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德育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学习材料

第1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一、材料应该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学习的,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不能无视学生已有认知准备的存在,选择的学习材料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认知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材料不要过难,不然会使学生因为过度焦虑而产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也不过能于简单,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动力。

例如,教学圆周长的计算,在学生理解了“圆周长”的含义之后。我分别出示了以下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出周长。

第一层次:硬纸片剪的圆形。

第二层次:软布剪的圆形。

第三层次:多媒体出示如下三种情况:(1)一张纸片上画着一个圆;(2)一根绳的一端拴着一颗小球,小球甩动起来,形成轨迹圆;(3)一个面积很大的圆形花池。

在第一层次中,学生很快想到用绕绳和滚动法测出了圆形物体的周长。在第二层次中,用绕绳和滚动的方法都不行了,怎么办?学生在经历了片刻的沉默后,有人发言:可以把它对折,再对折,折成若干等份后,量出弧长就行了。

二、材料应该具有结构性,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化”

数学学习过程区别于其他学习过程的实质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所谓“数学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时,不仅要研究教材上的数学内容,更要深层次地研究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从怎样的材料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

三、材料应该具有生活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现代数学教学在设计上很重视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材料应该具有操作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后的结论性知识,教材则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通过材料明确反映出来。这种明明白白的学习材料老师一看就懂,学生一学就会,但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实现“再创造”。我们应该把教材中有些比较明确的学习材料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才能获取知识的操作材料。我认为,如果按照书本教学,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就过于简单和直接了。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执行教师的一个个指令,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缺少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充其量只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圆柱侧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操作的材料,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自己想办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兴趣盎然,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很多种方法: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求出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2)把圆柱的侧面沿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为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的交流,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可以把圆柱的侧面积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最后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当上课的时候,学生出现的多种做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相信其他老师肯定在教学中也时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索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中的无限风光,当学生感到他们的一次次发现竟然与数学家们不谋而合时,这样学习数学怎么能不让他们流连忘返呢?

总之,有效教学已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使命,更是学生生命所必需的技能赋予我们数学教育的义务。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学习材料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义务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庆宪.数学学习材料不一定要从生活中寻找.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4).

[2]骆玲芳.数学教学新视角.

第2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教学材料 中学生英语 学习兴趣

引言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程。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英语中的单词与语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把重心都放在了创新的教学模式上,却很少有教师重视教学材料与学生兴趣的关系。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教材传导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教学材料的创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对英语产生兴趣,能够主动的融入到课堂当中。

一、我国目前中学生教学材料现状

1.使用传统的英语教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让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校园中,但在我国中学校园中,使用传统的教材依然占了大部分的课堂,例如《阅读题王》、《学生实用英语阅读》等。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还是以“在规定的时间做完教材例题”,然后剩下的时间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这样使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中所有时间都被老师安排的满满的,对于教材的解读也只是片面的解读,在没有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

2.为了让学生理解改编教材。为了配合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大部分英语教材都对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为了突出部分的语法结构,将内容进行改编,我们可以看题为《Hapby Weekend》短文,选自《学生使用英语阅读》:

在这篇短文中,就是为了让中学生理解进行的人工化改编,光together一词在文中就重复了六次,而且句式中的连词只用and。虽然这类阅读的文章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就读懂,但内容单一,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不高,在文章中也无法学到一些课外知识。

3.英语课外阅读量太少。不同的英语教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才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让自己阅读能力提升。课外阅读的书籍可以不再是课文中的教材,可以选择一些有意思的英文原著,英文故事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也能够提升。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外对做一些阅读题目,只有通过多做题,阅读能力自然就提升了,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减少。

二、激发学生趣味性的英语教材

笔者对部分中学生喜欢怎样的英语教材做出了相对的调查,结果说明中学生更希望教材有真实的语言背景,能够在阅读中了解到国外的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所以在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材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提升。

1.选择真实的英语教材。教师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材选择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材的选择,例如选择一些电影脚本或是节日庆祝,让学生能够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中,而不是一看就知道这是人为编制的教材,我们可以从《学英语》中的一段《Lesson two: What’s Grade 7 like ?》看出真实的英语教材对学生的喜爱程度影响。

在这篇文章的旁边,还有一张Charlotte的真实照片,打开锁柜之后,也有日历,纸条等,学生也知道了自己背的书包是backpack,这种真实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产生带入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事物,阅读起来也更充满兴趣。

