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中学生科技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科技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科技创新

第1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知道,兴趣是追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因而,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科技创新意识。

1.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生动的实验,不管是分组还是演示实验,都能给学生强烈刺激,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同时做好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而在平时上课时首先应做好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课本上的,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做单摆实验时,除了按要求完成课本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如何利用单摆来测量建筑物等的高度,同时要求大家回家后进行试验,这样可使物理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时,也可创新地引入一些小实验,比如,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利用葡萄酒杯提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引入课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教育。

2.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物理定理、定律本身就是物理学家对自然界的现象通过假设、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及一些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

3.用生动的物理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要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著名物理学家的故事及典型事迹,这样能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历史材料,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可介绍“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在教学牛顿定律时可介绍“牛顿运动定律是如何创立的”、在教学电磁感应时可介绍“法拉第的实验”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航空航天及高科技领域的一些成就。这样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科学的方法,使他们从小就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也让他们认识到物理的广阔领域,知道科技发明如何带动社会的进步等,从而奠定他们学好物理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课外活动

大家知道,我们辅导的科技小制作都要在课外去完成,因而可以说学生的科技知识学习、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要放在物理课外活动上来完成,而且与传统的课堂比较,课外活动更具灵活性,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1.趣味物理实验的设计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

在设计趣味物理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些如“用单摆测建筑物的高度”“纸杯烧水”“水火箭”等学生能完成的课外小实验。通过小实验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德化高山湿地的形成与保护”等,并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及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2.利用物理知识进行科技小制作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个科技节,这时我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制作活动,比如,以前学生制作的可用于高危高位操作的扳手、真空室小水电发电装置、环保节能的喷釉装置等,对于好的项目进行改进,参加全国青少年大赛创新项目的比赛,近年来我通过这样的形式已有多名学生在创新大赛中获得了省市比赛一、二、三等奖。通过这些科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现有物理知识的实际,我们可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些科普读物,观看一些科技有关方面的录像,如我对每班学生在假期时都布置了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录像,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各种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物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的生产、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每年的科技节中我都能开展一个科技方面的讲座。在讲座前,一定要认真选择材料,因此在平时我们可以收集一些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学、空间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家的具体事例等材料,并对材料加以提炼,为讲座做好准备,还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自己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观念,知识就会成为束缚人类发展的绳索。创新意识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因此在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教学中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教育,因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是每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做的事。

第2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各自的战略,努力塑造各自在21世纪的形象。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教育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为此,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现在,我们要说“少年创新则国创新”。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最主要的阵地是课堂。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总结出来,请大家指正。

一、创设情境,好奇求知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诱发剂,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从情感上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

情境是使人入胜的好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变换讲授方式;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灵活处理课堂内容,创设愉悦的、生动的、求知的课堂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学习内容,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探索科学世界的好奇心。

例如,《晶体结构》,肉眼无法看到晶体的内部。授课时,先观察球棒模型、比例模型,对晶体结构进行想象,而后投影展示3D-Max制作出NaCl、CsCl、干冰、金刚石、石墨等晶体的内部结构,从不同角度,真实、形象的展现出来。抽象到形象,虚无到具体,使学生即掌握了晶体结构,又学会了研究物质的方法,并且拓展了知识面,扩宽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产生强烈兴趣,在愉悦中不断进取。

二、关注个体,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受到的熏陶也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的品质和风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来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展现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差异,各自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阐述创新想法时,教师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让学生把话讲完,甚至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可能根本从未涉足,教师万不可扼杀这个想法,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一些相关书籍,找到答案,或者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来获得结果,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人机交互,学生选做适合自己的题目,然后计算机做出及时评判,学生根据评判、教师建议,作新的选择。及时得到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及时调整,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习自主积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三、转变观念,师生协作

新课程改革浪潮下,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转变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主动探求者;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全面发展。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改变课堂机械、沉闷的状态,让课堂充满生机,通过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学生参与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师生谈话,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精深。实践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让学生不仅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信心。独立探究,教师及时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中愿意思考,积极自觉地去接受理解,消化运用,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当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根据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度帮助,决不能包办代替,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让学生愿意探索创新。

