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灶细菌的分离培养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是预增菌,即对细菌进行数量的扩增。第二步是选择性增菌,目的是提高目标菌的数量。第三步是对平板上肉眼可见的特征性菌落进行确认,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进行各种生化实验等作出初步地鉴定。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细菌可产生各种各样的酶,这些酶可以特异性地分解相关底物,使培养基呈现出某种颜色或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因而,我们只需在培养基内加入人工合成底物,根据菌落的颜色和荧光的情况即可知道是何种细菌。一般情况,人工合成底物由显色基团和细菌可代谢物质如糖苷类、氨基酸或肽类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底物为无色。在特异性酶作用下游离出产色基团并产生荧光或显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菌落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即可对菌种做出鉴定。
二、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
细菌的内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体抗原的结合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细菌,然后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抗体结合,酶催化的呈色反应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应的抗体,如抗HCV、抗HAV、梅毒抗体、抗HIV、优生优育TORCH系列等。该法具体程序为采用预先包被了的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供试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以便提高检出阳性率。此法除保留抗体、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外,由于标记酶的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更高,检出细菌极限范围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遗传物质的鉴定
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简称PCR,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培养困难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不易检测的病原细菌。该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扩增生物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而对生物进行鉴定的,例如沙门氏菌就有多个特异性基因,陈洪认为,编码细胞膜外膜含铁细胞受体的基因对沙门氏菌诊断有特异性;还有学者认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间的插入序列为伤寒沙门菌所特有,对伤寒有诊断意义,可以利用这些特异性的片段制作检测探针,目前,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用于人体或自然界中细菌的检测,并形成了试剂盒作为商品销售。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的条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反应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个阶段,经25-30个循环,一个DNA分子就可扩增106以上。该技术由于其具备快速、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不用进行细菌的培养等特点。
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指纹技术之一,AFLP通过PCR扩增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并进行电泳分析。具体步骤是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进行电泳呈现不同的谱带。由于AFLP可以使某一个体出现特定的DNA谱带,而在另一个体中可能无此谱带产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态性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指纹,为研究细菌属乃至株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特点,具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但该法不但成本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检验技术,目前一般医院尚难应用。
四、16sRNA鉴定法
不同原核生物的16srRNA古老且同源,既含有保守序列又有可变序列,保守性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为系统发育提供线索;可变性则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种属鉴定的分子基础,其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对应,在细菌种属分类鉴定中广泛应用。Edman等利用16srRNA技术将孢子病菌与其他38种真菌分子进化树进行比较,证实其为独立的一属。我国学者曾用16srRNA作探针,对来自贵州省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209株伤寒菌进行核糖体分型(RT型)。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分属于26个RT型,以RTl和RT2型为优势,提示贵州地区伤寒存在众多的克隆群,这可能是贵州省伤寒多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的原因。核糖体分型技术虽然特异性较强,敏感性也较高,不需要特定的仪器,但操作较繁杂,需要较熟练的技术。
1.1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要求本科生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医生和护士以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有效交流的能力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就疾病的预防、保健和诊疗以及相关的问题形成一致的意见并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最终实现促进大众健康的目标。在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中,学习和掌握如何根据患者的反应与其做良好的沟通这一技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治疗效果[1]。其实医患关系是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医患关系仅仅指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包括医生、医学生、护士、医技人员、医疗行政和后勤人员等)与患者一方(包括患者本人、患者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之间的关系。
