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网络舆情监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监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舆情监测

第1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关键词:高校BBS;网络舆情监测;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688-04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各大高校都拥有自己的BBS网络,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思想等,舆情的影响和规律都不容忽视。然而,对敏感和突发事件的不实言论和恶意煽动,会误导和欺骗学生,扩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影响和破坏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对高校BBS网络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的议题和言论进行有效地监管。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分析、整理,才能建立起全面、有效、快速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使高校网络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在目前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应用中,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网络舆情产品,因此,针对高校BBS网络的特点,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和引导策略,开发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舆情热点分析方法

2.1网络舆情的形成

2.2主题关注度分析

主题关注度是指过去某一时间段内,舆情主题被关注的程度,用该主题的相关帖子回复数或与该主题的相关网页数进行衡量[1]。在进行舆情分析时,要统计某一主题或事件被关注的程度,首先要明确事件或话题本身所处的阶段;其次,应该在分析某一舆情热点之前对其进行科学的类型界定。热点事件主要分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公权力形象、司法事件、经济民生事件、社会思潮、境外涉华突发事件等。

2.3 主题热度分析

主题热度分析即在某一时同段内相对更加被关注或集中关注的舆情主题,用该主题的关注度进行衡量。统计所有舆情主题的关注度,在某一时间段内,对所有设为热点的主题按关注度的降序进行排列,生成某一时间段内的热点主题排行榜。排在榜首的主题网民的关注度最高,也就是热点问题所在。

3 网络舆情监测关键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话题检测与跟踪技术(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二是文体倾向性分析技术(Sentiment Classification)技术。主题检测与跟踪作为舆情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近十年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2]。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就是运用网络爬虫、文本挖掘和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实现热点话题发现、话题跟踪、关联分析、敏感信息监测的功能。

3.1 主题爬虫技术

3.1.1网络爬虫的分类

网络爬虫也叫网络蜘蛛,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提取网页的程序,这种技术可以检查站点上所有的链接是否有效,并把相关的数据保存下来,成为搜索引擎[3]。

通用网络爬虫首先把网络上的HTML文档使用超链接连接起来,就像织了一张网,爬虫程序从一个或若干初始网页的URL开始,获得初始网页上的URL列表,顺着这张网,不断的抓取网页,将内容抽取出来,直到满足系统的停止条件为止。

聚焦爬虫技术是根据一定的网页分析算法地过滤与主题无关的链接,保留有用的链接放到待抓取的队列中,通过一定的搜索策略从队列中选择下一步要抓取的URL,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足程序的停止条件。

3.1.2爬行算法

基于主题的聚焦爬虫搜索策略主要有人工预选策略、过滤策略、启发式搜索策略。人工预选策略是由人工预先浏览各个站点,从中选出与主题相关的网站,然后再用爬虫程序对这类网站进行持续的访问;过滤策略是将爬虫抓取下来的网页,先进行过滤,删除与主题不相关的页面,保留相关页面;启发式策略是考虑特定问题可应用的知识地优先选择合适的操作算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搜索,以搜索效率。下面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算法Fish Search算法。

Fish Search算法是模拟自然界中的鱼群的行为来进行最优搜索,依据自然规律,鱼群总是朝一个方向流动来寻找食物并繁殖,子代鱼群的数量和强壮程度取决于能找到的食物的数量。在Fish Search算法中,每一个URL看作是一条鱼,当一个Web页面被抓取后,它包含的新的UEL也同时被解析出来。其中,有用的URL的数量取决于该页面是否与主题相关以及它本身包含的链接数量。当增加一个文档,鱼就繁殖一定数量的后代,若文档相关也就是指鱼儿找到了食物,可以繁殖出更多的后代,则再增加此文的链接深度;若文档不相关,鱼就越来越少,后代也越少。在某一方向上经过几条链接仍未找到相关文档,就表明此鱼已死,就不再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查找了,将此URL加入到完成队列中。若一条鱼读取文档的时间过长,说明该鱼已进入污染区,则尽量少沿着这条URL搜索,以免出现死循环。

Fish Search算法不像传统的搜索算法按照URL在父页面中出现的顺序来依次搜索,而是动态的根据网页的搜索深度值来决定搜索的顺序,实现了可能的主题相关网页优先搜索。该算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关度的计算过于简单,容易使算法过早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导致整体回报率不高[4]。

3.2 文本挖掘技术

3.2.1文本表示

文本表示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文本的表示和计算,文本的表示是指文本特征的提取,计算指权重的定义和语义相似度的定义。

目前,文本的表示通常采用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潜在语义模型和概率模型文本表示模型,用某种特定结构去表达文本的语义。

