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教育行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行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行业论文

第1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怎样使学生们在学好传统电子技术精华的基础上,了解目前最新的电子技术,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使教育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探讨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电子类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优良的教学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子类课程相对比较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适应电子的教学方法研究显得由为重要。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除了好的教学方法以外,学校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提供一个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可以带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其次,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使其各司其职,在合作中体会到学习和创作的乐趣。同时,在合作中不断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却是无可估计的。再次,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上有无数前人的设计成果,学生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将会更有深度,更精彩,更有价值。电子行业是一个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要与时代同步,就要时刻学习,那么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要想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不断的努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案的选择和安排,争取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最大可能地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在职业教育中沿用了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将着眼点过多的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着重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部分力量相对薄弱,实践课时远少于理论课时。再加之教材陈旧、试验设备落后,在电子行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更不用说理论跟实践紧密结合了。在这种境况下,学生们毕业后,很难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1.2没有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在教学多提倡多媒体教学,好多老师在学校的号召下盲从使用多媒体,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到及至。比如多媒体课件有的做的华而不实,重点不突出;有的照搬课本内容,没有补充相应的新知识。有的老师误以为用多媒体就可以不用板书了,因此,整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其实,这样做,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3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少

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旷课现象严重。他们旷课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原因;再一方面,就是教师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不喜欢去上课。试问,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一个班,怎么可能良好的接受所学的知识呢?如果老师只是一个音调在讲课,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与学生互动,这样的讲课,简直就是学生的催眠曲。学生就会觉得去上课也没什么收获,所以干脆就不去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这一直是一个值得各位教师同仁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4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

要想学好电子专业仅仅依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好好利用课余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课余时间该干什么,于是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有很多教师以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上好课,教师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好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导致大量可以锻炼学生实战能力的课余时间被白百浪费了。

2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

2.1理论与实践并重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理论课的时间远远多于实践课的时间,将现代的电子类职业教育变成了本科教育的缩影。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方向,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将传统的基础电子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同时,也要穿插一些新的电子科技发展技术知识,以扩展学生们的视野,完善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大实验力度。要引导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一些相关的电子产品,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更快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及自身盈利。

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批具有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能够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加强他们的实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校提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新的科技用于教学这固然很好,可是怎么样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值得教师们深思。使用多媒体不是为了图方便,不板书,而是要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对于电子类的课程尤其如此。电子类的课程里有很多推理论证,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板书可以更好的展现推理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做多媒体课件不仅要丰富多彩,还要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对于电子职业教育来说,教师应该将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加人到多媒体教学中来,将这一切构造成生动有趣又便于接受的知识。因此,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多媒体课件要做好,再一方面是要与板书有机结合。

另外,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也很重要。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生受用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板书及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思考,跟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推理。

2.3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各种辅助实物进行教学,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及时发问,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拓宽他们的相关知识面,多讲解一些市场主流的相关技术。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幽默的语言形式,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开拓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已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超级秘书网

2.4引导学生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提倡他们办一些电子兴趣小组,自己去设计一些实用的小电子产品。在学生们的设计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激情,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有不懂得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指示。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其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他们走上电子工程师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创造热情,学校可以与电子厂合作,给学生们提供假期打工实习锻炼的机会,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子类的竞赛,或者多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电子竞赛。给予学生们更多的创作空间。

第2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目前,我国正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张,道桥建设者一般工作在野外,工作环境艰苦,同时由于工程要求质量高,这些都需要道桥建设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包括必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具有高度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熟知施工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精神。

随着公路及城市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将需求大量从事工程测量、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试验、工程核算、工程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道桥建设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熟练掌握道桥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能够完成道桥工程的各类工作,具备从事一线道桥建设与管理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虽然现在的施工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道桥工程的施工地点一般都在野外,工作条件很艰苦。建设者一方面要克服工程方面地上、地下的复杂施工环境,一方面要克服艰苦的生活环境,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相对于其它行业,道桥施工是恨艰苦的,同时要随着工程的进展不断专场,因此,要立志干好道桥专业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战胜艰苦的工作环境。

