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旅游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经济发展

第1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一)人文环境概念

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和氛围,它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中的一部分。[1]人文环境是由千百年来,人类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积淀、凝聚孕育而成,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2]人文环境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有机体系,它全面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并多角度、多方面地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要。正是主、支流文化相容互补,圆融通达,才聚合成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人文之瑰宝。现阶段急需的就是要加大支持的力度,加大领导力量的投入,加大政策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任用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精心营造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确实抓好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2]

(二)齐齐哈尔人文环境现状

齐齐哈尔市历史悠久,有35个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绚丽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历史文物古迹、古代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古代园林、宗教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事件发生地。它们生动地记载着齐齐哈尔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各族人民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结晶。如昂昂溪古文化遗址、金东北路界壕边堡、金代蒲峪路故城、塔子城遗址等古遗址,大乘寺、卜奎清真寺、圣弥勒尔教堂等宗教人文景观,梅里斯区雅尔塞镇达族风情园、富裕县三家子民族风情园等民俗旅游,西满革命烈士陵园、苏联烈士陵园、马识途烈士殉难地等革命烈士纪念地等。人文旅游资源有231个,占全部旅游资源总数的80.7%。齐齐哈尔市旅游资源形成以人文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的格局。

(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文化现状

齐齐哈尔冰雪游览会是融文化艺术、观光旅游、体育竞技、招商引资、集市购物为一体的节庆活动。自1963年创办以来,现已成功举办了30届,每年12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2月中旬结束。为期两个月的冰雪盛会,已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冰雕艺术是由古老的“灯会”“冰灯”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它充分利用北方冬季的气候,采用人工浇注和雕、砌、堆、筑等工艺,使其成为人造的冰雪景观。齐市传统的龙沙公园冰灯游园会,已经举办了几十年,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投资3亿多元的劳动湖水系改造已基本完成,冬季已经有很多人在湖面上健身,齐齐哈尔大学近几年每年都在湖面上建造2~3块冰场,为教学和大众健身服务;应运而生的冰刀出租和磨刀服务,为部分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湖面上还有多处出租冰爬犁、雪地摩托等服务。冬季的劳动湖面和嫩江如果能得到充分开发,必将对齐市全民健身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市体育局所属的多个室内滑冰馆的对外有偿开放和承办全国、省、市冬季项目的比赛,都将拉动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以上几点,将成为齐市发展冬季冰雪旅游的基础条件。齐市今年成功举办的第2届关东文化旅游节,接待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7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将在齐市举行,冰雪体育场地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和增加。齐市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以冰雪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

二、人文环境开发的作用

(一)人文环境的开发促进群众的冰雪旅游经济开发的创新意识

任何一种行业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来自于每一个群众,我们的群众具有埋头苦干的艰苦创业精神,具有不惧艰辛的吃苦精神,具有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但是仅仅具有这些精神对于我们的冰雪旅游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群众的创新精神,把每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我们的冰雪旅游产业将得到不可估量的发展。然而如何培养群众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人文环境的开发,因为创新意识关键是要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出来,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开发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将促使创新意识的发挥,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任何一个行业、一种产业都需要人才,而且人才将对这一行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本行业的未来。冰雪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认真地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养,才能使本行业有人可用。而人才的培养,人文环境的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使社区、家庭、学校的冰雪旅游环境得到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发展,从而促进冰雪旅游人才培养的长足发展。

(三)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人才的培养以外,还需要文化、卫生、市场营销等很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人文环境的开发恰恰是起到把这些部门协调到一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冰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文环境的开发有利于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

冰雪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直接受制于人文环境开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既要把现代技术引入到人文环境的开发中,又不能盲目地引进,要有选择地、科学地引进,使人文环境的开发得到健康地发展,使冰雪旅游产业得到科学地发展。而国际化是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发展的,要使冰雪旅游人文环境的开发从国内发展到国际,使具有良好人文环境的冰雪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国外友人来到我们这里,参与到冰雪旅游产业中去,体会其中的独特人文文化,促进冰雪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

三、冰雪旅游产业经济

人文环境开发促进群众基础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

政府的政策是一切行动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任何好的想法和课题都不会执行得太好,所以要想把人文环境开发落到实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指导和扶持。只有政府支持和扶持了,人文环境的开发才能又快又健康地发展起来。另外,也需要一定的政府资金的投入,使开发更有动力。

(二)促进社会各种资金的投资

除了政府资金的投入,社会各界各种资金的投资是人文环境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只有争取这一部分资金,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使人文开发连续不断,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地区特有的特色风俗文化提高人文环境

齐齐哈尔具有独特的地域风俗文化,鹤文化、流民文化、达族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冰雪旅游文化的人文环境开发的基础和外延,使人文环境的开发更具有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的独特内涵,让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使游客流连忘返。

