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诗歌欣赏 品味字词 明意悟情
一、把握诗词语言的灵活性,再现所绘之“象”
古代诗人为在极短的篇幅里展现所绘之景,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加诗歌语言的形象美感。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如形容词、名词、动词等,使意象鲜活生动,增强诗词的美感。例如,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中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中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等,以上各句中出现的“暗”“悦”“空”“绿”“红”“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意象的动态美,也写出了形态美。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既表现了一种动态,又表现了一种状态,还表现了一种鲜明的色彩。再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线”,“糁”字本是名词,是指米饭粒,在这里用作动词“抛撒”。诗句的意思是:像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了一层白色的毛毡。可见这些活用的字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流动美,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古诗词中,诗人惜字如金,但有时却又把相同的字反复用,即叠词现象。叠字用来描绘意象,可以使意象更鲜明。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秋浦歌》中的:“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有:“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乔梦符的《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这些诗句都运用了叠词,不仅写出了景色的特点,而且创造双声迭韵的音乐美,也表达了缠绵不尽的情思。
二、注意诗词语言的概括性,体会所造之“境”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离开了想象也就无所谓意境。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比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天地,广阔寂寥,这披蓑戴笠的又不染世尘的独钓老翁,冷峭孤寂中又带着一份倔强,严寒肃杀能奈我何。读到这短短的十个字,眼前便是一幅画,连天江雪,一片洁白,极目远眺,苍山悠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那钓翁独坐孤舟上,寂寞之中又带着无比的高洁。运用读者的想象入情入境,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选择,将带有情感的意象巧妙组合,营造如诗如画的氛围。例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回忆从前的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多年的相思之情。用“一杯酒”“桃李春风”,就概括出了昔日朋友相会的欢乐情景。又用“十年灯”“江湖夜雨”概括了多年来漂泊他乡的孤寂与艰辛。其中的“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诗句意境远超过这8个字的字面意思,耐人寻味。
古诗词受到格律的限制,要用极俭省的语言表情达意。所以在竟象组合时,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就是名词的连缀,一个个名词看起来好像是孤立的,但这些“象”是借助了“意”联系起来的,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可以使画面丰盈起来。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门掩于黄昏”,意思是在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门掩了黄昏”,意思是将黄昏掩于门外。总之读到的都是闺中的寂寞、失望和惆怅。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只有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让精神进入畅游的状态,进入诗境,体悟诗情,参悟其理。
三、关注诗词中的点睛之词,把握所抒之“情”
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发现那个最能传情达意的字眼,由字及句及篇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比如,柳中庸《听筝》:“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句中“独”写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漂泊无凭的情景;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发了人内心的忧郁和思念。又如,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中:“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句中“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不仅是洞庭湖被秋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白发的悲秋之感,迟暮之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讲究诗中有画的意境,语言描写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所以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要衬托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四首》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错落有致,有静景有动景。又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放眼望去,漫江碧波荡漾,有白翎的水鸟,掠过江面。两岸青山草木苍翠,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火焰,一派江南的旖旎风光。江碧鸟白,碧白相映;山青花红,青红竞丽。江、山、花、鸟四景,碧绿、洁白、青葱、火红、四种颜色,就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但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不过是个过客,用乐景反衬下两句的思乡之情。
总之,诗歌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它具有精炼性、跳跃性、抒情性、含蓄性。而鉴赏诗歌,就是要由诗歌的语言入手,由诗人所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绝妙字词入手,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有意识地在诵读和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金开诚文集.
