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教师专业成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专业成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专业成长

第1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听课 公开课 读书 教学反思

自从转变为培训者的角色以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我关注和专研的重点。如何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尽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摆在我们培训单位和培训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培训者,我认为,完全可以用语文的方式(听、读、写)引领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一、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多年教师培训的经验告诉我,在教师们外出学习机会少,与专家、名师接触少的现状下,坚持听课,应该是学习别人,促进自己的好方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自己上课和听他人的课,其体会和收获是不一样的,有时自己上课看自己,不容易发现问题,不易突破自身的框框和模式。如果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别人的课,你就会有“旁观者清”的感觉。这里既可以领略别人成功的妙处,又可吸取别人失误的教训,有比较才有鉴别,同别人比较,对照检查,就会发现自己教学中需要弥补和改进的地方;只有看到不足,才能促人思变,激人奋进,才能摈弃教学中一切不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并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案。

听课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该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思考之后,要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能发现摈弃教学中的不足。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并付诸实施,这不仅会促进听课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和授课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讲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

公开课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锻炼平台,公开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

首先,公开课经历备课、听课、评课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从教学语言组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精心准备,同时,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可以得到同伴老师和专家的大力帮助。它比常态课的备课、上课、反思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和活动,因此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

其次,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自己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

再次,公开课后,评委老师的点评和自己对公开课进行的反思总结,对专业发展的帮助更是巨大的。从实际来看,学校的公开课确实也锻炼和打造了不少教学名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但收获颇多。

可以说,公开课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是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磨练。公开课让我们痛、让我们忧,更让我们快乐,因为我们在公开课中成长。

三、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时下的教育中,尤其是农村教师们疲于应付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正在逐步减少,有阅读计划的教师也在减少。即使是读书,也仅仅是读考试之书,读教参之书,读应景之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让我们翻开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成长史去看看,可以发现,名师都是一些热爱读书的“书迷”、“书虫”。正是在不断地读书学习中,丰富了学识,提升了理念,奠定了他们成长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一个教师要想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终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不管社会怎样浮躁,但教师不能浮躁。应努力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使学生如饮甘霖,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另外,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教师,不仅要陶冶性情,还要涉及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更需要教师读书了解国内外的教学改革动态,学习名家的教学思想,我们倘能如此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

所以,教师的阅读,要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悟,读出为人师表的真谛!

四、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助跑器”。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时间会无情带走我们的记忆,只有我们勤于动笔,才能为自己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回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所以,撰写教学日记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点点滴滴的字里行间,把平时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感受,或者行动研究过程中反思的心路、结果和心得,用文本的形式予以记录和表达。日日、月月、年年,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水平何愁不提高!我们的专业何愁不发展!

我深知,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在专业,专业的发展在“听”、“说(讲)”、“读”、“写”。在语文方式的引领下,我相信农村教师专业定会成长!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M].漓江出版社.2007

第2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关键词: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问题 对策

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最有活力、最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能否快速成长、走好成才之路,不仅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甚至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建设好青年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尽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

青年教师经过师范院校的系统培训,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但是在实践方面,青年教师往往还面临着“转型”。青年教师由于刚从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时往往存在“单相思”的现象,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教学目标显得太高;在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上由于缺乏经验显得也较单一,课堂教学乏味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与学生相处缺少沟通,往往得不到同学们的尊重等等。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不长,大都缺乏课堂教学技能的积累,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不足,在专业知识突破和创新方面与有经验的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

2、个人意识强烈,合作精神不够

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欠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有相当部分青年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合作精神欠缺。由于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在与学生、教师同事、学校领导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对自己的利益考虑得多,他人利益考虑得少,缺乏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既不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也不愿被他人分享。在与学生相处时,总希望学生能绝对服从他们,否则就认为“不是好学生”。正是这种个人主义的行为,在情感上得不到同事、领导、学生的尊重,感觉孤独,为此而苦闷。

3、育人技能欠缺,抗挫折能力较弱

对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最怕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不尊重教师,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有时,还担心个别调皮学生带头破坏课堂纪律。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教师职业产生畏惧心理,有的甚至选择了逃避。有一位毕业于重点师范院校的教师,刚参加工作时热情高涨,但同时很固执,听不得劝。刚开始执教时,一个发育早熟的大男孩学生经常在她的课堂上捣蛋做小动作,有时还带头闹事,破坏课堂纪律,影响着教学质量。但她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而且我行我素。一段时间后,她四处碰壁,各项考评屡屡居后。这种由育人技能差造成的问题,经常让她心烦意乱,睡不着觉。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困扰着青年教师。

