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教师个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个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个人论文

第1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初中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为制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在逐步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另外,初中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人格教育相结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当前初中生人格教育提出的较为可行的建议,希望借此帮助学生更好的锻炼人格。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强化

教育不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其应用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其人格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初中是人格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生意识懵懂,无法获得品德教育,高中在极大的学业压力之下,人格教育已经成为了奢望,大学虽然学习环境轻松,但是学生的人格品质已经基本成型,难以在发生有效的转变。因此,初中是最为适合锻炼学生人格的阶段。

一、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一)满足人格培养需求

教育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不是完全以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便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在语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时,首先应明确教育理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综合发展。

(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经济的发展,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父母需要不断地工作来维持基本生活,孩子相应的便是极大地缺乏家庭教育。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会造成人格上形成缺陷,不仅会排斥知识的学习,甚至会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极端化,这样的发展态势,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初中进行人格教育,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理性的认知,使其能够鼓励自身发展和学习,并在高尚品格的帮助下,完善社交或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使其再获取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自我的理解,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并在学生受益的过程中感染他人,帮助素质教育有效的落实。

(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愈加复杂,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而且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也极具提升。人格所体现出人的道德水准,而道德则是普通民众所对行业衡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各行各业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均在不断的提升。而人格的培养则完全属于教育的责任,初中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初中语文课程不断改革,课程中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在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求下,初中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不仅是与之相契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未来,而做出的努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施举措

(一)突出人文精神

教育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帮学生积累知识和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校园学习方式。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人格的教育,只有学生受到了充分尊重,才能够更加投入到其中。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极大发挥语文知识的人文优势,以人文精神影响学生,使其在被尊重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而语文知识中的名言警句,对于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些句子是人类发展中所留下的精华,能够在学生生活中归正方向,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另外,教师应紧抓课本,我国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目前已大多是精华之作,通过这些文章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怀。如杜甫的忧于国民;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等。学生在品味历史伟人的情感时,便能够为自身树立目标和榜样,进而还能够增强审美情趣,锻炼文化品位。

(二)加强情感渗透

情感教育的深入性,比之任何教育形式都有极大的优势,但是虽然功效较强,却难以真正的实现。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找到作品中的关键,而这个关键还需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共鸣的情感的前提,但是目前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场景,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有天差地别,在无法真实的理解状况之前,产生共鸣也成为了奢望。因此,在教师引导学生时,还需要用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可根据课文所示内容,寻找现代中与之契合的文章、电影、音乐。如学习《》一文时,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艰苦并不了解,难以与之产生共鸣,而采取影视剧作品,通过让学生观看,便能够对艰苦条件产生情感的关怀,进而将其带入到人格之中,使学生未来在社会生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贫苦者的情感需要,并予以适当的关怀。

(三)营造民主气氛

行教育体制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主气氛,要求教师尊重、帮助、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再像以往过于强调对于学生严加看管等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态度,真正的课上课下尊重学生,课堂中能够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有效地引导其思路。民主气氛并使教育手段,而是一种教育形式,只有长久地贯穿在教育中,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主,逐步增强信心,敢于在课堂中发言或提出质疑,教师在细心的引导和鼓励后,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拓,主动、认真地思考课文内容,进而通过课文锻炼自身意志品格的提升。

(四)巧借作文育情

我国历史中涌现过无数的文豪,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其实,中国历朝历代所出现作文好手不计其数,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作品流传下来,问题在于这些人所写的文章,虽然文笔极佳,却对后世难以产生影响。因此,在作文课时,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这样的实事,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逐渐注重人格品质的植入。写也是加深记忆和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学生植入人格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化自身的理解,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拥有准确的方向。

【结 语】

综上所述,人格对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都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帮助下,才能够实现人格的健全,情操的培养,为学生成为社会可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玩君.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7(04)

【2】冯潇.浅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语文学刊,2011(04)

【3】杨友生.语文教师践行人格教育的途径[J].文学教育(下),2011(03)

第2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积极人格;社会文化;塑造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085 ― 02

一、积极人格的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当代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一门科学,它强调对积极方面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消极、障碍和病态心理方面〔1〕。

