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应急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管理制度

第1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已满十八岁,属于成年人,但是思想和行为上还有些幼稚,容易冲动,遇事欠充分考虑,依据这些特点,高校在预防突发事件时要充分考虑本群体的特殊性。

1.1多样性和频发性

多样性是指大学校园中突发事件的种类多。校园内学生人口较密集,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部,稍有一些不良信息马上就会传播开来,造成恐慌。既有群体性治安事件,也有威胁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等等。由于近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形成大学校园内学生人数庞大,治安等各类安全事件防不胜防,势必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性。

1.2危害性和紧迫性

危害性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它体现在威胁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将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严重的突发事件还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在高校中,不管发生哪样的安全事件,假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该事件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扩大。如果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能减轻事件的负面影响。

1.3群体性和复杂性

群体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一般由三五成群的学生互相串联集体制造和参与。如有些学生受网上兼职诈骗,一时无法追回经济损失,就会在论坛、微博、QQ群中发表过激言论,发泄不满,引起其他学生围观议论;也有的学生借信教名义,联系“教友”在公共场所集会,宣传宗教;还有的学生打着老乡会的旗号,在校园内联络同学等等。这些活动参加人数较多,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团体成员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后很容易引发,给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校内的集中爆发反应,引起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道德等因素。我们只有认清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快速高效地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下面主要从学生、学校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分析高校应急事件产生的原因。

2.1学生层面

2.1.1心理自身不成熟

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很成熟,处在性格逐渐成熟的过程,情绪容易波动;自制能力比较差,极易发生偏激现象。同时他们处在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情感丰富,容易感情用事,由于一直处在学校学习生活环境中,对社会了解不深,还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当感情受挫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而感情用事,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从而容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1.2法制观念淡薄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很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过激情绪和错误的观点。经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而做出行为上违法的事情。

2.2学校层面

2.2.1学校配套设施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总人数急剧扩大,但是高校在资金投入、办学硬件、教学质量和学生食宿等方面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得不到满足。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引发学生因为一些小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满,辅导员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不满,及时引导疏通,这些不满集小成多,会煽动部分有同样不满学生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的发生。

2.2.2管理工作不力,预防机制不完善

当今的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一些草根精神,民主渠道又不畅通,导致学生会采取简单闹事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切身利益的事宜,从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由于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方面工作正在摸索发展,而且平时的安全防范、培训教育、应急演练等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高校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2.3外部环境层面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使得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3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意义

3.1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冲突双方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身的诉求,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有效地减缓、化解矛盾,使冲突双方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很完善,一旦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严重妨碍教学进度,更会影响学校声誉和高校威望,平安校园建设更无从谈起,所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迫切需要。

3.2促进高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多职能部门协调运行的系统工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疏导、调查、调解、善后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维护高校教学生活秩序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对高校规范化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

3.3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大学校园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冲突,降低事态进一步恶化,矛盾在萌芽状态解决掉;可以有效地减缓校园突发事件向社会波及;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有据可依,有条不紊,维护学校教学生活正常运行。

3.4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使高校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和学校资产的安全,降低对高校的负面影响,可以建立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聚集更多的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学校综合发展。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构想

4.1培养师生正确的危机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等诸多矛盾逐步显现,学校存在于这些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地震、火灾等公共安全也威胁着校园安全。广大师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威胁不可能完全消除。高校要居安思危,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法,培养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危机意识,增强师生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起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突发事件的“突然性”所决定的,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有效控制、及时解决”的原则,提前预防,把突发事件控制在初级阶段。

4.3建立信息化为核心的报送机制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迅速性是其具有较强危害的两大因素,为克服其不可预测性和速度性,务必建立灵敏的信息报送机制。以我校为例,充分利用监控全覆盖、对讲全覆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苗头,中控室迅速报送信号,各部门根据突发事件成因,迅速应对。

4.4完善事后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定制善后工作的流程,组织人员评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损失的国有资产和个人财产进行清查登记,对突发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

5结语

第2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控机构 内部控制 集体决策

一、完善疾病预控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缘由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是全额财政拨款的卫生机构,也是进行疾病控制预防及卫生事业的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为更好地降低自身成本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利用有限的资源赢得最佳经济效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疾病预控机构的必由之路。在具体操作方面,单位应当以完善制度体系为核心,依据这一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形制定相应制度,例如疾病控制的管理制度,突发性事件责任制度等。当然,制定制度的前提是对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遵守,只有将国家的相关规定与单位的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制定出更加完善并且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形的管理体系,从而对内部进行规范管理。

二、疾病预控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管理体制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疾病预控机构较之以其他单位承担着更多重大工作,如处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SARS、H1N1禽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预防和处置。因而中心所需工作人员专业的针对性比较明显,在财政方面也是一样。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制度制定方面缺乏对于实际清形的考察和评估,因而财务体系不够系统反应中心运营。由上,在财务管理体制制定与实行方面都应提高针对性,致力于更科学规范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二)内部控制的观念意识亟待加强

