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第1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1.择业心态普遍偏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是目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定位,但受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这一现状仍然不认同。数十年教育成本的投入及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使得家庭及学生个人对未来就业提出了物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的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工作环境之间找不到契合点,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同时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压力远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的机会,但受社会复杂风气的影响,很多毕业生产生了“就高不就低、就东不就西、就大不就小”的就业心态。毕业生更多看重从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外部职业条件,而忽视了自身职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

2.对就业签约的严肃性认识不够。笔者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签署过程中,抱着草率的心情,刚签完协议书就后悔,甚至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可以同时签署几份就业协议书,特别是山东省实施网上签约以来,很多毕业生已完成网络签约过程,但内心又不认可签约的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签订就业协议虽不同于劳动合同,但同样具有合同的严肃性,毕业生对此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往往在招聘会一开始,就黑压压地扑向招聘单位,有就业机会就牢牢抓住,满足了自己的急切心理。但经历一番求职之后,慢慢对自己的求职意向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于是,在每年5、6月份毕业之前首批签约者纷纷开始毁约。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希望学校对毕业生加强诚信教育,也希望能有更好的制度来约束那些签了约的毕业生。

3.就业后的跳槽率高。国内高教领域权威调查机构的《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有38%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如此之高的半年跳槽率,虽然与高校“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引导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前对就业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职业心理转变。毕业生的短期离职不仅消耗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现在的就业难不光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方的招聘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招聘毕业生的过程难,招聘后的稳定更难。现在的大学生缺乏职业精神,没有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心理转变,没有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更谈不上对企业发展的奉献精神,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常把公司对自己的培养看作是跳槽的资本。

二、加强职业心理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盲目性、高跳槽率等现象均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要运用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事先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何种职业,担当何种角色的行为。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人生目标规划的实验,结果发现目标决定了人的方向,而方向决定了结果。目前各个高校虽然也慢慢开始重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授人员的层次等各个方面来看较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非常不够的。高校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在入校之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意识到上大学是为了走上社会求职就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而做知识储备的,同时指导学生根据社会环境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特点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以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是为高校四年后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生涯发展的需要。

2.开展职业意识、职业兴趣教育。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偏好,是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表现为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愿望和兴趣,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理论,职业兴趣分为六种类型: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管理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类型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两者的匹配度越高,职业的自我满意度、职业的成就也就越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是职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要结合心理规律,根据他们的职业心理特点、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客观、更加清晰地做好自我剖析,为将来的职业定位做好核心工作。

3.开展专业素质教育,提高专业认同。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的趋势和主流,素质教育旨在提升教育客体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当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高校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中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占比较大,就算是第一志愿录取,入校之后,发现专业不适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也不在少数。学生在高考选专业时,多是根据父母的社会经验,对专业所学缺乏客观了解,对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更缺乏理性认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对专业提不起兴趣,丧失学习动力。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而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正是各高校专业课的开设阶段,很多考研的学生是以牺牲掉专业课的学习来保证考研科目的学习。对高校而言,出于对考研率的顾虑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也放松了要求。加之在“专业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等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大学生普遍专业能力平平,在就业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多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换言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的人,特别是后者,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高校要充分利用成功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这些校友身上发现专业的重要性,并树立专业为立身之本的理念。

