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级有质感的句子范文

高级有质感的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级有质感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级有质感的句子

第1篇:高级有质感的句子范文

    学生的工作经验少,写不出东西来,显得页面不够丰满。要按我们在前面讲的格式,也很尴尬。因此我们在这里特别介绍一些弥补的技巧:

    1. 教育背景中写相关课程。但千万不要为了拼凑篇幅,把所有的课程一股脑儿地都写上。

    2. 奖学金一项一行。许多学生每年都有奖学金,这样一来,也可写出三四行,甚至更多。

    3. 拉长句子。每个句子都可加入一些词拉长一些。其实拉长并不难,难的是缩短。

    4. 自然地多换行,多写点句。

    5. 加大字号。可将10号,小五改成12号,小四。

    6. 社会工作细节放在工作经历中。这样会填补工作经验少的缺陷,例如,您在做团支书、学生会主席等社会工作时组织过什么,联系过什么,参与过什么都可以一一罗列。如果只做过一件事,那就应该尽量把它掰开了写,如领导过多少人,完成了什么事,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一来,起码就有了三行。如果做了更多的事,一件一行就可以了。行文简洁的原则还是要遵守的。

    7. 暑期工作。作为大学生,雇主通常并不指望您在暑期工作期间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当然如果您有就更好了。不过即使实在没有,就算是在父母的单位呆过几天,也不妨写上。这样也算是显得接触过社会,了解了些行业,做过了些工作。但您一定要能说上几句才写在简历上。否则将来面试时,您恐怕会被问得张口结舌,显得很尴尬。

    8. 中学情况。不过这方面的内容不要写太多。有的人中学经历特辉煌,做过学生会主席、当过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但一般作用不大。当然,如果您在中学时得过国际奥林匹克比赛大奖或全国性的大奖,不妨提上一笔。

    特别注意

    1. 绝无拼写错误。现在文字处理软件都有拼写检查 (Spelling Check),您实在没有理由拼错,

    否则雇主会觉得您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去做。因此这是完全不能容许的错误。

    2. 小心相近字。这是拼写检查查不出的错误,要尤为小心。例如,有一位专业是经济学的同志,他本应写Major: Economics(专业:经济学),但却误写成了Mayor: Economy,摇身一变,成了主管经济的市长。

    3. 避免明显的语法错误。这并不是说一点儿语法错误都没有,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母语,稍微有一点小错,别人也是能够谅解的。

    4. 请友人帮忙看一下。这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法,一是从拼写、语法、句式等方面来看,有无错误;二是从构思的角度上来看,有没有更合适、更恰当的表达。旁观者清,换一个角度,别人经常能提出一些特别好的建议来。

    5.Objective写不写 有人写,有人不写。其实写和不写各有利弊。如果写上,当然显得目标明确,非这个行业、这个部门不可,但同时也就限制了您在别的行业发展的可能性。比如,毕业生在申请象"诚迅"一类的公司时明确写上了所选部门,那么万一这个部门没有录用您,而您又好象非这个部门不可,您就很可能失去了在"诚迅"其他部门工作的机会。但如果您什么都不写,雇主参照您的背景和一些测试的结果也许认为您更适合别的部门,这样您就可能获得新的机会。通常美式简历的规范写法都是不写Objective的。

    纸与字体

    1. 纸质,纸的颜色和质地在求职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选择简历专用的如高级米黄色钢古纸等。

    2. 规格,至少80克,或100克左右。在北京许多地方都用60、70克的纸,这类纸往往显得轻飘飘的,质感很差,这是会丢分的。

    3. 尺寸,A4,即29.7厘米长,21厘米宽。

    4. 字体,建议用Times New Roman或Palatino。在哈佛商学院的字体是"Palatino preferred,Times New Roman acceptable."