4、职业道德淡薄,期望与现实落差大

一些青年教师现实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职业道德淡薄,内心浮躁。再由一个带着理想的青年教师在进入中小学工作半年后,多数必然感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与原有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失望的心理痛苦。主要表现在个人的努力和相应的成绩还得不到学生、同伴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首先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对新教师充满着期待,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和管理上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预期的效果来看,青年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和良好形象无法得到体现。其次,青年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能和睦、快乐地相处,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同伴成了自己工作业绩的竞争对象,这就自然引起教师的心灵伤痛。最后,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只关心自己学校的业绩,对青年教师的工作业绩要求过高,对青年教师的情感和心理感受关心较为欠缺,这使青年教师对领导的“失望”带来心理困惑。

二、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培养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在因素和重要保障

(1)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设交流平台,加大培训力度。

第3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创新机制,资源共享

一体化管理机制探索 一是学区建设。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2年环翠区将中小学划分为13个学区,每一所区直学校带一两所农村学校;同时出台《依托学区,促进城乡教研训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中心教研组,开展城乡一体化的研训活动。二是片区建设。在学区建设的基础上,2012年出台《环翠区中小学片区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将每所初中与生源小学结合,成立11个片区,使中小学优质师资资源打通共享。三是协作区建设。2013年出台《环翠区中小学教育协作区建设实施意见》,将片区、学区工作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城乡横向联系、中小学纵向沟通、以区直中学为引领的五大教育协作区,使学区、片区的教育资源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整合共享。此外,实施“捆绑式评价”,使学校之间、教师之间交流互助。比如环翠区国际中学教育协作区采用师徒结对方式,对协作区内青年教师进行输出式和订单式的培训,通过集体备课、开放课堂、同课异构、课堂诊断、小课题研究等形式,促进农村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个性化指导机制创新 教研员是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直接引领者,如何使“面”上一般意义的培训指导落到在“点”上开花结果?2014年出台《环翠区教研员包校联系制度》,通过双向选择每位教研员确立定点联系学校,每个工作日至少听评课2节,每学期执教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至少为学校重点培养2名教学骨干、指导1项课题实验、总结出1方面的成功经验。另外,教研中心还面向学校建立预约服务机制,学校反馈教师专业化成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研中心汇总分析,教研员提前备课,进行有备而来的指导。这种“问题解决式”教研深得学校欢迎。

研训一体的研究者

课题引领 “十二五”期间,环翠区以“区域推进素质教育”这一总课题为引领,中小学分别确立“生命化课堂”“培养良好习惯”研究主题。各学校围绕主题,结合校情,确立研究小专题,开展“接地气”的行动研究。这种大课题引领、主题实施、小专题切入、“同研”活动推进的教科研工作策略,使研究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常态。

同研驱动 为使研究发生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上,自2008年起,环翠区每年都会开展“主题同研”活动,每轮都围绕研究主题、制定具体方案、指导实施策略,教研员围绕主题组织全区层面学科同研引领活动;教研组立足实际确立同研小专题,实施“一备三上三研”,每周集体备课同研同上,教研员全程跟进式指导,或上下水课。年终举办“同研”成果评选,编辑优秀同研成果专辑,举行常态课达标验收、课堂教学大赛;暑期集中开展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展示同研成果,使区本同研成果及时惠及全体教师。这些来自同伴的经验,都是老师们有过思考的东西,所以听起来亲切,学起来专注。几年来,同研活动就像一条纽带,把校际之间、教研员与教师之间联结成教研共同体,人人参与,个个研究,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在同研的过程中,教研员们深深感受到:教研工作的价值就在基层,就在教师日新月异的进步中,这是教研员甘为人梯的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培训解惑 以往每年暑期全员培训周的前3天,都会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对本地全体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但是教师的满意度却不高,原因是缺乏针对性。自2013年起,开始探索按需式培训,根据各学科在同研活动中教师亟需解决的困惑,学科教研员负责聘请专家前来讲学,并执教观摩课,收到了良好效果。

教师成长常态化

网上研修 依托环翠教育信息网,开辟“网上教研”“网上培训”“教育科研”等平台,使学习变成随时随地的行为。按照五四学制课程特点,坚持开发为主、引进为辅,自主创建环翠教育资源库,现自主开发资源共有3万多个,涵盖各学段、各学科的重点章节。2013年,完成一所学校一间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建设目标,全体教师可以在同一时间共享“同上一节课”,即时研讨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使城乡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实现了跨时空的同步研训。

读书反思 环翠区大力开展书香满校园活动,创建各具特色的读书沙龙,规定教师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举办不同层面的读书交流活动,打造“魅力师者”。区教育局建立知网读书平台,打造“教育博客”等栏目,引导教师吸收新知、互动交流。

第4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通过反思,把自身的经历、经验、实践转变成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新起点,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教师要善于反思,在反思中积淀教学智慧,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一、思在课前――使教学过程更有条理

