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关键词]双语教学 针灸学专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R2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33-02
双语教学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含义是“应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知识性科目”。也就是将两种语言同时作为学科教学媒介,进行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1]这对意在走向世界的针灸人来说何等不是件好事,但在教学中确确实实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也给针灸专业的传授带来很大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将对双语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也将受益匪浅。
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生物医学等专业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明确要求各医学院校实行“双语教学”。就目前而言,我国现代医学的双语教学已开展了四十余年。中国医科大学于1961年首创了“日语教学班”,后逐渐推广至全国,学制六年,第一年系统的进行外语训练,后五年使用外语教材,以外语作为授课语言。[2]经恢复高考后,双语教学也随之继续。相比之下,作为传统医学的针灸学专业,双语教学只是刚刚学走步的娃娃。针灸学是在中医学基础学、解剖学、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等基础课授课结束后进行授课。单纯针灸学双语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是困难重重。
一、双语教学的独特性
从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思维目标来看,充分体现双语教学的独特之处。语言目标,需要师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再借助于母语的帮助发展到学科领域。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各学科的专业术语与语句,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听懂该学科的英语授课,读懂英语的教学资料,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思维目标,师生运用两种语言的思维能力。其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翻译常会将原文信息遗漏,甚至错误理解。所以,师生在双语教学中,必须适时地调整思维方式,用其切合实际的思维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从而才能真正的领会专业知识。师生在思维方式的调整中将能拓展思维达到创新的结果。
二、针灸学专业缺少双语教材的困扰
我校针灸学的双语教学,是英语和汉语。在实行双语教学至今,标准的针灸学双语教材还没有问世。既达不到规范的双语教学,也影响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其他专业,选择适宜的教材创造应用英语的氛围,可以避免各学校自编自选教材而造成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但双语教学却给针灸学出了一张难答的试卷,想选出既能和专业符合,又能使学生接受的专业英语难度很大,使得教与学两方面困难重重。本身中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为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没有原版英语教材可以参考,所选用的大多属于汉译英,而由于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医药文献和著作时,原文信息量会或多或少的丢失。并且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实施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对于经典文献如内经原文,如果原本就一知半解,再加上语言传递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容易造成误导;故应尽量用母语学习其“原汁原味” [3],这样双语教学势必不尽人意。
医学术语是“双语教学”的切入点,但目前全国的中医术语尚未严格标准化,中西医术语对应也尚未标准化,据不完全统计,其差异率高达30%以上。这将给中医“双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在传统上,中医术语的常用与否均取决于经验,有人建议计算机与数据库分析中西医术语的使用频次来确定常用中医术语。[4]教师在教学中,就针灸专业的术语,可能会用很多解释来替代,尽可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无形中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有的学生如果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也会影响对专业的理解,会似懂非懂甚至不懂。就此中医的一些术语急需标准的、规范的、类似词典的书籍问世。
没有教材教师无的放失,学生无章可循。由此可见,双语教材的出台无不是针灸人期待与渴望。
三、师资力量不足的困扰
当前,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而懂专业知识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原因是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针灸学专业能否将双语教学继续,主要是能否将专业课与应用英语听读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我校针灸学专业的教师,有过援外经历,在应用英语方面有些优势,但有效的将英语结合到专业教学中也存在着困惑,毕竟针灸学专业中的专业词语没有标准规范的英语词汇。所以,加强双语教学队伍的师资培训是迫在眉睫的。
四、影响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困扰
