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文化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摘 要 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与企业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企业体育文化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体育文化的独特作用,构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企业体育运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企业 体育文化 和谐

一、和谐企业理念内涵

和谐企业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义;“谐”者,相合也,有协调企业应具有的“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特征。和谐企业即企业发展和谐,企业与员工和谐,企业与社会和谐,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1]。

和谐企业中的和谐涉及企业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内部和谐主要是职能部门的和谐,企业与职工的和谐,职工与职工的和谐等;外部和谐主要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企业与环境、社会的和谐等。

和谐企业的最大特征是人的和谐。员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启动员工的兴奋点,开发员工的创造性,发挥员工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环节。制度管理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管理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给员工以希望,使组织有前途,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文化管理能使企业管理达到和谐境界。

二、企业体育文化

企业体育文化实际是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子文化,同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相比较,就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既有两者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企业文化则是指企业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等[2]。体育文化,是人类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体育政策、体育制度,又包括体育设施、体育精神,还包括体育观念等[2]。企业体育文化是指在一定的企业理念指导下,能集中反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根本利益并与企业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体育实践活动,是企业的体育物质、体育制度、体育精神等的总和[3]。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体育文化内涵表现为三个层面,即外层的物质文化,如企业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员和参与者、体育赞助等;中层的制度文化,如企业体育运行机制、体育管理制度、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形式、体育训练学习等;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如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

三、企业体育文化对企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企业体育文化能使员工成为身心健康的和谐个体

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基础,体育有利于自我和谐。体育本质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和谐。人的和谐包括生理和谐、心理和谐、身心和谐等。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是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如何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何有效地发掘和调动人力资本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良好浓郁的企业体育文化氛围能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由于工作而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重压,通过体育运动舒畅其心情,放松过于紧张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较好的缓解和消除长时间大强度工作产生的身体疲劳,迅速恢复精力,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旺盛充沛的体力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4]”因此,企业发展体育运动可以使员工拥有强健的体魄、敏捷的思维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减少医疗投入和人才损失。另外,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员工体力劳动强度降低,脑力劳动强度加大,身体活动量明显减少,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锻炼,获得身体与心理的健康,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二)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体育运动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交往和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倡导的是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目的在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生产工作中则转化为“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员工们在运动场上的顽强拼搏,勇于争先的意识培养了工作中色进取精神,体育团体项目促进了工作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活动中的团结合作释放到生产工作中,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

(三)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公关活动

企业之间由于工作业务需要和各种职能需求,各种联系和相互往来是一项经常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所以,公共关系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合理得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公共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推进企业的向前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一些新潮、健康的运动项目及全民健身的意识已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游泳、体育舞蹈和户外运动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也已经进入公关和社交的范围内。而企业打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则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对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

(四)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员工的自豪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体育活动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从文化活动的角度反应的是公司的文化底蕴;从体育比赛的角度反映公司的实力。企业体育活动能够加强对外交流,通过活动宣传企业文化,充分展现企业精神和员工的精神风貌,提高去也的知名度,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总之企业体育活动能够拓展企业与公众、客户、媒体、政府间的相互交流,具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多元化功能。

(五)企业体育文化有利于激励员工。现代社会激励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去努力奋斗,去竞争,去获取最大的发展,这与体育运动中在公平、公正原则下运用各种战术和方法去克服困难、取得新的突破、战胜对手的体育精神是一致的。正因如此,体育的激励功能在现代企业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企业的拓展体育训练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四、基于和谐发展的企业体育文化的构建

企业体育文化构建包括企业理念、目标、人财物、运行机制等内容。

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构建企业体育文化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目标是对企业体育文化成果和效能的预期估计,是开展企业体育工作的具体运行指标。

人财物是包括企业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员和参与者、资金投入等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合理投入,对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使体育活动效果最大化。

运行机制包括企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法律支持机制、筹资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等。

企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它是保证企业体育活动良好进行的基础。

法律支持机制对企业体育和谐发展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法律支持机制的建立与运作,使企业体育得到发展,使国家、社会、企业和员工整体受益。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的群众体育法律法规文件,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这些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实施对企业员工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企业员工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有法可依的宏观环境。此外,要建立有关法律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使法律条文能够不断进行修正、补充、完善,才能使政府和社会支持企业体育发展的机制有效化。

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是企业体育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完善多种形式的筹资机制可解决开展企业体育的经费缺乏与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建立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有社会各界参与的筹资机构,如群众体育发展基金委员会。

