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的遗书范文

生命的遗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的遗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关键词】艺术 审美 智慧 生命体验

贾宏声在电影《昨天》中扮演濒临崩溃边缘的自己,他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约翰・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同时又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穿时髦的衣服,可以给影迷签名,可以哭也可以笑,受不了的时候还可以求人。”事实上,艺术家和我们平凡人一样脆弱,有着同样的喜悦与悲伤,一样的向往与困惑。笔者希望能够有一种更温暖、更感同身受的方式让那些自认为离艺术很远的人走进艺术这扇门,来感受艺术与自己生命的关联。一味卖弄知识只会让艺术脱离生命本质。艺术不是知识,而是纯净心灵对世界的细腻反馈,是一种智慧。艺术作品背后有着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开心了会大笑,失败了会沮丧。作品背后总是躲着一个隐秘的内心,等待有心人去探索它的美妙。

生命是有限并伴随苦难的,能事事顺心的人寥寥无几。也许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损耗的过程。追求中的幻灭、爱的痛楚、事业的沉浮、亲人的离去,这一切我们每一个平凡人都或多或少要独自面对,由此我们也会渐渐体会到人生的苦涩。当一些郁结于心的事情发生,平凡人会产生强烈的倾诉渴望,寻找一些释放发泄的通道:出去走走、看看,找人倾诉或者写篇博客。要说艺术家和普通人的不一样,可能只是艺术家选择了另一种独特的倾诉方式:创作。

创作是艺术家对生命最深刻的感谢,而越是体验过大哀痛的人,越是应该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出做人的欢乐与喜悦。艺术理论家何怀硕曾说,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能歌能哭的人。创作是给予,是艺术家对生命庄严的感谢。

只要能读懂一些特殊的“语言”,就能洞察到创作者最隐秘的内心,与那些古往今来极其优秀的人对话,借此看到这个世界之丰富之美妙,从而开阔自己的生命。

也许是因为我们见了太多被世人视为癫狂的艺术家,如海子、凡・高、尼采等,才给了普通人认为艺术家都是疯子的印象。他们疯狂,只是因为他们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理想到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理想到高估了整个人类的道德与感受。他们天真地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天真,真诚地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真诚。这些天才有超乎超人的感受力,所以总是有着比我们更深更广的孤独。他们像先知一样敏锐地洞察到个人的有限,整个人类命运的未知;又因为对世界的坚决的爱,使得他们想去改造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去承担一些苦难。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疯子,被视为不健全,不是他们对世界一无所知,相反正是他们知道得太清楚。他们知道,人本质上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因此死亡便属于生命的本质。“人只有热爱生命的必然规律,才能使热爱生命和甘愿赴死相一致。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爱和死才能永远一致。而美,就在爱和死永远一致的地方。”①

笔者觉得也许是这样,人们才倾向于认为,艺术家是热爱体验痛苦的,不疯魔,不成活。但其实艺术家更是愿意体验爱与幸福的。因为对生命深深的眷恋,他们才会发现、放大,并试图传播出世界的美丽及可爱之处,让更多的人来体验其中的美妙,以此来超越生命的苦难。“如果体验不到这份为人所特有的喜悦与庄严,那么承受痛苦和担当患难的勇气和动力又在哪里呢。”②这是人性尊严的体现,是一种英雄式的大爱。

即使有些冲动的青少年受一些感染力极强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做出失去理智的事。这是因为欣赏者不懂得艺术与现实的距离,而不应该因为这个冤枉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我们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追逐,我们没有艺术家的天分,我们需要的是敬佩与自省,把艺术品当作自己生活与思想的映射。在我们哀痛之时,让我们沉静下来,得到启迪、智慧,再勇敢地进入生活。

因为艺术家心中实在有太多的爱和温柔。这些爱在释放于外界的时候受阻或者得不到回应,艺术家就开始自己和自己说话了。他们运用自己的艺术传达技巧和艺术语言把自己最独特的体验变成艺术品。所以,每个作品都是一种最具个性的语言、一种渴望被聆听的呼唤。有些作品在我们年幼时尚看不懂,但当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再去欣赏,则不得不赞叹艺术家的细腻与才华,并为感到其与自己生命的关联而深深动容。

艺术应该是一种感同身受,换句话说,借由真诚的爱来开阔自己的生命体验。

一个对世界充满热爱的人,就会爱他周遭的生命。他想象自己是溪流中的小鱼,仿佛自己就穿过清凉的溪流,跃出水面的一刻感受阳光的温暖明媚;也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朵小花,虽然小得不像朵花,可是还是精心选择了自己的颜色,熨平了衣裙,才仪态万方地来到这个世界。他会敬仰高山,会爱怜花草。那么更会理解生活中和自己有着同样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再进一步说,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谅解,一种由衷的宽恕。

