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测绘行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测绘行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测绘行业论文

第1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企业 财务会计管理 解决对策

一、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含义及重要性

(一)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含义

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实施中,加强对公路的养护、管理,对资金管理和项目投资进行科学合理计划、有效控制、全面监督,包含了资金流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预算、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工作,通过预算编制实现财务会计全面调节控制目标,完善资产管控,有效控制财务会计事前预算、事中执行管控,事后总结完善,提升公路建设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资产和成本的有效核算,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财务会计工作管理水平。

(二)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

公路建设工程的发展程度象征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先进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公路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向着国际化发展模式前进,只有与世界接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飞猛进。而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有利于优化公路企业资源配置,保护资产的安全性,提高投资回报率,促进我国公路事业快速发展,为市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部分公路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高级领导层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不重视,宣传和引领力度不足,致使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对公路建设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使得财务工作松散混乱,下级执行与监督力度不足。在经营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注重追求个人利益,目光短浅,财务决策没有从公路企业未来发展方面考虑,损坏企业的整体利益,增加财务风险。

2、公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公路事业随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技能和经验。我国公路企业财务人员整体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没有根据新时展的需求而不断改进。加上公路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户外工作,出差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环境较差,因此财务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公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1、预算编制不科学

公路企业建设项目较大,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购买和相关费用支出金额较大,做好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工作是公路项目有效运行的关键。但我国部分公路企业在制定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简单的固定预算方法,仅考虑以往的编制经验和历史数据,然而对目前市场经济现状的调研数据分析不细致、不科学,或是不进行分析,导致企业预算编制标准与实际情况相脱离,忽视了公路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受市场经济多变形势的严重影响,减弱了预算执行和考核的意义。

2、预算执行与监督工作不到位

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后,主要的还是执行和监督力度,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往往为了实现短期目标,容易出现不道德行为,没有按照预算编制严格执行,一旦定期未达到预算目标,就会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减少对公路企业经营管理影响较大的费用支出,降低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同时事中监督管控工作也不到位,监督人员岗位职责不明晰,没有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对必要的预算调整工作也不重视。

3、预算考核机制不完善

公路企业对财务预算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合理,财务指标考核较多,但是对非财务指标的选择较少,如项目质量、客户的满意程度、市场竞争力等。公路企业所需工作人员较多,临时人员流动较大,在预算考核及奖惩激励措施方面仍不完善,企业考核标准无法做到一致统一,私人因素掺杂较多,影响了预算考核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员工的惰。

(三)资金使用效率低

我国公路工程项目资金投入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工程施工单价越来越低,但是材料、机械、人工等价格却不断上涨,资金使用缺乏科学性,管理层对项目的投资决策随意性较大,在公路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对于资金收付的管控也不足,应收账款挂账现象严重,回款速度较慢,无法保证每一份资金用到实处。专业账户开设过多,使得资金管理比较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低。

三、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1、加强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意识

要做好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要树立正确的财务会计管理思想观念,从而改进不良的工作作风。要从公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做起,加强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意思,大量宣传其重要性,使财务工作人员紧跟时展步伐,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财务领导要根据企业目前的情况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为之努力,不私自挪用企业资金,以公路企业的长期利益为发展目标。

2、提高公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自身能力

财务工作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技能性、专业性,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吸收并合理运用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在网络化发展的时代,要加强计算机系统培训,通过互联网系统、数据库系统增强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总结、借鉴有利于公路企业自身发展的方法,增强财务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公路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完善公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预算编制

做好预算编制工作,要结合企业过去的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基础公共实施建设、市场整体经济形势,考虑公路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运用弹性预算方法,做好资金预算和预计报表编制工作,规范公路工程立项等环节的流程。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由工程、技术和财务等部门对预算编制进行审核,审查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定额套用、工程量计算等内容。对市场数据进行细致分析,从公路企业整体发展角度来规划可行性预算支出,降低资金支出大、回收期较长带来的影响,减少非增值作业数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同行业竞争能力。

2、预算的执行与监督

公路企业财务预算的执行与监督是一个不断循环实施预算执行、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建立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与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公路建设工程的设计、规划、建设施工、设备维护管理、工程验收管控等各环节做好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明确预算执行人员的岗位责任,建立预算反馈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预算循环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分析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将问题及时反馈到上级领导和项目经理,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资源共享、有效沟通,提高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力度。

3、预算的考核

共同加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建立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重要维度,引入平衡计分卡考核方式。按照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制定客观公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避免受绩效考核私人因素的影响,加强责任奖惩执行力度,做好约束机制工作,将考核的结果与年终奖金和职位晋级相挂钩,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对资金流进行合理调配,注重投标、材料、成本和非生产性开支等环节的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预算和审批制度,对于已经竣工或被撤销的公路工程项目,必须及时进行清算,加快资金及时回笼。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收回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加强现金流预算管理,减少成本费用支出,严格控制公路建设施工质量和施工人员安全保障。防止多头账户的现象,将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事业越来越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对公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改变思想观念,加强财务预算和资金管理,有效实施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确保公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明谨.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8):37

第2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测绘学报》杂志1957年创刊,由中国测绘学会主办;而《测绘通报》杂志1955年创刊,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测绘出版社)主办。两刊均为我国测绘界具有权威和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测绘社的优秀出版品牌资源。

盈利模式中的实践

近年来测绘出版社借鉴国内外一些学术期刊的成功经验,依托两本杂志在行业内的高影响力,对刊物的“第三次售卖”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

