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文学家范文

现代文学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文学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文学家

第1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良种村的故事

汽车在高山峡谷中行进。在走不尽的重山峻岭中,一垅垅河谷田畴忽然展现在眼前,让人兴奋不已。可能不少人会认为,环境恶劣,农业耕种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其实,这早已经是一种过时的看法。 当地的农村干部告诉记者,农牧业是的经济支柱,粮食生产连续获得12个丰收年,除了农民长期以来重视农业水利、改肥等基础设施建设外,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特别是推广优良品种取得的。如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引进并推广优良小麦、青稞、油菜等作物品种达80多个,推广面积在70%以上。 许多农民在多年的耕种中看到了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纷纷改用良种,于是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专门种植优良种子的村落。堆龙德庆县东嘎镇的桑姆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村子在拉萨市农牧局的指导下,共引进了美国、法国等国家的11个品种,通过试种成功后,进行品种制作,再供应给周围的村庄种植,获得了好的收成。 良种的效益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市场上普通青稞每斤售价0.80元,冬小麦每斤售价0.60元。如果是良种的话,价钱就不一样了,良种青稞每斤售价1.30元,良种冬小麦每斤售价1.25元,于是家家都愿意引种良种。去年桑姆村共出售良种9万多斤。 的确,农民们看到,在土地、耕作制度改进与优良种子相比较,无疑种子增产的潜力是最大的。良种使地方的青稞产量由过去的二三百斤提高到800多斤,春小麦由过去的500多斤提高到900多斤。日喀则地区冬小麦甚至达到了亩产1700多斤的纪录。 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技术,使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改善。在拉萨郊区、日喀则和山南等地区,记者都看到了农民自动联合起来的创举。因为,单家独户经营,往往出现播种技术参差不齐、土地不利于机耕、灭虫不力等情况。于是许多农民便自动联合起来,或是由当地政府组织,进行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等“五统一”,或者“八统一”。这样,既调动了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冰雹喇嘛失业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在藏东南,还是在北,我们都看到了一些悄然变化着的民情和风俗。 勤劳致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的广大农村、牧区,群众都信仰藏传佛教,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现在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人们的宗教观念变得宽容而温和,既信仰宗教,也相信科技种田和勤劳致富。林芝一带的农民,农忙的时候出来转经的人很少很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说:“转经又转不出粮食来,要致富,还要靠辛勤的劳动。” 年楚河江孜地区是的“粮仓”,每年都要向国家出售大量的商品粮,但这里又是灾害多发区,特别是冰雹的危害时有发生。过去,每到夏天都有不少农民请喇嘛念经驱雹,这些喇嘛因而被称为冰雹喇嘛。而今“冰雹喇嘛”全都失业了。 1999年4月,上海市在江孜投资了100多万元,建起了第一座县级人工影响天气的雷达指挥中心,并配备了中国最先进的数字化天气雷达设备。在去年7月到9月投入使用的两个月中,共向全县乡村5个炮点提供了5次作业,发射了2500枚炮弹,使江孜县14万多亩粮食作物免遭一次又一次的冰雹袭击。使粮食安全入仓。 雷达中心的负责人旦增告诉记者:“现在,江孜没有一个农民再会找冰雹喇嘛念经驱雹了。有一位名叫旺扎的冰雹喇嘛开始不相信我们的雷达有这么大的用处,来中心参观后说:‘这家伙真灵验,我们只好另找出路了。’” 科技种田也影响了人们的择偶观念。一些农村出现了择女婿要念“科技经”的现象。堆龙德庆县东嘎乡规定,凡是哪户人家要招上门女婿,都必须经过村里的科学文化知识考试。不合格的,不得领取上门女婿进村的通行证。如今在农村,年轻人不好好读书,不学习科学知识,以后娶媳妇都困难了。

起房名的新风俗

过去的,只有贵族才有家族名,或者叫房名、家名,而普通老百姓是不能起房名或户名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藏族人都是有名无姓。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许多普通老百姓不仅有了名,也给自己取了姓。在后藏的日喀则农村,农民盖好了新房,在乔迁仪式中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就是为新房起户名。通常的做法是办一桌酒席,请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然后宣布房子的名称,这些名称一般都非常吉祥。从此在这个房子里生活的人,均冠于这个房名作为姓氏。于是,姓氏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在农村,像“吉律”这样的一些贱名也渐渐消失了。过去,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的生活无保障,卫生条件差,孩子的死亡率很高。作父母的在生了一两胎均告夭折的情况下,往往会给再生的孩子取一个很贱的名字,比如“吉律”(狗屎)、“帕加”(猪屎)、“其珠”(小狗)之类……人既贱之,鬼神亦不取。而今,这类名字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代表父母美好愿望的名字,比如女孩子叫“强巴白珍”(未来白度姆)、“格桑卓玛”(格桑花仙女)、“德吉卓嘎”(幸福度母)等。男孩则流行叫“次仁罗布”(长寿宝贝)、“丹增加布”(永远的王者)、白玛顿丹等等。

第2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一)语言含蓄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学的创新