    5. 字号,一般最好用10号,即小五。不过,就象刚才讲的那样,在学生简历中也可用12号字,即小四。

第2篇:高级有质感的句子范文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不无隐忧地发现,不少教师的一些做法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

1.循循善诱成为“课堂杀手”。虽然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其实它也完全可能成为“课堂杀手”。课堂上,有些教师用一个连一个的问题、按部就班地牵着学生读书、思考、回答,无视学生的需要、表现,从表面上看师生之间是有了交流,有了互动,但这形式上的、浅表层次的互动却是无效的。这种高度控制的导读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教师那没有启发的循循善诱,反而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

2.个别辅导成为“另类歧视”。常常在许多公开课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指名朗读课文,由于紧张,学生朗读时卡壳,于是教师不厌其烦地指导,一遍、两遍……时间也在大家的期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于是,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殊不知,如此做法弊多利少,是对绝大多数同学的一种“另类歧视”!因为此时此刻,教师根本无暇顾及他们。他们,不过是课堂里的看客和听客而已。

3.多元感悟成为“秀场表演”。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可问题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却因为自己本身对文本价值把握不当,或是虽然心里对价值有谱但是引领乏术,或是怕引领不当最后落一个牵得过多的罪名,对于学生的回答特别是一些原则性错误不置可否,任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本该出现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精彩对话成了部分学生(主要是一些优等生)的“秀场表演”。

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教师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有效引领、处理好面向全体还是指向个体的关系,当面对课堂教学中现时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时引领的意识缺乏、目标不明、方法失当。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面对各种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运用先进的理念,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智慧引领,让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二、智慧引领,成就精彩课堂

语文课堂因预设而有效,更因生成而精彩。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认为,我们不应忽视课堂中精心筹划的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价值追求。动态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为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体现,表现在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察、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所谓智慧引领是指教师在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时能敏锐、准确地作出判断,创造性地整合和开发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科学地启迪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新信息、新问题,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学生冷场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学生迷茫时指明前进方向,在学生错误时拨开云雾……

1.顺水推舟,矛盾中提炼顿悟。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妨来一个顺水推舟,从他们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推理,让学生在放大的错误中发现矛盾,获得正确的认识。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认为在和敌人的周旋中,谁的功劳最大?

生1:(脱口而出)是杰奎琳。

师:理由呢?

生:我认为小女儿杰奎琳功劳最大。要不是她最后借口上楼睡觉将蜡烛拿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认为她的功劳最大。

生2:我同意。

师:我完全赞同你们的意见,妈妈和哥哥只是参与了整件事情,虽然努力过可没有成功呀!其实,仅凭杰奎琳一人就可以对付这群德国佬了。

生3:我倒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妈妈的长期教导、没有妈妈的榜样示范,以杰奎琳小小的年纪是绝对不会这样镇定自若地面对敌人的。

生4:哥哥也很了不起。他的计策虽然没有成功,可他还是从容地搬回了柴,生了火。要不这样,敌人早就怀疑了。

……

师:看来,全家都功不可没。母亲做了孩子的榜样,哥哥的举动又感染了妹妹,妹妹的办法最后获得了成功,大家齐心协力,凭借着智慧和勇敢战胜了敌人。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误以为妹妹功劳最大时,教师顺水推舟,故意贬低母亲和哥哥的作用,将学生错误放大以引发更多学生的争议,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再设计,化“错”为“对”,激活教学,最终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2.刨根究底 ,对比中品味语言。对于课文,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把握,但无论如何,对语言的品味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内化。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比较、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涵,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墨梅》教学片段:

师:(在课前板书时无意间将“只流清气满乾坤”写成了“只留清气满乾坤”。)

生1:(指出板书中的错误。)

师:(在准备擦去的一刹那,改变了主意。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原来的“留”字并在旁边写上了“流”字。)

……

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提出)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个字有何不同?诗人为什么选择“流”字而不用“留”字呢?

生2:我觉得诗人这样的选择肯定有他的道理,可具体是什么,我说不上来。

生3:我认为 “留”就是“保留”的意思,是说墨梅盛开后,院子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而“流”则告诉我们墨梅盛开后,院子里到处弥漫着香气,挥之不去。

师:“弥漫”一词用得好。虽然墨梅色泽淡雅,可香气却是浓郁的。

生4:我有同感,“留”不足以说明墨梅的香气,“流”形象地写出了墨梅的香就像“涌动的流水”。

师:说得好!一个“流”字化无形于有形,化静为动,生动地描写出了墨梅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不屈精神,表面上在写墨梅,实则是托物言志,表达出自己鄙视世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轻易地放过自己的错误,而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一个“对比”,催生出精彩的课堂对话。在教师的智慧引导下,学生通过咬文嚼字,读出了文字的质感。

3.烘云托月,诵读中感悟形象。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朗读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品味语言内涵、感悟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当学生疑惑时、当学生迷茫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在读中悟、悟中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

师:虽然刘老师能够笑谈腿疾,但是要像正常人一样站着上课是不容易的。自读第五节,找一找,刘老师为了完成一次板书,要经历哪几个动作?

