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端餐饮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定制年夜饭最受欢迎
以年夜饭为代表的餐饮业成为“春节经济”传统的挣钱大户。然而,今年的年夜饭市场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热门餐饮企业的年夜饭早在去年中旬就预订完毕,而一些中高档餐饮企业和星级饭店遭受冷遇。分析人士指出,“冷热不均”的现象主要是限制“三公消费”以及“反浪费”之风所致。
“最近收到了好几条取消饭局的消息。”昨日,济南某餐饮门店的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年底许多公司的年会、答谢会都取消了。
在济南某股份制银行工作的小王称,以往公司年会都会在较为高档的酒店或者度假村举办,“大餐+抽奖”成为每年年底的重头戏,然而今年取消了抽奖环节,而大餐则改为了“自助餐”,“说是自助餐,实际上是食堂餐,只供8个菜选择。”小王苦笑着说。
自2012年底以来,中央陆续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狠刹“舌尖上的浪费”。“节俭之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高端餐饮、白酒受到极大冲击。据市场人士预测,在“三公消费”受限以及“反浪费”呼声之下,高档饭店年初的营业额有可能比去年同期下降两成左右,同时饭店高档食材和高档白酒的销售量也出现了三成左右的下滑。
而为了稳定营业收入,不少高端餐饮企业只能通过降低单价或与旅游业联合营销等方式以求应对。“降价及团餐不能成为高端餐饮自救的长久之计。”在业内人士看来,高端餐饮业发展不能依靠政务消费以及公款吃喝支持,需转变经营,在特色上下功夫,吸引更多消费者。
与高端餐饮遇冷相比,中端餐饮业明显受到追捧。“今年,能带走的打包年夜饭很受欢迎,最近来咨询的市民特别多。”近日,泉城广场附近某大酒店经理称,进入一月份后,酒店就开始了年夜饭预订,除了可以在酒店包间就餐外,更推出了可打包带回家的定制年夜饭,不少市民知道后,就纷纷来电咨询。
据介绍,定制打包年夜饭是该酒店去年的一项创新。最开始该酒店发现网上的定制年夜饭比较火爆,于是借鉴该创意,推出了酒店自己的打包定制年夜饭。“酒店推出这种服务,比网上更有优势,毕竟酒店的饭菜品质有一定保证,而且消费者取货也比较方便。”
据悉,目前这种打包定制年夜饭很受欢迎,去年一经推出就卖出了六十份。而现在一天就有十多个电话咨询和预订。根据目前的形式,今年的预订量会更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数酒楼年夜饭上座率还比较好,年夜饭套餐价格也未提价,从几百元一桌到1888元一桌都有,还有的是以人头收费,从200多元一位到400多元一位都有。泺源大街一家星级酒店经理表示,今年的预订情况和往年差不多。
泺源大街某星级酒店推出的套餐价格有1580元和1880元,其中有6个凉菜,12个热菜,热菜有荤素海鲜等,可供10位消费者就餐,酒水可自带。而另外一家星级酒店推出的是300元/位和488元/位,另外加收15%的服务费,也是6个凉菜,8―10个热菜,外加点心、水饺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端餐饮业的火爆主要是由刚性需求支撑,走亲访友是春节期间的重头大戏。有分析人士称,中端餐饮业基本没有包间费、最低消费等规定,价格相对合理,因此会更受消费者热捧。
春节出游人数增长100%
春节出游也是春节产业链的一大重要内容,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2015年春节旅游调查分析,多国签证政策利好及人民币升值掀起了出境游高峰。而携程网近日《2015中国人春节出游意愿调查报告》也显示,超50%有出行意愿的旅游者选择出境游。
“去日本的酒店机票都订好了,年前出发,正月初三回国。 ”市民吕女士为春节的出境游做了充足准备,今年像吕女士一家在国外过春节的家庭比往年增多。而携程网的报告则预测2015年春节将现“史上最大出国过年旅游潮”。携程网统计数据显示,自由行和跟团游线路报名出行人数增长100%以上,日本成为今年春节最热门的出境目的地之一。日本政府观光局数据统计,2014年访日外国旅客中中国内地旅客人数位列第三。
欧洲位列国人春节最向往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之一。从目前的汇率来看,100欧元约等于710.05元人民币,比去年上半年1欧元约兑人民币8.5482元便宜许多。记者采访岛城几家大型旅行社了解到,与往年相比,今年出境游产品中自由行最受欢迎,因此多家旅行社临时增加了多个自由行套餐供市民选择。携程网的报告显示,2015年春节出境游选择自助游的比例为68.41%。
携程网的报告显示,国内目的地集中在传统、热门的旅游胜地,如三亚、云南(丽江、昆明、大理等),其次是厦门、东北(哈尔滨、吉林等)。携程网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前往东北的旅游团预计总出行人数同比增长将超过300%。
“最受欢迎的就是雪乡、长白山这些路线,从青岛来看,因为同样是北方地区,因此雪乡这些东北典型的旅游资源对我们的吸引力还不是太大,相对来讲,东北线路对南方人的吸引力更大。 ”姜先生告诉记者。
在消费水平上,国人也越来越有钱,在春节相比平时旅游更愿意花钱, 30%客户认为3001-5000元是较为合适的人均消费,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每人将花5000元以上在旅游上。调查还发现,旅游者对价格的关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这主要因为40岁以上国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强,且更为看重春节出游对家庭的影响,愿意投入更高的旅游费用。
部分电商,春节不打烊
春节临近,网上各种年货铆足了劲促销。记者留意到,不少网店卖家在店铺内已注明年前发货的最后期限,原因是“快递哥要放假”了。
虽然国家邮政局要求快递企业,全力保障春节前“不休网、不拒收、不积压”,但按惯例,不少快递员要提前返乡。
2月10日,是多数快递公司进入“春节模式”的分水岭。即使多数快递公司再三强调会在春节期间正常运营,但事实上,很多网店会进入“既不收,也不送”的状态。
不过,记者了解到,部分实力型电商平台准备瞅准这个“空当”,凭借自建物流体系,好好做做春节生意。
日前,国家邮政局要求快递企业在春节期间不得拒收快递。但事实上,快递行业“春节模式”已浮现,“从2月1日开始,有些快递陆续放假了,所以你下单要尽早了。”一家售卖女装的电商客服昨对记者说,“到2月7日,偏远的地方不准备发货了,江浙沪的,延迟到2月10日前后。”
在网上,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卖家在店铺内挂出了最后发货时间。
“最近在网上买年货的人比较多,所以包裹派送量有点大,但我们这边最早回家的人买的火车票是2月5日。”中通快递一位姓马的快递员说。
记者看到一份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较多的快递春节放假表,其中提醒:申通快递将在春节前7天停止收件;圆通速递的用户最好在2月10日前完成投件;中通快递的用户最好在2月15日前完成投件;韵达快递将在2月14日、15日左右停止江浙沪区域的收件业务。
“这些快递公司虽说会正常运营,但收件和派件已没人了,即使你要求他们一定要来收件,他们也没法保证到货时间。”一位业内人士说。
不过也有例外,顺丰和EMS已明确表态,春节期间照常提供收派件服务。
顺丰速运浙江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期间顺丰正常营运,但每个包裹需多收10元,时效性会比往常弱一些。
从腊月二十开始,直到快递员正月十五复工,差不多有近一个月的空窗期。
在往年,每到春节,消费者、商家、快递三方“刀枪入库”,各回各家过年,春节这个传统假日经济时段似乎和快递企业关系不大。
不过,托“懒人经济”的福,“春节遇淡季”已成过去。去年,已经有个别电商平台放出了“春节不打烊”的口号,而今年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准备掘金春节的“假日经济”。
顺丰方面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外出旅游者“边游边购边邮”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带来了春节快递量的增长,可见春节“假日经济”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不久前,苏宁易购方面了一批海报:“春节物流我不休,做不好的是小狗”、“春节物流我不休,做不到的1定有”、“春节物流我不休,放心绝对没猫事”。其目的,就是挖苦其他电商平台放弃春节这个黄金周。
苏宁易购还向各家电商发出邀约,邀请各家来晒晒春节黄金周的年货配送大数据。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36-02
人生有几个转折点,毫无疑问学子们面临的重要选择之一就是高考,而大学毕业又面临着步入社会、实习和就业的人生转折。每年,各个高等院校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生面临就业。在这影响毕业生一生的路口,就业的选择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如果把握得好,前面就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若把握不好,那就要费一番周折了。
一 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当下,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把高校毕业生视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分重要。
今天的高等教育走过了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正在向普及型迈开大步。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逼近700万人。面对如此形势,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实现良好就业已经成为检验其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独立学院凭着自身的办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甚至将就业比作学校的生命线,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独立学院究竟有哪些办学特色让他们培养的人才脱颖而出呢?
1.独立学院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虽然,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职院校以及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更加完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更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比普通高校的研究型人才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通过建设科技合作基地、实践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了解社会需求,而且在进入社会以前就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独立学院学生是否被社会认可,直接表现在学生就业方面
影响独立学院生源的直接因素是学院的就业率,因此就业向来就是学院重要的工作,它们不断创新就业机制,探索传统就业形势外的新的就业渠道,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社会所用。
基于以上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众多高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就业,达到“多就业”,提高学院的就业率,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学院高端就业率,做到“就好业”。
下面就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做一些探讨。
二 锦城学院如何开展就业工作
当前锦城学院在就业工作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成绩,“就读锦城,锦绣前程”已逐渐成为社会和家长的共识。在就业工作中,锦城学院连续5年的高就业率不仅与每年超过百场的招聘会(校园招聘会和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人员的细致工作和个性化的指导分不开。
