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切块拼接法模式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将所有学习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将完整的学习任务分割成若干部分,安排每个学习成员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次,将分在不同小组中的拟学习同一部分任务的成员集中到一个新的小组,组成若干“专家组”,充分讨论同一部分直至熟练,然后全部成员回到原小组分别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向组内其他成员讲解直至所有成员全部掌握,最后进行效果检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由于切块拼接法在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而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学习方式。近年来,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切块拼接法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意大利学者FrancescaPozzi(2010)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式研究发现切块拼接式学习模式在在线学习合作学习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度与参与度。国内学者刘晨燕(2017)、霍美丽(2015)、高欣漫(2014)、叶海智和程清杰(2015)分别将切块拼接法应用于英语阅读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大学化学课程以及在线学习课程中,几乎一致地研究发现,切块拼接法能显著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堂学习效率。但目前为止,针对切块拼接法应用于经管类案例课程的研究缺乏,具体探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切块拼接法的应用研究更是没有,鉴于此,本文拟将切块拼接法模式应用于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之中,构建切块拼接法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切块拼接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合理准确地评价并改进。
二、基于切块拼接法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依据切块拼接法的教学模式对案例教学课程进行了设计,并在参考切块拼接法教学模式核心步骤的基础上将案例教学课程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根据参与《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学生的人数、性别、性格及个人成绩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组,其次根据分组情况来分配学习任务和职责分工,然后教师依据切块拼接法的要求、内容及任务等组织参与学生进行集中学习与培训。
(二)实施阶段
该阶段是本文研究的核心环节。在此阶段,我们首先将《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资料选定为“供给侧改革”,并按照所选择案例的任务划分为五部分,即A(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B(里根时期的减税政策为什么属于供给管理)、C(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背景)、D(供给侧改革的意义)、E(供给侧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内容),由教师和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学生性别、性格和成绩等特征对任务进行分配,每个成员选择一个任务并成为负责学习该任务的专家,然后小组内的每个“专家”根据自己所分配的任务,先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再次,每个小组负责相同任务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再然后负责各主题任务的“专家”回到原小组,将自己所负责的主题汇报给其他组员,并由其他组员提问、质疑,同时“专家”提问“新手”,最后每个小组展示并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由专业教师进行打分,形成展示小组的成果汇报总成绩。另外,专业教师针对学生在汇报过程中的不足及薄弱环节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讲解。
(三)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主要是对《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考评。本文主要从成员自评、组内互评、小组成果评价与试卷成绩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考评:
1.案例教学效果的自评指标体系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即①获取案例信息的能力,占到总分值的10%;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占到总分值20%;③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占到总分值的15%;④实际动手能力,占到总分值的15%;⑤写作能力,占到总分值的15%;⑥口头表达能力,占到总分值的25%。
2.“专家组”组内互评是指“专家组”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主要涉及的指标体系包括学习积极性(占20%分值)、表达能力(占25%分值)、任务完成情况(占30%分值)和认同度(占25%分值)四个方面,每个指标按照四个等级,即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分别赋于相对应的分值。
3.小组组内互评是指原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主要涉及的指标体系包括学习积极性(占20%分值)、表达能力(占25%分值)、任務完成情况(占30%分值)和认同度(占25%分值)四个方面,每个指标按照四个等级,即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分别赋于相对应的分值。
4.本项目实施后的评价还包括闭卷考试,教师根据该案例材料设计一份试卷,包含客观题与主观题两大部分,参与案例讨论的每个学生参加答卷,最终根据卷面成绩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
三、结语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产业;政府替代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0-03
国家与市场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只是市场是基础型机制,国家是辅助型机制,国家与市场两大机制并不对现代市场经济关系进行平面式与板块式的分解性调节,而是一种交互式与立体式的调节。经济学上已经被反复证明过的市场缺陷需要国家予以辅克服,但国家参与市场经济的目的,并非为了替代市场,而是为了恢复充分的市场条件与竞争条件,保护市场机制继续发挥作用,并弥补公共空间中的产品缺失。
一、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中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的状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政府既有必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但是,政府介入并不是要由政府完全替代市场,代替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应体现在建设“两型产业”、“两型社会”政策的制订上,而不是日常事物的管理上。现阶段,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大量介入,各地政府往往只考虑本行政辖区内的经济利益,而较少顾及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整体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以行政区域进行经济管理,过于强烈的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是矛盾的,必然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随着市场的发育成熟,微观行为应让市场供求双方自主抉择、自行调节,政府不适宜过多当“保姆”。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包括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在方法上,行政管理需要以经济办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两型产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两型产业”的认识,将其作为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来抓,像培育支柱产业一样培育“两型产业”,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作为各级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两型产业”的发展,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展“两型产业”,要从长远、全局来考虑,算大帐,只要能加快发展的,该扶持的就要扶持,只要有利于发展,该举办的一些重大节庆、会展等“两型产业”活动还要坚持下去,但要注意提高质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确保“两型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理顺“两型产业”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全国范围来看,一处较好的具有开发价值的“两型产业”资源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和主管部门。换句话说,“两型产业”资源是被分割的资源。当资源需要转化为“两型产业”资源即被用于开发建设的时候,这种分割便会造成思想不统一、管理不统一、体制不统一。