地位翻转,其实,早在课堂之前,学生自主先学本身就是翻转课堂不容忽视的翻转基础。对此,引入微课于学生课前,促使学生借助微课来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先学,有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探究技巧,并借助微课件的学习而对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不断专研,利用一切技术手段来答疑解惑。例如,在进行某一知识的学习之前,教育者可预先发放设计好的“微课件”及“导学案”,让学生通过学习“微课件”中内容来解答“导学案”的问题,对不懂得方面提出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将解决心得记录于“导学案”之上,以便之后教学开展时分享经验,总结得失。总体来说,利用“微课件”与“导学案”奠定的自主先学氛围为翻转课堂奠定了建设的基础,在此之上进行翻转课堂教育,将可发挥翻转课堂功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二)利用“微课”,构架高职教育课上自主学习体系

课堂之前利用“微课”奠定翻转课堂的开展基础后,于课堂之上利用“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将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保证学生知识点学习及教育者知识点引导的科学性。对此,本文认为,既然课前先学已经利用“微课”来促使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点,那么在课堂之上利用“微课”将成为引发学生讨论的观点。首先,教育者播放“微课件”令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探讨主题,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拿出“导学案”,在观看微课的时候联想自身自主先学时获取的知识点。其后,教育者从讲台之上走下来,随机选择学生上台演讲,让其站在老师的位置上为大家讲解课程内容,并拓展自身探索学习获得的知识内容,以此来丰富化课堂氛围。再后由教育者做出示意,由台下学生进行提问,并由台上学生进行知识点回答,若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提出疑问的学生便说明自己产生疑问的过程,以及自寻答案无果的原因。此后,教育者要根据学生们的问答情况进行总结,将学生们的共同疑惑加以解答,并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进行完善性的扩充,再对讲解及提问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评价,保证其获得肯定后会再接再励,从而树立其学习自信。

(三)结合“微课”,实现高职教育课后自主总结体系

课前先学及课上翻转会为学生知识点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体现,这种体验是极富冲击性的,有益于学生知识点内化与应用能力巩固的。不过,若想进一步科学课上学习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巩固体系至关重要。就目前来看,高职学生在应用数字网络方面往往比教育者机会更多,其对“微课件”的制作方法也必定比教育者熟悉。所以,教育者想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应用知识点,可鼓励学生以“微课件”的形式来提交课后报告,并在其中精炼、科学、简短的概述知识内容及所学心得。这种“微课件”报告的制作,是进一步促进学生总结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的方法,是保证学生内化知识并学会科学应用知识的关键。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迎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潮流,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微课教学模式运动与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活动之中,以微课为切入点,构建探究教学体系、自主学习体系和自主总结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实践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加快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宋艳玲,孟昭鹏.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D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01):105-112.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115-116.

〔3〕俞红,闫雅娟.微课―翻转课堂―慕课―智能教育―“没有围墙”的大学――挑战中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J〕.学园,2016,(06):143-144.

〔4〕汪岩.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5〕昂娟,俞欣,水淼.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策略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第2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 专业课程 过程性考核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69-03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颠倒,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并对其相关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师生一起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开展实践和应用,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变成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而学生则拥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然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阶段性检验和评价往往要通过课程考核来实现,课程考核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才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督促与正确引导,并对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进行检验诊断,使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很多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忽略了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翻转和重新设计时,未能将与课程考核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自主性。而过程性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方向,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更能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而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因此,在对翻转课堂的考核环节进行设计时,选择过程性评价方式才能有效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各方面素质进行多方位的全面考核,并且有利于教师及时收到反馈信息,对教学节奏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前作业;在课中向教师提问、参与讨论交流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践项目任务;课后继续拓展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拓展学习任务并撰写项目报告,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学习流程

(一)课前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知识传授的环节前置,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教学视频,辅以配套资料,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由于观看教学视频的时间、场所、频次均由学生自主选择,无法统一,教师很难直接对其进行监督,因此,在设计翻转课堂的课前教学活动时,必须加入相应的考核评价环节,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保证教学视频的观看效果。在制作教学视频时,也应该合理设置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题目数量不应过多,难度要恰当,并提供配套的练习资料,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陈述、答问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首先根据当前教学项目的重点、难点提出相关问题,了解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同学分享自己观看教学视频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则应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接收学生对教学视频的反馈,以便对教学视频做出改进,并决定是否需要对后续的教学环节做出调整。

(三)互动交流教学设计。在提问和互动交流环节,学生针对观看视频和课前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则对学生的疑问、教学重难点进行适当解答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此环节,同样需要设置适宜的考核评价,记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且对学生学习态度、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做出评价。

(四)实践环节教学设计。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教学主要内容后,需要对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进行实践,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项目任务时,要注重选题的真实性、实用性、整体性和科学性,项目任务的设计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学生通过实践该项目任务,体验到真实的岗位工作情境,掌握职业关键能力。在学生开展项目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扮演一个辅导者或师傅的角色,将无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科学的评价,也就无法发挥考核评价的反馈、激励作用。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必须采用适宜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与评价。在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提交项目成果及报告,教师在课后需要逐一批阅,对学生项目完成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五)课后拓展教学设计。教师还应根据本次课程的项目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拓展作业。学生完成后需将作业和项目报告一并提交,教师通过批阅的方式再次进行评价考核。

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核评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有效监督,保证教师能得到及时反馈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融入过程性考核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及考核设置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设计与实施

由于在各个不同环节,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开展学习的方式均不一致,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为不同教学环节选择相适宜的考核方法,根据不同的考核载体,对学生素质、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如表1所示。

