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信息技术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演示讲解,学生为主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法上必须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电脑的普及率还不高,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操作的做法显然不实用。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一边做一边进行适当地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过之后再让学生上机实践一次,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我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精讲,这样才能给学生多练的时间。
二、强化练习 ,提高效果
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相当强的课程,信息技术课非常强调练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不同的小学对电脑的接触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基础练习对学生来说比较重要,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在初二年级在讲完“flash”动作补间动画制作太阳升起动画之后,安排一节自主应用课,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要点,制作几个简单的小动画,一方面通过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另一方面,给他们布置任务,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比如,在初一的“Photoshop”中的选择工具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来绘制简单的小企鹅,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每教学一项新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定量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新课内容,熟练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任务驱动,在做中学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采用的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我在Flash的形状补间动画教学过程中,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在哪一层、哪一关键帧为起始关键帧;(提示学生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形状补间动画变化前后的对象是位图、矢量图、文字或元件,必须要被打散;起始关键帧与结束关键帧的内容完全不同),任务驱动:设计5秒钟的时间来实现水汽凝结成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实现,通过展示错误作品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展示学生正确作品,学生再加深练习,完成任务。
四、分组教学,激发兴趣
在最初进行计算机教学时,虽然采用了演示讲解、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但是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不同,所以在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开始我也是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采用了分组教学,给学生分成小组,按教室座位分成几组,根据平时的观察,每组设立2-3名小组长,这些小组长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接受吸收的比较快,操作熟练,自己在完成任务之后,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这样就避免了诸多弊端,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这样的分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照顾不过来的情况。
五、课程整合,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例如:用自选图形设计本班的班徽,用艺术字设计本班的班训,利用Flash制作课件等等。这种做法,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
例如:我让初二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自己理想的Dreamweaver网站。由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主题,因此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查找有关资料,精心地制作出一个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以及个性于一身的网站。这样,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课外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实践能力。
六、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例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使用 Word2003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后交给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来出版班上的墙报。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
七、教学评价,灵活多样
一、“做中学、学中导”模式的构建:四步骤、七阶段
“做中学、学中导”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对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学习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解决学生并未懂得的问题,其操作步骤主要分为四步:准备做中学学中导展评。
1.准备
准备环节并不是简单地备一个教案,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总体规划和详细计划,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1)总体规划:教研组和各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市、区教研员的具体要求对本学科进行总体规划。
2)创设环境:通过Moodle平台整合现有网络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资源和教学活动,我们构筑了“Moodle平台+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三维立体化的、有助于师生及生生间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调、可控,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三个软硬件平台各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个平台的优势,为教师教学服务。
2.做中学
“做中学”环节是整个导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此环节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做”,进行实践探索,“做”中有所悟,发现问题。它包含两个阶段,即实践探索阶段和发现问题阶段。
1)实践探索
虽然我们主张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索,但学生对新知识是生疏的,如果盲目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往往是无从下手、摸不着头绪。此时,我们会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操作任务,善用导学秘诀资源。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Moodle学习平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所需的导学资源。例如,“自选图形的应用”一课,教师可以在Moodle学习平台里设计好学习目标和导学秘诀资源,在学生动手期间,进行适时的引导,不断地巡回查看,以“小狗的成长故事”为任务情境,适时地作出以下引导,如耳朵、尾巴和前脚没了,怎么办?这时可以插入、绘制自选图形;当小狗渐渐长大,体型会如何变化?这时就要改变自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小狗渐渐长大,越来越贪玩,玩了一天的狗狗太脏,我们需要给它美容,这时会选择“设置自选图形的颜色”;当给小狗命名时,会选择“添加文本”。通过以上引导,学生会很快地完成“小狗的成长故事”的创作设计任务,在创作设计过程中学会自选图形的应用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2)发现问题
通过课堂实践,我们会发现光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在导学秘诀中找答案,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小狗的耳朵、尾巴和前脚绘制时,会发现尾巴长在前面,怎么办?在移动图形时,有的学生会发现很难选定所有图形对象,怎么办?这时,他们可以发挥组内相互帮助的作用,既减轻教师的压力,又能锻炼小助手的能力,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在全班进行操作演示,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3.学中导
“学中导”和“做中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虽然通过导学秘诀资源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就此打住的话,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会是一盘散沙,不够系统,不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概括疏导、巩固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是“做中学”的补充、概括和升华。
1)概括疏导