4.通过实习实践增加职业的认知度和适应力。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整理、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和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通过专业实习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达到了实习演练的目的,为将来的就业做好职业分析和职业定位。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有实习实践经历的学生格外青睐,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会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成熟度,能客观做出职业定位,同时就业后的稳定度也比较高。目前高校虽然都存在实习实践的环节,但因地域经济问题、学生规模问题等因素,实习实践基本上采取“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这对于学生职业认知度的提升是不到位的。要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来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高校和企业都要在这一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5.开展人才测评等职业心理咨询服务。所谓人才测评,就是以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通过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等技术手段对人员素质状况、个性特点、职业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价,以期帮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个人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取决于“职业环境”与“人格特质”这两个方面的适配性,适配性越高,则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及职业成就感越高。通过人才测评可以帮助自我更加科学、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一步。目前各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中也纷纷利用“霍兰德的职业类型量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等一系列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但测评后的解释、辅导工作因师生比例悬殊而很难做到对学生群体的全面覆盖,这就使得测评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校在充分利用这些测评工具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心理辅导,针对不同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给出专业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做好职业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6.开展求职技能培训等辅就业服务活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技能低下也是导致毕业生职业心理不成熟、求职困难的原因所在。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辅助就业类活动,如就业专家报告会。这些报告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邀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做好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报告,让学生对所从事的行业背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二是要邀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为学生作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以立足企业、如何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成才的报告,为毕业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做好指导;三是要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作如何成功求职、如何顺利就业的就业指导类报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聘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些报告会要穿插在大学生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有利于大学生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面试技巧、模拟招聘、就业个案分析等。大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式的职业辅导必然会促进其职业心理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

三、结语

第2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就业工作者和该领域专家的调查走访,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及环境竞争力三个准则层构成。基础竞争力是指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总和,是毕业生能否在竞争中胜出的最直接因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个人形象管理,就业过程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个人形象管理在起作用,它是影响基础竞争力的最直观因素。二是理解与表达能力,它指能准确、迅速的理解问题,并能通过文字和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三是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很好的表现自我,还能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顺利地与工作对象沟通。四是组织管理能力,它指为实现组织目标,合理组织和有效协调各种关系和人员的能力。五是团队协作能力,指与他人一起学习、工作中表现的能力,包括与团队成员充分的沟通,从团队利益出发等。六是身心素质,身体素质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是否自信等。核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的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具备潜能挖掘的一种能力。它是大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显示出毕业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能力。二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使毕业生进入单位后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可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三是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四是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塑造、成长性高,符合管理型人才的需求。环境竞争力指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校及专业影响力,主要包括学校的层次、知名度、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的影响力。二是就业服务指导,注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的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信赖。三是就业期望,毕业生及父母的期望值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家庭背景,目前我国人事制度还不健全,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明显作用。

二、实例论证

现从河南省高校中抽取3名管理类毕业生,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3名毕业的就业竞争力进行测评。定性指标量化。个人形象管理、理解与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心素质、就业服务指导、家庭背景属于定性指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出了3名同学在各评价因素上的得分。专业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分别根据学分绩点、外语及计算机考证成绩直接给出。学校及专业影响力由专家根据学校及专业排名给出。实践经验、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业期望先由本人给出相关资料和描述,再由专家打分。

三、结论

第3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与调适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4001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据权威数据统计,2005 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为 338 万, 2006 年为 413 万, 2007 年为 495 万, 2008 年为559 万,2009年为611万,每年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今年比例更上升至32.08%。也就是说,截止到今年7月份,待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96万,其中还不包括往年未就业或失业的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自卑、自负、焦虑等心理问题,难怪有人提出:以往的天子骄子已成“天之‘焦’子”,惶惑,不安,焦虑!本人作为高校的一名学生工作者,在本文中就多年来工作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如何调适进行分析讨论。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自卑

自卑心理是大学毕业生求职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难免会遇到的面试失败的经历和工作上各种各样的打击,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使之产生自卑心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如学习成绩、社交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等。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往往过于拘谨,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在面试时更是紧张得言行拘谨,辞不达意,从而错失良机,影响了求职择业。

1.2 自负

有自负心理的毕业生表现与自卑的学生正相反,他们往往盲目乐观和自信。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为:不能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盲目追求好单位、高工资,期望值过高。并且“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认为那样会让自己的能力掩盖在平凡当中,自命不凡。这种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对成功择业影响较大,最终会因预期就业目标未能实现而忧心忡忡,悲观失望。

1.3 焦虑

对每一个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毕业生们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成为他们困惑的难题。但如果整天想着就业的艰难,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忧心忡忡,造成精神上紧张;或者因为应聘失败,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无所适从,这势必影响自己对用人单位做出正确的评价,也必然造成就业的失败。