疾病预控机构较于普通卫生单位是更为特殊的存在,其性质决定了制定与实施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体系难度系数极大,同时进程相对缓慢。再者,单位对于内部控制只停留在形式与内容层面,并未将其以书面形式记录保存,形成相关数据为日后提供借鉴。因而,在单位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证据的保存,将此也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实施的规范之一。

(三)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疾病预控机构是全额财政拨款的卫生机构,现今的资产方面多采用政府采购以及财政统管制的形式实现管制。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单位“物”与“帐”不相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财务部门只将购入物资记录在帐,而对于账务的损坏或是核算及业务总结、重大决策并不了解等现象),但若要有效管理资产,使得单位持续健康发展,谋求突破,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四)缺乏对专项资金的有效控制

疾病预控机构的资金来源是财政全额拨款。就现状而言,疾病预控机构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这可能会造成资金方面的问题,不利于资金的融入、管理和使用。因而,建立起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迫在眉睫。

三、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内部控制是涉及各方面综合协调与管理的庞大工程,因而,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能够使得内控工作事半功倍。具体操作时,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单位领导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作为员工的表率,其应当以身作则,加强自身内控意识,同时督促员工思维意识的形成,保证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其次,作为员工,应当树立全员责任意识,将单位的内控工作的开展作为自身责任,认真履行,服从上级安排,辅助各工作项目的开展。最后,单位应切实执行内控制度并实施到位,而不是将各规范制度变成一纸空文。同时,应将奖惩制度作为辅助执行,对于表现良好,贡献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反之则给予相应惩罚,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单位上下形成统一认识,营造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推进内控进程,使其取得良好成果,促进单位发展。

(二)完善授权审批制度

为避免财务风险,疾病预控机构在办理经济业务时应当通过授权审批制度,因而,建立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成为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授权方面,单位应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区分,根据其性质明确各授权程序、授权范围、授权层次、以及授权责任等从而形成权责分明的授权体系。在审批方面,首先应当明确重大项目业务项目的决定权问题。在决定事项时,应当采取集体决策避免个人决策,保障决策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未经同意,集体决策意见不得擅自更改,保障决策权威性。例如,在物资采购时,应当开展竞标,并实地考察,将考察结果报集体决策机构由集体决策决定合作者。同时在资金分配及采购人员选择方面也应由集体决策选择,避免等不法行为出现。由上,集体决策保障各经济项目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同时避免疾病预控机构的财务风险,有利于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采购控制,保障阳光采购

疾病预控机构的日常物资主要包含试剂、疫苗等,需要经常采购,同时也需要大额的采购资金。现如今,疾病预控机构并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采购体系,这为采购资金的取用,采购人员的分配等工作带来不便。要保证单位采购的公正廉价高效,应当从制度上对于采购环节进行控制,保证权责分明,资金明确,从而避免投机取巧之人从中取利,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甚至是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而,建立完善合理的采购制度十分必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疾病预控机构的现代化管理当中,内部控制成为减少成本,保障国家财产安全性与完整性的重要存在,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其也是涉及各方面综合协调与管理的庞大工程。内部控制制度是以疾病预控机构经营目标为原则的,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完成,保证资产安全,同时能够提升单位的社会效益,从而不断促进疾病预控机构的稳步健康发展,也使其为人民群众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 激励制度 物质激励 透明化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外经济学家都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理解,而相同的点则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主体上来说,主要由管理层和董事会组成,尽管双方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对企业的业绩报告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从客体上来说,主要是与企业业绩相关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通过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从而达到特定的目的。第三,从手段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对于会计政策和会计假设的变更等,选择与自己的目标更加一致的会计方式。第四,从目的上来说,管理层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操控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双方签订的契约势必会和现实情况产生一些摩擦,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契约摩擦和信息摩擦为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为了使管理者完全站在企业所有者的角度为企业服务,高管激励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少盈余管理,加强和完善高管激励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企业盈余管理和高管激励制度的文献很多,但是把两者结合到一起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拟在分析我国现行高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进行阐述和研究,以及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的建设与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建议,从而达到减少摩擦、控制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十分有研究价值的。

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制度的现状

从性质上来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度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物质激励可以分为薪酬激励、期权等;而非物质激励可以分为职位晋升、荣誉授予、在职培训等。

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说,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度可以分为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长期激励可以分为长期期权、职位晋升、职位津贴等,而短期激励则包括绩效奖金、年度奖金等。

二、我国公司高管激励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一)激励结构单一,方式缺乏多样化

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对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方式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种,但是从实践上来说主要是以物质激励特别是以短期激励为主。传统的“工资+ 奖金+ 福利+ 津贴”式的薪酬激励模式仍然占据相当大的市场,长期激励方式的采用则相对比例不高。这样的激励模式仅仅着眼于对高管人员当期经营管理绩效的肯定,容易造成高管盲目追求短期效益,而不顾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另外,非物质激励常常被上市公司忽视,或者采用较少。