1.三练三创总公司特色教育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解决现代很多大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问题,学院大力推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大教育”之一的“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三练”即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三创”即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实践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经环节,学院开展“三练三创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三练三创总公司至今已陆陆续续成立多家学生模拟公司――七将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校园印务中心、耕作轩书屋、校园图文中心、上善轩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锦汇绿色物流中心、锦城洗涤中心、三联三创办公室以及学生农场总公司,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管理知识,以创业带动学业,以学业促进创业,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经营、学会创业。
劳动和创业是学院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已作为必修课,纳入总的学分安排。学院不仅要求学生上劳动课、创业课,而且要求学生写创业方案,参加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实行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此外学院还为毕业后准备创业的同学开设了SYB创业培训课。将劳动和创业纳入必修课,有利于学生学好生存的本领;有利于养成劳动的习惯,完善其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扎实认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
锦城学院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近几年不仅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国家级的奖项也陆续收入囊中。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毕业后创业,既实现了自我就业,又实现了高层次的就业。
2.岗位调查报告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个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首先就必须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青年人初入社会都想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接下来就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比如,专业水平、特长或过人之处,包括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岗位要求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有知识、有经验、忠诚敬业、动手能力强,然而这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素质。
锦城学院各系在2012年都进行了就业岗位的调查,学院各系均已推出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报告不仅展示了特定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而且展示了各个岗位工作内容、职责、权限、任职条件等。调查报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有的专业对应几个或十几个、几十个岗位,只要学生比照一下,就能发现自己所具有的素质能不能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大学英语四级的英语水平,学生就要保证在校期间达到这个水平,才能在就业时满足就业单位的基本条件。调查报告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指导。
3.就业指导必修课和学院就业部的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在学院的支持下,就业指导课被列为必修课。同时,学院还组织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从就业政策与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择业准备、择业技巧及应聘面试、现代信息技术在择业中的应用、择业手续的办理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地教育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规划的理念,合理进行生涯规划;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更重要的方面是指导毕业生适应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教会学生找工作。
锦城学院非常重视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就业工作负责人会定期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他们集指导、咨询、教育、管理、服务、研究于一身,建成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
此外,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学院就业部出版了《就业指导报》,免费向相关年级的学生发放,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开辟了就业指导的新阵地。
4.其他努力和方法
第一,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锦城学院构建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四个合作平台”,帮助用人单位和学生做好就业信息的沟通,增进了解。
第二,成立了包括就业指导咨询在内的“锦城之约――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咨询”,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成长指导和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
第三,扩大就业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帮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院各部门的不懈努力,锦城学院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几年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学院一直提倡学生要“多就业,就好业”,在学生高端就业方面不懈努力。
三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当前独立学院就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1)独立学院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就业供求信息传达速度较慢。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做好就业信息服务,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信息库,建立自己的就业信息库,使毕业生能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相关单位的信息。同时要改进就业网的功能模块,优化毕业生数据系统,建设好微博、微信、短信平台。(2)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心态上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就业心理定位较高。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客观条件允许我做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判断自我价值以及时作出行动。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再创业,要求我校学生立足现实,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3)用人单位成为就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较少,推荐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针对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较为成熟的优势资源和政府资源,拓展就业渠道网络和就业信息平台,向更多的合作企事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汪达、张惠丽.就业指导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燕红.新形势下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
[3]贾国栋.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教育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张举.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
[5]邹广严主编.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土木建筑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6]谢君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1)
[7]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8]易理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着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着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包为何会在作为推动自由贸易发展主力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吸引政府、民众和媒体的广泛注意,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及发展出发,讨论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包业务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助(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波涛汹涌的“单身潮”,据统计,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当中,适婚青年的单身率达到了30%以上。于是乎,近年来传统的“相亲”,经各种形式改良后也随着兴起。相亲产业已经成为新朝阳行业,据保守预测,全国相亲婚恋市场可开发的商机每年高达数百亿人民币,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相亲是现代人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糅合而成的新式婚介方式,为单身族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婚恋交友的平台。相亲在形式与方式上包括:亲戚朋友媒婆介绍的传统相亲、参加相亲大会与各主题交友派对、通过婚恋交友网站的新型网络相亲方式、由婚介公司委派“婚姻经纪人’:(即“婚姻猎头”)的方式相亲找对象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大量都市男女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无暇顾及个人婚姻问题,“剩男”、“剩女”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2011年5月21日召开的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文化变迁之“剩男剩女”学术研讨会上,组委会专家公布了一份“剩男剩女”婚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目前适婚未婚的单身人群有1.6亿人,被婚恋困扰人群达2.8亿人。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各种各样的相亲活动和相亲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如荼如火地进行着,并且形成了浓郁的相亲文化。
相亲经济趋热原因
在婚姻自由的时代为何传统的相亲活动如此火爆?“相亲经济”如此红火?