3.2.2文本相似度计算

3.2.3文本聚类和分类

文本聚类通常对已有的文本集合进行聚类,文本聚类技术是主题检测技术的基础,它的目标是将文档集合分成若干个簇,要求同一簇内文档内容的相似度尽可能的大,而不同簇之间的相似度则尽可能的小。

经过多年研究,聚类算法已经很成熟,主要可分为五类:以k-means为代表的划分方法,利用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高,不同类的对象相似度低的特性进行分类;将类别看作是在层次的层次聚类方法,有两种分类方法:整合法和分裂法;主要考虑数据空间的密度、连通性和边界区的基于密度的方法;将数据的分割方法转换成对空间的分割的基于网络的算法;在高维空间进行聚类的核聚类算法等。

不管采用哪一种聚类算法,文本聚类的流程如图2所示,主要有以下步骤:

①将原始文本进行预处理,抽取词条,词条选择等其他处理;

②抽取文本特征,建立模型,例如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等其他模型;

③将维度进行约减,需要用到的算法有层次算法、划分算法等其他算法;

④得到聚类结果。

3.2.4 关键词和摘要提取

由于网络上的文档信息量比较庞大,如果直接对全文进行检索,其检索的速度会很慢,而且检索的效率不高,经常检索出无关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检索质量和效率,必须对文档建立关键词和摘要。关于关键词自动提取的方法主要有主要包括基于统计、基于语义理解和基于机器学习三种方式。

关键词的抽取过程非常复杂,设计思路是首先建立一个通用的主题词表,然后基于这个主题表对处理后的页面文档进行主题词的抽取工作,主题词的抽取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选择候选词、计算关键词权重、输出关键词等几个主要步骤。

4 实验结果

5 结束语

本文立足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实际需求,研究了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网络爬虫、文本挖掘等多种信息技术。在多种技术的支撑下,开发出一套适用于高校BBS网络的舆情监测平台,实现了对新闻的实时跟踪,校园热点话题的监控、敏感信息的监测等功能是可以是实现的,这项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林兴发,肖照.基于大学生BBS论坛的舆情热点分析——以武汉大学珞珈山水论坛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8):188-189.

[2] Pimwadee Chaovalit,Lina Zhou,Movie Review Mining:a Comparison between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es,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5.

[3] PINKERTON B.Finding what people want:Experiences with theweb crawler[A].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World2WideWeb conference[C].Chicago,Illinois,1994.

第2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 现状 发展路径

网络舆情监测业的现状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满足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①针对网络舆情监测,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重在强调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的作用,即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对网络各类信息汇集、分类、整合、筛选等技术处理,再形成对网络热点、动态、网民意见等实时统计报表的软件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舆情监测是全部网络舆情服务工作的最基础部分,它是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舆论监测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进行观察,将事件各方视为平等媒介主体,通过搭建适当的沟通渠道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同时提供客观、中立的意见,是客户的智囊和顾问。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只是部分反映了网络舆情的现实,是不全面的。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建立在二者基础上的网络舆情监测及其相关产业。总的来说,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以方正电子、拓尔思、军犬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

第二类是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即舆情监测行业的媒体派,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这两个舆情监测系统主要针对社情民意进行监测,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

第三类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这类机构具有浓厚的学术传统,汇聚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各类精英,善于捕捉网络舆情的变化,并将其归纳、梳理,总结规律并且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第四类是由舆情监测软件机构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如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这一类机构将高校多学科团队的学术优势与先进互联网监控软件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这些网络舆情的监测机构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既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又可以对各大网站的新闻、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博客、网络时评等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亦很明显:

第一,服务的对象不同。舆情监控系统功能、工作流程大同小异,服务的对象不尽相同,有专攻一个领域的,有做全面监测的。如红麦舆情监测系统重点在做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新华舆情在线主要是专为中央有关部门服务的。第二,宣传的重点不同。大多数机构强调自己的技术实力,只有部分舆情监测服务机构强调自己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如清华优讯,倡导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可以监测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的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商。”第三,对新产品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同。以软件系统著称的技术派在其网站的主页上只有案例库汇集,缺少衍生品的开发,而依托主流媒体或者高校的舆情监测机构非常重视衍生品的开发。

我国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舆情监测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舆情监测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虽然有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在广告中都提出依靠软件系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人工分析结论。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但是离市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专业舆情人才缺口现已超过120万。②

舆情服务机构的产业链不完善。国内的一些公司如大旗网、蓝色光标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大都是企业发生危机后进行灭火工作。还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更像是体检中心,不具备预警和危机应对功能,客户在得知自身问题后,也不能采取专业有效的措施去处理危机。从舆情监测的产业链上看,整个行业由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处理多个环节构成。从用户需求的情况来看,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的监测平台+专业的舆情服务”,而不仅仅是一个监测软件。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作为舆情产业链上的一环,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来看,它们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自主性严重不足。