1.4 从众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主见和能动性,从众心理较为严重。持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中往往不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 人云亦云,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盲目寻求热门单位、热门职业,如将自己的就业区域定位于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将自己的就业单位定位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企业;将自己的起点固着于高薪高职,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等等。这类毕业生往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现状,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1.5 依赖

依赖心理,是指在就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这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缺乏进取精神,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寄希望于学校、家庭,甚至把自己的就业看作是学校、家长的“义务”。这部分学生通常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就业以及往后的发展都存在着消极的影响。

2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2.1 客观认识自我,进行合理定位

《孙子兵法》中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就业之道。面对择业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毕业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首先是待遇定位。当前受金融危机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应认识到当前形势,做出合理的待遇定位,应先解决就业和生存,才能谈发展、谈未来。其次是地区定位。第三是职业定位。大学生在就业时应摆脱从众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类型,有选择地去应聘,这会大大地提升就业的竞争力。

2.2 调整就业观,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2.3 多方面增强就业能力

第一, 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如今,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对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职业生涯设计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合理的利用时间,增强实践的动力, 提升成功的机会。许多同学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设计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其次, 职业生涯设计能提高个人竞争力。只有先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 才能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提高效率并取得成效。再次, 职业生涯规划可发掘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引导大学生正确清楚地认识自我, 挖掘自身潜力, 从而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所以,辅导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通过不懈的努力进行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的成功。

第二,不断增强就业心理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 大学生作为就业压力的承受者, 应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使自己能够自我缓解、校正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及时解决日常心理问题,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另外还应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择业的需要,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形势,正确定位,科学规划,不断完善自我, 增强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生存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走出就业心理的误区, 保持好良好的就业心理,最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第4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47-02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自负、自卑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缺乏了解,使得自我评价往往不准确。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感觉盲目过好,会产生自负心理,认为找个好工作是很容易实现的,脱离实际;而自负的反向极端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诸如自身的家庭、自身遭受挫折后不能及时调整、或对自我形象没有信心等等原因。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自负、自卑心理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焦虑、紧张、彷徨心理,使得他们对前途的把握没有自信心,意志消沉。

(二)依赖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就业问题是父母关心的事情,而很多家长的确是到了孩子毕业的时候到处“出击”,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岗位。同时学生自己缺乏主动性,过分依赖家庭。这部分学生通常是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平时实习经验的积累,丧失独立性,抱有盲目的就业心理,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岗位,造成就业时的不配合、不主动、无所谓的心理。

(三)功利心理

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虚荣心、攀比心理,急功近利,渴望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就业时往往希望自己一次成功,缺乏吃苦耐牢精神,很多学生工作没有安定性,而对于需要踏实工作、从底层做起的职业缺乏兴趣;有些学生好高骛远,多次的就业碰壁却造成这些学生失去信心,甚至失去希望。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素养缺乏

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加之家庭对这一群体的期望值较高,导致大学生自我定位容易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个人预期较高出现不顾实际条件,盲目择业的行为。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容易产生自负、自卑心理现象、有依赖、功利心浓等一些反映。而且由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缺少知识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认识不足,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这些都是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家庭对于职业指导的缺失及不重视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对于职业指导的缺失及不重视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就业。父母从小到大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女的人生,在大学前,很多的家长都有如下的想法:选择怎样的专业那是以后的事情,初中高中只管好好学习,为将来考一个好的大学做准备,没有和孩子探讨职业规划、职业兴趣等问题。而且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都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有些学生都是父母包办,为子女规划就业蓝图,动用一切能利用的关系帮助子女安排工作,而且很多学生对父母的从小到大的宠爱已经成为习惯。

