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工程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工程实训报告

第1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加强训练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设计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构建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并设计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因此,随着工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冷热加工为主要内容的“金属工艺学”也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在进行核心内容精选、陈词或者陈旧的内容进行压缩的同时,增加了大幅度的特种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非金属材料和与制造过程彼此关联的管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并且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赋予实习期间进行讲授,将“金属工艺学”设置为各模块教学,将其调整为“: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等模块知识进行讲授,供学生们根据专业性质进行选修,从而强化学生机械工程训练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还应该开出《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力的开发与训练》两门课程,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从而强化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加强金工实习教学在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中,金工实习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包括生产线模拟、机器人、激光加工、快速原型制造、电火花成型加工、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加工中心、数控铣、数控车等十多种实习内容。同时,随着各项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各工种的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制定了许多新兴的实习方案,从而增加以焊接、铸为主要内容的热加工实践实习;以钳、车为主要内容的冷加工实践实习,以数控铣和数控车为主要内容的数控加工实践实习;以原型快速制造和数控线切割为主要内容的特种加工实践实习。其中,钳工实习将增加装配凸轮机构的内容;同时也将钣金工内容增加在其中;焊接实习也在之前的气焊、手工电弧焊基础上增加了激光焊接氩、电焊、弧焊等内容;铸造实习中也增加了激光快速原型造型和软模造型的内容;在数控线切割、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等加工方法中,增加了费斯托生产线的现场教学。这些实习内容的设置,将极大地增加了机械工程训练的实践性,提升机械工程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实习指导方面,将过去“师傅带徒弟”的训练模式改革为“老师监督指导,学生亲身操作和创新”的训练模式。除了老师指定的器件之外,学生还需自行制作自拟件,比如:铝飞机支座、手动压力机、简易小虎嵌等等,从而使学生们进行金工实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加强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资料,引导学生们自主训练和学习,启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开展创造性思维等讲座,为学生创造情境环境,设置实践性内容供学生们联想和操作。学生所进行的分组选题、集体讨论、设计方案设置、机构运动分析简图制作、零件图和装配图制作、技术报告设计与答辩等等,老师都起着引导和调整作用。在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下,对老师的设计能力和知识结构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硬性指标,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他们的科研方向也需涉及到典型机械设备设计、虚拟设计、CAD、康复工程、人机工程、传动设计、智能机械、性能设计、机构学与机器人、可靠性设计、机械运动学、机构动力学、机械设计方法学等等,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可为学生的训练实践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几年来的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金工实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原来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教学理念进行了加到转变,其转变为:第一,由被动单一的实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自拟制件的实习方式;第二,由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第三,由思想作风转变转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几年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实践之后,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见表1)发现,学生们对实习内容、安排和效果的满意度都非常高。因此,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扩充和保留实训规模,增加了实习工种,能极大地满足低年级学生实际动手训练。同时,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进行,帮助学生们顺利毕业,参加社会工作。工程训练实践模式制订了管理制度,以接待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利用中心的教学资源解决后续课程和设计中所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机械设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其效果明显。学生们大多感觉自己收获颇丰,都认为实践教学是其上大学以来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环节,通过此环节,学生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创新意识得以加强。许多大学生都主动要求到实验室参加工作,踊跃报名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和设计大奖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机械设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从科目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加强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主要就是在现代工程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系列的训练实践教学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工程技术创新意识、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发展,从而为

第2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机械大类专业 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7-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大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机械大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我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大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我院机械大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起了机械大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我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1 机械大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大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意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2 构建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的选学课。

(4)高素质的机械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有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3人,中级职称占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1)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