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也就是做好课前打磨工作。因此,课前反思是完全必要的,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帮助教师不断地充实完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思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是现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离开了这点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思学生情况。应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课前要思考以下五个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反思,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思教材分析。一般来说,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所谓“懂”,即读懂教材,能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读懂,了解教材内容,弄清教材编写意图,抓住关键,明确重难点。“熟”,即熟练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能运用自如。“化”,即教师能融会贯通,能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对教材的钻研是持续进行的,对教材钻研得越深入,备课就会越充分。

四思预设方案。对课堂教学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过渡是否自然,课堂活动组织是否科学,练习设计是否有效,板书设计是否美观等问题进行适当推敲,从而不断地完善预设方案,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思在课中――使教学过程有序高效

课中反思的着力点应放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一思课堂调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师应根据学情变化,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让课堂充满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思流程调控。当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方案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环节,创造出新的能够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更富有灵性,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三思方法调控。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即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需求。只有教师善于发现课堂生成,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思练习调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调控练习的数量。如,独立练习有时可以调整为分组练习,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确保学生能够全员参与。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练习时,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地调整练习的要求。这些调整措施均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学方案。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控,变换练习的形式。如,有时可以将判断题改为改错题,要求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有时可将应用题的列式并解答改为只列式不计算的形式,以便节省时间;有时可将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增加趣味性等。

三、思在n后――使教学经验不断积累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做到“五思”。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教学理念上,要看主体地位是否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要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要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要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堂总结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收获,它经常来自教师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有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教学中的“缺失”之处进行认真回顾、梳理,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形成教学经验。即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句评价不得体等。总之,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第5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一、适应改革需要,树立研训新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特别是对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给予了极大关注。

新课程改革由于系统性强、内涵丰富、周期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也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需要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和过程,校外培训虽能部分解决教师对新理念的认同,但很少关注学校的特点,校本研训是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因而具有校外培训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校本研训,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从组织的角度与校本教研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内容,也是最本质的东西。它是一种由学校组织,主要在校内开展的,和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一种继续教育实践。“以学校为单位,以学校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是两者的共同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及时引进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这两种好的研训新路子,并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尝试和落实,并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习校本研训的有关理论,并选择了一些相关的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尽量使有关同志和学校认识到“校本”的真正含义,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具体的活动中,则有意识的转变工作方式,重点参与一些校本色彩强的活动,使校本研训能初步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接受。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校为本”是我们工作的创新、深化和拓展,对学校发展来说,“校本培训”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时髦点缀品,而是顺应时展要求,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 课题引入——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开展了“作文生活化”、“发展性评价”、“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活动。

2. 行动研究——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校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第6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教师的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这也不断鞭策我们在研修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更为有效而实际的研修途径。

1.1园本研修需从流于形式到回归草根

在现实研修中,很多无效的现象不断阻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1)园本研修常常“赶时髦”。在园本研修的过程中,许多灵感会来自“上级”或者是“热门话题”,从而使研修脱离了教育现实需要,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2)园本研修呈现“两张皮”。所谓的“两张皮”就是指研修与实践脱节,研修时热火朝天,研修后老方一贴,没有改进。(3)园本研修容易“表面化”。园本研修的表面化主要表现为研修只为应付任务。热闹的背后没有“货真价实”的东西,问题不断堆积,教育也就淤积久而成病了。

1.2教师成长应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研修中教师常常会沦陷于问题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内在的问题堆积不能及时消化,呈现“病态”教学。另一方面外在的问题研讨无法渗入实际,形式化的研修在实践中无法套现。

1.3专业差距可从阶梯成长中良性促进

(1)阶梯成长利于取长补短。按专业水平给教师阶梯分层,根据特长提供互动平台,鼓励教师有选择地研训,激励彼此取长补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2)实境研修促进良性耦合。实境研修由于其研究内容是真实而具有情境性的,所以蕴含的情感因素比较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研究氛围,自然给予教师更多的成长动力。

2研究设计

2.1概念界定

(1)实境研修。文中指教师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具体案例、实际现象进行研修,从而在真实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2)阶梯成长。文中喻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根据专业发展水平进行分层,并通过不同途径,在最近发展区,专业上的取长补短式成长。

2.2理论依据

(1)实境研修源于“经验之塔”理论。实境研修中教师面对的是大量真实的观察素材和行动经验,而这部分内容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获取知识和积累经验的重要基础。实境研修符合美国视听教育家埃德加•戴尔的塔式图解中的塔基、塔中的经验获取途径,因此,其所能收到的效益也是非常庞大和坚实的。(2)实境研修符合教师素质优先发展理论。“优先发展理论”提出要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心思想。而实境研修正是符合教师素质优先发展理论,以人为本进行研修,制定出一套教师发展的专项政策方案。