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付出的努力,哪怕仅仅获得很小的成功,也要看到,并认可、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进取,让他们收获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体验到自身价值,激发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总结道: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教师要重视“身态语”的作用,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一个微妙的评价,都是一次情感总动员,让学生振奋。

四、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育过程,学生动手能力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有一则故事,说有一位教师给两个同学出了一道思考题:从零点开始到晚上12点,时针跟分针重合多少次?其中的一位中国学生听完题目后迅速拿出了纸和笔比划着,而另一位美国学生听完题目后想了想拿出了手上的表旋转着。这个故事反映出两个民族思维形态的差异。一种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另一种重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人的思维形式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

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化学实验设计”一课,学生在设计时,首先是通过模仿、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设计中逐渐体现自己的个性,实质上就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再如: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对身边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感到很新奇,于是就引导学生去阅读,查找,观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关注身边细节。

五、批判吸收,鼓励质疑

真理具有相对性,知识具有局限性。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今天。让学生以审视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大胆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简单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生发出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真理的需求,进而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更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进而发挥自己创新能力。

例如:《原电池原理》,讲述化学能如何转化成电能。现象为,不接导线在Zn电极表面产生H2,接上导线后,Zn电极表面不再产生H2,而在Cu电极表面产生。但实验时,接上导线,Cu电极产生H2, Zn电极仍然有气体产生,与课本现象描述相悖。此时,要抓住机会,不可一带而过。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教师进行引导归纳,得出结论,由于电极纯度不够,结果在电极内部形成若干原电池,而出现两个电极同时产生气体的现象。使学生养成多观察、多质问、多思考的好习惯。

第3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 自我效能 科技创新 职校生

一、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理论

1.自我效能理论的内涵及本质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关于行为技能或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关于行为反应的产出或表现过程”的中介过程的理论阐释。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己是否具有在从事和完成某项活动过程中达到指定操作表现目的能力的判断。这与一个人具有的技能水平无关,而与对一个人具有的技能可以做什么的判断有关。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它与“习得无助感”(sense of learned helpless)形成截然的对照。自我效能感促使诸如认知的、社会的和行为的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并用其生成的能力调节技能的实施,有效的行为操作需要技能与自我效能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感知的自我效能内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己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认知的、动机的及情感的功能,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强大力量,它在控制与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1986)及其他一些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取决于以下四种因素。

一是替代性经验。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模仿以后获得的间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产生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人看到他的榜样遭受到失败,特别是付出很多努力以后的失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随之降低。如果情况相反的话,榜样的成功则会极大促进个体自我效能感提高,尤其当个体与榜样的情况相近时。同时,当个体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没有确定的判断依据时,这种来自于榜样的间接经验影响力将是非常大的。

二是个体的成败经验。因为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通过自己实践直接得到的,因此一般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最大化影响。通常来说,经常反复的失败会使个体情绪沮丧,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而成功的经验则会使个体自我认知提高,从而促进自我效能感提高。不断的失败或成功带来的体验及经验会使人体逐步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情绪和生理状态。和谐淡定的情绪和健康的身心反应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大有帮助。反之,一个人长期紧张、忧虑、疲劳、烦恼和不良的身心反应都会带来情绪低落,从而导致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

四是言语劝导。言语劝导就是说服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这种方法被广泛地使用。言语劝导要取得很好的价值,关键在于看它能不能切合实际,如果言语劝导是在有着直接经验或者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话,那么效果就会显得更好。而空洞的言语,特别那种缺乏事实依据的劝导作用不大,很难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言语劝说效果和受劝说者的自身条件相关,如他的身份、专业和地位等因素。

二、职校生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科技创新的内涵

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概念,熊彼特把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称之为创新,也就是把以前没有过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融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在他看来,实现科技创新,引进新组合是企业家也就是资本主义“灵魂”的职能所在。经济要不断发展,资本就要不断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因此,创新是“一种新知识或技术在人类生产中的应用并使生产力获得结构性改变的过程”,创新包括“知识和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指主体在科学思想指引下,把科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的概念,按照主体角度划分,科技创新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体科技创新能力,二是组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从职校生个体创新能力培养这个角度加以论述。