与古代诗歌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学,大致是从“”开始产生,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虽然在形式上,现代文学在很多角度都延续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型结构,然而纠其本体来看,现代文学与古代诗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小说、新诗杂文、散文诗歌,新的文学题材不断产生,并加强了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的完善,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迅速产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现代文学正在以一定的发展速度向世界范围内融合,通过体现现代思想的白话文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带动和支持,现代文学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风格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外的先进文化传播,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也都为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经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学作品已经从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标和价值取向上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发表途径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我国的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三、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古诗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能代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无论人们追求的或憎恶的是什么,总是可以通过某篇章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得到恰当的体现,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在诗歌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记录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审美欣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经典语句,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所处社会的和平与美好。而《离骚》诗中却形象阐释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对社会恶劣环境的不满,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报国无门的那种悲凉的心境通过诗中进行流露彰显,表现除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他的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深思,吸引人们探究杜甫的生活现状,也进一步现实出了古诗的思想发祥性,这一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有大量的人都将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诗人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领悟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发祥地。现代文学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从古代诗歌中的诗境和思想中吸收进来的,由于古代诗歌层次鲜明、内容大方,且作者在写作时大多善于结合自身的处境和经历,能将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现代学者不断领悟不断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发源,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的写作中,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无论是对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给人以无限遐想,且这种写作方式融入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排比、形象比较等,有时还会采用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这些写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现代的文学作品当中。古代诗人注重寓情于景,经常是在欣赏到优美的景象或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如“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990多首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灵活采用乐府诗和古风体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过诗歌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显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诗歌中,形象鲜明,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都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不同的诗人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特点,但是大体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为诗句本身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达,让诗歌渗透到生活中,让大自然为之敞开怀抱。古代诗歌大多强调对仗工整,而现代诗歌也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线索并立,让议论文的写作更加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古代诗歌想象力的指导为现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韵味,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大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个人的思想主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学,在创作上都是为了体现一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古代诗歌当中,诗人大多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所在,通过诗歌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抨击、对英雄事迹的歌颂之情等,通过这些主题思想,读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或作品?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通过作品可以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期待等等,这也是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应用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散文家家、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络绎不绝,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老舍、沈从文、余光中、莫言等,都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鲁迅、闻一多这类爱国主义作家来说,他们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杜甫、陆游、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灵感和创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学家笔下的传统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鉴了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主题形式。以现代诗歌为例,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相比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对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刻画,显示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现实主义的内容主体显示出了劳苦百姓生活的贫困,以及对统治者滥征苛捐杂税的不满,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鲁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学代表。

四、总结

第3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一.人文素养价值取向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极力倡导人文教育,他写信给《语文报》主编任彦钧,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道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在塑造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充满人文性的现代文更不在少数。鲁迅在《药》中对寂寞而死的夏瑜表现出的景仰,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憧憬,杨绛在《老王》中寄托的哀伤,等等,或是歌唱生命,或是悲天悯人,或是敬重善良,或是诅咒黑暗,作者的笔端流淌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真情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此类文章阅读教学时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教材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诉求。

在教学文学文化类作品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中形象、情感、情境的体验,对真善美的初步鉴赏,对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品味等能力,以及对人文思想的感受力。

在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在伽西莫多在刑台上喘息着喊道“给水喝!”时,“(那个姑娘)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曲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观众也都被感动了”。此时,教师抓住这一段描写组织学生讨论:爱斯梅拉达该不该去救伤害她的伽西莫多?经过讨论,学生会达成共识:这个被每个读者最认可的震撼人心的场面,原因就在于它突出了少女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天性,揭示伽西莫多被唤醒的人性中的美与善,也折射出作者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芒。这样,学生心底的人文价值观被刷亮了。

二.科学素养价值取向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奋发努力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应该成为阅读教学价值指向的。

现代文的阅读教学应借助对作品内涵意蕴、哲思物理的体认,来培养学生科学论断的思辨能力,对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的领悟能力,这有助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首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科学精神。例如达尔文在《绪论》里这样阐述:本书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任何一点不能引用事实来作证,而每一个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出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只有对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的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的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但这里不可能这样做。在这一段阐述中,达尔文以谦虚审慎的态度面对生物界关于物种起源的各执己见的现状,同时勇敢地面对异议,面对挑战。这种态度就是科学的精神。在这篇文章里,达尔文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其他地方,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深深地感悟。

其次,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他十分推崇实验在认识自然界时的作用。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常犯错误有四个原因:一是对权威过于崇拜;二是囿于习惯;三是囿于偏见;四是对有限知识的自负。因此,培根反对按照书本和权威来裁定真理,而主张靠实验“来弄懂自然科学、医药、炼金术和天上地下的一切事物”,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精神的培养,关键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古语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来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进入活跃状态,让学生学会主动发问。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恰恰是不可或缺的。

三.思维品质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价值取向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阅读教学,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专门安排了“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当我们学习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我们探讨“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小大之辩”,我们欣赏庄子“无所待”的哲学高境;当我们迷醉于王羲之《兰亭集序》飘逸的书法时,却发现“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死观更让我们着迷。这些内容无疑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文章。

