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第1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一)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正如生命有机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多种营养滋润一样,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也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滋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职业素养中的隐性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实现全面发展,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个性、和谐的身心,能否做到“智商”与“情商”、“知书”与“达礼”、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统一。大学生如果不重视全方位加强职业素养锤炼,“挑食”或“偏食”,势必导致“营养不良”,知识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

(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理性选择

企业是很讲实际、论实力的地方,现实中,用人单位希望新员工“上岗就能上手”、“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角色,创造效益”等,而大学毕业生往往或因专业素养不扎实,或因不善交流、不懂礼仪、不讲诚信等隐性素养欠缺而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很多用人单位常常发愁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费力招来的员工在岗位上表现平平。实践证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大学生只有从职业素养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发展自己,夯实素质基础,“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赢得就业竞争的主动权。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所谓“出口决定进口”,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是被广泛接受的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源和生存。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职业素养低,不能顺利就业,甚至“毕业即失业”,这种负效应必定影响其生存,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高校只有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保证“出口”畅通,并以毕业生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发挥广告效应,提高学校的美誉度,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双丰收。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能“化成天下”的精神力量。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学等)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美化。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基本文化素养,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办事的基础、成功的基础,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职业素养中隐性素养的高低。人文素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去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味,提高做人境界。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所进行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最看重的十种因素依次为:沟通能力、诚信、人际交往能力、动机、工作热情、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能力、分析能力、适应性、关注细节。不难看出,这十种因素中,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占了绝对多数。企业用人实践也证明,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与其自身的人文积淀密切相关。高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高度,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牢固树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适度增加人文科学研修科目、举办人文素质教育专题培训班、鼓励教师开发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建设基于网络的人文素质学习平台等途径,宣传普及人文知识,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影响,着力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共存的新一代人才。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课堂要质量。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要按照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注重实践、培育特色的原则,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要注重发挥行业和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参谋和指导作用,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提高课程设置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改进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探索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坚持学思结合,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在全面素质质量观指导下,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吸收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做到素质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拓展实践育人

第2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3-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人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的体现。高校应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多点交叉的协同创新互动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聚合效应[1-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协同效应[4-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了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将二者紧密的衔接起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从满足客体需要性出发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具体地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的内容,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二者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对象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综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为实现规划目标进行的合理设计,针对性非常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点和相通性,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第二,培养过程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实践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讲,实践性是它的关键指标,大学生职业素质、素养和心理、性格等培养都必须依赖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协同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单调枯燥和晦涩难懂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提供职业素质培养和正确择业行为。第三,培养环节互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强调个人与国家的融合,个人与社会和集体的协调等,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二者交叉互补。

上述特点说明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者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地位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从思想上奠基,然后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正确、合理的选择职业,认真、踏实的对待工作,以努力工作为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局为重,个人为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及时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和内心需求,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咨询[9]。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主题活动来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形势政策等方面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根据大学生培养各个阶段,制定协同发展总目标,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作为区域协同的子模块来设计,按照个体需要、平台需要和教育需要制订实施方案,全面覆盖所有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发展平台,对大学生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业余活动等环节都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培养自己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协同平台可以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职业素养缺乏、职业偏执等一系列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第三,全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化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设计方面,必须花大力气和高的代价构建若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团队,开发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编著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新颖的教材和教案。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平台的教育,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职业规划的进程中;通过全员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能够从职业规划和思想品德上都得到老师的指导,时时刻刻处于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当中,通过不断修正和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四,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行。高校连接学生、家庭和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特殊社会,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育人体系来协同进行。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的协同作战。(1)完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主要团体,学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导工作,构建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2)完善培养体系。就业部门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变性和现实意义,高校要投入专门力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应该加强重点教材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尝试建设就业指导学科体系。(3)完善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出发,按照功能模块和培养层次开发大学生培养软硬件系统平台,从职业倾向测试平台、就业体验和指导系统、模拟就业市场平台到大学生就业追踪平台系统、职业再教育测试及评估系统等,全面完善服务体系,使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社会适用人才、精英人才,全力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第五,个性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学教育通常以共性教育为主,没有办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育。而新一代大学生受时代气息的影响,思想活跃,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识和新思维。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适时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弥补共性教育的疏漏,又能迎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创新教育的正确方式。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人财物聚合,政校企融合,以个性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推动合格的适应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品德建设展开,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贯穿始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和精神指导,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找到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方法和策略。二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合力育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有修养、懂专业的社会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

[2]湛风涛,逯登宇.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5-108.

