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ieüeer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üe,特殊韵母er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以及它的四声.

2、能正确的书写

3、学习声母与韵母ie、üe拼成音节.

教学重难点:

1、掌握ie、üe、er的发音,特别是er的发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2、声母与üe拼成音节.

教具:声母卡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ai、ei、ui、ao、ou、iu.﹙并说说它们叫什么韵母﹚

2、抽读卡片:zhi、chi、shi、ri、zi、ci、si、yi、wu、yu﹙说说都叫什么﹚

3、讨论: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在发音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用拼读,一下子就能把它们读出来﹚

二、教学复韵母ie、üe

﹙一﹚教学复韵母ie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椰子树﹚

2、出示卡片ie,告诉学生椰子树的"椰"去掉声调就是ie的读音

3、启发记忆ie的读音和形.问:ie这个复韵母是由哪几个单韵母组成的?

4、学生尝试发音,教师纠正.

5、出示卡片ye,告诉学生它是整体认读音节,并学习ie和ye的四声

6、指导书写

﹙二﹚学习复韵母üe

教学方法同ie

三、学习üe和声母的拼音

1、出示小黑板

nnüej jue

üeq üeque

llüex xue

﹙1﹚观察üe的变化

﹙2﹚复习ü上两点省的规则

﹙3﹚学生练习拼读.

2、学生练习拼读

﹙1﹚自由拼读

﹙2﹚同桌互拼互读,教师纠正读音.

四、学习特殊韵母er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什么?﹙耳朵﹚

﹙2﹚出示卡片er,告诉学生耳朵的“耳”去掉声调就是er的音..﹙告诉学生只能单独作音节,不与声母相拼﹚

﹙3﹚学生尝试发音,教师纠正.

﹙4﹚读er的四声

五、巩固复韵母ie、üe、er并指导书写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个特殊韵母?

汉语拼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ie、üe、er

教学目标:

1、巩固复韵母ie、üe和特别韵母er.

2、认读8个生字,会读句子、儿歌.

教学重难点:认读8个生字

教具:生字卡片 字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读卡片.

声母卡片:f、y、j、h、r、x.

韵母卡片:a、u、e、ao、ei、ou、er﹙特别韵母﹚

二、学习生字

1、引导观察图片

2、指导读句子

3、学习生字﹙从句子中抽出生字:家、飞、机、有4个生字﹚

三、读儿歌

1、自读儿歌,找出会认的字读一读.

2、跟读儿歌.

3、学习生字﹙从儿歌中抽出生字:儿、河、入、校4个生字来学习﹚

注意:读准“飞、儿、入、校”的音.

四、巩固生字

1、抽读生字卡片.

第2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姓名:

一.我能把合适的词填在括号里,只填序号。

图画

画面

二.我会照样子开词语小火车。

三、我能把意思相反的字连起来。

四、我会填空。

1.

“山”共(

)画,第二笔是(

),笔画名称:

2.

“长”

共(

)画,第三笔是(

),笔画名称:

五、回忆所学内容,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站如(

),坐如(

)。

2.

这是(

)字。

3.

这是(

)字

这是(

)字。

4.

这是(

)字

这是(

)字。

5.“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写的是哪种动物?(

6.一(

)之计在于春,一(

)之计在于晨。

7.小河是(

)的家,(

)是小朋友的家。

种子

祖国

鱼儿

8.大雁往南飞是因为(

南方是它们的家

秋天来了。

9.《小小的船》中的船是在(

海里

天上

10.《江南》这首诗写的是人们(

)采莲的情景。

春天

夏天

秋天

六、我会使用标点。

1.广场上的人真多啊(

2.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3.早上(

我背着书包上学去(

4.我有许多好朋友(

七、我会连

小小的

月儿

他马画

u

弯弯的

目不足

ɑ

闪闪的

天空

七你鸡

i

蓝蓝的

星星

第3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1.传统对新形势的冲击

新课标是教育界一项重要的改革,新在思路、在内容、在目的,新课标语文教学更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修养,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是传输思想的重要课程,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文化提高素养,这是同传统语文课堂有所区别的。这种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继续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