1.2加强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要求本科生在职业活动中学会尊重患者医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人服务的,与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使医学生保持一颗平和之心,提高“以人为本”的人文执业技能、杜绝医疗纠纷,防患于未然,是医学教育中一个亟待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2本科生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对人文教育的要求2013年底国务院7部委联合“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四个坚持”:坚持面向医疗需求的方向不偏离,坚持严守培训质量的底线不突破,坚持制度机制创新的重点不放松,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培训内容包括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指除去医学知识以外的与医学相关的重要执业技能。因此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基础,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涵之一。
3本科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3.1未接触临床的理论学习阶段设置课程
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为例,在第七学期也就是大四的第一学期设置的“医患沟通与技巧”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介绍医学标准、解读医疗法规、讲述医患沟通和技巧、学习医患纠纷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的过程等。从一方面而言,这些内容的确是学生未来临床实践时需要了解的知识,对于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开启了一扇门。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大四期间仍主要采取理论学习方式,学生在听讲时尚未进入临床,对真实的医疗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更缺乏医患沟通的实操;而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又多数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学生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可能并不熟悉,这样的理论授课效果可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反馈。
3.2临床实习阶段未设置课程临床医学专业
五年制学生在第期开始进入生产实习阶段,此阶段学生真正开始与患者的“第一次密切接触”,尽管学生们在医护卫技等方面只是跟随临床老师们有初步的认识,但可以在每日的临床实践中与患者有全方位和充分的接触,体会医患沟通的全过程。但是这一阶段没有相应的课程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4根据临床实践时间同步培养人文医学素质并评估
4.1临床实习期间培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学生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就意味着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在这个阶段亟需不断地医患沟通培训与指导,因此在大四讲授“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的基础上,如果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生产实习阶段引入医患沟通课程,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应用所学的医患沟通技巧与知识,积累从书本上难以获得的临床经验,对于规范医师职业道德,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实习阶段引入的医患沟通课程内容应该有别于大四期间的“医德修养与医患沟通”课程,是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医患沟通课程。应该选择经过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及师资培训的老师进行带教。在学生进入生产实习后,可以由辅导员随时收集学生在临床中碰到的医患沟通实例等,收集案例后由辅导员统一交给授课及培训老师,生产实习满1个月时,由定期授课及培训老师在“实习生小讲座”时间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医患沟通案例解析和点评。培训老师将通过多种形式如门诊、病房、社区的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门诊和床边教学等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4.2引入人文医学素质评估体系
鉴于培训和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估。美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鉴定委员会总结了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的素质,沟通能力即为其中之一;美国国家医学考试也要求在客观标准临床考试中增加对学生访谈和沟通能力的考核。此外,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住院医生和职业医生资格鉴定考试也将沟通能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生产实习之前、生产实习第3个月、生产实习第6个月及生产实习结束时采用SEGUE量表可以评价学生自我感知的态度、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等沟通能力的基线情况以及经过培训后的变化情况,既有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老师评价教学效果。
5总结
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标准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应达到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目标第九条明确规定“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对于大一新生来讲,法律知识相对匮乏,即便是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生接触到的法律知识也相当有限。具体到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基本没有涉及。法律是调整人们日常行为的一种规范,班级管理条例在调节班级内部同学之间关系、规范学生行为方面发挥着类似于“法律”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明确班级管理条例,强化规范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的班集体组建之日,应当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制定一套适合本班级的管理条例,明确各主要班干部的具体分工以及职责;明确同学们对班级应尽的义务;明确班级学习生活中被禁止的行为并完善相应的奖罚措施。班级管理条例的制定,要注意严肃和活泼有机统一,既要让学生感受到纪律的存在,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班级所给予的人文关怀,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让学生在规范所搭建的框架内自由的成长。
