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思品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的深远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作者:程国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漳新中学
参考文献:
[1]闫玉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10.
(一)流于表面的课堂诚信教育
诚信的内涵,老师在课堂上或多或少有讲解过,学生肯定也了解到何为诚信,如何保持诚信。老师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学生在老师模拟的诚信情境中也知道如何做。但是课堂归课堂,在课后,不诚信的学生依旧撒谎欺骗他人,完全将课堂教育抛在脑后。学生诚信的丢失,学校也难辞其咎。例如江苏一带的学校,尤其重视应试教育,学校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提升学生的成绩上,因此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诚信教育。因为学生成绩提升学校知名度就可以提升的原因,就将诚信抛在后面,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
(二)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干扰
社会进步肯定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使得许多人不走正道,为了一己私欲,欺骗消费者,做出各种不诚信的事情。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诚信教育,转而进入生活中却遇到如此的欺骗我们信任的事情,会产生极大的反差。中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没有系统正确的形成,这会干扰他们,转而让他们为了自己而走向不诚信的道路。
(三)社会公民的三关扭曲
有多少人还能背诵出八荣八耻,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诚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极度的扭曲。例如:之前新闻报道有一个少年劝导几个成年人,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车,反被责骂说读书读傻了吧?少年伤心的哭了。我看到了很不是滋味。如果正确的价值观阻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谁还会讲诚信树新风呢?
二、诚信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理论如果没有实践的结合,只能是空洞乏力的。我们教师的课堂诚信教学,这个缺点是一直伴随着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诚信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教师一定要多搜寻资料,多创新备课,再和学生探讨的时候能够有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我们可以就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实践得以加强这样的思考。例如:课本上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季布又是谁,为什么得到黄金一百斤都不如他一个承诺?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充分带动学生进行探讨,并且让学生抒发感想,希望不希望做这样的一份工作。由之可以开展辩论会,可以开展情景剧等多项课外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加强对这句话理解程度。我们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黑板报的创设。我们甚至可以在学生对于诚信活动的事情充满激情的时候,进行诚信讲座,将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演讲者请到学校进行演讲。在极具渲染的演讲氛围下,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得到化学反应,空前的加强。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一天之内接触最多的环境。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内贴上诚信的名人名言,在学校内建设历史上诚信典范的雕塑和事迹。学生每天都在校园内生活,每时每刻都会被这些潜在的诚信教育所影响,自然而然会收到诚信教育。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背诵出《三字经》、《弟子规》的时候得到加分的奖励活动,鼓励学生背上这些诚信守则,让诚信这一美德得以一直传承。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诚心教育的根源在于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新型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市场将会一片黑暗,人与人之间将不会有公平买卖可言。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着重宣传诚信,利用媒体舆论的巨大作用力,让公民每天都能够接收到诚信的教育。例如: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宣传贯彻八荣八耻,在媒体上可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只有诚信在大环境下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如虎添翼。相反,如果我们大环境没有好的导向,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只能够是杯水车薪。
三、结语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解决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行,传统观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这对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总结出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对策。本文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性质认识不清
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学科,与其他的学科课程既有着共性,也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质。思想品德课不仅是智育的课程,更是德育的课程,同时也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水平获得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科。
可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设定为应付考试。他们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这直接导致教学目标发生偏离,也最终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正确建立进行引领和培养,学生也难以通过思想道德课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长此以往,这不仅会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失去兴趣,课程的性质也会随之发生不良的改变。
2.主要任务存在偏差
现在依旧有少数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存在这样的想法:只有让自己的学生在考试中,尤其是中考获得优异的思想品德成绩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自己全部的教学任务。这使得他们忽视了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获得科学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些教师便以学科的本位观念作为起点,片面强调课程在考试中的地位,争取到大量的课时之后,进行的不是对学生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而是无尽的练习和训练。更有甚者,个别初三思想品德课的课时增加到每周七节,并且内容几乎全被复习资料的学习,模拟试卷的讲评所占据。这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妨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反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3.观念方法需要改善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个别教师缺乏工作的责任心。一些教师缺乏职业激情和创新热情,延续着较为落后的教学方法。他们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大多通过生硬记忆让学生进行学习,懒于甚至不愿接受新鲜、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甚至给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形象都带来了不良影响。
4.课程标准把握不全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基础和纲领性文件,也是以国家名义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的规范。新课标不仅具有权威、富有时代气息和指导性的特点,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思想品德教师任务的前提条件。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和新课标紧密结合,让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科学、有力指导。
可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新课标学习仅仅是一次性的,应付差事,学过即忘。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把教材内容作为唯一标准,缺乏对教材的整合,学生学习没有科学性,知识点无法实现系统化和整体化,而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这一目的更是无从谈起。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的解决
1.对新课标和教材进行研读
正如上文所述,新课标内容是国家进行教科书编写、考试的命题,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基础。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料,更是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的重要媒介。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具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并以此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站在全局的层面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中包括课程的主题设置,各主题的详细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应当达到的教育效果等;其次,教师必须把握不同板块间、单元间、课程甚至段落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提炼主线的方式确定课程的逻辑体系。最后,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和国家国情”四个方面进行学习内容的分类,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结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的方式把教材读“薄”和读“活”,进而有的放矢地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需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本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合理统筹课时安排。同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均衡性,通过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制订出一份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的时间分配和结构安排上还要预设出一定的弹性空间,防止由于学校放假、临时考试、教师临时外出等原因造成教学安排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研读和安排,可以使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的内容与主旨进行整体性掌握,有利于明确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并且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能充分体现,重难点突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学习中熟练掌握必需的知识。