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忽视对民意的研究。目前一些网络监测机构只强调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对网上舆论则采取“堵”的解决策略。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删帖公司”,甚至有一些舆情监测公司就在自己的网页上明确写着可以替客户“删除负面信息”,这种同时兼营网络删帖业务的舆情监测公司在行业内大概占到20%。③还有一些地方与部门不是着眼于研究民意、改进工作,而是想借助舆情监测和监测机构或主流媒体建立联系,以便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

舆情监测行业规范尚未建立。由于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严格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一些商业网站、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公关公司等,也开始纷纷涉足网络舆情监测业务,不规范的业务运作使得“网络删帖”、“网络水军”等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舆论监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截至2012年1月,经过工信部软件司认定登记颁证的“舆情”软件共有约68款,市场上还大量存在未经认证的同类软件。在舆情监测产业壮大的同时,呼吁推动舆情服务业透明化、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我国舆情监测机构的发展路径

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舆情监测软件和平台提高了效率,但人工分析仍是重点。在舆情分析师这个新职业群体中,虽然不乏搜索引擎专家、网络调查专家、统计高手、图表专家等“高技术”人才,但是分析师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舆情分析师的五大基础技能包括挖掘与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概括剖析网络言论、抽样统计网络舆情数据、撰写舆情分析报告、预测舆情走势。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要有舆论学、传播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舆情分析师树立稳定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舆情监测机构与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机构要想谋求很好的发展,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具体来讲,就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所或新闻媒体相结合,实现业务实践与理论研究、硬技术与软实力双赢,这在舆情监测业界已经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2012年9月,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暨南大学成立“暨大—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红麦舆情监测系统技术平台为基础,收集和处理网络、微博舆情信息数据,提供给实验室作为舆情研究的数据;实验室依据红麦软件提供的网络、数据,制作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产业链。舆情监测机构要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整合资源才能提供快准全的舆情、竞争情报等业务。如红麦软件与华声财讯成功携手,将技术、服务、业缘关系等优势完美结合。2012年8月,两家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携手进军在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业务情报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促进彼此的发展。总的来说,当前舆情业从监测、处理分析到应对的整个产业链条上都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竞争者。对于未来,谁能将整个链条打通并有效整合,谁将是未来的最大赢家。④

研究客户需求和网络民意,促进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研究客户需求,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出几套特定的监测系统,进行舆情预警、危机指导、危机公关与修复、媒体沟通、法律维权等全方位的服务。研究网络民意,就是对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变堵为疏,而不是无视民意,任期发酵,让其成为“烂尾”新闻。

“大众麦克风时代”,民心可敬、民意可畏、民气可用,舆情监测机构要本着中央“三贴近”的要求,善于从群众利益角度,触摸民意脉搏,从基本事实的认定到价值判断,乃至话语方式,与网民坦诚交流;同时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进入网络社区,推动互联网上官民的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文系河南省2013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1125)

【注释】

①高忠业:“青岛入列首批国家舆情师培训计划”,《青岛财经日报》,2013年5月8日

②李光:“百亿市场前景催生网络舆情监测业”,《凤凰周刊》,2010年7月5日。

第3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AHP;模型构建;危机预警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171-06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及民众网络参与度的提高,如何去应对影响日益增大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虽然企业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体现,但相对于政府类网络舆情,其研究进展不但相对落后,且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同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存在不足,或者直接套用政府类舆情的理论,这也造成了虽然开发出不少企业舆情监控软件,但其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本文则是通过对企业舆情信息的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企业网络舆情评估体系,构建系统化的评估模型,进而实现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

1企业网络舆情指标层次结构

该体系按照企业网络舆情的特点,分为传播扩散、信息特质二个评估维度[2]。每个维度都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衡量维度层,每层包含不同的衡量因子。评估体系采用不同分层,不但脉络清晰,能很好的体现出每层之间的关系,而且每层因子均可量化。因此该模型相较于已有研究,不仅构建相对完善,而且能够为进一步评估模型的建立和测度提供数据支持[3]。

1.1传播扩散维度

作为评估体系的第一个维度,传播扩散衡量的是与企业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在传播媒介和受众反应方面的发展规律。包含传播媒介、受众反应和扩散强度3个二级维度。

1.1.1传播媒介

传播路径指的是企业网络舆情信息通过何种渠道在网络体现和传播。作为舆情信息的载体,不同的渠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的重要性各不相同,而对重要性的衡量则是判断舆情信息是否值得应对及如何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企业网络舆情信息的特点,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1)相关的官方、非官方组织网络信息平台,如12315消费者网。(2)大型门户网站,如新浪、雅虎等。(3)传统媒体性网站,如人民网等。(4)大型网络社区,如天涯、猫扑、百度贴吧等。(5)个体性网络平台,如博客、微博客等[4]。