2.学生性格突出

现阶段小学二年级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合作精神有待提高,并且随着当下“二孩”政策的颁布,很多这个年龄的父母都考虑要“二孩”或者已经有第二个孩子,此时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性格容易出现叛逆、不听话、以激进的行为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又或者性格突然沉默、害怕、孤僻。学生的性格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低年级语文教学本身也有义务为学生培养积极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3.学生语文基础不同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纪小,语文水平不同,有些学生上了早教班,在早教班和幼儿园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些学生按部就班,没有接触更多的知识,造成语文基础掌握程度不同的情况。拼音、字母、阅读等方面有的学生记得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还没学过,学生层次不同,导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难易程度方面很难把握。

二、对策与建议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设置的十分合理,教学单元清晰,配图丰富有趣。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资源和模式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从二年级上册单元设计来看,第一单元是让学生领略秋天的景色,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第二单元是生活篇,教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目的,接下来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则是从祖国和人生说起,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接下来又涉及社会,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懂得合作,保护环境为自己生活的地球作贡献。整册书思路十分清晰,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设计教学顺序,通过教案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语文教学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以轻松的授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比如讲秋天时,教师可以将课程选择在秋天落叶的时候讲述,让学生观察秋天的不同,什么叫秋高气爽、什么是大雁南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词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学生走到校园中,感受诗人描写秋天时的情感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电影,让学生通过看视频或者电影,既让学生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放视频前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各自分工,找到问题的答案。

3.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计划

第4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部门、各学科、各环节、各个方面为主”,“讲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中”。因此,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即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不仅需要进行文化启蒙教育,还需要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法制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在法制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语文课程在学生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语文教材比数学等其它教材包含着更多的人文教育资源和法制教育资源;三是法制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融进语文教学当中。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启蒙教育方面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又不能简单的把语文课上成法律课,因为从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对象的年龄来看,小学生毕竟不同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所以,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应更多地在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从小处着眼,以达到涓涓细流、天长日久、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逐步增强法律意识,慢慢积累,自觉的学法、懂法和守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学相结合呢?

一、渗透法制教育应适时穿插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的主要场所。语文课文中的法制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课文里面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索溪峪的“野”》一文中,作者通过索溪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索溪峪的水野、野物野、人野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讲述水野、野物野、人野的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么美好的大自然,每个人是不是都希望它长期保留并供后人观赏呢?那么我们就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让野生动物与人共存。如果破坏大自然,如砍伐林木、猎杀野生动物等,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尤其是猎杀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有一部专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大家都要严格遵守。同时,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学生,如果到大自然中去游览或观赏,千万不能破坏大自然,更不能随意捕杀野生动物。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如果捕杀野生动物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就能提高他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制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二、渗透法制教育应与词语的讲解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然会讲解或使用到大量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词语时,可以有意识地尝试从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教师可以从法制视角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属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已触犯刑法,构成侵占罪。再比如:分析讲解“见死不救”这个词时,同样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别人遇到危险时,你有能力施救却不愿施以援手,你就有可能为此成为被告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在教学中,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并从法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法制教育应与创设情境相结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如果适当时在课的伊始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美丽的小路》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讨论: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为校园“美容”做了那些事?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保持身边的环境的习惯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个别具体的内容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导入部分介绍:“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500多万年,如今许多种类濒临灭绝。”导入结束后,教师可以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鲸,保护鲸的情感。

第5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成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0114-02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对话和交流的场所。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互动交流中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造成交流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该了解生成性问题及其意义,这样才能对如何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1.教师的生成性问题;2.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前者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主动性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后者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困惑、认知冲突的时候,生成的问题。这对教师来说就存在如何接应、接应之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学生认字、识字为主,教师教、学生学,在这过程中学生没有主动性。随着全球性教育改革浪潮兴起、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的推广,小学语文教学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认字、识字的阶段。

(一)学生认知的差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其父母、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了认知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教师预设的问题,不同的认知程度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因此,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发生生成性的问题。

(二)教学活动是非线性过程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又是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直接影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到新事物的同时,会改变原有的想法,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影响了接下来的教学,是一个起点与终点不断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完全预测将会发生什么,整个教学活动是一个交互、多向作用、层层递进的过程,这就伴随着随机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准确地预测将会发生什么。