道桥行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要把道路桥梁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设为在校技能训练项目,并对施工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工程测量技能、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检测技术、CAD制图软件操作技能等作为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在职业道德培养上,要从道桥建设行业介绍入手,让学生了解该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到投身道桥建设行业、实现自我价值是值得自豪的。在职业精神培养上,要把对本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学生心中。”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培养和学习兴趣培养三个方面。道桥专业教师要按照道路桥梁工程各施工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教学安排设计主要的施工技能训练项目,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训练项目。必须进行的技能训练项目有:道路桥梁施工中的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实验操作、CAD制图软件操作和道桥工程施工概预算软件操作等。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1全过程评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每年或者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准确客观的评价,从专业技能、基本素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动态的评价。

2核心重点评价: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一般有很多项目,教师在平时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几个核心重点来随时评价,比如说职业技能方面,包括专业课的理解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实习表现。基本素养方面,包括品德、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等核心方面进行动态评价。

3评价具有可实施性: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时,一定要注意评价体系要具有可实施性,教师能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打分,同时又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职业素养的真实状况。

4评价具有反馈性“:制定评价体系要具有反馈性,每个学期或者每年评价完,能向学生及时的反馈相关信息,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自己欠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1测评点的全方位性:评价要包括学生在校的所有日常行为,包括宿舍、教室、食堂、校园活动四个评价点测评;课堂表现环节,包括所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素养相关课程三个方面测评;实习训练环节,包括课程实训、工地实习、校园劳动、军训、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测评。

2测评的全过程性: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职业素养评价,都需要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评价,例如:这个学期的工地实习培训,从学生到工地、参与到工地的施工全过程、工地生活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等各个详细方面都要评价。只有这样详尽的评价,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力,才能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评促养”的效果。

3测评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每个测评点设优、良、中、及格、差五个核心指标,其目的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便于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进行评价打分,把学生真实的一面测评出来。

4测评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不能仅是教师一个主体,而应包括班长、生活委员、宿舍长、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师傅、顶岗实习单位领导、班主任、军训教官、劳动管理员等多个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

第3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按计划完成畜禽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及品种改良等技术工作,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向相关专业领域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几年来我们虽然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中职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论文,培养适合畜牧兽医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我国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畜牧兽医专业发展很快,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畜禽疾病防治人员、防疫检疫人员和饲养管理人员,使他们掌握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免费论文下载。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

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教育教学论文,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中职学校在实训方面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衔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和重复,衔接效率和质量不高。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是按学科系统化构建的,课程门数偏多,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整合,学生所学习的是各个学科分散的知识,他们就业后难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出现严重浪费,使预期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只是二者交替的时间间隔不同:有的是一周/几周理论课与一周/几周实践课交替,有的是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训室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论文,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三、精心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依据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为了使专业课程体系顺应岗位群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应用”为宗旨设置理论教学体系,以“技能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针对“饲料”、“疫病防治”、“养殖”三大岗位群进行课程整合,可将《饲料学》、《动物营养》、《饲料分析》《饲料生产》等4门课程综合为饲料行业岗位群技术方向课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可将《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产科学》、《动物疫病》等整合为课程《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可将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整合为《畜牧各论》,可将职业认证课程的生产实训整合为《专业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

课程体系设计应包括课内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训(验)教学、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饲养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培训与考核、职业工种培训与考核等)、人文素质活动及其他免费论文下载。

(二)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就是以兽医院为龙头的对外技术服务平台来搭建专业与产业、就业的互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

技术服务平台以专业、教师、学生、校内产业群为支撑教育教学论文,以兽医院为外显,形成内联专业、教师与学生,外接产业与就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在此模式中“技术服务平台”是工学结合的中轴,通过此平台,搭建专业平台、双师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与零距离上岗平台,再外联产业平台与就业平台。

(三)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专业综合实训”、“岗位技能实训”中引入6个职业资格证(家畜繁殖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测化验员、家畜饲养工、兽医化验师)的培训与考核。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取得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有效的实施了“双证书”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及时适应了岗位群变化的要求,大大的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岗位工作的时间,自主创业的意识更强了,社会的满意率更高了。

[参考文献]

[1]殷俊,陈兵.动物组织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刘振湘,唐晓玲,曾元根,何华西.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4,6.

