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参加竞赛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参加竞赛情况报告

第1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学科竞赛;环境工程;质量评价

1样本特征

以2019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例,分析各省份和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竞赛能力。按照我国经济带区域划分,将参赛省域归为三类:一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BJ)、天津(TJ)市、河北省(HB)、山东省(SD)、江苏省(JS)、上海市(SH)、浙江省(ZJ)、福建省(FJ)、广东省(GD)、辽宁省(LN)和海南省(HAN);二是中部地区,包括湖南省(HUN)、湖北省(HUB)、河南省(HN)、江西省(JX)、安徽省(AH)、黑龙江省(HLJ)、吉林省(JL)和山西省(SX);三是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省(SAX)、甘肃省(GS)、青海省(QH)、宁夏回族自治区(NX)、新疆维吾尔自治区(XJ)、广西壮族自治区(GX)、四川省(SC)、重庆市(CQ)、云南省(YN)、贵州省(GZ)、西藏自治区(XZ)、(NMG)[4]。

2样本分析结果

2.1竞赛覆盖面统计

比较各省份2019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的学校数量和学校数量占比,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竞赛的能力。为3个区域的参赛情况。可以看出,东部省份参赛学校数量高于中部和西部,这可能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布局呈现东强西弱的差异有关,尤其是西部地区学校还存在学科竞赛能力不足和实践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为2019年各省份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的情况。可以看出,东部省份中江苏省和广东省环境工程专业的学校参数数量最多,分别为38所和31所,占全国参赛学校总数的9.26%和7.56%。西部省份中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各有1所学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占全国参赛学校总数量的0.24%。从可以看出,2019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的省份覆盖面基本呈现左偏态,进一步说明了参赛学校数量存在省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2竞赛水平的统计结果

在高校参赛方面,获奖的985高校占所有参赛985高校总数的96.43%,占所有获奖高校数的9.75%;获奖的211高校占所有参赛高校数的23.10%。通过数据的正态性检验,发现获奖高校的分布呈现左偏态,南方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江苏省获奖的高校数量占比最高,为10.48%;广东省次之,为7.58%。山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的获奖高校数量占比均低于2%。图42019年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获奖高校覆盖数分布情况

2.3获奖难度的统计结果

通过学校平均获奖数和获奖率对获奖难度进行评价分析。从学校平均获奖数量的正态检验发现,偏度为0.664,从a)也可以看出学校平均获奖数呈现一定程度的左偏态,这说明以获奖学校数量为分母所计算的平均获奖数接近正态分布。同理计算获奖率,如图5b)所示。获奖率的偏度为1.274,统计结果表明,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获奖率最高,为12.5%和10.81%;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的获奖率均超过9%。

第2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技能比赛;调研报告

一、引言

随着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全国技能竞赛较前几年更受到学校的重视,社会对技能大赛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并对技能大赛褒贬不一。

二、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我校师生获得不俗地成绩

通过2014~2015年度对本校康复、护理、助产三个专业师生参加技能比赛情况进行调研。如2014年9月康复专业任老师获湖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二等奖。2014年护理专业王老师获校级说课专业比赛一等奖。2015年助产专业王老师获校级说课专业比赛一等奖,孙老师获校级说课比赛三等奖,并且孙老师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2015年湖北省医学职业教育护理技能大赛中职组我校两位同学获个人三等奖。2014年~2015年每年咸宁市教育局举行康复、护理、助产操作技能大赛,各专业每年近10名学生进入决赛并获奖。近两年经过技能大赛确实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第一,促使新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过技能比赛的引导改变了职业学校以往学科式培养技能人才的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技术岗位实操任务项目化课程的开发,既是把一些技能大赛的内容,同时也是真实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中的一些任务点,一项一项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从而使教学更贴近于实际工作岗位,也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新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岗位特色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选修课程模块、顶岗实习模块组成。同时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针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组织侧重点不同,校内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完成;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组织及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和医疗机构共同完成。第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在近两年我校投入191万元新装备专业实训室8间、多媒体教室9间,新购电脑292台,投入135万元校院合作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医院3家;购置了具有先进性与当前行业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仪器,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集专业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及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并与武汉、广州、深圳、福州等地的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密集的实习网络。第三,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技能大赛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壮大,三个专业在参加前的“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30%左右,参加技能比赛后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55%。第四,对周围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大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连续2年派出教学团队对周围基层卫生院进行技能培训,还为当地人社部门育婴师培训班进行技能培训。

三、职业技能大赛所引发的不良的问题

第一,平时正常情况下在一台仪器几个学生一组进行使用,但是考虑到一些参加比赛的学生,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训练,往往会给他们单独使用一台仪器。并且带实训教师会更多的关注这些参加比赛的学生操作手法是否规范等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实训的普通同学,使其他同学像“放鸭子”一样缺乏管理。第二,参赛学生存在学习观念的偏差。有些参赛学生认为自己是参加技能比赛的选手,就可以区别普通同学,如不用每天参加早自习和晚自习,甚至认为一些考查都可以不去上课,只要练好参赛技能就行。更甚着有些犯了错误都能从轻处理等现象。第三,我校护理系为强化中职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的项目包括无菌盘铺设、徒手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法三项护理操作。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以胜任今后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同时也为广大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希望通过此次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课改方向进一步明确,使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本次比赛先由各个班级推选出2~3名优秀选手进行初赛,采取淘汰赛形式取前十名再进行决赛。所以此次技能大赛形式注定了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去,使大多数学生无缘技能大赛的选拔。竞赛内容上每年省内及国家级竞赛都在添加新内容,促进了大家去学新技术、新设备。但是像我校护理竞赛项目就一直只有无菌盘铺设、徒手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法三项操作。

四、对现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几点建议

第3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学习小组;合作互助

Abstract: establish a study group system do basic is also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grades, cultivate good study habits, good moral character.