2.在教材中找到常见词汇增加课堂趣味性。传统的中学英语教材枯燥乏味,让学生在课堂中只是机械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没有进行自我探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一些趣味的词汇让学生对英语充满热情,例如教可以从教材中的“What’s up!”“What’s the weacher like today?”这类打招呼的例句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时运用英语进行打招呼,还可以教授一些有趣的英文例句:“Come on”这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但却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例如“够了!”“快来!”“加油!”“前进!”“出击”……通过这些简单的例句,让学生发现在英语的趣味性,愿意在课余时间花心思找到类似的例句增强自身的口语能力,让英语充满在学生的生活中。

还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教材中的真实场景,通过直观的观影体验,提升学生对教材的热情,也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当中。

三、结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要在学生提升英语成绩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能力,可以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给学生一个“Personal Show”机会,说说自己身边发生的趣事,或是社会时事,天气,明星八卦等。但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必须要将教材中的语句加入到个人展示中。这种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展示的机会,也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更深,学会使用不同的例句来丰富自己的展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英.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9):338-338.

第3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尖劈形吸波体;几何光学模型;微波暗室

1 问题简述

近年来,随着新型隐身歼击机歼-20试飞成功,我们对隐身技术的关注越来越多。飞机隐身是指在飞机有关部位涂覆或粘贴吸波材料,合理设计飞机外形与布局等使敌方探测系统(如无线电雷达,红外雷达,激光雷达等)只接收到大大减弱后的飞机反射信号,从而降低被发现或跟踪的可能,这些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微波暗室的使用。在暗室内做无线电测试可以免受杂波干扰,提高无线电测试精度和效率。微波暗室一旦建成,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缩短产品试验时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微波暗室性能好坏的关键取决于吸波材料的性能的好坏,因此,吸波材料性能的提高,为微波暗室的设计和建造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由于尖劈形吸波体表面积小,吸波材料用量少,本文主要讨论尖劈形状的吸波体的性能,吸波体的性能计算需要考虑多次反射,降低反射出去的能量,实现高效率吸波。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入射波线在一个尖劈几何空间反射过程的数学模型,分析反射波线的方向与反射次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2 问题分析

本文先从二维问题入手。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得出反射次数与入射角和尖劈顶角的定量关系。对于三维问题,我们将入射线分解为与yoz平面平行和垂直的两个分量,由于垂直于平面yoz的入射波不会发生反射,也就是说这部分光波吸波体并不会吸收。所以我们只考虑平行于yoz平面的那部分光波。从而将其转化为如上的二维问题。通过对几何光学模型求解,我们可以得到反射波的辐射强度与反射率和入射角及尖劈顶角的定量关系式,从而问题得到了解决。

3 模型假设和符号说明

第一:墙壁及铺设吸波体材料的墙壁性能良好,分布均匀、连续;

第二:只考虑空间的一次反射,两次反射及两次以上均不考虑;

第三:忽略墙面吸波体材料外形对反射极化方向的影响;

第四:反射率满足余弦法则 ,α为入射角的大小,ρ为垂直反射率;

第五:不考虑多次透射后进入相邻空间的反射,也不考虑边缘处的绕射;

4 模型建立与求解

要分析和计算尖劈形吸波体的性能,我们需要考虑吸波体内多次反射。下面对多次反射这样的过程建立几何光学模型:设尖劈形状吸波体及其坐标系如图1所示,尖劈的长度沿x轴方向无限长。由于多次透射后进入相邻空间的反射能量已极少,我们可以将它分解为垂直平面yoz的入射波和平行于yoz的入射波这两部分。但是垂直于平面yoz的入射波不会发生反射,也就是说这部分光波吸波体并不会吸收。所以我们只考虑平行于yoz平面的那部分光波。考虑平行于yoz平面下的反射如图2所示。其中 为尖劈角,h为尖劈的高,d为尖劈的底部宽度。θi为入射波与z轴的夹角。理论上还应有多次透射后进入相邻空间的反射,但能量已极小,工程上可以不计。

4.1 反射波线方向与反射次数的确定

如图3所示,我们作第一次反射示意图。由图我可以可得到:

则第一次反射角 。

4.2反射波线方向与反射次数的确定

a.当 即 时,此时的反射线和入射线重合且反射线沿最初的入射路径返回。

这种情况下,反射次数 ,其中 。则有反射次数 。最终反射线的方向与最初入射波方向相反。

b.当 时,此时最终反射线不沿原来路径返回。

如图5所示,我们作第k次反射示意图。由图我可以可得到:

这种情况下的反射次数 ,最终的反射方向与z轴的夹角为 。

4.2 问题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与计算,我们得到了反射次数与反射角θi和尖劈角2α的函数关系,显然它们成一个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在θi一定的条件下,尖劈角2α越小反射次数越多,反射系数就会越小,故要求高性能时,2α就要小;反之,则可大一些。而实际情况,为了使波在尖劈之间充分地来回反射,并要求所有反射波矢量由于相位相反或差别而抵消,以减少反射波分量,我们需要尖劈吸波体有一定的高;除了考虑尖劈本身的高度外,底座高度对吸波体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底座高度太小,则一部分波得不到充分地衰减,会影响吸波体性能,但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增加变量,也会失去角锥的意义,一般取总高度的1/3-1/4为宜。