第4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公路行业经过“十一五”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倾斜支持,发展速度明显增快,局部工作有较大重点突破,面向社会服务公众能力有新的成就,应急保障和抢险救灾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公路行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必须继续弘扬“铺路石”精神,狠抓职工教育,全面提升干部职工整体综合素质,为公路行业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工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三个立足”向“三个转变”抓起。

1.立足个体的“精英化”发展向群体的“多面化”发展转变,走持续化发展之路。新形势下,公路行业干部职工教育必须依托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战略,全面提高每个个体的综合素质。“十二五”期间,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工作必须强化职工多工种、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职工教育方式,扭转目前公路行业人才单一、甚至人才短缺、人才结构断链的现状。

2.立足“传帮带”的点状辐射向“阶梯式”的立体覆盖转变,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公路行业是个传统行业,“父传子承”、“拜师学艺”传统明显,这从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养护生产优秀技能、工艺的传承,反而另一方面造成了技术交流壁垒,不利于公路行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大规模、多批次、多层次、多工种举办各类培训班是当务之急,依旧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在岗、脱产等方式进行技能素质提升活动,抓紧培养紧缺人才,为“十二五”公路事业发展打造人才资源储备库做好准备工作。

3.立足“学历教育”硬件培养的“量化”向“技能提升”软件教育的“质化”转变,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十一五”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职工学历、文化基础大幅度提升,高学历人才不断涌现。但伴随而来出现的“高学历、低技能”现象开始显现,职工技能素质出现结构断链。职工工种出现单一化、片面化,操作技能和实践技能下降。“十二五”期间,公路行业职工教育必须注重职业技能教育,提倡理论结合实践,逐步培养复合型人才。采取单位和院校合办培训班、委托大专院校培养人才、联合院校进行科研、技术、课题和研究项目攻关,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等方式进行步骤化、阶梯化、立体化提升干部职工技能素质。重点培养“机械操作工”、“机械修理工”、“建筑试验工”、“公路试验检测员”、“网络管理员”等稀缺人才,以适应“十二五”公路行业向“机械化”、“信息化”发展之路转型。

二、从“三个定位”向“三个保证”抓起。

1.必须定位思想教育是成就公路事业发展的保证。强化干部职工法制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在“五五”普法教育的基础上,延伸普法教育覆盖面,继续提升拓展法制理论水平,确保干部职工“干成事、不出事”,经得住考研、挡得住糜烂、腐朽生活的诱惑,塑造高尚的个人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念,打造“铺路石”行业文化和内涵,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三个服务”。

第5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言 幽默 成长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艺术的美,学生才能乐学、好学、善学。传统的语文课呆板单调,经常受到人们的诟病,很大程度是没有充分吸收语言的营养,照本宣科,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一潭死水,沉闷压抑,学生昏昏欲睡,语文教师望“生”兴叹,社会上也对语文课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迂阔。那么,除了外界对语文学科特点认识不足的原因外,语文学科在自身教学过程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肯定有,而且不只一个方面。在此,笔者仅就语言的幽默性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幽默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幽默的人,浑身上下总是带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他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幽默的人,善于察言观色,善于活跃气氛,他能打破沉闷尴尬的氛围,牵引别人的思维,感染别人的情绪。幽默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眷顾,给人一种格外的吸引力。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做这样的人——幽默、机智、诙谐,让自己浑身散发幽默的气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教化学生,让语文教师成为语文学科的代言人,让所有的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每堂课要让学生有笑声。”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让自己先幽默起来,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语言幽默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有许多语文教师对语言的幽默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语言的规范,语言的文采,语言的哲理,等等,这些都固然很重要,语文教师的语言的确要规范而有文采,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但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达到那些目标绝非一日之功。在此,笔者仅就语文教师为什么要加强语言的幽默性谈谈一点个人理解。