(四)提高旅游区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提高人文素质

公民的冰雪旅游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旅游活动中,则主要是指旅游地居民素质及民族群体行为,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行为、文艺及体育活动行为等。[4]

四、发展冰雪旅游群众基础

促进齐齐哈尔的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比起冰雪旅游大国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一些国家,齐齐哈尔冰雪旅游经济产业的群众基础还是显得太少。

(一)专业冰雪运动人员

专业冰雪运动人员是冰雪运动的先驱和引领者,冰雪运动的发展将使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中,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发展。这就像NBA的发展带动美国游,李娜网球的大满贯带动网球运动的发展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将使大量的冰雪旅游群众参与到冰雪旅游中。

(二)冰雪旅游地居住和从业人员

在冰雪旅游地附近居住的民众和从业人员是宣传和服务冰雪旅游的先锋军,冰雪旅游者最先接触的就是这些人群,这些人员对冰雪旅游的宣传和服务将使冰雪旅游者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和感受加深,将促进旅游者更加广泛地带动更多的旅游者来到冰雪旅游地,从而促进冰雪旅游的发展。

(三)青少年儿童学生等后备人员

青少年儿童学生是参与冰雪运动的后备军,这将使冰雪运动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带动冰雪旅游的持续发展,这将是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第2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一、地方经济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地方大力发展经济,为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及建设带来了契机。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既符合高职的教育特点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请专家以及市场高手,共同来探讨旅游业的建设应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问题。通过行业走访和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因为市场上劳动力过剩,且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所以经济发展过于缓慢,旅游业要想高速、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依赖大批的既有旅游业的管理理论,又有很强的旅游岗位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应改进人才培养措施,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校积累更多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切实做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准备。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应将技能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然而素质教育就显得有点勉为其难了,因此而造成了高职学生在素质培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且有研究表明,人成功的85%是取决于就业的积极态度,15%是来自其本人的职业技能。因而,从此角度来说提升大学生职业品质是帮他们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也是有关大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但目前旅游业的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旅游职业的认识不到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缺少职业热情和职业意识。许多的学生在选择此专业时大多是根据喜好旅游喜欢玩的感性选择,很少有把旅游当做职业来选的理性认识,其实他们并不是爱好旅游事业。

(二)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志力薄弱。学生从未意识到对从事旅游业的辛苦程度,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是在旅行社或者酒店工作,旅游业一直是个较辛苦的行业,与学生的粗浅认识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三)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主动性很差。旅游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服务,很难满足每个顾客的要求。投入率很高,沟通能力差的人很难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四)在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方面是十分缺乏的,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长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很强。当今职场却需要协作能力大于独自表现的人才,这也是很多单位用人时重视的品质。

三、结合地方的旅游资源及特点,有效的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并加大全新服务意识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

(一)注重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加强职业意识教育。从学生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开始,要注意要求学生关注旅游行业的新闻,积累行业案例。

(二)树立责任心,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多让学生同社会接触,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让他们渐渐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要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敢于承担家庭重担的人。

(三)在实习实训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得到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集体意识。

(四)重视感情教育,提高同学间的沟通能力,有意识的营造一个学生愿意表达,乐于倾诉的学习环境,以增强师生情感。让学生善于审美,学会感恩,提高关怀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习中提高。

(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积累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本地的旅游资源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但由于学生积累的知识不够,阅历较浅,因此很难深入的解读历史,为游客精致讲解,显得没有生命力。还有的学生对有需要帮助的游客视若无睹,针对此类情况,主要有以下措施。

(1)请当地专家学者作报告。地方旅游品牌的建设需要对地方旅游资源要有充分的了解,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当地的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旅游文化。

第3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毕业论文,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第4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现有8个4A景区,3个2A景区,2个A级景区,6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截至2008年底),正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区已形成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1]。

一、旅游业发展概述

(一)发展阶段

1.1980-1990年:起步和成长期(0-25万人次)。1980年第一次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旅游起步的标志。当年接待境外旅客1059人次。1984年第二次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加大了对的投资力度,继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限于当时“先国际、后国内”的政策,旅游发展初期主要针对境外市场。1987年接待量达6万人次[1]。

2.1991-2005年:快速发展期(25-200万人次)。第三、四次工作座谈会将旅游业作为工作重点,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以项目和导游相结合,极大提升了旅游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2004年接待量突破100万。2005年中央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和相关产业发展。旅游进一步受到重视,被提升到促进稳定的高度。2000-2005年,接待游客数平均每年增长23.7%,旅游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22.9%,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3.2006年-现在:井喷式发展期(200-600万人次)。2006年青藏铁路和林芝机场相继开通,旅游的出入性和舒适性大大提高;加上“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产业发展政策和旅游业龙头产业地位的确立,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了39.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43.2%,旅游业开始成为全区支柱产业。2007年,提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旅游业提质增效、呈现井喷式发展,当年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0亿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800和2200倍。旅游进入飞速发展期。