关键词: 颜色词 巧解 诗歌题
色彩是神奇的自然现象,依附在各种物质的躯体上,装点大千世界,使这个世界变得绚丽多姿。在大自然中,人们能感知和分辨的色彩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色彩有红黄蓝绿灰白黑等。它们当中的每一种又可分为若干种具有细微差别的不同颜色。古诗词中,诗人词人们借助丰富多彩的色彩词汇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氛围,寄托着人们的各种情感。阿・巴巴耶娃说:所有颜色你是数不过来的,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在高考诗歌鉴赏解题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诗句颜色词理解分析,就能正确解答问题。
一、巧用颜色词绘画面
诗歌鉴赏题中,画面题的最常见提问方式是: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类题离不开的是诗歌中的意象,而意象往往离不开色彩,因此,抓住诗句中的颜色词,画面就出来了。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黄色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亮丽,自由自在的白鹭在一碧如洗的青天上飞翔,白色在蓝色的映衬下特别赏心悦目,绿、黄、白、蓝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了绚丽的画面。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蓝绿的江水映衬出红日下的江花的描写,显得鲜明亮丽、明艳迷人,色彩对比极为强烈,勾画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美景。
高考实例:(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1)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和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解题指导:这二十八个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出了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里飘流出的浮萍。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二、巧用颜色词明意境(氛围)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及作者的情感。概括意境的词语往往是四个字两个词,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清远含蓄,宁静幽深,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这些往往和色彩有关,因此,诗句中的颜色词显得特别重要。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色的鸟在碧波上显得更白,红花在含黛的青山中更显火红。作者以浓彩重墨渲染出一派怡人风光,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为下文漂泊的伤感做铺垫。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陆游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绿相间,肥瘦相映。大片绿衬托少量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景色。只不过这里的红瘦却指娇弱的红花经不起暴风雨的袭击,大部分零落了,使人伤感。
高考实例:(2014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静谧的气氛。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再次,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三、巧用颜色词探情感
客观的自然色彩在诗词中一定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情感。闻一多先生的《色彩》一诗写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亡/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既然如此,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有时可能相反。这色调往往是用颜色词体现的,因此,在诗词鉴赏中,抓住颜色词,就可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谢I《登山曲》:天明开秀,澜光媚碧堤。一个“碧”字写出了晴朗的一天到来了,山崖就像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泓清水,波光荡漾,水边长堤含青滴翠,惹人喜爱,游人到此定会流连忘返,表达了喜悦之情。蒋捷《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与初夏来临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品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淡淡的哀愁油然而生。
高考实例:(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四、巧用颜色词辨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诗词的情感,二是诗词的表达技巧。诗词中颜色词的运用体现了诗人的别具匠心。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岑参用南方的春景在春风的吹拂下,千万树梨花竞相开放比喻北国的雪景,这一贴切和新颖的比喻既描绘了白雪银装素裹的娇态,又突出了北国雪景的壮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把江花的“红”用“火”来比喻,使人马上感到红色的暖与热,而这种暖与热的衬托使江花更红。“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对初春江水的视觉感受,诗人用“蓝”强化对“绿”的感受,从而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景图;“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夸张手法,青丝变白发,悲叹人生短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运用通感,青松的颜色是浓绿,于是诗人感到“静”和“冷”,色觉具有了肤觉与听觉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写出了春天生机蓬勃的景象……
高考实例:(20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做白练,将江帆比做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做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做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关键词:每日一诗;积累;有效训练
古诗,是美文学,是文学的精华,是学生高尚的精神伴侣。古诗之于我们,在于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读之可以娱目,吟之可以娱耳,味之可以娱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深厚,可以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精神,陶冶性灵,厚实文化底蕴,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将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贯穿到平时的“说、读、听、写”中,收到较好效果。