[3]杨迎春.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3-15.

[4]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5]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8-25.

[6]王英靓.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23-25.

[7]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40-42.

第3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社团活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陈瑞莲(1981―),女,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 330201)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复杂,追求盲目;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对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人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有所偏颇。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片面看法,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眼里,读高职院校,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职业。二是很多人在人文学科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观念,即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人文学科的价值,认为人文学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多大用处。

二、社团活动对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它是由志趣或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的群众性业余团体,是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社团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学校统一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是学校以教育者的身份,从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去开设的,全校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按照统一的进度去学习相同的知识。而学生社团是学生按照兴趣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组织,社团成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和共同的兴趣。这种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开展的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有效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因此,开展多种具有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有利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二)社团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载体。在高职校园里,社团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过学生社团活动或从事过社团工作。社团活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的思想、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常见的学生社团有文学沙龙、诗歌协会、演讲与辩论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外语协会、舞蹈协会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立足点均在于培养大学生具备科学素质的同时也应具备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历史素养等人文素养,具备批判和审美的能力,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因此,社团活动最直接地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承担着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职责。

三、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一)更新观念,重视社团活动

学院领导、老师要重视社团活动,要看到社团活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保证。学生社团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课余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思想上,学校各级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使社团活动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有力的延伸手臂;在政策上,要予以支持,并适当的给予一定的经济保证。在遇到困难,需要校方协调时,要积极的帮社团解决困难,疏通协调,支持社团活动的开展。只有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才能营造一种关心学生社团、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管理,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

必须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把社团活动做优做强。一是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管理,老师的水平决定了社团活动质量的高度。二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决定了社团的形象和活动能力,要有完备的内部组织和考评体系,提高社团负责人和社员自身素质,完善社团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增强社团的团队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促进社团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都将为开展高质量的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三)积极引导,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

应以“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研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促进社团的规范管理,引导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逐渐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

总之,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社团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参加到社团活动中去,注重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使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柳倩华.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2]方由林.浅议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宫淑芝.试论社团活动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23).

第4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检索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45-02

1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从20世纪中叶起,人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化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信息化社会要求社会群体和个体都必须具有高度的信息意识,强烈的信息需求和正确的信息价值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对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的整体描述,是信息社会中个人及整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更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接收的教育大部分还是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缺乏积极主动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网络,面对大量繁杂的网络信息往往显得无所是从,无法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甚至有的学生被不良信息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业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信息素养呢,总来来说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在信息活动中树立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观念和自主、自觉的能力。具体表现在:(1)培养捕获信息的敏锐度,对信息能够有特殊的、敏锐的捕捉力,能够从大量的甚至平常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2)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有价值的信息保持足够的专注度,对信息的积极态度形成一种习惯性倾向。(3)增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准确判定信息的价值,剔除不良信息,获取有益信息。(4)对信息的批判能力,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的内核,对信息进行创新。

2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文献检索课,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门当今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平台,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但是大学的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能力素质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一直受到忽视,造成许多学生到了大学阶段仍缺乏基本的能力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大多数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 具体表现在: (1) 信息意识淡薄。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如何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的意识差,比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备考四六级,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目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2)信息能力较差。许多学生不懂得使用现代大学图书馆,对图书馆的基本情况还了解的不透彻,不懂图书分类方法, 不清楚索取号的意义,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工具获取信息。(3) 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在不少高校的机房中一些学生大搞恶作剧,把机房的计算机当成自己的实验品,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 甚至删除软件, 自设密码, 将别人的程序、资料弄得面目全非, 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实验工作。

3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教育现状

信息检索课程作为一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获取能力的课程,在大学中已开设多年,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1对信息检索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高职院校为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要求,学校一般将三年在校时间压缩为两年半,课时紧张导致信息检索课教学举步维艰。例如我院已经将信息检索课列入选修课,每学期选修的同学就两百人次左右。同时,信息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课程都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但由于学校一些贵重工具书都存放在资料室,不对学生开放,或由于职业院校图书馆购书能力问题导致的工具书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或由于职业院校网络机房排课紧张,学生的上机操作只能是蜻蜓点水搬,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再加上学生自身认识不够,信息检索课基础理论部分较为枯燥,影响了授课效果。