2培养优良学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标准第一部分第三条明确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在大学阶段,学习依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端正学风,才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光,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真正的本领,培养创新精神,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优良的学风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优良学风的培养,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大学的学习内容专业性、系统性强,在广度和深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这就需要学生更加刻苦更加勤奋。做学问是一项非常严谨的活动,绝不能轻率浮躁、马虎应付,对知识的掌握要做到要弄懂弄通,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坚决反对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求甚解,坚决抵制违反科学和学术道德的不良风气。当今世界,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步伐逐渐加快,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内容以及掌握的专业技术的有限性,认识到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卓越。
3搭建沟通平台,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
在沟通交流方面,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增长学生的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随着网络通讯工具的不断涌现,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往的领域也从现实世界拓展到了网络所搭建的虚拟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好现实和虚拟两个沟通平台的搭建。在虚拟世界,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分享的平台,运用飞信、微信、BBS、E-mail、QQ(群)、BLOG(博客)等网络交流载体,提高交流的广泛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即可点对点又可以点对面的互动交流,拉近同学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不如虚拟空间乐观,多数学生交际范围比较窄,缺乏沟通交流能力欠缺,郁闷无法宣泄,快乐无法分享。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交往心态,让学生把握好平等待人的人际交往基调,养成宽诚待人的做人品格;最后,应当尽可能多的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以此为平台加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
4举办实践活动,增强责任意识
标准明确要求,医学生要“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学会担当,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医学伦理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既要体现专业特点,又不能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对于大一学生来讲,接触到的专业知识有限,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医疗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了解医患关系现状、协助血站组织义务献血活动、协助有经验的医生开展义诊活动、去医院导医台提供公共服务等。在条件允许之下,可以提前联系见习医院,让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提前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的疾苦。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5明确班级目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标准要求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要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新的班集体经过一段磨合之后,应当迅速确定班级的奋斗目标,并把目标细化,落实到人,通过班级总体奋斗目标,把每一个个人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感觉的到,自己是整体的一部分,与班集体息息相关。在班级生活当中,只要努力奋斗,就有出彩的机会,就能够为班级作出贡献,就能够得到班级的认可。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大四、大五以班级为单位,分别进入见习、实习医院接触临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见习、实习医院的水准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在校三年期间班级所有同学学业成绩的平均值和平时表现综合测评成绩,将作为见习、实习点分配的依据。见习、实习医院确定之后,按照班级排名进行分配,排名靠前的班级具有优先选择权。为了让学生在见习、实习环节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必须明确班级的学习目标每个人的发展目标。在学习方面,应当明确集体观念,努力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让那些学习态度好、学习习惯好同学主动帮助那些自我约束力差、方法不得当、学习习惯差的同学,不让每一个人掉队。在个人发展方面,一方面要精心策划班级活动,并鼓励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与学生会、学生社团、团总支、党支部密切联系,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与其组织的活动,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整体意识。临床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我们不难发现,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需要全员参与,既离不开基础医学专业老师传授的专业知识,也离不开临床医学专业老师传授的专业技能。
6结语
1.1差异
小儿是一个发育不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消化、分布和排泄同成人是有着显著的差异。小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胃的蠕动较慢,消化液、酶的分泌较少,导致药物的吸收不规则。尤其是新生儿因血浆蛋白、脂肪的含量较少,药物的分布受到了限制和影响;小儿肝脏的容积直接限制了药物的代谢;小儿的肾功能较弱,新生儿的肾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2],因肾小球的滤过性较低,所以排泄较慢。小儿通常情况下的发病特点是:发病急、发病重,若及时的治疗,很快缓解明显症状。但是小儿用药要注重个体化的原则,使用的药物不仅能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要降低毒副作用的形成与发生。
1.2药物的本身问题
通常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剂量是根据成人的剂量设计,很难变成为适合小儿的准确剂型,有时药物剂型的变换会导致药物性质的改变,影响药物性质的稳定性。另外的一些较为普通的药品因剂型、剂量的不精确,或者是药物中的赋形剂较多,从而引发小儿的不良反应。
1.3药物的相互影响产生的问题
针对小儿用药要求选择对小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这样药品的选择范围较小,因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疗效会降低。例如,小儿的腹泻疾病,通常情况下使用抗菌药头孢之类加上微生态制剂以及止泻药,然而抗生药能抑制、杀死微生态制剂,止泻药也能将微生态制剂带走,从而降低了疗效。因此在临床上小儿使用的抗生素只有头孢类与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是繁殖期的杀菌剂,大环内酯类是速效抑菌药,因速效抗菌药使细菌迅速处于静止的状态,因此头孢就不能发挥繁殖期的杀菌作用。通常情况,这两种药是不能联合使用;若是一定要合用,必须要进行药敏实验,以便在治疗的过程中尽快的调整。