相亲激活多方利益群体
“父母已下了最后通牒,今年过年必须带女友回家。”单身族刘先生坦言,相亲是为了“五一”回家时能有个交代。年逾30岁的刘先生家在外地,在宜昌某事业单位工作的他尽管平时也有不少同事、朋友热心地为他张罗对象,可很难找到感觉。最近,他主动报名参加了万人相亲大会。对此,刘先生无奈地表示:“没办法,虽然我自己不急,可父母那关不好过啊!”
某市举办的相亲大会引来了上千名青年男女,许多单位甚至组团前来报名。相亲活动的火爆直接带动了“相亲经济”,饭店、婚纱摄影、相亲策划者甚至家电行业等多方利益群体都能找到各自的兴奋点。“万人相亲是一个大商机。”天长地久婚纱摄影董事长秦向军告诉记者,“这些相亲的青年是潜在的消费群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走进婚礼的殿堂,如果提前锁定时尚高端的目标客户,不仅展示了自己,更赢得了客户。”
除影楼外,家电行业似乎也成了“相亲经济”的受益者,有消息称相亲节启动才短短几天,就吸引了不少家电行业商家的鼎力支持,其中国美电器甚至计划为相亲报名者派送总价值达10万元的专用消费券。
剩男剩女多结婚成本高
在婚博会报名现场,在银行工作的刘女士说:“我们单位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现在生个男的,如同建设银行,生个女的等于招商银行。因为男方要存钱准备结婚,女方则可以收取彩礼,可以招财引资。”
另一名女士也说起了自己的女儿:“她就是要求太高了,去年跟前年的相亲活动都参加了,就是没有合适的。”相对剩女的惜嫁,男子则受困于越来越高的结婚成本。
宜昌社科联主席熊文斌认为,致使成年人未婚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当前社会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其中重要的一条。由于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男性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未婚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
男性结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在宜昌普遍存在。比如在城区,女方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有学历,各种条件要比女方高,而男方只能找相对于自身条件较低的女性。在农村,由于彩礼及盖房的压力,也导致了男性结婚的成本提高。
在宜昌结婚平均费用为6万元左右,这仅仅包括请客、拍婚纱照等。如果算上买房,则需要花费几十万元,在宜昌买个房子没有父母资助,很难想象。“孩子结婚的事情,可能是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来准备的,为的就是这几天。”熊文斌说。
相亲经济潜在利润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下,青年男女因为社交范围的局限而选择‘相亲’来解决个人的婚恋问题。一种表现形式是古代红娘式一对一的介绍;另一种则是由主办方的各种活动,小型的如旅游、聚餐,大型的就如‘万人相亲会’这样的大型交友活动。而这些活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以交友网站为例,“单身交友派对”最低标准,每人收费在100—200元之间,500人便是近十万元,而网站所需承担的不过是为数不多的场地租赁费。而更为高端的交友派对动辄收费就是上千元,有的甚至达到数十万元的天价。一个名为“全球私人甄选派对”男嘉宾的参加费用竟然高达每位18万元,而其参加的条件之一是“个人净资产三千万以上”。对于女嘉宾虽然是免费参加,但对其自身条件的要求可谓苛刻之极,除了青春貌美、气质优雅、才华出众外,还得品性纯良、家教严谨等。主办方还专门为甄选女嘉宾设立了初赛、复赛、决赛,过程如同选美一般。
为子女提供更加美好的将来,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就在前不久,汇丰所了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九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进行的理财需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是中高收入人群最为关心的理财需求。
正是看中了子女教育中所孕育的独特市场机会,越来越多的银行把服务延伸到这些“祖国的花朵”上。正值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针对少年儿童开设的儿童账户、宝宝定投等活动几乎成为了各家金融机构宣传的主打项目。
除了几乎同质化的儿童账户竞争之外,很多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小”客户以及“小”客户的家长,在提供富于特色、满足青少年发展需求的增值服务上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银行为增加其社会影响力,冠名赞助的青少年活动并不仅限于本行的VIP客户子女参加,也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参与和学习的机会。
青少年高尔夫赛事
高尔夫运动以优雅和严谨而著称,如今已经风靡全球,既是一种运动,又成为了一种文化。青少年高尔夫运动的推广,一方面让孩子们更早有机会接触到这项运动,另外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尔夫运动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很多银行的贵宾服务中,都把为贵宾客户提供免费的高尔夫练习、定时举办贵宾客户高尔夫业余赛事作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现在,也有不少银行把服务的对象瞄准了为贵宾客户子女所提供的高尔夫培训,如招行就曾为金葵花客户提供少儿高尔夫启蒙的课程,让孩子在球场上挥出自己的“第一杆”。此外,像汇丰、中信银行已经把举办青少年高尔夫赛事作为了一项长期性计划。
中信银行青少年高尔夫球对抗赛。中信银行的青少年高尔夫球对抗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今年第四届赛事正如期展开。报名选手主要限于,中信银行贵宾理财客户或是白金信用卡客户及准客户的18周岁以下(不含18岁)子女。也就是说,这一赛事的比赛选手主要为中信银行贵宾客户的子女。
据中信银行介绍,高尔夫球对抗赛采用区域对抗赛制,分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四个大区举行选拔赛,在男、女子A组(15~17岁)、B组(13~14岁)、c(11~12岁)、D(9~10岁)、E(8岁及以下)共十个组别选出前三名共30位选手参加年终总决赛,并决出区域优胜队。
除了选拔青少年高尔夫运动人才之外,中信银行还把这一赛事作为了密切沟通客户关系,加强青少年选手和家长沟通的机会。“比如我们在不同赛区都选择了特定的日子开赛。”中信的有关人士说,华东区比赛选择了在今年的母亲节开赛,华北区选择在今年的儿童节开赛,而华南区则将在父亲节上开球。在对抗赛进行的过程中,中信银行还将承担参赛选手比赛当天的果岭费、球童费和餐饮费用等等。
中高协――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发展计划。除了赞助成人的高尔夫赛事外,汇丰也把眼光瞄向了青少年高尔夫运动。目前,汇丰就已经和中国高尔夫协会联合推出了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发展计划。这也是是国内唯一经官方认可、第一个长期、系统、全面针对青少年高尔夫运动发展的计划。据介绍,邀请优秀的青少年高尔夫球手参加“汇丰冠军赛”和“汇丰女子冠军赛”等由汇丰赞助的职业高尔夫赛事,为他们提供机会与世界顶级高尔夫球手同场竞技,是此计划的一大亮点。
与中信银行主要为客户子女举办对抗赛所不同的是,汇丰的此项计划主要目的在于选拔青少年高尔夫人才。其中,汇丰每年举行的全国青少年高尔夫冠军赛,参赛选手为具有中国国际,6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男女选手;而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球公开赛的参赛选手则无论其国籍。同时,参赛选手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目前这两个赛事的报名要求为参赛选手在过去一年内平均成绩低于110杆。
小当家“剑”证勇气
和高尔夫球一样,击剑同样是一项具有贵族气息的运动。尤其是加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仲满夺得男子佩剑冠军后,更是激起了不少青少年学习击剑的热情。
作为中国国家击剑队主赞助商的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趁着这股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小小当家,‘剑’证勇气”――2009年中国少年健康成长体验暨东亚银行杯全国少年击剑PK赛。
东亚中国副行长林志民先生指出,东亚银行在针对其少年的理财品牌‘聪明小当家’举办少年活动时,就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其情商特质表现并不理想。“而击剑适合孩子锻炼心理素质,击剑将赋予他们自信、勇敢、坚韧、冷静和果断的心性。同时6~13岁也是击剑启蒙的最好时机。”
据了解,在此次活动中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到各地的指定网点为小当家报名,同时东亚会组织合作机构为青少年进行击剑的培训,在经历各地的分站赛后,获胜家庭就可参加成长体验营暨总决赛。由于此项活动主要在于为青少年提供接触击剑这一运动的机会,因此竞争的成分并不多。在成长训练营的活动中,除了击剑的比拼外,还可零距离与奥运冠军亲密接触。同时,针对少年心理的素质教育课程、情商游戏;由银行工作人员带来的小小当家理财课;以及寻访外滩、陆家嘴金融中心等活动都将一并开展。
同时,这一活动也并不仅限于东亚银行的客户子女参加。据悉,活动在北京、厦门、青岛、大连、重庆五个城市赛区同期举行分站赛,家长们带着子女到当地的显卓理财中心就可报名,作为东亚的显卓贵宾客户,可直接报名无需报名费用。
光大“财智少年马术营”