3.2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亟须改革。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对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有的知识已经落后仍未及时更新。这样不但影响了上课质量,而且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大多由原先的中专升格而来,受经费及技术限制,教学条件不能及时跟上课程改革需要,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影响了检索课教学。应在在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育水平、考试测评等方面加以规范。

3.3图书馆参与程度不高

图书馆对整个高校的教学特别是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是学生查找文献、提出问题的发源地;图书馆内各种各样的参考工具书是学生课程实践的基础;图书馆宽敞的阅览场地、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及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是学生网络遨游的基地。但调查发现,有部分图书馆没有参与或没有直接参与学校信息检索课教学,这就是使信息检索课失去了活力源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课效果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4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信息检索课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解决措施:

4.1优化教学内容

近几年来,信息检索教学赖以存在的工具及其检索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学生已具备了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及简单的信息检索能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检索课的内容应做一些调整,教学内容起点应当适当抬高,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精讲一、二种手工检索工具书的使用,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最基础的检索知识,这样不仅有针对性,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起到窥斑见豹、触类旁通的作用。

(2)增加代表着当代信息检索水平的计算机检索教学内容,面对当代信息环境下广泛分布、类型多样和媒体形式各异的信息资源,综合全面的信息检索系统和多样化的检索手段来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按学科专业为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导航。内容包括:1)电子信息资源概述,包括电子信息资源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以及类型特点等;2)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策略、检索技术。比如目前高职院校主流的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以及目前比较流行的读秀学术搜索;3)专业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包括常用的综合性搜索引擎,重点讲授搜索引擎的高级检索技术,教学生如何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搜索结果的精度。

(3)要注重面向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根据实际需要介绍几家著名专业性检索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总之,信息检索课既要包括检索基础理论,又要增加数字图书馆利用,如最新光盘数据库检索、电子出版物检索和如何进行馆际互借,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把手检、机检和网络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教学,使信息检索课真正成为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检索技能的信息科学方法课。

4.2强化学生检索思维能力培养问题

“检索思维”能力,就是从阅读材料中排除其他材料的干扰,准确、迅速地将所需要的材料(信息)检索出来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检索思维能力,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检索系统面前应对自如。因此,信息检索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加强大学生检索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学会”上升到“会学”。

4.3高度重视信息检索教育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信息检索教育的实践教学包括手工与计算机网络检索,它们是学生能否牢固熟练掌握检索方法、提高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一是教师应该结合专业实际,优选实验案例。实验案例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信息检索原理、课题分析方法、检索策略制定、信息分析与利用等一系列技能的培养和掌握关系到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如学科前沿动态、毕业论文(设计)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检索到大量学科专业信息,以利于专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要充分做好网络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检索失败、结果出错也是常事,要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出错的原因、如何改进检索策略。也可以针对某种数据库的特点,设计该数据库的实习题,并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平时学习中可能碰到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通过学习信息检索课程如何解决平日里自己碰到的问题。

5结束语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而信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当前,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检索教育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通过领导重视、编写校本教材以及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永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教育原则[J].图书馆学研究,2006(7):93-95.

[2]董艳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从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谈信息检索课教学新模式[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153-155.

第5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参与科研 可行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9-02

科研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装备,为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其成果能够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拟以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为实证分析对象,论述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探讨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路径。

一、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观念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观念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校。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具有较为完善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系,即“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学生科研立项―科研”两条主线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相对地,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需完成5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专业课程37门,能够以灵活性较强的小论文形式进行考核的专业课程仅1门。这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观念上相对滞后。

(二)“传、帮、带”作用不明显

根据教师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由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以教师为辅的科研和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类组成。

1.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情况分析。根据数据统计,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的课题、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

课题、论文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3年来,该学院土建类任课教师参与课题、论文的数量以15%~16%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这个比例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中,并没有学生参与。

2.以教师为辅的科研情况分析。按照规定,这部分科研项目必须由大学生自主申报和完成,因此,这部分科研项目成为大学生科研的主要来源。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高职生对该稀缺资源的争夺力明显不足。实例中,土建类专业学生近6年来,申报此类型的科研项目共2个,获批立项数量仅1个。

3.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分析。此类实践活动主要以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重点强调社会实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一般活动集中于寒、暑假期间。但是,由于受到寒、暑假时间短以及学生家庭住址分散性等冲突性因素的影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很少能对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专业的科研成果。