1.4中西药的灵活使用
小儿为“稚阳体、邪易干。”“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发病易、传变快、病情变化多端。掌握现代中药的发展情况,可灵活的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例如:六神丸,该药成分中的雄黄是砷的化合物,不适合同西药中的助消化的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联合使用,也不能与抗贫血的药物富马铁片以及亚铁盐和亚硝酸盐类同时服用,否则会降低疗效,甚至失效;更加不能同解痉止痛药连用,否则会导致雄黄的氧化,反而增加毒性。又如含有酸性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等或者是制作好的中成药保和丸、山楂丸等,这些含酸性的中药时不能与含碱性的西药如胃舒平、氨茶碱、碳酸氢钠等进行合用,因为他们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或者是分解破坏之后失去药效;也不能同磺胺类的药物连用,因为磺胺类的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结晶尿,损害肾脏。因此,联合使用中西药时,必须要掌握药的性质和配伍禁忌,才能提高疗效。
2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
2.1用药的剂量、时间、配伍禁忌
药物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疗效。例如使用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的硬肿症,小剂量使微循环的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并且防止DIC,当剂量过大时,反而造成血管的收缩,减少血液的循环量,使硬肿症状加重。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剂量、浓度,并且还要防止滴液的外渗。小儿的给药时间是规定的,静脉滴注甘露醇,时间要控制在15~30min之内。中药和西药的给药时间不相同的,西药因为刺激性较大,所以要早饭后服用,避免损伤胃肠粘膜;中药的药性相对缓和,刺激性很小,所以在饭前服用,效果更佳。药物的配伍禁忌同疗效直接联系。例如酸性药和碱性药是绝对能抵消本身的药理作用,维生素C-抗坏血酸钠静脉注射液Ph5.0~7.0,是不应作为酸性药物来看待,但是氨茶碱不能与维生素C进行配伍,与NaHCO3应该进行分瓶输注,与钾注射液应该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进行静脉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浓度和顺序的。因此,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药物的性质以及中药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2.2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护理
没有一种药品在所有的情况之下是绝对安全和有疗效的;任何一种药都具有许多种的药理作用,因人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所以对药的毒副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增报道:低血钾病人在使用青霉素之后会出现精神不振,无力、心悸、腹胀等症状。患者以为是病情的发展,往往延误了治疗时间;还有报道,快速的滴注大剂量的青霉素钠盐,严重的会出现抽搐、呼吸暂停、昏迷等从而误诊是青霉素过敏。因此,在以后的治疗中队青霉素的使用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浓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随病情的发展而改变。
1.1临床资料
本组一共有51例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年龄为42岁。患者中有2例属于未婚的妇女,有5例产妇小于20岁,有33例产妇年龄在20~40岁之间,有11例产妇的年龄是高于40岁。
1.2发病的时间、部位、原因
临床上产妇出现最长的闭经时间高达4个月以上,最短的闭经时间也达1个半月以上。本组的51例产妇中有15例产妇其发病的部位位于输卵管,有14例产妇的发病部位于壶腹部,有5例产妇的发病部位于峡部,有3例产妇的发病部位于伞端,有17例产妇的发病部位于右侧的输卵管;在本组的51例产妇中有2例患者具有剖宫史,有2例患者因为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成了盆腔发生粘连现象,以及4例患者以前具有卵巢肿的手术史,其余的43例患者的盆腔和输卵管均发生了炎症现象,并且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炎症较轻的患者只是伞端及其周围的组织出现了相关絮状的粘连现象,输卵管呈轻微的红肿现象,炎症较重患者的输卵管发生水肿僵硬症状。组织周围的韧带发生红肿现象,炎性组织也增大、增厚,甚至还与周边的盆腔壁、肠管、大网膜等都发生了粘连的现象。因为炎症导致组织变厚、变大、发生粘连,降低了妊娠的破坏性。
1.3临床表现
宫外孕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造成患者长时间的腹痛、闭经、恶心、腹泻、呕吐、不规则性的阴道出血、坠胀、昏厥或者是发生休克、以及里急后重的病症等。
1.4该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对宫外孕的诊断标准为:闭经史、长时间的腹痛、阴道具有出血史、产妇的血β-HCG相对性的升高、做B超检查的时候在产妇的宫腔内未发现妊娠囊等,在附件区还能看见低回声的包块,并且在包块内还能见到液性暗区或者是妊娠囊,在囊内可以看见胎心的搏动或者是胚芽等。
2治疗
本组一共有51例宫外孕患者,她们到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在手术的过程中只有4例患者的对侧输卵管没有发生红肿的病症,只是在游离端出现了絮状的粘连带,所以松懈组织主要是为了使远端完全型的呈游离现象。其余的47例产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增大、增粗现象,导致壁管也变得厚厚的,以及在伞端发生粘连闭锁现象或者是与其周围的组织发生了完全性的粘连想象甚至被包裹其中。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症状较轻的施行伞端的开窗复通术或者是输卵管的分解粘连游离输,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施行直接性输卵管的切除术。关腹前腔使用100mL0.2%的甲硝唑,静脉滴注。患者在手术之后的3d、4d、6d以及莱次月月经干净后的5d,对于施行了输卵管的复通术的患者需进行输卵管的通液治疗,同时还要给予8~10d的抗菌消炎的治疗,待患者在拆除缝合线之后再服用药物进行追加性的治疗,同时,患者在手术后的2d若是正常的排便方可采取8~14d药物的灌肠治疗。患者在手术之后的3个月内需要到院内进行盆腔复查。本组的51例患者经过手术之后治疗之后痊愈,3个月之后的复查也是正常。其中有8例患者的对侧输卵管正常,有5例患者在手术之后复孕,短时间的在术后的4个月,时间较长的为12个月。
3讨论
3.1异位妊娠中多发部位于产妇的输卵管,特别是右侧的输卵管为最常发生部位。
其中患者输卵管的壶腹部发生妊娠情况率达到65%,其次发生部位是间质部、峡部,在其伞部以及漏斗部位的发生率相对的较低[2]。在临床上,如果患者的盆腔炎症较重会使病情变得复杂化,延长产妇的妊娠时间,待产妇发病之后使病程出现严重化,加之发生炎症的部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粘连现象,导致手术期间的操作困难化。该病发生之后,致使产妇最长的妊娠时间长达5个多月以上,并且产妇还不会发生流产的现象。
3.2导致宫外妊娠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其受精卵进入宫腔的各种各因素也可导致产妇出现宫外妊娠。
以临床上最常见的因素是输卵管发生不同程度的炎症症状很容易干扰其受精卵进行正常的运行。据有关资料的证明,90%的的宫外孕患者是因为盆腔发生炎症或者是合并输卵管炎症导致宫外孕。其余的病症是因为产妇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者是患者的腹部曾经做过手术致使盆腔内发生了轻度或者是重度的粘连现象。若是输卵管发生了炎症,那么粘膜的上层组织就会被破坏,致使纤毛消失,或者发生炎症性的水中导致管腔变得很狭窄,或者是炎症的部位以及在肌肉层形成一定的疤痕,影响其管道的蠕动功能。以上提及的影响受精卵进入宫腔的因素导致受精卵在宫腔以外进行着床受精。