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2)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的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3)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大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4 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大类专业实践快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我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大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第3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1.1“21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与依据具体说来,本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有四部分组成:(1)通识教育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使之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这些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术技能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以及计算机课程等。(2)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该专业领域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理论与基础知识;学生分析、解决生产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A、概率论和数理统计A、大学物理、工程实训A、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3)专业核心领域课程。该领域课程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之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该课程包括计算机绘图、管理学原理、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运筹学课程设计、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与规划、物流设施与规划课程设计、系统工程、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生产系统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4)专业选修及实践实习领域课程。该课程包括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创新设计、机械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管理信息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经济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现代物流学和专业社会实践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1.2“211”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与专业、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前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学生还必须修读非本院、本学科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完成8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体育专项课程等,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5学分,思政类课程的实践学分5学分纳入自主修习课程考核。其次,“211”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共性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以思想的自由为前提的,个性是学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表征;如果说通识领域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那么专业核心领域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

2校企合作背景下的“211”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要求

为落实“211”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工业工程专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工业工程专业积极联系校外企业,与之对接合作,采取课程实训和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措施。

2.1明确实训大纲,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为了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效果,“211”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所有的实训课程都有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这些实训教材或指导书由本专业的老师集体编写和修订,并贯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训课前,教师和实训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备课,检查实训设备、设施的性能和实训材料的有效性,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运行。(3)实训教师需严格管理学生,向学生讲明实训规章、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对那些违反实训章程,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应该明令其停止实训;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实训报告,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重做。(4)实训结束后,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并认真批阅报告,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成绩,将其记入实训成绩档案。

第4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专业认证复杂工程问题实践教学

1.基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教学分析和理念

以本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为例,为了较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门专业课程都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机械工程材料》开设“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材料的非平衡组织特征与性能分析”、“材料的硬度测试及对比分析”等五个实验课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开设了“钣金件冲裁成形过程实验”、“模具在冲床上的安装与调整”、“典型结构冲模拆装”等三个实验等。然而这种实验教学内容单一性,实验方法可“依葫芦画瓢”地按教师讲解和指导书进行步骤操作,致许多学生仅把实验当作一件任务来完成,这对于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特别是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根据已有实验项目,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南2015版提出的“综合运用数学、专业基础、专业知识、自然科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本专业结合实践环节对上述实验课程、实验内容以及实践环节的梳理、综合和改进,提出基于“汽车钣金件成型性能分析与模具设计及制造”复杂工程问题的材料成型专业串联式实践教学。该串联式实验教学涉及多学期多门课程多个实验以及多个环节,其运用材料学、结构力学、机械学、弹塑性力学等,通过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汽车钣金件成型过程中涉及结构分析、成型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生产等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团队创新协作精神,从理念、方法及实施各个阶段培养学生运行所学知识解决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汽车钣金件成型性能分析与模具设计及制造”复杂工程问题串联式实验教学由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专业课程教学实验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自由串联所组成,这些课程或环节中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对象的调整、时间上的连接达到持续进行。“汽车钣金件成型性能分析与模具设计及制造”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对汽车钣金件材料进行选择和分析。这将在大二学科基础课《机械工程材料》开设“材料的组织特征与性能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实验项目“拉伸、压缩实验”、“测E实验、扭转实验”、“材料的硬度测试及对比分析”中对汽车钣金件材料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进行全面分析,获得CAE仿真分析所需参数:板料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各项异性指数等指标。接着在大三学科基础课《材料成形原理》实验课程“钣金件成形过程实验”中,汽车钣金件的各种形面类型进行成形性能分析,为CAE工艺补充面的设计提供支持。然后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材料成形CAE》课程完成汽车钣金件成型仿真分析,确定合理的成形方案和工艺参数。在《材料成形CAD/CAM》对汽车钣金件进行模具设计,建立模具三维图,并编制模具数控编程加工程序。在《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对模具部件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在大四专业课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钣金件冲裁成形过程实验”、“模具在冲床上的安装与调整”、“典型结构冲模拆装”等三个实验中,对模具零部件进行装配,安装在冲床上对零件进行试冲,并对钣金件成形后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给出改进意见和方案。根据以上大学几年实验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份“汽车钣金件成型性能分析与模具设计及制造”实验报告手册,并根据实验过程的理论和经验,在大四综合实训中,重新对汽车钣金件进行成型性能分析与模具设计及制造,获得合格的成形汽车钣金件。以上串联式实验教学通过汽车钣金件分析—设计—检测—改进—测试—生产等实验课程环节,使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汽车钣金件成型性能分析与模具设计及制造”实验对象本身就是企业复杂工程问题项目。通常本实验教学改革,使本身单一的课程实验得到深入的挖掘,满足了专业认证标准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属性,使课程实验具备综合性,涉及多方面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又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使“汽车钣金件成型性能分析与模具设计及制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5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4-0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力学、电子学、材料学、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1]。在机械类本科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课程内容抽象繁多,实践环节要求高,内容多而学时少,故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了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等十分必要[3]。因此,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一、教学方法改革