(三)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了需求的不平衡,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就业压力的增大直接诱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毕业生择业上, 出现了就业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在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下, 大学生们在就业过程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强调经济收入而忽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社会需求等,同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 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中各种心理问题。[1]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关在象牙塔内的啃书族,而是时刻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自由人”。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大批消极的“网络红人”,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比如“芙蓉姐姐”、“木子美”、“流氓燕”等。这些都是带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榜样”,他们大都是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而成名,没有真正的本领和内涵,哗众取宠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他们很多都是因为网络而“一夜成名”,很多大学生无法辨别美与丑、善与恶,乱树榜样,乱学榜样。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些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四)高校教育体制的局限。

高考是万人挤过独木桥,能上好的大学或者好的专业就是好的志愿。待到自身入学一年或两年,发现自身根本不适合或者不喜欢此专业,同时又发现自身另外特有的专长,但目前大学的教育体制是不容易转换专业的,即使有也有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这也就直接增加了大学生按专业就业的难度,成为导致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同时对于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还是比较薄弱,没有很深入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体系,很多学校都是大三上《就业指导》课,而且就业指导专业师资不足,专业心理辅导能力不足。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政策教育,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有很多,但最终还是要依靠对象本身的自我调适来最终达到缓解的目的。

(一)认识自我,调整知识结构,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是自我调适的重要方法

1.认识自我的必要性

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性格特点、所受教育的程度,兴趣爱好、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真实地体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精神,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

2.重视在校学习过程,调整知识结构的有效性。

珍惜在校学习过程,重视各种实习经验的积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大学生要大大增强应变能力,如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将已有知识科学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知识的整体效能是就业心理问题调识成功的最有力武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提高创新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专业技能、自身素养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方法。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快速变化,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社会的优胜劣汰,仅仅依赖大学学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应付多变和复杂的社会,只有不断进行自身调整去适应现代社会行业的需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择业的需要,提高就业能力。[3]

3.科学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

(二)提高自我心理素养,增强心理抗挫能力是自我调适的有利保障

1.运用科学的自我调试方法,克服不良心理现象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提高的过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因此,从提升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运用科学的自我调试方法,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运用科学的自我调试方法,克服不良心理现象,如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多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还可以通过体育等健康的娱乐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2.提高自我心理素养,拥有健康的就业心态

面对市场市场的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重要的方法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提高自我心理素养。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提高心理素养,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在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上,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面对求职失败,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3.适应社会发展,更新就业观念,增加就业途径是自我调适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适应社会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在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的基础上,更新就业观念。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增加自己的就业途径,灵活就业。如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新途径,不过分依赖就业,而突破禁锢,达到自主创业,这途径可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进行。此途径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4]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6):57.

[2]王红艳.培养大学生健康择业心理的途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2009,3:114.

第5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正确的择业道路,顺利实现就业,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1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定义

就业,从字面上理解,即归业、趋业、从业。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和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狭义的就业指导是为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求职与择业广义的就业指导就是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

2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之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毕业生初次步人社会,对各行业、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形势缺乏认识,对自身就业能力信心不足,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盲目跟从、随意选择、思想负担重的现象,在择业过程中无目标、无计划,在职业决策上缺乏技巧与策略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及学校的利益,同时也能减少用人单位的损失,促进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可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教育职能、信息流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了解学生的择业需求,分析就业的难易程度、职业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制订就业计划,配合学校就业部门辅导学生进行就业选择。

3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3.1就业信息资源丰富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料,包括各种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其中就包含大量与就业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中国大学生就业》、《人才市场报》、《毕业生就业指导报》等报刊,既有就业报道、就业指导性文章,也有大量的招聘信息及企业介绍等,这种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是校内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各级人事、教育、出版社等部门联系,系统地采购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有关的书刊资料,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人藏与就业相关的书籍报刊,形成特色收藏。

随着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的发展,图书馆的网络优势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上强大的搜索引擎为大学生搜索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可利用电子阅览室帮助大学生网上求职或制作求职信如九江职业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南》,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各级各类图书馆可构建协作网络。广泛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

3.2服务体系健全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优势服务读者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享受到一流的就业指导服务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服务形式规范,服务内容标准。由于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如文献流通、信息检索、信息咨询、专题服务等都形成了规范的服务形式。便于读者的有效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服务手段,愈来愈多地应用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过E—mail、手机短信等形式,开展信息服务。