了解人性的种种缺陷,用爱去包容、化解可能遭受的苦难。把自己想象成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这样说、这样做,对方会是什么感受。换做是你,你开心吗?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其实就是一种拓宽自己生命体验的行为,是一种审美的眼光。因为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人生道路不同,这种种不同就造成了人们无法轻松地相互理解。而感情、人性,却是人类相通的,我们就可以推己及人,超越种种屏障甚至超越时空。能在这一点上达到共识,就会感到释然。这种宝贵的本领不仅会在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事情,而且会在生命的意义上,将我们引上一条开阔、明亮的人生道路。

笔者一直提到生命。生命与生活的区别又在哪里?笔者思考,生活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包含着清晨树林中美好的阳光,更包含着你会感到心烦却又必须面对的琐事。而生命则是你在生活之中触动了心灵,是你愿意珍藏于心底小心呵护的一帧帧画面。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一个个体生命最有价值的凝练,所以艺术家最优秀的创作绝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对自己生命的书写,即为自己歌唱。

有怎样的眼睛就看到怎样的世界。用美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有意思。记得笔者的摄影老师说他一次下乡采风,带上了他的小女儿,她也在拍照,拍了站在木头门前的小鸭子。“你们知道她起了什么名字吗?叫《罚站》,只有这个年龄罚过站的小孩子才能想出来吧。”笔者看到老师眼中幸福自豪的光芒,也想到了今后在这个小女孩的际遇中,可能发生的关于理解关于爱的美丽故事。

让儿童能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种种变故,从美中获得慰藉,更获得力量,在观照美的时候,渴望自己也变成美的,把美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美为什么会给予人力量?从触手可及的生活美的层面来讲,你看到雄伟的河山心灵会感到开阔,看到秀丽的小花内心会涌出一股柔情;又或者你喜欢一首歌、一本书,或者是一个人,以及由此带来的欢乐喜悦。你以为这是什么?其实这就是审美中常常说的“共鸣”。所以审美也好,艺术也好,其实是充盈着我们的生活的。

这样是不是说我们所有的快乐都似乎来自于共鸣呢?觉得食物好吃,是“对自己胃口”;觉得歌好听,是它唱出了你的心声;喜欢一个人,是他身上有你向往的人格、品质。其实,我们向往的、喜欢的事物,就是我们称之为梦想的东西,它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我们自己,这也许就是神话中陶醉于自身的优美而郁郁寡欢死去的那耳喀索斯常被艺术家提及的缘故。每个人都有非常迷恋自己的情绪,回想我们一路走来遇到的人与事,某种意义上都是遇到的一个内在的、连我们自己都不太了解的自己。

人是群居动物,但由于我们无法体会到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一个意识的世界,对于别人语言或者行为的表达,往往无法知道对方所想,我们或多或少会感到孤独;等到找到一个和自己相似的灵魂,就是件特别幸福的事。而这些灵魂就散落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中。人生到底有太多寂寞,不然为什么这些喜悦都是在对象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一点,许多美学、哲学著作都有解释,笔者无法想得更深了。

艺术家们相信,不是所有的呼唤都没有回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是在试图发出各种信号,日常的服饰都是传达自己的一个途径:希望自己大方得体?温柔甜美?或特立独行?其实这就属于一种内心流露,它们揭示着你的性格,也说明你是渴望被他人了解内心的。只是艺术家试图渴望被了解的东西比我们更深刻、更美妙一些。“我们借此互相辨识仿佛找到前世的胎记,遂可以彼此搀扶着走完今生。”③

艺术与美,教会我们凭借着真诚的爱,进入万事万物的生命,以此超越自己的生命体验,走向更加丰富、更加有光亮的一生。这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并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逐渐丰盛的珍贵财富。

注释:

①杨恒达.尼采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②摩罗.大地上的悲悯[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第2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关键词]艺术敏感 艺术想象力 艺术技巧 艺术创造

一、引言

清代画家郑板桥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段描述,生动、细致、深刻地展示了艺术的创造过程,先是观察或触发(“勃勃遂有画意”),进而孕育(“胸中之竹”),继而生产或创作(“手中之竹”)。为此,笔者结合美学中的审美教育,通过这三个阶段,对美学审美现代设计进行论述。

二、美学审美现代设计

1.生命感的悟性

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审美教育中,培养艺术的眼光和养成对艺术的敏感极其重要。

艺术敏感指人们对于生活的异常的感受力。它分为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表层指作为对象的生活现实的感受力;深层是对生命的感受力。“感”,主要体现在视觉感受力和听觉感受力。视觉感受力,即人们可以通过点线面韵律感、色彩感、构图感、运动节奏感等,深刻领悟所感物体的生命内涵。听觉感受力,即(音乐)节奏、旋律与视觉感受力的结合,碰撞出激情与智慧的火花,赋予其生命力,可以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巨大的感染力。