而现代文中也不乏佳篇。例如,在教授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中国绘画、戏剧存在的形象,切实进入“虚”中,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以培养其形象思维。而在教授达尔文《绪论》时,因为文章本身逻辑感特别强,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语法句法分析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包含着多个推理论证:美国政府曾许诺黑人和白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可诺言至今没有兑现,今天“我们”就是要兑现这个诺言;再如,我们的目的是要求政府兑现诺言,让黑人和白人享有同样的权利,而采取暴力手段和这个目的是不一致的,所以我们不应该采取暴力的方式。这篇演讲之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除了鼓动性的语言外,合乎逻辑的推理,也是文章一大亮色。

四.创新运用价值取向

近年来,在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中,命题者总是设置一道“探究题”,要求考生对文本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作品某个细节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究分析。尽管这道题历年得分率并不高,但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一直没有放弃,其目的在引导学生个性阅读、创新阅读。这种价值导向,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也应该体现。

为了实现这种价值取向,在阅读教学中要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即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做或浅或深、或寡或多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

黄厚江老师在教授汪曾祺散文《葡萄月令》时,有这样一组对话:

师:“汪曾祺之所以这么乐观,在这样的生活中还能充满爱,那么在汪曾祺的心中,葡萄是什么呢?”

有个学生回答说:孩子。

师:有何凭据?从文中找出凭据。

生:四月份,给葡萄浇水,“不一会,它就从根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子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师:这是把葡萄当孩子。还有其他依据吗?

学生小声讨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比喻,便联想为作者似乎把葡萄当做孩子了,对于这样的个性化的解读,教师敏锐地抓住它,并展开讨论。

生:“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幸福、平静、慵懒。”

师:这怎么说明葡萄是孩子呢?(学生笑)

师:葡萄园把每个葡萄看成它的孩子,那葡萄园就是孩子的妈妈。那为什么说葡萄又是汪曾祺的孩子呢?我们想一下,如果葡萄园是妈妈,爸爸是谁啊?

生:(齐笑)汪曾祺。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肯定了学生个性化解读,而且并不违背全文主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一旦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就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冲击波”。新课程特别强调自主的探究意识与自由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倡个性化阅读正是与此精神相吻合的。

第4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关键词】茅盾;儿童文学;历史价值;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108-1.5

作为一位“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家,茅盾用人文主义大笔关切着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当然更包括着民族的希望―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茅盾积极思索、奔走呼号,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茅盾的儿童文学创作数量不多,这数十篇作品在浩如烟海的儿童文学史中也许稍显单薄,却给当时荒芜的中国儿童文学花园培上了一片青苗,“为中国现代童话文学的真正诞生起到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这些作品以最直观的形式体现了茅盾的儿童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以及突破中国儿童文学困境的积极尝试。此外,茅盾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经典著作,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一、有关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及儿童文学

的功能问题,茅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梳理中国童话翻译的发展过程,追溯中国儿童文学“带着镣铐舞蹈”的成因是“‘五四时代’的开始注意‘儿童文学’是把‘儿童文学’和‘儿童问题’联系起来看的”。尤其可贵的是,茅盾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对于“儿童文学的功能”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问题,提出“儿童文学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满足儿童的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遗憾的是,今天的文学界片面地认为茅盾所持的是单一的“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观点,可见,茅盾的儿童文学功能论实际上包含了“娱乐”、“教育”、“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是相当客观、全面、符合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多元的功能”的。

二、茅盾五次撰写文章总结当时国内儿童图书

杂志创作出版情况,揭示弊端,找寻出路

以1935年为例,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和《几本儿童杂志》中指出了当时童书创作出版科学和历史儿童读物稀缺,“叙述文字太干燥”,“总嫌带点‘讲义式’”,“故事的结构太简单,也没有热烈的情感,也没有丰富的想象”,“干净的有用的东西竟非常之少”等问题,相应地提供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如神奇故事与科学故事结合(现在我们称这种形式为科学幻想故事);改写、重写古代传说和民间传说;科学儿童读物应避免枯燥的语言和非故事;慎选外国作品,加强翻译技巧等等。这些谨慎客观的观察和研究为当时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三、茅盾对“教育主义”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曾表示:“我主张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训意味”,这是“五四”作家的共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寄希望于孩子,所以也给孩子背上民族国家的担子。因此,茅盾认为纯儿童文学作为教科书对中国孩子是不适宜的。然而另一方面,茅盾反对狭隘的、教人“怎样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四平八稳的好人”的教训,主张儿童文学“会发生好的道德的作用”,教训的内容是“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智欲,满足儿童的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教训的方式为:不应采取正面的说教的姿态,要“有浓厚的文艺性”。此外,他还超前提出“中国缺乏科学教育”的事实,强烈呼吁更多优质科学读物的创作出版。

进入新世纪,茅盾对儿童文学的独到见解仍有十分值得借鉴之处,这位文学大师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需要今天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们及童书出版者、翻译者们认真思索和研究。