由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综合性很强,资源管理也具有综合管理的性质,因此需要探索体制创新,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两型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方面需要各个综合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相应的综合管理手段,尤其是在市场整顿、交通治安和保护建设方面,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高层次的、高效率的管理机构,解决跨行业、跨职能的管理问题,进而一步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效果,有效解决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上力不从心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管理,可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规范优势和经验,整合一定区域内的“两型产业”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为“两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适应“入世”要求,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有关部门都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地支持“两型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城市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大“两型产业”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关系“两型产业”兴衰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职能分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做好这项工作,没有过硬措施不行。政府对“两型产业”发展实行“承诺制”,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今后,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地方主要领导要承担责任;哪个企业出了问题,企业领导要负全责。不这样搞,建设“两型产业”就会流于形式。有关部门要在贯彻国家和省内法规政策的同时,认真抓好配套法规的制定,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投诉机制,有效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管理,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和超标准收费,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经营和服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治理整顿中要端正态度,坚决纠正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信誉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树立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
三、积极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目前,迫切需要我们在市场定位、推动经营机制改革、市场开拓和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对“两型产业”寻求新的突破。目前,首要任务是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的新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两型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经营者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保护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四、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产业结构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把“两型产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1.实现“两型产业”业态多样化。传统的产业结构的格局被完全打破,出现了一定量的新兴行业,在传统的产业、行业内部衍生了许多新业态,这些新兴业态已成为当今“两型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2.“两型产业”企业经营规模化。综观世界“两型产业”强国,一批实力雄厚、规模庞大、模式领先、管理先进的集团企业正引领着“两型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全球最大的旅游企业美国运通公司,建有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的1 700多家营业网点,年营业收入360亿美元,资产总额2 000亿美元。德国途易集团(TUI)拥有3 500家分销旅行社,超过120架飞机,279家酒店(分布28个国家),年接待人数超过2 200万,营业额超过200亿欧元。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支撑起“两型产业”强国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区际竞争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两型产业”行业内部集团化、网络化、连锁化已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
3.产业发展链条化。“两型产业”必将是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产业,必将形成“两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横向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日益明显。一方面,实现市场网络化;另一方面,整个产业正沿着产业链向上、向下无限延伸,形成“混业经营”和“一体化”经营格局。
4.管理手段信息化。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已成大势,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引领“两型产业”的未来。我国“两型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利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五、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环境实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打造“两型产业”环境的高地和投资的洼地
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两型产业”聚集的洼地。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确定之后,措施是关键。合理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两型产业”企业和人才聚集,打造产业集群。
1.盘活存量与发展增量相结合。“两型产业”的特点和当前宏观政策,决定了在发展上我们一方面要着力于改造现有资产,盘活“两型产业”圈的国有资产和土地,进行腾退改造;另一方面与沿线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协商,优化其房产和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得到其积极支持。建设“两型产业”园,打造国家级的“两型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也适当发展增量,支持知名开发企业建设“两型产业”园,鼓励城中改造的产业用地向“两型产业”发展,打造若干“两型产业”集中地。具体要“三谋”:一是要“谋大”,使我们通过改革和建设提升城市群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凝聚各方力量,汇集新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加速发展。二是要“谋深”,使我省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拓展“两型产业”发展的空间。三是要“谋远”,使我们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以城市群为依托,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增强湖南的长远竞争力。
2.发挥文化优势与发挥科技、区位优势相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湖南文化特色。湖湘文化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传统,蕴藏着丰厚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近10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两型产业”的发展提到了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相继构建了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夺得了中国文化发展的20多个“第一”。实验区改革建设要充分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塑造、培育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元素、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因此,实验区“两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在重点推动“两型产业”圈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周边区域发展与科技、文化相关的优势产业。在沿湖、沿江、依山区域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等等,让“两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服务业互相融合、促进,共同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应建设成为我国南方现代化、高效益、综合实力雄厚的滨水型城市群,形成经济繁荣、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大型城市化区域。而“两型产业”将为实验区的发展增光添彩。