在设计审美教育中,临摹和写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艺术学子的基础训练,以认真细致地观察对象为前提。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精辟地指出:“看一样东西和看见一样东西是非常不同的。人们在看见一事物的美以前是看不见这事物的。然后,只有在这时候,这事物才存在。现在,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较他们懂得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经过训练的眼睛可以察觉色彩和形体的细微差别,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

诚然,临摹和写生是要以真实反映参照对象的原始状态为最高目标,但这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正如齐白石所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折中,艺术创造也如此,在现有参照事物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充分具有艺术感染力。

2.生命意境的孕育

佛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儿童的游戏活动相同,产生并维持这张活动继续下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幻想。他说:“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去幻想,幻想的动力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对令人不满足的愿望的补偿。”可见,思想是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创造也无从谈起。

想象力的培养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高级形式的想象是人在原有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组和综合,充分激发丰富的内在情感,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

现代艺术家为了更好地去发挥想象力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人们的艺术视野,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手法,诸如意识流、荒诞、梦幻等,使想象的创造性显得更为突出。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它是艺术家掌握和运用艺术手段和手法的能力,它能正确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赋予艺术生命力,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对于设计来说,艺术技巧需要我们日常习练,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较多的生活阅历、各方面的学识,包括艺术知识和技巧,同时还要积累、欣赏大量艺术的感性与理性材料。艺术创作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那么绘画、手工甚至电脑辅助设计都需要侧重于技巧的训练,培养我们的意象创造能力,激发创造的潜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的艺术形象。

艺术活动中想象力和技巧是紧密不可分割的。艺术想象需要技巧来呈现,想象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是想象最终形态的展示是在技巧应用的时候;运用技巧呈现想象的时候,艺术想象力不是停滞不动的,它也在呈现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表现技巧。经过反复的思考与修正,来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设计作品,从而使创作的艺术形态达到神形合一,其间饱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形态,以及表现手法。所以,想象力与表现技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脱离技巧的想象为空,脱离想象的技巧则为匠。

审美教育也正是培养设计创造者如何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动人的部分,如何通过严密的思维活动来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创造一个新的事物形态。简单地说就是引导设计创作者如何正确的观察、思考以及表现。

3.艺术创造――让生命的幻想自由放飞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同时,艺术创作是人的表现。对于设计来说,创作从未出现过的设计作品尤为重要。创新是推动人类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也是设计始终不渝的追求。

在设计创作中,我们应该把自己对生命、人生乃至社会的感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象和理性思维通过艺术表现投入到设计中,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思想,具有情感,具有生命,从而创造出一个自由自在、令人神往的生命世界。

宫崎骏的《幽灵公主》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话题,它更深刻的涉及到了人类情感。看似是童话般的世界,却处处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影子,人类与自然总是在相辅相成的生命延续中处处充满了难以平衡的矛盾,人们感到心灵的震撼,促使人们在奋发向上的感性中产生的深刻理解,进而获得了高层次的内心感受,即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无生命的生命活动赋予生活血肉,赋予世界斑斓,赋予心灵感动,就像平静水面上的一小折波澜,也能给事物形态一种不同的诠释。设计是一种特殊的无生命的生命活动,与其他艺术行为一样在似与不似之间解释着这个世界,展示着人生意义,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已知事物的认识,以及对未知世界的遐想。设计是人类思维的延续,更是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探求。

当然,在审美教育中借助各门艺术培育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从而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全面、较长期的过程。

三、结论

人们需要艺术,需要设计,更需要自我完善,需要审美教育。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求我们需要通过一个团队进行一系列教育和培养,把前人的设计方法和手段传承给后人,后人借鉴前人,再继续、再创造,激发创造潜能,找到自身创作点,把其创造转变为有用的实际物品,创造出“人造物”;更要求我们在设计创作中抓住事物本质,要有事物生命感的悟性,充分赋予其生命,使其具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郑板桥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54.

[2]朱立元.美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0.

第3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一本本书像一艘艘船,带着我在书海里漫游。让我结识了海的女儿、孙悟空、丑小鸭……叩访了七个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与鲁迅、冰心、爱迪生交流。我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时而沉思,时而幻想,时而快乐,时而忧伤。

有一次,我正读着《聊斋志异》,妈妈让我去买酱油,可我的心里只想着书,就对妈妈说:“等我看完这些再说!”而我一看起来书就没完没了,把什么都忘了。后来,妈妈火了,一把把书抢了过去,说:“快去!”

一路上,我一直在不停的回味着那个故事情节。到了超市,阿姨问我:“同学,你要买什么呢?”“我要买……”我要买什么呢?我竟然忘记了我要买什么!无奈下,我顺手拿起一袋盐,就去结账。

到了家,妈妈问我:“买回来了吗?”“嗯……买了一袋盐……”我小心翼翼地说。“什么!!我让你去买酱油,你去给我买了一袋盐?!好吧,那今天我就用盐来代替酱油做饭给你吃!”“啊……!!”结果不用说也都知道了,第二天压根没吃饭,肚子里全都是水!