激发社会和企业推动员工体育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是建立在企业员工对自身利益高度关心,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参与频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员工对自己工作、生活其间的企业发展的关注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这种动力机制是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共同利益、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最深远、最具活力的动力源。而企业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又会不断给这种机制增添新动力。

建立完善强有力的企业体育监督管理机制是推动企业体育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实施监督管理的方法:应以政府中的专门机构为核心,实施全面监督;依托社会体育团体,实施专业化监督;依托企业协会,进行行业监督;依托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自律监督;依托企业员工,进行民主监督。这几种监督方式可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评估是对企业体育工作的客观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于提高企业体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在开展企业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对活动进行监督、评估和修正,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目的。活动结束后,有关部门要对活动效果做全面的评价,以为企业的下一次体育活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企业体育文化建设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分析解决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中面临的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入手,所以首先要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如企业的价值观、组织管理方式、经济效益、经营特点、体育文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场馆设备、经费来源、体育意识和行为等,准确把握现状,找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中的矛盾,是企业对企业体育文化的构建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理念、价值观、发展目标、人财物的投入、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规划。

在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深刻影响着当今和谐社会的前进步伐。可以说,企业不能没有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已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价值体系。构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企业体育运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企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勇.试论体育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J].企业经济.2007.6.

[2] 李艳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竞技体育运行研究[M].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5.

第2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全面构建企业文化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首先,发现并关注细节。企业中蕴含着某种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或运行过程中都会有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员工非常爱护自己的机器,有的员工上下班非常准时,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喜欢着装朴实整洁,有些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新的知识,甚至业余时间自费去读培训班,有的员工喜欢钻研,总想改进产品形状和功能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细小的文化现象。我们的管理者通常不会特别注意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有善于培育企业文化的管理者,才会知道它们的价值,发现它们的价值,因为它们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好的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些琐碎的积极要素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其次,立足于内部。对于企业文化因素,有些管理者不认为那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移植。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可以任意造就文化,甚至认为管理者自己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其实,这种企业文化移植论,少数人创造论是不合乎实际的。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可能由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这种强加给企业的文化由于缺少根基,往往成为一种装饰。好的管理者恰恰善于发现本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能够慧眼识珠。

[NextPage]

再次,走出口号,走向员工。把概括的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前面的三道程序任何一道程序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员工接受这种文化,非本企业产生的文化因素会引起抵触,难以与本企业完全对接,管理者本身没有文化潜质则很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因素,即使看到一些文化因素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概括提炼失真,不当,员工也不会接受。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和活动中去,目的就是让员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

第四,融进员工的意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最初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如果这种被动的约束与规范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流产。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员工的自学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再有,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五,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映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员工把企业文化与自身融为一体,从自己身上就能体现出企业文化,员工需要像完善自身一样去完善企业文化,这些都仅仅完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始进程。创新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步进程。由于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这是企业文化获得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3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083 — 0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的,是以企业管理的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优良作风行为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因此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的面貌,文化反过来又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其极富特色的企业发展理念引领企业发展趋势,以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人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所以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必须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积极培育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

1.把握内涵,明确定位,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管理文化,属于管理理论范畴。所追求的目标具体、实在,既包含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质量、数量的指标和最佳的经济效益,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成果,并采取实际而具体的措施把它变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指导思想,引导启迪企业员工在为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不仅重视物质的管理,而且更重视对人的管理,着眼于建立一个企业成员一律遵从的企业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以凝聚企业员工的力量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处在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无形的约束之中,若想违反将受到舆论和情感的压力约束,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发自内心的贯彻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集聚员工的智慧和力量,绳往一处拉,劲往一处使,而这时的力量决不是单个力量的简单相加,能达到1+1>2的效应。

2.精心培育,树立企业精神,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基本要素就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理念文化,其中企业精神发挥着统帅作用。企业精神体现了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所认可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只有融入企业发展实践,作用于企业发展实践,并在企业发展实践中形成自我生长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威力。这也正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

目前企业文化建设核心问题,就是企业用什么精神来激励和引导全体员工增强投身市场的学识和胆魄。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提倡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这就要求企业要着重培育以竞争意识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第4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第5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一)文化环境对中小企业产品生产方面的影响

在当前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有所改变,对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产品的类型、品种和颜色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为此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方面不可只生产单一的产品,而应当丰富产品的品种,生产不同档次的产品,不可再大量的生产相同类型的产品,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从而满足顾客对产品的不同需求。而且有些产品的生产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要求来生产,以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