一、“说”“读”结合
每天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组织学生赏析诗歌。全班按学号轮流,每日一生,每日一诗。要求学生课前精心准备,并且课前要把诗抄在黑板上,上课前三分钟让轮到的学生上台赏析,其他同学及时记下诗歌,及时记下诗中最突出的“欣赏点”(诸如诗歌的语言特点、结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风格等),如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最突出的欣赏点是“一”字。为什么不用“数”而用“一”?因为题目是“早梅”,“一”字才能确切地表现出梅花一枝独放,凌寒独自开的傲雪形象,用“数”字就显不出“早”字了。又如杜甫的《绝句两首(二)》“江碧鸟逾白,青山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的欣赏点是表现色彩的词,“青”“欲燃”,“碧”“白”,对比鲜明,“燃”字,形象地表现了山花烂漫,色彩鲜艳的特征,不着“红”字,但比“红”字更形象、生动、逼真,万绿丛中红花簇簇的美丽图景如在眼前。“欲”字写出了花开的过程,极具动态感,赋予静的花动态的美。再如贺铸的《青玉案》:“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下野后不被人们注意的慨叹,内心显得落寞、悲凉。作者叠用三个精警、新奇稍带夸张的比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闲愁”充塞天地,既多且广,绵绵不绝,不可消释,写法上化虚为实,真乃神来之笔。
每日记下的诗歌,要求学生会读会背。最好是当堂成诵,当堂不过关的课外挤时间背诵。平时鼓励多读、多背诵优秀的诗歌。流传到今天的诗,大多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想象新奇,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辞格丰富。有的淡笔白描,有的清丽婉约,有的风格豪放自成一家……这一首首名篇,一行行佳句,唯读得多,背得多的人才能体味和养成属于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朱自清说过:你读过三百部诗,一句也没有背下来,还是别人的,倒不如背一本诗,背了才是你的。不错,读诗要讲究背功,背既是积累贮藏的过程,也是提升感悟能力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需要咀嚼涵咏背诵才能读出自己独到的心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
二、聆“听”提高
这一环节既包括课前三分钟学生在讲台讲,其他同学边听边记,学习积累鉴赏诗歌技巧的过程;也包括老师适时选取精典的诗歌赏析给学生听的过程;还包括老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诗歌鉴赏方法的过程,让他们在聆“听”中学习、领悟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从而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诗歌鉴赏知识。
(一)抓住意境与意象
意象是浸染作者感情的物象。鉴赏诗歌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所以读诗要读懂意象。另外,我们须明白传统的审美习惯,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有它们固有的意义。如松竹梅是岁寒三友,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杨柳,伤别怀远;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猿猴:哀伤凄厉;鸡、狗,生活气息,田园生活浓郁;西风:表现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情怀;孤雁:表达思乡、思亲;燕子:表现春光美好,传达惜春之情,也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也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二)、了解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平时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抑扬、用典、虚实、象征,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等,有助于披文入情。另外还必须掌握一些修辞方法及作用。如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夸张是为了强调突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偶能增强诗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诗句的形式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通晓典故
运用文学典故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传说、神话故事、小说和诗文掌故。古典诗歌中的典故被诗人或正用或反用或明用或暗用。典故往往给今天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不把典故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查清、理解诗歌所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搞清作者用典意图,即作者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③。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④。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⑤。
“闲来”二句:古代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钓鱼,伊尹见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边。这里把两个典故合用,表示人生变幻难测,世事茫茫,渴望得到重用。长风破浪:出自《南史•宗悫传》:“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通过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表现世路的坎坷艰难,最后仍抱着幻想,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虽然苦闷但不失去信心,给人以激励。
(四)、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为要了解一个人写的诗书,就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特点。我们指导学生读古诗、鉴赏古诗,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诗歌风格。
如:辛弃疾《江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作者辛弃疾一生致力抗金,收复河山,但屡遭当权者猜忌,仕途坎坷。这诗是他流放江西多年,在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由此可见诗人心情复杂,对此次面圣颇有期盼之感,但也多少流露出对朝廷某些当权小人的担忧。诗人的夙愿是抗金,重建大宋河山。了解这个背景,“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抒发了什么感情,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词人追求卓立,正直的品质;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重建大宋河山的夙愿。从词中可读出诗人雄奇的胆略与坦荡无畏的气魄。