2.职校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职校生作为中国劳动者的中坚力量,必将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然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提供新时代的高素质基层劳动者,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要更好地开发职校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首先,广大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成型期,年龄介于17~20岁,正是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同时是思维最为敏捷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对职校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教师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创新教学,把创新能力融入平常学习当中,必然会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提升个体科技创新能力,学生一定会终生受益。

其次,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职校生在我国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众多职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将成为工厂或企业中一线的操作工等。在此类工作中,如果工人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劳动强度,如果职校生具备了适当的创新能力,在其以后工作当中,就可以把这种能力用于工作中的创新,这样既可以减轻个体的劳动强度,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又可以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样可以通过一线工人的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集约化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最后,大部分职校生在毕业之后不会像普通中学生那样继续求学深造,而是很快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层力量,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力军,而职校生到劳动主力军的转变时间是不长的,一般在3~5年之间,所以职校生的创新教育时间紧迫,因此必须尽快实施。

三、自我效能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为教育界重视,该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的一次重要发展,其对职校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在职校生中开展科技创业教育要遵循职校生自身特点的原则和方法。

1.基本原则

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显著特征,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是科技创新教育成功的保证。当个人主体性思想得到确立,个体对教育的认知就提升了很高层次,从过去服从、被动适应转变为自主、超越的境界,教学管理不再是一种呆板的约束行为,而是帮助个体积极探索、认识、发展的手段。个体的积极探索正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动力,因此主体性原则运用得当可以很大程度激发职校生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是个性化原则。对于职校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个性化是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面,科技创新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个性自由发展,是一种较新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尊重差异为前提,引导个体独特性发展,同时为个体提供多样化选择和资源。个性化教育原则主要体现在因人施教、课程体系特色化、教学管理差异化等方面。

最后是开放性原则。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开放性原则是重要的,只有开放,才能使本系统与外界进行有效的能量、信息、物质等各类因素交换,从而促进职校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当中运用开放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要把具有时代特点和创新特点的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里;二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方法,实现方法科学化和优化;三是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个性特长。

2.基本方法

首先要创造出能使学生感到成功的条件,过去学习实践经验是个体自我效能感产生的主要基础,过去经常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以后学习的信心;职校生在过去经历中会有很多失败阴影,因此对自我效能感的体验是比较低的,因此对科技创新缺乏足够信心,所以科技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成功,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步骤学习,一步步取得成功,积小成功为大成功提高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科技创新教学效果。

其次提供积极的反馈与评价,人是通过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认知自己的。积极的社会评论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在科技创新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纠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不断强化他们对成功的感受。当学生完成创新任务时,教师公开表扬,为学生提供积极反馈。不要轻易否定那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这样只会导致信心进一步丧失,降低自我效能感。即便分析失败的原因时,也应采用鼓励性语言,而不是简单的训斥,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

再次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科技创新教学中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包括教学教师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努力做出很好的科研结果,无疑是对整个集团的巨大鼓励。榜样的成功可以更好地促使其他同学完成任务,自我效能感得到加强。除此之外,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教学分组时可采用差异搭配的方法。即根据学生不同特性,将性别、学习成绩、创新能力、性格等不同学生分在一起。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成为同一小组内的榜样,其他组员看到有可比性的同组成员的成功示范后,就会减少心理障碍,有助于自我效能感增强。

最后帮助职校生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个体内在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束缚。职校生本来在学习上成功经验并不多,缺少积极乐观的情绪,职校生积极乐观的情绪需要多方面努力,诸如在任务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的个人修养及班主任等思想工作者的引导上,加强职校生对学习、对科技创新抱有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自我效能感在科技创新教学中的作用。

第4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初中劳技;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一、初中劳技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未能真正具体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尚未能普遍受到重视,所以一些老师不能正确认识劳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在应试教育的旧有体制下,一些教师对劳技课程不够重视,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讲劳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日益趋于形式化。作为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较少,教学设备及场地不足等问题突出。这些因素都使得劳技课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忽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只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老师们在介绍电动模型时就不会让学生们动手去做一个小型手电筒之类的东西。一方面是学校可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可能比较急缺;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要让一群孩子学习折纸花,那么给他一张彩纸教他学好一些还是在黑板上画出各种模型好一些呢?毫无疑问,前者更有效果而且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潜能。