《针灸学》作为中医针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中医临床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很多同学都将其列为重要的课程来进行学习。双语教学模式走进针灸学授课过程,对英语功底好的学生无不皆大欢喜,可以利用双语这一独特性,把专业交流推向世界。而对英语功底不好的学生就会有思想顾虑,担心听不懂,从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也会产生抵触情绪。授课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热衷与否,开展对136名两届针灸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调查:86.03%(117名)的学生态度积极,11.77%(16名)的学生持中立,2.21%(3名)的学生不感兴趣。但从开始授课后学生的接受程度看:24.27%(33名)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能够接受,比较喜欢;33.83%(46名)的学生渴望双语教学,但受自身英语水平限制而兴趣降低;22.06%(30名)的学生受专业和英语结合不规范的影响而兴趣降低;19.86(27名)的学生不感兴趣。究其原因:1.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影响接受双语教学的原因。2.针灸专业术语不规范、不标准是影响接受双语教学的原因。3.教师双语结合的偏差也是影响双语教学的原因。双语教学在针灸学专业的进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双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困扰
双语教学,对针灸学的师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基础课还没有全面展开双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又没有教材可循,加之有些学生英语基础不好。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去教,如何教好的问题。从双语教学的要求上说,教师不仅要能熟悉应用英语,同时学生也必须具备相当不错的英语功底。在教学中作为针灸学专业教师的本身,相对英语专业教师而言显得比较薄弱。虽然我校双语教学授课有极少援外回来的教师,但教师与学生,要进入纯英语的专业教与学、没有任何母语的帮助都是比较困难的。如开展针灸学的双语教学,应该是掌握基础课的英译术语后才能进行。而我校继中医基础理论与解剖学,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这些基础课母语授课后,急转直下实行针灸学双语教学,这样教师在授课中,还要将几门基础课涉及的术语等专业知识重新给学生用英语讲述,而且这种讲述不是一两天能结束,无形之中增加了量化程度。由于需要用英语复习基础课的知识,也就加大了教学难度,课时又是固定的,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教与学双方尽管对一些难理解或不能用英文习惯表达的内容用母语来代替。代替的同时,英语在专业部分出现难以表述的部分。如果聘请英语专业及外籍的教师,则对专业又不甚了解,仅口语表达上更不尽然。教学效果更会出现理解和表达上的困惑。
六、总结教学的弱点,展开适宜的教学方法
面对教学中种种困扰,为开展好双语教学,首先争取得到中立态度学生的支持,不然这些学生的情绪不仅能够影响教师授课,更不利于双语教学的进展。教师在教学中决不可轻视这个细节,否则即影响授课,又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拓展的视野看待双语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双语教学不仅是专业的发展,对学生自身学习,走向世界施展医技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然后在授课中反复用中英文强调重点,以保证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掌握,其次,针灸学双语教学中除母语外,英语口语也占大量的比例,两种语言合理的组合、切换也是克服教学弱点的重要环节。适宜的切换代表着思维的转换,思维的转换具有启发性,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临场效果,启发学生的跟进思维。更主要的学生能听懂理解。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多提问,反复强调专业主要内容,使学生由被动逐渐变成主动。
学校现职教师首先从备课开始,自编对照简易讲义以解决无教材之苦;尤其创造一些医学情景更有益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双语教学在中医高校中没有规范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通过医学临床英语环境的模拟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读:阅读英语医学文献;写:撰写和翻译医学论文及著作;交流:当遇到外籍患者时能流利英语诊疗疾病,解释病情,书写病例。此外,还要加强第二课堂教学。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医学书籍和期刊杂志,练习用英语写作医药学专业方面的文章,开展各种有助于专业英语能力提高的竞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学习医学英语词汇等,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5]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代之以“双主教学模式”,即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6],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教师们在摸索,探求,对于对应不上的英汉词句,为了学生能听懂,用词说不清的,用一句话,一段话替代,不能吝惜语言;汉译英有时会译成几种形式,学生才能领会;利用多媒体及其他课程资源创建医学情景的方法。教师要刻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医学英语情景。语言是客观情景的反映,没有情景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在医学情景中理解专业语言知识和内容能使难点化易;在医学情景中讲解语言知识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在医学情景中进行医疗技术操练能提高学生实践的质和量。[7]
21世纪需要语言和信息能力的人才,这对于意在走向世界的针灸人是考验与挑战。双语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更将面临着难点和困惑,承载着中国传统医学使命的针灸人,还将在困难探索的路上,探寻理想的双语教学方法,为世界培养妙手回春的人才,将古老的中医针灸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正堂,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223-224.
[2]路振富.40年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60-61.
[3]黄月中.思考中医药院校双语教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3):240-243.
[4]杨明山,顾璜.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8-9,12.
[5]王朝晖,胡金凤.医学情景英语教学法在双语教学中的设想及初步实践.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808.