1.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沟通。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4]。因此,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问与讨论来加强师生沟通,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电容传感器时,先回顾电容构造及计算公式,然后提问:影响电容的因素有哪些?被测物理量如何作用在这些因素上使电容改变?在明确电容的三个影响因素后,即极板正对面积、极板间的介电常数、极板间距,学生自然明白被测物理量可通过改变这三个因素使得电容改变。进一步提问:在工业现场可用其测哪些量?学生立刻会想到距离。继续引导:距离如何作用在影响因素上使得电容改变?学生自然会想到通过改变极板间距。此时,进一步引导距离与哪些物理量有关,进而启发学生思考,电容传感器还能测其他什么量。通过这样逐步引导,学生会明白其还可测厚度、应变、声压、液位高度等,以及测速度、加速度、角位移、交加速度等。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且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2.工程案例教学,培养工程意识和能力。案例教学已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其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正确建立起工程测试与应用的整体概念,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提炼出典型的工程教学案例。在案例筛选与提炼上,应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可从几个方面来筛选:(1)从科研项目中提炼;(2)从企业生产和研发中收集;(3)从指导学生科研项目中筛选。例如,以笔者指导学生的国家创新训练项目“基于LabVIEW的电机转速远程测控系统研制”为工程案例。可系统介绍转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场合,同时讲解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及基于LabVIEW的系统设计。让学生总结出可用于转速测量的传感器,并思考如何用于转速测量,适用于什么工作场合等。同时比较分析,各有什么优缺点,工作原理有何区别,通过让学生不断思考来培养其工程思维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协调多种教学手段。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测试,为保证教学效果,要协调好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关系,对于不同的章节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4]。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宜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手段,比如频谱分析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比如传感器,宜采用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配合图片、视频、动画演示等手段辅助教学。既可减少课时,又能增加信息量,还便于理解和记忆。此外,利用虚拟信号分析系统进行仿真演示,如信号产生与合成、波形特征、频谱分析、滤波、相关分析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建立课程教学网站,搭建在线交流平台。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多媒体课件、虚拟信号分析系统、微课视频等各类教学资源及时上传,利于学生复习和自学。同时,搭建一个问答反馈与在线交流平台,方便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答疑,使师生间的沟通不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此门课程。

二、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工程案例、虚拟仪器和实验教学为主线”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建立“工程案例、虚拟仪器和实验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筛选与提炼出紧扣教学大纲的工程案例来开阔学生学术眼界,促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则用多媒体动画结合虚拟系统进行仿真演示,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给枯燥的内容以活力。把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教学中。

2.跟踪技术发展进行教材建设。目前,大多教材更新速度缓慢,与技术发展现状严重脱节,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社会生产的需求[4]。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根据教学大纲,重组教材内容,打破现有教材按章节划分的结构,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调整。在内容设置上,重视基础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实训实践环节,引入工程案例,增加实用性。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繁多,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简课程内容,有的放矢,掌握概念,注重应用,降低理论学习难度,减少公式推导,突出测试理论与技术的应用[4]。补充新的知识,不讲或简单提及其他课程已重点讲述内容,如传递函数等。在完成教学目标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三、实验教学改革