5 模型评价与改进

对于模型,我们在一定的假设下得到了反射次数与入射角和尖劈夹角的定量关系式,事实上,我们的模型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我们的模型是在不考虑二次反射,折射和透射的情况下建立的,但现实中这几点对结果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2)我们的推导过程稍显繁琐,可能存在简化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永光 陈海波 何国瑜,射频仿真暗室的静区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32(12):1431-1434,2006。

[2]宋东安 易学勤 赵学祥,暗室静区反射电平计算中的波束修正模型[J],舰船电子工程,总第142期:118-120,2004。

[3]王志宇 乔闪 袁宇,微波暗室静区性能的测量方法[J],微波学报,第23卷增刊:69-72,2007。

[4]葛俊祥 李玉星 印国泰,大型微波暗室电磁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设计[J],电子学报,24(12):56-59,1996。

[5]徐宏伟 王天顺,大型屏蔽暗室静区静度测试初探[J],飞机设计,2003(2):64- 66,2003。

[6]全绍辉,前馈卡塞格仑紧缩场电气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998。

第4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材料分析;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更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很多地区的教材都得到更新,这给初中政治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而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十分重视,所以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的时候,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因此,加强对初中政治教学材料分析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一、初中政治教学材料分析

(一)培养学生基本价值观念

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其主要包含尊重、关爱和责任三个价值目标,这主要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合作学习和为人处世的要求。在初中政治七年级教材中,其主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所以七年级的政治教材中主要是对学生适应能力进行培养,并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其中自尊和自强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养成自信的心理。同时,七年级的教材中还有对未成年人相关法律知识的介绍,这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并且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全面保护。而在八年级的政治教材中,其主要教学内容时交往、合作、权利和义务。因为八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完全适应了初中生活和学习,并且其正处在青春期,所以通过这些内容学习能够让其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养成良好的交友习惯。而八年级政治教材中的法律知识相对而言更加深入,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公民人身、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九年级的政治教材内容主要与学生责任意识相关,其主要是对学生责任意识观念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其爱国精神。

(二)教学的主题

初中政治教学的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共同作用,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成长,并且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其中七年级的政治教材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充分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在心理健康层面上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并且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而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与教师、父母和同学相处的能力。八年级的教材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并且将心理、道德、法制和国情教育融入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全面成长。而九年级的政治教材注重对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对我国国情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初中政治教学观念

新课改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其要求学生在教学中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更好地开展初中政治教学活动。

如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设置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初中政治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教师要抱着服务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重视,并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高效开展初中政治的学习。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主要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体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在开展国情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我国的基本国情,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起来,并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谈论自己对我国国情的看法及深入认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前深入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让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还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总之,初中政治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价值观念、法律意识和处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其在学生价值观念养成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第5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我们国家正快速走出去,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始深入的交流、融合和互通。因此,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过去单一的生活英语语言学习,发展成为专业知识的英语语言的交流。因此,各行各业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作为材料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双语教学也变得非常重要。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在新材料、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1-2]。为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材料学专业的高级人才,我们对该专业《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思考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影响《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中文和英语同时教学,并尽可能的使用英语交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该专业的专业术语,能够阅读本专业方向上的英语文献。由于专业词汇通常比较复杂,而且乏味,加之学生对英语学习本来就比较厌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授课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三方面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1.1 教材的选择

在双语教学的教材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也可以采用中文译本。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选择原版的英文教材,保持了教材的原汁原味,知识点全面,内容完整,而且系统性强,但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学难点较大。中文译本教材以选用原版教材为母版,在原文基础上配以中文翻译,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但在初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选用译本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对症下药。因此,我们在初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刘东平等翻译的《材料分析技术》作为主要教材。该书是英文原著《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的中文译本,该译本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能够很好的满足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3]。

1.2 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文表达能力

对于双语教学来讲,授课教师必须是“双语型人才”,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对于双语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讲,大部分教师都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满足这一条件都不成问题,但光这个还不行,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授课,让学生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

1.3 学生的英语水平

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至少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是必须掌握的。我们在主讲《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的过程中,要重点帮扶英语基础差的学术,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基础知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的水平,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课堂上往往很难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跟不上教学进度,时间长了,容易对双语教学产生厌倦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情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能够快速、生动的传递信息,但播放速度快,学生很难把握重点。因此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是不够的。在遇到重点、难点的时候,教师要停下来板书,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把握这些难点。