(二)经济社会效益

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突出。截至2007年,全区有各类旅游企业1212家,拥有固定资产达46.8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全区8700户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48万个,年收入达2.2亿元,人均增收6383元。

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2006年、2007年、2009年分别为9.6%、14.2%、12.7%。拉萨2009年的相关比重超过20%。2009年全区农牧民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85倍,旅游富民效应初显。

二、旅游业发展格局的实证研究

接待量、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消费是接待量的因变量,易受游客自身条件(经济条件、职业、年龄等)、主观选择(消费偏好、性格等)和不同旅游地实际情况(旅游业成熟度、物件水平等)的影响,波动范围较大,统计分析的稳定性较差,适用于某一区域的旅游收入纵向上的比较(考虑CPI变化),不适合同一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鉴于此,选择变化相对稳定的游客接待量为基础数据。

(一)及下辖7地市2000-2009年旅游接

待量分析

从旅游接待量上看,拉萨旅游发展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运行轨迹几乎与旅游接待总量完全一致,对整体旅游业发展起到主要支撑作用。

(二)拉萨对旅游业贡献度的检验

首先采用SPSSV11.5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加以验证。相关分析表明,拉萨与的年旅游接待量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达到0.989。足见拉萨对全区旅游业的贡献率之高。

再用聚类分析检验,下辖7地市的旅游发展被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为拉萨,第二档为林芝、日喀则、山南;第三档为昌都、那曲、阿里(见图3)。聚类分析验证了拉萨旅游业具备区域旅游增长极的特征。旅游业发展因此呈现出“拉萨为中心、周边的林芝、日喀则、山南和昌都、那曲、阿里等6个地区受其辐射和带动”的“核心-边缘”发展格局。

三、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

弗里德曼(Friedmann.J.R,1966)在其著作《区域发展政策》中试图通过“核心-边缘”理论阐明一个区域由孤立到发展不平衡、再由极不平衡发展成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之后又将该理论从空间经济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4]。“核心-边缘”理论主要被用来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核心-边缘理论[5-6],也适用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研究。

无论从经济总量、旅游资源丰度、服务设施数量及档次、与周边地区通达性和通勤频率,还是与周边6地区基于行政和经济联系的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因素看,拉萨都具备强大的经济外溢功能。鉴于目前进藏游客在拉萨市的旅游消费量和在周边6地区的消费量相差较大,仍以拉萨市和周边6地区2000-2009年旅游接待量为基础数据进行拉萨对周边地区旅游辐射效应的分析和验证。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拉萨与周边的林芝、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阿里等6地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0.985,0.988,0.935,0.918,0.727(在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拉萨与阿里相关性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旅游业的“核心-边缘”效应开始出现。拉萨与周边地区表现为总体较显著的旅游辐射效应,但这种联动性并不均衡。其中山南、日喀则、林芝较好,昌都和那曲稍差,阿里不明显。周边6地区在旅游发展总量上与拉萨的差距较大,且从2003年以来呈逐渐扩大的态势(见图2)。

拉萨对周边6地区的旅游经济辐射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大致以拉萨为界分为北和藏东南两大片区。西北片区的阿里、那曲、昌都受拉萨旅游经济拉动相对较弱,而东南片区的日喀则、山南、林芝受到旅游经济拉动相对较强。这与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行政区纵深固然有关,但目前藏东南片区与拉萨相对便捷的交通成为影响核心-边缘效应的主要因素。相对便捷的交通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精品旅游资源,藏东南旅游经济走廊正在形成和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30年发展,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已经形成,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效应———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6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然而,定性定量分析表明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拉萨旅游接待量占全区比例高达60%左右(见图4)。拉萨作为的旅游经济中心,在发挥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同时,也呈现出严重的单极化发展态势。单极化为主的发展方式在客观上造成“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不经济后果,从而大幅降低了旅游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3年“非典”和2008年“3.14”事件让旅游业的这种缺乏抵御旅游安全风险的弱项暴露无遗。图2和图4均显示:2003年和拉萨旅游业明显减速,接待量几乎与2002年持平;2008年和拉萨旅游接待量锐减近50%。在旅游危机事件影响下,整体旅游业发展和拉萨旅游业表现出异常显著的“旅游共振”现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特征让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蝴蝶效应”危机。

此外,单极化发展在形成“核心区域”旅游经济呈极化效应的同时,也让“边缘地区”旅游发展呈边缘化,旅游经济发展不足或滞后。以2006年以来旅游发展增速最快的林芝地区为例,其区域知名性景区仅有3处,其余中小景点“空间分布极为不均,密集分布于八一镇和拉萨之间的318国道两侧,‘拉萨-林芝旅游廊道’初步形成”[7]。虽然林芝地区受拉萨市辐射效应相对明显,但与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全藏最佳的生态环境相比,林芝旅游发展总量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显不足,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业发展建议