Key words: study group; 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中图分类号:D42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立学习小组制的做基本也是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为了有效地发挥学习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最近我在班内学习小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进与探索,以试图赋予“小组”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以时代精神与新的生命力。这种改进与探索的核心便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

之间的各种竞赛,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蓬勃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合理。全班共分为7组,每组都有一个组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义务与责任做到团结统一,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些小组内同学的座位也一直不变地紧挨着,如遇调换方位,也是全组一起换,这样便于小组的课堂学习交流与讨论。

2.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的各方面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大致有这些方面:(1)课堂纪律;(2)平时考试成绩;(3)周末小组出勤情况;(4)作业收交;(5)学习方面规范;

3.规则统一。开学初,便由班委、小组长开会,拟定小组竞赛的规则。规则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比赛采用积分制,各小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或加或减。

周末可以小组一起来学校小组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于周末经常到学校学习的小组,每次(小组缺席人数不超过两人)、时间在两小时以上、以学习为主的小组,每次小组加2分。周末实行小组值周制度,值周的小组本周缺席人数不得超过两人,组长做好登记。如小组成员上课被老师点名批评、作业未交等其它与学习方面有关的小组的成员的扣1分;代表班集体出去参加学习小组比赛每人加2分等等。二是比赛规则不追求表面上的绝对“公正”,而要体现出对后进小组进步的鼓励。如周末可以小组一起来学校小组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对于周末经常到学校学习的小组,每次(小组缺席人数不超过两人)、时间在两小时以上、以学习为主的小组,每次小组加2分。每次月考测验完后评比时,小组总分第一、二、三名的分别在小组分上加3、2、1分。但同时又排“成绩进步名次”,前一、二、三名的分别加5、3、2分。三是这个比赛只是“行为”比赛,而不是“观念”比赛,即仅就学生“做了什么”而展开评比,而不是抽象地评“思想觉悟”。

4.严格监督。合作细则:实行组长职责,组长在班主任和学习委员的领导下工作,要以身作则,带动全组同学努力学习,营造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组员是小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的主体。每个组员作为小组与班级的一份子 都必须为他人、小组、班级着想,积极配合组长及班委的工作。

①遵守班规、小组规章、中学生守则。

②须协助班委维持班级的上课纪律,发现有同学睡觉、吃东西等破坏上课纪律,降低上课质量,将及时予以阻止,并在下课后向值周班长报告。

③在管理的同时必须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班规,不得违纪。

④在每次重大考试结束后都得对本组的成绩进行统计整理并汇总于学习委员处。

⑤与组员分享学习经验,帮助组员克服学习上的缺点。

⑥组织组员进行预习复习工作,并不定期检查

⑦管理好组员的早自修、中自修、提前自修,不得荒废。

⑧对全组人员负责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并上交作业,阻止组员抄袭、不完成作业。

⑨搜集组员对小组的建议,并向学委或班主任报告。

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具体由学习委员记载各小组积分进展情况,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以便查对。积分一月公布一次,使每组都明白本组在全班的地位。

5.客观评比。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同时,学习委员和小组长每人手里都有一个底表,这样到了期末评选优秀小组时,根本不用再人为地凭印象“评比”,只消看竞赛表上的积分,优秀小组自然便产生了。一个月后组长算出小组平均进步分,小组平均进步分(这次平均分与上次平均分之差)加平时加分之和最多的一方获胜。负的一方要在班会课上向获胜方鞠躬献礼品(练习本或棒 棒糖等)并说:“向你们学习。”然后获胜组组长介绍经验,最后一名组的组长要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计划,争取下次战胜对方。连续两次倒数第二名的小组同样享受倒数第一名的待遇。

学习小组竞赛活动,使我有以下感受:

第4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竞赛;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各类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得到了迅猛发展。本文从参赛历史、学生的收获和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三个方面出发,对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所收获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南京林业大学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情况介绍

南京林业大学自2007年以来积极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各种电子竞赛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于2007年获得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和江苏赛区一、二等奖各一个。2009年获得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2010年获得ti杯模拟电子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一个,等等。通过这些比赛,极大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力推动了工科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也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多方面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学生参赛的收获

目前各类电子竞赛一般都在每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举行。南京林业大学的做法是在这之前的一个多月对报名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通过优胜劣汰选拔出最后的参赛选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训练,最后是模拟竞赛试题的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学生得到了充分锻炼的机会,动手能力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学生一般都在后来的毕业求职中表现出竞争优势,更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招收在全国电子竞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这一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今后就业招聘的主流。

三、参赛对学校的促进

1.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偏理论传授、轻动手实践。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课时较多,实验动手课时偏少;课堂教学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多;实验环节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创新性实验很少。目前这些现状阻碍了大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发现以往很多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上述不合理之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对电子类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压缩了“模电”、“数电”、“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等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增加了实验学时。二者在学时分配上的比例从以前的4∶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4左右。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在一些课程中初步尝试了工程化的教学方式。以“模拟电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绝大多数电子竞赛的核心是模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学生在模电方面的动手能力往往是决定最终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时特别注意结合工程实例和竞赛试题来讲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例如仪用放大器电路,其具有高增益、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0等优点,不仅在实际工程测量系统中广泛应用,这几年在电子竞赛中也屡屡得到应用。在授课时,除了以往的电路增益推导外,还注意补充讲解该电路在输入输出阻抗上的特点以及在器件选型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需要考虑信号带宽)。对于在实践中遇到的故障,例如输出输入非线性、自激等现象,则详细解释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比如,比较器电路在传统教材中只属于选学范围,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特别广泛,在电子竞赛中也遇到过因比较器不工作导致比赛失败的惨痛教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力度,补充传授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及应对措施等内容。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安排2~3周的课程设计,从往届电子竞赛试题中精选题目布置给学生,告诉学生大致的分析思路和查找资料的方法,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评价标准并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能不能提出对原理有深入理解的方案、方案的创新性和合理性如何。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鉴于硬件电路的调试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着重告诉学生判断分析电路故障的思路和操作技巧,使学生掌握调试硬件电路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具体问题。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传统的实验安排多属于教材内容的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较少,这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现象在“电路原理”、“模拟电路基础”和“数字电路基础”这几门电路骨干课程中尤其明显。为了改变现状,尝试对上述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改革,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压缩到整个实验学时的60%左右,设计性实验占整个实验学时的比例增至40%左右。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按照工程研发的形式组织,老师借鉴以往电子竞赛的题目和实践需求,给学生下达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自己查找参考资料,确立设计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和修改后领取实验设备和器材,开展设计和调试工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前各高校从事电子竞赛的老师很多是刚工作的年青教师。因为专业水平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限制,在进入校门的头几年往往欠缺实践动手的能力,在科研上成果寥寥。而电子竞赛的题目往往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都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通过指导电子竞赛,一方面可以促使老师们发现和反思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3.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参赛,学校深深感受到建立创新型实验室的必要性,近年来加大了创新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了一批和电子学科相关的开放创新型实验室,如智能汽车电子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电子竞赛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控加工中心创新实验室等,配备了双面电路板快速制板设备、多功能电子综合设计开发实验装置、嵌入式系统实验装置等设备,还购置了大量的数字存储示波器、可编程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仪器,提高了实验室的装备和管理水平。

