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技能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能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能教学论文

第1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一)明确教学目标

2010年之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名称不是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幼儿教育专业,这一改变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及其思维变化。幼儿文学作为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文学的教育人才,其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以便向幼儿传递文化思想,具备深厚的幼儿文学素养,以便向幼儿传达文学知识,具备执着的探究精神,以便更加清晰有效的教育幼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幼儿文学教学应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幼儿文学的发展状况,学会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的课题。

(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同

幼儿文学的课堂里,教师仍是以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满堂的言语进行授课,然而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中心,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必须转变思维,认识并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面来,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模式。此外,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形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以未来实用性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教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组织以幼儿为主体的文学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教学与学习。

(三)突出语言训练

强化口语技能口语专业水平对于幼儿文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与关键的,因为幼儿文学需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表演与诵读、故事的表演,而学生的口语专业技能在此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口语能力越好,其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就会越好。因此,为适应幼儿园实践的这个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语技能水平。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儿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儿歌的表演,让其自主自由地进行编组,选取曲目,并进行一定的串联和主题编排,进行有准备的表演,既能提高他们对于儿歌的乐趣领会,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口语技能的锻炼与学习。

(四)模糊学科界线

渗透幼教内容幼儿文学和语言教学法在幼师专业的教学当中是两个不同的课程,两者之间完全独立设置,毫无交叉。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之间的限制打破,模糊他们的科学界线,使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更加紧密配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文学教学里,儿歌和幼儿诗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教材设置上面也是分开为不同的章节,并进行详细介绍、学习和创作,而在语言教学法里,儿歌和幼儿诗则统称为幼儿诗歌,是一体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并了解文体特点,训练写作技能,强化作品鉴赏能力,而语言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利用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整个组织活动的流程,从作品选材到过程设计再到案例分析,因此二者是天生的合作者,老师应充分发挥这种合作的作用。

二、结语

第2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在课堂上,拥有良好的教态是帮助教师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的坚实基础,也是帮助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的第一把刃剑。长期从事健美操项目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形态以及具有该项目赋予的独特气质。在健美操课堂教学中,健美操教师的一举一动均能刻画在学生的眼中,使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官认识。此外,健美操课程在内容安排上都会有身体姿态练习,通过长期的身体姿态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教态意识,能为今后走进课堂的第一步奠定基础。

二、教师口令

口令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重要技能。口令运用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健美操是一项要求身体四肢高度协调配合的运动,练习时通常是用口令进行指导,口令的快慢即代表节奏的快慢。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必须运用口令,同时,学生在自行练习时也必须自行叫口令,这就使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口令的实践,通过反复练习能使学生的运用口令的技能得到提高。

三、教师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健美操运动是一项现代、时尚、极具活力的运动项目,教师在介绍该运动时必须运用丰富的语言。在课堂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同样需要多样化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这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以及听取教师平时的语言表达,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教师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

四、教师直观演示的能力

健美操是一项需要身体协调性很高的项目,健美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由于项目特点,教师的专项能力在动作的直观演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能在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伴奏下完成复杂多样的组合动作,既能给学生美的感受,又能展示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到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五、教师示范

健美操动作丰富多样,变化复杂,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准确到位的示范动作,以给学生最直观的动作概念。通过观看教师准确到位的示范,能使学生对示范的规范性、准确性有一定认识,建立正确、规范的教师示范意识。

六、教师讲解

健美操是由基本步法和基本手位经过不同变化、不同组合而编排而成的,由于动作复杂多样,在教授动作时必须进行详细的讲解。讲解力求简洁易懂,少而精,多用术语和口诀。由于健美操运动是以步法为主的项目,所以在讲解时讲解顺序一般为下肢步法一上肢动作一躯干与头颈、手眼的配合。层次分明、生动有感染力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对每个动作的详细讲解,使学生能够清楚的掌握动作要领,并学会讲解动作的顺序及方法。

七、教学步骤的掌握

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遵循的都是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等步骤,而健美操的教学步骤一般是先示范后讲解、先完整后分解、先慢速后常速、先单个后组合、先组合后成套、先口令后音乐。学生在学习健美操动作时,无数遍的重复着该步骤,即在不知不觉中亲身实践了技术动作的教授步骤。

八、教师的表现力、亲和力

健美操项目是健康、阳光、活力的体现,教师必须有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教师的活力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由于体育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教师与学生几乎是零距离交流,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手把手的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得以运用。