(一)考核教学视频学习效果。为了对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效果进行考核,教师在向学生教学视频时,应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少量的课前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天将作业上交。教师在收到作业后逐一批改,考核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前作业的量少、难度不高,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四级制(优、良、中、差)的方式对作业进行评价。完成作业批改后,通过评价结果,教师可大致掌握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原计划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如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普遍较差,在课中的各环节,应增加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的讲解。

表1 考核方案

学习项目

考核项目 考核载体 考核方式

教学视频学习效果 课前作业 批阅作业

陈述、答问表现 学生课堂表现 听取学生陈述和答问

互动交流环节表现 学生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课堂实践项目完成情况 学生实践操作表现、项目成果和报告 观察学生实践操作效果、批阅学生提交的项目成果和报告

课后拓展学习情况 课后作业 批阅作业

(二)考核陈述、答问表现和互动交流表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教师可安排部分学生陈述自己观看教学视频的收获、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组织学生对教学视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进行讨论。在这些环节,教师应更重视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纪律遵守情况等。要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参与陈述、提问和讨论的程度,能否做到精神集中、认真思考、踊跃讨论,以及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价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争取自我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主动学习,逐步改善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学效果。

(三)考核课堂实践项目完成情况。在实践项目的教学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真实项目任务或模拟真实项目任务,参考项目任务书或指导书的方法与步骤,自主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则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学生项目任务的进展。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在这一阶段的考核,教师应采用观测和口试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整体效果。

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后,会将实物、作品或文档等形式的项目成果进行提交,并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报告。成果、报告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的一项主要依据。对于项目成果,教师应重点检查成果的完整性、创新性等特征;对于报告,则应主要考查学生对任务的理解、需求的分析、方法的选择、实施过程的记录和总结等方面。

(四)考核课后拓展学习情况。课后拓展学习环节,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对课堂上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例如查阅资料、调查分析等,自主学习与项目任务关键技能有关的其他技能,或将关键技能进行灵活运用。完成教师布置的拓展任务后,学生将报告或任务成果进行提交。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应侧重观测学生搜集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联想力与创造力等。

通过对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效果,陈述、答问表现,互动交流环节表现,课堂实践项目完成情况,课后拓展学习情况等五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按照不同的评价权重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计算,可以得出学生在完成某一项目的学习后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过程考核评价登记表

学习项目

姓 名 学 号

学习活动 评价等级 评价权重

教学视频学习效果 优 良 中 差 10%

陈述、答问表现 优 良 中 差 20%

互动交流环节表现 优 良 中 差 20%

课堂实践项目完成情况 优 良 中 差 40%

课后拓展学习情况 优 良 中 差 10%

综合评价 优 良 中 差

三、结语

将过程性评价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观测与评价,充分体现了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显著提高。但是,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更科学、有效的高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2]罗映霞.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2008(6下)

[3]刘志宇,范书平,邢军.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评价过程化设计方案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338)

第3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听力残疾学生;翻转课堂;无障碍;特殊教育

1 翻转课堂、MOOC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

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踊チ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MOOC 自2012 年在美国发展起来,短短的两年时间便几乎遍布全球,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MOOC 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的简称,中文一般翻译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MOOC 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即学生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不与教师直接见面,而且对学生人数、学生的身份属性没有限制。[1]

2 MOOC、SPOC及翻转课堂在高等听障残疾人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已有的各大MOOC平台所提供的MOOC资源都是面向正常人群录制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听力残疾人群受到听力限制对于只有视频和音频的MOOC课程不能很好的或者完全不能理解视频中的课程内容和逻辑关系,因此MOOC虽然具备免费、覆盖的人群广、能够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众多优点,但不适合听障人群的使用,在听障人群中不能进行传播或者传播困难。

2012 年7月《翻转你的课堂:每天每节课与每个学生交流》(Flip Your Classroom: Talk to Every Studentin Every Class Every Day)一书出版,全面带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经过了2-3年的发展、实践和总结,提出了翻转课堂实施的需要注意模式适用范围、学习动机保持、教师基本素养、技术应用及课程体制等实践策略。[2]

翻转课堂从兴起到发展,各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在听力残疾学生的教学应用中也有开展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并总结了很多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针对听力残疾学生在Web技术课程课程中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听力残疾学生在Web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课时有限、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小组协作性不强、学习进度差异较明显。

引入翻转课堂,将增加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学习,满足其学习需求,获得个性化的教育体验。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适合听力残疾学生的Web 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使听力残疾学生能够自主愉快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实践、摸索,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听力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分布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3 翻转课堂无障碍教学的开展

(1)课程基本信息分析

课程基本信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析:针对Web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讨论和调整。根据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前后衔接,最终确定Web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程信息分析主要包括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目标层次双向细目表,授课对象分析等主要几个部分,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实施目标。

学习对象分析:针对具体授课班级通过个别谈话、书面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该班学生的生理特点、学生预备技能和学生学习风格。根据谈话、测试和问卷结果得出教学对象基本信息。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听力残疾学生生理特点、学生预备技能、学生学习风格等方面。

例如听力残疾学生生理特点包括:抽象思维滞后,他们思维内容具体,多以形象性的内容作为对象。大部分听力残疾学生都感到记得慢,忘得快,可以说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他们记忆水平的低下。学生预备技能包括:对程序设计知识方面、数据库知识方面、HTML知识方面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学习风格包括:通常喜欢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不太喜欢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于理论方面的理解和记忆有些困难。缺乏课外学习的自觉性等等。

综上,根据对象分析和课程分析进行教学设计,课程的设计及教学要更切合听力残疾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现实,多演示,多练习,在潜移默化中让这些听力残疾学生学会新知识,理解其中的基本理论,培养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促进听力残疾学生的思维发展,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及完善他们的个性。