医学涉及生物物理学知识非常广泛。为便于学习、掌握可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学知识归纳为三类。其一,解释各种生物物理现象的知识,包括阐明现象的实质、变化过程、规律和成因或机理等。其二,分析各种物理(严格讲应是生物物理)检测结果的知识,包括所检测的生物物理信息的产生、产生机理、变化规律和采集方法,检测手段及图象形成的生物物理原理,检测图象的分析、归纳而获取结论。其三,阐明各种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的知识,包括物理因素的性质、所激发的生物效应及其变化规律,生物效应产生的机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对机体的危害缘由和防护等。
2要求知其所以然必须开物理课
科学知识可分为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两大类。生物物理学也不例外。常说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实前者就是只要求掌握其经验知识,而后者则要求掌握其理论知识,从理论上把握事物。亦即不仅能认识其表象,还能阐明产生表象的内在实质,揭示表象运动、变化规律的机理。要求医生能从理论上把握临床医学中常涉及的生物物理问题,就必须开设物理课,否则是不可能的。要求医生从理论上解决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越多越深,所需具备的物理相关知识越广越深,自然物理课学时应越多。一直以来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不结合讲授在医学中的应用,即不结合阐明医学中的生物物理问题,要学生自学解决是很困难的。应该既讲授物理理论也讲授必要的生物物理知识,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生物物理知识能适应如下四个方面的需要。其一,行医需要。有了相关生物物理知识才能从理论上全面、准确、深刻分析、理解、掌握行医过程中涉及物理问题的医学理论、技能和方法,才能高屋建瓴,在理论指导下,以清晰的思路,全面思考,准确诊断、有效治疗。其二,科研需要。临床各学科多有涉及生物物理的课题。没有相应的生物物理知识只能望而兴叹。反之则如虎添翼,可以在更宽的知识领域开展科研,为医学科学发展作更多贡献,提升人生价值。例如秦任甲教授就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只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和利用超声多普勒血流频谱图,这里存在个缺陷。可能是有关人员不具备血液流变学知识所致。他率先提出,应该加上血液流变学才能全面、准确分析和充分利用频谱图的丰富内涵,可以把频谱图作为有效手段来研究在体血管红细胞向轴集中的规律,并指导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取得成果。其三,提高需要。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尚未掌握的涉及物理的医学问题。这就得靠自学更宽更深的物理、生物物理知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能。在校所学将成为自学习提高的基础。其四,思维需要。人的思维不外乎逻辑(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在各成长阶段学习积累起来的。大学是人的思维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十分重要的阶段。在学习、运用物理学、生物物理学过程中,在知识拓展的同时使物理的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得到尤其强的培养提高。数理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的这些思维能力的增强,使之在学医、行医和医学研究中终身受益。一流名校能安排物理课近百学时,甚至还结合讲授生物物理知识就是认同上述观点的佐证。其决策者和努力学习物理的学生都是有远见的。这正是一流名校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物理、生物物理,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体现。
3只求知其然则可开可不开物理课
3.1可凭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行医
大量事实表明,一般医生都是凭借物理、生物物理经验知识而非理论知识来理解、阐明、处置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其在三类生物物理知识上的表现为:其一,对医学中涉及物理的现象即生物物理现象不理解,无从解释或者粗略地,含糊地理解或解释。也有以打比方的方式来认识或阐明。例如用粥的浓稀来说明血液黏度大小,流阻大小,而导致血压高低,极少见有医生能用泊肃叶定律等相关知识做出理论解释。其二,当用生物物理检测进行诊断时:对他人的检测,一般只凭检测医生的文字结论做出诊断,有时查看检测图象也只机械地与自己记忆中的正常图象对比而作诊断,并不理解图象是怎样形成的,甚至不理解结论是怎样依据图象分析而获得的;对自己的检测,一般都凭借自己对检测到的生物物理信息与记忆中的正常信息对比而作诊断,至于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信息未必明了。其三,利用物理因素进行治疗时,一般只知道某种因素或方法有疗效或只会治疗操作,对其疗效产生的物理机理或不知或不全知。这些表明:一般临床医生的物理知识还只是经验性的,并未上升到理论。但一直以来临床医生就依赖这样的经验知识不也诊治好许许多多疾病?其中许许多多不也成为专家、主任和教授等高级医生?这只能说要求不高时,医生不一定非要多么宽深扎实的物理和生物物理理论功底才能行医。事实上临床教师,甚至生理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相关医学书籍对许多涉及物理的问题也只讲现象,并未从物理、生物物理理论上把产生现象的缘由阐明清楚,仍然只停留在经验知识层面上。学生也只能承认如此,达不到理论认识的高度。这样行医必然缺乏物理、生物物理理论指导,对诊治涉及物理问题的疾病往往思维明晰不起来,只能凭经验了。按以上所述,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知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高则要求具有较宽深扎实的功底,能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成为物理理论型医生;低则只要求具备中学物理基础,对行医过程中遇到涉及物理的问题能有所了解,成为物理经验型医生。
3.2对学生的物理要求依培养目标而定
就原则而言,对物理课的要求和学时安排都是由决策者根据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而确定的。但实际决定时必然受到决策者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宽窄深浅的认识程度的影响。鉴于各院校决策者的这种认识难免差异,医生应具备的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又很大,不同档次院校培养目标显然不同,导致其物理课学时明显不同。一流名校为八九十学时以上。二流省(市区)属医科大学为六七十学时。三四十学时以下的出自三流学院,除去10来学时的实验课,还能比高中物理加深拓宽多少内容呢?据悉,还有学院把这门课改为任意选修课,选修者不到5%,等同于取消。不排除有些院校对物理、生物物理在专业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需要安排多少学时为宜,并未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学时数是随意或参照同档次院校而确定的,带有一定盲目性。巧的是各院校安排学时多少与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低是相吻合的。总之,鉴于医生所需物理、生物物理的宽深程度伸缩性很大,对各院校的学时安排不必厚非。
4改革临床医学专业物理教学内容
4.1改革目标