一、幽默的语言是语文学科长期发展的需要

毋庸置疑,语文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时代的变换,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无一不对语文学科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学科的语言要能折射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时期的文章语言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是社会时代的转型引发语言变化最典型的例子。而我们当今所处的一个时代正是社会深化改革与快速发展并存的时代。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陈腐过时的东西都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箱,大量新颖的、新奇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事物大量涌现,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语言。网络的出现,更是给人们学习语言,交流语言,表达语言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与此同时,网络的自由性也导致网络上存在着许多的污言秽语,让人不胜其烦。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些网络语言污秽肮脏就否定所有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也有很多优美动人的语言。信息的大量涌现,上网方式的简便快捷,恐怕没有学生完全会生活在网络之外。而学生的求知欲又非常旺盛,对于网络中一些精彩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幽默的语言,他肯定会留心记忆,平时的表达交流,甚至作文,这些语言都会被运用到。而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对这些幽默性的语言不了解,不学习,甚至无动于衷,整日还沉浸在枯燥乏味的语言环境中,那恐怕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人Out了,只怕是连语文课也Out了。思维不能与学生接轨,语言也不是学生欢迎的语言,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受到学生的喜欢?怎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能活跃语文课堂?不只是网络上的幽默语言,平时一些大众传播媒介(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所传播的语言也需要语文教师学习,这些大众传媒为了吸引受众,除了要在视觉效果上下功夫外,听觉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这些传播媒介一定会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多刊播一些幽默性强的语言,借此提高自己的收听(视)率,教师如果学习了这些语言,课堂上的适时运用,不仅能起到调节课堂氛围,扩大学生视野的功效,而且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现在的学生不比早先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个性意识、批判意识都非常强,教师陈旧迂腐的语言只能将语文课变成他们眼中的“鸡肋”。

二、幽默的语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心理负担也相应的加重。成绩好,心理压力大;成绩不好,心理压力更大。长期过重的心理压力会给学生性格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加之真正开展心理咨询业务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有,多数的心理干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缺乏跟踪调查,而语文课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任。文学即人学,只要是关系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问题,都应该是语文课的任务。学生的良好性情,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而学校教育中的语文学科则是最能影响学生的性格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就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感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适时的幽默一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长期如此,幽默宽松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学生旷达淡然、自信大度的心态。高中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塑造学生性格的关键阶段,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教师幽默的语言就是指引他们成长最好的路标。学生通过语文教师幽默的语言,充分领略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美,并从幽默的语言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的人格魅力,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幽默的语言是不断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多角度的去创设高效课堂,教师要在备课环节设置多项教学目标,全方位多层次地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要让每一名学生的每一节语文课得到最大的收获。为了让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也取到了不少成果,但还总是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要么是备课环节太复杂,要么是课堂程序太繁琐,要么是调动学生不充分,等等。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应该是不断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只有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我们才能保证课堂效率,否则,课堂效率无从谈起。而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方面,幽默的语言比刻板的提醒要有效得多。有些语文教师在看到学生上课走神的时候,总喜欢说“某某某,请注意听讲”等语言,学生可能会暂时的回过神来,但可能等一会儿又开小差了,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在课堂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语文教师的语文课上得没有吸引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思维。再有,人的注意力只有一定的持续性,并不能长久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科学研究表明,在没有任何提醒的前提下,高中生一节课最多能保持25分钟的注意力,初中生小学生更短。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则要尽量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争取最大化。而幽默的语言就是吸引学生最好的“磁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模式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起到穿针引线、点拨启发的作用。面对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幽默性,显然是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即使能勉强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时间一长,学生思维开小差就在所难免了,那么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也就不足为奇。课堂效率都不能保证,又怎敢奢望学生在课后有多长的语文学习时间?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改进自己的课堂语言开始,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抓住学生的思维,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第6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心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探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摘要: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摘要: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和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和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希奇的现象摘要: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摘要: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和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和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目前状况,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新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练习。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熟悉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重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新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和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摘要: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把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新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摘要:

[1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2008-1-4.

[4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新问题和发展策略[J].教育和职业,2004,(21).

[5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新问题探究[M].福州摘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设置专业过程中要充分显现出职业性特点,高职教育注重培养有着大专文化程度、熟知必要的职业技能、职业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都很高的人才队伍,所以职业性是专业设置中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加大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根据以上要求,应事先确立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即传授学生先进的电子理论及一定的技能,了解一些实际中经常使用到的电子产品性能及遵循的工作原理,懂得安装、调试、维修电子仪器设备等高级应用型人才。此专业主要利用一个专业平台明确三个专业取向,首先是传授学生掌握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如自动化控制设备、自动生产线、变频变压调速技术,其次传授学生掌握先进的电子制作及应用技术如数字技术、单片机的开发、维修等技术,另外传授学生掌握先进的视频与音响技术如家用电器开发、维修技术等。

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是课程设置中的四大模块。设置专业课程过程中,学校要紧密联系企业,充分显现职业技术教育特征,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重心放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以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教材为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基础领域,巩固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共呈现出下列特点:

1.有着广泛的知识涉及面,对就业岗位要求相符。

开设课程共涵盖的知识面有家用电器维修、电子产品装配等所有类型家用电器、微机控制、工业控制技术等传统与现代有机相融的现代化的应用技术。除了涉及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音响、视听、环保、家电外,还涉及到了现代生产中对速度、温度等物理量进行遥控和监测技术。

2.教学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学校可编制《电工维修技能》、《电视技术》等方面的教材,设置专门的《电子制作》技能课,培养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检测能力,对电路板的制作能力、对电路的焊接装配能力等,同时根据课程实际需求,编制《单片机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等实验指导书,在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内容的同时要开展必要的实验,以巩固学生课程教学中学习到的技术及电子产品的装配技术。

3.教学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强化技能训练和考核鉴定。

对于电子企业而言,不仅希望获取本科以上的技术研发型人才,而且对专业知识水平高及实践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十分的有需求。设置基础课程过程中,学校应严格按以下原则进行:巩固专业课学习及为专业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不断深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可基于职业岗位做相应的能力分解,确立一般的专业能力及关键的专业能力,同时以培养关键能力为主构建匹配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力度,明确充分的实践训练时间及内容。学校可将部分开设的课程和考证结合起来,保证课证相融,强调学生取得双证书,保证学生今后所就业的工作与自己专业对口。还可联系相关的技能鉴定站,以对相应工种进行中级职业技能鉴定。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及专业能力;从该岗位深入发展的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生产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其中金工实习涵盖了钳工、焊工、电工几项基本技能,强调满足规定的考核要求。课程设计涵盖了单片机、可编程应用、音视频技术等几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应紧跟教学要求办事,首选能联系实际工作任务的题目,制作如《智能家居控制》、《走廊、过道人体感应开关照明电路》等各类硬件。可将教育者的科研课题纳入到毕业设计课题范畴,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总之,学校要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能够顺利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在职业教育院校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设计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协调观察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其他教学形式均无法代替的,实验教学是实验研究与教学之间相结合的基本产物,是实验研究被纳入至教学之中的一项具体表现。随着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知识、能力以及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实践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关注。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由实验之中学到的东西比理论更为丰富以及更为直观。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基本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若每个人都对这个关键环节给予高度地重视,那么将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只要以此为基本原则,就一定可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团队协作精神硬的高素质人才,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势必会培养出符合社会以及企业发展对人才内在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第8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经济特性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总理曾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教育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目标指导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省地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根据国家的要求,分别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和一系列办法。上海市教委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的要求,开发和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等12个专业教学标准,组织了一系列的职教论坛讲座等活动。职业教育显然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新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特性。职业教育具有开放的体系,它是面向大众的教育,是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和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教育性和经济性,而其经济性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的根本所在。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其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一体化的形式,运用团队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结合校内外学习及实践的经验,强调教师的“脚手架”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以直接就业、从校门出来后就可直接上岗工作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称之为“就业教育”,其以经济市场为主导,以技能操作为核心,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社会行业的需求为教育追求。

二、职业教育经济性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就是“生产开发”比物力资本功能更大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论认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其甚至比物力资本更能创造价值、带来利润和收益,从而提高个人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筛选假设理论。政府应当采取办法加强在职培训。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通过文凭、证书筛选人才。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号,教育的主要经济价值就是对求职者进行筛选,将他们安置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从而使整个经济活动可以正常的运行。该理论提倡应大力实施专业资格考试,采用这种办法的好处有三摘要:

第一,防止高考“一槌定终身”的弊病,使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同样能有用武之地,取得相应的收入,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它以考察每个专业领域中的更客观的专业知识能力取代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期间所考察的大多无实用价值的“一般能力”作为筛选的手段,这样做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更合理。

第三,由于筛选的时间推迟,而且考察的内容是特定的专业知识,这就为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提供了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将不同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分配到各自相适应的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通过教育。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能取得何种收入和福利待遇摘要:并可将不同能力的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以便形成有机的经济运行体。使各部门协调运转。带来经济增长。