1.1.2受众关注度

受众关注度刻画一定时期内网民对与企业相关的舆情信息的关注情况,包含累计发帖数量、累计跟帖数量、累计点击数量、累计转载数量4个四级指标。通过对4个四级指标的衡量可以判断网民对某舆情信息的兴趣度、关注点,跟踪并研究该舆情信息的扩散和发展规律。

1.1.3受众诉求

由舆情的概念可以看出,其体现的就是人们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它反映了受众对某一舆情信息的态度倾向,是衡量舆情信息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受众对某一舆情信息存在支持、中立、反对、模糊等观点,各种观点也会在网络中产生讨论和碰撞。而通过对受众舆情观点的监测,企业可以初步判断某舆情信息的受众总体态度倾向,为进一步的舆情分析提供支持。

1.2信息特质纬度

对舆情信息自身的特征的衡量也是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纬度包含信息敏感度、信息主题类型和动机3个二级维度。

1.2.1信息敏感度

企业网络舆情信息敏感度指的是某一特定舆情信息内容可能对企业产生危害的程度,该指标的衡量主要凭借评估者的主观判断。一般而言,可以将舆情信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相关舆情信息密切关乎时下社会热点、相关信息能引起受众一定程度关注、相关信息对受众触动不大等。

第4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2-60-02

Research of tactics and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scenario

Yang Xuchao

(Zhe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 A good online teaching scenario is crucial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special role of on-line teaching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 explored and the special role of network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 prob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cenario is mainly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ognitive, problematic and cooperative situ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cenario must be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such as the design of random visiting teaching scenario and anchored teaching scenario, so that the on-line teaching meets teaching law and meets the need of information society on education from multi-level, multi-angle, high level, lifelong and open angle. It is a complement for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online learning; teaching situation; teaching strategy; construction

0 引言

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是虚拟性,所以应发挥出网络教学的多媒体特性、交互性及网络化个别化特点。网络化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因材施教。

交互性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上最有价值的应用,它允许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体验多彩的虚拟世界,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情境化是计算机多媒体特性在网络教学上的最有价值的又一体现。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知识的意义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产生,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过程[1]。

事实上,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或者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情境中学习,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文仅从情境性教学的角度,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情境构建策略。

1 情境性教学的涵义

虚拟实践教学的—个最好的形式是允许自己动手进行虚拟实验,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虚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去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自我反馈来验证知识,在虚拟的实践中实现意义建构,即: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因而,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情境性教学的涵义主要有以下。

⑴ 利用实验(或演示)教学法,使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发生。

⑵ 利用媒体(如计算机),创设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虚拟情境,使学习发生。

⑶ 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

⑷ 对学习过程进行情境性的测验与评估。

总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且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网络教学情境设计

网络教学的关键在于网络教学情境的构建[1],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情境构建包括认知情境、问题情境[1]和协作情境的创设等几个方面。

2.1 认知情境

认知性情境化教学的优越在于:通过网络计算机可以呈现出十分逼真的虚拟情境,情境中呈现的学习信息直观、生动、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习者会有如身临实际情境的切实感受,认知情境非常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

一般说来,对于拥有较丰富的事实作为基础的、具有一定规律的认知性目标,比如,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较适合于进行认知情境的创设。

2.2 问题情境

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问题情境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沿着学生的思路精心创设,在学生最感困惑的认识焦点设疑,反复推敲,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线”。

问题情境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铺垫,使之成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对复杂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个个击破,使每—问题情境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问题情境主要的用途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和尝试如何来解决。然后再归类总结,给出完整的概念、类型,以及实现方法。

⑵ 对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再给出产生歧义的原因以及避免错误发生的方法。

⑶ 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想可能的效果,然后再将实际结果表示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可以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其成为“准发现者”。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路和见解。

2.3 协作情境

建构主义[2]学习理论包括“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即建构主义主张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和会话交流而建构意义。

网络协作学习情境提供了一种异步的、网上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其目的是支持基于问题的在线讨论与交流。

网络协作情境的创设,可以把学习者个体的交往空间拓展到虚拟的电子公共社区,在电子空间里,学习者成为学习团体的一员,可以相互在线讨论与交流。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有不同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就提供了互相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的可能性,小组中每个成员将共享合作的成果,因而,会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关“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创设网络协作学习情境,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共享的优势,注重交互协作的情境设计,注重学习的便利性和实效性。

3 网络教学情境策略构建

网络教学是面向教与学的,注重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有效性,因而教学情境构建还必须结合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课件符合教学规律。

3.1 随机访问教学情境的设计

随机访问教学情境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知识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做深入的剖析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以使得教学情境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⑴ 抽象概念的教学,要求涵盖充分的实例,用以从不同角度全面体现相应概念的含义,同时创建相适应的情境。