2.2 翻转课堂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要对这个章节的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研究文献,分析文献中的研究方法,重点认识这种分析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使用的。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组挑选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学生提问,老师作最后的点评。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而且使课堂变得活跃生动。

2.3 根据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的考核不应拘泥于期末考试,重点应该放在平时的课题表现和作业的考核上。在课堂上积极的倡导采用英语回答问题,对于知识点可以采用分数奖励的方法来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作业的布置,也应该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不能避免学生之间的抄袭,而且可以非常清晰的分辨出那些学生的成绩优秀,那些学生相对落后,对于落后的要激励他们,实在不行的可以降低分数等级。

3 总结

通过《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与改革, 不仅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英语表达能力,而且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的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后,《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获得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孙友谊,时华,白培康,等.中国校外教育,2011,3(2):107.

[2]邵丹.高校双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教研教改,2009(7):34-35.

[3]杨瑞嵩.《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双语教学初探[J].山东化工,2015,44(17):155.

第6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探索实践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地产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板块,土木建筑学在传统学科中脱颖而出,我们知道建筑离不开材料,放眼市场,建筑材料种类繁多规格各异,科学使用材料有利于高效作业,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随着建筑行业的需求对建筑材料课程做出改革,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创新综合能力,与此同时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从根本上培养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此助力建筑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再进步。

一、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概述

1.课程定位。

为了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为市场培养合格的建筑人才是高校重要任务,随着地产经济不断引起市场震动,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风险同在,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更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利用专业知识与创新意识为社会服务。建筑材料学是土木建筑院校的基础学科,更是必修学科,材料作为建筑基础,在学习方面也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在实践中加强实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了解在不同建筑环境中使用合适建筑材料,可见建筑材料学重视实验教学,并在重视的基础上做到加强。

2.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注重实践。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理论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不断加深理解,但书面上的理解不代表能够实际运用,因此实验教学实践尤显重要,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升动手实操能力,此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二、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普遍存在问题

1.理论课过多实践学时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建筑材料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超过30课时,而实验课则仅有12个课时,课时限制在教学中,学生只能从几个基础方面展开实验,例如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瓦砖、防水材料、钢材,其他方面只能从课本上获取理论知识,最终需要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

2.实验教学大纲多年不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地产行业不断开花结果,各类建筑材料应用广泛,相关添加剂、新型混凝土等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主流,但由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材料,学生无法对新品展开实验,认知受到限制,不利于提高技术素质。

3.实验缺乏创新性。

近年来,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设计得到改革,相关综合性要求被写进教案,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研究创新被激发,此举本是好事,但纵观实际情况,由于高校授课的老师较多,达到教学目标成为目的,学生在实验课上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大部分实验课只要完成验证就算合格,可见我们的实验课缺乏创新条件和创新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高校缺乏实验设备,对于一些高新设备更是见所未见,加之经费限制,创新在教学实验环节中成为空谈,难以实现。

4.实验课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对于建筑材料实验教学的考评形式相对单一,通常按照实验报告及平时成绩给出分数,实验报告的分数占成绩的60%,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几乎没有衡量标准,最终也没能在成绩中做出体现,这些不仅限制了课程自身的改革,更限制了学生了的学习热情,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上交实验报告后,教师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与学生沟通,指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学生体现的问题最终会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因素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建筑行业,我们对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就是培养更多适合当下经济建设的高端人才,地产行业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材料技术员需要有更高的水平与实际经验作业,传统的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对实验教学做出创新改革,从调整教学模块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将新技术引进实验中来,促进学生提升技术,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建筑料材实验教学改革是教学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按部就班的以课本为先,实验材料及相关设备都由教师准备好,实验课上教师给学生们演示,通过讲解让学生们明白实验步骤,学生以教师为模板,通过模仿实践,验证性的重复一遍实验过程中,几乎每个人的实验结果都是预设的,学生的被动状态使实验失去意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校验,创新能力也就谈不上了,这样的实验教学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改进实验课程已经成为各高校的研究课题。

四、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做好验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书本中的实验课题为主,实验的方面主要是水泥、混凝土等,几乎没有涉及新型材料,目前市场上新材料越来越多,传统材料逐渐被取代被更新,我们的实验课程应在传统材料的实验课程中增加新材料的解读和认知,如增设高性能混凝土实验,除此之外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选修与必修的方式,将新材料做为选修课给学生接触新知识机会,当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疑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解答,尤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兴材料,书本中没有介绍的部分,教师应予以补偿予以补充且指导学生自行学习。