参照弗里德曼所持的“核心-边缘”理论观点,旅游业同样要经历“孤立—不均衡—严重不均衡—互相关联、平衡发展”等阶段,目前正处于互相关联的不均衡的过渡阶段。为此,提出相关建议:

1.分时段、分地域对拉萨市旅游客流进行适度控制,缓解拉萨的旅游承载压力,最大限度地缓和全球各地涌入的大量游客与拉萨市的旅游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强化拉萨市与周围6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量入为出地做好相关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更好地承接拉萨市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

2.从旅游业发展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注重拉萨旅游经济“核心-边缘”效应的综合发挥,使周边六地区不仅能共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更能借鉴拉萨的成功经验,规避旅游业发展的教训和误区,少走和不走弯路,更好地实现本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以全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其产业发展安全度。

第5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县域旅游 经济发展 模式

引言:县域旅游的兴起,是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看过了名山大川,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反过来关注自己生活的土地,在自己家乡及周边体验旅游的乐趣,这是县域旅游在近年来发展火热的一个原因。县域旅游,因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游人,是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此外,县域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弘扬当地文化和特色的发展项目,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县域旅游发展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县域旅游的兴起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旅游活动中,往返的路费、在旅游地的住宿,以及外出的食物、水以及娱乐活动都是要用到钱的,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不会做出旅游的打算。而县域旅游不一样,由于县域的物价较大城市要低很多,旅游所需的投入少,所以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县域旅游上,既不会花费太多,又满足了自己旅游的需求,可谓是一举两得。再者,县域旅游不光满足外地游客的需求,也满足本地游客的观光要求,由此可看出,经济原因是县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时间原因

旅游受时间的限制,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们必须用工作来换取自己的生活所需,而旅游是要耗费时间成本的,在现实生活中,各地的游客都是利用小长假或者带薪休假的机会进行旅游活动,再加之现在便捷的交通工具,为县域旅游的时间提供了可靠地保障。在我国,广大工作者们大都利用周末和假期来进行旅游,所以他们抓住宝贵的时间往那些富有特色的县域地区观赏风光,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所以一到节假日,县域旅游就显得十分火热。时间的限制,使得县域旅游成为了都市人们周末休闲娱乐的首选,也正是有这样的时间限制,才使得最近几年旅游意识越来越强的人们走出市内,走向室外,参与到了县域旅游的队伍当中。

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直接动力

县域旅游经济,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老百姓收入逐渐增高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直接动力是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地的对外开放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政府不断地吸引外资,发展当地经济,也通过企业的建立来解决百姓的就业问题,为百姓的增收创收服务。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大力扶持,农村居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县域旅游,这就使得县域旅游经济得到持续上升。

(二)间接动力

经济发展个人民增收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则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间接动力,也是次要动力。中国是大河文明,农耕文化持续了几千年,安土重迁的思想已经深深的烙进了老百姓的脑海里。但是随着国家和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老百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观念在一步步开放,随着观念的转变,外出旅游渐渐地在百姓的思想里萌芽。所以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老百姓开始走向,开始去观察周边的世界。由于老百姓纷纷加入到县域旅游的行列,所以使得县域旅游经济持续发展。

三、县域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地方特色为主

任何旅游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县域旅游业不例外。在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中,特色文化发展是旅游发展必然要走的模式。发展县域旅游业,要深入发掘当地最具特色的,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文化内容,在此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形成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一方面满足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一方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发展地方特色,可以增加当地民众的自豪感,这对于宣扬当地文化,提高地区凝聚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正是要在这种特色文化的带动下,区域旅游才更富特色性与独具性。

(二)娱乐特色为辅

县域旅游,一方面是满足民众的旅游需求,使得他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他们对于娱乐活动的需求,所以在特色旅游为主的前提下,还要辅以大量的娱乐设施和活动。从旅游的目的看,游客一方面是感受自然,放松心情,另一方面却是要与家人一起享受快乐时光,而必要的娱乐活动对于增加一家人的感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旅游中,好多家庭全员出动,为的就是在一起培养感情。为了满足这些游客的需求,县域旅游就必须做到娱乐设施和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

县域旅游经济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然要走两个模式,一个是综合发展模式,另一个就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由于县域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为载体发展的,所以在发展时,要把旅游放在重要位置上,但是旅游不能单独发展,会缺少竞争力,这就要辅以相应的文化、餐饮、休闲等方式配合旅游来共同发展,以旅游带发展,以发展促旅游,这样才能使得县域经济得到综合发展。其次,旅游的发展不是爆发式的,而是持续性的,所以在发展旅游的同时,要注意生态保护和环境安全,使得旅游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上得以持续发展,使县域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也使得县域经济走循环发展模式。