⑵ 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

⑶ 情境中存在着互不重合的方面,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⑷ 允许学习者多次地、随机地、多角度地进入学习,从而获得对所学知识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

3.2 支架式教学情境的设计

支架式教学情境,即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情境的意义在于:教学应以积极的态度、适度超前于学习者智力的发展水平,以概念框架为“支架”作用,引导学习者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3.3 抛锚式教学[3]情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2]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最好方式,是让学习者深入到现实环境中去感受真实,而非接受别人的教授。抛锚式教学情境顺应了这种思想,将教学情境定位于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基础上,如同“抛锚”一样。其优越性在于在真实情境中,容易使学习者轻松地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而由此获得的意义建构将更为深刻,并且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自上而下的教学情境设计

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情境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子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3.5 非直线式的教学情境设计

即一种根据知识的网络结构,设计教学进程的教学情境设计。有人研究指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不必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抽象原理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学习可以从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要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此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

例如:分支程序教学情境设计的特征。

情境程序的材料以多项可选的路径来呈现,即:对于不同的学生将呈现不同的学习路径,学生的反应决定了后面的学习路径。允许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学生返回并复习有关概念的信息,并寻找不正确的原因。不犯错误的学生,基本上可按直线方式通过主序列,而较差的学生则可从分支中获得较多帮助。

4 结束语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对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情境构建主要通过认知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协作情境的创设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情境对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了与传统教学鲜明的互补性。

变革与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网络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比如,还应考察创设的情境是否完整真实地反映了知识,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意义。另外,还需要探索如何与传统课堂教学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问题。实践证明,单一教学媒体无论多么先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最新教育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网络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催生新的教育成果,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世友,陈新民.试论网络学习中的教学情境建构[J].南京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08.4:68-70

[2] 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DB/OL].

http://.

[3] 陈青,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境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1999.4.

[4]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及应对工作的实践表明,很多地方性安全生产舆情事件或舆情人物、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和肇事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重要敏感负面涉安言论等,如果在事件产生初期,没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舆情应对和引导,极有可能扩大影响,演变成为全国性舆论事件,不但错失进行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还会给全国安全生产舆论的整体形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陷于被动局面,更不利于后期舆情应对工作的开展。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全国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所有涉安企事业单位,要树立安全生产“大舆情”观念,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及其应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对待舆情、真诚应对舆情。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应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渠道,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密切联系群众,不但要转变观念,还应注重运用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方式方法。根据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以往经验,借鉴国务院新闻办等机构部门应对方法,我们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四讲”策略。

第一,争取“尽早讲”。在安全生产舆情事件被曝光后的4小时内,舆情态势轮廓初现,整体可控性较好,是舆情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适宜第一时间表态,主动争取话语权,抢占舆论信息发酵制高点。

第二,必须“准确讲”。信息力求全面准确,真实可信,争取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第三,坚持“反复讲”。秉承积极主动、诚恳谦恭的处置态度,坚持在舆论发展与应对引导工作交织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瞄准合适时机,主动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多样平台,消除误解、舒缓情绪、答疑解惑,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做到“持续讲”。及时持续披露安全生产事件或者事故进展情况和舆论关切,给人们以希望,直至公布调查结果,舆论平息。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应对、引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作,既需要建章立制、科学规划、讲究方法、高效有序,又需要建设深化积极向上的安全生产文化来团结和凝聚推进全社会安全发展的大局意识。一方面,以平等、积极、开放的态度,坚持信息公开,接受媒体舆论监督,主动与主流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和谐友好的关系。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络沟通机制,推进日常安全生产宣教工作;与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互动机制,进行安全生产宣教主题栏目创建,组织重大安全生产新闻报道;与主流媒体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在重大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上,发挥积极的沟通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密切联系群众,打通与民沟通联系的渠道。建立网络意见建议吸纳机制和网络监督机制,发动网民进行网络监督,积极采纳建设性意见建议。这样,发动媒体、网民等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建设巩固和谐先进的安全生产文化,实现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安全监督,助力安全发展的互动循环。

第6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一、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具有直接性、多元性、突发性、隐匿性、扩散性等特点。企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消费者等服务对象在互联网中发表各类言论,提出许多问题,迫切需要与工商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反馈,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未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工商部门不能及时获取相关诉求,导致信息不共享、信息单边传递、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无法建立信息交流等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并建立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及早收集网络舆情、及早研究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掌握工作主动权,促进工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机制。目前,工商部门建立的舆情收集手段大多只停留在人工收集筛选阶段,没有与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难以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往往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引导处置工作的被动。由于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与研判,从而得出精准的研判结论。