3.制定优惠政策与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一方面,制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人才留驻。目前已经起草了相关方案,内容包括:第一,降低创业门槛方面的政策:拓宽准入领域,确立“非禁即许”的原则,放宽注册资本限制、经营场所规定、证照办理限制,降低注册成本。第二,培育创业主体方面的政策:支持学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大中专学生开拓创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创业,提供创业辅导、资金支持、法律援助、低租金办公场所。第三,税费优惠方面的政策:扩大“两免三减半”等政策享受范围,减免工商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给予税收大户一定奖励。第四,财政金融支持方面的政策: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奖励争创名牌,等等。这些措施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在与相应创业扶持政策对接之后,将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立足于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全体从业人员建设孵化器、网站、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举例来说,要使一个具备创意能力的人才从接受培训、租赁办公用房、注册企业、获取业务信息到取得软件、商业洽谈、展览展销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齐全的、迅速的、免费或最低廉的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和运行成本,在“两型产业”的海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目的在于明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两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两型产业”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也是长株潭试验区“两型产业”、“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理查德 E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施密特.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菅谷实.美国传媒产业政策——电信和广播的融合[M].北京:中央经济社,1997.
[5]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7]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黄健.新媒体传播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11):102-105.
[9]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1] 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13] 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 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5] 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6] 邬义钧,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7] 杨建文,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18]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 张伟.传媒盈利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报业,2008,(3).
[20] 周蔚华.当前我国出版业态十大失衡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11-24(5).
[21] 周蔚华.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看出版改革的症结所在[J].中国出版,2005,(4):15-20.
[22]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4)[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2.
[23] 李一鸣,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24] 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1-217.
[25] 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08-212.
【关健词】世行项目 防洪 流域管理 经验 探索
西宁市防洪及流域管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是青海省第一个独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的项目,其中世行贷款资金为1亿美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防洪工程、参与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污水收集工程和能力建设四大部分,治理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河道53.8公里,治理28条山洪沟道,修建排洪渠35公里,敷设污水管网72.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17条小流域(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建设先进的防洪预警系统和加强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等。通过项目的实施,西宁市将构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影响,改善生态环境,有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湟水谷地是青海省省会。市内电区平均海拨2261m,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
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01mm,年蒸发量1683mm,年平均日照2473小时,全年平均气温6℃,最高气温32℃,。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全市总面积7665km2,市区面积350 km2,建成区面积75 km2,常住人口212.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9.24万人,农村人口86.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满、土、撒拉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4.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49%。西宁是黄河上游第一个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现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项目区地势高亢,气候恶劣,特别是气温普遍低,风大且多,气象灾害频繁。生态十分脆弱,被破坏了的植被很难恢复,植被生长缓慢,生态失调,恶性循环。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形和气候特点容易引发山洪、同时,城镇地表径流污染比较严重。项目区群众出于对山洪威胁、水土流失的忧虑,以及对恢复生态、整治环境的渴望,并有参与项目的热情和愿望。
二、世行项目经验可贵
1.领导重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是世行项目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
世行项目启动一开始,省、县各级都成立了世行贷款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及时研究决策世行项目的重大事项。各省、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倡导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彰显中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对项目实施工作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给世行贷款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还为项目建设办了很多实事。广大农民既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也是项目受益者的主体。通过“杜区参与式”方法,让广大农民更新了传统观念,提高了自主决策的意识,使项目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加符合农民的意愿,增强了世行贷款项目的民主参与和科学性、可行性。由于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项目施工和管理,还可以提高项目施工质量。
2.世行项目官员及专家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实施经验
在项目准备和项目实施阶段,世行官员、项目经理和咨询专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先后向项目区派来5个督导团和40多名工作人员,对项目实施鉴别、认定、准备、评估、以及项目实施时检查情况,能够及时客观、中肯地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青海带来了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理念,建立了有效的项目统一管理机制和项目管理程序,推动了我省不断加强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也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给予了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实施的重大问题,例如,参与式流域管理、安全保障政策、管理信息系统(MIS)、监测评估系统(MES)等。世界银行管理工作人员为项目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帮助我省持续改进项目管理,使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确保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
3.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注重安全保障政策