无论培养物理理论型还是物理经验型医生,只要开设物理课就应该改革纯物理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绝大多数院校都只开物理课,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结合讲授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医学物理学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无的放矢,所学纯物理知识不会应用,学而用不上等于不学;不仅使学生得不到把物理知识应用于阐明医学物理学问题的训练,还会造成医学物理学知识断层,很难适应前面提及的四个需要;使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境,使历届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求知欲望低,学习不使劲,所学知识似懂非懂,很难用于理解学医和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物理问题。改革目的:必须破除思想上长期形成的只讲授纯物理知识,丝毫不与医学中的应用相结合,改革也只增删纯物理知识,丝毫不纳入最为实用的医学物理内容的定势思维,克服过去教学内容脱离医学实际的现象。安排适当的学时数,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内容为主,辅以必要的物理学基础,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临床医学较高要求的需要,较好发挥物理、医学物理在临床医学中应有的作用。
4.2改革途径之一
没有医学物理学解决不了医学中涉及物理的问题。不开这门课就如同过河断了桥或知识断了层,物理学很难跨越断桥或断层直接阐明医学中涉及物理 的问题。开物理课主要为学习、运用医学物理学打基础。只开前者而不开后者就是无的放矢。物理学与化学,医学物理学与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与地位十分相似。设想只讲授化学知识而不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学生能掌握医学中涉及化学的知识吗?有条件的应该开设物理和医学物理两门课,实现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较完美的结合。这应该是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首选途径。
4.3改革途径之二
对于不便把物理课和医学物理课分开开设的院校可以把两者合拼开出。以临床常涉及的医学物理知识为主,辅以相关物理基础。这门教材也可称为医学物理学[2]。学时多少都可以开。这样就把基础理论与医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知识结构改善,增进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革困难所在
5.1缺乏阐明医学物理问题的知识
要把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纳入教材并非易事。这些问题许多尚未能从理论上获得阐明或者透彻阐明,还有待研究解决,构建起这些问题的较完整的理论知识,否则无多少临床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可讲授。不信,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其一,查阅生理学、心血管内科学等医学基础和临床书籍;其二,听听医学基础和临床教师讲课。书中所写,教师所讲,涉及物理的许多问题都只陈述现象,或借实验数据、图表阐明,或笼统、粗略交代,或打比喻解释,甚至含糊讲授。这些充其量说也不过是医学物理学的经验层面上的知识,未能从本质上,机理上,亦即理论层面上阐明问题,回答不了为什么?其三,查阅期刊论文,可发现生物物理学的研究火热得很,很多,但属于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却很少。总不能教材所写,课堂所授结合医学的内容尽是经验知识吧?这就必须对寓于人体各脏器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物理问题逐个加以研究,构建起阐明逐个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形成丰富的临床医学常涉及的医学物理学知识体系,可供选择讲授。要达到如此,要经历很长时间,付出许多艰辛劳作。秦任甲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论著成果。这还不够,得依靠同行广泛参与才能构建起这个知识体系。
5.2医学物理问题如何通俗化
科研构建起的医学物理的一系列论文形式的理论知识,还只是具备了课堂讲授的素材。必须按照教材而非一般参考书的要求,使复杂、繁琐、深奥、数学表达太深、医学基础要求太多等等而造成教师难以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尽可能通俗、简明、浅显、形象、直观,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些讲起来容易,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要加以处理好时一定会遇到不少具体困难的。只要充分发挥群体的智慧,不断深入探索,总有一天人们会造就一本内容丰富,基础和应用知识恰当结合,适用的开创性教材。
5.3教师缺少医学物理知识
1.1研究对象选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各附属医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参与调查的人数共110人,男60人,占54.5%,女50人,占45.5%。18~20岁7人,占6.4%,20~25岁85人,占77.3%,26~30岁18人,占16.3%。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总结。检索国内外引用率高的PBL教学的文章并总结。
1.2.2个例访谈。选择曾参与过PBL教学的教师、学生进行访谈。1.2.3问卷调查。依据个例访谈和文献总结的结果,给参与过PBL教学的学生发放第一版问卷,并收集分析学生反馈的信息和关注的问题;听取资深PBL临床教学指导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完成第二版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个人背景、PBL教学现状和理想中的PBL教学、个人感兴趣的部分。将问卷调查上传至网站,将网址发放给对PBL教学感兴趣的学生,网上完成问卷,并提交。
1.3心理危机近几年,医疗纠纷的增加使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也使医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担忧,严重者产生了抑郁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最终损害患者的利益。
2结果
2.1PBL应用课程和学生分组情况在110人中,有98人希望在临床医学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占89.1%;64人希望在人文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占58.2%。79人希望随机分组,占71.2%;101人希望小组人数为6~8人,占91.2%;76人希望设组长,占69.1%。
2.2导师在PBL教学中的作用在110名学生中,71人希望导师不参与讨论但引导学生发言,占64.5%;103人需要导师在PBL课程讨论之后进行总结,占93.6%;77人希望导师的专业和带教内容一致,占70%。
2.3座位安排和设施配备在110人中,75人希望PBL教学中学生围坐,教师与组长坐在学生中间,占68.2%;82人希望教室配备网络设施,占74.5%。2.4教案设计在110人中,86人希望疾病诊断假设的提出方式以病生理为主线,占78.2%;48人希望讨论的内容是典型的常见病,占43.6%;41人希望讨论的内容是不典型常见病,占37.3%。
3结论
对医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正确面对医疗纠纷,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以更好的心理投入学习;对已具备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可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大多数学生希望PBL教学形式统一,设施完善;应提高导师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带教老师只要具备基本的病理学、病生理学等基础知识,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对非本专业的带教同样可胜任,但在讨论结束后应由本专业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总结;课前提供患者简单的主诉,既可帮助学生课前准备,又不限制学生思路。