(2)课前设计

在课前设计阶段,需要提供学生教学视频、课外资料、课件、自测题等内容。其中包括对现有资源的改造,进行无障碍加工,例如对已有教材配套光盘中的视频资源配置字幕和手语。对已有的线上MOOC进行字幕和手语的添加。使听力残疾学生可以不需要帮助进行课外资源学习。

自己录制适合听力残疾学生的教学视频,与普校开展翻转课堂有所不同,面向听力障碍残疾学生的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教学视频中必须包含手语、字幕,且手语部分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播放长度普遍在3分钟,不超过5分钟。每个教学视频只包括1个知识点,且知识点为基本知识点。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转换的知识点必须留在课堂讲解。每个知识点需要配备教学视频、学习测试和上机操作视频。

(3)课堂设计

本环节围绕问题的确定、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成果交流等环节确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上一阶段完成了的课前任务设计,在这个阶段完成分组教学、教学设计。

课上任务的设计过程主要围绕“课前效果检测――新任务分组讨论――展示――答疑――拓展”的思路进行的,最终形成单元设计方案[3]。为了更好的配合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课上学习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内容的学习。小组协作则是以“组内协作、组间竞争”为手段[4],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项目设置,适时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课前效果检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次分小组进行抽查,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反馈,采用学生阐述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查3名学生进行提问,老师根据学生叙述的情况适当做补充或给予评价。

新任务分组讨论:本环节实施采用将项目教学细化为知识点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为一个任务,任务难度依次递进,都是在上一个任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变化点,设置同一知识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建立项目完成过程记录本。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自己动手实践加强对新知识的认识及理解。

展示:分小组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展示效果分为“成功”和“不成功”的展示,老师同时为每个小组作出点评,包括设计的优点及缺点。目的:成功的网页展示,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看到希望,分享成功快乐;不成功的网页展示,是为了发现作品在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在后续环节中进行解答。

答疑:根据前一环节的展示,发现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学生课前任务搜集到的问题信息进行解答,通过解答之后,让有问题的同学通过继续修改网页,实现问题的彻底解决;没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任务的扩展设计

拓展:此环节采用分组讨论、动手实践、拓展思路、加深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该项拓展设计。

总结+展示:总结本节课大家的成绩,并选择优秀的拓展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分享。没有完成作品的小组,要求课下继续完成并提交。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起到一个内容热身的作用。其次,通过作品展示,在学生之间得到分享,有设计成功的分享,也有不成功的分享,尤其是不成功的分享才更能够发现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答疑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最终也能完成作品,有了这次成功的喜悦,学生才能更有信心进行后续的学习。当基本知识完全内化,在现有技能的基础之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进阶学习。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探究,最后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4)课后设计及教学评价

为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建立一种促进学生能够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配合翻转课堂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评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评价[6]。

组内互评为学生间对所做工作的认可,培养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态度,善于对待他人进步的精神,侧重点为的小组合作态度、发挥作用、创新等。

组间互评要求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看到其他小组的闪光点,不但评知识掌握,而且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让学生能够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发言,找到自身或他组的不足。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增强责任感、荣誉感,提高分析能力。

教师u价是针对课前学习效果、小组课堂合作学习情况、小组课堂展示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相关课程,教师要每节课进行效果检查并打分。

小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着重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的参与程度,组员间的分工,学习秩序等。

小组课堂展示情况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课堂板演、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来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程度。是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最主要的体现,是教师对小组评价的核心部分。

为了更好的制定评价方案,设置了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表(如图3)、课堂学习效果评价表、小组学习评价表、成员职责评价、小组间互评表这五个表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达到有据可依。

4 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聋生进行了测试。将无障碍视频课堂与一般性视频课堂,针对聋人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无障碍视频课堂进行测试的聋生在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并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聋生更喜欢无障碍视频课堂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在多门课程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调查反馈结果如下:

(1)学生适应度

有60%的学生比较适应新型教学模式,30%的学生感觉一般,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比较不适应。绝大多数对此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度较好,愿意继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同学们表示“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不再枯燥。课堂学习显得轻松”、“因为课前的自主学习活动,使得课堂效率提高很多,针对性增强”。个别学生认为“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太高,如果没有课前学习,课上活动无法参与”、“时间紧、任务重、活动多”等。

(2)学习活动与合作交流方式评价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90%表示对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与组织感到满意,他们提到“课程中教师槲颐蔷心设计了非常丰富的学习活动,是课程变得有趣,比如团队合作、成果展示、小组答辩等等”。关于小组合作,一半同学表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之间的交流非常有意义,对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非常有帮助。但有个别同学依赖心理较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能带来帮助。

(3)学习效果调查分析

课程实施后,我们从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方面、以及自身长远发展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62.5%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帮助;69%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了提高;75%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83.34%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对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帮助;6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他们自身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业。

综上,这种教学模式较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听力残疾学生,弥补他们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不足,听力残疾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学习进度缓慢而导致的课时严重不足、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而导致的分析问题能力弱、参与项目实践时间过短而导致的实践动手能力差、小组协作性不强、学习进度差异较明显等。翻转课堂无障碍教学的研究结合新型教学模式以及无障碍教学理念,通过反复实践、摸索,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听力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分布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拓展了听障残疾学生学习渠道,推进了听力残疾学生学习的无障碍化进程将更多资源无障碍化,同时培养了听力残疾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他们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充分学习,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缩短了因为信息接收能力的不同带来的差距。实现听力残疾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可以满足听障生显著个体差异的学与教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海龙,李新磊.“后MOOC”时代基于分布翻转的SPOC体验式学习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15(7):45-46.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2017(7):108-109.