(二)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机制是对网络媒体上舆情的定性与定量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的研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工作,任务完成则舆情活动便随之结束。这就需要建立快速有效的研判分析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汇总、分析和研判。

(三)缺乏预防和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由于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再加之管理主体缺位等原因,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处置、引导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极不完善。而网络舆情则能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短时间内得到数以万计网民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集群效应。这就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预防、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四)缺乏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引导专业人员。有些部门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不注重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特别是对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不能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

(五)缺乏网络舆情预案演练。从现有情况看,一些地方对工商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没有编制网络舆情预案,更没有进行网络舆情预案演练,舆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

三、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和“信息自由超市”,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工商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网络舆论的本领,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领导体系。一是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开展涉及工商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务和党务公开。凡是与工商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三是抓好工商门户网站建设。把工商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四是抓好12315申诉举报处理反馈工作。把12315平台建成一个与广大消费者和人民群众信息互动的平台、畅通民意的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和听取群众意见的平台以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平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树立工商部门良好形象。

(二)分层管理,建立舆情收集监测引导机制。一是实行分层管理原则,按行政区划和管辖区域划分网络舆情收集、处置、引导级别,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纳入绩效考评,实行责任追究。二是落实网络舆情收集人员。负责每天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网络巡查,对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三是建立网络舆情评论员机制。经常对网络舆情评论员进行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培训和训练,特别要加强如何对各种网络舆情危机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的培训和训练。四是坚持对涉及工商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媒体关注焦点、舆情级别和程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五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工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正工作偏差。对服务对象的抱怨、过激行为要及时处理化解。六是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收集一体化平台。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舆情自动收集系统,对重点网络进行适时监测,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筛选、过滤,缩短网络舆情收集时间,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三)科学分类,建立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一是网络舆情预测性分析研判。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例会。查找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是网络舆情提示性分析研判。采取日通报、周研判、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三是网络舆情动态性分析研判。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四是网络舆情反思性分析研判。组织召开网络舆情评析会,总结交流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得失成败。五是定期进行网络舆情预案演练。既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遏制危机、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多套行动方案,又要通过实战演练或计算机模拟演练,以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

第7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舆情与媒体间的关系,很像变幻无常的天气与司职观测分析的气象台间的关系,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舆情,监测可能存在的隐患与问题,让社会与公众最大程度地趋利避害,是媒体的重要职责。

时至今天,媒体不可避免地要身处于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包围之中。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日常生活和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舆情的获取只能通过不仅明察暗访、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获取效率低下,而且付出的人力财力耗费巨大。

但媒体无法置身网络舆情之外。首先,网络舆情起始于社会变动。社会变迁是舆论演变的根本动力,舆论起始于社会变动,舆情亦然。不同阶层、不同价值观的人遇到社会变动、变化时,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喜好进行评判,形成众声喧哗的情绪、意愿和意见。因此,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变化和时展的脉动。此外,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能够起到推进社会变迁、变革的作用。因为建立在相对自由表达基础上的公民言论以各种渠道相互作用与影响会“结晶”为社会共识,形成一股影响政府决策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网络舆情自然就会成为媒体争夺的宝贵新闻资源:媒体及时捕捉网络舆情形成报道重点,不仅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而且在引导舆论上彰显自身的价值,塑造着自身的公众形象。

当前,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据统计,在2010年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新媒体首次的为89起,占比为65%。

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如何监测网络舆情?如何正确把握、利用网络舆情?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分析监测网络舆情的基本立场与价值判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舆情监测要忠于事实,解读主流民意,但又不能被网上的众声喧哗和群情激昂所牵引而随波逐流。网上不仅有大量似是而非、瞬息万变的流言甚至谣言,而且经常上网的人――据传播学专家研究――其“群体极化”倾向是网下的两倍。网友以虚拟身份发言,BBS和微博、QQ群上意见的频繁交流和疯狂传播,往往使理性客观的观点受到冷落,而极端化的情绪或观点更容易得到追捧。

因此,传统媒体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武断,更不能为求新求快,放弃对新闻事实、网民意见真伪的考察与分析。要做到既热心体会民生冷暖,也冷眼观察舆情潮起潮落。要研究、验证网络披露的具体事件发生的真实可信程度;要注意把握在特定语境、环境下网民意见如何在某些“刻板印象”与思维定势作用下,被畸形放大或扭曲;同时要客观评估政府与媒体、网络民意的互动效果,冷静预判、设计推动舆情发酵或消解策略。