其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来说,很多人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精神的追求,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前,对于精神等层面的要求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是满足了基本层面的要求,所谓的精神层面的满足远不如拿到真实钞票来得兴奋和满足。而对于未知系数较高的长期利益,短期利益明显来得更真实更可靠,从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来看,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管理者很有可能为了获取高薪酬,同时采取过度的盈余管理手段,这也使企业的发展陷入了一定的瓶颈和困境。

(二)激励制度缺乏监控,较为随意

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声称已经逐步建立起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薪酬制度这则显得相对多式多样。各种薪酬制度层出不穷,无论是高薪酬制度还是零薪酬制度等都远远脱离了所谓的基于业绩的薪酬制度,公司高管自行决定薪酬的行为已经远远不是站在企业的长期利益上说话了。即使是与企业相挂钩的薪酬制度,在企业独断专权、业绩不再真实的情况下,企业薪酬完全成为管理者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

其原因主要归结到企业的内部监控机制存在严重不足,由于上市公司董事人数众多,加上部分董事一人身兼数职,面对烦琐复杂的公司经营管理问题,董事会职责不明或是由于任务繁重和相对知识的缺乏则会授权于高管,而由于董事会的长期自主授权,高管们则会利用职务之便和双重身份,即董事与高管身份的重叠,逐步掌握了公司的管理大权,形成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并开始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的最大化,损害公司剩余所有者的利益。同时对独立董事的忽视以及缺乏,使企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陷入更加独断的境地。

(三)高管业绩考核制度不合理

目前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业绩评价指标的不合理上。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公司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明显偏重于资产收益率、收入增长、利润年增长率和每股净收益等财务指标,相反,反映产品服务质量、公司信誉、创新能力、风险水平的非财务指标则相对较少,仅仅通过数据来探究高管的努力程度和公司的绩效水平明显是不够的,对于高管薪酬制度的确定也显得尤为不公平;其次,对于少得可怜的非财务指标,非量化的测量方式显得更加不受重视,过于主观的评价方式使非财务指标缺乏可靠性,从而更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对非财务指标的依赖,由此可见,现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并没有起到相应的积极激励的作用。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部监控的不完善性,所谓审计就是相关人员发表关于财务报告是否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务报告框架的意见的一项经济活动。但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很高,没有阻挡住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利益诱惑,造成审计报告客观性存在偏差,使得审计报告不再客观真实,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再真实可靠,这就给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和操纵利润的机会。

第4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我国自2002年下半年其对试点高校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运用,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高校越来越多,其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本文简单总结和概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情况,并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我国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影响情况以及高校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好的提高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事业的蓬勃、长效、良性发展。

关键词:

高校;政管理;问题;创新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地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不仅有效规范了财政资金的应用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强化了财政内部监督,也有效遏制和降低了现象的发生。下面,文章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概述,总结和分析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我国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影响情况,并就如何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环境下进一步提高高校的财政管理工作水平展开研究和讨论,从而不断强化高校财政管理的水平,促进高校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概述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属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构成部分,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的一种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模式。它主要指的是政府对财政资金支出全过程(包括预算分配、财政划拨、资金应用、银行结算、项目使用)进行全面、统一的控制和管理的制度模式。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特征和原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①账户是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开设的单一国库账户;②管理结构包括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效的预算执行机构以及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③由国家财政部门对劳务或商品供应企业进行直接财政拨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原则主要包括四方面,即:①法制原则;②效益原则;③便利原则;④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原则。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意义各地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更好的规范资金使用情况,提高高校资金应用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益和水平。具体积极影响包括:1)能够有效促进高校财政资金的统筹规范和合理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和降低盲目投资、资金浪费等问题的出现。2)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在财政风险方面的防御抵抗能力,保障高校财务资金的运作使用安全。3)能够有效加强高校对财政资金在支付使用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和效果,避免私自挪用、侵占、贪污等违规腐败问题的发生。

2、对财务管理的消极影响意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不利影响。具体包括:1)较大的提高了高校资金预算工作的难度,削弱了高校应对突发财政风险的能力,给高校的进一步壮大发展造成了限制和影响。2)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中财务管理功能的缺失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财政管理的工作效率。3)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自主筹资方面的能力水平,限制了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4)复杂的审批划拨程序延长了资金到位的时间,导致高校资金支出时间较长,影响到相关的经济活动安排。

三、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加强高校财政管理工作的措施

1、健全和完善高校财政内控制度高校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分配办法等工作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制度和各项内控制度,加强高校财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同时,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政管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财政预算工作的强制性和硬性管理和控制,从而确保高校财政管理的秩序,确保高校科研、教学等工作的正常运行。