第4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信 大学英语 翻转课堂研究背景

1.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改的不断进行,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法与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由于各个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和方法本身存在巨大差异,导致来自于不同省份和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分级分类教学效果有限,因此给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对教学的消极反应甚至不满情绪又负面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采用新型又有效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2.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是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初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颠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是指由教师制作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步骤的对比如下图[1]:

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中课内和课外的内容,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写作能力,自我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符合架构主义和系统论的设计思想[2]。

一、微信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1.移动学习

Mobile-Learning, 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的数字化学习,依赖于移动通信技术和无线计算机网络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服务的传输,通过移动计算机技术实现交互式教与学活动[3]。移动学习也经常被定义为借助于移动电子设备的学习[4], 目前学习者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通过无线网和4G网络随时随地学习的模式。其中微信是一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实时通讯工具同时也是比较受欢迎的移动学习工具。

2.微信融入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即时发送语音、视频、文字和图片,支持多人群聊的智能手机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是在微信基础上推出的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平台。自推出以来受到各个群体的喜欢,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其中18-25岁的用户占45.40%;在职业划分方面,学生用户占19.70%[5]。

庞大的学生用户群体可以在微信公共平台上获取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素材,而且可以突破课时和学时的限制,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使得英语学习更加灵活并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先在各种英语学习相关的公众号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再利用微信的语音、视频以及群聊等功能,自主地参与到讨论和听说训练中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口语和听力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教师作为教学中的辅助者,可以借助微信平成布置教学任务的环节,与此同时也能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将微信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是完全可行并具有显著优势的。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现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中,一般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做主体,把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当做起点,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翻转课堂教与学“翻转”的显著特点。然而翻转课堂是由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所共同组成的双方的互动过程,如果过分强调“学”因而忽略“教”,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失去翻转课堂的意义。

笔者认为,若想在翻转课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有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整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提供全面的指导。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教学准备、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课堂综合评价(见图2)。

教学准备环节主要包括教师将准备好的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任务以及制作好的教学视频和课件到微信公共号和各班级所在微信群内;记忆理解环节是要求学生在公共号上观看课件与视频,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篇章结构;在应用分析环节,学生在线完成教师提出的与该课时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课文理解、小组讨论、主题报告等等。学生自主将之前所学的相关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任务中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及实际运用,这是超越记忆理解的更高阶的学习阶段。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是进行引导与适时给予帮助;课堂综合评价环节是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是展示学习成果的最重要阶段,是把事先准备好的各项活动呈现给老师和同学们的过程。由于原先传统课堂上的讲授环节被转移到课前,利用微信平台在课下在线完成,课堂上用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时间得到了大幅提高,师生可以针对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同时也可以互助协助共同完成基于真实语境的教学任务与各项教学活动,教师给予适时适量的指导、反馈与综合评价。

图2 翻转课堂的四个环节

现以第二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三)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为例,将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作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载体,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学活动,课后讨论反馈三个环节来阐述。

(1)课前自主学习。课前,教师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分别是录制微课程和制作学习任务清单。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教师录制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示例讲述本篇课文中美国五大文化象征之一的“自由女神像”部分,介绍包括问世时间、设计者、设计原型、地理位置以及背后的故事等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对该部分语言点的把握。同时准备与该部分有关的配套学习材料,如:自由女神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学习任务清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依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本单元由于一共涉及到五个著名的文化标志,因此学生们的任务就是搜集其他四个标志(芭比娃娃、美国哥特人、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课堂展示(presentation)。随后教师将微课视频、图文资料以及学习任务清单发送至微信公众号。由于发送学习资料的时间相对固定且与具体上课时间尚有一定的时间差,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清单上的任务;另外,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或者本身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或者微信群组讨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们可以给微信公众号留言或者通过微信直接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把握教学重点,有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课中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主体。课堂主体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小组讨论环节、知识梳理环节、成果展示环节以及巩固拓展环节。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对照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课前视频自学后,仍有疑问未解的同学可通过组内讨论、组员互助等形式解决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小组讨论之后仍然存在的共同问题,则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疑答惑。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在知识梳理环节,教师对微课视频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此环节目的在于纠正学生在自学以及小组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未解决的难题、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理解的偏差。学生通过知识梳理环节能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让学生播放学生自己事先准备好的PPT,并进行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此环节是翻转课堂的重点与核心。在完成学习任务清单上的任务的同时,展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的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也是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绝佳场合。在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认真聆听,展示结束后指出学生展示过程中的亮点与存在的问题;学生课后修改PPT,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彼此的表现,汲取他人的精华。

在巩固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增加任务难度和要求,如给学生布置一项调查研究任务,介绍其他国家相应的文化标志,并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3)课后讨论反馈。课后互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在微信平台上讨论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巩固已学知识。教师也可在微信群里课后相关作业,学生可通过微信的聊天功能与教师互动交流。

三、结论与挑战

大学生有充裕的课外学习时间和灵活的学习安排,非常有利于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代社会又是网络社会,大学生基本具备上网的条件,微信又是在学生群体间最为普及的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因此将微信平台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去是具有可行性的。

总之,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它将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去,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更是能通过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方式随时随地接收最新的学习资讯。学生们通过移动的自主学习与深入的课堂讨论展示模式,能够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胡竞. 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研究[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5): 78-82.