4.各种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的各类学生组织文史哲色彩浓厚,科学技术意识严重不足。通过连续几年的参赛,在学生中普及了科技和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电子设计制好者的队伍中来。在这一潮流推动下,机电学院团委顺势而为,组建了大学生电学爱好者协会,配备了专门指导教师,每年还拨款5000元作为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对提升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动手能力、普及科技创新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展望

竞赛与教学的良性互动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南京林业大学今后将继续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并在一些领域进行新的尝试。例如,未来可以让研一学生也参与进来,协助培训和指导本科生,从而为研二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对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只有通过“以竞赛促教改”这种方式,及时从参赛中获取经验,应用于平日的教学改革中,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反过来,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得到提高后,也会为参赛获得好名次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第5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电路;电子;创新能力

Reform experiment teaching of circuit and electron to cultivate 3C innovative students

Wu Yanmin, Deng Wei, Cao Weife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3C applied and innovative students, the circuit & electron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 methods, tool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explored and considered. A hierarchical ladder teaching mode is carried out, a mission-driven teaching method is adopted, computer-aided experiment teaching is introduced, experiment teaching platform is constructed, and experiment elective course and laboratory are open. Because of these reforms,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project awareness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of students are greatly improved.

Key words: experiment teaching; circuit; electron; innovation capacity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路电子技术应用遍及各个角落,渗透到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1]。电路电子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电路、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对培养3C型(consciousness,competence and certification of engineering,即工程意识、工程创新能力、工程资格认证)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培养3C工程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本着“为学生负责,为教育负责,为社会负责”的原则,围绕电路电子实验课程建设,不断尝试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1 电路电子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近几年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总结以及对二年级以上电类专业部分学生的调研,笔者从当前电路电子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1 实验教学模式古板

传统电路电子基础实验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对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时间进行安排,统一组织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做讲解和演示,学生按教师的演示重复一遍,将实验结果填入统一格式的实验报告中。这样的实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3C型高素质人才。

1.2 实验教学仅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电路电子实验教学内容是根据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的,实验内容被分割成若干个小实验,每个小实验为2学时,以验证某一理论知识为目的,学生只需简单记录实验数据即可。总的来说,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1.3 缺少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是使用硬件验证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对孤立的元器件的认识与使用能力,忽视了计算机技术在电路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接错电路产生故障,造成器件或仪器损坏,导致学生不能放心大胆地做实验,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掌握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实验教学经验,对电路电子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探索。

2 电路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 开展分层次的阶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将实验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模式改变为循序渐进的分层次阶梯化教学模式,将实验内容分成基础验证性、综合应用性、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阶段式提高。学生刚接触电路电子实验,缺乏系统的电路电子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动手实验能力,可以先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基础实验技能,调动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性实验的设置,此类实验选题要紧密结合现代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水平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同时应具有新颖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2.2 采用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难度适当的实验任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结合任务的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实验中,学生需要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 引入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实施软硬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的仪器仪表、元器件以及真实电路,并通过亲手搭接电路的过程,锻炼动手能力[2]。但是,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常常受到实验元器件以及实验设备的品种、规格和数量不足的限制,不能满足各种新电路设计和调试的要求,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和设计思路难以实现。另外,在实验过程中,电路的安装、调试、测量过程往往需要重复多次,难免出现错误连线和器件损坏的现象,不仅使电路调试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错误的性能分析,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借助EWB,Multisim和Protues等仿真软件,学生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实验过程的动态仿真,有助于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并且可以通过修改电路结构和选择不同的元器件及参数,设计、校验和测试各种不同的电路及系统,弥补传统硬件实验的不足,节省实验时间。但是,仿真实验中的电路并不是实际的电路,而是由虚拟的元器件、仪器仪表连接而成的虚拟电路。在真实的、实际的实物实验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异常现象和故障,而这些现象和故障在虚拟实验中不会出现,用虚拟实验方法也不能解释。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接触、了解和掌握现实的各种电路和系统,必须把软件与硬件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软硬结合、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4 构建电路电子实验网络教学平台

电路电子实验教学是面向全校电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学生人数多,实验学时少,实验设备数量少。另外,由于发展需要,学校目前处于新老校区同时运行阶段,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教育,我们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电路电子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实时模拟实验系统、交互性的答疑系统、报告上传系统等。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或者手机登录电路电子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系统,在线查看实验教学大纲,明确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实验项目,还可以在线预习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观看实验教学录像,并可进行网上答疑和讨论,通过网络平台提交实验报告。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入实验室建立的QQ交流群等,与同年级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实验学习环境。

2.5 开设选修课,注重课外培养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自主合作的实验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开设了电路电子实验选修课,并全面开放电路电子实验室[3]。在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补做实验课上未完成的实验,做自己设计的综合性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成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等[4]。实验选修课由实验教师制订具有一定梯度的培训计划,其中主要是设计创新类实验项目,学生自愿报名,课程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进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进一步学习和锻炼,并可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多项全国性大学生电子技能竞赛。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对电路电子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为了促进电类各个不同专业的沟通交流,我院分团委成立了电子协会。协会主要开展各项实验、培训、专家讲座、科研项目、社区维修服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体验、经验交流、充电学习、开展实践性科研的交际平台。学院每年都会设立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提高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

2.6 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考核方式

正确合理的实验考核办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成绩主要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做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所做实验,并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检验预习效果。在实验成绩构成中,实验预习成绩占10%;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占70%,具体按照:实验内容,实验结果正确性,有无创新性三部分实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验报告占20%,主要根据实验报告中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完整、客观,数据处理是否正确,故障分析是否合理等进行评定。