今年以来,光大银行在各地成立了多家阳光财富中心,为其高端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在同质化趋势显著的贵宾增值服务内容中,光大别具一格地加入了“财智少年马术营”的活动,这一活动主要是为光大阳光财富中心贵宾客户的青少年子女所提供,同时,通过与中国马术运动协会的合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广普及中国青少年马术运动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转型升级增效;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23-02
一、大力加快中国旅游业的转型
(一)旅游发展观念的转型
一是由常规发展理念向创意发展理念转变。中国旅游业基本形成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个稳定的市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功能也获得较好的发挥。但是,旅游总的来讲还是处在以资源为优势的传统旅游的常规旅游发展模式之中,因此,旅游要在发展观念上由常规发展理念向创意发展理念转变。通过创意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跨越边界的融合和渗透,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和产出,从而促进中国旅游的转型。
二是由单纯发展理念向深度发展理念转变。中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管是山水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品位较高,具有世界顶级的和垄断性特点。但是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以单纯的自然观光型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精品名牌不多,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参与型深度性开发产品开发力投入度不够。据统计,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占整个生态旅游市场份额的81%,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等深度性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19%,这说明旅游产品开发的敏锐度深度性包装性不够。因此,中国的旅游发展观念一定要由单纯发展理念向深度性发展理念转型。
三是由粗放型发展理念向集约化发展理念转变。中国的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低水平、破坏性和重复性等问题,影响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制约了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粗放型增长方式已不再适合旅游新的发展需要,集约化发展已是旅游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的旅游发展观念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
(二)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
一是由数量扩张发展模式向质量提升发展模式转变。旅游业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创立品牌三个阶段,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中国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开发,旅游景区数量众多、特色鲜明,集雄山与大川、历史古迹与现代工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张,旅游消费档次和水平明显提升,以量取胜的旅游产品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因此,中国旅游业今后要按照“做大、做精、做强”的思路,使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从以往依赖资源开发一味增加景区数量的规模扩张,向提升效益质量,提升品质型发展模式转变。
二是由简单发展模式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中国旅游的发展一般是依靠景点为核心要素而进行建设开发的,国内外游客大都也是抱着对中国的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的一种好奇的心态来观光的,所以游客停留在旅游景区的时间就很短,旅游的增加值不多,旅游的产出率不高。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旅游者渴望得到一种新的环境生活体验和心灵净化的安宁,以及人生价值的升华。因此,中国的旅游就急待转型,必须从由简单发展模式向综合发展模式转变。由简单模式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运动、科考、保健、养生、体验、探险等综合性旅游模式转型。
三是由独立经营发展模式向市场经营发展模式转变。中国的旅游景点众多,分布广泛,景点独立,因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或是当初对旅游认识方面的原因,致使中国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具有独立经营的特点。没有依据景区的实际和资源优势进行全盘考虑,形成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经营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人增多,人们对旅游的需求,特别是对旅游景点景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有综合性,要有高档次享受消费,因此,中国的旅游应该由独立经营发展模式向市场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三)旅游发展形态的转型
一是由单一经济功能旅游发展形态向复合功能旅游发展形态转变。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全国陆续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正逐步增强,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将扩展到30亿人次,其中入境、出境旅游人数均将达到1亿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就业率,旅游消费对社会消费的拉动率,旅游的产出率,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将更加明显。这些都说明了旅游的复合功能,因此,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发展形态向经济社会复合功能发展形态转变。
二是由低端观光旅游发展形态向高端消费旅游发展形态转变。中国目前的旅游,一般为城市或风景点游览、观光。根据对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观光占旅游人数的48%,主要是短暂停留,这实质上反映中国的旅游还是低端的观光型的,真正意义上的度假游乐闲游所占比重还非常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层次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发生很大变化,希望得到时间比较长的休闲度假、修养疗养、娱乐享受性的旅游,而低端的休闲观光型旅游就不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旅游应由低端的休闲观光旅游发展形态向高端消费式旅游发展形态转变。
三是由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向区域旅游发展形态转变。中国的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即一个景点由一老板开发,一个老板开发也就由这个老板经营。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形态。区域旅游是利用、优化与重组现存的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协同、放大区域旅游的吸引力,达到旅游资源单体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中国的旅游应由景点旅游发展形态向区域旅游发展形态转变。
二、大力加快中国旅游的升级
(一)旅游发展机制的升级
一是推进旅游产业市场化。要构建多元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把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性项目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项目库。旅游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强强联合,形成产权主体多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手段先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大企业集团。
二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要加快旅游业与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旅游产业链。旅游企业要不断创新产品开发理念,策划开发新产品、新线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运动、科考、保健、养生等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开发自助游产品及其相关旅游制造业,使旅游业从静态、单一形态向动态、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是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要激活旅游消费市场,积极开发中华民俗风情文化,把传统民俗活动与旅游活动密切相联,建设具有中华民俗饮食特色,民俗风情特色的文化娱乐园。