第5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 网页设计与制作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现状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数字媒体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目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偏多,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实践,达不到预计的教学目标;二是高职学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而教学内容和进度的“一视同仁”,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三体现在教学方法方面 ,虽然授课地点从多媒体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机房,授课方式由“一对多”变成机房广播式教学,但教师主讲、学生只能被动聆听的方式并未改变。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方向,讲究实际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但目前现状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 (The Flipped Classroom),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翻转课堂 (反转课堂)”,很快就吸引了多方的关注。它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准备的 MOOCs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通过网络等在家中或课外自主学习课程知识,回到课堂上师生参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活动 (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先教学生后练,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课堂上讲授来完成,而“知识内化”则 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作业、技能操作等由学生自主完成 。翻转课堂颠覆了这种形式,转变为课前传授授课内容课上内化知识,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课件等来完成知识接纳,课上时间进行知识内化。

3翻转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从当前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实践来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操作,逐步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特点来看,本课程主要用Dreamweaver软件进行课堂教学,该软件便于操作,工具简单易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大部分教学内容适合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这些特点为教师组织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3)从师生素质来看,当前高职院校的老师普遍年轻化,对于信息技术较为敏感,基本都能够完成常规学习资源制作、管理和的任务。而大部分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能力。

4翻转课堂设计方案

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已有成果经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笔者长期担任本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出一套较为可行且效果显著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4.1课前学习阶段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提前一周将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考虑到当前学生都有腾讯QQ号码,所以教师将教学视频传送到提前建好的QQ群中,由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学习。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的前提下,本课程提供的教学视频一般都在4~6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每次课录制2个视频左右,每个视频讲解一个工具的使用或者项目操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视频进行暂停、回放和快进的操作。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在QQ群中进行讨论。

学生的课前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同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将问题带进课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也能够将学生的实时反馈信息进行记录与整合,在课上集中解决。

4.2课中知识内化

在课中环节,由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作业,然后就学生不懂的知识或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讲解,再与学生就讲授内容进行课堂互动,通过交流、反馈,现场解决问题或形成解决问题的示范性的思路或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在这一环节,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使得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师生、生生的交互上,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学习,有利于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4.3课后总结和反馈

为了使课前、课中、课后连接成一体,让优生“吃好”后进生吃“饱”,教师梳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外拓展练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举一反三,并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个别仍学有所惑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补救性学习。

在一个学期的实践结束后,笔者对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显示85%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更为牢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课下学习的监督,课上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等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彩霞.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6).

第6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建构主义 教师 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新挑战

伴随着信息化工具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如今,以计算机、平板计算机和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走入课堂,一种学生在课堂前自主利用在线课堂资源进行学习,课上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正在冲击传统教学。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译为“颠倒课堂”,指一种调整教学时间,将学习主导权力交予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和互联网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和制作,学生在课前对上述课程进行学习后再进入课堂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以进一步巩固所习得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中学的两位化学老师首创,其后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使其名声大噪,逐渐被美国社会乃至全球所关注,一些知名媒体甚至称其为“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而目前在我国的重庆、上海等地也有若干所中学采用了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获得了积极的反响。

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互联网资源的导入并非是“翻转课堂”最为本质的特征。所谓“翻转”,是对教学结构的“翻转”,是对师生角色的“翻转”,更是对学习行为主导权的“翻转”。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初次接收,在课后通过练习和训练等方式将其内化,使其最终成为大脑中的认知结构。而“翻转课堂”则赋予了学生崭新的使命,即自我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在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等进行选择时拥有了较大的自,而课堂则成为他们巩固和验证学习成果的主要场所,随之而来,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20世纪初,以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学者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逐渐在对学习活动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华生认为学习即是“刺激-反应”,只有采用相近的刺激物进行反复刺激才能获得期望的反应,进而提出了著名的“近因律”和“频因律”。而桑代克则通过实验提出了“联结试误说”,强调学习是反复进行“试误”的过程,因而应当遵循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直至二战结束,以布鲁纳、奥苏泊尔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心理学悄然兴起,他们否定学习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者所认同的“刺激-反应”,而是通过内心的组织进而发展成为认知结构,注重内部认知的改变。而时至上世纪末,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认知主义,并被视作为“后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相较于认知主义对知识客观性的推崇,它对知识的绝对性提出了怀疑,强调了学习主体在知识建构中的自发性以及情境对建构行为的深刻影响。这一理论的两大主要分支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和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前者强调主体自身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社会文化因素对知识建构的影响。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者的观点出发,不难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正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从“主导者”到“指导者”

唐代文人韩愈曾在其《师说》一文中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三重功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在传统以“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主导着一个班级的教学活动,其需要结合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它相关资料对课堂内容进行筛选,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但由于教学对象是一个班级内的全体学生,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自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学很难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造成“两极分化”的情况屡见不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主体在进行学习活动前已存在着大量的原有认知结构,而这些认知结构会同学习内容产生诸多联系,对学习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翻转课堂”所颠覆的是原有的教学组织结构,学生在家庭或其它场所对教师事先组织制作或挑选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在完成相关练习后再进入课堂,而课堂上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则不再是对知识的传授,而是集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利用更充裕的时间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它将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不再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转而成为一个“指导者”,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衍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支架”,在学生尚不能独立完成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当结合其“最近发展区”精心为学生搭好“支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采用示范、暗示、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借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当学生最终掌握某一具体知识或能力后,“支架”应当及时被拆卸,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开始新的学习活动,这也符合“指导者”的角色定位。

2.“设计师”与“监督人”的统一

由于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学生往往在其中沦为“接收者”、“被实施者”甚至“实验品”,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事前的教学设计之中。而如上所述,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尽管其仍然在教学设计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必须和学生达成更为密切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任何一种法则,它必须和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外,知识也不可能作为实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主观性”的产物,它和主体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密切联系,只有在其基础之上建立新的联系才会使知识内化,从而避免无意义的学习。而主体自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若要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必然要遵循这种差异,对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的组织。