1.举办或组团参加学术会议

会议为期刊的终端品牌价值之一。通过搭建学术会议平台,可延伸学术期刊品牌,销售期刊品牌资源。

自2011年起,测绘社开始实施期刊走出去战略,以《学报》《通报》杂志的名义,与国外多家机构一起共同举办了两次国际会议,在行业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给杂志带来了一定的经营收入。而且早在2007年,《学报》编辑部就以创刊5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测绘科技与学科建设暨《测绘学报》创刊50周年高端论坛”,开创了测绘类期刊举办学术会议的先河。《通报》杂志为侧重技术交流的学术刊物,在行业内拥有很高的品牌效应和广泛的读者、作者群体。2008年《通报》编辑部在南京举办了首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规模达到500多人。此后,《通报》编辑部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样的论坛,从而在业内确立了“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这个会议品牌。论坛为杂志扩充作者和读者库带来了好时机,并且每次论坛都邀请到一些行业内企事业单位作为会议协办机构,承担部分会议成本。会议还邀请到若干家测绘仪器商作为赞助商,这些仪器商在会场设有小型展览,或召开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一些仪器商还在会议论文集中投放广告,从而又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第三次售卖”的效果。

除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外,以团组形式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测绘社探索学术期刊“第三次售卖”的又一重要途径。

《通报》因读者面广、社会认知度高,还积极参与其他一些市场活动,如作为支持媒体参与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一些学术活动或展览。以媒介身份参与一些学术会议虽无任何经营收入,但因所支持的这些大会活动或展览会参会人数众多、影响深远,可对提升期刊本身的品牌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可借此机会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接触到更多的专家学者,发掘出更多高质量的稿源。

2.发展协办单位和学术支持单位

发展协办单位和学术支持单位是《学报》《通报》杂志在探索和实践“第三次售卖”方面的又一典型手段。

发展协办单位(有的期刊也称作理事单位)不失为助力学术期刊盈利的一种新的方式。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可寻求行业内的设备制造企业、民营公司、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作为期刊的协办单位,以期刊为媒介,通过建立产、学、研多方联盟,达到沟通信息、共同发展的目的。期刊与协办单位联手办刊,一方面可使得刊物与同行的沟通和联系更加顺畅,扩大征订范围;另一方面也可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而协办单位则可借力学术期刊这个平台,扩大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还可及时获取一些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信息,为技术创新服务。

而出版增刊和专刊是《学报》《通报》最早开发的衍生产品。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两刊在这方面就有尝试。自2009年开始,《通报》每年都出版两期增刊,《学报》也不定期出版高学术水平的增刊。这些增刊分两种:一种是为杂志自办论坛出版论文集,另一种是为同行业一些学术会议,如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年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年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等专门出版会议优秀论文集,借此吸引学科注意力,同时提高刊物竞争的软实力。2013年为庆祝宁津生院士80岁寿辰,《学报》还出版了专刊,大地测量和卫星导航方面的几位院士都为该专刊撰写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刊在宁院士80华诞学术研讨会上赠送给与会人员后,受到一致好评。

3.建立专家和客户数据库

《学报》《通报》都各自有几十位业内知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几百位专家组成的审稿队伍,因长期开展广告经营和协办单位、学术支持单位,还累计有行业内上百家企事业单位、仪器设备制造商组成的客户群体。这些都是测绘社行业图书出版的优质作者和读者资源,许多编委和论文投稿作者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两个刊物在测绘社,才愿意把其专著书稿也交给测绘社出版。测绘社的行业图书编辑也常借助刊物举办的高端论坛、学术会议等结识一些专家学者,专家出书的书讯和行业书目还常在两刊上予以刊登或夹带邮寄,从而使测绘社的期刊出版和行业科技专著的出版形成了良性循环和双促进。

此外,《学报》《通报》还尝试过其他多种“第三次售卖”手段,例如创刊50周年之际均发行了纪念光盘,《学报》还出版了纪念专集,数十家行业单位在专集上以广告宣传形式表达对《学报》办刊的支持与祝贺;《通报》还举办了拓普康杯“我与《测绘通报》”有奖征文活动。此外,世纪之交两刊都发行了世纪光盘珍藏版,收录自创刊到2000年所发表的全部文献。《学报》目前还出版网刊,可提供文献查询、下载服务;近期还利用刊物的微信平台推出文献主动推送服务等。

对学术期刊进行“第三次售卖”的思考

1.进行“第三次售卖”必须始终强化学术期刊主业

学术期刊进行“第三次售卖”,是建立在期刊拥有良好的品牌资源基础上。因此,在开展第三次售卖活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强化期刊主业,坚持内容质量和期刊品质的双重塑造,以优秀稿源和编校质量吸引读者、作者,以优秀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作办刊保障,才能不断增强品牌实力,提高刊物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期刊从事各种盈利活动的源泉,而各种售卖活动的开展又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期刊的品牌价值。

2.售卖过程中不能对期刊品牌造成损害

学术期刊进行“第三次售卖”,是要实现期刊品牌资源的延伸和增加附加值,要注意在售卖过程中不能对期刊品牌造成损害或不良影响。例如在举办国际会议或组团参加国际会议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国家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和中央八项规定,不能出现有损国家形象和违反规定的现象。举办国际会议要有实质内容,组团时要加强对团组的在外管理。又如开展协办单位或学术支持单位时,对协办单位的稿件务必要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发表,决不可因小失大损害了刊物的社会声誉。这就要求编辑部必须加强与这些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其科研、业务发展动态,对于符合刊物选题方向的稿件,可以指导他们按照要求进行修改,有时甚至要反复进行修改,直至满足发表要求。