三、对于生成性问题的态度

对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的回答以及再提问,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不少教师对发生在课堂上的生成点和生成内容的潜在价值孰视无睹,对学生即发的需要与问题缺乏敏感度,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流失。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不断获取新的转换思维、汲取智慧的机会,理性和感性得到不断的融合,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性的,师生皆能从中获益。有些生成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的过程, 并且在研究生成性问题的过程中, 可能还会生成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课《坐井观天》: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在教学的过程中,预设学生知道“井口那么大”是有多大,并且就算是学生不知道“井口那么大”是有多大,教师也可以用手示意出井口有多大,而对于“一百多里”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很难解释一百多里到底有多远,而教师的解释对不同的认知程度的学生来说,接受程度又有不同,生成性的问题随之产生,教师的解释可能会引发一场大小、距离的讲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但是会远离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的问题不是对立的。预设和每一节课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底线,而对生成性问题熟视无睹,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既需要精心的预设, 也需要巧妙的生成, 一堂课精心的预设是巧妙的前提, 而巧妙的生成也会使预设具有了生机和活力。

四、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的意义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这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或闪光点, 生成新的内容或目标,这一点也是教师生成和学生生成的有机结合。学生既在教学过程中汲取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愉悦、放松的氛围,感受了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强烈的情感碰撞,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都很重要。主张目标制约下的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了, 而是对预设的要求更高了,他们之间和谐统一于教学过程, 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不断自我生成对话的过程。强调在师生和生生的理解和对话中生成意义,事实上是在师生组成的共同体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的任务,同时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解答生成性的问题,来解除困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起到了“传道授业”的作用,更关键的是起到了“解惑”的作用,给学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巧妙的生成,对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全面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第6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 目标分解 认识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03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如何设定好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关注的。为此,我们对目标分解进行了研究。

一、缘起――教学目标的“沦陷”

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只关注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对于教学目标都是盲目抄袭,将教学目标束之高阁,只把教学目标看成备课中的一种格式,一个形同摆设的“标签”,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思考与理解。

教师在进行磨课、评课时都只关注教学过程是否流畅与新颖,教学结构是否优化与完整,教学方式是否开放与革新,却忽视了教学目标的拟定。

不少教师只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其实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很重要,但是到课堂上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在这之前我曾上过几次区级公开课,在进行独立备课时没有一次设计过教学目标,都是照搬照抄,为的就是使自己的教案完整。试教过程中,我自己也不知道对于本课的知识点该教到什么程度,通常都是凭着感觉去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缺乏评价的标准,只能想当然地进行评价。这样的课,教师心中没底,又何谈教学效果呢?教学目标的“沦陷”,使得我们的课堂也失去了方向。

二、揭秘――教学目标的“文本化”

为何教学目标不被教师关注,不为教师所用呢?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把握不够。课堂当中,教师不是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对于课堂当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缺乏足够的调整能力,使得上课之前设定的目标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上完课之后,很少有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检测教学效果,这样使得教学目标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同时,对于一部分教师而言,特别是新教师,因为自己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等的缺陷,无法解读教材中笼统、泛化的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单元为例,教材给出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若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看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禁要问:乘法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让学生去经历?怎样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如何让学生进行操作?如何培养学生有条理、独立思考的习惯?如何用这样的目标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呢?……可见,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文本化”,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引领――教学目标的分解与重构

如何才能让教学目标真切地引领教学的全过程,让教师对照目标反观自己的教学,实时调整教学过程与方法,用目标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呢?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方向性的,不太容易操作,这需要我们认真地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并针对其中的要点逐条进行剖析,并细化出可以观测、评价的标准。为此,我开始了“基于能力”的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的分解研究。本研究主要以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理论依据。

加涅是美国20世纪中后期很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曾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人类习得的性能中区分了五种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的结果也称为五种习得的性能,表现为五种不同的能力,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从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对于我们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同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的言语信息和运动技能相对应。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对应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把态度也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来,这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对应。

下面,就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基于能力”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与重构。

1.“知识与技能”――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记住诸如事物的名称、地点、时间、定义和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并能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将“两能”转化为“四能”,突出强调了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编写了第一个目标。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学生所发现信息的数量以及所提问题的价值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在第三个目标中,我对乘法的含义也作出了清晰的说明: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将目标进行这样的分解,教师就能对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进而可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2.“知识与技能”――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是通过人的活动而习得的,其行为结果表现为身体动作的敏捷、准确、有利和连贯等方面。