3“实境研修阶梯成长”园本研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构建“阶梯成长”的“实境研修”模式

我们将教师队伍的成长通过“鹰架分层”形成“启航、、搏浪、导航”四个自下而上的成长梯队,通过“青蓝结对”、“学科兴趣小组”两条途径,来促进梯队的阶梯成长,最终以“视听研修、实境模拟、案例教研”三种形式的研修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提高。

3.2在“实境”中感悟,在“研修”中反思

实境化的探索和突破让教师的研修在“问题”中不断挑战,看到最真实的问题,开展最真实的研修。3.2.1视听研修——剖析最根本的现象“视听研修”就是拍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视频再现针对细节进行研讨、反思、再次实践,循环往复,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1)分析视听资料,发现幼儿需要。表1是教师在盘线画教学视频观看后的感悟,通过视频,教师发现了盘线画线条的制作也是孩子的兴趣需求。(2)通过细节回放,发挥小组作用。视频记录让参与的教师能关注教育细节,通过视频细节回放,就能将记录中的典型案例、成功案例或是反面案例提取出来进行研修,增加有效性。(3)透过镜像自我,清晰问题症结。视听研修在回放研修过程中,许多“错误”清晰可见,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旁观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清自己。以下是教师在视听研修中的感悟:教学研讨活动结束了,然而,故事并未结束,我的反思开始了。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总会有所瑕疵,所以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不断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及时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教师才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而通过拍摄课堂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自我,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适用于这一次公开展示活动,更适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对促进自我的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认为录像记录的方式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录像记录的方式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多次观看研讨,录像记录的方式还有利于进行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4)尝试在线观摩,实现自然研课。为了实现自然状态下的自然研课,我们尝试“在线公开课”。通过布告栏,执教者自愿发出邀请,听课者根据需要预订。借助教室内录播系统使听课者能网络同步观看现场,录制的教学过程得以保存,课后在网络评课留言板块进行反思交流,也可以通过QQ留言、网站论坛展开研讨。3.2.2实境模拟——再现最真实的情境实境模拟首先开展的是“录象观摩式”学习,其后尝试“实境模拟”,从而将习得而来的经验,进行内化。这种“边模拟、边研修”的形式是一条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3.2.3案例教研——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以往的文本化教研需用大量文字来描述案例,既繁琐也呆板。现在用视频进行拍摄记录,用音频、视频配以文字解说,大大丰富了研修的内容,增加了深度。

3.3在“实境研修”中试行“阶梯成长”

不同教师的层次差异决定了园本研修必须站在不同的高度分层推进,于是我们构思了“阶梯成长”的队伍建设设想。3.3.1鹰架分层互动研修根据教师成长速度,我们分为四个梯队(见图1)。(1)同层同研——“实境”中碰撞问题火花。同层同研让同一水平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挖掘共性问题,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数学活动的系列研讨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就围绕着主题分别研讨,数学的疑难杂症就这样在百花齐放式的研讨中迎刃而解。“启航队”在拍摄环境中提出问题;“杨帆队”在摄录活动中探索问题;“搏浪队”在照片分享中研究问题;“导航队”在跟踪拍摄中解决问题。(2)异层互动——“实境”中寻找多元解答。异层互动的实施更容易产生多元化的结果。①“同课同构”的拍摄提供研修丰富的素材。“同课同构”更容易促使教师的快速发展。以下是小班音乐活动《扭一扭》“同课同构”研修中,教研组用视频研修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的讨论。②“激活问题”在现场模拟中进行解答。异层互研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激活问题”,它可以在集思广益中较为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手指游戏”的异层互研中,教师将自己积累的手指游戏进行分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梯队的教师常用的手指游戏竟然都很雷同。由此可见同层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讯息非常相似,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专业架构也就较为相同了。3.3.2青蓝结对搭档成长青蓝在结对中彼此取长补短,在师傅的亲临指导中,许多问题通过实践带教得以解决,无疑是最为真实的一种研修方式。3.3.3“学科小组”让实境研修细致到领域兴趣是我们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根据教师的兴趣选择学科研究组,在志趣相投的氛围中,围绕该学科开展研修活动。这有利于教师比较细致深入地围绕某一学科开展“实境研修”,在过程中,某一个观点的碰撞,某一种方法的分享,某一句引导语的讨论,都因为兴趣和志向的统一而更容易激发教师在原有起点上对学科细节探索的动力。

4“实境研修

阶梯成长”让园本研修研之有“效”给予研修真实情境,给予教师成长阶梯,在课题研究中,既看到了成长的惊喜,也感到了研修的快乐,“实境研修阶梯成长”让园本研修更加研之有“效”。