虽然是书让我喝了一肚子水,但我终究还是要感谢书的。正因为有了书,我才知道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武松…正因为有了书,我才发现世界有这么多的故事,有这么多的人。我喜欢书中的内容,幽默的,悲伤的,凄美的……

狄德罗曾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要读书。

读书就是生命飞翔的羽翼!

第4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一、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喜欢看《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原因之一是作品有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产生兴趣。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学生思维疲劳期,通过一两个精彩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催生学生的认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达到师生琴瑟共鸣的效果。

(1)故事激趣。我在教学古诗时,以文包诗的形式,把古诗诗意编成故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彩处故弄玄虚,紧张时戛然而止,不断刺激学生的情绪。由于急于知晓故事结果,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并不是每堂课都可以这么上,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艺术地处理语文教学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故事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调味品。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用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是个明智的选择。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一上课,我请学生讲《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等学生讲完,我就适时提问:“《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听说过吗?”“谁三打白骨精?为什么三打?结果如何?”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故事明理。有时阅读教学遇到瓶颈时,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学生思考,凸显文本蕴含的道理。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状况,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文本蕴含的哲理,小学生常难以领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故事帮助学生领悟。教师选用的故事要有考量:一要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意义;二要贴近文本,促使学生悟出真谛。实践证明,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有时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功效,从而取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体验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当下,“死教书、教死书”已然走到了尽头,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挥洒个性、情感,已成为教学主流。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生活实践,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快乐学习。

1.生活产生积淀

教学如果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苦和累,对学习没有兴趣可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生活、教学实际出发,避免“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教学要多从学生的视角看生活,想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就会愿意学,乐意学,学生的生活积淀就会更为丰厚。

比如,在教学《望月》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你学过哪些关于月亮的成语?”“你会背诵哪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两个问题没有盲目提问,而是紧扣文本,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仿佛成了文章中的“小外甥”,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在情感上与小外甥拉近了距离,产生共鸣,为学好整篇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2.互动塑造灵气

教师主宰课堂,无疑会遏制学生的发展。实现师生、生生平等语言交流和情感交融,需要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在课堂教学话语、教学行为和学习细节中,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预设”,变成师生的“探究”,努力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高效思维和积极体验的磁场。在教学《詹天佑》这课时,我首先和学生一起观看詹天佑的录像资料,分小组讨论中心句“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体验,而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老师点拨。在交流中彰显学生智慧,用语文的生命呼唤学生的生命,用心灵教化心灵,塑造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气。

三、创新润泽生命

第5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关键词:艺术;生命精神;内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51-02

纵观艺术发展脉络,可看出艺术发展主要以人的生命精神价值为中心。从艺术的本质来看,是对生命精神的重要反映。艺术是人类独有且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宇宙万物认识、感觉与体验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对人类生命的诠释与升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艺术理论的积淀发展,亦或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都是以生命为主体,并将生命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准则。艺术的生命精神的衍生与变化,直接影响到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发展与变化。

一、生命精神之内涵

中外学者对于“生命精神”内涵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生命精神”的认知,大部分学者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而进行内涵的延伸。例如,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谈到“生命精神”的内涵时指出“人乃至整个世界的本质就在于生命之流的‘绵延’。”{1}他认为整个生命的“绵延”是一个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生命精神”则体现于整个生命的“绵延”过程之中。我国学者乔迁先生也对“生命的精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生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极广,无论是有形与无形的均可将其定义为生命。生命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生命有可能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终结,但是,真正的生命精神却不会因为生命的终结而终结,而是由另一段生命所代替。此外,学者朱良志先生在其著作《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提出:“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最高真实的精神。”{2}

笔者对于“生命精神”内涵的理解,一方面源于学者们理论成果的滋养,另一方面源于“生命”与“精神”的词源。《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生命”一词的解释:“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3};对于“精神”则有“宗旨,要义;表现出来的活力”{4}等解释。取其基本涵义,结合学者们对于艺术的各种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艺术的生命精神”,即是指艺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体验与呈现,其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不断修正――充实与抛弃、继承与革新,进而达到和谐与完美的精神追求。艺术的生命精神,促使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并不断绵延而经久不衰,并通过在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交融互渗中得到传承。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艺术生命精神不会消亡,并不代表着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永存。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人……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产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今天,古希腊雕塑跨越千年时空的局限呈现在世人面前,虽然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没有,但是充盈在古希腊雕塑中“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的艺术生命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二、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因素