据统计,2010年暑假期间实证分析对象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68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2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1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89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5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2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1028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14人,涉及指导教师3人。2010~2012年,形成土建类专业科研成果并发表的数量为2篇。

由上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传、帮、带”作用不明显。经调查发现,实证分析对象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过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等程序的比例高达95%以上,这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要加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具体路径

(一)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连续扩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成为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争夺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可靠保障。而科研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发展、就业能力增强,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证分析对象为例,每年有将近10%左右的学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能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养成独立查阅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收集和整理有效信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科学素养,进而能够快速地掌握至少一个方面的、具有先进意义的理论知识,达到快速适应本科院校学习生活的目的,也为以后参加科研项目、书写毕业论文等打下基础。

2.科研项目的来源及经费分析。据统计,实证分析对象课题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上级主管部门的横向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纵向课题和校级课题。每年均有35项以上的立项项目,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来源支持。而且,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按规定均会下拨部分科研经费,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的配套发放,为调研、实验提供了经济保障。

3.科研项目人员组成分析。高职教师任务繁重,除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会参与各种行政工作、创先争优活动、校企合作和社会兼职等工作,而科研项目启动初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查找资料、材料整理等工作。所以,高职教师对科学项目的研究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能在科研研究中引入学生这一主体,既能够直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弥补教师科研时间不足的劣势,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最直接的指导,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领会恰当的科研手段,为今后单独从事科研活动、推出科研成果打下基础。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分析

高职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高职院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因此,应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和举措。

1.以教学带动科研。以实证分析对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在高职院校学习的3年中,学生应完成3038~3090学时的课程,应修够152.5个学分。按6个学期、每个学期18周计算,学生每周需完成的课时量约为28.5个学时,由此可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钻研科研项目的时间十分有限。

然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按学分制要求完成的课程学习中,有3个学分为院级公选课程。以2013年秋季学期为例,实证分析对象共开设的院级公选课21门,共39个班,能满足2782名学生的选课要求,院级公选课的开设数量远远低于在校学生数量。经调查研究发现,院级公选课程开设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首先,选修网络课程形式院级公选课的学生在进入教学系统之后,并不会在电脑前认真学习;选修理论课堂教学形式院级选修课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程作业的状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设院级选修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如果能够将科研作为一门院级选修课程进行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由于受到科研活动历时长、成果见效慢等特性的制约,高职院校应在制度上给予开展公选科研课程更多的保障。

2.以实践促进科研。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土建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有54名,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占到总人数的74%,这部分专任教师每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与人在企事业单位兼职的项目很多。但是,经过统计,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数量却很少。以2013年为例,他们参与的科研活动数量有12项,仅占总数的22%。也就是说,很多“双师型”专任教师在从事社会兼职过程中,没有主动地将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其实,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学习和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鼓励专任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参与社会兼职活动的同时,应引导专任教师将已形成的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实现实践促进科研、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对“双师型“专任教师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进行登记备案。二是从教师获得的社会兼职薪酬中支取一部分作为科研活动奖励预留金。但是,该预留金支取的比例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教师填报社会兼职内容的真实性。三是以支取的预留金数量为计算基数,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奖励申报科研项目的教师。该配套经费发放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以达到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对有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应加大激励力度,以发挥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履行登记备案手续,一方面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硬性指标予以考核,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没有登记备案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按绩效考核规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奖金。扣除下来的经费可以作为科研奖励配套经费使用。并且,该部分教师不优先考虑作为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候选人。只有将激励和惩罚措施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实践促进科研的目的。

3.以科研深化社会服务。一般情况下,高校服务社会的评估指标仅局限于学院和教师两大主体。然而,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利用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国首枚由本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朱浩)参与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于2006年11月1日成功发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由土建类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毕业后2年内共2篇。在实践工作中,学生也致力于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前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深化社会服务的意识。

4.以科研传承文化。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提出来的高校新职能。在高职院校中,文化不仅应具有多样性,而且应具有传播性。文化传承的成功不应该仅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习成方面,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素养的习成。其中,包括科研素养的形成。

在文化传承方面,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够帮助高职生快速地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掌握恰当的科研手段等。此外,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实证分析对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非正式组织。在该组织形式中,信息数量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快速传播。在信息互通的同时,高年级学生能够以实践经验让低年级学生获取到有效的信息,使得科研素养能够快速地在新一代学生身上培养起来,并在高职院校文化传承方面组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梯队。

【参考文献】

[1]王昌忠.论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6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5.