2、加强预算管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资金的筹措方面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的经费融资体制,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财政管理工作时,必须要加强各个项目的预算管理和编制,建立“大支大收”的现代化高校财政管理新模式,并对财务预算工作实行统一的、综合性的管理和控制,从高校的全局角度出发,建立符合高校当前形势,能够满足高校各项建设、事业工作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有效、节约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从而确保高校财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3、深化高校财政改革,构建总会计师制度体系高校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形势,结合当下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格局,深化高校的财政工作改革,使高校的经营发展真正的面向市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同时,要根据当前高校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构建校长负责制的总会计师制度体系,加强高校财政工作的宏观调控,对各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的运筹和调配,从而综合的协调和平衡高校内、外部各个方面的利益。此外,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切实性,增强学校的投资效益和办学能力,从而确保高校经济工作的长效、良性循环运作。

4、大力加强财政审计工作高校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财政管理各个环节当中的资金统计、审核工作,特别是针对贷款资金的审查和管理工作。要积极的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措施,不断提高财政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扩大审计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严格审计工作的各项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加强对各种财政风险的分析和防范,从而确保高校建设的长效、良性发展。

四、结语

财政管理工作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和前提保障,对高校能否长久、持续的开展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环境下,各地高校必须要加强积极的创新和完善管理方法和模式,从而不断提高高校财政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长效、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会计师,2010(03):102-104.

[2]向桂云,尹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7):141-142.

[3]乔学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10(11):109+112.

第5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专业可视指挥调度

科达公司在今年初推出了一套完全基于指挥调度层面设计的专业可视指挥调度系统――VCS可视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以可视调度、应急指挥为核心,同时集成多方视频会议、远程监控、图像传输等多项业务,可为电力系统提供一体化的可视应急管理解决方案。

整个系统由调度平台、调度席、电视墙、录像、网管及各种形式的调度终端组成。调度终端位于所有可接受远程调度或远程指挥的远端点,类型包括视频会议终端、视频监控终端、电话、手机等。视频会议终端主要位于接受指挥调度的下级电力单位内或移动指挥车上,可与调度中心进行双向可视交流。视频监控终端主要位于各变电站、输电线路以及移动指挥车这些部位,用于提供现场监控图像的调度接入。

指挥中心、分指挥中心或领导桌面都可以对上述远端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统一指挥,无论点对点或点对多点,远端图像瞬息之间即可传到调度中心的大屏或PC显示设备上。在调度过程中,系统可实现强插、强拆、热键呼叫、呼叫转移、转接、录像回放、短消息单发群发等专业的指挥调度功能。上述所有操作都基于触摸调度屏,可基于简洁直观的界面实现一键直呼,也可通过语音识别直接呼叫对方名称进行更便捷的调度指挥。

除了指挥调度,该系统也可进行视频会议和视频监控业务。基于视频会议业务,各个调度指挥中心之间、各个双向可视调度点之间都可随时进行点对点或多点会议,实现远程可视交流和沟通。而基于视频监控业务,可随时浏览调用远程实时监控图像以及点播监控录像,并可在多个调度指挥中心之间传输监控图像。

可视化的管理

在科达可视指挥调度系统中,可融合科达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可视化的电力安全在线预警管理。这里提到的电力安全在线管理,主要指的是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在线管理,包括无人值守变电站、输电线路等。

变电站是电网的枢纽,也是电力安全管理的重要对象。通过视频监控建设无人值守变电站,能够帮助电力部门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科达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提供全网络化的无人值守变电站解决方案,接入科达可视指挥调度系统,则可实现可视化的变电站安全在线预警与管理。

此外,监控管理平台也可以与现有的变电站动力环境监测系统融合,环境监测系统采集到现场变压器、线路、刀闸、断路器、仪表等设备运行故障以及现场电压、电流、温度等运行环境异常,均可触发视频监控系统联动,在调度中心进行声光电报警、图像切换以及录像控制。

输电线路的在线安全管理与上述变电站情况类似,通过部署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输电线路的全程监控,包括高压电塔周围的建筑树木环境、山火雷电自然灾害、导线覆冰、导线异物悬挂、线路危险点等图像信息都可以实时上传到调度中心,实现集中安全监测和管理。

第6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中职;会计管理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社会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新会计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基础性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自身的财务管理必须要紧随时代的潮流,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不断的进行自身财务知识体系的完善,充分了解新财务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变更内容,从根本上认识到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开展会计管理的重大意义。加强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分析和理解,改善会计管理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进中职学校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得中职学校能够依靠少量的成本为学校贡献出较大的价值,深入挖掘出校内资源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对中职院校会计管理的影响

(一)对中职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必须要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积极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的弥补和改进以往会计管理中的问题,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职学校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于此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校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让其能够深入了解到新财务会计制度,提高其开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熟练度。此外,中职学校还要紧随时展步伐,及时的对现有财务软件进行更新和换代,并参照新会计准则的具体更改细则,使用能够满足实际会计管理需求的财务管理应用软件,保障安装的软件能够有较好的操作性、兼容性以及稳定性,从而为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1]。