具体到如何处置网络舆情,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做到精、准、深。精就是精选议题,传统媒体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从相对繁杂的网络热点中精心设置议题,以理性精神引导民众建设性地发言,共同推动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对非理性的行为,传统媒体也需要及时设计议题予以否定和分析。准就是准确把握热点话题。互联网上不可能没有热点。传统媒体必须把握媒介传播的基本规律,让既有可读性又有前瞻性、思想性的话题成为热点,学会高效、有条不紊地应对网络突发热点,准确把握话语尺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深就是深度挖掘,让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话题能给公众以理性的思考,产生建设性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不是为了一时的轰动效应而迎合受众的口味与喜好。

总之,传统媒体应勇于与新媒体展开竞争,积极主动介入和引领网络舆情,并在监督公权力、反映民意、保障社会公正上有更大作为,而不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第8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邹伯安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 300280)

[摘 要]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提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案,以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网上不稳定因素,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关键词] 网络舆情;特点;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59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21- 02

互联网作为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具有快捷性、普及性,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阵地。当前,网络舆论多元多变,舆情复杂,热点密集,网上言论空前活跃,的各类诉求和情绪会在网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掌握各种预警性、行动性网络舆情信息,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提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案,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网上不稳定因素,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为企业提供第一手网络舆情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维护企业稳定和人心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网站、电子邮件、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维基、微博、微信、腾讯QQ、新浪UC、麦圈等多种即时聊天工具等途径转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以及自由性、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等诸多特点。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这些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区别于现实舆情的特点。

1.1 自由性与丰富性

由于互联网信息转播的自由性、便捷性等,民众表达舆情的意愿更加强烈,表达渠道更加畅通,传播速度也更快,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分布于社会各处的意识传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辐射状态,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极为丰富。

1.2 隐匿性与外显性

相对于传统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同样具有隐匿性。正是由于这种隐匿性,人们无需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因为某种顾虑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态度,在网络匿名的状态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这种外显且较为真实的舆情,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的舆情,在现实中并不很容易捕捉,这也就使得网络舆情具有更强的外显性。

1.3 情绪化与非理性

随着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影响每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竞争加剧等问题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浮躁心理流行。但是民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得到展现。客观地说,民众的舆情表达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但是相对缺少理性,甚至有偏激的情绪或态度,这一旦形成规模和普遍现象后,很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1.4 个性化与群体化性

舆情的主题是民众,舆情表达倾注了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容易坚持己见,保持个人独立性。但现实中,网民往往有意无意间形成易于沟通的群体。实践证明,网民中的群体化倾向更加突出。网民舆情的表达与群体化特点并不矛盾,个性化在博客和微博上体现更加明显,而群体化在BBS和腾讯QQ群更突出。

2 网络舆情的应对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的深刻发展变化,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更为复杂和严峻。企业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新形势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理论,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是做好企业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根本之道。

(1)深刻认识做好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将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维稳网络舆情工作是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企业涉稳网络舆情逐步增多的趋势,必须全面发挥维稳战线“网上和网下、虚拟与现实”两个战场相互辅助和支撑作用。将维稳网络舆情与维稳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落实、同考核。

(2)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并作出相应对策,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不断加强改善监测软硬件设施,改进手段,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启动全天候维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一经发现网上有害稳定信息,立即组织协调屏蔽、封堵、删除。全力配合支持有关部门一线排查,掌控和处置工作,紧密结合,协同合力,确保维稳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4)建立工作预警、协同联动、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目标管理考核等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维稳网络舆情工作体系,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运行敏捷、传递快捷的工作系统。通过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动作,形成从上到下有工作机制、有队伍、有制度的“一盘棋”局面,形成“信息畅通、闻讯必动、各负其责、主动配合”的工作联动机制。

(5)健全基层维稳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推行首办责任制,努力把网络舆情解决在首办环节、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不把矛盾和问题推给上级、推向社会。同时两级部门积极合作,共同做好工作,构筑起精力集中在一线、矛盾发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机制。

第9篇:网络舆情监测范文

大数据将带来舆情监测的新局面

在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令网络舆情监测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局面。由于言论数据海量,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分析平台来支撑网络舆情的分析与检测。而拥有强大信息聚合分析和挖掘处理能力的大数据技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大数据技术可以完整记录民意和舆情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网民在网络上留下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记录和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状况,这些数据记录是信息时代网络与现实交融的结果,有诸多规律性可循,通过火数据平台分析这些相关数据,可了解网民的意见与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大数据好似大众行为和思想的记录仪,可清楚地记录人类的所思所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记录不只停留于大的层面,还可以建立在个体之上,可以即时化和细节化地测量个体行为和情绪。

2.大数据技术可以精确反映舆情背后的内在逻辑和社会关系

大数据不仅能对网民话语表达进行记录,还能探索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方式和关系,甚至整个群体的界限和联系。从宏观上看,使用大数据既可以清晰地描绘网民的社会语言表达,又能记录和反映出网民背后的社会关系网络。