当学生基本完成实践操作后,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激发思维碰撞,排解、疏导疑惑,突破重点、难点,引导概括总结。当学生基本完成“小狗的成长故事”的创作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组间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教师机上集中展示本组探索出的操作技巧,就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些想法甚至教师都没有想到。例如,狗狗长大后,体型会发生变化,如何改变自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的学生会通过编辑自选图形的顶点来实现,有的学生会通过更改形状来实现,有的学生会通过自由曲线工具绘图来实现,还有的学生会通过任意多边形绘制后再修改顶点来实现等。在汇报交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知识系统,这样就会很好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即自选图形的选择、修改和组合以及任意多边形的绘制。Moodle可以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
2)巩固运用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基本上会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但由于所有的情境和任务都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设定,学生缺少真正的实战锻炼,没有机会展示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及技能缺少系统的巩固和应用。为此,教师要在交流汇报、引导概括总结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每个小组充分利用Moodle里的“团队作业”平台进行作业的汇总与交流,来一次“狗狗大聚会”,看哪一组设计得好、汇聚得快。
通过以上的引导与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团队凝聚力得到很好的体现,会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集体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从而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
4.展评
评价的重心要放在相对应的“做”与“学”的联系结合点上,分析所有项目任务达标状况、问题解析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这一阶段贯穿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促进“做”与“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针对学生的每个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与反馈,促进他们学习与分享。通过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要让他们懂得:漫长的学习经历有失败、有挫折、有经验、有教训、有成功,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生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意义重大。
二、“做中学、学中导”实施策略
“做中学、学中导”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实施。通过2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为“做中学、学中导”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1.把好开放学习环境的可调控关,为“做中学”提供保障
学生学习环境越来越开放,学生变得越来越难控制。如果我们对开放性学习环境不加以调控的话,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做中学”,因此把好开放学习环境的可调控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构筑的“Moodle平台+多媒体电脑教室+互联网络”三维立体化的、有助于师生及生生交流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能使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可调、可控,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会通过网络行为管理,减少外界的干扰,杜绝诱惑。此外,我们会注重规范细节,正确引导课堂行为。在每堂课上,我们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登记,学生也能随时随地地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我们利用学生的课堂行为考勤,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为“做中学”提供保障。
2.把好互动导学秘诀资源制作关,为“学中导”提供学法
浙江省现行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高度浓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让学生在看书中实现“做中学”,难度会很大,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制作互动导学秘诀课件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前充分收集、创新要让学生“做”的资料,制作学习活动任务,同时,在课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气氛。
第二,教师要利用Storyline把书中介绍性的知识内容制作成互动导学课件,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完成在线测试内容,通过互动导学,使学生清楚书中所讲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
第三,对软件操作性的学习内容,我们会用Storyline录制屏幕,把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演示课件和软件模拟操作课件,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虽然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在教,但对学生而言是一对一的指导学习,他们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会大大提高。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操作,确实可以促进学生“做”与“学”的效率,也会提升教师“导”的效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运用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把好互动导学秘诀资源制作关,是为“学中导”提供学法的保障。
3.把好学习过程调控评价展示关,为“学中导”提供方向
新课程改革理念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三维立体开放环境下的“先学后教”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更注重教师的引导、调控与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和展示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Moodle平台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步学习过程,可以随时了解每位学生、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他们学习的进度和方向。
三、实践成效
1.学生养成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
几年来,学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出现明显的变化:学生在走进机房开机的同时,就会打开课本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2~3分钟后会登录到Moodle学习平台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开始“做中学”,无须等待教师特意布置任务,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养成高效自主的学习习惯。
2.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做中学、学中导”教学,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整体把握规划及合作等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设计创作电脑作品。此外,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届电脑制作活动,在整个区里的获奖比例也很大。两年来,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中全方位解放学生的学习压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设计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他们的设计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3.构建互动导学体系
我们结合导学思想,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制作互动导学课件资源,把需要演示操作的内容制作成演示视频和操作模拟,做到“演导”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互动多媒体导学课件内容,不必教师在课堂上多次广播演示。基于Moodle平台,我们构建了互动导学体系,含有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导学秘诀(资源)、学习活动、评价反馈等环节。事实证明,设计导学资源、构建互动导学体系很有必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创新
新课改下初中计算机教学要面向学生,以适应现代计算机教学的现实需要。通过在我校计算机专业开展PBL的几个项目实例,详细论述了这一结论,并详细讨论了PBL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的各步骤。 PBL模式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工作场所的真实性、目标、项目、项目的实施、评价。PBL模式对解决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项目的选择是PBL的关键,其各部分设计均有一定的原则。
一、指法训练是学习汉字键盘录入技术的前提
掌握汉字的键盘录入技术,指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熟练且标准的指法是提高汉字录入速度的基础;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汉字键盘录入技术训练之前,必须要进行基本指法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字、字母和键面特殊字符的录入方法和“十指分工”的技能,达到“盲打”的程度。我们的做法如下。
第一,要讲解并让学生熟练整个键盘,了解101型键盘分区,各分区的键位分布,特别是主键盘区的键位分布。
第二,要让学生熟记字母键的排列顺序,熟记各字母键的上、下、左、右字母键,为“盲打”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讲解录入要领,让学生懂得正确的录入姿势。正确的录入姿势和掌握录入的要领,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关键。