3.数字出版时代下学术期刊应不断创新售卖方式

目前已进入全方位的数字出版时代,包括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出版内容的数字化、用户使用和反馈的数字化等,因此,学术期刊在这个大背景下应不断创新售卖方式,拓宽服务领域。例如在数字化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将学术期刊与本行业的科技专著、教材、标准等出版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行业科技内容数字资源库和或平台,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以内容、作者资源及社会影响力带动会展、论坛、咨询、培训、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第3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测绘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卓越测绘工程人才。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硕士生

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年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1]。“卓越计划”的第三个特点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4]。因此,开展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要而又迫切。建立科学的校企联合“1+1”培养机制,将学校培养环节与企业培养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理论知识可对企业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企业培养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反馈[5-9]。本文就校企联合“1+1”培养机制过程中,校方、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现状进行一定的探索,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1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现状

为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依托企业建立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校上课,时间为入学当年9月至第二年3月;第二阶段在企业挂职培养,时间为第二年4月至第三年3月;第三阶段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和答辩,时间为第三年4~6月[1]。为加强硕士生在企业的培养效果,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和企业各派出一名导师联合对单个学生进行指导,在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硕士生在企业期间要与校内和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报告有关工作学习情况及遇到的生产和技术问题。企业导师由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家担任[10-11]。在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实践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校内导师和学生对实践方向研究兴趣不浓,与企业研究方向出现偏差。2)企业:方向较窄,知识面不宽,创新能力不强,但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和需求为指导,较注意短期效益,存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较低的弊端。3)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

2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仔细分析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突显的问题后,决定在现有培养模式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每个培养阶段设置以学校或企业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的培养模式,在每个培养阶段学校和企业均积极参与,为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做出一定的努力。

1)第一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重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阶段应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须按照培养方案设置理论课程教学。同时,企业采用以下4种方式参与教学:①定期举办企业讲座,让学生和校内导师积极与企业一起探讨目前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问题与难点的创新思考,引导学生和校内导师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②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去企业参观,在实际参观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创新点,进而以理论方式指导企业。③定期举办企业名人讲座,感受测绘工程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④学校定期与企业交流,加强企业对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认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要求,引导企业创新需求。

2)第二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重实践和创新。此阶段应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企业负责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与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交流,以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引导社会发展。在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定期开展学生、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较强的理论基础,改革现有技术路线,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

3)第三个培养阶段学生的培养原则为确定研究方向,在企业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试验,掌握论文书写能力。此阶段应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充分利用高校导师的科研优势及人才培养优势,企业导师可给予一定的研究方向建议,利用企业具备的完善的试验平台进行创新试验,企业具备的实际生产能力推广学生的创新成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结束语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高校教学质量中的突出短板,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启动的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测绘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现状,在现有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期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推动我国测绘行业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蔡昌盛,戴吾蛟,朱建军,等.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J].测绘,2013,36(5):235-237.

[2]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焦明连.卓越测绘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研究[J].北京测绘,2012(6):102-104.

[4]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5]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

[6]朱庆伟,孟鲁闽,刘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7]焦明连.“卓越计划”视域下校企联合培养测绘人才的探讨[J].测绘科学,2013,38(6):198-199.

[8]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47-55.

[9]马俊海,曲建光,李秀海,等.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8):38-40.

[10]戴吾蛟,朱建军,邱斌,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3):54-57.

第4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测绘行业、现状、发展、弊端、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阶段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提出数字地球这个理念以后,有关数字地球的国际会议就在北京举办,此次会议也是全世界首次会议,被称之为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会上指出,我国政府对数字地球的作用非常重视,实行的方针主要是需求牵引,统一规划,分阶段发展并且要共同建设共同分享,这为数字地球建设的发展起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变化,数字中国、数字区域、数字省和数字城市代替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在这种情形之下,对我们国家测绘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建设地球空间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建设需要由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作为基础,也是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点,对国家信息化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建国以来,国家在国土调查方面投入了很大的投资,积累了大量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齐全的专业、较高的标准化及系统性,并且能够遍布全国,大部分地理空间信息的生产与管理都是由国家来负责。其次,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标准,国家科技部组织并研究了空间数据格式交换标准,此标准定义了三种数据的交换格式,包括: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影像数据等。并在此交换格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数据交换件的开发,实不同部门及不同系统间的交换空间、非空间数据得以实现。在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此标准作为国家的标准并进行颁布,二零零零年十月一日进行了实施。空间信息共享元数据标准在地理空间信息描述的基本内容及模式上都进行了规定,具体内容包括:质量信息、标识信息、表示信息、实体、空间参照信息以及属性信息,还有发行信息与元数据参考信息等。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体系的建设,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服务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最后,有关空间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分析以及管理技术能力,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就是国家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管理技术,并且也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利平台与工具,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此领域的技术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软件、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以及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软件等。一直以来,在这个领域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就是国外的软件,而国产软件相比来讲则处于薄弱的位置。然而,随着国家不断重视,并且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这种局面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在九五期,很多由我们国家自己研制的软件都已达到了国外同类的产品,甚至已超越了国外同类产品,不但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新时期我国测绘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建设数据库,第一、把数据共享,在数据库的建设中存在非常严重的重复建设的问题,没有健全的数据共享机制,相应的政策法规也没有保障,没有标准的数据库,这样就导致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除此之外,就是数据较多并且都是各自单位自己加工而成的,并没有形成数据产业。第二、关于测绘经费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对测绘做足够的投入,测绘体制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体制,没有规范的市场,没有稳定的测绘队伍,也没有完善的政策环境。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地理空间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涉及的领域也是技术密集性的产业,不管是购软件设备还是硬件设备,无论是对数据的生产还是更新的投入,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并且投入与产出会产生很大的反差,这对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其次,空间信息技术的标准,在基础类的标准规范中,如今,国家标准只包括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但是,软件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缺乏的,国内没有普遍的使用;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标准只能停留在方案阶段,如:空间元数据标准、空间数据共享模型、空间元数据系统运行规范等,要成为真正的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部分重要的基础性标准也没有开展工作,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标准、空间互操作协议、空间数据传送协议以及空间信息查询语言标准等。另外,在应用类的标准规范中,也没有建立起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或标准。