4.1教师的研修幸福与日俱增

(1)因为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幸福。在鹰架分层中来促进教师成长,在青蓝搭档中倡导教师互学。“教师成长册”积累的是幸福的成长足迹,曾对教师在研修幸福感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阶梯式的成长符合教师最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研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成功感,由此研修的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了。(2)因为压力被释放而感到幸福。教师面临了较大工作压力,心理常常呈现亚健康的状态。我们分别在课题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教师教育压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实境研修中的教师工作状态更为愉悦和健康。正是因为实境研修中,真实情景可以实现教育细节的放大和回放,让研修团队能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而且摄录的孩子表现还能成为家园沟通的桥梁。同时,推陈出新的教育研讨活动,让原本严谨的教育研究显得轻松活泼,在愉快的氛围中将教育的压力转化成了动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成长欲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压力正逐年递减,这正是快乐成长理念对教师心理压力的一种释放。

4.2教师的有效研修事半功倍

(1)细致观察给予了更多研修的资料。在实境研修的过程中,老师每观看一段视频、研究一张照片、观察一份作品,都能真正走进幼儿内心世界,反思教育行为,做出合理的教育预期,从而使研修浸润于日常教育活动。实境化的研修氛围,为教研活动提供许多生动的研讨素材,结合拍摄内容,可以细致分析,遇到问题可以回放推敲细节,研讨更为灵活多变,实现个性化的教育。(2)真实剖析放大了问题症结的根源。“实境”式的研修,让我们能更加客观细致地去观察孩子、发现问题,感受教育。比如区域活动有了视听记录的内容,教师便能直观地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发现孩子的动作或者情绪,从而给予孩子科学而有效的评价。(3)个案追踪拥有了多元记录的内容。以往的纯文字的个案研究,不够客观也增加教师负担。“视听研修”,现采用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的多元呈现式个案,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加了深度。

4.3教师的专业发展初试锋芒

(1)提供了真实的研修视角。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实境研修让教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改变自己。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总会有所瑕疵,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不断地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及时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教师才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而实境研修通过拍摄课堂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自我,让教师受益匪浅。(2)促发了教师的研修热情。实境研修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大胆地展示自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以特长组建的的特色教师队伍日渐成熟,各展所长!而“教有所研”也就成了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参与研修的过程中,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受和感悟,从实践中提炼出了理论经验,又以理论来支撑自己的研修尝试,从而形成积极快乐的研修氛围。用情景串起问题,用问题激发研讨,在鹰架分层下的教师梯队,不断绽放自己的魅力;在问题中研修,在教育中落实,正是这样不断地挑战,使整个教师梯队都能水涨船高,形成积极而又好学的团队研修氛围。实境研修让我们沉浸于研修的幸福,而阶梯成长则让我们感受成长的快乐,园本研修终将成为教师成长路途中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作者:胡霞萍 单位:杭州市左岸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9.

[2]张行涛.走进校本教研.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3]毕天增.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朱小蔓.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5]朱家雄.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

第7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一、教学合作共同体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教学合作:指教师为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而采用的教学互动、项目合作、同步教研、资源共享等研讨方式与合作机制。从教学合作的学科载体来分,可以是学科内合作与学科间合作。学科内合作即同一学科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的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学科间合作即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教学合作,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启发使得学科教学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从教学合作的活动区间来分,可以是校内教学合作与校际教学合作。校内教学合作即本校范围内教师间的教学合作,强调发挥校本资源的引领作用;校际教学合作即不同学校间资源共享、互动研讨,建立校际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包括教研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合作。从教学合作的参与对象来分,可以是师师合作与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即教师间开展教学合作,师生合作即师生之间为实现教学相长而进行的合作。

共同体:指人们基于共同的目标追求与合作共识,在稳固的合作联盟与实际合作项目中,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实现多赢而结成的团队或集体。

教学合作共同体:指教师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基于共同目标追求与合作共识,通过因学科载体、活动区间和参与对象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形式,结成的研讨方式与合作机制。

建设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就是要立足校情,通过促进教师开展多纬度、立体式、全方位的教学合作实践,构建行之有效的研讨方式与合作机制,强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思想碰撞,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增强教师之间的尊重感、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加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科学、健全的学校运行机制,凝练积极、向上的学校办学文化。

二、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1.同学科教研组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我校按“课程教学部―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分层管理模式,以学科教研组为核心单位,推进教师“钻研教材、个体自备;中心发言、集思广益;修改预案、二次备课;重视反思、总结经验”的四步备课机制,保证了备课质量。推行同课异构式教研,提高了教师钻研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保证了常规教学研讨的热度、效度。同时,进行学科特色课题研究,如小学语文组的研究课题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组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等。