2.提升实验课课时。

传统实验教学课时只占总课时的1/4,且实验较为分散,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得到完善,目前我们更应该有效的加强实验的综合性,一定程度上有计划的增加课时,如将传统的水泥、砂浆等项目配比成几个模块,分组实验,为学生营造复杂的施工环境,在试验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出假设,模拟国家标准要求学生进行检测实验,在此过程中,一旦学生提出问题或改进实验方法,在成绩评定上要给予加分或肯定,不断提升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性。

3.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能够轻松应对,此时教师应该提供课题或具体项目让学生参与,尽管学生知识储备尚欠,但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践能够接触不同的材料,根本上提升综合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一些真正的工程设备,通过参与项目、完成课题,自豪感与积极性得到提升,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

五、结束语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各高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应加快速度,对于传统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力争从根本上给学生创造更贴近实际的实验环境,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发光发热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杰.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开放模式的初步探讨[J].科教文汇,2015.

第7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建筑、室内设计;材料;创新;发展

建筑及室内设计如何创新,是一个长期的热门话题,它主要针对当前建筑室内设计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室内环境特点和要求,忽视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的整体性,盲目地照抄照搬、追赶潮流、进行材料堆砌、听命于甲方老板追求效益的倾向而提出来的。

一切艺术创作的创新问题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谓标新立异、推陈出新,都是指在继承过去设计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发掘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寻找新题材。在建筑创作范畴,还要探索新结构、新技术领域、开拓新的材料来源。下文分析建筑及室内设计创新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关系。

1 创意过程中的科学分析与抉择

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迈向成功。同样,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灵魂也在于创意,其创意既是原有建筑设计的进一步诠释和扩展,又是建筑设计的一种更独立的补充和新元素的注入。当一名设计师充分发挥想像去“发现”和“获取”一些东西时,显而易见这些所谓的创意素材不能够全部用上。即想像过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生优秀的创意或创意的完成。因此,在这个创意的过程中要借助于想像与分析,经过分析,可在多种想像结果中选择出适合的方式。没有科学的分析、选择的过程,只是一味的想像很容易使创意偏离目标。

在进行建筑和室内设计时,很多好的想法和创意都堆在设计师的大脑中,例如,一个厨房的设计,在设计实施之前,很多新的想法就会出现,这些想法虽然都很富有想像力,但是不是每一个都适用。从设计到实施是一个过程,如果想提高厨房本身的空间利用价值,又注重它的设计个性化,那么,这两者谁轻谁重,谁多谁少,就必须依靠于创意过程中的科学分析与抉择。创意需要依靠想像来打开思路,获得意念的升华,但更要立足科学和逻辑性的分析来得出最后的抉择。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让消费者满意的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设计。

2 装饰材料与设计创新

2.1 材料是实现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的载体

装饰材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功用:①由于其自身特质,它具有抗压、耐磨、隔声、防滑等物理功用,同时又实现美观的功能,拓展空间如镜面效应等组合及潜在价值方面的积极功用;②它具有消极甚至严重危害的特性,如在人工合成材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挥发性气体如苯、酚、氡类、各种石材具有的放射性等造成室内污染,危害身体健康;由于其自身的重量特性,增加了空间的负荷,自身的体积特性在塑造空间的同时缩小了空间等等。

在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中,材料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而对材料自身的认识也同样重要。材料范围的认识,不仅是工程中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饰面、骨架等等的物质载体,而是将其系统全面地看待,它是一种实现设计构思的物质载体,这样它的外延就会不受任何限制,因此,任何物质都是材料。另外,材料的系统全面地认识也会极大地推动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

材料的选择与搭配,蕴含和表达着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好的装饰材料能给设计师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设计,会让一件精心策划的设计作品有无穷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因此,材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建筑装饰材料是加强空间效果的重要元素,是设计创新的一个突破口,若干新型材料和不同肌理材料的组织,对改善空间条件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好的材料”并不一定是要贵的材料,而是要需要适合的建筑形态和室内设计需要的“新”材料。材料的创新,同样是满足建筑和室内装饰设计创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一个建筑和室内空间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各种装饰材料不同组合的结果。而这种组合就是要对材料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使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与习惯,打破常规的应用手法,发展出一些新的创新形式,仿石、仿金属涂料的运用,使这类材料加工更加容易,使金属和石材在室内使用的范围扩大,为室内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而在装饰中起很大作用的软装饰也是创新的突破口。轻柔淡雅的窗帘、可爱活泼的坐垫,这些都可以进行创新的设计,对于装饰中常用的木料和石料,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相对人们的习惯尺度可以故意夸大或缩小或者进行歪曲味夸张等。材料在表达设计中的夸张效果时主要利用其质感和色彩的特性,如酒吧或游戏厅中为了强调特定空间的氛围将木材还原到原始状态――一棵倾倒的苍老的古树或者夸张色彩的规模比例等手法,反映酒吧还原自我的特定空间性质,或可以运用我们最为熟悉的“缺陷美”手法,充分利用每一种材料的其优点和缺点,既把美丽的纹理保留又将这些缺陷的疤痕利用在视觉具备的焦点上,就可以把它的美感得以充分发挥,这样不仅节省了材料,而且使材料有了更多的应用方式,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还可以运用功能的错位对材料进行创新,虽然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是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错位的利用。如酒杯本是一种器具,传统意义上不被认为是材料,但如果将其倒置或其他方式置于天棚上就具有了材料的特质,其功能是材料而不是器具了。但设计的效果可就截然不同了,因此说,创新寓于自然,创新既平凡又伟大。