(二)文化环境对市场的影响

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得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于文化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市场所涵盖的内容也有所增加,容量得到了扩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给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就目前而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加,社会总需求也因此而加大,市场细分化程度也愈来愈深,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

(三)文化环境对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文化素质的培养备受瞩目,文化环境的建设成为重点项目。无论是文化消费,还是服务消费都有所增长。也正是如此,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业等服务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产业之一,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文化环境对技术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在技术研究方面也有所改变,一直致力于软件开发中,主要投资于高科技领域。

二、中小企业适应文化环境的有效措施

第6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第7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实施垂直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科斯教授的交易费用理论,即通过实施一体化经营,可以使产品独具特色,降低交易费用,带来更大收益。麦当劳在全球扩张也采用过垂直一体化战略,比如麦当劳为保证产品质量,耗资4000万美金在俄罗斯建立了奶牛养殖场、蔬菜种植园和食品加工厂,为当地的餐厅食品提供牛奶、土豆、蔬菜、汉堡肉、面包等原材料。建立当地餐厅只花费400万美元。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

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

很多企业采取垂直一体化是出于利润驱动,实施垂直一体化有下列优势:

1、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当企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如果这时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趋向饱和,未来难以出现新的大范围增长,企业的投资应考虑向纵向发展。垂直增长是纵向发展的有效途径。后向一体化有利于保证原材料供应和产品价格、质量的稳定,前向一体化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了解市场需求,降低风险,获得更多利润。

2、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

根据波特五因素模型,行业利润受到五大因素包括供应商、经销商、竞争对手、替代品和顾客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垂直一体化减少了供应商和销售商讨价还价对企业构成的威胁,企业通过实施一体化,降低了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路的不确定性。当企业掌控了上、下游生产供应链的信息,各个环节以成本价供应,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能以更经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3、有助于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垂直一体化企业比起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更有利于创新。早在1955年,弗朗克认为英国在纺织业、钢铁业方面创新缓慢与当时缺少垂直一体化企业有关,当时英国的工厂组织很多是单独的彼此联系较少的企业,这阻碍了创新的发展。比如纺织行业,由于工业的发展,1939年美国纺织业自动化程度已达到95%。但是1939年的英国只有5%自动纺织机,为何英国作为当时的纺织中心,其自动化程度如此缓慢?弗朗克认为这与英国缺乏垂直一体化组织有关。自动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不是单纯的替换机器,需要对配套的纺纱设备、工厂厂房进行改造,改变原材料、配料方式等,单独的企业中工厂主无法掌控工厂以外的事情,如果是垂直一体化组织,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的改造“一条龙”生产,有利于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

4、避免资源浪费,加快新产品开发

垂直一体化打造“销”一条龙,有利于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避免产销不对路造成的商品积压和资源浪费,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三、垂直一体化的弊端

垂直一体化虽然有诸多优势,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实施垂直一体化也存在弊端:

1、垂直一体化降低企业对环境变化快速反应的灵活性

当环境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相抵触时,企业需要改变战略,见机行事。IBM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不仅生产电脑主机,还自己生产电脑零配件。这是属于后向一体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个人电脑风靡全球,造成主机电脑销量陡然下降,这时IBM公司意识到自身主机电脑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过剩,公司不得不花费巨资,削减部分生产能力,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

2、利润越大,风险越大

垂直一体化提高了行业投资,提高了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也增加了商业风险。一旦行业变化,对以前投资设备放弃或改造所需代价较大。

3、垂直一体化需要多样化的管理技能

第8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范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使企业工作更为方便和高效,但在应用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化的环境下,企业、社会要求内部审计环境、审计线索、安全控制、审计内容、审计技术等方面都要做出重要变更。审计对象从传统的被审单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制账、表、证转变为无纸化的电子数据、文件;审计方式从审计人员采用传统的手工翻账、计算、记录、核对转变为通过鼠标的点击方式;审计的范围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被审单位的纸制资料、数据,而是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业务处理系统、电子数据、文件以及软、硬件获取、操作安全性等多个方面。

二、信息化技术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对信息的产生和处理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信息的需求上的变化日新予以。同时影响并改变着内部审计的范围、内容与方法,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

1.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在过去的20年间,企业的经营模式因信息化推进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加速了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工具,手段的变更不但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通过信息系统获得审计所需的数据和信息,而以往只能手工录入或取得;获得的数据由以往的记录在纸质介体上,容易丢失或因环境变更而损坏,变成利用电脑硬件储存,应用更加广泛和便利;在过去,审计人员需携带大量数据进行递交,极不方便,如今,传真,纸质文件等传统手段已经转变为更方便的联网查阅,互联网传输更方便了数据的对比和传输。但同时,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环境也相应变得复杂。