由上述对艺术生命精神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艺术生命精神存在于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中。每一种艺术都拥有体现其艺术生命精神的形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共同呈现了艺术生命精神实质。艺术生命精神虽然是延续不断的,但是它也并非一成不变,也受到历史发展、社会状况、主流文化、时代精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表现女性美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每个时代对于“女性”的认同和要求发生着变化:远古时代“神话”美――诗经时代“自然美”――春秋战国“悲情美”――朴拙秦汉“健康美”――萧萧魏晋“秀骨美”――辉煌盛唐“丰盈美”――宋元明清“病态美”――民国时期“曲线美”――现今“多元美”{5}。同样,由于受艺术家思想、经历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其艺术的生命精神发展与表现的差异性。如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同样是花鸟虫鱼题材,南宋郑思肖的墨兰寄托了故国之思,郑板桥的竹子表现的民间疾苦,元代王冕的墨梅清新绝尘,清代朱耷的鱼雀愤世嫉俗……作品的体裁不同,艺术创作方法及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导致了艺术的生命精神呈现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特性不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艺术的生命精神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艺术的生命精神发展之源泉――自然之道。艺术的生命精神发端于人们对自然之道的尊崇与反映,优秀的作品中融入对自然界生命的赞美处处可见。北宋李迪的《禽浴图》描绘一禽一木盆,一只小鸟在一个木盆里面洗澡。木盆可能是给小孩洗澡用的,这只洗澡的小鸟也像小孩一样惹人爱怜。画家通过一个事物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让人遐想无限。南宋李嵩的《花篮图》尽力表现花卉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长气象。花篮折射出繁花似锦的大自然――美丽、多样、蓬勃和朝气,让人看后倍感亲切,画家对自然、生命的热爱跃然于绢上。

其二,艺术的生命精神发展受艺术创作者的影响。艺术的生命精神虽然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但却仍然受到艺术创作者的重要影响,创作者的生平阅历、学识修养、兴趣爱好也通过其艺术作品鲜明地把对艺术的生命精神的感悟呈现出来。“以‘雪’为表现对象,唐岑参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咏出了雪的新奇瑰丽,被后人传为千古佳句;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磅礴气势展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为人们惊慕传诵。”{6}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通过描绘老者在侍童陪伴下读碑的情景来发思古之幽情,引起对人、历史和自然关系的深层思索。明代徐渭的《泼墨葡萄图》以葡萄自喻{7},把自己抱负难酬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抒泄于笔墨之中。

其三,艺术的生命精神发展与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会使得艺术的生命精神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例如,从时间与空间来看,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易于催生艺术的生命精神不同的发展态势。众所周知,诗歌在创作过程之中,并不完全按照物理学的时间观念和哲学的时间观念,而是二者水融。例如“迟暮之悲”,即通过太阳西下,对时光流逝进行烘托,进而意识到时光如同白驹过隙,“世短意恒多”。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例,南宋山水画打破五代以来的“全景式”山水画构图,在章法上大胆取舍,运用“空白”、“剪切”等手法对空间意境进行构建,通过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形成了空灵而诗意化、精致简雅的“边角山水”画新图式。

生命由艺术而呈现,艺术因生命而发展。艺术的生命精神体现了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与完善、丰满的过程,艺术的生命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崇尚生命的体验,将生命视为艺术与审美活动之最为原发性的来源。同时,艺术的生命精神还促进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创新,正是在对艺术不断追求完善、不断创新的孜孜探索之中,艺术的生命精神得以充分展现。

注释:

{1}陈勇.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第4页.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29页.

{4}同上,第667页.

{5}廉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 [J].《美术之友》2007年第01期,第70-71页.

{6}张迎甫.《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导课的价值及应用策略浅析 [J].《艺术研究》2011年第03期,第117页.

{7}明代徐渭题《墨葡萄图》:“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第6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一、 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创新

传统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方面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并在2006年被我国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黄梅戏的发展经历了辉煌的历史进程,其中电影《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进程,也是电影艺术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电影《天仙配》传承了老一辈的黄梅戏表演家辛勤的艺术结晶和艺术精神。《天仙配》是著名的剧作家陆洪非改编而成的,又被称为《七仙女下凡》,主要故事是根据老艺人胡玉庭的口述完成的。[3]1954年该电影在华东区参加了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得了非常高的评价。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等人获得了优秀演员奖。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对该剧目进行改编,由严凤英、王少舫等人担纲,并在中国掀起了一场黄梅戏的风潮,对当时黄梅戏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巨大成功也开启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新天地,引发了黄梅戏在香港历时十年的经久不衰。电影《天仙配》在电影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著名的戏曲剧目,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电影的创新和发展,为电影发展的艺术形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表演艺术的创新

电影《天仙配》中扮演七仙女和董永的人物依然是黄梅戏戏曲中的两个重要的人物。严凤英作为50年代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是50年代黄梅戏艺术成就的最佳代表人物,代表着黄梅戏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严凤英在黄梅戏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黄梅戏还属粗糙的发展阶段,发展比较缓慢,在社会中的发展不被人们所关注。经过严凤英的大胆创新和改革,在继承传统黄梅戏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增进。严凤英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拜师学艺,汲取百家之长融汇到黄梅戏曲中,创造了独特的黄梅戏表演方式。在严凤英的演唱中能够对传统戏曲中的音准字调把握得十分到位,能够在表演中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如颤音、倚音等形式把唱腔表演的十分生动活泼,在人物情感的把握上十分到位精准,能够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的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5]严凤英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在电影《天仙配》中十分到位,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黄梅戏艺术在电影界得到很好地发展,让那一时期的黄梅戏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并在电影的发展中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艺术传播方式的创新