2.2 设计创新对装饰材料的能动要求

建筑和室内设计并不仅仅是形式的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设计的同时要考虑材料与结构和构造,这不仅因为材料的价格与投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达到设计师的设计目的,设计师在设计时根据材料的特质有机的安排结构与构造,为达到设计的目的,设计师要根据材料的特质限定条件调整设计和材料的运用形式,以实现创新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家具设计。就没有用一个钉子来接合,完全采用榫接的形式,样式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即使现在仍名扬海内外。又如新建的上海南站气势恢弘,在同类建筑中,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圆形透光屋顶,这个屋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正是由GE塑料集团生产的、透明坚韧的LeXarl力显聚碳酸酯(PC)板材。这样的设计将使整个车站不论在白天还是在夜晚的灯光之下都熠熠生辉。可见,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丰富多彩,给材料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种材料,经过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各有一番风格。

3 材料科学发展与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

21世纪是在方方面面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它是一个各学科交织发展,逐步消失它们之间的明确界线的时期。新材料与材料科学将无疑有着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同样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的发展和成长无一不需要新材料,要求材料科学的发展与之同步或领先发展。

首先,信息技术从电子技术到光电子技术,进而到光子技术的发展,为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也为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光波导原理为基础,利用光导纤维进行大容量信息传输,无论是信息的传输,还是智能建筑,新材料科学的发展终会给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带来新的革命。

其次,动力机械的效率受到热力学卡诺循环的限制,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材料承受温度的能力,以提高材料的耐热能力。当前材料承1050―1100℃的水平,材料科学的发展有望使得材料的耐温能力提高到1400℃,进而到1600℃或更高的水平。高温耐火材料的研究与发展给建筑和室内设计中材料安全系数的提高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三,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给予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基于在光、电、磁、热、力等方面优势,纳米材料在室内设计上的广泛应用:材料的保温和散热以及节能功能给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内涵――建筑和室内设计不仅是艺术和美的体现,而且还能为能源的节约做出贡献。

第四,材料科学发展中环保意识的加强,也给建筑和室内设计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材料中的绿色建材产品是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绿色妙趣横生和选用要考虑所用原料应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应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并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不得人为添加对人体有害化合物。新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带来新的创意,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例如用“英吉欧”(Ingeo)材料制成的布帘。这种纤维从黍类聚合物中提取,是第一种来源于可更新资源的化学合成材料。和其来源物(黄色的玉米穗)一样,英吉欧是可分解的,只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此种材料的少量混合物就可以在短短两周内完全分解。当水温超过140摄氏度时,材料就会分解。因为此材料不会在起居室里自发地分解,只要环境温度低于140摄氏度的室内空间中都可以使用。想像一下这种强韧的可分解材料可以作为轻薄、防火、柔性的布帘时,会给我们多少惊喜。巴黎BETC广告公司接待区室内的墙壁盖着棕垫材料,材料本身利用自然材质制成,具有自然的肌理效果,同时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第8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听力材料的评估;听力材料的选择;信息的特征

在听力课堂上,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听力训练中,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听力结束后,首先核对答案是A还是B;然后依据所提供的听力原文材料,逐字逐句地梳理明白听力材料的意思。然而,这种听力训练对于学生而言,究竟算不算是“有益于提高听力的针对性训练”,又是否是“分析了学习者潜在困难并提供的相应的训练”呢[1]?