运动技能其实是学习主体内部思维活动的外显行为方式。所以学生在摆小棒时,不是胡乱摆的,而是要结合乘法的含义,按照指令有条理地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摆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第一个目标对学生书写乘法算式也提出了要求,这样,这一目标就变得可检测了。这两个目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是学生使用概念符号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能力,它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这一目标清楚地指出要根据乘法的含义来沟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进行加法和乘法算式互化时,对目标进行分解,发现以举例的形式来表述会出现不同的变式,但是不管题目如何变,思考时只要回归到乘法的含义,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区分了加法和乘法这两个概念,而且深化了对乘法含义的认识,提升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出来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4.“过程与方法”――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上将原有的“双基”扩展为“四基”,突出强调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通过摆一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比较这一内部加工方式既沟通了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乘法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态度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事件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课程标准中“态度”这一目标往往和情感密不可分,比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在学习了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后,我觉得态度还可以是“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克服学习困难和承受学习挫折的忍耐力、提高自制力。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数学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生认识乘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评价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认识了乘法后,学生还应该养成从乘法的含义数物体(人)和列乘法算式等习惯。

“基于数学能力”分解的单元教学目标可操作、可检测,不仅能有效指导教师的教,而且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从而实现对教学的真引领。当然,分解目标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虽然教学目标分解的研究刚刚起步,可以相信,通过这样的研究会有更多的教师关注教学目标,只要我们多一只慧眼看目标,很快就能拨开云雾见天日!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文婕.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6).

[3] 高君青.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拟定的现状扫描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22).

[4] 章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意识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第7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网络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重要概念之一,新课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例,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上的积极参与(思考、质疑、各抒己见、交相问难等),受到来自现有课堂教学条件的诸多限制,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效促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而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利用网络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之后,自然就学得好。数学课给学生的感觉总是枯燥无味的,网络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课堂生动有情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可见,网络课程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识字2》这一课时,教师适时运用教学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播放网络教育资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画面,让学生边观看视屏边听老师讲故事,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看PPT,或者老师一味地讲有效得多,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大典”“检阅”“海陆空”等词语,真正达到了趣味横生的效果。

二、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网络是语文教学的资源宝库,可利用的价值很高。教育部门和学校都有许多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料,学生在校园学习时利用很多。网上有不少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其中有不少是语文教师的个人网站。在这些网站中,存在大量的我国现代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拓展阅读等;因特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语文资源库,无论是什么语文资料,都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网络的重要特点是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与学的资料与信息,为教与学服务。比如:利用网络资源再现语文情境,补充文本空白。课文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并且课本当中有时介绍时代背景时,也可以适当地补充内容,使得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对其他基础学科的影响和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了学生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如古诗在语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时代久远,一些学生很难理解古诗的内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生活背景,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枯燥、死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愿意学习古诗。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的共享性充分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利用网络学生不仅仅学习了一首诗歌,还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了诗人的一切资料,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利用网络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如果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看课本,预习教师布置的几个死规定的问题,学生就会把它当成负担,优等生肤浅地看看,中下等学生基本不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看,也不知道对不对。可现在不是这样,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帮助预习,他们会把网络当成老师、朋友,可在网络上毫不客气地、大胆地查找任何自己想找到的东西,找到后有收获感和成就感,而且对找到的答案的正确率很有自信,在课堂上毫无顾虑地讲给学生,这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语文课外活动

网络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资源广阔及资源共享。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如当你不知道一词怎么理解的时候可以上网查找;当你一道题不会做时,可以上网寻求解决的办法;还可以在电话中交流所学内容,在网上建立学习园地,在网上空间与朋友交流,只要参与就能发展。

(二)让网络成为师生、家长与老师的桥梁

第8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05-02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如果“教”而不“研”,只能成为“教书匠”,却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研”源于“教”才有活力,善“研”者才能善“教”。而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校探索新的教研方式,以激发语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在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实践中,我校摒弃了教研组内教师轮流上课、评课的教研活动,转而采取“两人同课异构”或“多人同课异构”的磨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同课异构”的课例实践比较有效。同课异构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课前准备。教研组内确定上课内容,每一位教师独立备课,对教材深入研读和思考,然后教研组集体备课,精心策划,严密组织,要求人人发言,特别要讲清如何突破重点,如何体现难点,执教老师可以集众人智慧,修改和完善教案设计,做好同课异构的准备。