3.3服务人员素质较高

收集、检索、利用情报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情报专业人员的特长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发挥图书馆员的专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情报信息,采取多种方式提供给需求者。

4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

4.1优化藏书结构,建立就业指导方面的特色馆藏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物质基础,就业指导文献的馆藏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是就业指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深入调查了解就业指导所需的文献资料,加强与就业部门、就业指导人员、学生的联系和沟通,要根据本校学科设置特点、就业形势发展和学生求职需要,制订出近期和长远的与就业指导相适宜的文献采购计划,有重点地入藏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通过全面、系统、长期、稳定地收藏就业信息,建立起以就业指导为中心内容的特色馆藏。

4.2开发馆藏资源,提供就业指导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对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和整理,如对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形势、相关的文件精神及职业需求等进行分析,定期将有关就业信息进行以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将有关就业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编制出精炼、短小、快捷、实效性强的就业信息和有关市场调查的分析结果、就业动态、求职简历的制作、受聘技巧、面试方法等内容刊登在该馆白办的《高教文摘》就业指导专栏中。同时,《高教文摘》还开设了企业专栏,对相关行业或本地区的企业进行介绍,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对与自已专业对口的单位有一个了解,对未来求职有了方向性的认识。

4.3加大参考咨询工作力度,开展就业指导咨询工作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能敏锐搜集、捕捉、接收就业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这种能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加大参考咨询工作力度,对咨询馆员开展就业服务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形势变化,转变角色,承担起毕业生就业信息导航员的任务。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利用多种服务手段,充分发挥参考咨询部的参考咨询、中介纽带作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4.4运用现代技术,开展网络就业指导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一般都设有电子阅览室,可针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开设常规性的就业信息网络查询室,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如5ljob、中华英才网、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等都是目前较有影响的求职网站,高职院校图书馆可将这些网站进行链接,方便毕业生查询。随着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变化,各种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光盘、全文电子报刊光盘、会议论文与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信息资源的购置比例也越来越大,图书馆馆员应指导学生检索利用电子资源查询有关就业信息另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搞好网站建设,利用网络的快捷、方便的特点,在网页上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进行宣传并及时更新,如有可能可建或引进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数据库,挂在校园网主页上,供学生检索使用如可引进北京爱迪科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为在校大学生定向开发了《爱迪科森就业培训多媒体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公务员考试数据库、研究生考试数据库、职业考试数据库、创业指导数据库四个子库,能够直接对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培训服务,使大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在就业时占有主动地位

4.5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和对未来的求职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如不及时纠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将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影响。高职院校图书馆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择业、就业的现实,及时做好心理调适,排除心理障碍可通过书刊资料展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前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增加求职成功的砝码。此外,还要提高毕业生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择业竞争意识,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求职心态。

4.6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第6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地方院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构建方面的探讨,对创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我国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如人意,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去很远,与国内重点大学差距很远,就是距离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也有较大差距。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就业指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对地方院校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思想状况及就业意向调查、就业指导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快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院校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规定,以不少于教师和学生人数1:500的配置标准,尽快配齐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起步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地方院校普遍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就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就业指导教师通过讲授就业指导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咨询答疑,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职业岗位特点、人才需求动态、人才素质要求等,可不断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头脑。根据就业宁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寻解决的有效途径和遇到不断积累新经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从地方院校的实际出发,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知识体系

地方院校作为一种专门的办学机构,要有明确的办学目的,要按照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有选择地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教育。