三、新时期我国测绘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首先,在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中要加快速度,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国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测绘属于地理信息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加快数字化测绘体系向信息化测绘的转变,重点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其次,在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省份的应用示范工程。以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作为平台,有效结合其他行业专业部门的专题数据。

四、笔者对我国测绘行业的几点看法

第一、根据目前我们国家的国情,制定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政策,需要考虑以下四个原则:一是鼓励公开,提供数据共享程度的原则;二是把市场竞争的机制引进来,充分利用利益驱动的原则;三是运用国家宏观手段的原则,四是实行数据分类动作的原则。 第二、制定出空间信息共享的政策,具体包括:数据报偿定价政策、数据投资政策、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政策、数据公开和保密政策、数据分类运作政策、数据安全以及防护政策、数据标准化政策等。第三、使数据共享的关键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具体包括:数据模型和数据格式、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质量、地理信息的标准化、网络建设、数据的互操作、法规与政策。在使国家信息得到安全保证的基础上,使部门及地区间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以及合理的利用,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第四、实现地理数据共享其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地理信息标准化,这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国际有关地理信息标准的水平相比较,我们的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重点是标准的理念基础及适用性的差距。第五、使国家的空间管理体制得到健全,在新世纪的全球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之下,使我国的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得到进一步的研制,使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及专项计划得到进一步的明确。第六、在人才的队伍方面加强建设,无论是测绘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在不断的快速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培养方面要不断加强并进一步落实,这样才能跟着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使我们国家在此领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提高国际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把应用成果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队伍得到稳定。

参考文献:

1. 景维立,孙仁锋. GPS网络RTK技术及其应用[J]. 四川测绘,2005,28(4):184-187.

2. 晏红波,黄腾. GPS网络RTK 的现状及应用前景探讨[J]. 现代空间定位技术研讨交流会论文集,2007,5(3):66-73。

3. 陆贤东,顾和和,王飞. 网络RTK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分析[J].矿山测量,2008(2):18-24. 4.过静郡,王丽,张鹏. 国内外连续运行基准站新进展和应用展望[J].全球定位系统,2008(1):1-10.

5.李征航,何良华,吴北平. GPS技术的最新进展——网络RTK [J].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27(2):22-25.

6. 张琼,王建文. VRS技术原理及网络RTK在城市规划测量中的应用[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4):63-65.

第5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比例尺地形图 工程测量 分析 应用 测量

[中图分类号] P25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36-2

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占据工程测量中不可获取的位置,下面我们首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在主要过对某观测站的站址1比500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施测和分析,在进行施测过程中,主要采用的GPS观测、选点等等方式来对其进行的测量,下面我们就简单的对某观测站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阐述和分析。

1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发展和其优势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给其他领域带来便捷的同时,同样也给我们测绘行业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向和目标,随着测量仪器的不断更新和换代,更是测绘行业的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来了。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出现,在很大意义和程度上解决了工程测量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大比例尺地形图对范围比较小的地区也能及时的进行工程的测量和检测,一方面提高了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在很大程度节约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时效性。

2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实例

2.1测量实例内容概述

采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试某观测站,在进行测试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选点、埋石、GPS监测、水准联测等采集工作,在此项大比例尺地形图工程测量工作中,主要投放的设备有六台、GPS接收机四台、全站仪一台、自动水平尺一天,其观测和测量的时间为15天,然后根据时间要求提供测量的结果。

2.2测量区的基本情况构造

需要测量的观测站的周围范围交通还是非常的便利的,需要测试的地区地形比较开阔、起伏的程度不是非常的大、可以算作是平原,但是在测试区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就是周围树木角度、可能会对测量的准确度和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

2.3GPS接收机在工程测量中的使用

GPS+RTK在工程测量中说,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其使用程度,在工程测量中,更是非常的广泛,在建筑工程中,测量其建筑地形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GPS+RTK的完美结合进行的建筑工程中地形的测量,在建筑工程地形测量过程中,通常都是使用不动态的测量方式,来对其建筑工程地形进行的控制和测量,在使用GPS+RTK进行的测量中,只需要通过GPS进行的定位,然后通过RTK来进行碎步测量,在测量过程中一般都是需要一个人背着测量仪器,然后在地形的碎点上呆一下,在进行的移动过程中,还需要输入其测量的特殊编码,最后通过定位,就可以非常方便的测量出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需要的施工地形图了,通过二者完美的融合,一方面使其地形图能够保证其准确度,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和时效性。

2.4采用相应方法统计其精度加以分析

在了解玩测量区的基本构造环境之后,我们通过对测区几条不同的线路进行定位观测之后发现,得出相应的数据如下,点位误差最大值4.4mm,最小值3.21mm;无约束平差后相对精度最低l/47万、最高1/56万;约束平差后相对精度最低l/34万,最高1/41万;同步三角形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大值为2.07ppm。而这些都是大比例尺地形图能够满足的(表1《工程测量规范》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地位误差精度要求)。