(二)旅游产业素质的升级
一是加快中心城区旅游目的地建设。着力打造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中国旅游的市场品牌价值,做响中国旅游品牌。
二是挖掘和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要继续深度挖掘景区中华民族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那些典型的、科学的、古老的、地方的文化内核,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特色,将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与中国原生性、垄断性的自然旅游资源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素质的升级。
三是提升旅游文化产品的品位。提升旅游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最终将落脚在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上。因此,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区域内名牌旅游产品的同时,更是要加快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竞争力。首先是采取多种方式,对现有景区景点的来历、特点等,从政治、历史、地理、天文、气象、生物、生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说深说透,不仅要让游客知其然,还要让游客知其所以然,使游客的直观感觉升华到较高的文化层次。其次是依托一些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适当建设一些人造景点和现代娱乐设施,发挥集群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效应,增强旅游精品的吸金力。
(三)旅游服务质量的升级
一是强化艺术营销提升旅游竞争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景区景点、旅行社与媒体的宣传促销作用,形成覆盖广、辐射远、传播快的立体营销网络,将中国的旅游产品更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给游客,在游、购、娱、行等要素上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给游客以全方位和新、奇、美的享受。
一、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 )进口数量增长迅速,市场份额扩大
近年来,中国进口葡萄酒连年大幅增长。自2002年以来,每年进口葡萄酒的增长速度平均在30%左右。2010年葡萄酒进口304903千升,同比增长62.57%,进口数量是2002年进口数量的近10倍。尽管到目前为止,国产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仍达85%,占有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被进口葡萄酒渐渐削弱,进口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6年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6.6%,2007年就增至了10%。目前,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5%。预计未来几年,进口葡萄酒的市场份额将会达到20%。
2005年是进口葡萄酒加速增长的关键一年。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中,中国葡萄酒的进口数量一直保持在4万千升左右,2005年的进口量超过了5万千升,2006年更是出现井喷式增长,一举突破10万千升,此后进口数量一直保持在高位,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影响的年份,也没有出现下降。2010年进口数量更是飞速增长,突破了30万千升大关。
据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地区波尔多葡萄酒进口数量从2000年近20万升上涨至2009年的1370万升,共翻了68倍。2009年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大陆地区仍实现7400万欧元交易额,涨幅高达40%,进口量与2008年相比涨幅高达97%。2010年,中国波尔多葡萄酒进口量增长71%,高达1900万升,进口额上涨98%,增至12500欧元,并成为波尔多葡萄酒的第二大海外市场。
(二)瓶装酒数量超过散装酒数量,自主品牌市场扩张
进口葡萄酒主要有瓶装(一般指2升以下小包装酒)和散装(一般指2升以上打包装酒)两种,另外还有一小部分蒸馏葡萄酒制得的烈酒。据了解,2升以上进口葡萄酒,一小部分是原瓶进口的,而大部分为大桶装散酒作为国内葡萄酒的原料。2009年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散装葡萄酒的进口数量一直超过瓶装葡萄酒的进口数量,而随着2升以下包装的进口葡萄酒数量快速增长,这种格局在2009年终于被打破,2升以下的瓶装葡萄酒数量超过了2升以上散装酒的数量,且在2010年,这一趋势得到了延续(图1)。
2005年,瓶装葡萄酒的进口量是散装的20%,瓶装酒在2006和2007连续两年获得差不多100%的增长后,到了2007年这一比率就上升到了50%。2008年,在进口葡萄酒总量增长22%的情况下,包装在2升以下瓶装葡萄酒的进口数量比2007年增长了36%。2009年两升以下包装的葡萄酒91034千升,比2008年大幅增长58.31%,两升以上包装的葡萄酒80197千升,比2008年减少24.11%。至此,瓶装酒总量上开始超过散装酒。以全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口岸上海为例,2001-2003瓶装葡萄酒的进口增长71.2%,2004-2007年达96.6%,2007年比2006年猛增1.2倍,2008年,上海口岸进口瓶装葡萄酒约2.5万千升,占全国葡萄酒进口总量的48%,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口岸。
从2010年进口数据来看,瓶装酒进口量依然高于散装酒,其中,装入2升及以下容器的鲜葡萄酿造的酒进口146295.8千升,同比增长60.7%;装入2升以上容器的鲜葡萄酿造的酒进口137061.2千升,同比增长70.91%,同比增长76.83%。
瓶装酒进口数量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自主品牌进口葡萄酒对市场的冲击加大,而之前国内流行的进口原酒国内品牌贴牌的市场则相对萎缩。
(三)价格下降,性价比提高
一直以来,在消费者的眼里,进口葡萄酒一直是高档葡萄酒的代名词,国内大多数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价格昂贵”,它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型的宴会和聚会中,但目前这种现象正在发生着变化,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已经日渐“平民化。
首先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由入世前65%下调至目前的10%,对进口葡萄酒的终端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次,中国葡萄酒市场日趋多元而成熟,消费者的消费也日趋理性,对进口葡萄酒的消费也由原来的炫耀性消费变成了一种对生活品质和时尚的追求。消费者将不再停留在只选择价格昂贵的名酒庄的葡萄酒,而是追求一些性价比较高的葡萄酒。随着国外葡萄酒商在中国市场操作经验的提升,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了产品调整,将中档酒作为开发中国市场的“排头兵”。 西班牙雷拉斯酒庄大中华区总北京雷拉斯公司就以“坚持、规范、平价”为市场推广原则,将“打造进口葡萄酒的平民化消费”为发展口号,大力推动葡萄酒及西班牙文化宣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现在众多进口葡萄酒专卖店,总能找到那种几十块一瓶、很实惠的葡萄酒,而100-200元区间的已经成为各大酒商争夺的主流区间;300元以上可供选择的品牌也很多。甚至一些国产葡萄酒的主流价位,进口葡萄酒都会覆盖。据进口葡萄酒的经销商表示,现在市场上300元以下的进口葡萄酒销量最大,而且价格也越来越实惠。
(四)市场向内陆及二三线城市延伸,市场区域更加深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上海、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线城市是进口葡萄酒的主要消费地区。尤其是华南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商业经济发达,消费能力高,葡萄酒的消费意识较强,广东省消费的进口葡萄酒占到进口葡萄酒的半数以上。
随着进口葡萄酒市场高速发展,进口葡萄酒市场的消费群体也在迅速壮大,人们对进口葡萄酒文化的认知也在逐步提高,对进口葡萄酒的消费热情也在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
现在,全国的主要城市都已不乏进口葡萄酒的身影。特别是江浙一代二三级城市市场发展速度较快,温州、宁波等市场消费力逐渐增大。同时在进口葡萄酒的消费方面正在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高端产品,如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葡萄酒,越来越为富有阶层所钟爱;低端产品,如百元以内的产品,则呈现受到大众型消费者追捧的趋势。