2.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加大了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加大了审计风险。现在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高科技使得舞弊行为更隐蔽难以察觉,从而加大了重大错报风险。例如,利用随机产生程序伪造应收款项或存货的金额;利用报表编制程序快速编制多份虚假财务报表等。其次,在计算机系统中人为修改、删除、隐匿和破坏电子数据变得非常容易。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非法入侵和网络传输故障等均可能对电子数据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泄露电子数据存在被篡改、破坏和丢失的可能性加大了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线索的减少或消失增加了检查风险。传统审计模式下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审计线索清晰。审计人员调阅纸质信息并加上专业判断可以获取和追索审计线索。信息化环境中审计线索更为隐蔽,获取也更为困难。目前很难制定出相应的审计技术、方法和测试指标,这就增加了检查风险。

三、信息化环境下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大环境下,过去用于控制数据安全的人工手段已经渐渐失去作用,面临取消。更多的控制手段通过变更为程序继续发挥着原有的作用,如计算机防火墙,密码控制,程序操控等计算机手段高速发展,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并测试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证据存储在数据库里,采用了新的审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针对重要的会计财务,可使用嵌入式系统进行审计,需审计的数据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采集和收录,并跟进比对,如重要数据有变化,均可在第一时间查看。这些都给内部审计人员带来工作挑战,如何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新的审计技术,是我们迫不及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内部审计如果提留在过去的工作,不能及时适应日益技术化和信息化的新审计环境,不能让内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对内部审计管理进行改革,内部审计的工作将落后于社会,以后的工作更是举步维艰。为了应对这一系列的改变,国内外的企业内部审计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国外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情况国外企业的内部审计发展主要从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控制以及软件的实质性审查进行改进

(1)内控制度的审计。审计的基础和前提是对企业内制制度的审查与评价。如从实施这一角度查看内控制度,部分是可以通过程序进行实施的,而部分是通过企业制度的约束作为实现手段。通过对软件程序的具体设计和运行,使“制度化”控制得到落实的实施,实现真正的“程序化”控制。而通过建立管理工作制度,可以确保内部审计得到有力支持,并保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部分传统的审计内容依旧需要审查,但如今的侧重点已经偏向于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本单位制定各方面制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出意见,制度实施过程中,积极进行定期审计或不定期检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是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在审计过程中,会计数据达到安全、有效和完整。

(2)实质性审计。在以往落后的手工条件下,审计面对的对象和资料主要是书面形式的。在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人员除了对审查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还负责审查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中的数据文件,其余会计核算由计算机的相关程序完成。现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确保所用的会计软件合法、是否能正确审查数据,以及对机内数据文件的进行审计这些方面。

2.国内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情况

(1)内部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在我国,内部审计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财务审计,而是逐步开始扩大范围(组织经营和管理),如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风险管理等方面。对绩效、经济责任、管理方面、经济合同等进行内部审计,对企业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内部审计日益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2)内部审计针对的内容不断增加,传统内部审计中,关注点在于事后的监督和评价,当今社会对风险管理的观念不断加强,如今的内部审计已经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进行全过程的审计。从前面阶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测量与分析,过程中对企业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最后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及时反馈,并视具体情况商讨是否开展后续的审计。

(3)企业逐步认识到风险,逐步开展量化且持续性的审计手段。目前,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一般只起到了评估作用,只能对企业进行建议。审计的计划对企业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风险战略。使风险管理与内部的审计程序统一;并且根据项目风险对审计项目进行先后分出次序,是内部审计资源可以因审计的风险大小进行合理利用,在高风险领域投放资源更为合理;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提前提出建议,进行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4)规范评价内部审计活动质量。企业通过学习和交流,慢慢建立起有效且全面的内部审计体系(质量与风险管理),将管理贯彻落实在全过程中。内部审计准则中也对内部审计的质量提出了更多改革与保护举措。主要体现在对过程的日常监督、对企业内部做出定期的评价以及再过程中对外部的评价。日常的监督的实现有赖于各方面的管理;企业内部定期评价交由审计主管负责,按照规定的内部审计计划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学习进行加强。企业外部的评价就需要专业机构来完成,外部的检查最低在3年进行一次,也可以在必要时加密和加强力度。