[2] 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中国学校体育,1999.4.

[3] 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4] 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5] 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 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第7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和基层管理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近五年来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毕业设计模式单一,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现在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仍采用毕业论文的模式,以学科为本位,沿袭普通高校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与专业人才目标培养大相径庭,也与其他教学环节脱节。有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论文写作基本素养如资料检索、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匮乏,导致不知如何撰写论文,产生畏惧心理,抄袭、拼凑、节选、剽窃现象严重。其次,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每年的四到六月份是高职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刻,既要为毕业做准备又要忙于找工作。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就业显得尤其重要,最后一个学期往往成为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毕业生往往将重心放在择业上,有的忙于实习就业,有的忙于到处赶场参加招聘会,有些学生甚至已提前就业。同时毕业生通过与往届学生的交流发现,极少有人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论文提交期限前几天才开始撰写,甚至出现个别学生答辩当天才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在论文提交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无视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个别学生提交论文后就再也不与指导教师联系,直到出现在论文答辩现场。第三,指导考核过程重形式轻内涵。由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低下,毕业生学术水平的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很难就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无奈之下,高职院校更重视毕业设计的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提出论文格式不对不能答辩的要求,因此在论文指导以及答辩过程中出现过度注重论文形式的情况,论文样式、字体、字号、行距等要求必须严格符合论文的写作格式。即便如此,有些学生的论文格式也达不到要求,指导教师只好一点一点地教,给他们补课。论文答辩过程更是流于形式,只要不出现原则性错误,基本都能够顺利通过。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问题,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模式改革,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毕业设计真正起到衡量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作用。

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基于工学结合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采用多种创新模式,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结合起来,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选题,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酒店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采用工学结合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可进行以下几种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毕业实习报告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素养、专业知识以及校内实训课程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最后的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学生对酒店的认识,让学生全面掌握酒店服务和基层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向“酒店职业人”的转化,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对专业进行思考。毕业实习报告是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求内容实事求是,有独立的见解,能够反映岗位、企业的真实情况,表达出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是对实习过程获得的经验的整理、提炼和升华。毕业实习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实习情况、实结及体会等。

(二)案例分析报告

据北青网报道,自2008年起清华MBA要求所有毕业生写一份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以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或报告。笔者认为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服务、管理和经营案例,有些案例对他们的触动和影响很大,能够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对学生而言,描述一件工作中亲身经历的事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撰写毕业论文更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案例的描述可能不够生动条理,分析可能肤浅、片面,但是,他们会有自己的分析视角,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案例分析报告可包含案例描述、酒店采取的解决方案及取得的效果、解决方案的利弊等,同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之进行比较。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进行案例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可以成为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三)酒店活动策划方案

酒店活动策划方案是酒店活动策划成果的表现形式,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对饭店活动进行全面构思和谋划,并进行持续完善,其目的是客观、清晰、生动地展现活动策划的内容和思路,并对实践行动进行有效指导。虽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参与酒店活动的策划,但却会参与策划方案的实施过程,有特色和创意的酒店活动的实施,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酒店的实习经历,针对酒店活动的不同类型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策划,形成策划方案。策划方案的内容包括酒店活动类型、活动目的、策划主题、策划内容以及形式等,要求策划方案突出整体性、创新性以及可行性。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围绕酒店常见的节假日型、庆典性、家庭活动型等活动类型进行策划和方案的撰写。

(四)酒店接待方案

酒店接待方案是酒店为保障接待服务质量,满足客人需求而为接待VIP客人、会议、团队及有特殊要求的客人所制定的综合性的接待服务方案。2012年4月在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举办的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酒店服务”项目竞赛规程打破了传统的酒店技能大赛的模式,对各参赛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了由技能大赛向服务大赛的转变。此次大赛以“客人”“需求”为核心,要求各参赛队进行接待方案的设计和阐述。接待方案要求主题明确,并设计相应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施要与接待方案相吻合,突出了竞赛的行业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竞赛的规程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指导教师可参考竞赛规程,设计几种常见的客人类型或由学生自行设计熟悉的客人类型,要求学生从客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禁忌及特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设计一个综合接待方案,重点对前厅、客房、餐饮三个接待项目进行详细设计。通过接待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饭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合理化建议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后进入酒店实习,会发现在学校学的知识和酒店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问题,部分学生会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毕业生的合理化建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指在实习过程中,对酒店的组织、制度、服务流程、工作标准等提出的具有改进、创新、完善、提高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方案;另一类是指通过学生的实习,对专业教学的课程、标准、内容、授课方法等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化建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议提出的原因或理由、建议方案或措施以及预期效果等。合理化建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实习经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同时有助于改进酒店经营管理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