生1:(经过一番自读自悟后起来回答)撑、离、转、写。

师:(随机出示句段,红色显示以上四个字。)

生2:他少说了两个“转”,句子中明明有三个“转”字。

师:(故作惊讶)既然都是“转”,为何就不能省略呢?大家将词语放入句子中再读读,看看省略了两个“转”后,句子意思有何变化?

生:(认真地读悟。)

生2:我觉得不可以省略。这里的“转”重复出现,是为了突出刘老师板书的不易,体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

生3:我同意,刘老师完成一次板书的动作是连贯的,是不可以省略的。

(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转”字重复出现的作用,起来发表见解。)

师:是啊,平平常常的一次板书,对于刘老师来说却是何等的艰辛!那么,一节课上只有一次板书吗?一天呢?一个月呢?一年呢?一辈子呢?多么令人难忘的跳跃旋转呀!谁来读这个句子?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请第一小组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男生读。

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女生读。

师: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

生:(以不同的方式动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刘老师板书的句子。)

师:此时此刻,刘老师跳跃旋转板书的画面一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各抒己见。)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对于“转”字重复出现的作用不能理解时,教师及时地指导学生将词语放入句中进行理解,最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烘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刘老师旋转板书的句段,至此,一个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刘老师的形象已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4.旁敲侧击,对话中碰撞思维。旁敲侧击是一种委婉间接的方法。当学生学习中出现困惑或者不同意见时,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告知,也不是撒手不管,按部就班地顺着教案延续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旁敲侧击,巧妙地组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情感共鸣、思维碰撞。

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螳螂捕蝉》教学片段:

师:面对吴王下达的死命令,少年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交流体会。)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为了说服吴王,少年一连三天都到花园中等候,即使露水沾湿了衣服和鞋子,他都不在乎,他是执著的。

师:多么执著的一个少年呀,请你读好这句话。

生1:(读句子,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

师:谁还想补充?

生2:我也认为少年是执著的,不达目的决不放弃。我是从第四节“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中的“终于”一词体会到的。

师:能联系下文来理解,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满怀期待)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没有反应。)

师:(出示少年与吴王的对话)请同桌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认真思考刚才的问题。

生:(分角色读。)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吴王相信少年的话吗?

生:(异口同声)深信不疑。

师:如果少年不这样做,吴王会深信不疑吗?其实,少年拿着弹弓、一连三天到花园、被露水沾湿衣服,是为了――

生1:(恍然大悟)是为了让吴王相信确有其事,从而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生2:我觉得少年十分聪明,一步一步地让吴王“上钩”,这说明他还是个遇事冷静且十分自信的人。

生3: 虽然吴王已下了死命令,可少年能用计谋说服吴王,说明他不但勇敢而且有智慧!

师:为了吴国的利益,少年不露声色地与吴王进行智慧的较量,最终使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念头,真是一个足智多谋、为国分忧的少年呀!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对少年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教师及时地组织学生品读人物对话,前后联系体会人物特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精彩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实践语言、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

智慧引领要求我们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我们课堂上的“节外生枝”“灵光一闪”,通过我们的智慧引领,给学生发现的机会,为学生搭建锤炼能力的平台,在对比、诵读、对话中燃烧激情、喷薄智慧,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

第3篇:高级有质感的句子范文

美食当道的年代,似乎人人都成了自娱自乐的食谱作者:麦当娜的减肥食谱、MJ的纤维食谱、大S的美容食谱,纷纷成为普罗大众“膜拜”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连《愤怒的小鸟》都推出了以鸡蛋为食材的趣味食谱秘方!要知道,发掘美食背后的来龙去脉、展示做菜之人的生命乐趣,还有什么比“食谱”更合适?