2.5采用大比例尺地形图1比500的施测方法

(1)在对该观测站站址1比500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施测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数字化构成图方法来进行观测站的施测,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首先采用的作业方法,可以采用GPS不动态定位方法,来对其观测站地区进行的内图根点坐标标注和联想,在进行这一过程中在,还可以采用水平尺联测的方法,施测图根点的高程,进行测试区内部的数据和图像的采集,然后在从测试区外业采取相应的数据,最后测试区外业采集的相关数据和图像,使用光缆传播的方式,传播到测量使用的计算机中,然后计算机机会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模式,来对其采集和传输的数据进行的及时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最后计算机会将分析和才采集的图像文件通过绘图仪的方式打印传输出来(表2测地貌特征点的视图要求)。

(2)为了能够保证长期保存图根点以及未来将进行施工放样测量的工作,为了今后的施工考虑,我们可以在采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之后,然后在每个不同的测试区之内预埋一些长久性的埋石点,在进行埋石点的过程中,其石头高度一般都是要在五十厘米左右,所埋石应该在视眼开拓的地方,而且还不容易受到别人的破坏。

(3)通过对上述观测区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发现改观测区采集的点数为652点。在进行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基本绘图软件是来自于南方CASS的成图系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多年以来很多单位和专家使用之后,都说效果比较好的软件。

3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实例相应的技术总结

该测量工程在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主要通过对方式就是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进行图像的观测的,在进行GPS网的施测过程中,可能是由于树木角度的情况,使其知点距离和待测图根点距离较长,为此,在进行测量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三台GPA接收器的形式,对其观测区进行同步的观测和测量,经过测试才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其结果还是比较符合测量的中的规定范围和相应要求的,可以说是相对比较准确的GPS数据测量结果。

在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得出了相应采集外业数据652个,测绘出绘1:500数字化地形图1份,还在测量过程中,在测试区中增添了预埋石的数量,为四个,实际测设临时性图的相应根点有八个左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上文中我们简单的对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发展,以及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在论述过程中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同时希望我们相应的实践人员能够在日常工程测量工作中,不断的对其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争取创新和完善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方法,为今后工程测量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为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工程测量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会议论文.电子平板测量环境下实现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一体化的探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暨中国测绘学会年会-2007(1).

[2]期刊论文.地形图测绘中GPS-RTK用于图根点测量的可行性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6).

[3]期刊论文.GPS-RTK与全站仪联合作业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6).

[4]期刊论文.GPS-RTK高程拟合在湖北来凤县道路改造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与精度分析-城市勘测-2011(3).

第6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GPS,基线向量,约束平差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GPS)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以其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功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等级精度的城市控制测量中。如何对城市GPS控制网施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将会直接影响到成果的测量精度。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保证城市GPS控制网测量精度制定了一套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城市测量GPS用户参考。

一、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

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 8016-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

二、专业技术设计

(一)等级划分

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和《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中规定的城市各级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平均距离,要求在城市GPS控制网布设时,其相邻点间平均距离应符合表1要求。同时,允许相邻点的最小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1/3~1/2,最大距离可为平均距离的2~3倍。考虑到南方地区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因此,在南方地区布设C级GPS控制网时,其平均边长限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到20~25公里,同时规定边长超过25公里的同步环应增测一个时段,以确保GPS测量数据的质量。

城市各级GPS控制网平均边长  表1(单位:km)

第7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测绘;数字城市

近年来,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或正在启动各自的数字城市建设计划。一个以“数字城市”为旗帜的城市信息化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这一变革中,测绘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及其构成

1.1“数字城市”建设的意义它是一种数字革命,包括城市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城市的各个方面和坐标、时间、事物属性等多维空间,以数字的形式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再现,并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其概念的认识尽管尚不一致,但对于数字城市建设意义的认识则是相同的:即数字城市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全局上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构建“数字城市”的组成要素它的构建要素由电子地图,专业信息以及相关信息等构成:① 电子地图:作为“数字城市”所需要的一般是1:200~1:2000等比例尺专业使用的各种地图以及其它地图;②专业信息:各行各业的专业信息和数据库,主要包括图片、文档、数据库、多媒体信息等;③相关信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相关信息是指与各专业信息共用的信息,包括遥感图像、人口数据、城市面积、行政区划、其他共用的信息系统等。

2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地球上几乎7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球的空间位置有关,可见空间信息好比是数字城市的血液,没有它数字城市就只能是一个干枯的空壳,而空间位置的确定和空间信息的获取都离不开测绘科学。而建设数字城市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城市GIS 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平台,是其它各种专题信息系统的基础前提和有效载体。建立城市GIS 基础平台离不开多尺度和多分辨率、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数字线划矢量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这些图像和资料的获取又都离不开测绘工作。

2.1测绘提高了数字线划矢量图的生成效率数字线划矢量图(DLG)是数字城市基本图件的最主要形式,是建立各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也是进行规划、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城市建设与管理所使用的基本地形图比例尺主要有1:500、1:1000、1:2000、1:5000 和1:10 000 等5 种,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可以测绘各种相应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利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提供的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影像匹配技术以及多种高效实用的测图模式,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小范围和局部的地图测绘与更新可以采用数字化测图技术,以保持城市图形资料的现势性和实时性。