此外,为了鼓励喜欢钻研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实验考核增加了创新性实验成绩,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给予高分,如果学生在全国性大学生电子技能竞赛中取得名次,还可以适当增加学分作为奖励,这也是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所倡导的思想。

3 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电路电子实验教学改革实施三年以来,我校本科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均有所提高,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等均有我校学生获奖。2010~2013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了赛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并获全国二等奖三项;2010~2013年,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参加“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获得建筑电气设计一等奖一项,团体二等奖一项,团体三等奖一项。此外,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在全国高校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我校每年都有不少电类专业学生应聘到许继集团、美的集团、格力空调、周立功公司等国内知名大型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有不少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研发骨干。

电路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体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各个教学环节改革,扩大学生受益面,完善学籍激励机制。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大学生也将被培养出来。

4 结束语

围绕电路电子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坚持以培养3C型工程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对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分层次的阶梯化实验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任务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电路电子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借助Multisim及Protues等仿真软件,实现了电路电子实验中软硬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设实验选修课,成立电子协会,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合作的课外实验氛围,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增加创新型实验的成绩比例,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喜欢钻研实验的学生提供了保障。通过学生的实验成绩、毕业设计情况及参加竞赛情况来看,这些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实践课程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革思,谢红,王松武.电子电路虚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93-96.

[2] 黄勤易,陈金玉,徐小青.电路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5(4):32-34.

第6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九月,工作以“新”拉开序幕。首先是迎新。我们牢记“新生对武汉大学的印象从我们开始”,竭尽全力的做好每一项工作,让每一个同学都感受到武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结。太阳再晒,天气再热,我们的笑容依然灿烂真诚,我们的讲解依然详细具体。

然后是招新。随着大一新生逐渐熟悉了新环境,院学生会的招新工作也拉开了。学习部的招新咨询会上,现场气氛相当活跃,能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教室,都被挤满了。为了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有意进入学习部工作的人,我们开了一个“招聘会”。首先由各位同学进行演讲,包括自我介绍,对学习部的认识和了解,对以后工作的计划和意见等等。然后由学习部的部长和副部随机提问,考察各位应选人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经过集体商议,选出了12名同学作为学习部的新人。新学年的学习部也就随之形成了。相应的安排和分配都已策划好。于是,学习部的工作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不久,第一个考验就到了。教育部组织专家到我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对我校来说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所以,每个学员都认真贯彻下达的精神。对于我们电信院,尤其是学习部,首先就是要让每个人都了解并理解关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具体内容。于是,我们部举办了一个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是关于评估个方面的。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地报名。我们首先在各班选出了代表,然后举办复赛,从中筛选出了更加优秀的选手进行决赛。在决赛前,我们作了详细周密的策划。对于工作的各个细节方面均落实到位。比如比赛流程,比赛形式,记分员,计时员,评委的安排以及现场互动等等。这个活动提高了我们部醒来部位的热情,也给他们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他们处理工作的能力。这次活动整体来说举办得十分顺利,但由于是第一次举办活动,还存在着经验上的不足和工作上的缺陷。相信经过一次次的活动之后,我们部的所有成员都能够从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十月

首先,我们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暑期社会实践是我校为了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了解的一项重要活动。本次交流会展现了05级在刚结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果,我们请到了今年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三个优秀的实践小组给我们做报告,他们准备了资料详尽的ppt和丰富的口头材料,讲述了他们难忘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教训,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成长和感悟。

教师代表唐洪波老师也讲述了他参加社会实践的感受。他还充分肯定了我校XX年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尤其对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这种社会实践的新模式,认为值得推广。他对今后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全校各有关部门、各级团组织、团干部要从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大学生掌握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把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人才的必修课。二要从思路、形式、内容、功用的角度巩固提高社会实践成果。并希望大学生能珍惜美好时光,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缩短社会适应期。

教训也是存在的,活动选择的多媒体教室楼层太高,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海报应与宣传部协同制作。这样会使参与者更多,更能够达到服务学院,服务到大多数学生的目的。

之后,我们立马着手举办“保研交流会”,电子信息学院03级毕业生在校内外保研中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保研经历对我们05、06、07级同学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学习部特举办这次保研交流会促进大家的交流,希望能给05、06、07级有志于保研的同学带来帮助。

十一月

当岁月的脚步踏着时光碾过11月,初冬的凉意丝毫没有影响学风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气势,学习部也成功地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倡导学风建设,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让武大的学子接受新的洗涤,焕发出更光鲜美好的风貌!

07级新生刚进入大学,他们有很多的不适应,内心充满迷茫,为了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惑,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在学习部的策划下,各班成功地召开了新老生交流会。学习部在06级每个班都安排了一个甲等奖学金获得者去与他们交流。有关问题涉及各个方面:他们不仅向学长讨教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法的转换,使学习更加有效率,而且还相互了有关情感和生活上的相关问题,大家还就“大学到底应不应该兼职,恋爱?”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结束之后,根据有关新生反馈,大家都认为,会议开展的十分成功,主题宽而不空,内容切合实际,真真正正的解答了新生在初进大学时心中的有关困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长们的经验之谈让他们获益匪浅,使他们能在今后少走弯路,走得更好.

继新老生交流会之后,为了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英语,提高口语能力,不做聋哑英语学习者,我们学习部组织05和06级各个班开展了英语演讲比赛。赛前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拟订了详细的评分细则,组织相关人员作为评委,力求公平,公正,公开。比赛时由学习部部委到各班监督记录,检查考勤及比赛情况。演讲进行期间,参赛同学秩序井然,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向全班同学展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很多人凭借娴熟的口语在初赛中崭露头角。而有关评委也认真的对每个同学的演讲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每个班都挑选出了一些英语优秀的同学,作为复赛的后选人员。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学习部各部委听会后的反馈,很多班级的比赛形式别出心裁,将娱乐和学习有机结合,使同学们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班级集体活动的乐趣。他们在会议中切实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形式不单一,除了个人参赛外,还组织了小组集体表演。将英语展示在生活实际情况中。达到了我们学习部想要提高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预期目的。 (1)