(二)对中职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影响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为了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朝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进军。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是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反映了中职学校日常运行中的各项资金收支状况,核算人员必须要利用计算机处理软件对每一项账单进行仔细的核对与验算,提高信息核算的精准性,确保统计完成的各项财务数据信息都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真实性[2]。于此同时,在新财务会计制度应用下,中职学校财务预算的工作方式以及思维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必须要将政府补助资金与日常的资金分开计算,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对资金的利用效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二、基于新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会计在中职院校中的应用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要想获得良好的财务管理综合水平,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并且认真落实信息化工作模式,使其能够真正为中职学校不断发展提供帮助。另外,中职学校还必须要组建一支综合实力一流的财务管理团队,加强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学习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新管理模式与思维、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并能够将这些新知识和技能熟练的使用到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深层次结合。对中职院校的各个财务信息进行挖掘与分析,同时利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中职院校的财务规划与检测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以及效率,并不断弥补以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3]。

(二)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必须要充分重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使其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发挥必要的作用,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水平与意识,并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体系,进而实现中职学校各个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要创建全面的预算编制与模式,处理好各个预算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协作,实现“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两者的有机融合,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状况与特征制定发展目标,改革和提高中职学校年度预算的合理性,建立全面的年度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务预算数据信息的参考价值,为学校制定长久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4]。此外,中职学校还要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机构,认真监督和执行财务预算中的各项要求,密切关注各个预算工作是否出现违规现象,防止出现较多的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财务会计制度实施下,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职学校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促进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工作,并不断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而确保中职学校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劲梅.刍议管理会计思维模式下中职学校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2]孙晓峰.管理会计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7(02).

[3]裴斐.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J].现代经济信息,2016(04).

第7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建议措施方法

一、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是国有三级医院对其财务各项指标制定、执行、完成、考核情况的全面管理监督。它是对国有三级医院运行中系统连续的监督管理过程。概括说,内部监督管理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约束、评价,以期达到财务活动预定目标的目的。具体到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是指医院内设审计科在完成内审目标的过程中,对财务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主动监督和抽查监督,纠正偏离财务目标的行为,最终保证国有三级医院财务目标的准确合规,实现优质的财务管理。总之,加强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水平,对于提升国有三级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国有三级医院的经济效益,增强国有三级医院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提高医院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的特征

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主要特征有:一是明确的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包括: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禁止交叉;制约和监督并重;重要经济事项多人多部门牵制;二是必须建立健全国有三级医院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围绕国有三级医院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强调从健全制度建设入手,用制度堵塞管理漏洞,责任落实到科室、岗位、人员;三是要把国有三级医院院长作为内部监督管理建立和有效实施的第一责任人,积极组织具体科室人员监督、落实;四是国有三级医院要结合自身业务的实际情况及业务需要,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必须把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作为原则性的硬规定。

三、强化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的两点建议

提高认识,特别是提高国有三级医院领导对内部监督的重视程度。现实中,很多国有三级医院对自身的内部监督管理没有足够重视,院领导平时只强调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内部监督管理的重要。因此完善国有三级医院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管理是同等重要的,个别情况下,内部监督管理甚至重要于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国有三级医院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国有三级医院在这方面欠缺较多,自上而下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医院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人员、内审人员,积极主动的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相关财务管理制度,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建立完善医院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只有动起来,边摸索、边制定、边改进完善。笔直通过多年实践总结认为,医院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以下必不可少:《采购内部控制监督制度》;《验收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工程建设内部监督制度》;《资产处置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三公经费”内部审核制度》。国有三级医院应根据经济状况和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可操作的,适应自身管理要求且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同时,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必要培训,划分职限等也很重要,要确保有相互配合协作,有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强化国有三级医院内部监督管理的具体方案示例

笔者所在医院是我们地区为数不多的国有三级医院,施行内部监督管理时间也不长,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科也不过是最近两三年的事。但是运行效果一直比较好,结合几次修改完善,目前已经基本成型,走在了本地区同行医院的前列。结合我医院的内部监督制度,以及本人对内部监督的粗浅认识,与同行共同分享探讨我医院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专门机构

可以设立内审科,也可以由相关人员组成财务监督检查组,为国有三级医院负责人直接领导的机构。该机构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对医院财务计划、运行、报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上报院领导,并及时采取措施责令整改,或提出有效改正建议,改进和完善医院各项财务管理水平。