根据世行项目所涉及的安全保障政策,分析其相关性。依据世行相关业务政策与中国现有政策法律框架,在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村民权益、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等方面,目标一致。通过项目的关联性,制定“尊重受影响人员的意愿,保持他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传统习俗”的移民行动计划、少数民族发展计划、社会评价报告、大坝安全评估报告;项目结合当地的自然水文条件等特点,坚持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本着边建设边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病虫害防治报告。通过安全保障政策的制定,增强本项目对相关群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本项目可能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以充分体现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保护和增进村民权益的政策精神。
4.世行项目特别重视强化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技术水平。对今后西宁及三县乃至全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项目的实施也将为我们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数据;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社交网络等现代网络新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浏览、搜索、购物等行为产生的数据日益增多,致使人们迈入了数据以大量性、多样性、价值性和高速性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在我国,大数据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在文化、教育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和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了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目前,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着人们的理念、行为和习惯,其中,本科高等教育也深受影响。随着大稻莸募铀俜⒄梗现代教学技术不断转型升级,出现了慕课、微课、翻转课程等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本科教学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如何追随大数据时展带来的深刻改革,对教师掌握日新月异的现代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已有学者探讨了大数据对应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和管理统计学等课程教学的影响及相应的调整策略。尽管刘涛雄和徐晓飞(2015)、姜疆(2016)、申红艳 等(2014)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但鲜有文献研究大数据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影响。因此,本文拟在大数据时代探讨宏观经济学本科的教学改革。
1 宏观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一门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变化,主要考察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短期的经济波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宏观经济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如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考核方式偏向固定化等问题。
1.1 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比较强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可以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讲授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为主,如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等,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清楚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内涵,任课教师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这些理论知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占据了太多的课堂时间、消耗了教师太多的精力,教师在课堂上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区开展实践性教学。
1.2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
大多数高校的宏观经济学仍采用教师课前备课,课堂上讲授教材附带或自作的PPT,课后解答疑难问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且教师课堂讲授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听讲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这不利于提高学生提问、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完全掌握了教学进度,学生基本上按教学大纲进行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空间不多,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考核方式偏向固定化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课程成绩一般按照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成绩等)与期末考试成绩3∶7或4∶6的比例加权平均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对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内容的情况,但也可能存在教师在试题命题过程中因为没有为主观题和客观题设置合理的比例,而出现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通过考前死记硬背获得高分的问题,未能检验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也未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2 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大数据时代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和新颖的案例等资料,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既丰富又生动的素材,为推进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大数据时代,对宏观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为学习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财政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为参加研究生入学、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高校等用人单位的招聘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2.1 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理念
大数据时代要求人们要形成大数据思维,同样,大数据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也需要具备大数据的思维。为了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理念,任课教师要紧紧跟随大数据时展的步伐,积极参加各种运用大数据改进教学的培训、进修,认真学数据时代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并不断将这些教学技术和方法引入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
2.2 多渠道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添加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任课教师可辅之以海量数据信息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与纯粹理论知识教学不同,基于现实经济现象的数据案例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并提高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时,可分别引入基于扫描数据、网络搜索数据、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预测CPI等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所有章节的内容基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到大量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可以更新、修订教学大纲、教案和讲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增加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更加繁重艰巨的任务,因此,宏观经济决策对宏观经济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完善政策制定和决策机制:注重运用互联网、统计云、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有必要加入宏观经济分析。