2.跨学科教研组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这主要是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状况和学科特点,进行的跨学科合作。如我校小学音体美“大教研组”建设进行的相关探索。以安塞腰鼓进课堂为试点,体艺结合,拓展了小学“体艺2+1”项目。初中政史地、理化生大教研组开展跨学科教学合作,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3.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学校开展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同班级任课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不同教师针对具有各不相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这一教学合作可以更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不同学段衔接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我校有学前教育、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在坚持长程意识的前提下,学校在幼儿园至小学、小学至初中衔接上作了许多有效的尝试,下一步还将做好相邻年级段的衔接教学合作。

5.校际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研究

作为新办学校,我校与市内外名校、同类学校之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如名师送培,青年教师代培,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校际教学研讨、教学资源共享等,有效地拓展了教师合作的视野和思路。

6.基于师徒结对形式下的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青蓝工程”是学校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每学年都搭建平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学校定期召开“师徒结对经验总结交流会”,推选有成功经验的结对教师师徒作示范,针对师徒听课、研讨、重建等工作进行经验总结交流,以便其他结对教师吸收反馈。学校对在结对活动中考评优秀的师徒进行培养规划,打造优秀教师。

7.非行政性组织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这主要是基于教师共同的兴趣爱好,自发结成的合作团队。如学校在小足球基地校建设中成立的校园足球队,以各种QQ交流群为载体的沙龙式教研等。

8.主题研讨式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

我校开展了“学习与分享”研学活动。如本学期开展了全校同读一本书活动,书目是《有效教学》。通过理论学习、课例研讨等形式,引导教师主动发展,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分享意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三、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目前,学校的教学硬件和师资来源都很有优势,但人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上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学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教师教学合作共同体建设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的问题:教师队伍融合不够,缺少骨干引领

新教师间的人际交往一般会因年龄、学科、个体差异等原因,形成较为松散的“非官方小集体”。再加上学校作息时间和教师走教等条件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够,工作上、情感上的融合不够。而且这样的教师群体,主体是年轻人,对教学内容尚不熟悉,对学生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主要精力还放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教研的意识、合作的意识、竞争的意识相对淡薄,备课上课还普遍存在“单干户”状态。教研组、备课组中缺少学科骨干,缺少领军人才,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要假以时日。

2.制度的问题:制度建设滞后,实施细则不明

很多时候,由于学校新建,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简单化倾向,许多学校采取了年级组管理方式,重行政色彩,淡化专业色彩,学校对教研组功能认识尚不到位,制度建设显得滞后。很多制度是“拿来主义”,没有切合学校校情,没有出台可操作性很强的实施细则,让广大年轻教师无所适从。而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明朗,需要学校从制度层面,对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典型形式的教学合作机制进行统筹规划和保障实施。

3.管理的问题:过程性督查评价不到位,且缺少改进指导

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还习惯于用“考试成绩”这一结果性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教学,并与教师的经济收入挂钩。过程性的教学质量跟踪管理不到位,很多检查流于形式,重数量轻质量。评价标准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由于缺少专家,在日常教学合作中就缺少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于是屡查屡有类似问题出现,教学得不到实质性改进,很难实现突破和发展,教师也难以通过合作获得大的进步。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为了合作而合作的问题,形式与内容相去甚远。如在学科集体备课督导和“推门听课”中发现的备课、上课“两张皮”现象就是一例,教研材料中有大量的网上下载修改件,缺少原创性素材。当合作成为负担,流于形式时,合作就难以为继了。

4.资源的问题:学科教学教研的校本资料缺少,且校际、网际信息交流不足

在依托学校自身资源进行的校本教研合作中,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很多新办学校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参考书籍、录像光盘资源、网络资源等都明显不足。教学研究资源、新课程培训资源、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学科通识性资源更是很少。而且,校际之间的经常流机制尚未建立,这使得许多名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还不成熟,基于网络的信息收集、教学合作也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这让教师的教学合作缺少资源支撑。

第8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案;专业成长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简介:牛震乾(1980―),男,甘肃省会宁人,甘肃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研究。

教案是指教师以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它既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授课方案,也应是教师成长的“档案袋”,通过教案教师可以积累教学案例,反思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足,综合分析解决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

教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广大教师熟悉,但由于传统的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加之教案逐渐成为常规管理的手段和评价教师日常工作的一种参照,教案与教师的教学生活正逐渐脱离,许多教师一提起教案便有很多意见和抱怨。面对此种状况,重新审视教案与教师的关系,理解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案:伴教师步入教学之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并提出各自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其中福勒和布朗(Fuller&Brown)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颇具代表性。他们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个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时刻关心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怎样看我?领导是否觉得得不错,等等。一般来说,师范生和新教师比老教师更关心这类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生存时,他们将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关注的内容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他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职教师比师范生更关心这一类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第三阶段――关注学生的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求,教学材料可能适合学生学习,也可能不适合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将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行为。