[6]李晶.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 医学英语 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普通中小医学院校,由于师资不足,加上教学时数及对医学专业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进步缓慢,成效不显著。目前,高等学校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包括:教学手段落后、内容单一,学生医学英语实际能力低,教材与医学发展脱节,与公共英语教学脱节,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不足,利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的不充分等。同时,医学英语教师对于医学专业知识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少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拥有医学专家一样的医学专业知识才能教好医学专业英语。另一方面,与大学普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相比,医学英语的教材及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目前尚缺少个性化的医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缺少集视听说为一体的多媒体医学英语教学资源及相应的教改实验研究。诸如此类因素,制约着医学英语教学的进步。
上个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传入我国后,给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强烈冲击、开拓性的发展和变革,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它总结、批判并汲取了不同认知学派的教学理论精华,深入揭示了教学过程的认知规律,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在该理论指导下进行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院招收的肿瘤学研究生对医学英语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的分析,作者在建构主义教学观和教育学迁移理论的指导下,对当前我院肿瘤学研究生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力求医科院校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明确学习目标
任何教学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目的明确了,加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明确的学习目的是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为此,在进行肿瘤学研究生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首要步骤是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临床肿瘤学研究生的专业医学英语的学习,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一般本科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专业化程度高、实用性强、与国际医学前沿”联系紧密。研究生医学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能顺利查阅国外专业文献、用英语撰写医学专业论文、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和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流利发表自已独到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进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客观要求。这一点与建构主义追求的教学目标具有“高水平的思维、有深度的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等相吻合。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意味着研究生的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绝不能只是让学生熟记一些定义、概念和原理,也不等于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毫无关联的内容,而是要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有用性,使学生有能力解决知识变式问题,并将所学专业医学英语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之初,就鼓励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目标后,再次形成新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使目标呈螺旋式上升。而在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强化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论文的写作技巧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医学专业贡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选编合适的教学素材
目前,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医学的进步更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因此,要求医学从业者不仅有高水平的医学知识,同时还应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和交流能力。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广的医学英语教材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听与说》、《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等4册组成的系列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医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医学英语听说教程》等。随着各种医学英语优秀教材的不断涌现,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从单一的阅读翻译模式转变为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大推动了大学医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实践。但是,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相比,医学英语的教材及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现有教材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需求和临床实践的需要。针对肿瘤学研究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肿瘤防治研究的特点,根据当前肿瘤防治的主要手段: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中西结合及综合治疗等,增编的医学英语素材应包括上述领域的医学术语学、英文版经典医学教材、国外主流期刊文献(例如,《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The lancet oncology》,《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医用口语、医学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等具体内容,着重突出专业特点,做到科学性与实用性并重,并做到“与时俱进”,始终紧密联系当前医学发展最新前沿,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再通过应用来促进教学。
三、组建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有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从公共英语教学转向医学英语教学后,许多教师都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根据上述肿瘤学研究生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素材的特点,并考虑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普通外语学院毕业的英语教师,难以充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为此,必须组建组建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1)有计划地、分次分批送医学英语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着重培训相关医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2)为医学英语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之间建立横向交流的平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在医学知识和英语能力上都取得提高,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3)聘用本院留学归国的相关医学领域(如外科、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的高级专家、或者具有高超外语水平高的医学专家,担任研究生的专业医学英语的部分教学工作。这些专家,不但其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会促进专业医学英语的教学,而且,这些高级专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对提高研究生学习专业医学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而言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真正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的学习者的主动性在认知建构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医学英语教师从原来单纯的“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而学生则从“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快乐,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充分利用迁移理论
根据教育学的迁移理论,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在任何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合理应用这一理论,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研究生专业医学英语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首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入学考试已有的公共英语基础知识,加深他们对医学英语的理解;一般来说,能通过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者,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大学英语六级合格水平,掌握了大约6000左右的英语词汇,所以,在进一步的专业医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对医学专业英语的正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肿瘤学研究生经过了多年的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专业技能的实习,因此,已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应和他们已学过的、或正在学习的医学专业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相互联系,实现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英语的正迁移,达到相互巩固的目的,所以,在选择医学英语教学素材时(如采用《Nature medicine》、《Cancer》、《Cancer cell》等登载的专业论文),紧密结合当前的医学专业内容,从而不但可以体现医学英语的实用性,加深记忆,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并同时掌握了国外最先进的医学研究进展,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为了使这种侧向迁移取得良好的效果,医学英语教师需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医学专业课程的内容概述和学习进度,从而科学地组织医学英语的教学工作,达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真实学术交流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可以独立于特定的情境而进行,学习者必须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在现场情境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目前,国内、国际医学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大部分肿瘤学研究生毕业后都将长期从事肿瘤防治临床工作、或研究工作,在国际学术交流大会上报告他们的工作经验、研究成果、临床发现等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因此,在肿瘤学研究生的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与现实情况最类似的学习情境就是:在医学专家的帮助下,模拟国际学术交流大会。让学生在模拟大会上,完全按照正规的国际学术交流方式,进行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大会主持、学术讨论等。同时,学生轮流充当主持者、论文报告者和听众(参与提问和讨论),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纠正。开放的交际场所和语言实践实验还可以延伸至门诊、病房等情境中,通过生动逼真的情景模拟(如模拟英语环境下的临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体检、实验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境氛围,积极、快乐地完成医学专业英语知识的建构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克服了照本宣科式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能强烈地意识到英语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至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任何模拟都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环境,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广州本地或异地真正的国际医学学术交流大会,在大会现场去观摩、感受、体会、锻炼。这样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下的医学英语学习,会使学习者生发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在人与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更加灵活、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语言规则系统;它把语言习得与社会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对接,势必更加有效地促进英语转化成高层次医学人才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通过反复模拟演练和实践,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生动、鲜活的场景中成为瞩目的焦点,把传统概念上的教室改变成为人人参演、个个登场的舞台,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扎实、过硬的医学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
六、全面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21世纪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同时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也为以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英语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集成于一体,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习惯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全面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后,学生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信息,从而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并有助于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nternet获取医学英语教学素材,并利用电脑技术制作虚拟的语言情境,用于培养学生的医学英语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等。
参考文献:
[1]刘斌.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8):745-746.