过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常常会以班级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组织设计,往往只有一套“设计方案”,最终在执行过程中,这套“设计方案”往往并不为所有受众所满意。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教师则往往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和每一位学生进行沟通后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完成一套“私人订制”。作为“支架”,其需要对原有“地基”充分熟悉的基础上,适时适地地完成事前的搭建,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广大教师而言,这一转变无疑将会构成巨大的挑战。

此外,相较之,“翻转课堂”模式中的教师还必须发挥着“监督人”的作用。学生作为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个体在学习进程上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具有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模式下高效学习,但反之,低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则可能落后于平均水平;教师必须及时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反馈,保障其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先设计的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只有统一“设计师”和“监督人”的二重角色,教师才能适应“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3.成为“伙伴”

“尊师重道”是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而其中也贯彻着不平等的师生观。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特别是正统儒家思想极为推崇教师崇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的是学习活动自身,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面对知识建构这一过程时,都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而非受到某种主观因素制约。在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时,二者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并且应当携手“结盟”完成这一建构的过程,这也符合上述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定位。

因此,在建构主义视阈下,“翻转课堂”模式中的教师不应当是学生的“对立面”。当教师的“教”逐渐贯彻至学习的“学”的过程时,师生间逐渐由对立走向统一,学生从传统的“接收者”正转型为“建构者”,而教师也从“主导者”转化为“指导者”,它们统一于知识的建构这一过程之中。所以,在面对知识时,二者不应当相互割裂,受到传统伦理的约束,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师生观,彼此成为相互信赖的“伙伴”,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要求

1.扎实的学科知识架构

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翻转课堂”,教师都在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过程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必须牢固,并能形成严谨的知识架构,才能应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之中所存在的各种困难。

在“翻转课堂”中,由于教师需要扮演好“指导者”、“设计师”等角色,客观要求了教师必须牢固掌握所教授学科的知识,并形成系统网络。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在线课程进行开发制作,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存在的疑难困惑,从而在新一轮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开发制作中扬长避短,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以实现良性循环。

2.熟练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需要借助移动终端和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因而客观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平板计算机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具有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制作的能力;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随之而来的是海量的互联网资源正在日益挑战原有知识的权威,所以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了解相关学科前沿发展,才能符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新要求,这也要求教师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3.良好的心理学素养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发生在校园和班级,教师所承担的“支架”一角也大多建立在班级、小组或一个单位的基础之上,它所支撑的是一类人或一群人的学习活动。但随着“翻转课堂”实现了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场所、地点和方式将大不相同,学生将在“学什么?”、“怎么学?”等方面具有充分的选择权,个性化需求必然呈现出明显差异。教师在事先进行课程开发制作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其进行自主知识建构的材料和方式,并且在课堂上积极了解和解答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制作,真正扮演好一名合格的“指导者”。因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及风格等特征,根据其在进行自主知识建构中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譬如对“场依存型”学生给予更多的群体协助,对“场独立型”学生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空间,扮演好合适的“支架”一角,因而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心理学素养要求。

4.信任学生、热爱学生

如同上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未在教学或课程层面对教师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明显侧重,它所关注的是学习行为自身,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他们共同面对的是“知识建构”这一任务。

某种程度上,可以将知识理解为“敌人”,而学生则是需要征服“敌人”的群体,教师则是对“敌人”熟悉的一个群体。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同盟”关系,学生需要驾驭“敌人”以实现自我满足,而教师则通过向学生传达“敌人”的特性以实现自身价值,双方间存在着某种共同对付“敌人”的盟约。

基于上述推断,那么“盟友”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团结友爱的互助关系,学生应当信赖教师这一“盟友”,而反之,教师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信任学生进行自主建构的能力,并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热爱所处的这一岗位,对实现“盟友”的自身价值感到满足。

――――――――

参考文献

[1] 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 郑莲香、祖毓慧.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2010(4).

[3] 何克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 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5] 秦建华、何高大.翻转课堂:理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5).

[6] 蔡欢欢、段作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6).

第7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德育智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逐步知识化和信息化,知识的增长率不断加快,“信息化”同样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保证。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了显著成效,但还是难以适应创新时代的竞争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又依赖于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意志的激励,并且以创新能力为依托。各行各业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行改革与发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智育教育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等方面着力寻找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的内涵

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向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后来被誉为“钱学森之问”,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问题出现在教育背后,我们欠缺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自熊彼特教授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对于什么是创新的研究和争议始终没有停止过。从经济角度熊彼特教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来未有过的组合。从管理角度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个层面[2]。创新不是一次性的,创新其实就是发明和观察力的结合,是一个创意转变成社会价值的过程。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各方面: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如何通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在学习基础专业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水平提升和社会的进步,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创新意识不觉醒就谈不上创新思维。

二、德育的内涵和德育教学方法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主体是人的发展,德育的活动是实践的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教育者早已把教书育人相结合。 “传道”,即是德育;“授业”,即是教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德才兼备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是基本任务。而育人、塑造健康人格,则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德育教学方法

就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自身特点分析,应积极倡Р⒃擞谩耙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在智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隐性教育法”其本意是教育者通过借助载体,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育与生活中,引导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自学形成或不自觉地领悟和体会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最大特点是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环境教育法”是指通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创生的一种良好德育的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实践教育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道德意识和能力的方法。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个性化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体验教育法”中的体验是指个体在对象化活动或是交往情境中,对自己或其他存在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领悟基础上而产生情感及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教育法是要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局中”的情感体验,激发精神感受[3]。

以上四种德育教育方法既具有一般智育教学方法的共性,也有符合德育本身特征和规律的个性。我们应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各种单个教学方法自身特点和共同趋向的基础上,通过方法的优化和组合运用,发挥不同教育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功效,实现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结合,实现方法运用的最优化。