(二)具体措施

1、年初预算审查主要审查年初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增加减少项目资金是否与医院自身经营预期相符。各部门收入支出是否均衡合理。固定资产采购是否必要,是否进行统一招标采购等2、经营收入的监督财务是否统一经营核算;是否存在“账外账”和“小金库”;是否应收尽收,收入指标计划是否合理,收费项目是否合规等。收款人员是否将当日所收的款项按财务规定时间上缴,是否及时对账。门诊收款员是否按规定的收款程序和要求进行工作,有无不按规定办理的现象。出纳员是否及时将现金存入医院银行账户,是否及时对账。备用金管理是否合规。预收资金是否及时存入医院银行账户,是否及时对账。经营收入月报表是否与计划核对,收入奇高奇低情况是否进行分析说明。3、支出监督检查医院各类货币资金支付是否符合财经制度,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确认、支出核算。银行预留的大小印章否按照内部监督管理要求由专人分开保管,用印是否有实用记录,作废支票是否登记留存。资金支付审批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无审批或越权审批行为。不定期核对库存现金情况,是否帐实相符。必要的可以银行函证。货币资金支出是否及时入账,支出原始凭证是否及时有效。4、药品、医疗设备及耗材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药品、医疗设备及耗材的采购是否遵照国家相关规定,是否遵循《采购内部控制监督制度》。药品、医疗设备及耗材的验收入库手续是否齐全;是否遵循《验收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出库手续是否齐全,出库单是否填写详实。部门会计是否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理出入库手续、是否及时记账、及时按财务科要求上报月未报表;出库单据金额、数量、批号与入口是否一致,与台账是否一致。5、医院固定资产内部监督检查固定资产的购置是否进行招标采购,是否有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进行集体讨论。医院固定资产是否建档立卡,档案与实物是否相符。医院闲置的固定资产是否由设备科管理人员进行妥善管理,并定期进行维护养护。医院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是否办理相关报批手续,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6、医院债权和债务的内部监督检查债权是否及时确认,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是否进行债权帐龄分析。医疗欠款是否有领导签批。债务的执行情况是否进行分析,是否及时处理坏账。7、经济责任追究的监督对违反财经制度给医院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看追究责任是否落实。对违反财经制度未给与医院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限期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跟踪落实情况。对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掌握不准确,业务能力不强,责任心不高的财务人员,建议医院领导将其调离相关岗位。

第8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其核心是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长过程与路径选择。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从理论发展来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还处于“理论丛林”阶段,缺少对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研究。

21世纪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的期望很高,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深度经营的路径优化尤为重要。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avusgil教授对企业的出口和直接投资活动进行考察,将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实验性地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芬兰学者LawrenceS.Welch和ReijoK.Loustatinen等认为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内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的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经营和外向国际化经营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形式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各种合同安排、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内向国际化经营的内容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资合营、成为外国公司的国内子公司或分公司。

本质地看,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以追求企业利益为目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事资源配置、出口、合资合作和直接投资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和。

上述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而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较少的广告支出,缺少名牌产品,不具备大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不同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必须寻求新的国际化经营路径,改变那种以单纯的出口贸易为主体、以低价竞争为手段、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以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的国际化经营路径,促进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宽同步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是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世界经济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中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战略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分析的核心是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国际化成长路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约束

制度构建与制度变迁给企业带来了融入新制度体系的机遇,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新的发展空间。但在我国加入WTO短暂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与国际分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是不争的现实,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制度的环境并不完善,尤其在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选择中存在一定制度约束。

国内促进机制与国际贸易保护的协调

1998年以来,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30多部有关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100多个有关文件,中小企业的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公平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中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全国3/4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在我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全国65%的专利技术、75%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为其实现国际化经营奠定基础,反而遭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遏制和市场竞争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对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不公正的制度约束。例如纺织品在配额取消后预期贸易增长与现实国际进口限制的问题,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将受到进口国特别保障措施的制约。

企业发展与制度缺失的矛盾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主体来看,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数占中小企业总数的近80%,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的农村和城市的个体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小企业产权主体比较清晰,作为既是企业所有者又是经营者的管理人员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企业资产的增值能力和经营效果。

从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看,中小企业经营组织层次少,结构简单灵活,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组织生产,准备周期短,适应性快。但是,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不仅仅要求有清晰的产权制度,而且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和组织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困难。首先,数量居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很难筹集到其国际化经营所需要的资本。其次,过分关注经营效果的中小企业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毁坏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再次,中小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不断地转换经营行业和领域,不利于制定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长期战略。最后,缺乏制度规范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家族式经营,随意性很大,难以吸引和留住国际化人才。

事实证明所谓中小企业灵活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成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势,反而阻碍了其国际化进程。

产业集聚与地方利益的冲突

产业集聚是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形成区位优势和区域效应,以区域效应弥补品牌效应不足的实践安排。大多数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市场营销投入低,不具备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效应,要拓宽国际市场,就必须通过联合及建立联盟等方式实现集群化。

中小企业集聚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不仅能为中小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本质属性的要求,加强和完善产业集聚内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建设是完善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政府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私人或相关团体,政府在规范、管理、协调、强制和激励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该履行好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角色,为企业集群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商业环境,培育集群成长所需的要素条件和环境条件,提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改善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加快经理人市场、社会中介评估机构等要素市场的培育。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为中小企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各个地方政府为地方利益,给中小企业跨区域发展及实现产业积聚造成制度障碍的现象。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博弈