[2]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23-25.
[3]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4]罗永合.建构主义理论对七年制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2):185-188.
[5]许瑾.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6]赵庆红.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5,18(6):64-65.
[7]Brown JS,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1989,(18):32-40.
【关键词】TBL 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2-02
医学教育是精品教育,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生,是所有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任务也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治疗上亦从“治病”转向为“治病人”,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医学的发展趋势。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鄄Based Learning,TBL),是由美国Oklahoma 大学的Michaelsen教授于2002年所命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TBL是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鄄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成人教学模式[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研究表明,TBL教学法能增加学生参与和准备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和团队合作的技巧以及增加知识成果[3]。TBL教学法虽然已经应用于国外一些医学院校的主要课程和医学专业教育中,但在国内医学院校中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TBL的提出和发展
70年代末, 美国Oklahoma大学的学生数量增多,一个大班的学生人数较原来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还只是初级教员的Michaelsen思索着如何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尽管有着不同意见,Michaelsen仍然决定把大部分上课时间用在学生的团队合作上,邀请学生与他共同承担学习责任,由此诞生了TBL的基本教学模式[1]。80年代后,TBL教学模式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4],并在接下来的20多年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2002年以前,国外学者将此种教学模式称之为“小组学习”(team learning,TL)。 2002年Michaelsen等学者将这种教学模式正式命名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鄄Based Learning,TBL),并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得到逐步地推广应用。2002年以后,TBL教学模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国际上至少有包括美国[4]、加拿大[5]、澳大利亚[6]、韩国、印度[7]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中接受并应用TBL教学模式,其中美国至少有70多个医学院校应用了TBL教学模式[8]。TBL教学模式已被用于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课程教学之中,已采用TBL教学模式的院校,绝大多数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积累了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
二、TBL的实施流程
第一阶段:预习准备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预习参考资料或提纲,学生在课外通过个人独立预习并熟悉掌握已确立的教学单元的课程内容。
第二阶段:预习确认测验过程。 ①个人预习确认测验。每个教学单元的第一节课最先开始的活动是评价学生个人预习情况的预习确认测验,这个测验的内容通常主要由侧重于概念的单项选择题组成。②团队预习确认测验。当学生完成个人预习确认测验后,上交他们的回答,并立即针对团队进行同样题目的测验。团队测验需要运用IF-AT系统卡[13]来进行评分,题目有ABCD四个选项,在答题卡上刮开所确定选项的涂层,如果答案正确,则有符号显示,得4分,如果第一次刮开选择项不正确,则没有符号显示,第二次刮开才正确者,得2分,第三次正确者行1分,第四次选择才正确者得0分。为了完成团队测验,成员必须就每一个测验问题进行讨论。团队测验完成后,老师将评分后的两套答卷(个人和团体)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发表对个人和集体表现的意见。③上诉。只要在小组测验完成后,针对本团队测验中出错的问题,允许和鼓励任何上诉,即提出任何意见或疑问。④老师反馈或总结。待所有学生提交了上诉,教师可针对团体似乎仍然不清楚的问题发表一个小型的演讲或讲座。这个演讲或讲座既解决学生的问题,还允许教师几乎完全脱离材料所覆盖,涉及学生可以课外自学的内容。
第三阶段:运用课程概念过程。小组聚集在一起开展讨论团队概念运用练习的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并记录讨论结果。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代表发表小组的讨论结果,每个小组与班级里的其他小组讨论自己的答案并及时做信息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课程概念的运用,而且老师也能够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概括起来说,TBL教学模式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每一个教学单元中包含的核心概念及其应用展开主动学习,经过“确立教学内容个人独立预习概念预习确认测验掌握概念团队练习运用概念”的过程获取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运用。
三、TBL在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的趋势。改革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着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TBL教学模式可较好地适应当今医学教育的需求,在国内医学教育中渐渐引起了重视,已经有一些医学院校在基础和临床课程中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例如三峡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兰州大学医学院等国内少数医学院校也已经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应用院校的数量和应用课程的范围仍显局限。