茅盾十分重视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鼓励童书翻译者打开视野,主张“译文既须简洁平易,又得生动活泼;还得‘美’”,而译本“不但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不但要能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并且要能给儿童学到运用文字的技术”。这就要求译本不但要把原著的意义与趣味完整准确地表现出来,还得把中国的语言词汇运动的优美、精当、恰到好处,让读者体会到中文的语言美。这些要求在放在今天的儿童文学翻译中仍然是受用的。值得注意的是,茅盾主张通过改写、修饰等方式“净化”外国儿童文学中个别的消极、观点不鲜明、迷信等不良因素,以原著为蓝本重编一个故事。这种翻译策略在此后“规范翻译”的年代曾广遭质疑,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描写翻译学派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两支新生力量的涌现并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研究开始从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转向以目的语为中心,翻译者和接受者受到重视,也就是说,茅盾的“改写”“重编”即再创作策略重新得到了认可。

茅盾在七十余年前就开始大力呼吁少儿科学读物、历史读物的创作出版,更亲身实践翻译创作了一些优秀有趣的科学小说。今天少儿科学类和历史类读物已经成为童书市场上的重头戏,根据候颖对少儿科普图书中“畅销+常销”图书共性的总结,“经典型与现代性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通融;多变性与恒定性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和谐”――这些竟与茅盾坚持的科学历史读物要涉及范围广、知识信息新、内容准确,语言生动活泼,能吸引人不谋而合。此外,茅盾提出科学读物要有故事性,即在“热闹而复杂”、“神奇”的故事中传递科学知识,点燃小读者追寻科学的好奇心。故事体的科学读物,至今在童书市场上仍是不多见的,相信茅盾的这一提议,会为当下竞争激烈的儿童书出版行业提供一个新思路。

在1960年的儿童文学大辩论中,茅盾对陈伯吹的“儿童本位论”持鲜明的反对态度。他坚持儿童是有阶级性的,这成为茅盾儿童文学观点中颇具争议的部分。茅盾始终把“阶级性”放在突出位置是作家社会立场的必然体现;而另一方面,他在翻阅当年儿童文学作品后,也曾严厉批评大部分作品存在“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的诟病,他强调政治性是应建立在文学性基础之上的。此外茅盾还强调了另一个今天仍争论不休的问题:作家自己是否也应该变成孩子?茅盾的观点是,作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创作,儿童文学作家仍以成人为主体,“不能不了解儿童,不能以你的主观去画你所以为是儿童的儿童”,“了解不同年龄的儿童、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找出最适合于不同年龄儿童、少年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儿童本体论”得到认可的今天,茅盾的这些观点仍然是儿童文学创作理论的主流。

比起茅盾献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丰硕著作,也许他留给儿童文学的只是薄薄的小册,然而这小册里有先生振臂高呼“想想孩子们吧”的侧影,有对中国儿童文学的深情呼唤,更有为中国儿童文学从诞生到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及努力,茅盾无愧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王蕾.安徒生童话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孔海珠.茅盾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3]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候颖.多维视点下的儿童文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9.

第5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 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 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 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2 中医药学传统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发

2.1 中医药整体认知论的科学思想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天人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至制约,因而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观在古代曾表现为“天命论”“天人感应论”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学的内容。但在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和能源浪费等社会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谐的中国古老天人观有助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从实践角度看,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日本哲学家和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依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农法”取代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科学农法”,并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主张“有机建筑”的理论,充分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协调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还影响到现代技术的发展,这就是强调技术程序应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悦和健康,强调技术的功能是解放人,现代的人体工程学、人-机系统工程学和技术美学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体现[3]。

2.2 中医药直觉、体验的方法论为现代科学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性——既有原则,又能进行灵活调整;不仅有科学思想,而且有驾驭科学的智慧。他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所擅长的并以他们的擅长而自豪的,就是直觉的领域——日语叫做‘勘’(がん),这就是一种敏感或机伶。”[4]老庄的思想在汤川秀树的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庄子的倏和忽为浑沌凿七窍的故事的启发,联想到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们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对应。它虽未分化,却有着分化为一切种类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就是“浑沌”。汤川秀树还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句话的启发,提出了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医药学思维中的直觉和理性总是互补存在,这种直觉赋予了科学家以新的顿悟使其有所创造。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所说:“量子力学迫使我们认识到,宇宙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部分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但这正是东方神秘主义体验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当重视“体验”的作用,他通过中医和《易经》来体验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动态平衡,通过《华严经》来体验事物的相互依赖和时空的相互渗透,通过中国哲学中道与气的学说体验“空”与“形”的关系,并将这些体验同现代物理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对基本粒子结构和关系、量子场论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维模式的严密逻辑性决定了其强调“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这限制了创造力的有效发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体验的模式认识成果恰恰能够启发和激励科学家的创造和想象力的发挥。