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通过对比宏观经济指标、构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仿真宏观经济动力系统,对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加以判断和预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规模大、类型多,拓宽了宏观经济分析所用数据信息的来源,并提高了数据信息获取的时效性。目前,国内外运用大数据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预测(尤其是现时预测)、宏观经济分析技术、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数据挖掘等领域。
第三,借助大数据时代媒体报道拓宽知识面。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可推荐学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等财经类电视节目;《21世o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报纸杂志的财经报道,多渠道关注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3 加强实践性教学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国内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因此,任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实践教学。
大数据时代的宏观经济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出发点,任课教师可以以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为基础,结合与大数据相关的课题、论文,将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研究前沿引入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实经济问题进行选题,如何结合宏观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学模型,如何查找和整理文献,如何搜集大样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并加以修改等方式增加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中,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其研究学习能力。
此外,还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开展实践性教学。“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统计局、发改委、经信委等与宏观经济运行紧密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互联网、金融、电信、零售等应用大数据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加强与这些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宏观经济学实践活动。“请进来”是邀请这些单位既熟悉宏观经济学分析,又精通大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展报告、经验交流座谈会。
2.4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在线教学平台、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为实现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了保障。具体来说,教师可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制作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接着按照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要求,从学生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将每章节内容制作成PPT、视频、练习题、测试题、讨论题、评分标准等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上传至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在线教学平台采用交互式的短视频学习模式,以10分钟左右的片段式多媒体视频为主,并在线完成配套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掌握枯燥无味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可以相互发表观点、交流意见、提问、解答等,有利于增加师生的互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线教学平台会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忆退化曲线提醒学生哪些内容需要及时复习,进一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平台记录的学生信息进行分析,可提炼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学习状态等信息,依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
2.5 实施多元化考核
在大数据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在线学习和参与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等情况。如,其可根据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完整的在线学习过程(包括每一个知识点内容的学习进度、完成配套练习和测试的情况,完成答题的时间、答题的熟练程度、答题的顺序和答题的次数等),并结合参加实践性教学的情况、对各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课堂表现、出勤等综合考核,给出合理的课程成绩以及相应的评价。
3 结 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生动的案例等资料。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紧扣大数据时展的脉搏,充分把握好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有利条件,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大数据资源,合理运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大数据服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用经济学教学改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6(3).
[2]方霞.教育大数据助力《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
[3]卢盛峰.大数据背景下《财政学》本科教学改革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4]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5]刘帆.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6]刘涛雄,徐晓飞.大数据与宏观经济分析研究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5(1).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管理;经济信息重要性;不足与建议
1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的概念
1.1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通常情况下,宏观经济管理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政府从总体的角度入手来调节与控制社会的经济活动。政府进行经济调节与控制主要包含了2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促使二者之间维持平衡;二是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交易环境与市场秩序,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促进社会总供给与需求之间处于平衡,从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维护各个市场参与者间的利益。此外,完善宏观经济管理,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1.2经济信息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信息是指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与特征的各种消息、资料、情报、数据等的总称。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对经济信息做出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从广义方面来看,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或者是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认为是经济信息。而从狭义方面来看,经济信息则是在经济活动中直接产生与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竞争要素之一,分析经济活动产生的经济信息,能够挖掘出更多的潜在价值,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在经济的后续前行中会产生出许多经济信息,能够促进经济信息的发展。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程度也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影响。所以,提升宏观经济的管理能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充分挖掘与整合经济信息,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创新力度,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采用高效的管理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挖掘与整合力度,充分利用经济信息反映出的经济发展实况与特征这一特性,有利于完善宏观经济管理,促使管理方式更加地科学化与高效化。宏观经济管理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资金、人力、设备等,如果能够以经济信息为管理的载体,建立互动联系,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朝着统一与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加速发展。