“食谱”这种散发着烟火气的“秘籍”堪称一种独特记录,其中不仅有关于美食的奇闻异事,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足以改变创造它或使用它的人:有人因为食谱的引导而迈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人因为亲近食谱而扩展了对美食的理解;还有人全身心地投入食谱,把它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从而收获了别样的人生……说到底,食谱不过是生活本身的另一重映像,它带你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生活最慰藉人心的一面。

关于食谱,那些你可能不知道事

自给自足的城市田园梦勺

《New Urban Farmer》是一本关于在城市种菜的日记,Celia Brooks Brown记录了她在一年中“from plot to plate”的过程。香港厨娘陈惠雯的《食在自然》也是一本以四季的种植为线索的纯天然食谱书,不但有丰富的菜谱,还有许多关于爱护环境和健康养生的实践心得,帮更多人兑现一份城市田园梦。

厨神的供世秘籍

电影《茱莉亚和朱丽叶》的原型Julia Child是一位将法国美食带到美国的传奇厨娘,她的《Marstering TheArt of French Cooking》写得既详细又风趣,好像手把手地教你她的看家绝活。另一位号称“一代厨神”的Thomas Keller则有两本经典食谱,其中《The French Laundry》的菜式用的都是昂贵的食材和精致的做法。

甜蜜的秘诀

Pierre Herme被誉为甜点界的“毕加索”,同一款经典甜品,他的配方一定是最好的。法国蓝带厨艺学院也有一本巧克力食潜,叫做《TheBible of Chocolate》,其中的甜品配方被奉为“圣经”。小山进的《好吃的西点蛋糕秘诀》和靠诤谱拥摹痘队进入Grace西点红茶时间》则记录了自己与甜点的奇妙缘分,很有特色。

小清新,也精彩

英国厨界新秀Jimmy Oliver崇尚食物的原汁原味,他的《The Naked Chef》菜式随性而且健康,操作性也很强。同样喜欢简单取材、随意烹调的还有澳大利亚著名美食杂志编辑Donna Hay,她的食谱总能带领读者以味觉穿越澳大利亚的四季。近几年在新浪博客上人气急升的素食主义者小白将她的素食日记做成了一本清新简易的《小白素食记录》,反响极佳,甚至获得了许多非素食主义者的青睐。

“顶级厨师”评委梁子庚

7000本食谱马克人生

13岁,别的少年收藏小人书,

他收藏食谱;

30岁,他面临寻求事业转身的抉择,尝试推出自己的食谱,并借助食谱的大获成功

开拓了崭新的事业和人生战场。

入行30年,7000本食谱,见证了梁子庚从厨房问杀鱼的学徒,到五星级酒店的行政总厨,再到栽培手下的切菜工

坐上亚洲顶级酒店主厨之位……

梁子庚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比食谱更能激励人生。

写食谱,他从总厨漂亮转身

10年前,梁子庚为林忆莲介绍上海食物的烹饪新书《My Shanghai》(上海回味)友情出镜。那是梁子庚第一次在知名的专业食谱中露脸。彼时,他入行20年,履历表上早已包揽了“最年轻(24岁即获亚洲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称号)”和“最贵(亚洲身价最高的顶级中餐厨师)”,主理过亚洲各地最成功的五星级酒店。梁子庚突然发现,除了拉斯韦加斯赌场还清得起自己,他在全球中餐界已经无处可去了。

在这个职业转型期,梁子庚开始从“为顶级酒店做菜”,转向“为顶级酒店推出的食潜出镜”。随着四季酒店等专业食谱大篇幅的内页邀约,出版商纷纷找上门,他渐渐把Jereme Leung这个名字从知名食谱的内页搬到了扉页。到目前为止,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先后推出了四本完全属于Jereme Leung的食谱,并在国际上大卖。梁子庚喜欢称自己的菜为“兴起于传统与创新之间”,以上海人最爱的一道醉鸡为例,他将碎鸡骨泡酒的卤做成冰沙,和去骨鸡肉一起装在马提尼酒杯里,夏天时,侍者一路走,冰沙一路化,等到这道菜摆在食客面前,口味和传统的醉鸡如出一辙,但视觉上已不知胜出多少倍,梁氏食谱在日后成为五星级中餐领域默认的“唯一标准”。

食谱的相继成功,极大地拓宽了梁子庚的思路。2005年,他干脆飞去澳大利亚找了一家酒庄圈了地,种出葡萄酿酒贴牌,成为第一位拥有自己品牌红酒的华人厨师。现在回头看,梁子庚感慨食谱见证了他职业人生第三个10年的开启,以及种种“够胆”行径促进的不可复制的成功。