十几年前进口葡萄酒还是一种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消费者还只是在一些高端餐饮场合饮用进口葡萄酒,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时尚和面子。目前,进口葡萄酒销售终端已经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购买,酒店、夜总会、迪厅、卡拉OK厅、酒吧、葡萄酒专业销售店、大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等都已经成为进口葡萄酒的市场销售终端,销售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国外葡萄酒大量进入中国的原因
1. 中国进口葡萄酒的交易费用大幅降低。加入WTO之后,关税一路下调,特别是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进口瓶装葡萄酒关税由43%降到14%,进口散装葡萄酒关税由43%降到20%。进口关税的大幅下调降低了进口成本,给更多的葡萄酒进入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自2006年7月1日起,葡萄酒实施新的《消费税管理办法(试行)》,进口葡萄酒消费税可用进口环节已纳的消费税抵减,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国外葡萄酒进入我国市场。随着葡萄酒进口关税的进一步调整,目前部分中国从部分国家进口葡萄酒的关税已经下降至10%。各种税赋的降低大大降低中国进口葡萄酒的交易费用。
2. 中国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在交易费用降低的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葡萄酒商。由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被广泛认同,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中高档葡萄酒的需求量逐渐增强。我国葡萄酒市场近几年一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中低端市场的利润率长期在10%左右,高端市场利润率则高达30%-50%。巨大的市场潜力与诱人的行业前景,对国外葡萄酒生产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葡萄酒及烈酒商贸展(VINEXPO)近日在上海公布的2011全球市场最新调查报告指出,2005年至2009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上升一倍,达11.56亿瓶,升幅为104%。VINEXPO研究预测,2010至2014年期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将进一步上升19.6%。届时,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消费国,进口葡萄酒进入中国淘金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3. 世界葡萄酒产业产能过剩。上世纪90年代,国际葡萄酒需求旺盛,产能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这导致法国等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国和澳大利亚等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都加大了葡萄的种植面积。而进入21世纪后,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很快显现出来。2005年法国葡萄酒产量超过50万千升,其中约有10万千升卖不出去。与此同时,法国葡萄酒总库存量接近500万千升。以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新世界葡萄酒生产国的国内需求虽然稳步上升,但是仍然消化不了巨大的产能。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消费低迷,则让这种产销矛盾更加突出。《全球饮料市场数据分析与预测》报告称,到2008年,全球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已经连续3年下降。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的统计数据更显示,2008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量为2430万千升,同比减少20万千升,而全球人均消费量则降至40年来的最低点,2009年全球葡萄酒消费延续了下跌趋势。根据 “世界葡萄和葡萄酒组织”最近公布的有关统计数据,2010年全球葡萄酒消费有所回稳,世界第一大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国法国的消费量达294万千升,同比增长0.45%,但是幅度相对较小。供大于求的局面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向中国转移葡萄酒产能的步伐。
4. 进口经销商的强势推动和外国葡萄酒企业的市场推广。进口葡萄酒的利润空间及其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经销商加盟谋求共同发展,包括中粮、张裕等大的国有品牌也参与国际品牌的经销,推动了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一些大型的葡萄酒运营商更是依托强大的集团资源与资金后盾,坚持“品牌+营销”的体验式营销方式,通过邀请法国列级酒庄主、各国酿酒师来访等交流形式,频频加大进口酒的推广力度。同时,国外葡萄酒企业也开始加强推广活动。例如,为了让消费者了解波尔多葡萄酒“平易近人”的一面,法国食品协会从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随时随意波尔多”品酒会,向中国消费者推荐价格亲民的波尔多佳酿。澳大利亚葡萄酒管理局也将投资约50万美元,在中国开展最大规模的推广活动,建立专家网络,扩大消费群体。
5.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是增加中国进口的主要因素之一,葡萄酒进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人民币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了汇率机制改革,并在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中断之后于2010年6月19日重启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到21%。如此大幅度的汇率升值,为国外葡萄酒出口商提供了更大的价格空间,进一步刺激了进口增长。
三、本土企业的应对策略
第一,发展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从企业的角度,应该建立自己的葡萄基地,把基地作为第一车间管理好,实现葡萄酒生产企业与葡萄种植者与原料生产基地的稳定联系,形成具有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是葡萄酒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从政府的角度,对于葡萄酒产业,特别是葡萄种植产业的发展,应当给予补贴性政策,以支持、鼓励产业的健康发展,保证葡萄果农和中小葡萄酒企业的利益。还要建立起政府、行业组织和葡萄酒厂商共同组成的反倾销机制,保护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应加强质量监管、行业引导和技术服务,规范葡萄酒生产经营秩序,提高葡萄酒质量监管水平。
第二,培育本土葡萄酒文化,巩固品牌认知度。我国葡萄酒与外国葡萄酒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以品牌、文化为主的综合实力竞争,而品牌也是以文化为基础的。由于早期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的影响,广大消费者尽管对进口葡萄酒的产地略有了解,但是对进口葡萄酒品牌认知度的远低于国产品牌,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国产品牌占有市场先机。但是,葡萄酒在西方毕竟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进口葡萄酒在文化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文化的渗透也会加剧经济市场的扩张。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代表的外国葡萄酒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并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势必导致进口葡萄酒在市场的扩大。若要巩固本土葡萄酒品牌的认知度,就必须加强对本土葡萄酒文化的培育。虽然中国葡萄酒行业现代化工业生产时间较短,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中国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本土企业应挖掘中国葡萄酒文化的真谛,并从产品的定位、包装等诸多方面去体现本土文化,突出中国葡萄酒的个性,赋予品牌生动鲜活而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走出去”,充分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相对于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大国,中国的葡萄酒生产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学习和借鉴他们丰富的酿造经验、科学合理的储藏形式、先进的管理方式并加以吸收利用,才能够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葡萄酒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受地域、品种以及气候的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产区的葡萄酒风格不同,因此,作为发展壮大及产品多元化的需要,企业势必要走出去,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在利用国外优质生产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还可以通过战略合作关系提升中国本土品牌在高端葡萄酒市场中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的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在全世界布局葡萄酒的生产与销售。中粮集团继去年完成了对智利比斯科特酒庄的收购后,今年初再次收购法国雷沃堡酒庄,并把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的多个酒庄资源列为收购对象;张裕积极布局全国六大优质产区,同时加快国际化步伐,与国外酒庄进行战略合作;王朝酒业也启动了收购计划,投巨资物色国外葡萄园。