三、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德育具有渗透的特点,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常规专业知识即智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方法具有多样性,即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榜样示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锻炼。应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成为不可分离的“三位一体”,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个有德育思想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德国的教育家茅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具有深刻的教育力量。外国教育者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而我们今天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应该注重使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并结合现实将德育教育的精神实质加以升华和提高。

四、“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主要任务与措施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比较完善,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快速发展的微课资源,将实际专业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

以《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简析“互联网+”课堂模式下结合了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实例改革主要内容是基于网络资源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结合德育教学方法,并尝试通过“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教学。

(一)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集成课前课上课后网络教学资源。

学习平台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课前学习保障、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前提和保障。

《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选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本单元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情境3中的一个教学任务(如图1),教学时长为2学时。集成网络现有教学平台将《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院级优质核心课和资源库作为课程资源共享。遵循知识碎片化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细分为2个知识重点2个知识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且针对小型风力发电机实物、内部构造进行视频和图片的收集,制作互动小游戏、录制微课,创建微信订阅号将所有相关网络资源资料进行整合,学生借助平台进行课前学习,并完成学习测评。(如图2)。

(二)探索德育智育教学法融合的教学形式

设计和组织三个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学习、课中练习和答疑解惑、课后复习巩固。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结合使用德育教育中“隐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和育人同时实现。

1.教学基本情况

研究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本任务工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传动比的计算、作用及应用。明确教学难点为传动比计算及其改变对应用的影响。如表1。

2.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本单元公式抽象难理解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依托自主开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我的课堂,教学资源、网络测试题库等资源集成,利用仿真学习软件、订阅号微课堂、网络测试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多维度学习环境。

3.教学过程组织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延展为课前学习、课上导学和课后强化三个环节。确定教学对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课堂规模25人。

课前,学生通过关注教师本人的微信订阅号,进入微课堂。接受课前任务单,见表2:在课前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均上传到微信群进行讨论,问题及发帖数算课前学习成绩。

课上,导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任务的2学时划分为五个环节。不同环节使用对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首先情境导入“某企业征集小风机设计方案”,播放网络教学平台的变速箱视频结合课前学习知识,师生共同探讨任务实施的思路和步骤。根据本任务特点,设置了三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解决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职业素养的养成,结合德育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课上导学 任务

情境导入:某企业向小型风力发电机设计者,征集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效率的方案。

(1)针对学生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布置子任务前先利用仿真互动学习平台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齿轮的外形和功能。通过互动平台中的实验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到传动比变化引发叶片转速和灯泡亮度的变化,加深对传动作用的理解。

(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传动比公式和计算。我设计了实操环节,学生首先观看齿轮模型搭建视频,之后教师对作品进行分析给出齿轮比运算公式。通过实物图对比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传动比公式计算,从而轻松化解此教学难点。

(3)进行减速齿轮箱设计,学习公式计算。教师讲解后学生使用手机扫教具上的二微码边观看制作视频,边动手操作。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完成后教师引导进行计算得出减速的理论依据。通过观察对比,W生很容易理解减速齿轮应用到小风机中的作用,从而化解了齿轮传动比应用这一教学难点。

(4)子任务3为拓展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加速齿轮箱设计。

(5)任务完成后,将小组设计方案、计算依据、操作视频上传至分享中心。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演示。小组协同完成网络测试,同时,网络评价中心还可自动地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测评。学生们实践之后对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内化知识。观察小风机模型中简易齿轮箱构造,确定增速齿轮箱传动比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实际产品的认识。

课后,强化。在订阅号微课堂,完成课后测试。通过回放网络课堂内容实现重点难点知识的再现。在课余时间学生可通过微信群进行师生互动。

总之,在教学设计探索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可以得到稳步提升。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互联网+课堂”的应用模式,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信息化手段贯穿课内外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变疏为导,提升兴趣。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在理解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进行探索,并有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举一反三、尝试创新,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才智,2014(12):52-53.

第8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G633.67;G434

引言

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课,尤其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flas的制作。目前,我国某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互动环节缺失、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论文运用微课,选择江苏科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初识flas》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利用微课短小精悍、重难点突出、可重复观看等特点解决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已经越来越成熟,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必备的教学环境,教师利用电子监控系统加多媒体演示操作的方式来上课,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同时也在一些方面优化了教学,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讲授操作演示,学生在学生机上观看教师演示,然后再自己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得教师自己的课堂任务繁重,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师过于注重演示,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

信息技术课属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亲自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所以,课堂就成了教师在教师机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解,学生在学生机上进行观看,教师完全被束缚在电脑面前,没有办法对于学生的课堂动态进行监控和管理,也无法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

(三)缺乏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学科不属于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所以,很多学校对与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这就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放松了。从笔者自己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经历以及作为信息技术实习教师的经历来说,信息技术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在下面听,甚至有些学生在自己干自己的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评价方式的缺乏,信息技术课没有考试,更没有作业。

二、基于微课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初识flas》为例

(一)微课

“微课”是“Micro Courses”的英译,又被称为“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1]微课不是一整节课或者一课时的教学,它是将一节课的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录制一段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学习目标明确等特点,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二)基于微课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以《初识flas》为例

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在课前的准备环节中挑战极大,教师需要对于整节课进行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前段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目标确定、策略制定、评价设计等四个环节,并写出教学设计方案,依据设计方案搜集、制作资源。而上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学习的过程。

1.课前准备

首先是微课的制作;根据目标描述将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并录制相应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即微课;其次,制作课堂任务;教师在每个知识点的微课讲解之后,要为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加强练习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最后,制作“学习导航.ppt”;这里的课件不是教师的讲课课件,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的课件,笔者称其为学习导航。学习导航里首先要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描述采用布鲁姆的五要素法,如:(情境)在计算机桌面上,以(行动)点击―打开、双击或在开始菜单中单击flash软件,以此来(LCV)执行打开flash软件。同时,学习导航要指导学生进行视频观看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打开“学生素材”文件夹,观看视频“flash的工作界面.WMV”。