1.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注重能力培养。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其中,基本实验注重培养对基本概念与知识的理解,培养测试基本技能;综合实验注重培养综合运用测试技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验注重培养开展测试技术方面研发与应用[5]。基础实验包括:信号分析与处理、测量装置基本特性仿真、常用传感器及性能标定、动态信号调理、虚拟仪器实验等;综合实验包括:机械设备等对象的振动、噪声、速度、位移、加速度、力等常见物理量的综合测试与分析;创新实验主要是结合科研项目或工程问题开展,针对机械设备等对象开展研究性、创新性的开发工作,包括动态性能测试与分析、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应用、测试实验装置研制、虚拟仪器系统开发等。

2.建立学生为主的应用型实验模式。由于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及实验条件等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教学中仍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最后却不清楚基本原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应用型实验模式。在实验前一周下达实验任务书,明确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可提供的实验设备等。学生则根据任务书完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设计、仪器连线等工作。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需强调注意事项并适时加以指导。这种实验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建立科研兴趣小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除课堂与实验之外,建立科研项目学习兴趣小组。根据科研项目(如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来设置难度相对较大的题目,让各兴趣小组积极参与。由于科研项目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任务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亲自探索、研究,依靠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测试理论与技术的领悟,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项目习惯。因此,兴趣小组的建立与科研项目的实施,对于学生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明白测试理论与技术和实际工程应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建立新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采用多种学业评价内容来构成课程成绩。内容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程实践(大作业、实验和论文)、期末试卷等。其中,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课堂考勤10%、平时作业10%、课堂讨论表现10%、实验报告20%)。通过改革,使平时表现、课程实践(实验实践)、期末考试三者进行了有机结合,摒弃了以往考核体系只重视期末成绩而忽视课程学习过程的传统模式,优化了课程评价体系。

五、结语

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和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探讨。教学实践表明,合理设置和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可以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测试理论与技能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化春键,尤丽华,周一届.测试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8(1):69-71.

[2]曾国英,赵登峰.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35-136.

[3]李敏通,朱兆龙,查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方法研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189-190.

第6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高低,高校作为科技发展的集中地,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地。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之下,加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入,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为了满足制造业的这种需求就必须不断的改变自身教学的方式,充分根据地区的经济建设在办学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实践性和适时性,促使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经济结合。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训练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目标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设置课程

(一)个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高校教育是在国家经济体制下来执行的,其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为了国家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不被重视,当所选专业与个人兴趣发生冲突时,学生只能放弃自己的兴趣。但是,在国家现有市场模式化的经济体制下,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利益分配,个人有着很大的主动权。譬如,任何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职业,通过换工种寻找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发展的工作。这样的体制以社会需求为发展的前提,个人的特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可以在市场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并适合市场的要求。同时,为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个体也有所选择。就这样,在双向选择中,市场和个人建立起了相对平衡的关系。所以,在现有经济模式下,学生和社会需求是一致的,同时,社会要重视学生;高校在为社会服务时,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来建设,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志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所长确定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规划和学习方向。

(二)调整课程,改变专业口径

现今,专业的设置在大环境下属于官方行为,新专业的开设需要多个部门的讨论和检查才可以成立。机械专业是由原来多个专业合并的,但与社会需求仍不能全面吻合。高校课程的调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利用课程的增减来改变专业的范围,使学生有较强的基础;可根据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及时改变课程设置,增加新课程,减少老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最新的技术知识、最前沿的科技动态。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日常实习和实训课上,课堂授课教学也要倾向于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首先是重视并认真撰写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的根本和依据,对课程的教授和进行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大纲的要详细体现出所教课程教学目标、教授课程内容和预期达到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有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技术)指南等,特别是对于实践教学内容,要仔细思考,认真求证,以求能在授课进程中,在适当的位置安排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设计实践项目和组织实践项目,既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的实际生产,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工程应用性,以求服务于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可以走出校门,广纳社会人才,聘请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也可让学生直接参加机械制造企业具体生产过程,在熟练技工的指导下,进行顶岗实践。最后,作为机械专业课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不要短视的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只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我们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因此本科院校也要将机械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考取相应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工程实践教学的方法

机械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配合相应的工程实践教学,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实习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定时定点”的同步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工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解决难题。