参考文献:
从今年刚刚完工的北京欢乐谷,到天津还在筹划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上海仍在发力的上海迪斯尼,再到已于去年动工、总投资约70亿元的”中国目前最大规模”主题公园--安徽芜湖华强旅游城。整个中国似乎都刮起了一场主题公园的旋风。
而一些国际专家”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市场潜力最大,每年至少有1亿人次的潜力,目前还远没有开发出来”的评估,似乎为各地上马主题公园项目的,”狂热”找到了注解。
大批量的客流、大规模的消费、巨额的投资、地方政府的高调投入中国主题公园时代真的来临了么?
十年前的大败退
除去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都在为主题公园建设写下了纲领,其中以长三角地区最为突出:历史名镇周庄正准备以五千年中国文明做主题,兴建投资额为4000万美元的公园,预计在今年年底动工,建成至少需要一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江苏宿迁市最近也提出,力争用两年时间,把项羽故里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搞主题公园真的会稳赚么?
“主题公园在中国的发展一波三折”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原司长魏小安表示。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福禄贝尔、美国科幻乐园、西奇乐园等一批主题公园出现在长三角,游艺设施包括科学科幻、机动游乐、动物观赏等等,让人们眼花缭乱。
“但好景不常,没有多久,这些主题公园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纷纷走向衰败,关门歇业。”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介绍说。
文化产业研究专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花建认为,简单模仿国外主题公园,又缺乏国外主题、专业管理团队等,这是长三角第一波主题公园失败的原因。
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各地共建成2500多座主题公园,但很快便遭遇寒潮,大部分纷纷倒下。
对此,专家的共识是,第一轮的主题公园热普遍存在着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以及仓促上马等诸多问题。
而有幸“存活”到现在的“第一代”主题公园们,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据北京零点市场调查分析公司2002年的一份《新型娱乐设施市场潜力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中国主题公园70%处于亏损状态,真正盈利的只有10%左右。而国内旅游人士估计,在中国目前的2500个主题公园中,约有2/3景点难以收回投资。
成功者的启示
但在普遍亏损的业态下,也有一些“卓而不群”者依然“活得很好”。
“1989年8月建成开园的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旅游微缩景区,被专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
“锦绣中华”投资1亿元人民币,短短1年时间就收回了投资;“民俗文化村”投资1.l亿元,1年半时间就收回了投资;“世界之窗”投资6亿元,3年半时间就收回了投资。13年来,华侨城主题公园仅开放了近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8亿元,累计营业收入就已达到50.1亿元,利润总额已达15.2亿元。”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刚介绍说。
广州恭本旅游文化传播公司副总经理盛代宏向《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不仅有高回报率,而且主题旅游景区对所在地区经济也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香港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为应对经济不景气,时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财政预算案中,提出税务宽减、推动基建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举措,这其中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是首推建造迪斯尼乐园项目。”
“主题公园投资建设多与房地产开发有密切联系。一个高水准和成功的大型主题公园项目所产生的最大效益,往往不是自身的经营收入和利润,而是对附近一定区域内的房地产升值产生很明显的推动作用。“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副巡视员蔡家成博士分析说。
专家还认为,收入结构单一是国内主题公园亏损的一大原因。世界上成功的主题公园主要盈利点是娱乐、餐饮、住宿等设施项目,门票收入只作为日常维护费用的弥补,而目前国内大部分主题公园都将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靠门票还是靠餐饮和商品,我觉得在经营中不是主要问题,最关键还是游客量,因为主题公园的餐饮和商品只是补充,我们的相关调研结果是,只有20%的游客有购物的需求,50%的游客有餐饮需求。“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刚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业内人士介绍,在美国,建设主题公园实行商业利益优先的原则。比如说,一座主题公园在设计之初先要经过一番完整的商业测算,算清楚游客最佳的参与方式、逗留时间、旅游动机、旅行方式、消费额度等,然后再确定”有市场”的主题。比如,迪士尼位于洛杉矶的首座乐园,与之后在奥兰多建造的另一个迪士尼就在内容、主题上各有特色,并没有发生人们预想的冲突。
中国主题公园:前景可观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1.4亿之多的国际游客,占全球国际游客总量的8.6%。“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专家组组长石培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也透露:由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十一五”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而在全球范围内,主题公园在整个旅游业市场的份额中占有可观的比例。
“去年全球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的大型主题公园共有362个,接待游客6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51亿美元。公园的数量、游客人数和收入分别比1990增加57%、96%和92%。”
正在做主题公园方面博士论文的王刚调查发现,主题公园最发达的地区在北美洲,但亚洲是全球主题公园争展最快的地区”
美国著名旅游研究组织ERA(经济研究所)研究员chris L・yoshwii也认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市场发展潜力最大,每年至少有1亿人次的潜力,”目前还远没有开发出来。“
对此,深圳“锦绣中华”的策划者和操作者之一、有着”中国主题公园之父”之称的香港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马志民认为:”国际旅游的最大市场是外国人市场,而非华人市场,因此那些品质高、具有鲜明主题特色、而且不断创新的主题公园会不断散发出活力来。”
马志民认为,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应该有三大趋势:一是以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这是我们的优势和强项,也是外国人最喜欢的:二是休闲度假型的主题公园;三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表现科技的主题公园也将大放异彩。
观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主题公园
嘉宾:
盛代宏广州恭本旅游文化传播公司副总经理
王刚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蔡家成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副巡视员
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旅游规划中心主任
记者:外资、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在进入旅游业、以及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时,为何喜欢选择以主题公园为突破口?