在对积极人格的探讨上,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重点研究良好的人格以及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2〕。积极人格就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或潜在能力,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信念和自我效能感。当个体的各种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二、积极人格的主要研究内容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积极人格的维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如Hillson和Marie关于积极人格的两因素说,认为积极人格存在两个维度:一是正性利己特征;二是与人的积极关系〔3〕。Seligman 提出了乐观型解析风格和悲观型解析风格,认为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偏向于乐观型解析风格,相信失败和挫折等负性刺激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成功是由自我的内在因素导致的。对积极人格特质分类最全面的是Peterson和Seligman,把积极人格特质分为24种,包括乐观、爱、美德、工作能力、交往技巧、感受力、创造力、灵性、天赋、毅力、勇气、宽容、防御机制、智慧、公正、感激、希望、坚持性、关注未来、自决等。从现有的文献看,大部分学者对积极人格的研究是从相关的角度进行探讨,如积极人格与情绪、健康、幸福感的关系等等,对积极人格形成的影响机制方面探讨较少。遗传与环境因素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文化因素又独特地制约人格的发展,因此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积极人格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与人格

西方心理学关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把文化与人格的研究称为心理人类学。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马前锋认为纵观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4〕。在萌芽阶段,人类对文化与人格的研究,是由对文化与社会、文化进化的视角进行研究转为后来的心理分析学。如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根据风俗、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等人类历史产物将人类文化分为原始人类、图腾时代、英雄崇拜和人性发展四个阶段;创立阶段,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米德等人将心理分析学的理念引入人类学领域后,关于文化与人性的发展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发展阶段,也就是1950年以后,学者们对文化与人格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涉及社会对个体影响的方方面面,如社会文化形态、教养方式、跨文化、区域文化等。

因此,从文化与人格的研究发展来看,人格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印迹,个体人格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对积极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社会文化对人格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体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体与社会交互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积极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宏观文化即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微观文化即家庭、同伴和学校等。

(一)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我国乃至东方文化比较推崇的精神。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多地依赖他所在的群体。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希望自己与其他人一样, 认为群体的成功也就是代表个人的成功,有较强的群体优越感〔5〕;在竞争的氛围下,持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容易感受到群体的支持,形成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局面。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为社会奉献而获得自尊满足的人才拥有健康、积极的人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积极的人格,不能脱离集体主义文化教育。

(二)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文化强调“自由”与“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人格独立”等。最早提出个人主义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后来英国思想家T・霍布斯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将其称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等人,进一步将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个体主义文化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独特性等,强调个体与群体的不同,对促进积极人格有一定的作用。

(三)家庭

家庭是个体生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青少年接触和认识社会的桥梁,父母的人格倾向和教养方式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人格的发展。 Baldwin等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民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性格较活泼、富有创造力,而在权威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则相对内向、呆板、缺乏好奇心。结果表明,个体的不良心理行为问题很大一部分也源于不良的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Bullock的研究发现,不良的家庭功能、父母的疏远、不信任与个体高水平的孤独感有关。总之,家庭环境从多方面对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四)学校

在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先生曾经说过:“国民教育以养成共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可见,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健全青少年人格的培养。校园文化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利于个体养成积极、主动、独立、自信的性格,有利于增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师生关系也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在授课传业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起着模仿表率的作用。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赞美、信任、期待时,学生就会获得支持,增强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教师的期待;而相反,教师对学生批评、忽视、置之不理时,学生就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五)同伴

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看待世界、他人、自己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健全。Sullivan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竞争与合作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个体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须的。他认为在青春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邹泓〔6〕的研究也认为,同伴关系对个体人格的影响是一个动态模型。持续的同伴拒绝或同伴关系不良,将对儿童的社会适应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被拒绝的经历可能会改变儿童的行为、认知和情感反应方式。长期被拒绝将会导致儿童不健全人格。

五、积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积极人格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社会经验交互作用形成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后天的社会经验却可以人为塑造。笔者认为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建构自我

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存在扼杀个性的危险。社会学家涂尔干曾在《自杀论》中指出,个体完全奉行社会价值观,为了社会倡导的意义选择了自我毁灭。因此,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并不是由绝对的集体主义文化或个体主义文化背景所塑造的,任何极端的集体主义或个体主义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结果。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熏陶下,个体养成普遍的友爱和关心,助人为乐,团结、宽容;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个体独特的个性,鼓励自主学习和创新,让其在各种活动中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 此外,家庭给与个体足够的关爱,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家庭内部形成平等、公平、和谐的氛围;学校为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塑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同伴朋友之间相互支持,互帮互助,友爱团结,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对建构个体真实的自我,塑造积极人格有重要作用。