三、分析评价

(一)积极意义。第一。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被愈加重视,尤其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练习。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实际工作,能否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新问题。职业教育主要就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生产、工作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学校就学习相关职业的基础知识、把握基本技能,使其凝聚相应的人力资本。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功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第二。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可通过文凭、专业技能资格证书来体现出看不见、摸不着的个人能力。因此,个人可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获得资格证书来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上海市教委制定的中职校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各应取得何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报关员证书,或国际单证员证书等;秘书专业的学生,必须取得秘书证,等等。这样的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直接和就业市场挂钩的。虽然“证书”并不能完全表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用人单位初次接触求职人员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就是唯一的“敲门砖”。

第三。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对个人的经济功能主要不在于它能够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他的收入,而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进入何种劳动力市场并在其中工作的重要因素摘要:教育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功能,主要也不在于它能够提高劳动者个人生产率,而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运行体系。职业教育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还可根据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来培养相应的劳动者,使学生们毕业后可以“有业可就”,“人尽其才”。

(二)局限性。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

第一。文凭、证书的膨胀,使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过分的强调、重视文凭、证书在就业中的功能,使得部分学生只是混文凭、混证书,而且是什么证书好找工作。就混什么证书。而不是根据个人自身特征量力而行。这就势必会造成某一种或几种证书“泛滥”,甚至出现假证而使文凭、证书“贬值”,形成新的就业困难。

有些主管部门和学校也为了“职教而职教”,以考证为目的,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就上海市中职校课程标准而言,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不符合目前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全面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接受能力较差。等等。一味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取得这样那样的、连一些大学生都难以考取的专业资格证书,这无疑是“搬着金砖砸自己的脚”。这样,必会有两种结果摘要:一是学校不按所颁布的课程标准实施。即学生不考专业资格证书(要考,也是浪费时间、金钱)。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成为一纸空文摘要:二是通过各种手段。作弊过关。而无论怎样。学生毕业时,学生和学校都将面临窘境。不顾实际情况而一味强调“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何种证书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和最终培养目标,将使得职业教育趋于表面化,学生并未真正把握实践操作技术和相关知识,而不能胜任实际工作。

第二,职业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特长、喜好、喜好,将其培养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这就自然的形成了不同等级。职校毕业的学生,自然的成为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其工资收入、福利待遇都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有很大差别,而想要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则很难,即使继续深造学习,也总是会“差”一截。这就使得有潜力、有能力的人,很难得到应有的收入待遇,很难真正发挥其潜力,实现其价值。

第三。专门从教育体系中划分出“职业教育”,使得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分流,这无疑是一种过早的“等级划分”,在学生们还根本没有职业概念和意识时。就刻意的根据卷面成绩而被分等级了。中考成绩高的学生进入高中部。进而可以考大学,仿佛是“预备的天之骄子”,今后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而成绩低的学生,则进入职校,混毕业后,再混就业,或再考高职。今后只能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据目前的考试升学体制,“一考定前途”有很多不合理、不公平之处,而以这种不合理、不公平的方式来划分“等级”。似乎更无法让被划分的人心服口服。职业教育仿佛成了基础教育不合格“产品”的“收购站”,将“次品”转化成“可用品”的“转换处”,而这样的“转换”又有多少是真正符合社会要求和经济发展的呢?

四、思索

上述新问题,使我们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深入思索。

(一)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从小学直至大学,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到培养职业意识喜好、实践能力、谋生能力、经营能力等,这样尽早为学生接触社会和工作生活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使其人力资本可以充分发挥功能,而避免为了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为了混口饭而考证或办假证的现象。将职业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层面中,在学生了解了职业概念,有了一定的职业喜好后,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是进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及早工作,还是继续求学,以后进行学术探究。这样,由学生自主形成自然而然的职业教育。而不是被强制划分出的,更不是学科卷面成绩不好而无奈选择的。

第9篇:教育行业论文范文

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史,虽然专业性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很早以前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其实就是原始的职业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起步早,加上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 所以,很早就创造出了十分科学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方向性分流,开始了“双元制”教育模式,即学生三天半在企业, 两天半在学校,也就是从学生懂事起就开始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和企业锻炼。英国在上世纪就建立起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度等。勿庸置疑,职业教育在西方国家是非学受欢迎的教育手段,而且职业教育对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教育在中国起步晚,总体上还处于起级阶段。1988 年至 1998 年, 我国政府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 曾经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一度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打造了发展空间,这一时期职教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招生人数由 280 万人增加到 520 万人。 1999 年至 2002 年, 我国大力发展普通教育, 出台了高校扩招政策。这项措施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普高人数由 360 万人增加到 677万人, 增幅高达88%。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冬天”,学生数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职业教育学校招生由 1998 年的 520 万人减少到 2001年的 400万人。2002 年度,国务院召开全国职教会议, 颁布了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再次出现迅猛的发展趋势。全国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在 2004 年,就达到了550 万人,实现了职业教育招生的最高水平。接着中央又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目标, 即自 2005 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扩招 100 万人, 到 2010 年, 职业教育学校招生人数达到 800 万人以上, 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二、职业教育培育实用人才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快速发展的工业需要大批技术工人。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现如今的大学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学生的上学需求,大批初、高中毕业生需要进行进行职业培训。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职业教育实用人才的培养对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