(二)课中体验。两位教师进行课堂实践,体验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课堂的实施策略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如何;听课教师根据教研主题,对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观察,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等问题,思考上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从而追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课后研讨。上完课后,先由执教老师反思,想想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起点是否合适,是否突破重难点,是否体现新理念等;其他教师针对专题进行交流评议,和上课教师一起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以及建议,让执教老师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最后组长小结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帮助执教老师调整教案,准备再次实践和探究。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A老师和B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A老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的:

师:你们知道水是怎么变成云的吗?

学生找句子。

师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指名学生个别读句子。

师:他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像她那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同样是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B老师则是这样做的:

师: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

生:很小很小,非常小非常小,小到不能再小了。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把小水汽读得升到空中。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水汽还不够小,还不能升到空中。谁能读得极小极小?

生再读。

师:像这样把关键的词语读好了,就能读出这种感觉。大家像她那样来读一遍。

生齐读。

A老师的读和B老师的读,仅仅就差一点,但显然读的效果大不一样。B老师读前抓关键词语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极小极小”的意思,进而读懂句子的意思,把想与读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口到、心到。学生读后,教师寥寥几语对朗读方法进行小结点拨,举一反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课比课,听课教师便能直观地从“同”中见到“异”,从“异”中找到切入点,能很好地发现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与创新,通过比较见真知、见优劣,实践者能在与他人比较中实现理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进,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教学相长”效果。

二、跟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转变

许多教研活动大多通过孤立的展示课、观摩课进行,缺乏后续行为的跟进,缺乏对同一课题不同设计、不同实践的比较,教师难以产生思维的碰撞,也就很难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课异构就是通过课堂的比较和诊断交流,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时跟进,对执教者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共同整改,强化“二次上课”,突出行为跟进式的课例研究模式,凸显磨课的魅力。对一些课例,我校教师还进行了录像,对课堂的某些重要环节,实行定格分析,让观课者放大细节看课堂,发现课堂的精彩,从而让教师在这种细节“放大”中受到启发,促进下节课行为的改善,使部分课例精细化,形成精品课例,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如我们就三年级下册的《西门豹》一课进行研讨,对课的引入,两位教师进行三次改进。

【第一次】

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通过四问四答,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穷是因为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看河伯怎样娶媳妇的?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读完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书。

课后我们发现这样切入的效果不好,通过评议,认为这个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三个问题堆积在一起,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第二次】

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穷是因为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你在漳河边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新娘的命运如何?得救了吗?谁救的?怎么救的?

学生读书。

这次老师降低难度,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就可以了,积极性很高。但是课后分析发现:回答完这些问题不能达到什么目的,问得盲目,问得浅,问得碎,与教学的重点毫无关系,浪费时间。

【第三次】

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我知道了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先去找老大爷问了四个问题,知道穷是因为河伯娶媳妇给闹的,然后惩治巫婆官绅的事情。

生:讲西门豹破除迷信的事情。

师: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吗?

生:好,很巧妙。

师: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这个办法好?划出有关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生: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说一声,说我要选一个漂亮的,过几天给他送去。”

在两次磨课的基础上,我们终于寻到了最好的问题进行切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西门豹》这篇课文讲的是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的故事,课文围绕破除迷信来写,破除前调查研究,破除时假戏真做,破除后兴修水利,这是文章的思路。围绕这个思路,教研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吗?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这个办法好?划出有关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学生顺着这些问题去读有关段落,带动全篇学习,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突出了重点,启迪学生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较好地沟通了教与学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通过比较教学将现象与问题更清晰地凸显出来,更为直接地让教师寻找问题,剖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两人上课,大家得益。在研究中,弄清课堂问题的来龙去脉,明确细节处理技巧,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经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历练,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第9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本次活动围绕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展开研讨。活动中,由研修团学员石排福隆小学的李慧婷老师和道滘中心小学的温见弟老师同课异构二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塘厦第二小学屠立元老师和长安第一小学岳林杨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四位名优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赢得了全体听课老师的频频赞许。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