综上所述,我们学习部11月的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但是还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大家通过这些活动确实收益匪浅。今后我们一定会借鉴这些活动的经验,改善暴露出的问题,力求将以后的活动办的更加有声有色。

十二月

首先,为了掀起英语的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热情,我们学习部组织05,06级各班开展了一次英语演讲比赛。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初赛以班为单位进行,每班选出几名优秀选手参加院里的复赛。复赛表现突出的选手将会代表学院参加学校的决赛。初赛在各班的周密安排下,顺利地进行。各班参赛的人数都很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而且演讲的水平也很不一般。除了演讲比赛这种形式外,个别班级还采用了英语班团会的形式,比较新颖,既促进了英语的学习,又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此外,演唱英文歌曲,英文猜词等形式也被采用,给大家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12月中旬,学习部又组织了一次关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讲座。我们请来了本专业的系主任何老师,他给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大家对此专业的认识更进了一层,能更好的找准自己的坐标,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

12月底,我们学习部组织开展了一年一届的综合知识竞赛。本次综合知识竞赛面向05,06,07级的全体学生,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学校的知识竞赛选拔人才。经过初赛紧张的测试和评卷工作,我们从众多的参赛者中选出了若干名成绩优秀的选手,并颁发了奖品,同时对组织工作出色的班级也进行了奖励。

回首XX年,学习部每一个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一切为了学生而努力着。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许多地方有待提高和改进。

第7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 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20-03

在高等学校中,教学和科研是一种既有区别,但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1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对象都统一于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才能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1 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19世纪初,著名教育家洪堡先生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重要原则,他指出大学应当肩负两种职责,即传播科学(教学)和发展科学(科研),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活动以传授已发现的科学知识为主,而科研活动是以发展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教学与科研的本质内容统一于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性的活动,是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因此,高校的本科教学活动的内涵本身就包括了教学和科研两种成份,而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创新性活动,因此,科学创新是教学和科研的共同驱动力和目标。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然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是一个老调长谈的话题,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我国的大学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定位为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大学中,通常会比较地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认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展开,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师的天职就是“上好课”。而在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里,由于教学效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后滞性,导致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而不愿意从事教学工作。上面这些的情况,都从客观将教师带入到将教学和科研相互对立的困境中。老师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和科研的辩证关系,感觉时间花在教学上就无法作科研,反之亦然。

教学和科研在短期上,是“对立”的,但在长期上,是“统一”的;在局部上,是“对立”的,在全局上,是“统一”的。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具有不同经历,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教师要真正上好课,就要作到因材施教,就必须将科研前沿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不断地追踪专业的发展状况,这也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从统计的数据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所有人员中90%是大学教授。从我国近几年评出的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教学人员同时也都是科研硕果累累的研究人才。另一方面,虽然科研对于大学教师具有源动力,教师容易受到科研“名利双收”的驱动,但这就必然出现了“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即高校的科研活动的“功利”成份越来越重,在高校的科研活动,由于他的主体是承担培养学生的教师,高校的科研活动是教育活动整体中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环境,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必须以教学活动和其他社会、经济价值作为共同取向,将科研活动的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开拓视野的学生,因此,无论哪种定位的高校,只有实现教学和科研相协调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无论是身处哪种定位高校的教师,只有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才是合格的高校老师。那些顺其自然地把高校教师分类为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并进行自我定位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必须加以转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教学和科研在目前还存在在不少的差异,要想调节好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需要教师们用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

2 积极构建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和互相促进,融合教学与科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工作条件,积极推动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融合,这里我们分别谈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利用教学和科研的各种软硬件设施,构建教学和科研的共享平台。

2.1 科研推动教学

2.1.1 利用科研资源改善教学条件

高等学校中的各级重点实验室通常被称为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三件法宝之一,但科研型实验型实验室通常只对老师和研究生开放。自2004年建设以来,依托我们学院的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就始终把如何为本科学生提供较好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列入实验室建设规划,努力实现让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和实践,并配备专门的老师指导,高年级本科同学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和研究,接触到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将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近三年来由本科生申请承担的省级、校级、校级的各类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科技创新项目20多项。

学术交流是加强和提升学术科研的一个重要途径,学院在承办“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系列科研报告中能够兼顾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求,许多院士、知名专家除了安排针对老师和研究的科研讲座外,只要时间允许,通常都会在本科生校区安排专门面对本科生的综述性的学术报告和治学理念,让本科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感受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

教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我们通过积极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教授为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有效地将教授群体这一重要的科研资源积极地服务于改善教学条件中去。此外,我们还配备有丰富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经验的老师在大一年和大二年级中担任班主任,大三和大四年级中担任本科生导师,增加了对本科生包括学习在内的学习和生活的引导。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中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学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每学期都安排学习优良且有责任心的研究生参加本科生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或者课外下班辅导工作,提供了一个研究生和本科生交流的良好平台,研究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科研思路及时为本科生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本科生的学习方向性和目的性。

2.1.2 总结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建设

科学研究是学科和专业建议的核心,通过科学研究可以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师团队。事实上,大学本科教学除了要求老师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没有科学研究,教师就不能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和动态,有可能沦为教材和书本的发声器。一个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因为他对教学内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把握。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和风格必然会体现他的科研体会,会讲出科学思维方法,并将前沿科技融入到基础课教学,这正是衡量教学水平最主要标志,提倡教授上本科生课程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正在于此。

目前,我们学院教师多数都有参与科研课题,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地将参加国际国内科研项目研究和学术会议有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内容融入到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例如《计算机科学导论》、《网络安全》、《数学思想史》、《数学建模》等。软件工程教研室的老师将横向科研课题中的有关软件开发、数据库、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内容和实际经验融入到本科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论》有关课程教学中。中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将参加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新课标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适时地引入到《中学数学教学教法》等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完善了教学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1.3 结合科研课题开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撰写的一种学术论文(设计),因此,在完成论文(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学院非常重视引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内容,为本科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课题,并逐步完善和严格执行课题申报,项目审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设答辩程序,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学院除了利用中央和地方共建基地、省教育厅、学校等各级各类财政拔款经费改善本科生实践环境,还认真结合老师课题提升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学校首届本科生课外科技立项中获得立项16项,在学校名列前茅,项目均是结合各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并充分考虑了本科生的能力而设计的科研小项目。2000级陈艳梅同学“基于置乱的数学图像处理算法”和2002级林力伟同学“基于移动的自组网拓扑发现和更新策略”等两个项目由于结合了我院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项目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并得到相关教师的悉心指导,他们参加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项目竞赛,均取得铜奖的好成绩。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的老师能够结合本专业方向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利用高性能计算平台系统,提供给信息和计算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网络安全方向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指导学生搭建网络攻防仿真系统并得到好评。软件工程的老师利用横向项目设计服装行业计件工资管理系统。同学们的反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从不会找问题到会找问题,从遇到问题就问老师到自己学会找资料找答案,收获很多。