电影集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一体,被称为第七艺术,也是继戏剧之后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影经历了将近100多年的发展,借助电影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等,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审美体验。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电影《天仙配》的巨大成功代表着电影与戏剧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我国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借助电影的艺术形式对我国的传统戏曲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深远的发展思路。

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进行了有效地创新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电影《天仙配》的故事叙事方式与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同。传统的戏曲在故事情节上和情节的叙述上往往依靠旁白,唱词等艺术形式,而电影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往往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6]例如在电影《天仙配》中的仙女四赞中,电影打破了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传统的戏曲是通过唱词来表现人间的美景和美好的故事情节,将人间的劳动和耕作通过唱词表现出来,而电影通过独特的镜头和画面的相互结合将人间的美景和人间的劳动直观的呈现给观众,将抽象的文字和唱戏变成了至关可视化的美景,蕴含着丰富的电影画面,给观众以美好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视觉影响,从而加深观众的印象。电影与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具有很大的区别,电影有自身的特技和特效的优势,可以将戏曲中通过唱词表现出来的画面通过特技或者特效直接表现出来,提高了电影的可观赏性。电影《天仙配》作为一个神话题材的故事,电影中可以利用独特的特技和特效将天上的腾云驾雾和神话般的境界表现出来,给观众给神奇的感觉,这样打破了传统戏曲中局限于舞台的艺术形式,将神奇的色彩直观地表现出来,让观众通过对电影画面的欣赏直接进行审美,提高了故事的直观性和审美性。电影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将戏曲中人物的生活变得生活化。传统的戏曲剧目需要通过舞台上的道具来向观众展现生活化的场面,且道具简单,舞台比较有限,而电影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戏曲中表现生活场景的画面演示出来。电影《天仙配》中利用假布景和真实场景,演员的妆容更加生活化,演员通过对人物、心理、情感和动作等的把握直接表现出来,电影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的戏曲表现形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大胆创新的地方。电影中将戏曲的身段表述沿袭下来,体现了戏曲的特点,又通过人物动作、神情等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人物与故事表现更加生活化,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给观众以更好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上的创新

黄梅戏电影作为电影和戏曲相结合产物,更是将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戏曲的艺术形式进行完美结合。电影《天仙配》的音乐由白林额王文志共同完成,在影片中将戏曲中的鼓板直接省去,以免观众停留在传统戏曲的情节中。在电影中将戏曲舞台中的念白进行了保留,并在此基础了对电影音乐中的唱腔进行了创新。[7]电影中黄梅戏的唱法在原来的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在剧中将兄弟剧中的音乐成分引入,采用高腔剧目中的联通曲调,并且在影片中以高腔为主。电影《天仙配》在原有黄梅戏的基础上在各个片段中的音乐唱腔进行了创新,突破了传统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例如在董郎昏迷在荒郊时运用哭板和平词,保留了传统黄梅戏的音乐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早期的黄梅戏主要是在田间地头或者采茶的间隙进行说唱,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并伴有小锣等敲击性的乐器。在电影《天仙配》中将传统舞台剧的形式进行了创新,并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情节的需要加入了新的音乐形式。在作曲上引用了现代音乐作曲的手法,利用管弦乐器,将男女的对唱使用了重唱和合唱等形式。也采用了二重唱的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将剧中的情景展现的更加的神仙化和生动化,将人物表现的十分立体和生动。影片中的音乐保留了传统黄梅戏剧目中的个别节奏和音调,并在电影中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和人物的情感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充分的体现电影故事化的色彩,融入现代音乐作曲的手法,充分发挥现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 表演和电影画面的创新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没有被程式化模式所束缚,表演的模式不固定,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框架的缘故,在融合吸收其他剧种和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融合性和可塑性,因此对黄梅戏进行电影的改编和创新,使黄梅戏少了呆板和生硬,更能将电影中的写实性表现出来。影片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运用电影的镜头和特技将人物的表演发挥的非常完美,打破了传统戏曲中舞台的束缚,与传统的戏曲舞台相比,电影的舞台空间和人物的活动范围更加扩大,从而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的情节和来龙去脉,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和感受,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和真实。电影中利用镜头和画面让剧中的演员有了更有效的发挥空间,给观众更加直观的审美体验。在影片中演员的动作保留了传统黄梅戏的指法艺术和身段基础,并在表情和情感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故事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表现的更加细腻和真实。严凤英在对七仙女的刻画上表现得十分生动和活泼,让观众通过人物的演绎更加直观的懂得董永和七仙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此外电影利用了镜头特写的优势将剧中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更加的细化,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 剧本的改编和整理