2.将教材知识内容实现整合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均有效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加之教材内容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同时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了很好契合,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活动设计,同时通过对教材中各栏目、标题、文字甚至图片的内容整合,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每堂课和每个教学细节上进行落实的基础上,还要认识到教材作为一个内容相对稳定的教学资料,部分内容尤其是引例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所以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的社会现状,在充分整合教材内容体系、尊重教材理论观点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或进一步引例。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思想品德学科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应当针对课程极强的时效性以及实践性特点,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让教学内容和活动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
3.充分发挥师生教学的主动性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大多数教师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响应这个理念。可是,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害怕学生因为惰性或学习方法的不科学而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对思想品德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分析不够透彻,一再讲解和传授,结果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反而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反而被削弱。
事实上,这些教师的担心不无道理,而且也很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必须树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自信,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获得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并且在教学中还要保证全员参与,切实将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所有学生身上。
另外,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自主学习当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特征,给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机会。比如,在教材中有很多较抽象或者“矛盾”的内容,学生在掌握过程中容易产生困难甚至误解。这时,教师应当通过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创设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希望自己的思维向着更加宽广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当然,教师的问题和情境必须创设得精确,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性质。比如,在讲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时提出“是否说明我国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了”;或者“如今贫富差距拉大”和共同富裕道路是否矛盾?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从而使他们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之,初中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响应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解决,从而达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淑红.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6).
论文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最优化策略
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学到本学科的文化知识,而且还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思想品德课就枯燥无味,学生对本学科重视就不够,兴趣也不大,课堂缺少活力。作为一名想品德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是“导演”,有责任改变课堂现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科学性和兴趣性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优化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性会影响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形成,学习动机又会变成学习的动力。目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厌学情绪,就是对思想品德课缺乏正确学习动机的表现。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想品德课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开始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有所思考和打算,一旦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对自己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学习内容广泛、丰富,如果教师教学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求知需要,进而形成一种激励和鞭策自已的力量,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生动翔实的资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
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我们要改变以前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的做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实际上也就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几节课上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了并且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只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并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①学生自主回答;②自主组织答案;③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导”的作用。
三、联系生活和热点,优化学习内容
生活即教育。教师要挖掘思想品德生活化的内容,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事例将极大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讨论、体验、参与、感悟中形成和确立起来了。比如《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一环节我苦苦思索小论文怎么写论文。设计问题。当你看到病人需要急救时,你会拨打什么电话?当你遇到火灾时拨打……以一联串的来自生活的问题进行发问,起到较好的效果。还有女生晚自习回家时怎么做可以尽量避免侵害?发生火灾时请你模拟报警等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使课堂贴进学生的生活,也有实用的价值。七年级思想品德《自我新形象》一课中,对于“追星”一事,教师让个别学生说说他们真实的“追星”经历,让同学们一起感受到“追星”背后的另一层面:浪费青少年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种源自于学生的生活性案例更容易走近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内容联系社会热点。思想品德课应关注社会大事并引入我们的课堂。四川汶川地震,让学生学会顽强,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珍惜生命,学会坚强的面对挫折,感受团结互助,齐心协力的民族精神;关注国家新领导集体的产生,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等等。这些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或通过传媒能够了解到的,都是品德课的内容和素材,而且最具时效性,最为学生喜欢。
四、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效率
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让教学达到高效率的一个主要环节德育论文德育论文,这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只有教师将教材读通了,真正消化了,体会到了教材的真谛,才能好好运用手中的资料,设计高效的教学流程,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对教材的讲解,我们要充分考虑教法,学生的学法,组织好教学流程。学生所要理解的关键地方,资料的巧妙运用,问题的设计,教材的补充,内容的深化,这都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高效的教学设计,就为高效的课堂准备了条件,同样也为学生上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上课的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在高效的前提下进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效的课堂服务的,课堂是教学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是教学的中心工程。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在思想品德课中,引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是现代化教学的必备手段。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图片,再配上音乐,与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在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愉快的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如:在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课的时候,利用少数民族的图片,再配上《爱我中华》这首歌引入课文,学生兴趣高涨,再插入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风俗、以及我国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这课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在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利用香港、时的升旗仪式,和驻港部队进入的画面,既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还能培养爱国思想,振奋民族精神。
总之,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做到学生的学习情感与训练,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一一到位,这就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