五、结束语

旅游是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怎样旅游一直是老百姓探讨的话题,而怎样发展旅游经济则一直是政府探讨的问题。随着县域旅游的兴起,各个县级政府群策群力,要为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打造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随着对旅游的深入了解与县域旅游经济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其实发展县域旅游经济的重中之重,还是发展当地的经济。

参考文献:

[1]方晓勤.中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第6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发展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乡村旅游战略也随之产生。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乡村旅游更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乡村管理者,应积极地推动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让乡村旅游的价值能更好地得到体现。

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拉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形式,在近年来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宏观上看,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区域特色,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奠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乡村旅游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可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作为旅游地的村庄,居民可以依靠销售手工艺品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服务获得劳务报酬,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齐全的基础设施引领之下以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来消费。

(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新时代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更多可行性空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工作岗位少的问题。在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已不能仅依靠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这也可以让农村人民在家中获得应有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村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也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居民可以在当地找到工作岗位,缓解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使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三)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战略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农村更多的帮助之外,也可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来乡村旅游的顾客会买一些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也使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为重点转向以观光旅游为重点。通过休闲农业模式的发展,当地可以利用较好的旅游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资源发展模式引领之下,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村民甚至只关注经济利益,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过多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开采自然资源的问题时有发生,给当地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乡村旅游战略的引领之下,村民有了新的利润获取方式,他们在保护自身基本收益的基础之上,可以保护环境,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转向关注乡村长远利益,这就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乡村旅游是指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吸引各地人们来游玩学习,并使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在乡村旅游战略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居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任务。在经济的推动下,当地居民可以对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空气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发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从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乡村已经在大力吸引旅游专业的人才,也采取了多种方案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固有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然有限。实现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程,而乡村管理者及当地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健全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

一些地区尽管关注到了乡村旅游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和体制不够健全,乡村旅游仍受到很大阻碍。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建立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专业性人才,并没有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作用的发挥。而健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如采取减免税收或直接补偿生态环境等方式,就可以持续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应当着力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要在充分有效地利用扶贫资金的基础之上,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的联合经营方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2]。当地政府也要推动各个部门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可以对乡村旅游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解决乡村旅游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人才

许多农村在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人,但由于当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且缺少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平台时往往会存在一些困难。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地模式雷同,缺乏特色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相关人员要以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让游客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时获得美的享受。当地政府和乡村管理者应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要从大中专院校吸纳人才,以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乡村旅游管理方案融入当前阶段的乡村旅游事业之中,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国家的政策扶持已经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当地政府应积极与国内大中专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鼓励学生到乡村旅游试点进行考察学习,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当地也可以聘请旅游业的专家莅临指导,对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完备的经营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

在现代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从当前阶段人们旅游消费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消费者喜欢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及区位环境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优势,但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平台,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被外界了解,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应推动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拓展传扬,吸引更多的游客[4]。由于农村地区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许多农村交通不便且网络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游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开展乡村旅游管理,必须以完备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及时更新游客的信息,并做好游客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工作。通过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游客可以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正是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网络信息的投资力度,在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大量信息化人才,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模式的信息化[5]。

(四)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乡村旅游战略常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作为依托于当地生态环境开展的一种旅游经营模式,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地居民就需考虑到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及这种影响是否可以被消除。在推动乡村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转变,以田园风光吸引众多的城市观光者[6]。此外,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不同的季节,乡村旅游应有不同的项目。相关人员要在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根据游客反馈的信息做好改进,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三、结语

第7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实证分析;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5203

1 镇江旅游与经济发展现状

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著名的镇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真山真水独具特色,不仅有“京口三山甲东南”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更有“世界罕见,中国第一”的彭公山方解石晶洞等,风景名胜各领,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镇江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历史上的唐宋家都在镇江留下过名篇巨著,《梦溪笔谈》、《文心雕龙》等也都出自于镇江。昔日白娘子水漫金山、岳飞圆梦金山寺、牛郎织女相会、刘备娶亲等美丽的历史传说,更为这座名城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风韵。

1.1 同步增长的旅游人数与收入

据调查显示,来镇游客主要集中于本省和相邻省区,占客源总数的89%:省内客源是镇江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市场,占客源比重的69%;相邻的上海、浙江、山东、安徽、湖北,由于距离较近,成为第二大客源市场,占客源比重的20%;广东省和北京市,虽然距离较远,但由于经济发达,游客出游率高,到访率较高,是镇江旅游的第三大客源市场;其它省区距离较远,到访率较低。2010年镇江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607万人次,同比增长16.28%,国内旅游收入达285.59亿元,同比增长21.89%;接待国外旅游者61.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4%,旅游外汇收入达46966万美元,比去年增长了3.37%。可见,随着来镇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镇江的旅游收入也呈同步增长趋势。