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是电影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1952年黄梅戏经过改编和整理,并在不同的艺术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天仙配》在改编之前具有十几种不同的版本,并且故事情节和内容大致上十分的相似。电影《天仙配》的剧本改编成功之处要数对董永个性和特征的塑造,改编后的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以悲剧而结束,将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更加的诗意化和生活化。传统的剧本解决以七仙女和董永的美好爱情而结束,改编后将悲剧性和诗意性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融合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电影《天仙配》一经上映,便得到外界的普遍好评,而剧本的成功改编也是其巨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黄梅戏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多元化的情形之下,需要追求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在这样多元化的艺术背景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应用而生,将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完美的融合,给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强了电影的艺术生命力,为以后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夏燕.电影艺术鉴赏中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人格的构建作用[J].电影评介,2012(21):75-77.

[2]杨晓茹,范玉明.基于传播媒介的电影艺术变革――从银幕电影到网络电影[J].电影评介,2012(23):3-5.

[3]程立雪.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电影运动镜头[J].电影评介,2014(9):77-79.

[4]周剑.戏剧片《天仙配》对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7(4):53-55.

[5]洪中为.创造美好奉献经典――记著名音乐家时白林[J].黄梅戏艺术,2014(1):4-15.

第7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同学们:

    你们好!

2005年暑期已来临,同学们将暂时离开学校,在家度过两个多月的假期生活。这段时间是同学们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较好时间。为了同学们能过上一个快乐、健康、安全、文明的暑假,为了能更好地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因此,运河中学团委特向全体同学发出“过文明暑假,做文明学生”的倡议,希望同学们能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面:

1、制定好暑期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保证天天有作业做,天天要做作业。不将作业一味地拖到假期最后阶段完成;

2、充分利用暑期时间长,自主性强的特点,做好缺腿科目的补缺工作;

3、有计划地预习新学期的课程,对新学期的课程做到早接触,早了解,早思考,早学习,便于新学期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4、多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以拓宽自己的阅读面;

5、能和周围的同学自觉地组织起学习互助小组,共同提高。

二、生活方面:

1、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学习;

2、合理控制看电视时间,要收看内容健康、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节目;

3、主动积极地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4、在社会上做一些有意义、长知识、开阔眼界或是锻炼技能的实践活动并做好记录,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

三、安全方面:

1、暑假期间不随意外出、走亲访友。如确须外出时应需征得家长的同意,并要时刻注意交通安全;

2、注意平时的饮食安全,夏季是肠胃疾病的高发季节,不随意食用生冷食品或是不洁食品,切忌暴饮暴食;

3、不下河洗澡,不随意触摸电器设备,注意用水、用电、用火的安全,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纪律方面:

1、不进入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不良场所;

2、不看不健康的书刊以及音像制品等;

3、不参加迷信、赌博活动,并能以身作则;

4、如果发现其他同学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的,应主动及时予以制止。

同学们,暑假是我们自己的暑假。因此,我们更应该在这既漫长而又短暂的假期里过得愉快、过得健康、过得充实。就让我们严格按照倡议书的内容,努力践行吧!

 

 

第8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当代艺术:您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红色为主色调,有时候作品中会有一些蓝色、黄色、绿

>> 北海新生代水彩艺术家的创作特点研究 多才多艺的视觉艺术家新生代 苍鑫 艺术家作为信息传达的导体 地王的狂欢 两代艺术家的昨日今朝 一代艺术家是怎样成长的? “自旋”的70年代艺术家 时代的禅意 《当代艺术》杂志访谈艺术家贺祖斌 艺术节,给艺术家们一个狂欢的机会 青铜艺术家王钦的痴情绝恋 王小慧:无边界的自由艺术家 王晓红 口腔艺术家的平衡术 “新生代”美籍华裔导演作品的生命激情 论批评家吴义勤教授对新生代小说的生命解读 “心”的修炼――艺术家邢罡访谈录 偏执的新生代 老去的新生代 谭平:记录生命轨迹的抽象艺术家 陈鹤良“状态是艺术家的生命” 艺术家的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生命的狂欢 新生代艺术家王鑫访谈 生命的狂欢 新生代艺术家王鑫访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生命的狂欢 新生代艺术家王鑫访谈

当代艺术:您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红色为主色调,有时候作品中会有一些蓝色、黄色、绿色等更接近于原色的色彩,是什么原因,让你采用这种更接近于原色的色彩去表达?王鑫:因为我一开始对色彩就非常地敏感,喜欢用色彩去表达。我觉得这几个颜色,就是好像从我的感受里面提炼出来的一种色彩,最初的时候,还是黑色、白色比较多。这次展的作品,就是后来来北京画的。那个时候当时刚好也是一个转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阳光也挺好,那段时间特别开心,情感上就特别地热烈的感觉,所以叫《太阳之子》,大部分是偏橙色、橘红色。

当代艺术:就是在生活上的那种感觉,让你选择了这种颜色去表现?