产业内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这种分工是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的,产业链条是由产业技术、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从着眼于产业链价值最大化目的出发,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其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中小企业则在产业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跨国公司的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产业链价值相对低廉的加工制造环节上。

如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本国及其它国家的中小企业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我国中小企业要改变专业化水平低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摆脱与大企业“独立抗争”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网络协作、合作竞争关系。但中小企业在这个产业链中面临着契约风险、文化冲突、责任与利益的冲突、甚至会被兼并和边缘化的危机,可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面临着成长的困境。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路径优化

中小企业要克服制度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其国际化经营路径,在国际产业转移与变迁中把握自身产业优势,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在准确的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变迁中找准国际化经营比较优势

对于当今国际分工,发展我国主要从事劳动要素密集的最终消费品生产。我国中小企业要成功实现深度国际化经营必须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出发,按照要素禀赋类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进行划分,可以把我国大陆中小企业归入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特点,将在很长时间内规制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产业选择,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比较优势可利用的一种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仅指传统的制造业,IT制造业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世界IT产业制造业生产技术正在大规模地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集聚,为我国急需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

劳动要素密集的IT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与传统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制造业相比,主要的差别在于它产业技术含量高,不因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在制度完善中促进企业国际化成长

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的优化要求企业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中,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普遍存在着对成长准备不足、成长没有伴随相应的组织调整与变革、成长中的管理“失控”、成长中多元化经营的误区、企业成长中的“组织病”等现象。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小企业原有的“浅度”国际化路径往往又会变成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过程也是企业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首先,完善企业管理的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分享企业管理的权限及责任。其次,完善企业间协作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避免恶性竞争及契约风险。中小企业要加强相互生产协作,构建战略联盟,形成产业集聚。再次,完善企业市场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模糊企业边界,实现虚拟经营。最后,完善融资制度建设,克服企业国际化成长过程中资源不足与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特色定位中拓宽国际市场

选择有效的路径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重要内容。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Root教授认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将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资源进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规范化部署。中小企业要避免与大公司的竞争、逐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必须立足产业特色,以特色产品渗透国际市场、以价格优势拓宽国际市场、以独有技术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生产型中小企业,还是服务型中小企业或者是高科技中小企业,都必须强调专业化、特色化经营。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不可能按照多样化经营战略发展,那么中小企业就必须通过专业化特色化来占领细分化的市场,确立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的发展要始终贯彻“专、精、特、新”的方针,围绕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零件、一种工艺、一种服务做精、做细、做透、做专,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确立自己的国内市场地位和国际竞争优势。

在技术创新中培养核心竞争力

通过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路径优化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现实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最为关键的、最能使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因素组合。培养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顾客价值性、产品独特性、产业衍生性等。

第9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澳大利亚 关税税率 优惠政策 普惠制 对澳经贸活动

一、引言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并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作为主要大宗原料商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制造产品为主。近几年,澳大利亚的出口实现了多样化,打入了一些新兴市场,澳制成品、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加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低关税所带来的新的国际商机和本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澳大利亚大幅度削减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适用关税税率削减了一半,从而降低了本国生产商的投入成本。近年来,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经贸关系继续了近年来迅速上升的态势,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众多初级产品的主要市场和重要的商品进口来源地。此外,中澳两国相互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已互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因此,了解澳大利亚关税制度对中澳贸易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开展两国间的经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澳大利亚关税制度

澳大利亚关税政策由海关负责制定和执行。1995年12月16日,澳洲议会批准通过了《1995年海关关税法》,取代了《1987年关税法》,并从199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对向澳大利亚进口的货物征收关税,规定了澳洲海关的税则归类、优惠关税政策、适用的税率和适用的国家,并介绍了进口税则的使用。澳大利亚现行关税法于2006修订完成,2007年1月1日开始生效。澳大利亚总体关税水平相对较低,平均关税税率在0~5%。尽管税率下调,但是对于汽车备品零部件、纺织品与服装以及鞋类征收的进口关税税率仍然较高。澳大利亚的绝大部分进口产品适用从价税,只有奶酪、生物柴油、果汁、饮料、酒类、烟草、石油和部分化学产品适用从量税。澳大利亚海关关税分为以下几类:

(一)进口关税

澳大利亚进口货物的适用税率列于海关关税法中,联邦政府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对税率进行调整修改。澳大利亚进口关税包括一般关税和优惠关税。优惠关税主要适用于南太平洋论坛各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澳大利亚实行商品关税减让制度,该制度允许某些商品进口实行减让关税,由澳大利亚海关关税减让令,对现行关税进行调整。

进口关税税率有以下几种:

1 特别税率:

根据澳大利亚关税优惠制度,不同类别的国家和地区,享有不同的特别关税税率。特别税率主要适用于以下国家和地区:

(1)南太平洋各岛国(FI),包括库克群岛、斐济、所罗门群岛等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关税低于一般税率。

(2)最不发达国家(LDC),包括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共和国等在内的49个国家以及其他可以被看作为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帝汶(ETIM)。关税为零关税。