较之过去,镇江接待游客人数与旅游收入都创了历史新高,但与地理条件相似自然资源相仿的苏锡常相比,差距仍然十分大。在走访了镇江的各个大大小小景点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原因:镇江的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在较低层次的观光层面,产品单一,附带产业联系不紧密,总体规划不够,景区建设不大,周围的布置简陋,景区内也是鲜有娱乐设施,对外吸引力不够,加之周围的餐饮酒店发展落后,游客在镇江的逗留时间较短,重复率低,消费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镇江旅游业甚至是服务产业的发展。

1.2 迅速增长的GDP

根据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10镇江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是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0.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3325元,比上年增长12.0%。从产业结构看,镇江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4.5∶58.2∶37.3,调整至4.2∶57.4∶38.4,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9.0%,对就业、税收增长的贡献比重加大。从纵向比较,镇江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增长幅度不断增加,增长迅速;但是从横向来看,镇江的经济发展处于江苏省13个主要城市的第九位,与苏锡常的经济差距很大,与苏锡甚至相差了好几个数量级,位于经济的第三层次,可见,镇江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镇江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 旅游对经济的总体分析

从表11995年以来镇江国内外旅游主要情况的数据显示,从1995年以来镇江的旅游收入随着来镇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而稳步上升,在1995年到2010年这16年间,来镇江旅游总人数从263.75万人次增加到2688.33万人次,增长值达9倍左右,旅游总收入从11.64亿元增长到317.38亿元,增长值达26倍之多,镇江地区生产总值也从原来的281.72亿元增加到了1956.64亿元,增长了近6倍,同时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从1995年的4.13%增长到了16.22%。镇江旅游人数的激增带动了旅游收入的增加,最终促进了镇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

虽然这些数据都很好地表现了镇江近几年来旅游业与经济的发展,但是身处长三角地区绝佳地理位置的镇江目前尚为旅游业的温点城市,即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但是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收入相对旅游热点城市较低,就如自然条件与地理优势与镇江相差无几的旅游热点城市苏州来说,政府大力发展苏州园林特色,精心打造“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城市形象,2004年苏州全市旅游人数就有2431.74万人,收入高达335.91亿元,超过2010年的镇江旅游收入20多亿元,2004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远远超过2010年的镇江GDP。到2010年来苏州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7004.88万人,旅游收入更达1018.19亿元,是同年镇江旅游收入的3倍之多,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也是再创新高,以9168.9亿元稳居江苏首位。可见,镇江的旅游业虽然在稳步发展,但是相较于周边地区仍然十分落后。

2.2 旅游人数与收入的分析

镇江处于江苏省西南部,在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西接南京、东邻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北与扬州隔江相望,有着极好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这对镇江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2003年以前,镇江接待的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增长幅度都相对缓慢,人们对镇江的了解不多,熟悉程度不够,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名气比较大的苏锡常旅游。2003年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政策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镇江对自己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镇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加之周边交通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镇江旅游。

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旅游收入的增加,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人愿意花在旅游上的钱越来越多,所以旅游收入增长往往是旅游人数增长的好几倍。但是从图中显示镇江近年来的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数增长幅度相仿,可见,虽然来镇旅游人数增加了,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却没有增长。据调查,来镇江旅游的游客职业分布相对较窄,大多为学生和普通职工,学生虽然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想去尝试但却没有经济基础,而普通职工和工人因为薪水不高,更愿意选择价格相对便宜一点的旅游地,所以来镇游客的个人消费水平并没有显著变化;外国游客由于平均消费水平高于国内游客而成为旅游地的重要客源,从图中看出,来镇江旅游的外国游客比重特别少,增长幅度也特别小,从镇江旅游资源的分析来看,外国游客对于镇江的兴趣应该是甚于周边地区的,但是由于周边地区的合理宣传与发展,导致其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远多于镇江。因此,镇江现阶段应好好规划旅游景点,合理发展旅游业,以求扩大在国外的知名度及保证在旅游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每个游客的消费水平。

图1 1995年以来镇江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

图2 1995年镇江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与收入2.3 镇江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分析

镇江为江苏省地级市,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然而苏南这一宽泛的概念,掩盖了镇江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事实,作为传统意义上富裕的苏南地区中的一员,镇江却与其他各市差距很大,属于名副其实的经济“洼地”。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部门,旅游企业通过接待旅游者获得的经营收入成为外来的资金注入到旅游目的地的经济中,成为旅游活动的直接效应;旅游企业还通过购买当地其他企业和居民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当地经济中引起一连串的间接效应和诱导效应,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福利。2003年前镇江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且两者的发展都相对缓慢,2003年以后,镇江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都呈急剧上升趋势,且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不断加大,旅游收入比重越大,镇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因此我们分析认为镇江旅游与经济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关系,旅游业越发达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发展镇江经济,就必须加大力度的发展旅游业,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策略来促进镇江经济的发展是镇江当前的不二选择。