(五)、品味诗歌语言
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节奏感、动态感、色彩感,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正是诗人推敲锤炼的结果,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人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诗人最初用“到”,后改为“过”,又改为“入”,再改“满”,最后定为“绿”,“绿”字为什么好呢?“绿”能让人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让人联想到春风吹过,绿遍江南大地的美景,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可视可感的鲜明的视觉形象。诗人此时正奉召回京实施变法之际,诗句用“绿”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谐一致。
三、“评写”深化
“写”是“说、读、听”的深化。最初对古诗词的鉴赏,同学们往往借助于名家的赏析文章,如他们往往参考《唐诗三百首鉴赏》《宋词三百首鉴赏》。一学年后,同学们对古诗词接触多了,对古诗词有了“感觉”,笔者就向同学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前写好100-200字左右的诗歌鉴赏文字,在课前三分钟上台脱稿讲;有时,笔者选择简单的古诗,要求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写简短(一百字之内)的赏析文字。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名家牵着走——自己摸着石子过河——学会轻松独立地走。由于长期积累,学生对古诗词的悟性提高了,鉴赏水平也相应提高。平时要求学生每读一首诗之后,将自己对诗歌某一方面(如遣词造句、结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有独到的体会马上记下来,鼓励学生发现诗中独到的“美”,培养创新意识。下面摘录几段学生的赏析文字。
某同学七年级时赏析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是盛唐名篇,被王国维推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我喜欢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诗人自上而下,描绘远景,写得雄奇高远。黄河奔流于西北高原,从下游看好像从白云飘荡的天际倾泻而下。”
一同学八年级时赏析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写景,两句对偶,不着“送别”二字,但依依惜别之情流于笔端。“横”字写出青山的静,“绕”字写白云的动,动静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尾联写离别时的场景,惜别已到“落日”时分,万般无奈,朋友间挥手作别。“萧萧班马鸣“一句,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斑马的鸣声回荡在青山白水间,令人回味。”
此同学主要从诗的思想感情和写法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评写”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
又如一同学九年级时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小作者知人论世,抓住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主要特点进行赏析,自有其独到的理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在成者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加上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凄孤无依,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诗中通过写景展示他眼前的景观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壮阔,辽阔的平原,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流离的凄惨心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是诗人‘感怀’,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杜甫的休官,主要是遭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这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自己飘然一身象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辗转江湖,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不定、孤苦无依的感伤,字字血泪。”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关键在于平时积累。以课前三分钟为主阵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在“说、读、听、写”训练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渐渐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有了长进。因为多“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说”给每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让学生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可以说,每日一诗,每天进行这样的训练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正面衬托。不直接描写所要写的事或人,通过别的事或人,从正面来进一步显示所要写的事或人。如在苏轼的《念奴娇》中,作者以壮阔雄伟的江山来衬托风流人物的业绩,用绝代美女“小乔”、势崩山川的赤壁之战以及在鏖战中的许多英雄豪杰,从各个方面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
2.反面衬托。用凄苦写快乐,用美好写悲哀。在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中,作者以“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以边界不平常的平静来反衬自己内心的愤懑不平。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人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前六句写纨扇之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由前面之盛反衬后面之衰,表现出一种难以摆脱的怨情。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用“花鸟”反衬“边愁”,因为当时诗人正在流放赴边疆途中,鸟语花香只能更加引起他远去边疆的哀愁。