3.理论脱离实际

在教学方式上,很多老师重视理论的讲解而轻视具体的实践。例如:老师们或许会详细介绍月季花的种植技术包括花的生长周期,土壤和施肥的要求,对光和水的需求量,但是却不一定让学生自己亲手去养一盆月季。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会这样做的,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缺陷之一。如果一个学生不去具体的经历这种过程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只是空洞的,是不会形成能力的,当然也就不会使他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所以联系具体实际,将所学的东西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劳技课程的目的,也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策略

1.提高教师相关素质,完善教学设备

教师是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领路人和看护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要明白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其次,要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所以要组织教师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并多多交流经验,当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是重要的举措。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要完善教学设施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目前许多学校都已开始实行多媒体教学,这对于劳技课程的教学十分有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应该配备多媒体设备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除此之外还应该添置各种必需的道具并拥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室,特别是要建立一些实践的平台,例如实验田之类的。当然,随着教学改 革的推进,各项相关的事宜也将逐渐开展。

2.课堂教学以操作训练为重点

为了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应该以操作训练为重点,以此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操作中,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直接的指导,特别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电饭煲的工作原理,老师可以带个电饭煲进教室也可以把学生领进学校食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实际上,如果老师能将课堂变成一个既娱乐又学习的地方一定能更好的实现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老师想让孩子们学习手工制作,那就可以把一大堆木板带到教室,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去做个自己喜欢的木制品,具体的操作远比空洞的讲解更为有趣也更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想”与“做”的欲望

外在条件纵然重要,但关键要看孩子如何去学。劳技课程的学习必须要激发学生“想”与“做”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自己从中得到乐趣那么他的好奇心必将引领他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特别喜欢玩四驱赛车,那么他一定会对四驱赛车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特别感兴趣,此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想”,通过思考电动机带动齿轮的运转必定会让他尝试着去动手改装或做一辆四驱车,这就把孩子引到做这个层次上来了。通过这个由“想”到“做”的过程学生就能比较透彻的了解所学的东西,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5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 数学建模

物理学家皮尔查指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们的职责。而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我本人将近七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我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具体做法。

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阿瑞提(S.Arieti)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爱因斯坦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本人在上人教版教材《概率》这一章书时,在学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这节内容时,课本有一例题:先后投掷一枚骰子两次,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概率是多少?本题难度不大,学生们经过演算很快可以得到答案,但紧接着我又抛出另外一个变式题:同时投掷两枚骰子,向上点数之和为5的概率是多少?学生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两个题条件发生了改变,结果是否还一样?本题是否仍是等可能事件的概率问题?记得在这节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异常热烈,提出了不同层面的意见,互相找证据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到一致答案,我只在临近下课时进行总结性发言。课后与学生聊天,他们和我说最大的感受是,这样的氛围让他们对知识掌握更深,了解更透,想得更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敢大胆的想象,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只是被老师引导的想,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们长期在这种氛围下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就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适当以数学建模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教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由于数学建模过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传统的数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建模过程是:⑴调研了解,收集与所讨论问题有关的数据、资料;⑵根据收集材料,分析、研究问题应有的特征和内在规律;⑶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假设;⑷抽象简化,建立反映实际的数量关系;⑸求解并对结果检验、分析;⑹对模型优缺点讨论及推广。虽然在高中学习中并没有系统的学习数学建模的教材,也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但由于数学建模的相对特殊的教学模式和操作过程,使得数学建模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锻炼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而且数学建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明显的现实应用性,也能促使学生对数学更有兴趣。因此本人在高中教学中某些恰当的时机,我注意使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训练。例如:在高一的数列知识学习时,讲到银行的复利时可以使用数学建模课的方式进行,以及在高二的不等式线性规划部分也是很好的一个时机,因为线性规划知识现实的意义:就是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问题,这是整个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在上这种知识的数学课时,我参考了数学建模的方式:即引导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资料,提出问题,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上课。学生们也很乐意这样的上课方式,并且参与的热情非常高。通过一些这样的课使学生们普遍都了解和接触到数学建模,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一活动,对成绩良好且对数学建模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他们开展数学建模小组活动,当然也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找出有创见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并在计算机上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目的。目前数学课程的设置只是教会了学生们一些数学定理和解题方法,而数学建模则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手中的数学武器,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学生们对数学的实用性有个新的了解,也是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确确实实对学生们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有好的指导意义。学生们都能接触到数学建模,学生受益面越来越大,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和常用应用数学方法与应用软件的学习,为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学生在高中时期接触了这样的一些课程,对于他们将来上大学时参加各种竞赛和方案策划等等是有非常好的开始,但由于这样的上课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而言需要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所以并非什么样的数学知识点都适合,我也只是在合适的内容合适的时机给学生做好的引导。