2.2促进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科学化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特别是面临重大的经济发展计划与战略时,都需要进行经济决策,使得宏观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考察经济信息反映出的经济活动情况,并加以整合,再通过与历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比较与分析,就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走向,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3引导宏观经济管理的发展
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编制的前提需要充分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如此,才可寻求到助益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内在动力。所以,在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的撰述中,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活动反映出的经济信息,整合一份较为准确的经济发展形势资料,指导方案的编制工作,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编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的不足
3.1尚未充分挖掘出经济信息的价值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无法充分挖掘出经济信息蕴含的价值,从而无法促使经济管理的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如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由于经济信息判断失误,造成了将近500个中大型的投产项目中,有将近120个项目存在亏损的情形,其中还有部分存在严重亏损的现象。深入研究其中的问题机理,除了没有充分挖掘出经济活动蕴含着的经济信息外,还有信息的反馈机制不完善,浪费严重等原因。所以,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并发挥出经济信息的价值及其蕴含着经济意义,才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3.2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存在较大的稀缺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与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十分地快速,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就更大。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亟需要有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类的管理人才,既要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对信息技术与信息挖掘等知识有充分的认识。而在时下经济发展中,却发现同时具备这2方面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要么是专业素养并不全面,不符合经济管理发展的要求,要么就是实践经验少,不能够为宏观经济管理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3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及其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经济信息的应用程度。就目前来说,有些管理者仅仅把经济信息看成是其它经济报告的参考数据,并没有深入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直接忽视经济信息发挥的作用,并未完整建立起对经济信息应用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积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4宏观经济管理中加强经济信息应用的建议
4.1提高经济信息收集的能力
要推进经济信息的应用,就需要从基础入手,提高对经济信息的搜集能力,确保信息搜集是全面、有效、真实的。在经济信息的搜集中,要严格遵循四大原则,分别是计划性原则、时效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连贯性原则,这有利于保障搜集到的经济信息是全面、有效,且符合实际要求的。此外,还要规范经济信息搜集的程序,严格按照步骤来开展工作,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
4.2构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在搜集到相关的经济信息后,就需要对经济信息进行整合,从中挖掘出有用的经济信息,并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工作中,这就亟需要构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对此可分述如下。(1)要在结合具体实际需要的情形下进行系统构建。(2)构建的系统要符合独立性、完整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3)构建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要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其次,在构建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时,还需要提高信息化程度,建立健全网络化信息系统,从而提高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率。
4.3加大人才的培养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高素质人才稀缺的问题,要从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两方面入手,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应该适当开设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扩充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加强培训,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的专业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并且要提供多种机会,增加此类学员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尽快达到市场对经济信息管理类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进而提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5结束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提高对经济信息的认识,转变观念,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经济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4):1.
[关键词]数学工具;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提升本科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2019xjyxm018、2019xjyxm025);
2017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项目“高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ww6020000020)
[作者简介]贺俊(1965—),男,安徽淮南人,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和内生增长理论;张钺(1994—),女,河南新乡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金融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0-0223-03[收稿日期]2019-10-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民众对更高层次的教育需求日益加强,同时,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成为一项较为迫切的要求。另外,隨着知识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担负起培养具有现代化知识体系、创新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做出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教育和培养优秀人才。其中,作为高校最大的学生群体,本科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必要性的地位,设计合理有效的本科生课程教育体系,对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宏观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以合适的速度增长,这表明了宏观经济中常见的问题如经济波动及与此关联的就业、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关联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都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对于各种经济变量,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一个变量的变动会在多大程度上、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另外的变量,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此,宏观经济学囊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变化、发现经济规律,最终用经济结论指导现实社会,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起步较晚,现有的宏观经济构架主要借鉴西方的宏观经济体系,虽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但更为适用的宏观经济体系仍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更多未来学者的努力。宏观经济学不仅限于经济学的范畴,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发展,该学科的覆盖面也包括了金融学、管理学、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知识对相关学科的本科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