在向欧美等大学学习PBL、CBL教学方式的基础上,2009年王庭槐教授等针对中山大学学生人数较多、生师比率较高的特点,在中山大学医学院推广TBL教学方式。他们研究发现,TBL教学模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督促,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9]。南京医科大学的李晓楠等在儿科专业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开展TBL[2],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兰州大学医学院的景玉宏等[6]在局部解剖学中引入TBL后,认为在我国采用TBL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吸引力。天津医科大学的戴玉杰等[10]在7年制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采用TBL模式病例讨论课,发现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分析病例、逻辑推理、综合判断等环节,大大提高了临床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TBL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可以在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在大班之中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教学[10],而小组教学是世界教育的一个趋势,这特别适合于中国国情。此外,TBL教学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若能很好的处理好TBL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革完善,将有助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TBL这种独具特点的教学模式,作为对现有多种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完善和优化,必将在我国医学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TBL在我校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郑州大学医学院于2012年开始在262名医学生的老年病学的教学中使用TBL。我们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用30个选择题(iRAT)涵盖这些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用10个应用知识训练问题训练学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名教师,15-20名学生,分成3-4组。讨论学习阶段和应用知识训练阶段各占1学时。结果显示:学生2个学时内平均发言2.5次(1-7次);成绩平均提高2.2分;学生讨论时间占总学时85%,教师总结、引导时间约15%。问卷调查(5分量表,1分不同意,5分非常赞成)显示:(1)我可以在其他人的发言中学到知识4.2±0.7分;(2)我的参与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与认可4.5±0.3分;(3)我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得以训练4.1±0.9分;(4)愿意继续参加这种学习方法4.3±0.6。目前,TBL在临床教学中开展较少。结合我院开展经验,其难点在于:(1)虽然成功的TBL教师在课堂上占用时间很少,但教师需要在课前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对问题及答案字斟句酌,使其既要涵盖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内容,又要能引起争论。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必要时引导讨论的开展。但多数教师习惯讲述知识,不习惯用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学习。(2)学生一般课前预习较少,影响了TBL的课堂学习效果。(3)TBL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沟通、合作等能力的培养,如何对这些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评价体系。此外,还需不断改进这种教学方法,扩大样本量,观察远期效果,这样才能并对其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总之,TBL教学模式是世界医学教育发展中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国外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国已开始引入TBL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能很好的满足我国当今医学教育的需求。因此,TBL教学模式在中国医学教育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值得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K, Bauman KA, Fink LD.Team?鄄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2002:1-287.
[2]李晓南,池霞,童美玲等.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的探索与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 :84-85.
[3]Michaelsen LK,Watson WE,Cragin JP,Fink LD.Team learning: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large group classes[J]. Exchange:Organ Behav Teach J.1982, 7(1):13-22.
[4]Thompson BM, Schneider VF, Haidet P, Levine RE, McMahon KK,Perkowski LC, et al. Team based learning at 10 medical schools: 2 year later[J]. Med Educ 2007, 41(3):250-257.
[5]景玉宏,刘向文,张朗等. 基于TBL方法的局部解剖学教改方案[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6):574-576.
[6]Freeman M., McGrath-Champ S, Clark S, and Taylor L. The case for assessable in?鄄class team?鄄based learning[J]. UniServe Science Assessment Symposium Proceedings.2006(2):50-55.
[7]Shankar N, Roopa R. Evaluation of a modified team based learning method for teaching general embryology to 1st year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J]. Indian Journal Medical Sciences.2009, 63 (1):4-12.
[8]Michaelsen LK, Parmelee DX, McMahon KK, et al. Team?鄄Based Learning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 A Guide to Using Small Groups for Improving Learning[M] .Stylus Publishing, LLC.2008:xiv-xiv.