(二)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归因控制点理论认为,人在面临一定的生活事件时,要么将其原因归因于外部力量,如运气、机遇、命运或者其他的力量等,要么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力量,如智力、努力或者其他一些个人的特征等。前一种人是把原因归于外部,认为自己对事件无能为力;后一种人把原因归为内部,认为自己能控制事件的发生和发展。Selig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乐观型解析风格和悲观型解析风格。因此,如何培养个体乐观型解析风格对积极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三)增强个体的动机

研究表明,个体的动机与需要有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满足了吃饭、穿衣、安全等基本需求后便会有诸如尊重、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当低层次需求实现后而高层次的需求无法获得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并感到痛苦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要从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着手,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四)增进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把增进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提高感官愉悦和增加心理享受是增加个体积极体验的两个途径,其中感官愉悦可以带给个体短暂的快乐情绪,而心理享受却可以带给个体长久的影响。因此,增进积极体验可促进个体积极人格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 Selige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5-14.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120-126.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02):402-405.

〔4〕马前锋,孔克勤.文化与人格:心理人类学的解析〔J〕.心理科学,2007,(06):1517-1520.

第3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一)现状

英语教育(学前方向)作为培养学前英语师资的主要力量,一直都备受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双语幼儿园的异军突起,社会对学前英语教师的需求量更是大大增加。但是目前英语教师队伍出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学历层次、师资来源多样化等局面。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此纲要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纲领性意见,描绘了一张十年发展宏图。它既是国家学前教育发展,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前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对学前教育教师的需求量必然增加。这里的增加既指数量方面也指质量方面,是对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以及质量的双重要求。

(二)教师高素质的要求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建立了包分配的、较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师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体系逐渐暴露出弊端。如师范性院校口径较窄,缺乏综合性;就业的定向性,国家的调控程度较高,使得培养目标和规格僵化,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等。这些都表明原有的师资培养体系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出台,都对学前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教育改革的现状对现存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的要求

在师资培养体系建立的初期,国家限定了师范院校是输送教师的基地和摇篮,是唯一的师资来源渠道。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199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唯一渠道的格局被彻底打破。而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更将师范院校的优势削弱。所有有意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无论来自师范类专业与否,都可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就意味着,师范类毕业生非但没拥有非师范类院校的专业资源优势,还需与非师范生争同一杯羹。从教师资格制度开放形势可以预见,更多有志于教学工作的优秀人员将进入到幼儿园教学工作领域。这无疑对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巨大的冲击,不进则退。

(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专业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从国家文件确立教师是专业从业人员之后,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的观点勿庸质疑。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所谓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含多个方面,如专业道德,即师德、专业发展、专业智能和专业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即是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基本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对专业态度、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重视幼儿的生命与健康、掌握和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知识等。从该标准来看,英语教育(学前方向)的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达到学前教师的任职标准。

二、改革的思路

(一)观念先行,制度跟上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观念开始。观念的主体分为两块,一是培养人才的教师,二是培养人才的行政管理者。整个培养人才的机构从上到下要齐心协力,认清改革的形势,消除原有的优越感,积极面对挑战,构建新的师范教育观,改变原有的教学和管理行为。认识和把握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观念转型的基本和关键。作为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师资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走教师专业化道路,认识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和能力。而行政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过程中,应处处渗透专业发展的观念,制定专业发展取向的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如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开放、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上严格鉴定教师教育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等。总而言之,学校层面要尽可能的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确立“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英语教师培养工作中,一直存在学科知识优先还是专业知识优先的疑虑。要肯定的是,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一定要走出伪能力的误区。杜绝将师范生单纯操练技术当成训练能力的现象,忽视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养成。目前,我们普遍采取的是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进行的培养方式。在进行课时分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英语教育(学前专业)培养的是专科层次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亦即是掌握胜任学前英语教学的学科知识的,具有专业教学技能和能力的专门人才。首先要打破学科体系,分析和归纳该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专业能力。其次,注重专业能力养成的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和重建,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形成和课程的实用性。在课程考核方面,渗透能力本位的思想,改变固有的学科知识检验的考核体系,以学科知识和职业知识相融合、学做并重作为考核体系建立的导向。