第四,强化英文字母字符的录入练习。英文字母与汉字编码密切相关,学生录入英文字母的速度将直接到汉字的录入速度,所以必须加强练习。
我们的做法是:借助TT软件,按“先分后总”的原则,对各个字母键先按使用频度进行分类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性训练;在练习初期,一定要要求学生遵循这样一个“动指”方案。
第五,要进行必要数字和键面特殊符号的录入练习。在文本录入过程中,有时也需要数字和特殊符号录入,汉字的录入也需要到数字键的协助,数字和键面特殊符号的录入速度也会影响到文本整体的录入速度,因此数字和键面特殊符号的录入练习是进行指法训练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最常用的键的功能,掌握其操作方法。如Caps Lock键:英文字母大小写转换,指示灯亮表示输入的为大写字母, 反之则为小写字母。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四个面向”
1.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设计时的表现却出乎老师的预料,由“一条虫”几天之间变成了“一条龙”。平时上课总是盼望着早点放学,而毕业设计时,放学了还不愿离开电脑室。他们设计的作品五花八门,充满创意。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虽然我们天天讲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而在实际操作上,学生则被遗忘了。 转贴于
2.市场。课程设置确实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但我们并不是在办兴趣班,最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受不受欢迎。所以,课程设置最重要的在依据市场需要。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呢?假如学生学了计算机的许多课程,但并不知如何打条形码,也就是不能把学校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上。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呢?普通中学可以不考虑市场,因为它盯的是高考指挥棒。但初中却不能,因为要面向企业。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置课程。
3.教师。从市场需求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时代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学会学习”、“学会动手”,而且还要了解、熟悉市场。否则他们的“产品”——学生,将不被市场接纳。但有些政府部门、学校的管理者并不认为计算机教师和其它学科的教师有什么不同,所以“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构建方法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现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培训初中生信息技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学。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需求。
一、提高学习兴趣,构建高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在初中信息教学中的,教师要重视学生主置,使用多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一个独立体,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兴趣,与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直接关系。教师让学生学习和学生自己想要学习是两种概念,当学生感兴趣时,就会更快地进入教学中当。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必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同时,要建立双方对等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努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高质课堂[1]。
二、教学方式改革,构建高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高质课堂中,教师需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参与率。教师可以使用轻松的教学方式展开信息教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例如,在Excel这个部分的课程中,教学要让学生了解Excel表格的制作方式,并且要求学生在制作时达到一定程度,类似美观程度等。在以往教学方式中,制作表格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只是通过机械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表格的建立和修改,让很多学生觉得很乏味。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先是向学生解释表格的用处,说明表格的制作方式与数据计算方式。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之后,给学生设置比较有趣的表格游戏,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握基础知识的之后,教师就可以展示表格内部属性的改变方式,经过一些个人的表格加工设计,组织比赛,选择最优秀的表格。
三、加强教师综合素养,构建高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都要达到一定程度。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构建高质课堂的基础。教师需要严格维持课堂纪律,丰富课堂教学成果。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使用自身的权威,对教学中的行为进行管理和把控,使学生屈服。但这跟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是相违背的。教师需要不断锻炼自己,加强自身魅力,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一般都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钦佩,也不需要太强制地管理课堂纪律。教师需要改变自身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气氛,和学生建立对等关系。
教师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更换,接受最新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学生平等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经过双方之间的互动,丰富教学成果,达到教学目的。
四、明确学生主导位置,构建高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占据主置,这是所有教师都需要明白的教学方式和规定,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置,就可以丰富在教学中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要构建高质课堂,教师需要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努力为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课程的成就感。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影响其学习效率和成果,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逐渐明白学生在学习的中主置。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途中的指引者,要以学生今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提供教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自主性学习方式和互助方式等,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分子,积极地向未知领域探索。
例如,在Flash课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览,在自主学习中理解Flash的基础理论和制作方式。接着,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再给予学生二十分钟以内的时间进行交流学习,在相互学习中探索视频的制作方式,并且把握学习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实验[2]。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加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于课程学习而言有促进作用。要提升信息技术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构建高质的信息技术课堂,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内容。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新教学方式,使教师的综合素养得到加强,才能有效构建高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精心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备课前首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等。对于信息技术课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自己独特的钻研、解读和思考;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更教材中知识的前后关系,吸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只有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才能在每一环节上认真设计,实现高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认真备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是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基础条件。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只有摸清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才能准确制定学习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科学备教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信息技术课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游戏教学法、讲授演示法、情境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差异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并根据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