2.2 教学推动科研

2.2.1 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改善科研条件

在一些教学型高校或者教学科研型高校,由于科研经费不是非常充沛,所以老师的科研条件不是特别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充分地利用教学硬件资源来为科研服务,一些地方性高校中通常会建设一些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实验中心,这些实验中心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实验和实践外,还可以作为科研的共享平台,例如,我们学院在实验中心中有中央和地方共建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实验室,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实验室,这些设备都为老师们的科研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通常都会规划教授办公室和老师休息室,这些实验室也成为了老师在教学之余的科研场所,老师们可以在独立的空间里,优美的环境中,开展自己的科研活动。

2.2.2 通过教学活动完善教师知识体系

基础理论是最普遍起作用的,应用最广的,老师经过深入的、反复的教学,不仅能达到更高程度的融会贯通,更加熟悉和熟练,还可能拓宽自己的基础。教学要求深入浅出,深入也自然会为科研带来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果认为教学仅仅是浅,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一些老师认为基础课不值得多花功夫是一种误解,要真正地上好一门基础课,就必须深入了解该课程之所以作为基础课的原因,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位置,以及该基础课需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哪些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学能力。除了鼓励高职称老师上基础课外,也鼓励他们上选修课,通过组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事实上也是组织老师在该领域科研的思考,为下一步的科研打下基础。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学院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三下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一个方向课程的老师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一些教学改革课题就是在讨论中产生的。此外,同一方向的老师在讨论中通常也都会对目前国内外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讨论,介绍自己的科研活动,大家通常都可以取长补短,并从中慢慢凝聚研究方向。

2.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新”

考试和比赛本来是一种测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手段,但对于参加课外科技竞赛这种“考试”手段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字院非常重视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组织老师带领学生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比赛,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绩和荣誉,更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不仅可以把代数、概率论和方程等数学知识加以应用,而且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的同学反映,通过参赛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提高,有些同学通过了相关程序员的认证考试,更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提升,这对他们将来毕业后走进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富。许多优秀的本科生都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为科研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3 统一和完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一些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脱节现状,需要完善现有的科研与教学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评价体系中通常教学和科研通常是两套互不相关的评价体系,必须将这两套评价体系统一起来并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一个统一和完善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必须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对高校的评价体系,对老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只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都得到逐步健全,才能引导和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真正融合。

首先,在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所设计的综合性评估体系中,有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中都涉及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问题,这代表了国家对如何学和科研的一种引导,对各类型高校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各个大学可以从实际出发加入落实和贯彻。

其次,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中要注意以下两点,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中引入学术活动因素,例如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融入本学科的热点问题和研究动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项目是否与本人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等。同样,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因素,例如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成效性,担任本科生课程的情况及所任课程的教学教改成果等。对高校教师的评价要落实到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同步发展。

最后,对大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从期末成绩的高低来衡量。更要以学生参加课外科研项目和各类竞赛情况和成绩等作为评价因素来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人才,也才能从需求角度来推动教学和科研的融合。

4 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在如何促进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方面看到一些不足,取得了一些经验,要办好一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教学和科研两者都抓。要综合运用道德、市场和行政的调节作用,通过导引、规范、保障、激励和评价使教学和科研更紧密,并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和科研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俊,论高校教学与科研之互动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80-84.

[2] 程小苏,刘粤惠,曾幸荣,刘涛.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74-76.

[3] 孙萍,张凤赐.以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4):57-59.

[4] 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第8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面向全体、能力为本、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断推进学校艺术体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引导和鼓励各单位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艺术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参与各类活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确保学校艺术体育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发挥艺术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经常性、多样性的艺术体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体质健康状况和技能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艺术体育教师队伍。

二、加强艺术体育教学,提高艺体教学质量

(一)开齐课程上足课时。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实施艺术体育教学,做到教师安排到位、课时落实到位,确保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每学期初,各单位要将课程安排表上报教体局基教科和教研室备案,并上传校园网和莱西教育网。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删减或挤占艺术体育课时,不得随意调整课程或赶超教学进度。

(二)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各单位要根据音乐、美术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学校艺术体育学期教学计划;每位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目标,撰写单元和课时教学案,要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教学内容。要重点抓好备课、上课两大常规环节,备课和上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艺体课堂教学的快乐,提高歌唱、欣赏、绘画和运动技能水平。各单位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工作的意见(西教普发〔2010〕23号)》要求,组织开展好艺体教学的推门听课、汇报课、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三)加大艺体教研力度。全市要通过构建市、镇、校三级教研网络,从抓教学模式和小课题研究入手,加强艺术体育课堂教学研究。市教研室成立由全市骨干教师组成的市中心教研组,每学期初制定下发本学期教学重点,每月召开一次中心教研组会议,及时讨论解决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全市艺体教学深入开展;各镇办教委、市直学校要根据实际,成立镇(市直学校)级中心教研组,选拔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抓好集体备课、师徒结对帮扶等工作,提高全镇(市直学校)艺体课堂教学水平;各学校要成立艺体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围绕探索高效课堂、提高学生技能、创新学生思维等方面,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论文及案例撰写等活动。

(四)强化特长生专业培养。各单位要根据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兴趣爱好,在加强艺体学科教学的同时强化特长生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拔艺术体育特长生,并根据学校教育资源,成立音乐、美术、体育兴趣小组或社团;要坚持每周定时活动和常年训练相结合,并借助各种艺术体育赛事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和运动技术水平。各学段要切实抓好特长生的专业训练,做到师资到位、制度规范、措施得力,以达到储备人才、培养特长人才的目的。