(三)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作为培养学前师资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般是该类学校的龙头专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先进专业建设理念。在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能利用起学前教育专业的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势必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乃至全校的专业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前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必然的趋势。从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角度来看,要冲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培养胜任学前段儿童英语教学的师资。开设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是高专学校适应职业化导向师资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另外,还应进一步整合学校非师范类专业的优质资源,拓宽师范生的就业口径,避免出现师范生培养规格单一,封闭等不足的问题。

(四)打破课堂界限,引进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一个学校的资源,无论多雄厚,多丰富,那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知识网络共享化的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却能得到大回报。学生在完成所有必修课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网络开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甚至方式,可以接受他校教师、专家的指导,也可与身处异地的同学进行学习探讨。这样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让学生站在一个开放的、更大的教学平台上,挣脱学校层次、学历水平的束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结合师范生需同时发展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特点,还应开设实习前训练课,对教学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和提炼,形成刚需的专业能力图谱。最终形成入门阶段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分解图,确定各能力对应的知识,设置实习训练课的目标和内容。邀请幼儿园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担任本类课程的实施者,切实结合学前英语教学实践,训练教学技能和学习专业素养。

(五)建设实习双导师队伍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生将教学理论落实到行动和实践中的一座桥梁。有效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参悟教学理念,具有初级的反思能力。尽管职业教育一直呼吁双师素质教师,教育部也提出要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但是实际情况还不尽人意,这既有教师主观的原因,也有国家和学校投入经费和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双师素质教师资源不足,使得一些教育技能类课程师资力量不强,不得不以理论讲授为主。另一方面,教育实习阶段,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也显得力不从心。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实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师资力量,形成学校指导教师加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导师制的实习模式,形成理论素质与实践经验的合力模型。这种做法可谓双赢合作,双方在指导过程中,相互交流,互补长短。不仅使得学校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缩短与双师素质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可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传播到一线工作岗位,促进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加快其职业能力成熟进程。

三、展望

第4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师人格力量;教育任何一种社会职业,都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期望和严要求的约束。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职责及其这职业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也应归结于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影响。

一、语文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由于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及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格特点及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受教育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格形成上的影响,无论是在学科指导方面,还是在生活指导方面,凡是同学生有关的地方,无一不表现出来。

教师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其教学方式是可以探讨的。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取得最优效果的途径,以及在班级教学的场所里,使学生通过同教师、同学的互相接触来发展自己的人格。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人格形成的正面影响呢?笔者觉得应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生既是认知主体,又是发展主体;从德育角度来讲,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学生是主体,就是说他们生来就蕴涵有一定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要靠语文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固有的“四性”表现得当。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多用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基本原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下能力:自学能力;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提高能力也是对学生人格的正面引导,因为能力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想办法提高学生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落实教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学生老是认为教师在严肃地教育他,而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就会产生压抑、拘束和受约束感,会在无形中造成心理屏障,从而教育效果就会违背初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冷淡、消极、不屑、不满,乃至产生对立抗拒情绪。

二、教师的人格差异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领导方式是不同的,从而显现的人格力量也不同。我国的钱家荣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结构也分为三种,即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PAC)结构。

父母态(Parents):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往往凭主观印象和经验办事,在课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学生是畏惧和被动的,会抑制他们对旧知的回忆、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学习达不到高效高质。

成人态(Adults):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对学生既宽容、鼓励,没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确的指南和帮助,采用民主型的教育行为,因此常有理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鼓励并允许学生的参与,又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学生的学习是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儿童态(Children):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像儿童那样冲动、没有主见,遇事畏缩,优柔寡断;他们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情绪不稳,纪律松懈;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缺少行为监控和指导,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差,学生也很少有创造性。

民主型、成人态的教师是“促进”作用;而轻微型、放任性的教师,由于其人格的不良态,必然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以及人格、道德的发展。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转变为优良人格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人格的完善

(一)教师是普通社会群体,却应有独特、丰富的人格特点。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不仅用自己的人格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而且也是通过教育工作,体验到自己的人格深化的存在。为师者,大都有这样的共识:经过和学生几年的相处,班级的整体风格就和班主任老师的外显的人格极为相似了。

第5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1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M].学科教育,1999.