(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C、DCS和DCT),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DC,则该税率适用于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DCS,则该税率适用于关税税率列表中第四部分所列明的发展中国家(但本条(g)项中规定的发展中国家除外);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DCT,则该税率适用于新加坡、韩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省。关税低于一般税率,但高于FI关税。

此外,根据双边贸易协定,澳大利亚对新西兰(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NZ)、巴布亚新几内亚(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PG)原产的大多数商品免税;对加拿大原产的某些货物(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CA),也给予优惠税率;根据与新加坡、美国以及泰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对新加坡原产的货物(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SG)给予免税待遇,对美国原产的99%的制成品和全部农产品(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US,在关税税率列表5中)给与免税待遇。对泰国原产的90%的货物(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TH,在关税税率列表6中)给与免税待遇。

2 一般税率

一般税率是指除适用于优惠国以外的关税税率的所有税率,即在关税税率列表中未给予优惠但属于特别税率项下的进口货物所适用的税率。澳大利亚一般税率一直保持在5%,特别税率和一般税率均列在关税税率列表3中。

3 商品关税减让制度

澳大利亚目前的关税减让制度是从1996年7月15日生效的,该制度允许对某些进口商品实行关税减让。目的是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关税的削减降低本地生产商的商业投入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这些享受关税减让的商品在澳大利亚国内正常贸易条件下不生产,是既没有对其国内产业构成竞争威胁,也不会对其工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商品。关税减让税率列在关税税率列表4中。

4 手工艺品优惠

澳洲海关对符合进口手工艺品关税优惠标准的手工艺品予以免税待遇。但生产厂家或是商品供应商必须通过进口-商向澳洲海关提供材料证明该进口商品确系“手工”制成,而且必须经澳洲海关认定这些产品是属于澳大利亚法律定义的手工艺品,包括手工制品原料的制作工序(全部或重要部件由传统手工制品原料制成)、该产品的制作工序(手工制作;用手持工具制作;用手动或脚动的工具制作)以及具有与生产国传统手工制品相近的艺术或装饰性特征等。

(二)出口税

澳大利亚海关对出口煤和铀征收出口税,其他产品不征收出口税。澳大利亚于2007年起开始向中国出口铀,以帮助中国利用核能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出口退税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支持出口,通过海关对进口产品复出口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该政策的具体内容是:进口到澳大利亚的商品在澳境内经过加工、处理、或制成其他产品的零部件复出口,生产厂商可以要求退进口关税。如果进口商品未经使用复出口,其关税也可以得到返还。

三、关税优惠政策

作为―个主要贸易国,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综合了旨在扩大其商业利益的双边、地区和多边努力,一心一意打造GAIT和WTO的多边贸易自由化,以及通过双边推动自由贸易。

(一)自由贸易协议

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订了双边互惠协议――《进一步密切经济合作关系贸易协议》(Australian New Zealand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Agreement (ANZCER-

TA))。在该协定框架下,澳新两国间取消了关税和限制性贸易措施,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澳新的CER协议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澳洲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巴一澳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Papua New Guinea Australia Trade and Commercial Re- lationsAgreement(PATCRA)),建立自由贸易区;与太平洋岛国论坛签订《南太平洋地区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South Pa- cific Reg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SPARTECA)),其纺织品、服装和鞋类工业是通过优惠政策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主要受益者。通过这些协议,澳洲方面给予从巴布新几内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各国的产品免税和非限制性准入待遇。2003年2月,澳洲与新加坡签订自贸协定(singapore-Aus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SAFTA))。在该协定下,所有新加坡出口的产品免税进入澳洲。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定则大大改善了澳大利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2004年5月,澳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Australia-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AUSrrA)),根据这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出口澳洲的99%的制成品将被免除关税,而美国销往澳洲的农产品关税则被全部免除。2004年7月,与泰国签订自贸协定(Thailand-Australian Free Trade Agree- ment(TAFTA))。根据该协定,泰国于2005年对澳出口商品减半征收关税,至2010年全部取消;澳对泰出口商品征收关税降低80%,并于2015年全部取消。到2010年,两国间95%的贸易将实行零关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澳大利亚的农业和制造业获益,尤其是对汽车、奶制品、小麦和牛肉等行业。将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优惠贸易安排

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签订《加一澳贸易协议》(Canada-A ustraliaTrade Agreement(CANATA)),根据协议规定,加澳两国对在协议规定的产品上相互给予对方优惠税率。澳大利亚与马来西亚达成的《马一澳自由贸易协议》(Malaysia-Aus- 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MAFTA))规定澳给予马来西亚的部分橡胶制品以关税优惠,同时马来西亚仍享受普惠制优惠。2008年11月澳马官员会晤同意在2009年继续MAFTA的磋商。

(三)普惠制

普惠制(GSP)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澳大利亚进口中高达25%的商品可获得澳大利亚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关税优惠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