本调查分析,是在听力测试之后通过问卷的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对相同的听力材料进行评估。

一、对比学生对听力材料的自我评估结果

为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需求和理解是否存在区别,本研究在本校部分非艺体类公外本科学生中首先进行了一次听力测试,听力题选自2010年四川省英语三级等级考试题;听力测试之后,即刻进行了一项有关听力材料选用的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形式,46名大二学生分为两组,其中23名少数民族学生为A组,其余的汉族学生为B组。两组学生在进行相同的听力测试后,进行了这项问卷调查。该问卷是依据Skierso[2]关于语言学习中的材料选择所可能要考虑的一些标准,做出一定修改的。调查要求学生对7项有关听力材料的评估因素做出回答。其中6项是关于“是与否”的回答,其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以上6项因素的调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所听的听力材料,对于学生而言,究竟是否是有针对性的听力材料。从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可知,第1项和第5项的调查结果差别是很大的。这两项数据都反映出A组对于听力材料的满意度远高于B组。

问卷的第7项是“What kind of supplementation will be needed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for you?”,A组的回答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它们按百分比率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可以帮助提高全国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听力训练,可以丰富词汇量和知识量的听力题以及有趣的帮助提高听力能力的听力训练。而B组的回答,这三方面的排列顺序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仍然是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这也就不难理解即便老师们尽量活跃教学气氛,但听力课堂仍显沉闷,学生很容易就反映出淡漠的态度;而无论是A组还是B组学生都希望通过听力训练,能有新的单词输入,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词汇的重视,另一方面又是个矛盾点。我们可从问卷的第2项所衍生出的问题“what is difficult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s’content?”的调查结果了解到:A组和B组都反映词汇是影响他们理解听力材料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中,词汇的难易适中,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既要让学生有新的词汇可以输入,又不影响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大体的理解。而B组反映出的问卷第5项的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更新,要求很高。我们认为,学生对于“新”的要求,更多是在于听力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有关,贴近生活。这也反映出学生的潜意识是很重视英语的实用性的。

二、影响学生自我评估结果的定性说明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无论从学生的听力训练成绩还是问卷的对比,A组与B组都存在一定的区别。A组的语言基础知识明显差于B组,B组对于英语听力学习的动力又高于A组。所以在实际的听力训练教学中,我们赞同听力材料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难度,信息的特征和任务参与者的特征等[3]。

1.听力材料的难度。话题熟悉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材料的信息完整、清晰,组织结构得当,学生对其话题熟悉,就容易理解,否则语言结构再简单的材料也很难理解。

2.信息的特征。具体而言,指的是文体特征和信息的组织安排方式。英语的听力材料大致可分为记叙、描述和说明三种文体。相同的信息内容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排列起来会使听力理解变易或者变难。例如,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信息比打乱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信息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描述文体的材料中,若信息是由近至远,或从上到下有次序地组织起来,就能增强人的想象和推测能力,并容易勾画出整个图像的全貌。而说明文体的听力材料,若论述的观点在前,然后进行演绎,并给出论据的听力材料就比先说明不同的观点、最后归纳出结论的材料更清晰,容易记忆。所以,如果听力材料的信息组织复杂,教师应事先介绍一下主要内容或给出一个能提供信息的题目,就能减少听力难度,帮助学生理解。

3.任务参与者的特征。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与汉族学生迥异,语言习惯和思维特点有所不同。而听力理解的过程并非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与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同样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的言谈往往受到社会的制约,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研究不可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应该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对听力信息的分析与整合过程中,参与者特征的不同,影响到了参与者对听力材料的自我评估结果。

三、启示及意义

听力理解是一系列复杂心理过程的综合。它要求听者在短时间内自觉地对所听内容进行预测、筛选、整理并解读出其意义,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技能。它受语言环境、文化习俗、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英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4]。而我们的教学,无论是选择教学材料也好还是教学方法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使学生语言学习平衡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听力材料的需求和理解上,有一定区别。虽然这些区别包含有学习动机、听力技能和语言基础等的不同,但这些区别主要是由于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不同和语言基础不同所导致的。所以我们认为,听力材料的选择和编写应当优先考虑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Anderson,Anne & Tony Lynch. Liste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 Skierso,A. Textbook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M].Boston:Heinle & Heinle,1998.

第9篇:德育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实例;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45-02

一、引言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是材料、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使学生具备应用无机材料表征技术的基本能力,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无机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及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的课程。因此,本课程作为材料、化学等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已在理工科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形貌、结构、物相和微区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融合了化学、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的多学科知识,原理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且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分析表征方法的原理又各不相同,知识点散,不易抓住重点。而教材内容的安排大多偏重于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具体应用实例所占的篇幅较少,这不但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感性认识也相对匮乏,所以学生普遍感觉本课程内容抽象,理解掌握困难,是材料、化学类学科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和涉及的仪器设备属于大型精密仪器,不仅价格昂贵,平时维护费用也较高。同时需要操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使用,且承担大量的科研测试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这门课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只能以演示为主,而这只能让学生对测试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不能达到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往往会出现学生不仅对如何正确选用各种分析方法感到困惑,也很难正确地分析测试数据,这不仅延缓了毕业设计的进度,也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实际上,不管是考虑到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还是他们今后的工作需求,只要掌握如何利用分析测试设备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服务即可,也就是说这些设备的具体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不是他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内容侧重点应该由对大型仪器的参观改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为合理,而选择合适的案例则变得尤为关键。结合我校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师生的实际需求,我们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系统化”。