第6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精神 初中体育 改革 分析

前言

初中体育作为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体力与智力协调发展。自从2001年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国初中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成就,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初中体育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们的体质条件持续下降,体育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这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对于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针对这个特殊的阶段,教师们应该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引导,认真钻研人文精神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在新形势下的初中体育改革中,这种人文精神理念更应该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初中体育改革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的体育教学来说,它主要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组成。其中,体育理论教学就是向学生们传授体育运动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全面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而体育实践活动的教学就是体育理论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活动和组织形式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活跃学生们的生活。

从宏观上来看,初中体育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初中生的体格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而存在的。但这只是新课改中一个方面,初中体育在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中,它的方法论就是倡导人文关怀,注重人的内心世界。

对于人文精神的体育教学来说,一方面,它是突破传统应试教育,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它对于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二、人文精神理念下初中体育改革中的问题

虽然在新课改中,初中的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人们对初中体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对体育改革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这就造成了人文精神下初中体育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文精神理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下,初中的体育课往往是以副课的形式而存在,或者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为了追求文化课程上的业绩,通常把体育课看作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即使是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中,也仅仅是片面追求它的功效,只注重学生的体格发展,更多的是以活动课的形式而存在,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别说是灌输人文精神理念了。其实,在人文精神教育观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中,更应该重视的是体育的素质教育,除了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之外,心理方面的成长显得更为重要。在文化课的学习压力下,体育课不仅可以舒缓学生们的心绪,而且还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人文精神的教育作用没有凸显出来

在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从人文关怀出发,倡导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论,并凸显出人文精神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初中体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或者说是教师们还不能够深刻理解什么叫人文教育。如果人文教育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那么它的存在只能是形式上的,而内容方面的价值并不能反映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改革中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需要

人文精神教育观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是要建立在强大的师资队伍上,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现在多数初中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还比较缺乏,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并不能形成规模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更别说将人文精神理念带到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去。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大部分还是因为学校没能突破传统的体育观念的束缚。在具体改革中,学校只会重点关注那些文化课程,他们认为那才是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不愿在体育教学中投入足够的资源,所以就导致了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三、人文精神教育理念下初中体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专业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有机结合

在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中,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文化知识,即专业文化与整个人类的文化。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文化而言,初中的体育改革应该辩证地看待,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在倡导人文教育的方法论中,各初中的体育教学不能只是片面地强调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应该放眼整个专业的文化。要立足人文精神教育这个核心,除了学习掌握技术之外,还要带动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人文精神的文化教学中,除了专业的文化之外,还应该上升到广义的通识教育这个高度上来,所以,这时就应该以整个人类的文化为教育的立足点。在初中的体育改革中,要认清专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重视知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突出教育的人文关怀

如果是从课改这一层面来看初中体育的教学,可以发现学校确实是下了功夫,并且也是在慢慢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从人文精神这一层面来看,初中的体育改革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虽然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们能够很好地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对课时的任务完成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只是知识论层面的东西,而关于本体论层面的东西还并没有做好,比如,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学生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等等。虽然各初中学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但是具体的体育教学改革还是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方法上。在人文精神观念下的初中体育改革中,首先应该处理好知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同时建立在一定的人文关怀基础上。

(三)重视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初中的体育教学而言,它就是一个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过程,而生活习惯是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身体层面的;而是心理层面的。在身体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良好习惯;而在心理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和事的良好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体育对人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初中教师除了要完成体育的本职工作,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体格的健康发展,还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格,这也是初中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在当前的初中体育改革中,学生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必须是同步的,二者应该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

在人文精神教育观念下的初中改革中,人文精神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形式,它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灵魂。它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的方法论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当下,初中体育的改革,不仅要从宏观上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而且还要在人文精神的微观层面上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切实重视其中的人文教育,使人文精神贯穿整个初中体育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檀.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赵贵海.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3]刘步轩.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特点[J].体育时空,2011(4).

第7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为贯彻《**市教师教育院关于**年**市教师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温师[**]21号)和《**县教育局关于**年度各类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活动安排的通知》(苍教科[**]35号)精神,努力提高我县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积极引导教师教育科学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经研究,决定举办**年**县教师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对象

凡我县各学区、中小学(含教师进修校、幼儿园)教师均可参评。

二、论文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各单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荐送评论文:

1.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探讨;

2.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途径和方法探索;

3.探索区域性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4.推动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体制改革与重建;

5.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方法和思路;

6.校本培训基地建设和校本课程研发;

7.培训者队伍建设;

8.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文章篇幅限5000字以内。要有标题、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正文及参考文献。

(三)每篇参评论文必须按要求填写封面(见附件1)和承诺书(见附件2)。

(四)所有参评论文均须备有两种文本,即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纸质文本一律用A4纸打印(正文宋体5号字),一式三份,电子文本一份。