2.上课过程

开始上课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4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开始上课后,教师播放一个跳动的小球的小动画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将整理好的“学生素材”文件夹发送到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告诉学生打开文件夹中的“学习导航.ppt”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学生根据提示开始观看“flash的工作界面.WMV”,看完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问、检验学习效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再次观看视频。任务二:请打开并观看“学生素材”文件夹里的“移动的小球制作方法.WMV”,并尝试制作“移动的小球”动画。任务三:根据以上对视频的学习以及简单动画的制作,小组之间讨论、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三个步骤。任务四:尝试制作一个“移动的小车”flas,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3.评价设计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都是一周一节课,所以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布置并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况且,布置了也不一定会有学生愿意花课下时间去完成,所以评价这一方面要尽量在课中进行。本堂课笔者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这两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任务和在讨论学习中的参与度进行评价。

三、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优势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虽然也有教师的个别化指导环节,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并不能兼顾到太多的学生,课堂活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微课教学可以将教师从传统的讲授新知环节中解放出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自主进行学习、探究、任务的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不仅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支持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师的个别化辅导

微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情况观看视频,对于自己觉得简单的内容可以快进观看,对于较深入的、没有掌握的重点知识可以重复观看。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同伴求助,或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有利于W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课堂互动

微课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准备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设计,虽然会花费比传统备课更长的时间,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对学生的行为和表情给予相应的回应,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对知识的理解和看待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发展,还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效果。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微课教学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自己学习,有问题自己思考、探索,并且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像flas制作这种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自学,加上教师、同伴的帮助,学生可以更多、更好的完成练习,提升成就感。

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资源形式,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方便制作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微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比较强学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从机械的操作演示中解放出来,还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操作不熟练而无法跟上老师的步骤,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又是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教师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郭绍青, 杨滨. 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4(总第327期).

第9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设计;思考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既是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又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育教师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适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方法,努力使每节课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新颖,生动有趣,措施有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完成一项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涉及许多繁杂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学计划,以及模块教学计划的目标、内容,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体育基础来分析和设计,在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后,依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体育基础,再依次设计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学习效果评价以及课后反思。

一、目标设计――学习的导航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育教师一定要转换角色,要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首席”,课堂学习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去进行设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思考和预设学习目标,应摒弃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设计方式,避免使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养成品质”等,这些设置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和从属关系的表达模式。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堂目标是学生自己学习运用运动技术、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达成的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主体是自己,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以高一年篮球模块教学中运球结合跳投的动作学习(高一篮球模块教学第12课次)内容为例。在设计本次的学习目标时,既要考虑设计篮球运动技能方面的具体目标,也要考虑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其他方面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设计学习目标时,没必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和接受能力去衡量。一般以3个具体的目标为宜,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该课堂的学习目标设计为:1. 较好掌握运球和跳投的组合动作技术;2. 增强速度、灵敏性等体能;3. 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合作意识。

二、内容设计――价值的挖掘

依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地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和用教材。例如:在对高一障碍跑模块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除了考虑障碍跑本身所具有的需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的情感因素和知道“跨越垂直和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跑的基本方法”的功能特点之外,还要挖掘用“踏上式”,跨越沟渠,或者用“跨步式”攀爬高墙等障碍物的逃生技术,以及障碍跑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功能,否则就会造成障碍跑教学内容的“隐性流失”。

三、方式设计――教学的转变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相对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探究性学习则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而言的。高中课程目标要求强调,要培养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而且高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积累与丰富,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因而其学习方式的设计也要随之改变。要真正体现以上要求,需要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以高一障碍跑模块教学第2课次为例,在实践与体验部分设计各组学生手拉手翻转身体穿越过去后进行篱笆跳(学生主动练习,积极配合,团结协作);在创新与尝试部分设计让学生穿越人体固定障碍(学生思索设障碍的方法,大胆创新,形式多样);在超越与自信部分设计“勇者之路”的障碍接力赛(学生集体配合,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增强自信,体验成功)。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增强自信心,体育成功的乐趣,充满成功的喜悦,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感悟“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四、教学策略设计――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实现体育课堂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它包括课的类型和结构、教学内容的顺序与节奏、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活动实现的对策等等。例如:在课程的开始准备部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快乐游戏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又如,在学习简单、枯燥的田径模块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项目),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我采用“快乐体育乐园”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准备足够的体育器材(或自制器材),让学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时间内,以健身为主要目标,练习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内容自主,同伴自由组合,效果自我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这样,就会唤起学生“好奇、好动和好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因此,学生们也就会乐在其中,不会觉得疲劳。而且,留连往返,喜欢上你的体育课。

五、评价设计――效果的推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设计,也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去设计“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学习效果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与同伴的体能、运动机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看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

六、课后反思设计――促进专业的成长

通过上面五个方面的分析与设计,就得到了一节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蓝图”。但是,学习目标的预设能否达成?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当?设计的方案是否科学?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符合课堂实际?学习效果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时机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到好处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及时在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如果没有达成预期的设计标准,则需要及时调整修改设计方案,然后再应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特别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爱好与专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各地、学校以及各位教师要结合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选择教学内容,并进行创造性的结合和优化,设计出更多、更好、更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既体现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中应该进行实践智慧的积累。只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设计行动,在行动中验证理念,在行动后反思升华,这才是教师实践智慧积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季浏主编.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 .武

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2] 朱万银主编.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