从以上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关注阶段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职前教育只是为其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一个专业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备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学会“教”――这一教师必需的能力之一,则是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就业经验逐步获得的。国内外学者关于专家型与新手教师的研究发现:①新手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中常常是盲目而不科学的。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不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不重视向学生传授策略性知识,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而专家型教师则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能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过程之中,同时能利用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教学法知识,向学生阐明概念并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可以看到,刚入职的教师在教学初期并不能将自己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很少能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某个具体教学行为是否成功,却忽视了对学生反应的思考。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这样说道:“现在的教学中较高一点的要求就是为了把知识向学生交代清楚,其他东西很少去体会。”在这种情况下,教案能帮助新手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蓝图用“文本”形式表现出来,对新手教师而言写出较为详细的教案有利于理清思路、沉着应对,减少教学时的不确定感,找到一种方向感、自信心和安全感。这样做符合他们在教学初期的实际需要,教案能帮助新教师在工作初期克服因适应工作环境而带来的盲目和慌乱,给他们以胜任教学工作的自信,从而能顺利地步入自己的教学之路。

二、教案:教师专业成长的“档案袋”

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所谓专业工作即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和专业自。那么,教案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教师研制教案时对课堂教学进行预先设计促进了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展开。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的初始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作一全面的考察。这种全面的考察必将反映在教师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因此,教案的研制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自己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规范和优化过程,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到对实施过程的检验再到最后对教案的评价修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过程。应当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要把教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自己体会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充实到教案中来,修正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逐步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个较科学的活动过程。这样,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教案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不仅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教师更应该成为研究者”是伴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入的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背景下,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才有可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自身的发展。教案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是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理想化的设计文本。但是,实际的教学情景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有时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解决的,有时在课堂上解决不了,需要在课后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教案能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自己的教案为“载体”,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在课堂上对行动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教案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不仅有利于单个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更适合同一类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决。

第三,教案还可以促进教师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良好的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曾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教师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那些心照不宣和不言而喻的个人信念、预先设定,往往潜藏在历史深处,日常教学中处处依托之,往往习以为常,不再追问,成为思维的盲点”。②教师对反思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是反思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口。“反思不是一种没有着落的口号”,而需要依托一定的反思材料,反思的结果也需要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写教学后记是教师的一种课后反思活动,把教案作为一种反思文本符合教学后记及时性、验证性的特点要求。因此,大多数教案都在后面附有“教后感”或“教后反思”部分。而这一栏该写什么、怎样写,又有什么作用?笔者曾对101名甘肃省省级骨干教师进行了关于教案问题的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01名老师中,有42位老师觉得写“教学后记”只是“应付一下检查而已,没什么可写的”,占到接受调查教师总数的将近41%。其实,“教后记”是教师积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凭据,对于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认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犹如永不休止地登陟高山群峰,写'教后'则好似一位古代诗人描写其登山感受所言:一登一陟一回顾。一登一陟,站得高,眼前境界就开阔起来:一回顾,看到自己艰辛走过来的路就分外亲切,信心倍增,抖擞精神攀登更高的山峰”。③“教后记”的写法不拘一格,通过广大教师的总结和作者自己的体悟,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写“教后记”的内容和方法:

1.记载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有计划的变更情况、知识传授的效果如何等内容。

2.记载教法情况。记录这堂课中教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教学步骤所作调整的原因,以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后的教学。

3.记载学法指导情况。教师着重对学生预习、自学、阅读、总结、思维训练的指导方法进行记载,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记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5.记载自己通过施教所获的体悟。记录自己在教学中最满意的地方在何处,还有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课堂管理(课堂秩序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又有什么新的体会,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等。

总之,写“教后记”的方法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其他几方面的。但在记载上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重视教学的成功之处,又要找到教学中的失误,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业务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并能给教案一个精彩的结尾。

最后,教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文字载体。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④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般而言,具有个性的教学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层次的领悟。对教材的理解,一般有四个阶段,即“懂、通、透、化”。教师只有对教材的理解达到“化”境,才会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把握,做到教师就是教材,教师就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其次是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的个性化,必将落实在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上,而这种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势必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之中。教案是“教师综合考虑、备课备人结果的文字概括,集中地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设计思路、方法技巧和艺术风格”。⑤教案要形成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要求教师从个人对教学内容独特的理解出发,根据教学的科学原理,推断出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最佳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基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自主式学习,教师就应该设计出“自主式”教学过程;有的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就应该设计出“合作式”教学过程。

所以,教师研制教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也应该是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教案并不单纯是教师写在教案本上的那个书面计划,教案的研制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个性差异来重组和改造、增减课程内容,“活化”教材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辛勤劳作的过程。

对教师尤其对骨干教师而言,教案对其专业成长起一种助推的作用。有了教案,教师可以较为自信地走进课堂,同时设计教案也可使他们了解、熟悉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基本要素,直至最后能依据自己丰富而高度组织化了的实践知识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注释:

①肖川.论中小学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55~58.