3 中医药学协调思想为现代科学关于有机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李约瑟将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成为“有机自然主义”[6],因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主要是针对存在有机联系的事物加以整体的认识和体验,其典型的科学成果应该就是中医药学。这是传统科技体系中至今仍有现代价值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之一。中医药学在不破坏生命有机体的内外联系的前提下,通过观察、体验和辨证施治,调节人体内在机能,达到内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疗特点,以其举世公认的疗效说明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认识生命有机体方面独有的方法论意义。

管理科学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体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具备社会有机体特点的组织或群体。早期的管理科学理论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罗制”实际上把工人看作从属于机器生产工具,用机械论观点看待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人与机器的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的Z型理论改变了这种倾向,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际的有机协调。提出Z型理论的美籍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内主张经济组织中每个人和每个团体正好象人体中的器官,管理的机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协调,这种观点显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学家伊藤肇进一步指出,日本企业家能够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复兴,中国经典的影响应居首功[7]。

从分子到细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针对功能的遗传学早有定论:基因产物必须在细胞内环境中发挥功能,细胞必须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机体必须在多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达及作为结果产生的表型常是通过个体基因型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饰和改变[8]。最新文献也认为,很多人类常见病代表着我们的基因组与环境毕生相互作用的一种积累,预测基因在复杂疾病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令人气馁的任务[9]。由上可见,基因型与表型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单纯以基因表达谱作为“证”的实质或作为“证”“病”的连结点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仅是基因并不能解开生命之谜,生命是宏观的”[10]。美国《科学》杂志19990402出版复杂系统专刊,其编辑部导言“超越还原论(Beyond Reductionism)”就直截了当指出现代基因组学还原论方法的不足,指出:“还原论的缺点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过载和过分简单化,从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议事日程(integrative agenda)以补充占支配地位的还原论方法”[11]。

中医药学中蕴涵着现代系统科学的基因,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发展呼唤中国传统科学观启迪的今天,中医药现代化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其科学内涵将会得到充分揭示和发展,中医药学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中医药学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浩瀚的古典医籍,是人类生物信息的巨大宝库;中医药学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从以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到中医药学不但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且在许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现代人体科学、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以至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正在从分析的科学嬗变为整合科学,中医药学中所蕴涵的文化优势、思维优势将对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2.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汤川秀树.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5]灌耕.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张相轮.东方的智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8]Klug Ws,Cummings MR.Concepts of Genetics,Columbus:CE Merrill publ,1983:81.

[9]Peltonen I.,Mekusick VA.Dissecting human disease in the postgenornicera.Science 2001,291:1224.

第6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关键词]美国;现代文学;电影化;特征分析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学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域,它们的现代文学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现代文学的特点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历史风俗等。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文学的特征可以成为了解国家、民族或地区发展特征的重要依据。为此,本文以美国现代文学为例,对其“电影化”特征做了全面的分析。

一、电影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在美国,1896年4月的某个晚上,悄无声息地发生了一件能够影响文学的超级事件。在百老汇,爱迪生为观众放映了一段电影默片,文学界人士马上察觉到了这一事件对文学的影响。电影非常快地遍布全世界。全世界的演员、剧作家等都被好莱坞巨大的利润所吸引。在当时,好莱坞电影是最能吸引着大众,并且还影响着人们对全世界的观点。电影明星成为人们交谈与学习的主要对象,人们也觉得好莱坞电影业拥有巨大的利润,并且也可以通过好莱坞实现梦想。

一部分作家做着空前绝后的美梦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非常有才能。好莱坞聘请他们,能够在好莱坞赚到一大笔钱。这些作家慢慢买了进口汽车与游泳池,他们必须要干,因为这样可以继续拥有这些。

就在此时,电影行业的技巧进入文学范围,小说家们、戏剧家也必须承认,如果他们的技艺不能与公众文化的喜好所适应,他们将不能继续生存。作家德怀特·麦克唐纳也觉得,文学、戏剧等已经被电影所代替,20世纪大众喜好的主要形式为电影。由于“电影不是作为业余艺术爱好者、艺术鉴赏家的一件心旷神怡的事,而是为大众的娱乐创造的”,只要处理得合适,电影就能够使艺术家快速接触大众。托尔斯泰所说的一些话预示着电影对文学家的创作具有无法避免的影响,纯文学将面临电影技巧在戏剧、小说范围内越界的一场新变革。从整个20世纪以来的美国文学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电影对小说与戏剧的越界是不可磨灭的事情。特写、快速场景变化等这些在电影中经常被用的技巧,也在小说与戏剧中出现。电影化文化也在约翰·斯坦贝克、田纳西·威廉斯等这些美国的文学家的作品中出现过。其中反映出两方面,一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二是这也和作家独一无二的好莱坞的经历分不开的。