3.大数据技术具有强大的预测能力,可以预测舆情走向

诚如巴拉巴西所言:“人类行为93%是可以预测的。”我们通过大数据强大的预测能力,可以预测出社会舆情走向。当然,在某些情形下,舆情分析中使用大数据可能存在某些风险和缺点。比如,一旦其被广泛使用,个人隐私可能受到极大威胁,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看清个体的行为和思想的轨迹。另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组织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掌控和操纵舆论。

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的现实转变

1.舆情监测向多元化和多向度发展

随着大数据视角趋于多元化,要从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和心理描绘、社会需求和诉求的反映和预测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向度的研究。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监测视角必须从单向度的内容研究转向多向度的内容及关系研究,通过这样的转变,可以彻底改变舆情监测基础匮乏的现状。2013年至2014年,很多机构采用的大数据抓取技术都是多向度的,比如新华社的新媒体中心联合数托邦工作室,对新浪微博相关原创信息的用户的气质、年龄及社交关系等进行多元化和多向度研究,对《爸爸去哪儿》进行大数据解读,找出该节目火爆的原因。再如山东鲁网开发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和北京中科点击公司研发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都从多方位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情感和态度监测。

2.数据库向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库转变

随着大数据的信息数据的激增性和驳杂化,国际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非结构化数据的内容占据了当前数据海洋的80%,并将在2020年之前以44倍的速度迅猛增长。过去那种有限内容和结构单一的数据库显然无法满足未来舆情监测的需要,因此只有海量大数据库才能支撑,同时只有这种非结构化大数据库才能做出丰富且非结构化的呈现。

3.高度集约化将成未来舆情行业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核心竞争力将是它们的数据处理与呈现能力。在舆情监测软件领域,不同的舆情监测软件企业可以获取同样的数据,它们需要依靠自身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以及用户的体验来占领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监测软件行业中原有零散低能的监测软件公司将被淘汰出局,行业内部高度集约化将成为舆情行业的发展趋势。

4.舆情监测将转向未来式,服务将转向综合性

从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测的格局来看,重点仍是舆情监测,其主要功能是对某些事件的舆情发展动态、影响范围、影响力大小等进行监测和研判,多体现为“过去式”,偶尔能展现“现在式”,而“未来式”几乎没有体现。大数据可探知舆情的规律性,对舆情发展进行有效而且准确的预测,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核心就是预测。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和处理大量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于人类经验,对未来态势进行研判,以实现人类经验作用范围外的准确预测。未来大数据支撑的舆情监测功能将大大丰富,其服务将是全方位的综合性舆情服务,将引导客户从过去的“应对舆情”向“驾驭舆情”方向转变。

大数据视域下舆情监测的操作点

2014年12月16日,百度公司副总裁朱光则表示,在过去的一个季度中,百度公司投入了18亿元用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2014年12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将投入10亿元投入大数据监测用于消费者保障和打假。虽然目前大数据研究话题越来越热,但是大数据研究依然还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其的关注主要缘于对其价值的认可和畅想,但是如何系统地开发和应用还没有完备的计划,很多研究机构和研究者、乃至企业还处于基础数据储备阶段。从现状看,缺乏分析与对比框架,缺乏跨行业的数据算法和分析模型,结合舆情监测的特点,笔者认为未来的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可能有如下的操作点。

1.在大数据收集上,尽可能扩大信息源以满足未来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来的舆情信息收集将更加多元化,社会化媒体、物联网等都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的信息源,其非结构性特征将决定其有尽可能地获取异源及异构数据的必要。

2.注意大数据的集约化存储,以及数据处理的结构化和提纯技术

以大数据库充当信息母体,以小型基础性数据库为支撑,其通过构建结构算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将大数据的算法结构化。

3.追求大数据使用的低门槛和呈现的可视化

大数据的真正价值是运用,是作为社会应用工具服务社会。所以,大数据的使用必须追求低门槛,易懂易识,界面必须友好,结果必须可以直观识别。

4.积极关注无线舆情的监测

根据《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预测,以新闻客户端和微信为代表的无线舆论场将成为未来舆情监测的要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新的舆论策源地,无线舆情的监测将成为未来舆情监测的重点。

如何构建完整的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

数据资源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资源之一,这就是奥巴马启动美国大数据发展和研究计划的初衷。当前,我国在大数据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数据比较散乱、安全性比较低、利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网络舆情状况越来越复杂,故而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舆情监测的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的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要构建大数据舆情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相关部门应牵头建立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

设立政府大数据管理部门,建立相关标准,统筹数据管理、收集及安全有效利用,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打通行业领域间的数据通道。

2.建立统一且高效的网络舆情大数据基础平台,推出相关法规条例

明确各级部门、机构、企业的数据提供义务和共享权利,实现数据高效利用和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