(一)购买或录制光盘

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的高性能加工装备、制造过程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录像或盘,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对现代制造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实践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计算机和高档图形软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数控机床及其编程仿真系统,如JIBIC 公司的CNC 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操作、编程和加工过程、故障检测,开发虚拟仪器、虚拟仿真系统。

(三)植入多媒体技术,开展CAI

工程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体现出来,以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学院中按期举行工程机械技能大赛,设立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趣味性的赛事,且尽量与国家的工程机械技能比赛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接轨,如装载机穿针挂牌等,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赛事的实用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通过专业技能比赛,增加学生学习专业课内外知识的兴趣。此外,通过专家学术报告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交流科技创新活动经验与教训,在专家指导下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每个课程都需要设置考核的环节,工程机械专业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课程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定或完善对学生实训的评价和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的标准和性质,采用较为灵活的考核方案,制定具体的评定标准,如灵活采取当场提问或是课程设计等方式,考察的重心并非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是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优化高职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模块化课程的开发思路,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按实际工作过程确定课程主线,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鲜明特色。经过市场调研、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三个阶段,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情境”三个转换,实现从学科课程结构到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的改革。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各模块学习紧密围绕工作过程实际案例进行,以项目产品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着重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为主线,将知识融入项目教学中,实现学生在“例中学、做中学、评中学”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建立一批“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需,在师资培养方面,一方面院校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实践本领与技能的训练。如教师在院校工作期间,必须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有资格考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从社会大量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到师范院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修完基础文化课程以后,必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者才有资格做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学校还可以聘用兼职教师,比如招聘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即实践指导型教师。

五、结论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和更新,面对真实世界、面向工程实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因此,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旭.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之实践[J].职教论坛.2010(20)

[2]程伟超.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8)

第7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CAM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近几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边实践、边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在于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在于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件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和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同时,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CAD/CAM实验室和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实验实训条件,以及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开始就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并重视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各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

4.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全国数十个企业每年都从笔者所在学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的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 王可,王娜.CAD/CAM技术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C].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07.

[2] 金宁,焦丽,刘雨博.CAD/CAM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

第8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一、机械类专业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机械类技能课程需要理论与实际课程紧密联系,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升,机械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如《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学生的必学课程,这门课程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制、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能力和空间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再如PLC技术等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电气技术的发展又使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必须提高技术含金量,培养出适应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实施

1.培养学生学技能、练硬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技能训练的前提是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意去做,找到自己学习的兴奋点。如零件图的阅读,让学生积极思考是不容易的,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结合仿真教学,记录学生的游戏积分,随着积分的积累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去比较谁做得好、谁做得慢,积极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只要对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和参与训练。

2.革新技能实践方法,理实一体效果佳

传统式的机械技能训练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技能实践训练和理论教学存在脱节,学生难以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一来,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巩固,教学效果自然不佳。为此,笔者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机械基础》液压部分时,笔者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并提出液压设备的动作如何完成的问题,学生就会自己到书中去找。用的是单向阀还是分配阀,接错会怎样?学生会主动去分析讨论,直至得出结果。这样摆脱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把这些内容放到实训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做,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又如,电机控制中电动机按钮连锁控制正反转电路的工作原理很难理解,但在实训室中让学生看演示效果,并参与操作训练,他们就能很快掌握其工作原理。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3.分阶段实施教学,分步骤完成目标

对于中职类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根据其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可以在实践操作教学中分阶段完成整个教学目标。第一阶段,以最基础、最简单工量具的认识和使用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工量具;第二阶段,要求学生用简单工艺进行零件加工,使学生掌握规范操作的基本要领及正确测量的方法、步骤;第三阶段,设置故障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第四阶段,采用模拟式的考核方式,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分解实训的难度。学生既明确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又能建立自信心,教学过程实现了模块化,教学效率倍增。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安排好内容,学生只需要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虽然能巩固知识,但学生不必过多动脑,就谈不上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对实习内容作一些修改。除了要求学生做一些验证性内容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些设计性内容让学生展开训练。具体要求是,学生实训之前,要对实习过程进行认真预习和分析,并写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工具选择、图纸分析、尺寸计算、工艺安排和合理的操作步骤等。工具的选择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需检查学生预习报告是否合理,操作步骤是否可行即可。这样,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分析,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增加教师的专业进修机会,以适应技能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技能和动手能力训练,尤其是从事机械专业类课程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职业生涯。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充分重视自身业务的提升,不能误人子弟,要多下厂锻炼和挂职,学习一线的最新技术和工艺并应用于教学。学校也要多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机制,让教师乐于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向上的氛围。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其教学特色鲜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情境生动直观,构成了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式。教师除了在业余时间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之外,还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培训和学习,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技能教学要求,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专家型教师。