藏食谱,集齐人生坐标

13岁离家,在新加坡高级中餐厅里做学徒,梁子庚花了10年时间在厨房里磨砺基本功。也是在学徒头一年,他拿出一半月钱“重金”买下了人生中第一本食谱《Chinese cold Dishes Art》(中餐冷盘雕刻),从此拉开了他至今7000本食平谱收藏的序幕。梁子庚仍记得那本书装帧精美,加之冷盘雕刻在上世纪80年代引爆流行,当时翻阅时惊为天人,只想放声高呼“太伟大了”,“现在冷盘雕刻早已过时,但对我来说,这些食谱陪我从童年一步步走到今天,寄托了我太多的记忆。”

他笑称自已从小属于“又穷又多嗜好”的一类人,每买回一本食潜,梁子庚都会在尾页上标注年代、签名和购买地,直到去年两个办公室已经堆得无处落脚,他才雇了几个人,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所有食潜收藏全部电子化。7000本食谱的pdf文件内存,不管按照哪种门类索引,都对他翻阅过料理食物的精湛手艺、见证过食物瞬息万变流行风向的人生,做出了最详尽又饱含回味的注解。

问他接下来的食谱收藏方向,“毫无悬念是健康和简洁,无论从艺术装饰、做人还是社会风尚的走向,都在渐渐排挤繁琐的东西,简洁至上。”

食谱造就的大厨John

理性的技术

感性的追求

“银行家”和“大厨”,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却在John的身上神奇地合二为一了。

从小在做得一手好菜的外婆和妈妈的熏陶下,John俨然被养成了一个美食品尝家。

高中导师推荐的第一本食谱,让他开启真正的美食之旅。如今的食谱藏书已不下200本,也成功经营着自己的意

大利餐厅scarpetta。经由这些食谱的熏陶,银行家摇身一变成了大厨,没有高人口授,也没有前辈手把手地教导,他在食谱书堆里独自修炼。

爱上食谱的源起

“以前外婆偶尔会从台湾来美国看我们,然后一起动手做些薄饼啊蛋糕啊,那些小点心超级好吃。”聊到爱上美食的源起,原本以为同样从事美食行业的妈妈会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完全没想到答案居然是外婆。

John有感性的心,却十足是个理科生头脑。之所以会开始收藏食谱,契机似乎也很理性,“高中的化学老师推荐给我―本食谱,他说,做菜其实非常具有科学性,为什么水会滚,油要怎样变化,这些都是化学现象。当他解释给我听的时候,我突然对此充满了兴趣。”自此,John便开始了他的食谱收藏,那个时候获得书的渠道还没有那么顺畅,主要是收藏美国的“BEST系列”:用试验和科学的理论来论述如何烹饪美味的食物。后来,因为完全无法认同保姆阿姨的厨艺,John唯有自己做菜,众多食谱收藏中蕴含的理论精华也因此有了实践的机会。“我很喜欢做菜给家人朋友吃,希望能让别人也尝到我做的好吃的东西。”毕业后返回台湾又迁居上海的10年间,虽然从事的职业和美食毫不相关,可购买食谱的习惯始终不变,收藏年复一年地增加着。

一个人的专心修炼

去年,超级爱好美食的John终于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筹备起了自己的餐厅,告别金融业转战美食界。“筹备餐厅的阶段也是我的食谱收藏急剧增加的时候,因为我在烹饪方面没有接受过任何正统的训练,专业上全靠书来弥补。从意大利的文化开始研究,到它们南北的菜式差异、菜式特点等,买了很多书,希望能够更加专业地研究意大利菜的精髓。”John成为厨师的道路非常独特,并没有找人取经,也没有觅团队商讨,而是一批又一批地不断购进食谱,独自―人潜心研读。

最终从《Cooking with ItalianGrandmothers:Recipes and Storiesfrom Tuscany to Sicily》中获得灵感,确定了自己心目中餐厅的感觉。“那些真实的老奶奶做菜的感觉有点温馨,又有点乡村,这个feel我很喜欢,餐厅的基调就这样确定了。”餐厅的设计灵感和菜式细节都以各种食谱谱中所言为蓝本,再根据本地情况改良而得。《TheSilver Spoon》这本意大利菜的圣经,则让他抓住了做意大利菜的根基。“我最后确定的特色是以中国客人的考虑为重心,用一些比较特别的方式来呈现菜肴。比如喜欢吃肉的人一定喜欢味道浓郁,那我在法国吃过的法式牛骨髓非常棒,我就把它和面结合,吃的时候可以把牛骨髓挖出来拌到面里面,结果反响非常好。”