(五)已在县级及以上单位获奖或正式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均不再参加本次评选。

三、其他事项

1、各学区和直属学校将论文和《承诺书》收齐,统一按序填写送审论文《汇总表》(见附件3),送**县教师进修学校201办公室。联系电话:626868,629391,64777047。

2、送审论文篇数分配如下:

单位

直属

学校

灵溪

学区

龙港

学区

宜山

学区

钱库

学区

金乡

学区

桥墩

学区

矾山

学区

马站

学区

篇数

每校不超过2篇

30

30

15

20

20

15

15

15

200

3.每篇论文送审费30元;

4.论文送交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截止日期为**年1月10日;

5.获奖的优秀论文将颁发荣誉证书;

第8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其次,从“文学作品”这一特质解读,目标是“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方法是“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再次,从“古代优秀作品”这一特质层面解读,目标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方法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活动中,可以从知人论世、咬文嚼字、品头论足三个维度建立古代诗歌教学的立体空间,有效推进课堂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文学批评)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先贤孟子的阐述最为简明:“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由此看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而且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应该有意识、有序地进行引导,在持续的“背景简介”中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那么学生将在不断的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眼界和智慧。

当然,“背景简介”不一定放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完全可以在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中适时插入。如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时,对李清照生平经历的简介完全可以在对“愁”字的品味中自然链接。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处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样才能洞察作品所表现的情志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

二、咬文嚼字

古典诗歌创作很强调炼字,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也应该树立品字意识,引导学生潜心吟咏玩味,品出关键字背后丰富的内涵和卓然的意境。

谢冕先生说:“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通过咬文嚼字“泡”出诗的原味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1.宏观把握上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宏观到微观是把握作品的一般思路,宏观地把握作品需要选好切入点,需要找到行文的线索,需要找到牵一线而动全篇的这“一线”。做到这样,再长的作品,也能迅速地整体感知,宏观把握。

2.微观研读中的“字斟句酌”

而在具体的评析论说过程中,更需要帮助学生搭建驻足欣赏的平台了。

三、品头论足

古代诗歌流传至今,经历了时光的淘洗,也经受了历代诗评者的品评玩味,留给我们许多或共识性的、或个性化的经典批评,这些诗词评论文字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文艺理论作品,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汲取、传承。而且如果善于运用,这些评论在教学中往往可以起到引航导路、画龙点睛的作用。

1.利用前人的批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讨论。

2.利用前人的评论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诗词鉴赏切入的方式可以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尽可能还原文本本身的情感内涵,触摸到文字背后那颗美好鲜活的灵魂。以上四个维度的建构是依据诗词鉴赏的规律和方法探索古代诗歌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模式,也是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总结。

第9篇:教师个人论文范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及其基础建设。建校伊始,xxx校长就非常注重将文化艺术融于校园的各项设施建设之中,如今园林式的校园环境优美、典雅别致,活泼清新的文化广场、格调高雅的文化走廊以及在教室墙壁上悬挂的近200件学生美术书法作品更是突出了艺术教育浓厚氛围。六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高标准地配备3间音乐专用教室、2间美术专用教室、1间美术书法展览厅、1间多功能展示厅和1间多媒体教室,添置多媒体电脑,视频展示台,投影机,电动幕布、高级音响等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而确保学校能开足开齐音美课程、开设艺术选修课、校本课程以及开展美术音乐的综合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要求,让学生在实验园地里获得美的陶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强培训,大兴科研,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学校把建设一支数量足、素质高、能力强、团结向上、热心于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为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来抓。在学校的重视下,艺术组的全体教师,经常参加新课程培训和各级各类教师业务培训,每星期进行一次艺术教育教育研究活动,探讨艺术教学的问题,提出教学的新思路,交流教育心得体会,提高艺术反思的能力,并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目前我校艺术组有本科学历五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达到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要求。我校艺术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和各级论文、作品、多媒体课件评比,获得过省级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全国音乐美术论文评比三等奖、xx市教育学会优秀学术论文评比二等奖,xx市音乐美术教学反思评比一、二等奖;《xxxx》的教学设计被人民教育录入《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一书中。我校艺术组共撰写了十多篇艺术教育的论文分别发表于cn刊物上;黄耿东老师出版了《xxx》的艺术教育个人论文专集。不懈地学习与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竞赛和教育科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为特色办校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三、深入课改,建章立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