2.2测绘可实现数字高程模型的大规模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建立数字城市的基础信息之一,是赖以构建城市三维景观和进行各种工程设计的基础信息。目前我国仅有约1/8的城市建立了一定范围的DEM,使用的格网尺寸为5m~25m,格网点高程精度为0.25m~1.20m。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具有自动大规模生产DEM、自动生成等高线等功能,可提高生成等高线的效率。

2.3测绘便于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是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对中心投影的航空摄影像片进行纠正处理、消除了投影差的垂直投影影像地图。由于它包含地表的各种原始信息,而且通过纠正处理,比例尺和相关位置是准确的,可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灾害防治以及军事等多种领域。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数字正射影像图对于线划图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均少得多,覆盖范围也很有限。所用片种包括黑白、彩红外和真彩色三种,主要用途是城市规划、土地调查、资源管理和更新地形图。目前,数字正射影像图在世界范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随着1m 分辨率卫星影像投入使用,以及影像识别和单像特征提取技术的进展,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可以进行正射影像纠正、镶嵌、影像修补和任意影像的无缝镶嵌,此外将数字正射影像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叠加,可生成城市的三维景观图。

2.4测绘在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的组建和专题地图生成中的作用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是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三维地理坐标,构建真实的城市三维景观模型。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可根据大比例尺航空摄影像片通过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精确测得地物的空间三维坐标,由计算机软件自动生成建筑物的结构模型并贴上相应的纹理建成。数字城市建设所需的各种专题地图,例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管理图;电力、通讯、煤气、给排水等管网图;道路交通旅游线路图;水资源、环境监测图等资料的获取都离不开测绘工作。

3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数字城市”为测绘行业带来的机遇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数据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占有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测绘作为空间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的最主要来源显然将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将数字城市建设列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甚至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项目,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项目的规划、实施和运行,这无疑给测绘行业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有关方面所做的调查和分析:由于信息内容丰富、空间分辨率要求高、地物变化速度快,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生产与更新的费用高、周期长,我国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严重老化、现实性差的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当然也不能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因此测绘行业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充满机遇。

3.2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3.2.1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技术发展的挑战。测绘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技术。最近几十年,测绘的技术手段经历了多次巨大变革。传统的技术手段不断被新的技术和设备所取代,测绘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生命力不断增强。可以说,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大大促进了测绘业的发展,测绘的命运与技术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技术发展使测绘行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给测绘行业带来了挑战,增加了风险。目前测绘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与IT关系十分紧密。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导致了测绘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测绘部门不仅需要在新技术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新硬、软件购置、人员知识和作业习惯更新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投入,而且还必须面对诸如技术欠成熟、标准规范不适应、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以及人员流动等带来的问题。

3.2.2测绘行业在“数字城市”建设中面临信息需求的挑战。来自信息需求的挑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内容,二是信息的质量及信息获取和使用的代价。

就信息的内容而言,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各种信息资源,尽管地理空间信息工作者常说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信息70%与空间位置有关,但公众经常使用和感兴趣的信息却主要是关于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非空间信息”,实际上大部分非空间信息与位置均直接或间接有关。同时,空间信息也包罗万象,地形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虽然空间基础信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但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

信息的质量主要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现势性和完整性,而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代价与信息的质量密切相关。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和使用的基本准则,即:快、准、 全、廉。所谓“快”指的是数据获取的周期要短,信息的现势性要高;“准”表示适应应用需求的数据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应准确可靠;“全”反映的是为满足应用需求所获取和提供使用的数据在内容上应全面、完整,在时空表现上要真实;“廉”则是指经济性,就是说空间数据的获取特别是使用的经济代价应尽可能小。目前城市测绘离这些准则尚有差距。

总之,测绘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起着基础性和先行性的作用。要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必须要保证测绘工作提前落实,否则离开了测绘去构建“数字城市”无异于“空中楼阁”。作为测绘行业,必须要看清形势、明确任务,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宁津生、陈俊勇等:测绘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孙福海、禄丰年:3S测绘技术与数字地球[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2.

[3] 赖明: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陈军:构建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A].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张辉峰:“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及应用的规划设想[A].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数字城市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服务的几个问题[A].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7]、蔡力群:城市空间数据的现状与发展对策[A].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第8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探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迫切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大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由此可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顺应时展、响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有效“载体”和“手段”。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至今开办已超过6年时间,职业教育工作者们在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变职业教学理念,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技能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工作,但存在以下问题:

1.竞赛相关制度不全面,甚至缺失。由于大赛开办时间并不长,各院校思想观念认识以及制度建设上都仍处于探索阶段,表现为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全面,例如,只重视对大赛结果的奖励,而忽略了对基于大赛进行课程改革的肯定和奖励。所以大赛对常规教学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偏离了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大赛的初衷。

2.测绘技能竞赛相对于其他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是,重点考核学生实操能力、计算能力、现场灵活应变能力,而对理论知识考核相对较浅。目前竞赛训练是由两至三名教师凭教学和竞赛经验进行指导,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随机性和随意性都较大。指导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框架文件——训练大纲、训练计划、训练教材等在经历多届大赛后也未形成。不可否认,这些内容要写成文本教材,并能指导历届大赛训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凭几位指导老师是不容易完成的。再者,竞赛训练指导是教师的“额外”工作任务,不受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约束,他们很少会主动编写大纲和计划。文字性内容的缺失,导致每一年竞赛训练的指导工作都是“白手起家,摸石头过河”,而不是在往年基础上逐年提高。