3.烘云托月。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写陆地,以星光遥挂如垂来烘托,愈显出平野的茫无际涯;一写江水,用月光似奔涌倾泻来烘托,愈显出大江的浩瀚渺茫。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用“尽”、“迥”、“开”的渺茫辽阔的景色,旁敲侧击地衬托出楼高,虽没有直接写楼高,但楼高已自见。辛弃疾《青玉案》突出运用衬托手法,前面极力铺张描写元宵之夜的灯火华丽辉煌,各种各式的华灯争奇斗艳,达官贵人和美女也尽可能讲究排场,装饰华丽地去赶热闹。但这些都是为了反衬下文描写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4.互相衬托。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以“直”之空阔反衬“圆”之苍茫,再以“圆”之苍茫反衬“直”之空阔,两相互衬,相得益彰。在互相衬托中,有以大托小,将大者作为小者的背景。如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小者“孤帆”为局部,衬托在天边大背景上;黄庭坚《达观台诗》“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以小者“白鸟”为局部,衬托在“青天”大背景上。有以小衬大,将
大者坐落在小者的某一方位上。如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月夜独酌》“北斗柄高天渐转”,似整个天空围绕北斗转,北斗为轴心不动。有以大托小和以小衬大一起使用。如张耒《和周廉彦》“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新月”、“飞鸟”、“落霞”、“夕阳”互相衬托,构成美妙的晚景。
5.以景衬情。有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漫兴》(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虽然周围景色是美丽的,但诗人心情却是优愁的,因此望江中春*是“无赖”,见花开是“造次”,听莺语嫌“丁宁”。杜甫《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二句状写了江、山、花、鸟四景,景象清新,极写春光融洽,是为了反衬下面诗人思乡之情的深厚和愁苦。岑参《山房春事》(其二)“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不写梁园颓败来表心中沉痛,而是诉说无知花树依然开出当年繁花,春*不减当年,更可反衬出诗人心中的吊古伤今之情。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前一句写江南美景,后一句状心中悲苦,在悲苦的处境中面对繁华似锦的春天,悲感其哀。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用春天盛开的红花反衬白发宫女的凄寂心境,突出了宫女被禁幽的哀怨。李商隐《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诗人以春天的绚丽,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使其隐痛更加难以去怀。王诜《蝶恋花》:“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面对周围可喜之乐景,词人却“心情少”,可见其哀之深。写景设色愈富丽,愈反衬出词人伤心黯淡之情。朱淑真《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全词极写清明前后的鸟语花香,用春光明媚反衬词人的愁怨。李彭《春日怀秦髯》:“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前半部分极写春*美好,以反衬诗人的极度苦闷心情。
有以“哀景写哀情”,如李商隐《代赠》(其一):“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用“楼上黄昏”、“如钩残月”、“蕉心不展”等所见凄伤之物,反衬出诗中女主人公因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思。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用“落花”、“微雨”等凄清的景物反衬愁人黯然神伤,用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
(二)比喻
1.明喻。明显地以彼物比此物,在彼物与此物之间多用喻词连接。明喻虽说较显露,但也不乏奇警、新鲜、形象之句。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用黄花高雅细弱的特点,形象地展示了人的状态和神情;秦观《鹊桥仙》中的“柔情似水”,用悠长的流水,写出了两人的情意深长;李商隐《宫辞》“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以流水比君王的恩宠,流水是流动不定的,君王的恩宠也是变化不定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西湖之美,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
2.暗喻。以此物暗比彼物,明说此,意在彼,但二者间在某方面有相通之处。在李清照《醉花阴》中,作者明写黄花的堆积、僬悴、无人堪摘,暗比自己落魄、憔悴、无人理睬。在辛弃疾的《水龙吟》中,作者明写登临之处已“落日楼头”,暗比南宋局势已日薄西山。元稹《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用经过“沧海”、“巫山”后对别处的水和云难以看上眼,暗喻夫妻之间感情之深,犹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不可能再对其他女子看上眼。冯延已《采桑子》“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用双飞舞的蝴蝶和燕子,暗喻对对情侣;其《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以“行云”暗喻行踪飘荡的浪子。王安石《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用片片碎金比喻林中斑驳月光,用积雪崩落比喻江中白浪,生动形象。
3.借喻。以此物来代彼物,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如:苏轼《念奴娇》中的“卷起千堆雪”、柳永《望海潮》中的“怒涛卷霜雪”,都是以“雪”形容白色浪花,?陆游《钗头凤》中的“满城春*宫墙柳”比喻作者与唐琬间的鸿沟;贺铸《鹧鸪天》中的“梧桐半死清霜后”,是用半死的梧桐,借比失偶的自己;崔国辅《怨词》(其一)“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借惜罗衣喻指惜人,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诗人借罗衣“秋来不堪著”,喻指宫女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词人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别具一格;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长、深,并不断添加,没有尽头,可称为喻愁的名句;林逋《点绛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用无处不生的萋萋春草,比喻不可抑制、无时不增的离情;欧阳修《渔家傲》“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用“红菡苔”、“花底浪”比喻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无论风雨多大也无法阻拦,可谓别具一格。
有的诗词是通篇作比,其中或明喻为主,或暗喻为主,或交叉使用。如郭璞《游仙诗》(其五):“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圭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潜颖怨青阳,陵苕哀素秋。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前八句句句运用比喻:一、二句用善飞者和善行者欲飞欲行,比喻有才能的人希望施展其才;三、四句用重浪才能使大鱼游动,比喻客观环境对有才能的人施展才华的重要;五、六句用圭璋、明月需人赏识,比喻有才能的人如无人赏识,则如明珠暗投;七、八句用植物成长与时机关系,比喻机遇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最后两句抒发生不逢时的感叹。陶渊明《饮酒》(其四),也是通篇运用比喻手法,以鸟的失群离所而托身孤松,比喻自己因误落尘网而归隐田园。姚宽《生查子》“郎如陌上尘,妾似堤边絮。相见两悠扬,踪迹无寻处。酒面扑春风,泪眼零秋雨。过了别离时,还解相思否?”