图3 1995年以来镇江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3 政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业被看作为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世纪产业”。旅游者的消费对旅游目的地经济会产生各种影响,涉及到旅游收入、旅游就业、旅游目的地经济增长、相关企业收入、相关行业就业、目的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目的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等各个方面。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镇江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抓准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提高经济实力,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努力追上苏锡常的步伐,甚至实现赶超。

3.1 结合区位优势,变“温点城市”为“热点城市”

身处长三角地区的镇江目前尚为旅游业的温点城市,其在区域内处于相对弱势,旅游产业地位相对较低且滞后。为改善这一状况,镇江需逐步改变目前旅游的组织和接待都依靠邻近旅游热点城市的现状,主动研究旅游热点城市的运作体制;进行人才储备,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发展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有效消除国际合作障碍,扩大合作机会;建立市场预测机制,寻找市场缝隙,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扩大镇江的国内及国际地位。

3.2 深挖特色产业,扩大醋业品牌优势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工业旅游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成为游客们越来越青睬的旅游类型之一。镇江醋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开发醋文化工业旅游,将醋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对中华醋文化的宣扬。面对如此有利的条件,镇江应发挥产业优势,深度开发香醋旅游产品来获得醋业产业附加值的最大化,以醋文化为载体,借助镇江香醋的销售渠道,通过宣传报道提升城市和企业形象。

3.3 大力发展宗教旅游,吸引多层次游客

镇江景点宗教文化气息浓郁。镇江作为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宗教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五大宗教齐全,被誉为“文物之邦”。镇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举行各种热闹的民俗活动,如庙会,戏曲演出等吸引众多游人;政府可以出资兴建一些主题博物馆,除了可以让镇江本地人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人文之外,还可以在外地游客中宣传镇江,提高镇江的地位,吸引一些特定的旅游群体来镇江旅游。

3.4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树立战略联盟意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镇江位于长江三角洲,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一,从区域整体看,长江三角洲旅游的资源、产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就镇江与周边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旅游业的发展上都相对滞后,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高水平的旅游区,就必须与区域内各省市区域协调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步霄.镇江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J].苏盐科技,2011(02).

[2]姜珊娜.浅析大旅游背景下镇江古城旅游产品的开发运作[J].现代商业,2010(30)

[3]孙忠英.如何打造镇江生态市[J].世界环境,2010(01).

[4]高曾伟,卢晓.旅游资源学:4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一、北沟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首先,外国人在此投资经营了多家旅馆、提供餐饮服务。第一个出现在北沟村的外国人经营的店铺是“小庐面”,她充分利用周边的优异自然资源,将一座原本闲置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了一个休闲观景的绝佳场所,成为游客来北沟村不可不去的地方。

其次,当地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地村民给住宿的游客提供食物,都是农家新鲜的蔬菜,如果游客想自己做也可以提供厨具,这是城市里无法品尝到的美味。这里地处长城脚下条件优越,而且有直达的公交车,因此吸引了很多附近城市的游客。

最后,当地自主建立了“北旮旯乡情驿站”,这是由村子集体出资建设,由大学生村官经营管理的特色驿站。他们的宗旨是绿色、天然、农家、价位实惠。驿站采用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使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

二、北沟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水平不够,村民与外国游客交流有障碍

村民的素质有限,导致在旅游服务方面水平不高。另外北沟村在外国人开发后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村民只有少数几个会说英语,这就造成了沟通的障碍,也导致外国游客倾向于住外国人开发的旅馆,当地流失一部分客源。

(二)村子现代化建设部分流失乡村特色

北沟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村子路面已经大部分硬化,现代化设施也基本备齐,这是村子经济发展和共同治理的结果,然而村子现代化建设也同时会导致它失去部分乡村的特色,失去乡土气息与原汁原味,这无疑是一种损失,但却是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外国经营者与当地经营者是竞争关系,造成收入不均

北沟村的村民几乎不会接待外国游客,主要是语言障碍,而接待中国游客的村民只有在各个假期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客源,导致收入不均。外国经营者与当地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合作者,然而同时也是竞争者,对经济也有一定影响。

(四)村子老龄化严重,缺乏活力和创新

年龄结构导致村子缺少年轻的力量,缺少年轻人的活力,在一些方面也会缺少创新,老人们一般干一些农活、安度晚年,对村子经济的发展关心比较少,这也会一定程度阻碍村子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对北沟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负面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提高经济收入,拓宽收入渠道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村民开始经营旅馆、餐饮、服务,村民的经济收入不再只局限于农耕,不再局限于贩卖栗子,而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参与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北沟村若没有发展旅游业,便只是一个长城脚下的普通村子,乡村旅游为村子带了商机和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带动村子第三产业

村子本来是第一产业为主的农耕型村庄,在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村民纷纷投入旅游业中,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北沟村在瓦厂等开发后转入服务业,小庐面也雇佣了当地村民服务。村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同时第三产业还将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