二、斯坦贝克的小说创作与好莱坞经历

斯坦贝克的小说在很早的时候就偏向于“电影化”,这也表现出电影对小说越界的巨大影响。比如说,《金杯》作为斯坦贝克的第一部作品,使大众觉得这部作品是特意为电影而写的。其实,在1941年时侯,斯坦贝克才真正的凭借创作电影剧本《被遗忘的村庄》进入好莱坞中,进入好莱坞使他以后的作品受到深深的影响,特别是“电影小说”的创作。接下来斯坦贝克的作品是《救生船》,这部电影被美国的《新闻周刊》称为“本年度最令人振奋的影片之一”。不过,因为“本年度”才刚刚过去17天时,这篇影评刊出,导致了影评者的话被认为大概是出于戏弄。在以后的日子里,斯坦贝克一直在好莱坞工作,不断地对电影创作、指导、改编等,斯坦贝克凭借《月落》拍摄为电影的时候,就能够得到30万美元的版权费,应验了福克纳所说的梦想。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斯坦贝克的好莱坞经历也无法逃避地将电影化的模子烙在他的小说中。他写的小说中,大多数都是在隐隐之地为电影摄影机创作的。

在作家创作时,要以摄影机型视角来叙述整件事时,就要不断地将小说中的行动、场景通过客观的“示”而不是主观的“述”的方法得到重现,让它们慢慢地相似于电影里的特写、远景、中景等。作家们能够通过摄影机视角来脱离旧时小说里叙事节奏慢的约束,能够敏捷、无拘无束地进行许多场景的闪回、变换、切割等,这些都是电影里学的蒙太奇。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剧本时也有过相同的苦衷:

“在写《活尸》时,一方面由于我创作不出够用的画面、够用的场景,另一方面我不能够快速地把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情里来,导致了我不断地咬指头,还扯头发。这该死的舞台像鸟笼,扼塞了戏剧家的喉咙;我必须遵守舞台的大小与要求来剪裁作品、生活的增减……不过,那些电影片!它们太厉害了!不得不佩服啊!一转眼,一场戏开演了!又一转眼,这场戏结束,下一场又开始了!”

在这里,托尔斯泰实际上充当了蒙太奇的角色。在现实中,蒙太奇的形式有很多,除了心理蒙太奇外,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等都是其具体的形式。在斯坦贝克的“电影化小说”当中,它们做了相应的试验。例如,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小说中用连续蒙太奇的形式,展示了约德一家的西行历程,这正是其电影化想象的具体体现。而在富有寓意的场景当中,通常采用音画蒙太奇或隐喻蒙太奇的形式。除了展示电影的塑造性以外,还扩大了小说的叙事容量,深化了小说的寓意,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斯坦贝克通过蒙太奇的电影文法,将卷入冲突的不同阶层人群展现在有限的篇幅当中,使读者能够领略俄克拉荷马人的全景。当然,斯坦贝克在此处还采用了对比蒙太奇的形式。用银行家的冷漠对比佃农的仁慈,用拖拉机的冷酷无情对比佃农对土地的眷恋。通过这种手法,从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很好地诠释了俄克拉荷马州的佃农西行的必然性。此外,斯坦贝克还在第7章与第9章中通过音画蒙太奇的形式,展现了俄克拉荷马州人不断聚集的痛苦以及他们的群体意识。

斯坦贝克的许多小说作品都被翻拍成了电影,如《珍珠》《小红马》《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等。而且,翻拍后的电影上座率很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一方面,威廉斯就稍逊一些。美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米利查普提到,在美国文学史上,斯坦贝克银幕和舞台改编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位作家。正是基于作品的电影化特征,斯坦贝克在短期内实现了名利双收。

三、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好莱坞经历

像斯坦贝克一样,田纳西·威廉斯也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好莱坞经历。马克斯威尔在《田纳西·威廉斯和朋友们》这本书里曾经回想说,田纳西·威廉斯这位著名的作家在小时候很内向,不愿意说话,一直都热衷于藏到电影的虚构世界里。田纳西·威廉斯一直都没有放弃小时候的习惯,一直到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剧作家。“直到现在,”马克斯威尔说,“我与田纳西·威廉斯依旧是孩子般狂热的影迷。当我们一起看电影时……每当看到很有趣的时候,就忘乎所以,大声笑起来,就这样被人赶出去了。”《玻璃动物园》这部他创作的剧作中,通过了剧里的叙述人温菲尔德所说的就能看出来。慢慢地长大以后,田纳西·威廉斯去加利福尼亚去谋生离开了家乡。他将写好的稿子《绅士客人》投到米高梅电影公司里,但被退回;在两年之后,田纳西·威廉斯将这一部剧本改编成了一部话剧《玻璃动物园》,而改编之后,剧作家一举成名。这时米高梅公司努力地购买这部叫座的戏剧的制片权,但是,田纳西·威廉斯最终卖给了华纳兄弟公司以50万美元。自此以后,田纳西·威廉斯的剧本成为电影制片人里最受欢迎的物品。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作品也受到了他好莱坞经历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作品就是《玻璃动物园》。这其中最具有特点的就是剧作家曾经多次尝试在戏剧演出里运用银幕来映出子母与画面来进行过辩护:

每一场戏都有一个或许多的在结构上有最为重要意义的特定点。在一种插曲式的剧本里,比如说,本剧:基本结构式叙事线,观众可能不能够看明白……银幕上的画面或解说词将剧本里的提示得以加强,并且使突出的主要的点比只靠台词剧本明显使其更加简洁明了。除了以上所说的结构价值以外,我觉得,银幕也会产生一种真实的动情力,即使很难说明白,但是也很重要……无拘无束的、具有创造力的用光线,能够使静态的戏变得更具有造型性与活动性。

对于《玻璃动物园》剧本来说,它通过变幻莫测的光线来突出人物对外界的反应,通过音乐来营造外部氛围。以上这些,都是其电影化想象的重要体现。在威廉斯的其他剧本当中,电影化特征也能得到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例如,《欲望号街车》剧本不分幕而只分场的结构,与电影的结构极为相似。再如,威廉斯擅长在剧本中应用隐喻蒙太奇,通过场面的交替表现,形象地渲染事件的情绪化色彩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大路》这部作品中,摩里根的桌子上的火锅喷出绿色的火焰后,然后又慢慢熄灭;而就在此时,玛格丽特和雅克在一所疗养院里讨论病危的问题。更加有意思的是,田纳西·威廉斯受电影经历的影响,创作出的戏剧被拍成电影并没有成功,这几乎是个逆论。可以这样解释这一逆论,威廉斯在创作剧本时是天才,他在受到电影诱惑的时候,无时无刻的没有忘记自己是位剧作家。所以,舞台化还是他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他吸取了电影化的方法,并没有使电影化左右了其戏剧的创作。在电影化时代,以田纳西·威廉斯为首的许多剧作家做出了一种具有效力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为了使小说与戏剧得到充分的保护,不让电影完全的融入小说与戏剧里来。

四、结语

美国现代文学出现一种“电影化”的特点是由于好莱坞电影对美国小说与戏剧的越界的巨大影响。每件事物都具有两方面,其中就有美国作家的好莱坞情结以及形成的文学创作中的电影化视角,好的方面就是能够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学创作手法,比如海明威、威廉斯等人的作品;坏的方面就是能够将一位严肃的作家变为一名默默无闻的作者等职业,比如斯坦贝克、帕索斯等人。斯坦贝克在他将近30年的创作中,有许多成功大卖的小说、电影,如《人鼠之间》《伊甸之东》《珍珠》等作品,也有一些不成功的作品,如《烈焰》《罐头工厂街》等。由于电影表现人物主要是通过动作与外部语言这两方面,但是如果小说家放弃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内部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一直使小说变得银幕改编性或“电影化”,对于这些小说家们这是一个悲剧。近几年,斯坦贝克的小说被评论界贬低了不少,导致作家的创作质量下降这一现象的原因肯定有作家的好莱坞情结。让我们引以为戒的是,好莱坞不仅能使一名默默无闻的人一夜走红,还能使一位成功的作家走向衰落。

[参考文献]

[1]姜友芝.论张恨水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与特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11).

[2]仪爱松,冯春环.小说的越界:浅论福克纳的电影化小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3]侯文辉.现代性与美国皮克斯动画电影的文化逻辑[J].装饰,2011(04).

第7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是丰富和健全大学生学识和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用感性思维方式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表面知识以及一些显形的理论要点进行掌握,而忽视了科学而思维方法的教学。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由于没有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构建,导致当前的文学教育出现了艺术和学理之间的严重脱节,也即没有对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真理以及具有现代社会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渗透。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相关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认识,不断进行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构建,从而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需要,也满足课程教学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科学思维;教学构建

科学思维方法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辨过程和方式,在对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演绎、推理、归纳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深入掌握文学知识的内涵,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构建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而突破传统感悟式的审美以及训诫式的道德教化教学方式,全面保障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构建。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及其构建意义

1.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新时期人才的培养需要使用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教学方式,科学思维教学方法是新时期培养综合性人才以及素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构建以及具有浓厚传统元素意味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体系中更是如此,在该课程中,只有构建科学的思维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文学教学的实践,才能够保障学生理性思维的构建。但遗憾的是,在当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缺乏科学思维方法,主要的体现就是在当前的文学教学中较为注重感性思维方法的使用,而忽视了理性思维方法的使用。也就是在教学中国,教师只着重对知识的传授以及重点知识的重点讲解,而没用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说明。文学教学是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塑造良好的人格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这就意味着科学思维方法能够使文学知识更加深入和有序地影响学生,从而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构建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文学教学理念的更新。科学思维方法中包含着罗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有利于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文学性和逻辑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拓展教学范围及教学深度;其次,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实践性的,具有交稿的操作性。在教学中充分构建科学思维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假说法、塑因法、逻辑法以及创造性思维将文学中蕴含的理性知识挖掘出来,体现在教育中,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相应的知识;最后,有利于促进当前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科学思维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深入研究以及教学实践,其中教学实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构建科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就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构建

1.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构建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体现。创新教学模式也就意味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依靠自身的直觉和想象等感性的方式开展教学,而是要多利用假设、证实与证伪等方式进行全面和科学的探索教学,从而得出真理性以及具有价值的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多使用引导式教学。还可以通过塑因法追溯既成事实的成因和历史条件,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其次,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在这个环境中,使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实践都存在着信息的双向沟通,都能够在信息的流通中得到启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意识的学习状态。比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文学纪念教育活动,如开展鲁迅、沈从文、巴金、海子等文学家的诞辰或是忌辰,开展的活动可以是朗读、作文等方式,在这个环境中,让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有足够多的信息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2.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尽管是文学性的教学课程,保障其教学的实践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的要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在作品中映射出来的理论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文学中所包含的思想和理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运用在生活、学习中,从而凸显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着科学思维方法缺失的状况,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想,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构建科学思维方法,从而有效地推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付清泉.浅谈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86-89+140.