关键词: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1]。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本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使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片面重视此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忽视此学科的使用价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密切联系护理职业的职业活动。国务院早就强调要加强学科体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建立一种新培养模式,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在此课程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1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1要根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来明确教学目的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讲,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最为基本的工具;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知识有一个清晰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会学习到的教材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把握重点与难点。正因如此,要让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知识印象更深,就应该备课充分,对每节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了然于心,对学生的疑惑有一定的预见性;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特别重要的,使他们在心理上重视起来。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学科中免疫学的部分知识多是抽象、理性的,不容易理解;免疫学知识还与临床的关系紧密,安排的课时量很大。然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病原学知识点虽然较多,但都比较形象,十分容易掌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科在细菌概论这节中,教师讲课应该着重、详细的讲解细菌的形态与繁殖特点;在讲解细菌变异过程时,就应该作一个一般性的概括,不宜花太多时间来讲解这部分;对细菌概论的其它的部分,教师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在课后了解教材内容,发挥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做的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对细菌概论章节知识提炼与萃取,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从而来提高整个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教学效率。
1.2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法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科学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成为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教育教学陋习的着力点与突破点。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自己创新一套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将自己风采展现给学生,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引导学生。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喜欢上授课教师,对课堂的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
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免疫学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例;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富,比如可以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起来,多媒体教学包括:视频、图片及声音;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利用音频与视频进行演示,让传统死板的教学变得生动,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的理论知识变的形象容易理解,还可以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当然一切事物不可能是完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度的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容易脱离课本,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多媒体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补充,使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要放慢速度,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法,意在更好的掌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教学节奏,更好把握课堂的重点与难点,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学到更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
1.3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密切联系护理职业的职业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护理职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具体的生活相结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事例。
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譬的绪论部分课堂讲授为例;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譬的绪论部分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把和此理论有关的事物,自然而然的引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绪论部分的讲解中;不能生硬的把具体实例搬入课堂,否则将缺乏说服力,事先需要进行课堂设计。要注意的是,实例不能仅仅讲国内,还要讲国外的;例如譬如说弗莱明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青霉素的有趣事例[2]。
2 结语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这门课程涉及到大量的理论[3];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此课程之初,往往觉得很难,无法理解;教师要根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来明确教学目的;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不断创新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参考文献:
[1]何春燕,武军驻,商亮,等.病例讨论课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2]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建设高等教育大国的辉煌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关键词】 药理学;记忆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如果现在在一个医科大学做一个关于最容易挂科及最累的科目的调查的话,无疑答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科目一定会有药理学。多数学生反映,药理学内容繁多,不易理解,考点抽象,课程枯燥,记忆困难。由此可见,机械式的记忆方式无法应对药理学考试,更勿论学生帮助理解学科知识。明确多种记忆方法及其作用,在卫生职业药理学教育中,运用多种记忆方法,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关于药理学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药理学可谓是沟通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它通过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用药学基础知识来说明药物在机体内的过程和药物作用的原理,既是巩固学生的药学基础知识,又是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其重要性就体现在沟通了药学和医学上,同时这也决定了药理学的复杂性和知识性强。大量的药物、药名、药效、用途、不良反应,不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记忆方式就能够应付。它要求学生要在的理解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又加以区分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记忆过程。单一的记忆方式效率低下,印象不深刻,容易混杂知识,造成记忆混乱,最重要的是容易遗忘,而如果学生运用多种记忆方法交替使用,发挥各种记忆方法的特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有序地记忆大量知识,并且不易记忆混乱,造成失误。故而,教师要做好药理学教育,不仅是联系药学基础,传授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方法进行记忆,解决记忆困难的问题,使学生长久地有效地记住药理学繁杂的知识,亦是十分重要的。
药理学既是一门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其具有内容繁琐、枯燥、难于记忆的特点。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往往基础较差,且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启发式、比较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枯燥、乏味的药理学课堂变得生动、丰富,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
二、多种记忆方法在药理学教育中的作用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相互联系的桥梁学科。学好药理学非常重要,但药理学内容枯燥繁杂,记忆起来很辛苦。结合学科特点、讲究科学的记忆方法,利用语言的韵律和节律编成口诀,化繁为简,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并加深记忆。药理学学习中运用记忆法及体会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学科,其内容广泛而又复杂,不但要学习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还要记忆种类繁杂的药物名词、用法及不良反应等。面对一大堆千奇百怪的新老药名时,记忆起来实在犯难。运用记忆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2.1推理记忆法
做学问贵在寻根究底,而“不求甚解”和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
A、药理作用作为内容多而复杂的药理学基础知识,容易被遗忘或者混淆造成记忆混乱。在药理作用上,运用推理记忆法,可以系统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在联系概论和各论时,加入推理记忆法,在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推理学习,从而记忆具体的药理作用,可以将内容系统化,使其条理清晰,不易混淆,推理后的记忆内容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B、在药物分类上,推理记忆法也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由发病机制出发,进行推理,要达到治疗目的,必须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以此种推理,引导出药物分类的系统推论,这样等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药物知识系列分类,故而就变得容易记忆了。
2.2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能鉴别,才能清晰明确,加深记忆.
药理学的知识繁多,药物之间有共性有差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不同药物中找共性找差别。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多种药物的特性、作用、副作用,掌握不同药物的优劣性及该药物自身的特点、最适合的情况,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分量。
2.3规律总结法
有规律才能够更方便教师教学。
即使是复杂的药理学知识,只要善于总结,也能找到药理规律的。学会在杂乱中寻找规律内容是学好药理学的一个关键,掌握药物间的规律,减少了机械记忆的内容,使记忆内容变得有迹可循,易于记忆,不易遗漏忘记。
2.4口诀记忆法
利用口诀,将知识更好更概括的掌握。
将药物特点编成口诀,有时利用谐音,帮助记忆也是很好的记忆方法。通过一个个口诀进行记忆,朗朗上口,又富有趣味性,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利用学生接受。
三、总结
卫生职业药理学,引起其内容繁多复杂,不易记忆,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要学好药理学,多种记忆方法的运用必不可少。多种记忆方法能互相弥补,系统化知识,条理清晰化,帮助学生记忆,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比起机械记忆,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而更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在进化的临床生涯中正确运用药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燕.药理学教学体会点滴[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8,16(17):785.