九、教师的结束技能

第3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只有具备一线实践经验、技能资格和能力的教师,在充满活力的职业院校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各个职业院校为了全面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惜通过花重金让优秀教师出国深造、聘用企业工程师、进入企业锻炼等方式,意图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让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但这种方式讲究的是短期内的效果,不能获得很大的成效,而且企业的有些工作是非常机密的,不可能让实习教师全权参与进去,这就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吸收。而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为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契机,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的技能标准,根据生产和工作实际所开展的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操作技能为重要出发点的、有组织的群体性活动,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每年都会举行,职业技能大赛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教学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大赛开始之前,教师如果想参加,会大量的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必要性的拓展训练,从而在更大范围和平台上提升自我的见识与视野,若在比赛中获取良好的成绩,学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在这种激励性的氛围下,会激发教师对提升自我素养以及参加比赛的主动积极性和热情,久而久之,自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逐步提升教师的工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水平,而且潜移默化中也能够影响和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校企合作力度的加强

校企合作是构建合理的实训基地、改革教学模式、丰富人才培养方法等的重要方式和媒介,在职业大赛的影响下,学校和企业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合作的力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大。具体一点来讲,首先,职业技能大赛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比赛的操作更是需要吸纳各个行业的操作规范、最新工艺要求以及创新思维等,这为参赛的职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参考,在本着企业的需要以及市场发展对人才发展要求的原则下,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改革工作,在借鉴企业优秀管理经验的状态下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其次,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集训进程中,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为了获得理想中的比赛成绩,势必会走入企业进行学习,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聆听企业专家的指导,不仅为在大赛中获得良好的名词埋好伏笔,而且为职校的专业教学的开展与课程的设置等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性资料;再次,一些知名的社会企业也越来越关注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动态和走向,因为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他们不仅可以有效的宣传企业的文化和形象,而且可以在比赛中发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他们纷纷要求对技能大赛提供赞助,在此进程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也在此进程中拉近了职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在互惠双赢的局面中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职校课程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和举办,引领着职业教育教学课程的改革,让职业教学课程更具时代化和适应性特色。一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职业需求”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获得所靠的不仅仅是杂志或者书籍,它需要与企业进行密切的交流与沟通,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就让职业院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进行接触,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在贴近企业需求的前提下更加深入的瞄准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目标。二是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选择更适量、更实用的课程内容,在参加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和参赛阶段,职业院校都可以对未来职业的发展走向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不断地改革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而引导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和教学工作朝着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三是有利于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要想全方位的提升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注重不断地根据时势变化的要求增加或者减少课程教学内容,适度的探索新课程,以满足教学任务的要求。职业院校可以尝试着将每年的职业技能大赛列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和教师接触到更多的新技能、新知识和新设备,拓宽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为比赛的参与做好扎实的准备,可谓“一箭双雕”的举动。还有,职校课程改革若得到了推动并且获得良好的成效,将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在扩大学生知名度的情况下提高了招生的数量和质量,也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第4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实践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能力不断提高过程。

1.动作技术的粗略掌握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2.动作技术的改进提高阶段

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练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拳击,不仅要求会出拳,而且要求出拳好;不仅要求懂得出拳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手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拳击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摆拳动作中,对各种刺拳、直拳、冲拳的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成技术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3.动作技术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

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渊源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三、小结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一对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统一体,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要充分的利用二者的优势互补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在动作技术形成的三个阶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训练各自的任务和重点。只有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训练的最佳效果。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几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以及教学训练的重点等,旨在提高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认识,为研究和探讨体育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波.我对体育技能教学的感悟[J].科学大众,2008,(10).

[2]左茜颖.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许昌学院学报,2008(05).