三、开展艺术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各单位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以及校外时间,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体育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目标,以深入推进“艺术体育2+1项目”为主线,以打造艺术体育特色学校为抓手,坚持艺术体育活动与学生德育相结合、与建设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强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努力培养学生掌握1-2项伴随其终生的文艺特长和体育技能,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一)大力开展体育技能训练活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使每个在校学生均能掌握两项体育基本技能。重点抓好以下活动:

1、开展市、镇、校三级体育节活动。以“人人参加阳光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每年举办体育节。通过组织体育集体项目竞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足球赛、趣味运动会、体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大力提倡乒乓球项目,逐步打造莱西特色校园体育项目。

2、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各学校要每天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完成跑步里程,每天跑步参考距离基数为:五年级学生1000米,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2000米。冬季长跑活动期间要积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设立“”、“跑遍神州”等意向性活动主题,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开展体质健康达标活动。各学校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估机制,每年按时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统计、汇总及数据上报工作。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98%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等级;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75%以上的中小学生达到良好等级,学生的耐力、力量、柔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和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4、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各镇(街道)、学校要确保每年召开以田径为主的春、秋季运动会。在此基础上,组织每周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竞赛活动。教体局将每年举办全市综合性中小学生运动会,运动会开幕式集中展示各单位的体育活动成果,各单位参赛情况计入体育工作考核。

(二)积极组织艺术教育活动。各单位要以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艺术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面,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素养。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开展三团(合唱、舞蹈、器乐)一社(美术书法)活动。要作为每个单位的常规工作,制定活动计划,建立指导教师的活动备课制度、活动督查制度,确保活动效果。

2、开展“唱红色歌曲”活动。各单位要结合传统节日,围绕歌颂祖国歌颂党等主题精选曲目,让每一名学生敢唱歌、会唱歌、爱唱歌,让校园充满歌声。通过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生至少会唱10首经典歌曲,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要利用大课间和活动课,加强舞蹈和音乐的普及教育,促进学生身心愉悦。教体局将定期组织校园集体舞比赛。

4、开展“艺术角”活动。各单位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设立教室一角、校园一角、宣传栏等各种方式,经常性地举办美术课堂作业、书法、手抄报等艺术作品展示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三)开展艺体特色校创建活动。各单位要在开展艺术体育常规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研究确定本单位的艺体特色,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一校一特色”。要争取社会知名人士支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学生参与面,探索形成有组织、有制度、有成果的艺体工作特色。教研室将加强指导、培养、总结和推广,促进学校艺体工作特色的形成。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艺体教师业务素质

(一)加强艺体师资配备。各单位要坚持“专业对口、专职专用”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艺体教师。要配齐专职教师,暂时配备不齐的,要安排有一定艺术体育特长教师兼职,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兼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各学校兼职艺术体育教师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上专业教师不得转行改教其他学科。各单位要加强与社会体育、艺术团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团体和专家的作用,逐步建立一支社会兼职教师队伍,借助外力、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艺术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教研室将在落实三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随时掌握艺体教师特别是农村兼职艺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各单位要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加强校本研究,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外出培训教师要撰写学习体会,通过报告会或观摩课形式向其他教师传递培训成果,扩大培训效益。市教体局相关科室将定期组织艺术体育专业技能培训、教材教法培训、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选、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城乡交流等活动,提高艺术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

五、改进评价办法,推进艺体工作规范开展

建立健全学生、教师、学校艺体工作评价机制,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逐步推进学校艺体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对学生的艺体素质评价由任课教师组织。艺体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技能测试等各种渠道,对每个学生的音体美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公正、全面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素质报告手册。

对教师的艺体工作评价由各学校组织。要进一步完善艺体教师和兼职从事艺体活动教师的工作评价制度,合理计算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将艺体教师的常规教学、学生技能考查、艺体活动组织情况、艺体竞技成绩、特长生培养等方面纳入目标绩效考核。

对单位的艺体工作评价由教体局组织。教体局将组织相关科室采取定期不定期督查的方式,结合调研活动,强化单位艺体工作的评价。评价重点围绕课程实施、推门听课、学生技能抽测、艺体活动、艺体竞技成绩、艺体师资建设、特长生培养等项目进行。每学年对每单位的艺体调研不少于一次,调研成绩计入单位绩效考核。同时,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出现课程开设不齐、课时落实不足等问题的单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镇(街道)教委也要建立相应制度,加强对所辖学校的过程管理。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体局成立艺术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管理、指导、督查全市艺术体育工作的开展。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落实和监管力度。通过市、镇、校三级管理,促进艺术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加大经费投入。各单位要将艺术体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之内,做到专款专用。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尽最大努力按标准装备艺术体育所需教室、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等,满足学科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师生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简易场地,自制艺术体育活动简易器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解决体育教师工作服装的问题。

第9篇:参加竞赛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计算思维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7-0017-04

中图分类号:G642

1 背景与主题

2012年8月8日至9日“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2012)暨大学/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论坛是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等八个学术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之后,为了推进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促进竞赛与教学相结合而举办的。论坛的主办单位与大赛的主办单位基本一致,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理工分委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计算机教育》杂志社等。中国铁道出版社承办了本届论坛。谭浩强、冯博琴、蒋宗礼、高林等知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以及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戴建云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来自全国180余所高校共计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以“新时期下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主题,重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开展了研讨,围绕当前的热点“计算思维”及其作为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核心的问题,专家学者呈现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参会代表表达了不同的感想与认识。

围绕主题,共有13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分别是冯博琴教授的《计算思维驱动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思考和实践》、谭浩强教授的《研究计算思维,坚持面向应用,锐意改革创新》、高林教授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与解决方案》、吴文虎教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十年的再思考》、卢湘鸿教授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与应用型、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北京大学计算机改革介绍》、戴建云教授的《计算思维与信息决策思考力在台湾的实践经验》、王挺教授的《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初探》、管会生教授《计算思维:从中国古算具到图灵机——纪念图灵诞辰100周年》、蒋宗礼教授的《深化内涵,以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办学水平》、温涛教授《T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袁玫教授的《核心技能、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侯冬梅教授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IC3的实践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等。论坛中还举办了两个专题沙龙,分别就“应用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国际标准认证IC3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参会代表普遍认为: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更多是针对研究型大学提出的,而对于应用型院校,还需要积极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研究计算思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处理好计算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关系;国际标准认证IC3的应用,在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值得推广;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面临诸多类似问题,需要及时启动高职院校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进程,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2 共识与争鸣