与此同时,我国的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课程设置来说,掌握一定的数理知识和推导能力是学好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通常与高等数学、统计学等课程同一学期开课,因此,现有的课程设置可能导致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完善,难以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全面、系统地理解知识点。就使用教材来讲,目前本科生课程中采用的教材多为高鸿业(人大版本)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1],教材内容偏重于知识点的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辅以图表说明,较少涉及到数学推导和证明。相较与此,龚六堂[2]和耕、吴付科[3]等作者的高等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学生只有在掌握相应的数理功底和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宏观经济学作为高等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和前期准备,中间不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本科生如果学完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后再接触高等宏观经济学,数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吃力感。因此,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适当加入数理内容,引导本科生运用数学工具发现经济规律,这不仅有助于加强本科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未来学习高等宏观经济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4]。
本文以宏观经济学教材中LM曲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例,通过阐述图形分析的缺陷,并列举借助数学工具帮助解决经济问题的优势,说明将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针对我国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宏观经济学教材案例分析
货币政策属于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经济体的行为,其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效果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其大小受到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投资等于储蓄)和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等于供给)的斜率影响。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关于货币政策效果的LM图形分析部分,教材指出,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差。由图1可知,IS斜率相同,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从L时,LM曲线较平坦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而LM曲线较陡峭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
其原因是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强。上述表述可总结为: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弱,实际上,这样的结论不够严谨。
根据LM曲线的表达和h的取值对斜率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也相反。具体而言,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当h不变时,k减小,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因此,教材上的表述严格意义上是指第一种情况,即“当k不变时,h减小,LM曲线越陡,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原表述缺少了一个前提条件,即“k一定时”。
从另一个角度看,LM曲线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影响可以从数学上得到证明。观察货币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是从数理角度出发,对经济等式经过一系列数学推导得出的结果。首先得出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α+(1-β)y=e-dr+g(1)
及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ky-hr=m(2)
分别在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量m和政府支出g的情况下对两式进行微分,化简得到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根据货币政策乘数:
可知k和h的取值对乘数的作用方向相同,因此在k(h)取值一定的情况下,h(k)的减小将引起货币政策乘数增加,表明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强,与实际分析的两种情况相符。另外,借助货币政策乘数,也可以直观看出凯恩斯极端情况和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龚六堂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也提及针对复杂的经济问题,应善于利用数学工具予以解决。例如,同样在分析给定价格水平下决定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时,通过求解IS-LM曲线隐含的消费—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得到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水平。引入微分方程:
其中式(6)等号后第一项为Jacobi矩阵。然后进行Laplace变换并通过Cramer法则得到:
实际上,在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可能需要从数十个等式中得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此时构建Jacobi矩阵使用Cramer方法给予解决相当高效,因此,借助数学工具解决经济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对于数学工具,单纯利用图像来分析经济问题可能存在较大的缺陷,不仅难以将问题解释清楚,在遇到三维或多维问题(变量)时更是难以通过图像表达,因此借助数学工具是较为明智的[5]。
从LM曲线与货币政策效果的例子可知,相较于图像表达和分析,数学公式推导的过程更有逻辑性,结论更加严密。因此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把数学工具引入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优化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育的建议
1.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针对主要参考教材中的欠缺部分,本科宏观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更新和改进,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经济规律时,除了理论阐述之外,可以引入数学工具,使用数学方法给予相应的证明和分析。通过这种改进,可以促使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也使教材相關内容的结论更加严密和具有逻辑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绩效管理 目的 意义 创新
一、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的目的
宏观经济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平衡的增长,增大就业率降低失业率,稳定企业保持物价稳定,促使国际收支平衡。由于企业存在具有固有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说明企业并非万能,不能仅单独调节作用。其中,企业的缺陷表现在存在盲目追求利益的生产者导致不正当经济竞争,且由于企业信息的缓慢性,导致生产经营者对企业变换掌控不足,进而可能产生资源浪费、一哄而上等危害企业经济的情况。而宏观经济能很好的克服企业的固有缺陷。这样一来,为保证企业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宏观经济和企业“绩效管理”调节缺一不可。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关键目标: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经济增长、稳定物价。
“绩效管理”目的是:一是提高决策层本身工作的规范化和计划性,绩效是层层分解的,高层没有明确目标,中层基层班组自然茫然,当然中层有也可实施,只是功效减半;二是改善(明晰)管理层次的逻辑关系,从而减少单位(部门)摩擦,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这一点在国有企业是历史难题),事事明晰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限目标和内容样样清楚,你想错都难,更别说争权夺利了;三是让所有员工肩上都有担子,适时有事做,事事有目标,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像个篮子可以装很多东西,但是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分解是核心的核心,这个线条就是编织篮子的竹藤,而层层分解的指标就是各个层次员工的具体工作;四是疏通员工职业发展渠道,通过绩效测评,好的(升、奖、委以重任),差的(降、罚、再培训、降低要求和薪酬甚至淘汰);五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有言在先、目标明确,都是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内容,而绩效管理是企业长期推进抓手。