王鑫:不仅仅是生活,那个时候主要是对感情上的一种东西,一种关于友情和爱情的东西。当代艺术:在你的人物造型当中,更能看到古埃及壁画的造型风格,这是为什么呢?是你可以选择的吗?

王鑫: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不是我选的,我画任何这种大的作品,都没有稿子,当时很奇怪,就是对原始的一种非常有生命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好奇,那段时间就不停地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画出这样,我奇怪,有时候会喝酒,喝完酒画画,也不知道会画出什么,好像在你的身体,感受,生活当中,就是你画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东西,让我自己都感觉惊讶,真的很奇怪,画完之后才感觉到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出来。当时就是有一种原始浪漫的冲动,爆发式的生命力阐述现代或者是一直以来最纯洁的情感。

当代艺术:你做这个东西,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理念,有艺术理念吗?或者是直接凭直觉去做的?因为现在很多艺术家都会给自己灌输一个艺术方法论进去,你怎么认为的?

王鑫:我个人比较笨,没有那么多大脑,就是很简单、很直接地去做这个事情。理论方面,要是在做之前已经给自己创造一个理论基础的话,就等于是又把自己框起来了,是先把自己框起来,再在这个框里面画。

当代艺术:你作为一个新生代的艺术家,代表着中国未来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说对艺术的一种期望,你希望这个艺术有什么样的发展?

第9篇:生命的遗书范文

100名爱艺术爱生活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应《中华民居?重庆》杂志之约相聚在闭幕酒会现场,一起分享作为独生子女的爱艺术爱生活之感。出人意料的是,原本征集者年龄限定在78年至82年出生的“独一代”,活动现场却来了不少超限和不足限的独生子女,皆是被本次闭幕酒会的主题吸引而来。

活动开场是个特别的小亮点,由全国推普大师、重庆著名艺术语言大师苏少玲培养的优秀学生献上精彩的开场表演,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语言类特长生廖思琦带来了原创诗歌朗诵《以独的名义》,以及田雨、吴梦蝶和肖以譞三位同学献上的《爱莲说》朗诵表演,博得了众人的齐齐喝彩。

为映衬康璨为Me汇美尚创作的6个条形码艺术Me仔所象征的独身子女身上6种不同的性格特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六位“独一代”代表,他们分别是创意界邓良军,媒体界何洋,音乐界易佳林,商业地产界刘微微、教育界赵明和艺术界康璨。六位代表在现场分享自己在生活和事业发展中,独生子女的身份究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性格影响和生活历练。在他们的领域里,他们如何带着这份特质,成就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精彩的分享,着实引发了众人对独生子女的集体共鸣。现场还特别设置抽奖环节,由6位代表抽出的6位幸运嘉宾,分别获得一份独具精神价值的赠品,康璨个人艺术作品一份和《中华民居?重庆》杂志一本。

本次闭幕酒会还特别邀请到了教育专家章创生老师,现场剖析独生子女的个性特质,讲述社会环境、家庭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等大家关心的话题。他认为:“从六位‘独一代’身上,可以看到现在的‘独一代’们有着四个明显标志:独立、独秀、独特、独尊。他们独立地思考和行动,因为独秀而独特。在这个泥沙俱下的世界,他们没有随波逐流,濯清涟而不妖,这个意义可以说他们很独尊。”这引发了正在养育下一代的“独一代”们关于教育的全新思考。

酒会的结尾引发了一个小,尺八表演艺术家、尺八制作者易佳林现场演奏了一曲美妙的尺八乐曲《花落花开》作为谢幕之曲。一曲悠扬的乐曲结束,在陶醉其中的嘉宾们强烈下,易佳林再次吹奏了一曲《海神》,成为了本次闭幕酒会的点睛之笔。

对话康璨

Q:艺术展放在商场里展出,会不会太过商业化了?显得不够纯粹?

A: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就是靠出售作品养活自己,所以必须商业。看多了先学术后商业的运作模式,至少得有一个好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吧。毕竟重庆还不像其它国际大都市那样有文化氛围,大家还没有习惯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展览。所以我们更应该主动走向大众,与之交流。如果纯粹是指在象牙塔里面高高在上的孤独,我觉得不符合当代艺术的精神,我也不会追求那样的纯粹。

Q:你的作品主题是“独”,就是特指的独生子女么?还有其他含义吗?

A: “独”是对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概括,也含有特立独行的意思。在当下社会,第一代独生子女也30岁了,俗话说30而立,也就是说现在这代人在各个行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关注和思考这一代人。

“独”还代表独立特性,反叛自我的精神,这是独生子女的最典型的性格倾向。对当代艺术而言,我们并不主张过多的去阐述作品,不会限制大家的想象空间。你从哪个方面去解读作品,都是可以的,解释权是掌握在观众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