[2]李琳,徐江平.在药理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4):365—367.
[3]王庆林.表格归纳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1,9(19):73.
[4]张环荚,李翔.药理学教学中巧用歌诀提高教学效果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07,404):71-72.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c)-0150-03
高等中医药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为社会输送大批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药知识,更要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综合素质的能力。而大规模的扩招,使原本属于精英教育的医学生培养变成了大课堂授课,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规模和教学质量的平行发展,已成为各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 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思想认识上,重科研、轻教研
对于学校来说,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改革仅仅是教师个人应该做的事,没有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是一个涉及到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政策环境等的系统工程。同时,由于现行制度的制约和现实利益的驱动,多数学校选择了注重立项目、发论文、获大奖,导致教学与科研之间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对于教师来说,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意味着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掌握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而教学改革的结果带给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科研相比又往往相距甚远,所以多数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科学研究中,对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兴趣。
1.2 在教改实施上,呼声大、落实难
目前高校开展的教学方法改革,多是教师、学科在单门课程中进行一些教学方法改变的尝试,即使是这样的尝试也由于学生数的大量增加,师生比严重不合理,教学任务极为繁重而难以推广实施。而真正触及人才培养质量本质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是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所能完成的,应包括教学模式、高层管理、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等多个层面的协同转变,所以尽管高校已普遍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但由于涉及面广,环节众多,在实施中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1.3 在教学设计上,重视教、忽视学
目前的中医药教学仍以知识教学为主,各专业有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为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训。教师在备课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把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中也主要偏重对“教”法的研究,很少研究如何教会学生去“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多是侧重于“教”的情况,很少关注“学”的效果,传统的考试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核。本应是主体的学生,却只是作为客体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在教学方法上,仍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
学生课堂上无暇思考,课下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又少,老师被教学内容“牵着鼻子走”,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都处于被动局面。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掌握,但是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存在着偏重于演绎,归纳不够;偏重于综合思维,扩散思维不够;偏重于求同思维,求异思维不够等不足,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造成了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中医临床思维的现象。
1.5 在教学技能方面,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艺术
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从本科到博士都是毕业于医学专业,没有系统接受过教育专业的培训,对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之甚少,难以选择合适、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依赖对老教师的沿袭和仿效。另一方面,很多年轻教师缺乏宽广、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底蕴作支撑,也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缺乏艺术性,难以形成个人的授课风格。
2 多方面入手,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2.1 更新理念,提供政策支持
2.1.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要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高度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改变重科研轻教研、重规范管理轻方法创新的做法,制订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性的政策,全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人员要从学生需要和发展出发,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意识,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材的订购等各个环节,都围绕学生的根本需要来进行。教师要努力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迁移,变“管”和“教”为服务,为善于引导、帮助和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会学习”,变依赖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通过常规的教学活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进行自主研究的素养,这是当前高校教学中迫切需要形成的先进教学理念。
2.1.2 真正提高教学工作的地位 在教师考核、聘任和各种评先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工作情况所占的比重,同等对待教师参与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与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扩大教师的教学绩效在人事决策中享有的“话语权”,可设置教学名师、教学标兵、教学改革先进等奖项,评选出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改革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表彰,营造尊师重教、积极从事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当教学工作能够真正成为一项高地位、高层次、高报酬的事业时,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教学工作中来。
2.1.3 投入经费支持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中最复杂、最艰苦的工作,是一项涉及学校多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工程。从方案的设计、查新、论证、调研到实施,每一步都需要学校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以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和质量,但也是一项难度大、周期长、见效缓慢的改革,作为教师更要淡泊名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将教学方法改革落到实处。
2.2 加强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2.2.1 建立教师培训发展中心 1965年密歇根大学率先发起了大学教师发展项目,这种采用项目制与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做法随后在美国高校逐渐制度化,成为教师投身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加油站”。培训发展中心主要承担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采取教学改革项目资助、专家讲座、教学观摩、教学讨论会、教学工作档案、教师工作坊等方式,教师通过现场观摩、自我评议以及观看课堂讲授录像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讨论,学习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交流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和端正教学态度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2.2.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对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及发展前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是对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相关理论,对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管理科学等有较深刻的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应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应该多学习医学相关领域、学科的知识,扩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等。有了扎实的、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才能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性和科学性,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习者心理特点的学习方法。
2.2.3 允许教师选择工作领域 在课堂上授课是大学教师天经地义的责任,但现行制度及职称晋升又对科研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学和科研成了教师工作的双重压力,很多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往往难以兼顾。对教师来说,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专长,有的擅于讲课、有的长于科研,即使对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有着不同的兴趣点。所以,应该创造条件,允许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工作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转移学术工作的重点,在一段时间里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少做一点教学工作;在往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和精力在较长时间内得到集中。当教师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后再从事教学,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扩展,其研究方法也是引领学生探究和发现的最佳教学方法;同样,当教师长时间投身教学时,又可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并致力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3 以学定教,改革评价方式