4.做到精讲巧练
信息技术学科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除教师精讲以外,更多的是学生的上机操作。学生只有亲手操作,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会课程,才能掌握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真正提高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好动的天性,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巧妙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巧设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5.多层次进行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是要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课改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种面向终身需求、未来发展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对课程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拨和甄别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良好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提高。(1)做好多层次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实现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之间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制作经验,交流心得体会,从而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衡量,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同时评价时要注意激励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中有进步都应当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信心。在实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应采用等级制(如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各个等次应明确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便于学生改进提高。
6.及时反思教学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彩的教学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入课堂,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想法,现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精彩的课程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
如何才能实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每节课前的课程导入我都颇费心机。在目的明确、新颖有趣的原则指引下,我采取了多种导课的方法,如激情导课、设疑导课、故事导课、演练导课、幽默导课等,并且将情感与各种方法相融合,用老师的激情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在必修课内容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教学时,我用化学实验来导课;在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课我用连珠游戏方法导课;在选修课内容“图形图像的加工”一课我选择了许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制作成相片MTV,学生伴随着悦耳的音乐陶醉在精美的作品中。各种课程都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或者轻松愉快的气氛,或者好奇的心情,或者怀疑的心态,或者竞争的心情等等,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的时候,就是高效的课程导入了。
二、创设情境课堂任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必修课第六章“信息的集成与交流”第三节“信息的交流”一课中,我给出的问题是“在腾讯QQ中遇到中奖信息应该怎么办?”,让学生去发现虚假信息的证据,学生分别从电话号码、注册时间、网址等信息中找到了破绽,课堂气氛热烈。在选修课“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关于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我给出的问题是帮助美女去除脸上的几个不同程度的痣。学生会发现不同位置的痣在消除时图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画笔修复的效果差别也很大,能够通过有趣的问题探索激发更有意义的发现。
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但其带来的高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发展、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问题”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三、分层完成课堂作业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法宝
教师在设计任务或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保证每一节课的课堂作业要有针对性,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信息技术课本每节内容后都会有课堂作业,我在课堂设计中认真设置必做题、选做题。如,必修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所有学生必须练习必做题,有需要拔高的学生练习选做题。还有些作业如果内容难易程度差别不大就给出多个主题以丰富学生眼界,如“信息的获取”一节中,书上要求设计一个旅行计划,我还提出让学生可以设计一个采购计划、校园开发计划等。如选修课“图像合成”的作业,就在难点“图层”上设计不同难度的分级作业。有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就为教与学的评价提供了活生生的实例,学生能够看到互相的差距,能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积极向上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恰到好处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兴奋剂,评价应全面、灵活、大范围。可采取观察行为表现、考查学习态度,通过撰写学习心得、回复教师的邮件提问以及书面考试等形式。评价主体方面,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查看自己作业的质量,思考“自己有哪些提高?”“下一步该如何努力?”等问题。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效地促进后续学习。信息技术课必修、选修的每一个模块都有“实践”内容,让学生完成后将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成果与他人或他组相互对比、评价,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多元评价结果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学生必将用心对待课堂的每一个45分钟,必须要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才能应对老师多元的评价,这就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因人施教,提高学习效率
我所在学校农村学生偏多,所以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就要低于城区学校。面对这种情况,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一本教案讲到底”,而是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既不能讲得太简单,那样就会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以基础好的学生为起点来讲,那样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觉得如同在听天书,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的信心,所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例如,在讲新建文件夹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掌握文件夹新建的方法,可以不规定创建的位置,而中间部分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出几道具体的题目进行练习,而基础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在掌握了文件夹新建的方法后,举一反三,进一步学习掌握文件的新建。如Word文档、文本文档的新建等。这样每一节课都会让学生觉得人人都有练习做,给学生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图片处理、动画制作等。而普通学生将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掌握上,因为基础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继续学习。
二、增加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培养和维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兴趣从哪儿来,如何让这位最好的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学生想学习计算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通过《金山打字通》这个电脑打字学习软件,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比谁的成绩好。学生在“打地鼠”、“太空大战”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我通过游戏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而且促使学生自觉去练习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
三、提供素材,加强练习针对性
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在校园内调查,同学们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大量图片,了解我校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及早餐营养搭配情况;平时如何选择零食的情况;采访我校校医,了解如何合理搭配各类营养物质的知识。