意大利菜重视视觉享受的特点,同样被John秉承在自己餐厅里。“在餐厅菜式的摆盘上,《Eleven MadisonPark:The Cookbook》这本食谱也功不可没。很多摆盘的原型就来自于它,当看到太过复杂纷繁不适合餐厅风格的样例时就改良成简单雅致的,当被色彩丰富的样例吸引却没有本地食材配合时,就抓住色彩的搭配精髓重新配食材,诸如此类的种种改良小技巧,令来自异国的食谱即使在上海也焕发出了巨大的实用性。”

阳台种食材妖妖

手绘食谱 描画幸福美味

留学英伦期间,不善厨艺的妖妖,

用画的方式速记美食节目中的食谱,然后照着食谱做菜。她尝试动手画下食材和烹饪状态的细节,毫无绘画基础的她竟最终出版了自己的手绘食谱。回国后又开始在自家阳台种植各种香草蔬果。

妖妖说,大食界没有天方夜谭,只要你别限制了思维。

做美食,看“谱”说话

在伯明翰读书时,妖妖最爱照着电视上美食节目《Food Network》一步步来做美味,这类美食节目顺带出版的食谱也成了她最常翻阅的读物。“收集食谱也讲缘分,Jamie Oliver那种美食故事碎碎念的书我也喜欢,但我对那些图片说话的食谱更情有独钟。”妖妖说,“做西餐,文字真的很难把烹饪状态表述清楚,图示简化了赘述。”到后来,只要拿到一本食谱看过扉页,感受Y纸张的质感,她就能知道它是不是自己的那盘菜!排版美不美、装帧有没有格调,这些都是妖妖判断一本食谱的重要标准,实乃食谱界外貌协会成员。

当妖妖慢慢有了些自己的美食心得后;自己也开始画食谱。没有绘画基础根本难不倒她,每种食材、厨具打了那么多次交道早已熟稔于心,粗粗几笔就画出了生劫。烹饪出满屋飘香的美食固然快乐,但更因加入了情感发酵而可贵,手绘食谱也是同一个道理。

不受限的快乐

妖妖的手绘食谱《在阳台种美味》里,不仅存下了在英国收看美食节目的记录所得,更有她取材于阳台种植蔬果的美味食谱和制作过程。回国后,妖妖收集的那些西洋食谱中的香草很难买齐,于是决定自己动手种植!她在自家阳台铺开阵势,翻土、播种、浇水、扦插,小小空间种满了香草蔬果。

有了原材料,她又创造出更多有趣的食谱。原本以为香草只是锦上添花的配料,但在妖妖的食谱里却成为餐桌头牌:直接用黄油煎香的迷迭香吃起来口感浓郁而酥脆;在自己制作的ricottacheese中加入香草,创造了口味特别的cheese;用罗勒做的罗勒松子青酱配餐口味一流!在妖妖的食谱里,还画出了种植的乐趣。“美食当前,千万别让自己的思维先受到限制。”

厨艺学院派Ping

私藏食谱 以爱之名

Ping因为爱上烹饪而远赴法国蓝带厨艺学院就读。集齐所有经典食谱自不用说,她的书

橱里还装满了各种名厨之作。深夜为丈夫煮菜全靠一本蓝带出品的法国菜 食谱;近期最常收集的是艺术蛋糕食谱,从头学起只为讨好1岁多的女儿。

对热爱的,必须非常尊重

对于系出名校的毕业生而言,《Le Cordon Bleu Complete Cook:HomeCollection》和《Le Cordon Bleu Dessert Techniques》这两本既是基础也是权威,看书上贴满各种标签就知道她有多用功。“厨艺学到后来就知道,原理都触类旁通,掌握了这些随意做小渊整都不会不难。”对于“蓝带出品”的自豪,满满都在其中。

看Ping的食潜收藏就能大致判断她的烹饪派系取向,好比《Grand Livre DeCuisine》就是她敬仰的大师Alain Ducasse所著。翻看全书精美照片尽收眼底,没有太多步骤示意,一道道菜品像极了抽象艺术品,极尽创意、概念至上。“这一本对我而言才是真正的收藏,足以借此了解大师们的境界。”她的收藏中有一大半承载着对大师们的顶礼膜拜。Ping去巴黎时,只抱着“要亲手做出有爱的食物”的念头就去了。她书橱里那100本食谱也一样,“非读不可”类很少,但每一本都有不可错过的精彩。