三、鼓励学生写数学论文

第6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关键词: 中专阶段 生物学习 方法途径 科学素养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生物科技由新生事物已经变成了大众熟悉的知识领域。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和生物科技发展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科技。为了让中专阶段的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生物专业老师要勤研究、多创新,想方设法让中专学生真正“爱”上生物学科。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生物专业的教学经历谈谈促进中专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方法。

一、将中专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生物知识当中,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兴趣是中专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在中专阶段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将中专学生处于表层的兴趣爱好,比如爱玩电脑游戏、爱上网聊天等这些兴趣,转化成喜欢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根据中专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游戏入手,激发中专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成长的伴侣。生物教师要正确理解中专学生的心理需求,从中专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抓好游戏这一环,将生物的知识与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中专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兴趣。比如中专学生在初始阶段学习时,为了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法,教师可以利用“青蛙过河”的小游戏吸引中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生物知识。

2.利用情境教学的优势,调动中专学生多感官感知,激发中专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各学段各学科老师都喜欢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专阶段的生物课也是如此。在中专生物教学中,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美好的情境,利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全方位调动中专学生的感官,使中专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激发中专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动手操作的动机。

比如我在讲授生物链时,为了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都看过动画片,能说出几个动画片的片名吗?”动画情景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各学段各学科老师都喜欢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专阶段的生物课也是如此。在中专生物教学中,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美好的情境。“动画片中的动物之间有没有联系?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动画片。”此时中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吸引到了课堂上,对于我最后提出来的要求开始窃窃私语:“自己做动画片?可能吗?我们也不会呀。”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便播放以前中专学生做出来的生物链主题作品给他们看,并告诉他们:“这些简单但很有趣的动画都是你们的师哥师姐们做出来的,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出动画片,并且会比他们做得更好!”这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就激起了中专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听得认真、做得仔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学生本位,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老师们已经能做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都是以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开展的教学,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中专学生被动接、死记硬背的课堂形式几乎绝迹。在倡导“中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的生物课堂上,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应该相信中专学生,尊重中专学生,大胆放手让中专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教师要还课堂于中专学生,充分发挥中专学生主体性,留给中专学生足够的想象与实践的时间及空间,让中专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

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组时,如果总是一味地讲,则中专学生只会越听越不耐烦,不如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让中专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合作,亲自动手尝试制作学案。对于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要插手。在这样不断的尝试、练习中中专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课堂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三、让创新成为生物课的主旋律,培养中专学生科学素养。

民族进步、民族发展靠的是创新。生物教师要肩负起培养中专学生创新意识的重担。其实生物领域的创新点有很多,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中专学生发挥想象、张扬个性,努力使自己的学习作品与众不同。当然教师在对中专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多角度衡量,寻找作品中的创新点,注重对中专学生能力的评价。

在日常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知识、技能与学生科学素养一起抓。在网络全面普及的今天,生物科技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的冲击非常大。因此,生物教师要教育中专学生养成使用生物知识的良好习惯,让中专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同时教师要教育中专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中专学生做品学兼优的学生。

总之,中专生物学课程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既要教给中专学生知识和技能,又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让中专学生真正爱上生物课,教师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面对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中专生物教师唯有多学习、多钻研,才能在教学中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中专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生物课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食品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决事物短缺,改良了食品的质量,增加了食品来源。食品生物技术将成为现代食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要素。鉴于此,我国很多中职院校都开设有生物技术课程。但是,就目前而言,中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还是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笔者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点;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当前,中职院校的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创新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环节。缺少情景教学,还是只注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门强理论性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部分的内容理论抽象、难懂,传统的黑板教学的模式并不能达到目的。为教师授课还是中规中矩,按照课本的知识给学生进行大满灌式的上课模式,教学模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对于当前中职院校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还是凭一张试卷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大部分学生也认为对于本课程的学习以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重点的复习考试以后就能得到相应的学分。除此之外,中职院校的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考核体系不健全,不能够有效的促进和督促学生的学习,并且不能够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本门课的学习上。