第9篇:机械工程实训报告范文

《企业管理》课程是我院高职数控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与素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数控加工制造领域中的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黄冈地区比较缺乏拥有该技能的高水平人才,而且,在黄冈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汽配、农用机械、钢构、窑炉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一线操作及管理人才,而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竞争的关键也是人才,但由于黄冈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为此我院数控专业及时修正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企业管理课程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2更新教学内容

从黄冈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原来的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枯燥,缺少针对数控专业所需的管理知识与实例,为此,本教研组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进行积极沟通,适当增加了数控设备管理、机加工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并编写了取材于本地企业的系列管理案例分析,因为事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其专业非常相近,学生很感兴趣,也易于被学生接受,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另外,为使学生更扎实的学到相关管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适当延长了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

3改革教学方法

3.1课堂讨论与学生角色转换

在上有些企业管理的案例分析课程时,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10人,把这10人分别按董事长,总经理、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普通员工代表等分配角色(这其中包含了企业高层、中层与基层),让学生各自按自己角色并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研讨会分析总结报告、会议纪要、问题处理意见等形式的书面文件。而且,因为有多个不同案例,所以还要及时重新分配角色。在上市场营销相关内容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准备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别作为买家与卖家做市场调研,然后根据品牌、技术参数等指标谈判价格、合同交期等内容,并按正规格式签署合同。事实证明,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因缺乏经验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该方法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甚至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意愿,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企业名人进课堂

学院往届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企业老板,这是我院一个有利的资源,在合适的时机适当为学生安排一些讲座,由这些企业家来亲自谈谈自己如何创业以及如何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管理等内容,可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深受学生欢迎。

3.3改革考试方法

在开始上这门课程时,就把学生分成组,然后每组布置一道源自当地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作业题,课程快结束时写成企业管理问题分析报告或管理类论文并按比例记入课程成绩,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强化实训效果

为提高企业管理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只靠理论课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管理课程实习充分重视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有效利用学院内部实训资源

学院内部有“校中厂”-黄冈飞翔模具有限公司,还有金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等资源,是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践的良好场所,可进行模拟车间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比如车间布局分析,可让同学们首先画出数控实训中心的平面布置图,然后分析当前这种布置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飞翔模具厂可进行订单管理的实习,让学生分组对订单进行跟踪,并写出保证订单按期交货的方法。

4.2参观本地机械加工类企业分别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管理

优良与一般的机械类企业参观,尤其那些管理优良的企业,往往在建厂前就已对平面布局做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学生参观前布置任务,找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点,参观过程中请参观企业基层或中层领导用实例讲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做法,并尽可能安排学生与领导互动的时间。

4.3充分利用企业管理实习软件

学院仿真实验室已购买市场营销、设备故障维修、数控编程等模拟软件,在学生进行管理实习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软件,提升实习效果。

5注重培养工程意识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体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这些是构成工程意识的基础,也包含了管理的思想,例如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管理其他事物的基础,只有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才能使员工安心、高效的工作,生产设备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能,安全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与所有员工都要有安全意识,而且需要时刻牢记于心中,所以从本质上说,要想使人员与设备安全,就要对自己的行为、对设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管理。对于质量管理来说也同样如此,质量管理也需要所有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多都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这也对企业员工的素质与管理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灌输工程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有企业优秀员工的思想,也更容易与企业接轨。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