地方院校应当将就业指导工作纳人学校系统的教学计划体系中,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就业指导功能。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系统地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掌握选择专业与职业的能力,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形势和政策指导是就业指导的最基本内容。就业形势指导要在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走势情况下,根据就业形势的最新发展变化,分学科、专业、学历和行业发展情况全面准确地向学生分析形势。通过形势分析,让学生清醒地认清就业形势,并结合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迎接各种挑战,并正确定位择业,努力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应当以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就业政策指导包括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和规范,如大学生就业机制、工作程序,档案、户口转寄和存放的有关规定,以及违约及调整改派的处理等规定,同时也包括地方和高校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的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实施办法,如优生优荐政策、公务员选拔推荐政策、就业招聘会的组织管理等。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要使大学生准确掌握就业政策和办法,按照政策和办法的规定规范自己的择业行为,并明确自己的责、权、利,避免择业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维护正常的就业秩序,确保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择业心理指导是就业指导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大学生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困难的心理调整和适应的历程。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能否顺利择业就业至关重要,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把择业心理指导放在重要位置。大学生择业心理应从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着手,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分析就业形势和择业倾向,正确对待就业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用人单位等。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坚持换位思考、走出就业焦虑的心理误区,克服依赖心理、走出盲从误区,克服保守思想、正视挫折和失败,走出自卑心理误区,正视现实状况,保持平常心态,走出心理误区。

重视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指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体制和机制的相应变革,为大学生提供的发展空间与展现才华的舞台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发展,而是依靠自身的学识智慧、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在社会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开办自己的企业。自主创业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种新的就业方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有利于缓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可以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特征,如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管理才能、身体素质及科学的经营头脑等,智慧潜能如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税收知识、法律知识等,风险投资常识如高风险、高收人、分散投资等,创业指导的基本方式包括参观学习、成功人士专题讲座、课堂典型案例分析等。大学生创业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业,并及时加强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锻炼,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调查研究,重视理论对就业指导实践的指导作用

地方院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调查和工作实践。调查研究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途径,也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基本功,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摸清情况,准确掌握信息,做到胸中有数。通过调查研究,可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在分析综合后,能掌握学生就业的基本心态,掌握就业的基本形势,了解就业政策的基本走向,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点,以及工作中须不断改进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不断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者须积极参加就业实践工作,了解就业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开展日常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处理日常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拓展和维护就业市场的基本途径等,要通过就业工作实践,把就业指导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运用和检验,不断总结就业实践工作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指导师。

要重视毕业生生存状况.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调研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毕业生从自己工作的切身感受中体验到的社会对专业知识、个人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正确协调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的方法,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及对母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等。调研的主要途径包括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到用人单位或者要求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等。毕业生跟踪调查的主要目的,一是加强和校友的感情联络,充分调动校友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与校友所在单位的协调和联系,巩固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是根据校友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以现身说教的方法或典型事例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四是在广泛征求校友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和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改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思想状况和就业意向的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专业认识、就业态度、职业理想和目标、职业稳定度、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标准、择业手段和途径、影响择业的主要观念和择业的心理素质及求职前的心态等,调研的途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调研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就业心态、就业观念,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加强对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调研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未来几年对各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以及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情况,如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外语和计算机过级要求、社会实践工作情况、综合技能要求、专业和知识结构、性别、学历层次等。调研的对象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调研的方式可采用通讯、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对大学生人数和专业需求状况的调研,一是有利于拓展和巩固大学生就业市场,二是有利于依据切实可靠的数据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三是有利于高校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素质要求情况的调研,有利于高校结合社会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并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四、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

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根据职业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某个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此,就业指导应作为发展个体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就业观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从进人高校就开始关注就业,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而这就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第7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联系也愈加密切,随之相关的竞争也越来越强,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也越来越多。现在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对其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也提上了日程。开展就业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清社会现状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掌握就业技巧,使其更快的适应就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我国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成为当代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养成,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道德,引导其走向正确的道路,帮助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开展;其次,现代大部分人的心理素质低,抑郁、自杀等情况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减少内心阴暗面的形成,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正确并积极的面对就业中出新的困难并进行解决,养成坚韧不拔的耐力和性格;然后,帮助大学生提高的环境适应能力,使之快速的适应社会社会发展状况,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再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外界的环境的急剧变化。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的东西越来愈多,并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业也是一样,就目前来看,虚假的就业信息不断增多,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欠缺,容易受到蛊惑和蒙骗,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防患意识,避免上当受骗,有利于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就业。