1.1研究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2个班,1班99人,其中男36名,女63名,年龄19~23岁,平均(20.28±0.98)岁,作为传统组;2班105人,其中男40名,女65名,年龄19~23岁,平均(20.34±0.90)岁,作为教改组。两组同为3年制全国高考统招专科学生;专业基础各学科平均成绩结果显示,传统组为(81.33±6.32)分,教改组为(80.99±6.76)分;两组学生LASSI量表下学习策略评分及等级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组为(23.90±1.76)分,教改组为(23.97±2.48)分;学习策略良好、中等、较差三个等级分别总评结果显示,传统组分别为228例(23.03%)、426例(43.03%)和336例(33.94%),教改组分别为241例(22.95%)、468例(44.57%)和341例(32.48%)。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本学期没有参加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他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完全相同。
1.2方法
两组所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任课教师及教学时数、辅助多媒体电教等均相同。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传统组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模式,辅以电教设备、正常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谱完成教学;教改组采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完成教学,以诊断学中心电图检查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课程整体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突出能力目标,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设计和重组项目化课程整体内容。
1.2.1.1课程目标设计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通过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训练,学生能运用心电图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获得较强的心电图阅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1.2.1.1.1技能目标
①能识别心电图机主要操作部件并掌握其性能,能正确操作心电图机并独立描记心电图;②画典型的心动周期,并标出各波、段及间期的名称及所代表的意义;③能准确测量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准确判断心电图各组成部分的数值及形态是否正常;④能按正确步骤对心电图进行分析,计算心率、判断心电轴、循长轴钟向转位及其临床意义;⑤能识别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并归纳其心电图特点;⑥能识别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及心肌坏死的心电图,并作出定性、定位及分期诊断;⑦能正确分析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并作出初步判断;⑧能分析高钾、低钾、高钙、低钙及洋地黄类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2.1.1.2知识目标
①理解心电图基础及二次投影的原理,熟悉“Einthoven三角”理论;②学会心电图常规12导联的联接方式,熟悉心电图的临床应用意义;③掌握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的生理意义;④掌握心电图各部分的正常值范围及形态特征;⑤熟悉心肌缺血、坏死的原因,掌握心肌梗死图形的演变;⑥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概念、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⑦了解心电图对电解质紊乱及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监测的意义。
1.2.1.1.3素质目标
培养对待患者爱心、专心、细心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积极主动的态度;团队协作和自我学习能力等。
1.2.1.2项目设计,内容重组,任务分解
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设计的项目要覆盖胜任岗位要求的所有知识点,能实现所有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每项岗位技能在项目任务中要得到反复训练,直到达到胜任岗位的要求。对心电图检查内容进行重组和项目任务设计,再将各任务细分为子任务,通过任务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心电图基础知识和较强的阅图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最后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综合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岗位职业素养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1.3调查工具
采用LASSI量表作为评价工具,LASSI既可以作为诊断手段来评价学生学习策略的水平,也可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量表共77个项目分为10个分量表,10个分量表的主要内涵如下:态度(Attitude,ATT)、动机(Motivation,MOT)、时间管理(TimeManagement,TMT)、焦虑(Anxiety,ANX)、专心(Concentration,CON)、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INP)、选择要点(Se-lectingMainPoint,SMI)、学习辅助(StudyAids,STA)、自我测试(SelfTesting,SFT)、考试策略(TestStrate-gies,TST)。除“选择要点”分量表有5个项目以外,其余各分量表均由8个项目构成。每个问题从完全否定到完全肯定,反应结果采用里克特五级记分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大量专家学者的多次实践与论证,LAS-SI量表已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直接采用国际上的常模,未经修订,根据常模将被试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百分比等级75%以上,表示学习策略良好;50%~75%之间,表示学习策略中等;低于50%,表示学习策略较差。
1.4评价方法
1.4.1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课程教学结束后,检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基于岗位胜任力设计考试、考核内容,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在考试考核之中。两组考试及考核内容、难度、形式及覆盖面一致无差异,实行统一标准评阅,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成绩均参与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考核评定,各占一定比例。
1.4.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比较