(一)加快培育实用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如今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越发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在全世界仅排名于第 59 位。工业发达的西方多数国家高级工占技术工人的35%, 中级工占技术工人的50%, 初级工占技术工人的15%。在我们国家,高级工仅占技术工人的 5%, 中级工占技术工人中的 35%, 初级工占技术工人的 60%。从这些数字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层次、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明显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近 近年, 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实际上并不是工人荒,只不过是技工荒而已。据有关专家说,在将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更加迫切。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步子,加快培养实用型人才,让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线技能型工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 加快培育实用人才是解决就业压力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也是劳动力数量大国, 就业形势一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据统计, 我国目前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 1000 万个岗位以上, 在困难地区、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新增劳动力中, 多数是农村劳动力以及下岗人员,在这样的劳动力群体中,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无一技之长, 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为此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步子,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提高上述人员的素质, 让他们具有一技之长, 适应企业岗位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三、职业教育教师效能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根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地位,而教师的水平和效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从实践课人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

(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职教教师的效能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历程短,加上职业教育发展快,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明显不足,真正的职教老师远远达不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由于我国现有的各类职业院校基本上是从原来的普通高中或职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转变过来的,这一历史轨迹决定了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效能不高,以各岗位教师比例来说,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调,专职职业教育教师明显不足,而文化课教师占比过高。

(二)教师效能的复杂性

传统的教师效能观念已不符合现代教师多元化的角色。只有辨明教师工作和角色多样化,理解教师效能的复杂性,才能构成不同的效能评价标准,从而能够获得对教师各方面绩效的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纵观目前的职业教师水平,我们不仅需要责任感较强的职教教师队伍,而且更需要有一支过硬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三)全面提高职教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职业学校的教师为了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应当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理论及专业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的效能。为此,各职业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各类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适应教学需要。同时,学校也要定时举行教师观摩教学,在观摩教学中,向优秀的教师学习,积累教学经验,处理教学问题。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平和的心态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避免急躁紧张及忧郁的心境也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必修课。在面临教学困境的时候,要利用自我暗示的积极作用,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并完成任务,这样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四、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加快培育实用型人才的基础

增养实用型人才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需要有较好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方式做保证,所以说,科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加快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和锻炼。在目前情况下,职业教育学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的,要明确职业教育是为年轻人就业所服务的教育,特别要注重技能的培育,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纯学历教育有着本质区别。职业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技能训练, 达到某类工作的岗位需要, 从而在社会上找到工作。因此,有人说职业教育是“饭碗教育”,其实这话一点也不假。 职业教育应围绕其本质, 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第一目标, 紧密围绕行业需要, 加强学生技能训练, 达到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方面的满意的结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二)创新办学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职业学校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转变办学模式, 实行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课程方案要结合岗位的需要制订, 并请企业专家论证或参与制订; 要密切与企业合作, 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训练学生技能, 弥补当前学校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 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建立稳定、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 要按照就业需求 设置专业和配置教学资源。总之, 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地区和学校的优势, 与企业充分合作, 在就业市场上打造有影响力的职业学生就业氛围。

(三)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根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情况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使之成为职 业教育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填补公办职业教育学校的不足,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 应加快公办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改革, 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 以较好的用人机制促使公办职业教育办学充满活力。

(四)注重职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合格的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成为受行业欢迎的劳动力,还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人文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健康、健全的社会人的需要。我们培养出来的劳动者绝不能是仅掌握生产技术却对职业以外的世界孤陋寡闻,不会交流,不懂审美,情感淡漠的机器。职业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手段,夯实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的基础。这样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形成个人人生高雅志趣,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开拓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生存技能等方面具有极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