(二)促进高校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高校通过在就业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样一是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及载体等,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育人范围,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为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可以推动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面和满意度,保持国家的总体就业局势稳定;二是可以为国家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思想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大学生就业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压力,消除可能因此带来的社会综合治理隐患;三是可以在学校与社会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深化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顺利从学校迈向社会,快速转变角色投入职业生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面对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大学生就业面临空前的压力,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紧迫感,而且引发了比以往更多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切实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思想状况低迷、工作选择趋向功利性以及心态不稳定性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研究较少

经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目前有关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文献有11590条,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有8272条,而研究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仅有38篇。而且,通过对这3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研究过于集中。这些研究,虽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但难以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首先,普遍采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或常规思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法、途径等方面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结合不紧或契合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其次,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过于集中,主要是在毕业前进行短时间的集中教育,甚至是在已经签定完就业协议后进行,实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不够合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还需要教务、宣传、后勤、教学多部门联动,我们应根据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实际整合多方力量、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为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针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传统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工作方式,确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一)教育内容模块化

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就业形势教育、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择业心理教育、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教育。我们应将上述内容进行模块化建设,形成课程或讲座专题,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二)教育对象分类化

教育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定的层次、时间花费的多少与精力投入的多寡,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的多变性、差异性,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区别对待。一是区分是热门专业学生还是常规专业学生;二是区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三是区分是传统专业学生还是新专业学生。

四、结束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认为,要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真正成为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2]董平.金融危机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势分析及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第8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4-01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失业者中,有一部分属于自愿性失业者,即不满意现有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的大学毕业生;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水平、能力、自身的性格、发展前景等因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了“有业不就”的现象。这其中有四种类型:“向往自由型”、“成就海归梦型”、“考研型”、“创业准备型”。

由此可见,对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就业难并不是找不到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而是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较大等原因。面对刚进入较低学历人员从事的工作领域,多采取灵活就业和临时就业方式,但大学生失业一般是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显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比较少。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焦点在于毕业生本人的心理素质、择业观念、价值观念和自我定位,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方式等内容。诚然,“树立远大理想、客观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水平、改革招生与分配方式、转变观念”等建议都不乏可取之处,但更为宏观的分析将更有利于全面剖析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原因。

(一)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就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缺少艰苦学习、刻苦磨砺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求真求实的精神,没有固定的衡量成绩的标准,满足于当前的物质生活需求,形成不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二)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存在脱节:现行的教育政策和资源都倾向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国内外知名大学”,而需求方则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人才。各大专院校强调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和学科综合度,较少关注教学环节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在专业配置课程设计中,较多的考虑教授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根据市场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具体体现为:一是价格波动。更多的学生跟风报考一些当下所谓的热门专业使供大于求,使供求结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更多的学生不能够找到相应的、符合自身条件的专业,在就业条件中被迫的自降身价。有市场就会有波动,当价格偏离价值越远,波动就会越大,对人的影响就会越大。一定时期,社会的岗位需求是一定的,当毕业生数量和结构严重偏离它时,毕业生就业问题就越严重。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体而言,意味着没有正常的经济收入和平等的社会地位;意味着个人或家庭所投入的人力资本没有得到回报,意味着贫困、受歧视及造成心理失衡;意味着过急甚至犯罪行为的产生的开始。对社会的影响而言,意味着社会资本的浪费,意味着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障碍,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激剧增加,最终意味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延缓。另一方面,如果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最大限度减少上述带来的问题,对企业管理的效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市场化程度的发育均有它积极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人口自然增长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数量是绝对不够的,它需要有一支不以这种自然限制为转移的产业后备军 。”针对伸缩性吸收劳动力的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业后备军里面必须有一批较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处于就业困难或处于待业状态的大学生正是能满足当代产业后备军的这种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本和资源不能有效地和劳动力相结合,造成部分资本闲置,人力资源大量浪费。大学生代表着先进劳动力发展方向,仍是我国比较稀缺的人力资源。

大学生长期闲置找不到工作,不仅不能做出其应有的贡献,而且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在欧洲许多国家里,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开支是十分巨大的,我国尽管目前是一个低福利国家,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这部分失业救济开支将会越来越巨大。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在现实条件下,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实行保护政策作为治标措施仍然需要坚持一段时期,政府必须要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创造并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应当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支持与最好保护。应当将主要精力花在创造和确保劳动就业的公平竞争上,确立政策取向并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蔡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及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06(1).