3.未能充分发挥“赛项规程”的在构建岗位技能训练体系的积极作用、相关院校做好了“怎么用”的工作,但却没做好“怎么来”的研究。每年测绘测量项目组委会都会聘请行业专家、现场一线技术人员在参考国家测绘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赛项规程”,着重考核选手们是否具有协作完成某个项目的能力,每一个细节是否满足标准和规范。因此,他们把“规程”和“标准”每一条目都吃得很细,针对每一条目都有专门的训练方法和考评标准。但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没有意识做好“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赛项规程”的转化研究工作,是建立和优化道桥行业测绘岗位技能训考评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极具价值的研究参考。

二、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关于技能竞赛对教研教改影响作用方面,世界技能大赛主席杰克·杜塞多普认为技能大赛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参加技能竞赛未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在回国后要反思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跟进技术的发展。2004年美国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基金组织进行的优秀参赛人员的追踪调查表明,参加奥赛对学校教育的开展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在奥赛影响下,美国的科学服务社、英特尔公司、西北大学共同开发了一门课程,在课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讲授各种问题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竞赛与进行科学研究。

国内关于技能大赛的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蒋建峰认为,应将专业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通过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2.刘亚萍认为,技能竞赛的开展对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竞赛的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有反馈的作用,同时加深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训练过程有助于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可提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

3.焦明连认为技能大赛激发了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学生提高能力的要求,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

三、研究对策

(一)研究目标

以省级、国家级两级技能大赛为契机,以指导竞赛训练为载体,撰写测绘技能竞赛训练大纲、训练计划、训练教材,初步构建一个有实际指导作用的道桥测绘岗位行业测量技能训考评体系。

(二)研究内容

1.测绘技能大赛指导教材编写。在训练开始时,教师首先根据历年指导经验,给出训练的指导大纲,大纲中给出训练大致划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例如,二等水准测量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训练目标熟悉仪器操作和测站心算,内容以单测站训练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优化配合提升团体能力,内容以四人配合完成一段水准路线为主;第三阶段是提质提速阶段,内容以模拟参加比赛完成训练为主。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每日(周)训练情况进行文字性的总结,总结中包括:人员的配合,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训练数据的统计情况,为了提升整体时间和成果质量所进行的单项训练的方法和实际效果。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在指导训练过程制定下一阶段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比赛结束后,教师将训练阶段所有文字性材料进行汇总,根据训练和比赛的情况,调整训练大纲和训练计划,编写指导教材。

2.道桥行业测量岗位技能训考评体系研究。以大赛指导老师为核心成员申报院级或厅级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岗位技能标准转换为赛项规程,并进一步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建立测量岗位技能训考评体系。在指导比赛和研究课题过程中,形成若干道桥行业测量典型岗位技能训考评方案,并应用于大二学生的岗前培训并实时跟踪其定岗实习情况,以检验实际效果。最后通过走访和调查道桥 行业对测量岗位的需求,以及对训考评方案的意见与建议,逐步形成训考评三位一体的体系。

3.技能竞赛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研究。包括在学生社团组织机构中成立技能竞赛协会、进行选手梯队培养,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参训参赛的氛围;由二级学院制定选手选拔方法、前期训练经费使用制度、学生调停课、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等,将教师指导训练工作、学生参训纳入常规教学管理,使得训练更加规范。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四、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场高职院校间专业性很强检验教学成果的技术和技能比武,是全方位检阅和展示从个体到团队、从单一技能到职业素养的平台。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沟通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对深化道桥专业教学改革、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具有很强的推进作用,达到了“以赛促改、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目的。

本文为院级教科研项目:《基于国省两级测绘竞赛构建路桥专业测量技能训练模式研究》(编号HJY14-1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第9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 GIS教育 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15-03

一、引言

自1991年联合国亚太环境规划署视察并援助安徽GIS技术项目以来,安徽GIS产业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全省各行业GIS技术应用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GIS产业的发展纳入《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GIS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需求旺盛并快速发展,使得我省乃至全国对GIS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全面掌握安徽省GIS教育现状,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组织调查了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在线及各高校招生就业等网站进行综合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省高校GIS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社会需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安徽GIS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安徽省高校GIS教育现状

(一)GIS专业设置现状

截至2012年底,宿州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系已系统开展了GIS相关专科教育;已设置并招收GIS专业本科生的有滁州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大学、池州学院和铜陵学院等9所高校。

其中,滁州学院GIS本科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师范大学GIS本科专业设立“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拥有培养GIS专业人才的硕士点,全省没有GIS专业的博士点,但部分院校已陆续开展GIS相关专业的博士培养工作。

(二)GIS本科专业发展

因为针对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培养方案与本科生差别较大,与生源专业、导师研究方向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等特点,且安徽省GIS专业硕士点较少,招生时间不长,招生人数不多,因此安徽省高校GIS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生的培养上。

自2001年合肥工业大学开设GIS本科专业以来,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GIS本科专业,随着各学校师资力量的壮大和软硬件的加强,招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全省高校面向全国每年新招GIS本科专业学生由2001年的30余人增加到2012年的600余人,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GIS专业人才。以下将分析安徽省已完成四年度GIS本科教育的6所高校GIS教学情况。

(三) GIS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构成

合理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GIS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据调研,GIS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或所在高校指定的必修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计算机基础类、语言类、人文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

(2)公共选修课:由各高校统一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取学习的课程,它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构建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3)专业基础课:指与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是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主要包括测绘类、计算机类、地理类、其他类等。

(4)专业选修课:指学生根据专业的培养要求与自己的学习方向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有利于拓宽专业知识面与应用技能,并为发展特定方向的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5)实践及其他: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军训、公益劳动等。