论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研讨,有共识,也有不同观点的争鸣。

2.14点共识

1)大学计算机教育急需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在提高,所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对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提高;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加强,使得大学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这两方面的变化对本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很多学生已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作为智能工具的计算机的应用;另一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未能很好解决专业服务的问题,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秩序难于控制。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开始削减大学计算机课程学时,甚至计划取消大学计算机课程,这也造成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争议。与会专家、教师都认识到推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2)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分类设计。

必须重新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分类分层次进行,不能搞一刀切。教指委有关专家指出“不需要也不可能将计算思维的所有概念全部灌输给所有的学生”“应用领域不同,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要求、方法和程度不同,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就不会相同,需要进行思维活动的深浅、参与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导致大学计算机教学必然多样化,要分类分层对待”。教育部教指委文件已提出将大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按学科专业门类分为6类设计。因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类型的,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也是分类发展的,所以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分类进行,不仅要按学科专业分类,而且要按教育类型分类。首先要根据本科、专科(高职)不同培养层次划分为本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和专科(高职)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本科层次中又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进而再按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专业门类需要,综合考虑进行课程体系的分类设计与实施。

3)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引入计算思维具有前瞻性。

科学思维是人类智能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到哲学层面的结果,进而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自古以来,数学的发展形成了逻辑思维;物理学生成的实验思维成为实证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论等提升了人们的系统思维能力。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以及全社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计算思维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并在不断地被清晰化和系统化。计算思维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能力体系的提升,是计算机科学新发展的产物,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对计算思维的深入研究,计算思维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科学思维方式,指导各类专业工作,成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支持。因此,会议讨论认为: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具有前瞻性,很有必要。

4)对计算思维还需要深入研究。

目前,计算思维成为计算机教育讨论的新热点,由计算机界提出,以计算学科为基础,其目标是构建形成普适性计算思维理论体系,已引起广大学者与高校教师的高度关注。目前计算思维的定义仍限于计算学科化的概念术语解释,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引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教学上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与争论。

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在“教学”层面上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表达体系,其内涵、外延还没有得到清楚的描述……计算思维为什么可以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此应当进行深入探讨。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目前还仅在计算机界内部讨论,并没有研究透彻,对计算思维诸多要素的提取还局限于计算学科的专业术语,难于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普适性思维方式,有待提升到哲学层面。有专家认为计算思维目前的讨论只是初步的,并不成熟,应作为学术问题展开研讨,进行交流,百家争鸣,集思广益,而不要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急于贯彻,应该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取得共识。

尽管与会专家、教师从各自不同视角发表了对计算思维的看法,但对于“将计算思维从计算学科提升成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还需要加强深入研究”是大家的共同认识。

2.2两点争鸣

“论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与计算思维培养问题尚存在一些不同观点的争鸣和讨论,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

“论坛”研讨中对计算思维在非计算机专业本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中定位的讨论,其实质是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中如何处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

有专家认为要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应加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计算思维指导下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专家结合自身实践探索提出了理科、工科、文科类非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方案,介绍了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经验以及尚存的困惑。

有专家认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培养计算思维与面向应用的关系,培养计算思维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计算技术,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提高,应用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本质永远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要以应用能力为导向,使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有专家认为新形势下信息应用能力的内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技术技能为主的信息应用能力必须向以行动能力为核心的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思维要服务于信息行动。在这一认识指导下,专家介绍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以计算机学科理论、知识应用、基本技能为基础,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以信息行动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应用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和解决方案。

还有专家以国家精品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介绍了递归、抽象、枚举、搜索等计算思维诸要素如何在“问题驱动-理清思路-建立模型-构思算法-程序实现”的程序设计过程中运用,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极好地诠释了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行动过程的关系,强调了只有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才能培养计算思维与行动能力。

来自台湾的专家介绍了台湾地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它将信息处理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很好地结合,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决策思考力,这也是当前国际的主流趋势。尽管一些提法与大陆不同,其实质还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

在大会讨论中,针对计算思维能力与信息应用能力的关系问题,来自全国大学的一线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观点看法,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也提出不少疑问。

2)对当前大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状态的估计。

在对新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方案讨论中,就主张取消作为“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学内容,专家、教师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不同观点的本质并非是否定计算机作为“狭义工具”的重要作用,而是对当前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状态上存在着不同的估计。

主张“取消”的实质是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提升使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有的甚至比教师还要强,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入学新生,因此本科与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消减学时或不用开设了。但由于信息技术并未列入高考内容,也鲜见对全国范围内大学新生计算机基本技能水平的调研数据,使主张“取消”缺乏实证依据。

在论坛中专家对2012年“大赛”情况进行分析,给出了警示。从分析数据看到,在2012年大赛中,大陆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2所高校的1万多名在校学生参加,总决赛阶段从1万多名参赛者中选拔出534名学生进行决赛。在总决赛中,针对基于国际IC3标准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概念及IT工具使用的上机在线竞赛,竞赛结果显示这些经过选拔参赛并进行一定辅导与练习的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和概念掌握的平均成绩仅为及格。本科生比高职生平均成绩略高。同类学生平均成绩不高,且标准差和极差过大,说明对“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严重不平衡。按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平均成绩看,经济发达、沿海地区的平均成绩与西部地区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明显。而对重点高校参赛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重点高校的成绩要好于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但不均衡,仅有两所重点大学平均成绩较高,多数重点大学的平均成绩接近总平均成绩,还有一些重点大学的平均成绩在总平均成绩以下。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和基本工具的使用,一般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不会好于参加总决赛学生的这个竞赛结果,所以,不支持“在全国范围,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的观点。实证研究结论是“大学新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总体在提高,但严重不平衡”,掌握好“狭义工具”仍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基本功,只是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要建立在“不平衡”这一实证研究基础上。

在与会专家学者给出的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中,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对以计算思维为主线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和探索,也反映出对“狭义工具”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不同态度,也许这正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形势下,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