词中有六句使用比喻,如将郎和妾比为飘荡无迹的尘与絮,借春风比酒后脸上情态,用秋雨比喻泪珠等。姜夔《疏影》用五位女性来比喻梅花,把梅花人格化。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全诗通篇运用比喻,含蓄蕴藉,意味悠长。梁栋《野水孤舟》:“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诗人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困难重重,用济川不果喻抱负难以实现,用鸥鸟浮沉喻有志之士只能随波逐流。虽不言国势,其国势颓微已见其中。
(三)拟人
拟人即将事物人格化,这是诗词中常见的手法。如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草树”原为无情物,在诗人笔下能“知”能“解”还能“斗”,与“杨花”、“榆荚”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诗人将桃花替代春光,又把春光拟人化,可以躲进山中,让人无法寻找,似有小孩顽皮惹人性格,天真可爱。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将自然界的夕晖写成“脉脉”含情不断,将流水写成“悠悠”含恨无穷,借以表示思妇的凝愁含恨。鹿虔雇《临江仙》“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藕花被赋予生命和浓烈感情,不仅相向而泣,还暗伤亡国,泪湿香红。欧阳修《玉楼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词人笔下游丝在苦苦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欧阳修《啼鸟》,则通篇赋予啼鸟以人之性情,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李觏《残叶》通篇将残叶赋予感知,寄以诗人自己情感。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将“一水”、“两山”赋予有生命的形象,亲切动人,传诵千古。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诗人将雪、柳赋予人的性情生命,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乡愁。方岳《春思》:“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通篇将春风拟人化,先总写其太忙,再从不同方面写极忙之状,富于动感,极有韵致。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直接将“雨’’赋予“恨”,“云”赋予“愁”,将“江南”称为“佳丽”。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花圃围栏上的充满愁感,兰花上露珠迸出泪珠,也是为了表达诗中女主人公的愁感,词中赋予蔷薇以人的体态和动作、人的灵魂和情感,使读者实难分辨哪里是花,哪里是人,真是进人了物我交融的境地。
(四)重叠
1.单对叠字,用以表示重复、连续。如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的“去去”,表示走了又走;姜夔《扬州慢》中“年年知为谁生”的“年年”,表示连续多年。用以形容事物、情理: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悠悠”,形容笛声之悠扬;柳永《雨霖铃》中“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沉沉”、辛弃疾《摸鱼儿》中“脉脉此情谁诉”的“脉脉”等都是叠字的运用。敦煌曲子词《菩萨蛮》:“霏霏点点迪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词中句句用叠字开头,用得贴切自然,毫不生硬,并产生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不仅很好地表现了内容,还使声调谐婉。
2.用叠音词形容或补充所状之物,使读者加深印象。如无名氏《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词,全词情趣盎然。谢姚《游东田》:“戚戚苦无悚,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诗中三处运用叠字,增加了诗的形象和音乐美。何逊《下方山》“鳞鱗逆去水,弥弥急还舟”,用两组叠音词,状写诗人心潮的不平静。王褒《高句丽》“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倾杯覆盌漼灌,垂手奋袖娑娑”,后两句“漼漼”是形容涕泪齐下,“娑娑”是指舞姿轻扬,都是对前二句的形象化的描写和渲染。雍裕之《江边柳》“嫋诚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嫋嫋”形容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青青”形容其葱茏苍翠之色,写出了柳的轻盈和春的秀丽。
3.两对以上的叠字,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或者表示强调、连续等。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秦观《鹊桥仙》中的“又岂在朝朝暮暮”都是属于叠字的妙用。
4.重沓与重叠交替出现,造成一种回环优美的句式。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其中“黄鹤”、“去”皆为重沓,“悠悠”重叠,但读者不仅不感到重复,反而感到巧妙。毛文锡《醉花间》:“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鹈鹧还相趁。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相问”重沓,“霏霏”重叠,将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曲折而又详尽。
(五)精警