3.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在北沟村,外国人建立的瓦厂需要当地村民做清洁工作,北旮旯乡情驿站也需要人经营和服务,各家自己经营的农家乐也需要人管理,这样无形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

4.促进村子现代化建设

为了提供更好的环境来发展旅游业,村子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加快了进程,北沟村采用村子自己的规则,对环境问题做了严格的规定,村民也心照不宣的保护着村子的环境。同r还加强了硬件设施,村子里设有图书室、电脑室、数字影院等,还有LED电子显示屏立在村子中央,广大村民享受了现代化的设施,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旅游业发展对北沟村的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第一,游客大量增加,北沟村作为一个旅游村子,商品物价必然涨价,然而这对本村也有影响;第二,旅游业发展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游客对村子的环境没有本村人重视,而农家乐等产生的废水排放也会造成一些影响;第三,第三产业的比例很小,导致村子农业效率低下,村民分散精力经营旅游业,对农业是一种影响。

四、对北沟村问题的建议

(一)对村民加强外语及管理方法培训

对于村民来说,学习英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村子里中老年人居多,学习速度较慢且兴趣不高,不过对于一些简单的外语应组织村民进行了解,解除基础的沟通障碍,或者多培养几个学习能力强的人学习英语,帮助当地村民与外国游客交流。

(二)对中国游客大力宣传北沟村

当地村民若想增加游客与外国经营者竞争,就要同样在中国做好北沟村的宣传,重点突出在北沟村游客可以体验到什么,在各大媒体大力宣传,也可以做成一个品牌,做成精品。

(三)尽量召回青年发展村子

村子青壮年比较少,大多外出打工,导致村子缺乏活力和创新,村干部应尽量召回村子里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并主动愿意回来发展,同时可以给他们一些福利和支持,鼓励大家回村建设。

(四)合理规划,突出特色

第9篇:旅游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经济作用;发展战略;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64-02

一、河南省旅游业基本情况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尤其是今年以来一股股河南风吹向国内外,河南旅游频频出击,请进来、走出去推介中原山水,激发了河南人游河南的热情,更吸引了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游客纷至沓来,取得旅游收入、创汇双稳步增长的佳绩。仅2006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3 139.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 039.85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30.03%、30%。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75.74万人次,旅游创汇2.7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3%、26.7%。成为河南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使河南旅游业的重要经济地位充分展示了出来,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遇。

二、加快河南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为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努力推动河南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河南省委提出:旅游工作将围绕一个目标,实现四个转变。

实现四个转变:培育精品,努力推进河南省旅游由观光型产品向休闲度假型产品转变;展示形象,由普通客源市场向高端客源市场转变;强化管理,努力推进由服务粗放型向服务精细型转变;提高效益,努力推进旅游由单一“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具体措施如下:

(一)搞好旅游区域规划,开发重点旅游项目

河南要发挥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应对全省旅游资源加以科学规划,确立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拳头”产品,突出重点,以“点”(重点旅游项目)带“面”(旅游区域),点面结合。做到保护资源,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批开发。旅游区域划分,可以依据社会经济与人文景观的大体一致性、自然风光的近似性、重点旅游景观突出性、行政区划相对完整性、交通设施等的配套完善性原则来进行。按这些要求,河南旅游区域及重点开发项目主要是:郑、汴旅游区;豫西旅游区;豫北旅游区;南阳旅游区;豫南旅游区等。

(二)积极申报世界遗产,向海内外推出“拳头”旅游项目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各国申报,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来的。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1987年第一批申报成功,到目前已有16个省份、两个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3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位。河南拥有世界级的旅游景观,但却只有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二处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是河南在国际与国内旅游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筹备和申报工作。

(三)加快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建设

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修学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突出乡村特色,创新发展模式,把农业旅游培育壮大成为我省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并以此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旅游景点建设和投入

发展旅游业,要有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通讯、住宿、购物、餐饮、娱乐设施等。这些是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河南应大力建设好,并完善之。同时还要注重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生活和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彻底扭转“脏、乱、差”现象。

(五)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强对河南旅游的宣传与市场推广

河南要成为旅游大省,必须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吸引广大游客。这就需要提高河南风景名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良好的河南整体旅游形象。因此,政府和旅游部门要用现代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通过有目的的营销活动来达到此目的 。如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国际互联网等主要媒体进行广告活动,向广大受众宣传河南旅游景观和文化风情,突出河南旅游特色,创立旅游品牌,树立良好的河南旅游形象。

(六)加强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行业发展

政府职能部门要努力完善旅游市场的管理体制,强化管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有效管理和处理游客投诉,打击不法经营,保护游客权益,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各种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河南省旅游业的作用

(一)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旅游业就业成本相对比较低,市场辐射面宽,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记载,旅游业增加 1个直接就业人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增加 5个就业机会。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能够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经济发展而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弊端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小,影响了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技术作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挥旅游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必将对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