2.王兴权.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之现象篇[J].职业技术,2005(11).

3.曾宪庭.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

4.丁宁宁,等.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非理性博弈分析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

5.焦可法,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思想工作,2006(1).

6.蒋阳飞.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及对策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7.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06(4).

8.刘志坚.建立良好市场机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J].社会科学家,2006(1).

第9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文章分析了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加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现实而紧迫的社会问题,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

二、新时期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外在原因

(1)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规模在短短几年内成倍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大学生不再是稀缺人才,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比2008年增加52万。此外,截止到2008年,尚有150万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将和应届毕业生一起寻找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2)高校与社会供需结构性矛盾加剧。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受供求总量、制度架构、个人就业意愿和行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等众多因素影响,而结构性供需矛盾这一因素尤为突出,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现象,但与之相对,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急需的人才,屡屡出现“有工作无人干、有岗位无人去”的怪现象。

2.内在原因

(1)择业观念陈旧落后。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毕业了就一定要去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认为只有这样才有依靠,对于所在工作城市的选择也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大多数贫困生都有迫切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状况的需求,所以贫困生在选择工作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要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即使在一个小地方有再好的发展前途也不去。还有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要找个离家很近的工作单位,方便了家长对学生的帮助,也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精神。

(2)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为最终目标。有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在校成绩优异,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勤工助学的工作经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和憧憬,他们希望一毕业就一定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单位,挑个容易做的事儿去干,还要工资高一点、待遇好一点,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许多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在其他学生已经纷纷就业的时候,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理想与现实脱钩,过高地估计自己,没毕业之前总是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但往往实际能力却不尽人意。

(3)资源相对匮乏。贫困生经济的贫困使他们承担了巨大的求学压力,本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同等发展的机会,但在大学,除了经济条件外,贫困生还在许多方面无法和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如由于家庭条件的不同,贫困生基本上没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英语运用能力、电脑操作、手机使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技能在现实的求职过程中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些技能的缺失又将使他们失去一些与同龄人竞争就业的机会。

(4)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贫困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局限性导致综合素质低,从而在求职处于弱势,又缺乏各方面锻炼,兴趣面窄,也无特长。一部分贫困生经历了家庭贫苦的磨练,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期间表现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愿意到基层、到边远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由于家庭贫寒,使他们存在消极自卑心理,因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广大的社会关系网,在学校也没有尚佳的表现,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能正确的看待就业竞争。

三、新时期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政策的宣讲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向贫困生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原因,让学生学会如何就业,掌握技巧;引导学生树立就业地区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教育贫困生正确为自己定位,不能够好高骛远,要摆脱就业一定要在大城市的思想,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低工资及各类基层工作,引导并鼓励贫困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

2.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理想中的工作,这部分学生都能摆正心态,正确的给自己定位,并且始终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比方说,面临毕业,可以选择考研究生、考取国家公务员、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考取双学位、还可以出国深造等等,同时也可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报效祖国,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基层、农村和西部去,当村官,还可以自主创业等等。只要改变就业观念,就业岗位就在眼前。

3.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求职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除了观察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外,也会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要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4.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破除心理障碍,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种种心态,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给予正确的引导,针对因就业方式改变、就业竞争激烈而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忧虑、恐惧等情绪,通过谈话等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要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抗挫折的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压力,让他们明白压力并非来自外部环境,而是自己施加给自己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压力,以压力激励自己去积极进行就业选择,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0,(28).

[2]马远.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3]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4]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

[5]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迫切性[EB/OL].lunwen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