二、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优势区别
由于我国领土较大,区域差距明显,易形成以地域为主体的地方经济。从历史角度分析,“产权区域”及其在中国作为“行政―经济区”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中国具备“产权区域”形成的条件:行政区具有可支配的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中国各行政区均具有各自的可支配自然资源,而由于其资源不同,就导致各经济区域发展不同,则必然存在竞争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为保持自身经济竞争优势,纷纷进行改革开放,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改变自身体制,利用本土优势,经济地域化。
绩效是指一定的主体作用于客体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是在工作的过程之中产生的;现出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绩效管理也是其他管理的基础,价值评价是准确、科学,要通过价值分配来加以证明或表述;价值分配的结果与影响价值创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总和。
三、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弱点表现
宏观经济计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以计划为主导的宏观经济管理中,计划不仅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而且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有:向导作用、协调功能、资源配置。“管理失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
绩效管理也就会反作用于价值创造,是企业价值创造即经济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绩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激励机制管理,它是激励机制管理的基础与依据,提升间接价值的直接手段,其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而且还能提高基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绩效评价适度,激励机制建设也会相应的健康合理化发展,从而改进资源配置。“薪酬作为一个人工成本核算的主题运作是否科学,也直接取决于实施的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从财务支出决策来讲,绩效与人工成本的薪酬的敏感系数的高低,绩效和薪酬的敏感系数恰当,直接促使管理者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对于人才管理来讲,绩效评价的有效评定,将直接影响人才的流动性和发展性。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途径是物质激励模式,薪酬效应影响着激励机制建设、人才管理和成本核算管理。
四、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结合使用的有效性
国内主流的经济学研究沿袭的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从范式到假设、数学模型都基本没有变化。而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可以说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针对他们所遇到的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而建立和起来的,已经相当成熟,侧重于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强调实证研究;对比起来,学者对于宏观经济的研究更倾向于引出政策性对策,更重视规范性研究。而且,因为中国经济制度和发展的特殊性,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建立模型时的很多假设与中国现实不相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直接使用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加区别地将这类研究结论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调节力度低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的不仅是混乱而更可能是对经济的严重扭曲,这方面的主要体现在政府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简单化作法。比如去年第三季度对于中国经济中局部存在的由投资拉动的“热”的趋势,就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的措施。作为一剂猛药,立即导致贷款额下降,而实际上,很多行业仍然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如果仔细去看,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经济学界对于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结论似乎有简单化之嫌。要么言之凿凿地认为已经过热或有过热的明显趋势,要么铁板钉钉地咬定不过热。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是很难一以概之地以是否过热来做结论的。而主流宏观经济学理论似乎也只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认识的途径。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无可厚非的,但用来指导中国经济管理的实践就失于简单了。
国内理论界曾经讨论过中观经济学,如何界定中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本文不打算探讨的问题。然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过于宏观,对于中观问题的研究不够,可能是我们无法有效地利用宏观经济学论解决实际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我们站在很高的高度,研究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时,我们需要搞清楚这些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在中国的形成和传导机制,而现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似乎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工具和帮助。
如果局限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方法论,就很难让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现象的构架过程中去。其实,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也是在某种经济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也就是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所有假设都源于此。而中国的情况却很不同,忽略这样的本质区别,不讲宏观经济学理论适用的条件,就套用其研究范式甚至结论,是无益于事的。尽管关于是否存在中国经济学还有很多争议,无庸讳言,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研究宏观经济现象时,不可不顾其是建立在与中国目前不尽相同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这样一个前提。至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不同,以及现有的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中国宏观经济的特点是以投资驱动为主,主导型,而且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以美国为例,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进行。另外,中国的制度演进的步伐较快,而西方国家的制度体系基本定型了。相比之下,在投资,,法制,人力资源,技术,制度变迁等对宏观经济有重大的各方面,中国的情况都与西方差异很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西方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环境,而在中国存在着南北、东西、城乡等地理区域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动态性和发生畸变的不确定性。而我们在进行宏观经济时,往往存在着不比较模型的使用条件,较多采用静态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缺陷,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方法论方面的尴尬,使我们既不能直接引用宏观经济数据,套用现成的静态模型,又不能只是依赖以前几次经济过热的经验,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做出客观的判断。所以,各家各派的观点也就无法统一,甚至无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出发点。
但是有些专家还是通过数据和直觉预感到了事情的本质。比如在去年部分行业表现出投资过快,价格上涨幅度和速度较高,汽车,钢铁,建材,房地产,原油,粮棉等都很热,甚至出现了水和电力的短缺。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总的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不大。一些先行指标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上升,引起学者担心消费价格指数会在一段时间后上升加快,引起通货膨胀。这些看法都来自现有宏观学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模型。信奉者认为现在的特征数据已足够,用现有模型分析,通货膨胀必将到来,只是有滞后性,所以不会马上显现,但要防微杜渐。反对者也使用同样的分析工具,但要乐观很多。正是由于他们观点虽然不同,但却大同小异,因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成为了数字的估计,不同处只是在程度上,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不同。这样很容易使宏观经济研究变成数字游戏,结果只能是看谁估计的更接近实际数字一些,而每年都有很多预测家为此大跌眼镜。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