(六)创业计划书

麦可思公司于2011年6月的《2011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5%,比2009年的比例1.2%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2%,比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出1.3个百分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青睐于自主创业。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进行反思,为今后的创业做基础。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包括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定位、店面地理位置的选择、筹集及投资方式、产品设计、实施方案等,是对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毕业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过程相当于提前在理论上演练了一遍创业的过程,同时创业计划书经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后,往往更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增强毕业生创业的信心。对于创新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学院还可以提供相应的扶持,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七)获取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奖励

第8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第9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情况和能力培养需求。方法:选取医学本科高年级学生700名开展问卷调查。结果:137名学生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20.9%,⒂肟蒲а芯康难生以高年级为主;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情况也存在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人数最多占59.85%。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科研的基本步骤的知晓程度有差异,高年级学生好于低年级。结论: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不足,科研能力尚有提升空间,相关科研培养需求有待满足。

关键词:科研素养;医学生;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38-02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1]。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2]。培养的大学生具有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能力,达到未来创造新成果、提出新方法、推出新观念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实践教学手段是医学生科研人才培养卓有成效的载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好地发挥高校实践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有教学和实践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专业、口腔专业共计700名3―5年级医学生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学大学生进行科研及论文的认知情况和科研素养培训需求的情况开展调查。

3.统计学分析。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1软件,采用数据双录入确保录入质量,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

二、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在校3―5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93.7%。其中临床医学484人(73.8%)、预防医学141人(21.5%)、口腔医学31人(4.7%);三年级210人(32.0%)、四年级356人(54.3%)、五年级90人(13.7%)。

2.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37名学生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20.9%,有519名学生未参与过大学生科研课题,占79.1%。参与科学研究人数中大三19人(9.0%)、大四84人(23.6%)、大五34人(37.8%);地病专业31人(33.63%)、预防19人(13.87%)、口腔5人(3.65%)、临床82人(59.85%)。

三、医学生科研素养现状及需求

1.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科研素养现状。440名(67.2%)学生不了解科研立项的基本步骤,519名(79.2%)学生不了解整理科研资料的方法,487名(74.2%)学生不了解分析科研资料的方法。不同年级学生对开展科研的基本步骤的知晓程度有差异(χ2=10.552,P

2.医学生科研素养培训需求。268名(40.9%)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可以提高科研能力,262名(39.9%)学生认为自学可以提高科研能力,社会实践、实验、课题研究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分别占75.6%、66.3%、72.1%。433名(66.0%)学生认为需要培养科研意识,451名(68.8%)学生认为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研读文献及论文,369名(56.3%)学生认为需要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399名(60.8%)学生认为需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四、讨论

总之,对研究对象的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科研素养要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医学生的科研素养略高于低年级,科研培训的需求较多。原因主要是,目前存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形式单一,过程简单,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实践,削弱了实践过程在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过程发挥出的职能。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学习内容、修课进度和授课教师等方面赋予学生自不足[3],不利于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第二,个别院系的实验室在开放使用及利用率方面效率不高[4],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在申报课题时没有基本的科研素养,无法进行科学问题的沉淀和提炼,显得无从下手。第四,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相互模仿,没有自我摸索的精神。第五,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模式化教学,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的实践精髓无法体现和实现,实践教学环节的价值被深深埋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价值体现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为此,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和提升科研能力,需要新的、开创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加大开放性实验室的使用[5]、开展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组建科研学术小组等多元化的模式,并建立科研奖励机制。青海大学于2004年设立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项目申报和开展,培养科研素养、提供科研能力。该基金得设立取得了良好效果,申报学生人数大幅提高,自首届资助10项,到2011年34项,共有118名学生参加项目工作,37名教师参与指导项目,参加项目的学生人数和指导教师人数较以往校内项目均大幅增加。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带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同时促进了老师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大学生科研“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辅助”的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改变既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符合新形势下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生的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等.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692-694.

[2]陈林飞,葛凡,吴玲.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若干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04.

[3]宁丽,张尚孝,李富业,等.新疆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8):11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