四、国内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技术更加革新,电算化环境下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变革,而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当社会的最终生产能力。如今,具备更多功能的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已经得到了再进一步的发展和革新。设计者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调查和研究,不断在软硬件设施中提高工作的效率,规模化,智能化是环境对内部审核的最高要求。不能熟悉地掌握计算机审计工具,就不能适应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就落后与社会的潮流。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高新技术和针对性的审计软件,从日益增多的数据中找出审计的漏洞与证据,从而展开高效而且有效的审计。现阶段审计的最终决定权还掌握在审计人员手中,计算机只是审计的一种辅助工具,如何杜绝人为干扰,将过往的手工审计经验带入到软件审计过程中是我们将面对的难题。国内企业面临软件的不断更新,将人为操控的风险减少,审计过程只限制于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其余通过智能化模拟进行审计,将风险和参数等一并计算得出。

2.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相爱年代社会环境要求的是不断竞争,因此企业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风险,为此,风险评估已经成为内部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也已经是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对内部审计而言,企业存在风险的领域就是工作中的重点。内部审计已经从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方面的单一控制,进一步参与到公司在利益,价值,日常工作的推进与建设当中。内部审计工作将从事后、静态与现场的传统审计手段,转变为事前或事中,动态与远程审(非现场)审计方向进行发展,摆脱过往的单一内部审计,向综合性审计,外部审计的大环境趋势靠拢。在针对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除了要对内部控制严格把关外,还需要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及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投放更多的关注与控制。在审计中,工作的侧重点不但是测试与控制,还需要对企业风险进行定位分析、提前确认、以及做好防范。而审计是否能发挥出应有的控制以及有效的作用,需要与企业相关部门实时沟通与联系,在对风险管理过程中,审计需要有效地做出针对性检测,及时对风险做出有效的评价和建议,有重大的审计结果需要明确地反应和报告给相关领导部门。并随时跟踪落实情况,以防审计结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和失去控制;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应优先对企业内部进行优先控制,避免个人员铤而走险,顶风舞弊。

3.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不断增强随着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管理层逐渐加强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领导层的认识加深也成为了企业内部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关键保证。因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领导层会为内部审计提供更为方便的条件及地位保证,上层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力支持,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由原来的“秘密警察”转变为“管理层的资深顾问”,而内部审计人员也必定和企业部门进行更多交流和咨询,增加企业整体性和灵活性。我国企业当前的内部对审计部门的设置通常有五种模式,一,归于财务部门管理;二,由财务总监领导;三,总经理(首席执行官)领导;四,隶属于监事会;五,隶属于董事会。其中以第四、第五种模式最为广受欢迎。内部审计所处的层次比较高,相应的独立性很强。而且随着信息化环境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直接服务于全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的组织模式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五、小结

第9篇: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字协同商务信息化商业战略信息共享

协同商务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务手段,协同商务实现的关键是无阻碍沟通和商务过程的协同。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1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Gartner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加速了财务统计等业务。但是由于受IT技术发展的限制,原本是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信息化应用。由于Internet的问世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ERP系统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管理,包括网上采购、竞购与拍卖和反拍卖等。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管理。

第三阶段,协同商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业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他帮助企业同其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相对于ERP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协同商务则更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2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库存;减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包含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2.1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

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节了解企业,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使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

3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软件、服务,协同商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协同开发、协同制造直至协同服务。因此,协同商务在企业中实施后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内外部环境,以达成最佳优势。成功实施协同商务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协同商务是一种商业战略

协同商务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一直把协同商务仅仅当作一套信息系统,这也是协同商务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协同商务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将“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谋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业今后的经营战略,并指定高层全程负责协同商务的项目过程。由于协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应该与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组,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进行清晰的定义,取得共识,并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实现。把协同商务列入企业的战略,这是协同商务成功的前提。

3.2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基础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商务的协同,“共赢”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充分的价值点来说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建设。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协同商务价值点在于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原料库的数据信息,甚至让供应商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商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而企业也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及时获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技术发展、质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配件设计,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下游经销商而言,协同商务的价值点在于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成品的库存乃至生产信息,帮助经销商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从经销商及时获取库存信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

3.3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协同的主要途径,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但迄今为止,企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异常的困难。例如,经销商终端的数据采集就是令很多企业头痛的一件事。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很多经销商都拒绝提供这一数据。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协同的基础,但信任也是影响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信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取决于核心企业与各个经销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业的信誉,需要企业与各方不断地沟通,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全胜.电子商务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敏学.电子商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