2.课程设置及学时划分

GIS是多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的,因此地理类、计算机类、测绘类和GIS类的课程组成了GIS专业课程的基础。各校总学分设置相差不大,但在课程构成上各有侧重。在偏工科为主的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院校中,应用性较强,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较大,均在30%以上,其中安徽理工大学公共基础课比重最大为39.5%。而偏理学的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更侧重地理类、计算机科学类及GIS类课程的教学,专业基础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较大,均在35%以上,其中安徽师范大学比重最大为51.2%。公共选修课各校学分设置基本类似,比重差别不大。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滁州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专业选修课比重较大,均在13%以上,体现了对学生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重视与培养。

3.实验与实践环节设置

GIS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也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仅靠课程是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还要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设置丰富的实践类课程。通过几所高校调研,我省GIS本科生实践课内容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等;专业实验课教学;创新实验和素质拓展;生产单位实践及毕业实习、论文设计。

目前6所高校已建立GIS专业实验室,基本满足学生上机实践的需要,其中安徽师范大学实验室数量最多,面积较大,安徽理工大学GPS等相关测绘硬件设备最多。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地图制图、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实习都涉及专业软件,专业软件平台主要有ArcGIS、SuperMapGIS、MapGIS、Mapinfo等GIS软件,ERDAS、ENVI等遥感软件,南方CASS等数字测图软件。

(四)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科学规范的教学过程的首要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个人品质,而且整个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术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必须保持合理。根据2010年底各高校反馈数据,6所高校GIS本科专业师资力量,博士学历42人,硕士学历55人,本科学历3人;助教9人,讲师56人,副教授24人,教授11人,学术带头人6人,集中于硕士学历,讲师职称。教师人数滁州学院最多,安徽理工大学次之,安徽建筑大学和安徽科技学院最少。专业结构对比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偏GIS,安徽师范大学和滁州学院偏地理,安徽理工大学和安徽科技学院偏测绘。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各高校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比例较大。

三、安徽省GIS产业人才需求

安徽省GIS产业应用范围从最初的土地规划、资源管理、水利防汛扩展到了几乎所有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各行业,根据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2009年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其公司ARCGIS产品2005年-2009年在安徽的销售量分别是2004年的3.9倍、5.7倍、14.7倍、19.3倍和22.4倍。ARCGIS作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GIS平台产品,其在安徽省的销售增长比例,客观地反映出安徽省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快速增长的态势。GIS多元化应用、快速发展的局面使得我省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我省GIS人才需求进行探讨,以利于各高校完善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的GIS相关专业人才。

(一)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及高校人才引进

省直事业单位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与GIS相关的测绘工程及计算机等专业,学历层次以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近两年人才需求量加大。与省直单位相比,各地市对测绘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GIS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集中于传统的国土、城建、测绘管理、规划、水利等行业,学历层次均要求在本科或硕士,除个别岗位注明适合男性外,其他岗位无性别要求。

目前我省很多高等院校现有GIS专业教师中部分是从其他学科通过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可能存在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实践经验较少的情况,需要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和人才引进来提高学校的整体GIS教学水平和大型科研项目实施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根据各高校反馈信息,目前我省各高校均有GIS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主要集中于遥感、GIS软件设计、GIS系统开发等研究方向。

(二)企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安徽省一批软件企业纷纷涉足GIS领域,对GIS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各企业通过专业人才网站、行业或单位网站、论坛、人才交流会等方式招聘,类型包括程序员、资深开发、测试、技术支持、数据处理、市场、营销、项目经理、高层管理及其他。

本文调查了相关企业122个招聘岗位,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并统计性别倾向、学历倾向和注重角度等特点。目前所紧缺的GIS人才工作性质为技术类岗位,程序员(35%)和数据处理人员(24%)是目前最紧缺的,资深开发人员次之,因此技术研发类岗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毕业生需求最多的方向。从性别倾向来看,目前正在招聘的岗位中56%基本不考虑性别差异,但是仍有39%的岗位倾向选择男性,与倾向女性的5%有较大差距。从学历来看,本科生(38%)需求最大,硕士和专科生次之,但是也有相当的岗位不限学历,因为从企业注重的角度中可以看出,未来发展潜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短期内尽快上岗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的在校成绩、是否学生干部等不是企业最关注的角度。

四、面向需求的GIS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和课程设置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由于近几年来我省GIS产业发展较快,GIS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好,很多高校纷纷申请开设GIS专业,但是各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实际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部分院校师资力量不足,GIS专业技术力量有待提高。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GIS实践性极强,需要通过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各高校虽设置了较丰富的实践课体系,但仍然存在着部分毕业生编程基础较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

五、对策与建议

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教学思路、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应顺应社会需求做出新的调整,按照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来制定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保持原有专业特色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部分高校对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积极采用工程教育(CDIO)理念和教学大纲,将会对GIS专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应针对现状有选择地引进计算机、地理、GIS、遥感及测绘等专业教师,充实GIS专业教师队伍,提高综合实力,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在职教育,提高GIS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注意开展教师梯队人才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定期开展核心课程教学观摩或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逐步提高核心课程授课教师水平。

加强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和学术创新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实践性,与学校的科研项目挂钩,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基础软件或应用系统的研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安排到相关3S企业、生产单位及各级地理信息中心进行挂职锻炼,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捍卫,张友静,张行南等.21世纪高校GIS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

[2] 刘明皓,袁正午.GIS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策.计算机教育[J].2006,(10).

[3] 周卫.GIS专业的测绘科学技术需求与教学[J].现代测绘,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