课程开课前和结束后,分别用LASSI量表,采用统一书面和口头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先后两次两组共发出调查量表408份,当场收回40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收回后交叉检查,再由负责人复核,统一将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正向问题反向计分,分别进行统计。双人录入数据,对教学前后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做出诊断性评价,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对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价课程开课前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等级情况和良好学习策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课程教学结束后,两级学生学习策略各项指标比较结果如下:
2.2.1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评分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调查所得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分析,并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ATT、MOT、TMT、CON、INP、SMI、SFT、TST8个分量表教改组与传统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NX和STA分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情况分析比较
根据国际上的常模将被测学生学习策略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百分数。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75%以上为19.19%~29.29%,总体平均为23.23%;教改组学生为26.67%~35.24%,总体平均为32.00%。其中得分在75%以上分量表人数最多的是教改组中的SMI分量表(37例,35.24%),最少的是传统组中的INP分量表(19例,19.19%)。传统组学生百分比等级在50%以下为24.24%~40.40%,总体平均为34.24%;教改组学生为15.24%~36.19%,总体平均为24.00%。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传统组中的CON分量表(40例,40.40%),最少的是教改组中的ATT分量表(16例,15.24%)。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等级总体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0.557,P=0.000);两组学生10个分量表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百分比等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3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改变情况比较
对量表中反向表述问题正向计分,将收回的问卷总体分析,统计选择相当一致和完全一致两项的人数(频数),分析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的人数总体变化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3.380,P=0.000);其中ATT、TMT、CON、INP、SMI和STA6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教学组;余4个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促进临床岗位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精神、专业知识、技能,是我国医疗行业的准入制度的一种。现行的医学教育和考试原则均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仍然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有潜在的密切联系,考试成绩的优劣也能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医科院校的教育水平。以往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医学生成为医生后由于沟通技能等职业素养缺乏导致医患矛盾日益激化。教改组依据执业(助理)医师必备的岗位胜任力,参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内容及形式,进行理论和技能考试,改组和传统组考试、考核及评阅标准。两组学生理论知识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5,P=0.428),而两组学生岗位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7,P=0.013),提示教改组显著优于传统组,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能取得与传统教学相同的效果,同时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临床岗位职业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3.2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水平
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与学习策略的各个相关因素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习策略是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课程结束后学习策略比较分析,两组学生学习策略平均评分及标准差,除ANX、STA2个分量表外,其余8个分量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项教学改革对学生在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的任务的态度、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注意力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识别出用以进一步学习重要信息的能力、自我检测的意识程度及方法、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在自我调节学习压力和对学习成绩的担心程度、创造和使用辅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届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通过对两组学生学习策略百分比等级水平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两组学生运用良好学习策略人数(频数)及总体平均分析比较,发现在ATT、TMT、CON、INP、SMI、STA6个分量表和总体平均方面,教改组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基于胜任力的项目化教学能改善和提高追求学习成功、时间管理、集定学习任务、识别学习信息要点、使用辅技术等学习策略的能力;同时对正向提高学习策略效果明显。
3.3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不足,学生数量多,分组多而教师数量不足,如分组少而每组学生数量多,教学时教师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②教师经验不足,对教学法理解不充分,忽视课前准备,学生自学效果差。③实训设施不足,教学改革对配套设施建设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教学场地、模拟情境和教学用具等,上网和图书馆等教学条件的限制,影响了教改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水平。④缺乏规范的教材、组织设计和实施方式,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查找资料,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等都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以上不足与文献报道的PBL教学方法实施存在的问题类似。
3.4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