②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和重建[J].教育研究,2002,(1),80~83.

第9篇: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在这次讲座时说:“内行校长抓课堂,外行校长抓门房”;他还特别强调:“教育部长袁贵仁说过‘教师专业化是一种职业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教育支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引领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可见,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校长要抓课堂,重在促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我觉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其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概括一点讲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基于个体体验,依照职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改造自我,以顺应职业发展需要的过程。作为校长,首先应该从大处着眼,在本校范围内营造宽松、和谐、进取的成长环境,形成浓烈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1、以“提升内涵,均衡发展”为奋斗目标。提升内涵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新型的学生观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校长,对于自己的老师,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因材施教”,走不同特色的专业成长之路,让我们的教师在幸福中发展,在愉悦中超越。

2、以“赏识教师,激励成长”为评价动机。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也许我们没有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

3、进一步完善评先评优制度,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评先评优制度是目前学校的导向,好的制度、好的执行会促进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成长,相反,则会制约事业的发展、教师的成长,甚至会打消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在评先评优过程中要树立正气,让真正有能力的、肯干事的、有业绩的成为学校的主流,对成绩突出的要敢于肯定、充分宣传。

二、帮教师拟定专业成长的规划和路径。

帮教师做专业成长的规划,需要我们校长要把握教师的基本情况、学校内的群体状况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要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朝着既定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规划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1、做好家访、听课等工作,全面了解教师以及教师的全面,为规划掌握基本“师情”。这次北师大培训时,海淀区名师工作主任吴琼老师响亮地提出了这一策略,并把她作为我们工作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突破口。正如,我们的老师要到学生家中家访一样,你掌握了学生的全面信息,教育过程中就能少说空话,就不会苍白无力,就会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提高教育的成效。当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行政了解了教师的家庭状况,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了他们的课堂表现,就可以综合分析,给他们专业成长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或规划。

2、以“校情”为基础,准确为教师定位,谋划发展方向。我们学校地处乡镇,农村、城区教师基本各占一半,其中,45周岁以下的占80%,教龄在10-20年的占大多数,扬中市级骨干教师4人。由于长期在农村工作,老师们习惯了已有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作为校长,就应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确立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工作目标等,让教师“奋力跳,够得到”。并将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纳入学校发展框架之中,综合考虑,让教师有限的精力,工作效益最大化,实现个人和集体的事业“双赢”。

3、校长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为教师指引专业发展方向,从不同纬度确立实现成长的路径。在设计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策略时,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入手;既考虑到自己学校教师整体、同学科教师的状况,又不忽视“教师个性”。规划目标的时候,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既要看到“长远”的希望,又要捕捉“立竿见影”的效果。既要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本身,又要关注专业成长以外的东西,通过激发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师德、为人、生活等)促进教师“智力因素”(专业)的成长。

三、努力做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者。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双满意”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我们的校长要抓好“课堂”,要率先垂范。我们虽说不是课堂教学的能手,不是教育科研的专家,但必须在行动上积极支持和参与,与教师形成合作共进的团队关系,特别是分管教学的校长、主任,更要努力做这方面工作的专家,做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领跑者,做骨干中的骨干。

1、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的领导。”一要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中心已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不再是课堂的边缘人、守望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师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助者。 我们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现在负责。二要引导教师树立活动探究的教学观。长期以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去掌握真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偏差导致教师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改变这种传统教育观念,就要树立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观念的转变。

2、引导教师转变学习和教育教学方法。“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要广泛涉猎学科内外的东西。在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教师学习氛围,并及时发现学习上的典型,以典型做引导。我们的教师要像这次讲座的北京十四中学的校长王建宗所说的那样,练就自己的一技之长,用自己的小才艺带动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引导教师面临困难时,能创造性地处理与解决,要在工作中时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上要敢于改革以往不成功的做法,不盲从权威,形成自己独特的做法和风格。

3、引导教师继续走反思型教学之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4、引导教师走科研专业发展之路。校长在引导教师专业的成长上,同时要注重用科研带动,让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加“校本和课题”研究,形成从“门槛型”到“合格型”转变,从“合格型”到“专业型”的转变。要按照“冰山图解”的原则建立多个“学习型组织”,打造科研团队,开展高效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并根据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学期评比,对业绩突出的团队给予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