第8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关键词】人文学科 大学教育 价值功能

一、现代大学教育中应强化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当然也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人是大学课程实践的主体,‘人的尺度’是根本的,‘物的尺度’必须服从‘人的尺度’。大学课程实践目标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取向,因为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1]“以人为本”的目标应贯穿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需强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文价值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落实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上。大学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研究,这两者最终的目的是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生从智能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过程要始终以人为中心运作。大学教育的中心在于“立人”,这应该是大学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精神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旋律。

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良好发展的人和良好的社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人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大学生在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思想品质、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完善的和全面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学教学理念: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显然,科学性智能素质和人文性精神追求,这二者要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和谐统一,大学生仅有科学理性的追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境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进步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文化传统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3]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教人求真,教人求善、求美,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完善知识,完善思想,完善个性,从而造就许许多多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现代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的栋梁。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明确指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4]。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学教育应该从全面塑造人出发,以创新教育为立足点,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的高标准人才。

二、高校人文学科肩负着完善大学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人文学科具有双重职能,作为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肩负着使高校学生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和智能的重任,此外,人文学科还有一项潜在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独特的职能,即从人文精神方面铸造大学生爱美向善和求真的灵魂。人文学科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在善与美方面正确引导自然科学服务于社会。高校人文学科的意义归结于一点,即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以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状态,使他们的生命价值趋于完善。

高校人文学科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的选择,以及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智能素养不断完善方面,肩负着无可取代的重任。此外,人文精神还可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激发大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对社会有益的科技知识。人文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性,正如法国著名学者丹纳在论述德国人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时所言:“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究,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收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5]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的大学教育应强化人文精神,人文学科的改革和完善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情各方面健康成长。人文精神不仅是在美的和善的方面,而且也从真的方面改造及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使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大学要实现自己的本真理想,就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正如先生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6]大学者,社会进步之发动机,大学生者,促使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栋梁人才。大学教育应在教育的各种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实现智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具备造福于社会的技能和人生追求。高校人文学科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的人文学科能够不断优化大学生的精神素质,使其具备健康和优质的知识素养、心理素质、情感意向、价值追求和发展潜力。

三、大学的科学教育应与人文教育谐调发展

传播知识和科学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无疑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但知识与科学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规范和引导下,知识和科学才可能被赋予善的目的。[7] “科学探索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制约,就可能沦为唯科学主义的俘虏。唯科学主义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学教育的维度之外,从而助长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的倾向。”[8]失去了人文教育,大学教育可能会沦落为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功利,大学教育便会退化为一种物化活动,结果只能导致科学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和谐发展,二者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步发展,要避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失衡状态,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则要注意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互相促进。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沿袭的“重理轻文”“文理有别”的思想观念,加深了学科之间的隔膜,其危害是,大学生所学知识圄于专业领域,不能够眼界开阔和触类旁通,这便造成了他们狭窄的知识面和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的科技、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必须彻底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而且要将二者有机融合。

为了在更深层次和更宏阔的领域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谐调发展,大学的课程改革应走综合化的道路,这有利于消除大学现行各门学科之间的隔膜状态,使得大学生避免“专门化”的局限,做到“通专结合”,强化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综合素质。所谓课程综合化,一方面,要建设科学的、高水准的课程群,使得各门相关的课程结构为有机整体,这整体应体现出层次性、互补性、综合性;另一方面,同一学科的各类别课程,如,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要也进行优化组合,此外,以学生的求知进取为中心,还应将各种知识因素、技能因素、研究因素、发展因素加以整合,使其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潜能。因此,实现了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便可“有利于消除大学现行各门学科之间的隔膜状态,以便进行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通与整合,沟通课程之间的知识连带关系,实现课与课之间的交互融汇与递进提高,从而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9]大学教育通过综合化的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顺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强化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提高其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科研能力等等,“课程综合化”促使“人才培养综合化”,如此,课程体系便与社会需求相关联。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理科与文科课程应进一步相互渗透,做到“贯通文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破专己守残之陋习”,“立融会贯通之学风”。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能够谐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还能够促使大学的课程结构实现现代性转型。

【参考文献】

[1]叶信治.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J].南京:江苏高教,2003(1):33-36.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3.

[3]刘晓虹.大学与人文教育[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4]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53-154.

[6]高平叔.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第9篇:现代文学家范文

1、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自嘲》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尾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全诗内在逻辑性强,文字风趣,内容庄肃。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