蔡家成:目前我国对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项目投资建设的准入有很多很严格的限制,诸如国家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制约及有关部门的干预,而主题公园投资开发基本上没有这类制约和限制。
从性质特征看,主题公园投资建设多与房地产开发有密切联系。一个高水准和成功的大型主题公园项目所产生的最大效益,往往不是自身的经营收入和利润,而是对附近一定区域内的房地产升值产生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因此,大投资商进入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投资开发旅游业,很容易在主题公园项目上与地方、城市政府产生共鸣,达成协议。
石培华:长三角的主题公园热,是一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长三角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人们对商务、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日益明显,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都市旅游逐步发育成熟,这就催生了现在的长三角主题公园热。
同时,这一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城市运营能力、土地高价值、文化水平都很高,经济综合性强,造就了庞大的本土市场支撑。加上长三角的国际化水平很高,消费新产品的能力很强,引领现代时尚,所以这个区域很可能成为全国都市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代表中国娱乐业的最前沿,文化产业创意性较强,内涵较深,商业模式多元,长三角的主题公园就像一个“大众情人”,价值多元化,可以说是个千面主题公园,这就与中西部的主题公园只有原创性形成对比,土地性质单一使它只能成为单面的主题公园。
盛代宏: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使得上海有很大机会继纽约、伦敦之后,成为第三个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则是亚洲最具竞争力的金融中心。
这就使得长三角各地市雄心勃勃,要在中国的整体发展中确立自己的地位,所以他们都在刻苦练剑,练剑先修剑谱,打出旅游业这张公关名片。政府加大推导力度,以点及面,全面推动城市发展。
王刚:由于大型的主题公园投资巨大,需要有一定的经济环境,需要很大的市场来支撑,同时,由于它的建设又会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大型的主题公园一般都选择在中心城市建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是比较适合主题公园发展的地区。
记者:要支撑一个投资上亿的主题公园,其身后必须有一个相应数量的消费群体。你认为国内的消费市场能消化掉这些主题公园吗?新建的主题公园如何避免这些因素,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局面?
石培华:在激烈的竞争下,如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协调,竞争难免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经济本身就要求竞争,是无可厚非的。不可能说无锡的市长在建设主题公园,常州的市长就不建设主题公园了,相反,还会有一种竞争心理,别人要建我们也要建,成了一种动力。
如果五个城市建设一座主题公园当然更好,但这是做不到的,所以需要宏观规划和协调。但不能简单的从量上来控制,需要在规划上进行限制,需要分类进行指导,就主题公园的性质批复什么样的土地,在类型上进行引导,主题公园要有差异性,以取得综合效益为目的。
蔡家成:以长三角为典型代表的新一轮主题公园热也确实需要冷静思考。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均比较高,生产和消费规模巨大,在中国东部三大重点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并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强劲龙头与沿海开放经济带在中心部位交汇,科学选择主题、确定适度数量和投资规模的主题公园,预期效益和发展前景是不错的。
盛代宏:肯定会有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就是闭门造车。这就需要地方领导有个开阔的视野,不要总认为自己的主题公园最好,要走出去,看别人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样,避免重复。
如果现在他们能够意识到会相互之间会争夺客源那就更好了,这么多的主题公园势必会造成分流。这就需要在主题上下功夫。
记者:我们看到,在此次主题公园建设热中,不光有民族品牌的竞争,还有迪斯尼这样的国际品牌加入,这对中国的主题公园产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家成:国际知名品牌加入,从总体上看是好事,有利于快速提高我国主题公园水平,根本改进主题公园的内在运行机制,增强项目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改变上一轮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
据我了解,这些大公司进入中国,自身是靠收品牌使用费而旱涝保收、只赚不赔的,风险基本上都由项目主管方、投资人承担。这样,项目的需求状况就更要我们自己人多多考虑。
王刚:发展主题公园,不论是民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不论是什么主题,是洋品牌还是民族品牌,关键是要适合市场的需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
石培华:中国现在所有产业都处在这个阶段,竞争趋势明显。驶笠狄蟊就粱?本土化企业要求国际化,人才的本土化,游乐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多元化,这都有利于推进本土企业与国际接轨。
在国家层面,这又是不同价值观的体现,迪斯尼可以说代表了美国文化,而我们在引进和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渐创立民族自主品牌。
盛代宏:迪斯尼已经发展到主题公园的最高层次互动阶段,一种复合式的高端产品,而欢乐谷等国内公园还处于主题公园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是一种低端产品,二者有差异性,能起到互补作用,就像人们在玩过香港的迪斯尼之后,也回到深圳的欢乐谷逛一圈,消费群体对旅游经济有循环作用。
记者: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如此热衷于主题公园的建设,会不会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对目前的宏观调控效果产生影响?
蔡家成:这种疑问和担忧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但我认为主题公园建设与“圈地运动”关系不大,因为这些项目占地通常是以项目自身需要为限,与自然景区开发有很大不同。同时,这些项目多建设在大城市,而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约束是很强的,很难实现“圈地”目的。
石培华:实际上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建设是由地方政府报请国务院或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的,在审批时还要由相关部门就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污染控制与治理等进行审核。
同时,我们还要严格控制大型项目的建设,增强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土地是财富之母,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使投资趋于理性化,争取做到投资小、成效久、战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