2.3.1 注重“学法”研究 必须在研究学法、研究学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优化,将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研究教”与“研究学”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着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实现三个转变:转变学习动机,建立高境界的远景性动机;转变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转变思维倾向,增强求异思维,实现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统一。
2.3.2 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在高校教育中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要求学生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及非智力因素开发。学生需要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教师的作用则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上,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 改变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将传统形式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体系,由单一的知识型评价体系转变为全面的能力型评价体系,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内容可包括对学生的参与度、资料检索情况、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言情况、团队合作精神的测定;对教师的知识宽度、人文关怀、教学态度、对讨论的控制力的测定等。
2.4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的教学格局
2.4.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是教育,而不是管教,面对有思想、有活力,需要被尊重,渴望得到肯定的年轻人,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多交流沟通。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在尊重、民主、发展的原则,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借助QQ、微博、电子邮件等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和侧重点,合理组织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2.4.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教学,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通过案例教学、PBL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发言、质疑、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激发学生个性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转变角色的准备,只有老师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老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即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
2.4.3 让本科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 实行导师制,为本科生提供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机会。设立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申报、研究实施、论文撰写、项目结题的全过程。通过建立促进本科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的机制,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研究过程、树立研究意识、掌握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扩展、加深、整合本科阶段的内容,有利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学以致用和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发展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以及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选择教法时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所以,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学结果。同时,更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营造教学改革的浓厚气氛,才能够真正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和临床需求的中医药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金林,龚放.教学方法改革:美国研究型本科教育改革新动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87-91.
[2] 高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J].高教高职研究,2010,(3):206-207.
[3] 王红乾.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与趋势[J].科学新闻,2008,(20):48.
关键词:以传统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心血管内科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e-based learn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 128 cardiovascular medical inter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deical Hospital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PBL group(n=63)and the LBL group(n=65)and received PBL or the LBL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and the fine rate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PBL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BL group. Conclusion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PB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LBL, and PBL should b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Integrativ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Problem-based-learning;Lecture-based-learning;Cardiology
心血管内科是专业知识繁多,专科性强的临床科室,如何在教学中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实践是重要的课题。以传统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单向教学方法,是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中的主要模式。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本研究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以更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心内科的临床教学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习的128名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在心血管内科的实习期均为6w。其中男生76人,女生52人。年龄23~25岁,平均23.7岁。将128名实习医师随机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63人,LBL教学组65人。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1.2.1.1 PBL教学法 教师在授课前将典型的临床资料、教学目标及问题交给同学,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和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2.1.2 LBL教学法 以传统教学为基础的教学法,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学生记,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记忆及模仿,解决实际临床中的问题。
1.2.2教学效果评价
1.2.2.1专业考试 实习结束时进行闭卷出科考试,百分制,考试时间为1h。
1.2.2.2问卷调查 以匿名方式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以一般、满意、不满意为3个等级,以百分比计算。
1.2.3统计学方法 用SPSSl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均数。当P
2 结果
2.1考试结果 比较的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PBL组分数显著好于LBL组(P
2.2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结果比较,实验组对教学度达81.25%,而对照组仅有40.96%,差别显著(P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PBL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明显高于LBL 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重在知识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记忆;而在PBL 教学法中,学生作为主导者,教师起引导作用,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医学知识,学生由被动的记忆知识变为主动的应用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新能力[3]。心血管内科发展迅速且与多学科联系紧密,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更是难中指南,不但要求掌握西医基本知识,还要将中医辨证结合其中,加之中医辨证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更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故对带教教师要求更高。所以担任PBL教学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在授课前制订好详细的教学计划,认真规划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它已在发达国家医学临床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可并被普遍采用[4]。
总之, PBL 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显著比LBL 教学法好, PBL 教学法符合现代医学教育发展方向, 有利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2]Corrigan M,Reardon M,Shields C,et al.Surgent-student e-Learning for reality: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visual images to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undergraduate surgery[J].Journal of Surgical Education,2008,65(2):120-125.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的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在体育教学中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
4.活而不乱。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的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4.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的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