即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含义深刻、丰富的情理,使人读后感到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例如有工整对偶的警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有意境深远的警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有将物理和人事等量齐观的警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有寄希望于想象的警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有充满深刻哲理的警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有比喻极为新鲜、形象的警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有愿望与现实相违的警句:“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有化用典故的警句:“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警句常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被广泛引用。
(六)点染
所谓点染,即借用画家手法,先点明中心物象后,再从各个方面进行渲染。如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晴碧”句为点,指明春草之广阔,“千里”两句为染,前句从广阔的空间加以渲染,后句从时间上加以渲染,都是极言春草之无根、之丰盛。陆游《初发夷陵》:“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先总写船过三峡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再从江面的壮阔、江面的奇景等方面进行渲染,展示了一幅长江图。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人先点出“风景异”,再从雁无留意、四面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悠悠等方面渲染其“异”。柳永《雨霖铃》被认为是“点染”的成功范例。上片“念去去”先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样景物来渲染。下片“伤离别”是点,下面“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出一种凄清意境。柳永《望海潮》上片先点出“钱塘自古繁华”,再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等进行渲染。
(七)兴起
“最早的所谓兴,是借一物来引起他物,像借关雎来引起淑女,诗里先写关雎后写淑女,两者都写。”(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后兴的意义扩大,比和兴开始混淆,故称比兴,但其“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特点没有变。鄆炎《见志诗》(其二)“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灵芝”生在河流的洲渚之中,常受洪波冲击,诗人以此寄寓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无名氏《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兴起”的手法,表示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以此笼罩全篇气氛。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萁”(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来煮与自己同根生的豆子,诉说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说明人生穷达的各殊,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前二句以生长缓慢的枣树起兴,隐喻姑娘年复一年没有出嫁,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前二句用斑竹和鹧鸪起兴,斑竹也称“湘妃竹”,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诗人以此表达思妇思念情郎的愁绪;鹧鸪常相对而啼“行不得也哥哥”,触动了思妇的愁怀。刘禹锡《竹枝词》(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诗人借红花易衰表示对男方是否易变心的担优,用“水流无限”表示自己由上句而产生的烦忧无法摆脱。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全词运用比兴,表爱国情思。词人借眼前景“清江水”、“无数山”,将家国之悲、今昔之感托景而出,极为深沉顿挫。
(八)夸张
夸张是诗歌的重要因素。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但艺术是从生活中高度概括而来,所以更能表达事物的本质。李延年《北方有佳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对佳人的美好作了极度的夸张。潘阆《酒泉子》“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成功运用夸张,突出了潮水的声势和弄潮儿英勇善水的气概。一些被夸张的事物看似不可信,却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如李益《宫怨》“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字面上好像讲宫漏接了大海,怎么也滴不完,夜长无期。这当然不可能,但却更真实地表现了愁人知夜长的深切愁苦。陆龟蒙《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鹃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写官家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渤海边上出现了一片沙荒地,但官家却比海鸥更早发现这片新荒地,打起榨取赋税的算盘。虽极度夸张,却又合情合理。
(九)双关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说甲,实际却指乙。其主要形式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