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就国内而言,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仪器或设备相对较少。这就对于本来很抽象的食品生物技术学科来说,一些抽象的生物技术表述在传统的教学课本中很难使学生完全明白,教学创新遇到很大的阻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很少能获得最新的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这就制约了中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的创新改革的脚步。

中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的措施

完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不同教育类型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本情况等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别。对于中职教育中的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来讲;大满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它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无法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满足感。因此,中职教师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食品生物技术不光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需要完善教学形式,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习更加接近于生产实践,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使他们加强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加强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有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中职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开展不同教学内容的有力保障。中职食品生物技术学科的评价机制可以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机制,其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取作业布置、沟通、实例分析等评价方法进行,让其占总成绩的65%;终结性评价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占35%。食品生物技术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增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在学习中的运用。综合考核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能力。

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生动的教学。对于食品生物技术学科来说,它是一个抽象、复杂、牵扯多学科知识交融的一门学科,对于中职教育学习来说,可以增加一些基础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增加教师讲授的全面性。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不同的教学场景,例如在讲到发酵工程的知识点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发酵的过程中的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学习方式,能够融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尤其对于食品生物技术来说,先进的教学设备可以将生物技术中需要的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展示。

第8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他们的创新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

1、“我要学”――任务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一个个自由活泼的生命本体,必然会有各种动机与需求。动机是“为了什么”,目的是“达到什么”,没有动机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贴近生活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例如:在学习WORD时,我首先展示一幅精美的电子小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热情,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学基本操作,然后让学生成立互助小组,各自展示自己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自由、协调地创作,完成有特色的作品。在这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2、“我想学”――任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任务驱动教学由于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提出的任务正是学生想要学习的,教师演示讲解的正是学生心中存有疑问的,求知欲把师生的教与学找到了契合点,所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生学习Windows的窗口操作和鼠标操作时,我就选择了一个Windows中自带的“纸牌”游戏。学生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我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Windows窗口的操作和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时,他们看得非常认真。示范一结束,他们就迫不及待做起来。可是如何玩,怎样积分我却没有给他们讲,而是让他们去自学“帮助”。在各显神通的方法中,学生的自我成就感促使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创设“任务”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使他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学生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创造出新形象。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他们联想、判断,诱发出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复制粘贴等基本操作时,首先是欣赏老师的画册:问:同学们是否也想拥有一本精美的电子画册呢?把老师的画册占为己有?(生偷笑默认)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施展复制剪切粘贴等本领,完成自己的电子画册。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新的意识也被诱发出来了。

三、提高“任务”难度,激发创新学习

在具体教学中设计任务时,要坚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如果一帆风顺,有时往往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太难,就事与愿违,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设置显示属性》一课时,教学后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将你自己所画的图画设为桌面背景。这个任务涉及到学生自己的作品,他们非常感兴趣。而且这个任务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往往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

四、适时“任务”评价,提高创造激情

第9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案

地方本科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方案中着重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内容,多引进企业行业目前应用广泛的实例。例如在课程第二章中数控编程内容拓宽知识面,增加课时,由原来的简单指令的讲解,扩展到复合指令的应用。实例讲解选取企业工厂实际加工的零件,如图1所示。以我院新购进的华中数控系统为重点介绍固定循环指令,让学生体会到用循环指令比用G01简单指令编程方便得多。同时,这章内容的课时由原来的8课时增加至10学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图2所示为方俊同学为选取实例零件编写的零件程序部分。

图1 案例

图2 学生编写程序(部分)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单纯课程板书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讲授数控编程这一章内容时,借助网络下载仿真软件,实操机床,能够强化效果。图3为课堂中讲授车削零件的程序,并在仿真机床操作加工。据实验教师反映,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学生再到数控机床操作,效果更好。

图3 使用模拟仿真软件教学

3.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