二、“实例系统化”的应用

(一)应用模式

所谓“实例系统化”,就是我们在讲解某一方法时,以当前研究最热门的先进无机材料为实例,而我们在讲解后续的各种方法时,也以相同的材料为实例。比如,无机材料TiO2、石墨烯等在当前热门的太阳能电池、光催化、锂电池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我们在讲解各种分析方法时,都以TiO2、石墨烯等的表征数据为实例进行介绍。特别是对含有相同元素的某类材料的表征数据可以进行对比讲解(如C元素在石墨烯与C3N4中XPS数据的对比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测试方法原理的理解。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或者绝大部分的教材中,案例分析一般都不会选用同一种物质。我们采用“实例系统化”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出发点就是让学生通过用同一种物质将不同的分析测试方法联系起来。这样做,首先会使学生在接触一种新的测试方法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为他们在前面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这种物质的某种表征数据比较熟悉了,再接触一种全新的方法不会很抵触。而且,很多分析测试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我们在讲解锐钛矿TiO2的XRD数据时,会指出各个衍射峰所对应的晶面间距,而我们在讲解锐钛矿TiO2的高分辨透射数据或者对其衍射花样进行标定时,也会涉及晶面间距,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同一种物质将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所学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及时温习已学知识的习惯,避免“学后面忘前面”的情况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各种分析表征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建立表征数据库

要做到“实例系统化”,首先需要对先进无机材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纵观无机材料当前研究热点,结合我校教师的研究背景,初步确定出几大热门研究方向,如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燃料电池、锂电池、量子点LED等。进而归纳整理出研究热门的无机材料,如TiO2、石墨烯、CdSe、Fe2O3、ZnO、C3N4等。然后就这些材料的表征数据按照表征技术(XRD、SEM、TEM、XPS等)进行分类总结,建立无机材料实例表征数据库。这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从事材料研究、生产等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各种分析检测技术的革新也是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实例表征数据库需要及时更新,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各大仪器厂家新仪器、新技术的推陈出新都能在网上及时获知,各大高校也都有TOP期刊的电子资源,这给我们及时更新数据库提供了便利条件。

应用这样的实例不仅可以将研究前沿与表征技术紧密结合,突显前沿性和实用性,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无机材料当前的研究动态有全面的了解。经过调研,我校教师在这几个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将专业教师的研究内容纳入实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任务,还能激发他们踊跃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实例系统化”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做毕业论文上手很快,对很多数据信手拈来,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而且对数据的分析、实验条件的优化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引入专题讨论课

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大量的案例是不现实的,而先进无机材料的种类又丰富多样。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引入了专题讨论课。讨论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有成功案例。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一种在《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专题讨论课的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由教师拟定5~6个先进无机材料专题,该材料是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未涉及到的。然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或教师指定,就某一材料专题形成兴趣小组。学生需要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志》及《材料化学》上就所选“材料”查阅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并精选出能够体现该“材料”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及涵盖讲授过的所有分析测试技术的文献。文献选定后,经过整理、分析和讨论,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报告人,就本专题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课堂汇报,汇报重点为多种测试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汇报课由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多媒体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在每一位学生的汇报结束后,教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

虽然讨论课会占据一部分课时,但是它的课程内容远远比相应课时教师讲授课内容多。而且它的实施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表达能力,还进一步丰富了实例表征数据库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献精读,培养了科研思维,即如何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研究的结论,而小组讨论的方式还能有助于学生之间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为在讨论课上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比如学生不愿意发言,情绪失控以及专题的讨论要点与教师之前的设想大相径庭等,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讨论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准备,做好应对各种突况的备用方案。

三、结束语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是一门应用性强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系统化”,突出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及研究所均有材料类众多专业期刊的电子资源,如此丰富的参考资料不仅能够让老师及学生及时了解无机材料前沿方向研究动态,也能提供翔实系统的表征数据。“实例系统化”不仅可以在《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中加以应用,而且在凡是涉及到材料表征技术的相关课程中都可以实施,所以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张霞,徐欣欣.无机材料结构表征技术课程的开设[J].大学化学,2011,(26):26-28.

[2]宋浩杰.“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化工,2014,(31):62-64.

[3]李军,王慧萍,刘延辉,何亮,李忠文.提升“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4,(6):105-108.

[4]王平,王斌,罗玉梅.“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35-136.

[5]李晏.高校讨论课教学的具体运用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