然后,我们将课题和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一个有关“化学、生活和我”的分课题。其中第一小组六个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六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第二小组的同学用小品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如果人体缺少营养元素将会造成怎样的危害;第三小组的同学用现场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怎样鉴别毛、棉、化纤制品;第四小组的同学上网查询有机合成材料和白色污染的内容。每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分工,他们中有出手抄小报的、有搜集文字资料的、有讲故事的。任务明确之后,同学们便进入到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在实施阶段,调查时大部分同学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同时也有不支持反而说风凉话的,个别学生遇到困难甚至想打退堂鼓,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及时做说服教育工作,直到这些学生又重新开始了调查。
在信息整合阶段,如合成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较好的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恰当的超链接,设置动作按钮,从图片、文字资料的整理到采访录像的剪辑,我们拜了好几位老师,熬了好几个晚上。
上汇报课时,同学们和笔者充满信心地向地区九年级化学教师汇报了我们的课题成果。当时大部分教师在听完课后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上听课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后期整理资料时,笔者看到当时的实验中学(现十九中)王玲老师的建议:“希望课后能再进一步总结、反思,整理好原始资料写出小论文,整理成册保存,以在今后进一步提高自己,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又认真地看了其他教师的点评,再看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才发现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认识还不深刻。于是笔者主动上网查询资料,并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通过交流笔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了新的认识。
笔者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教师注意的更多的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生的最根本变化之一就是教师作用与角色的变化、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因此随着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参与后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唯有随之“变”,才能取得生存空间,才能有整合后的效果。变化后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还要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
同时笔者也高兴地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
有了这种新认识,笔者重新审视并设想再次设计《化学、生活和我》这一课题,做法是:笔者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进行有关“化学、生活和我”问题的信息资料搜集、加工、处理,并将本组讲授内容制作成演示课件。然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究兴趣。上课之前,笔者会将本节课所需要的资料输入校园网资料库中,并为其专门建立一个网页,上课开始时学生可以打开网页,查找自己所需知识。这样的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操作过程中,个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的同学甚至可以借助于网上公告寻求帮助,以获得相关资料并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更大规模的协作学习等。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在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想了不少的办法但都难免因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用多媒体计算机情况就不一样,它图文声像并茂,可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人们已经进入信息知识时代,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教育越来越依靠网络,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初中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投入精力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加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本文从教师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研究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策略,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 打破传统观念,以学生为课程主导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相对突出。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其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来学习,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的思维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抑制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毕竟教师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一些计算机操作时,考虑并不是十分全面。因此,在现代的教育中应该打破传统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动手实践,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和帮助,让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学生只有在亲自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操作,比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很多。例如,学习表格制作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示一次表格制作的步骤,然后给学生一个类似的表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的任务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使其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支持。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熟悉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教师要以一种新的观念来教学,教师只是引路人,不是铺路人,教学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二、 用问题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习惯性地将所有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信心。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会限制他们潜力的挖掘与开发,不利于学生大胆创新思维的养成,甚至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认为所有问题都不用去思考,教师会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会降低,也会慢慢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设置得有弹性,适用于不同阶层的学生,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挑战,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一点提示或辅助,让学生享受到挑战的胜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文字输入时,开始学生只学会了将文字逐一用拼音输入,而没有想到可以进行词组输入,教师此时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有没有更快的文字输入方法呢?”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需要可以小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想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入词组输入,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一组用拼音单个输入,另一组用词组输入。这样的比赛,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词组输入比单个输入更快。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词组输入法,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也易于接受和理解。此外,进行小组比赛也是给学生一次文字输入的机会,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新兴课程。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教育也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捷。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转化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问,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雅蓉,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验课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2]杜娟娟.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