私房食谱,因爱存在

“生了女儿后,我突然开始迷恋艺术蛋糕。小朋友都爱五颜六色的可爱玩意,我就做来讨好她咯。”去年,她干脆去香港学了一个特别课程,开始像捏泥人一样学做蛋糕上的各种装饰。

现在,她是艺术蛋糕大师Debbie Brown的超级粉丝,《Enchanted Cakes for Children》和《Babe Cakes》两本书读得津津有味。蛋糕用什么材料塑形才不会塌,颜色几时染才最鲜亮?这些细节都大有门道,Ping越学越着迷。女儿生日,她花两星期做了一只大浴缸,宝贝与小鸭子一道玩泡泡;自己生日做了一口锅,大胡子厨师请大家吃龙虾。被Ping翻得最旧的一本食谱则是《Williams-SonomaCollection:French》,上面记录着地道法国菜最详细的做法。只要先生说“我好想念Steak Roquefort啊”,她二话不说就立刻动手做给他吃,因为这个过程就是她感到“最最幸福的事”。

主理微博美味厨房Alvin

金融男的秘密厨房

金融系毕业的Alvin有一颗十足的理性头脑,坚持认为锅碗瓢盆进行曲远比教室里的实验难得多。

在他看来,做菜的过程就如同厨房上演的一台大秀,成败取决于提前彩排是否充分,因为美味关系绝对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

甚至严谨的方法论才足以支撑。

年轻的美食型男Alvin告诉我们,每个厨艺爱好者都该有几本好食谱,它们将引领你探寻食物烹饪背后的原理与奥妙。

好食谱,开启美食预演

Alvin最初并没对美食这事儿本身有多着迷,反倒在高中时就对各种厨房里的秘密颇感兴趣。不粘锅表面究竟采用哪种涂层材料才最合理,煎鱼前在鱼身上搽一层盐再入油锅为何就能不粘底?他像厨房里的“科学怪人’,为了得到答案上图书馆、浏览国外美食论坛、关注资深美食博主,正是在那段时间,他开始接触全球最有趣的食谱。

与众多美食爱好者一样,Alvin起先也爱读《Jamie’s Italy》这类轻松的烹饪书,并乐此不疲跟着Oliver学做起了意大利菜。原以为按部就班一切就会信手拈来,没想到烹饪基本功过不了关,连煮通心粉的火候都拿捏不准。于是Alvin开始寻找专业的烹饪工具书来啃。他的敲门砖就是法国蓝带厨艺学院教程《Professional Cooking》,这本大部头的专业食谱领着他真正开始探索食物与烹饪。除了那1100多道美味料理的制作方法,Alvin更爱读其中的名词解释的索引。原来“butterflied”所指的“摊开,呈蝴蝶状切开”有特别方法,而“grill”、“toast”、“bake”表示的烘烤又各有不同……Alvin恍然大悟,做菜根本就是一件严肃的事啊!

先撇学问一样做菜,再后来Alvin疯狂迷恋上各种风格不同的食谱,更大胆地找来了名字就很霸气的《The Cook’Book》。“哗,精彩的食谱竟然这样包罗万象!”Alvin说,“从食材种类、用量、具体步骤甚至到选用不同厨具的细微差别,全部一一罗列,那里面藏着做菜的所有奥秘。”

他再度开始尝试按照食谱的提示学做新菜,唯一不同的是,动手前先合上书本模拟整个过程。从去超市选购食材、完成切洗腌制等准备工序,到真枪实弹煎、炒、炸、爆、蒸,最后装盘上桌,每个细节都先在大脑中预演得滚瓜烂熟。“这场美食盛宴由谁导演,他就得事先脱稿演得顺!”Alvin说,好的食谱只教你一件事,那便是离开食谱照样能做出一顿饕餮大餐。

合上食谱,私家厨房更精彩

如果没有研读过工具书,未曾掌握低温慢煎的诀窍,就一定不懂如何令蛋液在低温时不粘锅底,更不了解能让油与蛋均匀铺开的平底锅种类――欧姆蛋?不,那只会是一场关于鸡蛋、芝士粉与锅子的噩梦!几本典藏级食谱带着Alvin从随手做菜到严肃烹饪,也让他悟出一个道理:美味不是食物的终点,却更像是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