第5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对计算机知识的熟练程度,以及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规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引导有更好的认识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中职院校应当根据当前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针,及时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首先应当在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计算机教学交流,学习先进学校和组织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中职院校应当建立计算机教师每学期或每季度定期参加计算机培训或计算机沙龙,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制度化的培训机制提高计算机教师的理论水平,使计算机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国际接轨,与先进技术接轨。

二、加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践检验后的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认识相应知识的内涵。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的模式,以上机操作为主,以实践操作为重点。上机操作的内容应当与实际应用相近,应当为实践提供帮助。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得不多、上机操作太少的情况,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外,还结合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开设计算机应用实验课,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在计算机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计算机教师通过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在《网页设计》教学中,教师创设在实际网络公司的创作流程,让学生设计网页,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第6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所谓导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主动地发现、

运用和探索恰当的学习方法的一类教学行为。导学技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只有通过"学"才能体现

教师"教"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认真考虑教法,更要细心研究学法,积极主

动地渗透学法。这样举一反三,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系列的语文论文学习方法,就能自觉、主动地完成

学习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主要

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质疑解难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法,将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并受益无穷。

二、导学技能的类型及其范例导思维之路。

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学活动中发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

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不仅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怎

样进行思维的训练。

捕捉思维火花。

因为学生的思维方法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到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

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哪些方法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

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重视各种反馈信息,善于抓住学生表述的每一

个思想认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启发思维、提示某种新东西的机会,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把学习引向深入

引导思维途径。

即思维指向要明确,明确"想什么"和"怎样想",克服思维的盲目性。比较、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综

合、概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这些方法,有系统地、有侧重地训练学生,

有助于他们思维质量的提高。如"比较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就要告诉学生运用比较的方

法去认识事物,分辨句子之间的内在差别,在比较中获取知识。

导学习方法。

要引导学生多观察思考,寻找运用知识的规律。布鲁纳说:"教育的经济法则,需要学生记住事(信息量

)愈少,而掌握的学习方法(规律)愈多就愈经济,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提示学习规律。"

因此,要注重从个别事例出发,从特殊的课例中引出一般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达到举

一反三、灵活运用之目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第四段时,教师引导阅读,然后总结出阅读

方法:看图---找出课文的对应段落---画出 与 第 三 段 不 同 的 地 方 ---朗读---说 出 老 黄 牛

不 借 尾 巴 的 原因。在教学第五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这样,学生通过"学会"达

到了"会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效果颇佳。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学习能力当然也就提高

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知识的能力是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说

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是思考和记忆之母。"很多新知识是在观察世界、探索事物中获得的,教师必

须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丰富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如教学 《小蝌蚪找妈妈》,就可让学生捉来小蝌蚪

用玻璃缸养着,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写上观察日记。如教《一粒种子》,就可让他们种一粒种子,仔

细观察其发芽的过程。语文论文这种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

获取知识的能力。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

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 向峰 回路转 的知识 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提问题。如一位老师教学《草

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

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

大步"走呢?

看得出,学生提出了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包括标点用法、环境描写的作用、句子的特殊含义、内

容是否前后矛盾等方面,思维的触角也伸向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没有对课文内容全面的、整体的

把握,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因此,质疑问难,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三、导学技能的运用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表现在: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是"学"的前提,"学"是"教"的结果。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教法与学生采取相应的学

法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既要考虑教法,又要考虑学法,做

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是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兴趣、情

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过程,两者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因此,运用导学技能时,要注重智力

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与同步。

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加强对个别的指导。

主体性原则。导学的真正内涵是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去掌 握知识,领悟自身在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

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会学的本领。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去引发和激

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主导性原则。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要求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掌握知识,又

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它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学生的现状,把握掌握知识和发

第7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1.引入新会计科目,链接相关知识点。经济业务的处理,可以由教师直接指出涉及的会计科目(如供应过程的核算,可PPT呈现“在途物资、原材料、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也可让学生从会计科目表中自主查找、判断该引入哪些新的会计科目。教师通过PPT展示该会计科目的特点,或提供教材页码让学生自主翻阅了解,小结该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继而归纳出会计分录。对于需要引入其他相关知识点的,如运费增值税的抵扣、运杂费的摊销等,在这一环节一并完成。

2.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完全遵照现实会计岗位的会计账务处理,实现填制凭证、登记日记账、分类账同步进行,使学生有一个整体账务处理感观,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技能集成系统”,有效防止零星记忆。

3.成果验证与强化。通过PPT展示正确的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结果。要求学生不仅要验证会计科目、金额等的正确性,而且要注意日期(尤其是票据和结算凭证中需用中文大写的日期)、摘要等其他内容的对错,以及会计数码、汉字书写的规范性。验证后,再提供若干类似的经济业务,进行强化训练。

二、技能导向型基础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技能导向型基础会计教学,与依托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相比,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特点是:

1.实物资料成为教学主要载体。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会计的概念、基本职能、特点等一大堆会计理论和知识的讲授,而是反映经济业务的实物形式的原始票据,以及空白的记账凭证、日记账、总账、明细账、报表,也就是在会计岗位中直接应对的实物和任务。通过精心设计的经济业务的依次展开和多次重复,实现任务驱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2.教材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书”。在课堂上,可充分发挥PPT的教学辅助功能,以一个个“知识小贴士”的形式,将所需的必要知识点、实物影像、账证填制关键点等快捷地展示出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处理经济业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以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过程中,需要获取相应知识点的时候,教材才成为学生翻阅的“工具书”。

3.技能掌握程度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以专业技能考查为主,即能不能正确、快速、规范地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文字、数字的书写,如文字的清晰度、大小写数字的规范性,列入评价考查范围。凭证、账簿、报表的整洁度,作为会计基本技能,也列入考查。对学科知识点的考查,侧重正确理解和实际运用辨析,不再要求死记硬背。

三、技能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第8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语文化教学;交际能力;文化角度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

(1)从文化角度来谈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交际这一领域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好比海洋中的一滴水,而这一滴水往往蕴含的是思想价值中的潜意识。[1]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化的内涵要远比我们所观察到的和所感觉到的更加宽广。如果从人类学角度来看文化交际,我们不难发现,所谓文化,主要是人民和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的范围非常广泛,甚至涵盖整个群体的社会实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在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进行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它能够实现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语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从文化角度来说,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实现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2] 。

(2)从目标语言文化来看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语言的产生为人们的思维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工具。语言来自不同的文化,其不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但可以反作用于文化。如果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文化教学,则不利于语言教学目标的达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思想的一个外在表现,也是思想的内在框架,如果抛弃语言,单纯地谈论思想,谈论文化,则其就会变成为一纸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以及特定群体用语逐步发展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文化。不同的语言,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个体、群体观点的差异。正因如此,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外语学习者深入理解隐藏在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运用语言这一工具将自己的观点、态度以及情感表达出来,实现自身文化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升自身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还要不断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明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分析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外语学习者观察语言文化的能力。其次,外语教学者应当积极鼓励外语学习者通过对比等方式,树立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使外语学习者意识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它是不断变化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带领外语学习者学习外来文化,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2)选取典型文化为内容的教材。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教材有利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帮助外语教师组织教学。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必须选取相应的文化素材。例如,教师可以以国外一些国家的饮食习惯、交流方式作为教材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材资料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外语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过程当中去。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典型文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遵循适量的原则,过多的典型文化素材选择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应用灵活的授课模式。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这种做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图片、纪念品等方式帮助外语学习者明确目标语言文化,并积极鼓励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探究,实现语言文化意识的构建。

参考文献:

第9篇:技能教学论文范文

从实践来看,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在教学中,我从师生关系入手开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首先我考虑的就是转变观念,一要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二要改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绝对权威的地位。从效果来看是明显不同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到学生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够凭自己的能力来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接受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宽,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英语课上体现的更加突出。

二、教师如何巧设思维问题?

思维是需要引导的,没有教师的引导思维是散乱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有时候学生很积极,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思维机会,导致学生的答案非常肤浅,缺乏深度。所以,教师应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应当始终注意教法的新颖和有创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具体方法有:

1、活化课文插图

牛津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使用多媒体教学或幻灯片显示,这容易激发学生用已学的语言知识把所见的进行语言输出。我在上每单元需图片导入的部分,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

2、立足基础,激发思维

知识最近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思维是需要知识作为基础的,没有基础的思维是难以开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首抓词汇。同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3、精心设置学案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差,这需要促进主动学习习惯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

学案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要起到“以问导读、以问促思”的作用;突出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还应有适当应用与练习。通过对学案的使用,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

(2)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

在预习中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学案给学生提供两个或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他所要去完成的任务,学生会觉得很有兴趣去做,去认真去完成。

(3)突出学案的目的、层次和生活性。

要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预习,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学案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给学生提供的任务越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乐意完成。

(4)小组合作。

教学中发现:语言教学中同学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因为语言离不开与人交流。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分工合作、集众所长,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学活了。做到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中巧设疑问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我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5、灵活的复述和演讲

复述与演讲的过程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复述、辩论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

三、如何进行积极评价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能影响到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那么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评价中,笔者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鼓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而是说:“Pleasethinkitover.”。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单划“×”了事,而是在错误部分下面划线,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

2、分层次评价。

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差点儿的,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